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朝的三眼花翎和双眼花翎的区别通用20篇

浏览

4288

文章

484

篇1:清朝宫廷称谓请安礼仪有哪些

全文共 2026 字

+ 加入清单

请安又称“屈一膝”,在清朝,请安礼仪是很重要的,那么你们知道清朝的请安礼仪是怎样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朝请安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清朝跪拜礼仪

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服务是中国封建礼仪的最大特点,因而礼仪中处处体现着尊卑差别。而足以显示这种尊卑的,恐怕要属跪拜之礼了。封建社会,臣子见皇帝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百姓见官员须先行跪拜;下级官员晋见级别相差较大的上级时要行跪拜礼;子孙晚辈拜见长辈要跪地磕头请安;祭祀祖先当然也要磕头。

1793年,一个闷热的午后,83高龄的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小憩。此时,官员送来了英王的礼物,大多为西方的精巧机械,他观看之后,颇为高兴。早些时候,乾隆接到沿海商人代禀的英国使团信件,其中说到,皇帝83大寿时,未及来贺,今特遣使节前来进贡,因信中“情词极为恭顺恳挚”,他已经允准使节马嘎尔尼等来京觐见,并命令沿海官员妥善接待。

使节未到,礼物已先期到达,这让乾隆相当满意。因为有了皇帝的旨意,马嘎尔尼一行一路受到各级官员的礼貌接待,对中国人的“彬彬有礼”大加赞赏,并向中国官员表示:“敝使昧于贵国风俗,今后各事,请各大人就贵国习尚中所有者便宜行之,敝使决不稍持异议。”

然而,正是双方都小心翼翼遵守的“礼仪”,却差一点使英国使团觐见“中国大皇帝”的行动夭折——矛盾就发生在马嘎尔尼一行即将面见乾隆的前夕,双方就朝见礼节进行商讨时,中国官员要求马嘎尔尼等向乾隆行三拜九叩大礼,而英国使团坚持要行面见本国国王时的单膝跪拜吻手礼。争执激烈之时,马嘎尔尼甚至以不见皇帝相威胁。眼看原定觐见日期将至,双方终于达成一致:英国使团官员以单膝跪拜礼见皇帝。

尽管最后乾隆表示宽容,让马嘎尔尼行单腿屈膝礼,而其背后的意义则是,西方蛮夷,不知礼数。既然礼数不全,其他皆免谈。

当然,晚清社会中还有打拱作揖之礼,这多见于平级官员和平辈人之间。双方一见面,即双手打拱,弯腰低头,有时甚至要一揖到地。这已经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礼数了,但比起鞠躬和握手来则又显得繁琐了。

晚清从跪拜之礼向鞠躬握手之礼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以人格基本平等为主旨的西式的鞠躬和握手,作为正式礼仪飘洋过海来到中国从清代开始,但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作为正式礼仪在中国流行。点击下页查看>>>清代宫廷称谓与礼仪

清朝请安礼仪

①兵士见到上级军官应该下跪,但因为身上有盔甲,只屈一膝或半膝,久之,不穿盔甲时也以屈一膝为礼,并和叩首、打恭一样,含有问候请安的意思。

②在八旗人家和部分汉族官宦人家,晚辈见长辈,平辈中幼见长,奴仆见主人至亲友相见,都行这个礼,所以屈一膝又叫请安。但在衙门或公共场所,则不论旗人汉人都行打恭礼,不能请安。

③男子请安的姿势:先端正姿势,如“立正”的样子。然后向前迈左腿,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右腿半跪,略微停顿;眼平视,不许低头、扬头或歪头;双肩平衡,不许弯腰,左右腿的间距不可太大,保持左腿向前迈的自然距离,不可向后蹬腿。

④女子请安姿势与男子同,只是左右腿的距离要近,动作幅度小,双手扶左膝,右手不下垂。

跪安

①“跪安”这个礼节行于皇宫和五公府第以及宗室家庭中。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之外,常常还要另外召见某些官员,这是属于密谈性质,不同于朝会大典,所以官员同皇帝不必叩头。

②召见的程序:先由外奏事处登记,再由内奏事处安排在某日第几起。皇帝吃早饭时(天尚未明),桌上摆好绿头签,饭后分起召见。

有合在一起(如与军机大臣一起)的,太监们都退出。内奏事处太监副食应召官员来到暖阁门前,掀起帘子让官员进去,太监退到殿外。

这位官员进门,站着说:“臣(某人)恭请皇上圣安。”然后跪安、起立,走几步到皇帝面前,跪在一个红边白心很厚的毡垫上奏对。奏对完毕,皇帝说:“你下去吧。”于是官员起来跪安,面对皇帝倒退几步,转身出门。

如果在奏对时有谢恩的事,就在原地一叩,说:“谢皇上圣恩。”如果在奏对时说错了话,就摘下帽子,以头碰地一下,表示承认错误。皇帝日常晨昏定省、见皇太后时,进门要跪安,退下时也跪安。

③太监有事向皇帝、太后、皇后、妃嫔等主位启奏,王公府第及宗室家庭中晚辈见长辈,奴仆见主人,都要跪安。

④跪安的姿势和请安的姿势,相同部分是先端正姿势,左腿向前迈步。但跪安时右腿须全跪,然后左腿也跪下,右腿随即起来,左腿也起来,恢复立正的姿势。这一连串的动作要节奏均衡,不可慌忙,不可拖拉。其他和请安的要求一样。

⑤清代后妃以下,公主、格格、福严明以及品官命妇(汉人品官命妇不在此列)穿朝服、吉服,行大礼,有一肃、一跪、三叩及六肃、三跪、九叩的仪节。(一肃是一次肃立。一跪是跪下和起立各一次。三跪当然就是各三次。三叩和九叩的区别也是次数的区别。

穿朝服、戴朝冠时的叩首和男子一样。穿吉服的在晚清不戴吉服冠,而戴钿子,则跪下之后不叩首,只以右手扶两把头翅。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肃”。这个动作和女子请安差不多,先端正姿势,慢慢地一直下跌到底,再慢慢起来,恢复立正的姿势。也是要求不弯腰,不低头,两肩平稳,腰板笔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清朝文字狱造成了哪些危害?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文字狱的影响

清朝的文字狱堵塞言路,严重禁锢思想,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这就是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反映,清朝统治者在经过文字狱之后,就能够有效强化集权统治,在这种文字狱的高压力下,有一些地方戏曲同样已经被毁灭以及破坏。

文字狱就会导致广大的文人学者无所适从,因此有不少的人就会选择逃避现实一直都会埋头,在当前的学问中形成了一个著名的学派,这个学派对于史料的研究有着一定的贡献。对于后来的学术界也会有一些深远的影响。

但凡涉及到历史,涉及到思想涉及到政治,涉及到民族问题的书籍,基本上都会被毁掉,当然这也在意料之中,可让大家觉得有一些匪夷所思的,就是有很多纯粹的经济方面书籍,技术方面书籍,还有科学方面书籍,全部都在这中间。

凡是涉及到明朝,比如明朝的诗集,明朝的文集,明朝的人物传记,明朝的历史全部都被销毁,甚至还有顺治的作品,雍正的作品等等。这一个做法可能会让无数的人都觉得有一些不可理喻,为何会出现这类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当时有人想要毁掉所有的一切。

