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汉族巴图鲁(精彩20篇)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为此,各地都有很多不一样的中秋节习俗,下面小编将介绍汉族中秋节的习俗。

浏览

5596

文章

77

篇1: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什么?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李姓、王姓、张姓、刘姓、陈姓、杨姓、赵姓、黄姓、周姓、吴姓。

中国姓氏数量众多,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姓氏历来有百家姓之说,常云:“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中国人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汉族最大的十个姓为:

1、李姓,约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94%;

2、王姓,约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41%;

3、张姓,约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07%;

4、刘姓,约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5.38%;

5、陈姓,约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4.53%。

6、杨姓,约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3.08%;

7、赵姓,约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29%;

8、黄姓,约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23%;

9、周姓,约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12%;

10、吴姓,约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05%。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的强大民族“汉族”

全文共 1212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我国拥有着五十六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这就是汉族了。汉族从古至今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发展与其他民族共同融合而成的。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那么,大家知不知道汉族的饮食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食俗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主食

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丰富多彩,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菜肴

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蛇宴;其次还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人们常把汉族和其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

饮料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同时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节日食俗

汉族的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在古代,人们常认为事物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相互感应。这类信仰、禁忌观念有形无形地渗透在汉族的某些饮食习惯中。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残存在饮食习俗中的一些迷信成分已经或正在被淘汰,合理和有益的经验正在与科学知识相结合而使汉族的饮食文化水平不断得以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汉族的中秋节的特色美食

全文共 1932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很多传统美食,你知道汉族的中秋节的特色美食吗?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汉族的中秋节的特色美食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台湾中秋食俗

吃月饼

高雄县饲养水鸭的风气很盛。中秋节前后正是水鸭公初长最嫩的时候,美浓地区的客家人往往于中秋节宰食水鸭公加菜,成为当地中秋的特色。宜兰地区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还吃一种叫“菜饼”的食物。菜饼以面粉为材料,中间抹上黑糖烘焙而成。台南地区则有在中秋节吃麻薯的习俗。

近年来,台湾的中秋节又发展出一种新的活动——烤肉。此外,台湾一食品公司根据消费层次的不同需求和中秋节期间暑气未消的特点,推出全新概念的中秋雪月饼。何为雪月饼?雪月饼就是冰淇淋月饼,清凉降温,口感滑爽,内馅分三种口味——香槟甜心、夏威夷派对、维也纳咖啡。此款月饼还全面采用日式精致包装、具有保温作用的保力龙包装盒,保证雪月饼在一定时间内不融化。

吃烤肉

据台湾“中广新闻网”报道,尽管台当局全力推行节能减碳,但中秋节烤肉活动还是一样受欢迎。不少小区甚至封街烤肉,借着中秋烤肉和街坊邻居感情交流。而家人彼此间,也可借着烤肉,从准备食材、生火到烧烤,进而促进亲子间的感情交流。也难怪有小学生会把中秋节和烤肉连结在一起,反而主角月饼和文旦(即柚子,编者注)并不是这么受欢迎。

猜你喜欢:

各地的中秋美食

北京:

老北京的传统月饼有自来红、自来白和提浆月饼。提浆月饼是指月饼皮面的一种制作方法,说通俗点“提浆”就是熬糖浆,另外在皮面中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以起到酥松的作用。有回民购买时,就把大油换成黄油。这种月饼的特点是皮酥、馅香,“老北京”中秋特爱吃。

福建:

福建人有中秋吃鸭子的习俗,因此时正是鸭子最肥壮的季节。福建人用福建盛产的槟榔芋和鸭子一起烧,叫槟榔芋烧鸭,味道非常好。

槟榔芋是薯蓣科作物,也叫荔浦芋,主产于广西、福建等沿海地区,已有上千年历史。目前的广西荔浦县、平乐、恭城和福建的闽南地区为主产区。

槟榔芋形似椭圆,该品种外皮粗糙,剖而观之,内呈槟榔纹,故又名“槟榔芋”。每年惊蛰、春分时节开始种植,霜降时即可收获,每株有唯一的母芋及大小不等的小芋。槟榔芋是淀粉含量颇高的优质蔬菜,肉质细腻,具有特殊的风味,且营养丰富,含有粗蛋白、淀粉、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等多种成份。具有补气养肾、健脾胃之功效,既是制作饮食点心、佳肴的上乘原料,又是滋补身体的营养佳品,清朝年间列为大清贡品,因而享有“皇室贡品”之称。

山西:

山西潞安人在中秋节会宴请女婿。大同县月饼称团圆饼,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山西月饼多以油和面,馅子有红枣、核桃、豆类、柿子、果脯、红糖等种类。月饼形状以圆为主,也有葫芦形、桃形或月牙形月饼。

