0

水泉沟陵园(合集20篇)

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清明节是进行春祭,扫墓祭祀、缅怀祖先,踏青郊游的肃穆节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水泉沟陵园,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浏览

1341

文章

48

篇1:西垂陵园和秦公簋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西垂陵园和秦公簋为文化旅游景点。

西垂陵园和秦公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甘肃礼县盐关、红河一带发现了著名的青铜器“秦公簋”,引起世人的关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礼县县城东十三公里的大堡子山及其附近的圆顶山,发现了大规模的秦人墓葬群,出土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金器、骨器、漆器等大批珍贵文物。这些墓葬和文物,被专家确定为早秦墓葬器物,从而确定大堡子山秦陵为秦人第一陵园——西垂陵园。2001年7月大堡子秦公墓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垂陵园的发现,为寻找秦人早期都邑,探索秦文化渊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先秦陵园博物馆

全文共 1332 字

+ 加入清单

先秦陵园博物馆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先秦陵园博物馆位于凤翔县南指挥镇南指挥村。该馆的前身是成立于2000年8月的我国首家农民创建的大型遗址性博物馆——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2007年9月经宝鸡市政府同意改制为国有博物馆,并对外开放,隶属于宝鸡市文物事业管理局。

先秦陵园博物馆所在地雍城秦公陵园是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雍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秦本记》记载: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294年间,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秦国在这里不仅完善了奴隶制度,并通过一系列社会改革逐步进入了封建社会,经过19位秦公的苦心经营,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雄厚了基础。

雍城秦公陵园位于秦都雍城以南的三畤原(春秋早期称北原)上,是秦公帝王诸陵园中,维持时间最长,陵墓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处,面积达36平方公里,其中埋葬着从宪公到出子共22位(其中包括未享国的秦公)秦始皇先祖。经考古勘探,在陵园区内发现了14座分陵园,48座大、中型墓葬和车马坑。秦公一号大墓仅是雍城陵园区中48座墓葬中,首先被发现,唯一被发掘的一座大墓,被命名为秦公一号大墓。

大墓发掘期间,轰动国内外,国家领导人及国际友人亲临现场视察。但因种种原因,大墓自发掘后,一直没有得到充分保护利用,沉寂了十多年。1998年,大墓遗址所在地的凤翔县南指挥村党支部书记赵生祥,带领村民集资投劳开始兴建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历时三年,投资240多万元建成了全国首家民营遗址博物馆,于2000年8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

该遗址博物馆面积98亩。其中有三大遗址:①秦公一号大墓遗址,面积5334平方米,墓主秦景公,系秦穆公四世孙,是秦始皇第十四代先祖。该墓是中国迄今发掘的最大墓葬,它的发掘占据了我国考古史上“五个之最”;②车马坑遗址面积2088平方米,内有秦公率领群臣驾御车马田猎的强大车马阵容,车60乘,马160匹,驭手、将士百十余人,及各种兵器、礼器等;③祭祀坑遗址,面积60平方米,内有珍贵的祭器、祭牲和五组车马。本馆展示了大秦帝国从奴隶社会过渡为封建社会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该遗址博物馆有两道秦式建筑馆门,首门与二道门之间,有一条200米长的馆内东西中轴路,第二道馆门两侧,各配建了秦式门阙。车马坑遗址和大墓东墓道位于中轴路的南北两侧。翠绿的刺柏和线柳整齐的排列于中轴路的两边。格局井然有序。进入二道馆门,驶入人们的眼帘的是石磬影碑,其后是椁室陈列馆。陈列馆内两侧墙壁上配有大墓发掘时的现场照片和出土的部分文物照片及图片资料,还展示了大墓内出土的2500多年前埋在地下,至今完好如新的椁木等文物。陈列馆内有复原的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黄肠题凑”葬具,游人可进入黄肠题凑内参观,这是我国惟一可供游人进入椁室内参观的场所。祭祀坑位于椁室陈列馆后100米处,与秦公一号大墓西墓道平行,相距12米。被郁郁葱葱的松柏所环绕。

