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火箭队拉姆达(精品20篇)

运载火箭是一种运输工具,它的任务是将具有一定质量的航天器送入太空。

浏览

2169

文章

172

篇1:猎鹰重型火箭发射成功,但中央助推器回收失败了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SpaceX总裁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报告称,该公司新型重型猎鹰火箭中央助推器在着陆时碎裂。

据俄罗斯卫星网络2月7日报道,助推器上的三个引擎只有一个工作,导致助推器以每小时480公里的速度坠入水中。与此同时,按照最初的计划,助推器应该已经降落在大西洋的一个浮动平台上。

当地时间2月6日,空间探索公司SpaceX发射的猎鹰重型火箭已经成功发射,并将把一辆特斯拉跑车送入环绕太阳的轨道。当地时间2月6日,空间探索公司SpaceX发射的猎鹰重型火箭已经成功发射,并将把一辆特斯拉跑车送入环绕太阳的轨道。

报道称,另外两个助推器同时降落在离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航天发射场不远的地方。

据报道,世界上现役最强大的重型运载火箭“猎鹰重型”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进行了首次试飞,并由SpaceX进行了现场直播。火箭于北京时间2月7日凌晨4点45分发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火箭上也有安全带吗?名称是什么?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上的“安全带”学名叫“包带”,可将卫星等航天器牢牢地固定在火箭顶端。“包带”是两条一米多长、巴掌宽的金属薄片,厚度和光盘差不多。

与汽车上的安全带不同,“包带”几乎没有弹性。在给卫星系“安全带”时,需要通过一套科学而复杂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把两条包带的一端固定在卫星两侧的火箭上,另一端连在一起,让卫星牢牢地“坐”在“座椅”上。这套方法叫“包带捆绑技术”,是一种航天领域特有的紧固连接技术。包带捆绑、解锁技术是一种成熟、可靠的卫星固定、分离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启用至今,已在我国航天器的固定、分离中普遍应用。为了净化空间环境,在把卫星“弹”出后,我国火箭的末级还会进行离轨机动,让出宝贵的轨道资源。当星箭“挥别”后,他们就渐行渐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火箭总设计师详解“神箭”数字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用通俗的语言详细介绍了长征二号F火箭的有关数字

火箭的可靠性为0.97,安全性为0.997: 0.97。也就是说,在100次发射中,只有3次火箭可能有问题。0.997的安全意味着在1000个火箭问题中,有3个可能危及宇航员的生命安全。

这是载人火箭的特点。通用商用火箭的可靠性为0.91至0.93,没有安全要求。

火箭的起飞重量为479吨:火箭加上宇宙飞船重约44吨,其余为液体推进剂。因此,火箭的90%是液体,这超过了人体的含水量。水通常占人体的60%到70%。

飞船重量超过8吨,相当于飞船火箭组件起飞重量的1/62:将一公斤火箭送入轨道需要62公斤。神舟六号飞船比神舟五号重,所以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也重得多。

火箭核心的直径是3.35米:古罗马人用一辆两轮马车在石板路上打磨出两个凹槽。由于车轮的宽度不同,路面上留下了不同宽度的凹槽。后来,当他们想统一跑道距离时,他们以两匹并排的马的臀部为标准,即1.435米。后来,当英国人修建铁路时,他们还把轨距定为1.435米,这是所有国家都使用的。根据这一标准,可以运输的货物的最大宽度为3.72米,在移除车厢外壳后仅剩下3.35米。因此,标准铁路运输的火箭最大直径只能达到3.35米。

火箭进入点的速度是每秒7.5公里:这个速度是音速的22倍。我们通常把北京建国门到复兴门的距离称为“十英里长的街道”,它有6.7公里长。7.5公里/秒的速度相当于一秒钟内从长安街的东端跑到西端。

火箭的轨道离地球200公里,离地球350公里:地球半径6400公里。火箭轨道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只有地球半径的十分之一。如果你站在地球外面看着它,宇宙飞船将会在地面上飞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MIT用3D打印造出了火箭发动机,而且还是塑料的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麻省理工学院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出火箭发动机并进行测试。更重要的是,这是第一台使用塑料外壳作为原材料并以3D打印的火箭发动机。

总的来说,我们设想当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火箭的某些部件时,我们会首先考虑用金属材料打印这些部件,从而使这些部件具有更好的抗压能力。然而,在这次试验中,麻省理工学院使用了一种非常容易熔化的材料——塑料套管,并将这种材料放置在非常靠近超高温推进剂的地方。

试验结果表明,3D打印塑料件工作状态良好,能够产生真正的推力,并且在初始运行后只对发动机的喷嘴喉部造成轻微损坏。之后,研发团队进行了第二次测试,但结果并没有取得更好的进展。然而,麻省理工学院并不打算推出这样的引擎。

雷锋网了解到,由金属材料制成的3D打印产品的成本将非常昂贵(仅打印机的成本就可能达到几十万美元)。在这个实验中,麻省理工学院使用的马克·弗加德马克两台打印机的成本仅为13499美元。这种打印机的优点是,它可以用很少的预算为小团队生产火箭,甚至不能满足制造火箭的成本。此外,由于以前的火箭发射后很难再利用或长时间投入使用,这可能会使一些大型空间研究机构考虑使用这种方法来降低成本。

目前,麻省理工学院的项目仍处于初步的实验阶段,在最终的实用产品发布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前,麻省理工学院开发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建筑平台,其实质是一个可移动的3D打印机,可以突破长机械臂的限制,提高建筑房屋操作和控制的准确性。麻省理工学院项目负责人表示,他们的最高目标是将3D打印机送到火星。

因此,有了像麻省理工学院这样伟大的科学研究机构,我们不妨尽可能多地思考未来——我们能够或不能够拥有的东西可能会在未来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长征六号火箭商业首发成功!完美一箭三星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11月21日12: 50,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6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这是长征6号自2015年首次成功发射以来的首次商业发射任务。三颗“吉林一号”视频卫星(04/05/06)通过一箭三星的方法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这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55次飞行。

这三颗卫星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开发,主要开展高空间分辨率视频成像技术应用。它们将逐步提高和增强星座观测能力,促进遥感工业应用和商业市场推广。

长征六号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重要成员。它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开发的。火箭体总长度为29.3米,一级直径为3.35米,二级和三级直径为2.25米,起飞推力为1200千牛顿,运载能力为1吨,用于7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

长征六号使用液氧和煤油发动机,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它还开创了“三级”测试和发射控制模式,即水平整体测试、水平整体星箭对接、水平整体运输和垂直发射,从而大大缩短了发射准备时间,以满足微型卫星和商业发射的需要。

2015年9月20日,长征6号运载火箭成功完成首飞,一箭20星,创下中国多箭发射新纪录。这也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次发射。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这对改善我国运载火箭的型号谱,提高其进入太空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第一枚火箭发射的时间是在哪一年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第一枚火箭发射时间是1926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的时间是在1970年。在1926年3月16日,美国发明家戈达德在马萨诸塞州奥本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

长征一号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研制的一型三级运载火箭,为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而立项研制。长征一号第一、二级采用液体燃料发动机,第三级采用固体燃料发动机。

