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湘方言的特点(热门九篇)

白露时候的气候变化比较明显,但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露水,在早晨阳光刚刚照入大地的时候,可以观察到地面有一层薄薄的像雾一样的水珠,密集的排在一起,就是昼夜温差变化的一个表现。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湘方言的特点有哪些,以供大家参考!

浏览

5673

文章

9

篇1:中国的方言分区及每种方言区的特点

全文共 102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语言除了普通话全国通用之外,还有很多方言。每种方言之间既有相同的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差别。方言是我国的文化,也是展现民族特色的一门学问。那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的方言分区以及每种方言分区的特点

操作方法

1

北京方言。北京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它是以北京话为代表,在全国各地当中使用的范围最为广泛。北京方言又可分为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和江淮方言。北方方言声母分类较细,.从语法方面分析,官话方言中的北京、西安、济南等地声母都在20个以上。

2

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在语音方面,多送气音,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在词汇语法方面,最明显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语。

3

湘方言。又称湘语和湖南话。在七种语言当中是分布地域狭小的语言。 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的岳阳、南县、汨罗、湘阴、沅江等地区。湘方言在语言的特点是,1.保留了中古浊声母,新派湘语有清化现象;2.分平上入去,平、去分阴阳,保留了入声,但入声无韵尾,不平上去属于同一类型的声调,益阳部。

4

吴方言。习惯上叫做吴语,又叫江浙话和江南话。江淮官话韵母超过40个(扬州46个,合肥43个).除了湘方言和吴方言的老湘语之外,其余的语种中都已经消失。

5

粤方言。也叫作粤语。俗称广东话,是方言体系当中保留古音特点的一个语言体系。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以广州为中心。

6

闽方言。又称作闽语,俗称福佬话。是七大方言当中内部体系最为复杂,内部分岐较大的一个语言。闽方言素以复杂难懂著称。声母体系以15音即15个声母。韵母特别多的,如闽方言潮汕话有76个,泉州话有72个,比官话方言韵母数多一倍左右。

7

赣方言。又称赣语。是七大方言体系当中使用人口最少、使用面积较小的一个方言体系。

8

全国语言体系总的特点是,北方各方言一致性大、差异性小;南方各方言差异性大,一致性小.北方方言内部分歧较小,而南方方言演变较大,内部分岐较大。

9

官话方言的音系比较简单,反映了汉语语音从繁向简的发展趋势;南方各大方言音系比较复杂,更多地保存了古代语音的因素。

10

在方言当中,每种方言在声母,韵母,以及构词和造词方面都有差别。在词义、价值方面也要区别。比如粤、客家方言的“肥”和“胖”都叫“肥”,指人的“胖”和指动物的“肥”没有区别。

特别提示

在每种具体的方言之下,每种具体的方言在具体的地区之间也有差异。比如湘方言还分为老湘语和新湘语,以长沙为中心,每个地方又有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南京话是什么方言,它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有56个民族,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在这么多人,这么多省份的中国,有许许多多的方言,每一种方言都有各自独特的历史渊源,比如南京话就是其中的一种方言之一。那么南京话属于什么方言呢?

南京话的历史渊源很久远,南京话也就是南京官话,南京官话指的是中国官方语言也以南京语音作为南京官话的标准国音,而现代的南京话在南京市的六个区使用广泛,目前也有1600万人使用。并且南京话在历史中也是长期被当作官方的标准话来使用,金陵雅言也是以中国汉语的标准发音,并且一直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的语音,到了清朝中期的时候,中国官方标准以南京官话为标准,南京话也影响了使用汉字的很多国家,比如日本,朝鲜等。

南京话属于吴语方言,从晋朝的时候就开始使用,并且在古代的时候吴语是老百姓说的话,后来官方怕老百姓闹事,将吴语和洛阳话进行了综合,到了明清时期南京话都是官方的标准语言,到了雍正时期才将官话改为北京官话,但是其中还有南京话的标准在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的方言分区及每种方言区的特点

全文共 925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北京方言。北京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它是以北京话为代表,在全国各地当中使用的范围最为广泛。北京方言又可分为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和江淮方言。北方方言声母分类较细,.从语法方面分析,官话方言中的北京、西安、济南等地声母都在20个以上。

