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焦虑会秃头吗(经典20篇)

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当出现某些事情、困难或是危险时都会表现的一种情绪反应,那对这种情绪应该怎么办呢

浏览

2293

文章

1000

篇1:什么是留学考试焦虑症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考前焦虑症不仅存在于国内学生身上,哪些留学生也普及存在考试焦虑症,今天就来跟大家说说什么是留学考试焦虑症,留学生考试焦虑症的表现有哪些方面。

留学生考试焦虑症表现;

(一)考前焦虑

表现为持续的焦躁不安。留学生心中总惦记着考试,常会感到自己什么都没学会,缺乏信心,精神紧张,情绪烦躁,学习时精力分散,效率低下。

(二)考中焦虑

表现为怯场、晕场等。过度焦虑常使学生信心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有限的时间内,时而想到考不好大家将如何看待自己,时而又对考场上的偶然刺激特别敏感,思维处于混沌僵滞状态,回忆过程受阻。

根据这些我们给留学生制定了预防考试焦虑症的对策;

首先是坚定信念,明确目标。考生一旦决定了出国留学,就要及时制订行之有效的“留学计划”,依照计划为出国留学做好各项准备,有效清除各种“杂念”。其次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语言能力。最后留学生要对考场上可能遇到的情况有所准备。对于考场要求的时间,证件,考试的流程顺序,答题卡的填写,考试纪律等留学生都应该详细的了解。

说了这么多大家对留学生考试焦虑有了新的认识了吗,如果还想知道留学生如何克服不适应性,就请关注我们下期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我们会为大家做详细介绍的,敬请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焦虑症患者如何自我缓解

全文共 698 字

+ 加入清单

焦虑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焦虑症即通常所称的焦虑状态,全称为焦虑性神经症。它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

焦虑症最突出的症状是焦虑,是以焦虑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神经症,这种病在国外很普遍。我国诊断的神经衰弱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西方国家也被诊断为焦虑症。发病于青壮年期,以40岁以前发病为多见。

焦虑状态时,人往往易怒、紧张不安,有恐惧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下降、难以入睡、失眠;伴随身体症状,头晕、胸闷、心悸、呼吸急促、疼痛、出汗、消化不良、肠胃功能紊乱。焦虑是一种心理现象,适度焦虑是有益的而过度焦虑则会成为一种疾病。

焦虑症患者如何自我缓解

直面焦虑根源。逃避是焦虑的标志,例如自杀就是一种逃避的表现。当逃避某种困难的情境时,起初我们会体验到焦虑降低,但与期望相反的是,我们逃避困难情境的现象越多,以后在面对这些情境时,我们的焦虑就会越重。学会去勇敢地面对和应付令人焦虑的情境,才能有效地消除焦虑。

听音乐。要说怎样缓解焦虑情绪,当我们心烦或情绪不佳时,不妨听些舒缓的音乐。比方说,我们可以找一个宁静的地方,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音律柔缓的曲子来听,让自己全身心融入到这些美妙的音乐中,让身心得到彻底放松。

移情摆脱焦虑。当疑病症患者感到焦虑时,分散注意力会有所帮助。当你专心于其他的思维活动时,会减轻或消除疑病症患友的焦虑症状。

深呼吸法。端坐,闭眼,全身放松。缓慢地深深地用鼻子呼吸。先吸气,吸足后屏住,然后缓慢地呼气。吸气的时候,要想到自己喜欢的事物:蓝蓝的天、树林中清凉的空气等等,如此做几分钟,通常就可以解决掉怎样缓解焦虑情绪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治疗老年人焦虑的方法

全文共 1688 字

+ 加入清单

焦虑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和肌肉紧张,以及运动性不安。下面小编带你了解治疗老年人焦虑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年人焦虑的原因

1、老年人焦虑的原因有完美主义倾向

过度追求十全十美的人要求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完美无缺,因此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所追求的事物上,往往有很强的占有欲、控制欲。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在一件事情尚完成时,会产生相当强烈的焦虑感,觉得浑身不对劲,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非得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不可,一旦碰到什么事没法马上做完时就会紧张万分。

2、老年人焦虑的原因有过度关心自己

有很多人都会将那些用在顾虑外界事物上的精神转到自己的身上,最常表现出来的就是总是担心自己的身体,他一旦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了不适之后就会变的紧张而采取各种医疗行为。

3、老年人焦虑的原因有自卑倾向

有些人深信自己的容貌、身体特征、口才、学业成绩、体能状况等处处不如人。由于一向坚信不疑以致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每当跟别人在一起时这种想法就无法阻止地涌入脑海中,使其无法放松跟人交谈或交往,总觉得自己与别人有很大差距。过分在意自己的缺点也是成为焦虑症的病因之一。

治疗老年人焦虑的方法

1、老年人焦虑可以药物治疗

三环类抗抑郁剂,以丙咪嗪、氯丙咪嗪效果较好,开始剂量宜小,如丙咪嗪可从每天12.5mg睡前一次开始,隔天增加12.5mg,直到300mg,一般治疗剂量150mg,个别需用至300mg以上。苯二氮蕈类以阿普唑仑疗效最好;其次,氯酯安定、氢羟安定、舒乐安定、安定等也有较好的作用。阿普唑可用0.4~0.8mg 3次/d。

2、老年人焦虑可以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由医生向病人系统讲解该病的医学知识,使病人对该病有充分了解,从而能分析自己起病的原因,并寻求对策,消除疑病心理等,减轻焦虑和烦恼,打破恶性循环。并予讲解治疗方法,使患者主动配合,充分发挥治疗作用。个别心理治疗是在集体或小组治疗的基础上针对个别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辅导。森田疗法,主张顺应自然,是治疗神经衰弱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条件的医院也可以选用。

3、老年人焦虑可以中医治疗

焦虑症中医治疗,提倡治疗与调理相结合,疏肝、益肾、健脾,宁心安神,调理气血,平衡阴阳;同时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人体生物节律,提高细胞活力。

4、老年人焦虑可以自我放松

要学会从紧张焦虑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比如在精神稍好的情况下,去想象种种可能的危险情景,让最弱最害怕的情景首先出现,并重复出现,然后想象着自己要怎样去面对,从而自始至终得去感受自己担心的那些事情发生时自己的感觉,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焦虑的情绪有所缓解,情况好的话,会慢慢忘记这些担心的事情,从而使焦虑症得到控制。

5、老年人焦虑可以增加自信心

缺乏自信,是焦虑症患者的主要心态之一。患者总是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是怀疑的,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增加忧虑、紧张和恐惧。所以患者首先要意识到,必须给自己自信心,要相信自己,这样才能减少自卑感,要相信自己如果自信一些,焦虑的程度就会降低一点。

6、老年人焦虑可以自我催眠

焦虑症患者大多数有睡眠障碍,入睡时间长,容易从梦中吓醒,这个时候就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催眠。比如可以看自己不喜欢的书,或者是看乏味的电影。当人在不喜欢的东西面前,是很容易产生疲倦感的。

老年人焦虑的表现

1、老年人焦虑的表现有过于警惕

焦虑症患者他们时时刻刻是会出现警惕状态中,谈么对于周边的环境充满戒心,因为他们会觉得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他们,甚至是影响到他们的睡眠状态。

2、老年人焦虑的表现有情绪影响

焦虑症患者总是觉得自己身在一个紧张、不安、或者是让自己害怕的环境中,他们不知道自己还担心什么,也不能准确的说出自己担心的理由,因此,他们是非常焦虑的。

3、老年人焦虑的表现有莫名的担心

焦虑症患者经常会出现莫名的担心,他们总是为自己的未来担心,他们担心自己以后不知道会怎样,担心自己的家人,担心自己的健康,担心自己的财产等。

4、老年人焦虑的表现有躯体症状

患者紧张的同时往往与自主神经功能和甲状腺机能亢进有关,如心慌、气短、口干、出汗、颤抖,面色潮红,等等;感觉很糟糕,心里面觉得他会死,严重时还会出现失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考生如何有效应对考前焦虑症状

全文共 762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临近,考生如果把中考目标定得过高,就会为难以达到目标而产生考试焦虑,影响考试发挥。考生把中考目标定的太低,也会影响考生潜能的发挥。下面为大家介绍中考生如何有效应对考前焦虑症状以及应对策略,希望对中考生有所帮助。

1、记忆阻滞

状态:提笔忘字,对某个公式或概念非常熟悉,可就是想不起来。

应对高招:转移刺激法。先保持镇静,最好是把回忆搁置起来,转移一下注意力,然后可以通过联想,利用其他考题,回想当时记忆的环境,随便写点什么或反复审题等办法来唤起记忆。

2、头痛、头晕、晕场

状态:莫名其妙头晕或头痛。

应对高招:可以吞服或含几片仁丹等清凉药物,或在太阳穴上搽一些清凉油,风油精等刺激性药物以刺激感官,并作深呼吸数次,帮助稳定情绪,消除焦虑。

3、怯场

状态:一进考场,心跳加快,手心冒汗。脑子一片空白,越急越怕。

应对高招:自我暗示法。暗示语要具体、简短和肯定。如“我早就准备好了,就等这一天,我喜欢考试,喜欢同别人比个高低。”“我今天精神很好,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等。

4、厌倦学习

状态:越临近考试,越不想学习。

应对高招:出现这种情况时,考生可以暂将学习搁置一边,不妨散散步,与朋友聊聊天,放松一下心情。再找出自己产生厌倦情绪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已经弄懂了,还是自己对考试没有信心,看自己能否找到解决的办法,想通了,过度焦虑的心情自然消除。

5、失眠

状态:眼困,但脑子异常亢奋清醒,越想睡就睡不着。

应对高招:干点别的事情放松心情,如听听音乐,读读优美的散文,散散步,使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告诉自己“人困了,自然就睡”。不要老想着自己睡不着,担心失眠会影响明天的考试。

我们要把考试看成一种锻炼,会以平和的心态投入;把它看成一次机会,会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想要了解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请到,在这里你会知道中考生如何调节心理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怎样解决中学生考试前焦虑心理

全文共 1138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说考前焦虑的危害是很大的,尤其是会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那么怎样解决中学生考试前焦虑心理?如何消除学生焦虑症?

