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海南四大文化古村【汇总十篇】

浏览

6620

文章

10

篇1:带你了解海南酒文化

全文共 1901 字

+ 加入清单

海南文化的发展历史中,曾经有许许多多的酒随着时间的流失慢慢消失在了历史之中。海南岛上曾经多的是酒,酒文化相当丰富,酒类制作就地取材,各种酒类品种多样味道甘醇。虽然有些酒消失了,但是海南的酒文化却愈发完善,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历史上海南酒文化吧。

逝去的“椒酒”“桂酒”

椒酒就是其中一种没有流传下来的佳酿。海南岛居民很早就会用安石榴酿酒(即椒酒),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岭南道十三》卷一六九载:“琼、崖州有酒树似安石榴,其花着瓮中,即成美酒,醉人。”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下载:“无曲蕖,以安石榴花酝酿为酒。”《宋史·蛮夷列传三》也载有“琼营黎峒又有椒酒,以安石榴花着瓮中即成酒。”到清代,椒酒仍大行其道,清道光年间《琼州府志》载“饮惟椒酒”。

传说中月宫玉兔和仙女的桂酒酿造法,不知何时传给黎民。宋杨万里《登载酒堂》诗“万里鲸波隔希吁,千年桂酒吊灵均”,述说的就是黎民以桂酒将东坡视为屈原来吊祭。至元代,虞集同题诗中仍有类似的说法:“甘辛熟桂酒,罗列杂薯芋。符黎多孙子,食饮祭先具。”如今,桂酒在哪里呢?

罕见的獐子酒

以动物肉酿酒极为少见,但历史上海南岛居民有以野獐子肉酿酒的习惯。苏轼《和劝农六首》中有“惊麇招射,猛犭希夜逐”的诗句,描述当时儋州黎民狩猎獐子(即“麇”)的情景。《儋县志·兽类》有记载:“獐,性善惊,饮水见影辄奔……以獐肉酿酒,甚佳。”这应该是古代儋人以獐酿酒的确证。记者曾在儋州探访这种酒,回答是惊讶的反问:“还有这种酒?”不过獐子今天是国家保护动物,不见獐子酒,也就不遗憾了。

“天门冬”熟新年喜

天门冬也叫百部草,其根可供药,具滋阴润肺、除火止咳之功效。以天门冬汁液为酒曲,可以制出融合天门冬药性的米酒,叫天门冬酒。天门冬酒据说是“坡仙”苏轼居儋期间的发明。《山居要录》中详细记载了东坡的天门冬酒酿法:“醇酒一斗,曲麦一升,好糯米五升,作饭,取天门冬汁浸,先将酒浸曲如常法,候炊饭适寒温,用煎和饮令相入酿之。春夏七日,秋冬十日熟。酒初熟味酸,久停则美香,余酒皆不及。”

苏东坡在其《东坡酒经》中也有类似的酿法记载。他还以诗句表达自酿自饮天门冬酒时的喜悦心情,诗云:“自拔床头一瓮云,幽人先已醉浓芬。天门冬熟新年喜,米曲春香并舍闻。”想来天门冬酒已为时人接受。据说苏东坡还曾以米、麦、水酿制“真一酒”,清道光年间的《琼州府志》有相关记载,只是酿法已随“坡仙”羽化而去。

“五加皮”

《儋县志》中还有这样的记载:“五月端午日,饷角黍,诸粽相馈,男女系香袋,儿女彩索缠臂,涂雄黄,饮菖蒲酒,柳艾悬门。”端午节时所饮的菖蒲酒,不知是否就是一种黄酒。记者在儋州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南丰镇角要村有位老人,自酿五加皮酒,每天喝半斤左右,现在已经活到104岁。看来他的“土法”五加皮比工业酿造的要好得多,因此“酿法不能教给别人。”

古时盛饮“椰子酒”

