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犬戎族是匈奴吗(汇集20篇)

浏览

1816

文章

82

篇1:北击匈奴,汉武帝是否将匈奴彻底打败了?

全文共 1762 字

+ 加入清单

提到匈奴,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秦汉时期与匈奴之间的战争,蒙恬、霍去病都对匈奴进行过打击,王昭君也是因此远嫁。匈奴与中原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数百年,也一直影响着当时的中国的历史进程。那么在汉武帝时期,究竟是不是彻底将匈奴击败了呢?

“汉武雄图载史册,长城内外尽烽烟”,提起汉武大帝刘彻,很多人的脑海里就会显现出威武的大汉骑兵与匈奴人决战于草原的场景。汉武大帝刘彻经过30多的战争打垮了汉朝周围的所有对手,创造了华夏民族前所未有的尊严,汉人、汉语、汉字都充满着对汉朝的向往和尊敬。经过统计,在中国历史上出现最多的国号就是汉,如西汉、东汉、蜀汉、成汉等等。不过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汉武帝耗尽了国力究竟算不算彻底打败匈奴人?

一、汉朝前期受尽了匈奴的侮辱,韬光养晦的忍耐

汉朝建立的初期,民生凋敝,百业待兴,根本没有力气和匈奴进行大规模长期战争。汉高祖刘邦曾经和匈奴冒顿单于较量了一场,险些做了匈奴人的俘虏。经过那场教训以后,汉朝只能通过美女和金银绸缎来换取边境的安宁,匈奴单于甚至在书信中公开调戏执政的吕太后,可是汉朝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忍耐。不过匈奴并没有就此停止进攻汉朝边地,只是出动的规模小了一些而已。而汉朝在此时只能静静地看过,除非是在难以接受的情况下进行一次小规模反击。

随后汉朝的几代皇帝虽然都很注意边境的防御工作,但是仍旧无法保证边境的安宁,那种屈辱的和亲仍在继续。不过汉朝皇帝一直在发展自己本国的力量,等待时机准备报仇。在汉景帝时期发生的七国之乱险些葬送了大好的前景,匈奴骑兵就在北方虎视眈眈,一旦汉朝陷入内乱他们就会立刻南下,直扑长安。幸亏在周亚夫的统帅之下,汉朝军队迅速平定了叛乱,致使匈奴人没有可乘之机。同时由于叛乱时间较短,战火并没有过分影响汉朝的经济发展。到了汉武帝登基之时,国家已经十分的富裕,长安城中的居民出行基本骑马,如果谁骑着母马上街会被人看不起。可见当时汉朝的富裕程度,是和匈奴人算总账的时候了。

二、汉武帝开始对匈奴全面反击,但同时也耗尽了汉朝的国力

在汉武帝继位的前期,汉朝十分的富裕,毕竟打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打钱。为了打败匈奴骑兵军团,汉朝开始大规模征集战马,最后汉朝战马的数量超过了60万匹。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打造出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部队。同时这个时期在汉朝内部统帅和名将辈出,如卫青、霍去病、赵充国、李广等等。汉武帝一声令下,他们开始开赴战场对匈奴展开大规模的反击。河西大战中匈奴军队惨败,河西地区被汉军所控制,匈奴人悲伤地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再次之后的漠北大战,卫青、霍去病堪称帝国双壁,指挥军队直捣单于王庭。此战两军共斩首九万多人,给匈奴人沉重的打击。但是在卫青、霍去病相继凋零以后,汉军再也没有这样的胜仗。首先是大将赵破奴被匈奴包围,最后全军覆没;五年以后,被寄予厚望的年轻将领李陵战败投降;最后汉朝的大将李广利在燕然山战败,最后投降匈奴。燕然山惨败以后,汉武帝停止了对匈奴的战事,因为国内实在打不起了。由于长期的战争,财政情况日益恶化,能够使用的钱越来越少,最后竟然出现了白鹿皮币。此时在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汉朝军队也是彼于应付,根本无力再北伐匈奴。此时汉武帝下了罪己诏,宣布国家再次开始休养生息,不再进行战争。

三、只能说汉武帝重创了匈奴,彻底打败还远远不到

历代的中原王朝打击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是非常困难的,基本上没有实现过彻底消灭对手的情况。即便是在唐朝,曾一度灭了突厥,但是不久以后却再次复国。这方面汉朝也不例外,汉武帝虽然一次又一次的战胜了匈奴,但是匈奴的领导指挥体系仍然健全。匈奴的力量虽然遭受了很大的削弱,但它仍然有能力威胁汉朝边境的安全,但此时的匈奴对汉朝很忌惮这是事实。

至于南匈奴投降汉朝的事情也是值得商榷的,首先是匈奴内部发生了分裂,两王子争位,最终出现了两位单于。由于南匈奴的力量远不如北匈奴强大,所以说南匈奴必须选择一个靠山或者盟友,他们选择了汉朝。汉朝皇帝也不傻,允许他们南迁,但是也有自己的条件,那就是成为汉朝北方防御力量的一部分。不过这一切都建立在汉武帝北伐匈奴之后的基础上,没有汉武帝的北伐就不会有强汉。但汉朝与匈奴争霸的完结那是在汉武帝驾崩多年以后了,在汉武帝时期,只能说其重创了匈奴,至于彻底打败的话是有水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匈牙利人是不是历史上的匈奴人?真实的匈奴人去哪了?

