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ld not connect to memcache and try to use file cache now!
湘语的发源地 - 问学吧

0

湘语的发源地(推荐20篇)

普通话的发源地是河北滦平。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别称。它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本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

浏览

2947

文章

97

篇1:中国道教发源地:龙虎山

全文共 1464 字

+ 加入清单

龙虎山仙水岩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龙虎山风景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7年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龙虎山是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中心推荐的中国丹霞[龙虎山(包括龟峰)等六处风景名胜区组合申报]项目,是2010年中国唯一申遗项目。2009年,龙虎山入围“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景区”金奖。北京时间2010年8月2日5点08分,中国丹霞申遗通过,江西龙虎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龙虎山为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响。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乃独秀江南的秀水灵山。此地群峰绵延数十里,为象山(应天山)一支脉西行所致。传喻九十九条龙在此集结,山状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相让;上清溪自东远途飘入,依山缓行,绕山转峰,似小憩,似恋景,过滩呈白,遇潭现绿,或轻声雅语,或静心沉思。九十九峰二十四岩,尽取水之至柔,绕山转峰之溪水,遍纳九十九龙之阳刚,山丹水绿,灵性十足。不久,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于山,炼丹修道。山神知觉,龙虎现身,取代云锦。自后,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 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此外,龙虎山景区应天山象山书院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顿悟心学” 派的发源地;金龙峰马祖岩是禅宗史上贡献最大的禅师之一马祖道早期参禅悟道的场所;仙水岩的崖墓群是中国葬俗史上的奇观;“仙女现花”为道教第一绝景、世界第一绝景,等等。《龙虎山志·艺文》载:“龙虎山历魏、晋、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胜,宫宇之丽,人物之繁,仙迹之异,道行之神,爵望之显。代之慕拟歆艳者,或美之于诗文,垂之金石,传递一千余载。”龙虎山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丰厚的道教文化遗产,和它在中国道教史上显赫的祖庭地位,以及对中国道教发展所作的贡献,被人公认为“道教第一山”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重在加强对道教文化内涵方面的发掘建设,推出了以了解道教概况,领略道教祖庭的威严的“瞰道教全貌” 的“身”游线路;推出了以领会道教崇尚“无为、自然”核心思想的 “览道教仙境”的“心”游线路;还推出了以探考张道陵创道之目的的“思崖墓之奇”的“神”游线路,完善各项设施,采取多种措施,使“百神受职之所”、“洞天福地”的龙虎山抖落尘埃,紫气升腾,纳迎四方宾客,替天行道,禳灾降魔,造福于民,被旅游界誉为“道教朝圣游和第一游”。

中国大多数的丹霞地貌由于地形高差相对较大,故以雄奇险峻为特色。而龙虎山属于发育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山块离散,呈峰林状,地形高差相对较小,最大只有240米左右,因此总体显得秀美多姿。龙虎山丹霞地貌类型也较为多样,集中分布在龙虎山和仙水岩景区约4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景区内又有泸溪河流过,将两岸的丹崖地貌景观串联一体,也有碧水丹崖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哪里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

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哪里

1.中国

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2.印度

印度共和国,简称“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诞生了印度河文明(主要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

3.罗马

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已有2500余年历史,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因建城历史悠久而被昵称为“永恒之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烤冷面发源地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冷面发源地为黑龙江省密山市市区内,烤冷面的源起于1999年前后,相传是位于密山市第二中学后门一盖姓中年男子发明。烤冷面,是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特色小吃之一,烤冷面起初有多种做法,包括油炸、高温铁板碾压等,后改良为铁板成块煎烤。现在烤冷面已经火遍全国的大江南北,是东北极具特色的美食。

早期所用冷面为普通冷面,制作工艺成熟后使用特制冷面,这种特制冷面比平常市面常见的冷面要薄、柔软,可直接食用。而铁板烤冷面可以添加鸡蛋、香肠、等,经过铁板的烘烤,涂上自己喜欢的酱料,松软可口酱香扑鼻,吃起来很劲道,非常受大众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沂河的发源地与尽头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沂河源出山东省南部与江苏省北部沂源田庄水库,最终入黄海。

