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洛阳水席典故推荐20篇

洛阳,简称“洛”,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洛阳水席典故,供大家参考!

浏览

2180

文章

942

篇1:坐而待毙什么意思?坐而待毙典故介绍

全文共 1700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年,张松本是张鲁的谋士,曹操击败张卫后让张鲁十分惊恐。此时张松便提议投降,但张鲁就是不肯,此后张松给曹操写秘信让他赶快出兵,等于是出卖了张鲁。最后张鲁无奈只能投降,不过张松干了卖主求荣的事,曹操也并没有因此对他进行奖赏,而是斩首示众。这次介绍的成语“坐而待毙”就和张松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杨松帮着曹操说话,终于帮曹操除掉了庞德这个障碍,后来张鲁逃亡,杨松送密信给曹操,让曹操速速进兵,他做内应。后来张鲁出战不利,再想退回城中,杨松却闭门不纳,于是张鲁遂为曹操所降。

然而随后呢?立了大功的杨松却被曹操拿到集市上给砍了头,这或许并非是杨松卖主求荣的缘故吧。

杨松干的这几件事情好歹也是见不得人的,固然是卖主求荣,然而趋利避害,拿到谁身上不会这样做?再说了,人家杨松好歹是帮了自己个大忙,况且“内应”之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杨松帮了曹操大忙却被曹操杀掉,如此一来,谁还敢再给曹操做内应?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发生在汉中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张鲁、张卫和曹操。原文如下:

杨松曰:“不如开门投降。”张鲁犹豫不定。卫曰:“只是烧了便行。”张鲁曰:“我向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得达;今不得已而出奔,仓廪府库,国家之有,不可废也。”遂尽封锁。是夜二更,张鲁引全家老小,开南门杀出。曹操教休追赶;提兵入南郑,见鲁封闭库藏,心甚怜之。遂差人往巴中,劝使投降。张鲁欲降,张卫不肯。杨松以密书报操,便教进兵,松为内应。操得书,亲自引兵往巴中。张鲁使弟卫领兵出敌,与许褚交锋;被褚斩于马下。败军回报张鲁,鲁欲坚守。

杨松曰:“今若不出,坐而待毙矣。某守城,主公当亲与决一死战。”鲁从之。阎圃谏鲁休出。鲁不听,遂引军出迎。未及交锋,后军已走。张鲁急退,背后曹兵赶来。鲁到城下,杨松闭门不开。张鲁无路可走,操从后追至,大叫:“何不早降!”鲁乃下马投拜。操大喜;念其封仓库之心,优礼相待,封鲁为镇南将军。阎圃等皆封列侯。于是汉中皆平。曹操传令各郡分设太守,置都尉,大赏士卒。惟有杨松卖主求荣,即命斩之于市曹示众。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在定军山一役中打败张卫,又在南郑收降庞统,令张鲁非常惊慌。谋士杨松提出投降曹操,张鲁却坚决不肯。此后,张鲁将南郑仓库的物品全部封存,自己逃往巴中。曹操进城后,又派人劝降。最终,张鲁归顺曹操,手下文武都得到了曹操的封赏,为由卖主求荣的杨松被曹操斩杀。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杨松口中的“坐而待毙”,意为坐着等死。比喻遭遇危难而不采取积极的坐着等死措施。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后出师表》中的“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小说中提到的张鲁封存仓库物品之事,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张鲁传》载:“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这一举动也令曹操大为欣喜,放弃了追杀张鲁的念头,派人进行劝降。最终,张鲁归顺了曹操。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曹操将卖主求荣的张鲁谋士杨松斩首示众的情节,并非历史的真实。事实上,杨松这个人物并不见诸史料,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这一情节与小说第五十七回中出现的苗泽这一形象一样,都表现出曹操对卖主求荣之人的痛恨之情。

说到张鲁这个人物,还有一件趣事。据《华阳国志》载,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出兵进攻汉中,张鲁兵败,被迫逃往巴中。此时,已经占领益州的刘备派人联系张鲁,希望张鲁能依附自己。此时,张鲁属下的功曹阎圃表示:“赞以大事,宜附讬;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这就给了张鲁两个选择,一是归顺曹操,二是投靠刘备。谁知张鲁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毅然率部归顺了曹操。

张鲁与刘备之前并无过节,为何张鲁会选择曹操而放弃刘备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就两个字:实力。虽然刘备占据了益州,但与强大的曹操相比,强弱分明。归顺了曹操,就意味着日后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再也不用担惊受怕。而投靠刘备,一切就难说了。张鲁的这番话如果被曹操和刘备听到,估计曹操会哈哈大笑,而刘备只能低头叹息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黄粱美梦的典故 黄粱美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青年卢生在邯郸店里向一道士诉说自己的贫困。道士得知他的情况后便从行李中取出一个枕头来,卢生就枕着这个枕头躺下,不一会儿就睡过去了,在梦中享尽了荣华富贵。最后,卢生一梦醒来,发现小米饭还没煮熟。现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

黄粱美梦的故事

青年卢生,旅途经过邯郸,住在一家客店里。道人吕洞宾也住在这家客店里,卢生同吕翁谈话之间,连连怨叹自己穷因的境况。吕翁便从行李中取出一个枕头来,对卢生说:“你枕着这个枕头睡,就可以获得荣华富贵。”这时,店主人正在煮饭(黄色的小米饭), 离开饭时间尚早。

卢生枕上枕头,不久就进入梦乡,梦见自己是娶了一位富贵人家的小姐,妻子不但美貌动人,而且陪嫁了许多东西,家里很快富裕起来。第二年,他进京赶考考中了进士,不久又做了京城里的长官。后来,他因领兵打仗有功,受到皇帝的奖赏,并做了朝中最高的宰相官,掌握着朝中的大权。他有5个儿子,个个都有学问和才干,而且都做了官,他的5个儿子又生有十几个孙子,一派子孙满堂,福禄齐全的景象,卢生他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寿终正寝。

他醒来才发觉原来是一场梦,店主人煮的粱黄饭还没有熟,卢生想想几十年荣华富贵,竟是短暂的一梦,很觉惊异。吕翁笑道:“人生就是这样!要想真正的享受荣华富贵,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去创造。”

黄粱美梦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付出努力就想得到好成绩,是白日做梦,不切实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功遂身退什么意思?功遂身退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02 字

+ 加入清单

“功遂身退”同“功成身退”的意思相近,指达到一定成就后就退居二线,不在为官。实际上等真正做到了那个职位,往往是想获得更高的成就和权利,就不存在隐退不隐退的说法了。但在古代,还是有人能做到功遂身退的,只是分为主动和被动。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典故发生在东汉末年时期,董卓入京挟天子以令诸侯,此番作为激怒了天下民臣,朝中也有很多人对董卓的行为报以愤怒,虽无力阻止,但也要保证气节还在。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后汉书·盖勋传》,时间是在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主人公名叫盖勋。原文如下:

勋时与宗正刘虞、佐军校尉袁绍同典禁兵。勋谓虞、绍曰:“吾仍见上,上甚聪明,但拥蔽于左右耳。若共并力诛嬖幸,然后征拔英俊,以兴汉室,功遂身退,岂不快乎!”虞、绍亦素有谋,因相连结,未及发,而司隶校尉张温举勋为京兆尹。帝方欲延接勋,而蹇硕等心惮之,并劝从温奏,遂拜京兆尹。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当时,盖勋与宗正刘虞、佐军校尉袁绍共同掌管皇帝的禁军。盖勋对刘虞和袁绍说:“我几次见到皇上,发现皇上非常聪明,只不过受到宦官们的蒙蔽。如果我们能联合起来铲除这些奸贼,然后征召、选拔才智杰出的人,共同复兴汉室,等到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就退隐不再为官,这岂不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

刘虞和袁绍一直以来也有与盖勋相同的考虑,因此相互联合交结。不过还没来得及动手,司隶校尉张温就举荐盖勋为京兆尹。汉灵帝原本想召见盖勋,蹇硕等人非常惧怕,都劝汉灵帝批准张温的奏请,于是盖勋改任京兆尹。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盖勋口中的“功遂身退”,意为功成名就之后退隐不再为官。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老子》中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盖勋与皇甫嵩一样是汉末名将,曾经浴血西北,为稳定西北局势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深得朝臣敬重。此外,盖勋为人正直,对于汉灵帝宠信宦官非常担忧。据《后汉书·盖勋传》记载,盖勋曾经当着宦官蹇硕的面在汉灵帝面前指责宦官专权,令蹇硕非常忌惮。因此这才有了后来蹇硕等人极力怂恿汉灵帝将盖勋由手握进军的将领改任京兆尹之事。

这里附带说一句,盖勋对于董卓图谋控制汉末朝廷的野心早有防备,曾经建议皇甫嵩铲除董卓。如果不是皇甫嵩胆小怕事不敢行动,董卓的阴谋将难以得逞。董卓专权时期,仍对盖勋充满戒心,并裹挟盖勋来到长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盖勋病发而亡,临终前留下遗嘱,死后不准家人接受董卓的任何礼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河东狮吼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河东狮吼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3221 字

+ 加入清单

可能部分朋友知道“河东狮吼”这个成语,是通过当年的一部喜剧电影。河东狮吼的本意是指妇人大吵大闹的样子,还能用来嘲讽那些惧内的人,也就是我们现代人说的妻管严。河东狮吼出自《容斋随笔》,《容斋随笔》相当于一本古代的笔记小说,在里面记载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在一首苏东坡所写的诗中,首次出现了河东狮吼这个成语。苏东坡究竟跟河东狮吼有什么关系呢?一起来看看这个成语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一)《容斋随笔》记典故,东坡诗笑陈季常

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叙了这么一则故事:陈慥,字季常,公弼之子,居于黄州之岐亭,自称“龙舟先生”,又曰“方山子”。喜蓄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河东狮子”,指柳氏也。

其实,文中所提到的上述诗句本出自苏轼写给好友吴德仁和陈季常的一首七言古诗里。此诗的诗名叫做《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作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诗被收集在《东坡七集》里。

吴德仁名瑛字德仁,蕲州蕲春(今湖北省黄冈蕲春县)人,当时已辞官隐居黄州(今湖北黄冈)。而陈慥字季常,自号“龙舟居士”,还有一个号曰“方山子”,家就在黄州附近的崎亭山中龙丘住。

季常本人沒有作过官,他的父亲陈公弼却是当年苏轼初出仕任职山西凤翔时的顶头上司。吴陈两人均是苏轼的好朋友,季常还和东坡一样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元丰四年(1081年),苏东坡专门为陈季常写过一篇“方山子传”的文章呢。

(二)黄州有幸迎学士,“河东狮吼”出成语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事出狱后贬谪黄州充任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初一携家人抵达黄州。

初到黄州时,窘困穷迫,一大家子人连住地都没有。后来还是经过老朋友马正卿找到地方官员疏通帮助,才取得了黄州城东的一块荒地,于是苏轼亲率全家拓荒种地建房,初步解决了生计问题。苏公天性豁达,万事不愁,遂以所居地自号“东坡居士”。耕读之余,在黄州写下了多篇流传千古的佳诗美词,“东坡学士”的大名也不径自走,扬名天下。

这陈季常也是个性情中人,为人豪爽大方,其脾性恰如其名“慥”字一般,忠厚诚笃,且好佛信道。因是官宦家子弟,家境十分富裕殷实,不免就循了当时富家子弟中流行的奢靡风气,于家中蓄养了不少歌伎。平日喜呼朋唤友来家中大开宴席,除谈经说道,吟诗论文之外,宴席中往往还让歌伎歌舞升平一番,意犹未尽时,甚至还另从外面歌坊雇招一些歌女前来笙歌佐酒助兴。

还在苏轼初到黄州立脚未稳时,陈季常即跑来黄州城看望苏轼,百般慰问,还力邀苏公去家中玩耍,尽显亲情,令苏公大感其诚。以后东坡和季常更是经常在一块儿形影不离,两人都好佛学道,又共喜诗画文赋,兴趣相投。

有一次季常还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朱陈村嫁娶图》请学士鉴赏,因朱陈村本是徐州府辖内丰县一古村落,村内朱陈两姓和睦相处,世代联姻。当地风光旖旎,民风淳朴,颇具古“杏花村”之遗风,“朱陈之好”亦传为千古佳话流芳于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朱陈村写有一诗曰:“田中老与友,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而恰在来黄州之前的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曾在徐州任过地方长官,期间还曾经劝农去过朱陈村。

今见此画,触画生情,旁边又有老友治酒相伴叙旧,学士顿时诗兴大发,欣然为此画作了《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七绝诗两首。其中的一首诗中有两句说道:“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

季常妻柳氏,本是河东(古河东郡,今山西西南部一带)人氏,柳姓在古代即为河东郡地方之豪门大姓。诗圣杜甫曾经写过一首七言古诗,诗名曰《可叹》,内中便有一句“河东女儿身姓柳”。

柳氏出身显赫世家大户,但其性格比较凶妒。见其夫常常是歌舞宴客至夜深而不眠,不免心中恼怒,然古时女子又不能公然登堂入室去见外客,只好在门窗外以木杖大声敲击墙壁制止,弄得客人尴尬,季常无奈。苏东坡看在眼里,笑在心头,因和季常是多年的好友,彼此间沒有什么避忌,于是就开季常的玩笑,写了上述诗句取笑他。以“河东狮吼”形容柳氏之凶而季常惧内,又说季常素好佛,且喜谈空说有参悟禅机,而佛家有“狮子吼则百兽惊”的说法来喻佛法庄严。苏轼便索兴以佛家语与陈开玩笑,又以“河东狮吼”来比喻柳氏悍妇,因此“河东狮吼”一语双关,而季常也只好“柱杖落手心茫然”了。

由于东坡学士的赫赫文名,此语一出,便四处传诵开来,既成就了“河东狮吼”成为汉语中的一句经典成语从此广为流传引用,又顺带“成就”了季常成为古今以来惧内怕老婆的“模范先生”而流传至今贻笑大方。

历史上,“河东狮吼” 的故事不断被改编成昆曲、京戏、越剧、粤剧等各种剧本。

2002年9月,香港上演了一部同名的“河东狮吼”古装爱情喜剧电影,当红明星演员古乐天、张柏芝、许绍雄等分别在电影中饰演陈季常、柳月娥(柳氏)、平安郡主、苏东坡。剧中描写北宋时少女柳月娥青春年华如花似玉,却因性情刁蛮任性,故相亲多年仍待字闺中。

