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朝都亡了,为什么还有人给皇陵守墓的人最新四篇

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过年期间就是看看戏这么简单吗?那么,清朝皇帝们在沈阳故宫里是如何过年的?下面,问学吧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浏览

5465

文章

4

篇1:孙殿英盗皇陵,挖开一看,发现清朝皇后“面目如生,有如古佛”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令妃是乾隆最有名的妃子之一,近些年来各种电视剧对其也多有表现,而且她基本上都是正面的角色。令妃是乾隆中后期最爱的女人,在乾隆心中的地位大概只有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可以与之相比了。

令妃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她是在乾隆20年到乾隆40年影响乾隆最大的女人,还在于她也是清朝生育最多的后妃之一,她为乾隆生了6个儿子。又有乾隆的宠爱,又生了6个儿子,令妃为何一直到死后才被奉为皇后呢?这就又要说道她独特的血统了——她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有汉人血统的皇后。

令妃出身并不高,而且又有汉人血统,当乾隆决心把他们的儿子永琰立为储君时,就必须考虑令妃的身份给永琰(也就是嘉庆皇帝)带来的不便和阻力。如果大臣们不同意立令妃为后,这就意味着永琰也会被一块否决,这是乾隆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到了乾隆晚年公开永琰为储君的同一天,才把令妃追封为皇后,由此可见乾隆对于令妃的爱以及缜密的心思。

乾隆死后,和他的两位皇后,3为皇贵妃一起被葬在裕陵,“令妃”就是这两位皇后的中一位,而乾隆的妃子们包括被葬在裕陵西侧的妃园寝。1928年,孙殿英盗掘清朝皇陵,不仅慈禧的墓被洗劫一空,乾隆的裕陵和旁边的妃园寝也惨遭洗劫。东陵盗案发生后,溥仪痛心疾首,他下令派载泽、耆龄等皇室宗亲去处理善后的工作,也正是在这次清理中,人们发现了令妃的遗骸,别人的尸骨都已经腐烂成了枯骨,但是唯独令妃尸身不腐,这让众人惊诧不已。

参与善后工作的皇亲爱新觉罗·宝熙在自己的日记中记载了令妃遗骸的模样:颏多皱纹,齿未全脱,皮骨俱存,丝毫未腐,笑容圆相,有如古佛,诚异事也。为什么令妃的尸体能保持不腐,至今都没有完美的解释,而爱新觉罗·宝熙所记载的“笑容圆相,有如古佛”更是令人惊叹。

令妃自从乾隆24年被封为令贵妃之后,由于皇后乌拉那拉氏和前空不和,自断头发,实际上已经只是名义上的皇后了,令妃从这时起实际上已经成了真正的后宫女主,她统摄六宫十几年,处事得体,母允垂仪,是一位相当贤惠的皇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溥仪去世的时候清朝已经灭亡了50年,为何他还能葬入清朝的皇陵?

全文共 143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一个已经拥有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的朝代更替交接,期间诞生了有几百位皇帝。人与人之间的命运各不相同,皇帝与皇帝之间的命运也是千差万别的。那些开创了盛世的皇帝青史留名,生前死后都享尽盛誉。而每朝最后一位的亡国皇帝,结局却都大多悲惨。

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作为亡国之君,一生三次登上帝位,三次被赶了下来,估计是历代皇帝中极其坎坷的一位了。但是,他是十分幸运的,无论是孙中山、袁世凯,还是日本人、苏联人以及新中国政府都曾想要杀掉他,但溥仪最后不仅得以善终,还被葬入皇家园林!

新中国成立后,溥仪在历时十年的改造中,成为一位遵纪守法的普通公民,1967年溥仪尿毒症病逝,死后溥仪的骨灰经过几次转移,最后葬在清西陵。溥仪去世时候是1967年,此时大清已经灭亡了50多年,为啥他最终还能葬入清朝皇陵中呢?溥仪作为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朝灭亡半个世纪后还能埋入皇陵里,需要感谢一个人,她就是李淑贤——溥仪一生娶过五位妻子,而李淑贤是他最后一任妻子,是陪伴他走到生命尽头的人。

众所周知,我国历代帝王最看中的一件事,就是选择风水宝地建陵寝。那么,作为清末皇帝,溥仪自然也不例外。在10岁的时候,溥仪已经选择了一个风水宝地,打算藏于旁边的墓地。然而,在陵墓还未完全修建好的时候,溥仪就被当时的军阀冯玉祥驱赶出了紫禁城,至此一直流落天津,后来,溥仪成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度过漫长的几十年,平平淡淡的了却残生!