2

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在语音方面,多送气音,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在词汇语法方面,最明显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语。

3

湘方言。又称湘语和湖南话。在七种语言当中是分布地域狭小的语言。 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的岳阳、南县、汨罗、湘阴、沅江等地区。湘方言在语言的特点是,1.保留了中古浊声母,新派湘语有清化现象;2.分平上入去,平、去分阴阳,保留了入声,但入声无韵尾,不平上去属于同一类型的声调,益阳部。

4

吴方言。习惯上叫做吴语,又叫江浙话和江南话。江淮官话韵母超过40个(扬州46个,合肥43个).除了湘方言和吴方言的老湘语之外,其余的语种中都已经消失。

5

粤方言。也叫作粤语。俗称广东话,是方言体系当中保留古音特点的一个语言体系。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以广州为中心。

6

闽方言。又称作闽语,俗称福佬话。是七大方言当中内部体系最为复杂,内部分岐较大的一个语言。闽方言素以复杂难懂著称。声母体系以15音即15个声母。韵母特别多的,如闽方言潮汕话有76个,泉州话有72个,比官话方言韵母数多一倍左右。

7

赣方言。又称赣语。是七大方言体系当中使用人口最少、使用面积较小的一个方言体系。

8

全国语言体系总的特点是,北方各方言一致性大、差异性小;南方各方言差异性大,一致性小.北方方言内部分歧较小,而南方方言演变较大,内部分岐较大。

9

官话方言的音系比较简单,反映了汉语语音从繁向简的发展趋势;南方各大方言音系比较复杂,更多地保存了古代语音的因素。

10

在方言当中,每种方言在声母,韵母,以及构词和造词方面都有差别。在词义、价值方面也要区别。比如粤、客家方言的“肥”和“胖”都叫“肥”,指人的“胖”和指动物的“肥”没有区别。

特别提示

在每种具体的方言之下,每种具体的方言在具体的地区之间也有差异。比如湘方言还分为老湘语和新湘语,以长沙为中心,每个地方又有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带你了解湖州方言的特点

全文共 3213 字

+ 加入清单

湖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古属吴越之地,因此,湖州方言是吴语的代表方言之一。那么作为吴方言的一个重要的分区,湖州方言在吴方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湖州文化中,湖州方言有着其自身所特有的一些特点。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下湖州方言的特点吧。

湖州西倚天目,北临太湖,东、南铺展平原,它拥有三县两区,湖州市本地及两区溪泊纵流,河港密布,桑榆阡陌相间,小桥流水人家,为著名的江南水乡,交通便捷,使得湖州方言十分复杂。湖州方言有吴语、官话和客籍三部分组成。其中本地方言是湖州话,它属吴语区太湖片湖州小片方言。湖州西部的官话人口是太平天国战争后的中原移民;客籍方言人口大多为闽南语,系战后清政府招垦而至的浙南及福建籍人口。

一、湖州方言语汇中的浓厚水乡色彩

作为太湖边的水乡城市,湖州有着十分浓厚的水文化,在古代湖州便有着“水晶宫”的美誉。作为太湖平原的农耕区,在此处混合了渔猎文化,因而使得湖州方言呈现出十分浓厚的水乡色彩。这种影响,十分鲜明地从语汇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许多的语汇,在湖州有着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说法,例如虾,这种在东部地区比较常见的小型水产,几乎不分种类被各地称为“虾”而没有任何变化(仅仅在杭州地区会被称为“虾儿”,口气稍微软化)。但在湖州,对于虾,一直都是使用一个独特的称谓:“弯簪”。外地人初来湖州,一般都对“弯簪”这个词极不理解,很难与虾进行联系。事实上,对于很早就将虾列入食用品的湖州人,这主要是取其在烧煮后身体弯蜷的特点而赋予的名称。是一种长期水乡生活的总结与传承。

与之类似的,湖州方言对鱼类的分类细致,很多鱼都会在湖州有自己特别的叫法。例如将鳜鱼称为“花鲫鱼”,将鲢鱼细分为花鲢和青鲢等等,都是长期和鱼类接触的水乡人民对于水产的一种具体而朴实的分类。

