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沙河桥的来历(实用20篇)

小年,通常指扫尘、祭灶的日子,被视为“忙年”的开始。由于南北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小年的来历和风俗,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4526

文章

1000

篇1:元旦的来历及风俗

全文共 3367 字

+ 加入清单

放爆竹这个习俗,已经很久远了,传说「年」是一只可怕的怪物。在过年放爆竹是为了吓走吃人的年兽,保护家人的安全而来的。这也是为元旦添加喜庆、热闹的气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旦的来历风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元旦的由来

据说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在古代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开始的意思,而旦指的是日子元旦合称并是“初始的日子”。而在历法上,专家们习惯称地球围绕太阳1周为1年。到解放后元旦节被政府定为1月1日,在立春前后并且还有假放,而在民间有的地方会举行“庙会”等欢庆活动,传承古代的民俗。

元旦的习俗种类很多,地方不同习俗也不同。存在着饮食、服饰、活动、交互、过礼、娱乐等方面的差异!是由于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的!但大多数还是一样的。

元旦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元旦的来历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元旦说说心情短语

1、元旦来到,祝你在新年里:事业如日中天,心情阳光灿烂,工资地覆天翻,未来风光无限,爱情浪漫依然,快乐游戏人间。

2、元旦来临送温暖,我把祝福连一连,愿好运连连财气多,福气连连幸运多,喜气连连顺心多,快乐连连欢乐多。祝元旦快乐!

3、元旦到,手机响,微信信息报道来请安;好运绕,快乐跑,愿你天天展笑颜;迎新年,庆团圆,祝你事事总如愿,一生幸福永平安!

4、白雪飘飘,新年悄悄。元旦来到,阳光普照:事业发达,尽享荣耀。股票基金,财神关照。生活美满,充满欢笑。爱人齐心,永结同好!

5、欢天喜地迎元旦,吃好喝好别心烦,放松情绪心放宽,走出陋室游山川,风调雨顺心情好,忘掉烦忧身体健,关爱自己天高远,幸福吉祥保平安!

6、身处千里外,祝福如天籁。牵挂记心间,祝福依然在。问候远方来,友谊之花开,幸福之树为你栽,吉祥如意塞满怀,祝你元旦快乐,永远可爱!

7、日月有情迎元旦,山川无阻庆新年。雪里梅花霜里雪,梦中思念话中行。一束快乐随冬雪,十分好运沾春雨,百般成功遂你意,万种幸福由你享。

8、元旦到了,烦恼要忘掉,开心最重要;元旦到了,忧愁排解掉,快乐是必要;元旦到了,冷漠要抛掉,联系常常要;元旦到了,祝你:元旦快乐,新年幸福!

9、也许联系有点少,思念却不曾更改。你我友情依然在,千山万水难阻碍。新年到,旧貌换新颜,不管居家还是出门在外,都愿你快乐安泰,过得幸福精彩!

10、又是一年元旦到,元旦祝福不可少;送你一片青青草,愿你人生永不老;送你一只吉祥号,愿你来年步步高;送你一声新年好,愿你好运时时扰。元旦提前快乐!

11、新年已来到,向你问个好。开心无烦恼,好运跟着跑。家人共团聚,天伦乐逍遥。朋友相扶持,心情不寂寥。事业风水顺,金银撑荷包。祝生活开心步步高!

12、任天高地远,隔不断对你深深的思念;任时光变迁,挡不住对你真挚的情感;岁月可以令你我生华发、变容颜,深厚情谊永不变,依旧停留在心间。祝元旦快乐!

13、份和谐,平平安安,一份安然,快快乐乐,一份深情,吉祥如意,一份祝福,全家幸福,元旦,圆满结束一年,开始新的一年,一起努力,再接再厉。元旦快乐!

14、过去是用来留恋的,岁月是用来怀念的,未来是用来畅想的,现在是用心把握的,幸福是用汗水创造的,元旦是用来庆祝的。新的一年愿您敞开心扉,拥抱快乐!

15、讲台上,书桌旁,寒来暑往,春夏秋冬,撒下心血点点。辛苦了,我的老师。元旦快乐!

16、老公,把勇气送给你,也送给我自己。用心去听,你会感觉得到,我的心在为而跳动!元旦快乐!

17、让我把这一整季的祝福包装起来,呈献给你,愿你欢度这个佳节,并愉悦地迈入充满希望的一年!

18、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挥挥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如果感到幸福你就甩甩头。新年快乐,疯子!

19、元旦伊始,喜气洋洋,祝快乐开心朝午暮夜!辞旧迎新,如烟往事随风逝,愿老师轻松幸福春夏秋冬!

20、新年的钟声即将响起,愿这吉祥的钟声能为您及家人带来平安、幸福、健康和快乐!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中国元旦的习俗有哪些

大扫除:

年廿八,家家户户为了除去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便把屋内打扫得干干净净。

贴春联、挥春:

对联,又称春联,它的种类很多,但大致有对联和春条。每幅对联都有横披和一个「福」字,而春条则如「万事亨通」,则单贴在适当的地方,如门柱上等。其 实因春联(包括对联和春条)在古代都是专人挥毫(用毛笔)书写的,所以俗称「挥春」。而广东地区将春条称为挥春,有别于春联,实有以讹传讹之嫌。年廿九,为了表示新的一年,新的气象,以及增加过年的气氛。有人家在门上两侧贴上春联,而门楣上则贴上横披。也有人家在室内室外贴上「福」、「春」等红纸,甚至把这些字倒转来贴,表示「福到了」、「春到了」。

办年货:

过年应节的用品及食品,也是过年最重要的买卖事。

蒸年糕:

除夕夜,俗称「年三十」,是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这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蒸年糕。「年糕」有吉祥寓意,象征年年高升。家庭主妇对蒸年糕的技巧也要讲求,因为蒸年糕的成败是关系着未来一年的运途。

年夜饭:

除夕夜,祭拜祖先后,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表示全家团圆。中国人又称这种习俗为围炉,因古人都是围着炉子吃饭的。而当晚的菜肴中,鱼是不能吃光,要有剩余,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

压岁钱:

又称「过年钱」、「红封包」,广东一带称为「利市」。吃过年夜饭,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晚辈,让大家讨个吉利。

守岁: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整夜不眠,祈求双亲长寿,又称「长寿夜」。

放爆竹:

「爆竹一声除旧岁」,爆竹一响,表示旧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了。传说「年」是一只可怕的怪物。在过年放爆竹是为了吓走吃人的年兽,保护家人的安全而来的。

穿新衣、新鞋:

从衣帽到鞋袜都是全新的,意思是万象更新。对小孩子而言,这是一件特别兴奋的事。

祭祖、祀神:

是春节第一天早上要做的事情。祈求能保佑信众和子孙平安。

包饺子:

新年的头一餐吃饺子,饺子形状好像古代较大的金银锭元宝,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意思。如果吃到饺子内有钱币,表示新的一年会发财。

拜年:

年初一,家家户户到亲友家「拜年」,大家见面互相恭贺,说:「恭喜发财!」,祝福对方在新的一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做牙:

年初二,一般做生意的人用牲礼祭拜土地公。

接财神:

年初五,一早接财神,表示勤劳好兆头。

出年关:

年初五,一般商人在这一天择定吉时,开张大吉,回复正常营业。老板发「开工红包」,让所有员工讨个吉利。

赏花灯:

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有赏花灯和猜灯谜的活动,非常热闹。

舞龙:

又名「耍龙灯」、「龙灯舞」,在中国已流传很久。龙象征权力、尊贵和祥瑞。人们认为龙掌管降雨,舞龙可以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b丰收。是每逢喜庆节日的一种表现形式。

舞狮:

也叫「耍狮子」、「狮子舞」。舞狮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种: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人们认为狮子有驱邪避鬼,镇宅招福。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到每家每户,舞狮拜年,有吉祥的意思。中国人喜欢热闹,这民间习俗又可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春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全文共 2829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文化背景是非常悠久的,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春节的来历风俗习惯,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春节风俗习惯

1、过小年

农历腊月廿三日(南方是廿四日),是祭祀灶君的节日。民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故民间对这位居家之神,平日态度很虔诚,且很尊重。送灶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岁岁平安。民间认为,过了二十三,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

2、迎春扫尘

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称扫尘日,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备年货蒸年糕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经常准备的食物,一是腌腊肉,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这种食品存放时间较长,不易变质。二是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4、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5、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6、饮食特色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7、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8、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9、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

10、拜大年

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给儿童压岁钱,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过年好的话,祭祖等活动。

11、闹新春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的节日。到那时候,在外打工的人们都纷纷回家团圆。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隆重的春节是如何来的吧!

