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海啸是什么生物(实用20篇)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也是现在常见的自然灾害。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海啸的急救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浏览

3817

文章

1000

篇1:海啸最高可达到多少米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中国的海岸受海啸的影响不大,但中国东部的海岸地区地势较低,许多地区,特别是许多经济发达的沿海大城市只高出海平面几米,受海浪的浪高影响极大。从成灾的角度来看,小海啸,大灾难的情况完全是有可能的,绝不可以掉以轻心。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做好灾害预防工作。很多人都关心海啸最高可达到多少米,以及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以下为专业介绍,望参考。

海啸的传播与普通的水波有何不同,海啸的波长,形状和周期通常是多大?波长不同,海啸的波长长达几百公里,而风暴潮的周期不到1公里,和海水的平均深度(几公里)相比,海啸波长比海水大,水深达数公里的海洋,对于波长几百公里的海啸,犹如一池浅水,所以海啸波是一种“浅水波”;而风暴潮波长比海水的深度小得多,所以是一种“深水波”。

据小编了解,世界最高的海啸是1771年的琉球群岛海啸,浪高85米。

海啸的传播速度与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二三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30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海啸携带海底沉积物、船只、树木等重物一直冲入海岸线以上几百米的地方。海啸登陆时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60公里。

以上海洋灾害小知识来自相关链接,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如有不周全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海啸发生后如何救助他人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剧烈震动后,巨浪呼啸,以催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那么海啸发生后如何救助他人呢?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都有哪些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海啸发生后救助他人的方法:

1、如果在海啸时不幸落水,要尽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同时注意避免与其他硬物碰撞。

2、在水中不要举手,也不要乱挣扎,尽量减少动作,能浮在水面随波漂流即可。这样既可以避免下沉,又能够减少体能的无谓消耗。

3、如果海水温度偏低,不要脱衣服。

4、尽量不要游泳,以防体内热量过快散失。

5、不要喝海水。海水不仅不能解渴,反而会让人出现幻觉,导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6、尽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拢,既便于相互帮助和鼓励,又因为目标扩大更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

7、人在海水中长时间浸泡,热量散失会造成体温下降。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最好能放在温水里恢复体温,没有条件时也应尽量裹上被、毯、大衣等保温。注意不要采取局部加温或按摩的办法,更不能给落水者饮酒,饮酒只能使热量更快散失。给落水者适当喝一些糖水有好处,可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和能量。

8、如果落水者受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重伤员则要及时送医院救治。

9、要记住及时清除落水者鼻腔、口腔和腹内的吸入物。具体方法是:将落水者的肚子放在你的大腿上,从后背按压,将海水等吸入物倒出。如心跳、呼吸停止,则应立即交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生物知识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1、性状: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如:人的眼皮、耳垂、肤色或血型等(有看的到的,也有看不到的)。

2、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人的单眼皮与双眼皮、狗的卷毛与直毛,花的白色与红色等。

3、遗传的概念:指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

4、概述染色体、DNA、基因的概念,存在部位和功能:

(1)染色体:

①概念:在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染色体在人的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而在生殖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如: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23对,而在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则变为23条(减半)。

②组成: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DNA是染色体主要的组成成分。

(2)DNA:位于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通常含有一个DNA分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基因:基因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

①概念: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一个DNA分子中含有许许多多的基因。

②存在部位:位于DNA分子上,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

而在生殖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减半)。

③功能:决定生物的性状

(4)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它们之间的关系。

5、禁止近亲结婚的遗传学原理:

亲缘关系越近,致病隐性基因相同的越多,结婚后,所生子女得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我国婚烟法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

6、变异的概念:指生物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现象,叫做变异。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7、变异的类型:

(1)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如:色盲、多指症、色弱等。

(2)不可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如:经常晒太阳的人皮肤较黑、手上的伤疤、同品种的南瓜种子,种在肥沃土壤的结出的南瓜较大,种在贫瘠土壤的结出的南瓜较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南海发生海啸的原因有哪些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在人们以往对于自然灾害的印象中,海啸似乎有些陌生。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地震海啸活跃,海啸灾难频发。那么南海发生海啸的原因有哪些呢?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都有哪些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南海发生海啸的原因有:

南海夹在几个大地震带中间,发生海底地震就可能发生海啸。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余脉等附近的多地震地区一旦发生海底地震都会影响中国南海。

海啸自救方法:

一、地震是海啸最明显的前兆。如果你感觉到较强的震动,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做好防海啸的准备,注意电视和广播新闻。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公里远的地方。

二、海上船只听到海啸预警后应该避免返回港湾,海啸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险。如果有足够时间,船主应该在海啸到来前把船开到开阔海面。如果没有时间开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离停泊在海港里的船只。

三、海啸登陆时海水往往明显升高或降低,如果你看到海面后退速度异常快,立刻撤离到内陆地势较高的地方。

四、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急救包,里面应该有足够72小时用的药物、饮用水和其他必需品。这一点适用于海啸、地震和一切突发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膜法世家生物磁面膜多少钱?怎么样?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膜法世家最有名的就是它家的面膜,除了大家熟悉的泥浆面膜,还有就是面膜贴了。这款生物磁面膜采用创新革新科技,那么,膜法世家生物磁面膜多少钱?怎么样?

