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火烧赤壁中诸葛亮使了什么计策【优秀20篇】

浏览

6024

文章

749

篇1:三国张苞究竟有多重要?他死了连诸葛亮都吐血

全文共 1178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三国时期蜀汉的张苞,很多人可能并不是特别了解,只知道他是张飞之子。不过因为有关他的事迹的确是没有张飞更多,所以不知道他也是很正常的。然而作为张飞之子,张苞的能力想来应该不会特别弱吧。但是令人不太了解的是,为什么连赵云死的时候,诸葛亮也只是哭了一下,但是张苞的死讯传来,诸葛亮竟然直接就吐血了,这差别为什么会这么大呢?

1.赵云死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兵强将勇,粮草丰足,预备北伐。遽然一阵大风刮起,把庭前松树吹了。孔明一看,大事不好,就算了一卦,然后说:“看来要折损一员大将了!”大伙都不信任,正喝酒呢,正喝酒间,遽然有人来报赵云的两个儿子来见丞相。孔明大惊,把杯子扔在地上说:“完了,子龙没了!”二人进来,哭着说:“我爸爸昨天晚上逝世了。”孔明哭到:“子龙离去,我折损一个胳膊啊!”

2.张苞死

蜀汉建兴七年夏四月,孔明兵发祁山,大北郭淮、孙礼,郭、孙二人弃马爬山逃走。张苞贪功,驱马赶来;不小心连人带马掉入沟中,摔得头破血流。孔明急忙派人送回成都养病……孔明收制胜军马入寨,又欲起兵进步。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世人救醒。孔明自此抱病卧床不起。

3.诸葛亮的表现为何不同

读到这儿,信任每个人都有一种疑问,要说豪情,孔明和赵云的豪情要比和张苞很多了吧。为何赵云死了,他仅仅哭哭,而张苞一个后辈死了,他却急得吐血,昏厥呢?

这当然是有因素的。诸葛亮为啥要屡次三番急着北伐,由于他知道自个身体日薄西山,等不了了。必须在活着的时分有所作为,以报刘备知遇之恩也罢,为了自个的私心也罢,这仗他是非打不可了。所以也不管什么天时地利人和了,没条件也要强上。赵云和诸葛亮关系是好,但是赵云究竟年迈多病,再不能交兵了。而张苞关兴之流,在蜀国五虎上将先后离去后,已成中坚,乃至是诸葛亮交兵制胜的必不可少的重器。

人在病体缠绵之时,日薄西山,一个小冲击就会带来丧命的结果。我们还记得陈仓城守将郝昭吧,此人适当了得,能文能武,诸葛亮率军北伐,为郝昭所阻,劝降不成,日夜相攻二十余日后无计可施,只好被逼退军,魏明帝因而封郝昭为列侯。只可惜郝昭一代名将,身患沉疴,被诸葛亮用计暗算,其时在病榻上一听城中大乱,马上惊死。

诸葛亮听到赵云身死,心中一定哀痛,由于几十年的友谊在那里,然而不至于哀痛过度,究竟生老病死也是天道,再说此刻赵云已不能披挂交兵了。而张苞不一样,年青生猛,武艺精巧,那但是关系到诸葛取胜的主要人物,在蜀国武将凋零的时分,张苞的死,无疑给诸葛亮兜头一棒,犹如发烧的患者头上浇一瓢凉水,你说诸葛亮能受得了吗?所以当场吐血,昏厥了。

魏蜀吴三国彼此争斗,相互耗费,司马氏暗暗蓄力,终究坐享其成。这是大势所趋,不是诸葛亮凭一人之力能够阻挠的。前史的车轮滚滚而来,诸葛丞相结果只能是班师未捷身先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算求仁得仁死得其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诸葛亮的妙算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数学故事:诸葛亮妙算

传说有一天,诸葛亮召集士兵说:“不管你是谁,从1到1024之间选一个整数,记住它。我问了十个问题,只要求回答是或不是。在所有的十个问题都被回答后,我将‘算出’你记得的数字。”诸葛亮刚说完,一个谋士站起来说他选了一个号码。诸葛亮问:“你选了512个以上吗?”谋士回答说:“没有。”诸葛亮连续问了谋士九个问题,谋士一一回答。诸葛亮最后说:“你记得的数字是一。”辅导员非常惊讶,因为这是他选择的号码。你知道诸葛亮是如何做到最好的吗?

事实上,这个方法非常简单,即取1024的一半,第十次取“1”。根据这个原则,你可以通过连续问十个问题来找到所需的数字。但是如果这个问题被编译成一个普通的文本问题,那该多无聊啊!

如果这样一个话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适应或者认为无聊的文本话题是有趣的呢?这不仅能让我们锻炼思维能力,还能让我们灵活运用大脑。它不是一举两得吗?我想如果是这样的话,学生们将不再对数学感到无聊。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刘备更喜欢法正还是诸葛亮?法正对蜀国更重要么?

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蜀国的谋士可能大家最熟悉的还是诸葛亮,不过蜀国不仅诸葛亮一位谋士很重要,庞统和法正同样对蜀国很重要。只是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重点写了诸葛亮,所以在普通人心里诸葛亮的地位才这么重。其实在刘备心里法正的重要性不亚于诸葛亮,而且法正在制定谋略上更加的全面冷静,在这一点上是其他人不曾具备的。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从此刘皇叔礼贤下士的美名传遍天下,他与诸葛亮成为了后世人眼中明君贤臣的典范。但其实,诸葛亮刚刚出山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也不是军师。而仅仅是幕僚之一。