全文共 1372 字

+ 加入清单

匈奴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少数民族,对于古代的历史来说是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的,但是匈奴在秦汉时期非常活跃,但是到了后来就很少再看到匈奴的身影了,很多人对此也感到非常的好奇,想知道匈奴人后来究竟是都去了什么地方。而现如今也有很多人在猜测,匈奴人会不会就是现在的匈牙利人呢?那么究竟匈奴人和匈牙利人之间有没有关系,这一点究竟要如何来进行判断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匈奴人脸型复原图

在很多中国人的眼里,匈奴好像是中国的一部分,只是威胁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在汉武帝大败匈奴之后,他们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和汉朝合为一体打败了北匈奴,他们就长途奔波去了伊犁河、东亚、顿河以东的地区。

关于匈奴族的长相其实并没有准确的描述,因为北匈奴消失,多年以来南匈奴和汉族融为一体。不过罗马历史学家威格尔的话作这样的描述:“他们的身材矮而粗壮,头大而圆,阔脸,颧骨高,鼻翼宽,上唇胡须浓密,而颔下仅有一小撮硬须。

匈牙利考古学家出图了两例匈奴人的头像,并对他们做了复原,复原图如下。研究证明,匈奴人确实跟蒙古人存在血缘关系。2、匈牙利人是匈奴人吗

在欧洲有两个很神奇的民族,一个是土耳其人一个就是匈牙利人,他们是欧洲大地上的亚洲民族。土耳其人虽然都是欧洲面孔,但他们一直觉得自己是突厥人的后裔。而匈牙利人都觉得自己是匈奴的后裔,那么匈牙利人是匈奴人吗?

在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的广场有有“上帝之鞭”的匈奴战神阿提拉的雕像。匈牙利人都自认为自己是匈奴的后裔。

其实真相是亚洲的匈奴人消失200年以后,在欧洲出现了同样差不多的匈人,专家学者都认为其实亚洲的匈奴人就是欧洲的匈人。匈人在匈牙利定居,匈牙利是匈人的后裔,辗转也算是匈奴的后裔吧!3、匈奴人的下落

公元4世纪,匈奴人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在并州离石起兵立汉国,称汉王,后称帝,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311年刘渊子刘聪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西晋。

318年,匈奴贵族靳准杀死刘粲,自立为汉天王。刘聪族弟刘曜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赵,之后刘曜消灭了靳氏。

328年,羯人石勒擒杀刘曜,次年在上邽杀其太子刘熙及其将相公卿等三千余人,汉赵亡。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在中国北方衰落后,鲜卑人迅速进入蒙古高原,匈奴与鲜卑不断混血通婚,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赫连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之后击败东晋军队,夺下了关中地区,以长安为都。425年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428年北魏俘赫连昌。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连定,夏亡。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政权,史称北凉。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433年蒙逊子沮渠牧犍继位。439年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牧犍弟沮渠无讳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凉。460年,高昌北凉为柔然所攻灭。融入靠近高句丽的宇文鲜卑部落的一小支匈奴,进入辽东半岛。

一小支匈奴进入辽东半岛,融入靠近高句丽的宇文鲜卑部落。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之后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并统一中原。匈奴也在这期间融入各民族之中。五胡乱华及南北朝时代成为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场演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匈奴为什么屡屡除不尽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匈奴为何会在历史中消亡

匈奴在秦汉时期很是猖獗,不论是秦朝时期还是汉朝时期都有派将领去驻守边疆抵御匈奴,但是就是没有除尽,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便是,草原部族是消灭不了的,只要有草原就一定会有草原部族。其二,在秦朝有匈奴克星大将蒙恬驻守长城抵御匈奴,可还没有将匈奴完全除尽,秦便灭国了,到了汉朝国力强盛时,并没有及时的消灭匈奴主力骑兵,也没有尽是夺匈奴草原土地,正所谓“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反而在国力衰弱时,劳师远征,以至于对匈奴的战争连续战败。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汉朝时期任人唯亲,大量任用外戚将领(外戚四大家族卫、霍、公孙、李),排斥非嫡系将领,时常微操,朝堂上有能力的将领不受重用,反而一直重用皇亲国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中的匈奴,到底指的是什么?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中的匈奴

匈奴是古代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集团,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的寒温带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籍中,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匈奴的信仰文化