对于太湖边的湖州,水是相当司空见惯的,因而虽然没有临海,湖州人对于水,却是表现出特殊的大气。太湖是全国第三大淡水湖,其主要的两条来水河流均经过湖州流入太湖。对于供养如此巨大的湖泊的河流,他们的名字却十分不起眼。湖州人谦逊地称他们为东苕溪与西苕溪。以至于人们几乎无法想象他们是如何能向无垠的太湖确保供水的。同样的理由,见惯了太湖的湖州人在面对杭州西湖或者北京后海的时候经常发出这样的惊讶:“各么顶都散个宕么(这最多算个池塘么)”。湖州人就是如此,把人家的湖叫塘,把人家的塘叫水坑潭。生来见多了水,一出口就有大气派。

这也难怪,除了大海,湖州人大约是不会在水面前失色太多的,如徐迟先生描绘他的故乡南浔(湖州下的一镇)时写到的:在这个水晶晶的地方,一切都是水晶晶的。

二、湖州方言中朴素而形象的语汇表达

虽然很多的语汇在湖州方言中的表达与其他语言有着巨大的差异,然而,要理解他们却并不是太难的事情。这就要归功于湖州方言的朴素与形象了。

湖州方言有大量的语汇来自于对声音的模仿与表现。例如,对于火柴和划炮(一种小型的鞭炮),湖州人将点燃它们的动词特别地定义为“闭”。而不是其他地区那样统称“划”,而“闭”又仅仅特指这两种动作,不可泛用。原来,这个词模仿的是在划火柴时在滑动摩擦点燃火柴时的那种声音。而这个微妙的声音被用来专指划火柴,因为划其他的东西并没有这样的声音产生。

蝉在很多地方称知了,而在湖州被叫做“洋斯塔”,这也是一种细致的拟声,在湖州人看来,这个词,要比“知了”更加准确地表现那种酷暑中令人烦躁的声音。

和其他地区一样,湖州人也会把事物用于对人的状态的描摹当中,只是这其中有很多地域特色。例如湖州人会将人傻呆呆地或者反应迟钝的样子称为“木头鸭”或者“癌塘仆”,前者是一种江南常见的鸭,平时就是傻傻的样子,而后者是一种生活于水底层的大型鱼,湖州人就认为它“傻傻地趴在池塘底”。“白板”则是以麻将里的白板比喻什么也不知道的外行。不过这样的描摹多是贬义,但不严重,确是很有情趣的表达。

有的语汇在湖州专门是表现人精神状态的,而他的外部表现,就成了写他状态的最好材料。比如“醉醺醺”用于醉酒者,既有醉的本质,又有醺醺的酒气;“嘿哒哒”用于表现人的急迫,直接展现急切的人那种急促呼吸的样子。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另外有些语汇则以指示的方式表达其含义。例如在湖州方言中,男人和女人有称“南宁噶”和“逆宁噶”。用普通话就是“男人家”和“女人家”。上午和下午在湖州方言中表达为“上半天”和“下半天”。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的理解产生了困难,一时无法明白,就称之“的弗转”,即转不过弯来。这样的指示,也正符合传播学里用符号表达含义的要求。

三、湖州方言中的文言古语沉淀

作为浙江北部重要的城市,湖州在历史上,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取得过辉煌的成就。自唐至清末,湖州境内举进士第1530人,其中状元16人。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杜牧、苏轼、吴承恩、归有光等著名文人在此任职。在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里,到处都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在湖州的方言中也是如此。湖州方言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大量出现的古文言语汇。而且这些语汇至今依然被广泛使用着。

首先是代词。湖州地区的方言中,代词是最具文言色彩的,它基本完全保留了文言的用词方式。在湖州,至今依然用“吾”来指代自己,用“尔”指代对方,用“其”指代第三人称的事物,甚至依然用“伊”来指代女性。当然,在吴语中这几个字的读法并不和普通话完全一致,需要听者分析。

