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物理关于力与运动的内容【精彩八篇】

浏览

2042

文章

8

篇1:初中物理三、运动和力知识点

全文共 2196 字

+ 加入清单

一、测量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

(一)怎样描述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1)判断物体否运动时被选作参照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一般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

(3)运动: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

(4)静止: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改变。

3、运动的相对性: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4、运动的普遍性: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运动的。

5、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

(二)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1、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

(2)相同的时间比较所走的路程。

2、速度(v):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3)速度公式:v=S/t

公式中:S表示路程,单位:m(Km);

t表示时间,单位:s(h);

v表示速度,单位:m/s(Km/h)

(4)1m/s=3.6Km/h

(5)速度公式应用:

求速度:v=s/t;求路程:s=vt;求时间:t=s/v

(6)测量速度实验:测量路程s和时间t,用公式v=s/t算出速度。

(7)人步行的速度:1.4m/s;自行车的速度:5m/s。

3、机械运动分类

(1)按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速度分: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理解: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力是不可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产生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4)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共线,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力的示意图:用线段的长短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来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上箭头的方向来表示力的方向。

作力的示意图时,要对物体先进行受力分析,受力分析遵循一定的顺序:重力、弹力、摩擦力。

(6)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7)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8)力的测量:

①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②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

“选”: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

“调”:将弹簧测力计按所需位置放好,指针是否指零,不在校正;

“测”: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四、运动与力的关系

(一)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是因为它受到摩擦阻力。

3、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实验

小车要从斜面同一高度放下,使小车在水平面上的速度相同。

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

推理:假如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4、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表明,力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一切物体如果不受外力,都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牛顿第一定律是科学推理,得出的理想实验,不能用实验验证。

(4)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的要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惯性

(1)物理学中,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2)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3)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普遍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4)惯性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5)惯性的利用和防止现象:汽车启动—向后倒,汽车刹车—向前倾。安全带;安全气囊。

(二)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

1、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3、物体受平衡力作用,会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

4、力和运动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考物理知识点: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物理知识点: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叫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上述的“没有受到外力作用”需要正确理解,实际当中不受外力的物体少见,这里指的是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外力作用相互抵消,相当于没有受到外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这样理解第一定律就行。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不是完全用实验可以证实的,它必须用实验+推理的方法,如上图所示:从同一高度滑下的小车,在粗糙的毛巾平板上滑行的距离最短,在光滑的玻璃平板上滑行的距离最长,由于绝对光滑的平面是没有的,因此可以猜想:如果小车在足够长、绝对光滑的平板上滑行,它就会永远永远的运动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考物理知识点:分子运动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物理知识点:分子运动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粒子。②分子的体积非常小(直径约为0.3~0.4nm)。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体积________20ml)。

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构成的。

二扩散①定义: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没有方向)。

②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固态,气态,液态中(书图)。

③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时间)的做无规则(空间)运动,也表明分子间有间隔。

三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表明分子间有引力。

②固体液体很难压缩→表明分子间有斥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注:引力和斥力是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考物理知识点:运动和力详解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物理知识点:运动和力详解

【例1】在第五届“中国湛江海上国际龙舟邀请赛”,在划龙舟比赛活动中,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龙舟上的运动员为参照物,龙舟是运动的

B.龙舟漂浮在水面上时,龙舟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

C.桨往后划,龙舟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停止划桨后,龙舟还会继续前进一段距离,是因为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例2】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以下描述符合牛顿第一定律的是

A.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力

B.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只有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

D.运动的小球如果不受力,将一直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例3】如图所示,小刘同学站在电子秤上测体重,下列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A.小刘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电子秤的支持力

B.电子秤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电子秤的支持力

C.小刘受到的重力和电子秤对小刘的支持力

D.小刘受到的重力和小刘对电子秤的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物理知识点及题型:运动和力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运动和力

知识点总结

牛顿因一颗苹果而有了成就,还是一颗苹果因为牛顿而出名了?二者结合成就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又称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常见考法

本知识主要考查对于惯性的理解,惯性定律的应用,题目的形式为选择、填空等。内容考查的难度不大,只要能理解惯性定律即可。

误区提醒

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3、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典型例题】

例析: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是静止的

B.惯性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力时具有惯性,物体受力后,它的惯性就减小或消失了

C.把铁锤的锤柄在地上碰几下,锤头便套紧了,这是利用了锤柄的惯性

D.公共汽车刹车时车上的人站不稳,这是由于人具有惯性的原因

解析:

A.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惯性大小与受力无关,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C.锤头套紧不是利用锤柄的惯性,而是利用锤头具有惯性。

D.汽车上的人原来是与车一起运动的,刹车时,人由于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所以站不稳。

答案:A、B、C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考物理知识点:运动和力的关系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物理知识点:运动和力的关系

1、惯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个规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也成为惯性定律。

3、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4、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与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快慢、物体的形状、所处的空间、是否受力无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5、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惯性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是有条件的,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考物理知识点:运动和力

全文共 1273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物理知识点:运动和力

知识方法点拨

(1)判断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方法

相互作用力:符合A给B的某某力与B给A的某某力这种关系的两个力是相互作用力。(注:初中阶段,除A给B的压力与B给A的支持力这对相互作用力中“压”和“支持”用了不同的词语表述以外,对其它相互作用的两个力进行描述时,某某必为相同词语,如A给B的吸引力与B给A的吸引力、A给B的摩擦力与B给A的摩擦力……,而压力和支持力这对相互作用力也可以用相同词汇描述为A给B的弹力和B给A的弹力。)

平衡力:若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我们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对该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同一直线上的所有力叫做平衡力,即向上的所有力与向下的所有力是平衡力,向左的所有力与向右的所有力是平衡力,向前的所有力与向后的所有力是平衡力。

(2)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计算静摩擦的大小,只需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列平衡等式即可得答案。不同状态下,静摩擦的大小也是不同的,要分别计算得到各个状态的静摩擦。

计算滑动摩擦的大小,只需找到一个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对该状态时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列平衡等式计算即可。不同运动状态下,只要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滑动摩擦力大小也不变,故滑动摩擦力只需算得一次,其它状态均为此值。

易错易混雷区

(1)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无一例外。若物体受非平衡力,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此时惯性未能成功维持得住原有的运动状态,但即便如此,物体此时仍具有惯性。

(3)影响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是质量,惯性与速度、运动状态无关。

(4)惯性不是力(作用),而是物体自身的性质,所以“惯性力”、“惯性作用”、“受惯性”的说法都是错的,将惯性与力去进行大小比较也是错的,对于惯性正确的说法包括:“(具)有惯性”、“因为惯性”、“利用惯性”、“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速度大小、运动方向、匀速与否均无关,只要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不变。

★典型试题

1、歼击机在进入战斗状态时要丢掉副油箱,这样做是为了()

A.减小质量,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B.减小质量,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

C.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D.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

【答案】A

【解析】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歼击机在战斗前要抛掉副油箱,是为了减小飞机的质量来减小飞机的惯性,使自身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以提高歼击机的灵活性。故选A。

2、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助跑,是为了增大惯性

B.赛车能快速启动和刹车,是因为赛车没有惯性

C.运动员跑到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

D.足球静止时没有惯性,踢出后才具有惯性

【答案】C

【解析】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不变,惯性不变,A错误;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均有惯性,B、D错误;

运动员跑到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C正确;

故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三物理热和能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中的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r,引力=斥力。

②d<r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主要作用。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