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火箭到达太空精彩20篇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后留存的部队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军种,由第二炮兵更名而来。下面我们来说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成立于哪一年。

浏览

7817

文章

219

篇1:SpaceX火箭再次发射成功,助推器却回收失败

全文共 1333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SpaceX开始回收猎鹰9号火箭以来,该公司第一次未能成功回收一枚本应落在地面上的火箭。

照片:猎鹰9号成功降落在SpaceX的第13次国际空间站货物补给任务。

美国当地时间周三下午,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发射后仅7分钟,它的第一个助推器就准备降落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附近的一个混凝土平台上。但是助推器的视频显示它失控了。SpaceX评论员证实,火箭坠入大西洋。

SpaceX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埃隆·马斯克将事故归咎于猎鹰9号火箭的栅格翼,该翼用于引导助推器到达预定的着陆目标。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视频中的助推器一直在旋转。马斯克说SpaceX可以找到火箭。他认为它没有损坏,并且仍然与水中的控制中心保持联系。马斯克指出,该火箭可以用于SpaceX的其他“内部任务”,如发射星光太空网络卫星。

这次失败结束了SpaceX在地面回收方面的连胜。该公司在回收发射的猎鹰9号火箭时有两个选择:第一,该火箭可以降落在漂浮在海上的无人驾驶回收船上,第二,它可以降落在SpaceX的混凝土平台上,该平台通常位于火箭起飞点附近。SpaceX已经尝试了12次地面检索,该公司称之为RTLS,或“返回发射场”以前,所有的回收努力都是成功的。但是现在,这个完美的记录终于被打破了。

SpaceX在无人驾驶回收船上成功回收火箭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即便如此,失败也很少。SpaceX最后一次未成功回收猎鹰9号助推器是在2016年6月15日。在那次尝试中,火箭助推器在飞往大西洋无人驾驶船的途中耗尽了燃料。

今年2月,SpaceX未能着陆猎鹰重型飞机的中间“核心”。猎鹰重型火箭是猎鹰9号火箭的一个更大的变体,由三个助推器捆绑在一起组成。发射后,火箭的两个外核几乎同时成功着陆在着陆平台上,但中间的核耗尽了点火液,在下降过程中无法重新点燃发动机。所以它降落在大西洋,而不是无人驾驶的回收船上。

然而,回收这些火箭只是每个任务的次要目标,这意味着SpaceX不需要为每次飞行制造新的助推器。主要目的是将猎鹰9号送入轨道,而SpaceX的最新火箭发射也是如此。猎鹰9号火箭的任务是发射SpaceX的龙,为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运送食物和补给。龙飞船成功进入轨道,并部署太阳能电池板开始接收电力。它预定于周六早上抵达国际空间站。

然而,回收的失败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因为不清楚失败的助推器会落在哪里。卡纳维拉尔角所在的布雷瓦德县应急管理办公室表示,幸运的是,火箭降落在预定着陆点附近的海域,漂浮助推器目前显然是安全的。

事实上,猎鹰9号在水中着陆时经历了一个被称为“武装”的过程,这意味着它从燃料箱中释放出推进剂。SpaceX负责任务保障的副总裁汉斯·柯尼希斯曼(Hans Koenigsmann)表示,这使得人们可以安全地访问它。他还指出,猎鹰9号火箭有一个安全装置来防止助推器着陆,除非火箭能正常工作。即使在着陆时,火箭也有避开建筑物的意识。

在发射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柯尼希斯曼说:“我想说的是,从公共安全的角度来看,这枚火箭将远离任何东西,不会对人口或财产构成哪怕是最小的风险,因此这里的公共安全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尽管我们对这次恢复不成功感到失望,但这表明整个系统知道如何从一些故障中恢复过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火箭叠法—立体火箭怎么折 用纸怎么折火箭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用一张正方形彩纸就可以折出立体火箭,下面将火箭的折纸图解分享给大家。

操作方法

1

准备一张正方形彩纸,折出"米"字折痕。米"

2

根据"米"字折痕,折成双三角形。

3

沿着三角形的中线,把两侧的角向中间折。

4

打开右侧的角并向下折出一个小正方形,左侧也折出一个小正方形。

5

用相同的方式折好另一面,如图所示。

6

将右侧向左翻,然后左右两侧向中间折,另一面也这样折。

7

翻回来,打开上一步,向下压折,其他三处也这样折,折成下图形状,此时火箭的形状已经出来了。

8

整理好形状,并将火箭立起来,这样一个立体火箭就折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日本运动火箭的历程

全文共 1718 字

+ 加入清单

在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史上,不能不提到“日本现代火箭之父”丝川,是他创立了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领导了日本的航天计划,使日本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丝川 1912 年生于东京,与著名火箭专家布劳恩同年,而且是布劳恩的好友。他原是一名飞机设计师,战后转向研究火箭工程,1954 年提出日本发展火箭的蓝图。1916 年开始设计用于发射卫星的火箭,为日本的航天事业打下了基础。1970 年 2 月 11 日,在丝川主持下研制的 L—4S 火箭,成功地把重

24  公斤的大隅号卫星发射入轨,揭开了日本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日本早在 1954 年就开始准备参加 1957 年国际地球物理年的空间活动。