在很久以前,人们都不过春节这个节日。就是因为受到了一个叫“年”的怪兽袭击,才逐渐盛行起来的。这个怪兽每隔365天就会来吃人。“年”长得凶神恶煞,眼睛长得大大的,像一双铜铃;它的身体长得胖胖的,身上长满了像鱼鳞一样的刺;它脚上的指甲尖尖的,看上去让人十分害怕。

它春夏秋的时候都会去吃小动物,可是冬天的时候,小动物们都冬眠了,它就会感到很饥饿,只能下山去村庄里吃人了。

有一天,它去到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只有一位年轻人。它就悄悄地走进去,见年轻人正蹲在一个角落里,于是年就心想:年轻人如果转过身来,会不会拿出我害怕的东西?当年快要吃到年轻人的时候,年轻人就不知不觉地转过身来,被吓了一跳,叫了一声:“啊!”年轻人心里一直在想:这个怪兽会不会吃掉我呀?突然,年跑了,年轻人就知道了年怕噪音。

第二次,年准备去吃人的时候,就事先把泥土塞进自己的耳朵里,再去年轻人的家里。年轻人急中生智,就用上一次的办法来吓唬年,可是这个办法已经没有用了,年轻人就只好躲在红色的被子里。这时,年看见红色的东西,结果吓跑了。年轻人发现年也怕红色的东西。

第三次,年轻人觉得有点冷,就烧起了熊熊燃烧的火。年又来了,一看见这熊熊燃烧的火,把它眼睛都快要照瞎了,被吓到屁滚尿流,就健步如飞得跑了。这又说明年怕火和照射的东西。

年轻人告诉了人们年是怕噪音、红色的东西、火和光照。人们就按照年轻人说的秘诀去做。于是,有的人放鞭炮,有的人放烟花,有的人贴春联。

人们为了防止年的袭击,每逢正月初一都会放鞭炮、烟花,贴春联。从此,人们把正月初一立成春节。

春节重要性以及意义

春节的重要性

“春节”,一个让中华儿女为之肃然的节日。无论身处何地,“春节”总能让分散的家人团聚。尽管现在也有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但大多数人的心里还是固执地认为,不管年味浓也好淡也罢,这个节日还是要最热认真的对待。

看看每年的春运大潮,无论车票多难买,回家的路多难走,总有一股力量,让人们义无反顾地踏上回家的路途。无论物价多高,家家户户都要置办年货,商场超市里节节飘红的销售业绩,饭店餐馆里预订一空的年夜饭,既体现了生活的富足,也展示了人们对春节的重视。而在物质追求之外,对辛苦忙碌了一年的人来说,春节还可以让浮躁心沉静下来,可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加深与亲人家人之间的交流,春节可谓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这个传统节日的意义

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春节的身影。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春节更是深入着中国人心,这个节日里人们看重的是亲情和家庭。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独龙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独龙族的来历

全文共 3208 字

+ 加入清单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俅人”。分布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位于高黎贡山以西,但当利卡山以东,设立独龙江乡,是独龙族唯一聚居地。现约有7000人。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独龙族原有原始群婚的习俗,现已不存在。男女均散发,少女有文面的习惯。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独龙族的民族历史

独龙族是我国尚保存着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尽管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已走向日益解体的道路,但在生产力、土地形态、社会组织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显特征。独龙族的族称始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明清时称为“俅”或“曲”。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其自称独龙作为民族称谓。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40年代,由于山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占主要地位,采集和渔猎仍占较大比重;生产工具十分简陋,还没有从锄耕过渡到犁耕;社会分工不明显,只有男女之间的自然分工;交换仍处于原始的以物易物阶段;独龙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没有商品交换,采用刻木结绳记事,在铁制工具未传人独龙地区以前,独龙族人民普遍使用树枝的天然勾曲部分制成的小木锄挖地。小木锄尖如鹤嘴,独龙语称之为“戈拉”,是独龙族最先使用于锄耕农业的原始工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改变了这一面貌。

独龙族的节日

独龙族过去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信鬼。认为风、雨、电、雷、高山、大水、巨石、怪树皆有鬼。鬼会降祸于人,因此人们为了祈福免灾,便不惜花费大量牲畜粮食来祭鬼。独龙族祭鬼由巫师进行,巫师有两种,一种称为“纳木萨”,主持祭祀、打卦,另一种称为“夺木萨”,专门从事驱鬼,“纳木萨”的地位较高。

独龙族唯一的节日是过年,时在农历腊月,没有固定的日期,节日的长短视食物的多少而定,该节日名称为“卡雀哇”节。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独龙年

独龙族人叫“卡雀哇”。是独龙族一年里唯一的节日。他们以十二月二十九日为除夕,三十日为新年之首。

相传很久以前,独龙江畔生活着兄弟二人。他们自幼失去父母,以深山老林为家,以弩射猎,苦度光阴。一天,兄弟俩身背长刀,手执硬弩,来到担打力卡雪山上的必拉桶打猎。这天天空乌云密布,禽兽不出巢穴。待到午后,才见到一只瘦小的岩羊。兄弟二人,分头包抄。哥哥迷失了方向,撵进了一个群峰竞秀,危岩兀立的高山深谷。

当夜幕笼罩山峦时,弟弟到事先约好的地方等候。可是,等呀等,一弯月亮挂上了高黎贡山的山尖,也不见哥哥的踪影,弟弟带着一颗焦虑的心,钻进深山峡谷,去找自己唯一的亲人。不知翻过多少个山头,穿过多少条急流深涧,整整找了九年零十一个月又二十九天。就在十二月三十日这天,哥哥突然回来了。兄弟俩见面,悲喜交集,哥哥悲切地对弟弟说:“我的好弟弟,不是哥哥忍心把你丢下,自从我们弟兄失散,我被一个恶魔困在龙潭虎穴。恶魔见你寻找哥哥心切,自今天开始,让我每年十二月三十日回来与你见面。”哥哥接着说,“我们相会的这一天就是岁尾年首,就把它称作过年吧。”弟弟为了庆贺弟兄散失后的团聚,特地为哥哥准备了用各种珍禽异兽做成的菜肴和用各种谷物做成的米饭。吃罢晚饭,弟弟为能与哥哥相会激动万分,敲起锘锣,燃起火把,请出山寨里的父老兄弟,把这个喜讯告诉大家,让哥哥和乡亲们一起欢歌乐舞。从此,兄弟相会这一日就成为独龙族人的独龙年。

节日里,每个氏族和部落都要集体猎取野物;杀猪羊,猎物分给各家各户。部落主妇则将年食分送给每个家庭。他们称为“分食”。过去,在除夕就餐时必须等部落的每一个成员到齐,缺少一人,则不开锅。岁首清晨,曙光初照,山寨里就响起了锘锣。迎接新的一年的来到。早餐过后,人们随着锘锣的敲响,不约而同地来到山寨的旷地,用古朴的习俗,欢庆新年。人们不分年岁、性别、家庭,大家手牵着手,跳起本民族的传统舞蹈。长老们用编制精巧的独龙藤器,盛着可口的菜肴,以传统的方式给每个人分食。一时间,歌唱声、欢呼声、舞步声交织在一起。

独龙族的食俗

独龙族喜爱饮水酒、喝茶、抽旱烟。独龙人酿酒的方法奇特。在地上挖一个土窖,四面用芭蕉叶围住,把煮熟的玉米或米饭拌好酒曲,放进窖里,盖上一层芭蕉叶,用泥土封口,在上面烧火加温,三五天后,将土坑钻一个小洞,如有浓烈的酒气,便酿造成功了,扒开封口泥口,把玉米或米饭掏出,放在盆里揉搓捣烂,滤出的汁液,就是食用酒。无论饮酒 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客人来也平均分一份。一般每个家庭都有数个火塘,每个子女结婚后便增加一个火塘,做饭由各个火塘轮流承担。独龙族民间互相邀请方式十分独特,通常都是用一块木片做为邀请对方的请柬,把木片送到要邀请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几道缺口就表示几天后举行宴请仪式。被邀请的客人要携带各种食品以表示答谢。客人进入寨门后,要先与主人共饮一筒酒,然后落座聚餐,并观赏歌舞。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独龙族性情淳厚,即使路上相逢,也要置酒相待,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

