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火箭22连胜CCTV5回放【优秀20篇】

浏览

892

文章

172

篇1:中国火箭的创始人是谁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火箭创始人是钱学森。钱学森被誉为是中国航天之父,也被称为是火箭之王。他在航天跟喷气方面提出并且实现了火箭的助推起飞装置,也提出了火箭的旅客飞机概念还有关于核火箭的设想,被认为是力学、应用数学还有火箭技术方面的权威,也是现代航空科学跟航天技术的先驱。

钱学森出生于1911年12月11日,于2009年10月31逝世,享年98岁。他的祖籍是浙江省的杭州市,出生地是在上海。钱学森不仅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还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一生的荣誉也是非常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世界上最大的火箭发动机

全文共 8400 字

+ 加入清单

航天水平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代表了国家军事方面的发展力,从上个世纪开始,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航天事业,那么世界上最大的火箭发动机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的火箭发动机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RD-170为什么要采用4个喷管,而不用1个大喷管?

这主要是当初苏联对大喷管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燃烧不稳定性问题没有十足的把握进行解决。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美国人的F-1火箭发动机扳回一局。(美国人在3年时间里,做了2000多次试验,把炸药放到燃烧室中,人为制造不稳定,掌握了燃烧的部分规律,通过改进喷注盘设计和其他结构,解决了燃烧不稳定的问题。)

采用4个喷管,万一推力启动不同步,大小不一致怎么办?

这个问题的确存在。对于采用富氧补燃循环的RD-170发动机而言,煤油喷射进入燃烧室的瞬间即为推力室点火时刻。让4个燃烧室同步启动的关键在于让煤油同时进入这4个燃烧室。另外,大喷管外侧的冷却套的压降的不同或者阻滞程度的不同会带来额外的时间差,这个也要考虑在内。

因此,RD-170的4个燃烧室的管路设计是很讲究的,要尽量保证燃料的流经距离一致(考验设计师立体几何水平的时候到了)。另外,还要摸透管路内对燃料的阻滞效应的大小。

不过,虽然RD-170的喷管尺寸比F-1的小很多(想要看5台F-1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土星5号火箭的大小,详见小火箭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土星5号:最高最重推力最大的火箭》),但是小火箭始终认为RD-170的喷管内型面的设计是非常美的。

鉴于RD-170的彩色照片不多,小火箭特意用了些时间计算了RD-170喷管的内流场,算是增添一些色彩吧。

RD-170喷管内速度场计算。(by 邢强博士 2016年5月25日至31日凌晨)。实际气流速度比我算的这个要快一些,但分布情况类似。从轴向来说,离喷注盘越远,气流速度越快;从径向来说,离对称轴越近,气流速度越快。

这喷管是不是很美?引用朱自清的话“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RD-170漂亮的拉瓦尔喷管设计。蓝色为亚声速流,过了喷管的收敛颈部之后,就是一路超声速了。

在这里说一下拉瓦尔喷管,这个瑞典工程师在1883年发明的管子为什么要先收敛后扩张呢?

要想掌握火箭发动机的原理,或者能够对火箭及其发动机的总体设计进行分析,不学习一点方程是不行的。这个方程是喷管内流动方程,是由欧拉方程、气体状态方程与连续性气体假设得来的。

式子里面,c为气体流动速度,x为气体到喷流起始点的距离,A为喷管截面积,M表示气体流速马赫数。

因为c、x、A在这里恒为正值,所以气体流动速度的变化方向就只和马赫数以及喷管形状有关了。

当气流为亚声速的时候,M

而当气流加速到超声速的时候,M>1,此时, 需要 dA/dx大于0,气流的流速才能继续增加。

这是一枚RD-107火箭发动机(用在传说中的R-7火箭上),其中一个喷管被剖开了。可以看到内部的拉瓦尔喷管构造。

世界上最大的火箭发动机

RD-170火箭发动机是人类有史以来研制的推力最大的多燃烧室液体火箭发动机。这款拥有4个燃烧室,1台涡轮泵和2个预燃室的发动机的海平面最大推力为740吨。很多人想要比较土星5号火箭的F-1火箭发动机(有关F-1火箭发动机,详见小火箭微信公众号文章《F-1:史上最强的单燃烧室液体火箭发动机》)与苏联的RD-170火箭发动机。

F-1是世界上推力最强的单燃烧室发动机,而RD-170则是世界上推力最强的多燃烧室发动机。它们的主要性能的对比情况如下:

可见,RD-170火箭发动机比F-1火箭发动机重16.8%。其海平面推力比F-1火箭发动机大8.8%,真空比冲高11.2%。从燃烧室压力的角度来看,RD-170令F-1难以望其项背,RD-170的室压是F-1的3.5倍。关于燃烧室压力的问题,小火箭在下文将会详细论述。

我们可以通过喷注盘的设计来看,美国风格和苏联风格的不同:

这是F-1火箭发动机的喷注盘。如果你把这个喷注器看做是一个靶标的话,不看靶心部分,最靠近靶心部分的有孔的那一圈,钻了18个孔,用来喷射煤油。往外一圈,可以看到两两一组,共9组的18个孔,用来喷射液态氧。再往外,能看到两两一组,共9组的18个孔,用来喷射煤油。以此类推,喷注盘的每一圈孔都是煤油喷射孔和液氧喷射孔交替排布的。小孔的直径比例经过2000多次试验后,有了明确的规格:最内圈的若定义为标准1的话,往外一圈为1.627,再往外一圈为2.217,再往外一圈为2.739。详见小火箭的微信公众号文章《F-1:史上最强的单燃烧室液体火箭发动机》。

这是RD-170火箭发动机的喷注盘。其设计风格与F-1火箭发动机不同。首先,从喷注孔直径上来看,没有像F-1火箭发动机那样有大小不同的分布。其次,从喷注孔的平面布局上,较为简单。除中心孔外,内圈6孔,然后是12孔,依次类推。外环分为5圈,并被高出的隔板平均分为6个大区。每个大区由内向外的孔数为4、5、6、7、8。

RD-170的总体设计

RD-170发动机有4个燃烧室,1台涡轮泵和2个预燃室。其中涡轮泵是单级的,整个涡轮泵系统还包括有1台氧化剂泵,1台两级燃料泵,整个系统连接了低压的燃料泵和氧化剂泵,并使推进剂增压,以防止涡轮泵形成空穴现象。

RD-170火箭发动机管路阀门系统示意图。注意,淡黄色的为煤油管路,淡青色的为液氧管路。红色的部分,表示滚烫滚烫的。

上图中央的红色罐罐中的黑色,为主涡轮轴。从上到下的4个黑色涡轮,依次为:主涡轮泵、氧化剂泵、主燃料泵和主启动泵。

中央的红色罐罐两侧各自伸出一个耳朵,那就是RD-170的2个富氧预燃室了。一部分燃料在预燃室中进行燃烧,带动涡轮泵转动。而涡轮泵转起来之后,燃料和氧化剂就能够迅速流动了。

如果整枚RD-170发动机是一颗心脏的话,这部分管路的作用就类似于冠状动脉。

为什么要用2个预燃室?用1个不是能够减少不少重量么?