椰子酒也是年数久远的“老酒”,经今人整理发掘,其酿法大致有两种:一是椰子树生长佛焰花苞时,割断花梗,取其椰浆,集中到瓶中,汁液自酿为低度椰子酒;另一种是取成熟椰果,将椰子水和椰肉共捣取浆,浆液自动发酵成酒。苏东坡在儋州时有诗《椰子冠》,诗句“天教日饮欲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自洒着疏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就是赞美椰子酒是天然之酒,无须仪狄(传说中中国古代酿酒始祖之一)教授酿法,酒成后椰壳还可制帽。其子苏过居儋期间也有“椰酒醍醐白”的诗句,这说明当时椰子酒至少在儋州比较盛行。

门外青帘尽酒家

酿酒成风,饮酒成习。历史上,海南岛饮酒之风兴盛,宋代时处处都有酒家。苏轼在《儋耳夜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屠酤纷然。”《琼州府志》录宋代参政李光的诗句“门外青帘尽酒家。”其中,屠酤、青帘都是酒家的代称。无酒不成礼,《儋县志》中记载历史上海南岛居民以酒祭灶的传统:“以竹叶扫屋尘,换炉灰,夜具酒果,送灶君朝帝。”这种以酒祭灶的传统至少在宋代就从中原传到海南,东坡居儋诗句“明日东家当祀灶,杀鸡斗酒定月番吾。”即是明证。

《儋县志》中还记载:民间设有乡饮酒机构,专门主办“乡饮酒”仪式。届时,“乡备酒礼,市备糖圆”,雅士文人鱼列两旁,鸣钟鼓歌,饮酒唱和。“乡饮酒”仪式的庄重气氛之下,实际上是乡绅借以维持地方秩序和其利益的愿望。海南岛古时的另一个酒俗是“插”。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家家户户在竹编的酒笼插上新鲜草叶,叫“挂青”或“插”,用以点缀新春,表示吉祥。这种习俗也是宋代时就有了,苏轼有这样的诗句:“典衣剩买河源米,屈指新作上元。”

猜你可能也喜欢:

具有当地特色的香港酒吧文化

你所不知的香港婚礼习俗

现代的北京葬礼习俗是怎样?

历史上的北京名人盘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精美绝伦的海南黎锦文化

全文共 1055 字

+ 加入清单

黎锦是我国海南岛黎族的一种民间织锦,它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经过漫长岁月积淀的厚重文化内涵。黎锦作为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在发源地海南岛的传统文化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来到海南,怎能不去了解看看黎锦呢?还等什么,下面就一起进入海南文化去看看吧。

黎锦制作精美,色彩鲜艳,花纹图案精美,在纺、织、染、绣方面都体现了黎族民族特色。黎锦的服饰主要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等,黎锦筒裙绚丽多彩,黎族妇女还要在上面穿上镶嵌珠宝,镶嵌上诸如云母片、贝壳片、等装饰,堪称精美。

它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比如,白沙县黎族人民有一种两面加工的彩绣,制作精工,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苏州“双面绣”之美称。

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东方、昌江地区黎族创造了扎染与织造相结合的织锦工艺。其经线多采用缬染法(即扎染),在一个扎线架上编好经线,然后用纱线在经线上扎结,染色后拆去纱线,即出现蓝地白花的图案,再织进彩色纬线。纺织、织造的工具仍然沿用古老的传统工具,如手搓去籽十字棍、木制手摇轧花机、脚踏纺纱机和织布机等。

黎锦的品种有妇女统裙、上衣、裤料、被单、头巾、腰带、挂包、披肩、鞋帽等。黎锦的图案有马、鹿、斑鸠、蛇、青蛙、孔雀、鸡以及竹、稻、花卉、水、云彩、星辰等100多种,大多由简单的直线、平行线和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图形构成。在色彩上,善于运用明暗间色,青、红、黑、白等色互相配合,形成色彩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

黎族织锦图案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据不完全统计,织锦图案有100多种,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

黎锦文化只有在市场中得到认可才能换发活力。黎锦推向市场出售各种黎锦制品,有床上用品、室内壁挂、丝巾等等,这些商品包含着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推广和传承了黎锦技艺。精美的黎锦制品成了游客的重要纪念品。目前黎锦的未来充满希望。