匈奴人信奉萨满教。每年在规定的日子举行集体的祭祀,比如在五月于龙城祭天地、祖先、鬼神。关于集体祭祀的地点,大致上是在单于所在的地方举行,虽然都是祭天,同时也有商讨国家大计、秋后感谢天神等任务。匈奴人对其祖宗的坟墓非常重视,不只相信祖宗死后有神灵,其他人死后也有神灵,也可以降吉凶。同时,他们也相信,人死后,也需要享用金银衣裘等等。

匈奴的后人在哪里

匈奴后裔内迁之后,逐渐改为汉姓。其后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等地,甚至还到达更远的南方。传说,位于江苏苏州的金氏,位于福建福安赛岐镇宅里村的金氏,位于安徽东至南溪古寨金氏,甘肃兰州榆中金崖镇金氏,浙江浦江郑宅镇后路金村金氏,山东文登的丛氏,这些都是匈奴人金日磾的后裔。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匈奴是怎么消失的?揭秘匈奴为何消失了

全文共 226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原地区正统王朝的史官的笔下,匈奴最终的衰落似乎是跟汉王朝对其的军事打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若是我们摘下了有色眼镜再去观察,其实真实的情况根本不是这样,匈奴的最终消失,追究其原因,还是要怪他们自己。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吾爱诗经网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吧。一、华夏认同与华夷之分的形成

以长城为标志,划分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也划分了传统意义上华夏与蛮族的边界。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北地区的农业聚落得到巨大的发展与增长,使得其不得不向外进行扩展,到农业条件相对较差的黄土高原边缘以及西辽河地区。这时,并没有明显的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甚至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游牧”。

好景不长,公元前1500年左右,全球气候由湿润走向干旱。华北的湿润期随之结束,这对处在农耕边缘区的人群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大约在商早期,这些地区的人们渐渐放弃了纯农耕的生活,开始农牧兼营,定居化程度也相应降低。青铜武器这时也渐渐在这些地区普及,生活环境较为恶劣,对资源的武力争夺愈发激烈。

到了西周中期,关中平原的“宗周”地区受到北方戎狄部族的威胁。周穆王西游,周孝王封秦人的祖先抵御西戎,周宣王伐猃狁,可能都是出于保护领土的无奈之举。但这,也阻挡不了西周被犬戎灭亡的命运。周成王东迁,自此再也没有回到渭河流域,可见戎狄侵入之深。

伴随着戎狄入侵的逐步深入,东方诸侯之间的认同也渐渐加深,产生了“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攘夷”也被提升到与“尊王”相同的高度。这就是华夏认同的萌芽。此时的戎狄也不是纯游牧人群,但游牧在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较此前大大提高。

考古资料显示,春秋末期到汉初,北方草原民族定居遗迹完全消失,随葬品全部变为小物件,需要定居畜养的猪等动物消失,只剩下可供游牧的羊、马、牛。农耕的成分完全消失,专业化的游牧终于在此时兴起。中国北方草原上的第一个游牧民族——匈奴,就是在此时悄然崛起的。

战国时期,北方边国秦、赵、燕等国都广筑长城,抵御胡人,文化认同上的华夷终于实质化为阻隔两者的长城。此时也不再有春秋早期中原国家与戎狄通婚的场景,游牧与农耕的对立自此完成。二、匈奴内部开始出问题

匈奴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游牧族群必须充分利用不同季节与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其实,这是躲避风险的无奈之举,毕竟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就会使牧群损失惨重。所以,夏秋两季让牛羊长距离迁徙,以此健体养膘,春冬两季则躲到背风山下的草场,度过寒冷的时节。

但移动使得游牧族群结构极其不稳定,很难像农耕民族一样,建立稳定的政权与秩序。匈奴社会就十分典型,在不同的游牧地区,有不同的王,左贤王、右贤王、浑邪王、休屠王等等,其实,他们就是不同部落的首领。

另一方面,游牧是一种难以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态,需要各种辅助性的生业,如贸易、掠夺、狩猎。对匈奴来说,塞北环境恶劣,狩猎、农耕的产出太少,如果部落间互相掠夺,则内耗太大,甚至两败俱伤。而长城以南富庶的农耕地区深深吸引着北方游牧人群南下掠夺,极大地填补了游牧自身的不足。于是,一种为了突破边界、获取资源而组成的“游牧国家”应运而生。游牧国家不同于一般的游牧部落联盟,而具有相对复杂的政治组织,甚至有常备军。

在汉帝国无力反击时,游牧国家还能维持,但一旦展开反击,这样的游牧国家,便会土崩瓦解。三、汉帝国反击下的崩溃

匈奴对汉帝国的掠夺一年四季不消停,这表明,这种掠夺是战略性的掠夺,而并非仅仅保证生存。这也说明,匈奴可以动员一支四季常备的军队,但这恰恰违反了游牧民族季节性的移动,造成游牧活动本身的困难。

汉初,天下初定,国家疲敝衰弱,白登之围更对匈奴产生了恐惧心理,只得与其进行和亲与贡赐贸易,但仍不能阻止匈奴对边地的掠夺。经过汉初70多年的休养生息,又恰逢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一改对匈奴和亲的姿态,而是进行战略性的反击。在这种反击之下,匈奴顷刻就显露出自己的弊端。