(三)狮子原产自异域,瑞兽中华放异彩

接下来再说说一些有关狮子的事。

狮子在中国古代亦被称为狻猊(suanni),它是一种原生存在非洲和南亚次大陆的大型食肉猫科动物。狮子体型雄壮,孔武有力,特别是雄狮颈下四周披有一圈金发长毛,更显得威风凛凛,故享有“百兽之王”的美誉美称。

传说释迦牟尼佛初生之时:“分手指天地,作狮子吼声。”因而在佛教中狮子作为护法神兽,地位崇高。大乘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佛祖左右手的文殊菩萨,在佛教中是大智慧的象征,其坐骑便是一头青狮。文殊菩萨常驭青狮侍立佛祖左侧,代表智德、正德,其坐骑狮子则代表了智能威猛。

其实,狮子并不原产于中国,自从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字子文,公元前164~前114年)出使西域之后,打通了丝绸古道,西域与内地始有频繁的经贸往来活动。此后西域一些地区国家为表示与大汉友好,便将狮子作为贡品进献而传入中国内地的。

有关狮子进入中国内地的官方记载最早可在《后汉书.章帝本纪》中有所述及:“西域长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

古文中“师”与“狮”通用;扶拨(fuba)为兽名,李贤注:似麟无角。

也就是说在将近两千年前的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关87年),在班超投笔从戎大破北匈奴并出使西域三十一年,其间西域共有五十余个国家归顺大汉,胡汉民族大交流大融合之际,狮子被当时的西域月氏王作为珍奇的贡品进献而第一次进入内地。

另有一说则同样发生在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由当时的安息(现伊朗境内)国王阿萨息斯一世派遣商队向东经絲绸之路来到中国内地,同行的国王使臣把一头狮子作为礼品献给了汉章帝而传入中国的。

现在查阅从《后汉书》起一直到明清时期的中国历代的官修帝王本纪中,一共出现了二十一次有关外域进贡狮子的记载,最晚的一次记载则是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葡萄牙国使臣本笃来到北京朝鄞康熙大帝,隨身便携带了一只非洲狮作为贡品献给康熙帝。

东汉时期,恰在狮子初入中国时也正是佛教佛经大量传播进入中华内地之际,由此狮子又和佛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在中国古代的许多宗教神话传说故事中,往往会出现有关狮子的踪迹,例如在人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故事中,就有唐僧师徒西行取经中遭遇到的许多神仙怪兽故事和狮子息息相关。

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包容宽厚的民族,来自异域它乡的狮子,很快便被华夏各民族人民接受和喜爱,人们往往将其和中国本土生长的猛兽老虎合在一起,以“狮虎”并列称之,并以此称作英雄的象征。

作为一种瑞兽,狮子还逐渐被人们神化并赋予各种美好的寓意,形成了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灿烂的“狮子文化。”狮子那庄严威武的形象,不断被人们以石雕木刻绘画等各种形式,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祠堂、府邸、陵墓、石碑、家具等各种各样器物上,作为避邪镇邪的祥瑞象征。

每年,我们中国人过春节时,各地方都流行舞狮子玩龙灯等民俗活动,“龙腾狮跃迎新年,锣鼓喧天庆春节,”大家热热闹闹,共同欢庆佳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舍身成仁什么意思?舍身成仁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83 字

+ 加入清单

舍身成仁意思是为了正义的事业可以舍弃掉自己的生命。其实和此类意思相同的成语还有很多,所以舍身成仁目前的使用率并不算很高,这次就来跟大家讲讲和这个成语有关的故事。舍身成仁的典故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庞统刚过世,刘备还在悲伤当中,但是有人却出言重伤庞统,也是让刘备感动非常愤怒。期间就诞生了舍身成仁这个成语,一起来看看具体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杨戏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主人公名叫张存。原文如下:

(张)处仁本名存,南阳人也。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南次至雒,以为广汉太守。存素不服庞统,统中矢卒,先主发言嘉叹,存曰:“统虽尽忠可惜,然违大雅之义。”先主怒曰:“统杀身成仁,更为非也?”免存官。顷之,病卒。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张处仁的本名叫做张存,荆州南阳人氏,当初他以荆州从事的身份随刘备一起进入益州。当年刘备与刘璋爆发益州争夺战期间,张存也随军南下来到雒县,被刘备委以广汉太守之职。张存一向不服庞统,庞统中箭身亡后,刘备叹息不已,在众人面前称赞庞统。张存却当众表示:“虽说庞统尽忠而亡非常可惜,但他也违背了大雅之义。”刘备听完张存的话,立即勃然大怒,开口说道:“庞统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你竟然还在这里说他的坏话?!”于是便将张存罢官。不久后,张存病逝,其事迹失传,故此没有为他立传。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刘备口中的“舍身成仁”,意为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论语•卫灵公》中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张存究竟是个什么人呢?除了上面的记载之外,《三国志•杨戏传》中还有一句话:“处仁闻计。”所谓的“闻计”就是很有谋略的意思。由此可见,张存与庞统一样,都是刘备集团中军师型人物。同时,张存也曾与庞统一样,担任从事这样的高级幕僚职务,可见其谋略能力也是相当不错的。否则的话,刘备就不会带他与自己一起进入益州。

对于庞统这个早已名满天下的同乡,张存却非常不服。庞统死后,张存公然指责庞统违背大雅之义。何谓“大雅之义”呢?指的是道德高尚。张存这话实际的意思就是指庞统为刘备所献的都是阴损的主意,抢夺益州合法军政长官刘璋的地盘。这也就是指庞统的品德低劣。

不过,张存这话令刘备勃然大怒。因为夺取益州是早在庞统尚未投靠刘备之前由诸葛亮在“隆中对”时提出来的。这个战略构想也深深打动了刘备,变成了刘备集团的发展规划。因此,张存这句话不仅冒犯了已死的庞统,捎带上了诸葛亮,连刘备都未能幸免。刘备岂有不怒之理?幸好当时的了刘备还较为冷静,仅仅是将其刘备免职罢官,并没有因此杀了张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佛跳墙的由来 佛跳墙的典故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佛跳墙,始于清道光年间,原是福州市聚春园菜馆郑春发所烹制。

郑早年在清布政使周莲府中当厨师。有一次,福州官钱局请周莲到家中便宴,席间有一道菜是将鸡、鸭、羊肘、火腿等原料加工后,放在绍兴酒坛中,煨制而成的。周莲食后赞不决口。回家后,便要郑春发试做此菜,但口味不佳,周便带郑到官钱局求教。周回到衙门便精心研究,增加了山珍海味,结果香味更浓,风味更佳。1877年郑春发辞去了衙厨的职务,在东街口开设了聚春园菜馆,以海参、鱿鱼,桂皮、茴香等料,放在陶制瓦罐中煨制成菜,风味鲜美绝伦。前往品尝的人越来越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小鸟依人什么意思?小鸟依人典故介绍

全文共 1153 字

+ 加入清单

小鸟依人是用来形容女生娇小可爱的成语。不过在古代,小鸟依人可不是用来形容女人的,而是用在男人身上。这句话出自大名鼎鼎的李世民之口,当时他和长孙无忌讨论大臣们的功过,在评价诸遂良时,李世明说到:“飞鸟依人,自加怜爱。”当然,一般将小鸟作为形容,可能第一时间都会和女性联系在一起,不过李世民这番话倒也指出了诸遂良的特点。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小鸟依人的典故故事吧。

我们常用来形容那些乖巧懂事,可爱纯洁的女生,可以使男性同胞让自己的大男子主义的保护欲望得到满足,我们会用到“小鸟依人”这个词语。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小鸟依人最开始被发明出来,形容人的时候,却不是用来形容女生的,而是用在男子身上的,并且无关情爱。这又是什么一回事呢?