沂河又名沂水,是淮河流域泗沂沭水系中较大的河流。沂河源出沂源田庄水库,流经淄博沂源、临沂沂水、临沂沂南、临沂市区、临沂兰陵、临沂郯城,至江苏省邳州入新沂河,抵燕尾港入黄海,全长574公里,流域面积17325平方公里,集水面积4892平方公里,河面最宽达1540米;被临沂人民誉为"母亲河"。

沂河流域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荟萃。沿岸有沂源猿人遗址、织女洞、并寨汉画像墓、阳都故城、禹国故城、金雀山、银雀山汉墓群、郯国故城等文化古迹。1997年建成的沂河小埠东橡胶坝全长1135米,在临沂市区拦蓄出1.6万亩景观水面,被评为全国18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之一,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长的橡胶坝。

沂河古称沂水,古代为泗水支流,黄河夺淮、泗入海后,沂水成为黄河支流。1604年,开河运河航道成,沂水又为新开运河所截不得入黄河因而改道南流,汇入骆马湖。明崇祯年间为保运河河道和宿迁城 ,开拦马河引骆马湖水东注黄海。1685年挑挖六塘河,使沂河水东至灌河口入海。以后虽多次治理,直至建国后1951年开挖新沂河, 仍保持由灌河口入海的形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川剧发源地是哪里?最早是什么时候?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川剧发源地是四川,川剧是中国西南地区戏曲曲艺之一,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主要流行于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

川剧特色鲜明,有着与其他剧种不同的地方高腔和令人惊艳的变脸技巧,并以此为人们所熟知。川剧的声腔主要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以及灯腔等5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腔发源于四川本地以外,其他4种腔调都来自外地。这5种声腔再加上为这5种声腔伴奏的各种乐器,形成了形式多样、曲牌丰富而又风格迥异的川剧音乐形式。

川剧中的昆曲来源于江苏的昆曲,川剧艺术家利用昆曲长于歌舞的特点,往往将昆曲中的单个曲牌融人到其他唱腔中演出,形成独具特色的川剧昆腔,简称“川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黄河发源地在哪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黄河发源地在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分南北二源。两地海拔约在4600米至4800多米之间。唐代起,中原人民同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而黄河源头是古代通往西藏高原的交通要道。

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是指黄河水系从源头到入海这条河流所影响的地理生态区域。习惯上,人们多把黄河流经省区的相关面积称之为黄河流域。该流域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黄河,中国古代称大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

流域组成

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南至秦岭,北抵阴山;它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一路历经5464公里,最后在山东省注入渤海。黄河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威县义和团发源地旧址

全文共 3515 字

+ 加入清单

威县义和团发源地旧址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威县是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义和团发源地旧址的几处重要史迹景点均在今威县境内。威县位于河北省南部,106国道纵贯南北;邢临公路横穿东西,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1999年,威县义和团旧址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义和团运动是上世纪初在中国发生的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事件。它并不是单纯的民教冲突或文化冲突,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引发的一场反帝-。义和团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陷于空前危机的情况下爆发的。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坦对生死,以血肉之躯与持有先进武器的八国联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向侵略者显示了中国人民誓死捍卫民族独立,坚决反抗外国侵略的巨大力量和宏伟气魄。遏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和精神力量。正如周恩来总理所颂扬的那样,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秋,威县沙柳寨义和拳首领赵三多领导的义和拳众在山东冠县蒋庄马场(今属威县)树“助清灭洋”旗帜宣布起义,义和团运动由此正式发端。由于其在义和团运动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2000年10月,参加“义和团运动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国内外专家专程到义和团发源地河北省威县进行了学术考察,并举行了由中国史学会、中国义和团研究会所立的“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纪念碑”的揭幕仪式,由此确立了威县义和团运动发源地的历史地位。

