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海啸是热的吗【汇总20篇】

海啸,由风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现象,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那么海啸如何预防呢?下面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海啸的预防措施,欢迎阅读。

浏览

4321

文章

472

篇1:海啸产生原因

全文共 930 字

+ 加入清单

海啸,由风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现象,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地震引发了高达10米的大海啸,几乎袭击了日本列岛太平洋沿岸的所有地区,并引发了环太平洋沿岸各地的海啸预警警报。地震发生后五六分钟,日本东海海面至少上升了3.5米。港湾空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高桥重雄说:“海啸高度和受灾区域之广都是国内迄今最大的,属百年一遇规模。”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大海啸?

地震规模大,震源浅

海啸

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教授古村孝志说,这是由于震源浅且地震规模大造成的。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仅有24公里。

海啸通常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水下塌陷或滑坡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最主要的原因。海底地震致使海床上升或下降,产生的海浪与在海面附近起伏的普通波浪不同,可深及海底。海啸发生时,巨浪最高可达数十米,如同一堵“水墙”。海啸波长很大,可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小。所以,到达地面时,携带巨大能量的巨浪可冲击地面所有物体。

特殊地形可能使海啸能量进一步放大

海啸浪高和破坏性取决于多种因素,比如地震级别、波动的水量、海浪冲向岸边所在的海床地形以及是否存在阻碍浪潮的天然屏障。一些专家认为三陆海域的里亚斯型海岸地形有可能使海啸的巨大能量进一步被放大。

里亚斯型海岸是那些海岸线的总方向与构造线走向大致直交的海岸,有很多外侧宽广而内侧狭窄的“三角形海湾”。这样的海岸,越向海湾内侧,海浪就越容易升高。

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教授间濑肇说,在三陆海域附近海湾深处,海啸也许达到了30米高。

大海啸可能还有第二波、第三波

海啸不是一波就会结束,可能同时在几小时内出现数次。因为能够减小海啸能量的只有陆地,海啸只能靠撞击陆地来释放能量。

而且通常最大的一波不是第一波,可能是第二、第三或第四波。日本气象厅地震专家横山博文说,海啸的第二波、第三波有可能变得更高,第一波海啸没有到达的地方也有可能遭遇巨大海啸袭击,因此最好躲避到30米高处。

海啸产生原因

海啸是由地震、火山爆发或强烈风暴等所引起的海水巨大涨落现象,按成因可分为地震海啸、火山海啸、风暴海啸等几种。在茫茫的大海里,地震引起的波浪高度虽然不到一米,但当它冲击到海岸边或岛屿岸边时,浪高却急剧上升,最高时可达二三十米,而且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遇到海啸如何自救

全文共 1776 字

+ 加入清单

海啸常常具有巨大的摧毁力,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那么,你知道遇到海啸如何自救吗?下面就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遇到海啸的自救措施,欢迎阅读。

海啸的分类

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

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因此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遇到海啸的自救措施

如果在海啸时不幸落水,要尽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同时注意避免与其他硬物碰撞。

在水中不要举手,也不要乱挣扎,尽量减少动作,能浮在水面随波漂流即可。这样既可以避免下沉,又能够减少无谓的体能消耗。

如果海水温度偏低,不要脱衣服。

尽量不要游泳,以防体内热量散失过快。

不要喝海水。海水不仅不能解渴,反而会让人出现幻觉,导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尽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拢,既便于相互帮助和鼓励,又因为目标扩大更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

人在海水中长时间浸泡,热量散失会造成体温下降。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最好能放在温水里恢复体温,没有条件时也应尽量裹上被、毯、大衣等保温。注意不要采取局部加温或按摩的办法,更不能给落水者饮酒,饮酒只能使热量更快散失。给落水者适当喝一些糖水是有好处的,可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和能量。

·如果落水者受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重伤员则要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要记住及时清除落水者鼻腔、口腔和腹内的吸人物。具体方法是:将落水者的肚子放在你的大腿上,从后背按压,将海水等吸人物倒出。如心跳、呼吸停止,则应立即交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海啸如何形成

全文共 2103 字

+ 加入清单

海啸通常是由一系列波动组成,海底地震、滑坡、火山爆发和陨石降落都能引发海啸。 那么,你知道海啸如何形成吗?下面就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海啸形成的原因,欢迎阅读。