另外有一些明人所选编的唐诗选集,也会在这一次销毁的行列中,里面会包括许多的书籍,比如杜工部诗集,还有杜工部集筏注等等。这些作品都有着一定的优势,如果能够流传下来,也可以有效体现出当初的传统文化,是很可惜这些作品最终全部都被毁掉,留下来的就是无尽的遗憾,而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相信无数的人也不清楚,只能够等待一些历史学家的深入研究,在经过深入研究之后,才可以知道背后有什么样的秘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朝历代都习惯立太子,为何清朝不那么做呢?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为何有不立太子的组训

这是因为清朝并不想要扰乱朝廷,因为之前出现过很多的事情,也导致朝堂非常的混乱,所以大清朝的统治者马上就会选择借鉴康熙皇朝,所以就会选择秘密的立储的制度,这就能够让太子可以顺利的登上皇位,并不会产生太多的影响。

中国的历朝历代其实全部都会有一些设立太子的制度,就是希望能够在皇上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确定接下来的继承者,而如果一旦这中间发生一些突发的情况,那么皇朝也同样会有人可以去继承。并不会因为一些突发的事故而导致内乱,然后动摇到国家的根本。可是选择设立太子也会有一些缺点,太子本身就是储君也同样是朝廷的主人,在朝堂之上有无数的大臣都会选择依附,因为从权利上来分析,王权本身就是高度统一的。就算是太子,也并不能够起到一个稀释的效果。

所以从这里我们也会看到,一般太子在成年之后,往往和皇帝之间就会产生许多的矛盾。大清在康熙皇朝期间矛盾就会比较明显,当时康熙皇帝在位的时间就会比较长,太子在出生之后马上就会变成继承人。所以康熙皇上的太子做了整整几十年,还是没有坐上皇帝之位,再加上其他的这些孩子,也会非常的优秀,这也会让太子产生一种没有安全感,也会选择积极的扩张属于自己的实力。

但这一个行为也会让皇上觉得这个太子显然就会出现不臣之心,因此两人之间就会出现隔阂。进入到康熙后朝时期。这一类的情况可以说会变得更加的惨烈,于是大清皇朝的统治者就会马上借鉴之前的矛盾,从此之后就不再选择立太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老年人眼花原因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人在进入中老年阶段之后,机体的各项机能都会不断退化,眼睛亦是如此。很多老年人在晚年期间都会出现眼睛视力模糊和眼花的情况,这对生活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么老年人眼花原因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1、休息不充分

如果老年朋友在生活中没有充分休息,就会因大脑过度疲劳和缺氧而出现眼睛模糊的情况。此外,因过度用眼而引起的眼睛疲劳也会出现短暂性的视力模糊症状,不过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只要在充分休息之后就能得到有效的缓解。

2、糖尿病眼部并发症

患有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老年朋友也会出现视网膜病变的情况,如果病情比较轻,患者的眼部就会因微血管循环受阻而出现视力模糊以及眼花的情况,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严重时就会因视网膜缺氧或缺血而出现失明的症状。

3、眼睛干涩

如果老年朋友长期处于暖气环境下,那么眼睛就会因为过度干涩而出现视力模糊的情况。因此建议各位老年朋友在晚年时期多外出走动,这样不但能有效缓解眼睛疲劳,还能有效防止视力模糊和眼花等症状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清朝嫔妃侍寝要做哪些事情?原来侍寝还有这么多规矩

全文共 6364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后宫给皇上侍寝可不是陪皇上上床这么简单,视频的规矩其实多的令人难以想象,皇帝毕竟龙体加身,需要好好服侍才行...当然考虑到尺度,我们在这边不会讲的太细。其实后宫侍寝还是比较公平的,如果妃子身体感到不适,或者心情不好的话,是可以拒绝侍寝的,大不了皇上找别人去,相当于少了一次受宠的机会。对于皇帝来说,侍寝更像是工作,而不能尽情去享受,清朝的皇帝很少沉迷女色,这点还是比较不错的。

上床的规矩不简单

说到侍寝那么羞羞的事,用文字来表达肯定意不能足,来,我们上图。

提问:

以上两图里,哪一张嫔妃的姿势是正确的?

给大家一个分割线的思考时间。

不要思考了。

其实以上全错!!这样和皇上睡在一起,八成是要被拖出去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的!

那么错在哪里了呢?

重点就是体位错了,啊不,位置错了!

这两图中的妃子都睡在皇帝的外侧,在古代人的床上,这已经构成严重的睡姿违规。

错误的体位

别说皇帝,就是一般富贵之家,都不会允许女人这么睡男人的。

为什么呢?

龙床是古代豪华版的大木床,具体的样式可以参考明代的跋步床

明代跋步床

这样的床有立柱,围栏,床架,床一边要靠墙,一个边可以上下。如此一张床就是一个独立空间。(三边都可上的床只有钟点房里才有。)

这种床非常豪奢,据说进入床围之后,要走八步才能上床。床架之上有窗户,床架中有回廊,回廊中可以放下一张小几,还可以站立一位侍女,整架床像一间小房。

床有门户,分里外。这样一来,男女主人的不同地位就体现出来了。男主人必须睡在床的外侧,女主人必须睡在床的内侧。男人要看守这张床的门户,负责保护女主人,这是一家之主的地位。

床里和床外,又意寓阴与阳,坤与乾,如果睡错了位置,那就是乾坤颠倒,主仆易位。坏了家宅风水。

如果嫔妃睡在外侧,这就意味着上床的路被女人掌控了,妃子不让上,皇上只能睡地板....何况皇帝不看守床的门户,半夜妃子落跑了怎么办呢?这绝对不可以发生!

故此有了这种严格的“体位安排”。

那么,睡在内侧的嫔妃晚上要下床该咋办?

直接从皇上身上跨过去嘞?大胆!,以阴覆阳,以坤骑乾,大不敬,去辛者库洗一辈子恭桶吧。

错误示范

正确的做法是叫醒皇帝,让皇帝坐起来,从皇帝的背后小心翼翼地爬过去,

正确姿势

关于床就说了这么多废话,我都困了。

只是希望小姐姐们可以窥一床而见全豹,了解陪皇帝睡觉是一项非常无聊的政治业务,承宠的妃子们人前显贵,其实是一辈子都不快乐的可怜人。

所以想穿越回去勾搭皇帝,还是放弃了吧。

如果你们还铁了心要去穿越回去睡皇帝,那么而以下内容是睡皇帝的全套业务指南,请务必抄录,帖身携带。

侍寝之时间地点和规制

清廷是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官,协助皇后主内治。

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还有未入流的的宫女子,比如开挂的魏璎珞就是可以陪皇帝过夜的宫女子),这些女人均无定额,多多益善,随居东西各宫一起合住,嫔妃和她们各自占据宫中的主位和宾位。

嫔妃住的地方以东西分12宫。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储秀宫。

后三宫和东西六宫

而十二宫的中间是皇帝和皇后的新婚居所,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十分文雅的名字又贴切的说明了用途。)

而东、西十二宫,又像两腋般夹挟著中央的后三宫,因而与古代所谓的掖廷(皇城子午线两侧,设宫舍,汉武帝时称谓)相对应。

皇帝大婚之后,要和皇后在坤宁宫的东暖阁同住三天,在交泰殿里反复培养感情,正妻满足之后,皇帝回养心殿居住(雍正以前的清帝居住乾清宫),就可以召唤其他嫔妃了。

召唤的过程和清宫戏差不多,敬事房太监将十余块或数十块绿头牌放在一个大银盘中,谓之膳牌。太监举盘跪在皇帝面前。

敬事房所谓膳牌

皇帝选中谁,就将她的绿头牌反扣,再由敬事房太监去宣旨。

如果皇帝没有兴致,则说声去。皇上今晚就是批折子加班到天亮了。

有时,有的牌子会裹上红布,什么意思自己领会。

很多清宫戏里把皇帝点膳牌的时间放置在晚上,说皇帝吃过晚饭天黑了才翻牌子,其实清宫一天之中正餐只有两顿,一次在早上五点半到十点,称早膳,一次是中午十二点半到下午两点,称晚膳。天黑了清宫食堂不开伙的。

所以皇帝是在中午翻嫔妃的牌子,嫔妃见到皇帝之前可以有几个小时的准备时间。

这几个小时中会发生什么呢?