威县义和团旧址史迹景点主要有:义和拳议事厅、赵三多旧居、梨园屯教案遗址、蒋庄马场起义遗址和义和团纪念馆。义和拳议事厅和赵三多旧居在威县县城东15千米的沙柳寨村,是赵三多等义和拳首领当年计议军机大事的场所。1986年威县人民政府拨款对它进行了修复,1988年、1990年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又拨款进行了维修。该厅为一典型北方传统民居,院内有北房五间,室内布置有一套介绍赵三多和他领导的义和团当年斗争的展览。西侧展厅内,正中为赵三多戎装画像,他手提大刀,英武刚毅,正气凛然。展厅内还陈列有部分义和团文物,以历史的真实和立体的感觉向人们展示着赵三多和他领导的义和拳血与火的斗争历程。赵三多旧居距义和拳议事厅60米,亦为一典型普通民居,院内有北屋三间,西屋三间,北屋内为赵三多一家所用日常旧式家具和兵器;西屋内陈列着旧式织布机、纺车、炊具、农具等;院内有练武用的梅花桩,在这里能真实地感受到浓郁的尚武风习和冀南农家风情。

梨园屯教案遗址位于梨园屯村中央,是被称为义和团运动导火索的梨园屯庙地之争的发生地。该教案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梨园屯民教之间因玉皇庙地起争端,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庙堂之争。早在清康熙年间,本村士绅李成龙等公捐坡地一块,建立一所义学,后来在义学后面建了一座玉皇庙。咸丰季年,玉皇庙毁于兵燹。同治八年(1869年),村中民教双方经三街会首等人公议,将土地、义学、庙宇均分,教民将分得的地基献于外国传教士梁宗明。同治十二年,天主教在原玉皇庙地上修建教堂,民教双方互控到冠县,冠县令以同治八年(1869年)原分单为依据,准许在原庙地上建堂。光绪七年(1881年)又改变了原判决。光绪十三年(1887年)春,教民扩建教堂房屋,激起民愤,村民拆堂建庙,执械阻止建堂。后经十八村梁庄著名绅耆潘光美调停,民教得以互释前嫌,民教相安达二年之久。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一月,由于法使和山东主教的插手,沉寂两年的庙堂之争又重新开始。村中有阎书勤、高元祥等号称“十八魁”的侠义之士,挺身而出,以武力护庙。他们还到直隶威县沙柳寨村请赵三多的梅花拳支援。从光绪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1897年3月24日)开始,在梨园屯摆会“亮拳”三天,向官府和教会-。三月二十六日(4月27日),梅花拳众三千余人再赴梨园屯,执持刀械,杀死教民两名,将教堂拆毁,这时赵三多的梅花拳“一夜即呼聚万人”,令清政府和外国教会十分震惊。

赵三多、阎书勤、姚文起等义和拳首领以沙柳寨为中心,聚众练武,分析军情,作揭竿起事的酝酿。沙柳寨村西北隅的“义和拳议事厅”就是他们计议军机大事的地方。义和拳收“十八魁”为徒,决定攻打梨园屯、改梅花拳为义和拳以及1898年的蒋庄马场起义等重要决策都是在这里议定的。1898年10月,赵三多领导的义和拳在蒋庄马场祭旗起义,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帷幕,它所提出的组织名称与旗帜口号,为直隶山东许多反洋教的民间组织所接受,义和团运动由此得以迅速发展。

赵三多领导的义和拳第一次起义后,攻打了红桃园,打下小里固教堂,焚烧了第三口教堂,后在直隶、山东两省官兵的联合剿杀下,起义失败,义和拳重要首领姚文起被捕,旋遭杀害,赵三多率领部分骨干北上直隶中部一带。先后在武邑、晋县、沧州、枣强等地,传播火种。

1899年5月17日(光绪二十五年四月初八)赵三多在正定大佛寺召开义和拳各路首领会议。改义和拳为“神助义和拳”,广发《神助拳义和团》揭帖,并决定联合各反抗斗争组织共同斗争。

1900年5月2日,赵三多在枣强卷子镇举行了第二次起义,带领万余名拳民和民众以武力打击反动教会势力,同时开展“均粮”斗争,强令富户均给贫苦农民粮食。赵三多率军回师藁城、南宫、威县,攻打了临清小芦教堂,随后又攻打了梨园屯、小里固、红桃园、教堂。使威县赵家庄、魏村天主堂惶惶不可终日。