尤其“其”“伊”在湖州方言里发音几乎一样,如果不懂其差别,将很难识别。

其次是一些名词,在湖州依旧有许多古文言词汇在使用,例如以“廿”表示二十,以“镬子”表示锅子,“镬糍”表示锅巴,用“铜钿”表示钱。

更多的动词与日常用语都有很深的文言色彩,例如“汰”在湖州方言依然使用而不是用“洗”,藏东西则是“囥”东西,湖州人会把脏这个词很自然的说成“龌龊”,而那句中国人经典的“吃了吗”的问候,在湖州则依然保持着它在文言文时的状态:“食既了伐?”。湖州人依然要每天“着”衣“着”裤而不是穿它们。遇到需要否定的东西,湖州人却从不说“不”,“弗”这个似乎是只有在古文里能见的词汇却在湖州人的生活里依然活跃,“弗要”、“弗是”、“弗好”、“弗晓得”……

湖州方言还保留了完整的入声韵系统,那些普通话读来无韵的诗词,在湖州人读来都是琅琅上口,“特别急促”这样的四个压入声韵的词,就是最好的例证。

湖州有许多四字短语,虽没有收为成语,却可以用一个典故表达一种极其恰当的情形,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这个发音为“哇里哇咕”的似乎是日语词汇的短语,正字写做“滑履坏瓜”,不是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避嫌好习惯吗?好啊,你不纳履,鞋子滑了,踢坏了人家的瓜,你自己看着办吧。这样微妙的情景,生活里也可以遇到,却没有任何现代汉语可以如“滑履坏瓜”一样传神地表现它来。

另外就是这句只有湖州才有的告别语了。“百坦”,既是指希望对方一路顺风,也是希望对方可以心平气和,事事坦然面对。难怪许多人认为湖州是个养老休闲的好去处,这样“百坦”的生活态度,不正是修养心灵所需要的么?

四、变化的湖州方言语汇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被用于生活,湖州作为东部发达城市,在清代就引进了许多西方的东西进入我们的生活,这一切,又被湖州方言,以变化记录下来。

“洋木头”大概是湖州人第一次见到进口火柴是给的名称,那时的国人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个西洋木棍就能点火,虽然这早已不再神秘,这个名字却依旧流传。

“水门汀”则是懂英文的知识分子早年的翻译,只是没有人想到,在今天这个时代,湖州人依然这样叫水泥,就好象他们第一次见到的时候一样。

“电火”就是电灯,朴素形象。而其他诸如“洋火”、“洋钉”、“洋片”这样的名词则表明了他们的来源皆是进口。大抵因为进口的东西都是比较先进的,湖州人索性把“洋”当成了形容词。一个人自我感觉很好,得意洋洋的样子,在湖州就是“洋”。

你可能会喜欢:

银川特产分别有什么

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盘点

必去的银川特色景点

刘邦的故乡,徐州两汉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秦皇岛方言的特点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人不同于其他动物最大的特点是会直立行走,但是,小编觉得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不同的语言也是一个很大的特点。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根据当地发展而出的方言。本期秦皇岛文化将带你走进秦始皇地区的方言。教你说秦始皇的方言,往下看吧。

秦皇岛海港区现在市民60%都是以前东北过来的,所以口音基本趋向东北口音,山海关更接近。北戴河说话一半普通话一半东北口音,四县的抚宁县一半秦皇岛话一半葫芦岛和秦皇岛接壤地方的方言,青龙说话2说不好,发的音有舌头比较硬的感觉,卢龙说话哪也不象,昌黎说话和唐山滦县乐亭差不多,但是也不完全一样。

界比子——隔壁

手指盖儿--指甲盖儿

拉粑粑——拉屎

洋柿子——西红柿

洋火--火柴

下地——去田里干活

上xiao(二声)——上学

呢(二声)——鹅

麻率儿——做事利索

尿锅子——夜壶

拉(二声)巴——不光滑

细活儿(轻声)——光滑

洋车子——自行车

气揣子——打气筒

咯应(轻声)——讨厌

河么——青蛙

赖嘟——癞蛤蟆

肉钻子——蚂蝗

松挠子——松树枝

头户(轻声)——头发

pie(四声)货(轻声)——屁股

哪(读nai三声)噶的儿——什么地方

脑——袄

嚼个儿——吃的东西

拉拉憨子——流口水

蚯蚓——地蛆

折箩——各种不同剩菜掺到一起的东西

短打——欠揍

抬搂——藏起来

要(姓)——岳

棉脑——棉袄

海利红——牡蛎

这绷子——这段时间

毛刻——瓜子

晚们——我们

摊们——他

界赌子老界赖督——蟾蜍

溜石帘儿——用手线钓石斑鱼

咸萝卜叫——疙(ga1)瘩(da)