博物馆从2000年开馆以来,年接待游人4.8万人次,境外年参观者2000人次。

景区地址:宝鸡市凤翔县南指挥镇

电话:0917-7585520

南指挥村:南指挥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狗街烈士纪念陵园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狗街烈士纪念陵园位于昆明市宜良县狗街镇小集镇西部3公里处的小山凹六台地。1988年8月,宜良县狗街镇党委、镇政府根据县委关于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示精神,从狗街镇实际出发,动员狗街镇所属各村委会、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捐资修建了狗街烈士纪念陵园。同年10月1日,狗街镇烈士纪念陵园在距狗街镇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约一公里处的小山凹六台地建成,用以纪念狗街镇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还击战等牺牲的英烈们。陵园内建有“边纵”二支队胜利六大队烈士纪念塔、六大队民兵中队呈贡519队殉职同志纪念碑、狗街镇革命烈士纪念标、胜利六大队王怀璞大队长纪念碑、艾子明副大队长纪念碑。整个陵园古地5亩多。狗街烈士陵园建成后,每年“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立冬和清明节期间,全镇中小学校师生、团员青年、党员干部和部分人民群众以及英烈的亲友子孙们等都前往烈士陵园瞻仰、献花和祭奠,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

信息来源: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狗街镇:一、自然状况狗街镇在宜良县城南部17.6公里处。东临石林县板桥镇,西南与澄江县隔南盘江相望,西与南羊镇相连,南与竹山乡接壤,北界匡远镇。镇政府驻地狗街,镇内主要河流南盘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流程37.4公里。国土面积213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最高海拔2248.4米,最低海拔1519.4米,年平均降水量948.2毫米,平均气温16.3度,全年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叶公陵园

全文共 1782 字

+ 加入清单

叶公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叶公陵园是平顶山市外八景之一,有诗《叶陵怀古》云:

巍然陵墓郁葱葱,四海寻根朝叶公。

报国挥戈安社稷,恤民治水劝桑农。

好龙精刻千秋画,传讹无妨一世雄。

毕竟人间传正道,五洲赤子仰宗风。

叶公陵园座落在距平顶山市区30多公里的叶县旧县乡旧北村西北约1.5公里处.据《叶县志》记载,叶县古墓葬众多,以旧县乡澧河两岸的古冢群为著,并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叶公墓、三皇冢、王乔墓、牛凤墓等影响较为深远.

叶公陵园是叶公沈诸梁的墓冢,据《汉书》注:“〈皇览〉日:县西北去城三里,有叶公沈诸梁冢……。”当地居民多称其为“叶坟”。由于年代久远,叶公墓几乎夷为平地,1982年,叶氏后裔在叶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重新培土立碑,成高3米,方40米的“叶公墓”。叶公陵园占地12亩,是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前有开阔的原野,后有绵延不息的澧水,不失一方绝好的陵园佳作。

由叶县县城乘车沿郑南公路向南约15公里,至旧县乡旧北村,在距叶公陵园约1公里的地方,就隐约可以寻到叶公的踪迹。旧北村中心街向北约0.5公里(刘秀庙西南处)。有碑日:“问政处”,这里记载着当年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过叶的遗迹。当地上了些年岁的居民多数都能说出关于叶公和孔子的故事。自问政处向西北即至叶公陵园。远眺叶公陵园,给人一种雄浑和大气之感,自然也少不了作为陵园建筑所特有的庄严和肃穆,一方三线的整体布局,俨然一幅古建筑的极品,叶公陵园的正门朝向南,微向东,门楼采用仿古琉璃瓦建筑样式,大门为木质,设六扇相互对开,其上均为绘画和雕刻,以龙居多,且正门壁上镶有金匾,书曰:叶公陵园。屋顶为双重,有造型,上嵌图案,四角处均有龙型,呈欲飞腾状。跨步入门,则有一十八根支柱立于屋内,整座门厅的重量都由这些支柱支撑。无论是门外远观或是屋内细赏,其明暗交织的色彩是最能让人注视的,以黄色和红色为基调的色彩搭配,很自然的就呈现了陵园的特具风格和独有神韵。