皇帝是如何去睡嫔妃的呢?

认真看各路清宫戏的小姐姐们有没有发现问题?

清宫戏里的皇帝一直是用二元方式在完成睡嫔妃的日常任务。

一种是,走着去睡。

皇帝自己去东西十二宫找嫔妃,一起共进晚餐,然后睡。

第二种,躺在龙床上着等嫔妃自己上来。

嫔妃被一床大被卷裹,由两个驮妃太监驮入寝殿,送进皇帝被窝。

如懿传剧照

如懿传中对此还加以演绎,说嫔妃是从十二宫出发,乘“凤鸾承恩车”,走到寝殿的侧间,再脱掉衣服,裹入大被,被太监送入龙床。

一步一步走去侍寝的魏佳氏(如懿传)

流潋紫阿姨可能是考虑到了东西六宫距养心殿有几公里路,一路光裹着被子横过去,一个台风过来,卷飞了被子怎么办?

淋个雨也透心凉了,怎么伺候皇上呢?

流潋紫阿姨的演绎很有意思,她也参考了一些清宫史料,可惜有意思的东西往往是错误的。

我先不多解释,先说说这种错误说法的来龙去脉。

驮妃侍寝其实是个段子

驮妃侍寝的说法应该来自于民国时期的爆款文《清朝野史大观》,作者署名为横香室主人。该书共有三册,内容从皇太极一直说到溥仪,里面囊括了清朝种种逸闻,如太后下嫁多尔衮,世祖人五台山之原因董妃董小宛说, 弈棋谋除鳌拜 纳姑为妃 ,雍正篡位,吕四娘刺杀等等,是一本专以搜奇猎艳为能事的稗官杂抄。

清朝野史大观

书中开篇夫子自道:

史料丰赡,内容所及上至帝王后妃、天潢贵胄、悍将权臣、名媛佳丽、学士才子,下至讼师衙役、游侠术士、市井小民,乃至巫医、百工、倡优之属,构成了一幅有清一代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众生世相,真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具。

这就为后来的清宫戏提供了巨量的故事基础,和无穷扯淡的空间。

此书名为野史,当然不可信,作者不敢以真名示人,大约也觉得有点太三俗上不了台面。

驮妃侍寝的过程在该书的卷二,敬事房词条下,这段写得绘声绘色,颇为露骨。以下是无删节版,仅供大家批判。

开篇先是介绍负责那啥生活的太监:

敬事房太监者,专司皇帝交媾之事者也。帝与后交,敬事房则第记其年月日时于册,以便受孕之证而已。

敬事房太监是管皇帝夫妻生活,和皇后睡一次要记录一次,以备怀孕后查证。

接着介绍点招其它嫔妃的过程:

若幸妃之例则不然,每日晚膳时,凡妃子之备幸者皆有一绿头牌,书姓名于牌面,式与京外官引见之牌同。或十余牌,或数十牌,敬事房太监举而置之大银盘中,备晚膳时呈进,亦谓之膳牌。帝食毕,太监举盘跪帝前,若无所幸则曰去;若有属意,则取牌翻转之,以背向上。太监下,则摘取此牌又交一太监,乃专以驼妃子入帝榻者。

点嫔妃就需要翻牌子,翻完牌子,驮妃太监就出场了。

然后就是驮妃侍寝的详细流程:

届时,帝先卧,被不覆脚。驼妇者脱妃上下衣皆净,以大氅裹之,背至帝榻前,去氅,妃子赤身由被脚逆爬而上,与帝交焉。敬事房总管与驼妃之太监皆立候于窗外。如时过久,则总管必高唱曰:“是时候了。”帝不应,则再唱,如是者三。

敲黑板!!本段重点是什么?!首先是姿势!

皇帝是四仰八叉赖在龙床上,脚从被子里伸出,姿势类似于葛优瘫,驮妃太监把裹嫔妃的大被窝卷放在皇帝的脚下。

嫔妃要裸身从被窝卷里爬出,慢慢蠕动,从皇帝脚边爬进皇帝的被子,然后和皇帝行周公之礼。

这活儿很尴尬,因为时间很紧张。

要上钟的。

如懿传里的钟.....

两人一进被子就要轻车熟路,速度整完,到了点敬事房太监就要在门外喊停,皇帝想加钟,不可以!太监就会一直喊,喊到皇帝尴尬得不行,只能放弃为止。

然后嫔妃就要撤离现场了。

帝命之(驮妃太监)入,则妃子从帝脚后拖而出,驼妃者仍以氅裹之,驼而去。去后,总管必跪而请命曰:“留不留?”帝曰不留,则总管至妃子后股穴道微按之,则****出矣;曰留,则笔之于册曰:“某月某日某时皇帝幸某妃。”亦所以备受孕之证也。

这段的重点,我还是忍不住删了,太污了……

不过,这都是扯淡!大家千万别信,尤其不能模仿。

没用的。

本文流毒太广,以至于所有清宫戏都会出现嫔妃裹着被子扛入寝殿的镜头(文中实为大氅,怎么成了被子的我也不知道。)

后来梁羽生写《江湖三女侠》,又为段情景制造了前因,说是吕四娘伪装嫔妃在寝殿刺杀了雍正,吓得清室立下这个规矩,嫔妃必须一丝不挂的见皇帝,以杜刺杀。

这当然是胡扯了。

皇帝嫔妃都是八旗之中名门望族的女儿,上五代都要根红苗正,怎么可能混进江湖侠女?

而且清朝皇帝最重武功,皇室每年七八月举行木兰秋狝大典,皇帝大会八旗,亲自行猎,以彰骑射之功。康熙皇帝三十岁亲手射杀过猛虎,乾隆皇帝十二岁曾干翻过一头狗熊,直到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闯入皇宫杀进养心殿,面对凶恶的邪教成员,宫女太监全吓尿了,而三十一岁的绵宁(道光)丝毫不怂,端起鸟铳就打爆其中两头。

面对朕就是这样的汉子皇帝,小姐姐去行刺的结果还不是被霸道总裁按在床上嘤嘤嘤吗?