猜你可能也喜欢:

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详解厦门结婚风俗是什么样

湖北古代名人,湖北历史人物有哪些

骰子声四起,独特的厦门博饼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各具特色的海南传统建筑文化

全文共 1261 字

+ 加入清单

地方民居的建筑特点和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还有气候条件有着莫大的关系,当然,对其影响最大的还是地方习俗。正是由于如此,我国形成了合适各样的地方建筑。海南文化中的建筑传统民居也是海南的一大特色。下面就一起来来了解一下吧。

海南传统住宅的型制格局一般为独立院落式砖瓦房,堂屋是其主体,也是家族的中心。挨着堂屋的左侧是两个小屋子,靠院墙的为厨房子,另一个为杂房,杂房放粮食或工具等。有的杂房也置床,子女多的家族女孩子也常住其间。对着厨房的是小院门,小院门也盖成瓦房式,下雨天可以在那里堆积或凉晒东西。

紧靠院门而又靠着院墙的是柴火房,也是厕所,用来放置农具或置鸡舍。有的还有后院,后院如很宽,鸡舍便置在那里,有的还在那里盖小厢房,用来住人。一般后院里都种有果树。小的后院一般只是用来晒东西。不过,一般民居院落围墙旁都种有果树,这样既起到了美观、绿化作用,又可多阴凉,海南的热天较长,果树开花结果时节,总有沁人花香随风潜入夜伴居民进入梦乡。

堂屋是住宅的主体,它比其它房子都要宽敞高大,在院落中显得特别突出。堂屋分为二部分,中间为客厅,客厅里设有三殿堂,供奉祖先神位。年时节下,生辰忌日,都在这里设祭行礼;婚丧大典也在这里举行;平素若有贵客临门,也在这里接待。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一定得经过正院门然后进入堂屋拜见父母。由此可见堂屋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

当地习俗是,只有儿子才能继承堂屋,且如有多兄弟的,只有大儿子才能继承堂屋。如兄弟折产分居,新屋必须有堂屋才算是真正有了新家。结婚嫁娶时,女方最为关心的是对象有没有自己的堂屋。

海南传统的封闭性独立院落式民宅反映出了自然经济下农民的保守思想和狭隘心理,同时,这种院落式建筑型制也反映出了中原文化在海南的延续。

南洋风格更多的与当地传统民居发生了交融,在保留了传统民居风水选址、建筑布局以及房间功能,并用新型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代替原有砖木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发展了传统民居过街廊和山墙面的装饰,最终形成了“南洋殖民风格影响下的琼北民居”。

他认为,南洋建筑风格的出现有其必然因素。首先是西方钢筋混凝土技术的传入被迅速推广;其次是归侨带回了对各种文化包容的南洋风气;三是图纸的引入,带来了现代的建筑设计方法。最后是海南人的性格与胸怀,让南洋风格在家乡扎根、繁衍、茁壮生长。近代海南,从那些带着叠涩线脚的拱券和高敞、灵秀的柱廊中散发着一股浓浓的优雅气息,成为海南引以为豪的人文景观奇葩。

为适应琼北气候和风俗,归侨民居基本沿用传统民居布局,同时做出适当变化。例如,传统民居中房屋只有一层,南洋风格民居中出现了二层的房屋。但都是单独出现的,即只有正屋两层,或者横屋两层,或者门楼两层,没有出现同时做成两层楼的情况。

然而,这种景象如同昙花一现般仅兴盛了半个多世纪。日本占领、内战带来的经济衰败等因素,这些都让南洋殖民风格的建筑渐趋谢幕。琼北的南洋殖民风格建筑就此成为惊艳的“绝唱”。

猜你可能也喜欢:

乌鲁木齐土特产分别有什么

你所不知的上海丧葬习俗

令人震撼的一号冰川

丽江古城,一场浪漫的邂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极具特色的海南十大文化名村

全文共 1155 字

+ 加入清单

地处我国南部独立的海岛,有着美丽的风光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交织出一个独特的城市文化海南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在过去并不为人所知,但如今随着海南十大文化名村的出现,使得海南文化里优美风光与人文底蕴走向全中国。