膜法世家生物磁面膜怎么样

价格:11.9元/21片

测评:面膜是铁盒装的,收到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高大上,它的专利号,防伪贴,都给人安心,正品的放心感。

面膜有三个品种,循序渐进的使用过程,让自己看得见肤质的改变

第一次使用了黑碧玺玻尿酸。

密密麻麻的磁力石,吸附非常好,25毫升的精华液很足。整个贴合度,开口都非常到位,适合任何脸型。

20分钟后,精华液就吸收的差不多了,按摩后很好吸收

试用心得

优点:精华液足,而且很好吸收,面膜开口很到位,贴上后很服帖,补水效果明显。外包装:铁盒大气内包装:纸不错,介绍也清晰面膜纸:皮肤贴合度一级棒。

缺点:盒内散乱内包装:颜色搭配有点low面膜纸:夏天是不是可以薄点面膜液:美容度不好效果:祛痘不行美白不行不够Q弹。

网友点评

产品包装真心上乘精美,送人或自用都心情美丽!前沿科技创新专利,矩阵磁点结合养分直达皮肤,满足我的新鲜感和功效度,保湿亮肤胶原蛋白弹滑,功能齐全,是比较完美的口碑产品!

精致的铁盒包装,很赞呢!是正品,面膜挺好的,成份很棒,都是保湿必备的呢。贴服效果很好,敷上去挺舒服的。滋润效果不错。值得推荐。

膜法世家的面膜囤了好多好多,东西确实不错润润的还不过敏,我妈皮肤比较敏感用了也不过敏。特意提出对露露的表扬,态度非常好。

终于收到心仪已久的面膜,送了好多面膜,客服茵茵非常的热情,很nice,自从用了膜法世家的面膜便深深爱上,效果简直不要太好,太好用了,每一次都会囤许多面膜回来慢慢的用,大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海啸云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海啸云是锋面形成的滚轴云,属于正常自然现象现象,以通俗的说法就是上升的云层遇到大气逆温层的抵制被迫悬在半空中偶然形成了奇特的自然现象。往往当地出现“海啸云”后会持续大半个月的晴到多云的天气。但“地震的前兆是地震云,海啸的前兆是海啸云”的说法,当下还没有科学依据。

这种景象是一种视觉错觉,由于大气层中快速移动的云层堆积在厚重、移动较慢的云层上,从而形成纤细的波浪景象。当天除这一奇异景观外,当地标志性建筑日内瓦大喷泉上空稍后还出现了鲜亮的彩虹,美丽的彩虹与喷泉相得益彰。

当暴风雨逼近时,寒冷的向下气流扩展开来就会形成滚轴云。这种快速下沉气团能够袭击陆地表面,它所形成的强烈空气流能够抵达非常远的距离。

该冷气流将滑落在热气流层下面,然后被暴风的垂直上升气流抽吸起来,之后海啸云将冷凝热气流中的蒸汽形成云层;最终的结果是,海啸云将与暴风的主体云层相脱离。滚轴云是非常危险的,曾测量到海啸云产生的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速度每分钟超过1500米。

今天小编对海啸云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海啸的前兆是什么以及更多的海洋灾害知识和自然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腺垂体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垂体主要由大脑基底动脉发出的垂体上动脉供应。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在该处形成袢样的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一级毛细血管网。

远侧部

远侧部(parsdistalis)的腺细胞排列成团索状,少数围成小滤泡,细胞间具有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在HE染色切片中,依据腺细胞着色的差异,可将其分为嗜色细胞和嫌色细胞两大类。嗜色细胞(chromophilcell)又分为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应用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可观察到各种腺细胞均具有分泌蛋白类激素细胞的结构特点,而各类腺细胞胞质内颗粒的形态结构、数量及所含激素的性质存在差异,可以此区分各种分泌不同激素的细胞,并以所分泌的激素来命名。

嗜酸性细胞

数量较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19mμ胞质内含嗜酸性颗粒,一般较嗜碱性细胞的颗粒大。嗜酸性细胞分两种:

①生长激素细胞,(somatotroph,STHcell)数量较多,电镜下见胞质内含大量电子密度高的分泌颗粒,直径350-~400nm。此细胞合成和释放的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GH;或somatotropin)能促进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尤能刺激骺软骨生长,使骨增长。在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致垂体侏儒症,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成人则发生肢端肥大症。