小编给大家科普一下;

1、重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既然家庭教育会影响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因此学校应重视与家庭的沟通联系。在此方面可以考虑采用如下两种方法:一是定期召开家长会议。一方面汇报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情况,包括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要求家长配合,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其子女减压,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的困难。另方面,亦通过家长们的信息反馈,准确得知学生在家的思想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过细的思想工作。二是善于挖掘典型。组织在这方面有深刻认识与体会的家长和学生,通过班会课、座谈会等形式现身说法。

2、优化课堂教学,创造和谐适度的学习气氛,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必须坚持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这一教学思想,要求教得主动,学得主动,最终达到轻负担、高质量。因此,要提倡启发式教学,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解疑、创造和谐适度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兴趣、乐趣、志趣,调动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内驱力。

3、进行学习心理与学法辅导,考前自信训练。学校有必要在考试前进行动员。考前动员主要是要求学生端正动机、明确目的、消除紧张。通过动员,向学生们讲清楚,考前出现紧张是很自然的事,但紧张过度会抑制大脑皮层,使过去已掌握的知识点记不起,知识水平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应不过分强调胜负成败,采取平常心对待考试。另外,最好还应从横向、纵向具体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指出他们已有一定的学习实力,只要正常发挥水平,就能取得较好成绩,这样可以使学生正确调整期待水平,摆正好自己的位置,“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专题讲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重点选择“学习兴趣、学习记忆、学习疲劳、考试焦虑”等几个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开展集体辅导,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此方面有关的科学知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克服自卑,提高自信,并从中进行学法辅导,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记忆,科学用脑,对于学生产生的焦虑现象,可启示他们采用注意转移法、心理补偿法、自我暗示控制等方法来平息紧张的情绪。应考方法的指导,正确的应考方法,是通向优异成绩的桥梁。有的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进行复习,只因没有掌握应考的正确方法,或者忘了带准考证,或是没按要求作答,或是没掌握好时间做不完试题……以至前功尽弃,实在可惜。进行应考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应考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减少考试焦虑,提高考试成绩。

中学生消除考前焦虑症还是很重要的,希望通过的小编介绍了这些相关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消除这些考前焦虑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考试焦虑症产生的原因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真的非常大,家长过于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的课程也是非常多的,如果一次的成绩不理想,就会让孩子面临很多大的伤害,所以说渐渐的就会对考试变得很害怕,形成了考试焦虑症,那么考试焦虑症产生原因有那些?

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考试焦虑症形成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很多的孩子对于成功的期望值过大,往往以考试的成败论英雄,心理对于考试的意义看的非常的重要,他们把考试看成了是以后升学,毕业,就业的关键,这样就极大的产生了焦虑的成分。

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压力很大,现在的社会舆论和家长老师,亲朋好友都有很高的期望,这样就会让孩子感觉到周围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势必就会导致考试焦虑。

第三个原因就是孩子的自身学习成绩本来就不好,时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同学的耻笑,这样就会更加的加重她们对于考试的恐惧,心理想着如果没考好又要受到这些,心理压力就不断加大,导致了害怕和紧张的心理。

建议大家还是要多掌握一些如何克服学生考前焦虑症的相关知识,对于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心理的恐惧造成的危害,所以说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是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社交焦虑有什么表现

全文共 1316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表达自己在社交方面的困扰,陈述症状“在人前说话脸红心跳”“不知道怎样交朋友,感觉自己不讨人喜欢”“回避聊天、发言,尤其是公众场合发言”……那么社交焦虑有什么表现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社交焦虑那些事儿。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本能的吃喝拉撒等生理需求和自身不受损害的安全需求获得满足后,就会产生诸如亲情、友情、爱情等社交需求。人是社会性动物,沟通、交流并得到他人的爱,是人人都有的一种需要。

但有些人和他人接触会感觉到紧张、焦虑、恐惧,生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常见的情况是,还没有完全搞清状况,大家就纷纷给自己帖标签:我有“社交焦虑症”。

“社交焦虑症”到底是什么?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里,对社交焦虑症大概有以下几个诊断标准:

1.个体由于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而产生显著的害怕和焦虑。

2.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负性的评价。

3.社交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

4.主动回避社交情况,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5.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况、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威胁不相称,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社会功能的损害。

也就是说,很多人虽然存在社交焦虑的情绪或者倾向,但并没有达到社交焦虑症的诊断标准,也就谈不上自己是“社交焦虑症”了。

那么,社交焦虑有什么表现?

1、在社交场景中感到不安,表现出退缩、压抑的行为,比如在团体中默不作声,回避交流的情境等;

2、在意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导致心理很矛盾:既想和人接触,又担心被负面评价;

3、负面解读社交信息,且认为自己的主观糟糕预期被证明,被评价的压力让自己感到尴尬、恐惧,因自责、内疚而产生挫败感——不再想接近他人。

焦虑的感受、消极的情绪、扭曲的认知……究竟怎么做,才能让自己不那么痛苦?

1、承认并接受自己的焦虑

不要以为社交焦虑就是不好的,一时的焦虑并不代表永久的焦虑,更不代表自己没有和人交往的能力。心理学发现,对社交有适度焦虑感的人更善于倾听,也更容易理解和谅他人。

所以承认它并且找到原因,是改变的开始。

2、努力改变自己的错误认知

大多数的社交焦虑都来源于认知上的扭曲,所以,用客观全面的积极思维代替不合理思维,是必要的尝试。

自查一下你是否有如下不合理信念:

绝对化的要求:“我人这么好,别人必须对我好”

过度概括化:“最近我做了很多丢人的事儿,我简直一无是处”

糟糕至极:“我嘴这么笨人又古怪,不会有人喜欢我了”

不良的归因方式、小题大做的做事风格、不能正确看待自己,让我们“庸人自扰”。改变自己的心态和沟通方式,学习坦诚的面对真实的自己,紧张和不适感就会减少。

3、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

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让自己不再有社交焦虑,事实上,对于大部分社交焦虑者来说,社交焦虑无法根除。不要强迫自己参加不喜欢的社交活动,更不要为了克服焦虑,故意让自己置身于手足无措的场景中。

当你有意识地改变并做到以上两个步骤,或许在社交中,你会拥有越来越多的放松和愉悦的时刻。

换一个角度看,克服社交焦虑的过程,也是找寻自己优点、将自己的敏感变成优势的过程。你不需要征服世界,你只需要战胜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孕期焦虑症能治愈吗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孕妇焦虑的现象很普遍,很多年轻的准爸爸、妈妈对怀孕焦虑症的影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怀孕焦虑症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孕妇过度关心腹中孩子的健康。孕期焦虑症能治愈吗?就让的小编和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生养能力是女性与生俱来的能力,生产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绝大多数女性都能顺利自然地完成,如存在一些胎位不正,骨盆狭窄等问题,现代的医疗技术也能顺利地采取产的方式将婴儿取出,最大限度地母婴安全。

准妈妈们应该主动的去学习孕育时的相关知识,增加对自身的了解,增强生养健康宝宝的自信心。可以和一些已经生过宝宝的妈妈们多交流下,把您的疑虑都说出来,向她们讨教一些经验。家人要多多的关心体贴我们的准妈妈们,适时的和准妈妈们沟通。有产前并发症的孕妇应积极治疗并发症,与医师保持密切关系,有问题时及时请教,保持良好情绪。

临产前做一些有利健康的活动,如给将要出生的宝宝编织一双袜子、绘画、散步等,能放松下来孕期焦虑症就能治愈。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孕妇焦虑症有哪些特征及表现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孕妇焦虑症有哪些特征表现?患者表现焦虑、恐慌和紧张情绪,感到最坏的事即将发生,常坐卧不安,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有恐惧情绪,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恐反应,常伴有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紊乱现象,如入睡困难、做恶梦、易惊醒、面色苍白或潮红、易出汗、四肢发麻、肌肉跳动、眩晕、心悸、胸部有紧压感或窒息感、食欲不振、口干、腹部发胀并有灼热感、便秘或腹泻、尿频、月经不调、性欲缺乏等。

1、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病人基本的内心体验是害怕,如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惊恐或恐怖;

2、这种情绪指向未来,它意味着某种威胁或危险,即将到来或马上就要发生;

3、这种情绪是不快的和痛苦的,可以有一种死在眉睫或马上就要虚脱昏倒的感觉;

4、与焦虑的体验同时,有躯体不适感、精神运动性不安和植物功能紊乱。

5、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和危险,或者,用合理的标准来衡量,诱发焦虑的事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不相称;

上述的症状学描述是卓越的。我们不妨把它们稍加归并和简化。焦虑症状包括三方面:

1、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典型形式为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的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

2、精神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喊叫,也可表现为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

3、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出汗、口干、嗓子发堵、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竖毛、心悸、脸上发红发白、恶心呕吐、尿急、尿频、头晕、全身尤其是两腿无力感等。

只有焦虑的情绪体验而没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的任何表现,不能合理地视为病理症状。反之,没有不安和恐惧的内心体验,单纯身体表现也不能视为焦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这10种食物有助于对抗焦虑 帮助舒缓心情

全文共 1640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尽快完成手边工作,许多笼罩在压力中的上班族,很容易透过吃面包、泡面、饼干等不利健康的食物,随意当作一餐。但是,吃进去的食物不只影响生理机能,也会左右你的心情,因此越烦躁的时候,越要选择健康食物,才能帮助身体战胜压力。以下10种食物有助于对抗焦虑,帮助舒缓心情。下面跟随本网了解一下吧!