关于海啸的知识

海啸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和水下滑坡、塌陷所激发的,其波长可达几百公里的海洋巨波。它在滨海区域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水墙”,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从而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在海啸波到达前,还常伴有强烈的地震或震灾发生。我国也是多风暴潮灾害的国家,历代都把风暴潮和地震海啸所表现的潮位异常混称为海啸、海溢或大海潮等。近20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决定把风暴和地震引起的潮位异常分别称为风暴潮和海啸。

大洋中海啸震源附近水面最初的升高幅度只有1米~2米,这种洋波移行在深水大洋时,波长可达几十到数百公里,传播速度可达每小时近千公里。所以,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造成灾害甚至难于察觉这种波动。然而,当海啸波进入大陆架后,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引起振幅增大。若大陆架很窄,从海面到海底流速几乎一样的海啸波携带巨大能量直冲岸边或港湾,波高骤增,这时可能出现波幅为20米~30米的巨浪和造成波峰倒卷。这种巨波冲到哪里,哪里便是一片废墟,正因为如此,这种可怕的自然现象——海啸才给沿海地区的人们构成极大的威胁。

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本地海啸两类。遥海啸是指横越大洋或从很远处传播来的海啸,也称为越洋海啸。海啸波属于海洋长波,一旦在源地生成后,在无岛屿群或大片浅滩、浅水陆架阻挡情况下,一般可传播数千公里而能量衰减很少,因此可能造成数千公里之遥的地方也遭海啸灾害。例如,1896年和1933年日本三陆外海大海啸,海啸横断太平洋,使夏威夷也遭其害,旧金山、智利都受到了影响。1960年智利海啸也曾使数千公里之外的夏威夷、日本都遭受严重灾害。我国大陆因受宽广大陆架和岛屿链的包围,待海啸波越过它们到达海岸时,大部分能量已消失殆尽,甚至精密验潮仪器都很难测量到。

但是,海啸的大多数均属于本地海啸,或称为局地海啸。因为本地海啸从地震及海啸发生源地到受灾的滨海地区相距较近,所以海啸波抵达海岸的时间也较短,有时只有几分钟,多者也就几十分钟。在这种情况下,海啸预警时间则更短或根本无预警时间,因而往往造成极为严重的灾害。本地海啸在发生前先有较强震感或震灾发生。全球很多伤亡惨重的海啸灾害,都属于近海海底地震引起的本地海啸。

那么,在大洋上航行的船只能察觉到海啸的发生吗?在大洋中移行的海啸波虽然携带有巨大的能量,但它的波长少则几十公里,多则数百公里,而波幅只有12米,这样的长波是不会被航行的船只所感觉到的,甚至人们也很难用仪器观测到。只是到1978年世界第一颗海洋卫星问世后,由于一些携带高度计(ALT)的卫星相继上天,人类才有可能从太空观测到海啸波在深海大洋的传播和存在,并且完全证实了人们以前所做的理论推测。由于海啸巨波在移近近岸浅水区时,其波长变小,而波幅增大,有时甚至骤增到数十米高,这时停泊在港湾的船只会被这种巨波掀翻、推倒或顶上陆地,造成船只的损伤。所以,停泊在港湾中的船舶回避海啸的最好办法是驶向深水处漂泊。1933年日本三陆外海海啸,曾使港湾中7303艘船舶流失,破损910艘。有的海啸曾把千吨巨轮推到岸上并使其报废。而1983年日本海海啸时,前苏联远东一些港湾中停泊的船只按海啸警报和防御预案全部立即驶往外海,从而无一船舶受损。

海啸形成的原因

海啸是由于地震、海底山崩塌方和宇宙天体的共同影响而形成的。

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当地震在深海海底或者海洋附近发生时,地壳运动造成海底板块变形,板块之间出现滑移,这造成海水大量的逆流,并引发海水开始大规模的运动形成海啸。

海底山崩塌方则是因地震或海底火山爆发所引发,山崩塌方落下的沉积物和岩石也会导致大规模海水的运动,从而引发海啸。而因宇宙天体的影响而诱发海啸的情况则最不常见,通常陨石坠落海洋中会激起波浪,当陨石激起的波的能量足够强大时,也会引发海啸。

海啸的分类

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海啸所产生的浪高取决于什么?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海水的深度

海啸产生的浪高取决于海水的深度。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

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啸的海浪冰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海啸所产生的浪高取决于海水的深度。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按成因可分为三类:地震海啸、火山海啸、滑坡海啸。海啸发生时,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它以每小时600-1000公里的高速,在毫无阻拦的洋面上驰聘1万-2万公里的路程,掀起10-40米高的拍岸巨浪,吞没所波及的一切,有时最先到达的海岸的海啸可能是波谷,水位下落,暴露出浅滩海底;几分钟后波峰到来,一退一进,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海啸自救的方法技巧有哪些