更重要的是,在古代男女大防的伦理束缚下,皇宫是对女性隐私保卫最为森严的地方。后三宫以乾清宫为内宫关锁,乾清门是分割东西宫和前三大殿之界关。

晚八点之后,下钱粮声一起,所有非女性成员都必须撤出乾清门。

夜晚的紫禁城以及紫禁城里的所有女人只属于一个男人——皇帝

皇帝怎么会允许嫔妃在太监面前脱光衣服?这就不是清宫史,是春宫史了。

清宫野史之类的杂记是民国人编造八卦娱乐文字,隐隐有泄愤的目地,诸如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没了脑瓜,同治得“天花”,都是的历史编造产物,但因为流传广大,以至于妇孺皆知,今天索性被视为信史,频频搬上电视,还引得吃瓜大众津津乐道,或许是推翻清廷的民国元勋们有意沐化而成?

都是报应啊。

皇帝与后妃的真正的侍寝流程

走着去睡,和躺着等睡都是错误的。

我一直没有查到可信的清宫侍寝资料,所以无法复原皇帝和嫔妃真正睡姿,在这里祈求有视频的朋友请发个种子给我。

最终,我看到了一本《故宫退食录》。

这本由书由朱家溍先生撰写,2009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其内容涉猎极广,包括书法、名画、碑帖、珐琅彩瓷器、掐丝珐琅、铜胎画珐琅、漆器、木器、图书、古砚、古建筑、明清室内装修陈设、园冶、明清历史、戏曲史、饮食等等等等……

在其关于清代后妃的遴选条目下,我终于查阅到了清宫后妃侍寝的真实描述!

朱家溍先生这样描述——

养心殿后边的东院光绪年间称“体顺堂”,原来叫“绥履殿”,体顺堂是皇后常住的地方。皇后和皇帝共同生活时都住在体顺堂。皇帝斋戒时,皇后回钟粹宫。

养心殿布局

别的嫔妃待遇就不同了。在皇帝吃晚膳时,嫔妃会递绿头牌,就像早膳时递绿头签召见官员一样......

(皇帝上午翻大臣的牌子,下午翻嫔妃的牌子。)

嫔妃中午都要到燕禧堂集合,等待传唤,皇上叫到某妃就把桌上的绿头牌翻过,内殿首领就叫某妃。

其余的妃子“叫散”,等于是下班了。

(原来侍寝等于加夜班。)

回宫准备一番之后,该妃子大约在下午四点左右来养心殿和皇帝碰面。他们可以一起用些小厨房的餐点,聊聊天,品品茶,下下棋,互相增进感情,晚上就由该妃子侍寝。

(很温暖的画面。)

就这样的形式。

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清朝皇帝和后妃的家庭生活和平常人家区别不大,清帝既不乘羊车去东西十二宫中串门,更不需要太监把妃子驮来。

皇帝和嫔妃就寝的地点一直是养心殿的寝殿。

皇后是正妻,不需要递牌子,可以和皇帝平等的居住在顺体堂。

皇后所谓位居中宫,并非住在中间的坤宁宫,而是住在东宫范围的钟粹宫。

朱老先生还对驮妃的段子狠狠批评了一把:

从前笔记传说妃子和皇帝睡觉是脱了衣服拿被子裹上扛着进入,不用说制度上没有这种规定,人和人的关系,不管爱的关系还是性的关系,如果采取这种制度是不可能的!纯粹胡说!

皇帝的庞大后宫里虽然有畸形的角色关系,但比宫斗戏里描写还是有人性得多,皇帝和后妃之间的互动也能温情脉脉,并没有太多阴森怪诞之处。

以上就是嫔妃侍寝全攻略,小姐姐们记住了吗?

不断凋零的皇嗣

清宫每三年从户籍在线的旗女中遴选一次秀女,年龄在13——15岁,这是由内务府操办,皇帝看上就可以纳为答应或者常在,没看上,25岁就出宫嫁人。这是选宫女子。

第二种是选妃,要从旗人四品以上的官员的家里选,西太后的父亲就是道员。

选妃是由内务府和礼部共同操办,选宫女子是由内务府自行操办。这两种都称为选秀,很多片子都会搞混,延禧攻略区别还算不错。

如懿传剧照

无论是妃嫔还是宫女子,都是皇帝后宫女性资源,需要皇帝不断完成日常的翻牌,留寝,努力播种耕作,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皇室诞下繁茂的子嗣,以保证龙脉的兴旺昌盛。

这么多女人,却只有一个男人播种,这对皇帝来说真是非常痛苦的任务。

从清史上看,盛世的皇帝统治能力强,荷尔蒙旺盛,其子嗣也会广茂。比如康熙大帝生有35子、20女,皇孙共97人。

乾隆皇帝不喜欢自己的父亲的雍正,却非常崇敬自己皇祖康熙,事事效法圣祖,生殖能力也未遑多让,乾隆育有十七个皇子,十个女儿。

因为子嗣非常茂盛,这俩位皇帝对自己儿女居然有些轻忽。

康熙的皇孙太多,以至于自己都认不过来,每逢年节见面就尴尬,脸不认得,连名字都记不起来,只好好匆匆赏赐拉倒。

乾隆深爱皇后富察氏,在富察氏和嫡子永琏,永琮和薨逝之后,他迁怒于庶出的皇长子永璜和皇四子永璋,在皇后丧仪上突然蛮性发作,对两位皇子拳打脚踢,结果吓得两个儿子魂飞魄散,遂成心病,于乾隆二十三年先后抑郁身亡。

如懿传中的情节如实还原了历史

(不管乾隆写了多少首纪念富察氏的烂诗,他对自己发妻情感也未必是真,在对自己续妻和两个儿子的态度上,他更是个不折不扣的混球。)

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强大荷尔蒙输出,似乎透支了清王朝的生殖能力。

进入中清,皇帝的子嗣就越来越凋零。

道光,嘉庆,咸丰的子嗣加在一起,都不到康熙的一半,而慈禧甲申易枢之后,迷之诅咒被触发了——东西十二宫中居然再也没有新生儿降生。

光绪和溥仪都是天阉。

而光绪的弟弟小醇王载沣育有八个子女,溥仪的弟弟的溥杰育有两个女儿,生殖能力没有问题。光绪和溥仪在王府的幼年生活应该是很健康的。

为何一进大内,坐上龙椅,正常的男孩反而丧失了生育能力?

这事说不清楚了。

用性动力学解释的话,男性在幼年突然离开了熟悉环境,进入陌生的宫廷,心里萌生的不安恐惧一直积累,如果延续到青春期,会影响到生理的发育。

另外,母权统治者欺凌霸道,权欲成癖,掌控力过于强大,也可能让少年勃发无力,不能成长为健全的男人。

亡清者,还真是叶赫那拉。

傅仪和他的乳母(末代皇帝剧照)

这也是野史,我还要再说个野史。

溥仪的末代皇后婉容是个大美人,可是跟着溥仪是白糟践了,她寂寞难捱,在满洲和一个侍卫私通,还生下孩子。

孩子是死了。

侍卫呢?

很多影视作品里都说侍卫绿了皇上,当然也被干掉了。

我最近却看到一个新版本。和婉容有私的侍卫不止一个。

一个叫祁继忠,一个叫李体育。(我皇的帽子啊。)

名叫李体育侍卫,并没有被处死。

溥仪发现自己被绿了之后,召李体育入殿,却未对他做任何处置。皇帝静默了一会儿之后,突然拿出200块银元交给他,并且放他回乡。

皇帝心里在想什么?

五味陈杂,一言难尽吧。

末代皇帝中的傅仪和娩容(尊龙和陈冲)

溥仪:是男人就可以理解我……

这故事并没有完。

解放后,溥仪在故宫博物院当顾问,李体育在中医院工作,有一天两人居然在北京西直门外大街上撞见了!