陕西

陕西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汉族的中秋节的特色美食

菱角

说起菱角,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这主要是因为,菱角是北方水域才会盛产的一种食物。菱角的做法很简单,直接在清水当中清洗干净之后,用水煮熟或者是直接蒸熟,都是可以直接食用的。菱角可以作为主食食用,也可以作为零食来食用,无论怎么吃,味道都是香甜好吃的。而在中秋的时候,如果吃完月饼之后,喝一碗用菱角煮的粥的话,还可以很好的去除肠胃当中的油腻。所以说,中秋节的时候,家里可以采购一些菱角来食用。

糍粑

如果说中秋节吃月饼是起源于明朝的话,那么中秋节吃糍粑就是起源于春秋战国的时候。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中秋节看的很重,几乎和春节的地位是不相上下的,因此,每当中秋的时候,很多家里的主妇都会很早起床开始制作糍粑,因为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中秋节的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吃糍粑,是一件很幸福很平安的事情。所以说,在没有中秋节吃月饼这个习俗之前,就已经有了中秋节吃糍粑的习俗。

麦箭

提到山东著名的中秋节美食麦箭,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吧。但是在山东,麦箭可是家喻户晓的中秋特色美食哦。所谓的麦箭,就是指用白面做成煎饼之后,里面裹上陷,然后再滚成竹筒的形状之后,蒸熟,浇上酱料吃的一种面食。这种食物不仅味道好吃,而且还很容易吃饱,所以山东人早中晚三餐都很喜欢吃。特别是在中秋节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制作麦箭来给家人食用。

藕盒子

说到莲藕,相信大家都吃过吧。但是说起藕盒子,又有多少人吃过呢?其实,藕盒子也是自古就传下来的一种中秋美食,特别是在江浙地区,每年的中秋节几乎都是要吃藕盒子的。所谓的藕盒子,就是把藕切成片之后,下面相连,中间放入馅料之后用煎锅煎熟的一种食物。藕盒子不仅颜色金黄诱人,味道也香脆可口,是江浙地区很流行的一种美食。除此之外,常吃藕盒子,对身体的益处也是很大的。中医表明,藕盒子不仅对养胃有帮助,还可以很好的滋阴益血。如果说中秋节你没有吃过藕盒子的话,那么今年中秋就可以尝试一下啊,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汉族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全文共 49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汉族过年习俗主要包括:

1、祭灶:汉族春节,一般是从祭灶开始的,农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夜,是民间祭祀灶王爷的日子;

2、扫尘: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民间把这段日子叫扫尘日,就是年终进行大扫除,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

3、贴春联:贴春联、财神、窗花等,把家里的门窗都贴上,寓意明年过一个福气满满,幸福快乐的好日子;

4、吃年夜饭:除夕这晚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团圆的时候,一家人精心准备好一桌子菜,其乐融融坐在一起吃饭聊天;

5、守岁:年长的人在这天守岁,珍惜光阴,年轻人守岁祈求父母长寿;

6、放鞭炮:除夕夜一定要放各种绚烂的烟花,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7、拜年: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带着礼品去走亲访友;

8、发红包:长辈会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希望把祝愿和好运送给他们;

9、开市:春节期间,大小店铺都会从大年初一将铺子关门,等到正月初五的时候,再将它们打开,人们俗称它们为开市,一般会在正月初五这一天打开铺子,因为这一天开市意味着招财进宝;

10、赏花灯:每到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舞龙舞狮等,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赏花灯,并且当天晚上是非常热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汉族的节日有哪些 汉族的主要节日有什么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汉族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

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具特色,是中国汉族人千百年来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远在他乡的人们要赶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时,除夕要守岁,初一要拜年,还要吃年糕、饺子、汤圆等美食,还有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等习俗。过端午节时还有吃粽子、划龙舟、放纸鸢、饮雄黄酒、悬艾及菖蒲等习俗。中秋节是个阖家团圆的节日,这一天有吃月饼、赏月、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这一天也是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的节日,更是祈盼丰收、幸福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汉族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

全文共 1148 字

+ 加入清单

汉族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

汉族又名华夏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为上古时期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炎黄子孙。汉族还是一个在历史上从未中断过的、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汉族”究竟是由哪些人组成,一直众说纷纭。的看了很多这方面的说法,有说是蒙古族的血裔、甚至有说是高加索人的后裔。更多的是说从汉朝开始.——{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页。)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中国民族简》,三联书店1950年版,第19页。)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但是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确切。汉朝开始对外交往中,一直称为“汉人”,而不是“汉族”。

真正汉族形成应该经历以下下几个阶段:

一、华夏族,以炎黄二帝两族为主的族民。因为居夏水而得名“夏族”,又曾以华山为中心而得名“华族”。后来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又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战争,终于融合为“华夏民族”。