全文共 1138 字

+ 加入清单

发生海啸时,我们不要惊慌,要知道应该如何自救。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海啸自救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海啸逃生方法

1、感觉强烈地震或长时间的震动时,需要快速离开海岸到高地等安全处避难。

2、如果收到海啸警报,没有感觉到震动也需要立即离开海岸,快速到高地等安全处避难。通过收音机或电视等掌握信息,在没有解除海啸注意或警报之前,勿靠近海岸。

3、不是所有地震都引起海啸,但任何一种地震都可能引发海啸。当你感觉大地发生颤抖时,要反应敏杰,抓紧时间尽快远离海滨,登上高处。不要去看海啸———如果你和海浪靠得太近,危险来临时就会无法逃脱。

海啸逃生知识

如果居住在海边或者到海边旅行,应留心地震信息,因为海啸往往是由地震引起的。在海边玩时一旦感觉到较强的震动,就应立即离开,并做好预防海啸的准备。虽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会引起海啸,但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

若发现海水有反常的涨落,如海平面突然下降,或巨浪突然滚滚而来,水面上有大量水泡冒出,就应尽快离开。

动物的警觉性比较高,要留心海边动物的表现,如果出现反常行为,就要提高警惕。

在撤离的时候要尽量往高处撤离,在巨浪卷来时,如果周围有抗击力强的坚固建筑物,应立即进入并关严门窗。

如果不幸被海浪卷进海中,要尽量冷静,然后设法抓住树枝或木板之类的漂浮物,让自己浮在水面上。

当在水面上漂浮时不要使劲儿挣扎,不要举起手,要保持体力,争取生存的机会。

如果身边有其他落水者,要互相靠拢,这样不仅有助于自救,也容易被救援者发现,大大增加生存机会。

在漂浮时,如果正巧被浪推到岸边,就应及时抓住地面上牢固的物体,防止再次被卷入海中。

海啸自救的方法

1。如果在海啸时不幸落水,要尽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同时注意避免与其他硬物碰撞。

2。在水中不要举手,也不要乱挣扎,尽量减少动作,能浮在水面随波漂流即可。这样既可以避免下沉,又能够减少体能的无谓消耗。

3。如果海水温度偏低,不要脱衣服。

4。尽量不要游泳,以防体内热量过快散失。

5。不要喝海水。海水不仅不能解渴,反而会让人出现幻觉,导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6。尽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拢,既便于相互帮助和鼓励,又因为目标扩大更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

7。人在海水中长时间浸泡,热量散失会造成体温下降。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最好能放在温水里恢复体温,没有条件时也应尽量裹上被、毯、大衣等保温。注意不要采取局部加温或按摩的办法,更不能给落水者饮酒,饮酒只能使热量更快散失。给落水者适当喝一些糖水有好处,可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和能量。

8。如果落水者受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重伤员则要及时送医院救治。

9。要记住及时清除落水者鼻腔、口腔和腹内的吸入物。具体方法是:将落水者的肚子放在你的大腿上,从后背按压,将海水等吸入物倒出。如心跳、呼吸停止,则应立即交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船上遇到海啸怎么办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全球海啸发生的分布基本上与带一致。破坏性较大的海啸平均六年发生一次,其中约0%发生在环洋带上。那么船上遇到海啸怎么办呢?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都有哪些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发生海啸时,航行在海上的船只不可以回港或靠岸,应该马上驶向深海区,深海区相对于海岸更为安全。

海啸对海上的船舶不会造成危害,因为海啸波是长波,波长有数百公里,而船舶的航行速度最多也就每小时几十公里,所以根本感觉不到海啸波。

在开阔的海面上,海啸波高度很低,海啸波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长可达数十公里或数百公里,波高仅为1米左右,周期2-200分钟。海啸的传播速度与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数百公里。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正在航行的船舶甚至很难察觉这种波动。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因此,准备靠岸或者停靠在岸边的船舶要及时向外海开就可以化险为夷。

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30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海上船舶听到海啸预警后应该避免返回港湾,海啸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险。如果有足够时间,船主应该在海啸到来前把船舶开到开阔海面。如果没有时间开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离停泊在海港里的船舶。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地震海啸对城市的影响有哪些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海啸由于海底或海边地震,以及火山爆发所形成的巨浪,叫做地震海啸。通常在6.5级以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小于20~50公里时,才能发生破坏性的地震海啸。那么地震海啸对城市影响有哪些?