历史上的诸葛亮远没有《三国演义》里写的那么神,翻开陈寿写的正史《三国志》就会发现,火烧博望坡是刘备干的,那个时候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借东风是虚构的,草船借箭是孙权干的,三气周瑜更是无稽之谈,当时周瑜的高度是诸葛亮望尘莫及的。华容道,捉放曹。根本就不存在。当时刘备是想趁着曹操败退趁机打个劫,但是没想到曹操跑的实在是太快了,刘备赶到时扑了个空。看到这里,很多人觉得诸葛亮“男神”的形象崩塌了。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的,陈寿评价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就是说诸葛亮的管理才能,处理内政的才能还是不错的,只不过行军打仗的事情他并不在行。所以崩塌的并不是“男神”诸葛亮,而是演义里“男神仙”诸葛亮。

但是刘备一生经历了这么多的战役,又是谁为他谋划指挥的呢?前期是刘备自己,后期刘备找到了一个人才,他就是法正。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名士法真之孙。原本是刘璋的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就此效力于刘备。此人很有政治眼光和军事韬略,他劝刘备取汉中,在与曹魏的汉中之战中,献奇谋,驱使黄忠斩杀曹魏名将夏侯渊,经过他的军事安排刘备最终拿下了汉中,并在汉中称王。

据史料记载,法正这个人的性格恩怨分明、睚眦必报,据说他在掌权之后对曾经给过自己小恩小惠的人都会报答,凡是得罪过自己的人都会打击报复。有人曾因此跑到诸葛亮的面前去诉苦,但是诸葛亮觉得法正很有才华,是刘备最倚重的大臣,所以不管不问。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刘备一连哭了数日。要知道即使后来关羽身首异处,正史也不见刘备哭泣的记载,但是法正之死,刘备的哭泣却明确记载于《三国志》。而且刘备还亲赐谥号,封其子法邈爵为关内侯。

若干年后,刘备兴兵伐吴,赵云,秦宓,黄权等人纷纷劝阻,诸葛亮沉默不语。后来刘备伐吴失败,诸葛亮不得不感叹:“若法孝直在,定能说服主公放弃伐吴。”可见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诸葛亮为什么要害关羽

全文共 87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诸葛亮想必大家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足智多谋,真的是智力超群啊,但是就是有一点也喜欢嘴炮啊,这是拿现代话来说的,但是其实大家也知道的,关羽死了还是非常的可惜的,那么有的网友说了,这其实是诸葛亮一手策划的,那么这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害关羽?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揭秘!

先看看关羽的介绍吧,关羽早在东汉末年就要成名了,虽然早期在各地奔走,也有被活捉的时候,但是在白马坡一站就是让他声名远扬了。其实看这个介绍有的人觉得没有什么,三国时候英雄辈出,这样生平的人多的是。但是关羽在这之后的人生更加的让人惊呼!

我们也不妨看看当时蜀汉的情况:

刘备称王,称王了得找几个得意的手下啊,所以就想要重用黄忠,让黄忠当后将军,让关羽当前将军,但是刘备知道关羽可能有脾气,就跟关羽商量,结果得到的回答的就是“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这句话已经说明了关羽的态度了,看不起老兵,这样的关羽的其实做为诸葛亮那当然也是看在眼里的,这样的性格和行事作风迟早也是会出事的,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劝一劝关羽?这也许就是诸葛亮的另外一种手法了。

再看看诸葛亮这边:

再看看诸葛亮其实在刘备军团他算是外来者,所以还是比较的尴尬的,但是自己也是屡建奇功啊,才在军中树立了一些威信,刘关张也不能小瞧,但是就着关羽的脾气,他当然是嫉妒啊,以前是看不起,现在就是嫉妒了。也有著名的历史为证:“刘琦曰:朝廷养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关羽于是以忌诸葛,并且因之忌吴。”说的就是关羽嫉妒诸葛亮。

赤壁之战之后,关羽留守荆州,大家都知道,荆州这个地方以前是东吴的啊,而且曹魏对这个地方也是虎视眈眈,这也说明这个地方很危险,也是诸葛亮除掉关羽的一个好机会,这也为以后的败走麦城买下了伏笔。

其实关羽的死,如果真要说和诸葛亮有关系,从前看到后,也还是有点关系的,但是其实还真的是关羽自己的性格问题为大,关羽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瞧不起就算了,你还说出来,所以树敌良多啊。最后曹魏东吴联手夺取荆州的时候,糜兰和傅士仁就拒绝发兵救关羽,这也是因为糜兰和傅士仁关系很差了。

综上所述:

不是别人要你死,是你把自己浪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黄月英真的长很丑么?诸葛亮为什么娶丑女?

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里,诸葛亮和周瑜都算的上是美男子,周瑜取了大美女小乔,而诸葛亮却娶了一位丑老婆黄月英。罗贯中不是喜欢在演义里神话诸葛亮么,为什么不给诸葛亮也配一个漂亮老婆呢?其实黄月英到底是不是丑女用现在的审美也不好说,说不定人家放到现代长的就还不错。当时诸葛亮娶黄月英也还带有别的原因,古代人想获得自由的爱情可太难了。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武乡侯,辅佐先主刘备建立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他为忠武侯,东晋王朝则因他的军事才能而追封为武兴王。诸葛亮所在的诸葛氏家族,是琅邪郡的一个望族,他的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娶了黄承彦的女儿黄氏,就与风头正劲的蔡氏家族有了联系,更与成武侯、镇南将军、荆州牧刘表搭上了关系,这也对诸葛亮迅速了解时局变化,东汉朝廷和各地诸侯的政治动向,提供了便利。黄承彦对诸葛亮一向敬重加看好,视之为潜力股。就对诸葛亮说自己有一个丑女儿,头发黄,皮肤黑,但是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可以与你相配。结果诸葛亮没有嫌弃,答应迎娶了黄承彦的女儿。

当然,诸葛亮娶丑女,总是让人有些遗憾。因此后来有些人说,黄夫人其实是个美女,丑陋是假装的。至于美女假装丑女的原因,一说是黄夫人才貌双全,遭到相邻的嫉妒,故而趁她深居简出,污蔑她是个丑女。黄夫人担心美女在战乱中会遭到歹徒的伤害,因此改扮丑女,直到嫁给诸葛亮,才恢复旧貌。黄夫人虽然貌美,却一心找到一位不重貌而重色的郎君,故而对外自称丑陋。等到诸葛亮娶了她,大为惊喜。