海口市秀英区美社村

美社村是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地处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区内,位于马鞍岭火山口南麓,交通便捷,生态良好,景色优美,是颇具特色的火山村寨。美社村有172户,832人,全村有21个果园农庄和果园庭院,村里遍植热带珍贵林木,尤以“国宝花梨”最负盛名,是闻名遐迩的花梨村。

千年火山文化,老石屋和上百年的古碉楼——“福兴楼”,有被称为文化摇篮的福兴私塾,还有古石井、石庙、石屋等石器,古韵悠然,展示着美社村的历史沧桑和火山人的智慧。村里的“礼让休风”和“光分鳌极”两块石匾,赞颂美社村民守礼谦让、村风文明。百年古训篆刻石匾保存至今,而美社村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村风同样延续至今。

定安县龙湖镇里变村委会高林村

定安高林村是海南清代惟一探花张岳崧的故里。村子前有水田,后靠青山,静谧宜人,完整地保存了清代传统建筑风格,其房屋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整齐划一,七纵三横的巷道,规划脉络清晰,是古代海南少有的有建设规划的村庄。

临高县红华农场透滩村

透滩村,海南省临高县较有影响的文化名村。该村位于临高县城以东10公里处,现有280户,1560多人,经济产业主要靠甘蔗、水稻、橡胶等,人均年收入5200元,乡风文明时尚,村民热情大方,环境古朴幽雅,是爱国诗人王佐的故乡。透滩村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最有名的古迹有:礼魁坊、王佐公祠、王佐墓、慈训堂、透滩石桥、节孝坊等。

文昌市昌洒镇庆龄村

庆龄村地处文昌市昌洒镇东部,是宋庆龄的故乡。该村生态保存完好,古木参天,林荫蔽空,景色秀丽迷人。该村民居建筑布局严谨,古朴典雅,具有浓郁海南特色的类四合院式平面格局。这些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山、水和田园风光相得益彰,民风淳朴,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民间习俗,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世外桃源”之称。

海口市遵谭村东谭村

海口市遵谭镇东谭村,位于海口市南部,东与龙泉镇接壤,距东线高速公路三公里,南交新坡镇,西距镇政府二公里,北接本镇咸东村,紧倚谭山公路旁,距海口市区20公里。

东谭村初建于西汉时期,有二千多年历史。耕地面积七千多亩,山地八千多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蔗、黑豆、外贸瓜菜,盛产荔枝、龙眼、杨桃、菠萝蜜等,有传统特色的本地黄牛、山羊,有知名石料加工场。全村实现通路、通电、通水较为标准的文明生态村。本地区军坡节活动多种多样,富有民俗特色,尤其傩戏和金子花舞流行古老有知名度。

你可能也喜欢:

极具海南民族文化的“槟榔谷”

历史悠久的海南民族文化

海南第一山:东山岭

独具“海南味道”的饮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海南花卉大世界·琼洲文化风情

全文共 1123 字

+ 加入清单

海南花卉大世界琼洲文化风情街坐落于风光秀丽的南渡江畔,街长500米,处于美兰机场与海口市区连接的核心位置。琼洲文化风情街是集旅游、休闲、餐饮、购物、学术与文化传承、研究于一体的文化主题风情街,因其区位、资源优势,她为海口旅游增添了一个重要景区,并将成为来琼旅游、休闲、购物的外地旅客离岛的最后一站。

兼具琼崖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餐饮文化四大功能的琼洲文化风情街,将成为海口市新的城市生态名片和海南人的会客厅。

海南花卉大世界•琼洲文化风情街是在海口市委、市政府、琼山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由海口尚道百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重点以黎苗风情建筑风格的30座造型各异、古朴生态的大型展馆为核心,依托园林景观、假山树石、小桥流水为风情街“穿衣戴帽”,着力将她打造成海南最大的旅游商品展示基地,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海口市林业产品展示基地,海南原生态珍稀植物展示基地。