②催乳激素细胞(mammotroph,prolactincell),男女两性的垂体均有此种细胞,但在女性较多。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胞质内分泌颗粒的直径小于200nm;而在妊娠和哺乳期,分泌颗粒的直径可增大至600nm以上,颗粒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数量也增多并增大。此细胞分泌的催乳激素(mammotropin或prolactin)能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火山爆发会引起海啸吗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火山爆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原因是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在压力作用下喷出。火山种类有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控制火山活动的方法只有提前预防。那么火山爆发会引起海啸吗?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都有哪些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陆地上的火山喷发一般不会引起海啸,如果在海滨地带而且是酸性岩浆喷发的话,由于爆发比基性岩浆猛烈的多,伴随大量火山物质涌入海水中也是有可能发生小型的海啸的。这种海啸影响规模小、影响小,其原理就像是冰川被劈裂掉入海中引起的涌浪一样。

但是陆地地震很可能会伴随比较小的地震,并且地震震源深度浅,但震级不高。火山喷发的主要考虑问题还是火山灰、毒气对人产生的危害。

海啸形成的原因:

地震是引发海啸的最关键原因:当地震在深海海底或者海洋附近发生时,地壳运动造成海底板块变形,板块之间出现滑移,这造成海水大量的逆流,并引发海水开始大规模的运动,形成海啸.

海底山崩塌方:因地震或海底火山爆发所引发,山崩塌方落下的沉积物和岩石也会导致大规模海水的运动,从而引发海啸.

宇宙天体的影响:诱发海啸的情况则最不常见,通常陨石坠落海洋中会激起波浪,当陨石激起的波的能量足够强大时,也会引发海啸.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海啸导致人类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的海浪大不一样。那么海啸导致人类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都有哪些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海啸能裹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及船只、废墟等杂物,向内陆扫荡数千米,甚至会沿着人海的河沿河地势低洼的地区会被淹没。

通常,如果岸边的海水出现异常的增高或降流逆流向上,低,则预示着海啸即将来临,岸边的人应尽快转移。海啸的排浪与通常的涨潮不同,海啸的排浪非常整齐,浪头很高,像一堵墙一样,看到这样的排浪,必须立即设法逃生。海啸到达前会发出频率很低的吼声,与通常的波涛声完全不同。在海边旅游,如果听到奇怪的低频涛声,应当尽快撤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赤潮的生物防治方法是什么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那么赤潮的生物防治方法是什么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1.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

①应重视对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提高污水净化率。

②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

为了减缓由海水养殖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要采取以下措施:

a、根据水域的环境条件选择一些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种,并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控制养殖面积。

b、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立体养殖,尤其是鱼、虾、贝、藻混养,建立生态养殖系统。

c、提高养殖技术,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使其有利于养殖生物的摄食,减少残饵,减轻水质和底质的污染。

d、不能将池塘养殖的污水和废物直接排入海水,应采取逐步过滤等办法加以处理。

2.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如在水体富营养化的内海或浅海,有选择地养殖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红毛菜、紫菜、江篱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可净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利用自然潮汐的能量提高水体交换能力;可利用挖泥船、吸泥船清除受污染底泥,或翻耕海底,或以粘土矿物、石灰匀浆及沙等覆盖受污染底泥,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3.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引入

要制定完善的法规和措施,防止有毒赤潮生物经船只和养殖品种的移植带入养殖区。

赤潮的危害有很多,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很大,想要具体了解什么是赤潮请到,在这里我们会每期都为大家介绍海洋灾害小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水下爆炸会引起海啸么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水下爆炸炸药、鱼雷、炸弹或核弹等在水中的爆炸。爆炸后在水中形成向四周扩展并不断减弱的冲击被(即激波)。那么水下爆炸会引起海啸么?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都有哪些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水下爆炸一般是不会引起海啸的。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海啸按成因可分为三类:地震海啸、火山海啸、滑坡海啸。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龙卷风会引发海啸吗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的现象,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龙卷风会引发海啸吗?接下来笔者就把这一海洋灾害小知识介绍给大家,希望以此能帮助您多了解一些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

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海啸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啸的海浪冰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

海啸一般是由于海底火山或者地震,其中蕴含的能量非常巨大,只有地质运动才可能提供如此大的能量,而且海啸的尺度很大,可达到几千公里。龙卷风是微尺度的天气系统,虽然龙卷风中心风速很大、破坏力很强,但是它的尺度非常小,就几百米到一两公里,相对而言能量很小。而且龙卷风的形成是由于大气的强对流产生的,这种能量无法对水面产生较大影响,所以龙卷风不会引发海啸系,海啸一般跟地震有关系。

怎么样?通过以上的了解,大家知道海啸的威力了吧?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一下近期的新闻动态。您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哪里容易出现海啸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大陆架宽广而平缓,对海啸传播的摩擦力强,并且有从日本列岛到琉球群岛的岛弧保护,不利于海啸的形成和传播。那么中国哪里容易出现海啸呢?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都有哪些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中国容易发生海啸的地区有:

1、沿海地区属于板块交界处的地区。

2、大陆海岸线狭窄弯曲的地区。

3、少岛、礁湖地区。

中国的近海,渤海平均深度约为20m,黄海平均深度约为40m,东海平均深度约为340m,它们的深度都不大,只有南海平均深度为1200m。因此,中国大部分海域地震产生本地海啸的可能性比较小,只有在南海和东海的个别地方发生特大地震才有可能产生海啸。

台湾东部海域陡峭的海岸地形,不利于远震海啸波浪的堆积。但是台湾东部的堆积物形成不稳定的斜坡,一旦发生大规模海底山崩,很有可能引发致灾的海啸。

虽然中国的海岸受海啸的影响不大,但中国东部的海岸地区地势较低,许多地区,特别是许多经济发达的沿海大城市只高出海平面几米,受海浪的浪高影响极大。从成灾的角度来看,小海啸,大灾难的情况完全是有可能的,绝不可以掉以轻心。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做好灾害预防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直面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十大误区

全文共 3464 字

+ 加入清单

面对方兴未艾的新课程改革,很多生物教师不断地优化生物课堂教学方法,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有的教师依然留恋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传统教法和现代教法完全独立;或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过于追求形式;或是教师观念难转变,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等等,使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许多误区,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发现并矫正,将会后患无穷,制约着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

生物课堂教中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可以把一般教学手段无法表现的内容开发为不仅包括文、图形、声音、动画和录像的教学课件,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大量的教学资料,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多方位地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新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不用课件不足以体现出新来。课题用课件播放,教学过程用课件展示,作业、训练题用课件是显示,甚至训练推演的结果,生物标本或模型制作成图片放在课件中。有的课件用艳丽的色彩刺激学生的眼球,师生互动退居次要地位;还有极个别的教师使用教学课件,可能是为了展示制作者的高超水平,在所展示对象的周围制几个不停闪动的小动画,不时播放与所学内容无关的精美图画或动人音乐。这样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一个无关的过渡,都挖空心思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处心积虑地把课本内容以声、像、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在追求课堂气氛的同时,往往顾此失彼,喧宾夺主,扰乱了学生的思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淡化了文本研读,冲淡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师生、生生对话消退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了。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首先是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确定该不该用课件,应该在哪个环节上使用;其次使用课件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卫生的要求;第三是课件制作要简洁明了,注意教学课件的科学性、艺术性;第四是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生物简笔画、模型、挂图,精心设计的板书,这些教学方法更直观、生动,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二、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

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设置疑难,能自始至终激起学生学习旺盛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利于教师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表现为盲目提问,人为地给学生认知制造障碍,备课时缺乏提问环节的设计,形成“满堂问”,学生感到疲倦,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的思维;含糊提问,教师提出问题的语言含糊,词不达意,学生感到盲然,搞不清题意;平淡提问,提问平铺直叙,没有趣味性,对概念的简单复述,引不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调动不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逐渐使学生思维僵化;突然提问,提问题一步到位,既大又难,高不可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僵滞;追逐提问,问题一提出就让学生站立回答,没有思考时间,有的甚至先让学生站起来一个个问题“连珠炮”似地步步紧追,显然违背学生的认识规律。

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高明的提问应当“在不疑处设疑”,抓住问题的本质,符合创设问题的原则。(1)设计问题精心构思,问题少而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教学重难点,反映教材和课标对教学的要求。(2)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能得出正确的解释,难易适中,问题有梯度、宽度和深度。对难度较大问题的设置,解决采取“铺”垫递进式,“化整为零”,先易后难,让学生始终感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保持活跃的思维,主动积极地学习。(3)创设问题按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循序渐进,涉及的知识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接近到“最近发展区”,把握住问题的程序性和实质的显示度。程序过细,问题的关节过于显露,引不起争议,不利于思维的开展;程序过粗,隐含条件太多,学生不易抓住要点,会使讨论无法深刻进行或只作肤浅的理解。(4)设计的问题要力争开阔、新鲜,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5)教师提问语言准确,亲切和蔼,尽可地运用生物学科术语。提出的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间。

三、分组学习无实效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然而一些教师缺乏理论基础和新的理念支持,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的尴尬局面。主要表现有:一是每一堂课都应该使用探究的方法,生搬硬套,不管时机是否成熟,不管问题是否值得研究,教师都给学生讨论,使探究教学内容无实效。二是要体现课改理念,不少教师认为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经过“探究”来得出答案,尽量让学生自由探究,花费较多的时间为代价,同样是违背课改的精神理念。三是追求合作效果,经常是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都有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讨论的意见要点),认为学生在动手操作就是在探究,于是学生热热闹闹了一阵子,多数人迁就少数人的看法和做法,先做完的同学随意玩耍,不守纪律,而后动手的学生手忙脚乱,各组记录员开始分别表达意见,最后是教师统一大家的认识。四是交流时间由教师控制。不少教师对学生进行探究的时间很短,根本达不到探究的目的,教师在无形中控制着学生,致使其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被扼制。五是选题随意,缺乏研究,不少教师对选题不够重视,课前没有认真准备,对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缺乏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探讨性问题的提出显得很随意,甚至出现了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但有些问题不宜在课堂内进行探究,不应随心所然。