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去年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强烈地震引发的印度洋巨大海啸,已经吞噬了15万多人的生命,让人类再次感到海啸的恐怖。

海啸由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所致。海底突然变形,致使从海底到海面的海水整体发生大的涌动,形成海啸袭击沿岸地区。由于海啸是海水整体移动,因而和通常的大浪相比破坏力要大得多。

受台风和低气压的影响,海面会掀起巨浪,虽然有时高达数米,但浪幅有限,由数米到数百米,因此冲击岸边的海水量也有限。而海啸就不同了,虽然海啸在遥远的海面只有数厘米至数米高,但由于海面隆起的范围大,有时海啸的宽幅达数百公里,这种巨大的“水块”产生的破坏力非常巨大,严重危害岸上的建筑物和人的生命。据日本秋田大学副教授松富英夫调查,这次印度洋大海啸在泰国沿岸把一艘50吨重的船从海边推到岸上1.2公里远的地方。从有关数据来看,海啸高达2米,木制房屋会瞬间遭到破坏;海啸高达20米以上,钢筋水泥建筑物也难以招架。

地震海啸对城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要了解上述等海洋灾害小知识,对其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等也需要多加了解,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帮助,多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发生过海啸吗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东南沿岸呈岛链状的岛屿群阻碍了海啸波的传递,削弱了海啸波的能量。加之我国近海大陆架宽广,会损耗外部传来的海啸波的能量,因此我国海啸数量较少。那么中国发生过海啸吗?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都有哪些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中国是发生过海啸的。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大陆架宽广而平缓,对海啸传播的摩擦力强,并且有从日本列岛到琉球群岛的岛弧保护,不利于海啸的形成和传播。而日本近海的深度就有4000米,海啸对沿海的冲击就会很大。1960年日本海啸的时候,波高有六七米,而长江口的波高只有20厘米。

中国近期在1992年和1993年都发生过小的海啸,不过能量都很小,1992年在三亚发生的海啸波高只有70多厘米,损失也不大。从史书上看,从公元前47年到2000年5月,中国大的海啸发生过29次,多数都只是引起恐慌。

从古至今,中国沿海地区的海啸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台湾、海南、广东、福建等省。历史上渤海、东海、黄海也有发生海啸的记录,其中渤海湾内近几十年也发生过海啸,但等级都很小。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中国的海域即使发生大地震,也很少出现海底地壳垂直升降变化,引发大规模海啸。而远处的大海啸也因为中国沿海有两道天然的内外屏障,不会对中国构成威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逃离海啸的方法

全文共 1543 字

+ 加入清单

海啸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那么,你知道怎么逃离海啸的方法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逃离海啸的方法,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海啸起因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海啸就产生了。简单的说就是当海底发生地震后,有的地方上升,引起剧烈震动,使水位暴涨,冲向陆地,造成了海啸的发生。

海啸的传播速度与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两三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正在航行的船只甚至很难察觉这种波动。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

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至30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

海啸来袭之前,海潮为什么先是突然退到离沙滩很远的地方,一段时间之后海水才重新上涨?

大多数情况下,出现海面下落的现象都是因为海啸冲击波的波谷先抵达海岸。波谷就是波浪中最低的部分,它如果先登陆,海面势必下降。同时,海啸冲击波不同于一般的海浪,其波长很大,因此波谷登陆后,要隔开相当一段时间,波峰才能抵达。

另外,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震中附近,那可能是另一个原因造成的:地震发生时,海底地面有一个大面积的抬升和下降。这时,地震区附近海域的海水也随之抬升和下降,然后就形成了海啸。

逃离海啸的方法有哪些

一、地震是海啸最明显的前兆。如果你感觉到较强的震动,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做好防海啸的准备,注意电视和广播新闻。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公里远的地方。

二、海上船只听到海啸预警后应该避免返回港湾,海啸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险。如果有足够时间,船主应该在海啸到来前把船开到开阔海面。如果没有时间开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离停泊在海港里的船只。

三、海啸登陆时海水往往明显升高或降低,如果你看到海面后退速度异常快,立刻撤离到内陆地势较高的地方。

四、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急救包,里面应该有足够72小时用的药物、饮用水和其他必需品。这一点适用于海啸、地震和一切突发灾害。