让任意一名合格的火箭设计师来看,也是有这个愿望的。只是,RD-170的煤油燃料的秒流量为1.5吨。这么大的流量挤到一个小小的预燃室里,是会出问题的。他们只好采用2个预燃室。这是提高可靠性的一个设计。谁让火箭总师乌特金一直强调可靠性呢。

小火箭觉得,没个参照物好像没法说明RD-170的动力有多强劲。还是用参照物来对比一下吧。且不说RD-170喷口的那740吨的力量了,只说涡轮泵吧。

RD-170的涡轮泵功率为25.7万马力,相当于2.57个铁臂阿童木。

25.7万马力换算成功率,约为192兆瓦。有这样一艘叫做亚马尔的破冰船,是核动力的,排水量23455吨。上面有2座核反应堆,驱动2台汽轮机,带动6台发电机。这些发电机的总输出功率为55.3兆瓦。RD-170的一台涡轮泵的功率相当于这样一艘核动力破冰船的3.47倍。

说到涡轮泵,小火箭一定要多说几句。RD-170能够产生如此强悍的推力,这与她的涡轮泵的巧妙设计非常有关系。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和苏联的工程师们都发现,火箭发动机的涡轮泵如果一直依赖一个涡轮的话,很难再有性能上大幅提升的潜力了。于是他们各自发明了一些新的涡轮泵结构。

比如,苏联的引射式的多喷嘴泵从60年代开始,就有了很好的效果。其实,如果剖开现役的“质子”火箭的话,依然能够看到这种设计。

RD-170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叶片式预压涡轮泵。预压泵的应用可以让发动机降低对火箭贮箱的压力要求。通过对涡轮叶栅和诱导轮的设计,让主涡轮泵在转速、扬程和效率方面有更好的表现。这种设计在以RD-170为代表的苏联风格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以航天飞机主发动机为代表的液氢液氧发动机上都能找到,可谓是殊途同归。同时,要注意到苏联人的设计不仅仅是傻大粗笨的,实际上是有不少精巧的地方的。从管路设计的角度来说,RD-170赢了F-1发动机一局。

为什么RD-170的比冲要比F-1的高?

众所周知,比冲是衡量一款火箭发动机效率的重要指标。比冲的定义为:火箭发动机单位重量推进剂产生的冲量,或单位重量流量的推进剂产生的推力。RD-170火箭发动机的真空比冲比F-1火箭发动机高11.2%。其主要原因是RD-170采用了先进的补燃循环工作方式。在小火箭的微信公众号文章《F-1:史上最强的单燃烧室液体火箭发动机》中,我提到了F-1火箭发动机采用燃气发生器循环方式。这种方式使得火箭发动机的推进剂组合密度较低,在产生大推力的同时,几乎不可避免地需要一个非常大的发动机尺寸。如今,更好的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方式实际上是补燃循环。按照迄今为止,火箭工程师们对发动机的了解,补燃循环的比冲比燃气发生器的比冲要高10%左右。

另外,采用燃气发生器的工作方式的发动机,会因涡轮废气的排放损失1%以上的比冲,而且这种情况会随着燃烧室压力的增加而越发明显。采用了补燃循环的RD-170发动机则不用担心这些,可以把室压做得高高的,效率和性能提升明显。在这一点上,RD-170又胜过了F-1。当然,作为一款在1985年4月13日才首次实用的发动机来说,RD-170比在上世纪60年代就推动土星5号火箭的F-1发动机出现得晚,在技术上有所进步是可以理解的。

RD-180远渡重洋,为美国航天发射贡献力量

美国过早放弃了高燃烧室压力的大型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的研究转而开始琢磨大推力的液氢液氧发动机。同时,美国在冷战时期储备了大量的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产能,这使得即使没有RD-170那样的优秀的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美国人也能够靠液氢液氧发动机和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把航天飞机送上太空。

不过,液氧煤油发动机的这门课迟早是要补上的。只是,美国人找到了一个捷径,那就是,买。

苏联解体后,普惠积极运作,买来了RD-120液氧煤油发动机。而美国航空喷气公司则引进了苏联登月计划中设计的NK-33液氧煤油发动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看中了RD-170发动机,不过他们感觉用不上推力这么大的发动机,于是购买了100多台RD-180。虽然这有点趁火打劫的味道,不过至少让RD-170/RD-180的研发团队保留了下来。图为俄罗斯动力机械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厂房内,一名工程师正在检查一台RD-180发动机。注意,厂房的墙上,有R-7弹道导弹和SS-18撒旦洲际弹道导弹的照片,默默诉说着曾经的那个帝国的荣耀。

RD-180是RD-170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减半版本。RD-170有4个燃烧室,去掉2个后,便成了RD-180的雏形。不过,RD-180把RD-170的25MPa的燃烧室压力进一步提升到了25.7MPa,这使得燃烧室数量减半的RD-180的推力不是RD-170的一半,而是390.35吨,约为RD-170推力的52.8%。可以说,如果能源号火箭的项目没有戛然而止的话,RD-170,包括此后的RD-180的推力仍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然而,历史是不容我们假设的。上图为俄罗斯动力机械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厂房外景。RD-170的灵魂在这里游荡,注视着RD-180远渡重洋,为美国的火箭提供动力。

俄罗斯动力机械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正在为美国的宇宙神运载火箭生产RD-180发动机。

RD-180主要用在美国宇宙神系列运载火箭上。搭配不同的固体助推器,该系列火箭可以提供8吨到29吨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上图的火箭示意图的底部视图的中间部分的两个圆圈,就是1台RD-180发动机的喷口。

1998年11月4日,一台RD-180发动机正在进行测试。然而,这里并不是RD-170系列和RD-180系列发动机所熟悉的老家:苏联航天工业科学实验中心的102号试验台。而是美国NASA的马歇尔航天中心试车台。在这里,土星5号的F-1火箭发动机进行过测试,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进行过测试,如今,来自曾经的铁幕的另一端的苏联RD-180火箭发动机正在进行测试。熟悉的喷管外形,熟悉的火焰,只是,发动机外壳上的CCCP和红星,换成了洛克希德·马丁的标志。

这是一枚宇宙神III型运载火箭。她本来的名字叫做宇宙神IIA-R。后面的R代表Russian,表示采用了俄罗斯生产的火箭发动机。后来,为了淡化美国的这款火箭使用俄罗斯发动机的这个事实,火箭更名为宇宙神III。

RD-180在燃烧室压力方面,仍有继续提升的潜力。

快到文章末尾了,小火箭觉得有必要再说一下燃烧室压力的问题。

苏联人能够把压力调得这么高,一方面的确是超低硫含量的煤油帮了大忙。不过,后来他们发现了继续提升压力的方法。小火箭将我能想到的燃烧室压力提升的手段总结为5大因素,在这里写出来,以便大家交流。

第一,苏联有得天独厚的低硫含量的煤油。燃料好,结焦概率就会低。好的食材,对人和发动机,都很重要;

第二,苏联人的发动机内型面比美国人的粗糙。但是,这种粗糙是故意留下来的。想把内型面磨得像镜面一样,苏联人能够做到。但是,他们有几个数学很好的科学家,建议保留内型面一定的粗糙度。这样,高温气流能够在内壁附近形成湍流,可以让换热效率提升3倍以上;

第三,RD-170有巧妙的冷却环设计,可以形成超临界冷却液膜。这个可以由耶夫列夫方法推导进行验算;

第四,对高温合金和耐高温涂层的研究和成功应用,使得燃烧室本身有着超高的结构强度和热学性能;

第五,RD-170的加工工艺有独到之处。RD-170的设计团队分析了V-2火箭发动机(最大压力1.5MPa)的燃烧室结构,摸透了双层钢板套层结构,并彻底摒弃了那种过时的设计。他们分析了美国大力神导弹的发动机和F-1火箭发动机(最大压力为7MPa)的双锥管束加金属丝缠绕的结构,同时也回顾总结了苏联以前设计的发动机燃烧室结构。取长补短后,他们创造了升级版的铣槽加钎焊外壁的加工方法,使得燃烧室内壁的导热率大幅提升。

这些设计理念值得想要发展大推力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的团队进行借鉴。而同时,小火箭也不得不为那个戛然而止的RD-170火箭发动机感到遗憾。

大部分关心火箭发动机设计的人都会有这个疑问:

为什么RD-170的室压可以这么高?