当然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测,黄夫人到底丑不丑呢?只有诸葛亮心里自己有数,必定“情人眼里出西施”吗!诸葛亮他本人都不显得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说别人丑呢?至于她的身后事,史书没有说明,我们就别过多的去猜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诸葛亮和孟达有什么恩怨?诸葛亮曾建议诛孟达3族

全文共 1226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一生志愿都是为了匡扶汉室,为了这个目标愿意牺牲一切,所以个人情仇放在诸葛亮身上好像也不重要了。不过唯有一人是让诸葛亮恨之入骨,就是孟达。孟达两次叛变基本上信誉全无,而且孟达还害死了自己的姐夫,所以诸葛亮也是跟刘备说过不能把孟达留着,不然后患无穷。其实在三国里要想得到别人的绝对信任并不容易,信誉从古至今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诸葛亮可谓是三国时期的一位风云人物,相当于现如今的周杰伦那样流行了吧。如果能够被一位伟人记在脑中,也是一件荣幸的事了。接下来要讲的就是这位“荣幸”的人了。

这个人叫孟达。可能认识的人很少,毕竟一说起三国,脑海中马上浮现的人就是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司马懿,孟达在三国的记载中可谓是名不经传。诸葛亮在我心中就是高山一般的存在,无人可及,他恨的人也应该是和他同等高度的吧。事实是他恨的是一个小人物。诸葛亮为刘备效力,是刘备的军师。那么作为刘备的结拜兄弟,应该和诸葛亮的交情不错,至少不会翻脸不认人。孟达是别人送给刘备的,当好不容易对他交予信任,任命他和刘封去支援关羽的时候,他却因个人私情,而拒绝去救他。结果,关羽死了。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后来他又率领军队投靠了曹操,做了叛军。这样的人,怎么对他有好印象。孟达为曹操效力的时候,率兵攻进了房陵。当时的房陵太守是诸葛亮的姐夫,他姐夫被孟达的属下杀死了。虽然这并不是由孟达亲手杀死的,还有周旋的余地,但是往深里想一想,如果没有孟达的纵容,他的属下怎么敢这样放肆。而诸葛亮的姐姐是太守夫人,城已破,夫已亡,家也灭,一个女性该怎么在乱世之中活下去。他姐夫是太守,平日里就算不得罪人,也有人对他不服气,怨恨他吧。曾经的太守夫人,现如今的狼狈,只怕更有人对她不利,使绊子。他姐姐只怕是凶多吉少,活着受战乱之苦,死了倒是一了百了。

还有一小道消息,使诸葛亮恨孟达,虽真假不得而知,但愿诉说一二。据说孟达在为刘备效力的时候,曾经向刘备建议抄诸葛亮一家。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在许多事情上有很高的决策权。一开始孟达进入刘邦麾下,其实并不受重用,唯一一次受重用就是去救关羽那次,结果还出祸了。孟达从一个流民投靠了庙道会,短时间内就做了道长,继而投靠了刘璋,在刘璋那里也混的不错。再之后到了刘备这里,却没被重用,这样的落差可不好受。

凭他往上爬的速度就可以看出,他不是那种易于满足的人,他有野心,想得到的更多。然而在刘备这里马失前蹄,一切的缘由直指向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因为刘备一向听诸葛亮的话,这样就导致了孟达对诸葛亮的不满,怨恨。向刘备建议抄诸葛亮全家显然是个无奈之举吧。抄他全家?刘备是不可能做到的,刘备在诸葛亮面前都要伏低做小,十分尊敬他,这样的建议只会令人看低他自己。后来孟达想再向刘备效力的时候,诸葛亮也准备接纳他,这样光明磊落的人怎会是那暗地里使绊子的人。

疑人不用,机缘未到吧。以后说起他最恨的人,可别扣到曹操、司马懿身上了,他们是敌人,站在敌对的一面,如果不是时代原因,他们也是好兄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真实关系?

全文共 142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诸葛亮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了,诸葛亮古代著名的风流人物了,三顾茅庐都请不来诸葛亮,可以看出诸葛亮还是非常的有魄力的。当然了,小编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刘备和诸葛亮之间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只是关系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在网上搜索了一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早已经是妇孺皆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后来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如《三国演义》中讲述的鱼水关系吗?古今学者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疑问,根据各种史料进行了研究,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史料显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未必如此。

第一,从三顾茅庐后到白帝城托孤前,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并非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亲密无间,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也并非是第一人。因为在夺取西川的战争中,刘备只是让诸葛亮守住荆州,以庞统、法正作为主要谋士,辅佐自己西取巴蜀,后来才调诸葛亮率兵入川。

第二,在夺取汉中的战争中,法正为谋士,诸葛亮却只是留在后方做点儿后勤工作而已,在此战役中,诸葛亮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参谋作用。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法正的排名也在诸葛亮之前。

第三,众所周知,刘备对二弟关羽是非常信任的,而且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他,但是最终却导致了惨败的局面。如果刘备当时把关羽调入川中,而把诸葛亮和赵云留在荆州的话,那可能又会是另一种结局了。

第四,当关羽失掉荆州后,刘备举兵伐吴,也没有把诸葛亮带在身边,而且刘备并没有理会诸葛亮的意见。蜀军被火烧连营、一败涂地之后,诸葛亮感叹地说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从话语中足以见得刘备对法正才算称得上是言听计从,而诸葛亮则还是略逊一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一些学者们认为是由两点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因为刘备和诸葛亮在战略思想上经常会有分歧。诸葛亮始终坚持自己在《隆中对》中的基本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两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东结孙吴,北伐曹操,这样才能兴复汉室。而且其中维护孙刘的联盟,才是最关键的地方。但刘备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机会主义者,他缺乏一定的战略思想,只想割据一方,能够称王称帝足矣,对诸葛亮的联吴想法不太重视,以致发生了夷陵之战。第二点便是刘备对诸葛亮不是很信任,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在吴国身居要职,并且作为吴国的使臣来讨过荆州。面对这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刘备在任用人才时,也不会忽视掉的吧?