1958 年后,相继研制成功“铅笔”、“卡帕”、“拉姆达”系列探空火箭。

1964 年日本宇宙开发委员会制订了一个发射应用卫星的运载火箭发展计划。截至目前,日本已经研制成功三种系列的运载火箭,从而树立了它在空间领域的重要地位。

1963 年开始研制缪(M)系列运载火箭。1970 年,当 M 火箭模拟试验型号 L—4S 成功发射大隅号卫星之后,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便致力于一种全新的 M 火箭的改进研制工作。M 系列的第一代是 M—4S 火箭,它在继承 L—4S 火箭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为了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采取了新的结构形式,使火箭燃料的装填量得到提高,使之比 L—4S 火箭的运载能力提高了 3 倍。这是一种四级固体火箭,全长 23.6 米,直径 1.41 米,总重达 43.5 吨,可将 75 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点 250 公里、远地点 6560 公里的椭圆轨道。1971年用于发射一颗技术试验卫星获得成功。此后,为适应不同使用目的,M—4S改进为三级固体火箭,又先后研制成 M—3C、M—3H、M—3S 等运载火箭。M —3S 火箭的运载能力达到 185 公斤。1984 年 2 月 14 日成功地将一颗科学卫星送入轨道。10 年间,M 系列火箭共发射了 12 颗科学卫星。

1969 年 10 月,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成立后,提出研制一种能把重 100 公斤、直径 1 米的卫星送上地球同步轨道的运载火箭,并且决定采用部分引进美国雷神—德尔它运载火箭技术研制钮(N)系列火箭的方案。这个系列包括 N—l 和 N—2 两种型号。N—l 火箭全长 32.57 米,最大直径 2.44 米,重约 90 吨。共三级,第一、二级使用液氢液氧发动机,第三级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为提高运载能力,第一级火箭四周还捆绑了 3 台固体火箭助推器。N —l 火箭可把 145 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静止轨道。1975 年 9 月 9 日成功地发射了葵花 1 号技术试验卫星。N—2 火箭的主要改进,是加长了 N—1 火箭第一级推进剂贮箱,四周捆绑的固体助推器增至 9 台。此外还提高了第二级发动机性能,第三级采用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将无线电制导改为惯性制导,其地球静止轨道有效载荷提高到 350 公斤。经过 5 年研制,1980 年 2 月

11 日首次发射卫星成功。特别是 1984 年 1 月 23 日将一颗重 350 公斤的电视直播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并成功定点在东经 110 度的赤道上空静止轨道上工作。

从 1980 年 7 月起,日本开始 H 系列大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H 系列火箭有两种型号:H—l 是三级常规燃料火箭,全长 40.3 米,直径 2.4 米,总重达 140 吨,可把 1 吨重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H—2 是两级氢氧低温燃烧火箭,全长 46 米,直径 4 米,总重 240 吨,可把 2 至 4 吨的有效载荷送上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988 年 2 月 19 日,首枚 H—1 火箭发射樱花 3a 通信卫星,定点在东经 132 度赤道上空工作。H—2 是日本目前最大的运载火箭,第一枚试验型火箭已于 1988 年 7 月制造出来,但由于第一级 LE—7 型液氢液氧发动机遇到困难,原定 1992 年 2 月首次发射时间推迟,预计 1993 年下半年才能成行。H—2 火箭投放使用后,将使日本在空间竞争中增添筹码。

9、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使用“三手”火箭,SpaceX把64颗卫星送上了天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SpaceX在当地时间周一完成了今年的第19次发射,同时将64颗卫星送入轨道,创下了历史纪录。

此外,SpaceX还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家成功使用回收的相同助推器完成第三次火箭发射的公司。此次发射使用的猎鹰9号火箭助推器在今年5月和8月进行了两次发射和着陆。发射后,助推器再次成功降落在公司位于西海岸的无人驾驶船上。

SpaceX目前主导着全球轨道火箭发射市场。今年早些时候,它首次作为最先进的主火箭猎鹰9块5。马斯克在5月份说,每一个猎鹰9号街区5“可以发射至少100次”。这位企业家表示,SpaceX计划最早在明年24小时内发射猎鹰9号进行回收和再发射。

周一的发射被称为“小型卫星快递”,由航天工业,发射服务联络机构协调。对于位于华盛顿的西雅图公司来说,这是迄今为止最雄心勃勃的行动。该公司已经筹集了2亿多美元。迄今为止,航天工业已经为世界各地的公司和大学发射了140多颗卫星。

航天工业的首席执行官科特·布莱克在一份声明中说:“发射64颗这种类型的卫星是史无前例的,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航天工业的核心业务是该公司所说的“拼车”任务:运载小型卫星的同时将大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

这次它领导的SSO-A任务包括15颗“微型卫星”和49颗“立方体卫星”。这些小型卫星来自17个不同国家的34个私营和公共组织: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荷兰、芬兰、韩国、西班牙、瑞士、英国、德国、约旦、哈萨克斯坦、泰国、波兰、加拿大、巴西和印度。

据航天工业公司称,这种卫星设备有20英尺高,分为两部分。

任务开始大约13分钟后,航天工业将开始使用多种发射器和技术部署卫星。整个过程大约需要5个小时。该公司称这是它所承担的“最复杂的任务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民营液体火箭发动机全系统试车创500秒新纪录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25日,记者从北京星光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成功完成了分众1号(以下简称JD-1)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500秒的远程试运行。据悉,这是我国首台突破500秒单机全系统试车并进入可靠性增长试车阶段的液氧甲烷发动机,这意味着该发动机突破了产品交付和应用的主要节点,为2020年我国首个100公里垂直起降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试验奠定了技术基础。

据了解,500秒的远程测试涵盖了预冷、启动、主级运行、停机和重复使用后的模拟处理的全过程。试验过程中,发动机点火、启动和关闭顺序正常,发动机主级工况的室压、温度、涡轮转速、振动等参数稳定,符合设计要求。试运行持续了500秒,测试完全成功。