进正门后走过一座小桥,再经200平方米的开阔地,便可来到与正门相对的二门.二门即是原来的正门,后因叶县人民政府组织扩建,将其圈住,并新建正门。这二门与正门采用几乎相同的仿古琉璃瓦建筑样式,有所相异的是其支柱的数量,一十二根支柱就已经将整座建筑支撑的岿然不动,门前两侧均置石狮一蹲,四目微向,高约2.5米,底座刻有居台湾高雄捐赠人的地址和名讳。入二门,便可欣赏叶公陵园的内景。自二门向主建筑祭坛间的通道称为神道,在神道的两侧植有松柏,花草,至鸟语花香时节,游人可以于此赏花、小坐,遒劲的松柏避阴,芳香的花草宜人,即使置身于陵园,也能够感到性情的陶冶,既不失庄重又不乏情调,这是建筑者的一处妙笔所在。立于神道右侧的功德碑格外显眼,碑身高约3米有余,上载捐资修建叶公陵园单位及个人的名字,以资万古流芳。

当走尽神道,立足于祭坛前,先不要着急往上行,各居祭坛两侧的碑亭更是可目。左侧一亭,上有文字名日兴祖亭。兴祖亭采用古建筑样式中的六角亭建筑,正门两侧悬有叶昌桐先生题写的楹联:百世莫忘先祖德,千秋永盼后人贤。亭内正方有碑一座,其上镌刻有时任国家政协副主席的叶氏后人叶选平所题写的:叶氏之踪等字样。亭身上方六侧均绘有竹、山、水等图案,正上方为传说中的二龙戏珠,绘画技艺精湛、惟妙惟肖,把叶公好龙的个性和盘托出,以寄寓后人。右侧一亭,为望慈亭。正门两侧石柱有叶县书法家协会主席汪安邦先生亲笔题写的楹联:钟铭伟绩耀千秋,简刻丰功芳万代。与兴祖亭的布局完全一致,也有一座石碑立于亭门正前方,上有叶氏后人亲笔题写的文字:叶氏之根。绘画也同样以龙和竹、梅居多。

欣赏了风格炯异的碑亭之后,可以到祭坛之上去感受焚香祭祖时的场景和心情。神道连接祭坛的通道是十级阶梯,寓意大团圆,整座建筑被置于高约1.5米的土方上,高大、巍峨,同样采用正门的仿古琉璃瓦建筑样式,只是厅门为20扇对开的造型结构,门前放一铁制香鼎,是焚香祭祖时才用到的器具。

在祭坛的正后方,就是陵园的核心——叶公沈诸梁的墓冢。整座墓冢呈圆型,周围有石砖围砌,直径约50米,正前方有高约4米左右的墓碑,威严、镌秀,其上刻有叶姓始祖叶公沈(讳)诸梁之墓字样。四周有苍松翠柏环掩,石刻碑林相映,更显神威和庄重、肃穆。叶公墓以它特有的灵气和气派让人们急于识其庐山真面。倘若置身于墓顶喊话或击掌,会有回响,这不失为一处奇景。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贺胜桥北伐军阵亡将士陵园

位于武汉市江夏区贺站镇西南。1926年8月30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和第七军第二路向贺胜桥吴佩孚守军发起勐烈攻击,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激战取得贺胜桥战役的胜利。为纪念贺胜桥战役中牺牲的北伐军将士,1929年10月在此修建了烈士陵园。陵园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公墓墓基的四面刻有阵亡将士的姓名。纪念亭为六角形。由烈士公墓、纪念亭、纪念碑组成。纪念碑为大理石质,通高6米,上刻胡汉民所题“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第三批)

2019年10月7日,贺胜桥北伐军阵亡将士陵园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皇甫谧陵园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皇甫陵园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皇甫谧,字安土,号玄晏先生,东汉太尉皇甫嵩之曾孙,我国十大名医之一。生于公元215年,卒于公元282年,历阅东汉、魏、晋三朝。幼年丧母,境遇艰难,成年后,奋志于学博通典籍,文史著述较多,唯固不从仕。中年后,患风痹症,遂潜心钻研针灸医术,试治自身,十余年不已,终治愈痼疾,以亲身体会总结完善了针灸经验,撰成《针灸甲乙经》,流传于世,对针灸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其陵园位于县城东北八公里的独店镇张鳌坡村,1963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考查,宋代的《元丰九域志》在灵台县下记载有“皇甫士安墓”(即现在的皇甫谧陵园),明、清、民国、近代的几本县志都有皇甫谧墓的记载。1985年以来,省、市、县各级政府共同维修墓葬,建成陵园。占地400平方米,陵园以皇甫谧墓冢为中心,混凝土砌级,冢前树立“皇甫谧陵园”字样的墓碑,园内广植松柏,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人们休闲、旅游、瞻仰的理想去处。