青蛙——河蟆(me)

你可能会喜欢:

满族有多少人口,满族的分布情况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石门洞:青山长河相依偎的美景

适合静心观赏的中国十大名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赣语方言的特点,赣语的使用范围

全文共 1268 字

+ 加入清单

赣语顾名思义就是江西一代的方言,是中国汉语方言之一。据历史记载,赣语发展历史之悠久,从西汉时期,赣语就初具规模,但因为多种原因,人口流动大,把赣语分散到各地。形成了如今的分布格局。本期的江西文化带你了解赣语方言的特点,赣语的使用范围

赣语是中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使用人口在江西境内主要分布在赣江的中下游、抚河流域及鄱阳湖及周边、湘东和闽西北、鄂东南、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区。另外在浙江、陕西还有少数赣语方言岛。

赣语历史十分悠久,还保留着许多远古时的印记,比如“站”是普通话中最普通的词汇,而赣语族群却说成“企”,商周时的华夏族就是这么说的。“企”的甲骨文和金文描绘了一个侧立的“人形”,特别强调了“脚掌”,生动的表示了“站立”的意义。

后来随着隶书的出现,“人”和“企”开始分离。在“企鹅”一词中,“企”字仍然保存了古义,说明它不是普通的鹅,而是站立着的鹅。

使用赣语的人口在5500万左右,约占中国人口的5%左右,世界排第三十八位。赣语可分为九片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赣语内部各方言之间的互通程度较高。

赣语一般有4-7个声调。赣语南昌话共有19个声母,韵母可分为“开韵尾”、“闭韵尾”、“促韵尾”三类,共67个韵母。

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赣语作为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使用人口在江西境内主要分布在赣江的中下游、抚河流域及鄱阳湖周边等地区,超过江西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外省的赣语使用人口主要是历史上由江西本土迁移出去或又再次迁往第三地的居民,今天主要居住于湘东和闽西北、鄂东南、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区。统计下来赣语的分布总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在南方六大汉语中,分布地域最广。

主要特点是:

赣语是中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或方言特征的一种汉语。其作为一种内部互通度比较高的汉语,各方言都体现出比较共同的特征。

1、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不论平仄多为送气清音;多数次方言晓、匣合口字混入〔f-〕母,影母开口呼读〔-〕母,不读零声母;梗摄字一般有文白异读;除江西西部吉安、莲花等处基本无入声外,其他绝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保留入声韵尾;连读变调现象不很突出。

2、有不少词语与邻近方言相似。

3、语法上人称代词复数一般在单数后加词缀,不少方言也逐渐通用“们”作复数标志;语助词“倒”的作用与普通话的“着”相仿,如“坐着吃”南昌话说成“坐倒吃”,南昌话的“到”还相当于普通话连动式“拿一本书给我”中的“给”,如“拿一本书到我”;有些方言词重叠后作状语时,词尾用“子”,相当于普通话的“地”,如南昌话:“慢慢子走”(慢慢地走)。

【结束语】古时候,由于交通的堵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受到了限制,因而慢慢的发展出各地的方言文化,也因受周围边境方言的影响,方言虽然是当地的特色,但还是能让人听得懂的。而赣语就是这样形成了,它临近了除粤语之外的五大汉语的通行区域,因此赣语所吸收的周围语言也相对较多,有着“百里不同音”的说法。

你可能也喜欢: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你知道吗?

江西的古代文化名人都有哪些?