JD-1是星光自主研发的15吨可重复使用的液氧甲烷发动机,是实现运载火箭回收再利用的关键。该发动机的设计可重复使用30次,可节约70%以上的火箭制造成本,并大大降低空间探索的成本。在星际荣耀方面,JD-1具有很高的工程应用价值。其功能可满足减速、着陆、长期在轨和深空探测等多任务要求,对任务有很强的适应性。通过本次远程试运行,JD-1发动机系统和产品的可靠性得到了验证,这意味着该型发动机已经进入可靠性积累阶段,可以进行批量生产和批量500秒远程试运行。

根据星光之前发布的信息,JD-1发动机将安装在双曲线II火箭上。该火箭是一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可重复使用的小型液体运载火箭,由星光公司独立开发,起飞重量约为90吨,在低地球轨道上的最大运载能力为1.9吨,在500公里单点系泊轨道上的运载能力为1.1吨(不可回收)/0.7吨(可回收)。该火箭计划在2020年进行第一级火箭的“抛物线”100公里垂直起飞和着陆试验,并在2021年进行第一次轨道发射任务,这可能填补中国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的空白。在此之前,星光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第一个私人运载火箭进入轨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回收火箭有三种办法,中国会选择哪一种?

全文共 1366 字

+ 加入清单

不久前,美国第八次成功回收火箭的消息成为太空热点。中国“可回收火箭”的发展进展如何?技术上有什么不同?新华社2日采访了来自航天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独家披露了中国正在研究和预先演示的新火箭技术。

可重用性是未来的趋势

安全、快速、廉价地进入太空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谭永华告诉记者,目前有两种基本的发展方式。一个是空对地穿梭系统,它像飞机一样自由起降,技术跨度很大。第二,火箭可以重复使用,不断降低现有火箭的成本。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主任包为民说,现役火箭的成本降低主要是通过改进和优化试验和发射过程来实现的,但从长远来看,可重复使用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与国外主流火箭相比,尽管目前在中国服役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成本较低,但随着中国空间探索活动的增加,降低火箭成本势在必行。”包为民说。

根据“2016年中国太空”白皮书,中国将加强对低成本运载火箭、新型末级和可重复使用的从天到地运输系统等技术的研究。

据了解,中国“可回收火箭”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早在“十二五”时期就已经开展,并取得了一些关键突破。

如何实现火箭回收?

常规一次性火箭的再利用主要是通过回收子级和助推器来实现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所研发中心副总设计师林深表示,目前有三种方式实现回收和再利用。

首先是使用“降落伞+气囊”回收。中国进行了高空热气球发射试验,以验证相关技术。

第二种方法是在火箭助推器上安装可控翼伞,并增加一个小型控制系统,使火箭助推器能够像机翼飞行一样在分离后调整其角度,并利用卫星导航向下滑行。

第三是采用类似于美国SpaceX公司的垂直回收方法。这就需要高精度姿态控制技术、主机多点启动技术、下降过程推进剂管理技术、着陆保障机制等关键技术。我国对此进行了示范研究,并对一些单项进行了原型试验。

对于上述三条技术路线,中国尚未决定锁定哪一条。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了论证、模拟和验证。通过关键技术论证和方案比较,有望在“十三五”期间选择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路线。

林深说,只要道路畅通,我相信进展会很快。

组合动力航天器有望实现其太空梦想。

除了将传统的一次性火箭回收再利用之外,更理想的是拥有可重复使用的运输机,这些运输机可以在机场水平起降,将来可以多次自由进出太空,并且成本低廉。人们甚至期望普通人能够实现“太空旅游”的梦想。

虽然众所周知的航天飞机在技术上可以重复使用,但使用和维护的成本比一次性火箭高得多,最终它将在美国完全退役。

世界太空强国并没有停止探索更先进的可重复使用的天地间运输技术。专家称,美国和英国的航天飞机计划是将火箭发动机和吸气发动机结合起来,实现航母的水平起飞、着陆和单级入轨。

谭永华说,空对地运输系统的动力系统应该同时具备吸入大气中空气的航空发动机和能够在真空环境中工作的火箭发动机的功能。最理想的状态是联合力量。目前,中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系统级地面验证方面取得了进展。

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进步,中国在先进的热防护系统、先进的动力系统技术、再入制导与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进步包为民表示,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将紧跟前沿,开展天地之间可重复使用交通系统的技术研究,并相信这一领域未来将会有许多进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半途夭折的登月火箭

全文共 1350 字

+ 加入清单

60  年代初,当苏联东方号运载火箭将载人飞船送上太空之后,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开始酝酿一种新的大型运载火箭。这种运载火箭能将上百吨的有载荷送上天穹,而最主要的是可以实现载人登月飞行计划。

这种大型运载火箭与美国的土星 5 号登月火箭相仿。科罗廖夫提出的载人登月方案是:第一步由质子号运载火箭发射载人飞船作环绕月球的观察飞行;第二步研制 H—l 火箭将载人登月舱送上月球。H—1 运载火箭的两对发动机和第二级火箭的一对发动机失灵,火箭也能飞到目标。这种火箭高 100 米,底部直径 17.1 米。它与土星 5 号运载火箭相比,H—1 短 10.6 米,直径

大  7.l 米,H—l 第一级有 30 台发动机,而土星 5 号的第一级只有 5 台 F—l 发动机。土星 5 号的上面各级均用液氢液氧推进剂,而 H—1 的上面级用的是液氧和煤油作推进剂的发动机。在苏、美向月球进军的竞赛中,H—l 运载火箭不如土星 5 号火箭顺利,累遭挫折,最终也未能如愿以偿。

前苏联有 26 个政府部门的 500 多个单位参与 H—l 火箭的研制生产,对此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组织协调,统一步伐。不巧的是,H—1 火箭尚未研制出来,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就于 1966 年去世了。这给 H—1 火箭蒙上一层阴影。原定 1968 年下半年实现登月计划,但直到 1969 年初 H—1 火箭研制才匆匆完成,而且接连 4 次试飞失败。