RD-170的比冲比F-1火箭发动机高11.2%可以理解,可是RD-170是怎样把燃烧室压力提升到了F-1火箭的3.5倍的水平的呢?苏联人在这方面的设计比美国人高明这么多么?

其实是美国人的技术标准把美国人自己给坑了。

翻阅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美国人的火箭发动机技术标准,里面赫然有这样一条限制:采用液氧煤油燃料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其燃烧室压力不得超过7MPa!

这是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从多年的试验数据中总结出来的一个结论,其中当然不乏一些血的教训。美国人发现,当燃烧室的压力过大时,煤油很容易在燃烧室内壁上结焦,之后便是不可逆转、难以控制的喷管损毁和发动机爆炸的事故。

在这样的技术标准限制下,推动土星5号火箭的F-1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压力被定为7MPa,这已经是技术标准内的最高值了。可以说,F-1火箭发动机的设计人员严格地遵守了技术标准,而且同时做了提高发动机性能的最大努力。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美国人自己限制了燃烧室的压力以防止结焦现象的出现。那么,为什么苏联人的火箭发动机有这么高的燃烧室压力,却极少出现结焦和爆炸的情况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把目光从火箭发动机的试车台和实验室绘制图纸的桌子上暂时挪开,到苏联广袤的土地上去寻找了!

曾经的苏联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领土面积。

在这片土地下面,有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存量。

而在里海西岸中部的那个向海里突出的尖尖角这里,有个叫做 阿塞拜疆 的地方。

早在公元前7世纪,这里就是拜火教的圣地。实际上,阿塞拜疆巴库油气田附近的苏拉汗尼神庙向来就是印度存放圣火之地。

1924年,阿塞拜疆比比海巴特港的人工岛上,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口离岸石油钻井平台。这口油井的产量当年就达到了整个巴库地区的10%。

到了1941年,阿塞拜疆的油井的钻井深度就有了深达3400米的记录。

上世纪60年代,阿塞拜疆石油产业迅速复兴,尤其是里海石油的开采更是占到了阿塞拜疆的60%。以RD-170为代表的火箭发动机计划需要大量的煤油供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先进炼油技术的发展。图为摄于阿塞拜疆巴库的油田场景。

这块被拜火教信徒奉为圣地的地方,其出产的石油果然不同凡响。

苏联的高燃烧室压力的火箭发动机在点火测试的过程中,极少出现结焦的现象。首先要感谢的就是这片土地提供的原油。当然,苏联人包括美国人发现大型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的结焦居然与原油有关的事实已经是很以后的事情了。可以说,苏联的火箭发动机设计师一直在享受着大自然给他们的恩赐。

阿塞拜疆的油辛烷值高,杂质少,而对于火箭发动机最关键的一点是:含硫量极低!

美国的煤油中,硫含量通常在50PPM,而苏联则盛产硫含量小于20PPM的高品质萘基油。图为阿塞拜疆油田向外输出石油的管线。

另外,西伯利亚地区出产的原油也有着不错的品质。纯净的煤油让苏联的火箭发动机即使在很高的燃烧室压力下,也较少出现结焦的现象。他们当然也就没有什么燃烧室压力不得超过7MPa的奇怪限制了。

后来,美国人发现了燃烧室煤油结焦的症结所在,甚至摸清楚了硫化亚铜等燃烧室内杂质的生成机理。然而,这已经为时已晚。上世纪70年代后,大部分美国的科研人员已经彻底放弃了高燃烧室压力的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转而研发液氢液氧发动机了。(不过,这从客观上促进了航天飞机主发动机的出现,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RD-170发动机项目的由来

每一款大型发动机的背后,通常都会有一个巨大的项目需求,这个项目或是承载了一个国家的梦想,或是准备突破多年以来的技术局限。RD-170火箭发动机的背后,当然也少不了大型项目的支撑。

没有任何一个神奇的装备不是由一项国家项目撑起来的,如果不够的话,那就来两个。

RD-170火箭发动机的研发,得益于两个项目:天顶号火箭和能源号火箭。

苏联在1970年代开始了一个野心勃勃的大型运载火箭系列计划,准备以同一款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为基础,发展多种发动机型号和运载火箭型号。这个计划进行地比较顺利。实际上,天顶号火箭是苏联解体前发展出来的技术含量最高的一款火箭。上图为正由轨道运载器运到发射台的一枚天顶号火箭。注意,火箭尾部的四个大喷管属于同一台RD-170发动机。

负责这个火箭项目的设计局值得一说。天顶号是由导弹设计大师米哈伊尔·库兹米奇·杨格尔牵头成立的南方设计局的项目。虽然该设计局(苏联内部代号586设计局,或者按某些地方的习惯,叫做586所)在接手天顶号火箭项目的时候,所长杨格尔已经去世5年了,但是他的副手完全有能力把设计局撑起来。

这个人便是杨格尔的学生、副手:弗拉基米尔·乌特金。他是包括SS-18撒旦洲际弹道导弹在内的多款导弹的总设计师。其脱密后,被后人尊为苏联导弹“教父”。

乌特金提出了天顶号火箭的最大技术特点:火箭具有环境友好性,且具备超强的载荷能力,还要让发射工序实现完全无人化。火箭被机械装置自动吊装在发射台上并连上地面控制管线,其后在发射准备、点火或因发射任务取消而须从发射台上撤下时都不需要进行手动操作,从而大大减少了因发射事故导致人员伤亡的可能性。此外,天顶号的发射台不包含任何在发射时有可能被烧毁的设备,因此在一次发射完成5小时之后,就可以再次进行发射。

而这样的总体要求,需要一台高可靠性、可多次重复启动进行试验、使用液氧煤油燃料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

由于屡次发射失败和美国率先登月,苏联政府于1974年5月取消了原本为苏联登月计划开发的N-1重型运载火箭。作为替代品,苏联于取消N-1的同时开始了对能源号火箭的方案论证工作,以便为实现未来的空间开发计划打下基础。图为搭载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模型的能源号运载火箭模型。