二、经过夏、商、周(包括春秋战国)的战乱和迁徙,是民族得到较大范围的融合,华夏族的范围进一步加大。

三、到汉朝开始,才有了“汉人”的称呼。偶尔也称作“汉族”,但是绝非今日之“汉族”。主要地区包括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这时南粤(两广、福建、海南)地区都还只是“南夷”,还没有称作“汉人”。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民族大融合进入一个鼎盛时期。北方的鲜卑、拓拔、羯、氐、羌族等都已经和中原地区的民族充分融合。加上两宋、夏、金、辽的大融合,汉族的原型基本成立。但在这些时期,都没有“汉族”的称谓,大家都是什么朝代就称为“大×臣民”。汉朝灭亡以后,很多人出于对强盛“大汉”的怀念,也经常自称为“汉人”。

五、真正的“汉族”是从元朝开始。在元朝直接管辖地区内,蒙古族人口因占极少数,蒙古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削弱汉族以及其它各民族人民的反抗意识,把全国各族人民分别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蒙古人”,指原居住于大漠南北的蒙古各部落,包括兀鲁、忙兀、克烈、札剌亦儿、塔塔儿、斡亦剌等部;“色目人”主要指回回、畏兀儿、康里、阿速、秃八、唐兀、哈刺鲁、吐蕃等各族;“汉人”,是指原在金朝统治下的汉、契丹、女真、渤海、高丽及较早被征服的四川、云南两省人;“南人”,指原居住于南宋境内的各民族人民;“南人”为最下等,因为这些地区最后被统一。后来为了与蒙古族对称,一般称“汉人”为“汉族”,元朝廷也习惯于此称呼,开始在一些正式的文件中用到“汉族”。“汉族”的称呼开始广为流传,并为大家所接受。

六、到明朝,取消了“南人”的等级和相应称谓,与“汉人”通称为“汉族”,形成了今天的“汉族”主体。“南人”绝大部分都是汉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汉族海洋文化的代表,妈祖文化的意义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妈祖文化自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内容丰富的道德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信众遍布世界各地,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那么,妈祖文化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都有什么样的意思呢?

1、精神财富

妈祖文化的形成其本身也给人类留下了相当的精神财富。

2、历史文献

仅直接记载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一百万字。

3、涉及领域

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

4、学术影响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客肇祖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天后》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反响。

自80年代起,台湾、澳门、厦门等地掀起了妈祖研究热潮,举办多次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了《海内外学人论妈祖》、《妈祖研究论文集》、《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文献资料汇编》、《妈祖信仰与祖庙》、《湄洲妈祖》等近百余篇学术专著。

5、旅游文化

各地的“妈祖文化旅游节”亦似雨后春笋,如天津、澳门、福建等地大有“妈祖文化,独占鳌头”之势,可见妈祖文化的生命力。

6、信仰文化

千余年来,无论朝野和汉族民间怎样对妈祖崇拜无限,爱戴有加,从今天唯物论角度讲,妈祖信仰是无法避忌“迷信”之嫌的。但是,抛去其“升天”、“显灵”等纯唯心思想,从妈祖人文层面看,其信仰的当代功能还是显而易见的。

你可能也喜欢:

神圣信仰,妈祖文化的祭典流程

海上护航女神,妈祖的生平简介

重要文化瑰宝,妈祖文化的文化内涵

万众敬仰的海上女神,妈祖的历朝封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汉族特产有哪些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汉族特产主要有京剧、汉服、黄酒、冰糖葫芦、茶等。

京剧:也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

汉服:全名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华服、汉装、汉衣冠,发源自华夏礼仪,也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当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承载着汉民族乃至全中国的审美与文化特征。

黄酒:是世界四大酿造酒之一,也是中国汉族的民族特产,发源自商周时期,以糯米、粟等为原料,营养丰富,口感浓醇,是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

冰糖葫芦:将野果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晾干或冻硬后食用,是我国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也是中国汉族传统小吃,口感酸甜冰凉,十分开胃爽口。

茶:汉民族茶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分支,汉族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直到今天,汉族人民也还有以茶代礼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代汉族男子都束发吗?古人为何要束发?

全文共 1416 字

+ 加入清单

“束发”,是一个经常见于有关古代礼仪的词,一般指的是男子到了一定年纪就需要把头发全部扎起来,用一些物品固定住,然而很多人还是对影视形象中扎一半留一半的那种“飘然若仙”的形象念念不忘,认为那样才是美的。的确,从美不美的角度来看,束发总是更加的端正、肃穆,没有留一半更受欢迎,但实际上,全部束起来才是古代汉族男子应有的状态。

1.束发是什么

经历过清朝初期的“剃发易服”,那些宁愿失去生命也不愿意丢弃汉族传统蓄发的人,早已经不存在了,清朝末期又经历了来自列强的侵略,满清的标志辫子也被剪去,国人的形象也就逐渐向现如今短发的形象靠拢。不过在此之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的汉族人,是不会轻易剪掉自己的头发的,自然包括男子。