1969 年 2 月 21 日,在拜科努尔发射场首次试验 H—l 运载火箭。由于火箭尾舱着火,发动机不得不在发射 70 秒钟关闭,火箭升到 12 公里的空中爆炸。首次试飞失败表明,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美国载人登月的步伐了。在美国土星 5 号运载火箭把阿波罗载人飞船送上月球的前夕,1969 年 7 月 3 日 H—1 火箭进行第二次试飞,又发生偶然事故:火箭还未飞离发射台,主发动机的一台液氧涡轮泵爆炸,火箭燃烧后倒塌,连同全套发射设备一起炸毁。至今在拜科努发射场还能看到当年火箭爆炸后留下的痕迹。

尽管美国人捷足先登,但前苏联不甘落后,试图挽回已经失败的局面。 1971 年 7 月 27 日,H—l 火箭进行第三次发射,意想不到的发动机仅工作 7 秒钟,火箭发生滚动失控,箭载计算机随即指令关机,试飞又一次严重受挫。一年之后,1972 年 11 月 23 日进行了一次决定 H—1 火箭命运的试飞。火箭发射后正党,几乎持续到第一级工作完毕,当火箭开始级间分离,一级内侧 6 台发动机关机时,箭体突然居然振荡,造成一条推进剂输送管路破裂而爆炸起火。这时火箭起飞已 107 秒,上升到 40 公里的高空,地面指挥中心发出指令,火箭在高空自毁。原因主要是 H—l 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及箭体结构的飞行动力相互作用在控制上有缺陷,从而导致功亏一篑的结果。由于 H—1 火箭

的难产,苏联的载人登月飞行计划后来例销声匿迹了。

在通向太空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前苏联继科罗廖夫之后的著名航天总设计师米申在谈到 H—1 火箭的夭折时,沉痛地感慨说:“虽然我们离成功仅有一步之遥,但没有允许我们走完这一步。为它奉献了毕生年华的人们掉下了悲伤的眼泪。我们曾分析研究我们的差错,为的是纠正它们并向前进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火箭发射的意义是什么,发射火箭有什么作用?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是实现航天飞行的运载工具,发射火箭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携带物体飞越空间。火箭的实质是一种无人驾驶的飞行器,也叫空间运载工具,现代火箭可用作快速远距离运送工具,例如作为探空、发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的运载工具,以及其它飞行器的助推器等。

根据火箭种类的不同,火箭的作用也不同,区别如下:

1、气象火箭:是探测高空大气参数(温度、压力、密度、风)的探空火箭,主要作用是获得高空大气资料,用于天气预报、气候变化和灾害性天气研究。

2、火箭弹(非制导) :是靠火箭发动机推进的非制导弹药,主要作用是杀伤、压制敌方有生力量,破坏工事及武器装备等。

3、运载火箭:是由多级火箭组成的航天运载工具,主要作用是将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

4、导弹(制导):火箭装上弹头可以制成导弹。

5、火箭炮: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多发联装发射装置,它发射的火箭弹依靠自身发动机的推力飞行,主要作用是可在极短的时间里发射大量火箭弹,向远距离的大面积目标实施突然袭击,火力猛烈,突袭性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临沂有直接到青岛机场的大巴吗,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到达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临沂没有直接青岛机场大巴,如果从临沂到起草机场是需要转车的。可以自驾或者乘坐火车转乘到达青岛机场,也可以乘坐大巴在换成到达青岛机场。

临沂到青岛机场的交通方式:

1、可以乘坐临沂到青岛的汽车,从临沂坐大巴到城阳汽车站也就是青岛北站的,到了站之后里飞机场只有4.5公里,下车可以选择打车或者坐公交,打车的话约12元,如果不想打车,可以乘坐917、642、118、373等公交。

2、乘坐临沂到青岛的汽车,在四方汽车站下车,然后乘坐机场专线或者702路、305路即可,也可以选择打车大约23公里,66元。

3、乘坐临沂到青岛的火车,可以选择在火车站下车,然后选择打车,大约29公里40分钟80元左右,也可以乘坐机场专线约20元,或者乘坐公交305路,时间大约在1.5小时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薇娅卖火箭真的吗 薇娅卖火箭是不是真的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薇娅卖火箭是真的。卖的是快舟火箭发射服务和品牌服务。这件商品的总价格为4000万,买家需要在直播开售时先支付50万定金,之后再补齐尾款。购买该商品的顾客能享受火箭的发射服务,也就是买家可以把自己的物品送上天,当然发射的物品必须经过有关部门审核通过后才行。

2020年4月1日晚上8点半,在淘宝主播薇娅直播间,火箭发射服务上架了,火箭原价4500万元,因为首次上淘宝直播,优惠500万,4000万的价格,需要先支付定金50万元。资料显示,此次 “上架”的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由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研制,是一款成熟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此前已成功完成多次商业发射。

该火箭可以将300公斤的物体发射到300公里的地球轨道上,具有高可靠性、高入轨精度、低成本等特点,在火箭链接上架后5分钟内有800多人拍下定金,最终“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与快舟火箭联系,确定了最终购买意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科学家想用新技术在火星制氧,顺便产生火箭燃料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和波尔图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未来前往火星的人类可以利用火星大气来制造火星生命所需的氧气。该研究的主要作者瓦斯科·格拉声称:“火星载人任务将是我们探索宇宙的下一个主要目标。然而,创造一个透气的环境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格拉和他的同事正在研究冷等离子体的特性,并探索如何利用它和太阳能将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燃料。格拉解释道:“冷等离子体是分解二氧化碳的最佳介质之一。二氧化碳通过直接电子碰撞和电能转化为振动刺激而分解成氧气和一氧化碳。”