现在免费游览。

联系电话3623230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耿直陵园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耿直陵园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耿直陵园

时代:近代

地址:澄城县韦庄镇酥酪村

保护范围:围墙四周外扩2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扩100米。

2018年,耿直陵园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韦庄镇:韦庄镇地处澄城、大荔、蒲城三县交界,距县城25公里,境内地势平坦,平均海拔450米全镇总面积77.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6万亩。辖27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145个村民小组,8124户,总人口3.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万人,是澄城县最大的乡镇之一韦庄镇内设机构有镇综合办公室、民政办公室、农业办公室、武装部办公室、妇联办公室团委办公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江苏施耐庵陵园旅游攻略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施耐庵陵园位于江苏省兴化新垛镇施家桥东北一百五十米。以施耐庵墓为中心,陵园内陈列有施氏家世表、与施耐庵及其后裔有关的各类文物以及《水浒传》的各种版本资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江苏施耐庵陵园概况

墓地四面环水,墓成圆形土堆,高3.5米,直径4.5米,立“大文学家施耐庵先生之墓”石碑一块,高1.4米,宽0.4米,前有三门砖砌牌坊。东南有施耐庵文物陈列室。施耐庵墓园。墓前立一砖砌三门牌坊,正中横梁上,悬有“耐庵公坊”四字石刻,墓在苍松翠柏间,赵朴初手书“重修施耐庵墓记”的石碑立于墓前,邻近还有一绿岛,一条小河环岛流过,人在高处俯视,却似狮子(施子)盘绣球,因而俗称“风水宝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张惠仁有诗赞之曰:隔岸白驹迷晓雾,盘球狮子沐晨阳。耐庵泉下泰然卧,评说由人论短长。[1]

江苏施耐庵陵园旅游攻略:

门票:成人票10元

开放时间:08:00-18:00

景区地址: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

江苏施耐庵陵园简介:

施耐庵陵园位于江苏省兴化新垛镇施家桥东北一百五十米。以施耐庵墓为中心,陵园内陈列有施氏家世表、与施耐庵及其后裔有关的各类文物以及《水浒传》的各种版本资料。其孙述元遵遗愿葬于此。 墓地四面环水,墓成圆形土堆,高3.5米,直径4.5米,立“大文学家施耐庵先生之墓”石碑一块,高1.4米,宽0.4米,前有三门砖砌牌坊。东南有施耐庵文物陈列室。园内有赵朴初“重修施耐庵墓记”碑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艾黎与何克陵园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艾黎与何克陵园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艾黎与何克陵园位于山丹县城南门外,仿西式建筑。陵园南北宽43米、东西长64米。主要为照壁、综合碑、墓、纪念碑等。正前面为大理石帖面的照壁,面外嵌有楚图南书写的"艾黎与何克陵园"园名,里面镶嵌了-题写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13个镏金字。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墓坐落在平台中轴线上。墓后矗立着象征友谊的纪念碑,正立面呈桃形,下部圆龛内树有甘肃省人民政府敬献、上镶"国际主义精神永放光芒"字样的石碑。乔治.何克1945年7月在该校任职期间不幸以身殉职,葬于山丹河北岸的培校校办工厂院内,始为何克墓。1979年、1985年,曾根据有关精神两度扩建修缮,成为现在规模。1987年12月路易.艾黎逝世后,其骨灰即安放于此,故名"艾黎与何克陵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庄周陵园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庄周陵园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庄周墓位于民权县城东偏北约25公里老颜集乡唐庄村东。墓地有石碑1通,高约2米,宽约0.75米。碑上部为圭形顶,下有长方形碑座。碑身正中楷书“庄周之墓”四个大字。原墓冢被平掉,新近又封起一个园锥形的墓冢,高约1,8米,周长5米左右。