1、火鸡胸肉

富含蛋白质的火鸡肉中,含有一种左旋色胺酸,负责调节饥饿、快乐、幸福的感觉,并且有稳定情绪、安定精神的作用。

一项研究做了一个实验,透过性格测验,筛选出个性比较好辩的一群人作为受试者,再让他们连续15天服用左旋色胺酸或者安慰剂(placebo)。结果,连受试者身边的伙伴都发现,有服用左旋色胺酸的人性格变得比较温顺。

也就是说,需要镇静安神的民众,不妨适量摄取富含左旋色胺酸的食物。除了火鸡肉,坚果、种子、豆腐、鱼类、燕麦、豆类、蛋等高蛋白质食物都可以试试。

2、腰果

腰果是一种富含锌的坚果,30公克的腰果就能满足每天11%的锌建议摄取量,而这种矿物质可以帮助降低焦虑,是对抗压力的好帮手。

一个研究显示,被诊断出易怒、无法专心等焦虑症状,同时又缺乏锌的病患,在服用锌的补给品8周之后,焦虑情况大幅下降了31%。

因此,适量食用腰果以及牡蛎、牛肉、鸡肉、酸奶等富含锌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焦虑心情。此外,营养丰富的腰果还含有Omega-3脂肪酸和蛋白质,很适合当作上班族的小点心。

3、酸奶

你知道吗?人体肠道中的细菌也会造成压力。事实上,肠道的神经系统和大脑活动息息相关,两者之间会对彼此发出讯号、互相影响,而当大脑释放出“压力太大”的讯息后,可能就会导致肠胃发炎等症状。反之,肠胃环境不健康,也会影响大脑活动,导致出现负面情绪。也就是说,保护肠道细菌生态,才能有效对抗压力。

美国在女性身上做了一个研究,发现摄取酸奶当中的益生菌,可以减缓大脑在情绪、压力方面的活动,有助于舒缓心情。

4、牛奶

维生素D有助于创造幸福快乐的感觉,因此添加维生素D的强化牛奶,就是一种不错的抗忧郁饮品。牛奶之外,鲑鱼、蛋黄、强化麦片也都含有维生素D。研究发现维生素D摄取不足,会增加罹患恐慌症和忧郁症的机率。摄取充足的维生素D,可以帮助你轻松面对生活压力。

5、浆果

著名的抗氧化水果。浆果中含有的化合物可以帮助预防慢性压力造成的提前老化。如果你觉得你一定要吃点甜食,这些树莓、草莓、黑莓和蓝莓就是你最好的选择。

6、坚果

若你正被压力环绕,你的身体会更快的消耗某些维生素。而坚果正富含这些元素——B族维生素,锌,镁以及omega油。坚果可以平衡血糖水平,减少对糖类的需求,调节食欲与代谢支持。不要怕坚果中的脂肪。研究显示它们有助于体重管理。

7、芹菜

压力影响睡眠,你会发现还没入睡多久就醒了,这是一种常见的高压症状。

芹菜中的色氨酸有助于身体产生大脑血清素,对维持积极的情绪以及健康的睡眠是必不可少的。芹菜梗加上无糖花生酱可以帮助保证整晚的睡眠质量以及维持血糖水平在一常量。

8、多脂鱼

多脂鱼含有omega-3,有时以DHA和EPA的形式出现。DHA是良好睡眠与心情的必需品,而EPA有助于减少细胞中与压力相关的炎症。

Omega-3还包含B族维生素,锌和镁,压力大的时候很需要这些物质,而最佳来源就是每周2-4份的鲑鱼,沙丁鱼,鳟鱼或是鲭鱼。

9、大蒜

长期的压力会影响免疫能力。

大蒜含有强效的抗菌、抗病毒及抗真菌特性,这有助于支撑因压力而失常的免疫系统。同时也可以帮助减少因压力而增加的关节炎症。

10、橄榄油

你或许知道它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这至关重要,因为压力已被证实是引起心脏疾病的潜在原因。现有研究发现,橄榄油中的化合物oleocanthal(刺激荃)与布洛芬一样具有抗炎作用,但它没有副作用。

我们可以选择特级初榨橄榄油,把它洒在沙拉和蔬菜上。避免烹调,因为加热会破坏橄榄油中的成分。

以上10种食物在生活中都很容易取得,也很适合当作正餐之间的小点心,不但能解馋,还能减少紧张和焦虑,让生活更快乐。大家不妨适量摄取,让自己越吃越开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老年人在晚年莫名心烦或是焦虑障碍

全文共 156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做子女的,在家里的时候经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有的时候会为了一些小事情,就不心慌的不得了,总是担心这个那个的,这样的情况,一般用专业术语解释就是焦虑,严重的称为焦虑症。老年焦虑症这种心理疾病其实较易治疗,但却很容易被误诊,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生活,亲友们应对此加以重视。下面,小编就来重点介绍一下有关老年人在晚年莫名心烦或是焦虑障碍方面的知识。

1、“莫名其妙”的身体不适

老许年近七旬,多年前老伴去世后,他就一直独居,平时几乎没什么爱好,与亲友间很少走动,儿女们忙于工作也很少探访。5年前他被发现有高血压,就医服药后,血压一直控制在稳定的水平。

不过近3年来,老许莫名其妙地时不时感到心慌、心烦、胸闷,腹部不是这里就是那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感,像腹胀、腹痛、腹中异物感等。由于总觉得身体不舒服,他整日唉声叹气。

一个月前,他的不适感加重了,感觉呼吸困难、心跳加速、手脚无力、冰凉、出汗。他怀疑心脏有问题,去了几次急诊,做了全面检查,除了心电图提示他有轻微的ST段改变以及头颅MRI提示有轻微脑萎缩外,其他检查项目均很正常。但老许对这样的检查结果仍然不能释怀。

在心理医生那里,他被诊断为焦虑障碍。深圳康宁医院老年精神科副主任梁健雄指出,这种疾病在老年精神科门诊经常遇到。

2、临床表现为不可控的担心与忧虑等

梁健雄说,由于临床表现多样,因此老年人的焦虑症显得症状多变。主要表现包括:

容易担心和焦虑。这种担忧和担心是期待性的,与健康人的忧虑和担心相比,它显得不可控制,而且持续的时间长、涉及的范围广。比如,他们的身体本无疾病,或有一点无关大局的小病,却总是觉得自己病了、非常担忧自己的病治不好,会不断地问家人、问医生;问诊时还会担忧看病会花钱很多,其实自己的家境挺好的,儿女都劝他别心疼钱;还会过于不放心老伴、不放心儿孙等。这种“杞人忧天”式的恐惧担忧,是焦虑症的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与现实处境不符的持续的恐惧不安和忧心忡忡。

高警觉性。患者特别易激惹,显得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出现睡眠障碍。

躯体不适。如坐立不安、颤抖、皮肤苍白出汗、口干、心动过速、恶心或腹部不适等。

3、躯体症状更为严重,易被误诊

其实老年焦虑症是较易治疗的心理疾病,但却很容易被误诊。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的焦虑是精神上的焦虑,也就是感到紧张,不明原因的心神不宁、烦躁不安、担心和害怕。但根据老许以及平时接诊的患者情况,我们发现,老年人的焦虑除了具有精神上的焦虑外,往往更多的表现为躯体性不适。这是造成老年焦虑易被误诊的一个重要原因。”梁健雄告诉记者。

就像老许这样,老年焦虑很容易被误诊为躯体疾病。梁健雄发现,由于多数病态的焦虑常常没有明显的诱发因素,患者常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惧紧张,其躯体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则更为严重,这些不适与综合科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相近,因此,往往会“被”诊断为相关科的疾病,患者则接受相应的“治疗”。

于是,通常他们因为感到胃肠不好而到消化科就诊;感到心慌胸闷的,就到心内科就诊;头晕乏力的,去的就是神经科;如果是急性的焦虑发作(即惊恐发作),则最容易被误诊为心脏病发作而去看心血管科。

“有相当多的老年患者做完了所有全身检查而无法确诊,但其中只有少部分人,被介绍、或自发地到精神专科检查。我看过一个报道称,全球只有10%左右的焦虑患者得到治疗,而这里面,老年人占的比率非常小。”梁健雄介绍说,据统计,心内科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69%的人合并各种焦虑症状,曾有报道指普通人群的广泛性焦虑的患病率为1%-5.1%,而老年人则为0.7%-7.3%,惊恐障碍的患病率则达到10%。