大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在其史学名著《读通鉴论》中对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也有过非常深刻的分析,他写道,诸葛公之心是一定要存汉的,一定要灭曹的。不交结东吴则要受东吴的牵制难以兴起北伐之师。而先主的心志则与此不同了。先主开始时想自强,后来则想自立为王,这种雄心不改,便与关羽合拍了。所以他信任诸葛亮不如信任关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任子瑜(诸葛瑾),怀疑诸葛亮与东吴的交谊太深,而且还怀疑他与子瑜相勾结……

而白帝托孤事件,刘备允诺诸葛亮可以取刘禅而代之,应该说也只能是一种无奈之举罢了。在刘备去世的前后阶段,蜀中益州的土著和刘备所带入蜀的荆、襄旧部间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后主刘禅又是平庸之主,很难处理好蜀国大臣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刘备最为信任的法正、庞统都已死,刘备所能够依赖的人就只有诸葛亮一人了。而且当时刘备白帝托孤的对象,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人,他还让益州大族李严同受遗诏。

由此可见,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鱼水关系,只是《三国演义》留给后人的一种表面印象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诸葛亮为何打仗坐轮椅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为何老是坐轮椅打仗

诸葛亮在打仗的时候总是喜欢坐着轮椅,可是历史上并没有关于诸葛亮有腿部残疾的记载,如果说是因为身体不适,那么一两次坐着轮椅可以理解,但是诸葛亮却是每次打仗都要坐着轮椅,这其中是有什么特殊的缘故吗。

首先坐着轮椅可以给自己的军队增加信心,因为打仗将士们看着自己的军师总是坐着轮椅临危不乱,便是对这场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同时,不仅仅是将士们在前方杀敌,自己的军事也同样坐在前线跟着将士们战斗,这便是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将士们的士气,也可以起到稳固军心的作用。

还有便是有着可以震慑到敌人的奇异效果,每当双方开始打仗的时候,对面的敌人们看着对方的军师跟着军队在前线,并且是高坐在轮椅上,便是对敌人的内心有着很大的打击,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为何诸葛亮说火烧藤甲兵必损阳寿过于残忍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后,为何说“必损阳寿”

火烧藤甲军其实只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在诸葛亮南征孟获的时候所采取的策略,那时候的刘备已死,孟获是南方的一个小部落,觉得在刘备死后自己就可以在蜀汉争得一席之地,所以就开始叛乱,最终被诸葛亮平叛。

诸葛亮在那时候采用了火烧藤甲军的策略之后,说了一句话,说是这样的策略一定会减少阳寿,为什么呢,首先,虽然诸葛亮曾多次使用火攻的办法来攻敌,但是以前多数都是用来对抗外敌,这次的孟获属于是内乱,用火烧的办法就显得过于残忍

其次,藤甲军其实就是因为将士们身穿藤甲,抹了油,可以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但是一旦被火烧的话,就会被活活的烧死,算是很残忍了,所以说诸葛亮知道这样会减少自己的阳寿,这也算是为了后面诸葛亮在54岁就离世做了一手铺垫,算是罗贯中先生对于诸葛亮年仅54就离世的一种解释,但终究只是存在于三国演义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东风是什么?诸葛亮是如何借东风的?

全文共 145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都已经准备好了,只欠火候或者是重要的事情到来。一般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现在的生活当中也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当然了,有不少的人为东风在古时候到底是什么?真的是一股东风吗?小编觉得应该有两层含义才对,古时候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借到东风的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广为流传,家喻户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人对诸葛亮借东风表示出了怀疑,风真的可以“借”吗?诸葛亮是如何“借”东风的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兵南征孙权,十月,曹操屯兵于长江北岸,接受庞统所献的连环计,曹操把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

位于长江南岸的孙刘联军,虽有长江天险固守,仍是兵力不足,最好的方法就是对曹操实行火攻。但是当时处于隆冬时节,只有西北风,而且处于逆风位置的孙刘联军如果用火攻,只会烧毁了自家战船。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也让周瑜发起愁来,这时,诸葛亮提议:“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八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诸葛亮与周瑜约定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之时,凭天借到东风,果然在约定的时间,东风起,孔明用计让老将黄盖假作投降,火烧赤壁,大败曹军。这就是《三国演义》对孔明借东风的描写,那么又该如何解开“借风”之谜呢?

研究证明,所谓的借东风其实只是诸葛亮对天文气象的灵活运用。首先,为什么诸葛亮要选择十一月二十日这个日子来借风呢?古代中国对气象的研究也颇为深入,历来就有“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的记录。

十一月二十日就是冬至之日,按照这个规律,冬至之前,如果阴气旺盛,在长江沿岸表现为西北风,那么冬至之后,阳气生长,风向则要发生变化,表现为东南风。孔明知道了“冬至一阳生”的气候变化规律,准确地把握了东风吹起的时间。

诸葛亮知道的道理,曹操肯定也懂这个道理。“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但是,曹操忽略了一个问题:“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是对一段时间期间内气候情况的判断,却忘了考虑冬至这天的特殊性。

冬至这一天的气候与前段时间会产生重大的变化。很明显,诸葛亮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

此外,孔明家住赤壁不远,对当地风云也了如指掌。因此,他能准确无误地预报出这一天天气的变化。东南风起是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出的结论。

那么,诸葛亮拨兵驻坛用意又何在呢?赤壁之战大破曹军之后,刘备派诸葛亮与孙权争要荆州,诸葛亮就提出:“若非我借东南风,周郎安能展半筹之功?”