“小鸟依人”一词是出自《旧唐书·长孙无忌传》里面的,其中有这么一段话:“禇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第一次是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是用来形容褚遂良的。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文治武功,史称唐太宗,开创了唐朝“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而诸遂良是唐朝有名的书法家、政治家,精通文史,博学多才。曾是隋朝老人,后归顺唐朝,任职过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

在唐贞观年间,诸遂良帝王的起居注,主要是记录帝王的平日言行。话说又一次李世民就问褚遂良:“爱卿负责记录朕的一言一行,主要都是记录的什么事情,我可以看看吗?”褚遂良答道:“臣下负责陛下的起居注,就像古代的左右史,记录的都是陛下的一言一行,并且还要记下善恶,作为帝王的约束警戒,这样可以有利于陛下不会胡作非为,而且也并没有帝王亲自查看史官记录的。”

于是李世民就对褚遂良说:“爱卿,要是朕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必须要记录下来吗?”褚遂良说:“当然,臣下的职责就是记录,所以陛下的举动也要全部记录下来。”李世民听了褚遂良的回答,也不好发怒,毕竟人家是职责所在,只能作罢。

后来李世民与心腹谋臣长孙无忌一起评论臣子们的功过得失。他先评价了长孙无忌,又说了许国公高士廉,最后评价褚遂良:“学问稍长,性格刚直,对朝廷忠心,对我也很有感情,平时一副飞鸟依人的模样,令人怜爱。”

褚遂良也一直没有领李世民失望,李世民在弥留之际,将他与长孙无忌召入卧室,对二人说:“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诸葛,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对太子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国家之事,我就放心了。”

不过可惜的是褚遂良并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永徽六年,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强烈反对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但是没有成功。后来武则天在十月被册封为皇后,褚遂良被武则天借故贬出朝堂。在他死后,武则天等人依旧没有放过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孙后代也流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秉国之钧典故出处介绍 秉国之钧释义解读

全文共 985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挟汉献帝已令诸侯,也是让汉献帝每天都心惊胆战,生怕哪一天自己的性命不保。实际上曹操到死都没当皇帝也能看出曹傲心里还是有几分敬畏的,汉献帝当然也会给曹操很多好处,毕竟曹操整体来看能力还是没的说,就是性情让人捉摸不透。这次讲的成语秉国之钧就是曹操和汉献帝之间发生的故事,赶快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出自《三国志·武帝纪》,发生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这是汉献帝刘协下达的一道诏书,所牵涉的人物只有一位:曹操。先来看看原文:

君翼宣风化,爰发四方,远人革面,华夏充实,是用锡君朱户以居。君研其明哲,思帝所难,官才任贤,群善必举,是用锡君纳陛以登。君秉国之钧,正色处中,纤毫之恶,靡不抑退,是用锡君虎贲之士三百人。君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是用锡君鈇钺各一。君龙骧虎视,旁眺八维,掩讨逆节,折冲四海,是用锡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

这段话的大意是这样:君倡导纯正的风俗教化,启发四方,不但边远之地改变面貌,中原也更加富庶,所以赐与你居所用红色大门的待遇;君吸收前人的智慧,思考连尧、舜等感到困惑的难题,任用贤能之士,所以赐给您纳壁上殿的待遇;君执掌国家大权,不偏不倚,稍有恶习的官吏都会被立刻罢黜,所以赐给您护卫勇士三百人;君严格执法,对于违法乱纪之人坚决诛杀,所以赐给您鈇钺各一件;君高瞻远瞩,眼看八方,讨伐叛逆,威服四海,所以赐给您红色的弓一张,红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弓十张,黑色的箭一千支。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出自这道诏书之中,叫做“秉国之钧”,意为执掌国家大权,其出处是《诗.小雅.节南山》:“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这道诏书是汉献帝刘协任命曹操为魏公时下达的,当时的汉末朝廷尽在曹操的控制之下。晋封魏公,为以后嬗代做准备,这才是曹操的真实想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曹操逼死了名士荀彧,不惜一切代价扫除障碍。故此,朝野上下再无人敢提出反对之声。

作为汉献帝刘协而言,自被曹操从洛阳接到许昌后便沦为傀儡,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的监视。为了摆脱曹操的控制,刘协还是想尽了各种办法,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在刘协的内心深处,对于曹操充满了憎恨,但自己的小命掌握在曹操的手里,就不得不乖乖听话,明知道曹操此举是为嬗代做准备,也不得不昧着良心写下如此肉麻的诏书,极尽吹捧之能事。可以想象,当汉献帝看到这样的一份诏书,心头一定在滴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肥马轻裘什么意思?肥马轻裘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200 字

+ 加入清单

肥马轻裘的意识是形容生活过的比较奢侈,不过这个成语目前的使用频率和出现率都不算很高,所以有很多人都不认识这个成语。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肥马轻裘的意思,还有背后发生的典故故事。当时正处于三国时期,三国出现的文学也有一段鼎盛时期,对于当时的文人来说算是比较难得的景象。这次的主角是袁术,袁绍和袁术两兄弟在三国也算非常出名的人物了,一起来看看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荀攸传》注引《汉纪》和《汉末名士录》,时间是在汉灵帝在位期间,主人公名叫何颙。原文如下:

《汉纪》载:“颙显名太学,于是中朝名臣太傅陈蕃、司隶李膺等皆深接之。及党事起,颙亦名在其中,乃变名姓亡匿汝南间,所至皆交结其豪杰。颙既奇太祖而知荀彧,袁绍慕之,与为奔走之友。是时天下士大夫多遇党难,颙常岁再三私入洛阳,从绍计议,为诸穷窘之士解释患祸。而袁术亦豪侠,与绍争名。颙未常造术,术深恨之。”

《汉末名士录》载:“术常于众坐数颙三罪,曰:‘王德弥先觉隽老,名德高亮,而伯求疏之,是一罪也。许子远凶淫之人,性行不纯,而伯求亲之,是二罪也。郭、贾寒窭,无他资业,而伯求肥马轻裘,光耀道路,是三罪也。”

这两段记载的大意是为:何颙在太学读书期间成绩名列前茅,朝中名臣太傅陈蕃、司隶校尉李膺都很愿意与他交往。到了党锢之乱期间,何颙也在党人名单当中,不得不改名换姓,藏匿在汝南一带,但所到之处结交了不少当地的杰出人物。何颙觉得曹操非比寻常,也对荀彧有所了解。袁绍非常赏识何颙,与之结为患难之交。

当时,不少知识分子因党锢之乱受到株连。何颙一年数次潜入京城洛阳,和袁绍商议对策,解救被困、遭难的知识分子。与袁绍不同,袁术是个粗矿、豪放之人,与袁绍争名。而何颙并不经常去看望袁术,袁术非常怨恨。

