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火箭22连胜纪录片(热门20篇)

浏览

5695

文章

190

篇1:长征六号火箭商业首发成功!完美一箭三星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11月21日12: 50,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6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这是长征6号自2015年首次成功发射以来的首次商业发射任务。三颗“吉林一号”视频卫星(04/05/06)通过一箭三星的方法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这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55次飞行。

这三颗卫星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开发,主要开展高空间分辨率视频成像技术应用。它们将逐步提高和增强星座观测能力,促进遥感工业应用和商业市场推广。

长征六号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重要成员。它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开发的。火箭体总长度为29.3米,一级直径为3.35米,二级和三级直径为2.25米,起飞推力为1200千牛顿,运载能力为1吨,用于7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

长征六号使用液氧和煤油发动机,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它还开创了“三级”测试和发射控制模式,即水平整体测试、水平整体星箭对接、水平整体运输和垂直发射,从而大大缩短了发射准备时间,以满足微型卫星和商业发射的需要。

2015年9月20日,长征6号运载火箭成功完成首飞,一箭20星,创下中国多箭发射新纪录。这也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次发射。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这对改善我国运载火箭的型号谱,提高其进入太空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火箭飞上天,尽然靠的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它!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双氧水也叫过氧化氢,化学式是H2O2,纯的双氧水是淡蓝色的黏稠液体,可以以任意比例与水混溶,其水溶液是一种强氧化剂,为无色透明液体,而这种水溶液也被俗称为双氧水。

双氧水的用途分医用、军用和工业用三种,日常消毒用的是医用双氧水,一般只用于物体表面消毒,医用双氧水可以杀灭肠道致病菌、化脓性球菌、致病酵母菌。但医用双氧水浓度等于或低于3%,如果擦拭到创伤面,就会有灼烧感、表面被氧化成白色并冒气泡,这时用清水冲洗一下就可以了。

化工领域双氧水用作生产过硼酸钠、过碳酸钠、过氧乙酸、亚氯酸钠、过氧化硫脲等的原料,也是生产酒石酸、维生素等的氧化剂。医药工业用作杀菌剂、消毒剂,以及生产福美双杀虫剂等。印染工业中用作棉织物的漂白剂,还用于羊毛、生丝、象牙、纸浆、脂肪等的漂白。而高浓度的双氧水还可用作火箭动力助燃剂。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需要处理厨房下水道的异味,可以到药店购买双氧水,加水加洗衣粉,倒进下水道中,就可以起到去污,消毒,杀菌的效果。但操作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皮肤接触,更要严格防止吸入或吞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火箭的创始人是谁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火箭创始人是钱学森。钱学森被誉为是中国航天之父,也被称为是火箭之王。他在航天跟喷气方面提出并且实现了火箭的助推起飞装置,也提出了火箭的旅客飞机概念还有关于核火箭的设想,被认为是力学、应用数学还有火箭技术方面的权威,也是现代航空科学跟航天技术的先驱。

钱学森出生于1911年12月11日,于2009年10月31逝世,享年98岁。他的祖籍是浙江省的杭州市,出生地是在上海。钱学森不仅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还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一生的荣誉也是非常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SpaceX又要发射火箭了,不过这次不回收了

全文共 1471 字

+ 加入清单

在1月14日火箭再次在海上回收后,SpaceX将于1月30日再次迎来猎鹰9号火箭的发射。与过去不同的是,这次太空探索公司的发射不会进行火箭回收,这与之前太空探索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的风格大不相同。为什么?

下一次发射将在美国东海岸的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进行。这也是好望角39A发射台完成改造后的第一次发射任务。SpaceX将把一颗名为“EchoStar 23”的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EchoStar 23重5.5吨,将是猎鹰9号火箭GTO轨道发射任务中最重的卫星。将如此重量的卫星送入距离地面3万多公里的轨道,已经接近猎鹰9号火箭的运载能力极限。第一级火箭几乎没有任何推进剂可以减速,因此它将无法在近海平台上软着陆。

周六,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证实,用于发射回声之星23号卫星的火箭将是一次性的。"未来的太空任务将使用重型猎鹰或升级的猎鹰9号火箭."他补充道。

换句话说,像回声之星23这样重的卫星将被重型猎鹰火箭送入太空,或者由更强大的猎鹰9号发射。虽然SpaceX可能会发射一两枚不可回收火箭,但马斯克表示,最终计划是使用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将所有载荷发射到太空。

猎鹰9号火箭终极版:第5单元

马斯克已经描述了猎鹰9号火箭的新版本:“第5区块将是猎鹰9号火箭的最终版本,重点是提高火箭的性能和促进再利用。猎鹰9号火箭的最终版本将于今年年底发射。”

作为SpaceX的主要火箭,马斯克的评论透露了许多关于Falcon 9的第5版的信息。

SpaceX不同于传统的航天公司,在许多方面更像一家初创公司。为了提高性能,猎鹰9号火箭的设计自2010年首次发射以来进行了多次调整。经过三次迭代,从最初的1.0版本到当前使用的FT版本。

非正式地说,猎鹰9号火箭至少有四个版本,即猎鹰9 1.0、猎鹰9 1.1、猎鹰9 1.1和现在的猎鹰9英尺。

猎鹰9号首次飞行是在2015年12月。火箭装备了升级的梅林1D发动机,使用过冷推进剂。与以前的版本相比,猎鹰9英尺型箭的主体更长,携带的推进剂多30%。

目前,猎鹰9号已经接近极限。马斯克已经确认将对火箭进行重大改进。这个版本被称为“块5”。2015年底,在Reddit的AMA版块,马斯克披露了一些关于5号地块猎鹰火箭的信息。他说这个版本的猎鹰火箭有更好的性能,并且更容易重复使用。猎鹰5号火箭将能够发射一颗像回声之星23一样重的卫星,并在发射后返回地球实现软着陆。

重用容易吗?