一见之下,李体育尴尬无比,自己到底理亏,而且这些年他嘴也没闲着,周遭一百里地的人都知道中医院有个老头睡过正宫娘娘!

溥仪倒十分豁达,伸手和他握了一下,还说,当年的事过去了,也不是你的错,是那个畸形社会的错!

皇帝的话似乎不是作伪,他那会儿确实健康多了,还和一个叫李淑贤的护士再开最后一春,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清朝大臣在下跪前为什么要拍拍袖子?有什么意义?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小编不是很喜欢的一个朝代,因为,当时的中国清朝非常的腐朽落后,人们的思想很落后,不仅是思想,还有行为举止也是很落后的。当时清朝的人们有裹足的习惯,用长长的裹布把脚给裹起来,让脚变成三寸金莲,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没有裹足的长大便嫁不出去了,闭关锁国也是加剧了当时清朝的腐朽和落后,后来,英法联军强行的打开了国门,发起了鸦片战争,中国也是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看过古代宫廷剧的小伙伴们应该都知道,中国古代朝廷上,一般大臣们见到了皇上下跪前都要拍一拍袖子然后在下跪。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有怎样的意义呢?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当时清朝大臣的袖子也叫马蹄袖。因为袖子非常像马蹄,所以叫做马蹄袖,当让了,因为当时的清朝人们非常喜欢骑马。也非常喜欢狩猎,而自己的袖子是马蹄袖,可以起到保护手腕的作用,当时有钱的大臣官员便会穿这样的衣服,但是,一般的老百姓是穿不起这样的衣服的。所以,我们看电视,也看到只有大臣官员才会穿这样的衣服,也正式这样的原因了。

那么,为什么大臣下跪要拍拍袖口呢?这其实是对皇帝的一种尊重,因为,当时清朝的人们非常的喜欢涉猎,总是驰骋疆场,有很多的灰尘,拍一拍衣袖然后下跪,这样可以除去灰尘,是对皇上龙体的一种最好的尊重。

同时,拍一拍袖口,也体现了一个词语的意思,那就是两袖清风。说明自己非常正直,清正廉洁。

还有的说法是拍一拍衣袖,表示自己没有伤害皇上的意思,没雨携带任何武器。

最后,一点,拍一拍衣袖,也是证明自己很忠诚,愿意为皇上献出自己的一生,证明自己是一位忠臣。

所以,在当时的清朝,一个小小的举动,也说明的很多的道理的。足以看出当时人们的聪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7:1927年是清朝还是民国1927年发生了什么大事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1912年清朝皇帝溥仪逊位,清朝从此结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1927年属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社会动荡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在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

这次起义的背景是国共两党合作和平统一的努力遭到破坏。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在与共产党合作一度达成的北伐战争胜利之后,突然改变态度,背叛革命承诺,对共产党进行了残酷迫害,并试图削弱共产党的力量。共产党面临被迫解散和分解的危险,因此决定以武装斗争的形式继续推进革命事业。

起义发生在南昌,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里程碑。许多共产党员、革命者和军队指挥官参与了这次起义,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核心领导人。尽管数量相对较少,但起义者的行动表明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为自由和民主而斗争的决心。

南昌起义的战斗并不是一次决定性的胜利,但具有象征意义。起义者首次向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发起了挑战,显示了共产党能够组织自己的军队,并在战斗中取得一定成果。尽管起义最终被镇压,但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南昌起义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反国民党浪潮,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激励他们为革命事业付出更多努力。这次起义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武装斗争和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合法政治手段的失败后,转向武装斗争的重要转折点。这一转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许多艰辛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革命理论和战略思想。这种思想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帮助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和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的转变。这次起义对中国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清朝的格格和公主一样吗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格格公主一样

大家都知道,格格是清朝的一种称呼,但是很多人都很好奇,格格到底是在清朝代表着一种什么样的身份,是跟以前的公主一样吗,还是说是清朝有着别的意思的一种称呼呢,一起来看看吧。

格格这个称呼是在满族建立清朝之后才出现的,在这之前,宫里的称呼一般都是公主,也就是皇帝的女儿的称呼,所以,格格代表着什么呢,其实,格格跟公主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格格在清朝并不是公主的称呼,而是贵族女儿的称呼,不管是皇帝的女儿,还是朝中大臣的女儿,都被称为格格。

所以,格格在清朝是一种统称,但是在格格这种大称呼之下,也是有着不同等级的划分,因为还是得要区别皇室的格格和朝臣家的格格,以及在朝堂之上的有些别女,也是被称为格格的,所以必须要有进一步的划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清朝规定留辫子那光头怎么办?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掌权以后规定男人要留辫子,不过有头发才能留辫子,光头的人怎么办的?光头和和尚都是没头发的,所以他们要扎辫子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脱发什么的肯定也不是现代才有,古代人应该也会有这种烦恼存在。规定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总不能因为后天原因没头发而被杀头吧!一起来看看在清朝光头要怎么办吧。

在顺治元年(1644)吴三桂降清,李自成战败,清兵入关。随着清兵直下江南,形势变得对清有利,摄政王多尔衮遂在顺治二年六月颁发薙发令,凡清兵所到之处,限十日内尽行薙头,削发垂辫,改从满族的发式服饰,否则格杀勿论。这一高压政策的实施,激起江南士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反抗,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民族矛盾,给中原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是清初统治者的一大恶政。

根据揭帖透露的信息,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正式颁布“薙法令”后,已经被革职在家的陈奇瑜,由于“年老剃头发脱,遂将两鬓及脑后头发未剃,一面遮护”。至顺治四年(1647年)四月,山西太原府保德州知州贺雄飞到任后,陈奇瑜经常与他一道宴饮,贺雄飞没有察觉剃发的事情。后来,贺雄飞以太原府催解加增钱粮为由,向陈奇瑜之弟陈奇琏借银百两,又和曹现、钱有库、严可奇等每人借银十两。

在清朝初期,满清王朝为镇压汉人,决定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统治,剃发,也就意味着对汉人几千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儒家思想的颠覆,所以,剃发,也称之为“剜发”,每次剃发都是相当于被千刀万剐一般,这种折磨对于读书人尤其大,所以,今人总会说清朝人没有骨头,那就是因为,骨头早已经随着剃发一起被剔除了。

到了后来,其实清朝对于留头发的政策也逐渐的宽松起来。甚至,宫廷里边很多的阿哥都喜欢穿汉人的装扮。到太平天国的时候,清政府也只是将太平军骂为“长毛”,也并没有特别强调要头发怎么怎么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清朝的宗人府为何让人听了不寒而栗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时期的“宗人府”有多厉害?