该火箭于1965年启动研制,1970年4月24日首次发射,成功将东方红一号送入轨道,1971年3月3日第二次发射,成功将实践一号科学试验卫星送入轨道。

长征一号制导系统采用位置捷联补偿纵向制导加坐标转换横向导引和法向导引方案。在第二级火箭关机时,制导系统控制关机参数,使第三级火箭能滑行到预定的点火位置和具有精确的点火初速。制导系统由加速度计、数字计算装置、模拟计算装置、横法向仪组成。此外,制导系统还接收水平陀螺仪、垂直陀螺仪的信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拖了又拖,SpaceX的火箭明天终于要试飞了

全文共 2483 字

+ 加入清单

猎鹰9号

北京时间2015年1月6日19:20,SpaceX开发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原定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但发射任务因倒计时进入一分钟而暂停。

代号为CRS-5的发射任务已经被推迟了几次。可以说发生了许多事情。CRS-5是猎鹰9号运载火箭第五次搭载巨龙执行空间站补给任务。CRS-5任务不仅通过“龙”号宇宙飞船将货物运送到空间站,而且还在海上移动平台上对登陆猎鹰9号进行火箭返回测试。

这是SpaceX今年的第一次重要测试。一些批评家认为,如果试验成功,这可能是火箭技术的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事件,甚至对太空探索来说,这将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更新试验

如何在大风中把扫帚放在手掌上

猎鹰9号,就像龙舟一样,诞生于硅谷的太空探索中心。

2012年5月22日,“龙”号宇宙飞船随火箭发射升空,成为第一艘飞往国际空间站的商业运输飞船。从那以后,“猎鹰9号”也正式开始了它的太空之旅,成为美国宇航局的商业铁路运输服务平台。

火箭高68.4米,直径3.7米。它的燃料是煤油和液氧。它的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约为4.5吨,超过了目前服役的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绝大多数。目前,只有发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长征火箭能与之匹敌,长征号增强型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5.5吨。

最初计划由猎鹰9号发射的CRS-5将向国际空间站运送3700磅材料,包括科学实验设备、备件、食物、水和其他材料。但在这次发射中,与“交付”同等重要的是另一项工作——猎鹰9号的返回测试。

传统上,火箭分几个阶段设计。发射后,火箭将卸下部分发动机,耗尽燃料箱,使火箭在路上更轻,并将卫星和宇宙飞船送入轨道。卸下的设备会掉到地上并分解。这意味着每个新的任务都必须制造新的火箭。SpaceX相信火箭的主要部件可以回收、翻新和再利用。

猎鹰系列火箭的顶层和外层都是由超高强度的铝锂合金材料制成,并且增加了特殊的隔热罩,以保护猎鹰9号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在重返地球大气层时免受损坏。在发射期间的动画演示中,在猎鹰9号一级火箭与龙飞船分离后,它将再次点火,调整其姿态并返回大气层。据说它还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导航技术,最终用海绵垂直降落在漂浮平台上。

龙船

"这项任务不容易。"据报道,这项技术的难点在于猎鹰9号有10多层楼高,以每秒1.6公里的速度爬升。这就像“让一把橡胶扫帚在强风中直立在你的手掌上”,让一枚笔直的火箭垂直下降“毫发无损”。

减速发动机、飞行机翼导轨和着陆支架不能丢失。

如果猎鹰9号可回收火箭能够成功测试,将对太空探索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据报道,该火箭将通过其自主返回技术大大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如果火箭能够完全回收,预计发射成本将降低99%。

根据这一想法,SpaceX的第一级推进器在返回大气层时点燃发动机减速,在坠落时附以飞翼协助引导,并配备“腿”使其稳定着陆。2014年,该公司对可回收火箭进行了多次测试。

在去年4月中旬的一次测试中,SpaceX有史以来第一次成功软着陆,但火箭随后在公海上被掀翻并摧毁,使得它无法修复。

2014年7月,该公司对第一级火箭进行了“软着陆”测试。在这次试验中,当接近海平面时,火箭被调整到水平方向,希望能完好无损地恢复。然而,海水摧毁了火箭体,使得回收成为不可能。

在测试后的一份声明中,SpaceX表示:“此时此刻,我们非常有信心(第一级火箭)能够成功地在浮动发射台着陆或返回发射场,并且能够再次发射而无需翻新。”

据说成功的标准是可重复使用的第一级火箭能够“以高超音速从太空返回地球,重新启动主发动机两次,展开着陆架,并以接近零的速度着陆。”如果即将到来的海上着陆测试成功,猎鹰9号将在接下来的两次测试中在坚硬的表面着陆。

卸货平台

足球场大小,采用石油钻井平台定位技术

对于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技术,除了火箭本身,着陆平台是一个主要的困难。SpaceX创始人马斯克说:“火箭在海上平台着陆的概率不超过50%,也不低于50%。”

去年12月,马斯克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了一个无人驾驶的海上火箭着陆平台的照片,这个平台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

“在以前的尝试中,我们只能将着陆精度设置在10公里(6.2英里)以内。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的目标着陆精度在10米(33英尺)以内。”SpaceX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被称为“火箭基地船”的着陆平台使用石油钻井平台定位技术,能够在风暴期间稳定驳船。为了准备1月6日的发射,它已经前往大西洋中一个预定的位置,距离佛罗里达海岸大约200英里,为猎鹰9号着陆做准备。然而,由于发射的取消,移动平台的着陆不得不重新安排。

“火箭基地船”着陆平台

马斯克告诉媒体,猎鹰9号也将进行密集的发射实验。他想,“很有可能其中一个实验会成功,所以我认为我们离目标很近。”

发射失败

圣诞礼物晚了不是一个错误。

CRS-5发射任务原定于去年12月19日进行,但在12月17日的静态点火测试中,火箭的梅林1D发动机未能满足测试要求。因此,SpaceX将测试重新安排在2015年初,并于12月19日安排了第二次静态点火测试,测试成功。当时,人们认为它为2015年1月的正式发射扫清了道路。

2015年1月7日上午,猎鹰9号在起飞前一分钟突然停止。官员们表示,由于定向导航系统出现问题,飞行计划被取消。他们还解释说,两个2号门驱动系统中的一个引擎在启动前倒计时时正在移动,所以他们要求紧急停止。与此同时,有人强调,如果不是人工紧急关机,计算机会自动停止系统,所以取消实际上是一个技术故障。由于1月6日的发射窗口只有1秒,发射任务已经取消。截至记者发稿截止时间,预计发射时间最终定在北京时间1月10日17:47。

据报道,这5000吨重的货物实际上是在运送食物和圣诞礼物给空间站的六名成员。原本计划在12月中旬交付,圣诞礼物应该是一个额外的惊喜。结果,由于发射系统的问题,第一次飞行被取消了。后来,在12月底又进行了一次试飞。这是一个实验。实验完成后,为周二的发射奠定了基础。结果,出现了一些问题。然而,航天局表示,空间站仍然装满了食物,日本和俄罗斯有定期航班运输生产物资,因此推迟不会给空间站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任何不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火箭逃逸塔的作用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逃逸塔的作用是为确保航天员飞行中的生命安全,当火箭在飞行中出现故障时,逃逸塔可以带着航天员迅速飞离危险区域。它是一种航天员的救生装置。逃逸塔位于整个火箭的头部,塔高8米,是有塔逃逸飞行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在火箭起飞至飞行120秒期间为航天员逃逸提供逃逸动力。