这也就解释了诸葛亮故弄玄虚的目的了,孔明就是要贪天之功,假借东风,成为日后取得荆州的借口。

诸葛亮另一个目的就是要通过驻坛施法的机会摆脱周瑜的控制,迅速回到自己军中,调兵遣将,与周瑜争夺曹操失地。

《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孔明随周瑜刚出兵时,他就告诉刘备说:“但看东南风起,亮必还矣。”也就是让刘备在十一月二十日甲子派赵云驾船在约定的地点等候他,所以当周瑜派兵来捉诸葛亮之时,诸葛亮已经回到了刘营。

也有观点认为,诸葛亮借东风是使用了奇门遁甲之术。奇门遁甲是一种古老的排兵布阵的方式,带有极强的方位学理论和攻击性。

奇门遁甲之术融入了周易、天文、地理、历法、军事、气象、政治、经济等大量知识,是一种高明的预测术。

诸葛亮掌握了这种高深的预测术,预测出十一月二十一日起必然要大刮东南风的天气状况。因此,诸葛亮“借”到东风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对天文气象的深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1

诸葛亮性格特点是:深谋远虑、心胸开阔、谨言慎行、忠心耿耿。诸葛亮出自小说家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

2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3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4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诸葛亮的接班人被刺死导致蜀汉灭亡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接班人被刺死导致蜀汉灭亡

在公元234年10月,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在这之后,蒋琬、费祎成为他的接班人,执掌蜀汉国政。此时蜀汉并未走向衰亡。但是一场刺杀案却改变了蜀汉的国运。当时作为诸葛亮的第二接班人,费祎却被曹魏降将刺杀,这便是蜀汉政治的转折点。

诸葛亮死后,当时的蒋琬、费祎基本延续着诸葛亮的治国方针,所以蜀汉维持了稳定。在253年正月初一, 郭修发现费祎比较容易接近,于是就利用新年宴会的机会,将费祎当场刺死。郭修原是曹魏的将领。后来在与蜀汉交战中,郭修被姜维捉住,被迫归降了蜀汉,可谓是“身在蜀营心在魏”。

费祎死后朝中乏人,奸佞上台。宦官黄皓开始跳了出来,肆意干涉朝政,导致蜀汉内部混乱不堪,国势日衰,逐渐走向灭亡。在费祎被刺死的那年春天,姜维就开始率数万人北伐,虽然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损失也很惨重,极大地消耗了蜀汉本就不多的兵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刘备并无大才,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辅佐他?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辅佐刘备?

这里主要是三个原因,首先是因为大汉气数已尽,是因为被刘备的诚意打动,最后一个就是诸葛亮所可以选择的对象并不是很多。这些原因就成为了诸葛亮不得不去做出的一个选择,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挑选。

一、诸葛亮知道大汉气数已尽

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也知道当前的大趋势,孙权虎踞江东,曹操实力雄厚,这两家拥有着出色的实力,这也就意味着汉朝想要获胜是不可能的。诸葛亮面对的就是拥有汉室血脉的刘备。其实诸葛亮根本就不可能会揭穿刘备的面纱,也只不过是借坡下驴,然后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实大汉朝早就已经名存实亡,根本就没有什么技术可言。

二、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

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刘备虽然没有什么名气,但是能够放下身段然后去请诸葛亮,这样的人真的是从来也没有过。刘备真的是一个求贤若渴的人,在给诸葛亮留下的书信中就能够看出足够的诚意。写的特别的虔诚,如果这一切还没有让诸葛亮心动的话,就只能够说有一些不识时务。难道诸葛亮真的不知道刘备的这些拜访吗?显然是知道的,无非就是想要看一下对方是不是一个可以依赖的人。

三、诸葛亮能够选择的对象不多

孙权和曹操的实力早就已经成为气候围绕,在周围的人非常的多,诸葛亮的兄弟其实在东吴早就已经任职,而且在东吴还有一个天才周瑜。诸葛亮想要展现出自己的机会,也并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在诸葛亮的眼前也没有什么太多的人可以去,选择当刘备在选择多次拜访自己之后也终于决定跟对方离开,因为刘备是符合标准的。简单来说,诸葛亮自然是可以登的,但是机会真的是不等人,等待一个明主更是不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诸葛亮北伐失败最大原因是什么?诸葛亮有前车之鉴却被忽略

全文共 2079 字

+ 加入清单

夷陵之战的失败加上刘备去世,蜀国好像瞬间进入到最危急的时刻,这时诸葛亮决定只能北伐以攻为守。诸葛亮在世一共进行了五次北伐,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失败了,对于当时的蜀国来说想对魏国造成伤害实在太难。不过诸葛亮的这种做法早有前车之鉴,只不过说被诸葛亮给忽略掉了。诸葛亮北伐失败最大的原因也是出现在这里。

01

今天聊一个话题: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陷阱是什么?

一个人强不强,要看业绩。否则,说破了天,也没人信。简单来说,就算做不到“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至少要别人能做到的,他也应该做到吧。

别人能做到,自己也要做到,恰恰就是人生最大的陷阱。

因为强,所以不服输;因为不服输,所以掉入陷阱,不能自拔。

三国里就有这么一个人。

谁?

诸葛亮。

具体哪件事?

北伐。

02

三国话题中,诸葛亮北伐为啥不能成功,从古到今,很多人讨论过。

有人觉得,这是因为诸葛亮没采纳魏延的“子午奇谋”:派出精锐部队,从子午谷突然冲出去,直扑长安城,杀魏国一个措手不及,不是挺好的吗?

有人进而推论出,诸葛亮个人素质不全面,治国理政行,带兵打仗不行。

这些说法,算“诸葛黑”。

“诸葛粉”们,改换思路,拼命强调现实条件:蜀汉和魏国实力差距太大。

不是诸葛亮不行,是蜀汉底子薄。

这个问题,连当时的人也很困惑。比如说《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结尾,他拼命赞美了诸葛亮一堆,然后说:“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就这句话,让陈寿1700多年来,成为争议人物。

很多人怀疑:他和诸葛亮有私人恩怨。最后连他爸爸被诸葛亮处罚过,都拿出来说事。

这么多争议,说穿了,就是:有人做到了,诸葛亮没做到。

03

这人是谁?