独龙族的婚俗

独龙族行族外婚,为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恋爱自由,独龙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便会相互赠定情物。姑娘送给小伙子一床自己精心编织的独龙毯,小伙子送给姑娘一把锄头或自己编的背篓。

到了提亲的时候,小伙子会请一个能说会道的男子去女方说婚。说婚人去时要提上一个茶壶,背囊中带上茶叶、香烟和茶缸。

到姑娘家,不管对方态度如何,说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茶壶灌满水,自己走到火塘将火烧得大大的,放上茶壶。然后从背囊中取出茶叶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柜中拿出碗来,做好泡茶准备。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与否,都只能围在火塘边等候。水一开,说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再倒入碗中。按顺序先敬姑娘父母,然后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后是姑娘自己。接下来,就开始说婚事,说的无非是小伙子如何好,家中人如何喜欢姑娘等。

说到一定时候,姑娘家的人虽没有说什么,但只有姑娘的父亲或母亲将茶一饮而尽了,姑娘和其他人也跟着将茶喝了,这门亲事就算成了。如果说到深夜,茶水还是没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来。如果接连三个晚上仍是没人喝茶,说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如果还想说,需要等到来年再来。

独龙族的婚礼比较简单,在仪式上,男女双方的父母要向大家介绍自己儿子女儿的情况,勉励新人要相互关心,将来一方的手、脚断了或是眼睛瞎了也不能分离。然后一对新人喝同心酒,大家跳起独龙舞,便算仪式结束。

独龙族的婚礼禁忌:1、严格恪守族外婚制,禁族内婚。旧时,各家族之间还有固定的婚姻集团。2、定亲或迎娶忌无彩礼。3、忌离婚。若妻弃夫,家中尚有妹,则由妻妹来抵,否则要退全部彩礼。若夫弃妻,妻家可少退或不退彩礼。4、禁与藏族通婚。旧时,独龙族禁与藏族通婚,但现已改变。

独龙族的宗教习俗

现有四分之一独龙族信仰天主教。

独龙族人民崇拜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他们把一切天灾人祸、疾病等都视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在起作用,因此举凡山岭、河流、大树、巨石等,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主持祭祀或打卦的巫师,独龙族称之为“纳木萨”或“夺木萨”,大多系自然形成,也有由家族长兼任的,他们还不是专职从事宗教活动,平时也参加一定劳动。现有部分独龙族信仰基督教。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兹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珞巴族·汉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介绍

全文共 1710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望月,不应该伤感,月亮甚至还代表着可以找到良缘,能让人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中秋节的月亮格外的重要,也格外的漂亮,在人们的心中也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秋必吃美食是什么

月饼

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风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

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

柚子

柚子是中秋节的必备品之一,因为“柚”与“佑”谐音,也是希望月亮保佑的意思。吃了甜月饼,再吃点甜酸的柚子,既开胃,又解油腻,让口腔有清爽感。

糍粑

糍粑是圆的凝聚,它始终与圆相伴。

石榴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时。因其红似玛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浆,石榴便成为桌上供品之一,象征长寿、团圆和吉祥。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介绍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一:

后羿射日之后成为英雄,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二人恩爱的过着日子。偶然一天后羿巧遇王母求得不死药,本打算和妻子一块成仙,不想被小人惦记,趁后羿不在家的时候要抢夺。嫦娥无奈,危急之时吞下不死药,立时成仙飞上了天空。

后羿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更加思念自己的妻子,于是在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妻子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此后,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二: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领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为中秋节。又因此夜皓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三: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记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技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以具雏形,唐时,中秋节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展(公元七百八十五——约八百二十七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急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缠魂园,故曰中秋。”

中秋赏灯典故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赏花灯,多数集中在江南水乡南方一带,寓意将祝福带去。花灯也是多种多样,如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美轮美奂、精致小巧令人赞叹。中秋赏花灯虽然比不上元宵节大型灯会那么热闹,但中秋赏灯也是这一传统佳节的娱乐之一。中秋节和春节、元宵节一起被认为是我国三大灯节。中国传统节日中赏灯非常流行,正表明中华民族对生活的乐观、对未来的期盼。然而今天,我国不少传统习俗在商业化大潮下面临被淡忘的尴尬。民俗专家对此指出,要保护和发扬传统习俗,需要有创意的推广,要结合现代元素来重新发现传统习俗的魅力。

中秋节的由来

要推测中秋节的来源一定少不了月亮,因为我们每个地区的关注都和月亮有关,所以很难不考虑月亮的影响。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中秋节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

中秋的养生

中秋一般就是在九月的中旬,这个时间其实还是算秋天的比较早,夏秋交替,昼夜温差较大,季节交替需注意防寒,注意室内通风,多吃新鲜蔬果,保证足够睡眠休息。特别注意不能因为温差大贪凉就大吃冷饮、洗冷水澡、久吹空调。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败,是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夏末初秋,抵抗力较低的人群,在消暑同时,要注意保护脾胃。减少冰镇食物的摄入,以清淡常温食物为主,多吃如冬瓜、萝卜、薏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

全文共 1937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兼具礼了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三节气(若连中气计算在内为第五),也是传统祭祖的节日。那么清明节的来历意义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清明节的古诗有哪些

(一)

《临安春雨初霁》

宋代.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二)

《清明》

宋代.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三)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四)

《寒食上冢》

宋代.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五)

《途中寒食》

唐代.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六)

《苏堤清明即事》

宋代.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七)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八)

《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九)

《寒食野望吟》

唐代.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十)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唐代.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清明节的意义

祭祖的传承意义

清明祭祖,其内涵是孝(敬)文化。祭祀祖先,是在尽孝道,感谢祖先赐予生命之恩。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哀思与敬意,给下一代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环境,让他们知道感恩有着重大的意义。祭祀这个社会习俗,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扫墓祭祖,不但是人们对先祖的一种追思和敬意活动行为,而且是对先祖香火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时机。利用扫墓祭祖之际,长辈向下一代讲述些祖先的家族故事有着重要的意义,好的英雄事迹和成功事例,以及一些励志的艰苦奋斗精神,都能鼓舞和鞭策下一代继承祖先遗志和奋斗精神,使后代不忘本。对后代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不好的事迹或家族的遗传疾病,都可以让后代总结经验教训,趋利避害。“国家文化传承,靠国民;家族文化传承,靠家人”。

清明节的易经含义

易经八卦对应一年四季阴阳消长的是十二消息卦(在奇门遁甲、风水等学术上应用很广)。清明节是十二消息卦的第五卦泽天“夬”卦,上六爻为一阴爻,下面是五个阳爻。五个阳爻象征阳气的强盛,一个阴爻表示阴气即将消失,强大的阳气将要驱除弱小的阴气,就如温暖的阳光驱赶寒气。

就季节而言,清明所在的农历三月是季春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缩于地下的幼苗一齐破土而出,新萌发的枝芽使劲地伸着脖子往上长,万物(包括人)将进入欣欣向阳之象。

就人事而言。“夬”卦,从上下卦象上分析,卦象是乾(天)下兑(泽)上,为湖水蒸发上天,即将化为雨倾注而下之表象,以此象征决断,“夬”即决也。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初春有了计划的准备,今进入清明(谷雨)之际,正是你做决断的时候。五阳驱赶一阴,去之不难,可以做出决定了,意指积极向上的决策即将驱赶阴霾的不利因素和小人,决策(事业)将会成功。

“将化为雨倾注而下之表象”,也有象征:是上级恩泽布施下属的时候,做上司(老板)的此时要懂得对下属的关怀,不然,你的政策(条例)将难以推行和实施。

夬卦,最上一阴爻,下面全是阳爻。阴爻也象征“阴灵”,阳爻象征人之“阳气”,即是阴灵即将被人界逼回冥界的意思,这也是清明节成为扫墓祭祖的原因之一。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得名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它也是我国节日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在公历中的日期比较固定,大多数都在4月5日,但如果遇到闰年就会在4月4日,今年就是这个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沙河墩烽火台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沙河烽火台为景泰县文物保护单位。