汉军很了解匈奴的特性,匈奴出击的时间大多选在春季。刚刚度过寒冷的冬季,初春时节正是游牧族群最困难的时侯,而这时进攻匈奴正好命中其要害,所以对匈奴的缴获动辄成千上万的牛羊。这说明为了战争,匈奴各部落聚合在一起组成军队,但游牧人手不够,只能一边放牧一边战争。战败后,匈奴人可骑着马逃走,但他们的牧群则没有这样的移动性,只能拱手送给敌军。

牧群是游牧民族的根本,这样的损失其实比人的损失还要惨痛。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机动性,在匈奴“游牧国家”的结构下,面对汉帝国的反击,反而变成了劣势。

此外,国家结构也使得匈奴丧失了各牧团分散移动,以应对季节性灾害的能力。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对乌孙的战争,“其冬,单于自将万骑击乌孙,颇得老弱,欲还。会天大雨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冬季本来是游牧族群少有的安定日子,应当在背风的山下休养,但匈奴冬天出击,让他们正好遭遇灾害,损失惨重。

自武帝的漠北决战后,匈奴内部便产生了一定的分裂,而宣帝时期的西域之战更是给匈奴以重创。匈奴的衰落分裂在汉帝国的打击下,势成必然。最终经历了五位单于并立相争,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附汉帝国,漠南漠北匈奴彻底分裂。漠南匈奴用和平的方式逐步突破长城的封锁,并最终突破华夷界限与华夏融为一体。漠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帝国的联合打击下,不得已西迁,引发了亚欧游牧带上其他民族的历史变迁。结语

除了匈奴之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西羌、东胡等也逐步突破以长城为主的封锁线,不断融入华夏之中。游牧民族突破华夷边界,以中原王朝为代表的“华夏文明”,也在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匈奴人为何热衷给被俘虏的汉人发老婆 汉人俘虏:这比被杀还可怕

全文共 773 字

+ 加入清单

匈奴族在历史上以鲁莽和善战著称,他们在对待俘虏的态度上有独特的方式,这一点在与汉族关系的历史中尤为显著。汉朝时期,匈奴族常常对汉朝发动侵扰,但他们对待汉族俘虏却颇具特色。

一、匈奴族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他们发源于蒙古高原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匈奴族逐渐壮大,开始征服周边的游牧部落并扩大领土。公元前2世纪,匈奴的统治者冒顿单于实行强力的中央集权政策,建立强大的军队,加强对周边部落的征服和控制,成为中亚草原地区最强大的游牧民族之一。

二、匈奴与汉朝的关系错综复杂

一方面展开战争,一方面也有和亲政策的实施。汉朝时期,汉武帝实行和亲政策,派遣公主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以缓和两国关系。汉族将领霍去病与匈奴多次交战,为汉朝的扩张做出了重要贡献。东汉时期,班超率军攻打匈奴,迫使匈奴向汉朝称臣。这些事件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匈奴族对待汉族俘虏的方式引人注目

他们常常将汉族俘虏娶为妻子,成为自己的一员。这种做法背后有多方面的考虑。

1、他们希望保持族群的多样性,避免近亲繁殖带来的基因问题。

2、通过婚姻联姻,可以增加政治影响力,将血缘关系延伸到汉朝朝堂。

3、婚姻联姻也有利于文化传播和知识交流,促进族群的发展。

四、被迫接受这种安排的汉族俘虏也并不都愿意

因为他们认为娶匈奴女子会降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身份。汉族男子普遍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的文化和社会地位更高,娶匈奴女子会受辱。虽然有些汉族俘虏不愿接受,但在俘虏的情况下,他们往往没有太多选择余地。

汉族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充满了战争、合作、文化交流和婚姻联姻等元素。匈奴族对待汉族俘虏的方式表现出他们在维护族群多样性、扩展政治影响力、促进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独特考量。这些故事和情节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地区的政治局势、文化特点和社会氛围,为我们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的公主与匈奴和亲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匈奴和亲公主

关于古时候我国王朝的公主和边境匈奴民族和亲,从而赋予两国短暂和平的事件不在少数,比如说那时候的王昭君出塞,就是以公主的身份嫁过去的,但是多数的与匈奴族和亲过的公主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子嗣,或者说子嗣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匈奴那边的气候问题了,有的公主嫁过去因为不适合水土,也就是水土不服,影响了身体,导致了自己不能生育,但是,这只是少数的,还有多数的不能生育的公主,其实都是自己用手段给自己绝育的。

这么做的原因,就是要说的第二点了,那时候的匈奴还有其他的草原少数民族都有一个习俗,就是父妻子继,也就是字面意思,父亲死之后,由自己的儿子来继承他的妻子,因为那时候女性的地位卑微,在匈奴看来只是一种财富,所以死后理应由儿子来继承财富,这样的习俗自然是我们汉族所不能接受的,于是那时候很多去和亲的公主宁可绝育也不愿意生有子嗣。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匈奴后裔去哪了?匈奴是现在哪个民族?