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不是万能的,不能滥用。首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明确探究的主题。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其次是学习内容较多,单凭个人的努力很难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的,操作难度较大,实行相互交流与讨论。第三在分组活动前慎重确定组员,力求避免随意性,分组以中等生为基准,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及平时成绩等因素,明确组长职责,注意课堂氛围的驾驭能力。让每一位学生能够真正地动起来,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问题,充分让学生交流及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既要肯定答案,但对错误的回答必须预以矫正。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第四教学应力图把知识的传授与探究的过程结合起来,教师必须做到在生物学核心概念及原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两者之间保持合理平衡。对于有些问题让学生研读文本,能够直接给出答案的就直接讲解。

四、公开课表演作秀

教学贵在得法,不应有整齐划一的教学范式,否则就会陷入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然而,不少生物公开课、观摩课在课堂上让人眼花缭乱,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让人觉得不像上生物课倒像在表演。表现为现代化手段一齐上阵,音乐悠悠扬扬,画面花花绿绿,唱歌、戏剧、小品、配乐朗诵,法庭辩论异彩纷呈,“演员”在台上拼命煽情,从布置提问,学生回答到师生互动环环相扣,有板有眼,可以说是无衣无缝,浑然一体。听课者“大开眼界”,“大饱耳福”,如置身剧场,但生物课本身如何,却又如坠五里雾中,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不少教师的观摩课等,教学设计活动都是为装潢门面,或为展示自己表演才能,或以新奇的形式取悦现场听课的教师等,活动已经脱离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的“游离成分”,偏离课堂教学的目标。但在“热闹”之后,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这是在看戏呢?还是在上观摩课?学生是在演戏呢还是在学知识?这样算是学生探究吗?知识点能落实吗?学生能从中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吗?难道这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简直是哗众取宠,卖弄花枪,玩弄花拳绣腿。

教师无论是上公开课还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效,适切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切学生发展的需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敢于整合学科知识,充分发挥集体教师的智慧。每节课的内容根据“三维”目标确定教法,深研教材,广博知识,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务实,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既遵循教案设计,又跳出设计方案,把生物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精心组织教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首席者”的地位;教学过程中多一些“原生态”,关注生命课堂的质量和水平,展示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对学生的提问及问答解答要及时进行评价,指出错误的答案,及时矫正不明确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治理盐碱化的生物措施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改良措施

生物改良措施主要是植树造林、种植牧草、绿肥等,植树造林对改良盐土有良好的作用,林带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低风速,增加空气温度,从而减少地表蒸发,抑制返盐。种植耐盐碱的树种特别是能固氮的耐盐树种和草木植物,既可以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防止土壤表面积盐,又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和盐份,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降低土壤pH值,从而彻底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

林木根系不断自土壤深层吸收水分复消耗于叶面的蒸腾作用,据测定,5~6年生的柳树,每年每亩的蒸腾量可达1360m3,此林带就象竖排水作用的抽水井那样进行生物排水,可以显著降低地下水位。绿肥牧草种植,具有培肥改土的作用,尤其是它们都有茂密的茎叶覆盖地面,可减弱地面水分蒸发,抑制土壤返盐。据疆地区测定,种植紫花苜蓿三年,地下水位下降0.9m,土壤脱盐率也大大提高。在含盐量达0.6~1.0%的盐碱土上种植水稻二年以后,1m土层中的盐分即可降低到0.1~0.3%。

在实施生物改良措施的同时,开展土壤水盐动态监测,对土壤盐碱化进行预测预报,为改良利用盐碱地提供科学依据,为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奠定基础。

今天小编对治理盐碱化的生物措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如何防治土壤盐碱化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生物知识点:种子植物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种子植物

1、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2片子叶)(双子叶植物)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1片子叶)、胚乳(单子叶植物)

胚是幼小的生命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子叶和胚乳中储存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为种子的萌发和早期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种皮能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

2、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3、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种子无果皮包被)和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

常见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等

常见的被子植物:玉米、小麦、水稻、牡丹、刺槐、槟榔、玫瑰、菊、杏、苹果等

4、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果皮可以保护种子免受昆虫的叮咬,以及外界环境中其他不利因素的危害。

5、种子的传播方式:借助风力、水力、动物等传播。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籽粒饱满、具有完整的胚、储存时间短、已度过休眠期。

3、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种子数/供检测的种子数×100%)和抽样检测

4、种子萌发的过程:吸收水分,子叶和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植株的生长

1、根尖的结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2、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3、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数量的增加,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4、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开花和结果