1900年义和团被中外反动派镇压下去之后,赵三多秘密活动于直隶南部民间,伺机东山再起。1901年他曾游说广宗油堡郑安涛共同举事,后适逢广宗景廷宾、刘永清组织联庄会抗捐,赵三多参与其间,并于1902年4月23日参加了景廷宾在巨鹿厦头寺举行的“扫清灭洋”大起义。起义军起义伊始便袭击了清军新练左军营官参将鲍贵卿所带新军,杀死千总吕孝申等官弁50多人。继而杀死法国传教士罗泽溥等三人,起义军又攻打了威县张庄、寺庄、军寨等处教堂。清廷命直隶总督袁世凯迅速派兵剿灭。在清军的镇压下,轰轰烈烈的“扫清灭洋”大起义失败了。景廷宾、赵三多等起义首领惨遭杀害,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高风亮节永远为后人所景仰。威县义和团首领赵三多自1898年秋率义和拳众首义至1902年牺牲,历时五年,起义三次,是义和团运动史上惟一身历义和团运动始终的重要领袖。由于威县义和团和赵三多在义和团运动史上的特殊地位,河北省委、省政府将威县义和团旧址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威县又斥巨资修建了“义和团纪念馆”,这座纪念馆是目前国内惟一全面反映义和团运动的大型义和团纪念场馆。

义和团纪念馆在威县县城,位于义和广场南端,为一大型现代建筑。馆内陈列着一套全面反映“义和团运动”的大型展览。展区分为三个大厅。序厅迎面为“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巨幅油画。展览分为八个部分,陈列于第一、第二两个展厅内。第一展厅陈列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列强侵略,国门洞开”。分为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时局、强权下的“门户开放”和经济掠夺、炮口下的传教事业和清廷腐败、万民倒悬四项内容。第二部分“民教冲突,教案迭起”。把晚清教案分为三个时期,表现中国人民在列强的经济、文化侵略下的愤怒呐喊。第三部分“义和团之缘起”。分为“特殊的社会、地理环境”、“义和团的导火索——梨园屯教案”和“义和拳蒋庄马场首举义旗”三个题目,表现义和团运动在威县一带的爆发及其成因。第四部分“星星之火,势成燎原”。表现直隶义和团的高潮、影响及义和团挺进京津后的斗争。第二展厅内陈列着后五至八四个部分。第五部分“八国铁蹄蹂躏津沽”。分为西摩尔联军廊坊受挫、联军攻陷大沽和血染津门三个题目。第六部分“京都血泪,华夏狼烟”主要表现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中外反动派剿杀义和团和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三方面内容。第七部分“丧权辱国,中华蒙难”。主要表现在列强的压力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并为克林德修建牌坊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行为。第八部分“扫清灭洋,血沃中华”。主要表现1902年,直隶广宗景廷宾举行的“扫清灭洋”大起义和赵三多率领义和团余部参加起义的不争事实。,展现了冀南人民与中外敌人展开的殊死斗争。本部分结束处采用了列宁和德国《前进报》载文对义和团的高度评价等资料,并以周总理接过德国格罗提渥总理归还义和团旗帜的巨幅图片结束。整个展览以周恩来总理关于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的论述作为结束语。

义和团发源地旧址作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充分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威县正在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场馆软硬件建设,开发具有义和团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使之进一步发挥其激励广大人民“回顾历史,不忘国耻,创业报国”的应有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长江的发源地在哪

全文共 695 字

+ 加入清单

长江发源地在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长江与黄河一样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在古代被称为“江”,当时的人们一直想探寻它的源头,但由于当时的各种条件没能成功。

简介

长江和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文化发祥地。长江正源当曲发源于高原沼泽。长江源区水系主要由北支楚玛尔河水系、西支沱沱河水系、南支当曲水系组成。关于正源的争论,1976年科考曾认为西源沱沱河为长江正源。2008年科考队根据遥感卫星探测计算以及多支探险队测量,长江南源当曲最长,流域面积最大,水量为长江各源头之最。当曲发源于唐古拉山东段霞舍日阿巴山东麓的高山沼泽,是长江的真正源头。