此后,袁术在大庭广众之下讲出了何颙的三条罪状。他说:“王德弥是老前辈,德高望重,而何颙却疏远他,这是第一条罪状;许攸凶狠歹毒,品行不纯,何颙却与他非常亲近,这是他的第二条罪状;郭泰和贾彪都是贫寒之士,没有多少财产,而何颙却经常身着华丽的皮衣,驾着豪华的马车,这是他的第三条罪状。”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袁术口中的“肥马轻裘”,意为身穿华丽的皮衣,驾着豪华的马车,比喻生活挥霍,过于好话奢侈。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

何颙是汉末名士,也是曹操的伯乐之一。他与袁绍关系密切,并因此成了袁绍的“奔走之友”。不过,何颙对袁术并没有多少好感,亲近袁绍而疏远袁术。此举引发袁术的强烈不满,故此他公开抨击何颙。

为什么何颙近袁绍而远袁术呢?这与这哥俩的为人处世风格有着极大的关系。这一点我在介绍“折节下士”这句成语时所有介绍。袁绍成名,靠的是“孝”,走的是清流的路线,深得士大夫阶层的敬重;而袁术则是以“好奢淫”闻名于世。同为清流的何颙自然看不上袁术。而袁绍与袁术在这一点上的巨大差异,也决定了后来袁绍的发展要远远胜过袁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死不瞑目什么意思?死不瞑目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22 字

+ 加入清单

死不瞑目这个成语大家肯定都认识,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成语了。但是你知道死不瞑目的典故出处么?这次就为大家专门讲讲死不瞑目背后的故事。这个典故发生在三国时期,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集合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但是这些诸侯当中只有孙坚一人肯全力出战。而孙坚在此次战役中发生了一件事,诞生了死不瞑目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事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时间是在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主人公是孙坚。原文如下:

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今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坚乃前入至雒,脩诸陵,平塞卓所发掘。讫,引军还,住鲁阳。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董卓畏惧孙坚的勇猛善战,派遣将军李傕等人前来和亲,让孙坚列出自己的亲属名单,许诺将他们分别晋升为刺史、郡守等职务。孙坚表示:“董卓违反天命,毫无道义,颠覆皇室。我今天不诛灭你的三族、将你悬首以示全国,就算是死了也部门闭上自己的眼睛,哪里还会与你这样的人和亲呢?”

于是,孙坚率部进军大谷,距离洛河仅九十里。董卓随即迁都西入函谷关,放火烧毁京城洛阳。孙坚又率部占领该城,修复汉朝皇陵,平整、封塞被董卓掘开的陵墓。整修完毕后,便率部返回鲁阳。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孙坚口中的“死不瞑目”,意为死了也无法闭上眼睛,比喻虽死而心犹未甘。这也是由孙坚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说完了成语,再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时值关东联军讨董之际,联军将领曹操、王匡等人先后被董卓击败,关东诸侯畏惧董卓,纷纷避而不战。声势浩大的讨董之战一时间忽然停顿下来。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长沙太守孙坚来到了前线。在与董卓所部经过几次战斗之后,孙坚发现了对手的弱点,并随后在阳人地区取得大胜,斩杀董卓手下都督华雄,并击败了吕布。

孙坚的连战连捷让董卓非常恐慌。于是,董卓便派遣李傕等人前来进行拉拢。而孙坚的回答也非常干脆,不杀董卓死不瞑目,董卓的图谋破产。为了避开孙坚的锋芒,董卓不得不将汉末朝廷从洛阳西迁至长安。可以说讨董之战的胜利几乎是孙坚一人的功劳。

只可惜数月之后,关东诸侯出现内讧。孙坚加入了袁术集团,与袁绍、曹操等人发生武装冲突,结果死在了袁绍的盟友、荆州牧刘表之手。假若孙坚不死,汉末局势将会更加复杂,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势能否形成,都将是个巨大的问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洛阳戈氏宗祠遗址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戈氏宗祠遗址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戈氏宗祠遗址位于武进区洛阳镇洛东村戈家头。宗祠始建于明朝,雍正初年戈楫其子立山公率族人协力复建。宗祠坐北朝南五楹三进加附房。砖木结构硬山带马头墙传统古建筑。此项目与第五批戈楫墓合并。

洛阳镇:中国珍珠之乡——洛阳镇,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南部,与无锡接壤,紧靠312国道、沪宁铁路、新长铁路,沪宁高速公路、沿江高速、锡宜高速,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55.77平方千米,辖25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村民小组402个。户籍人口5.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723人。行政区划3个社区:洛阳 洛东 戴溪,25个行政村:洛阳 洛东 民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洛阳大巴车票查询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市,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级市,洛阳市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03平方公里,河南省西部,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那么,洛阳大巴车票查询呢?下面就让小编来介绍吧!

洛阳长途汽车站时刻表(联系电话、地址、发车方向)

洛阳长途汽车站咨询电话0379-63239453、63233186;

传真:0379-63982614;

邮编:471000;

地址:洛阳市金谷园火车站斜对面。

汽车票查询流程:

汽车票查询的一个平台就是中国公路客票网。中国公路客票网在汽车票查询、购买方面还是比较权威的汽车票查询平台。中国公路客票网有汽车票、城际拼车、专线巴士、火车票等几个部分;还有比较详细的周边景点的推荐,能够根据自己所处位置定位并推荐比较划算的景点规划;除此以外,还有个人登录后的一部分针对每个人的售后、汽车晚点查询等等。

中国公路客票网应该怎样实现汽车票查询呢?

首先就是要注册自己的账号。因为现在买票实行实名制,因此就必须注册真实信息。在网上搜索“中国公路客票网”字眼后,进入主页面,在个人页面点击注册,填入自己的基本信息。然后用已注册的账号登录,在主页面就是车票查询窗口,在这里可以输入起始站和终点站,然后选择出发日期,点击确定会出现一列的车次信息。接着,从这些车次里面挑选符合自己时间的车次就可以确定支付了。中国客票网支持银联、支付宝、快钱等多种网上支付方式,任君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二十四节气立夏的由来典故大全

全文共 2182 字

+ 加入清单

立夏在农历上的日期并不固定,为每年四月初一前后,今年立夏是公历5月6日。二十四节气立夏的由来典故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二十四节气立夏的由来典故大全,欢迎查阅!