沙河墩烽火台位于寺滩乡,时代为明代。

2009年7月6日,沙河墩烽火台列入景泰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四周,30米内。

建设控制地带:四周,100米内。

寺滩乡:寺鸣寿鹿,佛佑客旅,老爷山下,宽窄八沟通龙沙,刘庄籽瓜大,付庄苹果香;滩窝金龟,国安疆界,井子川中,阡陌纵横-浪,永川砂田奇,玉川羊毛长。寺滩乡位于景泰县以西,东与条农交界,南依寿鹿山,和正路乡、喜泉镇毗邻,西与天祝、古浪两县接壤,北靠昌岭山,和红水镇、草窝镇接界。占地面积638平方公里,海拔1800米左右,属典型的二阴气候,年均降雨量180。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全文共 2693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到处悬挂着好看好玩的彩灯,如果你还是不了解元宵节的来历风俗赶紧查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元宵节的诗句

1,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自古写元宵节的诗词众多,但是辛弃疾的这首可以说排名第一。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 。该词的境界已经完全超越了文学的境界,到达了禅境。

2,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在元宵节的时候,古代的男女可以自由出行,这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交谊的机会。于是,很多爱情故事就会发生在元宵节。这首词就是以女子的视角来写元宵节的约会,其内容和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3,刘辰翁《柳梢青·春感》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这首词写于1277年,当时南宋首都临安已经被攻陷,刘辰翁参加抗元斗争,避居庐陵山中。这一年的元宵节,刘辰翁创作此词,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

4,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写于1147年的一个元宵节。当时南方城市节日气候十分热闹。但是李清照无法融入这种气氛之中,李清照孤苦伶仃,想到自己已经“风鬟霜鬓”,故友也知不道去哪里了,于是暗自神伤。但是,李清照又怕别人看到自己的伤心,只能“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首词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浅显平易的地方将口语和书面语融合,表现出雅俗相济、俗中见雅、雅不避俗的风格。

5,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1275年,蒙古大军席卷江淮,临安即将被攻破,当时的刘辰翁读了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不胜欷献,悲愤难抑。三年之后,又到了元宵节,南宋已经灭亡,刘辰翁再读李清照的这首词,“辄不自堪”,于是刘辰翁便用李词之调、依李词之声作和词一首,以表达自己的悲苦之情。

6,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1127年,金兵南侵,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就此灭亡。此后宋室南迁,赵鼎也南渡江南,到达建康。在第二年的元宵节,赵鼎回忆起了北宋汴京的繁花,不禁“泪满衣”。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评价:“清刚沉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国之思,流溢行间句里。”

7,王磐《古蟾宫·元宵》

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王磐是明代的作曲的家,其曲多带有讽刺意味,这首写元宵节的也不例外。根据《尧山堂外纪》记载:“弘治、正德时,高邮元宵最盛,好事者多携佳灯美酒, 即西楼为乐。……后经荒岁苛政,闾阎凋敝,良宵遂索然矣。”也就是高邮这个地方,早期元宵节非常繁花,后来因为苛捐暴政,此地变得萧条,元宵节也没有了繁花景象。王磐就通过这个景象来讽刺时政。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在不断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2008年,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蕴含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幸福美满、吉祥如意、追求自由等文化意义,在这一天,人们会举办丰富的活动来庆元宵。

赏花灯逛花灯起源自西汉,兴盛于隋唐。西汉时期,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在皇宫设坛祭祀,由于是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因此这一天便成为了元宵节点灯的开端,之后每到正月十五日,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便形成一个独特的习俗。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猜灯谜古代,每年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吃汤圆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舞狮子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元宵节舞狮子,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的美好意愿。

元宵节的意义

1、元宵节含义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以热烈喜庆的民俗意蕴和团圆浪漫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岁时文化中大放异彩,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2、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父亲节来历和含义

全文共 233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官方没有设立正式的父亲节。但大陆民众习惯上使用6月第三个星期日当做父亲节。父亲节来历含义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亲节来历和含义,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关于父亲节的来历及意义

曾以为父亲或母亲有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但经历新生命的教育之后,你会体验到父亲或母亲原来是二而为一的一个人。你不能用责任或义务包括爱去解读什么是父亲、什么是母亲。晚年的爱因斯坦曾面对生命之迷无可奈何的感叹:“太阳系包括生命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上帝’设计的杰作”。他的感叹不一定是真理,只能说明年龄越大越敬畏生命。

父亲节的意义及目的

众所周知,父亲节、母亲节和情人节都源于西方。从知道有父亲节、母亲节的那一天开始,我从未想过要过一过父亲节或母亲节。因为,你过不过父亲节或母亲节,你我都是各自父亲和母亲的生命延续。你不得不感叹父亲和母亲的伟大,而非父亲节与母亲节的意义。很多父亲或母亲都是不善言辞的,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他们却善于用生命的本真去燃烧自己,或许这就是绝大多数中国父亲或母亲的人生常态。关于教育,很多父亲或母亲谈不出什么高深的道理,但他们却在用自己原生态的行动指引你奔向未来。与此同时,你也在指导父亲、母亲和你自己。

父亲节的由来及意义

很多年前美国华盛顿的布鲁斯多德夫人的母亲因为难产而死,父亲自己一个人含辛茹苦的把她们六个兄弟姐妹带大,等到她们成家立业了,这位父亲还没来的及享福却逝世了,布鲁斯多德夫人非常想念她的父亲 。想着应该用一个特别的日子来纪念全世界伟大的父亲,所以布鲁斯多德夫人倡导每年6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父亲节”。这个举动也得到政府支持。这个以爱名义来纪念父亲的日子,也传遍全世界。中国有句话叫“江山代有明君主,唯父避风一港湾”“世上只有妈妈”这句是我们从小到大都会唱的歌谣。都说女人能撑起半边天,在1876年美国的安娜.查维斯夫人在讲授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讲到战役中捐躯的英雄故事,她祈祷希望有一个特别的日子来纪念全世界的母亲,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日益接轨,“母亲节”也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每当每年的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我们都会在这天为母亲的养育之恩尽点心意。其实最好的报恩是陪伴在侧,不在于那一天,或常回家看看。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愿天下父母健康长寿。

父亲节的经典文案

1、父亲是你行程的船,为你领航;父亲是你船上的浆,为你掌舵;父亲是你停船的港湾,为你避风。祝我所有的朋友及您的父亲,父亲节快乐!

2、父亲是山,比山更伟岸;父亲是海,比海更包容;父亲是光,比光更明媚;父亲是水,比水更柔情。爸爸,祝您父亲节快乐。

3、父亲是山,高峻巍峨;父亲是松,昂扬挺拔;父亲是鹰,翱翔腾飞;父亲是柱,撑起整个家庭。值此父亲节来临之际,祝您节日愉快,永远健康!

4、父亲是山,我是树,是山哺育了树。山,深沉稳重;山,刚直伟岸。树,永远依恋着山,树,永远感恩着山。父亲节,祝父亲健康平安!

5、父亲是身后的山,母亲是身边的河!父亲是家里的骨,母亲是家中的魂!父亲是心中的坚强,母亲是心底的宽容!父亲节快到了,祝所有的父母健康幸福!

6、您在我心中永远高大坚强,您在我心中永远可靠慈爱,您在我心中永远感动支持。今天是父亲节,我在今天祝我可爱辛劳了一辈子的父亲节日快乐,永远健康

7、您曾拉着我的小手,许下无数承诺;您曾用硬硬的胡须渣子,吻过我的脸庞。不曾发觉,岁月早已染上了风霜,散落在你发梢上点点斑驳。愿您父亲节快乐!

8、您总是把最深沉的爱,藏在默默凝望的眼里。虽然不言不语,但我总能感受到那份血浓于水的关爱。父亲节到了,老爸,多保重,祝您健康长寿!

9、朋友是身边那份充实,是远隔千山万水却如潮的思念,是忍不住时想拨的号码,是深夜长饮的那杯清茶,是最忙碌时也不忘的牵挂,祝父亲节快乐!

10、浓情六月天,迎来父亲节。父亲养育我,认劳又认怨。父亲教导我,点滴记心间。父亲疼爱我,幸福不搁浅。父爱在身边,力量无穷添。祝爸爸节日快乐!