邓超刘涛黄磊,盘点江西的明星有哪些

粤语的起源地在哪里,粤语的特点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辽宁方言特点与分区

全文共 1517 字

+ 加入清单

地方方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方文化差异的最明显特征。我国是世界上方言最多的国家,所以我们存在区域方言难以沟通的严重问题,因此我国采用普通话为标准语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辽宁文化中的方言特点分区吧。

辽宁方言内部的一致性较强,差别不大。它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结构特点如下:

1.普通话零声母音节的合口呼字,本省大都读v声母。如:武=五。

2.普通话n声母字,如“男、暖、拿”等,全省一般都读n声母。普通话零声母的开口呼字,如“蛾、饿、碍”等,除庆安、安达、肇洲等今读n声母,漠河、呼玛、黑河等今读零声母外,其他各地今读零声母或n声母不定,有的还可以自由互换。

3.普通话r声母字,本省多数地方读成零声母。如:“人=银、让=样、热=夜、肉=幼、软=远、如=鱼”等。

4.普通话唇音声母的b、p、m、f与韵母o相拼合时,本省大都读e韵,如bō=(bē)。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调查,1988年中国大陆的东北官话使用者为8200万人,如果使用者的数量增长与人口增长相当,那么截至2010年,大陆的东北官话使用者超过1.2亿人。东北官话细分可分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为几小片。

吉沈片

五十二个县市,分布在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下分三个小片。

1、蛟宁小片十四个县市:

黑龙江省——宁安、东宁、穆棱、绥芬河、海林、尚志、鸡东、鸡西

吉林省——吉林、蛟河、舒兰、桦甸、敦化、永吉

2、通溪小片三十二个县市:

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柳河、梅河口、白山、靖宇、安图、抚松、集安、长白、临江、江源

辽宁省——沈阳、西丰、开原、清原、新宾、法库、调兵山、抚顺市、抚顺县、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辽中、辽阳市、辽阳县、灯塔、鞍山、海城、凤城、铁岭市、铁岭县

3、延吉小片六个县市:

吉林省——延吉、龙井、图们、汪清、和龙、珲春。

哈阜片

六十八个县市旗,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下分两个小片。

1、肇扶小片十九个县市:

黑龙江省——哈尔滨(含阿城)、庆安、木兰、方正、延寿、宾县、巴彦呼兰、五常、双城、肇源、肇州、肇东、安达

吉林省——松原、扶余、前郭尔罗斯、大安

2、长锦小片四十九个县市旗:

吉林省——长春、榆树、农安、德惠、九台、磐石、辉南、东丰、伊通、东辽、辽源、公主岭、双阳、四平、梨树、双辽、长岭、乾安、通榆、洮南、白城、镇赉

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锦州、昌图、康平、彰武、新民、黑山、台安、盘山、盘锦、大洼、北镇、义县、北票、凌海、葫芦岛、兴城、绥中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乌兰浩特、阿尔山、突泉、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

河北省——秦皇岛、青龙满族自治县、抚宁县

黑松片

六十五个县市旗,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下分三个小片。

1、嫩克小片四十三个县市旗:

黑龙江省——嫩江、黑河、讷河、富裕、林甸、甘南、龙江、泰来、杜尔伯特、大庆、绥棱、铁力、五大连池、北安、克山、克东、依安、拜泉、明水、青冈、望奎、海伦、通河、塔河、漠河、呼玛、孙吴、逊克、嘉荫、绥化、兰西、齐齐哈尔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呼伦贝尔、扎兰屯、牙克石、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利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鄂伦春自治旗、根河、额尔古纳

2、佳富小片二十二个县市:

黑龙江省——伊春、鹤岗、汤原、佳木斯、依兰、萝北、绥滨、同江、抚远、富锦、饶河、宝清、集贤、双鸭山、桦川、桦南、勃利、七台河、密山、林口、牡丹江、友谊

3、站话小片十一县市:

黑龙江省——肇源、肇州、林甸、齐齐哈尔、富裕、访河、塔河、嫩江、呼玛、黑河、漠河

猜你可能也喜欢:

详解:武汉丧葬习俗与礼仪

武汉结婚习俗具体有哪些

成都旅游文化,成都好玩的地方

解惑:成都为什么叫锦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简述保山方言的特点

全文共 2629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不管你去到哪一开始总是会听不懂的,但是慢慢的,你会越来越懂,然后也就能明白每个地方方言的特点,那么保山文化中保山方言有什么特点呢?小编找了一些资料,一起来参考吧!