如果你对老年焦虑症不治可以吗?如何防治老年焦虑症?如何应对老年焦虑症?老年焦虑症的表现有哪些?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老人焦虑症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学生考试焦虑的体现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对孩子来说中考是一个坎,孩子处在中考这个特殊时期,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上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家长朋友需要随时洞悉孩子的这些变化,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更好的和孩子沟通。但是有的孩子在考试的时候出现焦虑的心情,下面为大家介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体现

一是临考前存在恐惧感。害怕因学习不扎实、考试无把握而辜负家长的期望,害怕因考试失败,尤其是那些有过多次考试失败经历的考生,更是害怕再次经受考试挫折。患有“考试焦虑症”的考生整日焦躁不安,闷闷不乐。他们食无味,睡不香,精神恍惚,噩梦连连,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

二是考试过程中存在焦虑。他们进入考场后,好像如临大敌。总以为监考老师一直在注视着自己,其他考生时刻在提防着自己。心跳加快,手足出汗,特别是拿到试卷后症状明显,5-10分钟达到高峰。这类考生此时反应迟钝,思维受阻,大脑一片空白,记忆力明显抑制,平时熟记的公式、定理等无法回忆、理解和运用。少数患者心烦意乱,如坐针毡,尽管也极力想保持镇静,却又难以自控。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晕厥或休克等反应。

我们在平时要积极的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克服紧张的心理,想要了解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请到。在这里有你会知道中考生如何调节心理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开心过好每一天 漫漫人生路何必太过焦虑

全文共 4469 字

+ 加入清单

目录:

第一章:人生无需太焦虑

第二章:如何对应焦虑症

第三章:如何开始美好生活

俗话说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开心的活?但是有些人就是喜欢乱想,每一天都活在焦虑中,患上了焦虑症,这可怎么办呢?

人生无需太焦虑

【1】什么样的人容易患疑病症呢?

用日本心理学家森田的话讲,自然是有“疑病素质”的人。用通常心理学的话讲,是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

疑病性人格具有如下八个特点:

一、这种人自我要求高,有着求全、求大、求先的强烈倾向。他的人生追求或者说野心,总是和实际处境处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这种矛盾经常造成情绪的高度紧张。

二、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当然,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自私唯我、自我中心倾向,而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这种倾向往往格外强烈。

三、疑病性人格都明显内向,经常处在自我压抑状态中,易感受自我暗示及他人暗示。

四、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大多对身体比较注意和敏感。换句话说,那些成天考虑自己身体问题的人其实就是疑病性人格。

五、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常常具有偏执性人格、强迫性人格。这些人往往特别爱清洁,讲秩序,处事一丝不苟,在思维上善于高度集中注意力,说得好听,就是刻板固执;说得难听,就是爱钻牛角尖。另外,还有恋旧、不习惯新变化等特征。

六、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在情感上往往属于多愁善感型。诗人、哲人、艺术家大多容易滑入这一类。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疑病性人格。

七、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往往对生物性的危险特别恐惧,如蛇咬狗咬、火灾车祸、疾病死亡以及种种有关战争杀戮或手术的血淋淋场面。而对社会性的各种灾害危险却能够处之泰然,譬如诽谤攻击、打击报复、相互倾轧、残酷斗争,都难以吓住他。

八、疑病性人格常常特别关注健康长寿,对医学医药知识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当然,往往又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2】疑病症也是强迫症

一、我认为疑病症本身就是一种“有关自己身体的强迫症”。

首先,它有一种“自己身体有毛病”的强迫怀疑观念,就好像我总是怀疑门未关好一样,疑病症总在怀疑身体有毛病。

其次,它又有强迫检查行为,去医院左一次诊断右一次诊断,自己把住脉左一次号右一次号,这和关上门反复核查异曲同工。

二、疑病症又是一种“关于自身身体的焦虑症”。

患有焦虑症的人,会对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有种种无端的焦虑,“杞人忧天”就是一个典型。而疑病症就是对自身身体的一种焦虑症,总会把身体往坏外想,觉得自己的身体充满了危险,为它忧心忡忡。

疑病症表现出了焦虑症的全部特征。

三、疑病症又是“关于疾病的一种恐怖症”。

四、疑病症又是“关于身体的一种抑郁症”。

人患抑郁症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毫无乐趣,灰心丧气,沮丧低沉,会此起彼伏地有自杀倾向。疑病症有时就表现成这样,只不过对象是“身体”,身体不行了,身体好不起来了,身体没希望了,身体太痛苦了,如此等等,将人生置换成身体。

【3】人对自己身体的敏感程度是大不一样的。

有的人性格外向开放粗犷,即使工作压力很大,身体有了不适,也是该休息就休息,该看病就看病,不多在意。

有些人则完全不一样:一有工作压力,就对身体疑神猜鬼。这种人从心理学上讲属于“疑病性人格”。他们有着本章中所说的人生目标高、内向等诸多特点。

诗人、哲人、艺术家更多地属于这一类。

认清自己的心理特征,是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从心理危机中解困的首要凭据。

【4】一位办公司的朋友得了焦虑症,不仅为公司的事焦虑,更多的为自己的焦虑症焦虑,生怕焦虑症好不了。作者对他讲,你先不要为焦虑症而又新增焦虑,要相信焦虑症其实并不难治。

作者给他讲了一个心理学家做的实验。

将几条狗关在笼子里并装上连电的踏板,狗每踏上踏板就遭电击,反复遭电击的狗自然产生焦虑,然而,它们很快通过学习避开踏板,躲开了电击,这样,它们便能够避免和控制自己的焦虑了。

这位朋友笑了,问:你莫非想让我向狗学习吗?

作者说:连动物都懂得如何避免和控制焦虑,具有高智商的人类,想摆脱焦虑症有的是办法。关键是先要搞清,一、什么是焦虑;二、什么是焦虑性人格;三、什么是焦虑症。

【5】什么是“焦虑”。

焦虑人人都有,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

有一种定义比较恰当,焦虑就是当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危险等问题,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者是失败感、自疚感增加,从而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的带有恐惧的情绪。

人类社会有一个基本旋律,那就是列维·施特劳斯讲的“解决矛盾、征服世界”。人类全凭这样的实践得以生存发展。

这个解决矛盾、征服世界的基本旋律,就是要不断达到各种目的,无论是有关“食色性也”这样的基本目的,还是有关“成就”这样的高级目的。

每一次达到目的,都能使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荣誉感得到实现和成长;反之就是受挫。

而克服危险及障碍是达到目的所必须的,克服不了同样受挫。

任何受挫都会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的带有恐惧的情绪,我们称之为焦虑。

【6】焦虑和一般所说的烦恼有什么不同?

一般的烦恼往往指对过往事物的后悔,或者是对当下事物的不安及不快;而焦虑是指向未来的,我们也可以把它定义为“对未来临的危险和问题的或多或少有意识的等待”。

焦虑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之一。

那些对人生设计了高目标的人,焦虑尤其突出。焦虑太多,最终就容易走向焦虑症。

心理医生有时将焦虑称作一种“对象不明的恐惧”。

【7】什么人焦虑过多。

谁有更大的野心,谁就有更多的焦虑。

但是,一只面对成群羚羊的猎豹,和一只面对荒凉戈壁没有羚羊踪影的猎豹,它们想捕食的野心可能一样大,譬如一天一只,但它们的焦虑一样吗?还要看与野心对应的客观条件,当然,荒凉戈壁上的猎豹焦虑更大。

一只健壮的猎豹与一只伤瘸的猎豹,同样面对羚羊成群的猎食环境,它们捕猎的野心可能不相上下,但它们谁更焦虑呢?当然伤瘸的猎豹捕食困难会有更多焦虑,这和野心对应的能力有关。

如果目的、野心一定,那么“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力”就成了达到目的、实现野心的制约条件。

客观条件、主观能力离目的越远,实现目的的难度越大。焦虑和这种难度往往成正比。

人的任何一种情绪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为什么达到目的难度越大时焦虑越大,这本身说明焦虑是有用的。一个面对荒滩戈壁的猎豹,如果不为觅食焦虑,很容易饿死。焦虑能够调动人实现目的的主观能力。毫无焦虑的人是不能在这个世界生存的。

关键在焦虑的适度。如果焦虑过少,像瘸豹不焦虑自己的捕猎,无疑就危险。倘若过多地焦虑,也会使人不堪劳苦。

【8】如何使自己的焦虑适度呢?