琼洲文化风情街积极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着力引进国际旅游文化元素。街区内设:海南旅游商品展示区、东盟旅游商品展示区、国际风味餐饮休闲区三个功能区。在这里既可以看到海南黄花梨、海南古陶瓷、海南黎锦等本地顶级特产,又可观赏到来自东盟五国的红蓝宝石、玉器、鳄鱼皮工艺品、木雕等艺术品,并可品尝来自泰国、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的风味小吃。

琼洲文化风情街主力开发商东莞富林木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性大型防腐木生产加工企业,承揽风情街所有展馆的投资建设,总投资5000万元;主力开发商海口绚美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是海南一家实力雄厚的园林企业,承揽整个风情街的园林绿化景观工程,总投资2000万元。

琼洲文化风情街主力商家“天涯织女”—黎锦馆,由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倾力打造;“海螺姑娘”—贝艺馆,由海南纨美实业有限公司倾力打造;沉香博物馆,由海南沉香文化研究会倾力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由海南古陶瓷协会倾力打造;主力商家东盟旅游商品展馆馆主陈奕良先生,生于中国海南文昌,入泰国籍。陈先生携泰清莱中小企业商会加盟风情街,入驻境外商家30户。

2012年5月20日至26日,“2012首届海南东盟国家旅游商品中国巡回展”在海南花卉大世界•琼洲文化风情街举办。参展的商品有泰国根雕、皮具(鳄鱼皮、幸运鱼皮等)、香米,越南红木、黄花梨、牛角梳及缅甸玉石等几十个种类。展会期间,泰国民间舞蹈团和泰拳大师将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活动,全方面展示东南亚的异域文化风情。

这里是别样的购物、休闲、观光、体验场所,在这里您将感受到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快意。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滨江路南渡江老铁桥旁

乘车线路:在海口市内乘21、41、45、46、205路公交车前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独具民族特色的海南服饰文化

全文共 1152 字

+ 加入清单

海南是个独立的海岛,而后经过不断的有勇敢的开拓者来到这里,海南文化也形成了多民族交汇的特点,深深的影响了海南这座城市文化。其中以黎族的脚步最早到来,他们也影响着其他后来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服饰最为突出。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民族风情。

海南黎族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和开拓者,也是我国最早从事棉纺织的民族之一。据考古资料证实,黎族先民早在一万年以前就已在海南岛上劳作生息。女子服装上装色彩基本上是黑、蓝两种,平面直线裁剪,无领无纽,对襟或贯头式。下装为织花筒裙,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筒裙的长度从短在膝上到长及脚踝而各具特色。如沿海平原地区妇女多着长筒裙,深山地区妇女多穿中筒裙或短筒裙。这正反映出服装形制的确立是与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需要相关联的。

黎男子上衣多为麻织、原色,衣底边缘留穗,下身穿三角布。女子上衣为大襟,是汉化的产物。裙装有长筒裙和中筒裙之分。靠近沿海汉区的多穿着长筒裙,花纹不明显,通常为横条纹或水波纹。山区地带妇女多头裹黑巾,穿着中筒裙;上衣开襟无领,襟边系铜钱,胸前佩带银制项圈。“罗勿”妇女还将长短不同的衣服互套,不掩盖花纹,以显示心灵手巧。乐东县志仲镇黎妇女服装装饰纹样以蛙纹、几何纹为主,黑底色上红、白、蓝、绿纹相间。

黎族服装为平面直线裁剪,这种裁剪方法十分简便,容易掌握,但也有缺点。妇女服装没有收腰和加放下摆翘度,穿着时由于胸部将前衣片顶起,上衣前片的下摆总是向上翘着,影响服装的美观。但是黎族服饰仍以其鲜明的风格、精美的织锦、古朴神秘的装饰品令人推崇。

海南苗族

苗族是海南省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南部地区。海南苗族经过艰辛、漫长的移民道路最终在海南定居下来,其服饰也受到过当地黎族的影响。海南苗族的居住地四周环山。就当地来说,苗族服饰制作过程体现着本民族的独特文化。