1、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2、花的结构:花瓣、花蕊【雌蕊(柱头、花柱、子房)雄蕊(花药、花丝)】花托、萼片

3、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4、受精:花粉粒中的精子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7、人工辅助授粉

目的: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的不足。

方法:先采集花粉,然后把花粉涂抹或倾斜撒在同种植物的柱头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陨石中的有机物是非生物起源

全文共 2021 字

+ 加入清单

1806年,瑞典化学家贝尔采留斯在法国陨落的“阿列”陨石中首次发现有机化合物,进而成为前所未有的碳球粒陨石的收藏创始人。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对碳球粒陨石进行有机化学研究。然而在此期间,对陨石中有机化合物起源问题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一些科学家认为,陨石中的有机物是非生物起源,即通过有机途径产生于无机物中。

我们会发现,当今的天文学家能列举出许多极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可能是未来生命的“半成品”。这些有机化合物都是在宇宙中被发现的,它们都是无机起源。还有的科学家认为,陨石中的有机物就是地外生命存在的证据。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迄今尚未停止。

有利于“陨石中有机化合物是非生物起源”的支持者的充分论据是这样一个事实:陨石沥青中硫、氮和氯的含量高于地球上的同类化合物。“碳球粒中的有机物是生物起源”的支持者们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一谈到在陨石中发现很像地球石油的碳氢化合物时,便一下子用上地球石油是生物起源的理论。但实际上,关于“地球上的所有石油都是生物起源”的假说并未得到公认。此外,其中有些假说还把所有地球石油的起源同彗星碎块和碳球粒陨石等宇宙天体陨落到地球上联系到一起,不管怎样,石油碳氢化合物多半是起源于宇宙,石油中所含的元素和化合物在太阳系中被发现,而且其分布很广。对太阳系行星的光谱研究已证实,在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上都发现有石油成分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宇宙探测器在金星大气中还发现碳氢化合物的大量凝聚物。在月球的环形山中也发现了如上所说的陨石中所含的那些化合物。

俄罗斯科学家罗金勃留姆赞同“石油是宇宙起源”的观点,但他认为,地球上的石油并非处在“童年时代”,在时间上更加久远。地球上的石油是彗星带来的。

实际上,关于“陨石中的有机物是生物起源”的假说的支持者们,早在20年前就得到对自己观点有说服力的论据——在某些陨石中发现了排列有序的奇怪元素,其中包括很像地球上发现的生物体——单细胞藻类。有趣的是,在许多排列有序的元素中含有的生物性物质——表现独特的碳族,其碳原子数不详。原来,在碳球粒中发现的某些有机物具有光学活性,它们有善于翻转极化的光线表面,进而在生物起源的有机化合物身上首次发现它们的光学活性特点。而“陨石中有机物是非生物起源”的支持者们立刻站出来宣布,这些排列有序的分子是遭到陨石坠落后在地球上受到污染所致。

有关陨石中有机物的争论迄今仍在继续。尽管根据各方面的情况推断,陨石中含有地外生命某种残存的形式,但这尚不是最终的结论。况且,到目前为止,尚无人认为“排列有序的分子”是在实验室试验过程中某种污染进入陨石内部形成的。许多直接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认为,“排列有序的分子”就是被矿化的残留下来的地外微小生命物质。

在谈到“碳球粒可能是有地外生命生存”的观点有利的证据时,需补充一点,在地面上陨落的天体中,很少有如此独一无二的。迄今为止,这些陨落的天体尚未被正式认定为陨石,有时它们被称作“假陨石”。在这些陨石中,有的还被称作“铜陨石”。1820年,一块通红的石灰碎块从天而降,陨落到英国“艾舍尔”号船的甲板上。1931年,一块黄铜块陨落到美国的伊顿地区。1925年4月11日,一颗耀眼的火流星掠过天际,一块巨大的石灰石陨落在瑞典,在这块陨落的石灰石中发现了类似海洋生物的某种残存的贝壳类和类似三叶虫动物的残留体。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斯坦福大学最近发表了一篇报告,认为40——45亿年前,南极大陆上曾存在微生物。而从南极大陆的火星陨石中发现的显示火星生命体存在的物质看,地球外存在有生命体的迹象。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可鲁把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体这个宇宙研究史上的最新发现称之为“令人震惊的发现”。

新发现是从1984年被发现的12个陨石中的一个叫作“ANDe400”的南极陨石分析中产生的。它大约是1500万年前火星与木星间小彗星群碰撞的结果,大致在1300万年前落在南极大陆,年龄大致是40——45亿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表明,对陨石进行薄片分析后,能见到一种叫“多循环芳香碳水化合物(PAH)”的有机物。从这种有机物看,可以证明火星的生成过程或微生物存在的可能性。因此从陨石切片看,可以得出火星上曾有生物体存在的痕迹。

