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资料官方资料(热门九篇)

浏览

2762

文章

9

篇1:火星上存在过生命吗?

全文共 771 字

+ 加入清单

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文章称:“火星上的古代化石可能象征着过去火星上存在生命”。卧龙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37亿年前在地球上发现了化石——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古老的包含有机生命的化石——这仅仅比地球晚了10亿年(据估计地球上的生命已经有46亿年了)。

哈勃望远镜拍摄火星图像

那么,为什么你说在地球上发现的化石与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有关?在这方面,因为火星和地球的年龄基本上与地球相似,既然37亿年前在地球上发现了生物化石,从这个角度来看,火星也极有可能在37亿年前就有生命。事实上,在地球和火星形成的早期,既然地球上有微生物的痕迹,为什么火星上没有呢?

研究者发现了37亿年前的化石

但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是,地球上有各种各样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而火星上的生存环境极其严峻。作为保护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质,大气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没有足够的大气,地球上的河流、湖泊和雨水就无法形成)。科学家发现,火星不像地球那样有地球磁极,火星表面只有某种磁化外壳。

因此,当太阳风高速穿过火星时,太阳风中的等离子体将被带离大部分大气层,因为它很难被火星磁场偏转。据统计,火星大气层的密度不到地球的1%。与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氮和氧相比,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因此,不难想象为什么今天的地球繁荣而火星贫瘠。

早在2007年9月,美国宇航局首席执行官格里芬就宣称,他希望在2037年前将人类送上火星去寻找答案。因此,目前为期一年的火星模拟实验是为未来人类登陆火星做准备。与之前4个月和8个月的模拟实验相比,这次为期一年的火星模拟实验持续了一年,这使得志愿者更适应生活在类似火星的环境中。当然,随着国际空间发展的步伐继续加快,有理由相信,人类将很快在零距离跳伞到火星,以确定火星上的岩石是否曾经存在过。

参考:livescience。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火星上可能仍存在生命,只不过隐藏起来了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BGR报道,科学家尚未证实火星存在生命。前往红色星球的任务产生了有趣的线索。生命在过去的某个时候可能已经存在,但是在人类发送到火星的硬件中没有发现生物有机体。

但是火星非常大。探测器可能仍然没有接触到火星的秘密表面,仍然有某种形式的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至少基因组伙伴关系的联合创始人迈克尔·芬尼是这么认为的。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近的一次会议上提到了这个话题。

据Space.com报道,芬尼谈到了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火星曾经有一个巨大的水面,上面可能充满了各种形式的生命。这些生命形式可能已经消失,因为地球已经失去了大部分大气和地表水。如果是这样的话,芬尼认为可能会有长期的问题。

芬尼解释说:“如果40亿年前火星上有生命,现在火星上可能还有生命。”。“火星上没有发生任何可以毁灭所有生命的事情。因此,如果火星上有生命,它可能已经迁移和隐藏,但它可能仍然存在。”

在地球上,生命可以在一些可以想象的最恶劣的环境中找到。特别是,微生物有能力长期承受极端温度和缺水,所以研究人员认为某种形式的生命完全有可能适应并存在于火星表面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陨石碰撞火星为什么会破坏其生命存在证据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火星,自从被认为是人类最适宜居住的第二大星球以来,科学家对它的研究就不曾中断过。很多研究表明,火星与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还可能存在生命迹象。但近日,最新研究却显示陨石碰撞火星可破坏其生命存在证据,下面就来看看陨石碰撞火星为什么会破坏其生命存在证据吧?