目录

立夏养生知识有哪些

立夏后,万物繁茂,气温逐渐升高,人体的消耗也随之加大,人往往会觉得疲倦,再加上昼长夜短,此时人的作息规律不能再一成不变。中医专家建议,立夏养生需静养护心、晚睡早起。

心为阳脏,主阳气。心脏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仅维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汗液调节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

七种护心食物

1、鳄梨

专家建议,做沙拉时不妨放些鳄梨,为饮食添加些有利心脏健康的优质脂肪。另外,食用鳄梨能让你同时摄入多种类胡萝卜素,特别是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这些都对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豆类

大豆能帮助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而且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低,依旧是人们保护心脏摄入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吃豆腐和喝豆奶都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小扁豆、鹰嘴豆、黑豆还有腰豆等豆类都含有大量纤维,同时富含欧米茄-3脂肪酸、钙质以及可溶性纤维。

3、坚果

核桃、腰果、杏仁等坚果都含有大量的欧米茄-3脂肪酸和单元以及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吃这些食物还能摄入膳食纤维。

4、莓子

不论黑莓还是草莓,都含有能够消炎的成分,能够降低心脏病和癌症的患病风险,有利心血管的健康。

5、菠菜

菠菜所含有的叶黄素、叶酸、钾和纤维能够帮助心脏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不过,只要多吃蔬菜对于心脏都有很好的强健作用。研究发现,相较不吃蔬菜的人群,每天吃两份半蔬菜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下降了25%。

6、亚麻籽

亚麻籽富含欧米茄-3和欧米茄-6脂肪酸,少量食用对心脏健康有很大的好处。一碗燕麦粥或是全麦粥,再加上一点点亚麻籽,就是一份最好的心脏健康早餐。

7、橄榄油

橄榄油所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是食用油品中最高的,能有效降低体内“坏胆固醇”的含量,从而降低心脏疾病的患病风险。应该尽量选择特级初榨的油品,因为最少的加工程序保证了营养没有过多地流失。

立夏后,天黑得晚亮得早,中医专家表示:立夏后可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应在23点到1点(子时)阶段入睡。

由于晚睡早起,睡眠时间较冬季缩短,不少人总出现打盹现象。对此,建议增加午睡。而11点到13点进行午睡是最佳时间,且午休,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为宜,时间不宜过长,睡醒后不要急于起来,再躺上10分钟起床为宜。而由于脑血管硬化变窄而出现头晕的人,不宜午休。

立夏由来典故

《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明人《遵生八笺》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蝼蝈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三候:

蝼蝈鸣。蝼蝈,小虫,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谓之土狗是也;一名蝼蛄,一名石鼠,一名螜【音斛】,各地方言之不同也。《淮南子》曰:蝼蝈鸣,邱螾出,阴气始而二物应之。《夏小正》:三月螜则鸣是也。且有五能,不能成一技:飞不能过屋;缘不能穷木;泅不能渡谷;穴不能覆身;走不能先人。故《说文》称鼫为五技之鼠。《古今注》又以蝼名鼫,鼠可知。《埤雅》《本草》俱以为臭虫,陆德明、郑康成以为蛙,皆非也。

蚯蚓出。蚯蚓即地龙也【一名曲蟺】,《历解》曰: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

王瓜生。《图经》云:王瓜处处有之,生平野、田宅及墙垣,叶似栝楼、乌药,圆无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细而多糁,又名土瓜,一名落鸦瓜,今药中所用也。《礼记》郑元注曰:即萆挈。《本草》作菝葜,陶隐居以辨其谬,谓菝葜自有本条,殊不知王瓜亦自有本条,先儒当时如不检书而谩言者,可笑。

立夏习俗

1、“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旧时,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还要“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2、旧时,用五色丝线于立夏日系于孩童的手腕等处,寓意消灾祈福不得疰夏病,丝线被称为“疰夏绳”亦称“长命缕”。

3、过去,每当立夏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将一些鸡蛋、鸭蛋或鹅蛋煮熟,用冷水浸泡后再套入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

4、立夏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户外悬秤于大树下,为小孩和老人称量体重,以检验一年来身体的变化。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返回目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长驱径入什么意思?长驱径入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01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当年进攻襄樊,水淹七军还擒于禁斩庞德,一路势不可挡。这时候徐晃站了出来,挡住了关羽势如破竹的攻势,还将关羽击败,不然关羽可能就要一举拿下樊城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次胜利,关羽才始终不甘心想要扳回一城,时间上一拖,孙权背地里联合曹操一起除掉了关羽。长驱径入这个成语的背景故事就和关羽还有徐晃之间的战役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徐晃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主人公是徐晃。原文如下:

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太祖令曰:“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於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徐晃扬言将向围头屯发动进攻,却秘密进攻四冢。关羽发现四冢即将被攻破,亲自率步骑五千出战。徐晃迅速发动进攻,关羽败退。徐晃率部一路猛追,突破了敌军的防御阵地并冲进了关羽的军营。关羽大败,有不少手下将士投沔水而亡。

曹操在战后下令说:“敌军营区防御工事多达十重,徐晃将军冲进敌阵大获全胜,攻克敌军营垒,斩杀敌军首级。我用兵三十多年,以及所听说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都没有人像徐晃将军那样进军迅速而进展如此巨大的。匡况且樊城、襄阳被包围,其难度超过了当年的莒县、即墨。徐晃将军的功绩,也超过了孙吴和司马穰苴。”徐晃获胜返回摩陂时,曹操亲自在军营外七里处迎接,后以酒宴为徐晃庆功。曹操举起酒杯劝酒,对徐晃表示:“能保全樊城和襄阳,都是将军您的功劳。”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曹操口中的“长驱径入”,意为进军迅速而顺利。这也是由曹操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这则成语故事,发生在襄樊之战期间。关羽率部围攻襄阳和樊城,曹操派出的于禁大军被劝谏,襄阳和樊城的局势愈发危急。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徐晃临危受命,率部与关羽作战。在战斗的过程中,徐晃巧施良策,不仅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关羽,还解了襄阳、樊城之围。徐晃在此役中展示的冲了沉着冷静之外,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善于把握机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难怪就连曹操也对此自愧不如。至于到关羽,此战的失利意味着围攻樊城和襄阳图谋的彻底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仓皇失措什么意思?仓皇失措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467 字

+ 加入清单

张飞在长板桥吓退曹军的故事,大家肯定都十分熟悉。可能很多人觉得张飞只是一介武夫,不懂战场上的谋略,其实张飞才是真正的粗中有细,往往能够出奇制胜。长板桥一役就很好的证明了这点,其实张飞的做法和诸葛亮上演空城计差不多,都是靠气势吓退了敌人。说明张飞不仅有谋,心理素质也极强。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仓皇失措”,就和张飞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发生在张飞威震长坂坡之际,相关人物分贝为张飞、曹操和张辽。原文如下:

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

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正是: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后人有诗赞曰:“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却说曹操惧张飞之威,骤马望西而走,冠簪尽落,披发奔逃。张辽、许褚赶上,扯住辔环。曹操仓皇失措。张辽曰:“丞相休惊。料张飞一人,何足深惧!今急回军杀去,刘备可擒也。”曹操神色方才稍定,乃令张辽、许褚再至长坂桥探听消息。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亲率大军在长坂坡追上了带着百姓一起南下的刘备。经过苦战,赵云终于保护后主刘禅回到刘备身边。面对蜂拥而至的曹军主力,张飞单人独骑立于长坂桥前,大吼数声,竟然令曹操落荒而走。刘备等人也因此暂时得以平安。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曹操被张飞呵退的惨状,叫做“仓皇失措”,意为匆忙慌张而不知所措。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宋人洪迈《夷坚志铁塔神》中的“僧仓皇失措,不暇走,兵已大掠。”

小说描述的这段张飞威震长坂坡的情节与历史的真实相对照,可谓有真有假。据《三国志张飞传》载:“表卒,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不过,该传所载的“曹公追之”却并非是曹操亲自率军追赶,追赶刘备的另有其人。据《三国志曹仁传》载:“(曹纯)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由此可见,小说中所言的曹操被吓退这个情节是虚构出来的。张飞面对的仅仅是曹纯率领的虎豹骑。至于吓死夏侯杰自然也并非是历史的真实。