从PAH中还可发现,有的细菌酷似地球细菌,其分子结构为与磁铁和巴伐利亚硫化铁相似的单细胞物质,这也为火星上有微生物存在的推论提供了证据。当然,美国航空航天局仅用“有力的证据”、“有待进一步调查证实”等字眼,尽量避免使用火星上存在微生物的肯定性语言。

可鲁局长解释说:“陨石中发现的火星上存在与地球细菌相似的单细胞生物痕迹,并不是说火星上过去就一定存在高等生物。”

这些陨石甚至成为加速同地外文明之间联系的“信使”,它们或许是最令世界震惊的其他智慧生物均可利用的联系手段。科学家确认,在某些陨石的碳球粒中发现的长有机链分子,很可能来自那些大量射向我们的某个遥远的文明。这些长有机链分子是否载有密码信息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探索火星生物

全文共 1791 字

+ 加入清单

火星,也是一颗类似地球的行星,比地球小。它的半径是 0.53 地球半径,质量是 0.11 地球质量,密度为地球密度 0.71 倍。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 687 天,平均运行速度每秒 24.11 公里,离开我们约 9000 万公里,所以是地球的另一个近邻。火星和地球一样也自转,且速度和地球速度几乎相等,自转一周为 24.16 小时,因此火星上一天和地球上一天极相似。多少年来,火星一直是人类心目中最富传奇色彩的行星。在火星是否有过生命存在,是科学家们不断猜测和争论的问题。

火星上确实存在着大气,虽然和地球相比,它的大气层很稀薄。但那里的气候一度比较暖和,有过水及河流。俗话说,水就是生命,因此现在还很难说火星上没有生命。在火星表面那些具有足够热量的地方,生命有可能延续下来。总之,我们对火星了解很少,猜测、争论还缺乏有力证据。发射自动航天器对火星进行探测,揭开火星奥秘是解决人们对它争论的唯一办法。

美苏两国为探索火星,都作出了举世瞩目的努力。1971 年 5 月 30 日,美国成功地发射了水手 9 号探测器,并在同年的 11 月 13 日成为美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水手 9 号探测器绕火星飞行时拍摄了 7000 张照片并作了大批光谱测量。这些照片证实火星表面呈现许多陨石坑,也发现若干火山。火山之一奥林勃斯山高为 26000 米,约为珠穆朗玛峰高度的 3 倍。科学家从这些高分辨率照片上还发现火星表面的一些地区,有一些类似四角金字塔的“建筑群”,在火星的南极地区专家们又发现几何构图十分方正的结构体,这不禁提出一个扣人心弦的问题:火星上是否有高级智慧生物生活过?有些研究火星照片的专家,提出这些构体系人工建造的大胆设想;另有一部分研究人员面对火星照片上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建筑群”,作出了非人工建造的结论。他们认为这些构体都是自然形成的物体。科学家们对火星的奥秘,继续进行着猜测和争论。

1975 年 8 月 20 日和 9 月 9 日,美国又先后发射了海盗 1 号和海盗 2 号自动探测飞船,并分别在 1976 年 6 月 19 日和 8 月 7 日进入了火星轨道。专门用于研究火星生命的这两个探测飞船的着陆舱则分别在同年 7 月 20 日和 9 月 3 日在火星表面实现了软着陆。着陆舱从火星表面向地球传送了它拍摄的火星图像;自动实验室化验了火星土壤。母船在火星轨道上对火星进行观测,绘制火星表面地形图。海盗 1 号探测器也拍摄到了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废墟”。在“金字塔城”东侧 9 公里处竟还发现了形状类似于人类的石质结构体以及奇特的黑色圈形成体。

1971 年 5 月 19 日,前苏联发射火星 2 号自动探测飞船,同年 11 月 27 日成为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紧接着,1971 年 5 月 28 日前苏联又发射火星 3 号探测飞船,其着陆舱从探测飞船本体分离后于 12 月 2 日在火星表面软着陆。其后,前苏联又多次发射火星探测器,其中火星 5 号、6 号和 7 号进入火星轨道后,拍摄了大量照片,获取了火星大气资料。

美国的一大批科学家对水手 9 号、海盗 1 号和海盗 2 号等探测飞船拍摄的火星表面照片和收集的土壤化验数据进行多年研究后认为,在火星的两极有水,在其表面也有水;离表面 0.8 公里深处可能还有液态水。火星的水比人们曾估计的要多得多。探测到的信息还确定,在火星上发现了尘旋风,高达 0.5~7 英里,这说明太阳足以使火星大气变暖并显著地升温。

对于火星上是否存在过生命,海盗号探测飞船获得的信息使科学家得出了否定的结论,这未免使人有些失望。

前苏联的专家对美国科学家关于火星上没有生命存在的论点提出怀疑。第一,他们认为探测飞船着陆舱着陆点是两个偶然点,在它的表面很难发现什么。第二,探测方法本身不完善。举例说,利用单个仪器也不可能在地球南极就地发现生物活动。如果把标本取回放在温暖的地方,给微生物提供大量生长条件,可能会发现生物活动。现在知道,尽管地球南极的严酷气候条件十分接近火星,但那里仍然蕴藏着生命。所以前苏联专家认为目前还不能排除在火星上发现某种生命原始形态的可能性。