人们在听到这里时之所以会害怕,是因为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在进去之后就等同于宣判无期徒刑,另外未来的生活不会有任何的保障,与此同时也会受尽一切折磨,根本就不可能会得到大家的善待。所以许多的人都不希望进入到这里,因为等待自己的可能就是无穷无尽的一种折磨,让人无法接受。

一、进去就是无期徒刑

钟仁甫是在明朝的时候出现,那个时候功能已经变得比较强大,这主要是用来管理皇族人员。那个时候并不是审理犯人,但是一旦威胁到皇帝统治,并不方便直接杀掉就只能够圈禁在宗人府。这里的圈境其实根本就没有时间的限制,可能皇上早就忘了这所有的一切,那么就有可能会终身被监禁,永远都会失去自由。皇帝日理万机,怎么可能会想起这些犯罪的人,也就意味着只要进入到这里,可能就是永无出头之日。

二、未来的生活没有保障

一旦关进这里,也就意味着会失去黄带子,简单来说就会失去身份标识。凭借着这一个身份就能够有效领取固定的金钱,还有粮食,在生活上必然就会比较风光,能够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但是在犯了过错之后,一旦被抓到这里,这就意味着同时就会剥夺身份,也一定会失去保障。和平民老百姓是一样的,肯定就会贫穷的度过自己接下来的人生。这样的生活要让这些人胆战心惊。

三、受尽折磨

在来到这里时,因为已经失去了身份,而且永远都没有出头之日,那么这里的管理人员可能就不会善待你,甚至为了发泄自己的怒气,有时候还会选择严刑拷打。这里没有自由,没有今天只会受到各种折磨,因此无数的人都会觉得生不如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和珅明明姓钮钴禄,为何很多人却喊他和大人?清朝满人的姓到底怎么读?

全文共 2512 字

+ 加入清单

和珅这个人物可以说很多人也都是比较熟悉的了,我们常常在很多影视剧里面看到他的身影,只不过,这毕竟只是电视剧里面的演绎,而经常看的人可能就会产生一些误解,比如和珅的姓。和珅其实并不姓和,他是满人,他的姓是钮钴禄,因此如果按照一般的称呼原则来说,和珅应该是被称为“钮钴禄大人”的,只不过,却还是在很多影视剧里面看到,人们称呼和珅是和大人,这是为什么?即便是改了和珅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一个与历史不同的和珅,但是也不至于把姓都改掉了啊,为什么要叫和大人呢?1.为什么和珅叫和大人

和中堂和珅原名姓钮钴禄,全名叫钮钴禄和珅,钮钴禄是满洲时期最古老的姓氏,并且还是满洲八大姓氏之一,之所以在电视剧人人都喊他和大人,是因为古代时候大人是一种学士,好比现代的学位一样。本身满洲以前就有个习俗,叫名不叫姓,一直在流传着,叫和大人也不足为奇,并不矛盾。

所以,电视剧里把钮祜禄和珅称呼为和大人并没有错,比较符合真实的历史,只不过由于和珅的姓氏钮祜禄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属于有钱的人家,在这个家族里面也出了几名比较出名的皇后,后来他们这个姓氏得到了一个绝无仅有的特权,允许一个姓氏用两个名字,这就意味着,这个家族所有的人,既可以用钮钴禄为姓名,也可以将钮钴禄后边第一个字为姓氏。

正是因为很多的钮钴禄姓氏都有这个特权,都同时有两个名字,随着时间变迁,这个钮字后来被人们渐渐的变换成了郎这个字眼,就因为这样,最后才有的郎氏这一汉姓,在清朝之后的时光里,所谓的郎氏也出了很多的名人,书画家,巡抚之类的,名人数不胜数,如果现在满洲人还有人姓郎的,有可能就是跟和珅是一个祖先。

其实姓什么叫什么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只要你对社会对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就是好样的,所有的人民都会从心里记住并感谢你的,和大人就是如此。2.清朝满族的姓氏

清宫戏和有关清代的小说比较多,从这其中有时候能发现一些很怪异的现象,比如有些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称呼和珅为“和中堂”、称呼康熙朝重臣索额图为“索大人”,还有晚清时期,一些人称呼咸丰朝重臣肃顺为“肃中堂”。

这种说法当然很符合一般的称呼习惯,但是是不是总觉得怪怪的,因为这些人是满族大臣,实际上“和珅”、“肃顺”、“索额图”不是汉人所说的“姓名”,而就只是“名”而已。

那汉族老百姓和汉臣这么称呼算不算是违禁呢?也不是,这些人基本也都接受了,毕竟都入主中原了,当然按照中原的规矩来。

那他们自己没有姓氏吗?当然不是,满族是有姓氏的,和珅的姓氏是“钮钴禄”,索额图的姓氏是“赫舍里”,肃顺更了不得,是宗室,姓“爱新觉罗”。

《还珠格格》中就有个有意思的情节,乾隆微服私访的时候,给自己的化名是“艾老爷”,这个汉姓“艾”自然是“爱新觉罗”的谐音。

那为啥这些满人都不说自己的姓氏呢?其实这就是习惯,现在流传的一些满族大臣给皇帝的奏折,还有在一些书画作品的署名中,都只写名字不写姓氏。

这种习惯有时候闹出不少笑话,比如很多百科全书在介绍“彭”这个姓氏的时候,说到名人的时候,往往举出“彭春”这个人,彭春是康熙朝著名将领,曾经参加过驱逐沙俄的战争,因为“彭春”特别像汉族姓名,姓彭名春嘛。其实“彭春”是满族名称的音译,他出生当时还是顺治时期,有些满人起名字还不是完全按照汉字来起,所以就有了“彭春”这么个名称,现在为了避免误会一般称“朋春”,人家的姓氏是栋鄂氏。自清初以来,满族逐渐倾向于采用两字的中文名(不包括姓氏),再将其音译为满语。但是姓氏汉化比较晚,一直到民国时期,因为避免麻烦,所以满姓几乎都改成了汉姓。3.满族的姓氏为何不用

这其实满族的习俗:在称呼一个人的姓名时,称名不称姓。传统满族的正式姓名分为哈拉(hala,姓氏)与格布(gebu,名字)两部分。而满族是由传统的女真游牧部落发展来的,所以满族文化的部族色彩很重,哈拉为部族最早的起源共祖,同一个哈拉之间,有不能通婚的禁忌,类似于汉族的同姓不婚。哈拉的由来,或源自于地名,或源自于居地的河流,或源自古老的图腾或传说。

而哈拉下面还有穆昆,这是同一个哈拉,移居不同地区之后,形成的新氏族集团。举例来说,瓜尔佳氏是满族的一个传统哈拉,根据居住地区不同,分成苏完瓜尔佳、安图瓜尔佳等。

其实哈拉大概相当于早期汉族的“姓”,穆昆相当于传统汉族的“氏”。所以,传统上,原始的哈拉,被称为哈苏里哈拉(hasurihala),分裂后的氏族姓,则称穆昆哈拉(mukūn hala)。在传统的满人家族中,皆能够知道自己的哈拉与穆昆,祭神时,先报哈苏里哈拉,再报穆昆哈拉。

而且,满族的姓氏和汉人不一样,他们不光一般情况“称名不道姓”,即使是需要说到姓氏的场合,也是用“董鄂氏的费扬古”这种说法,而满族“称名不道姓”的习惯实际是受蒙古族影响,从历史角度推断是这样的,因为早期满族的宗族组织固定,而几个哈拉组成的地缘部族集团中,一个人的哈拉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所以不需要称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在传统的满洲社会中,必须保证严格的族外婚,首领(牛录额真)管理户口,对于个人来说,基本没必要强调自己的姓氏。