海南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原始纯朴,民族风情别具特色。海南苗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用蓝靛染布的丰富经验。从蓝靛中提取蓝胶可用来染制深蓝色或黑色的织物。这也是海南苗族为何喜欢穿蓝黑色布料的原因之一。由于海南地处亚热带,苗族选择了可以透气的棉布料。

海南回族

回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是头饰。通常男子喜爱戴用白布制作的圆帽,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圆帽有的是用白漂布制成,有的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往往还织成精美几何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分三种:老年妇女戴黑色,中年妇女戴白色,未婚姑娘戴绿色或彩色。盖头料子多用质地柔软的丝绸或细棉布制成。

你可能也喜欢:

极具海南民族文化的“槟榔谷”

历史悠久的海南民族文化

海南第一山:东山岭

独具“海南味道”的饮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让人嘴馋的海南椰子文化

全文共 1091 字

+ 加入清单

海南岛坐落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它的光热水条件优越,因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遍布全岛在不同季节都能看到的便是椰子树了,椰树在人们不断的发展和开发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植物更是海南每个家庭的成员,由此积淀下独特的海南文化

海南岛坐落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它的光热水条件优越,因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遍布全岛在不同季节都能看到的便是椰子树了,椰树在人们不断的发展和开发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植物更是海南每个家庭的成员,由此积淀下海南独特的城市文化。

海南岛别称椰岛。海口市简称椰城,在整个海南,处处可见到高大挺拔、四季结果的椰树。它们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地点,呈现不同的韵味。椰树独钟情于海南,是海南四大热带作物(椰子、橡胶、胡椒、腰果)之一,发展和积淀了海南独特而厚重的地域文化——椰文化。

狭义的椰文化:是指椰树的形态、种植、用途和人类围绕椰树产生的一切物质财富。椰子树千百年来在海南人民的生活中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不但可以生产椰子汁、椰子果、令人填饥裹腹,它的树、它的叶、它的壳还可以做成家私、工艺纪念品供人生活中使用和欣赏品。同时,他还能为人类提供遮雨挡风避署的作用。

广泛意义下的椰文化:海南岛是一个海洋省,所谓椰文化泛指人类在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椰树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与物质文明的总和。它是海南文化的源头与象征。

同时,椰树庇佑下的海南岛,已经成为了阳光岛、健康岛、生态岛、文明岛、休闲岛和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这正是对弘扬和进椰文化发展最好载体。

在海南,尤其是文昌,椰子不仅仅只是一棵树,而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每家每户使用椰子制成的生活用品,如椰壳制成的水瓢、椰叶编成的凉席、椰叶柄制成的勺子、椰根编成的框、椰根制成的扫帚等等。

椰林森林浴

根据研究表明,椰林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是城市市区空气中负离子含量的400倍,徜徉在这翠绿欲滴的森林中,呼吸着纯净的空气,使人神清气爽,宜寿延年。

椰文化鉴赏

千年来沉淀和堆积的椰子文化通过诗词歌赋、童话民谣在每一个椰乡孩子的生命柔软温存的流淌着,传递着勇敢、坚韧和爱,椰子大观园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方式,将深厚的椰乡椰文化完整的呈现给您,让您沉醉并感动在这世代传递的美好品德当中。

每年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是海南省大众参与、面向世界的综合性、国际性的大型商业旅游文化节庆。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椰子节的举办是本着“让世界了解海南,让海南走向世界”的设想,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齐心塑造海南形象、让宝岛更加文明的主题。

你可能也喜欢:

兴山三度音程的兴山民歌

湖北文化:欢快柔和的湖北楚剧

独特风格的汉剧文化

江汉平原皮影戏艺术中的“奇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海南黎族饮食文化特点 海南黎族的酒文化

全文共 2007 字

+ 加入清单

海南黎族饮食文化特点海南黎族的酒文化

黎族是属于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主要聚居在海南地区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最接近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极具民族特色。今天就来聊聊关于海南黎族饮食文化特点以及海南黎族的酒文化。

海南黎族饮食文化特点

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海南省五指山区,地处亚热带,风光秀丽,景色迷人。

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习惯将收割的稻穗储于仓中,吃时拿一把在木臼中脱粒。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