作为一个普通的“健康人”,要使自己保持适度的焦虑,主要有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在“野心适当”的情况下,使自己“自然适应”。具体讲就是,只要野心不大又不小,那么,要听凭自己在放松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形成一个适度的焦虑。

因为焦虑是人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必要情绪运动,处在放松状态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焦虑,本身就是适度的。

这个结论有两个前提:一是正常的健康人,二是野心不大不小。

第二个原则,就是少则加之,多则减之。

那些明知道猫守在洞外而不焦虑的老鼠,一定要增加点焦虑,以免它大摇大摆跑到洞外。连猫影也看不见就整日恐猫而不敢找食的老鼠,则要减少其焦虑。

这个比喻并非玩笑。

如果一个学生面临升学,对于能不能考上大学没有一丝焦虑,每天懒洋洋地不思进取,显然是不合适的。作为他的父母,大概很有必要提醒孩子面临的问题,增加一点他的焦虑,从而调动孩子奋斗的积极性。

反之,如果一个学生面临升学,对于前途过度焦虑,整个精神被紧张不安和恐惧控制,乃至不能正常生活和有效地学习,那么,无疑应该减轻压力,减少焦虑。

第三个原则,一个人如果野心不当,过大或过小。首先要调整其野心。过大的野心必然造成过多的焦虑,摧残身心健康。过小的野心则会使人缺乏必要的焦虑,从而散漫消极。

如何对应焦虑症

认识焦虑的客观牲

我们的情绪并不是主观意志能完全控制的,如在众人面前讲话时紧张,常常是越想控制紧张,则紧张越厉害,越想控制焦虑,则焦虑越甚。相反,如果对待焦虑采取接纳的态度,焦虑产生后告诉自己:我焦虑了,这是一种难受的感受,但我自己控制不了,我只能接纳它。这样,虽然看来好像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然而,任何情绪的过程都有它发生、发展、高潮、下降及结束的过程,只要我们接纳它了,最终它也就消失了,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寻找原因

试着寻找焦虑背后的心理原因,如是否自己太过追求完美、太看重事物的结果、大注重他人评价等。

正视现实的压力

焦虑的产生,常常有着一些我们不愿面对的现实压力、心理冲突,如婚姻的矛盾、工作的压力、人际的冲突等,我们要学会正视并及时解决它们,逃避只能使问题更为复杂和麻烦。

寻找多途径的愉快来源

我们的愉快来源越多,我们就越少惧怕失落,越少焦虑。生活是多彩的,只要我们愿意,每时每刻我们都能享受到生活的愉快。

主动寻求帮助

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如何开始美好生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关注。尽管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就对健康内涵进行阐述: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应该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但要说多少人已对此有深刻理解并付诸实施,估计不容乐观。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可能会给人以启迪——

布拉特岛水域中有一种王鱼。王鱼有一种本领,它能吸附一些较小的动物到自己身上,然后慢慢成为自己身上的一种“鳞片”。其实,那不是鳞,只是一种附属物。当王鱼有了这种附属物后,会比没有鳞的王鱼大出四倍以上。可怜的是,王鱼后半生,由于身体机能退化,这种附属物会慢慢脱离它的身体,使它回到原本那个较小的外形。被剥夺了鳞的王鱼是非常痛苦难堪的,它无法再适应这个世界,游动得也很不自然,最后它自残,往岩石上猛撞,挣扎数日而死去。

凡看到过王鱼惨死的人,都认为它们不该选择附属物作为自身的鳞片,那本来就不是自己的。

人的一生中很多情景确实很像王鱼。高位、名誉,当这一切到来时,确实会使人变为另一种模样,比以往“高大”数倍。问题是,它们总会脱离你而去。王鱼的可怜,往往也是我们的可怜。

有位行为经济学家说:“我们越来越富,但是体会不到幸福,部分原因是,我们总是拿自己与那些物质条件更好的人相比。”

小故事可以给人这样的启迪:把物质追求看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和幸福的源泉,到头来可能事与愿违。因为无数事实证明,在基本物质满足后,真正的幸福体验往往来自于精神层面。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描述人的梯需要度,他认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只是人的最低层次需要,而爱与归属、尊重与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才是人的最大需要,也是人的自我感觉需要的本源。因为前者的需要只能归属于动物的本能,并不体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而后者的需要才能体现人的价值。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拥抱美好生活。

结语:既然过于焦虑如此伤害我们的身体,我们何不开心的过每一天呢?大声欢笑,让笑声渲染我们的美!(文章原载于《自助养生》、《健康文摘》,刊号:2012年3月号,作者:柯云路/高义,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高考前焦虑太紧张怎么办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高考,对每个考生来说都是一道关口,考前的紧张气氛几乎对每个考生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那么高考前焦虑太紧张怎么办呢?

1、放松心态法

要多用功,特别是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也不能松懈,在考试时你就可以对自己说,我已经努力到了,只要正常发挥就好,而往往这样的心态能让自己放松下来,甚至可以超长发挥。

最后,教育专家提醒考生,在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时期,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建立明确的复习目标、复习计划,合理规划时间,切实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2、情绪宣泄法

面对考试日期的临近和考试压力的增加,可以采取适当的情绪宣泄来调节。比如,可以找一两个要好的同学或亲友,通过和他们谈心,向他们倾诉自己心中的积怨以求得理解和同情。再比如,可以找一个安静的不受他人干扰的地方,放声大哭或大笑一场,以此疏缓自己内心的委屈和苦恼。

高考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人生的大事,考前焦虑的现象很普遍,在成绩优异和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中都可发生,不管您是家长还是考生,对这种情况一定要重视起来,找到合适的方法来缓解甚至消除这种现象。想要了解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请到。在这里你会了解到如何缓解高考学习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治疗老年人焦虑的方法

全文共 1790 字

+ 加入清单

老年人出现焦虑症状的现象非常普遍,因为子女都不在身边,加上闲时较多,常常会被焦虑心情影响健康。下面小编带你了解治疗老年人焦虑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年人焦虑有哪些症状

1、痛苦,但查不出病

病人多方奔走于综合医院,见医生就滔滔不绝地说:浑身难受,不能躺,不能坐,不愿吃,不能睡,不能干活等。检查:头胀,脑门冒汗,但颅脑CT无异常;其原因是过度的内心冲突,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系统亢奋。

2、依赖,但意识不到

依赖医院,依赖亲人。病人常在儿女们的搀扶簇拥下,由西医转到中医,由门诊转到住院处,一年四季时常看医生,或住上几次院。儿女们付出很大精力,病情却不见好转,甚至愈演愈烈。

3、担忧,但不现实

身体本无疾病,或有一点无伤大雅的小病,却担忧自己的病治不好,不断地问医生;提示“杞人忧天”式的恐惧担忧是焦虑症的核心症状。

4、成瘾,但不能自拔

因长期使用苯二氮卓类(安定、佳静安定、氯硝安定等)药物,病人不同程度上瘾。尤其静脉注射此类药物,虽然病人很快进入舒服、轻松、能睡状态,但成瘾迅速,难以戒断。

5、自杀,但事先不隐瞒

许多病人说,宁可断胳膊断腿,也比得焦虑症强。因老年人耐受性差,经不住折磨,一些病人最终选择了自杀。他们毫不隐瞒自杀想法,经常唠叨:实在受不了这个罪,不行,我得去死,你们谁也帮不了我。

老年人焦虑怎样调理

1、学会释放压力

如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或许就会想着,如果自己不努力,那么就会落后。因为比自己优秀的人有很多。因此,他们在每天的生活中就会让自己处于高强度的压力状态,甚至出现失眠的现象。

2、增加自信

自信是治愈神经焦虑症的必要前提。一些对自己没有自信心的人,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是怀疑的,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和恐惧。

3、自我松弛

也就是从紧张情绪中解脱出来。比如:你在精神稍好的情况下,去想象种种可能的危险情景,让最弱的情景首先出现。

4、自我催眠

神经焦虑症患者大多数有睡眠障碍,很难入睡或突然从梦中惊醒,此时你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催眠。如:可以数数,或用手举书本读等促使自己入睡。

5、培养兴趣爱好

对于人的精神发展来说,给自己培养一个良好的爱好,不论是对于维护身体健康又或者是调节精神来说,好处都是非常多的。

老年人焦虑吃什么好

1、多吃偏寒凉的食物和偏酸甜的食物

偏寒凉的食物有百合、芹菜、萝卜、薄荷和多种绿叶蔬菜;偏酸甜的食物,可以缓解人的紧张不安,代表食物有:西红柿、红薯、山楂、苹果、赤豆、大枣、山里红、芍药花等。

2、粥类食品

大家知道吗,有一些粥也是能够起到静心养生的作用的哦,就像枣麦粥、人参莲子粥、山药大枣粥、肉桂粥、小米粥、南瓜粥等这些粥类食物。

3、鸡肉

关于焦虑症的食疗方法,还可以依症适量补充一些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英国心理学家发现,在吃了100微克的硒之后,受试者普遍反映觉得精神和情绪均比原来有所改善。硒的丰富来源有鸡肉、海鲜、全谷类食物等。

4、低脂牛奶

曾有专家研究发现,让有经前症候群的妇女吃了1000毫克的钙片3个月之后,四分之三的人都减轻了原有的紧张、暴躁、焦虑等经前反应。

看过“治疗老年人焦虑的方法”

治疗老年人焦虑的方法

1、药物治疗

一种是苯二氮类药物,这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药物,品种很多。还有一种非苯二氮类药物,属于新一代抗焦虑药,根据症状还可以用一些抗抑郁药,但这些药物使用都有严格要求,必须由专科医师进行。

2、心理治疗

常用的有认知疗法、放松疗法、行为疗法和支持疗法等。

认知疗法是目前心理治疗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因为患者对焦虑症不了解或有不正确的认识,对患者的情感体验和躯体感受应给予合理的解释,消除或减少其对疾病的过度担心和紧张。

放松疗效是按照从上到下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收缩和放松头面部、上肢、胸腹部和下肢各组肌肉的训练,达到减轻焦虑的效应。冥想也有类似的作用。

老年患者大多伴有某些心理问题,需要有人来帮助和支持解决,尤其是亲属的参与更为重要。

老年人焦虑是什么原因

1、道德性焦虑

由于违背社会道德标准,在社会要求和自我表现发生冲突时,引起的内疚感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有的老年人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自我理想的标准而受到良心的谴责。

2、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

如爷爷渴望心爱的孙子考上大学,孙子目前正在加紧复习功课,在考试前爷爷显得非常焦急和烦躁。

3、神经过敏性焦虑

即不仅对特殊的事物或情境发生焦虑性反应,而且对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焦虑反应。它是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忧心忡忡、挫折感、失败感和自尊心的严重损伤而引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学生如何消除考前焦虑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目前来说中学生要想消除考前焦虑,还是需要从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入手,通过改善学生对于考试前心理的变化来调理,让学生正式自己的考试问题,调整好心态,那么中学生如何消除考前焦虑?