陵园内碑林有石碑108块,为各级领导、中外专家学者、海内外庄氏宗亲颂扬庄子而立。

庄子为道家,与老子并称为道家之祖。

唐庄村:唐庄村:位于老颜集乡东北4公里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黄庭坚陵园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黄庭坚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黄庭坚墓坐落在双井村西南,墓茔坐北朝南.黄庭坚(1045—1105),北宋治平四年(1067)进士,崇宁四年(1105) 9月客死在宜州(今广西宜山县)贬所,其墓是大观三年(1109)苏仙固、蒋纬护柩归葬双井祖茔之西,其墓宋代以来多次维修,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拨款予以全面维修.修复后陵高1.93米,直径2076米.在召开黄庭坚960周年研讨会前,县政府又拨款对陵园进行了重修。陵园南面对着开阔的田野和远处的修河,南面大门楼上方有我国书法协会沈鹏同志的“山谷园”亲笔题词,左右两边题有“杭山拥翠碧水扬波此处诗魂称鼻祖,左史垂名右军揽胜先生笔法耀千秋”长联。四周是水泥围墙,墙外是一圈挺拔的白杨。据传说五六十年代墓地全是合抱的松、柏,可惜“-”与“文革”时都被砍光……迎面是一尊黄庭坚的石雕,石雕四周用南京的雨花石铺地。然而据传说原来迎面是一堵类似照壁的短墙,中间镶刻着诗人的碑刻小像。像右上方镌刻着诗人自撰翁方纲书的偈语: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两侧为“看黄庭有味,笑白发无颜”的对联.碑像后是半球形的墓冢,墓前四柱三碑,两边的石碑上刻有诗人的生平,中碑则书刻“宋谥黄文节公之墓”,此碑为民国六年(1917年)修水知事所立,“文革”中散失,80 年代修墓时找回,陵园墓道回环,置有石椅,植有花木。墓地左边有一块田沟,菜园,到处盛开着一簇簇、一片片美丽的小花,它叫药菊,另一片是绿油油的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秦良玉陵园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秦良玉陵园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秦良玉陵园位于石柱县城东7千米处,占地20多公顷,建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前临龙河,背靠回龙山,园内青松茂密,园外翠竹依依,陵园正中是秦良玉墓两座,据传,秦良玉之墓共有48座,孰真孰假,世人莫辨。此处墓碑-有:“……太子太保忠贞侯贞素秦太君墓”,横额为“功名一世”,左右联为:“袭土服清懿,锦袍帛带仰官仪;勤王有明祯,巾帼一人骁将略。”碑两侧有麒麟各一,左右还有青狮、白象、石俑、石马各一。陵园中另有秦良玉兄弟和后代子孙及麾下将领的墓葬20余座,陵园前可见龙河岸边的“仙人洞”,此乃悬棺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孟尝君陵园

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孟尝君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孟尝君陵园位于官桥镇南1公里,薛国故城内东北隅,原有小山似的大坟丘,据史书记载是齐相孟尝君文及其父靖郭君田婴之墓。北魏郦道元《山水经注疏》中写道:“靖郭君、孟尝君冢在城东北隅,郦氏以目验得之。是孟尝君封于薛即葬其地。

战国时期,齐威王的少子田婴随父驾前任职,经常带兵出征。齐宣王九年(公元前312年)田婴被任命为相国;齐泯王三年(公元前299年)封于薛地。田婴去世后,他的儿子田文继承其父的封爵,仍居薛邑,称薛公号孟尝君。

孟尝君以“好客养士”而闻名天下。他善于用人,广招天下贤士,宁肯毁家产也要厚待宾客。因此,各地志士贤人纷纷前来相投,门下食客多达3000余人。孟尝君名声佳誉天下,列为战国埋藏著名的四君子(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齐国的孟尝君)之一,被齐泯王任为相国。孟尝君对门客不分出身貴戝,不厚此薄彼,一视同仁,门客均感恩戴德,忠于职守。因此不少历史典故至今广为传颂。一次,孟尝君的门客