保山方言属北方语系,由于同少数民族的杂居,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保山方言在发音及表达上具有不同特点:

1.音调特别。普通话中有四个音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保山方言中只有三个声调,即阴平、上声、去声。由于这些特征使保山学生在普通话测试中常把上声读为去声。

2.在保山方言中,由于鼻音不明显韵母中往往难以区分前后鼻音和“u”iu”。在普通话中具体体现为:常把“六”说成“禄”。故方言中常有“六六(通“禄禄”)有福”的说法。

3.声母中较为明显的一个特征是“s”“sh”不分。常将“事”读为“四”,将“死”说成“使”。

4.副词的表达较为独特的一个特点是将“不”放在形容词后表示程度。类似的表达方式有“花不拉沓”(太花了)、“黑不溜秋”(太黑了)、“滑不溜丢”(太滑了)等。

(二)引起语言产生变化的因素

方言通常被认为是不同于标准语的一种形式,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一方水土一方人”等都说明了方言由来已久,且存在着很大差异。但在汉语言发展史上,不仅有一种方言的语音对另一种方言进行层次性覆盖,在语法上,同样也有层次覆盖现象。保山方言在这些语言的强大辐射下,某些语音形式在近代渐渐因普通话覆盖而改变,从而形成保山方言发展中过去和现在两个层面。

首先,保山方言过去的特点。

1.叠词丰富。

(1)名词类叠词。保山话里儿话音的重叠,而普通话里却不行。因此,儿话音的重叠是保山话的特征。如:捆儿捆儿、板儿板儿、一片儿一片儿。

(2)动词类叠词。在保山方言中具有较丰富的动词重叠。如:接接人(接人)、打打水(打水)、抓抓痒(抓痒)。

(3)程度副词叠词。在保山方言中,某些形容词或动词用于形容此后的重叠说明该形容词的度。如:绿茵儿茵儿(很绿)、肥噜噜(很肥),杀火杀火(赶紧)。

2.丰富的儿话音。保山方言的形成主要在明末清初,起源于大量的汉族迁入,而当时的汉族移民主要来源于南京,陕西,四川,湖广,江西等地,大多属于北方官话区。保山四面为山,交通不太便利形成了具有保山特色的北方方言。保山话之所以被称为小京腔是因为其丰富的儿话音,而有些儿话音是普通话里所没有的。如:搪儿:专指用来腌咸菜的罐子;烟儿:香烟味。

3.动词使用的特殊性。保山方言中动词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用“克”表示“去”,“甩”和“弄”表示“吃”。还有表贬义意义“吃”的“盅”等。如:(1)他甩了两碗米线:他吃了两碗米线;(2)克干米线:去吃米线。

4.副词使用的特殊性。在保山方言中,副词的使用具有较鲜明的特色。这类副词有表示“总、再也”的“共”和表非常地“恶”。而表示“总、再也”的“共”常与表否定意义的词连用。“红总”表示“无论如何”,常跟表否定意义词连用。如:(1)我共不想理他了!我再也不想跟他说话了!(2)我共想不起要克买盐!我总没想起要去买盐!

另外还具保山特色的方言有:(1)鬼吼辣叫呢。乱叫乱喊地。(2)咋个?怎么?在保山方言中,有些形容词的使用也具有较鲜明的特殊性。且这类词跟常用“呢”来表示“的”连用。如:(1)和漆麻古呢。漆黑的;(2)卢茵杠瞎呢。非常绿的。

其次,现在保山方言变化。随着时代变迁方言逐渐向普通话靠近,进一步向孤立语转化。保山方言在历时语言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体现主要在于:

1.称呼语的变化。在保山近郊的称呼中,习惯于在前加“阿”字,但随着历史变化,这种称呼现象在慢慢消退,从而更接近普通话。在20-30岁之间的人常称呼:阿公(爷爷)、阿奶(奶奶)、阿婆(外婆)、阿爹(爸爸,主要为城西南和城西的农村)、阿妈(妈妈)等现象,但现在这些称呼正在慢慢逝去。