马斯克提到,新版本的猎鹰火箭设计得更易于重复使用,这一点很重要。让火箭更容易重复使用是SpaceX近期的主要目标之一。

SpaceX现在已经从海洋或陆地回收了7枚火箭,这表明该公司的火箭回收技术已经成熟。然而,目前最大的问题是SpaceX能否快速地将这些火箭涂成能快速发射的颜色,而且翻新的成本不能太高。

目前,航天工业有各种各样的关于SpaceX回收“旧火箭”将再次发射的消息。事实上,距离SpaceX实现第一次火箭回收已经13个月了,距离SpaceX真正实现“二手火箭”发射还有至少一个月的时间。今年2月,去年4月回收的一枚旧火箭将发射SES10通信卫星。

就目前而言,SpaceX计划允许这些旧火箭在“退役前”最多运行一次或两次,而不是之前预期的多次。然而,SpaceX没有详细说明旧火箭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挑战。目前还不清楚是火箭发动机、火箭体结构还是复合材料是问题所在。然而,马斯克似乎有信心新升级的5号地块猎鹰火箭将解决这个问题。

“我认为,只要有定期检查和仔细检查,猎鹰9号火箭几乎可以无限期地使用。”马斯克对他的AMA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纪录片《永远的雷锋》资料

全文共 1900 字

+ 加入清单

你看过哪些关于雷锋的电视电影呢?小编下面为你介绍的这部纪录片,是一部文献电视片,它就是苏扬主演的《永远的雷锋》。

分集介绍

第1集 士兵荣誉本集着重塑造雷锋的军人形象及风采。雷锋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士兵?以雷锋在部队时期的往事,和特殊时代背景下的魅力风采,展现雷锋的军营传奇。雷锋的人生追求,源自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心,这也是他的灵魂之源和成长基垫,由此确立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的人生观。

第2集 平凡本色本集着重解读雷锋的性格魅力。雷锋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为什么能够干一行爱一行?这个平凡普通,又十分乐观、热情、执著的青年,先后做过农民、通信员、拖拉机手、 工人、士兵,虽然职业变换多次,他螺丝钉般的敬业精神却始终没有改变,在平凡本色中呈现一种积极、奋进的力量。

第3集 情系人民本集着重分析雷锋精神的本质。雷锋对人民有着怎样的情感?今天的人们对他有着怎样的感怀?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他把自己融入到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他对人民的挚爱亲情发自肺腑,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留下了太多感人的记忆,在他当年生活过的地方,人们的追思始终都没有停止过。

第4集 追寻战友本集着重讲述雷锋精神的传承。军队的学雷锋活动为什么能够持续至今?人民军队如何传承雷锋精神并回馈社会?以军队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和退伍的军人传承雷锋精神、回馈社会为线,呈现中国军人对雷锋精神传承的毅力和决心,彰显军队精神文明建设要走在全社会前列的崇高使命。

第5集 爱心传递本集着重讲述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雷锋精神有着怎样的社会影响力?在新时期的今天呈现出了怎样的发展态势?开始于50年前的学雷锋活动,如春风化雨,延续并影响至今。人们的爱心传递,不断温暖着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形成了一种具有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的道德力量。

第6集 心灵召唤本集着重讲述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为什么我们今天依然需要雷锋精神?又该如何继承这种精神遗产?纵观50年的学雷锋活动,雷锋精神并没有因雷锋的逝去而消失,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他依然生活在百姓的心灵深处。在时代的冲击与现实反思中,呼唤雷锋精神的回归,而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雷锋。

内容简介

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中的很多人开始质疑这个产生于革命时代背景下的英雄——雷锋。在倡导艰苦朴素的氛围里,他为什么会拥有皮夹克和手表?那些热情澎湃,感情赤诚的日记真的是他写的吗?雷锋真的是每日不知疲倦地在帮助着别人吗?无可否认,由于时代的局限,那个时候的新闻记者曾经有一些“摆拍”的行为。但这些都不重要。我们认为:质疑雷锋,就是在质疑良善的人性。本片将采用客观平实的纪录片手法,通过采访曾经和雷锋亲密接触的人——战友、工友、家乡父老以及为他拍摄照片和撰写传记的记者,为电视机前那些生在红旗下,特别是长在新世纪的青年们,展示一个真实雷锋的故事。他是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从小成为孤儿的他体会到了这个新社会给他的爱,长大之后,他要将这样的爱播撒出去,那些美好的人性——恻隐、同情、牺牲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彰显出来。同时本片也强调,雷锋并不是一个需要虔敬的神,而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也有孤怯软弱、有愤怒难当,只是在这个真实的人身上的确有着今天我们应该重视的品德,他用他的幸福观在告诉我们怎么样生活才是最快乐的……我们也想通过本片告诉观众,雷锋就在我们身边,也许你就是下一个雷锋。我们希望雷锋精神在当下社会继续传递,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播出信息

2012年8月15日,是雷锋牺牲50周年纪念日。大型文献电视片《永远的雷锋》以平实的视角和深入的探访,回溯一些广为人知的英雄事迹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从人性的根本去探寻雷锋成长为道德模范的原始动力,在历史与现实的有机交融中实现追忆和反思,从而呼唤、讴歌道德力量的回归。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CCTV-7)将于2012年8月15日起在每天20:00《军事纪实》栏目中面向全国首播六集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雷锋》。2013年3月5日,是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纪念日。为配合做好“学雷锋”活动宣传,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将于2013年3月3日至3月5日重播六集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雷锋》,每天2集。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CCTV-7)也将于2013年3月5日至7日每天上午11:20重播该片,每天2集。

基本信息

六集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雷锋》由求是杂志社、总政办公厅编研室、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央新影集团联合拍摄,于2012年8月15日起在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CCTV-7)每晚20:00《军事纪实》栏目首播。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火箭降落伞火焰信号有哪些特点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海上遇难时需要发射火箭降落伞火焰信号,每个船员都应该知道如何发射火箭降落伞火焰信号,那么,火箭降落伞火焰信号有哪些特点呢?