火星大气中充满了二氧化碳,这为火星的就地资源利用提供了极好的条件(ISRU)。火星表面的低温甚至可以使分解过程更加有效:低温可以减缓反应速度,因此更多的二氧化碳分子可以转化并分离成可呼吸的氧气和一氧化碳气体。

格拉说:“专家们已经提议使用一氧化碳作为火箭推进的混合燃料。冷等离子体分解法为火星载人飞行任务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案。这种方法不仅能提供稳定可靠的供氧,而且能为火箭提供燃料。这样的系统显然会简化火星后勤供应的任务。它将自给自足,减少宇航员的风险,同时对火星运输需求的减少也将降低火星任务的成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最早的火箭是中国发明的原因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rocket),火箭有很多种,原始的火箭是将火药装在纸筒里,然后点燃发射出去,起初只是用于过年过节放烟火使用,或将燃烧物附在弓箭头上用做武器使用。现代的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现代火箭可作为快速远距离运输工具,可以用来发射卫星和投送武器战斗部(弹头)。

最早的火箭是中国发明原因

小朋友,你一定从电视里或图片中见过火箭,你还记得火箭发射的情景吗?那高大的火箭倚靠在发射架上,铮亮的箭体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时刻准备着冲上太空。准备发射了,开始倒计时,“四三二一”,按动电钮,点火,发射,只听轰的一声,火箭腾空而起,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直插入蓝天渐渐远去。你一定为这壮观的景象而惊奇。

现在世界上的俄罗斯、美国等一些国家在研制火箭的科学技术方面,虽然比我们中国发展得快,但是最早的火箭还是我们中国发明的呢!在一千多年前,在我国的宋朝时期,人们就已经能研制和使用火箭了。这种火箭用火药作燃料,向后喷出气体,借着它的反作用力使箭飞行。它虽然构造简单,但它还是现代火箭的祖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阳光到达地球要用多长时间?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简介: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1月4日:;Kith最接近地球,在7月4日最远,但误差不会超过3%。

你可能知道光速。光在宇宙中传播最快。根据精确的测量,光速为每秒299,792.458公里。粗略地说,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0,000公里/秒。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1月4日:;Kith最接近地球,在7月4日最远,但误差不会超过3%。

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应该是14957870公里,大约1.5亿公里。

我们把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设定为一个天文单位。如果用光速除以一个天文单位,光从太阳到达地球的精确时间(正确地说,从太阳核心到达地球核心)是499.004782秒,即8分19秒。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可以记住光是从太阳到达地球的。需要499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向太空进发的火箭列车

全文共 1294 字

+ 加入清单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最早提出采用火箭飞行太空的思想。他在 1903 年发表的《利用喷气装置探索宇宙空间》论文中,科学地阐明了火箭原理和航天环境,建立了火箭推进的速度公式,畅想了利用火箭发射载人飞船的活动。1919 年,美国“火箭之父”戈达德在《一种达到极端高度的方法》一书中,论证了利用火箭探索太空并飞往月球的途径。1923 年德国火箭始祖奥伯特在《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的小册子中,进一步论述了火箭脱离地球引力飞出地球到行星际空间的科学方法。这些宇航先驱者都认为火箭是通向太空的理想交通工具,因此现代火箭受到许许多多科学家的青睐,并作为一门新兴技术迅速发展起来。

迄今为止,火箭之所以被看作是航天的理想工具,是因为它的动力装置自带燃料和氧化剂,不仅因其自带燃料而能够逐渐加快飞行速度,而且还因其自带氧化剂而能够在没有空气的宇宙空间继续进行燃烧,这样才能使火箭发动机保持不断产生喷气反作用力,推动宇宙飞行器而进入太空飞行。

目前投入使用的航天运载火箭都采用化学燃料作为动力来源,这种化学燃料一般分为固体和液体两种。尽管古代中国的火箭早就使用称为火药的固体燃料,这种固体火箭结构简单,制作容易,但一旦燃烧起来,控制它就比较困难,往往形成剧烈的爆炸;而液体火箭利用阀门可以自由调节燃料的流量,便于控制它的燃烧和喷射速度。因此,齐奥尔科夫斯基指出:“液体燃料火箭比固体燃料火箭更适宜于宇宙飞行。”

实际上,最初液体火箭的发展确实占有明显的优势。人们发现,目前大多数运载火箭就使用液体燃料,只有一部分多级火箭中的第一级助推器或上面级发动机才使用固体燃料,也有个别小型运载火箭几级都用固体燃料。当然,由于火箭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因各有其明显的特点而在竞相发展。

科学家们在寻求建造作为天梯的火箭的过程中,发现单级火箭无论采用固体或液体燃料的性能多么好,按照现在的先进技术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大约为每秒 4.5 公里至 6 公里,这就是说,根本达不到把卫星送上地球轨道所

需的每秒 7.9 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

在现有条件下,还是齐奥尔科夫斯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建造被称为“火箭列车”的多级火箭。这种多级火箭由两节以上的火箭串联或并联组成。并联一般用于第一级火箭,以加大整个火箭的起飞推力。“火箭列车”从地面开出时,最先第一节火箭点火,达到一定速度后燃料耗尽自动脱落;这时第二节火箭点火,加大速度继续飞行,燃料用完后关机而自行脱离;然后第三节火箭接着点火飞行,直到速度提高到所需数值,把卫星或飞船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当然,航天运载火箭不是级数越多越好,因为多加一级,不仅制造工艺和级间分离等技术多一层困难,而且所能增加的速度也有一定限制,最多只能比单级火箭的速度大 70%。现在一枚三级火箭能达到的速度比单级火箭已超过 45%。因此,限于各种因素,目前的多级火箭都选在二级至四级之间,一般用三级的最多,也最为适宜。