说完了小说与历史的区别,再来看看这段情节。可以这么说,这段情节是经过小说作者精心设计的。熟悉小说的读者一定还记得,小说第二十五回关羽斩杀颜良后对曹操说过一番话:“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这段话就是为张飞威震长坂坡这一情节作铺垫的。

至于老谋深算的曹操为什么会中了张飞的计策,道理也非常简单,因为作者在此之前又做了一个铺垫。小说中写到:“飞生一计:教所从二十余骑,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飞却亲自横矛立马于桥上,向西而望。”小说中的张飞,一向以勇猛和鲁莽著称,而在这个危难时刻竟然会心生一计,难怪曹操会上当。总而言之,小说作者在这个情节的设计上下足了功夫,整个情节精彩、刺激,同时也合情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笑里藏刀是什么意思 笑里藏刀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7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成语笑里藏刀,其实这个词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毕竟这个词在现代还是使用的比较频繁的,毕竟在现代这种人还是很常见的,但是往往这样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那么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历史上又有什么典故呢?想必大家应该都非常非常好奇,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笑里藏刀是什么意思

笑里藏刀,汉语成语。拼音是xiào lǐ cáng dāo,意思是对人外表和气,却阴险毒辣。出自《旧唐书·李义府传》。

刘昫《旧唐书·李义府传》:“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要权,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当代·康笑胤《风云真空真》:李天豪笑呵呵的道:我之忠心,对天,对地,天地可知,何曾像你,卑鄙下作,笑里藏刀。

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二折:他把我丕的来药倒,烟生七窍,冰浸四稍,谁承望笑里藏刀,眼见的丧荒郊。

徐慧珠表面上很热情,其实是笑里藏刀,别有用心,谁都猜不出她的葫芦里到底是卖的什么药。

元 吴弘道 《梅花引》套曲:“不做美相知每早使伎俩,左右拦障,笑里藏刀,雪上加霜。”

《红楼梦》第五五回:“他们笑里藏刀,咱们两个才四个眼睛两个心,一时不防,倒弄坏了。”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九:“他平日笑不离脸,可真是笑里藏刀。”亦作“ 笑里暗藏刀 ”、“ 笑处藏刀 ”。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一折:“我见先,他见后。他临行,我放刁,笑里暗藏刀,代官来到,不道咱轻放了。”

清 李渔 《蜃中楼·点差》:“威权震主,势焰薰人,笑处藏刀,毒性有如蜂虿。”

2、笑里藏刀历史典故

“笑里藏刀”是形容阴险小人在人前和颜悦色,但实际上却是阴险毒辣。这个典故出自于唐朝,成语的代表人物是李义府,他曾是唐朝的宰相。李义府从小聪明伶俐,也写的一手好文章,二十几岁的时候得到别人的推荐,于是唐太宗让他觐见,唐太宗让他以园林里的鸟为题让他吟诗。唐太宗听了他的诗句非常满意,便给他了一个典仪的官职,并在晋王府当差。之后,李义府的运气非常好,晋王升为太子,后来又当上了皇帝,他也跟着加官进爵。再后来,他帮助武媚娘当上了皇后,他那时的地位已经相当与宰相了。手握大全的李义府表面上看起来态度谦虚、温和待人,跟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和颜悦色,但他的城府却是极深的,他心胸狭窄,如果有人有忤逆他的意思他便会马上陷害对方,他“笑里藏刀”的作风在当时也是路人皆知的。有人还给他取了绰号叫龙猫,意思就是看他外表温顺但暗藏杀机。

李义府又喜好美色,有一次他对牢中的一个女子起了色心,命毕正义将女子释放,然后让这位女子做了他的妾侍。又怕事情败落逼迫毕正义自杀,来确保自己的安危。李义府非常铺张浪费、欺男霸女,仗着自己是宰相竟然狂妄到迁了当时唐朝最奢侈的祖坟,这令朝中官员极大不满,李治便警告他让他自己小心谨慎点,但李义府却不以为然,继续我行我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颖川衍派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来历和典故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去泉州旅游,看到有一些人家建筑物的门额横匾镌刻着“颍川衍派”人们不知道它说的是什么意思,下面就给大家具体说一下。

颖川衍派的意思是颍川侯陈轸的后裔,用来表示其宗姓的根源。陈姓最早出自妫姓,相传是舜帝的后代。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舜帝的后裔妫满。武王把女儿太姬嫁给妫满,封他为陈侯,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妨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其子孙以国为氏,称为陈氏。陈胡公的十世孙陈完,为避祸奔齐国,改姓田氏,数代之后裔孙竟当了齐国国王,史称“田氏代齐”,后被秦所灭。齐王建的次子桓改姓王,三子轸则跑到楚,之后还做了楚国丞相,封颍川侯,迁入颍川,复改姓陈,故称颍川为陈姓的发祥地。后来,陈轸的十世孙陈寔,汉桓帝时任太丘长,德高望重,故后世陈姓又多尊奉陈寔为颍川衍派之祖。

颖川衍派是颍川侯陈轸的后裔的意思,是用来表示宗姓的根源的一种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择主而事什么意思?择主而事典故介绍

全文共 1390 字

+ 加入清单

徐晃是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将领,不过早年的徐晃可是曹操的一大敌人。196年,董承和韩暹斗的不可开交,徐晃便劝杨奉归顺曹操,但此后韩暹使用离间计让杨奉叛逃,甚至还出兵攻打曹操。双方交战时,曹操就看上了徐晃,等他把杨奉击败后,就顺势将徐晃招入麾下。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择主而事”,就和徐晃有关,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发生在曹操将汉献帝迁至许昌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满宠、徐晃和杨奉。原文如下:

是夜满宠扮作小卒,混入彼军队中,偷至徐晃帐前,只见晃秉烛被甲而坐。宠突至其前,揖曰:“故人别来无恙乎!”徐晃惊起,熟视之曰:“子非山阳满伯宁耶!何以至此?”宠曰:“某现为曹将军从事。今日于阵前得见故人,欲进一言,故特冒死而来。”晃乃延之坐,问其来意。宠曰:“公之勇略,世所罕有,奈何屈身于杨、韩之徒?曹将军当世英雄,其好贤礼士,天下所知也;今日阵前,见公之勇,十分敬爱,故不忍以健将决死战,特遣宠来奉邀。公何不弃暗投明,共成大业?”