韩信。

项羽分封后的刘邦,和丢了荆州后的刘备,地盘一样大,都包括西川和汉中,也都面临着北伐的问题。

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只用几个月时间,就占领了陇西、关中。

诸葛亮呢?连年北伐,始终没成功不说,连陇西都没占到,还把自己活活累死五丈原。

同样的条件,韩信做到了;诸葛亮没做到。

陈寿那句话,其实就是拿诸葛亮和韩信比。

《三国志》这本史书,风格向来惜墨如金,最后十个字的意思,要说完整,应该是这样:如果诸葛亮有韩信那样的“应变将略”,他也会成功。

这就把诸葛亮强者身份,给否定掉了一半,引发了争议。

问题就来了:为啥韩信能成功,诸葛亮就没法成功?

04

这个谜,直到8年前,也就是2010年,才有了答案。

湖南师范大学有个教授,名叫周宏伟,长年研究长江水系历史变迁。他发现:公元前184年,发生了一次大地震。

当时人口稀少,死的人不多:760人。

后果很严重:把古汉水一截两段。西边的一段,变成了嘉陵江水系,源头还是陇西,却向南流去了;东边的一段,还是照样向东流,就是现在汉江。

韩信为什么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因为当时还有古汉水,军粮、后勤物资,能通过古汉水,运到陇西,效率很高;这次大地震后400多年,等诸葛亮北伐时,就要人拉肩扛,效率相当不高。

诸葛亮北伐时,蜀汉军队经常缺粮,有时明明可以打大胜仗,却不得不退兵。

韩信能做到的事,诸葛亮却做不到,原因就在这里。

那么,诸葛亮知不知道这件事?

05

诸葛亮应该不知道。

他后来几乎所有的北伐路线,都沿着韩信当年的路线走:进陇西,然后想尽办法,想冲进关中地区。诸葛亮的想法,大概是:韩信能行,我也能行。

他确实是强者,把整个蜀汉变成一台战争机器,以从未有过的高效,快速运转。连老对手司马懿都不得不叹他是“天下奇才”。

诸葛亮其实很擅长兵法,每次北伐,都是以少击多,不但不落下风,还经常主动进攻人家。

可就这样,他还是没办法。

他死在五丈原时,军队因为缺粮,不得不屯田,积攒哪怕一点点的粮食,准备和魏军耗下去。

韩信能行,我也能行,就成了诸葛亮人生中最大的陷阱。他不断从自身找原因,不断反思自己的措施上面有什么错,咬着牙硬挺下去,可就是始终找不到原因。

那问题就来了:地理环境已经变化了,诸葛亮为什么没发现?

06

这可能和他读书的习惯有关。

《三国志》注中,引用了《魏略》一段话:孔明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因为观其大略,诸葛亮才能成为一代天才,准确研判、理解和谋划大的战略,也因为观其大略,有些小细节就来不及注意了。

其实,对这个环境变化,《汉书》里早有记载了:“(高后二年)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

另一段又记:“高后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

地震山崩,古书中很常见,偏偏这次山崩,后果很严重。

观其大略,造就了诸葛亮,也导致他倒在北伐途中。

原本,这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07

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人确实站得高,看得远,这是很好的事。但那些站得不高,看得不远,却在某一方面非常精熟的人,不应被忽视。

要是诸葛亮军队里,有个非常精通《汉书》的人,哪怕这人视野再窄,看得再不远,或许更能判明原因。

这件事告诉我们:战略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细微之处,其实也可以。一个有战略思维的人,因为视野过于宏大,更要特别注意精通某一领域的人的意见。

老天爷是公平的,要是一个人既能搞宏观,又能搞微观,别人还活得下去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刘备过世后,为何诸葛亮经常打败仗呢?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死后诸葛亮一直打败仗的原因?

这是因为蜀汉内部的矛盾逐渐的激化,另外外部敌对势力特别的强势,那么在此时可能就会有这一些问题。

说到这里,我们也应该知道是蜀汉的一些地方的基础,首先关于还有诸葛亮,这些集团在这一些人中,他们的资历是比较高的,也同样会受到刘备的信任,所以就能够有效垄断整个蜀汉的作用。刘备在世的时候,各个集团全部都会一直心向着刘备,他的领导才能还有号召力,也能够有效达到一个平衡的效果。

在刘备死后,三大集团的矛盾也同样会进入到一个越演越烈的阶段,这样也同样需要去转移矛盾的方式,那么就在我国的历史上,也同样是屡见不鲜的,很容易会解决矛盾,又或者是问题。

这也就是外部敌对的势力,在刘备去世之后儿子就登上皇位,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树立威信。在这个时候也是触犯内部特别混乱的时刻,曹魏也会选择趁机骚扰,更何况那个时候东吴也一直都在不停的等待时机。诸葛亮也会应对这一次的失败,不知道诸葛亮在经过思考之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想法,其实诸葛亮的应对之策就是北伐,曹魏会用北伐来有效转移当前的矛盾,这其实就是一个一石二鸟的做法。

用进攻的方式就可以使得蜀汉能够拥有主动权,和诸葛亮的心中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把握,更不是特别的关心,因为当前最关键的就在于去拯救蜀汉,而并不是选择统一中原,从这一方面也会让大家明白,这或许就是诸葛亮经常性会打败仗的主要原因。因为诸葛亮也并没有把所有的心思放在那里,只不过是想要去打仗,所以在此时也同样可能会让大家觉得有一些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诸葛亮有哪些功绩?为什么能进武庙呢?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到底凭什么进武庙?