不过,满人后期因为本身姓氏淡化,又久居中原,所以有时也染上很多汉人习俗,至乾隆时期,传统满族姓氏与汉族习俗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随名姓现象,是一种将名字首字当成姓氏的做法,源自满族习俗,例如乾隆时的阿桂,祖父阿思哈,其父阿克敦,三代名字前缀都是阿字。久而久之,这个前缀字被当成姓氏来看待,称为随名姓。乾隆帝为避免这种汉化现象,曾特意下旨,要求大臣阿桂家子孙不得效法。在后宫中,他又将自己妃嫔的单字姓改为“某佳氏”,使其满化。还有傅恒将其诸子,命名为傅姓,乾隆下旨,将傅改为富字,以符合其满洲旧姓富察氏。

但乾隆的努力属于逆历史潮流,到了后来,满族姓氏虚化基本是普遍现象(除了少量贵族),到了后来,连皇族都改姓了,比如启功先生,前清皇族后裔,著名学者,他坚持自己姓“启”名“功”,他认为“爱新觉罗”不是姓氏,而是部落名称。

所以对于个体来说,他们对自己的姓氏概念越来越淡化,反正说了也没什么用,所以到了后来,满人就有了只说名不说姓的习惯。有时候还因此闹出一些尴尬的情况,比如晚清将领胜宝,因为仗打得不好,被同僚讥讽为“败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为什么清朝武士都是反戴腰刀?抽刀砍人时不麻烦吗?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清朝武士都是反戴腰刀?抽刀砍人时不麻烦吗?

反戴腰刀意思就是不忘本,同时也同样是粉饰太平,为了有效预防皇帝被行刺,这样的一个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1、不忘本

再进入到中世纪,要说比较厉害的兵种,必然就是骑兵,任何一只政权,只要拥有强大的骑兵,那么都可以横扫周围的邻邦,比较典型的就是匈奴。吴三桂在造反的时候也同样会选择参与镇压。一般都会选择反着带腰带,这也是为了预防战马,在颠簸的时候,刀子直接就从腰间脱落,这样的一个操作,其实拔刀的速度也会更加的快。

2、粉饰太平

就是也会有另外一层意思,本身就是需要彰显天下太平。清朝在进入到乾隆皇帝时期,清朝的国力也同样会进入到一个巅峰的阶段,乾隆皇帝也会觉得自己非常的有实力,在当时选择反弹也是被称之为太平的,并不需要拔刀相向,才会选择反对,之所以这么做,其实也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大清帝国一直都会处于天下太平的状态。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种就是习俗,另外一种就是强制性的命令。

3、皇帝防止被行刺

在进入到清朝的宫廷里面,皇帝身边的这些侍卫,全部都需要自己去反着带刀,因为清朝的皇帝也会比较担心在这中间暗流涌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样可以影响到后宫侍卫的行动,在这里面也同样会包括一些亲王的人,如果是亲皇迫于斗争形式的需求,也会选择教唆侍卫去刺杀皇帝,毕竟皇帝一死,那么朝廷权力也同样会出现真空的现象。想要拔刀的时候也同样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相对来说也会比较费劲,所耗费的时间比较长,这就可以让人皇帝觉得能够有所警觉,也知道到底是不是有刺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清朝这么落后,为什么人口会出现迅速增长的情况?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为何清朝人口出现迅速增长

主要的原因是政治政策能够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效果。人口的数量,这和国家的基本情况有关,康熙年间还是非常稳定非常积极的,这种稳定的社会秩序稳定的政治关系,必然就可以有效催生人口的增长,这其实就是一般的社会规律。

康熙皇帝会选择一种不一样的政治手段,首先就会鼓励所有的老百姓去开垦荒地,清朝时期一般人口并不算太多,可是清朝的版图还是非常大的,因此就会面临着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荒地的存在感太高,而且地广人稀。

想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要把所有的荒地利用起来,因此就会号召所有人去种地,更是废除了原先的圈地制度。地主圈地所有的土地全部都会归地主,所有社会劳动力还需要给地主提供服务,无论是做多做少,所有的一切都是地主。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就算生了孩子也可能根本就养不活,孩子会让很多的孩子都因此受罪,自然生育率也并不是很高。

可是在废除圈地制度之后,土地就会直接交给农民,农民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地,可以掌握属于自己的经济命脉,在有了土地之后也可以有效改变当前的现状,可以有机会去好好的生活。

康熙不仅会把土地还给农民,康熙也同样会承诺在10年之内都不需要交税,不需要交税,这也意味着土地里面的东西全部都是自己的,并不需要为了别人而去不停的忙碌。于是农民为了自己的辛苦,肯定也会更加有干劲,不需要浇水,也能够有效减轻负担,这就导致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好,自然就有了多生孩子的一种想法,因为孩子以后也会成为劳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谁推翻了清朝 清朝是不是帝国主义

全文共 248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整体来说是辛亥革命推翻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的逼宫。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在之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眼花什么原因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视觉时有模糊、眼花的问题时有产生。那么,眼花什么原因?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眼花的原因吧!

头晕眼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原因一: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而作眩晕;或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原因二:神经系统病变:如脑缺血病变、小脑病变、脑部病变、脑外伤、某些类型的癫痫等。此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某些神经症的病人也会常常感到头晕。有时感冒可能会附带有头晕的症状。

原因三:健康状态下,老年人体内造血组织的存在量以及造血质和量已经有所下降,红细胞本身的老化,使其对铁的利用率大不如前。因此,老年人如果不注重营养保健,很容易患贫血。

如何治疗眼花的小偏方:

1、 冷水洗眼法

坚持每天用冷水洗眼。先使双眼浸泡在冷水中一两分钟左右,再擦洗一下眼部周围的眼肌并用双手轻轻揉搓20至30次。

2、 经常眨眼法

有空就利用眨眼的方法来振奋眼肌,并且用手轻度搓揉眼睑,以此来增进眼球的湿润,在闭眼的时候用力挺起双肩,让双眼紧闭一会儿。以下方法若长期坚持,对减轻和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老年眼花有一定的作用。

3、 热敷眼部法

每天晚上在临睡前用50℃的热水洗脸,先热敷额头和双眼的部位,然后闭眼两分钟,等温度降低后再洗脸。

此外,还有一些食疗小偏方也是挺有效的。

酱醋羊肝:将羊肝洗净切片,调以酱油、醋、料酒、姜爆炒。对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引起的花眼疗效尤佳。

红肝丸:取红花10克,与250克猪肝共剁为泥,做成丸子蒸食。此方不仅能明目,而且对白内障术后眼中血丝,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枸杞蛋:枸杞子20克,与两个鸡蛋调匀蒸服。此方对老年眼花、多泪有效。

眼花什么原因

血液微循环不通畅,导致视觉时有模糊、眼花的问题产生。

有的人伴有头痛眼痛,重影串行。若不注意调养,饥饱失常,目力过劳,悲泣忧郁,贪淫恣欲,则加重耗损阴精。阴精亏而阳炎盛,阴精之水不能制伏于火,阴阳失调,水火不济,致目力减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清朝最著名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

全文共 823 字

+ 加入清单

在生活中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对避暑山庄这个词一定不会陌生,避暑山庄在承德是非常重要的旅游景区,也是曾经的清朝历代帝王的乐园,如果想要去参观一下曾经的皇家园林,那么就要对承德避暑山庄有一些了解,本期承德文化为你解析。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帝王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市区北部。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1994年12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热河行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

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乾隆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戈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

清帝嘉庆、咸丰皆病逝于此。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帝咸丰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在这座房子里批准了《中俄北京条约》等几个不平等条约。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庄日渐败落。