据外媒报道,火星表面之下可能潜在着生命迹象,这里的有机化学物质免遭太阳辐射和恶劣化学作用的影响。为了获得这些潜在生命迹象的物质,科学家必须分析陨石碰撞火星表面溅射的岩石样本,但迄今为止,这一结果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研究人员最新研究指出,这种自然的陨石碰撞可能错误地暗示着生命存在,清除了曾经存在的任何生命迹象。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复制了陨石碰撞过程,研究聚焦在直径10米左右的陨石。研究小组将不同类型的有机物质放置在活塞式液压缸的超高压和高温条件下,之后他们使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有机物质进行了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陨石碰撞产生的压力可以摧毁长链碳氢主导物质,这种有机化合物存在于微生物和藻类生命中。但是受芳香碳氢化合物控制的植物有机化合物,却能抵御陨石碰撞产生的压力,虽然会经历一些化学变化。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发现将有助于引导未来研究任务,更好地定位或者轰击火星岩石,从而搜寻生命存在迹象。据悉,该项研究报告已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学报告》杂志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科学家又发现了远古火星可能曾经存在生命的证据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好奇号漫游者之前曾攀登过火星山,携带一个由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法国航天局联合开发的名为“化学和照相机”的激光拍摄装置。通过这个,火星漫游者获得了火星上古代湖泊和地下环境变化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还“获得”了几个与火星岩石成分有关的重要化学证据,硼的出现就是其中之一。

这次在火星上发现的38亿年前的硼酸盐出现在火星上的硫酸钙矿脉中,这也意味着硼存在于火星的地下水中,在那里硼是温暖的,适合微生物生存。硼酸盐在核糖核酸的生产中起着关键作用,核糖核酸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火星上发现硼进一步增强了在火星上生活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解释说硼酸盐是核糖核酸形成的关键催化剂。核糖核酸的关键成分是糖,称为核糖,它非常不稳定,在水中会迅速分解。因此,需要另一种元素来稳定它——硼酸盐,它将与核糖反应并稳定它足够长的时间来制备核糖核酸,为生物体的繁殖提供基本条件。

兰格实验室的科学家帕特里克·加斯达说,从本质上说,这一发现告诉人们,这里的生命有潜在的生长条件,可能存在于古代火星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

全文共 2658 字

+ 加入清单

大多数人都曾认为火星上有可能存在生命。火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 0.5 倍。因此人们认为火星上的温度有可能比地球要低,但仍是可以维持生命存在的。

火星也是被大气层笼罩着的。但那里没有像金星上空那么多经久不散的云团,甚至也没有地球上的云层那么厚。这样,我们就能比较方便地观察并描绘出火星表面的形态了。1659 年,海更斯对这些资料进行研究,计算出了火星的自转周期为 24.5 小时,这一数字与地球的自转周期极其接近,而火星的体积却明显小于地球。

1784 年,赫歇耳发现火星的自转倾角与地球十分相近,因此他认为火星上的四季也与地球相似。当然,在火星上各个季节的温度要低于地球的温度,另外,由于火星的公转周期为 687 天,因此,火星上各季节所包括的时间约为地球上同一季节的 2 倍。赫歇耳还发现,在火星的两极覆盖着冰帽,这似乎预示着火星上有水的存在。

天文学家们曾想描绘出精确的火星形态图,但却没有一个成果能得到广泛的认可。不过,火星毕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之一,大约每三年它就会运行到与地球距离最近的地方,此时,两者之间的距离仅为 5600 万公里,只有金星在某时刻距地球更近些,约为 4200 万公里。正因如此,人们可以利用各种仪器清楚地观察火星。

1877 年,火星再次运行到地球最近点,意大利天文学家戈瓦尼·沃詹尼奥·斯盖帕里抓住这一时机,绘制出了第一幅世界上公认的火星形态图。他注意到火星上有很多细长的“窄条”,以前的天文学家们也曾发现过这些“窄条”,但只有这次发现得最多。这些“窄条”就像河流一样,斯盖帕里称之为“海峡”。他当时使用的是一个意大利词语“canali”,而英美天文学家则将其译为英语“canals”。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错译。“canals”和“channels”二者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channels”是自然河流,而“canals”的意思是人工的“运河”。因此,每当天文学家们谈论到“火星人”的“运河”时,人们就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认为是“火星人”开凿了这些“运河”。