逃生塔,又名逃逸塔,装在飞船顶端,从远处看像是火箭上的避雷针,与一般火箭圆锥形的头部很不相同。由塔架、逃逸发动机和分离发动机组成,发生紧急情况时,逃逸发动机迅速点火,使航天员座舱与固体火箭分离,迅速脱离危险区,然后分离发动机启动,将座舱与塔架分开,以便用其他回收系统使座舱安全着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火箭家族的派生

全文共 2694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的实质是一种无人驾驶的飞行器,也叫空间运载工具。它的任务就是把称为有效载荷的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星际探测器等送入各自的空间轨道,去完成它们的使命。

早期的火箭是单级的,现代火箭大多是多级型。多级火箭的思想是 20 世纪初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来的。他大胆地提出月亮、星际旅行的设想,并指出只有用液体作推进剂的多级火箭才能完成字宙航行的任务。与此同时,他还推出了著名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为宇宙航行的理论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他的想法并不完全对,因为火箭不光用液体燃料,固体燃料、固液混合燃料也可以用。在液体火箭技术方面,美国学者高达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目前来看,现代火箭大部分使用液体燃料。像 1996 年 6 月 4 日失事的阿丽亚娜 5 号运载火箭就是这样。当然,固体燃料火箭也不少,如美国“侦察兵”型运载火箭,阿丽亚娜 5 号的两个助推火箭正是使用了固体燃料。液体、固体火箭都是化学推进剂运载火箭,它们用在地球范围、月球范围和太阳系内的行星际航行已游刃有余;把它用在太阳系以外的恒星际航行与漫游的探测器上,也会有很大的把握;但如果把它用在太阳系以外的实际恒星际载人航行上,则显得太慢,有一种老牛拉破车的感觉。所以新型运载火箭,像电子火箭、核火箭和光子火箭正在研制中。

火箭外型看起来像个长长的细管,头部尖尖的,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克服大气的阻力。不过,这个细管并不是笔直的,常常有微微凹进和凸出的部分,我们知道它是一节一节的,这叫多级火箭。多级火箭有两种首尾相接的方式,一是单纯的串联式,是一节一节地联起来的,像阿丽亚娜 1 号、2 号火箭就是这样;再有就是串并混合式。它往往是上面一级串联,下面一级并联,是捆起来的,像阿丽亚娜 3 号、4 号、5 号,我国的长征号捆绑式运载火箭,从意思上说都是串并联合式。当然不管是采取何种形式,都力求使用多级火箭,增加运载能力,多带些东西上天。

整个运载火箭由箭体结构、动力装置、控制系统、分离系统等部分组成。箭体结构就是运载火箭的骨骼架子,它有仪器舱、推进剂箱和尾段,头部的帽子——整流罩也可以包括在里面。大型的运载火箭还有尾巴——尾翼。箭体结构就像人的结构一样,它的主要功用是装置各种器官和实用物;不同的是,这些器官和实用物是各种仪器设备、发动机和推动剂等。

火箭的动力装置,就是帮助火箭使劲的东西,包括发动机和液体推进剂输送系统。它的任务是解决火箭的能量和动力问题。运载火箭都使用火箭发动机,它的特点是无需外来氧气,自己已经带足了氧化剂和燃烧剂,准备在真空中燃烧。如前面所说,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是不同的,其燃烧过程也有差别。液体火箭发动机装的是像水一样的液体。需要如水泵一样的输送系统抽取燃料。液氢液氧是一种常见的低温高能推进剂,极容易燃烧,不容易储存,但用在运载火箭上却很方便。火箭发动机不能出故障,否则整个发射会功篑一瞬。1995 年 3 月 28 日,俄罗斯用“起飞号”运载火箭发射一颗以色列卫星、两颗本国卫星以及墨西哥的试验仪器时,由于发动机失灵,10 分钟后火箭爆炸。

固液体火箭的燃料一定要封密好,如果稍有泄漏,就会酿成大祸。1986年 1 月 28 日,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宇航中心,火箭发射一分钟后,由于右侧固体助推火箭圆筒焊接处的密封圈出了问题,使火箭燃烧的火焰窜出来,烧坏了机外燃烧舱的液氢容器,最后造成助推火箭和机外燃烧舱分离,进而猛烈爆炸,致使搭载飞船的七名机组人员遇难。

控制系统,就像人的神经系统一样,它能指挥火箭进行各种行动,包括制导系统、姿态控制系统、发射系统等。控制系统的任务是使运载火箭保持正常的运行姿态,该偏就偏,该正就正。运载火箭的制导系统有惯性制导和无线电制导。惯性制导是依靠运载火箭的设备来指导自己运行;无线电制导要通过他人来帮助,地面雷达将测出的运载火箭方位与速度进行比较,对运载火箭的偏差进行修正,同时按时发布火箭发动机熄火、关闭的信号。

控制系统是很重要的,它就如同人走路不能出偏差一样。统计资料表明,相当一部分航天发射事故均出于此。以 1995 年为例,八起航天发射事故,四起就是控制系统出了问题:1 月 15 日,日本用 M—36—2 固体火箭发射德日联合研制的“快车号”返回式卫星,火箭起飞后 103 秒开始摇摆,地面站只好发出指令让其星箭俱毁;6 月 22 日,美国用“飞马座”—XL 空射小型火箭发射空军一个小型试验卫星时,第二次点火后的火箭失去控制而偏离预定轨道,发射场官员只好发出自毁指令;8 月 15 日,美国用新研制的 LLV—Ⅰ小型火箭进行首次发射时,由于第二级火箭姿态失控,在发射后 106 秒时,发射场官员只好向星箭发出自毁指令;10 月 23 日,美国私人投资的“大篷车”小型固体火箭从美国弗吉尼亚洲瓦洛普斯发射 45 秒后箭体倾斜,爆炸后坠入大西洋。

运载火箭的分离系统,就是自动分开的系统,它包括人造天体与末级火箭的分离、卫星整流罩的分离等。分离系统也不可忽视,这就像生孩子一样,如果不能分离或者分离不准,很可能会造成发射不能最终成功的缺憾。这里有两个典型的例子:

1995 年 8 月 5 日,美国用“德尔它”火箭发射韩国第一颗国内通信卫星时,由于捆绑在第一级火箭周围九个固体助推器中的一个没有分离,致使火箭把卫星送入偏低轨道。后来经过地面 17 次操纵指令,该卫星虽然被推上地球同步轨道,但卫星燃料消耗过多,卫星寿命减半。

又如 1995 年 8 月 31 日,在俄罗斯用“旋风”号火箭发射乌克兰的海洋观测卫星和智利的 50 千克重的小卫星时,由于分离机构的故障,使智利卫星未能与主卫星分离,这样,乌克兰卫星也无法进行通信试验和对地观测。