在清朝之前,汉族男孩在八九岁之前是不束发的,头发自然下垂,这就是所谓的“垂髫”;八九岁之后到十五岁,头两侧扎两个发结,就像羊角一样,名为“总角”;十五岁的时候解散总角,扎成一束但是不冠,成童;二十岁时行冠礼,成年。一般来讲,成年人的头发都是需要束起来的,至于影视剧,如果是历史剧,这样的形象自然是有问题的,不过如果是武侠或者其他,看看就好不必当真。

2.束发用的工具

再来说束发用的工具。你以为古代男子束发就是一根簪子或者一个发冠吗?太天真了,古人远比你想象的更会玩。你是否对课本上出现过的一个东汉击鼓说唱的陶俑有点印象?笑逐颜开的陶人脑袋上扎的你也一定很眼熟,那很像是现如今陕西和晋西北居民在头上缠着的头巾。这两者之间不一定就是历史传承,只能说很像,至于是否是代代相传,还得找一找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

幞(音扶)头,是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隋唐时期男子的普遍服饰,因为用料通常为青黑色,又名乌纱,所以也俗称“乌纱帽”。幞头当然也是不断发展的,相传幞头原名“帕头”,始于北周武帝时期,到了唐朝改成幞头,而材质也在变化,因为原本用纱罗太软,所以后来不断进行改进,加入桐木片、铜、铁丝,又将样子进行改造,所以也就有了平式幞头、软脚幞头、结式幞头等各种分类。

另外的簪、冠、冕等都可以用来束发,只不过根据时代的不同,还有身份地位、日常生活方式等的不同,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的。而且,男子同样也有追求美的权利,还记得《水浒传》中头上戴花的“钢铁好汉”们吗,宋朝时期簪花可不仅仅是女孩子的专属,男子同样乐此不疲,这可是由皇帝引领起来的时尚潮流,还有官方出品的规定,试问这种情况下,能不流行起来吗?

3.为什么要束发

最后来说说为什么要束发。这其实有很多方面的影响,今天简单说说其中两个。第一个,古代农耕生活,如果头发垂落下来会非常不利于日常的工作,不好打理,因此将头发束起来,再加上一些头巾之类的让头发全部“藏”起来,就完全不用担心头发会挡住眼睛,阻碍工作了。另外这样还能够保证夏日不会太热,冬天头部不会受凉,非常实用。

第二点,区分。中原地区与游牧民族们是有区别的,孔子的那句“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就是很好的例子,“被发”与“左衽”都是异族的标志,是一种落后不文明的社会状态,为了有所区别,自然要束发右衽,更何况,真正去找一找披发和束发的图片来看,披发虽然有现代的飘逸美,但是束发却更令人感到精神焕发,是一种很饱满的状态。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很多时候为了表示对黑暗社会的抗拒,或者遭受了重大的打击,有些人也会散发,还有一个“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李白大大,如此的狂放不羁,一般人也是不会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汉族有什么是不吃的,有什么禁忌吗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地大物博,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同样中国人民具有悠久的吃文化,五十六个民族具有各自的吃文化,那么作为五十六个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汉族人不吃什么呢?

众所周知,回族因为信奉穆斯林所以不吃猪肉,满族因为猎狗是他们打猎时候的好的伙伴因此不吃狗肉,汉族人多在平原地区生长、生活,那么汉族人在吃的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禁忌

以广州人为例子:广州人作为汉族吃货的剽悍的存在:上吃天上飞的,下吃水里游的,两条腿的、四条腿的,没有腿的都不在话下,但是广州人不吃猫肉,不是因为宗教的信仰,也不是因为感恩心理,仅仅是因为猫肉不好吃,据吃过猫肉的人说,猫肉味道发酸,而且有一种骚臭的味道,因此在吃的世界里—没有市场。

实际上猫是一种舶来品,猫在中国出现的较晚,所以没有能够名列各大菜系。

由此可以看出,汉族人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中没有什么禁忌,能吃的大概都会品尝一下,如果非要所不吃什么,估计除了猫肉,蟑螂也不会有人直接放进嘴里吃吧,毕竟都知道蟑螂是远古生物,病菌还是很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曲种,五音大鼓是如何而来的?