全文共 1299 字

+ 加入清单

匈奴是中国古代在北方活动的游牧民族,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了解过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役。匈奴在秦末汉初统治了中原以北的地方,实力一度和汉朝不相上下。后来在汉武帝时期决定对匈奴发起全面进攻,并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匈奴此后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但匈奴也并没有因此灭族,那匈奴后裔都去哪了呢?匈奴的血统肯定还存在,只是这些匈奴后裔早已融入到其他各民族里了。

在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中,匈奴的历史是非常长久的。但是,在中国56个民族中,却没有匈奴族。那么,中国56个民族中,为啥没有匈奴族?

在中国历史上,匈奴的历史篇幅很长,且波澜壮阔。

关于匈奴的起源,中国史书认识是在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朝皇室履癸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在吞并其他部族之后成为匈奴族。到了秦朝的时候,匈奴崛起,到了头曼时代,匈奴地盘已经很大了,东与东胡、南与秦、西与月支接壤。

秦朝时,秦始皇派蒙恬抗击匈奴,头曼单于不得不向北逃窜。后来,秦始皇死后,头曼单于又开始南下,最后在今天的巴盟乌拉河以北的头曼城,建立了北方民族第一个国家政权----匈奴汗国。

后来,头曼单于被儿子冒顿射杀,此后匈奴汗国进入了冒顿单于时代,达到了最强盛的时代。

冒顿单于继位后,开始疯狂扩张。在大败东胡王之后,随即并吞了楼烦、白羊河南王,收复了蒙恬所夺的匈奴地及汉朝一些郡县。他向西进击月氏,老上单于继位后,大败并杀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迁徙。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后臣服于匈奴。

此后,匈奴和汉朝开始了战争拉锯战,互有胜负!

很多人说,匈奴人是汉朝打跑的,其实这话需要商榷。实际上,如果匈奴不是发生内讧和天灾,汉朝打跑匈奴,还需要些时日。

在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了。对于后事,虚闾权渠单于没有安排好,结果兄弟和儿子各立山头,争夺汗位。最后,匈奴分裂了,一个儿子自称呼韩邪单于,带领着大部分匈奴人投降汉朝,也就是后来的南匈奴。一个儿子自称为郅支单于,继续占据大草原,与大汉王朝争斗。不够,因为匈奴分离,导致匈奴实力大大下降。

公元73年至91年,东汉联合南匈奴持续发动了对北匈奴的战争,那时匈奴连续发生天灾,人畜饥疫,死亡大半。在这种情况下,耿夔将北匈奴逐出漠北高原。北匈奴则逐渐向西后退,直至顿河、多瑙河流域。后来,匈奴后裔建立庞大的匈奴帝国,对东罗马帝国进行了强烈的打击。匈奴帝国灭亡后,后裔又建立了今日的匈牙利。

北匈奴大部分西迁,已经与其他国家民族融合,而在中国的南匈奴,也被汉族融化。

南下的南匈奴有数十万,聚集在山西、内蒙古一带,和汉族混居。久而久之,他们的文化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加快了民族融合。由于汉朝皇帝姓刘,为了表示忠诚,呼韩邪的后代自愿改姓为刘。今天,在中国,肯定有匈奴的后裔。不过,新中国成立后,对少数民族甄别的时候,需要看三个基本条件,独立的文化(语言)、宗教和聚集地。然而,匈奴却很悲催,这三个条件都符合,所以中国56个民族中,也就没有了匈奴族!

没有匈奴族,不代表没有匈奴后裔。据了解,匈奴人后裔的大多数是在陕西、山西以及山东居住,大多已经汉化改姓,在 刘、丛、呼延、万俟(mò qí)等姓氏中,就有匈奴后裔!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上有名的游牧民族匈奴,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一些反映汉代时期政治、经济、战争等因素的电视剧,比如《汉武大帝》,可以了解到匈奴是生活在草原和隔壁上的游牧名族。但是很多人对于匈奴不是很了解,那么匈奴是现在什么地方呢?

匈奴是现在的地方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甘肃宁夏、河套和内蒙、部分外蒙,都是他们统治过的地方。在秦朝末年到汉朝初年这段时间里,匈奴势力还是比较强大的,西汉前期匈奴逐渐强大起来,屡次进犯汉朝北部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胁,并控制着西域地区。在公元前215年,也就是秦始皇时期,秦王朝派蒙恬等将领将匈奴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东汉时匈奴内部发生了分裂,有南北匈奴之分,南匈奴进入中原内地,北匈奴则被迫从漠北向西边迁,中间经历的时间大约有300年之久,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

匈奴是现在的地方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甘肃宁夏、河套和内蒙、部分外蒙,这些都是当时他们控制的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汉朝能压制匈奴为什么汉皇帝还要把公主嫁去和亲?