当时的计划是,能源号运载火箭的助推器采用4枚天顶号火箭的第一级火箭。(实际上,天顶号和能源号的火箭发动机略有不同,用于能源号火箭的是RD-170原装版本,用于天顶号火箭的是增设了双向伺服机构的版本,叫做RD-171。不过,除伺服机构的作动方向的区别外,两款火箭发动机在其他地方是相同的。)上图左侧为能源号运载火箭的助推器,右侧为天顶号的第一级火箭。

英雄迟暮,RD-170差点随着那个帝国离去

1985年4月13日,第一枚天顶号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虽然没有把模拟的有效载荷送入轨道,但是RD-171发动机工作正常。问题出在第二级的RD-120发动机上。1987年5月15日,苏联发射了第一枚能源号运载火箭。然而,到了1988年11月15日,随着能源号的最后一次发射,所有的大型航天项目都面临着被终结的命运。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红色帝国倒下的时候,RD-170系列也终于和苏联的火箭暂时告别了。

但是,那时候,RD-170发动机已经成功进行了618次发射,在累计69579秒的燃烧时间内,她证明了自己的可靠性。并且一次又一次地展示了世界上推力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的魅力。

后来,美国、俄罗斯、乌克兰和挪威的四家公司共同投资的海上发射公司成立了。天顶号火箭带着RD-170发动机一起,获得了新生。注意,上图的天顶号火箭的第一级的四个喷口,出自同一台RD-171发动机(RD-170发动机的伺服机构增强版本。)这枚起飞重量462吨的火箭由1台发动机托起。注意,带有浓厚的乌特金设计风格的火箭发射装置。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火箭飞上天,尽然靠的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它!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双氧水也叫过氧化氢,化学式是H2O2,纯的双氧水是淡蓝色的黏稠液体,可以以任意比例与水混溶,其水溶液是一种强氧化剂,为无色透明液体,而这种水溶液也被俗称为双氧水。

双氧水的用途分医用、军用和工业用三种,日常消毒用的是医用双氧水,一般只用于物体表面消毒,医用双氧水可以杀灭肠道致病菌、化脓性球菌、致病酵母菌。但医用双氧水浓度等于或低于3%,如果擦拭到创伤面,就会有灼烧感、表面被氧化成白色并冒气泡,这时用清水冲洗一下就可以了。

化工领域双氧水用作生产过硼酸钠、过碳酸钠、过氧乙酸、亚氯酸钠、过氧化硫脲等的原料,也是生产酒石酸、维生素等的氧化剂。医药工业用作杀菌剂、消毒剂,以及生产福美双杀虫剂等。印染工业中用作棉织物的漂白剂,还用于羊毛、生丝、象牙、纸浆、脂肪等的漂白。而高浓度的双氧水还可用作火箭动力助燃剂。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需要处理厨房下水道的异味,可以到药店购买双氧水,加水加洗衣粉,倒进下水道中,就可以起到去污,消毒,杀菌的效果。但操作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皮肤接触,更要严格防止吸入或吞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向东和靠近赤道发射火箭有何好处?

全文共 1484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从西向东移动。

几乎所有的火箭发射都是从西向东的,原因不难理解,因为地球是从西向东旋转的。毫无疑问,地球表面上的所有物体都沿着纬度方向从西向东旋转。由于这个原因,在火箭发射到地面之前,火箭的速度已经和地球的旋转速度一样,并且是向东的。如果火箭的发射方向是东方,它可以利用这种固有的速度使自己快速加速。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火箭都向东发射。

2014年9月7日,当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将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时,它用慢速摄影捕捉了发射轨迹。

然而,我们知道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线速度都是不同的。北极和南极的线速度最小。尺寸越小,线速度越大。赤道的纬度等于零,所以赤道的线速度最大。这类似于旋转伞。伞顶相当于北极。旋转时,线速度最小,而伞尖相当于地球的赤道。当伞旋转时,雨滴将首先从伞尖飞出,而不是从伞顶飞出,因为伞尖的线速度最大。对地球来说,赤道上的线速度最大,每秒456米。如果火箭在赤道发射,它将节省最多的燃料。那么,你能节省多少?我们可以将它与一组数据进行比较:

库鲁航天发射场是法国唯一的航天发射场,也是欧空局的主要航天活动场所。它位于南美洲东北部,是法国最大的海外省法属圭亚那。

法国库鲁航天发射场的纬度只有5.23度。如果从法国的库鲁空间发射场发射火箭,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比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发射场高20%,因为哈萨克斯坦的这个发射场的纬度是北纬46度。如果发射场位于更高的纬度,比如北纬70度,其运载能力将比库鲁发射场减少一半。

中国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北纬19度36分。虽然它不是非常靠近赤道,但它是目前中国离赤道最近的发射场。

减少燃油用于轨道调节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特点是位于地球赤道正上方。因此,低纬度发射场的另一个优势是,如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那么在赤道发射将使卫星从一开始就具有正确的轨道倾角,并直接进入正确的轨道平面。相反,如果这种地球同步卫星在高纬度发射,它需要卫星携带额外的推进剂,以便在空间进行空间机动,从而改变轨道平面,使最终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具有航运便利的优势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教授焦伟新曾说:“大推力火箭是建造空间站的首要前提,也是人类重返月球和登陆火星的必要条件。”然而,大推力火箭的直径非常大。对于内陆的三个发射场来说,运输大型火箭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当直径超过3.5米时,火箭不能用火车运输。然而,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的直径为5米,很难到达三个内陆发射场。然而,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海南海岸附近,是运载大型火箭的船只的好港口。可以预计,未来中国的登月和火星探测器发射都将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

长征五号火箭的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约为25吨,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为14吨。

没有必要担心火箭碎片。

内陆发射场不可避免的安全隐患是,发射火箭时,碎片一般落在发射场以东1000公里以内,很容易落入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区域。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另一个优势是,它位于东面广阔的海域。即使碎片掉落,也没有必要担心安全。它撞到船上的可能性很小。

2015年8月,当火箭发射时,火箭碎片撞上了农民的家,直接砸穿了房子。

既然低纬度发射场有这么多优势,为什么我们国家一开始不在海南岛建发射基地呢?这主要与历史原因有关。在上个世纪的冷战期间,国际形势很复杂。当时,我国力量有限,面临美国、台湾和其他地区的危险。在海南建立一个重要的发射基地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不得不在内陆的偏远山区建立发射基地。现在,国际安全局势有了很大改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国家不再害怕任何威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火箭发射塔的高度是多少?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发射塔的高度是106米。

火箭是火箭发动机喷射工作介质所产生的作用力向前推进的一种飞行器,它自身携带了全部的推进剂,不靠外界工质产生推力,不仅能在稠密的大气层内飞行,还能在稠密的大气层外飞行,是实现航天飞行的一种运载工具。

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就是火箭。在公元969年,唐朝时期,就已经发明了火药。北宋时期的军官岳义方和冯继升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火药为动力的飞行兵器,也就是火箭。这种火箭是有药筒、箭身所组成的,其中药筒是用厚纸以及竹子所制成的,内部放置火药,前端封死,后端引出导火绳;当点燃后,火药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会向后喷出,以气体的反作用力将火箭向前推,在飞行中杀伤敌兵。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成立于哪一年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军种,由第二炮兵更名而来,于2015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是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后留存的部队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军种,由第二炮兵更名而来。下面我们来说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成立于哪一年。