全文共 86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我国的戏曲文化,可谓是说都说不完的。暂且先不说我国戏剧里的核心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那么为什么呢?既然是中国的五大戏剧那肯定是被大家所了解了,今天小编要说点不一样的东西,那么是什么呢,就是是大鼓书文化里的五音大鼓,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音大鼓是一种古老汉族民间艺术曲种。主要流传于北京密云县。清朝就有诗云:“五音齐奏带笺簧,大鼓说书最擅场,野调无腔偏入妙,皆因子弟异寻常。”密云蔡家洼的五音大鼓是现存演唱组合完整、伴奏乐器齐全的五音大鼓,是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形态。

据专家考证,五音大鼓产生于清道光年间的河北省安次县(今河北省廊坊市),后在京津地区流传。随着岁月流转,这种鼓曲于清末产生两个分支:一支走进北京成为供市民欣赏的舞台艺术,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发展成的“单琴大鼓”,到解放初期定名为“北京琴书”。另一支则继续在京、津、河北农村广为流传,这就是后来仍存在于北京密云的五音大鼓。

据有关资料记载,五音大鼓吸纳了奉调、乐亭调、梅花调、悲调等其它鼓曲的腔调,从而有了原生态的鼓曲基因。之所以叫五音大鼓,是因为它演奏时包括五种乐器:三弦、四胡、打琴、瓦琴和鼓板。五音大鼓融合了河北“落腔调”与河北民歌“妓女告状”的旋律,因其曲调独特、演唱悦耳、内容丰富而深受农村百姓的欢迎。

五音大鼓的“五音”较为可靠的说法是:在“奉调”、“四平调”、“柳子板”、“慢口梅花]”、“二性板”五个曲种中各取其中的一个曲调,融汇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曲艺品种。几种曲调来回变换,音韵悦耳动听。五音大鼓的唱词和书目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词曲用字用韵工整、合辙押韵琅琅上口,文学性很浓。书目内容丰富,有较强的教化作用和娱乐功能。五音大鼓使用的乐器历史悠久,其中瓦琴、打琴更为珍贵

五音大鼓是一人使用鼓板击节说唱,另有四人分操三弦、四胡、打琴(扬琴)和瓦琴专司伴奏的曲艺表演形式,也是现存鼓书和鼓曲类曲艺形式中比较神秘、独特而又珍贵的一种。说它神秘,是由于这种形式在过去的曲艺史料和相关传说中仅知名目,但缺乏具体的文献资料和遗存证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冉闵是汉族英雄吗?为什么要杀胡人?

全文共 157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冉闵,其实关于冉闵的争议还是有很多的,争议最多的还是冉闵生前的一些事情,那么,到底冉闵是不是汉族人呢?其实,据有关文献记载,冉闵确实是一位汉族人。生前的冉闵一心想着为国家报仇,能够做出一番大的事业来,不过,很多的人却非常疑惑,为什么冉闵要帮着汉族杀湖人呢?其实,这也是为了顺应当时时代的潮流,不仅如此,当时的冉闵做出的贡献还是有不少的,具体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杀胡令》中,冉闵写道:“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冉闵不才受命于天道,特以此兆告天下!”

这段话读起来,正气郎朗,大义凛然,感觉冉闵是在拯救汉民族于危难之中。若没有冉闵出现,汉人就被“胡人”给杀光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冉闵并没有杀胡拯救汉人的思想基础。冉闵是汉人。但是,他爹冉良12岁时就被羯族首领、后赵武帝石虎当干儿子养了起来。冉闵是出生于石虎的家庭里,而且冉闵出生以后,石虎一直对这个养孙非常宠爱。也就是,他从小生活的环境就是少数民族羯族的帝王家庭,受到的教育也都是羯族的教育。他与汉族基本上没有文化交集,他可能同情汉人吗?

其次,冉闵在长大后征战过程中,多次屠杀汉人。最典型的是咸康五年(339年),冉闵随石虎和东晋作战,进犯荆州和扬州。冉闵在沔南打败了东晋军,杀死了东晋将军蔡怀,屠杀了不少汉人。

第三,冉闵一生从未做过保护汉人的工作,在捐税上,从来没有减免过,反而是多次抄掠。同时,他也没有保护过弱小的汉族妇女儿童。

从小编的分析可以看出,说冉闵保护了汉人,那是一句谎言。

那么,冉闵为什么要颁布《杀胡令》呢?其实,冉闵这样做,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罢了。

首先,冉闵这样做,是为了掩盖他屠杀收养他的祖父一家的事实。冉闵被石虎当乖孙子养大。石虎去世后,太子石世继位。石世只当了33天皇帝,便被弟弟石尊废掉。石尊自立为帝。石尊当时为了拉拢冉闵,曾对冉闵说:“你好好跟着我干,将来我立你为太子。”但是石尊登位后,食言了,立了自己的儿子石衍为太子。这让冉闵心里很怨恨。后来他联合李农等人,杀掉石尊。

石尊死后,石尊弟弟石鉴继位。石鉴封冉闵为大将军,却又在暗中提防他。于是冉闵又联合李农等人抓捕石鉴并杀掉。后来,还把石家老小全部屠杀干净。

也就在这时候,冉闵颁布了《杀胡令》,提出:只要斩一个胡人首级,送到凤阳门的,文官都会进位三等,武职都任命为牙门。这样一来,一天之内,有数万胡人被杀。冉闵还亲自率军屠杀胡人(主要是羯族),不伦贵贱长幼男女都杀,几天下来,就杀了20多万羯族等少数民族。