11、盼你伸出双手,接受我盈盈的祝福。在你未来的日子里,让幸福之花开放得灿烂芬芳。在父亲节的日子里,寄一份祝福给你,愿你拥有真心的快乐与喜悦!

12、朋友们父亲节来了,回到父亲身边,倒上一杯薄酒,陪父亲唠唠家常,说说小时候调皮的日子,告诉父亲儿子已经长大,懂得感恩,希望父亲健康快乐永远。

父亲节送给父亲的礼物有哪些

皮带

送一条真皮的牛皮皮带给爸爸,无疑是最好的礼物。小时候看爸爸是严肃、伟大的,就没有爸爸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长大了,觉得爸爸没有以前严肃,爸爸也会笑,会哭,会惆怅,会烦恼。所以父亲节应该父亲节送给岳父。我们不仅要送皮带给爸爸,还要让爸爸觉得我们长大了。

鲜花

我们知道,母亲节要送康乃馨给妈妈,但是您知道父亲节花是什么么?可能爸爸现在也不知道哦,这时候您可以选择玫瑰、太阳花、康乃馨做成花束送给爸爸。这三种花是父亲节最受欢迎的花哦!

按摩椅

按摩是人类最古老的物理疗法之一,它能有效地舒缓压力,放松身心,增加血液循环,解除疲劳。父母亲为家人辛勤操劳了一生,如今步入夕阳,岁月使他们渐渐失去了以往的年轻力胜。看着他(她)们缕缕青丝变成白发,道道皱纹悄悄爬上额头,腰背也渐渐地不再有以往的挺直,你怎能不为之心酸?父母的涌泉之恩,也许我们做子女的不能给予相当的回报,但至少可以尽我们所能,送上一份关怀,让他(她)感受到无尽的暖意。

盆栽也是一个不错的礼物哦

父亲节送岳父一个盆栽。老人家无聊的时候,可以浇浇花,闲情逸致。送盆栽的时候要注意选择:如果是比较忙或者长期在电脑或者电视旁边的老人家,就送仙人掌、仙人球之类的盆栽,因为这些盆栽既容易照料又容易养;如果是比较清闲、或者腿脚不怎么方便的老人家,就送花草类的盆栽,他们可以照料并看着盆栽长大开花,成就感油然而生;如果是植物爱好的老人家就更好送了,送一些比较罕见的盆栽,老人家一定会很开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鞭炮的由来 鞭炮的来历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相传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年在除夕的晚上会出来祸害百姓。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人们就在家门口燃烧竹节,由于竹腔内受热使得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巨响,借此驱赶年兽。随着火药的发明,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从而代替了用火烧竹子。北宋时期,中国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并命名为“鞭炮”。

如今,虽然春节放鞭炮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全文共 1432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是我国重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中,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秋节的来历风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中秋节的禁忌事项

1、中秋节禁忌:男不拜月

旧时汉族中秋节的拜月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秋节“惟供月时男子多不扣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谓月亮属于太阳,而月神嫦娥是女性,所以拜月活动只能女性参加。

2、中秋节禁忌:忌刚刚搬家,又没“闹房”的人赏月

最近刚刚搬家,而搬家后没有“闹房”的人最好不要赏月,或者感觉搬家后自己的身体,运势不好的人,最好谨慎赏月。

3、中秋节禁忌:忌身体弱、体质差的人赏月

中秋节的时候,身体很弱的人不建议去野外赏月,拜月。特别是最近流产过或者刚生育过宝宝的妇女,也不宜赏月,就算在自家阳台也最好不要看月亮。

4、中秋节禁忌:忌失意、运势弱的人赏月

如果最近的运势比较低落,情绪差,比较失意者,比如官场失利,情场不顺,工作不顺心,家庭不顺心,考试考砸,生意亏本的人等,最好不要赏月。

5、中秋节禁忌:忌果饼不圆

当中秋节的月亮高高挂的时候,人们设坛燃香,陈列月饼瓜果等拜月亮。许多人家都会在月圆之夜祭拜月亮,焚烧月光纸,摆下供月食品,然后分给家人。全家聚在一起吃月饼。月饼又称为团圆饼,吃了让全家同心协力,团结不离散。所以果饼必须是圆的,就算把瓜果月饼切开来也必须是月牙瓣的莲花状。

中秋节的风俗

1、吃月饼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2、民间拜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3、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佳节的一种美的享受。桂花,十里飘香,沁人肺腑,古人赞云:“虽无艳态惊群目,却有清香压九秋”。

4、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节日的起源说法较多,一说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八月中秋时,农作物基本都成熟了,农民为了庆祝丰收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也有历史学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的时候。这一天,唐军裴寂看见月亮,成功发明了月饼作为军粮,成功解决了军中粮食不够的问题。此后,人们便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以此作纪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端午节真正的来历

全文共 1781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关于端午节真正来历该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真正的来历,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端午节的禁忌有哪些

1、忌吃娘家粽子

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从唐朝开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娘家的习俗。

但是在山东一带,有流传着出嫁的闺女走娘家,不须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过端午节。

因为民间俗话说,“吃了娘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剩”。

2、严禁房事

古人认为五月是九毒月,而端午为九毒首日。

天地气场不正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欢房事,必须会中邪毒伤身体。

因此古训严禁端午房事,并且规定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女子应该归宁,在父母家度过,夫妻分开,并把这天定为“归宁日”。

3、忌毒气攻身

前面也提到过端午节是毒月,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所以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

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

因此,端午节这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等。

4、忌举行喜庆活动

端午节最重要的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因此这天是不适合向别人说祝福的,当然也不适合举行和参加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

加上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是“杨公忌日”,决不能被选来做为办理开张、动工、嫁娶、签订合同等重要事项的日子。

5、忌下河游泳

由于五月为“恶月”,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因此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凶,需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分享免其作替身的习俗。

6、避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无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端午节真正的来历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也是有名的爱国诗人,他忠心为国,提出了联齐抗秦、兴修水利等政策建议,但遭到了贵族集团的反对和排挤。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郢城,屈原悲痛欲绝,不愿苟活于世,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打捞,一直航行了很远却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他们担心江鱼吃掉屈原的肉体,便用竹筒装满米、果实等食物投入江中喂鱼。后来又有人在竹筒外裹上芦苇叶或桐叶,并用彩色丝线扎紧以防漏水或散开。这就是粽子的由来。除了投粽子外,当地百姓还在船上敲锣打鼓、撒菖蒲艾草等以驱赶恶鬼邪气。这就是划龙舟和挂艾草菖蒲等习俗的由来。

从此以后,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便纷纷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等以纪念屈原,并祈求平安吉祥 。这就是端午节最主要的来历和习俗。

当然,端午节还有其他不同地区或民族所流传或保留下来的来历和习俗。例如:端午节也被称为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名称和含义。端午节还源于对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在仲夏端午时分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

端午节也有纪念伍子胥的说法,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因为父兄被楚王杀害而逃到吴国,后来帮助吴王灭掉了楚国。伍子胥死后化为涛神,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江浙一带的人民都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这个传说最早见于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的记载。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 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弘农杨氏”的来历是怎样的?揭秘“弘农杨氏”的兴衰史

全文共 2760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202年,楚汉之间的最后一场战争垓下之战打响了,楚军兵败如山倒,渐渐的落下了帷幕。一代英雄西楚霸王项羽面对着滚滚乌江,不远再过江东,毅然决然的自刎了,这也同时标志着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然而,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还有这样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

“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

这里说的是,项羽死后,一共有5人分得了他的遗体,拿到汉王刘邦面前请功。

最后,其中一个叫杨喜的被封为了赤泉侯,封户1900户。此后,杨喜的子孙们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弘农杨氏”。

据此,有人说,是霸王之死,间接促成了这个家族的兴旺,然而这实在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那么,“弘农杨氏”到底是怎么崛起的?今天,我们作如下辟谣。一、“弘农杨氏”奠基人——杨敞父子