小编了解到,火箭降落伞火焰信号有以下特点:

(1)火箭信号垂直发射的高度不少于300m

(2)发出明亮红光,燃烧时间不小于40s

(3)降落速度不大于5m/s

(4)在燃烧时不烧损降落伞或其附件。

火箭降落伞火焰信号是用于船舶、救生艇和救生筏短距离的遇险信号,火箭降落伞火焰信号是当垂直发射时,火箭应达到不少于300m的高度,在其弹道顶点处,或在接近其弹道顶点处,火箭射出降落伞火焰。

火箭降落伞火焰信号外观呈圆柱形,其主要在夜间使用,便于搜救船舶或飞机发现遇险船舶或遇难求生者或艇、筏位置的确认。信号发射过程中绝对不能将筒体对向他人或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

有些火箭信号在发射时往往会有一段时间延迟,应尽量用双手握住火箭筒体。但如果击发10s后火箭还没有发射出去,则应尽快将火箭信号抛入水中,以防发生危险。另外,在有风天气下发射,应在发射时将发射筒口略偏向上方风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为什么不放火箭?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之战虽然蜀军不是主力部队,但是诸葛亮也很争气的为蜀国上演了一幕草船借箭,虽然看起来很玄乎,不过最终还是借到了10万支剪。但是有人会问当时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射击呢?这样一来能重创对手,而且也不可能被借箭了,要知道曹操也不傻,当时不用火箭很可能是不想暴露自己的目标,但也没想到诸葛亮竟敢这么玩。

谈及《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向东吴承诺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故事,大家一定会马上想到“草船借箭”这个成语。而这个典故确实让不少的人相当的佩服诸葛亮的智慧。

当时江上大雾,双方都看不清,曹军命士兵向敌船射箭,结果却射在了诸葛亮早已经做好的草船上面,结果轻而易举的就借到了曹操的十万支箭。于是有人会问了,为什么当时曹操不用火箭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一下当时所处的战场环境。第一,江上大雾,两军都是看不见对方的,曹军不知道东吴这边来了多少人马,东吴也不知道曹军的人马有多少,而这中间就最怕有诈和有埋伏了。

第二,如果曹军使用火箭,就一定需要准备好火盆或者火把,可是大雾漫漫,只要哪一处出现了火光,就会马上暴露自己,那自己就会马上受到攻击。第三,即使自己使用了火箭,可是曹军的战船都是用铁索连在一起的,这时候哪怕只有一艘草船冲向了自己,恐怕这个损失也是曹操无法承受的。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火箭为什么不往西往北飞?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火箭如果向东飞行,相当于“顺风”而行,可以借助地球自转带来的速度增量,速度的损失与燃料的消耗会更少,增加火箭发射的成功率。

火箭如果向西飞行,就相当于“逆风”而行,速度会损失,耗费的燃料更多。我国火箭一般都是往东飞,当然这个东不是绝对的正东,而是根据实际发射需求,在一定范围内向东飞行。

火箭发射不仅要考虑技术因素,还有其它非技术因素的综合考虑。比如我国北面毗邻蒙古国、俄罗斯,火箭如果从酒泉或太原向北发射,残骸落区不易选择,飞行弹道也会引起航区经过的某些国家的敏感。

火箭如果向南发射,残骸落区和非技术因素都相对容易处理。我国火箭在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时,会选择向南飞。事实上,除了我国以外,其它国家的火箭发射,一般也是向东或是向南飞。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火箭上也有安全带吗?名称是什么?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上的“安全带”学名叫“包带”,可将卫星等航天器牢牢地固定在火箭顶端。“包带”是两条一米多长、巴掌宽的金属薄片,厚度和光盘差不多。

与汽车上的安全带不同,“包带”几乎没有弹性。在给卫星系“安全带”时,需要通过一套科学而复杂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把两条包带的一端固定在卫星两侧的火箭上,另一端连在一起,让卫星牢牢地“坐”在“座椅”上。这套方法叫“包带捆绑技术”,是一种航天领域特有的紧固连接技术。包带捆绑、解锁技术是一种成熟、可靠的卫星固定、分离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启用至今,已在我国航天器的固定、分离中普遍应用。为了净化空间环境,在把卫星“弹”出后,我国火箭的末级还会进行离轨机动,让出宝贵的轨道资源。当星箭“挥别”后,他们就渐行渐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火箭总设计师详解“神箭”数字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用通俗的语言详细介绍了长征二号F火箭的有关数字

火箭的可靠性为0.97,安全性为0.997: 0.97。也就是说,在100次发射中,只有3次火箭可能有问题。0.997的安全意味着在1000个火箭问题中,有3个可能危及宇航员的生命安全。

这是载人火箭的特点。通用商用火箭的可靠性为0.91至0.93,没有安全要求。

火箭的起飞重量为479吨:火箭加上宇宙飞船重约44吨,其余为液体推进剂。因此,火箭的90%是液体,这超过了人体的含水量。水通常占人体的60%到70%。

飞船重量超过8吨,相当于飞船火箭组件起飞重量的1/62:将一公斤火箭送入轨道需要62公斤。神舟六号飞船比神舟五号重,所以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也重得多。

火箭核心的直径是3.35米:古罗马人用一辆两轮马车在石板路上打磨出两个凹槽。由于车轮的宽度不同,路面上留下了不同宽度的凹槽。后来,当他们想统一跑道距离时,他们以两匹并排的马的臀部为标准,即1.435米。后来,当英国人修建铁路时,他们还把轨距定为1.435米,这是所有国家都使用的。根据这一标准,可以运输的货物的最大宽度为3.72米,在移除车厢外壳后仅剩下3.35米。因此,标准铁路运输的火箭最大直径只能达到3.35米。

火箭进入点的速度是每秒7.5公里:这个速度是音速的22倍。我们通常把北京建国门到复兴门的距离称为“十英里长的街道”,它有6.7公里长。7.5公里/秒的速度相当于一秒钟内从长安街的东端跑到西端。

火箭的轨道离地球200公里,离地球350公里:地球半径6400公里。火箭轨道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只有地球半径的十分之一。如果你站在地球外面看着它,宇宙飞船将会在地面上飞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为了梦想,单枪匹马研制火箭

全文共 1511 字

+ 加入清单

“我早些时候听说有一种东西叫火箭。结果是这样的。”

"戈达德是个疯子,他相信这个家伙能飞到月球上."