全文共 1112 字

+ 加入清单

汉武帝之所以是汉朝最伟大的皇帝,除了做出经济改革的贡献以外,能压制匈奴也是原因之一。汉武帝几乎是可以横扫匈奴的入侵,保证了当时中原的稳定发展,不过既然汉朝对匈奴有绝对的统治力为什么还是有汉皇帝会把公主嫁去和亲呢?当时就已经有政治联姻的目的可能也是为了换取长期的和平,只是这些公主可能就比较惨了,毕竟不是心甘情愿的。

汉高祖白登之围后,大汉王朝创立了和亲政策。“安危托妇人”,用女子来换取和平。汉武帝时期横扫匈奴,暂时结束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亲,也仅仅是结束了与匈奴一国。在这期间,汉朝与其他塞外政权的和亲一直没有断过,解忧公主就是其中一位。

解忧公主名刘解忧,是西汉楚王刘戊的孙女。本该锦衣玉食的她,却因为爷爷当年的错误决策而受到牵连。汉景帝三年,楚王刘戊起兵参与了“七王之乱”,兵败之后全族都成了罪人。刘解忧一出生就被打上了罪人的标签。

不过虽是罪人,毕竟也是高祖血脉,没有王室的富贵,日子也比普通的老百姓要强,平平淡淡过一辈子也不是坏事,但这一切都在太初二年被打破了。武帝太初二年,同为罪臣之后的乌孙公主刘惜君因思念成疾病逝了,乌孙昆莫(国王首领,如匈奴单于)遣使上表武帝,希望能再娶一位汉家公主,以延续乌汉联盟。就这样,刘解忧作为继任者,被送到了乌孙。

太初四年,解忧公主嫁到了乌孙,做了军须靡昆莫的右夫人(左夫人是匈奴公主),地位在左夫人之下。很显然,这两个女人谁更得宠,将直接影响乌苏与汉朝和匈奴的态度。而解忧公主嫁过去之后多年没有怀孕,逐渐受到冷落。但她没有怨怼,反而更加努力的维持乌汉之间的联盟,尽足了和亲公主的责任。

军须靡昆莫去世后,因为他的儿子泥靡年纪尚轻,就传位给了堂弟肥王翁归靡,匈奴公主和解忧公主按照乌孙惯例,嫁给了新昆莫翁归靡。翁归靡继位后,乌孙国统一,这对于汉朝来说未见得是好事。因为军须靡时期,乌孙对汉朝的态度是持两端,所以也就有了左右夫人一汉一匈奴的事情。

解忧公主在处于右夫人的不利地位下,仍然坚持不懈维护乌汉关系。最终在刘解忧的影响下,翁归靡彻底归附了汉朝,这为汉朝抗击匈奴分担了很大一部分压力。解忧公主和翁归靡共生育了5个子女,看来前边多年没有怀孕,是军须靡的问题。

翁归靡统治时期,乌孙国经济、军事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翁归靡逝世后,乌孙贵族拥立军须靡之子泥靡,解忧公主又成了泥靡的右夫人。解忧公主在西域待了半个世纪,她一直活跃在乌孙的政治舞台上,配合汉朝拉拢乌孙、抵御匈奴,是名副其实的解忧公主。

汉宣帝甘露三年,年逾七十的解忧公主被获准回到汉朝,宣帝对她既怜悯又敬佩,亲自出城迎接。后来还赏赐了良田美宅,上朝时,解忧公主的待遇也和真正的汉室公主相同。半个世纪的努力,解忧公主终于洗脱了罪人的身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三国第一才女 为匈奴王生下二子后被曹操赎回 诗琴双绝一生坎坷

全文共 112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一曲名为《胡笳十八拍》的乐曲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如果说《十面埋伏》带给人们紧张与杀机,《汉宫秋月》让人感受到寂寞之情,那么《胡笳十八拍》则让人肝肠寸断,感到纠结与无奈。古人说:“文以载道。”文学之伟大在于能够用文字记录和传达一个人的思想、主张、见解以及情绪。然而,文学无法完全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可以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形式来表达和记录下来。《胡笳十八拍》以其独特的音律形式将蔡文姬的痛苦和纠结无奈表达出来,并且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蔡文姬归汉的故事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7年),当时东汉帝国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曹操为了友情将故人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从南匈奴那里用重金赎回。曹操赎回蔡文姬是出于对蔡邕的友情,然而他自己可能没有想到,这个不经意的行为对后世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早在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蔡文姬因为中原战乱被南下劫掠的匈奴人掳去,成为南匈奴左贤王的女人,随后她在南匈奴生下了两个儿子,之后的十二年里,她一直生活在南匈奴。在这段时间里,蔡文姬深感与儿子的分离之痛,无法自拔。因此,她创作了《胡笳十八拍》,以表达她对儿子的深深眷恋之情。

蔡文姬终究不是南匈奴人,她的故乡并非南匈奴。此外,她的父亲还有许多遗著需要她整理和完成。因此,蔡文姬面临着无可奈何的选择:要么回到东汉与两个儿子分离,要么留在南匈奴,使父亲的遗著永远无法见天日。最终,蔡文姬选择了后者,这就是所谓的“文姬归汉”。