海啸的基本分类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台风会引起海啸吗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台风可是个“威猛”的小家伙,台风常登陆沿海地区,登陆时常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雷电轰鸣。台风有六个等级,一般到达强热带风暴(9~11级)的程度破坏力就显而易见了。那么台风会引起海啸吗?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都有哪些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台风不会引发海啸。台风属于气象灾害只能引起风暴潮,不是海啸。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而台风不属于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属于气象灾害只能引起风暴潮。

海啸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和水下滑坡、塌陷所激发的,其波长可达几百公里的海洋巨波。它在滨海区域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水墙”,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

受台风和低气压的影响,海面会掀起巨浪,虽然有时高达数米,但浪幅有限,由数米到数百米,因此冲击岸边的海水量也有限。而海啸就不同了,虽然海啸在遥远的海面只有数厘米至数米高,但由于海面隆起的范围大,有时海啸的宽幅达数百公里,这种巨大的"水块"产生的破坏力非常巨大,严重危害岸上的建筑物和人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日本海啸是如何发生的

全文共 2728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是个岛国,位于太平洋板快与亚欧板快交界处,根据板块运动学说,板块与板块交界处不稳定,所以日本火山喷发、地震、海啸都很多。那么,你知道日本海啸是如何发生的吗?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日本海啸发生的原因,以供参考。

海啸预警

在大地震之后如何迅速地、正确地判断该地震是否会激发海啸,这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尽管如此,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仍可通过海啸预警为预防和减轻海啸灾害做出一定的贡献。

海啸预警的物理基础在于地震波传播速度比海啸的传播速度快。地震纵波即P波的传播速度约为6~7千米/秒,比海啸的传播速度要快20~30倍,所以在远处,地震波要比海啸早到达数十分钟乃至数小时,具体数值取决于震中距和地震波与海啸的传播速度。例如,当震中距为1000千米时,地震纵波大约2.5分钟就可到达,而海啸则要走大约1个多小时;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激发的特大海啸22小时后才到达日本海岸。

如能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海啸传播速度的差别造成的时间差分析地震波资料,快速地、准确地测定出地震参数,并与预先布设在可能产生海啸的海域中的压强计(不但应当有布设在海面上的压强计,更应当有安置在海底的压强计)的记录相配合,就有可能做出该地震是否激发了海啸、海啸的规模有多大的判断。然后,根据实测水深图、海底地形图及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海岸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等相关资料,模拟计算海啸到达海岸的时间及强度,运用诸如卫星、遥感、干涉卫星孔径雷达等空间技术监测海啸在海域中传播的进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海啸预警信息及时传送给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沿海地区的居民,并在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沿海地区,开展有关预防和减轻海啸灾害的科技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以及应对海啸灾害的训练和演习。这样,就有希望在海啸袭击时,拯救成千上万生命和避免大量的财产损失。

海啸预警具有可靠的物理基础,它不但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实际上也是可行的,并且已经有了成功的范例。例如,1946年,海啸给夏威夷的“曦嵝”(Hilo)市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于是,1948年便在夏威夷便建立了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从而有效避免了在那以后的海啸可能造成的损失。倘若印度洋沿岸各国在2004年印度洋特大海啸之前,能与太平洋沿岸国家一样建立起海啸预警系统,那么这次苏门答腊--安达曼特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特大海啸,决不致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上所述的海啸预警对于“远洋海啸”比较有效。但是,对于“近海海啸”(亦称“本地海啸”)即激发海啸的海底地震离海岸很近,例如只有几十至数百千米的海啸,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海啸传播速度的差别造成的时间差只有几分钟至几十分钟,海啸早期预警就比较难于奏效。为了在大地震之后能够迅速地、正确地判断该地震是否激发海啸,减少误判与虚报、特别是“近海海啸”预警的误判与虚报以提高海啸预警的水平,必须加强对海啸物理的研究。

日本海啸发生的原因

海啸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之下50公里以内、震级达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或火山爆发后,震荡波推动海洋水体不断向四周扩散,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海啸波长一般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海啸波在海底运动几乎不受阻滞,在海面扩散时能量衰减很小,不管海洋宽度如何,都可以传播过去。这种海啸卷起的海涛,可高达数十米,波浪内积聚着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毁灭性破坏。历史上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仍雄风不减,足见其巨大的破坏力。

日本是个岛国,位于太平洋板快与亚欧板快交界处,根据板块运动学说,板块与板块交界处不稳定,所以日本火山喷发、地震、海啸都很多。

海啸的特点

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词源自日语“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即“港”)。