古今中外,一个大家族的确立,一般不是一代人一蹴而就的事情,往往需要几代人艰苦的努力。

杨喜及其子、孙,虽然是汉初的军功之一,但无人担任朝廷大员、封疆大吏,更谈不上对西汉朝政产生影响。

在汉武帝时期,杨喜的孙子杨毋害甚至因犯罪被剥夺了封地、爵位,家道中落。

“孝景四年,侯杨毋害嗣,六年,坐诈给人臧六百,免。中五年,杨毋害复封,十二年,元光二年有罪,免。”(《汉书》)

不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个人的出现,又为家族的兴旺燃起了星星之火,他就是杨毋害的曾孙杨敞。而杨敞之所以发迹,也并非沾了杨喜的光。

《汉书·杨敞传》记载:“杨敞,华阴人也,给事大将军莫府,为军司马,霍光爱厚之。”

原来,杨敞之所以能身居高位,靠的是大将军霍光的提携,官至丞相。

后来,霍光打算废掉昌邑王,立汉宣帝。杨敞在其妻司马氏(司马迁之女)的劝导下,举双手赞成。他后来也得到了汉宣帝的食邑封赏。

杨敞的两个儿子杨忠和杨恽,也是非常出色的人才。特别是杨恽,因为后来告霍光谋反有功,获封平通侯,迁中郎将。

虽然后来杨恽被罢官,也失去了爵位,但其为官清正、仗义疏财,在天下博得了美名。

地位、财富、名声,杨敞父子无疑为家族的振兴奠定了基础。二、“弘农杨氏”的崛起——杨震

在东汉时期,儒家曾出现了一位大人物,他有一个响当当的雅号——“关西孔子”。而他就是杨恽的重孙杨震。

杨震少时好学,师从精通《尚书》的大儒桓郁。而桓郁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他还是东汉汉章帝、汉和帝的老师。

因为桓郁帝师的地位,而东汉又非常重视儒学,于是杨震较早进入仕途,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杨震最初在地方任职数年,进入朝廷以后,得到快速升迁,最后做到了司徒、太尉,位极人臣。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杨震有着极高的个人道德操守。

当时,有不少人向杨震暗中行贿,而他却坚持分文不受,并说出了“天知、神知、我知、子知”8个字,来告诫他们莫要贪赃枉法。

除了这句千古名言,《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杨震)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杨震的子孙吃不起肉、骑不起马,有人劝杨震为子孙经营产业,而他却不肯,坚持以“清白”自处。因此,杨震的家族也获得了“清白门第,四知家风”的美誉。

当然,杨震为人正直,不愿与得势的宦官们同流合污,所以最后被他们排挤出朝堂,遣归弘农。

70多岁的杨震,最终选择用“饮鸩而卒”的方式,做了最后一次抗争。

杨震临死前,要求“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家次,勿设祭词”(《后汉书·杨震列传》),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的高风亮节。三、“弘农杨氏”的鼎盛—“四世四公”

杨震去世一年以后,汉安帝病死,汉顺帝即位。朝堂上风云突变,开始对杨震清廉正直的一生大加赞赏,他的两个儿子皆入朝为官。

而杨震为官多年,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也为“弘农杨氏”的兴旺打下了坚实基础。

杨震有5子,其中有名可查的是3位,分别为杨牧、杨秉、杨奉。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杨秉这一支。

杨秉历任州刺史、左中郎将、尚书等职,汉桓帝延熹五年官至太尉;其子杨赐,官至太尉,后任司空;杨赐之子杨彪,官至太尉、太常。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东汉末年,袁绍所属的袁氏家族,就以“四世三公”而名扬海内。

但袁家对比杨家,还是要差了一点。从杨震到杨彪,杨家四代人有四人位至“三公”,而且都是“三公”之中最高的太尉,因此是名副其实的“四世四公”。

所以,《后汉书·杨震传》中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四、“弘农杨氏”的复兴——“十一宰相”

东汉中后期,以杨震为首的四代人,让弘农杨氏成为世家大族。

但是,因为他们为官清廉、忠于汉室,不可能像袁绍、袁术兄弟一样,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所以,在汉末三国的乱世中,杨氏一族必然没落。特别是曹操在统一北方以后,对世家大族有意打压。

杨彪之子杨修锋芒毕露,参与到曹丕、曹植的王储之争中,被曹操所杀。司马氏篡曹以后,杨氏子孙为了自保,也失去了祖先杨震身上那种直谏精神。

西晋时期 , 虽然有所谓的“三杨”,其中的杨骏还曾官至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但因为朝局动荡,加上不得人心,很快被诛三族。

东晋时期,杨氏一族由于渡江太晚,没能获得发展机会。虽然有个别人物另辟蹊径、弃文从武,但多下场悲惨,终究未能成为“王谢”那种大士族。

南北朝时期,杨氏一族不得已弃文从武,但这也不失为在乱世之中的生存之道。

其中,在北朝的西魏内部,“弘农杨氏”的一支,也依靠着兵强马壮,成为了“关陇世族”的核心成员,他们与“京兆韦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京兆杜氏”,成为当时的北方大姓。

“关陇世族”跟随宇文家族对抗东魏、建立北周取代西魏、灭北齐统一北方。最后,“弘农杨氏”成员杨坚夺取皇位,建立了隋朝。

虽然隋朝国祚短暂,但与“关陇世族”关系密切的李渊(李渊是隋文帝杨坚的妻甥、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起兵,建立唐朝。

“弘农杨氏”的地位,并未因为隋朝的灭亡而就此衰落。李渊建唐后,采取与“关陇世族”合作的策略,采取联姻等多种方式,继续巩固杨氏家族的地位。

如唐太宗的杨妃就是出自“弘农杨氏”。

整个唐朝,虽然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大族对于仕途的垄断,但杨氏家族还是凭借着他们的文化“软实力”,先后有11 人拜相、近 90人登科,因此也被称为是“十一宰相”世家。

从东汉到唐朝,“弘农杨氏”虽几经沉浮,依然实现了千年不衰。

结语:一个家族,或许会因为一个大人物的出现,而辉煌两到三代,但要实现持续千年不衰,则一定因为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家风。

我想,被称为“四知先生”的杨震,用一句“天知,神知,我知, 你知”的名言,就已经给“弘农杨氏”

注入了这种基因。

因此,“弘农杨氏”也将杨震奉为“开基之祖”,取堂号“四知堂”。

因项羽之死而让一个家族千年不衰?这实在是一种博眼球的夸张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5月14日情人节的来历

全文共 884 字

+ 加入清单

5月份的情人节这一天很多单身的人们要穿上黄色的衣服,吃黄色的咖喱饭,这是为什么呢?5月14日是什么情人节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揭晓,欢迎阅读。

玫瑰花的数目也有不同的含义:

1朵:你是我的唯一(一见钟情)

2朵:世界上只有你和我 (你浓我浓)

3朵:I LOVE YOU

4朵:至死不渝

5朵:由衷欣赏

6朵:互敬,互爱,互谅

7朵:我偷偷的爱着你

8朵:感谢你的关怀扶持及鼓励

9朵:善意的分手

11朵:爱你一生

99朵:天长地久

1001朵:一生一世

2月14日情人节节日来历

每年的5月14日是黄色与玫瑰情人节(Yellow&Rose Day)。如果你的事情还是没有任何进展,在这一天穿着黄色衬衫或黄色套装,吃黄色咖喱饭,就是告诉大家:“I am still available”的最好暗示。春日融融,将黄色穿在身上,也相当符合季节气氛。

情人节玫瑰花语

众所周知,玫瑰象征着爱情,但是并不是每一朵玫瑰,每一种色彩的玫瑰都象征爱情。

在这一天,你或许会见到很多种颜色的玫瑰,他们代表着不同的话语,虽同是玫瑰,却也意义千差万别。在玫瑰日送人红玫瑰是倾诉爱意;送白玫瑰花表示仍犹豫未决;若送上一束黄玫瑰,就是说再见了。这个节日里,虽然有红玫瑰的出现,但是不再是恋人或者爱人彼此馈赠的礼物,可能只是同窗好友,办公室同事,陌生的邻居这些悄悄送来的玫瑰,不能让接收者知道是谁送来的,但却充分表达着送花者的意思,倾诉、告白、别过、试探……