您也许还喜欢:

老北京著名的特色历史文化

关于天津葬礼习俗知多少?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清朝女性唇妆怎么化 清代花瓣唇妆画法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清宫戏看过不少,想必大家都很好奇清代流行什么样的唇妆?甄嬛同款唇妆怎么画呢?下面本网小编带大家来看一下清朝女性唇妆怎么化?清代花瓣唇妆画法

清朝女性唇妆怎么化

大家在看甄嬛传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孙俪的唇妆是只点了中间的,不是饱满的画法,没有全涂。这是因为清朝的统治者虽然是少数民族--满族,但是清朝主流的人群还是汉族,而汉族的妆容是沿袭汉唐的妆容的,汉人妆容多是小家碧玉的风格,就是朱丹一点红。清朝宫廷女子为了赶时髦,也会采用民间的女子唇妆,所以就出现了甄嬛孙俪的唇妆是只画了一半的。

清朝流行花瓣唇妆,清代时期,上层贵族的女子穿旗袍、戴云肩、梳旗头,偏爱以橘色系为主的艳丽妆容,一般脸颊着色偏暗,眉妆则采用柳叶眉、水眉、平眉、斜飞眉等较素净的式样。而民间女子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大多保留着明朝时期的打扮。点唇式样还是比较统一的,以艳红居多,并且涂抹部分非常小,上下唇各抹一小点。

清代花瓣唇妆画法

先用粉色的润唇打底,中间厚涂两边薄涂,这时候用红色口红在上嘴唇画一个爱心状,下嘴唇先画一个比上嘴唇大一点的爱心状,画好后将下嘴唇的爱心中间延长出去,这样看起来就会像一朵小花瓣啦。

清朝甄嬛妆

黑化前的甄嬛,慢慢一股子少女的气息,粉粉的哑光底妆,大面积腮红造就的少女颊,灵动的粉紫色系眼妆,温柔的眉黛。

黑化之后的甄嬛,气场全开,眼线+眉毛营造眼神锐利,轮廓加深,斜向上打的腮红更是提升了整个人的气色和气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清朝州大还是府大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州和府属于同一个级别,彼此间地位相等,互不隶属。

“州”一般分为“直隶州”和“散州”两种,“直隶州”是直接归省来管辖,和“府”是平行的等级,并且互不隶属;而“散州”则属于“府”,和“县”是一个级别。直隶州相对散州来讲,行政区的级别更高,并且所管辖的面积也比较大。

“府”则属于“道”以下的行政区,它的最高长官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府”,在官阶上属于四品官阶,“府”在整个清朝行政区的管辖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要执行上面的决议,而且还要处理管辖区的各项事务。

清朝将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推向了最高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1882年是清朝什么年代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1882年是清德宗光绪八年,壬午年(马年);大事记:美国颁布1882年排华法案,在移民方面对中国劳工严加限制。上海玉佛寺建成。1月3日(清光绪七年1月14日)——张之洞任山西巡抚。2月 21日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开通了第一个人工电话交换所。5月 22日朝鲜与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朝美修好条约》。5月20日德、奥、意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即《三国同盟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三国同盟的形成。

朝日订立《济物浦条约》光绪八年(1882)七月,日本公使花房义质借口朝人焚毁日本使馆,要求朝鲜赔款谢罪,并限三日内答复。朝相闵泳翊请求暂缓时日,以待清廷态度。七月十七日,经李鸿章示意,朝鲜大臣李裕元与日使签订了《济物浦条约》,规定朝鲜赔款五十万日元,并向日本谢罪。日本取得在朝鲜的驻兵权利,并声称与中国有同样的出兵权利。

中朝订立《水陆通商章程》光绪八年(1882)八月二十日,天津海关道周馥、候选道马建忠与朝鲜大臣赵宁夏、鱼允中在天津议定《中朝水陆通商章程》,规定:北洋、朝鲜互派商务委员驻汉城、天津,朝鲜人民在华受中国法律管理;中朝自由捕鱼、自由贸易,互相往来,招商局船只定期在中朝间航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清朝金瓜子现在值多少钱 清朝皇帝打赏为什么用金瓜子

全文共 1187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皇帝一般打赏给大臣一些奖赏的时候,要么是黄金白银,要么是绸缎等等。然而在清朝,皇帝打赏大臣都会用金瓜子!这个金瓜子到底是什么呢?金瓜子如果放到现在的话值多少钱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清朝金瓜子现在值多少钱

金瓜子只有皇室中才能制造流通,民间没有,因为被禁止制造和流通,物以稀为贵,其象征意义就不同凡响了,将其作为赏赐代表了皇家对大臣或者侍卫的重视。家中有金瓜子可以说就代表了其不是身世显赫,就是皇恩浩荡,被皇帝或者皇家看中,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金瓜子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经济价值,毕竟它代表的是荣誉,而非单纯的金钱。

尽管如此,但这不意味着金瓜子的价值就会低到哪去。金瓜子毕竟是以黄金为原料,从碎金中提炼再定型成瓜子,黄金的含量不算低,况且金瓜子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它的质量大概在20克到30克之间,以现如今黄金的价格来算,一枚小小的金瓜子至少也值一万块。而且皇家赏赐金瓜子不可能只赏赐一两颗的数目那么小家子气,一次怎么想都有几十,甚至上百颗,换到如今也可以称得上是巨款。

2、清朝皇帝打赏为什么用金瓜子

其实,在当时清朝时期瓜子并不是人人都能吃得到的,当时只有皇亲国戚和一些大臣才能吃得到的,所以在当时吃瓜子是一种贵族身份的象征,即便你有钱也未必买的到的一种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会做成金瓜子的原因之一。

还有,明朝初期的时候是禁止金子在民间流通的,只有到明朝末年才渐渐放宽松,但是在当时民间市面上你几乎不会看见金子的使用,因为金子在当时相当罕见,即使你拿到店家去消费给他金子,店家也不会收,因为没有办法给你找零,即使你不用找零,店家也怕你给的是假的,在当时金子的明间人士检验能力远远不及银子的检验技术高超。所以当时金子的价值是很高的,但不流通,也是只有官宦人家或者大户人家才有的,这也是为什么会制作成金瓜子的原因之一。

就是因为这两个条件才有金瓜子的诞生,也就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能够得到金瓜子的封赏也是一种荣耀。

可能对于电视中你经常会看到皇帝赏赐一些大臣黄金万两,绸缎千匹,土地数百亩的情况,这种情况都是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有,清朝好比:年羹尧、和琳等人才有,这些都是为国家开疆拓土之人啊!

而过分的赏赐对于皇帝来说也是负担,并且会打击大臣们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只有适合性的赏赐才会有调动大臣们最高的积极性,而金瓜子就是起到这种作用,时不时的赏赐下属干活才带劲,就好比如今的传统节日,老板给员工发个购物卡一样,时不时的给是有鼓励意义的,所以别小看这一个金瓜子对属下的意义的。

再说这一个金瓜子,其实就是碎金子,但是具体形状被称之为“金瓜子”,但是价值可是很高的,一粒金瓜子的重量大致在20-30g之间,在清朝时期一个金瓜子可以兑换二十两白银,皇帝一般赏赐都会在3-9枚之间,如果给了9枚的话,那就是当时清朝一品官员一年的俸禄啊,所以这不是一般老百姓想象得到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