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观察、预测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阻止它们的发生。

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地震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附近传播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也可能远达500到650公里,当海啸波进入陆棚后,由于深度变浅,波高突然增大,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水墙”。

由地震引起的波动与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层波动,而地震所引起的水体波动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此外,海底火山爆发,土崩及人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啸。此外,陨石撞击也会造成海啸,“水墙”可达百尺。而且陨石造成的海啸在任何水域也有机会发生,不一定在地震带。不过陨石造成的海啸可能千年才会发生一次。

海啸同风产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异的。微风吹过海洋,泛起相对较短的波浪.相应产生的水流仅限于浅层水体。猛烈的大风能够在辽阔的海洋卷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动深处的水。而潮汐 每天席卷全球两次.它产生的海流跟海啸一样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啸并非由月亮或太阳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动所产生,或由火山爆发、陨星撞击、或水下滑坡所产生。海啸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够超过每小时700千米,可轻松地与波音747飞机保持同步。虽然速度快.但

海啸天

海啸天

在深水中海啸并不危险,低于几米的一次单个波浪在开阔的海洋中其长度可超过750千米这种作用产生的海表倾斜如此之细微,以致这种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经意间就过去了。海啸是静悄悄地不知不觉地通过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浅水中它会达到灾难性的高度.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海啸虽然破坏力惊人,但有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深海当中没有海啸,而你航行于大洋中部的时候是感觉不到海啸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海啸是由海底震动产生的海水主要沿水平方向大规模运动只有遇到陆地阻挡的时候才会出现海浪,在深海当中由于没有陆地阻挡所以不会产生巨浪,也就没有了海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海啸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全文共 1414 字

+ 加入清单

发生海啸时,航行在海上的船只不可以回港或靠岸,应该马上驶向深海区,深海区相对于海岸更为安全。那么,你知道如何预防海啸吗?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海啸的预防措施,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海啸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海啸是由于地震、海底山崩塌方和宇宙天体的共同影响而形成的。

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当地震在深海海底或者海洋附近发生时,地壳运动造成海底板块变形,板块之间出现滑移,这造成海水大量的逆流,并引发海水开始大规模的运动形成海啸。

海底山崩塌方则是因地震或海底火山爆发所引发,山崩塌方落下的沉积物和岩石也会导致大规模海水的运动,从而引发海啸。而因宇宙天体的影响而诱发海啸的情况则最不常见,通常陨石坠落海洋中会激起波浪,当陨石激起的波的能量足够强大时,也会引发海啸。

如何预防海啸

一种能预防海啸方法缓解海啸冲力的方法,它是在已有的海岸边用水坭修建大堤来予防的基础上,其特征是用合成材料制造成一个大水袋墙,放在离海滩50-80米外海水中,用孔布网组成一面防海啸墙,用合成材料制造成一个大的水气袋,上小半是气袋在水面上,下大半水,浮在海水上的部分可以设计成各种,动物、植物、人物、艺术等景观,牵引绳弹簧减缓冲力,以上装置用金属倒叉固定在海底下,留出船通行的距离,用一种测试海底地震震动装置,用外套隔离海水装置腐蚀,将有线网信号传送给地面装置进行分析,快速传送海滩警报器,警报信号分三种,提前预报海啸,让游人有安全感。

1、地面强烈震动。可能由海洋地震引起,不久可能发生海啸,因为地震波先于海啸到达近海岸,人们有时间及时避险。

2、潮汐突然反常涨落。海平面显著下降或有巨浪袭来时,必须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

海啸的概念以及形成原因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地震海啸分两种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容易发生海啸吗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海啸是指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水北侵,城垂沦者半”。那么中国容易发生海啸吗?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都有哪些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中国是不容易发生海啸的。中国的近海,渤海平均深度约为20m,黄海平均深度约为40m,东海平均深度约为340m,它们的深度都不大,只有南海平均深度为1200m。因此,中国大部分海域地震产生本地海啸的可能性比较小,只有在南海和东海的个别地方发生特大地震才有可能产生海啸。