在文学史上,许多有成就的文学家、艺术家甚至哲学家几乎都是在贫困和痛苦的磨砺下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果蔡文姬的人生没有遭遇丧夫(蔡文姬曾嫁给卫仲道)、丧父(蔡文姬之父蔡邕曾因为董卓之乱被王允诛杀)以及流亡他乡、与儿子分别这一系列痛苦,她的才华仍然会闪耀,但或许不会有《胡笳十八拍》这样感人肺腑的作品。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由十八个乐章组成的乐曲,通过曲调的起伏和音乐的表现力,将蔡文姬内心的痛苦与纠结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节乐章都具有独特的旋律和情感表达,从婉转悲伤到激昂慷慨,再到无奈迷茫,乐曲的旋律仿佛是蔡文姬内心的呐喊和诉说。

乐曲的旋律充满了悲怆和无奈,仿佛是蔡文姬在彷徨和痛苦中的心声。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她心中的泪水和思念,通过音乐传达出来。乐曲中的高潮部分充满了情感的释放和激情的迸发,而低潮部分则展现了蔡文姬内心的忧伤和无助。整个乐曲通过音乐的表现力,将蔡文姬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令人为之动容。

《胡笳十八拍》不仅在古代深受欢迎,而且在现代仍然广为流传和演奏。这首乐曲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音乐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通过音乐的力量,打动人心,引发人们对生命、爱与命运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既然是和亲,那么为何汉朝皇帝不能娶匈奴公主?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汉匈和亲,为何汉朝皇帝从来不娶匈奴公主?

这里会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文化因素,一个是政治考量。唐太宗李世民在和魏征对话时,同样也表达出这样的一种想法。即便是进入到明清时期,还是会有这种思想,从历史的记载就可以看到,华夏人自古以来从来都看不起这些人。

从始至终都只有匈奴的人迎娶汉朝公主,但是却并没有汉朝皇帝去迎娶匈奴公主,从这里自然就会明白,无论变成什么样子,华夏人根本就不愿意和这些人一起居住,而且始终都看不起这些蛮夷人。就算选择联姻,同样也没有办法如此接受,因为总会觉得这些人的思想和大家完全不一样,甚至生活习惯也会有一定的区别。

第2个原因就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考虑。夷狄虽然还是会有君主,但是肯定就比不上各个朝代第1个例子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就把首领的女儿变成了皇后,却发现对方和自己弟弟私通,因此就废除了皇后,结果就导致对方讨伐,一瞬间就引起了国难,差点就导致灭亡。

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案例,并不代表着就没有其他的案例,当大家在分析之后会发现还会有其他的一些事件。晋献公在攻打对方时也曾经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就把这对美丽的姐妹花带到了公众,一直都会非常的宠爱,但是在对方的挑拨之下,就开始逐渐的疏远自己的儿子,甚至还把这一个女子的儿子变成了太子。

晋献公的儿子无法承受,因此选择自杀,一时之间就导致晋国出现内乱,甚至还导致后期的隐患,因为历史上有着很多不一样的案例,这就导致大家根本就不愿意继续的出现类似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赵国就能打败匈奴 而汉却要和亲 难道汉朝的实力还不如赵国吗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中原地区因其农耕文明而昌盛,而北方则是游牧民族的主要栖息地。双方的接触常常伴随着摩擦与冲突。中原文明发达,武器精良,但游牧民族机动性强,难以被固定战胜。汉朝采取和亲政策的背后原因需要更多的了解。在早期,汉朝对匈奴战绩也曾屡次胜利,但汉朝建立初期,刘邦为了稳定国内局势,采用了和亲政策。这并不是因为汉朝实力不济,而是一种权衡和应对的策略。

赵国曾凭借胡服骑射的改革战胜游牧民族,但战国末期赵国实力下降。赵武灵王的改革重振实力,战胜了游牧民族,使得赵国在中原举足轻重。至于汉初时期,尽管汉朝实力也并非不如赵国,但刘邦面临的形势不同。

汉朝刚建立时,异姓王造反,刘邦需要巩固国家统一。当时匈奴实力也得到了增强,由冒顿单于统一的匈奴成为威胁。刘邦本人也是一位军事高手,但他所考虑的是国家长远稳定,不愿再次陷入战乱。他之前的经验也使他深刻认识到游牧民族的机动性,不适合消耗过多国力。因此,汉朝采取和亲政策,是出于国家整体利益的权衡。

另一方面,刘邦是一位深谋远虑的领袖。他看到匈奴的强大,但更看重的是国家长治久安。和亲政策虽然看似屈辱,但汉朝实力并不逊色。不同时期的匈奴也不同,早期的匈奴较为分散,而冒顿单于时期匈奴已形成大一统。刘邦能够战而胜之,说明汉朝军队战力依然强大。

汉初时期的和亲政策,确实使一些人感到不满。这是刘邦在权衡国家利益后的明智选择。随着时局的变化,汉武帝带领汉朝结束了和亲政策,采取强硬措施应对匈奴。历史变迁使得这个选择成为了正确的决策。

因此,不应简单地以赵国能战胜匈奴为标准来评价汉朝的实力。汉朝的决策是建立在复杂的国家利益考量之上,是对形势的明智判断和长远考虑。汉初时期的和亲政策并非因为实力不如赵国,而是因为政策需要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考虑。历史中的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考量,我们应该以客观的角度来理解历史决策的合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匈奴的女人丧夫之后为何都会嫁给丈夫的战友?