“戈达德的钱来自哪里?他并不富有。”

“我听说他从史密森尼博物馆捐赠了这枚火箭。那个博物馆里的人真是脑死亡。戈达德个人能完成连国家都做不到的事情吗?”

"我是来看笑话的。"

……

罗伯特·戈达德和他的火箭(网络图)

1926年3月26日下午,一群人聚集在马萨诸塞州郊区的一块白色田野上。离人群不远,有一枚1.2米高、直径约0.15厘米的火箭。中年物理学家罗伯特·戈达德小心翼翼地点燃了导火索,并迅速藏到了山后面。

然后,火箭起飞了。当火箭上升到大约60米的高度时,由于汽油和液氧的混合燃料耗尽,火箭坠入地面。

围观的人群先是惊呼,然后哄堂大笑。许多人仍然在起哄,甚至有些人说这样讽刺的话:"这种东西不可能飞向月球,这纯粹是浪费时间。"人群散去后,只有戈达德坐在雪地里发呆。他已经忘记了寒冷,因为他心中的天堂之梦就像刚刚发射的火箭,热气腾腾。

戈达德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他想造一台能从草坪旋转到天空的机器。自1919年以来,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火箭研究中。他首先出版了一本名为《到达超高海拔的方法》的小册子,其中讨论了利用火箭进行高海拔大气研究的价值以及到达月球的可能性。这本关于火箭理论的书只有69页,自出版以来就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戈达德还积极开展实验。实验中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资金来源。当他私下开发火箭时,他没有得到国家的支持。经过多次交谈和无数次旅行,他从史密森尼博物馆获得了数千美元。资金问题解决后,实验进行得很顺利。1922年,他用汽油和液氧作为燃料进行了一次火箭发动机试验。四年后,如前所述,第一枚火箭发射了。

罗伯特·戈达德在1926年进行了第一次液体火箭试验(网络图)

尽管火箭只有60米高,但它给了戈达德无限的力量。1929年7月,在他的领导下,另一枚火箭在他的家乡马萨诸塞州成功发射。这枚火箭比三年前的火箭飞得更高,它携带着气压计和温度计,以及一个用来拍摄气压计和温度计的小照相机。这是世界上第一枚装有测量仪器的火箭。

虽然实验成功了,但它仍然没有引起政府的注意。更让他震惊的是,实验一结束,警察就向门口发出最后通牒,不允许他们在该州进行火箭试验。

通往成功的道路总是曲折而漫长的。戈达德并没有因此失去信心,而是适应了进入一场新的“战斗”经过艰苦的工作,他在新墨西哥州的一块荒凉的土地上开辟了一个新的试验场。在那里,他制造了更大的火箭。火箭有一个燃烧室,使用汽油和超高压液氧作为燃料,所以燃烧室的壁可以保持冷却。此外,他还发明了控制火箭方向的转向装置,以及使火箭朝正确方向飞行的旅行车。到1935年,戈达德的许多火箭已经达到超音速,高度为每小时2.5公里。

戈达德火箭碎片的一部分(网络图)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成就之一。不幸的是,美国政府仍然没有重视和支持他。相反,许多德国科学家已经收到了戈达德的“真实传记”,并开始研究大型火箭。例如,1930年7月23日,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奥伯斯发射了一枚高度为20公里的火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德国火箭专家移居美国,到处寻找戈达德。然而,为时已晚。这位科学家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枚航空火箭,被誉为“现代火箭之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于1945年8月10日在他的家乡悄然去世。正是由于罗伯特·戈达德的不懈努力,我们才有机会实现今天的飞行梦想。在他去世之前,他没有得到国家应得的特殊荣誉。直到他去世几年后,他才被追授刘易斯·希尔太空奖章。美国国家航空局的主要基地之一以他的名字命名,那就是著名的戈达德太空中心。

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网络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纪录片基础知识

全文共 1991 字

+ 加入清单

纪录片是指描写、记录或者研究实际世界的电影。与纪录片相对的是故事片。那么你对纪录片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纪录片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纪录片相关区别

记和纪是有分工的,两者在不同的场合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相同的特性是记和纪都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

“纪录”一般只做名词用,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以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如打破纪录,创造新纪录等。“纪录”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某方面的最好成绩。另一个意思是指对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的记载。

“记录”在做动词时,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例如记录在案。记录在做名词时,指当场记下来的材料,如做会议记录,也指做记录的人,如推举他当记录。

记录片一般是指一些写实的影片,年代比较近的,纪录片与记录片在通常下意思是一样的,没必要区分得太开。

世界纪录电影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吉加·维尔托夫、约翰·格里尔逊、尤里斯·伊文思。

纪录片分类方式

纪录电影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依照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政论纪录片

运用真实形象进行论证的纪录片。它充分发挥电影的技术优势和艺术优势,运用可视材料进行论证,显示出形象性与思辨性相辅相成的特点。运用的素材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历史的,不受时间的限制;以《中印边界问题真相》为例,其素材来源可以是中方的、印方的、英方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因此,也不受事件本身序列的限制。除了材料的真实性、论证的严密性、观点的鲜明性这样一些基本要求外,政论纪录片尤其注重形象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时事报导片

指报导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但报导的范围不限于一时一事,结构也比较完整。如报导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的《历史的纪念》、报导女排比赛的《拼搏》等。

历史纪录片

指再现过去时代的历史事件的纪录像片。它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须准确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违反历史的真实,不能用演员扮演。可以运用历史影片数据、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进行拍摄。影片应具有文献价值。如《辛亥风云》、《两种命运的决战》、《淮海千秋》等。