运载火箭有大有小,这常常由它所搭载的人造天体和飞行轨道所决定。如果飞行轨道不高,而人造天体不很大却很重,那么火箭起飞要求的重量很大;当人造天体重量不大,而飞行轨道很高时,那么火箭起飞的重量也大。目前,各种卫星、飞船以及空间站的运行轨道都比较高,重量大,所以运载火箭也都是些体壮身高的庞然大物。一般地说,它们多为几百吨,重的也有二、三千吨的;高约为 30 米左右,也有四、五十米的,粗为三米左右,也有达 10 米的。但它所能携带天体的质量一般只有火箭起飞重量的 1%~2%。像阿丽亚娜 5 号火箭直径达 5.4 米,固体助推火箭直径为 3.01 米,整个火箭高五十多米,起飞质量为 710 吨,起飞推力为 1300 吨,双星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 5.9 吨,单星发射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 6.8 吨,低轨道为 18 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火箭推力飞机试飞

全文共 946 字

+ 加入清单

突破“音障”的试飞成功,给航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希望,既然“音障”已不再成为提高速度的障碍,人们就在千方百计提出使飞机能实际提高速度的手段。而与提高速度最密切相关的的因素,是加大飞机上的动力。

火箭作为推力装置,可以提高飞机的速度,1939 年 6 月 15 日,世界上第一架用火箭作为推力的飞机 He176 试飞成功,这是一种小型的飞机。火箭发动机是较早的喷气发动机的一种型式。它的工作原理简单地说,就是利用火箭中装的燃料在燃烧时向后喷射出的巨大气流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飞机前进。它的推力大,可以使飞机得到更大的速度,而且构造简单,重量轻,使飞机减轻负担,也有利于提高速度,因而喷气发动机很快成为超音速飞机的动力装置,而我们在习惯上也就将这种飞机叫做喷气式飞机了。

几年之后,德国的 Me262 型喷气式飞机就开始首批生产,这种飞机的速度要比其他国家的战斗机每小时要快 160 公里。这种飞机安装了 4 门航炮,火力足,飞得快,十分历害。但它不适合新飞行员飞行,许多役有经验的飞行员死于这种飞机失事。

英国最初研制的喷气动力飞机是一种直桶形飞机,现在仍可在伦敦的科学博物馆看到它。随后,英国又生产出格洛斯特“流星”飞机和德哈维兰“吸血鬼”飞机。这两种飞机很快出了名,它们的最大特点是:易于驾驶、安全、适用于作战,所以世界上不少国家购买了这两种飞机。

这期间,美国的喷气推进研究工作也非常活跃。1944 年 1 月,一架 XP -80 飞机,安装着喷气发动机,进行试飞。一位记者描述这架飞机:“这架漂亮的、闪闪发光的战斗机可谓举世无双,它的机动能力和大部分性能都超过了世界上其它任何飞机。”美国在 XP—80 的基础上,又相继生产出 F—84 “喷气雷电”战斗机,F—86“佩刀”战斗机。“佩刀”飞机成为现代超音速战斗机的开路先锋。

与此同时,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热切盼望采取新的推力装置,改进飞机的速度。日本曾研制出一种简单的双发动机喷气式战斗机,由于动力不足,在战争的最后几天进行试飞时,只在空中飞行了 11 分钟。原苏联的喷气战斗机方案,是在吸取了一些国家的经验之后,发展起来的,生产出了米格—15,伊尔—28 轰炸机。

喷气动力发动机很快为全世界所采用。当然,最先安装喷气发动机的都是战斗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火箭球兰

全文共 702 字

+ 加入清单

别名:流星兰、流星兰、花兰、蜂巢外的蜜蜂

分类:灌木和花

科和属:植物界中萝藦科的兰花

盛开:四季

火箭兰介绍火箭兰是一种常绿卷须状灌木,属于萝摩科兰花属。它的幼苗是灌木状的,当树枝被拉长后,会像藤蔓一样逐渐蔓延。对生叶薄革质,长约10 ~ 15厘米,聚伞花序从叶腋突出,每个花序约有20~60朵花。这种花有一种奇特的形状,花瓣向后折,花冠会聚成一个尖锥形,像一艘宇宙飞船。花瓣呈乳黄色,也有暗黄色和绿色的个体。鲜花终年开放。

大花蕙兰的形态特征是萝藦科大花蕙兰的常绿卷须。幼嫩的植物是灌木状的,当它们的枝条被拉长后,会像藤蔓一样逐渐蔓延开来。对生叶薄革质,长约10 ~ 15厘米,聚伞花序从叶腋突出,每个花序约有20~60朵花。这种花有一种奇特的形状,花瓣向后折,花冠会聚成一个尖锥形,像一艘宇宙飞船。花瓣呈乳黄色,也有暗黄色和绿色的个体。鲜花终年开放。

这种花有一种奇特的形状,与其他兰花大不相同。它的花瓣折回,花冠会聚成一个尖锥形,看起来像一艘宇宙飞船。花瓣呈乳黄色,也有一些个体比绿色更深的黄色。在花期,每个花序一年可以开花一次以上。这是最容易开花的球茎兰花,几乎可以连续开花。前一时期的最后一朵花还在盛开,新的花蕾又在原来的地方生长了。

火箭兰的生态习性火箭兰适宜在半阳光潮湿的环境中生长,阳光照射容易引起叶片燃烧,伴随高温干燥会导致花朵提前枯萎。当培养基表面干燥时,就不太耐旱,需要水。肥料每季度施用一次。不耐低温。

大花蕙兰栽培技术大花蕙兰的繁殖采用扦插法。成熟的未木质化的枝条在春天被切割,并分成两段插入培养土壤中。保持湿度可以促进生根。

火箭兰的分布区起源于印度支那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中国云南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火箭发射前为啥要吃包子 火箭在哪里发射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包子有一种特殊的寓意叫“包你成功”, 代表圆圆满满的意思,故火箭发射前要吃包子。火箭发射有专门的发射中心,火箭发射在太原发射中心、酒泉发射中心、西昌发射中心、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完成。火箭发射是现代科技的象征,它不仅代表了国家实力和科技水平,更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梦想。在火箭发射前吃包子的习俗,早已成为一种传统。这是因为包子象征着团圆和成功,与火箭发射背后的努力和耕耘息息相关。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则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使得此处成为我国发射卫星的重要基地之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积极参与新一代火箭的研发和发射任务,为中国的航天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甘肃省酒泉市东北地区,它拥有先进的设施和专业的发射团队,多次成功发射了许多卫星,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则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这里具备了优良的发射条件,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之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曾发射国内首颗人造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人造卫星发射阶段。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海南省文昌市,这是我国最新成立的卫星发射场。该中心规划有多个发射平台,并致力于发展新一代的火箭和卫星技术。随着发射中心的建设完善和火箭技术的进步,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发展。

每一次火箭的发射都离不开这些发射中心的辛勤工作和团队合作。正是这些发射中心的专家们,通过严密的计划和精细的操作,确保了每一次火箭发射的顺利进行。而在火箭发射前吃包子的习俗,也成为他们传统的庆祝方式和祈愿仪式。

火箭发射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过程,它需要经过多次试验和许多环节的调试。火箭的成功发射,代表着一个国家在航天领域的成就和竞争力。在火箭发射前吃包子,也象征着对科技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希望,是一种祈祷和祝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火箭人式的锻炼方法