不仅如此,溥仪在新中国结婚后竟成了个“妻管严”,往日八面威风的皇帝范消散无遗。1959年溥仪从抚顺战犯管理所特赦,到了北京。之后,他开始了新生活。新政府十分关心他,因为考虑到他从皇帝成为平头百姓这个落差有点大,再加上当时溥仪年龄也有些大了,于是政府把他安排到了植物园工作,平时非常清闲,而且接触的人不多,拿到的工资不少。

单位的领导也蛮照顾他,知道他喜欢抽烟,每个月还会专门发给他一条烟。一开始,溥仪最高兴的,就是每个月拿到烟的那一刻了,然而自从结婚后他就再也拿不到了,不是没发,是他的妻子扣押了!因为他之前被人伺候惯了,一切都有人负责打理,因而他仍旧将他的一切,全都交给了李淑贤打理。

这位曾经的皇帝对妻子非常恐惧,有一次吵架溥仪居然吓得给李淑贤跪下求饶,毫无皇帝的自尊和骄傲!溥仪怕老婆其实是一个心理疾病,缘起于他退位之后,他特别喜欢的妃子文绣坚决要和他离婚,这让溥仪很没面子,给他留下极大的心理创伤。

而李淑贤呢,原本以为嫁给曾经的皇帝会非常棒,很有面子,但是结婚之后才发现皇帝不过如此,更重要的是,溥仪还没有生育能力!溥仪本来就与李淑贤的心理预期相差不少,何况他还有生理隐疾,让李淑贤格外不舒服。她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发雷霆,而溥仪毫无招架之力,他只能像个孩子一样站在边上大气不敢喘一个!

她在家里,俨然成了一个“太上皇”。话说有一次溥仪的弟弟溥杰过生日邀请溥仪前去赴宴,但是发过来的请柬上没有李淑贤的名字。李淑贤觉得这是看不起她,所以当溥仪要和她一起去的时候,她坚决不肯,最终,因为李淑贤不肯去,“妻管严”的溥仪吓得也没敢去!

这位“太上皇”不仅在溥仪活着的时候主导他的生活,甚至死后的溥仪也要任他摆布!1967年溥仪去世后溥仪被葬入了八宝山,能够进入八宝山本来对于溥仪来说也是一种荣幸,然而他的坟后来又被李淑贤迁到了清西陵中,原因竟然是金钱诱惑!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不仅在生命的尽头没有尊严的活着,死后都没得到尊重,尸体被挖出来,真是可怜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清朝都亡了,为什么还有人给皇陵守墓?

全文共 1433 字

+ 加入清单

守墓这种事情,一般都是世代都守在墓旁的,不过如果遇到王朝覆灭,或者守墓人家中出现了一个并不愿意继承这个事业的人,守墓恐怕就进行不下去了。但是为什么,1919年清朝灭亡一直到现在已经有整整一百年的时间了,但是清朝的皇陵却一直都还有人在为他们守墓?守墓人的工资又该谁来发呢?

1911年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敲响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丧钟,虽然当时清政府还有很大的力量但是也挡不住社会进步的历史洪流。经过袁世凯的左右施压,革命党和清政府进行行了著名的南北和谈。通过谈判清政府宣布清帝逊位南北统一,正式建立民国由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清朝正式灭亡。

中国自古新朝建立对前朝皇陵保护祭祀的传统,以期香火不绝后继有人。何况根据民国政府和清政府达成的《清室优待条件》,里面有专门的规定。“大皇帝辞位以后,其皇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共和国选设卫兵妥慎保护。”由于清朝以后的北洋政府大多是满清旧臣,自袁世凯以后可以说还是比较尽心的。此后历经多次军阀混战北洋政府政局混乱无力管理保护清朝陵寝,关外局势相对稳定关外三陵保护较好。保护皇室陵寝的责任就主要靠逊清皇室满清遗民来管理保护。

清朝灭亡之前皇陵附近都有挑选的八旗子弟组成的护陵村落,政府对他们实行很多优惠政策内务府工部礼部也有专门的驻扎机构。平时也有丰厚的赏赐,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待遇不菲也算肥差了。清朝灭亡以后赏赐断绝政府拨款也越来越少,守陵人的生计都很少全靠清室接济。有很多人被迫外出谋生,由于守陵人是满族八旗皇陵也算是自己祖坟大多数还是尽心尽力的。随着溥仪被驱逐皇宫皇室经费拮据,只能是雇佣几个人象征的守护皇陵安全。北伐战争以后北方局势混乱土匪遍地,军阀孙殿英盗掘东陵。清室代表一直向政府申诉但是在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年代,根本无力得到公道。此后历经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虽然条件艰苦还是有护陵人父子相继守护着皇陵安全。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50年代就成立文物保护所对清朝皇陵进行管理保护。后来又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承担保护修缮管理的工作。再也不会有破坏盗掘的事情发生,护陵人也开始了新生活一部分的人也参与到对皇陵的保护工作中。其他人依靠皇陵的旅游业发展也过上了小康的生活。