从最初的单级火箭问世,到后来多级火箭的使用,经历了漫长的半个世纪,人类终于借助齐奥尔科夫斯基设想的“火箭列车”驶进了太空的大门。

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发现超级金属:飞机火箭上天全靠它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长期以来,航空发动机一直是中国航空业的短板。为了尽快弥补这个短板,国家一直在加大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力度。

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位于温度最高、应力最复杂、环境最恶劣的部位。它们是航空产品的首要关键部件,直接决定着航空发动机的性能。1000公斤推力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是60片单晶叶片。发动机压缩空气,然后将其压入燃烧室。在有限的空间内,它与燃料一起剧烈燃烧,产生猛烈的气体喷射,推动叶片高速旋转。发电机产生惊人的能量。每个叶片输出的马力相当于排量为2.0的运动型多功能车。据了解,1,000千克发动机的高压转速超过30,000转/分,接近40,000转/分。切线速度约为每秒450米,温度约为1720度。

为了防止熔化,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把每个叶片做成中空的,并在中间设计了一个精确而复杂的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带走的热量可以在1/20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内烧开一壶水。但是在1700度的高温下,普通金属仍然不耐热。因此,单晶刀片的生产不能与稀有贵金属铼分离。

铼是人类发现的最新天然元素。它在地壳中的含量比所有稀土元素都少,而且比钻石更难获得。世界上已探明的铼储量只有2500吨左右。铼的价格类似于铂,每克大约300元。成都于航高温合金技术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可以提纯铼金属。2010年,该公司在陕西省洛南县黄龙铺钼矿发现铼,总储量176吨,约占世界储量的7%,仅次于智利、美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该公司认为,尽管外国对单晶叶的生产实施了技术封锁,但中国人必须找到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一技术。“我们不能只做供应商,向外国企业供应稀有元素,这对中国没有帮助。”公司负责人说。最后,该企业克服了许多困难,生产出合格的单晶叶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火箭降落伞火焰信号有哪些特点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海上遇难时需要发射火箭降落伞火焰信号,每个船员都应该知道如何发射火箭降落伞火焰信号,那么,火箭降落伞火焰信号有哪些特点呢?

小编了解到,火箭降落伞火焰信号有以下特点:

(1)火箭信号垂直发射的高度不少于300m

(2)发出明亮红光,燃烧时间不小于40s

(3)降落速度不大于5m/s

(4)在燃烧时不烧损降落伞或其附件。

火箭降落伞火焰信号是用于船舶、救生艇和救生筏短距离的遇险信号,火箭降落伞火焰信号是当垂直发射时,火箭应达到不少于300m的高度,在其弹道顶点处,或在接近其弹道顶点处,火箭射出降落伞火焰。

火箭降落伞火焰信号外观呈圆柱形,其主要在夜间使用,便于搜救船舶或飞机发现遇险船舶或遇难求生者或艇、筏位置的确认。信号发射过程中绝对不能将筒体对向他人或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

有些火箭信号在发射时往往会有一段时间延迟,应尽量用双手握住火箭筒体。但如果击发10s后火箭还没有发射出去,则应尽快将火箭信号抛入水中,以防发生危险。另外,在有风天气下发射,应在发射时将发射筒口略偏向上方风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V—2 火箭的威力

全文共 1733 字

+ 加入清单

1944 年 6 月 13 日凌晨,在英国伦敦上空突然响起可怕的爆炸声。随后,嗡嗡的呼啸声不断,一个个火球从天而降,城中立刻燃起大火,人们惊恐万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这是德国法西斯发射的 V—1 飞航式火箭。9月 8 日傍晚,希特勒更加丧心病狂地向伦敦发动猛烈的空袭,发射了威力更大的 V—2 弹道式火箭。这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投入战争的第一种火箭。人们发现,火箭作为战争工具,显示了惊人的威力。

德国研究火箭,是从赫尔曼·奥伯特发起成立宇宙旅行协会开始的,以后形成了一股热潮。这位 1894 年在罗马尼亚出生的德国科学家,少年时代就热衷于宇宙航行。他后来风趣地回忆说:“每年我有 8 至 10 个发明,想方设法使宇宙飞船能离开地球,飞向月球。”1923 年,他完成了《飞向行星际空间的火箭》论文,描述了液体火箭、人造卫星以及空间站的设想。在奥伯特的影响下,涌现出了一批热衷于宇宙旅行的青年研究者。1927 年奥伯特组织成立德国宇宙旅行协会,会员后来发展到 1 千多人,推动了火箭技术研究工作。在这个协会中,培养造就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宇航科学家,包括后来 V—2 火箭的研制者冯·布劳恩教授。1930 年,奥伯特主持设计了一种锥形喷嘴火

箭发动机,把它装在液体火箭上点火发射,燃烧 90 秒,产生了 7 千克力(约为 69 牛)的推力,试验成功了。这是德国宇宙旅行协会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奥伯特的学生冯·布劳恩作为他的助手崭露才华,迅速成长为火箭技术领域的佼佼者。