传记纪录片

指纪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像片。它与一般时事报导片或历史纪录片的区别在于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不允许用演员扮演,也不可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如《诗人杜甫》、《伟大的孙中山》、《革命老人何香凝》、《毛泽东》、《叶剑英》等。仅表现某一人物的某一侧面的人物肖像片、人物速写片等也属于此类。

生活纪录片

指记录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况及状态的记录像片。这是有别于其它纪录片的,因为内容完全是不需要演员参加演出的,而是反映了活生生的真人与真事。

人文地理片

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如《黄山奇观》、《漫游柴达木》、《土林探奇》等。

舞台纪录片

指纪录舞台演出实况的纪录像片。对舞台演出的歌舞、戏剧、曲艺等进行现场拍摄,可以根据需要对演出节目进行剪裁、删节,但对演出内容不能改编、增添,以区别于根据舞台节目改编的舞台艺术片。如《民间歌舞》、《友谊舞台》等。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专题系列

指在统一的总题下分别出片或连续出片的纪录像片。其中各部影片都可以连续放映,也可以各自独立,如《漫游世界》、《紫禁城》,《近代春秋》等。

还可分为:宣传纪录片、商业纪录片、独立纪录片(当然,根据分类标准不同,还有其他分类方法)

看过“纪录片基础知识“

纪录片相关流派

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最早称呼出来的,他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弟子。然而他并没有给予纪录片一个完美的定义,究竟什么样的作品能算是纪录片,围绕这个问题,众多名家都产生过分歧。

纪录片美学观的奠基者:维尔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维尔托夫开创了“电影眼睛派”,提倡镜头如同人眼一样“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扮演,甚至反对带有表演的影片(故事片)。而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却是由纳努克“真实”扮演而成,最后由现代文明重返原始生活的纳努克甚至因为缺乏过冬食物而死。同为纪录片的先驱,他们的风格却迥异,这也成为日后纪录片流派纷争的源头。

50年代的纪录电影运动:五十年代末开始的纪录电影创作潮流实际上由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组成,他们分别是法国导演让·卢什(《夏日纪事》 1961年)为代表的“真实电影”运动以及由美国梅索斯兄弟(《推销员》 1969年)代表的“直接电影”运动。真实电影为参与式电影,允许导演介入到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煽动其中一些剧情的发展。直接电影为观察式电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过程,要求导演采取严格的客观立场,以免破坏对象的自然倾向。

纪录片文化特征

1、纪录影像:人类认识和发现世界的手段

2、纪录影像: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3、纪录影像:对“真、善、美”的追求

中国纪录影像的文化特征:

1、主旋律纪录影片的“大众化”

2、大众式纪录片的“娱乐化”

3、精英式纪录片的精神坚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拖了又拖,SpaceX的火箭明天终于要试飞了

全文共 2483 字

+ 加入清单

猎鹰9号

北京时间2015年1月6日19:20,SpaceX开发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原定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但发射任务因倒计时进入一分钟而暂停。

代号为CRS-5的发射任务已经被推迟了几次。可以说发生了许多事情。CRS-5是猎鹰9号运载火箭第五次搭载巨龙执行空间站补给任务。CRS-5任务不仅通过“龙”号宇宙飞船将货物运送到空间站,而且还在海上移动平台上对登陆猎鹰9号进行火箭返回测试。

这是SpaceX今年的第一次重要测试。一些批评家认为,如果试验成功,这可能是火箭技术的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事件,甚至对太空探索来说,这将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更新试验

如何在大风中把扫帚放在手掌上

猎鹰9号,就像龙舟一样,诞生于硅谷的太空探索中心。

2012年5月22日,“龙”号宇宙飞船随火箭发射升空,成为第一艘飞往国际空间站的商业运输飞船。从那以后,“猎鹰9号”也正式开始了它的太空之旅,成为美国宇航局的商业铁路运输服务平台。

火箭高68.4米,直径3.7米。它的燃料是煤油和液氧。它的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约为4.5吨,超过了目前服役的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绝大多数。目前,只有发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长征火箭能与之匹敌,长征号增强型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5.5吨。

最初计划由猎鹰9号发射的CRS-5将向国际空间站运送3700磅材料,包括科学实验设备、备件、食物、水和其他材料。但在这次发射中,与“交付”同等重要的是另一项工作——猎鹰9号的返回测试。

传统上,火箭分几个阶段设计。发射后,火箭将卸下部分发动机,耗尽燃料箱,使火箭在路上更轻,并将卫星和宇宙飞船送入轨道。卸下的设备会掉到地上并分解。这意味着每个新的任务都必须制造新的火箭。SpaceX相信火箭的主要部件可以回收、翻新和再利用。

猎鹰系列火箭的顶层和外层都是由超高强度的铝锂合金材料制成,并且增加了特殊的隔热罩,以保护猎鹰9号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在重返地球大气层时免受损坏。在发射期间的动画演示中,在猎鹰9号一级火箭与龙飞船分离后,它将再次点火,调整其姿态并返回大气层。据说它还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导航技术,最终用海绵垂直降落在漂浮平台上。

龙船

"这项任务不容易。"据报道,这项技术的难点在于猎鹰9号有10多层楼高,以每秒1.6公里的速度爬升。这就像“让一把橡胶扫帚在强风中直立在你的手掌上”,让一枚笔直的火箭垂直下降“毫发无损”。

减速发动机、飞行机翼导轨和着陆支架不能丢失。

如果猎鹰9号可回收火箭能够成功测试,将对太空探索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据报道,该火箭将通过其自主返回技术大大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如果火箭能够完全回收,预计发射成本将降低99%。

根据这一想法,SpaceX的第一级推进器在返回大气层时点燃发动机减速,在坠落时附以飞翼协助引导,并配备“腿”使其稳定着陆。2014年,该公司对可回收火箭进行了多次测试。