很显然,冉闵这样做,是为了掩盖他杀尽石虎后人的事实,转移人们视线。让别人觉得,他这样做,是为了帮助汉人杀胡人。

其次,当冉闵杀掉石家全族以后,他又利用汉人帮他打江山。冉闵利用杀胡的号令,煽动汉人,灭掉石家老小。但这个代价对他来说也是很昂贵的,因为这样做,无疑把自己放在了整个北方少数民族的风口浪尖。这样,冉闵想建立自己的国家,就很困难。但这件事已经做出来了,而且成为他成功的一个基石,不能松动。于是他打算把这面大旗继续扛下去。他派出使者,联络东晋,对东晋说:“叛逆的胡人扰乱了中原,如今已消灭了他们。如果能共同征伐的话,可以派遣军队前来。”他是想借东晋的力量帮他对付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帮他打江山。结果东晋并没有上他的当。

靠煽动民族情绪建立起来的国家,肯定是长不了的。一方面,汉族并不真正支持他,东晋也不帮他,另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群起攻打他。因此,他建立的冉魏,就如同昙花一现,只坚持了两年,就被鲜卑族慕容儁给消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汉族风俗习惯主要饮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此外语言主要是汉语,文字是汉字,传统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

我国有56个名族,人口最多就是汉族,除此之外汉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也是最丰富的,是中国文化主要构成部分。那么常见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下面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详细内容

1

饮食习惯:汉族主要主食饮食习惯以稻米和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此外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

2

语言文字:汉族语言都是以汉语为主,文字都是以汉字为主。此外汉族分布地区比较广发,所以包含很多种方言。

3

汉族音乐:汉族有自己的传统的音乐,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从秦汉时期一直传承到现在。

4

传统节日:汉族有很多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

5

宗教信仰:汉族传统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基础上对道家、佛家也是有涉及的。后来很多西方宗教信仰也逐渐传到了中国,现在汉族也信仰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定州秧歌戏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秧歌是中国古老传统的汉族戏曲,秧歌便是每当到了丰收的好季节的时候,所有人都会跳起秧歌来庆祝今年的好丰收。河北省保定市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定州秧歌戏。本期小编就带你去保定文化了解一下定州的秧歌戏。

定州秧歌戏又称定县大秧歌,主要流行于华北平原中西部一个古老的汉族戏剧曲种,因发源地在保定定州而得名。据传其源头是一种汉族民间小调,经过宋代文学家苏轼整理而流传下来,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定州秧歌已有一批剧目上演,并成立了秧歌班。民国十五年后秧歌艺人大批崛起,定州秧歌风靡一时。

1952年正式成立了定县秧歌剧团,最兴盛时能演出五十余出戏。定州秧歌传统剧目很多,这些剧目都是汉族劳动人民的创作,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戏文浅显,明白如话,有大量的方言俚语,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最受百姓喜爱,寄托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吃饭吃窝窝,听戏听秧歌”是广泛流传河北各地的佳话。秧歌,起初是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哼唱的民歌(又称稻歌),后来,随着表演较复杂的故事和不同性格人物的要求,逐渐分出行当,搬上舞台,衍变成富有汉族文化特色的地方戏曲艺术。

其内容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善于体现汉族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语言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生动活泼,饶有风趣,带有极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泥土气息。2006年5月20日,定州秧歌戏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你可能也喜欢:

久负盛名的厦门四大建筑风格

浅谈上海名称的由来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什么是道教,道教文化的基本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汉族的由来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汉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汉族的由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相传黄帝打败炎帝后,两个部落渐渐融合,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族部落,随后中原地区的人便以华夏族人自称。汉高祖刘邦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了强大的汉王朝,后来经过汉武帝的努力,汉朝的经济文化达到了鼎盛。从此,汉朝人与各地少数民族的沟通逐渐频繁,大量汉人到其他地区进行文化交易活动,而那些少数民族便把这些来自于汉朝的人统称为汉人,从此,华夏族的后裔便逐渐以汉族人自称。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汉族也为中国的不断进步与民族团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华夏族和汉族的区别有哪些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华夏族和汉族的区别在定义不同,血缘不同。

1、定义不同:华夏民族包含了现在生活在我们国家领土上的五十六个民族群体,而汉族是指夏朝建立以后,以农耕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群体。

2、种族数量不同:华夏族在现代一般代指中国的56个民族;汉族一般代表汉族这个民族。

华夏族:

华夏族是中华民族最早最受各界认同的民族称号,华夏又叫“夏”、“诸夏”。华夏又叫中夏。华与夏曾经相互通用,“中夏”又称“中华”。汉朝多以”华夏人“自居。

汉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为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而明朝以汉自居也以华夏自居,两个词为同义词。总之,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称是自从汉朝到现在最普遍的。

历史源流:

古代汉族往海外移民的时候自称华夏人,所以产生“华人”一词。“华人”一词最开始指汉族,但是随着华夏文明扩展到全国各地,“华人”的概念逐渐由当初单指汉族,扩展到中华大地受华夏文明影响的少数民族,变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代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汉族的食俗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饮料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除酒和茶两种主要饮料,某些水果等制品也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人们的饮料。

主食

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丰富多采,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

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糍饭、汤圆、粽子等;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陕西锅盔、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桥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风味食品。

菜肴

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蛇宴。其次,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人们常把汉族和其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然过于笼统,并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异和区别。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各地在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区性的菜肴类型,最后发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纯正的汉族人的小脚趾甲分两瓣是不是真的揭秘

全文共 177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汉族人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名族真的是太强大太强大了,所以关于这个名族的很多事情都是需要说一说的,最近小编有听到一个事情那就是好像有人说纯正的汉族人好像小脚趾甲是分两瓣的,那么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

「小脚趾甲两瓣瓣」就是 「跰趾」,在医学上称作瓣状甲,是指小脚趾甲分瓣而非完整一块。

什么人会有跰趾?

山西人最有可能是跰趾。

2005年,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考察研究了跰趾的分布。结果发现,从山西陕西经豫苏浙到赣闽,瓣状甲的分布呈递减趋势。这表明,瓣状甲的分布的确与山西移民分布呈现显著相关。

在山西洪洞县,瓣状甲发生的频率为79.51%;但是这个数据也表示:还有 20.49%的山西人并不是跰趾。

同样,每个省份都有「跰趾」的人,跰趾的分布在不同地区只有频率差异,而不存在「有无」差异,因此,很难拿这个来作为区分地域和种族的指标。

陕西79.17%的人小脚指甲分瓣,然后是河南(63.74%)、浙江(62.54%)、江苏(62.45%)、到了福建,汉族跰趾只有37.80% 、江西为36.84%。

关于山西洪洞县和汉族人的关系,是这么一个典故:

说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解决中原地区人口稀少问题,恢复中原社会生产,下令将山西人口迁徙到中原地区垦荒,因为当时的山西人口稠密,而且山西南部洪洞一带又是其中人气最旺的地区。这场移民潮被称为「洪洞大槐树移民」。

洪洞县广济寺旁有一株高大的汉代古槐,官府在广济寺设立办公点,将百姓聚集在古槐下,编排队伍,发放外迁证件和盘缠。

脚趾两瓣瓣的传说来了:

当时官兵强行移民,怕人逃跑,就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做识记。后来,移民的后代脚小趾甲就成了两瓣瓣。

洪洞移民和汉族人有什么关系?

这里一个关键词就是「中原」。

因为传说中山西移民主要迁到了中原地区,而中原,一直被认为是汉族的首先聚集和汉族成型的地区。

汉族最早的得名始自汉朝,汉朝时期的中原人,就是最初的「汉族」定义。汉族认为起源于中原的华夏文明是世界的中心,而华夏之外的民族被称为「蛮夷」。这样的划分才有「我族」的身份认同。「内诸夏而外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都是这个区分。

中原的范围一直在变化,不过都是从最初的河南洛阳向外扩散。

「中原」一直在外扩

明朝朱元璋时期的「中原」已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那么既然洪洞移民迁入了这个「中原地带」,而中原又是汉族文化和生活的中心地带,这个传说就变成了洪洞县是汉族人的「根」之所在了。

传说是这么说的,事实上呢?

事实上,在明代大移民之前,山西已经是多民族混居地区,从血统上去区分谁是汉人,谁是异族早已不现实。

如果说「汉族」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意义,也就是各个民族融入了中原文明、华夏文化成为汉族,那么拿生理特征来判断是否是汉族就不可行了。

跰趾当然不是洪洞移民脚趾被砍了一刀来的。跰趾可能是古代华夏族的一个生理特征,也可能是某个已融入汉族的古代少数民族的生理特征,那就成了更早的民族融合的产物。

民族融合在历史中以各种形式持续进行:清朝时期,辽东的部分汉人做了包衣(清代八旗制度下世代服役于皇帝、宗室王公之家的一个奴仆群体),这部分人后代改了满族,所以许多满族人的小脚趾也是跰趾。

没有跰趾对你会有什么损失吗?

并没有。

跰趾这种特征并不会给你带来什么直接的好处,其进化意义很难确定。现在又没有人会「脱袜验甲」,发现你没有跰趾就把你抓走~

你可能还想问,那我还能拿什么特征来证明我是汉族人呢?

目前较多文章中提到的汉族发生频率较高的体貌特征还有三种:铲形门齿,蒙古褶和婴儿身上的青斑。

不同程度的蒙古褶

青斑:婴儿屁股的骶部或其他部位(一般在背部),淡灰色或青灰色的斑块,通常至一、两岁才能退去。中国北方和东部,90%以上的婴儿都有。

婴儿身上的青斑

然而,同样的原因,汉族人出现这些特征的机率比较高,也不能拿有没有这些特征来判断是不是汉族人。

这些特征在高加索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中都有。

又慌了吗?