台湾东部海域陡峭的海岸地形,不利于远震海啸波浪的堆积。但是台湾东部的堆积物形成不稳定的斜坡,一旦发生大规模海底山崩,很有可能引发致灾的海啸。

虽然中国的海岸受海啸的影响不大,但中国东部的海岸地区地势较低,许多地区,特别是许多经济发达的沿海大城市只高出海平面几米,受海浪的浪高影响极大。从成灾的角度来看,小海啸,大灾难的情况完全是有可能的,绝不可以掉以轻心。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做好灾害预防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最近几年哪些国家发生过海啸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发生在深水海域的地震比发生在浅水海域的地震更易于发生海啸海水深度在200米左右则可发生破坏性海啸水深若在千米以上则易发生灾难性大海啸。那么最近几年哪些国家发生过海啸呢?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都有哪些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1998年7月17日,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7.0级地震,触发海啸,1000多人死亡、2000多人失踪,6000多人无家可归。

2001年6月,秘鲁南部发生8.4级地震并触发海啸,78人死亡,经济损失大约3亿美元。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7.9级地震并触发海啸,波及多个国家,20多万人死亡或失踪。

2006年7月17日,印尼爪哇岛西南海域发生6.8级地震并触发海啸,致死668人、伤1438人,大约7.4万人无家可归。

2007年4月2日,南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发生8.0级地震并触发海啸,50多人死亡,数千人流离失所。

2009年9月29日,萨摩亚群岛附近海域发生8.0级地震并触发海啸,至少184人死亡。

2010年1月4日,所罗门群岛发生6.5级和7.2级地震及余震,触发海啸,大约1000人无家可归。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发生9.0地震并触发海啸,超过1.5万人死亡,3000多人失踪。地震和海啸致使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辐射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海啸退潮后土地变化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海啸由于海底或海边地震,以及火山爆发所形成的巨浪,叫做地震海啸。通常在6.5级以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小于20~50公里时,才能发生破坏性的地震海啸。而海啸来临之前都会出现退潮情况。那么,海啸退潮后土地变化是什么?接下来来为大家讲解下吧。

为什么海啸来袭前会出现退潮现象?

海啸来袭前,海潮先退后涨。海啸来袭之前,海潮为什么先是突然退到离沙滩很远的地方,一段时间之后海水才重新上涨?

大多数情况下,出现海面下落的现象都是因为海啸冲击波的波谷先抵达海岸。波谷就是波浪中最低的部分,它如果先登陆,海面势必下降。同时,海啸冲击波不同于一般的海浪,其波长很大,因此波谷登陆后,要隔开相当一段时间,波峰才能抵达。

另外,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震中附近,那可能是另一个原因造成的:地震发生时,海底地面有一个大面积的抬升和下降。这时,地震区附近海域的海水也随之抬升和下降,然后就形成海啸。

海啸退潮后土地变化

地震之前,海水忽然迅速褪落,露出了从来没有见过天日的海底,鱼虾蟹贝等海洋动物纷纷在海滩上挣扎。这是海洋地震,也是发生大海啸的前兆。海啸发生前有深海鱼类浮上海滩等异常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海啸是气象灾害吗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海啸发生时一般天气都不是很好,所以说很多人觉得海啸是气象灾害,那么海啸是气象灾害吗?毕竟大家对其海啸不是很了解,通过给大家讲解一下。

准确说,海啸既不完全属于气象灾害,也不完全属于地质灾害,它是海底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而台风不属于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属于气象灾害只能引起风暴潮。

海啸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和水下滑坡、塌陷所激发的,其波长可达几百公里的海洋巨波。它在滨海区域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水墙”,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

海啸是气象灾害吗上述小编都有详细的讲解,对其海啸对灾害性有详细的了解,还需要对其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等进行了解,这些都属于海洋灾害小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预防海啸的措施

全文共 1891 字

+ 加入清单

海啸通常是由一系列波动组成,海底地震、滑坡、火山爆发和陨石降落都能引发海啸。那么,你知道怎么如何预防海啸吗?下面就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预防海啸的措施,欢迎阅读。

海啸起因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海啸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海啸就产生了。简单的说就是当海底发生地震后,有的地方上升,引起剧烈震动,使水位暴涨,冲向陆地,造成了海啸的发生。

海啸的传播速度与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两三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正在航行的船只甚至很难察觉这种波动。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

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至30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

海啸来袭之前,海潮为什么先是突然退到离沙滩很远的地方,一段时间之后海水才重新上涨?