在去年4月中旬的一次测试中,SpaceX有史以来第一次成功软着陆,但火箭随后在公海上被掀翻并摧毁,使得它无法修复。

2014年7月,该公司对第一级火箭进行了“软着陆”测试。在这次试验中,当接近海平面时,火箭被调整到水平方向,希望能完好无损地恢复。然而,海水摧毁了火箭体,使得回收成为不可能。

在测试后的一份声明中,SpaceX表示:“此时此刻,我们非常有信心(第一级火箭)能够成功地在浮动发射台着陆或返回发射场,并且能够再次发射而无需翻新。”

据说成功的标准是可重复使用的第一级火箭能够“以高超音速从太空返回地球,重新启动主发动机两次,展开着陆架,并以接近零的速度着陆。”如果即将到来的海上着陆测试成功,猎鹰9号将在接下来的两次测试中在坚硬的表面着陆。

卸货平台

足球场大小,采用石油钻井平台定位技术

对于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技术,除了火箭本身,着陆平台是一个主要的困难。SpaceX创始人马斯克说:“火箭在海上平台着陆的概率不超过50%,也不低于50%。”

去年12月,马斯克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了一个无人驾驶的海上火箭着陆平台的照片,这个平台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

“在以前的尝试中,我们只能将着陆精度设置在10公里(6.2英里)以内。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的目标着陆精度在10米(33英尺)以内。”SpaceX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被称为“火箭基地船”的着陆平台使用石油钻井平台定位技术,能够在风暴期间稳定驳船。为了准备1月6日的发射,它已经前往大西洋中一个预定的位置,距离佛罗里达海岸大约200英里,为猎鹰9号着陆做准备。然而,由于发射的取消,移动平台的着陆不得不重新安排。

“火箭基地船”着陆平台

马斯克告诉媒体,猎鹰9号也将进行密集的发射实验。他想,“很有可能其中一个实验会成功,所以我认为我们离目标很近。”

发射失败

圣诞礼物晚了不是一个错误。

CRS-5发射任务原定于去年12月19日进行,但在12月17日的静态点火测试中,火箭的梅林1D发动机未能满足测试要求。因此,SpaceX将测试重新安排在2015年初,并于12月19日安排了第二次静态点火测试,测试成功。当时,人们认为它为2015年1月的正式发射扫清了道路。

2015年1月7日上午,猎鹰9号在起飞前一分钟突然停止。官员们表示,由于定向导航系统出现问题,飞行计划被取消。他们还解释说,两个2号门驱动系统中的一个引擎在启动前倒计时时正在移动,所以他们要求紧急停止。与此同时,有人强调,如果不是人工紧急关机,计算机会自动停止系统,所以取消实际上是一个技术故障。由于1月6日的发射窗口只有1秒,发射任务已经取消。截至记者发稿截止时间,预计发射时间最终定在北京时间1月10日17:47。

据报道,这5000吨重的货物实际上是在运送食物和圣诞礼物给空间站的六名成员。原本计划在12月中旬交付,圣诞礼物应该是一个额外的惊喜。结果,由于发射系统的问题,第一次飞行被取消了。后来,在12月底又进行了一次试飞。这是一个实验。实验完成后,为周二的发射奠定了基础。结果,出现了一些问题。然而,航天局表示,空间站仍然装满了食物,日本和俄罗斯有定期航班运输生产物资,因此推迟不会给空间站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任何不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崔永元纪录片中的美科学家:我不反转 翻译存在错误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玛蒂娜回忆说,她对崔永元的采访发生在去年11月,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她说她没有看过关于崔永元的纪录片,但是根据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的反馈,她认为她的采访被“编辑”了。她后来发现“有些内容可能被错误翻译了”,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语言障碍,我不知道该语言是如何翻译的”。

她说,她与参加“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国际研讨会”记者招待会的科学家们有着相同的想法,并认为转基因技术非常重要。此外,从科学角度对其进行了严格评估,并在进入大规模养殖之前对其安全性和环境进行了评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戈达德火箭的挑战

全文共 2004 字

+ 加入清单

齐奥尔科夫斯基在他那部开拓性的著作中,不仅提出了著名的火箭运动公式,而且还描绘了世界上第一个用液体火箭发动机作动力飞行器草图。但遗憾的是,他并未来得及把这个草图变成现实的航天飞行器。

谁料与此同时,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被誉为“火箭之父”的罗伯特·戈达德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现代液体火箭的飞行。

戈达德于 1882 年诞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城。从幼年起,就迷恋于科学发明,具有超群的想象力。1920 年他就写了一篇题为《空间导航》的科学论文,虽未发表,但却显露了戈达德对于实现宇宙航行的理论素养。1904年他进入伍斯特理工学院后,曾在《1950 年的旅游》一篇命题作文中,依靠他的知识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了制造一种磁悬浮列车,从波士顿到纽约只需 10 分钟,而当时的火车却要用 8 小时。后来,戈达德在克拉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利用火箭推力实现宇宙飞行,并指出只有用液体燃料才能提供宇宙航行所需的能量。这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研究结果一样,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所以,根据当时的科学认识水平,大都集中

研究用液体燃料作动力的火箭来实现飞出地球的构想。

戈达德以挣脱地球引力为目标,于 1919 年发表《一种达到极端高度的方法》论文,从理论上阐明制造一种足以脱离地球引力并击中月球的火箭的可能性,描述这种火箭的有效载荷携带镁粉,那么地球上的人借助望远镜便可以看到火箭击中月面发出的闪光。1920 年华盛顿传出一条新闻,称戈达德成功地设计出一种火箭可能把探测仪器送到大气层之外,甚至飞到月球。戈达德的“月球火箭”曾名噪一时,有讥笑嘲弄的,有赞叹夸奖的,有半信半疑的,有寄予希望的,而戈达德对所有这些议论处之泰然,毫不理睬,照样走他自己的路。