晃沈吟良久,乃喟然叹曰:“吾固知奉、暹非立业之人,奈从之久矣,不忍相舍。”宠曰:“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晃起谢曰:“愿从公言。”宠曰:“何不就杀奉、暹而去,以为进见之礼?”晃曰:“以臣弑主,大不义也。吾决不为。”宠曰:“公真义士也!”晃遂引帐下数十骑,连夜同满宠来投曹操。早有人报知杨奉。奉大怒,自引千骑来追。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秘密将汉献帝迁往许昌,却被杨奉和韩暹发觉,两人随即率部追赶,两军随即展开了一番激战。杨奉派部将徐晃出战,徐晃与许褚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曹操见状,萌发了收降徐晃的念头。行军从事满宠主动请缨,来到徐晃军中进行劝降。最终,徐晃答应投降曹操,却拒绝了满宠提出的自己杀死杨奉和韩暹的建议。在前往曹军营寨途中,杨奉率部截击,被曹操领兵击退。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满宠口中的“择主而事”,意为选择明主,为他办事。

小说中提到的杨奉与曹操之间的争斗,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起因也的确是因为曹操秘密将汉献帝迁至许昌而引发的。据《三国志·董昭传》载:“(曹操)即遣使诣奉。徙大驾至许。奉由是失望,与韩暹等到定陵钞暴。太祖不应,密往攻其梁营,降诛即定。奉、暹失众,东降袁术。”

小说中描述的徐晃投降曹操的故事情节,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但与满宠并无关系。据《三国志·徐晃传》载:“及到洛阳,韩暹、董承日争斗,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太祖讨奉于梁,晃遂归太祖。”而在《三国志·满宠传》中,也并无满宠与徐晃有旧及前往徐晃军中进行劝降的记载。从《三国志·徐晃传》的记载来看,徐晃投降曹操,是因为原本就有有投靠曹操的打算,正巧遇上曹操征讨杨奉,徐晃顺水推舟投靠了曹操。

对比了历史的小说之间的异同之处,再来谈谈小说的情节。在满宠与徐晃的这段对话中,有一个地方非常值得回味。当满宠提出让徐晃诛杀杨奉与韩暹时,徐晃是这样回答的:“以臣弑主,大不义也。吾决不为。”这句话也反映出徐晃的有情有义。

与之相比的是,小说第三回李肃劝降吕布时并未让吕布去诛杀丁原,而吕布却主动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吾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何如?”之后便将义父丁原杀害。同样是背叛旧主,徐晃的做法值得称赞,吕布的行径却遭人鄙视。如果吕布能说出徐晃的这番话,他的结局就会截然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弃暗投明什么意思?弃暗投明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208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能在官渡之战上,战胜比自己更为强大的袁绍,其中许攸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攸原本是袁绍账下的谋士,但是自己却被人告发说他和家人贪污受贿,导致许攸被袁绍轻视。最后许攸选择叛逃袁绍,投靠曹操。官渡之战最为关键的火烧乌巢,就是许攸提出的计谋,这也让曹操由劣转优,一举击败袁绍。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弃暗投明”,就跟许攸有关,下面就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发生在官渡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许攸、袁绍和审配。原文如下:

(许攸)径来见绍曰:“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绍曰:“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攸曰:“今若不取,后将反受其害。”正话间,忽有使者自邺郡来,呈上审配书。书中先说运粮事;后言许攸在冀州时,尝滥受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辈多科税,钱粮入己,今已收其子侄下狱矣。

绍见书大怒曰:“滥行匹夫!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本当斩首,今权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许攸出,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遂欲拔剑自刎。左右夺剑劝曰:“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绝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只这两句言语,点醒许攸;于是许攸径投曹操。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官渡之战爆发后,曹操军粮告急,便派人前往许昌催促荀彧筹措粮草。不料使者在途中被袁绍士兵抓获,并搜出了曹操写给荀彧的信件。谋士许攸看完此信后,立即求见袁绍,建议他派兵偷袭许昌。谁知留守袁绍大本营邺城的谋士审配来信,向袁绍举报许攸在冀州期间敛财并指使子侄贪污受贿。袁绍大怒,大骂许攸。许攸仰天长叹,欲拔剑自刎。后经左右劝谏,于是前去投靠曹操。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许攸部下所说的“弃暗投明”,意为离弃黑暗的旧势力,投向光明的新力量。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尚仲贤《单鞭夺槊》中的“高鸟相良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佐。背暗投明,古之常理。”

许攸离开袁绍投靠曹操,是改变官渡之战胜负天平的重大事件。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记载,得知许攸前来投靠,曹操兴奋的连鞋子都来不及穿,“跣出迎之,抚掌笑。”为何曹操如此兴奋呢?因为许攸不仅仅是自己的旧友,还是袁绍集团的核心人物,掌握着袁军大量机密。果然,此后许攸提出了乌巢的建议。曹操随后亲自率部火烧乌巢,将乌巢这一十万袁军的粮草供应基地惠之一炬,极大地挫伤了袁军的士气和战力。

除了提出火烧乌巢的这一重大决策之外,许攸投靠曹操还有一个重大意义,那便是加剧了袁绍集团内部两大政治势力的决裂。正如方诗铭先生所指出的:“河北集团的审配打击颍川集团的许攸,颍川集团的郭图打击河北集团的张郃,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许攸、张郃分别向曹操投降,最后使袁绍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斩将搴旗什么意思?斩将搴旗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102 字

+ 加入清单

曹魏能顺利灭蜀,邓艾算是第一功臣,只是邓艾的结局非常不值。钟会选择背叛曹魏,还将邓艾给害死,期初司马昭还准备好好赏赐邓艾一番,但钟会却把邓艾推向了火坑,还利用他不听命令的举动,把邓艾塑造成了反叛一方。最后司马昭无法容忍邓艾的态度所以将他赐死,其实司马昭并不了解邓艾,邓艾是司马懿一首带出来的人,他怎么可能被判自己的老师呢?“斩将搴旗”这个成语就和邓艾还有司马昭有关,一起来看看是什么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邓艾传》,时间是在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相关人物为司马昭和邓艾。原文如下:

十二月,诏曰:“艾曜威奋武,深入虏庭,斩将搴旗,枭其鲸鲵,使僭号之主,稽首系颈,历世逋诛,一朝而平。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荡定巴蜀。虽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吴汉禽子阳,亚夫灭七国,计功论美,不足比勋也。其以艾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户。”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同年十二月,朝廷颁布诏书说:“邓艾英勇奋战,深入敌人腹地,拔取敌方战旗,斩杀敌将,将凶恶的敌人悬首示众,使僭号之帝俯首称臣。多年来逃脱诛杀的罪魁,在一朝之内平定。出征之师没有超过约定时间,平定巴蜀如风卷残云。

以前白起消灭强大的楚国,韩信击败劲敌越国,吴汉斩杀公孙子阳,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虽然都是战功赫赫,但他们功劳与邓艾相比,都大为逊色。现晋升邓艾为太尉,增加食邑两万户,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每人各增加食邑一千户。”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这道诏书上所提到的“斩将搴旗”,意为拔取敌方战旗,斩杀敌将。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吴子•料敌》中的“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

这则成语故事法正在公元263年的灭蜀之战结束后。邓艾在此战中的战功正如诏书中所言的那样,可谓“斩将搴旗”,凭借一己之力灭亡了蜀汉帝国。为此,司马昭通过傀儡皇帝曹奂颁布了这份诏书,对邓艾加官进爵以示嘉奖和勉励。这原本是一件喜事,可邓艾接下来的举动却让他惹上了杀身之祸。

邓艾收到这份诏书后,立即写信给司马昭,提出了自己对于治理蜀地的意见。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建议将后主刘禅留在蜀地,这引起了司马昭的警觉。司马昭随即派监军卫瓘转告邓艾,命其一切行动要事先报告,得到批准后方可实施,不可擅自做主,这就等于是在提醒并警告邓艾。

不过,邓艾却没有意识到危险,又第二次写信给司马昭,继续坚持自己的主张,并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自己的行为都是处于对国家利益着想。此举令钟会、胡烈、师篡等其他灭蜀将领都认为邓艾的所作所为是叛逆之举,纷纷上书举报。司马昭被激怒,随即下令将邓艾父子逮捕。一代名将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