冯谖自告奋勇到薛地收取债息。冯谖到达薛地后,知道百姓连年受灾,庄稼欠收,民不聊生。他把一些无力偿还地租的债户的所有债券全部焚烧,并对老百姓讲这是薛公的旨意,百姓闻言伏首叩谢。冯谖回到孟尝君那里去复命,并说给主人买回“义”。孟尝君听了详细情况后,罢免了他相国之职,孟尝君便回到封地薛国。百姓闻之扶老携幼于路边跪拜相迎,争献美食佳酿,这时孟尝君才恍然大悟,对冯谖说,当年你焚券市义,今日所见功德无量。在薛期间,冯谖对孟尝君进谏,人若立于不败之地应效狡兔有三窟。今君有薛地为一窟,我再为您营造二窟,保后世平安。于是冯谖去魏国、秦国游说,说服魏昭王、秦穆王均拜孟尝君为相国,以重金相聘。冯谖又去齐国向齐王陈述利害,使齐泯王亲自驱车来薛地向孟尝君道歉,请回齐都,重封相位。

至今,两千多年过去了,孟尝君的故事仍传为佳话,田文、田婴墓于1991年经官桥镇政府立碑重修,同时增建礼贤馆,为各地游人提供了凭吊历史先贤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李时珍陵园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李时珍陵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时珍陵园在蕲州古城东风景秀丽的雨湖畔,占地80亩,由李时珍墓地、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医史文献馆和药物园四部分组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李时珍墓地座落在蟹子地,与李时珍诞生地瓦硝坝隔湖相望,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古时即列入“蕲阳八景”,李时珍父子原墓及墓碑保存完好。

李时珍纪念馆由-同志亲笔题写馆名,为仿古(明代)建筑群,气势恢弘,错落有致。馆内陈列大量珍贵的医学资

料、药物标本和郭沫若等同志的题词。

李时珍医史文献馆珍藏中外《本草纲目》版本十余种,以及古今中外介绍李时珍的医药书籍、文献资料和报刊杂志等等。

李时珍药物园包括药物碑廊和百草园两部分,为我国第一家中医药自然博物馆。本草碑刻长廊镶嵌128幅药材石雕,刻工精细、栩栩如生;百草园种植各类药材310多个品种。

为了纪念李时珍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新中国成立后在其故里修葺了墓冢,建成了“李时珍陵园”。陵园由牌坊、莲池、拱桥、花坛、花圃、李时珍塑像、墓冢、陈列室以及药圃等组成。李时珍塑像,通高4.35米,底座镌刻郭沫若亲笔题词。塑像后并列有两座墓冢,东侧为李时珍与其妻吴氏合葬墓,墓前有其子李建元、建中在明万历癸巳年(1539)中秋所立的墓碑;西侧为其父李言闻与母张氏合葬墓,底径均为6米,高约2米。

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时珍(1518年 --- 1593年),字:东璧,时人谓之:李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博物学家、著述家。李时珍对道家医学的继承是多方面的,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萨阿迪王朝陵园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萨阿迪王朝陵园位于马拉喀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艾哈迈德一世曼苏尔(1578年–1603年)时期,1917年才被发现。陵园内萨阿迪王朝时期的66具尸体就埋在简单的砖瓦和大理石墓碑下,其中包括艾哈迈德一世曼苏尔国王和他的皇室族人。

萨阿迪王朝陵园展现了木雕天花板的精美、阿拉伯工匠的卓越技巧和地板瓷砖的五彩斑斓,坟墓周围是优雅的穹顶。萨阿迪王朝陵园有三个房间组成,最著名的一个房间是艾哈迈德一世曼苏尔的陵墓,由12根圆柱矗立着,像是护卫陵墓的将士。萨阿迪王朝陵园的外面是一个公园,这个公园是100多个仆人和士兵的陵园。

Saadian Tombs

必去理由:摩洛哥最有看头的陵园

景点所在大洲: 非洲【Afric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摩洛哥[Morocco]

景点所在省、州:马拉喀什-坦西夫特-豪兹大区 [Marrakech-Tensift-El Haouz]

景点所在城市:马拉喀什 [Marrakech]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泾阳柏惠民陵园

全文共 216 字

+ 加入清单

泾阳惠民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泾阳柏惠民陵园

在咸阳市泾阳县柏家村有柏惠民陵园,是辛亥革命时期参加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柏惠民的葬地。陵园在故居附近,故居有柏氏花园,为辛亥革命吋期陕西革命据点之一。

柏惠民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即与于右任、井勿幕、邹志良一起,创建陕西的革命组织,孙中山先生赞扬他胆量过人,慷慨激昂,不惜牺牲,并亲书“博爱”二字赠于柏惠民留存。1983年对柏惠民陵园予以整修,重修后的陵园,于年底落成,面貌焕然一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唐顺宗陵园发现罕见三出阙楼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出阙楼其实在考古届还是非常非常少见的,所以这一块在考古届的资料十分的缺乏,但是好在就好在话说这个唐顺宗陵园最近就出土了三出阙楼相关的东西了,这个是非常非常有历史意义的,具体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再继续看看!