人文历史

长江,我国古代称作“江”,也叫“大江”。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很早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寻觅它的源头,限于当时的各种条件,始终无法弄清、我国著名古籍《尚书.禹贡》曾把发源于岷山的嘉陵江、岷江当作长江上源,所以有着“岷山导江”、“江源于岷”的说法。 直到明代,公元1641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溯金沙江而上,到川、青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发现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并写了《江源考》一书,推翻了过去“岷山导江”、“江源于岷”的错误说法,把长江的发源地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他未能继续沿金沙江上溯,也没有找到长江的真正发源地。到了清代,即17世纪中叶,人们对长江上源的水系有了进一步认识,当时实地查看绘制的地图中,已绘出通天河、木鲁乌苏等河流,但对江源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公元1720年,清朝皇帝康熙派专使探查黄河上源的同时,顺便考察了通天河上游。看到巴颜喀拉山南麓河流众多,密如蛛网,无法肯定哪一条河是正源,只好笼统地说:“江源如帚,分散甚阔”。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滑雪运动的发源地是哪里,有什么起源?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滑雪的踪迹最早可以在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以南的阿勒泰地域的历史记载中见到,在挪威的山洞岩石上也发现了刻有穿滑雪板的人体雕刻。现代滑雪运动起源并发展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国际滑雪联合会成立于1924年,北欧滑雪项目列入了1924年在法国沙莫尼举行的第一届冬季奥运会。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在北欧滑雪项目上占优势,阿尔卑斯山脉国家高山滑雪项目上占优势。

滑雪运动从历史沿革角度可划分为古代滑雪、近代滑雪、现代滑雪。从滑行的条件和参与的目的可分为实用类滑雪、竞技类滑雪和旅游类滑雪。竞技滑雪是将滑雪升华为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运用比赛的的功能,达到竞赛的目的。

滑雪运动是运动员把滑雪板装在靴底上在雪地上进行速度、跳跃和滑降的竞赛运动。滑雪板用木材、金属材料和塑料混合制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普通话是哪里的发源地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普通话的主要采集地是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汉语不等同于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主要是为了消除方言隔阂,以利社会交际,与人民使用传承方言并不矛盾。

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首选语言。截至2015年,中国70%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尚有约4亿人只局限于听懂的单向交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体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

现代普通话的主要来源是元朝时期以大都(北京)话为基础所编制的《中原音韵》,前身是明清官话,到了雍正年间,清朝正式确立北京话为标准官话。现代普通话跟东南地区方言相比,保留的古音比较少,并且消失了入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皮影戏的发源地是在哪里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皮影戏的产地是陕西西安。因为根据史书记载,皮影戏的发展历史是十分悠久的,皮影戏在西汉时期开始流行,在唐朝的时候是非常流行的,而在清朝的时候,更是达到了顶峰时期。现在皮影戏主要在甘肃天水、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受到了人们的极大欢迎。

皮影戏的种类也是十分多的,并且还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包括唐山皮影、北京皮影、湖南皮影、山东皮影、青海皮影等。不同地区的皮影表现方式不尽相同,但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相同的,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皮影戏又叫做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者是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站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着影人,一边用当地较为流行的曲调讲述着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以及弦乐,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将其叫做“驴皮影”。根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时期,兴于唐朝时期,盛于清朝;在元朝时期,传入欧洲和西亚,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黄河的发源地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携带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兰州拉面真正发源地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兰州拉面起源于兰州。兰州拉面的历史已经有85年,正宗的兰州牛肉拉面,是兰州回族人马保子于1915年始创的,当时马保子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他在家里制成了热锅牛肉面,肩挑着在城里沿街叫卖。

一、历史起源

从1915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直到改革开放前,都没有普及,新中国成立后最多时也就十多家面馆。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数量激增,品质差异大。有了品牌认识,单店的知名度开始影响销售,经营大量向外地扩展。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连锁特许经营开始出现,企业化标准经营逐渐成为共识。第四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企业文化建设和标准化工业流程开始建立并发展。兰州牛肉拉面在数量的裂变式增长中迅速实现了从地方小吃向大众快餐质的转变。