另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竹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

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

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

"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南杀"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杀"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黎家人喜爱吃鼠肉,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家家都有竹制捕鼠器,一次安装几十付,第二天便可捕到几十只鼠。黎族人习惯将捕来的鼠烧去毛,除去内脏洗净,内放些盐、生姜等佐料,在火上烤熟或煮熟吃。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饮之酒大多是家酿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兰米酿造的酒是远近闻名的佳酿,常作为贵重的礼品。黎家人常用这种酒款待贵宾。有的地方习惯以小竹管吸酒敬客。

黎族同胞平时都喜欢嚼槟榔,吃法是将槟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丝,放入口中细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发红,精神焕发。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体长寿食品。

在热带地理环境的条件下,黎族饮食方式,具有独特的风格。饮食是人人每天关注的中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饮食也不断得到改善。黎族传统饮食习俗,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并形成特有的饮食文化。

海南黎族的酒文化

黎族人热爱生活。节日、婚娶;入新屋、生育、社交等活动,都要摆席设宴饮酒。平时迎宾会客也以饮酒为情礼,敬酒对歌常通宵达旦,形成自己的酒文化。

1、糯米酒

取优质的山栏米或糯米。将米浸泡半天,淘起盛入蒸锅,蒸成干饭,晾凉。再盛入酿酒竹箩内(竹箩架呈锥形,口径约80厘米,底部尖,酿酒时,用芭蕉叶铺盖)。按酒料数量下酒饼,把酒饼捣碎放入陶盆中用温水冲调,然后将酒饼水倒入酒料中,并通过酿酒箩底端小孔排去水分,用芭蕉叶封闭箩口。

酒料经过3天的发酵后散发出芳香扑鼻的酒味。这时,用筷子在箩架底下捅一个小孔,酣醇浓厚的酒汁,便一滴一滴地流入盆子里。“并”汁俗称“酒滴”,黎语“南滴”。酒酿至7天的时候,用陶罐盛酉并汁,大坛盛并蜜。

初时,酉并汁和酉并蜜酒度低,封存愈久酒度愈浓。黎家常把酉并蜜盛入大坛子埋在地下三或五年,酒质醇厚,用清水冲调饮用酉并汁。“并”的制作,还有另一种酿酵方法:即把糯米煮成干饭,凉后盛入陶盆中加入酒饼后用芭蕉叶封闭盆口,3天后可闻到芳香的酒味,7天就可以饮用。

“并”具有独特醇厚的芳香,被誉为“黎家美酒”。“并”是黎家的滋补健身酒,用并和鸡蛋蒸,是产妇补身的上品,并也是迎宾待客的美酒。酒饼取料于五指山地区生产淀粉含量高的红米,配上姜叶、甘蔗和香皮树的表皮(一种灌木,其树皮甘甜)等原料。把原料配齐后,用木臼舂成粉末,捏成饼块并沾上黑色的稻草灰。把酒饼搁在火灶竹架上熏干,时间越久,发酵酒度越高。因此,黎家米酒具有独特的风味,就出于酒饼的配制和酿酒的技术。

2、山果酒

以野生果实为酒料,酿制独特的果酒。如包子果酒、山竹果米酒等。

3、番薯、木薯酒

把生番薯洗净,切成小块,用锅煮熟晾干,加入酒饼拌匀,盛入大坛密封一个月,发酵成酒料,把酒料倒入蒸酒锅蒸馏成酣醇的番薯酒。此酒有浓厚番薯味道,酒浓度不高,适合盛夏季饮用。木薯酒蒸制方法与番薯酒一样,但木薯酒浓度高,适合酒量大者饮用。

4、芭蕉、南瓜酒

把未成熟的芭蕉果实切成小块,煮熟晾干后投入酒饼调匀,放入坛子封口一个月,发酵成芳香的酒料。把酒料和清水调稀后盛入蒸酒锅熬煮,制出酒质清香的芭蕉酒。南瓜淀粉多,是酿酒的好原料。黎家把南瓜加工后,掺入糯米蒸成酒料,把发酵的酒料,酿成南瓜酒。另一种酿制方法是从南瓜蒂上开一小洞,将酒饼放进瓜内,把洞口密封一个月,经酒曲的发酵,南瓜内盛满酒汁。