不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科学家,下一步的目标是把火星标本带回地球,利用一切最完善的科学手段对它进行研究。海盗探测飞船所绘制的火星表面详图,将为今后发射载入火星飞船选择最好的着陆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什么是土壤生物

全文共 816 字

+ 加入清单

土壤健康是有机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只有健康的土壤才可以培养出健康的植物,从而保障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它不仅决定着农田环境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深刻地影响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健康。那么什么是土壤生物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总称为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原始土壤的生成,对土壤的生长发育、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变,以及高等植物营养供应状况有重要作用。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

土壤中这些丰富的生物类群,是一个重要的地下生物资源库,它除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原始土壤的生成外,对土壤的生长和发育、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变以及高等植物的营养供应状况均有重要作用。土壤生物尤其是微生物对陆地动植物残体的分解、土壤结构形成、有机物转化、有毒物质的降解等至关重要,同时对环境起着天然的过滤和净化作用。有机农业充分肯定土壤活性的重要性,土壤活性主要体现在土壤生物的活性和多样性。

健康土壤的土壤生物种类丰富、动植物和微生物多样、土壤生物代谢活跃、功能强劲、土壤酶及其活性高、土壤生物生物量丰富、食物链结构合理等,能够有效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换。

大部分的土壤生物为异养生物,需依靠现成的有机物取得能量和营养成分。它们在土壤中的数量常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有关,因而在表层土壤中的数量常高于其他层次。每克表层土壤中约含细菌几百万至几千万个,最高有几亿个,甚至更多,是土壤菌类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每克表层土壤约含放线菌几十万至几千万个,是数量上仅次于细菌的一个类群。每克表层土壤只含真菌几千至几十万个,是土壤菌类中数量最少的一个类群,但其生物量高于细菌和放线菌。土壤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极不均匀,其区系组成也较复杂。许多研究者认为蚯蚓是构成土壤动物群体总质量的主体。若以数目计,则以微型动物为最多。一般情况下,土壤生物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显微镜使用中的几类问题

全文共 1067 字

+ 加入清单

一、镜头的识别及放大倍数

例1.下图是显微镜的一些镜头,包括物镜和目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2、3号是目镜,4、5、6号是物镜B.1、2、3号是物镜,4、5、6号是目镜

C.1与6号组合的放大倍数最小D.3与4号组合的放大倍数最大

答案:B

解析:目镜即接目镜,无螺纹,长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大;物镜即接物镜,有螺纹,长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实际放大倍数为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积。

二、视野亮度调整

例2.在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时,与物像明暗程度无关的是

A.反光镜B.光圈C.镜头D.通光孔

答案:D

解析:物像明暗程度取决于通光的多少,通光越多越亮;反光镜的凹面比平面反光多,光圈越大通光越多,镜头放大倍数越小通光越多;通光孔在正常观察时不影响通光量。

三、装片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

例3.将一透明纸片书写“b”字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⑴视野内看到的将是

A.bB.dC.qD.p

⑵若观察到的图像在视野的右上方,要将其移动到视野的中间,移动方向应该是

A.右上方B.右下方C.左上方D.左下方

答案:⑴C⑵A

解析: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相当于将物体旋转180°后的图像;其移动方面与希望移动的方向正相反,如本题物像在右上方,要移向中央,希望移动方向为左下方,实际应向右上方移动。总结

序号

1

2

3

4

希望移动方向

左下方

左上方

右下方

右上方

实际移动方向

右上方

右下方

左上方

左下方

四、正确的取放、使用方法与观察的基本程序

例4.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取用显微镜时,应左手握镜臂,右手托住底座

B.应养成两眼睁开,右眼通过目镜观察的习惯

C.观察的基本程序是对光→放置标本→调节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至物镜接近装片→逆时针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看到物像→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移动装片进行观察

D.实验完毕,应擦拭干净,如需擦拭镜头应用擦镜纸擦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下降到最低处后,把显微镜放入镜箱,送回原处。

答案:A

解析:取用显微镜时,应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A错。

五、污物位置的确定

例5.某同学在观察变形虫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较大的变形虫,但在图像上有一小片污物影响了观察。请你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判断污物在何处?

答案:可先轻轻转动目镜,看污物是否转动,如果污物随着转动,说明污物在目镜上;如果不动,可轻轻移动装片,观察污物是否随着移动,如果移动,说明污物在装片表面或内部;如果移动装片,污物不动,污物应在物镜上。

解析:污物可能存在位置为:目镜、物镜或装片,判断时一般通过转动目镜或移动装片来观察污物是否移动来找到污物所在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