二、社会影响

如今,兰州市的每条街巷,无论大小,至少都有一两家牛肉面馆。黄河岸边的古城兰州,弥漫在大街小巷的,永远有那股牛肉面的清香。"兰州人三天不来个牛大碗就心里七上八下,钢糨, 钢糨的不是滋味"。听起来有点夸张,牛肉面确实已成为兰州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兰州街头牛肉面馆随处可见,其集面、汤、肉、味、色于一体,带给食客的是一种迅速便捷且实惠便宜的正餐美味,从而赢得了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声誉,兰州拉面曾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推广品种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粽子发源地是湖北还是湖南 粽子起源于什么地方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粽子发源地湖南。传说,端午食粽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曾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杀,附近百姓听闻之后纷纷从家中拿来江米团,丢入江中喂食鱼虾,鱼虾吃饱之后就不会再啃食屈原的尸体。这一习俗流传下来,就变成了现在的端午食粽,而湖南省岳阳市汨罗也成为了粽子的发源地。

粽子发源地是湖北还是湖南

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古时候在北方称为“角黍”,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称“角黍”。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2012年粽子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烤冷面发源地在哪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冷面发源地是在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

烤冷面是黑龙江省的一种特色小吃,起源于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该小吃起初有很多的做法,包括了高温铁板碾压、油炸等,后来又改良成铁板成块煎烤。等到了二十世纪烤冷面已经遍布了大江南北,还是东北地区具有特色的一种美食。其中油炸烤冷面的做法是比较简单的,可加入香肠、鸡蛋等辅料,然后再加入酱料作为一种调味剂。

其实烤冷面的成本是比较低的,但味道极棒。早期使用的冷面是普通的冷面,而后期使用的冷面是特制冷面,且较为柔软,可直接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长江的发源地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长江发源地为沱沱河,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共11个省级行政区,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87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正源是一个宽阔的地理单元,它包括昆仑山至唐古拉山间的广阔地域,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区内地形起伏和缓,平均海拔4400-4700米,年均气温-4℃以下,气温低,植被稀疏,常年冻土广泛分布。

动物种类简单,多为高原特有的种类,包括野驴,白唇鹿、野耗牛、雪豹、藏羚羊、棕熊、狼、岩羊等。长江源由北源楚玛尔河,南河当曲和正源沱沱河组成,楚玛尔河发源于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深处的可可西里湖,藏语意为“红水河”,全长约515公里,流量小,夏季经常断源,最后流入长江上游的通天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欧洲文明发源地质疑

全文共 1203 字

+ 加入清单

欧洲文明是发源于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而希腊文明是主要,而且准确地从渊源来说的话,古罗马文明也是发源于希腊文明的。而希腊文明希腊文明早期就是发源于克里特和迈锡尼的爱琴文明的。

希腊爱琴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在北希腊的卡尔息狄斯地区曾发现早期人类头骨,有的学者认为属于尼人类型。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散见于希腊半岛。南希腊阿哥利斯地区的弗朗克提洞穴中有约公元前7000年的中石器时代遗址,居民捕捉海鱼,并使用黑曜石制作的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居住地分布于希腊本土和爱琴海诸岛,最早的时间可推至公元前6000年前,著名的遗址有马其顿的新尼可米底亚、色萨利的塞斯克罗和克里特的克诺索斯等。新石器时代各处居民的生活方式大致相同,种植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驯养绵羊、山羊、猪等家畜,崇拜象征丰产的泥塑女神像。农业技术大概从西亚通过小亚半岛由海陆两方面传来,可能伴以农业移民。值得注意的是,希腊缺乏坚硬的燧石,新石器文化各处居民多以黑曜石制造具有较锋利边缘的石器,而黑曜石只产于基克拉迪斯群岛的米洛斯岛。这说明早在公元前6000—7000年间,爱琴海上就开始了互通有无的往来。

公元前3000年代初,希腊爱琴地区进入早期青铜时代。公元前2000年代则为中、晚期青铜时代,先在克里特、后在希腊半岛出现了最早的文明和国家,统称爱琴文明。自此,古代希腊的历史大致分为五个阶段:(1)爱琴文明或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时代(公元前20—12世纪);(2)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9世纪);(3)古风时代(公元前8—6世纪);(4)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中期);(5)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世纪晚期—公元前34年)。