全文共 1259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流瑜伽是一种把流瑜伽的节奏感和阿斯汤伽的休式序列更加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的瑜伽,对身形的塑造有一定的作用。下面小编带你了解火箭人式的锻炼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女性在修练瑜伽时的禁忌

1、有血液凝固疾病者,避免练习瑜伽。

瑜伽的动作需要摆位、肢体伸展扭转,过程中可能导致末梢血流减少,更容易导致血液凝固严重,引发心脏血管疾病。

2、骨质疏松症者,练习要小心。

有些瑜伽的动作必须用手或脚等肢体支撑身体的重量,如果有骨质疏松症,很可能因为核心肌群的力量没有训练好,以致手肘支撑的时候,不小心骨折。

3、脊椎滑脱症、椎间盘突出者,要避免腰部过度弯曲。

瑜伽最基本的几个动作中,“拜日式”就是其中之一,练习者必须将腰部往下弯曲,此时有脊椎滑脱症者,可能因为这样的动作而导致脊椎再度滑脱;或是有椎间盘突出者,也可能因为弯腰的动作不慎,而引发下肢神经压迫更严重。

4、身体状况不佳、大病初愈、骨折初期不宜练习瑜伽。

瑜伽需要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才能达到锻炼身体机能及肌群的功效,如果身体状况不好,肌肉、关节、韧带无法发挥力量,练习瑜伽的时候,就很容易受伤。

瑜伽的起源

瑜伽起源于印度,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被人们称为“世界的瑰宝”。瑜伽发源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麓地带,古印度瑜伽修行者在大自然中修炼身心时,无意中发现各种动物与植物天生具有治疗、放松、睡眠、或保持清醒的方法,患病时能不经任何治疗而自然痊愈。于是古印度瑜伽修行者根据动物的姿势观察、模仿并亲自体验,创立出一系列有益身心的锻炼系统,也就是体位法。这些姿势历经了五千多年的锤炼,瑜伽教给人们的治愈法,让世世代代的人从中获益。

瑜伽“(英文:Yoga,印地语)这个词,是从印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瑜伽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

火箭人式的锻炼方法

1、单腿保持平衡,双手放在微屈的膝盖上,利用双臂稳定身体。双肩下沉。尽量保持与耳朵的距离,另一条腿向后伸展。伸展髋部和大腿。这将帮助你感受从腹部到脚趾的舒展。

2、胸部微微高于髋部。这使背部拉紧、稳固。腹部内收。使下背部稳定,同时加固支撑腿一侧的髋部。后腿尽量伸直,就像推动火箭向前一样。

3、你有一种飞翔的感觉,髋部的轻盈让你几乎忘记了支撑腿的存在。胸部和抬升腿分别向前后伸展,使身体变得修长。腹部始终内收,让你感到轻盈。整个身体也处在即将打开的状态。此时,任何事情都变得可能。让自己飞起来吧,哪怕还有一条腿着地。

为什么选择火箭瑜伽

火箭瑜伽不仅包括了基本体式,也包括了更具挑战性也更加多样化的难度体式,比如在阿斯汤加高级序列中的一些手臂平衡和后弯体式。火箭瑜伽可以更快地帮你提升体式水平。

也许第一堂课你会觉得,这个好像阿斯汤加,没有什么特别呀!但是只要坚持练习下去,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坚持练习数年,你会发现自己:

倒立不用再借助墙壁;倒立练习中停留的时间更长了;倒立的时候再也不用怕身体翻倒,因为肩膀和手臂可以更加坚实有力地控制身体了;身体柔软度提高、核心力量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使用“三手”火箭,SpaceX把64颗卫星送上了天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SpaceX在当地时间周一完成了今年的第19次发射,同时将64颗卫星送入轨道,创下了历史纪录。

此外,SpaceX还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家成功使用回收的相同助推器完成第三次火箭发射的公司。此次发射使用的猎鹰9号火箭助推器在今年5月和8月进行了两次发射和着陆。发射后,助推器再次成功降落在公司位于西海岸的无人驾驶船上。

SpaceX目前主导着全球轨道火箭发射市场。今年早些时候,它首次作为最先进的主火箭猎鹰9块5。马斯克在5月份说,每一个猎鹰9号街区5“可以发射至少100次”。这位企业家表示,SpaceX计划最早在明年24小时内发射猎鹰9号进行回收和再发射。

周一的发射被称为“小型卫星快递”,由航天工业,发射服务联络机构协调。对于位于华盛顿的西雅图公司来说,这是迄今为止最雄心勃勃的行动。该公司已经筹集了2亿多美元。迄今为止,航天工业已经为世界各地的公司和大学发射了140多颗卫星。

航天工业的首席执行官科特·布莱克在一份声明中说:“发射64颗这种类型的卫星是史无前例的,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航天工业的核心业务是该公司所说的“拼车”任务:运载小型卫星的同时将大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

这次它领导的SSO-A任务包括15颗“微型卫星”和49颗“立方体卫星”。这些小型卫星来自17个不同国家的34个私营和公共组织: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荷兰、芬兰、韩国、西班牙、瑞士、英国、德国、约旦、哈萨克斯坦、泰国、波兰、加拿大、巴西和印度。

据航天工业公司称,这种卫星设备有20英尺高,分为两部分。

任务开始大约13分钟后,航天工业将开始使用多种发射器和技术部署卫星。整个过程大约需要5个小时。该公司称这是它所承担的“最复杂的任务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向太空进发的火箭列车

全文共 1294 字

+ 加入清单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最早提出采用火箭飞行太空的思想。他在 1903 年发表的《利用喷气装置探索宇宙空间》论文中,科学地阐明了火箭原理和航天环境,建立了火箭推进的速度公式,畅想了利用火箭发射载人飞船的活动。1919 年,美国“火箭之父”戈达德在《一种达到极端高度的方法》一书中,论证了利用火箭探索太空并飞往月球的途径。1923 年德国火箭始祖奥伯特在《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的小册子中,进一步论述了火箭脱离地球引力飞出地球到行星际空间的科学方法。这些宇航先驱者都认为火箭是通向太空的理想交通工具,因此现代火箭受到许许多多科学家的青睐,并作为一门新兴技术迅速发展起来。

迄今为止,火箭之所以被看作是航天的理想工具,是因为它的动力装置自带燃料和氧化剂,不仅因其自带燃料而能够逐渐加快飞行速度,而且还因其自带氧化剂而能够在没有空气的宇宙空间继续进行燃烧,这样才能使火箭发动机保持不断产生喷气反作用力,推动宇宙飞行器而进入太空飞行。

目前投入使用的航天运载火箭都采用化学燃料作为动力来源,这种化学燃料一般分为固体和液体两种。尽管古代中国的火箭早就使用称为火药的固体燃料,这种固体火箭结构简单,制作容易,但一旦燃烧起来,控制它就比较困难,往往形成剧烈的爆炸;而液体火箭利用阀门可以自由调节燃料的流量,便于控制它的燃烧和喷射速度。因此,齐奥尔科夫斯基指出:“液体燃料火箭比固体燃料火箭更适宜于宇宙飞行。”

实际上,最初液体火箭的发展确实占有明显的优势。人们发现,目前大多数运载火箭就使用液体燃料,只有一部分多级火箭中的第一级助推器或上面级发动机才使用固体燃料,也有个别小型运载火箭几级都用固体燃料。当然,由于火箭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因各有其明显的特点而在竞相发展。