5、玉米酒

玉米淀粉多,酒度高。黎族把玉米舂碎,煮成玉米干饭,盛入陶盆,撒上酒饼,盖封盆口。酒料发酵15天后,酒汁可饮。酒密封存一个月后,用蒸酒锅蒸馏出高浓度的玉米酒。

海南是国际旅游岛,每年到海南旅游的游客不断上涨,而黎族又是是海南的特色民族,看了以上文章希望大家对黎族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海南文化特色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海南文化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独特性等特点。

开放性:由于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其它各个国家的交流也相对比较多,同时也因为他们是四面环海的缘故,海南人民拥有和海一样的性格,具有坚忍勤勉、包容豁达、海涵大度等品质。由于他们对于各个文化兼收并蓄,因此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来形容海南文化非常的合理恰当。

多样性:海南文化的多样性主要包括它的移民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这三种文化特性。在中国早期,就有许多的内地的人们到海南去移民定居,因此海南地区的民族特性比较显著。除此之外,他们由于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其红色文化也比较显著。

独特性:海南历史文化的独特性,最突出的表现为黎族文化。在中国早期黎族人民就已经在这里生存发展,因此海南文化的独特性也比较显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海南历史文化名人盘点

全文共 1021 字

+ 加入清单

城市名人是一个城市的代言者,也是一座城市文化的支撑者,城市名人的存在能够让着一座城市的内在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名人,海南也不例外,在海南文化的发展中曾经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文化名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盘点一下。

白玉蟾

白玉蟾(1194~?)南宋时人,字如晦,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一说福建闽清人。着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

海瑞

海瑞(1514~1587年)海南琼山人。明朝名臣、政治家。“海南四绝”之一。

丘浚

丘浚(1418~1495)海南琼山人,明朝理学名臣、学者,着名文学家、教育家,“海南四绝”之一

王弘诲

王弘诲(1541~1617)海南定安人,明代名臣、教育家。礼部尚书(正二品),卒后赠太子少保。王弘诲为海南所做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奏考回琼”。

张岳崧

张岳崧(1773~1842),海南定安人。清代名臣,“海南四绝之一”。

王桐乡

王桐乡(1428~1512),原名王佐,海南临高人,因他家乡盛产刺桐,故名王桐乡,是五百年前明代的着名诗人,“海南四绝之一”。

邢宥

邢宥(1416~1481)海南文昌人。明代的政治家、学者。为官20余年,历任四川站定临察御史、浙江台州知府、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右佥都御史、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着有《湄丘集》。他与丘浚、海瑞齐名,合称海南“一鼎三足”。

钟芳

钟芳(1476~1544)海南三亚人。明代着名的学者、政治家,是一位在明代当过文官、武官、法官、学官和财官的着名人物。他“上继文庄(丘浚),下启忠介(海瑞)”,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着有《春秋集要》、《学易疑义》等着作,被人尊称为“岭海巨儒”。

唐胄

唐胄(1474~1539),字平侯,号西洲。明代琼山府城东厢攀丹村(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国兴街道攀丹村)人。明代着名的政治家、学者,历任户部山西司主事和河南司主事、员外郎、广西提学佥事、云南按察司副使、云南右参政、云南右布政使、广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南京户部右侍郎等职,后调任北京户部右侍郎,又转为右侍郎。着有《琼台志》等。

王映斗

王映斗(1797~1878),海南定安人。清代有名的教育家,官至大理寺卿(从二品,相当最高法院负责人)。“生而显异,读书过目成诵……海外无双”,为人诚直正大,为官公正廉明,关心人民疾苦,爱国忧民。

猜你可能也喜欢:

湖北古代建筑的特征

古老传统的台湾服饰文化

湖北近代建筑的风格特点

盘点乌鲁木齐历史上的名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