清初期,北京城外还没有清陵墓,只有在东北地区才有满族的三个祖陵,埋的也是之前的满族皇帝,但是那个时候他们已经派人守陵了,而且竟是爱新觉罗氏人,这说明当时守陵是一种荣耀,一种身份的象征,并不是随便谁都能守陵的。大清朝建立后,守陵人数增加,就不能像之前安排一些皇族来守陵,也没有那么多皇族,所以对守陵人要求门槛就降低了,而他们的工作也不仅仅是看守陵墓,还担负着筹备各个时期的祭祖活动的任务,但这是的守陵对于守陵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份工作,而不是一种情怀了。为清朝守陵,工资当然由清政府出资,每年都要拨出一笔特殊经费用于发工资,同时还要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如田地、住房、交易市场、学校等,当时的守陵人待遇好,工作简单,过的是退休后的生活,遛鸟、听戏、下棋,也是快哉。

宣统皇帝退位,清灭亡后,守陵人就没有人管理了,大清都没有了,为谁守陵呢?。不过仍然留下来了一批守陵人,因为当时清政府在灭亡之前和民国政府签的有关于守陵方面的协议,提到民国政府每年单独拨出一部分银子用于守陵日常花销,所以守陵人的工资由民国政府发放,但是和清朝比这个待遇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工资少的可怜,更谈不上配套设施了,最后几乎没有人愿意干这活,没有人担负守陵的责任和工作,仅存的守陵人成为了摆设,清陵维护管理也就形同虚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元朝的皇陵找不着 明朝的皇陵不敢动 只有清朝皇陵被洗劫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皇帝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也是人们敬仰的对象。皇帝去世后,不仅要进行隆重的葬礼,还要建造豪华的陵墓,陪葬各种珍宝。这种厚葬现象源于封建社会的迷信观念,认为人死后仍可享受荣华富贵。然而,在我国历史上,元、明、清三个朝代的皇陵命运却截然不同。

1、元朝陵墓的秘密

元朝曾是强大的国家,统治范围涵盖中原和蒙古。然而,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与中原汉族存在一定区别,导致他们对陵墓的处理方式也不同。蒙古族游牧民族倾向于迁徙,没有固定住所,这使得祖先的坟墓常常遭到盗挖。于是,蒙古人多选择秘密埋葬,隐藏痕迹,避免被盗。元朝皇帝的陵墓一般位于蒙古境内,如肯特山,地理位置偏远,难以找到。这也是为何至今没有找到成吉思汗陵墓的原因之一。

2、明朝陵墓的幸运

明朝统一中原,多数皇帝葬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尽管明朝中期遭遇动荡,但明陵却相对完好。这主要得益于历史事件的安排。明朝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虽焚毁了朱元璋的陵墓,却没有盗掘。清朝入主中原后,也未对明陵进行破坏,因不愿引起民愤。同时,反清复明人士的存在也限制了清朝对明陵的行动。

3、清朝陵墓的劫难

清朝入关后,盗墓贼将矛头指向了清廷。清朝社会动荡,腐败,人们对清朝极不满,这使得清朝皇陵成为了盗墓贼的目标。清朝皇陵多位于东陵,大多遭受洗劫,除顺治、雍正之陵外。清朝陵墓结构简单,埋葬较浅,更容易受到盗墓贼的袭扰。慈禧太后的陵墓甚至被军队掠夺,尽管也存在保护士兵,但仍难挡洗劫之劫。

4、不同朝代的皇陵命运差异

源自历史、文化与社会背景。元朝陵墓因蒙古特点,往往难以找到,成吉思汗陵墓尚未被寻获;明朝陵墓多位于繁华地区,受保护,未受严重侵害;清朝陵墓则因社会混乱,成为盗墓贼的目标,饱受洗劫之苦。

元、明、清三个朝代,皇陵的命运各异,展现出不同的历史图景。封建社会的迷信观念与政治环境,决定了皇陵的保存状况。这些皇陵的故事,既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迷信与奢靡,也折射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