爱琴地区的早期青铜时代最初实际上为铜石并用时代,铜器并不多。金属冶炼技术大概与农业种植一样,来自东方。公元前2500—2200年间,爱琴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较大变化。金属器逐渐增多,人口明显增长,爱琴海上贸易交通较前更为频繁,靠近海的地方出现了较大的建筑物和城防设施。这一切反映出物质财富正在增加,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开始复杂起来,出现了向文明过渡的迹象。基克拉迪斯群岛是由小亚运铜等金属原料通往希腊半岛的要道,其早期青铜文化在爱琴地区居领先地位。那里出土的大理石“大地母神”偶像和奏琴吹笛者人像古朴传神,开后来希腊大理石雕刻艺术的先河。

希腊爱琴地区的早期居民不是希腊人,古代希腊作家称他们为皮拉斯吉人、勒勒吉人和卡利亚人。爱琴地区有不少地名以nth、ss为词尾,如希腊半岛的科林斯、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和小亚西岸的哈利卡纳苏斯等。从语言学来说,这种词尾非希腊语所有,从而说明爱琴地区的原先居民不是希腊人。学者们称之为地中海民族,他们与小亚细亚半岛的居民大概有较多的关系。公元前2500年后,一批属于印欧语系的操希腊语的人大约从多瑙河流域来到马其顿等地,其中一部分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分批进入中、南希腊,与当地居民混合而成为希腊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在哪里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前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据考古统计,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图们江发源地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图们发源地坐落在东经128°26′北纬42°00从弱流河与红土水汇合处(赤峰东侧山脚下)起,直至入海口,今之名统称为图们江。图们江之源流实乃发源于赤峰西北部三公里丹树林之树林河,流至赤峰西部1.5公里处,与朝鲜之红土水汇合,绕过赤峰南麓东麓,流至赤峰东半华里的地方,与发源于圆池的弱流河相汇,继而向东南方向流去,流至西距赤峰6.5公里处,有朝鲜的石逸(乙)水来注,水势渐大,继续流向东北,于广坪8.5公里地点,有朝鲜的红丹水来汇合,又蜿转朝东北方向流去,于古城里西部1.7公里的地方,有红旗河汇流,于古城里东南侧又有朝鲜的西豆水注流,故古城里原有三江口之称。从弱流河与红土水汇合处起,至朝鲜红丹水汇流处止,绵亘73华里,流长50公里,据长白山江罔记略和延吉边务报告所载,古人称之的大浪河,河床窄、坡度大、河底卵石层叠,湍流急.涛声激荡山谷,澎湃震耳欲聋,故自古即有大浪河之名实不虚称。

图们江西起赤峰,东止和龙、龙井两市交界处之汇口洞,于市境之内,流长为313华里,大洞至朝鲜茂山为100华里,茂山至延吉汇口洞为113华里。图们江发源地坐落在东经128°26"北纬42°

00从弱流河与红土水汇合处(赤峰东侧山脚下)起,直至入海口,今之名统称为图们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梅花拳发源地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花拳发源地位于平乡县油召乡后马庄村。自明末清初始祖邹宏义创立以来,三百多年来,梅拳香飘万里,其弟子遍及海内外,在近现代史上,梅花拳弟子在保家卫国、发展中华武术等方面都有建树,2006年5月梅花拳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梅花拳是没有固定的拳术套路。它的基本拳路称为架子。架子的构造就很特殊,它有五个基本的拳势称为桩步五势,它们在练习时要静止站桩。此外就是运动变化迅速的行步。桩步五势和行步的练习要在拳场中走遍东西南北各个方向也称为四门八方。这种串连起来的拳路可按一定路线周而复始的循环练习。初学者可以先学基本的和变化简单的,随著功力加深和练功时条件的不同再不断补充和不断变化各种拳势和动作。

梅花拳的对练拳路成拳除了必须要在四门八方各个方向上练习外,它的抓拿摔打的动作和拳势皆可以因人而异,随时编造。到了梅花拳的更高级的对练拳路拧拳时,更是手无定手、脚无定步,势无定形、见劲使劲、引进落空、见空按豆,随势而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