4月14日是玫瑰情人节

众所周知,玫瑰象征着爱情,是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的圣物,而将玫瑰情人节设定在5月14日这天也颇有深意(众所周知这一天在金牛座的管辖范围内,而这个星座恰好是金星的被统治者,也是美神派来的爱之天使)。但是并不是每一朵玫瑰,每一种色彩的玫瑰都象征爱情。在这一天,你或许会见到很多种颜色的玫瑰,他们代表着不同的话语,虽同是玫瑰,却也意义千差万别。

这个节日里,虽然有红玫瑰的出现,但是不再是恋人或者爱人彼此馈赠的礼物,可能只是同窗好友,办公室同事,陌生的邻居……这些悄悄送来的玫瑰,不能让接收者知道是谁送来的,但却充分表达着送花者的意思,倾诉、告白、别过、试探……

总之,一切都在这个日子里变得通透而又朦胧,朦胧却又透彻……一切不言却胜过千言万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春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全文共 411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每个人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人们都忙碌起来。去集市上转转,就会发现市场上的年货很多,购置年货的人们摩肩接踵,甚是拥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春节要做什么事

(1)扫尘

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春节传统习俗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3)年夜饭

吃团年饭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

春节的来历

传说中,很久以前,在一个山脚下,有一个村子。而在山顶的洞里,住着一个专门吃人的怪兽,叫“年”。每到春节的夜晚,这个可怕的怪兽就会到村子里吃人,天上的神仙知道了这件事,就下凡来帮村民们解难。

他告诉村民,怪兽很怕红色的东西还有响声。又一年的.春节到了,村民们很担心,怕这个方法行不通,但还是试着做了。怪兽来了,村民们按照这个方法做了,在房子上贴上红纸,穿上红衣,拿出各种红色的东西,并制造出各种响声。没想到,怪兽真的被吓跑了。从此,村民们又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而这个方法慢慢流传下来,也有了“过年”这个词。

春节的优美句子

1、过年了,年夜饭,一道红红火火的过年大餐。海鲜类,肉类,蔬菜类,各种山珍海味挤满了团团圆圆的餐桌。平时吃惯了油腻的大鱼大肉,过年时最想吃的却是清爽可口的绿色蔬菜,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亦或是人们饮食习惯的后退。

2、今天是大年三十。早晨,金色的阳光撒满大地。我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街上买东西,街道上一夜之间仿佛变了个样,大街上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贴着“倒福”.对联,还挂着红灯笼。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纷纷脸带微笑地走向各个市场,有的购物,有的观赏,一片欢乐详和的景象。

3、你知道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吗?传说“年”是一种怪兽,它每到除夕之夜都要伤害人们的性命,人们发现它有三怕,怕红色.光.声音。人们就用鞭炮的光.声音和颜色吓跑“年”。

4、人在旅途坎坎坷坷,回家的心愿总挂在心间。不管挣得钱多还是钱少也要回家过年,因为家里有亲人的牵挂,爱人的祝愿。祝你在回家的路上一路顺风!

5、佳节临近,望眼欲见你,愿你乘上飞机,“幸福”为你买票,坐上轮船,“快乐”为你起航,搭上火车,“吉祥”为你开道,打开手机,“平安”为你祝福,祝你一路顺风,早日相见!

6、这是我对你的祝福:遥遥的梦亮起一盏灯,听我心愿一声声,但愿你的人生再也没有伤痕,但愿你平安一程又一程,但愿所有的美好装满您的梦,祝福您新年快乐快乐永恒!

7、牵挂家人,我们懂得亲情,牵挂家乡,我们懂得思念,牵挂故土,我们追忆童年,牵挂归时,感受车上的期望,迫不及待的心情,发自心底的渴望,愿你回味家的暖,享受旅途乐。

8、其实,春节年年都是这样过的。贴春联贴福字。有的把带根带叶的甘蔗靠在大门边,说什么希望幸福甜蜜的生活像甘蔗一样节节高;也有的在院子里站立一棵树,进行了修饰之后,美其名曰“摇钱树”糖果水果成了抢购货。一切摊点和铺子,都在为年货而忙碌。生意再冷的店铺,这几天,都会变得生意红火。出去打工的人,都尽量在年前赶着回家,与亲人团聚。过年的团圆饭,香喷喷的;家人团坐,小酒一杯,有笑有说。

9、年根儿连年里儿,希望你舒坦在心里儿,年关和年气儿,盼望你归来转运气儿,情儿和心儿,等你在今儿,亲爱的,祝你早日归家团圆一起儿。

10、让返乡飞驰的列车,躲开他乡奋斗的苦恼;让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抹去他乡拼搏的疲劳;放飞归途激动不已的心情,带来一路顺风的美好;祝春节归途中的你,快乐轻松不少,逍遥美妙伴跑!

11、在除夕晚上,我每年都守岁,通宵不睡,看春节联欢晚会.包饺子.放鞭炮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在十二点之前,我把门上的春联拿下来,把新写的贴上去,增添了喜庆的气氛,之后我给长辈和老人拜了一个平安又幸福的年。十二点钟敲响时,就开始放鞭炮。“嗖嗖”烟火喷上天空,“啪”的一声,一个点如同离弦的箭一般飞上一天空,绽开了笑脸,大家都欢呼起来。十二点以后,饺子刚好上锅,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12、腊月廿五日,人们开始打扫卫生,以迎新春。清代诗人写道:“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

13、新的一年,新的梦想,新的生机在这万紫千红的春天,一切都是新的。朋友们,趁着现在还早,让我们去寻找春风姐姐留下的种子,用心去播种,等待秋天让梦想的种子结出你用辛勤劳动合成的希望的果实!

14、盼望回家的感觉:心是甜的,路是平的,风是顺的,冬是暖的,旅途是愉快的,团圆是可及的。春节将至,愿你回家旅途一路顺风,合家欢乐,事事顺心。

15、归家的心是美的,脸上的笑是甜的,归家感觉是幸福的,旅途满是期盼的,归家的旅途是焦急的,我送的短信是及时的,愿你:归家愉快,合家欢乐永相伴。

春节风俗习惯

1、过小年

农历腊月廿三日(南方是廿四日),是祭祀灶君的节日。民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故民间对这位居家之神,平日态度很虔诚,且很尊重。送灶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岁岁平安。民间认为,过了二十三,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

2、迎春扫尘

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称扫尘日,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备年货蒸年糕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经常准备的食物,一是腌腊肉,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这种食品存放时间较长,不易变质。二是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4、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5、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6、饮食特色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7、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8、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9、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

10、拜大年

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给儿童压岁钱,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过年好的话,祭祖等活动。

11、闹新春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的重要性

“春节”,一个让中华儿女为之肃然的节日。无论身处何地,“春节”总能让分散的家人团聚。尽管现在也有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但大多数人的心里还是固执地认为,不管年味浓也好淡也罢,这个节日还是要最热认真的对待。

看看每年的春运大潮,无论车票多难买,回家的路多难走,总有一股力量,让人们义无反顾地踏上回家的路途。无论物价多高,家家户户都要置办年货,商场超市里节节飘红的销售业绩,饭店餐馆里预订一空的年夜饭,既体现了生活的富足,也展示了人们对春节的重视。而在物质追求之外,对辛苦忙碌了一年的人来说,春节还可以让浮躁心沉静下来,可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加深与亲人家人之间的交流,春节可谓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关于过年的传说

春节也叫过年,过年的传说十分具有中国古代神话色彩。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人们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后来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老人告知了人们驱赶“年”兽的办法。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春节。如今这个传说也随着春节的习俗延续下来,一直被津津乐道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5月18日是什么节日?国际博物馆日的来历和主题

全文共 1290 字

+ 加入清单

国际博物馆日在每年公历的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国际博物馆协会是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非政府性国际组织,成立于1946年。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

5月18日是什么节日?国际博物馆日的来历和历年主题

国际博物馆日的由来与来历

1977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协会向世界宣布的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

约在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的特尔费·奥林帕斯神殿里,有一座收藏各种雕塑和战利品的宝库,它被博物馆界视为博物馆的开端。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博物馆只是供皇室或少数富人观赏奇珍异物的收藏室。到18世纪末,西欧一些国家博物馆相继建立,并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的功能才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修筑的特尔费·奥林帕斯神殿中,安置着一座十分金碧辉煌的宝库,里面放置着许多的珍贵雕塑作品和战利品。该宝库可以说是早先博物馆的开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博物馆一直作为皇室贵族和少数富人观赏奇珍异宝的展览室。后来到了18世纪末,西欧一些国家的博物馆相继出现,并对公众开放,博物馆的文化功能才得到了新的发展,这样人们对博物馆的重视与认识逐步得到了提高。