科学家们在寻求建造作为天梯的火箭的过程中,发现单级火箭无论采用固体或液体燃料的性能多么好,按照现在的先进技术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大约为每秒 4.5 公里至 6 公里,这就是说,根本达不到把卫星送上地球轨道所

需的每秒 7.9 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

在现有条件下,还是齐奥尔科夫斯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建造被称为“火箭列车”的多级火箭。这种多级火箭由两节以上的火箭串联或并联组成。并联一般用于第一级火箭,以加大整个火箭的起飞推力。“火箭列车”从地面开出时,最先第一节火箭点火,达到一定速度后燃料耗尽自动脱落;这时第二节火箭点火,加大速度继续飞行,燃料用完后关机而自行脱离;然后第三节火箭接着点火飞行,直到速度提高到所需数值,把卫星或飞船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当然,航天运载火箭不是级数越多越好,因为多加一级,不仅制造工艺和级间分离等技术多一层困难,而且所能增加的速度也有一定限制,最多只能比单级火箭的速度大 70%。现在一枚三级火箭能达到的速度比单级火箭已超过 45%。因此,限于各种因素,目前的多级火箭都选在二级至四级之间,一般用三级的最多,也最为适宜。

从最初的单级火箭问世,到后来多级火箭的使用,经历了漫长的半个世纪,人类终于借助齐奥尔科夫斯基设想的“火箭列车”驶进了太空的大门。

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NASA用3D打印火箭引擎零部件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宇航局正在使用3D打印机在地球上建造火箭发动机组件,以降低建造和维护火箭和其他系统的成本。

美国宇航局已经使用3D打印机为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制作铜衬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示,印刷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铜衬垫是空间3D印刷的一个里程碑,这有助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节省时间和降低成本。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工作时,铜衬垫是极冷的火箭推进剂混合并加热到所需温度的地方。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示,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铜衬里壁的温度可高达5000华氏度。为了防止熔化,将冷却到绝对零度以上100度以上的气体放在铜衬垫的另一侧。在铜衬里和外壁之间有200多个微通道,以允许气体循环。

美国宇航局现在使用选择性激光熔化机在10天18小时内印刷8255层铜衬垫。美国宇航局表示,将继续改进这种3D打印方法,力争将打印速度提高到传统制造方法的10倍,并将成本降低50%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SpaceX利用“二手火箭”发射卫星省了多少钱?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SpaceX重复使用猎鹰9号火箭到底节约了多少成本?你可能认为没有多少。SES-10卫星发射任务是SpaceX第一次重复使用同一枚火箭。当SpaceX公司总裁格温·肖特韦尔出席太空研讨会时,他说猎鹰9号去年成功地向CRS-8空间站运送了补给。之后,该公司清理了火箭,发射了SES-10卫星,其成本是重建火箭的一半以上。

Shotwell说SpaceX做了大量的工作使火箭回到它的运行状态。未来的成本节约会更多,为什么?因为收尾工作比未来的收尾工作更重。

尽管发射成本已经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SpaceX目前的收费会降低。SpaceX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公司收费约6200万美元。SpaceX创始人马斯克此前曾谈到对可回收火箭测试的投资,并将分享未来每次发射的部分费用。

Shotwell还表示,SpaceX准备在发射期间重新使用装载整流罩。在发射过程中,力非常大,而且会有气动加热。SpaceX将使用装载整流罩来保护运输的材料,如卫星和补给品。在将SES-10送入太空的过程中,SpaceX发现两个整流罩中的一个可以修复,其形状相对完整。每套整流罩需要花费600万美元。重用可以进一步降低启动成本。

马斯克在成功发射后表示,下一个目标是将重复使用时间窗口减少到24小时,这意味着发射后用同一枚火箭再次发射只需要24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火箭由哪三个组成部分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由动力装置系统、控制系统以及结构系统组成的。

动力装置系统、结构系统以及控制系统这三个系统通称为运载火箭的主系统,主系统的是否可靠,是直接影响运载火箭飞行的成败。此外,运载火箭上有些不直接影响飞行的成败的设备,是由箭上设备跟地面设备共同组成的系统,像外弹道测量系统、瞄准系统、遥测系统等。

火箭是火箭发动机喷射工作介质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推进的飞行器。该飞行器本身是携带全部的推进剂,不依靠外界的工质来产生推力,不仅能在稠密大气层内飞行,还能在稠密大气层外飞行,是实现航天飞行的一种运载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蓝色起源火箭再回收,马斯克真会哭晕在厕所?

全文共 2507 字

+ 加入清单

马斯克:现在,我想保持安静

当地时间1月22日深夜,蓝色起源宣布了一个重要消息。该公司开发的“新谢泼德”亚轨道火箭成功地重新发射并回收。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火箭被成功地重复使用。“新谢帕德”亚轨道火箭的第一次发射发生在去年11月,当时火箭飞行高度为100.4公里,使用蓝源公司开发的BE-3火箭发动机,最大速度为音速的3.72倍。抛物线飞行可以为飞船上的乘员提供大约4分钟的失重状态。在返回过程中,火箭上的八个制动装置控制着火箭的下降速度。当火箭离地面1.5公里时,BE-3火箭发动机点火并成功安全着陆。

2015年11月,蓝色起源庆祝火箭“新牧羊人”的成功回收

两个多月后,成功回收的“新谢泼德”亚轨道火箭再次发射。毕竟,回收的目的是为了再利用。如果成功,它将创造另一个第一。回收的火箭将在着陆前成功进入轨道。在这次试飞中,“新谢帕德”火箭的飞行高度为101.7公里,速度接近音速的4倍。最后,火箭非常平稳地着陆,并牢牢地落在着陆点上,实现了回收火箭的再利用。

“新谢帕德”亚轨道火箭的首次发射发生在去年11月,当时火箭飞行高度为100.4公里,使用的是BE-3火箭发动机。

2016年1月22日,蓝色起源号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火箭

它看起来像是两次完全相同的发射,只是有些不同。例如,“新谢泼德”火箭替换了新返回的降落伞并升级了系统,试图完全模拟未来重复发射中需要替换的部件。该公司负责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指出,两次发射主要消耗燃料和降落伞等低成本备件,这表明“新谢帕德”火箭的设计是成功的,可以在加油后再次发射,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在这次试飞中,杰夫·贝佐斯的“新谢泼德”以接近音速4倍的速度在101.7公里的高度飞行。

麝香别哭:火箭不能打破卡门线,不值得哭

对于“新牧羊人”火箭的成功,最复杂的情绪是太空x。由于这两家公司都专注于开发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外界经常比较这两家公司,并试图在他们之间做出决定。要分析哪一个更好,首先应该看看他们的火箭,然后情况变得非常清楚。“新谢泼德”火箭属于单级运载火箭。这种发动机只是一种推力为50吨的BE-3液氧氢发动机,这意味着这种火箭实际上质量不高,是一种小型火箭。SpaceX使用猎鹰9 1.1,一种两级运载火箭,起飞质量为500吨,几乎是“新谢帕德”火箭的10倍。第一阶段使用了九个梅林1D发动机。SpaceX在第一阶段归还了九个发动机,第二阶段没有收回。