大多数情况下,出现海面下落的现象都是因为海啸冲击波的波谷先抵达海岸。波谷就是波浪中最低的部分,它如果先登陆,海面势必下降。同时,海啸冲击波不同于一般的海浪,其波长很大,因此波谷登陆后,要隔开相当一段时间,波峰才能抵达。

另外,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震中附近,那可能是另一个原因造成的:地震发生时,海底地面有一个大面积的抬升和下降。这时,地震区附近海域的海水也随之抬升和下降,然后就形成了海啸。

如何预防海啸

一种能预防海啸方法缓解海啸冲力的方法,它是在已有的海岸边用水坭修建大堤来予防的基础上,其特征是用合成材料制造成一个大水袋墙,放在离海滩50-80米外海水中,用孔布网组成一面防海啸墙,用合成材料制造成一个大的水气袋,上小半是气袋在水面上,下大半水,浮在海水上的部分可以设计成各种,动物、植物、人物、艺术等景观,牵引绳弹簧减缓冲力,以上装置用金属倒叉固定在海底下,留出船通行的距离,用一种测试海底地震震动装置,用外套隔离海水装置腐蚀,将有线网信号传送给地面装置进行分析,快速传送海滩警报器,警报信号分三种,提前预报海啸,让游人有安全感。

1、地面强烈震动。可能由海洋地震引起,不久可能发生海啸,因为地震波先于海啸到达近海岸,人们有时间及时避险。

2、潮汐突然反常涨落。海平面显著下降或有巨浪袭来时,必须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

海啸的概念以及形成原因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地震海啸分两种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海啸波最长间隔时间是多久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后不久,海岸水位大退落,露出了整个海湾底,好奇的人们纷纷下到海湾底“探险”。然而不过几分钟,波峰到来,滔天巨浪冲上海岸,卷走了几万居民,城市也被淹没,浅海底的“探险家们”自然成了那次海啸的第一批牺牲品,无一生还。西班牙濒临大西洋的海港加的斯也遭到了10米巨浪的袭击。海啸还席卷了荷兰、英国及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小安地列斯群岛等地。好了,下面大家就把时间交给,一起进入下一个话题:海啸波最长间隔时间是多久

据有关资料表明,海啸波的最长间隔时间是一小时。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海啸夺去了20多万人的生命,人类事先根本没有任何预感,各种先进的科学测量仪器也没有预警。但奇怪的是,所有的受灾地区都有报道说:几乎没有发现海里和海边陆上有任何动物的尸体!这只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水中陆上的动物在大海啸来临之前,已经知道并全部撤离了危险区域。

以上介绍的是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更多有关的详细资料尽在海洋灾害小知识讲座里,的小编随时为您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旅游遇海啸不幸落水该采取哪些措施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在沿海城市旅游遇到海啸的几率非常大,所以旅游之前,最好能够多学习一些旅游意外安全小知识。当遇到海啸之后,也能够沉着地进行自救。旅游遇海啸不幸落水采取哪些措施?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详细解答一下。

遇到海啸首先要沉着冷静,不要慌乱逃命,因为人跑不过海浪。如果怕不幸落入海水中,应立即寻找漂浮物,然后紧紧地抱住。泡在海水中千万不要乱动,任随海水漂流。不要脱衣服尽量保存体力,尽量保持体温。如遇其他人最好在一起,大家可以互相帮助。渴了也不能乱喝海水然后等待救援。

人在海水中长时间浸泡,热量散失会造成体温下降。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最好能放在温水里恢复体温,没有条件时也应尽量裹上被、毯、大衣等保温。注意不要采取局部加温或按摩的办法,更不能给落水者饮酒,饮酒只能使热量更快散失。给落水者适当喝一些糖水有好处,可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和能量。

如果落水者受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重伤员则要及时送医院救治。要记住及时清除落水者鼻腔、口腔和腹内的吸入物。具体方法是:将落水者的肚子放在救助者的大腿上,从后背按压将海水等吸入物倒出。如心跳、呼吸停止,一定要及时做人工呼吸。

温馨提醒:

千万不要在海啸比较高发的时期是海边旅游。在去海边旅游之前,一定要多了解当地的天气情况,只有这样才能避开海啸的危害,一旦遇到海啸之后也不要过于慌乱,要沉着冷静地进行自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暴雨会引起海啸吗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海啸属于一种很严重的自然灾害,一般多数发生在沿海城市,造成的伤害性是毁灭性的,那么暴雨引起海啸吗?小编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

暴雨不会引起海啸。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海啸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啸的海浪冰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

以上是小编对其暴雨会引起海啸吗等详细介绍,让更多人对其上述等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有详细的了解,如果你还想要了解暴雨会带来哪些危害,可以登录进行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