详细内容

1

前身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前身第二炮兵,成立于 1966年7月1日,由毛泽东主席批准,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始终由中央军委直接掌握,是中国实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 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这支掌握着“大国利剑”的神秘部队从诞生伊始便肩负着保障中华民族根本生存利益的重任,可以说,对于潜在的敌对势 力而言,“二炮”堪比古希腊神话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震慑敌人的最有力杀手锏。

在2015年12月31日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由陆军、海军、空军三个军种和第二炮兵一个独立兵种组成,“二炮”虽然与陆海空三军同为正大军区级,但是相比陆海空三军的军种身份,“二炮”的兵种身份还是有所不同的。但是,作为直属中央军委掌控 的战略部队,“二炮”除了身穿陆军制服外,实际上和陆军集团军没有关联,之所以使用“二炮”的名称,主要是成立之初考虑到保密等问题的需要。

2

成立

2015年12月31日,中央军委举行仪式,将第二炮兵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并授予军旗,第二炮兵也由原来的战略性独立兵种,上升为独立军种。 从“二炮”到“火箭军”,这反映了中国核力量的发展历程。

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领导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大会在八一大楼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陆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授予军旗并致训词。

3

成立使命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火箭军全体官兵要把握火箭军的职能定位和使命任务,按照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战略要求,增强可信可靠的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加强中远程精确打击力量建设,增强战略制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卫星”号火箭出风头

全文共 1771 字

+ 加入清单

1957 年 10 月 4 日夜晚,在前苏联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探照灯把夜空照得如同白昼,发射架上竖立着一枚银光闪闪的巨型火箭。莫斯科时间 22 时 28 分 34 秒,火箭专家科罗廖夫下令“点火”!顿时火箭在震耳欲聋的吼声中拔地升起,直冲天穹。不久,从太空传回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入轨后发出的“噼噼啪啪”电子尖叫声。翌日,塔斯社向全球宣布: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辟了宇宙航行的道路。

随着第一颗卫星上天运行,发射它进入轨道的“卫星”号运载火箭大出风头。但是,从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宇航理论,到研制成功航天运载火箭,却经过半个世纪的艰难历程。其中,把宇航理论变成现实的科学家中,前苏联的运载火箭总设计师科罗廖夫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谢尔盖·科罗廖夫 1907 年 1 月 13 日诞生在乌克兰的一个教师家庭。当他 9 岁时,举家迁居敖德萨,住在离一支飞行中队不远的机场附近。他几乎天天可以看到飞机在蓝天上的飞行表演,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飞向太空的种子。他 16 岁时参加了滑翔机飞行小组,并自己动手设计滑翔机。1926年,科罗廖夫从基辅工学院转学到著名的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院空气动力学系,一边读书,一边在一家飞机制造厂工作。1927 年在莫斯科举办了首届世界星际航行器械模型展览会和关于星际航行的讲座,科罗廖夫生平第一次了解到齐奥尔科夫斯基等宇航先驱者的思想和事迹,并看到了戈达德、奥伯特等的火箭设计方案,这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两年后,科罗廖夫前往卡卢加拜访了仰慕已久的齐奥尔科夫斯基,这次会见成为他毕生从事宇航事业的转折点。科罗廖夫后来回忆说:“从前我的理想是驾驶自己设计的飞机飞行,而见到齐奥尔科夫斯基之后,我一心只想制造火箭并乘坐飞船到太空飞行,这已成为我生命的全部意义。

1929 年至 1931 年间,科罗廖夫参加组建喷气推进研究小组。1933 年 8 月 17 日,苏联发射了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这枚火箭质量 18 千克,飞行持续时间 18 秒,垂直上升高度约 400 米。火箭达到最大高度后,沿着水平线飞行一段,然后沿着微微倾斜的弹道落到附近的树林里。第一枚火箭试验成功后,引起政府的重视,决定成立国立喷气科学研究所,科罗廖夫被委任为副所长。在他的主持下,制订苏联火箭发展计划,参与早期的液体火箭研制工作。战后的 1946 年 8 月 9 日,科罗廖夫被任命为第一枚弹道式火箭的总设计师,只经过一年时间,就仿制成功从德国俘获的 V—2 火箭。1948 年秋,苏联利用 V—2 火箭加长设计了 P—1 弹道式导弹,射程 300 公里。1950 年第一枚自行设计的 P—2 导弹进行发射试验,射程达到 500 公里。在此基础上,科罗廖夫领导研制两级火箭,1957 年 8 月 21 日,第一枚洲际弹道式导弹 P—7 在拜科努尔发射场试验成功,总推力 500 吨力,射程 8000 公里。8 月 27 日塔斯社发表公告称:“多级远程洲际火箭试验顺利,完全证实了计算和所选定结构是正确的。火箭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完成飞行,在短时间而长距离的飞行之后,火箭在预定区域降落。”这就表示发射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近在咫尺了。

1957 年 7 月 1 日开始的地球物理活动,促成了苏联加快发射人造卫星的步伐。科罗廖夫主持对 P—7 洲际火箭进行改进,研制成了“卫星”号运载火箭。这种火箭由一枚芯级火箭和 4 个侧挂助推火箭并联捆绑而成。为了控制航向,另外安装了 12 台可摆的小型游标发动机。火箭发射后,芯级发动机和 4 台助推火箭发动机同时点火。火箭达到预定速度,4 台助推火箭发动机先行熄火并分离,芯级发动机继续工作,直到把卫星送入轨道。1956 年底,前苏联得知美国的运载火箭已进行了飞行试验,而苏联却因卫星过于复杂而滞后于美国。这时,一个惊人的计划在科罗廖夫的脑中形成。他提出,造一个空心铝合金小球装上电源和发报机,先搞一个简单的卫星,抢在美国之前发射上天。他的建议立即被前苏联政府批准。

1957 年 10 月 4 日,“卫星”号运载火箭立下头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终于冲开天门在宇宙之上与群星同辉,它发出的电波,全世界都可以收到。当时世界舆论沸腾,在十多天里,报纸每天的头版新闻都有它的消息。从此,人类在天庭上开始演出一幕又一幕的登天壮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箭在弦上!亚洲第一大火箭——长征五号11月初发射升空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十年磨一剑”28日在海南文昌发射场首次公开亮相,从技术领域转移到发射领域。作为长征火箭家族中的“大力士”,绰号“胖五”,它在过渡方面与其他火箭有什么不同?记者采访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的专家。

天生不怕风

主动火箭的最大直径为3.35米,“胖五”的腰围达到5米。由于它的体积很大,在过渡期间它可以承受8-9级强风,而不需要防风装置。

"天生矮胖的“胖五”与现役的火箭大不相同。"长征五号火箭的总设计师何伟说,如果把其他火箭过渡比作“负重”,那么“胖五”更像是“抬轿子”。

何伟说,现役火箭垂直运输时,在一级堆芯“脚”处有4个支撑臂,使火箭能够稳定地站在活动平台上。火箭助推器由核心级“承载”,因此被描述为“承载负担”。

在“胖五”过渡期间,总共有12个支撑臂分布在4个助推器的脚下,然后助推器“举起”核心级。从“挑担子”到“挑轿子”,可以让“胖五”顺利进行。

半个足球场

“胖五”很大,大约57米高,相当于20层楼高,净重近100吨。这个怪物被正确地称为“大火箭”