根据这一设想,人们得出一个结论,即由于火星引力非常小(仅为地心吸引力的 2/5),因此无法束缚火星大气中的水蒸汽,从而使其飘散于空气中,使火星表面变成一片沙漠。而“火星人”为了正常生活和发展农业,只能开凿“运河”将水从两极的冰帽下引入赤道地区。这一理论曾拥有广泛的支持者,他们中既有大多数群众,也包括为数不少的天文学家。

在所有支持“火星人的运河”这一观点的人中,最有影响力的支持者是美国天文学家波塞沃·罗厄尔。他是一个很富有的人,他利用自己丰实的经济基础在亚利桑那建立了一座私人观测站。因为那个地方是干旱沙漠地带,远离灯火辉煌的城市,因此是个非常好的观测点。通过观测,罗厄尔拍摄下了数千张火星的照片,并绘制了包括 500 条“运河”的大量火星形态图。1894 年,他出版了一部有关火星的专著,其中心内容强调了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这一论题。

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从罗厄尔的著作中得到创作灵感,并于 1898 年推出了力作《地球反击战》。书中描写了一支火星侵略军为了争夺地球上丰富的水资源,并妄图将地球作为殖民地而发动了一场对地球的战争。他们掌握了极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地球人本来根本没有希望在这次战争中取得胜利,但幸运的是,火星人的身体无法抵御地球上大量细菌的侵扰而最终未能得逞。这部小说是有关星际战争题材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正是由于作者奇妙的构思和逼真的战争描写,从而产生了比罗厄尔从科技角度出发推出的著作更强烈的作用,使更多的人开始相信火星人的存在。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上述的论点。美国科学家爱德华·艾莫森·巴纳德即使凭借其极敏锐的视力,也没有发现火星上存在所谓的“运河”。因此,他认为前人所看到过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而已。这一观点是有科学根据的,有时眼睛在观察微小的、不规则的斑点时,会将其误认为细长的“窄条”。

英国天文学家爱德华·沃特·芒德验证了这一理论,他曾在一个圆盘上绘制了许多不规则的“斑点”。然后,他让几个孩子站在仅能模糊地看到这些“斑点”的地方,并让他们画出自己所看到的图形。孩子们所画出的正是像斯盖帕里和罗厄尔在其火星表面形态图上所画的一样的细线。

还有其他一些天文学家也赞成芒德等人的观点,但罗厄尔依然坚持他的观点,而且在当时,罗厄尔的观点更符合公众的心理。在威尔斯的小说发表后的 50 年里,就连大多数科幻小说家们也对有关“火星人”的素材显得极有兴趣。

但随着历史的前进,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观点,在越来越多崭新而确凿的科学发现的冲击下,已渐渐败下阵来。1926 年,美国天文学家威廉姆·韦博·科布兰奇和卡尔·奥托·拉姆普兰德接收到了反射自火星的极少量的太阳光,并进而发现即使在火星的赤道地域,其温度也不是很高。既然如此,那么火星上的夜晚将会和南极洲一样冷。他们还根据火星上极大的昼夜温差,判断出火星的大气层应是极其稀薄的。

1947 年,荷兰裔美国天文学家哥瑞德·皮特·奎波在火星的大气中发现了二氧化碳,但他却未发现支持生命呼吸的条件。至此,人们有关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幻想彻底破灭了。

当然,这一切新的发现需要通过对火星更近的观察才能验证,而人造卫星的发明使这一切成为可能。1965 年,“水手-4 号”在飞越距火星表面 1 万公里的高空时拍下了 20 幅照片,并将其传送回地球。从照片上可以看出,火星表面根本不存在“运河”,而只有像月球上那样的火山口。进而,“水手-4 号”还向火星发送了无线电波,由于火星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反射回来的电波只有地球的 2%左右。