针对产生考前焦虑的原因进行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的自我暗示。当自己有焦虑情绪时,给自己以强有力的自我暗示,如“我能行”、“我一定能够成功”、“我看好我自己”等。

2、针对难题进行高强度专项训练,过度的刺激会使人产生脱敏抵抗力,增强焦虑耐受性,从而减缓焦虑症状。

3、调整心态,正视压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过高或过低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压力本身并不可怕。

4、自我减压。当发现自己压力过高影响到学习效率时,就要学会自我减压。可以通过自我宣泄、深呼吸、按摩内关穴、全身肌肉放松、适量的运动及充足的睡眠、听音乐、讲究饮食、补充营养、必要时辅助适度用药等方法来减压。

如何消除学生焦虑症是很多学生都应该了解的问题,考前焦虑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希望上面通过的小编可以帮助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老年人焦虑症自我放松治疗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中有很多的老年人会出现焦虑的情绪,这是老年人的生活是一种影响,很多的老年人为了子女操碎了心,大家应该注意这种疾病的出现,有效的进行护理,避免带来更多危害,老年人要做到自我放松,有效地缓解疾病。那么,老年人焦虑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那么,你对老年人焦虑症自我放松治疗了解吗?下面,小编来分享一些与之有关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治疗老年焦虑症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首先要乐天知命,知足常乐。古人云:“事能知足心常惬。”老年对自己的一生所走过的道路要有满足感,对退休后的生活要有适应感。不要老是追悔过去,埋怨自己。理智的老年人不注意过去留下的脚印,而注重开拓现实的道路。焦虑症的治疗其次是要保持心理稳定,不可大喜大悲。凡事想得开,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不断适应客观发展的现实。其三是要注意“制怒”,不要轻易发脾气。

2、老年焦虑症的治疗要学会自我疏导

轻微焦虑的消除,主要是依靠个人,当出现焦虑时,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这是焦虑心理,要正视它,不要用自认为合理的其他理由来掩饰它的存在。其次要树立起消除焦虑心理的信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运用注意力转移的原理,及时消除焦虑。

3、焦虑症的治疗要学会自我放松

如果感到焦虑不安时,可以运用自我意识放松的方法来进行调节,具体来说,就是有意识地在行为上表现得快活、轻松和自信。比如说,可以端坐不动,闭上双眼,然后开始向自己下达指令:“头部放松、颈部放松”,直至四肢、手指、脚趾放松。运用意识的力量使自己全身放松,处在一个松和静的状态中,随着周身的放松,焦虑心理可以慢慢得到平缓。

如果你对老年焦虑症不治可以吗?老年焦虑症的表现有哪些?如何应对老年焦虑症?如何防治老年焦虑症?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老人焦虑症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焦虑综合症 这样做轻松缓解焦虑

全文共 1976 字

+ 加入清单

焦虑综合症是如今很多年轻白领们都会得的一种症状,患有焦虑症的人会让人更多的关注自身,会让他对一些没有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情产生焦虑的心理,即使这些焦虑的结果并没有出现,那么焦虑症怎么缓解呢?患了焦虑症吃什么好呢?

虽然很多人患有焦虑症,但是很多时候他们本身并不知道,那么关于焦虑症你知道多少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焦虑的最新研究

焦虑会导致社会隔离感

心理学家发现,焦虑会让人更多地关注自身,缺乏对别人的理解和同情,导致焦虑患者难以理解他人意图。这项研究说明焦虑会使人无法互相理解而交流失效,从而引起社会隔离感。

焦虑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科学家们也在积极开展有关焦虑的起病原因、治疗方式的研究工作,以下就是九项与焦虑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

与人为善能缓解社会焦虑

友善待人会让那些有社会焦虑症的人更好的和身边的人打成一片,在一项心理研究中中发现,友善的人在社交活动中会感觉更舒适,而焦虑情绪也会大大的减低。

三种膳食能减轻焦虑

来自24项涉及超过2000人的研究发现,含有西番茄、卡瓦胡椒或L-赖氨酸与L-精氨酸(可从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中摄取)混合物的膳食有助于减轻焦虑。总体而言,常吃这些食物对缓解焦虑有效果,而且没有严重的副作用。

焦虑会导致社会隔离感

心理学家发现,焦虑会让人更多地关注自身,缺乏对别人的理解和同情,导致焦虑患者难以理解他人意图。这项研究说明焦虑会使人无法互相理解而交流失效,从而引起社会隔离感。

焦虑与三个脑区过度活动有关

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寻找遗传性焦虑的大脑基础,最近研究发现,三个脑区———脑干、杏仁核和前额皮层的过度活动会引起焦虑体验。而且这三个脑区的过度活跃会遗传给后代,从而增加子代患焦虑的风险。

久坐不动也与焦虑有关

研究发现,整天坐着不动等多种低能量消耗的活动,如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明显都与焦虑相关。这些可能导致了睡眠紊乱、新陈代谢功能减弱和社会逃避而引起的焦虑。

血清素含量越高越焦虑

以往临床上使用SSRI类药物提高脑内血清素(一种与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来治疗焦虑,但某刊发表的最新研究发现,社会焦虑患者脑内比正常人有更多血清素,以往的治疗方案可能让焦虑患者情况更糟。

发酵食物能减少焦虑

最新研究发现,食用了较多发酵食物的人其社交焦虑感较轻,这一效应对高度神经质的人尤为明显。发酵食物包括牛奶、奶酪、酸奶和面包等。这些食物通常含有益生菌,这很可能是起疗效的根本。在临床试验中,牛津大学的研究者发现食用益生菌能减轻焦虑程度。

焦虑会传染

一项针对1000个家庭的研究发现,焦虑情绪能在家庭成员中互相“传染”。焦虑确实有很强的遗传性,但焦虑的思维和行为的后天“传染特质”超越了先天基因的影响,表现为焦虑的父母会在抚养孩子过程中把焦虑带给孩子,而焦虑的孩子也能将自身的焦虑情绪传染给父母。

运动和放松有助于减轻焦虑

英国女王大学的研究者发现,运动和放松能减轻社交焦虑感,这是因为它能改变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在锻炼或放松之后,人们会更少地把他人中立的言语、行为理解为具有威胁性的意图和举动,这能减轻他们的焦虑感。

焦虑症多吃什么好

枣麦粥

枣仁30克,小麦30-60g,粳米100g,大枣6枚。

蛋白质食品

蛋白质食品则与情绪的安定有直接的关系,如奶制品,豆制品等食品也能使人得到有效的放松。

海带绿豆粥

海带30g,绿豆30g,粳米100g,片糖适量。

赤小豆、扁豆、红枣等可健脾利湿,可以适当多食。

肉类

动物性蛋白质的食物含丰富的铁质,可助身心保持精力充沛。提高脑部的专注及集中能力,让你更专心地应付压力。

食物来源

猪肉、牛肉、兔肉、蛙肉、鸽子肉、鸡肉、鸭肉、鱼肉等。

钙元素

大家都知道,摄取钙质可坚固牙齿及骨骼,预防骨质疏松症。其实,这种矿物元素的生理功效远不止这些,它对人体的健康乃至寿命都有深远的影响。它同时也是适宜每天食用的营养食品。

食物来源

蔬菜:小萝卜缨、芹菜叶、雪里蕻、大白菜、扁豆、大头菜等;豆类:脱脂奶、豆奶、芝士、豆腐、各种豆类及豆质品。肉类:猪肉、羊肉、牛肉及鸡、鸭、鱼等。

维生素类

维生素是人体营养、生长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

食物来源

水果:苹果、木瓜、香橙、葡萄、草莓、橘子、荔枝、香蕉等;蔬菜:包括芹菜、菠菜、黄瓜、生菜、椰菜、西兰花、白菜及番茄等。

维素类

纤维素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人类膳食中的纤维素主要含于蔬菜和粗加工的谷类中,虽然不能被消化吸收,但具有良好的清理肠道的作用,因此成为营养学家推荐的六大营养素之一。另外,五谷类所含的丰富碳水化合物,能提供每天活动所需的能量。

食物来源

蔬菜类:笋类的含量最高,笋干的纤维素含量达到30-40%,辣椒超过40%。其余含纤维素较多的有:蕨菜、菜花、菠菜、南瓜、白菜、油菜;水果:含量最多的是红果干,纤维素含量接近50%,其次有桑椹干、樱桃、酸枣、黑枣、大枣、小枣、石榴、苹果、鸭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高考前怎么能减少焦虑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高考焦虑的话,不要去逃避。大多数人在高考前就是会焦虑的,在焦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的方式来缓解焦虑,一般焦虑都是因为该害怕自己考不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复习复习,让自己更加踏实一点。