冯·布劳恩 1912 年 3 月 23 日生于德国维尔锡茨的富豪官僚家庭。在中学时代,他阅读了许多介绍宇航的书籍,并给奥伯特写信,表示喜爱火箭研空工作。1930 年 18 岁时他就被吸收为德国宇宙旅行协会会员。他在协会中参与设计完成米拉克 1 号和 2 号火箭。德国陆军看中了萌芽中的火箭技术,计划秘密发展火箭试验。而布劳恩清楚,发展火箭以及把它用于太空飞行的目的,是一项投资巨大、规模超常的工作,并不是个人或民间团体所能承担的任务,因此他想通过陆军的资金和设备,达到实现真正的宇宙航行。1932年布劳恩还在柏林大学深造时,就成为不穿军装的陆军火箭研制人员,着手设计一台小型火箭发动机。在试车台上进行静态试验时,火箭燃烧 60 秒,推力达到 140 千克力(约为 1370 牛)。虽然获得成功,但也暴露出许多技术问题。布劳恩意识到,研制火箭是技术十分复杂的尖端工程,不是几个人能把技术问题全部解决的,应当由各个方面的专家分工协作,才能使火箭工程顺利发展。于是,他建议把原来宇宙旅行协会的一批专家组织起来,集中到陆军库麦斯多夫试验场参加流体火箭研制工作。

1933 年,布劳恩领导的库麦斯多夫液体火箭小组开始研制 A 系列火箭。从 1934 年至 1942 年先后研制成 4 种 A 型液体火箭,其中 A—4 型火箭飞行速度接近 2 公里/秒,飞行距离达到 189.8 公里。如果在此基础上研制多级火箭,人类也许可能会提前跨入太空的大门,然而法西斯德国却垂青于它的军用价值,下令把 A—4 型火箭改装成导弹,用作战争的武器。纳粹头目之一的戈培尔把 A—4 型火箭改名为 V—2 导弹,冠以“复仇”之名。V—2 火箭全长 14 米,直径 1.65 米,装有十字形尾翼,采用酒精和液氧作推进剂,发动机推力为 26.5 吨力(约为 260 千牛),起飞质量 13 吨,能将 1 吨重的弹头发射到 275 至 320 公里的地方,飞行全程只用 5 分钟左右。这在当时是最先进、最重型的杀伤武器了。V—2 火箭于 1942 年 10 月 3 日首次试射成功。从 1944 年 9 月至 1945 年 3 月,德国共制造了 6000 多枚 V—2 火箭,其中用了 4320 多枚袭击英国、法国和其他国家的目标,给这些国家造成巨大灾难,留下了战争的创伤。尽管 V—2 火箭被吹嘘为不可一世的“神奇武器”,但最终也未能挽救德国法西斯的覆灭命运。

V—2 火箭在战争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但它的技术上的成功却使人类向征服太空跨近了一步,在世界航天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V—2火箭的出现,为战后发展航天运载工具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成立于哪一年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军种,由第二炮兵更名而来,于2015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是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后留存的部队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军种,由第二炮兵更名而来。下面我们来说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成立于哪一年。

详细内容

1

前身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前身第二炮兵,成立于 1966年7月1日,由毛泽东主席批准,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始终由中央军委直接掌握,是中国实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 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这支掌握着“大国利剑”的神秘部队从诞生伊始便肩负着保障中华民族根本生存利益的重任,可以说,对于潜在的敌对势 力而言,“二炮”堪比古希腊神话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震慑敌人的最有力杀手锏。

在2015年12月31日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由陆军、海军、空军三个军种和第二炮兵一个独立兵种组成,“二炮”虽然与陆海空三军同为正大军区级,但是相比陆海空三军的军种身份,“二炮”的兵种身份还是有所不同的。但是,作为直属中央军委掌控 的战略部队,“二炮”除了身穿陆军制服外,实际上和陆军集团军没有关联,之所以使用“二炮”的名称,主要是成立之初考虑到保密等问题的需要。

2

成立

2015年12月31日,中央军委举行仪式,将第二炮兵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并授予军旗,第二炮兵也由原来的战略性独立兵种,上升为独立军种。 从“二炮”到“火箭军”,这反映了中国核力量的发展历程。

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领导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大会在八一大楼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陆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授予军旗并致训词。

3

成立使命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火箭军全体官兵要把握火箭军的职能定位和使命任务,按照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战略要求,增强可信可靠的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加强中远程精确打击力量建设,增强战略制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火箭事故致500死?中国航天科工辟谣了

全文共 1342 字

+ 加入清单

2月16日,在观看了外国媒体关于“中国1996年高三B火箭首次飞行失败”的纪录片后,一名网民在微博上说,“火箭击中了一座山,击中了一个家庭区域,造成至少500人死亡,没有留下任何家庭区域。”微博发布后,引发了网民的热烈讨论。大多数网民质疑“火箭撞山撞家庭”的细节。一些网民也质疑发件人提到的死亡人数。

数据:长征3B火箭发射失败

17日下午2点左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其官方微博上回应。作为对网民描述的“火箭击中了山并击中了家庭区域”的回应,CASIC解释道,“出于安全和保密的原因,火箭发射场地周围不允许有家庭区域或居民区,也不允许其他人进入。”

“中国航天科工”表示,网友提供的图片“只是发射场周围的合作建筑,用作技术人员的临时住所,在火箭发射前12小时内将全部腾空”。发射前,火箭预定路线周围的居民区已经疏散,发射场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进入地下掩体,以确保安全。”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回应中称,“所谓‘至少500人死亡,没有家庭成员离开’”是一个“谣言”,并表示这个数字“应该由散布谣言的人根据标准房间标准,在从图片中计算窗户数后计算出来。”

据新华社2010年报道,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常·”)点火起飞后约两秒钟,火箭飞行姿态异常,火箭低下头,从发射方向向右倾斜。在飞行了大约22秒后,火箭头掉在了地上,并撞上了离发射器不到2公里的山坡。接着发生了一场猛烈的爆炸,摧毁了恒星和箭,造成了人员伤亡。

昨天下午,最初发布微博的网民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不认为这一事件会引起争议,并表示他在微博上发布的内容已经被禁了15天,因为其中包含“虚假信息”。

回顾历史:(凤凰历史图片)