从技术区到发射区2.8公里的路程需要火箭“骑”移动发射平台。“胖五”有一辆为它量身定做的“特别车”——只有足球场的一半大。移动发射平台不仅要搭载“胖五”行走,还要为其提供燃气和电力,保持箭地连接不变,减少发射区域的工作量,缩短发射过程。

英俊而强大

记者发现,有着尖脑袋和四个助推器的霸道的“胖五”也是“斜头锥”,在核心层旁边“依偎”。

“你不觉得它看起来更帅吗?”何伟这样解释道。

当然,这种设计不仅是为了增强“胖五”的美观程度,也是为了降低空气阻力,使“胖五”能更容易地飞行,从而提高运载能力。设计者希望从一开始就把它变成一个更强大的火箭“男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火箭的红色外套有什么用?你知道吗?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1、防止多余物

多余物可是火箭这个庞然大物的“天敌”。国际航天史上,多次惨痛的失败证明,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微小的多余物,因为它在火箭飞行过程中,会成为一个“致命杀手”。所以,火箭披上外套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防止在“长途旅行”过程中,有灰尘等多余物进入箭体内部。

2、识明身份

火箭外套选择红色可不只是为了漂亮,而是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的选择,这种颜色标识代表着外套不随火箭上天,属于地面产品。而且,火箭所穿的外套都是特殊制作的,哪儿有开口,哪儿要拆卸,都是量体裁衣。此外,如果够细心的话,还会发现每一发火箭的外套上都喷涂着自己的名字,这样,员工在给不同的火箭套上外套时,就不会搞错了。

3、防止产生静电

火箭穿的外套,采用了专用的防静电材料,不管火箭怎么运动,天气如何干燥,都不会产生静电,以保护火箭内部的电器设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火箭为什么往南飞?火箭除了往南还往哪个方向飞?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发射不仅要考虑技术因素,还有其它非技术因素的综合考虑。如果 “乘客”的目的地是太阳同步轨道,火箭只能往南或往北飞,这是由太阳同步轨道倾角决定的。火箭如果向南发射,残骸落区和非技术因素都相对容易处理。因此,我国火箭在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时,会选择向南飞。

火箭除了往南以外还往哪个方向飞行?

火箭除了往南以外,还会往东飞行。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火箭如果向东飞行,相当于“顺风”而行,可以借助地球自转带来的速度增量,省力、省燃料。反之,火箭如果向西飞行,就相当于“逆风”而行,速度会损失,耗费的燃料更多。所以我国火箭一般都是往东飞,当然这个东不是绝对的正东,而是根据实际发射需求,在一定范围内向东飞行。除了我国以外,其它国家的火箭发射,一般也是向东或是向南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哪几个地方可以观看火箭和卫星的发射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位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兴建于1958年,现已成为中国发射近地轨道卫星的摇篮,这里被誉为中国航天第一城。

2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不错的观看点。

3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位于海南省的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作为作为中国首个开放型发射基地无疑是最佳观看点。其中最佳观看点有:文昌石头公园、文昌桥头公园、海南航天主题公园、文昌航天科普中心、海南天福云龙湾度假村、文昌堂洪港等。

4

此外,还有位于山西省西北部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特别提示

观看时应注意安全,切记不要贸然前往禁止区域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一箭六星,快舟11号火箭明年首飞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新的固体运载火箭KZ-11将于明年初进行首次飞行,将是“六星一箭”。

快船11火箭采用了“空间系统管理+民营企业柔性经营”的全新模式,引进民营企业参与研发和生产。第一个飞行技术方案和卫星运载方案目前已经确定,各种子系统的开发和测试正在加紧进行。

快船11的发射方式也很特殊,不是固定的发射塔,而是车载移动,可以满足卫星商业化、高密度和快速发射的要求。

该火箭的起飞质量为78吨,在低地球轨道上的最大运载能力为1500公斤,在太阳同步轨道上的运载能力为1000公斤/700公里。它主要负责在低地球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上发射400-1500公里的小卫星、单卫星和多卫星网络。

快艇固体运载火箭家族正在蓬勃发展。快速船1号通用型在2013年和2014年两次成功发射卫星。今年年初,一号快艇(KZ-1A)发射了三颗卫星。从合同签署到发射完成仅用了八个半月。下一个计划是在一周内连续发射四颗卫星。

快船系列火箭的另一个主要优势是价格低廉:在目前的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中,一般报价为每公斤25,000至40,000美元,快船1A低于20,000美元,快船11甚至低于10,000美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探秘北京高铁调度室,看起来跟火箭发射中心差不多

全文共 2205 字

+ 加入清单

“去工作就像打仗一样。毫无疑问,”高速铁路调度员张博描述了他的工作。高铁调度员必须在每班12小时内关注900多列高铁列车的安全,计划发布100多份调度命令,接听和拨打300多个调度电话...在进入北京铁路调度中心5年多的时间里,张博已经能够在45分钟之内在全国铁路网上默默地画出4000多个火车站。

两只眼睛整天跑的“红线”

“你好,这是京沪高速铁路。115高,马上就会有信号。”

张博在调度台工作了近5年,工作时总是不自觉地皱起眉头,句子很短,速度极快。

他主管京沪高铁调度台,京沪高铁调度台是唯一管辖两大枢纽站(北京以南、天津以西)的高铁调度台,也是列车数量最多、繁忙程度最高的高铁调度台。

张博坦言,工作压力不小,一天12个小时,除了吃饭和上厕所,眼睛一刻也不能离开调度界面。

只要他在调度台坐下,他的眼睛就会盯着他面前的两个屏幕。这是调度员最常用的两个界面,分别显示列车运行图和北京南站示意图。

列车运行图上用红线标出每列列车的轨道。从早上7: 00到晚上12: 00,红线交织最紧密,这意味着早上发出的高速列车最密集,下午逐渐变得稀疏,下午12: 00后只剩下最后一条红线。用圆圈圈出的数字显示在每条红线的不同位置。

“这意味着火车晚点一分钟到达车站,”张博说。事实上,火车只晚了几十秒到达,所有乘客没有感觉到的延误都被记录了下来。春节期间,火车密集分布。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进站和出站列车都需要通过同一段轨道。此时,列车驾驶员将联系调度员,调度员将向其中一辆列车发送交通信号,通知另一辆列车等待。

调度员在整个铁路系统中的作用是确定列车通过枢纽的顺序、在恶劣天气下发布限速指令、在紧急情况下调整线路、电力、公共工程、沿线车站的协调与合作等。张博说他像个导演。所有信息都收集在这里,调度员发出信号和指令,使10000英里长的铁路辐射网络安全有序地运行。

调度员根据情况下达指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下午5点左右,张博拿出一份打印好的指令,从系统中调出指令。

“2月11日00: 00至2月18日00: 00”,城际车站的上下游线路正在116公里015米至116公里115米范围内施工。车速限制为45公里/小时,从2月11日00: 00到2月18日12: 00...