1

掺杂一点运动

感觉焦虑可以进行一些少量的运动,其中主要进行一些舒展运动和拉伸运动,这样在运动的过程当中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舒服舒展一些,一般在运动完之后都可以进行一些新型上的缓解。

2

父母不要逼迫

高考之前努力学习也不会改变太多的东西,父母在这段时间不要太管孩子,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放松。让孩子有着一个比较自我的环境,也尽量少给孩子讲大道理,不要去催促孩子做一些事情,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加重心理的负担。

3

和同学沟通

可以和同学之间沟通沟通两个人的心理状况,再把自己的心里话全部说出来之后就会舒服一些,和家里父母关系比较好的,也可以和父母说,父母最重要的是安慰自己的孩子,不要再给孩子施压,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生活的焦虑来源于哪

全文共 7251 字

+ 加入清单

焦虑是指人们对于所处的不良环境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由于有焦虑的产生,迫使人们萌生出逃避或摆脱这种不良环境的主观意愿,故在一定程度上,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那么生活的焦虑来源于哪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为了父母,我必须考上一流的大学。”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不读书了。”

“妈妈快把我逼疯了,她整天唠叨,什么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哪所重点大学,什么你怎么学习成绩总不见起色,什么这次考试又因为马虎丢分了吧……我现在对学习厌倦透顶,一上课脑子里就响着她的唠叨,根本学不下去。”

“爸爸是个工程师,他从不打我骂我,但我特别怕他。只要我的成绩不进步,他一看我就拉下脸来,整天整天不理我。光考高分不行,我必须有进步他才高兴,才会夸我奖励我。明年就要中考了,我担心极了,要是考砸了怎么办?天啊,我一想到爸爸的反应,就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

迄今为止,我收到了数千封中学生的信,很多孩子提到了父母的压力,上面几段话是他们信中最平常不过的片断了,还有多封信提到这样的话:“我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我累极了,真想哪一天离开这个世界。”

对此,广州某中学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三班主任解释说,父母比孩子对学习更着急,是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了。就她看来,父母们造成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应试教育低。一直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知名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说,父母的压力远超过教师,是孩子们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

为什么父母们给孩子制造了这么大的压力?

徐浩渊博士说,最简单的解释是,父母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他们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父母,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家长希望孩子好,但常不知道该怎么做。”徐浩渊博士说:“最常见的是,他们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结果,他们出于爱心教育孩子,最后却发展出束缚孩子成长的非爱行为。”

“请举一个例子,好吗?”我问道。

听到这个最简单不过的问话,50多岁的徐博士突然哽咽起来,她忍着泪花讲了一个“每次必然让她流泪的真实故事”:

小学生小刚(化名,下同)突然跳楼自杀。他留下遗书对爸爸妈妈说,他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他们的期望,累极了。爸爸妈妈常说,他们对他很失望,他不想让爸爸妈妈再失望,所以想到了死。自杀前,他砸碎了自己的储钱罐,把攒了几年的零花钱留给了爸爸妈妈。他说,他走了,爸爸妈妈不需要那么辛苦了,如果他留下的钱不够,爸爸妈妈可以加些钱,“坐坐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

回忆到这里,徐博士的泪水忍不住流下来。她说,小刚那么爱父母,他希望父母“坐坐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这其实是他自己最大的向往。他认为这是最好的事情,自己实现不了了,但希望自己最爱的父母去实现。

小刚的心理机制是投射,他最希望做一件事情,但自己得不到,就希望最爱的父母得到。他是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到了父母的身上。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情况下也是投射,他们有种种心理需求,但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实现。孩子是最爱的人,孩子实现了,就像是自己的实现。

“这种心理是‘孩子不急父母急’的根本原因。”徐博士说:“父母们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却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转嫁给了孩子。”

转嫁一:有劲儿全往孩子身上使,“全陪妈妈”逼儿子成“少白头”

董太太的女儿蓉蓉上高二了,现在什么家务活都不干。这倒不是董太太刻意惯出来的。一开始,董太太还要求蓉蓉做点家务,但蓉蓉只要一拖,做妈妈的就会忍不住自己动手了。譬如,看着女儿的脏衣服堆在家里,如果不去洗,董太太会觉得心烦意乱。只有洗了,心里才会痛快一点。表面的原因是,这符合自己的卫生习惯。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这样做给女儿节省了时间去学习。

尽一切可能节省女儿时间让她去学习,这成了董太太的原始心理需求。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潜意识中,她对社会的变迁感到焦虑,觉得自己适应不了目前激烈的竞争。但是,她又没有勇气去提高自己,于是就暗暗希望女儿能考上名牌大学,在社会竞争中“夺占制高点”,自己也因此产生了成就感。

所以,她有劲儿就往女儿身上使,而不是往自己身上使。

这种心理转嫁机制在妈妈的身上比较常见。不过,董太太的做法是很普通的,有一些妈妈的做法就到了一种极致。

譬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一篇名为《如此“培优”令人心疼》的文章讲到了一种怪现象:在武汉,一些妈妈把业余时间全部拿来陪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优班”,除了工作外,她们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让孩子有一刻的空闲,必须拿出全部精力去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这篇文章是一个爸爸写的,他写道:

儿子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被他妈妈逼着“培优”,从没有过过周末。6年来,妻子把他送进的“培优班”不下30个。儿子自嘲是见不到阳光的人,早晨6时走,晚上11时休息。经常晚上八九时就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一看,他斜靠在床上,流着口水睡得正香,手里的书掉在地上,让人心疼!

儿子五年级时长出几根白发,当时我没在意。上初中后,儿子白发越来越多,现在看起来像个小老头……我们担心孩子有病,带儿子看了好多医院,看了西医又看中医,医生的结论是孩子精神压力过大。按医嘱买回核桃、黑芝麻给儿子吃,可儿子的白发仍不见少。

每天早上6时,妻子准时叫儿子起床复习功课。即便上厕所、吃早餐时,妻子也要让儿子多背几个单词。儿子上小学时,每天下午5时30分放学。妻子在校门口直接将儿子从汉阳接到武昌,赶6时的“培优班”。公共汽车上,妻子一手端饭,一手拿水。儿子在车上解决完晚餐后就上“培优班”了。晚上9时下课回家,儿子还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

并且,这样的妈妈成了一个群体,她们相互交流信息,听说哪个“培优班”好,就会相互告知,然后纷纷去替孩子报名。

这些“全陪妈妈”将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提高孩子的能力”,尽管出现了明显的负面效果仍不肯停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这是极端的“有劲儿就往孩子身上使”,她们看似是为孩子,但内心中,她们是为自己不能适应社会而焦虑。

徐博士说:“很多妈妈,自己完全停止成长了,她们能不焦虑吗?但她们不努力让自己成长,而是将压力全放在孩子身上。她们说,这是爱,但不客气地说,她们是在转嫁自己的焦虑。”

转嫁二:把“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知识分子要求孩子更上一层楼

前面的转嫁方式中,父母一方停止成长,而将“提高竞争能力”的压力完全转嫁给孩子。但还有一些家长,自己并没停止成长,但孩子则成了他们证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独立成长的另外一个人。只有孩子成功了,自己才有脸面。如果孩子不能出类拔萃,自己会觉得很丢脸。

著名教育家徐国静说,她发现工人妈妈们对孩子的发展很满足,她们说,我儿子学习不错,要考大学;女儿成绩不怎么好,但她有梦想,将来一定有出息。但“知识妈妈”们对孩子的标准普遍苛刻,因为她们比的不是孩子有没有考上大学,而是有没有考上清华、北大,是否去了哈佛。

这是一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问题。“理想自我”总比“现实自我”高一层,工人妈妈的“理想自我”可能是成为知识分子,孩子只要达到这个水平就行了。但“知识妈妈”的理想自我更高一层,孩子必须达到这个水平她们才心满意足。但在很多方面,工人家庭和知识家庭的孩子的起跑线是一样的,知识家庭的孩子并不比工人家庭有优势,但却承受了父母更高的压力。

一个妈妈诉苦说,自己听了很多讲座,看了许多教育书籍,希望女儿能学习绘画、英语、舞蹈和音乐,所以专门在少年宫附近买了房子。尽管这套房子格局不好,又很贵。但上中学以后,她发现女儿成绩变差了,她的“全方位”设计落空了,而且女儿变得特别不听话。自己付出这么多,为什么会换来这个结果?这位妈妈陷入痛苦之中。

徐国静认为,这些父母其实都在不自觉中把自己当成“债主”,甚至逼孩子“还债”,从而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上,亲情关系也变得像“债主”和“债务人”般紧张,这样的家庭环境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转嫁三:孩子是实现目标的对象,教育学家的“完美教育”逼孩子自杀

徐浩渊博士也说,一些高知家庭的父母压力是极其沉重的,她知道有两个家庭,父母都是教育学教授,孩子却自杀了。

其中一家父母都是某师范大学教师,他们为孩子设计了一套“完美”路线,要求孩子严格按照路线去发展。孩子小时候还不错,但年龄越大问题越多。第一次高考时,没考上重点大学。在父母的要求下,他第二年参加了复考。就在考试成绩公布的前一天,因为担心自己考不上父母要求的重点大学,他跳楼自杀了。

令人痛惜的是,成绩公布后,他的分数超出了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徐博士说,这个孩子的父母,作为教育学教授,显然无法容忍“自己的孩子教育不成功”这样的结果。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结果无疑是对自己职业的嘲笑和否定。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前者的特征是,“我”将对方视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个人,而后者的特征是,“我”将另一个人当作了自己实现目标的对象或工具。无论目标是多么伟大,当一个人将另一个人视为对象或工具时,这种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按照这个理论,这两个教育学教授,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因为孩子成了他们教育学理论的实验对象。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他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人格,但这两个教育学教授,和那些“全陪妈妈”一样,他们都忘记了这一点,他们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转嫁四:通过打孩子宣泄情绪,“打是亲,骂是爱”的潜意识并不伟大

小龙的语文考试不及格,爸爸把他揍了一顿,并且告诉徐博士:“就这么一个孩子,我们爱得不得了。打他是为了他好,再这样下去,他以后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那可怎么办?打是亲,骂是爱,我怎么就不打邻居的孩子啊?”