1、考古发现三出阙结构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刚刚发布了一项考古成果,经过一年时间的发掘,考古人员在唐顺宗丰陵陵园西乳阙遗址,发现了一处代表皇家礼仪的保存完整的夯土建筑,夯土台基平面呈梯形,表面以条砖包砌,台基四周有砖铺散水。令人惊喜的是,考古人员发现这座建筑是一座典型的“三出阙结构”。唐代建筑保存至今的非常稀少,尤其是代表皇家礼仪的“三出阙”建筑。此次发现可以说为中国建筑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2、什么是三出阙楼

唐代著名的“三出阙楼”是什么样的?一直以来,一直以来,我们只能从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国宝文物《阙楼图》中了解它的图像。而最近,陕西考古人员发在唐丰陵陵园现了一处保存完整的,代表皇家礼仪的“三出阙楼”,虽然它只是象征意义的,并不具有实用性,但是它为我们了解唐代帝陵制度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3、唐顺宗李诵简介

唐顺宗李诵是唐德宗李适的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也是唐代最有特点的一位皇帝。他做太子的时间长达25年,却只当了100多天皇帝,在整个唐朝皇统体系中,他是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了,甚至没有以皇帝身份过一个新年。李诵作为一个谜一样的皇帝,关于他的健康状况、执政情况,一直以来都有很多的传说故事,这还需要历史和考古学者去不断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

全文共 750 字

+ 加入清单

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位于怀化市溆浦县龙潭镇肇山村。

1945年4月中旬,日军侵入龙潭,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湘西会战打响了。在龙潭弓形山上,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由于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打败了日军的进攻,粉碎了日军企图夺战芷江机场的军事目的。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国民政府拨款、乡民捐款,由作战部队施工修建了陵园。它是我国最早修建的标志着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战地纪念设施。“文革”时期大部建筑被毁。

1991年溆浦县首届中学生“学革命先辈、爱祖国文物”夏令营到龙潭悼念抗日阵亡将士,向社会发起复修陵园的倡议。秉着恢复原状的原则,一期复修工程于1992年4月17日奠基动工,次年4月竣工,现占地面积8318平方米(不含主体建筑以外保护范围面积)。

陵园依山而建。以宽敞的林荫石级路为主轴,依次将陵园大门、浩气门、警钟壁、纪念塔、碑墙、千秋亭、英烈墓等缀连为一体,雄伟壮观,风景秀丽。1993年12月成立“溆浦县龙潭弓形山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管理所”。

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于1989年8月被溆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3月被怀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潭镇:龙潭镇是溆浦县南部的边陲重镇,东依高耸入云的车岩岭,与葛竹坪镇、大华乡交界;南现温水乡毗邻;西靠百强寨,与横板桥乡、黄毛园镇相邻;北傍金子山,和北斗溪乡接壤。龙潭镇地处龙潭办事处四乡三镇之中心,是龙潭14万人口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置龙潭堡,民国2年设(1913)初置龙潭镇。1958年人民公社化,建龙潭公社。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陵园和墓地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1、用地不同

陵园墓地的一种安葬形式,属于公共设施用地,而墓地属于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2、范围不同

陵园的用地范围比较广,而墓地的用地范围是有规范标准的。

3、功能不同

陵园多为旧时遗留下来的遗址或古迹,可以供人们参观游览,而墓地是以殡葬为主要功能。

陵园属于墓地的一种安葬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陵园建设要求向着景观化、艺术化、立体化、个性化、产业化的方向迈进,它是可以供人们参观游览的。同时,陵园的分类有多种,有皇陵园、特色陵园、普通陵园公墓、革命烈士陵园等,不同种类的陵园其特点都是不同的。而墓地主要是殡葬用的,分类也是比较多的,可以分为公益性公墓、经营性公墓,这两种墓地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一个不用花钱,一个需要花钱,它们之间有很大不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陵园新村邮局旧址