为此,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表达出自己的心境和态度:“生命如此之短暂,而世上又有那么多的事需要我们去做,这是令人着急的。我们应当冒点风险,去做那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马萨诸塞州奥本郊外的沃德农场,建起了一座液体火箭静态试验和发射基地,这是戈达德艰苦努力的结果。他一面在克拉克大学从事理论研究,一面利用假日到沃德农场进行试验。试验中遇到过不少挫折和失败。他在对大型燃料贮箱进行试验时,第一次点火发生逆火现象,烧坏了液氧管路;第二次点火试验中,燃料溢出,发生爆炸;第三次试验烧毁了橡皮管道。经过多次失败,最后才成功地获得了供飞行试验用的液体火箭样机。

1926 年 3 月 16 日,这是“戈达德火箭”首次飞行试验日子。在沃德试验场,竖立在简陋发射架上的一枚液体火箭,顷刻由尾端喷射出一簇火焰,火箭冉冉升空,飞行 2.5 秒,上升高度 14 米,飞行距离 68 米。“戈达德火箭”一鸣惊人。尽管它的飞行时间很短,但却敲开了火箭技术的大门。

这是世界上第一枚飞行成功的液体火箭,看似平淡无奇,其貌不扬,然而却是戈达德花了 20 多年心血的结晶。这枚火箭高 3.04 米,由一台 0.6 米长的液体发动机和两个燃料贮箱组成。它的试飞成功,使戈达德信心倍增,焕发出不断进取的精神。他克服困难,奔波操劳,又研究新的液体火箭,选择新的试验场。1930 年 7 月 15 日,戈达德在第一次飞越大西洋的飞行员林白的帮助下,从著名慈善家古根海姆那里得到资金,把试验基地迁到新墨西哥州罗斯韦尔东北的梅斯卡勒罗农场。他和同事们在这里定居下来,一心一意从事他的火箭试验工作。同年 12 月 30 日,又一枚戈达德火箭从地平线上升起,发射高度 610 米,飞行距离 300 米,速度达到每小时 800 公里,火箭的性能大大提高了一步。

正当戈达德的火箭试验迅速进展的时候,1932 年 6 月由于受到经济萧条的影响,古根海姆基金会无力继续资助,他不得不中止试验,离开他苦心经营的车间和靶场。但他并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孜孜以求。后来又在好友林白的支持下,再次回到罗斯韦尔试验基地,重建他的火箭试验事业。从 1934 年到 1941 年,戈达德先后研制出 4 种系列的液体火箭,获得许多试验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不致因战争而中断对液体火箭的发展,戈达德发起“写信运动”,试图说服军方重视液体火箭的基础研究工作。但军方却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短斯研究工程上,希望发展有较大潜力的固体燃料火箭。戈达德当时在与世隔绝的荒漠中消息闭塞,无法适应军方的要求,这给他的研究试验工作又带来极大困难。尽管在战争环境下,戈达德的研究试验几乎无人问津,但他初衷不改,志向坚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戈达德向地球引力挑战的初步成功,应验了今天在戈达德航天中心的一

块纪念碑上镌刻着他说过的一句话:“很难说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而且还可以成为明天的现实。”

它既是戈达德在实验不断遭到失败并不断受到嘲讽时对自己的勉励,也是表示他对于液体燃料火箭和进行其他发明时所具有的信心。

7、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火箭飞上太空的目的是什么

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飞上太空的目的是在近地空间进行探索和科学实验,其中的探空火箭可以探测大气各层结构、成分与参数,研究电离层、地磁场、宇宙线、紫外线与X射线、陨尘等各种日地物理现象。

探空火箭所获取的资料可以用于天气预报、地球与天文物理研究,为载人航天、弹道导弹、运载火箭等飞行器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环境参数。

其次,所得数据还可以用于某些特殊研究,如生物机体在失重状态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性研究等,还可以进行新技术和仪器设备的验证性实验等。探空火箭一般为无控制火箭,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发射方便,用途广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火箭回收技术验证成功,中国版猎鹰9火箭要来了

全文共 905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航天情报技术创新中心和航天情报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官方信息,该中心最近对运载火箭进行了垂直回收制导控制技术测试,飞行测试取得了圆满成功

因此,前美国航天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已经多次完成了一次次级回收,令世界震惊。因此,国内科研单位火箭垂直回收技术试验的成功被网民们视为中国航天已经开始研制自己的猎鹰9号火箭。

根据航天情报技术创新中心和航天情报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官方介绍,本次试验的主题是验证运载火箭垂直回收过程中的制导控制技术。

众所周知,运载火箭的垂直回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美国空间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曾将火箭垂直返回任务的难度比作将一支铅笔发射到天空的图像,然后铅笔必须飞过纽约帝国大厦的顶部(约443米高),然后让铅笔在强风中返回,落在一个鞋盒上直立。

因此,与传统的火箭飞行控制技术相比,它具有飞行任务复杂、火箭飞行过程中干扰和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使火箭的子级垂直返回地面指定位置。此外,火箭子级需要在热流和过载等恶劣条件下以极高的精度着陆,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

一般认为,火箭垂直回收技术的关键环节是精确控制火箭的推力,以保证火箭子级姿态的稳定性。这要求制导和控制系统根据火箭子级成功着陆所需的速度、位置精度和姿态误差范围,及时给出准确的飞行控制指令。此外,火箭上的导航系统必须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准确给出火箭子级飞行的位置、姿态、速度等参数,以解决精确导航的问题。

然而,尽管在这次制导和控制技术的试飞中,验证箭的尺寸很小,但麻雀很小,并且拥有所有的五个器官。验证试验的成功也表明中国在这些关键技术环节上取得了突破,这让人们对中国版的垂直回收火箭充满了期待。

进行这次飞行试验的航天情报技术创新中心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所。该研究所是中国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等类型运载火箭和东风弹道导弹的研发单位。

根据该研究所的官方网站,空间智能技术创新中心是由火箭研究所空间智能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的,该实验室在空间智能控制领域拥有多年的研发经验。该中心成立后,建立了智能系统技术、智能传感技术、智能计算技术和智能系统集成四个子中心,目标是加快智能技术在空间领域的系统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代火箭的贡献