随着更多的空间探测器对其进行探测,并拍下越来越细致的照片,火星上存在高智能生命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1971 年,“水手-9 号”在沿火星同步轨道飞行时,拍下了完整的火星表面形态图,上面布满了巨大的火山口和像河床一样的峡谷,而那些冰帽则可能是二氧化碳固化的产物。火星上所有地区的温度都远远低于冰点,而且也根本不存在什么“运河”。原来人们所看到的一切正如巴纳德和芒德所说,只是视觉上的错觉。看来,罗厄尔是完全错了。1976 年,“海盗-1 号”和“海盗-2 号”探测器降落在火星表面,从它们拍到的照片上看,那里是一片阴冷而尚无生迹的荒原。天文学家们曾对火星上的土壤进行分析,以期发现一些微生物,但他们又一次失望了。我们至今仍不敢说火星上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不曾有生命存在,但起码可以肯定那里不会有任何最原始的细菌以外的生物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火星上拍到酷似"蘑菇"照片,可能是生命存在的依据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探索地球以外生物的存在一直是科学家的目标。最近,美国宇航局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连续三天在火星上拍摄了15张蘑菇状的照片。尽管这是一张黑白照片,但仍然清晰可见,该物体有一把蘑菇伞和一个蘑菇柄,这并不排除火星上存在生命。科学家甚至在杂志上发表了这一新发现。美国航天局尚未证实或反驳这一点,实际情况仍需相关单位进一步证实。

根据台湾联合新闻网3月26日的报道,由印度生命科学微生物系的达斯博士领导的科学专家,最近在科学杂志《天体生物学和空间科学评论》上,回应好奇号发回的15张照片,提出在火星贫瘠的表面发现地衣、藻类甚至真菌。因为地球上没有地质或其他非生物力量,可以产生数百个蘑菇状的沉积结构,所以人们推测火星上存在生命。

根据这份报告,尽管许多科学家认为火星是除地球之外最有可能在整个太阳系延续生命的行星,但这项研究仍有争议。由于研究结果尚未得到美国宇航局的证实或反驳,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照片中的“蘑菇”可能是火星土壤呼吸产生的氧化铁——“赤铁矿”,而且“不排除非生物作用形成的真菌”。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生物学家佐伊说,目前有一些已知的科学证据支持火星上存在生命,其他探测器已经发现火星大气中甲烷的季节性波动。据报道,这种波动可能与有机物质的自然生命和死亡周期有关。意见不一,但科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如果火星上有任何生物存在或活动,那一定是在火星表面之下”。

然而,报告指出,研究的可信度需要讨论。然而,如果这项研究是真的,它可以证明火星表面的生命正在蓬勃发展,并将成为科学的新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来自远古火星的陨石表明那里也许曾存在生命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这颗陨石被命名为“提辛特”。科学家发现陨石的微小裂缝中充满了有机碳,这可能是外星生物的起源。据报道,锑陨石于2011年7月18日坠入摩洛哥沙漠。

科学家推测,一颗小行星在70万年前与火星相撞,导致大量岩石溅入太空,其中一些最终落到了地球上。陨星坠落时被几个目击者看到,这可能是火星曾经适于居住的证据。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实验室主任菲利普·吉勒博士和来自中国、日本和德国的研究人员对陨石中的有机碳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得出结论,火星可能有生物起源。

科学家指出,当火星表面充满液态水和富含有机物时,碳会沉积在岩石的裂缝中。吉列博士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比这项研究更引人注目的理论。”

对锑陨石的其他研究认为,陨石中的碳是一种有机物质。然而,对于碳的来源存在争议。2012年,一项研究表明,锑陨石是在火星高温岩浆结晶过程中形成的,这排除了生物成因的可能性。