2.物名的缺失。对于某些物体的命名,保山方言也比较有特色,在板桥一带称小方凳为“椟凳儿”,但这种称呼也在隐退,“烘篓儿”一种用来取暖的手提小篾炉,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取暖器代替了以往手工取暖设备,使得这一专有名词已不复存在。类似的物名名词已很少听到的有:叶蝶儿(蝴蝶)、玉麦(包谷)等。

3.副词的缺失。在保山方言中副词的使用随着人员的流动,也在慢慢隐退。消退的副词有表示“十分,非常”的“恶”。

4.新词的出现。由于接近缅甸,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缅甸商人来保山经商或从事饮食服务业,他们的进入也带来了新的语言词汇。如:泡露达(一种用牛奶,柠檬,缅甸面包做成的饮料),甩饼(一种用薄饼夹水果的煎饼),老缅炒饭等。

(三)保山市大田坝方言

大田坝是云南保山的一个乡,我们这里的很多音和古音还是一样的呢!

1.背(bēi)不住——形容承受不了或做不了某事。

2.杀(shà)火杀火——时间紧迫,赶紧。

3.多多少少家——形容十分多。

4.嘎嘎(gǎ)——肉。呜呜(wù)——水。芒芒(māng)——读一声,饭。喏喏(nuō)——睡觉。妹妹(mēi)——第一声,指小孩儿——这些都是对很小的孩子说的。

5.克哪点儿——去哪里。

6.哦+形容词——如:哦好看,哦远等等

7.着(zhuó)了——常用在某人看到某人做了坏事后,幸灾乐祸是说

8.憨出出,憨包子——指一个人很笨,反应迟钝。

9.木单子——指可怜。辏不起的烂库单——指人不成气候。

10.炸肚子——指吃饭或指很能吃的人,如:你友克炸肚子克了。

11.称呼类:娘娘(niāng)——都是阴平,指比自己母亲年龄小的女人。老爷(yē)——指爸爸的弟弟。老娘(niāng)——阴平,指爸爸的妹妹。姑妈——爸爸的姐姐。姑太——爷爷的妹妹。

12.冲磕子、品——聊天

13.玉麦(mē)——玉米。

14.圆咕噜东——东西很圆。臭是吗轰——很臭。脏里吧是——很脏。咋尖儿——人很小气。

15.碎——话多。

保山方言的变化正是历时发展,外来贸易的开展以及儿童语言影响的结果。但由于保山方言的表达方式及发音方式的不同,使某些不同于普通话的因素必定会迁移到英语学习中来,其中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而正迁移将有助于二语的学习,相反则阻碍二语习得成功与速度。

在了解保山方言中的独特性后必定对英语语音的学习有所帮助,从而使语言学习者更有效的运用语言迁移在语言学习中的有利因素,达成语言学习目标。

你可能也喜欢:

令人叹为观止的漳州结婚习俗

桂林好玩的地方大搜罗

湖州地标建筑--太湖明珠

湖州结婚风俗有什么讲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秦淮景是什么方言唱的?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秦淮景是以苏州话用苏州评弹的演唱方式演绎的歌曲,由江南民间小调《无锡景》改编而来,歌词描写了金陵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是战争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插曲。

《秦淮景》是为了配合一群能歌善舞的江南艺伎的地方民歌小调。由于南京是中国南北历史和文化的交汇点,纯属南京的东西或者性格不鲜明,或者没有得到当地人群的共识。为此,电影制作方不得不将寻找范围扩大到江苏省。经过很多论证和筛选,最终决定以民歌侉侉调(《无锡景》)为素材进行改编和填词,并根据影片需要,更名为《秦淮景》。

另外秦淮艺伎历史著名,很多女子在歌舞诗文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为此导演决定让她们用苏州评弹的咬字方式演唱。南京地处吴地,由于后期语言受到其他地区不同程度的同化和影响,南京母语和苏锡常的吴侬软语相差较大,南京话属于江淮官话。但自古保留下的例如评弹这种曲调悠扬、温婉柔美,尤为体现女子之美的曲艺形式直到今天也还是在南京继续存在,故金陵十三钗用这样的演唱方式是合理且符合情境的,以增强电影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