全文共 1310 字

+ 加入清单

在 14 世纪的中国明代,有一位叫万户的军中工匠,制造了一把“飞天椅”,并在椅子后面捆绑了 47 支“飞龙”火箭,试图乘坐它上天飞行。这一天,在一座山坡上,万户坐到椅子内,手持两只大风筝,军中工匠们围在四周,并点燃火箭,随着一阵阵轰响声,支支火箭喷出一股股火焰,“飞龙”火箭把座椅推向半空,随风筝飞了起来,但很快一声爆炸,“飞天椅”在火光中摔到山坡下,万户不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的英雄。他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设想,比现代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 1903 年提出的利用火箭进行星际旅行的设想早了几百年。他被世界公认为“真正的航天始祖”。

中国是火箭的发祥地。在今天美国华盛顿的宇航博物馆内,就站立着一尊中国古代武士手持火箭发射筒的塑像。

“火箭”最初的含义是带“火”的箭,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了这一名称。当时的兵家在箭杆前部绑上易燃物,点燃后用弓弩射出去进行火攻战。到了唐代,由于炼丹术的兴起,孙思邈发明了用木炭、硝石和硫磺制成的火药,于是兵家在作战中又将绑在箭杆上的易燃物换成了火药。由于这个时期的火箭还是用弓弩弹射的,而不是靠自身喷气推进的,故与现代火箭只是名称上相同,其飞行原理毫无共同之处。

大约到了距今 800 年前的南宋,民间用火药制作了各式爆竹和花炮。有利用火药一次爆炸产生的反作用力升到空中,然后再引爆另一部分火药炸出响声的“二踢脚”;也有利用自身的喷气反作用力向前推进的烟火“地老鼠”;还有一种在头部绑着火药筒、尾部装上羽毛,点燃后用喷气推动飞行的“起花”。这些原始的娱乐型火箭是最早靠自身喷气推进的火箭的雏型。

中国宋朝时期,开始在作战中使用火箭作进攻武器。火箭作为兵器可重达 1 千克,射程达到 300~600 步。随着火药火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火箭式样增多,威力增强。在明人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一书中,记述了近 30 种火箭的结构与作用,其中最负盛名的有“一窝蜂”“火龙出水”“飞空砂筒”“神火飞鸦”等几种。

一窝蜂:在一个木制长桶内插上 32 支火箭,同时点火射出,众矢齐发,可加大杀伤威力,增大射程。这种火箭的全长 4.2 尺(1.4 米),药筒长 4 寸(约为 13 厘米),箭杆尾端拴一铁块起平衡作用。这是一种原始的集束式火箭。

火龙出水:用一根 5 尺(约为 1.7)长的竹筒,前后装上木制龙头龙尾,龙身两侧前后各装两支火箭,用火药连线在一起,在龙腹内还装有一组火箭。发射时点燃筒外火箭,推动龙身向前飞行;火药燃尽后再引燃筒内火箭,并从龙口射出飞向目标。这类似一种两级火箭。

飞空砂筒:在竹制箭杆上绑两支方向相反的火箭,发射时先点燃向前的火箭,当飞向目标后装有砂石的药筒落地爆炸,然后又引燃向后的火箭返回原处。这可说是一种可回收的火箭。

神火飞鸦:箭筒像一只大鸦,呈纺锤形,腹内装火药。每扇翅膀下斜插两支火箭,鸦背上钻一小孔,安装火药线与下火箭相连。火药线点燃后,两支火箭同时燃烧,能把大鸦发射到较远的目标。这是早期的一种并联式火箭。

中国古代火箭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节日盛典的喜庆焰火;另一个是作为战争中的进攻武器。这是打开天门的第一钥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火箭发射时间是如何确定的?有什么关键点?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发射时间其实不是一个确定的时间点,而是一个时间范围,也称“发射窗口”。其发射窗口有宽有窄,宽的以天计算,甚至以年计算,窄的以小时和分秒计算。

火箭发射窗口的设计:

火箭发射窗口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一般来讲,有效载荷的轨道总可以用半长轴、偏心率、轨道倾角、升交点赤经、近地点幅角、真近点角和星箭分离时刻来确定或描述,其中发射窗口对于升交点赤经、星箭分离时刻两个因素影响最大,是设计师调整轨道面空间指向的重要手段。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窗口,让卫星等有效载荷准确入轨,完成它承担的任务一直是火箭最大的目标。因此,有效载荷的不同,火箭搭载的航天器与航天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决定了火箭发射时间。

对火箭自身来讲,什么时间发射并没有特殊要求,除非遇到恶劣天气。真正对发射时间有要求的是火箭搭载的航天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1980年在几月几日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1980年5月18日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在1980年的5月18日,我国向太平洋一定区域的海域发射了一枚运载火箭,这枚火箭划过天空,准确地命中太平洋上的指定海域。这次发射获得了圆满成功,这次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以及人造卫星之后的一项重要的成就,标志着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远距离运载火箭技术的国家。

这枚火箭在空中顺利完成了火箭级间的分离、发动机关机和火箭头体分离等一些列程序,精确的沿着预定轨道飞完全程,最后在预定海域区域精确入海。运载火箭是现代尖端技术领域里的专有名词。就其本意讲,它是把卫星和宇宙飞船运送到预定轨道,或者把弹头投掷到预定目标的一种运载工具。

运载火箭指的是将人们制造的各种将航天器推向太空的载具。运载火箭一般为2—4级,用于把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航天站或行星际探测器等送入预定轨道。末级有仪器舱,内装制导与控制系统、遥测系统和发射场安全系统。

有效载荷装在仪器舱的上面,外面套有整流罩。它每一级都包括箭体结构、推进系统和飞行控制系统。级与级之间靠级间段连接。有效载荷装在仪器舱的上面,外面套有整流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