但是爱的结果呢?小龙的语文成绩毫无长进,他还对语文课产生了厌恶感。显然,小龙消受不了父亲的“爱”。

但是,这真的是爱吗?徐博士说,是,但又不是。在意识上,小龙的父亲是为了爱,但在潜意识上,通过打孩子,做父亲的可以宣泄自己在其他地方郁积的负性情绪。

她说,做父母的必须要学会问自己一句,“我真考虑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了吗?我是不是把自己的心理需求转嫁给了孩子?”

譬如,小龙的父亲还做过这样一件事:小龙闹着要买一双昂贵的耐克鞋,这要花掉爸爸半个月的收入,但小龙的父亲咬咬牙还是买了。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看到邻居家的孩子脚上穿着一双耐克鞋,如果自己的儿子没有,比不上人家,多丢面子啊?让儿子穿上名鞋,看似满足的是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满足的是做父亲的虚荣心。

一些家长,当对孩子的暴力起不到效果时,会将暴力转向自己,做一些自残的极端事情。“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上讲到一个事情:重庆一位“望女成凤”的张先生,为给“屡教不改”的女儿一点“颜色”看,竟用菜刀剁下自己的左手小指。看到父亲的鲜血,女儿才慌了手脚,跪在地上使劲打自己的耳光,向父亲认错。这位45岁的父亲说:“女儿从小娇生惯养,虽然已经16岁了,但是她的心理年龄可能也不过12岁,打实在不起作用,我只能这样做。”

父母的转嫁为什么容易成功?

在采访中,徐博士几次感叹说:“为什么家长们的忘性这么大?他们难道彻底忘了自己童年时的愿望、感受?他们难道忘了被父母控制一切的郁闷和痛苦?为什么他们现在做了父母,给孩子的压力更大?”

她分析说,这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个人原因。做父母的在转嫁焦虑,他们担心跟不上社会的步伐,担心被社会淘汰,但自己又缺乏成长空间,于是将成长的压力全放到了孩子身上。

第二,社会原因。现代社会的确缺乏保障,这严重加大了父母的焦虑。

在一个论坛上,处处可以见到第二种原因。一位母亲说,不逼不行啊,面对激烈的竞争,要想将来出人头地,只有“从娃娃抓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两个原因总是综合在一起的,一位妈妈说,他们两口子都是下岗职工,但仍然咬紧牙关送孩子培优。从孩子二年级起,就送他上培优班:语、数、外、武术、美术、音乐,总共有十来个,前后花了2万多元,就是希望他长大后,能有份像样的工作,不会面临下岗。

以前,我们是大锅饭,不讲竞争。现在,我们是比西方社会还讲竞争,而且升学似乎成了唯一的竞争路线,绝大多数家庭都将希望寄托在这条路线上,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最初,只有高考压力大。后来,中考的压力越来越大,现在一些地方中考的难度已超过高考。慢慢地,压力渗透到小学、幼儿园,甚至产前,已经是“竞争从娃娃抓起”。

孩子很在乎父母的情绪

徐博士在几十所中学做过演讲,每次到最后,她都会问孩子们一句:“你们最希望谁听我讲课?”孩子们每次都几乎一致地回答“爸爸!”“妈妈!”

教师和父母同为应试教育的两个直接与孩子们打交道的链条,但为什么孩子们几乎只希望父母去听听心理学家讲教育?

徐博士说,因为孩子们在乎的其实不是学习,而是爱。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核心是学习。而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家长们认为,爱孩子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好好学习,而孩子们知道,成绩与爱是画上等号的。

在记者收到的信件中,许多中学生都提到,“我只有取得好成绩,父母才会夸我。”“只有我学习好,父母才会给我好脸色。”孩子们是将学习与爱之间画上了等号,他们知道,只有学习好,才能赢得父母的爱。

不仅如此,孩子们也疼爱父母。像文中最初提到的自杀的小学生,他是多么的爱爸爸妈妈。徐博士说,相对于成年的父母,孩子们更像是一个敏感的心理学家,父母只考虑他们的生存,他们却特别在乎父母的情绪,对父母的心理变化非常敏感。他们很容易围绕着父母情绪转,而父母也会有意无意地利用自己的情绪去控制孩子。

一名男大学生,在徐博士网站上发帖子说,他现在“不能去做我想做的事,如果去做了,不但父母不高兴,我也不会开心”。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徐博士的网上咨询中,他说出了这源自上中学时的一件事情。当时,他想去爬泰山旁边的一座荒山,但父母激烈反对,他做了长时间的工作,父母最后同意了。他爬山玩得非常快乐,也毫发无损地回到家里。但回来后,他发现,父母仍然不高兴,一句关心的话都不问。从此以后,他发誓再也不做让父母不高兴的事,譬如他本来不愿意上这所大学,但这是父母的意愿,为了让父母高兴,他就来了。

孩子的学习乐趣被“转嫁”

用转嫁压力的方式,父母们控制住了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去发展。他们如愿以偿了,但是,徐博士说,这会引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第一,加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一名高三班主任说,她的毕业班的学生说,他们在大学中最怕的就是妈妈的唠叨。并且,孩子们承受的不只是双倍或三倍的压力。因为,父母们不是当事人,他们并不能真正地体会到孩子们的学习压力,所以在向孩子施加压力时容易失去控制。像那位“全陪妈妈”,她在施加压力时已经失控了。

第二,侵犯了孩子的个人空间。徐博士说,在父母“严密监视”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缺乏心理疆界的概念,成人后要么容易依赖别人,要么容易去控制别人,父母不尊重他们的个人空间,他们也学不会尊重自己和别人的个人空间。

第三,令孩子形成外在评价系统。小时候,孩子太在乎父母的评价。长大后,他就容易在乎同学、老师、老板、同事等别人的评价,整日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做事情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好的评价。徐博士说,有内在评价系统的孩子,他会享受到学习本身的乐趣,这成了激励他努力学习的最大动机。但被外在评价系统控制的孩子,“天生爱学习的动机”被“为了父母而学习的动机”所取代,他们的学习会过于在乎别人的赞誉,过于在乎考试成绩,也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改变之道:与孩子一起成长

把压力转嫁给孩子是一种“双输”局面,对孩子的危害很多,家长也不舒服。因为孩子不容易心存感激,很多家长觉得很伤心,抱怨孩子不感激。怎么改变这种“双输”局面呢?徐博士建议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给孩子空间。

徐博士说,她特别不爱听孩子们说“我是个孝顺的孩子”。什么是孝顺呢?一方面,孝顺意味着尊重父母。但很多情况下,孝顺的意思是“什么都听父母的”。

但父母的意见就很对,很成熟吗?徐博士不这么认为。她说,其实,父母怄起气来常和孩子一样,缺乏理性,总是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去要求,但他们“要么提的要求根本不合理,不合时代。要么就常常只是为了捍卫父母的权威。”

徐博士说,如果父母包办孩子的成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决定,那么,孩子就学不会自己做决定,就学不会果断和思考。父母只有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个人空间,孩子才会发展出完整的独立人格。

二、自我成长。

徐博士说,很多父母其实在按照自己的理想自我在塑造孩子,但如果自己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相差太远的话,孩子长大以后,就容易出现强烈的叛逆心,因为他会发现,父母其实是“说一套做一套”。

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自己也在成长,他们就不容易对适应社会产生恐惧和过分的焦虑感。并且,如果他们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成长,就不会动辄干涉孩子的成长。

一个做了多年学生心理咨询的心理老师说,如果只是孩子的成长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但如果孩子问题的背后是父母的问题,那就很难解决,除非父母们先做改变。他还断言,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寻求怎么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在自身寻找原因的话,孩子的问题就无法解决。所以,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是最好的办法。

徐博士说,家长们应该明白,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相关的原因。要想孩子得到改变,整个家庭系统都应该发生改变。

三、进化爱的方式。

徐博士说,以前,物质匮乏,生存很容易出问题,所以父母之爱的集中表现方式就是,牺牲自己的物质,保证孩子的物质生存条件。但现在,物质匮乏已经居于次要地位,父母应该进化爱的方式,从以前关注物质的方式脱离出来,应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最后,徐博士再次强调,她希望父母们在着急的时候反省一下:

“我考虑的到底是谁的心理需求?到底是谁在焦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