SpaceX使用猎鹰9 1.1,一种两级运载火箭,起飞质量为500吨,几乎是新谢帕德火箭的10倍。

从上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新牧羊人”火箭回到了整体,而猎鹰9号1.1火箭回到了第一级,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就设计而言,“新谢泼德”火箭是第一级火箭。猎鹰9号1.1火箭在第一级分离后进入滑翔状态,然后反转方向,尾巴朝下返回地面。猎鹰9号1.1火箭还具有在低地球轨道上运载的能力,这可以把飞船送入数百公里的轨道。马斯克还预计火箭会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相比之下,“新谢泼德”火箭的最大飞行高度只有100公里,两次回收发射都是100公里左右。它不能突破卡门线进入低地球轨道。

麝香别哭:猎鹰的运气不好,但SpaceX有蚱蜢

在分析了这两家公司的独特武器后,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种火箭根本无法相比。“新谢帕德”火箭是一种亚轨道火箭,“猎鹰9号”1.1是一种多级低地球轨道飞行器。他们不同的任务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定位。蓝源公司表示,这是第一家实现亚轨道火箭再利用的公司。这种说法不会错,但它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原因是SpaceX在Falcon 9 V1.1火箭之前也开发了一种叫做蚱蜢火箭的火箭。总体思路与使用第一级发动机的“新谢泼德”火箭相似。蚱蜢火箭使用安装在猎鹰9号1.1版上的梅林1D发动机来测试该发动机的垂直起降性能和垂直着陆技术。

从着陆轨迹剖面的角度来看,“新谢泼德”火箭也倾向于简单,一般来说,直线上升和直线下降

经过八次试飞,蚱蜢火箭决定垂直着陆,并最终用于猎鹰9号。然而,蚱蜢火箭只是一个演示,没有载人能力,这不同于“新谢帕德”火箭。根据起飞质量的比较,“新谢帕德”火箭和蚱蜢火箭应该属于同一类。从着陆轨迹剖面来看,“新谢帕德”火箭也趋向于简单,一般来说,直线上升和直线下降。猎鹰9 1.1终究会进入低地球轨道。第一级分离高度超过100公里,这是“新谢帕德”火箭的最大飞行高度。此时,猎鹰9号1.1的第一级分离速度也达到了音速的7倍左右,远远超过了“新谢帕德”火箭音速的3.7倍。

毕竟,猎鹰9 1.1必须进入低地球轨道。第一级分离高度超过100公里,这是新谢帕德火箭的最大飞行高度。

在回收计划中,猎鹰9号1.1版比“新谢泼德”火箭更复杂,技术上也更困难。然而,“新谢泼德”火箭确实创造了第一名。只怪猎鹰9号在之前的着陆中没有成功,有点不走运的是“新谢泼德”火箭占据了首位。SpaceX的负责人马斯克也特别强调,我们开发的是一种在低地球轨道上可重复使用的火箭,这比在远地球轨道上的火箭要复杂得多。

蓝色起源回收火箭的目的是什么?

蓝色起源赢得第一名后的目标也很明确,夺取亚轨道旅游市场。它的直接竞争对手不是SpaceX,而是像维珍银河这样的亚轨道旅游公司。维珍银河也有一个亚轨道旅游计划。它只是使用火箭动力飞机而不是运载火箭,而蓝色起源以不同的方式使用火箭作为旅游工具。这是蓝色起源的聪明地方。当火箭发射时,向后推的感觉不同于飞机从跑道上起飞的感觉。因此,玩过维珍银河亚轨道飞机项目的游客会想体验另一次火箭发射,因此不存在一次性消费问题。

“新谢泼德”火箭也有发展的基础。BE-3液氧液氢发动机推力达到50吨,并联后可研制多级火箭。

同时,为了控制成本,蓝色起源必须重复使用火箭,否则成本控制完全不如维珍银河的亚轨道飞机。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蓝源公司走上了可重复火箭开发的道路,并最终实现了第一次亚轨道火箭回收和再次成功使用。因为SpaceX野心更大,运气更差,它不得不将第一名让给“新牧羊人”火箭。应该指出的是,“新谢泼德”火箭也有发展的基础。BE-3液氧液氢发动机推力达到50吨,并联后可研制多级火箭。这取决于杰夫·贝佐斯的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引擎竟然是它

全文共 3988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世界推力最大的火箭引擎是哪种吗?它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研发的?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引擎是RD170火箭发动机,是苏联为能源号运载火箭研制生产的 采用高压补燃循环 以液氧煤油作为推进剂 海平面推力740吨 海平面比冲:309.5 s 真空推力:806.2吨 真空比冲:337.2 s 其改进型RD171M真空推力提高到了846.5吨 用于天顶号运载火箭。

计划中止

伴随着苏联解体,能源号火箭停止生产。虽然能源号不再生产,由其助推器发展的天顶号火箭仍在服役,其主发动机RD-170衍生的RD-171仍使用于天顶号火箭。

研发

在取消了不成功的N1火箭后,1974年,苏联开始了对新火箭的方案论证工作。正如NASA用航天飞机取代土星5号的计划,能源科研生产联合体提出了祝融星计划(Vulkan),计划设计一种以质子号运载火箭为基础,使用与质子号相同燃料、比质子号更大、推力更强的、采用模块化设计的火箭。

1987年5月15日,苏联价值200亿英镑的“能源”号 (Energia) 重型运越火箭首次从哈萨克斯坦的丘拉坦发射场 发射试飞成功,从而表明,苏联即将在工业开发太空方面居于领先地位。

“能源”号的研制工作可追溯到60年代。当NASA于1973年发射了天空实验室后不得不放弃 “土星” V 时( “阿波罗一联盟” 号的联合飞行是在2年后用小型“土星”1B进行的),苏联却仍在继续研究高能低温推进技术。1981年美国防部终于宣布,苏联正在研究一种全新的重型运载火箭,国防部称之谓SL一W。这种火箭既可以是用于发射大型无人有效载荷的一次性使用火箭,也可以是一种地球一轨道间的助推器,用于发射相当于美国航天飞机轨道器 的苏制轨道器。有资料表明,这种轨道器是和SL一W同时研制的。

“能源” 号是一种两级运载火箭,总长度为60m,芯级直径约为8m。总发射质量约为19600 kN (最小估计值),总发射推力为 29400 kN。推重比大致与美国航天飞机相当。其比冲4705以上,单台推力323 kN 以上,均比美国航天飞机高。 “能源” 号能将270t载荷送到低地轨道(约180km)、32t载荷送到月球或 27t载荷送到火星和金星。如经过充分改进,还能一次将270 t 载荷送入轨道,是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

能源号火箭被设计用来运载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这也是能源号的载荷位于火箭的侧面而不是顶部的原因。但是能源号同样可以执行重型卫星的发射任务,能源号的第一次发射中携带了“极地”号斯泰基-DM型试验飞船。

能源号只执行过两次发射任务,而且第一次发射中,有效载荷没有正常工作(极地号与能源号成功分离后调整姿态失败,重返大气层解体)。能源-暴风雪计划的遗产是RD-170系列发动机和天顶号运载火箭。其中天顶号火箭的芯级和能源号的助推器相同。