全文共 1359 字

+ 加入清单

陵园新村邮局旧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陵园新村邮局,或称“陵园邮局”,又因建筑顶部为四方的重檐攒尖顶,有八个檐角被称为“八角亭邮局”,还因靠近美龄宫,据说宋美龄常来这里寄信,就有人称之为“美龄宫邮局”。该邮局是规划在当时的“总理陵园”邵家村合作社附近的一座邮政公共服务设施,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新建。邮局原来有一个匾额,上 书--“陵园邮局”,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

邮局的主体建筑为两层,仿古式的绿色琉璃重檐攒尖顶,蓝色琉璃斗拱,一层正面开有一座正门,雀替和梁架上的彩画描饰,已漫漶不清。正门两边是拱形的大窗,主体建筑两侧各有四座并排的拱形大窗。因为建筑顶部为四方的重檐攒尖顶。

陵园邮局始建于1934年,是一座设施功能齐全的陵园新村专用邮局。邮局正门上原来挂有一块大匾,上 书--“陵园邮局”,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邮局的主体建筑为两层,仿古式的绿色琉璃重檐攒尖顶,蓝色琉璃斗拱,一层正面开有一座正门,雀替和梁架上的彩画描饰,已漫漶不清。正门两边是拱形的大窗,主体建筑两侧各有四座并排的拱形大窗。因为建筑顶部为四方的重檐攒尖顶,自然就有八个檐角,所以陵园邮局就有了个绰号--“八角亭”。

远看陵园邮局,恰似一座设计精巧的佛寺。门前是个开放式的平台,两侧都有环形的台阶供人上下,可以从两侧上楼梯进入邮局。在民国时期,出入这里的都是国民党时期的达官贵人,据说宋美龄就经常到这里来邮寄信件,正是因为这样,现在这里被人们称为“美龄宫邮局”。这个建筑有一圈护栏,有趣的是护栏的形式并不统一。建筑左右两侧,各有一座仿古山门式的拱门,上覆绿色的琉璃顶,拱门里面是东西厢房。右侧拱门的护栏为中式望柱,以西式铁艺连接;而左侧拱门的护栏则完全是中式的仿古柱栏,是主体建筑的护栏,栏板上有梅花和卷草的纹饰。在邮局的西侧,还有一座中西合璧的牌坊门,两根立柱上有传统官式牌坊上才有的“冲天柱头”,牌坊“接柱头”施以简洁的云纹装饰,“雀替”施以卷草纹装饰;“坊梁和云头柱”上则配以黄色、绿色的镂空琉璃花砖,而立柱表面还有传统的几何凹线装饰,这座牌坊门中西合璧,颇具特色,两旁的护栏又为中式望柱,以镂空花砖连接。一座不大的建筑竟用了三种不同风格的护栏,可以看出设计者的良苦用心,显然是想通过风格不同的护栏,不同的门来区分不同的区域。

很可惜的是,陵园新村并没有存在多久。1937年冬,日军攻打南京期间,南京城-成了激烈的战场,此时的陵园新村人去楼空。日军向紫金山发进攻时,陵园新村成为一片火海,别墅里遗留的来不及带走的珍贵的文物和书籍连同这些高贵的别墅,被炮火化为灰烬,陵园邮局同样被焚毁。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后,作为陵园中一座必不可少的公共性建筑,1947年,陵园邮局被重建。当然,经过8年抗战的苦难,原来别墅的主人或死去,或远离,陵园新村是块伤心地,那些豪华别墅自然没有理由重建,只有一些残留的地基还依稀可见。显然,陵园邮局是陵园新村中的标志性建筑,这也是为什么一直能保留至今的原因。

直到文革以前,陵园邮局一直没有人居住,周围荒草丛生,内部空空荡荡,别墅的残基上,一座座棚户在旁边像野草一样不停增长,陵园邮局当年原有的功能被彻底覆盖了,这座精致的建筑被彻底遗忘了。

2006年6月5日,陵园新村邮局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