张博逐字逐句地读了两遍书面指令,并不断地抬头与系统上的指令进行比较。核实无误后,请另一名相关调度员确认签名并签发。

指令发出后,张博打电话给对方进行确认,询问对方是否收到指令,指令内容是否清楚,然后逐字逐句地阅读,确保没有错误。

“一切涉及安全的事情都是大事,”张博说。调度工作的特点是有一个终点,但也应该仔细考虑。按照相关法规规定的程序,逐步考虑所有情况,消除所有安全隐患。

报警器将在3秒内发出减速信号。

每天早上7点钟开始工作。只要你坐在这里,你将永远处于最灵性的状态。

"即使最后一班火车开走了,我们也不能放松."张博说,调度中心是高铁线路的“大脑”。如果大脑有问题,整个线路都会瘫痪。

2014年6月2日晚19: 30,北京发生罕见的暴雨。瞬时风力超过20米/秒。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经常报警。张博高度警惕,并计划提前写下派遣命令。警报发出后3秒钟内,向即将进入风区的6辆电动车组发出“动车组列车限速200公里/小时”的调度命令,并提示司机注意操作,确保动车组列车绝对安全,顺利应对暴风雨的极端天气。

据统计,在过去的一年里,张博带领他的班级成功处理了60多起异常交通事故。他是当地调度最常防范重大隐患的“小快奖”获得者,也是调度连续获得“100个无差错调度指令”的调度员。所在的京沪高速铁路调度台先后被命名为“党员示范岗”和“列车调度标准岗”。

20公斤的重量使规则越来越厚。

"派遣就像跟上战场一样."张博脑子里有所有的线路和车站位置。当司机打电话时,他会先报告车次,火车在哪个轨道上,什么时候进站。他不需要考虑立即给出指示。

高速铁路的速度很快,这就要求调度员没有时间在现场查看线路信息。当司机联系调度员时,调度员应立即以“条件反射”模式发出指令。否则,可能会错过最佳处置时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有数百条线路和近一千条规章制度,我们怎么能总是跟踪最新的发展?

张博的回答很简单——努力工作。

他家书架上的各种规章制度重达20公斤。当他无事可做时,他会变得无所事事。铁路知识的积累必须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他最常读的是铁路公司的《铁路技术管理条例》,这本书本来就不薄,这使他把它翻得更厚。

如果你不记得他,就写下来。在调度台下面的抽屉里有一本他曾经用过的笔记本。里面充满了规章制度。笔记本外面的硬壳已经磨损并“破碎”。张博有点不好意思,反复说我有一个新笔记本,但我总是想看看我以前写的东西,这个笔记本不能扔掉。

“在工作中战斗,下班后为战争做准备,”他开玩笑说,他的一生通常都花在学习火车上,除了花更多的时间和女儿一起上幼儿园。

可以看各种火车的照片,画出铁路运行图。

他可以用45分钟画出“全国火车站示意图”,准确标出4000多个地级以上的车站和车站所在的省、线名,并能自由说出车站周围的产品、经济、风土人情。

这些技能在京沪高速铁路的调度和指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京沪高速铁路上有许多跨线列车,南起福州、宁波、上海,北至大连、沈阳、长春,涉及吉焦、宁杭、秦沈、哈达。张博对此“无所不知”。在紧急情况下,他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快速指导列车的类型和目的地,并有效地组织列车运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1980年在几月几日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1980年5月18日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在1980年的5月18日,我国向太平洋一定区域的海域发射了一枚运载火箭,这枚火箭划过天空,准确地命中太平洋上的指定海域。这次发射获得了圆满成功,这次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以及人造卫星之后的一项重要的成就,标志着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远距离运载火箭技术的国家。

这枚火箭在空中顺利完成了火箭级间的分离、发动机关机和火箭头体分离等一些列程序,精确的沿着预定轨道飞完全程,最后在预定海域区域精确入海。运载火箭是现代尖端技术领域里的专有名词。就其本意讲,它是把卫星和宇宙飞船运送到预定轨道,或者把弹头投掷到预定目标的一种运载工具。

运载火箭指的是将人们制造的各种将航天器推向太空的载具。运载火箭一般为2—4级,用于把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航天站或行星际探测器等送入预定轨道。末级有仪器舱,内装制导与控制系统、遥测系统和发射场安全系统。

有效载荷装在仪器舱的上面,外面套有整流罩。它每一级都包括箭体结构、推进系统和飞行控制系统。级与级之间靠级间段连接。有效载荷装在仪器舱的上面,外面套有整流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抢SpaceX饭碗?世界首枚3D打印火箭在新西兰发射了

全文共 1287 字

+ 加入清单

在硅谷成立了四年多的火箭实验室回到了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彼得·贝克的家乡新西兰,做了一件创造了许多“第一”的事情:它向太空发射了一枚由电池驱动的3D打印的小型火箭。

当地时间5月25日下午4点20分,3D打印火箭“电子”(Electronic)在新西兰北岛的马西亚半岛完成了升空测试。该火箭只有17米高,直径只有1.2米,最大运载能力为150公斤。

这不仅是世界上第一枚从私人发射台起飞的火箭,也是新西兰发射卫星运载火箭历史的开端,使新西兰成为世界上第11个有能力发射卫星的国家。

低发射成本一次性低成本火箭的研发

公司创始人彼得·贝克说,尽管第一枚试射的两级火箭成功地完成了第一级的分离和第二级的驱动,但它仍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在50万米的高度进入低地球轨道。幸运的是,火箭上覆盖着传感器,便于发射小组进一步研究。今年还将有两次试航,随后将在下半年进行全面的商业运营。

英国广播公司科学记者乔纳森·阿莫斯认为,电子发射是一次激动人心的尝试,预示着打破目前大型火箭发射卫星的垄断。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火箭实验室可能在今年年底发射一个小型月球着陆器,并与维珍轨道公司研发的一个类似项目进行竞争。

市场普遍认为,这是对硅谷“钢铁侠”马斯克领导下的SpaceX的又一次打击然而,马斯克和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正在探索的火箭业务与火箭实验室的目标不同。前者研究如何重复使用火箭来降低成本,而火箭实验室则专注于发射一次性的廉价小型火箭。

此外,SpaceX的任务是帮助美国航天局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并最终承担将人送上火星的任务。因此它的猎鹰9号高70米,最大运载能力为22800公斤,与联合发射联盟的阿特拉斯五号火箭的规格相似。

火箭实验室的目标是将小型卫星送入低地球轨道,因此每次发射成本仅为500万美元,不到SpaceX 6200万美元的十分之一。火箭实验室也带来了共享经济的好处。如果它愿意“拼车”上天,立方体卫星的发射成本只有77,000美元。

为新西兰创造商业机会

除了价格上的优势,火箭实验室在新西兰发射火箭的选择也受到了业界的青睐。首先,由于新西兰的空中交通较少,没有必要因为发射火箭而改变航班,发射时间安排得更好。然而,由于天气原因,“电子”的发射也被推迟了四天。

第二,无论是在新西兰的发射还是火箭的坠落都是在公海上进行的,这不会干扰人员或损坏财产。此外,在新西兰发射很容易将卫星送入连接地球两极的极地轨道。许多组织都珍惜这个机会。

新西兰经济发展部长西蒙·布里奇斯(Simon Bridges)明确表示,此次成功发射将吸引其他航空航天公司选择该国作为发射场,提升新西兰在卫星发射行业的国际地位,并创造大量商机。