诸葛亮战绩虽然平平,但这并不是自身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敌人特别的强大。带着诸葛亮会拥有着比较突出的战略眼光,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的军事才能、综合性人才。就可以形成一个无形的实力,难怪会被大家称之为天下奇才,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大人物。

一、诸葛亮战绩平平,主要是敌人更强大

蜀国和魏国之间有多大的差距?根据后来的统计,魏国大概有103万户,蜀国有28万户。无论是蜀国的人口还是军队,很明显也仅仅只是魏国的1/5,诸葛亮想要凭借这样的资本去针对对方,而且还能够取胜,这确实已经非常的不错。

二、诸葛亮的战略眼光比较突出

刘备一生都在不停的奔波,就是希望能够成就属于自己的一番霸业,但是却一直缺乏高级策划师,因此尽管起兵比较早,却始终不停的颠沛流离,这和流寇好像是差不多的。直到有一天遇到诸葛亮这才联合抵抗曹操,一度成为了比较强的诸侯,如果不是刘备的固执,如果不是关羽的狂妄。相信蜀汉,凭借着当时的地位,真的有可能会一统天下,会拥有着比较出色的能力,这在历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

三、是一个系统性的军事才能

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也会包括很多,比如蜀汉虽然弱小打的就是一个大汉的旗号,行的其实就是正义之师,这就能够形成一个无形的实力。由于蜀汉的人比较少,所以诸葛亮就会比较注重于简要的政策,会有效提高单兵的作战能力。诸葛亮还会拥有着多个不一样的军事著作,给后代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军事财富,比如说管理后勤如何布阵,如何守住目前的险要。司马懿一直都在感叹,诸葛亮其实就是一个天下奇才,如果不是诸葛亮也不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个好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三国时期各国通讯靠的是什么?诸葛亮在乡下就能知道天下事?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没有手机和网络,信息方面传播的非常慢,不过即便是这样三国时期诸葛亮一直生活在乡下又是怎么得知天下事的呢?其实古代通讯基本只能靠通讯,所以耗费的时间相当长,在影视剧里只是忽略了这部分的说明,显得好像消息一下子便传了出去,实际上是要过好几天的。所以才会出现只要你能破解对手的消息基本上策反都能成功。

现在的人不出门也知道外面的世界怎么样,因为有网络,现在的人在外面赚到钱定居在外面的也多,没发朋友圈动态,都不会有人知道,这都很正常,现在生活水平好,在乡下的人可以天天打麻将当娱乐,这就是国泰民安,三国时,没有报纸网络,信息沟通不畅,为什么诸葛亮住在乡下却知天下形势?

其实,诸葛亮并非陶渊明那样的真隐士,他实际上是“假隐居”。如果真要隐居避世的话,完全可以选择一个偏远、人迹罕至的地方。但诸葛亮所居住的隆中,距离南方政治中心襄阳只有十几里地,骑马20分钟就能到达。

葛家算南阳的世家大族。诸葛亮另外两兄弟,一个在曹营,一个在吴国。都混得不错。诸葛亮自己也在荆州的士大夫阶层里很有名气。诸葛亮隐居的襄阳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地方,又是荆州的首治所在地,消息本来就比较灵通;

诸葛亮可以较为精准迅捷的获悉荆州及天下的各方面信息,对天下局势的判断也较为精确。不过,话说回来,诸葛亮的隆中对并非什么惊天高论,早在诸葛亮提出隆中对之前八年,鲁肃已经向孙权说出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所以,他可能每时每刻都在想着了解天下事,为将来的搅弄风云做充分准备。了解了这一点之后,你觉得没有报纸、没有网络、住的偏僻,这些还能成为阻碍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水镜先生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得其时 水镜先生真的料事如神吗

全文共 1876 字

+ 加入清单

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著名隐士,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肯定不会对他陌生。水镜先生为人低调,学识渊博,他向刘备推荐庞统和诸葛亮,助刘备成就一番事业。从这件事来看,水镜先生还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而且看人非常准,当然很多人怀疑水镜先生是否真的料事如神。其实,当我们在看待水镜先生的所作所为时,也要保持客观。那今天就准备跟大家讲讲有关水镜先生的事迹,一起了解看看吧。“水镜先生”司马徽

大家都知道,司马徽出场是在刘备“马跃檀溪”的这一桥段中。当时蔡瑁设下计谋,宴请刘备,准备下手加害。刘备得到伊籍的暗中警示,发现蔡瑁图谋不轨,惊惶之下,借口离席不辞而别,在后有追兵的紧急情况下马跃檀溪,迷道进入山林野谷。

刘备在惶急逃脱途中,遇到了一个牧童。这个牧童一眼就认出了刘备,他是听一些来访师父司马徽的客人们谈起刘备外貌是“身长七尺五寸,垂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因此就认出了刘备。这说明司马徽虽在山野林间,但对外面世界的局势发展和各方人物都了如指掌。在与小童的聊天中,我们还知道司马徽还熟悉庞德公和庞统叔侄二人,并对庞统的才能非常欣赏,“呼之为弟”。

刘备随小童到了司马徽隐居的山庄舍外,听到里面传出弹琴的音乐声,琴声停住,“琴韵清幽,音中忽起高抗之调,必有英雄窃听。”司马徽通过琴弦声音的变化而判断出了门外有英雄人物听琴。两人相见,司马徽又推断出刘备“今日幸免大难”,刚刚脱险。这是通过观察刘备的神情而发现的,“吾观公气色,已知之矣。”这说明司马徽还体察入微,很善于察言观色。

随后两人谈到刘备为什么混到如今仍然落魄不堪,刘备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命途多蹇,所以至此。”但司马徽却认为这是因为身边缺乏辅弼重臣“左右不得其人耳”,刘备觉得自己麾下还是有很多人才的,“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但水镜先生否定了他的观点,认为孙乾、糜竺、简雍等人“非经纶济世之才也”,若想成就一番大业,还需要寻找真正的辅弼大才。司马徽预测了荆州刘表即将去世,政治局势将发生巨变。并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夜间徐庶造访水镜先生,刘备在室内听见两人交谈,这就开始了他寻访贤能大才之士的决心。这就是司马徽的第一次出场。“出世”的高人

司马徽再次出现就是在徐庶母亲被曹操扣押,逼迫其北上效力之后,司马徽到新野来见刘备。闻知徐庶离去的原因,司马徽立即指出,“此中曹操之计矣”,并预言“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可见司马徽对事物的剖析是何等睿智!