然而,这项最新研究指出,液态水在低温下会渗入火星表面附近的岩石,这可能是最接近事实的解释。这一结论得到了陨石碳元素特性的支持。最值得注意的是,这块陨石中的碳13和碳12同位素的比例与地球上的煤非常相似。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煤有生物来源,主要由死去的植物和动物有机物质组成。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还排除了碳来自地球的可能性。他们越来越相信陨石可以证明火星上曾经存在生命。吉列博士警告说,盲目坚持必要性是不明智的,尤其是在一些敏感话题上。我们的研究结论将重新点燃科学家之间的争议——火星历史上是否有生物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太阳系中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

全文共 2526 字

+ 加入清单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生物无法在火星上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那上面太冷,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由于距太阳更远的星球上的温度更低,也就更无法提供生命存活的条件。例如,太阳系中的四大行星,它们的基本构成都与地球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在那里绝不会存在生命。

如果我们将注意力从行星上移开,而转向各主要的卫星上,我们将发现这些卫星中的大部分都没有空气及其他大部分生命存活所需的物质基础。如果在卫星上存在水,那也只能以冰的形态存在,因此,我们可以排除在大多数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如果有的话,也只有“木卫二”和“土卫六”具有这样的条件,但这种可能性也很小。

木星的四大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排列)的体积都很大,并受到木星潮汐作用的巨大影响,这四大卫星的公转轨道并非固定不变的,这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相互的吸引力。随着它们与木星间距离的不断变化,这种吸引力的大小也将不断变化,这一过程对这些卫星产生一定的热效应。

根据艾度瓦德·罗切(即土星光环发现者)的研究发现,这种星体间的吸引力的大小与星体间的距离成反比,因此,对于距木星最远的两颗卫星——“木卫三”和“木卫四”来说,这种吸引力并不十分强烈。这两颗卫星上的低温足以使水保持固态。因此,它们的体积要大于木星的其他两颗卫星。另外,根据人们所知,“木卫三”的密度为 1.9 克/立方厘米,而“木卫四”的密度为 1.6 克/立方厘米,因此,人们有理由认为在这两颗卫星上存在大量的冰。

“木卫一”是距木星最近的卫星,木星对其造成的热效应也最大,因此在“木卫一”上面不可能存在冰。因此,“木卫一”上四处布满了岩石,它的密度为 3.6 克/立方厘米。事实上,“木卫一”上的温度足以使其内部形成活跃的火山活动。当“旅行者-1 号”探测器于 1979 年 3 月飞越“木卫一”的上空时发现,有 7 座火山在猛烈喷发,而当“旅行者-2 号”再次光顾“木卫一”时发现,其中的 6 座仍在喷发。

“木卫一”上火山喷发的产物中大多数是硫。这些硫与氧的化合物冷却下来后遍布于“木卫一”的表面,使之呈现出一片橙红色。在太阳系形成初期,“木卫一”在天体撞击时留下的火山口遍布于“木卫一”,并由于大量硫的分布使其四周烟雾腾腾,这一观点同样存在于“木卫三”和“木卫四”上。“木卫二”是与木星距离仅远于“木卫一”的卫星,它也是木星卫星中最小的一颗,其直径约为 3138 公里,比月球稍小一些。人造卫星对其探测发现,其表面也是烟雾萦绕,并且是太阳系中烟幕最重的星体,但这并不妨碍其上面大范围冰川的存在。

但人们不禁要问,如果“木卫二”的冰川是固态的,那么冰川上应布满火山口,这一点应与“木卫三”和“木卫四”上是一样的。但是,这些冰川上四处都有像罗厄尔所绘制的火星表面图上一样的裂缝。对于这一问题,最好的解释可能就是殒石对冰川的撞击形成了这些裂缝,而这些冰川仅仅是一个外壳,在其下面则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水的形成是木星对“木卫二”热作用的结果);而当液态水从裂缝里大量涌出时,将再次固化,并封住一些裂缝。