目前,火箭实验室已经接到美国宇航局的命令,在地球附近发射小型卫星。参加谷歌月球X奖太空竞赛的月球快车已经下了三份订单,希望在今年竞赛结束前发射小型月球着陆器。许多小型卫星运营商也下了订单,据说今明两年都满了。

创始人彼得·贝克尔说,第二次试验希望火箭能以最大运载能力进入低地球轨道,希望它能在未来每年至少发射50次,并有望使全球卫星发射数量增加一倍。下图显示彼得手持3D打印的火箭发动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日本私人火箭终于发射成功:已抵达太空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多次努力,日本私人火箭终于成功发射

据日本媒体报道,一家名为星际技术公司的日本航空公司初创公司成功发射了陌陌3号火箭。火箭被送到100多公里的高空。

据报道,该火箭是该公司向其商业伙伴提供卫星发射服务的长期计划的一部分。该公司由日本企业家堀江隆文(Takafumi Horie)于2005年创建,汇集了一批航天器工程师、科学记者和作家,开发了一种小型、轻型和低成本的火箭,以发展日本的私人空间活动。

事实上,在这次成功之前,陌陌3号火箭已经失败了很多次。例如,第一次发射是在2017年7月。发射后一分钟,火箭失去了与控制人员的联系,最终迫使火箭发动机关闭,坠入大海。第二次发射在发射几秒钟后失去动力,然后回落到发射台爆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火箭发射成功意味着什么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发射成功意味着国家的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

火箭能够填补国家海上航天技术这一领域的空白,给这些国家能够提供新的发射方式。成功发射火箭以后,我们就可以对太空进行一定程度地探索,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是也可以让人类了解关于宇宙的组成。发射火箭的意义还体现在服务人民,提供导航以及位置信息,这也是国家实力进步的体现。

火箭是实现航天飞行的运载工具,按照用途可以分为探空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火箭靠自身的全部推进剂,不依赖外界的生产推力,能够在大气层进行飞行。如今,我国在航天事业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火箭的画法

全文共 219 字

+ 加入清单

1、首先我们画一个三角形,这是或箭头。

2、然后我们连着三角形,画上一个长方形,把长方形底部这条边,中间这块空出来。

3、我们再这里画上火箭的尾翼。

4、然后我们给火箭加上一些装饰,我们给它画上条纹。

5、然后再画上它喷发的这种感觉的气体,这样火箭的线稿我们就完成了。

6、首先我们用一个红色,来涂火箭头的颜色 ,然后我们用一个深蓝色,来涂火箭上条纹的,这个颜色。

7、最后我们用一个灰色,涂火箭尾翼的颜色,这样火箭我们就完成了,小伙伴们都学会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气象局为什么要装备大炮和火箭?

全文共 873 字

+ 加入清单

雹灾袭扰人类历史悠久,因此,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探索人工消雹的方法。自1958年开始,中国主要的消雹手段是采用55式37毫米口径单管高炮、65式37毫米口径双管高炮或防雹火箭向雹云过冷部分发射炮弹。用来防御冰雹对农作物造成大面积危害。

大炮和火箭历来是军队的装备,可是有些气象局居然也拥有这些武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为了对付冰雹。

雹灾袭扰人类历史悠久,因此,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探索人工消雹的方法。据记载,中国早在200多年前的清代,已经有人采用土炮或鸟枪轰击雹云的方法进行消雹。

自1958年开始,中国主要的消雹手段是采用55式37毫米口径单管高炮、65式37毫米口径双管高炮或防雹火箭向雹云过冷部分发射炮弹。目前,中国气象部门已经装备大炮和火箭8000多门,参加消雹防灾的专业技术队伍已有3万多人,主要对大面积的农耕区实施防雹保护。福建省龙岩市是烟叶生产区,福建省气象局就为龙岩市装备了30多门高炮,以防御冰雹对大面积作物造成危害。河南是中国粮食生产的大省,据省气象局透露,全省已经装备了270多门高炮和300多个防雹火箭架,用来防御冰雹对农作物造成大面积危害。

人工消雹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催化法,二是爆炸法。

催化法是用飞机、高炮或防雹火箭把碘化银、干冰、液氮等催化剂送入冰雹云中的过冷部分。催化剂产生出大量的冰晶,或称为“人工雹核”,吸收了冰雹云中的水汽,与天然雹胚争抢“粮食”——云中水汽,有效地抑制了天然雹胚的成长,并迫使天然雹胚“早产”、“早落”,或融为雨滴,这是采取“争食原理”达到消除冰雹的效果。

爆炸法是用高射炮或防雹火箭把炮弹等爆炸物送入冰雹云中,利用炸药爆炸时产生的强大冲击波,使云中的冰雹互相碰撞,大冰雹撞碎成小冰雹后降落下来,融化成雨滴;或打乱上升气流的常规秩序,削弱或摧毁形成冰雹的过程,以达到消雹的效果。

抗防雹灾,除了气象部门采取人工消雹的方法外,个人还要采取“跑、躲”的方法来避灾。当获悉雹灾信息时,要及时跑到安全的场所;在紧急的情况下,要迅速就近躲到坚固的建筑物下,或寻找坚硬遮盖物,保护好头部,防止被雹块砸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来自《星球大战》的真实火箭

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艾伦·马斯克设想了一种火箭和飞机的混合运载工具,或者是这种运载工具的跨界版本,其布局类似于X翼飞机,并用作火箭的方向舵。他相信该设计能够满足超音速飞行的要求,并开发了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艾伦·马斯克受《星球大战》战斗机的启发,但真正的X翼飞机仍处于早期阶段。

安装在猎鹰9号运载火箭上的x翼气动结构

X翼格栅空气动力学是艾伦·马斯克的最新概念。它的目的是使猎鹰9号运载火箭的返回级能够在重返大气层后控制其飞行。它可以被认为是帮助运载火箭返回级到达地面的附件。艾伦·马斯克在他的推特上透露了X翼结构的一些特征,并暗示这些极具科幻感的未来技术已经在测试中。也许我们会看到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未来几年发射X翼验证飞行。与此同时,艾伦·马斯克还展示了一个无人驾驶的船舶平台,该平台被用作航天器在海上溅落的着陆点。将来我们可能不需要从水中打捞返回舱。

在《星球大战》中,X翼宇宙飞船具有极高的机动性,并能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飞行动作。

在《星球大战》中,X翼宇宙飞船具有极高的机动性,并能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飞行动作。卢克·天行者在电影中是一名熟练的帝国飞行员,他充分发挥了X翼飞船的机动性。艾伦·马斯克计划在猎鹰9号运载火箭上安装X翼,以使火箭的返回级安全着陆。今年早些时候测试了类似的空气动力学。X翼气动和无人驾驶飞船都装有猎鹰9号运载火箭。艾伦·马斯克计划制造第一枚实用的可重复使用的火箭。这些技术至关重要。

此外,艾伦·马斯克还计划利用卫星将互联网传输到偏远地区,以便山区和其他环境也能接入互联网。实现这项技术的先决条件是发射微型卫星。如果技术成熟,艾伦·马斯克计划发射700颗这样的卫星来建立一个更大的全球通信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