随后,司马徽向刘备举荐了“卧龙先生”诸葛亮,认为此人“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一语震惊四座。但与刘备告别而去的时候,司马徽却又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司马徽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呢?是他预测到了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吗?当然也没有那么神奇。其实司马徽是知道了诸葛亮将会遇到他一生中最为强劲的敌人——司马懿,此时也出山了。

大家注意这个细节,司马徽与刘备在谈到各方人才的时候,说起到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和徐元直。刘备感叹“何颍川之多贤乎?”司马徽解释说天象大师殷馗(kuí)言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而在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战火烧博望坡之前,司马懿也出来了,大家看《三国演义》第39回,司马懿初次登场,被曹操任命为“文学掾”,说他是“颍川太守司马隽之孙,京兆尹司马防之子,主簿司马朗之弟也”。

从这个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司马懿是“河内温人”,但他的爷爷司马隽曾经做过“颍川太守”,毫无疑问,水镜先生对这个司马懿非常了解。再进一步推想,两人之间极可能有血缘上的关系,甚至有过思想上的交流,所以水镜先生能够知道司马懿的才能足以与“卧龙凤雏”相匹敌。诸葛亮的“隆中对”计划将会遭遇到强有力的阻击。

要说“水镜先生”司马徽与“冢虎”司马懿两人之间谋略方面的差异,其实他们都是绝顶的高人,都洞明世事,堪破人心,都对时局的发展有着准确的辨析力和高妙的应对良策。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出世”的高人,一个是“入世”的智者;一个是与世无争,旁观者清,一个是身入险境,当局者迷而已。

世事发展犹如百川到海,虽百转千回却终归一途,总的走向不会有什么改变,这是由“势”来决定的,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发展过程却是经常受到人的影响的,江流入海的结局已定,所能改变的只是水流奔腾的路途,但纵然你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终究难以阻挡天下大势的滚滚巨涛奔涌向海。能在惊涛骇浪中一叶行舟,明析大势,知其所归,你就算得上是“高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夏季失眠烦恼小计策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据有关专家介绍,白领每天面对压力、竞争和挑战,很容易产生睡眠问题。第二天常常会感到身体的疲乏、头疼、记忆力下降、面色憔悴,随之而来的就是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多种食物可助眠

很多食物能起到安眠的作用,比如牛奶,里面的色氨酸,能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分泌出使人困倦的五羟色胺;还有些小零食也能促进睡眠。据有关营养学家介绍,睡前可以嗑点葵花子,能起到安神的作用;食用桑葚、龙眼、大枣、莲子、核桃、蜂蜜、苹果等都是帮你入睡的佳品;另外,晚饭喝点小米粥对睡眠帮助很大。

错误营养会失眠

不过,可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催眠,吃错了营养还会失眠呢。

含咖啡因的食物会刺激神经系统,还有一定的利尿作用,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晚餐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原因。因为辣椒、大蒜、洋葱等会造成胃中有灼烧感和消化不良,进而影响睡眠;而油腻的东西吃多了也会加重肠、胃、肝、胆和胰的工作负担,刺激神经中枢,让它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导致失眠。还有像豆类、大白菜、洋葱、玉米、香蕉等食物也会妨碍正常睡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诸葛亮怎么死的?诸葛亮是哪个朝代的人?

全文共 834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起初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于是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划定了三分天下的军事策略,这包括先取荆州、后取益州、西南连接各族、与东吴联盟、对抗曹操的整体策略。而他的一生也辅佐刘备和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创建了蜀汉政权。

诸葛亮在历史上始终是智慧的化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能就是三气周瑜的故事了。所谓三气周瑜,一气指的是一开始周瑜与诸葛亮约定,由周瑜先去攻取南郡,如果周瑜没有攻下,那么诸葛亮再去攻取。周瑜在攻取南郡过程当中起初是失败的,当时与当地的守军正在激战当中,但是诸葛亮提前发兵攻取了南郡,眼睁睁的看着周瑜与南郡守兵进行厮杀,他渔翁得利,气得周瑜金疮迸裂,掉下马来,这就是一气周瑜。

二气周瑜指的是周瑜设下计策,让孙权假装将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趁此机会将刘备留在江东甚至杀掉他,但是没想到孙权的母亲看到刘备之后非常喜欢,真的将孙尚香许配给了刘备,周瑜于是将计就计,希望将刘备永远留在江东,不让刘备回去,割裂了刘备与关羽张飞,包括诸葛亮之间的联系。但是诸葛亮出谋划策,将刘备包括孙尚香一同接了回来,这就是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这也就是二气周瑜。

三气周瑜指的是,当时东吴与蜀汉是联盟的关系,当时,孙权借了金乡诸州给刘备作为根据地,并且约定如果刘备攻取了西川,那么他就将金乡各州还给孙权。但是刘备迟迟不去攻取西川,于是周瑜心生一计,想着借道金乡,他去攻取西川,名义上是攻取了西川之后,将西川给刘备并且将金乡之地要回来。但是周瑜的计策实际上是进军金乡之后,将刘备赶走,然后再去攻取西川,这个计策被诸葛亮识破了。在周瑜取道金乡的时候,诸葛亮直接将周瑜围困,此时周瑜金疮再此迸裂,摔下马来,由此周瑜活活被诸葛亮气死,这就是所谓三气周瑜的故事。

然而史实于此无证,诸葛亮晚年辅佐刘禅,希望保住蜀汉政权,多次与司马懿相抗争,然而由于年龄太大,而且常年征战,身体不好,最后在五丈原逝世,以上就是诸葛亮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