这些都不行,那怎么证明我是汉族人?

用生物学的证据来划分「汉族人」本来就是一个不严谨的说法。都是汉族人,我国南北方的汉族在基因上就存在很大差异。

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本来就是在融合和变化的,

具体到个体,只能说遗传基因中哪一个种族的成分多一些。

怎么办?

在各色获取你的祖源报告,这是目前针对中国人基因更新最及时最全面的基因数据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国古代汉族男子通常在什么年龄束发?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15岁

成童的年龄。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束发是古代年岁的别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发髻是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髻,是一种长发发式。盘髻成椎状者,又称"锥髻”、成螺丝形的称"螺髻”、盘髻较小的称”髻”。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所以中国古代男子是不发的,在长期演变中为生活及美观的需要而结发,就是发髻。发髻也是戏曲中相关行当的角色使用的一种假发样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莜面怎么做才好吃呢 经典的汉族面食莜面卷

全文共 1237 字

+ 加入清单

莜面怎么做才好吃呢经典的汉族面食莜面卷

喜欢吃小吃的朋友们一定吃过土豆丝卷饼吧,那么你知道那个卷饼是由什么制作而成的呢?大家肯定说是面粉,但是面粉也分为为很多种,而此卷饼是由莜麦加工而成的莜面做成的。

那小编现在给大家介绍关于莜面的食用,应该如何吃莜面才好吃呢?

莜面的营养

1)莜面是一种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再经过精细制作成为食品。它的营养成份是其它面粉营养成份的七倍以上,可与精面粉媲美。

2)莜面中含有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和药物成份,可以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多种疾病。

3)同时莜面中含有一种特殊物质亚油酸,它对于人体新陈代谢具有明显的功效。

4)而且莜面还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有助于减肥和美容。但是也要注意莜面不容易消化(晚餐最好不要吃),要少吃。

莜面的吃法特色

①莜面地各种做法。

莜面有五大系列,蒸、炸、氽、烙、炒,共有数十个品种,其中蒸莜面常见的就有有窝窝、馀馀、钝钝、饺饺、金棍、丸丸等各具特色17种做法。

②莜面有两种吃法,热吃和凉吃。

莜面制作方法灵活多变,常在巧妇手下搓、推、擀、卷、花样翻新,由乡村大妈现场制作,明档厨房,食用前观赏一翻民间手艺食欲大增。食用时可用蔬菜及辣汤,冷调、凉拌。

③莜面的口味。

莜面可按各自口味,酸、辣、咸、甜自行调制。夹一筷子莜面,饱蘸自已调配好的汤料,细细咀嚼,一种特殊的莜面香味令你回味无穷。

④莜面吃法颇多,风味各有千秋。

可以加工成饸饹、窝窝、储格、拿糕、饺饺、傀儡、丸丸、馄饨、拨面等,也可以加工成炒面、糊糊、燕麦片等,不仅成为当地人的一种主要食品,而且是出口外销的名牌产品。

莜面它的独特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三生三熟”。

经典的汉族面食——莜面卷

菜品特色:

此面鲜咸酸辣,诱人食欲,而莜面卷这种山区普通的杂粮便饭,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制作材料:莜麦面300克,茄子600克,香菜120克;大蒜15克,盐5克,酱油6克,醋4克,芝麻酱10克,辣椒(红、尖、干)10克,香油10克。

制作工艺:

1、先把莜面炒熟待用;将莜面放入盆内,倒入适量沸水烫熟,稍凉后揉成面团,把莜面团放在案板上,擀成约1.5厘米厚的大片,再用刀切成约5厘米长、4厘米宽的小片;

取一块大理石或水磨石砖抹少许油,把莜面片放在上面,用右手拇指和手掌向前捻搓成约0.3厘米薄的卷,轻轻拿起,立放在蒸笼里,依法把所有莜面搓完,全部竖在笼屉里,用沸水旺火蒸25-30分钟,即熟。

2、将茄子去皮,切成大片与莜面卷一起放蒸锅里蒸熟;将干辣椒捣碎成辣椒面放在不怕烫的碗里,将烧辣的油倒入碗中,制成油辣子待用。

3、将蒜剁成泥,香菜择洗干净,切成末。

4、将芝麻酱用水调好,加入精盐、酱油、米醋、油辣子、香油、加入少许香菜末,调成调料。

5、将茄泥控去水,加入香菜末、精盐、酱油、香油、芝麻酱、蒜泥拌好。

6、食用时,用莜面卷蘸调料,就着茄泥食用。

现在知道了吧,原来莜面卷还有这么多营养的呀,所以说莜面做成的小吃或者其他好吃的都是挺不错的健康美食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