为解决与运载火箭多次重复使用有关的结构、回收等问题创造了必要的试验与研究条件。“能源号”迄今仍是二次使用的运载火箭,费用昂贵。为了大幅度地降低使用成本,苏联正在进行火箭助推级和芯级回收与重复使用的可行性研究。在“能源号”火箭每个助推器外侧的上、下两端增设了回收设备舱,在底部还可以安装一个独特的折叠式桨叶状减速机构。在“能源号”发射后可以借助回收系统来回收助推级乃至芯级,此可回收重复利用火箭技术亦用于安加拉号火箭。苏联能源号和安加拉的火箭回收技术方案比SpaceX早好多年,然而因为缺少资金研发只造了一次性的。

第二次发射

1988年11月15日进行第二次发射,能源号顺利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送入预定轨道。

影响以及结局

能源号运载火箭所使用的氢氧发动机RD-0120,它的真空推力为190吨,真空比冲为454.5秒(仅次于美国338吨的RS-68、213吨的SSME、优于法国136吨的Vulcain 2,日本111吨的LE-7A)。美国的宇宙神五号运载火箭使用RD-170系列火箭发动机的衍生型号RD-180,美国的安塔瑞斯号运载火箭使用衍生型号RD-181。韩国罗老号火箭以及俄罗斯安加拉火箭使用另一衍生型号RD-191。天顶号运载火箭则与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挪威四国成立海上发射平台,这家公司拥有能源号全自动发射技术,这项技术目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而且是独家的。能源号大体和N-1运载火箭、TOPAZ-2型空间核反应堆电源以及雅克141结局一样被美国人购买用做航空航天技术储备。

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仅存的能源号M火箭只能存放在库房中,任灰尘飞扬,仪器老化。2002年,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中可以飞行的一架连同能源号火箭一道,因拜科努尔的厂房坍塌而被摧毁。至此暴风雪计划在凄凉惨淡中彻底终结[4] 。

能源II号

能源II号,又称 Uragan (俄文:Ураган, Hurricane)是一种计划可完全重复使用的火箭。该衍生型号的芯级可以自行再入和滑翔降落。

能源号运载火箭

11К25“能源”号运载火箭(俄语:11К25,Энергия)苏联研制的一种超重型运载火箭。能源号至今仍保持运载能力最强的世界纪录。

中文名 11К25“能源”号运载火箭 外文名 11К25,Энергия 首 飞 1987年5月15日 发射场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

概念

是由能源科研生产联合体设计的苏联火箭。 作为重型一次性使用运载系统以及作为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助推器,发射纬度北纬46度,能源号近地轨道运输能力为105吨货物,地球静止轨道运输能力为20吨,美国国防部对这种火箭的代号是“SL-17”。

它是一种全新设计结构、推力大、寿命长的运载火箭,这些特点使它至少与使用得最多的联盟号运载火箭(A4) 一样地扩大其性能。能源号性能提高表现在能把100吨载荷送入近地轨道。这相当于目前苏联每年送入近地轨道的有效载荷重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一枚能源号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等于五枚质子号SL一13 运载能力或15枚联盟号A4的运载能力,然而,不应设想用这样的数字就能表明

SL一4和SL一13已经过时了,它们仍将被继续用于它们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各次发射任务中。很明显,苏联人从 G 型运载火箭的失败中吸取了许多有益的教训并就直接应用于能源号运载火箭开始着手于初步设计中。基本技术要求包括:

1. 近地轨道有效载荷运载能力不少于100吨;

2.使用低温燃料即液甲烷或液氢;

3.各级保留使用液态燃料及其可控性;

4.所有有价值的部件可回收;

5.强调机组人员的安全,即运载火箭按载人要求进行设计;

6.具有技术水平高又受过严格训练的人员以保证快速发射和重新发射;

7.整个运载火箭尽可能坚固。[

首次发射

能源号在1987年5月15日20时30分第一次发射,携带了“极地”号斯泰基-DM型试验飞船。

发射后期,箭载RD-0120发动机提前停止燃烧,载荷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试射与计划中止

“能源号”只执行过两次发射任务就因为苏联解体、资金不足等原因不再使用。

火神号

祝融星(Vulkan-Hercules)能源家族的原型,最初始设计,该火箭家族运载能力涵盖10~200吨级。采用模块设计,助推器(天顶号)可以单独发射荷载,Vulkan发射质量达到4747吨,为两级半火箭,高度88米,配有逃逸塔,低轨道运载能力200吨,地球静止轨道运载能力为36吨,还可以将43吨的货物送往月球(直接起飞),52吨的货物送往火星。

后来在苏联国防部的干涉下,改型火箭的研发中断,改为研发该火箭的单级型号,也就是能源号,原因是该构型可以采用背负式搭载超大尺寸的荷载。运载能力200吨能源号还远不是苏联计划中的最大型号的运载火箭其中披露的RD170系列的图,有个六燃烧室的火箭发动机。

变型详况

苏联巨型运载火箭能源号的一些方案预计会得到发展,其中最大一种方案可把215 吨的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第一种能源号 (1987 年5月15号发射) 是由捆绑有四台助推器的芯级和在其一侧连接的带有单台“远地点发动机” 的上面级组成,在今年5月15号发射的能源号运载火箭中,这台 “远地点发动机”不能正确点火。这种能源号运载火箭全长60米,能把重达130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这种能源号运载火箭改型预计用来发射苏联大型航天飞机。在明年内可能对这种大型航天飞机(可能采用一种加固型航天飞机试验模型) 进行一次不载人试验飞行,但是载人任务飞行预计到九十年代初期以后才能实现。苏联 的这种大型空间站 (预计1991年后苏联将用大型空间站来代替当前使用的和平号空间站) 能用捆绑有六台或八台助推器且备有高能上面级的能源号改进型送入轨道,能源号运载火箭最大改进型高达110米,几乎和美国的阿波罗—土星5一样高,但具有更大的推力。

有经验的宇航员格赫曼·泰托夫在莫斯科电台发表讲话说,能源号火箭能实现建立载人的月球研究站和载人飞行到火星以及其他星球等空间计划。能源号运载火箭可把重达32吨的有效载荷送至月球。

同时,苏联报纸已经透露了在普列谢茨克的北部发射场 的详细情况 , 虽然苏联人在1966年首次使用过这个发射场,但是他们在1984年才第一次承认它的存在。

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的卫星有闪电、流星、宇宙和国际宇宙,还包括发送到极轨道的 “科学空间勘察”卫星。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实质上是用来发射大部分苏联照像侦察卫星的发射场。宇宙号1875 (于1987年9月3号发射) 正是这种卫星。它被发射到3公里至208公里之间的轨道上,轨道倾角为73°。9月8号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用一枚SL一8运载火箭发射了六颗宇审号军事通讯卫星。

闪电和流星卫星是在联盟号运载火箭发射台上发射的,而小型和中型的宇宙号和国际宇宙卫星却是在称为虹号和上升号的发射台上发射。

能源号M

能源号M是最小的衍生型号,使用二到四个经过改装的天顶号火箭作为助推器,芯级中只有一个RD-0122发动机。能源号M旨在取代质子号运载火箭,但是在1993年输掉了和安加拉火箭的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