1880年,英国博物馆学者鲁金斯发表了《博物馆之功能》的论文,强调博物馆应成为一般公众受教育的场所。美国学者顾迪在《将来的博物馆》和《博物馆行政管理的原则》两篇专论中,进一步强调博物馆必须致力于革新教育,开展积极的活动,使之不仅成为专家学者从事研究的场所,而且要成为教育机构的补充设施,校外教学园地。

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召开大会,针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探讨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与人类未来的关系。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

国际博物馆日的节日定义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2008年的5月18日,是第26届国际博物馆日。

“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庵”(museion),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九位神女的通称,她们分别掌管着历史、天文、史诗、情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圣歌和舞蹈,代表着当时希腊人文活动的全部。本文分页导航第1页:国际博物馆日的由来第2页:国际博物馆日的历年活动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秋节的习俗和来历 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来历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也是古代人们对月的一种崇拜体现。早在唐朝,中秋节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这些民俗。

中秋节主要有祭月、燃灯、赏月、追月、观潮、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扎灯笼、竖中秋、耍禄仔、玩花灯、烧斗香、拜祖先、舞火龙等习俗。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历史悠久。

“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中秋节的习俗礼》。因为用我国古时后的历法,农历8月15日,就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所以被称为“中秋”。

除此之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所以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还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每年的中秋节,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如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等。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舞火龙、燃宝塔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祭月烧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桥等等各种各样的民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百家姓的由来 百家姓的来历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百家姓由来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最早许多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相传《百家姓》为北宋初年浙江钱塘一位老儒生编写。

从小我们就要求背《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因为这三部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百家姓》是一本关于姓氏的文集,全文568个字,通篇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按文献记载,《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据考古及基因研究显示,中国人的姓氏起源并非只有一个地区,而是存在多地区多起源的趋势。全基因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远古时期亚洲人沿着从南往北的路线迁徙,才形成了如今的东亚人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腊八节的来历和意义

全文共 1737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腊八节农历时间是固定的,是在农历腊月初八,反而公历时间不固定。2022年腊八节公历时间:12月30日,星期五。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腊八节的来历意义,希望大家喜欢!

腊八节的由来是什么?

1、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2、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

腊八节有何寓意?

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腊八节的来历

原来,据我国古书记载,“腊”本是一种祭礼,在商代,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其中尤以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称之为“腊祭”,因此,人们也就将农历十二月称之为“腊月”,将举行冬祭的这一天称为“腊日”。

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但并不喝腊八粥,至于在这一天喝腊八粥的习俗,还和佛教有关呢!

据传,“腊八”这一天,是佛祖“成道日”,佛祖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遍游印度的名山大川,到处访问贤明。

有一天他来到北印度的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尼连河附近)时,由于又累又饿,终于昏倒在地。正好这时,一位牧女放牧来到这里,赶忙把自己身上带的午餐拿出来,用火加热后,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用粟米熬成的粥,还有从山上采来的各种水果,这对于多日不见水米的释迦牟尼来说,真是美味甘露。之后,他元气恢复,精神振奋,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从那以后,每当到了腊月初七这一天,寺院的僧侣都取清新的谷果,洗净器皿,终夜张罗,到天明时熬成熟粥用以供奉佛祖。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熬成粥来供佛。据宋代吴白牧撰写的《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初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到了腊八这一天,朝廷、官府、寺院要做大量的腊八粥。

后来广大民间也争相效仿煮腊八粥,全家聚食,并馈送亲友。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俗而流传下来。

腊八节的饮食禁忌

1、消化不良者的腊八粥可以考虑少放黄豆、黑豆等,因为它们消化起来的确有点辛苦。可以放点暖身的糯米,多加点养胃的糙米。淀粉豆子和养生食材在烹调之前要充分浸泡,煮后就会更加柔软,容易消化。

2、糖尿病人的腊八粥则相反,不要加入糯米和白米,更不要加糖。宜用燕麦、大麦来增加黏稠感,同时要放一半以上的豆子,以便帮助控制血糖上升速度。

3、减肥者的腊八粥重在咀嚼口感和饱腹感,也要少加糯米和白米这种太容易消化的配料,不加糖。要多加皮比较厚的淀粉豆类,比如各种芸豆、红小豆等,让粥的质地软而不烂。

4、至于孩子们的腊八粥,不妨加些切碎的坚果仁和水果干,增加香甜的气息,帮助他们高高兴兴地把这种健康食品吃下去。

腊八节的意义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宋代。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我国北方,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每到腊八节,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腊八粥。在南方腊八很少提,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压岁钱的寓意是什么 古代压岁钱的来历

全文共 1689 字

+ 加入清单

一到过年,想必大家想到的第一个就是压岁钱吧?在大家还是小时候的时候,只要到了过年,家里的长辈一般都会多多少少给一些压岁钱,那么这个压岁钱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呢?在古代,这个压岁钱的来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一到过年,大家都会给晚辈一些压岁钱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压岁钱的寓意是什么

压祟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名字叫“祟”,黑身白手,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一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疯疯癫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和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正要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祟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压惊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炮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避邪

至于“压岁钱”的作用,就连《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也给“证明”。书的第二十六卷中说到杨贵妃生子时,就谓“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赐给儿子一道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从史料看,从汉代到清末,长辈在过年期间给晚辈包压岁钱的主要目的跟唐玄宗“喜赐洗儿钱”一样,就是避邪去魔。

当然,最厉害的还是秦始皇,他铸造的铜钱“孔方兄”独领风骚两千年。之所以铜钱“孔方兄”广受欢迎,跟其“天圆地方”的造型很有关系,而天圆地方则是从《易经》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来的。这说明“钱”从开始到衍变都被赋予了“神魅”色彩和“神奇”力量。如此看来,老百姓用此物“避邪去病驱魔”等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2、古代压岁钱的来历

来历一: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名字叫“祟”,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到了年三十夜晚,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放到枕头边。半夜里,祟正要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来历二: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炮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来历三:

则是出自唐代宫廷。唐代的春节是“立春日”,当时正月初一叫“元旦”。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这种春日散钱的风气只在宫廷中流行,民间并没有这样的习俗。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说,杨贵妃收养安禄山为养子后,唐玄宗亲自去道贺,并且还赐给杨贵妃“洗儿金银钱”。当时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是长辈给新生儿的辟邪驱魔的护身符。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许多原先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逐渐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

全文共 1985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有许多,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到明清时期几乎与春节同样重要。中秋节有很多传说,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有几个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秋节什么时候开始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并非自古有之。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相传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清朝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月饼寓意团圆,应该是明朝开始的。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中秋节的意义是什么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缓慢发展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秋时节,人们对着天生的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更多的被赋予了思念亲人范文色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贴切的反应了中秋佳节的意义,反映了人们对月圆的期盼喝对相思之人的牵挂。

中秋节起源介绍

中秋之时,正值农业丰收季节。收新谷、酬神农、庆丰收、祭土地、敬神明,也是中秋的一大特色。

远古人民感谢土地赐给人们衣食,所以每逢中秋,农民将稻谷堆成圆圆的谷堆上面用烧过的稻草灰写上“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吉祥话,祈盼来年丰收。

有的地方中午祭神祭祖,晚上过中秋。台湾有的地方傍晚以牛、羊、猪三牲以及润饼,祭谢土地神。有的地方还祭潮神和观潮水,以求航运平安。

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底店镇偏远地区老住户的家里,家家的房屋侧墙上都设有土地神的神位,神位面对着家里的大门,当地人把土地神也叫“土地爷”。每逢重要的节日这里都有一种祭拜土地神的遗俗,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为了拜谢土地神的庇护,在土地神位前摆上桌案,桌上放着苹果和月饼等贡品,由家里的男主人烧香祭拜土地爷,拜土地爷有男拜女不拜的习俗,这种活动被称为“秋报”。

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

中秋节是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宫,据西汉《淮南子》中说,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吴刚折桂

吴刚登上月宫折桂,据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中说,是因为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砍伐月中的桂树。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

●玉兔捣药

兔子登上月宫捣药,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

中秋节习俗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