1996年,长征3b的发射失败了。

长征3B是1994年研制的中国最大的高轨道大推力运载火箭。1996年2月15日,新型长征3B大推力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其有效载荷为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国际通信卫星708。图为发射前的火箭发射台。

这种新型火箭无需试飞就能直接发射外国卫星,因此备受关注。图为长征3b号运载的卫星发射前的情况。

它的起飞质量为426吨,起飞推力为5923千牛顿,可将5吨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火箭总长度为54.86米,第一级和第二级直径为3.35米,第三级直径为3米,整流罩直径为4米。第一级和第二级使用常规推进剂,第三级使用液氢和液氧推进剂,核心级的下部装有四枚直径为2.25米的液体助推火箭。

长征3B火箭是在长征3A和长征2E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大型三级液体捆绑式火箭,其核心级基本上是长征3A,助推器及其捆绑式结构与长征2E相同。

在研制过程中,对火箭进行了许多适应性改进,包括修改主油箱之间的结构、加长副油箱、增加尾翼、设计新的卫星整流罩、改进卫星支架、开发新的姿态控制发动机、修改控制系统以及开发整流罩整体提升系统。

点火的那一刻,一切似乎都很正常。

火箭在点火起飞两秒钟后开始倾斜。

由于电子元件故障,惯性基准会倾斜。

火箭根据错误的姿态信号修正了它的姿态。

火箭姿态失控。

事故是由火箭控制系统平台的伺服回路中的一些部件故障引起的。图为失控的火箭继续飞行。

照片显示火箭撞击地面并爆炸。

所有的星星和箭都被摧毁了,发射失败了。照片显示火箭撞击地面并爆炸。

这个装置的故障纯粹是偶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火箭接力赛

全文共 1521 字

+ 加入清单

齐奥尔科夫斯基首先提出火箭列车的概念,就是把两节以上的火箭串联或并联起来,组成一列多级火箭来提高火箭的速度,以达到战胜地球引力的目的。

多级火箭系列用一种质量抛扔原理,即火箭发射后,把已经完成任务的无用结构抛掉,使火箭发动机的能量最大限度地用于提高航天器的能量,从而间接地减轻火箭的结构质量,提高火箭的质量比。这样,在使用同样性能的火箭发动机和相同技术水平的箭体结构的条件下,用单级火箭无法达到的宇宙速度,而用多级火箭就能实现这个速度。

世界各国研制的运载火箭已有数十种,其大小不等,形状各异,但其结构形式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级首尾联结的串联式火箭,另一种是下面两级并联、上面一级串联的混合式火箭。运载火箭的大小,由其飞行任务要求的有效载荷和飞行轨道而定,若飞行轨道相同,有效载荷愈重,则火箭起飞质量也愈大;若有效载荷不变,飞行轨道愈高,火箭的起飞质量也愈大。由于卫星或飞船等航天器的轨道较高,本身质量也大,所以,运载火箭都是一些身高体重的庞然大物。它们的质量至 少几十吨,一般为一百多吨到几百吨,有的甚至可达二三千吨。火箭高一般为三四十米,有的超过 100 米。火箭粗都在 1 米以上,一般为 3 米左右,最粗可到 10 米。在通常情况下,发射一颗质量为 1 吨的卫星,运载火箭质量为 50 至 100 吨。如美国发射“阿波罗”载人登月飞船的“土星”5 号运载火箭,全长 110.7 米,直径 10 米,起飞质量为 2840 吨;“阿波罗”飞船的质量只有 41.5 吨。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火箭列车”了。

这种三级“火箭列车”是如何驶出地球到太空去的呢?它耸立在发射台上,首先由地面控制中心指令第一级火箭发动机点火,火箭徐徐上升,加速飞行,逐渐按预定方向转弯,一百多秒钟后,火箭大约达到 70 公里左右的高度,第一级燃料耗尽后火箭发动机关机,并脱离整个火箭列车坠落地面;第二级接着点火,继续加速飞行,火箭飞出稠密大气层,达到预定高度和速度时,第二级燃料用完后火箭发动机关机并分离,火箭靠获得的能量开始惯性飞行;第三级火箭发动机点火工作,当加速到预定速度时,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关机,航天器与火箭分离,最后把航天器推入预定轨道。当然,运载火箭也不是级数越多越好,因为多加一级,不仅制造工艺和级间分离技术多一层困难,而且所能增加的速度也有一定限制,最多只能比单级火箭的速度大 70 %。现在,一枚三级火箭能达到的速度已超过单级火箭 45%,因此限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火箭列车”都选在二级至四级之间,一般用三级的居多,也最为适宜。

前苏联著名航天总设计师科罗廖夫根据齐奥尔科夫斯基关于“火箭列车”的思想,首先提出用单级火箭串联和并联结合的方式组成多级火箭实现宇宙航行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是用一枚较长的地球物理火箭作芯级,芯级长 29.17 米,直径 2.95 米,装一台 PД—108 液体火箭发动机;在其周围捆绑 4 台助推器组成助推级,助推级长 19 米,直径 3 米,各装一台 PД 107 液体发动机。这样把芯级和并联的助推级串联起来,组成一枚两级液体火箭,从而产生足够的推力和需要的速度,把安装在火箭最上面整流罩内的人造卫星送入地球轨道。这种火箭发射时,5 台发动机同时点火,产生 398 吨力(3900千牛)的起飞推力,火箭飞行 120 秒后,4 个捆绑的助推器工作完成与其脱离,并被抛掉,这时火箭飞行高度为 50 公里,飞行速度达到 3.2 公里/秒。然后芯级的火箭发动机继续工作 180 秒,使火箭加速到 8 公里/秒的速度,此时卫星与火箭脱离,被推进到环绕地球的预定轨道上飞行。人类靠这种“火箭列车”的接力加速,跨入了宇宙空间的门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