即使“木卫二”上绝大部分液态物质都是水,那里也不可能存在氧气,并且由于冰川的覆盖,太阳光根本无法照射进来。而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都是要依靠氧气和阳光才能生存的。注意,这里只是说“绝大多数”并非“全部”,而某些原始的细菌可以靠对硫和铁的化合物进行分解吸收来维持生命,这些物质并非来源于阳光和氧气。近些年来,人们已经在海洋深处发现了含有这些原始细菌生存所需物质的热水,同时,人们也发现了一些以这些细菌为食的较高等的动物。看起来它们相处得很好。因此,人们要问,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即在“木卫二”上存在一片可提供某种生物生命存在的海洋呢?这一问题只有在我们研制了某种能深入到冰川下的仪器才能探测出来。

太阳系中某些卫星上的温度比较低,同时体积也较大,这是使其形成大气层的原因(冷空气的分子内部运动十分缓慢,与热空气相比,更容易被较弱的重力吸引)。果然,“旅行者-2 号”于 1989 年对“海卫一”进行观测时发现,纵使其体积是当时已发现的七颗卫星中最小的(其直径只有 2730 公里),其表面温度仍然只有-223℃,而在“海卫一”上也的确存在稀薄的大气层。

“海卫一”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甲烷,由于表面温度很低,因此这两种物质均以固态存在,从而导致“海卫一”表面异常光滑。不过,“海卫一”上依然有足够的热量使固态氮气化,一旦它以气态形式喷发,将推动固态物质即冰原上移,形成所谓“冰火山”。这些“冰火山”形成了大量的山脉。“海卫一”是除地球和“土卫一”以外,唯一存在活火山的星体,但那上面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依然不大。

冥王星虽然属于行星,但就体积而言,它比“海卫一”还要小一些,而其卫星自然也就更小一些,在冥王星的卫星上也存在稀薄的大气层,但那里也不可能存在什么生命体。

具有较为浓厚的大气层的卫星是“土卫六”,它是土星的最大卫星,其直径为 5150 公里,与“土卫三”相差无几,而其大气层甚至比地球大气层还要厚。

与“海卫一”一样,“土卫六”大气层中所含的物质多为氮气和甲烷,甲烷的含量很充足。由于和太阳离得很近,太阳发出的强烈射线将甲烷分子束缚住(每个甲烷分子由一个二氧化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随后便形成了由几个二氧化碳原子组成的更为复杂的分子。

甲烷在“海卫一”的温度下以气体形式存在时,由其派生出的更为复杂的碳化物将以液体形式存在,这样,在“海卫一”的表面就有可能存在流体(确切地说,是一种汽油)。很遗憾,由于“海卫一”上空烟雾弥漫,我们无法看清其表面。但人们的确收到了“海卫一”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通过分析,科学家们认为在“海卫一”上有可能存在海洋,而且在海洋的边沿存在陆地,这一点与地球极为相似。当然,在“海卫一”的海洋中富含汽油,而且比地球的海洋温度要低。是否有生物存活于“汽油海”中呢?要解开这一谜,我们又必须研制一种能对“海卫一”表面进行观测的仪器。

总之,太阳系中除地球外仍存在生命的最后希望寄托在“土卫二”和“土卫六”上了。我们必须有这一希望最终破灭的思想准备。这也是我们必须竭尽全力保护地球家园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金星上是否存在生命?

全文共 1946 字

+ 加入清单

近几十年来,我们渐渐了解了越来越多的有关行星的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无线电波(有关内容将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加以介绍)和空间探测器的发明及应用。

1974 年至 1975 年,“水手-10 号”探测器曾三次飞临水星,并拍下了许多令人感兴趣的照片。当其第三次“拜访”水星时,曾飞临水星表面 327 公里处高空,拍到的照片显示水星表面与月球十分相似,四处遍布火山。“水手-10 号”拍下的照片覆盖了其表面 3/8 的范围,在这一区域内最大的火山口直径为 200 公里。

以前认为水星自转一周需要 88 天的时间,而它围绕太阳旋转也需要同样的时间,因此它就只有一面是对着太阳的。但实际上,它自转的周期是 59 天,而它自转三圈正好能完成两次公转。

由于水星上根本不存在空气和水,同时其表面温度极高(因为水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只有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的 2/5)。所以,在水星上不可能存在与地球上生物类似的生命形态,甚至根本不存在任何生命。

金星的情况如何呢?它上面好像是另一幅景象。金星位于水星与地球之间,它与太阳间的距离不足地球与太阳间距离的 3/4,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金星上的温度会比地球稍高一些,但不会像水星上的温度那么高。

1761 年,俄国科学家米海洛夫·瓦西里耶夫·罗蒙诺索夫首次对金星大气层进行了记载。进而,他发现金星大气层中充满了浓厚的经久不散的云团。这层云团吸收了照射在金星上的太阳光的 3/5,相当于地球大气层所吸收的太阳光的两倍。这样,就有可能使该行星的表面温度下降,使之适于生命存在,特别是这一云层的存在表明在金星的大气中含有水分,很有可能在金星上是一片汪洋。

如果用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来解释,似乎金星是继地球之后,由于太阳的凝缩而释放出来的又一个星体。因此,它可称得上是一个年轻的星体,多部科幻小说不止一次地以其作为素材,向人们描绘了一幅比地球还早的生命世界的画卷,那里是热带生物理想的生活乐园,恐龙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1860 年后,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对物体所发出的射线进行分析,以利于对其化学构成进行研究。利用这一技术,美国天文学家沃特·塞德尼·亚当斯发现了金星的大气层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一经产生,就比氧气和氮气(地球大气层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都容易被发现,因此在金星的大气层中首先发现了二氧化碳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二氧化碳在地球的大气层中的含量仅为 3%,不足以被轻易观察到,因此,我们可以断定:金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远远大于地球的大气中的含量。

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在于二氧化碳能够比氧气和氮气吸收更多的红外线(所谓红外线是指光谱中红区以外的光线,我们只能利用仪器对其进行观测,而无法用肉眼直接观测)。金星和地球这样的行星从太阳光中获得热量,而太阳光穿透氧气、氮气或二氧化碳的机率是相同的。行星通过红外线的辐射散发热量,红外线可穿透氧气和氮气,却被二氧化碳吸收。当大气层中含有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对红外线的吸收可使大气层温度升高,从而使行星表面变暖。在地球上,这种所谓的“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较低而不太明显,而在金星上,这种效应则由于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而极为明显。

任何物体都能发射无线电波。这种波在光谱中的位置比红外线还靠外。二战后,天文学家们开始研究如何接收和分析物体发射出的无线电波。1956 年,以科耐尔·H.麦尔为首的一些美国科学家们开始进行接收金星黑暗面发出的无线电波的工作。物体温度越高,其所发出的无线电波也就越多,能量也就越大。麦尔对他所接收的金星的无线电波中所含的能量表示万分惊讶。因为根据推算,金星上的温度将远远高于水的沸点。

1962 年,“水手-2 号”“拜访”了金星,并对其发出的无线电波进行了详细观测。此后,其他空间探测器也进行了类似的工作,有的甚至降落到了金星的表面。经测量,金星表面的温度约为 427℃,这主要是因为金星的大气层密度约为地球大气层密度的 90 倍,同时金星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为 98.6%(约为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的 7600 倍),从而造成了过度“温室效应”。

在如此高的温度条件下,金星上是不可能存在生命的。在其大气云层中会有一些水蒸汽,但也只能合成为硫酸。总之,金星不适于类似于地球上生物形态的生存。人类也不可能在金星上着陆,而一切对金星的考察计划必须在无人的条件下进行。

无线电波可以穿透云层,以帮助我们比较科学地描绘金星表面,并测出其自转速度。这些研究结果又一次使人们大吃一惊。根据结果,金星自转速度异常缓慢,它自转一周相当于地球上的 243 天,并且产生方向上的“错误”,不是由西向东,而是由东向西。人们至今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总之,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无法将金星作为人类生活的场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