全文共 220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很多反应古代历史的影视剧作品当中常常看到古代的战争结束后,战场横尸遍野,到处是惨不忍睹的景象。然而真实情况下果真是这样的吗?小编的回答是:那可不一定,甚至有时候战场会很干净。在匈奴人打完仗之后会做一件事,那就是寻找自己战友的尸体,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有着大大的好处。

《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准备打仗时,要先观察星月,如果月亮圆满就去进攻,月亮亏缺就退兵。匈奴人在攻伐征战时,谁杀死敌人或俘虏敌人,都要赏赐一壶酒,所缴获的战利品也分给他们,抓到的人也给予他们充做奴婢。所以在打仗时,每个人都自动地去寻求自己的利益,善于埋伏军队以突然迎击敌人。所以他们见到敌兵就去追逐利益,如同鸟儿飞集一处。如果遇到危难失败,队伍就会瓦解,如同云雾消散。战争中谁能将战死的同伴尸体运回来,就可得到死者的全部家财。

这不仅给今天的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匈奴人的战争画面,还告诉人们,那时候的战场应该是“干净”的,基本找不到尸体的。与之对应的中原王朝其实也是这样的,据《战国策·韩策》中记载:“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形象地描述了秦军光着膀子,左手拎着人头,右手夹着俘虏,奋勇杀敌的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卖力呢?这是因为人头意味着军功,军功多了就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

“暴首三,乃校,三日,将军以不疑致士大夫劳爵。”意思是战争结束后,士兵把自己砍下的人头交上去,相关的领导将它们收集在一起进行“公示”,看看其中有无作弊现象,如果没什么问题,三天之后就可以论功行赏了。

这是人头被拿了回来,但在战中或者战后割下一个死去的人的脑袋,实在是一件费力的事情,不太方便,有没有代替的方法呢?回答是:肯定有!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用其他部位代替人头的记载。如《说文解字》中就说:“馘(读guó),军战断耳也。”选择左耳,是因为古代以左为尊。这种做法以元朝为盛。另外,西夏也有以鼻代首的记载。

仅有鼻子和耳朵吗?当然不是。垓下之战中,人们熟悉的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于是,项羽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

面对项羽的遗体,历史的场景是这样的:汉军一拥而上,自相残杀,死者达数十人。最终,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等四人各得其一体,也就是说身上的某个部位,如大腿、胳膊什么的。他们把这些带回去,汉高祖刘邦分别给予四人封侯和食邑的奖励。其中,杨喜拉开了中华四大家族之一“弘农杨氏”的序幕,可以说一次“遗体”的军功,改变了一个家族的命运。

不难看出,对于一些重要人物,可能就不至于鼻子和耳朵,他们的遗体的每一个部位分明都代表着金钱与地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对于那些重量级的人来说,甚至连尸体也很难回来了,因而不存在“可怜无定河边骨”的事情,但却依旧是“犹是春闺梦里人”!

战场在这里“干净”了不少。另外,我们想要说的是,战争在大多数时候,根本不是电视里演的那样,一方势力很强,总把另一方打个落花流水。有些战斗常常是双方打得难分胜负,很僵持,不是一时半会的工夫,而负责战斗的指挥官也都会为对方留下一段处理遗体的时间。在战斗的间隙,双方的人员都会进入曾经交战的区域,把己方战死人员的遗体抬回去。那个时候,也是双方都打不动了或者谋划下一场战斗怎么打的时候,双方的指挥官对此心知肚明。

战后,打扫战场的权利与义务当然属于胜利的一方,古人在处理这方面的事情是很科学的,他们不会让遗体腐烂,因为那样会传播瘟疫,这就排除了影视作品中漫山遍野的尸体无人去收的现象。古人一般会将战场的尸体收集起来,就地掩埋或者焚烧,但这种情况是很少的,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尸体已经在战中被弄走了,没那么多可埋可烧的。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某某战役或者一下子死了数万甚至数十万人,却找不到这些人的骸骨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之,一句话:古代战场上的遗体真的不像今天电视里演的那样,人们可以把“演的”那些镜头当作“艺术”。

好了,现在可以回到《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述以及匈奴人处理遗体的事情上来了。《史记》的记述让我们在匈奴人身上有了一个悄悄的发现。大家都知道,匈奴人实行收继婚,多数是兄弟亡故收其寡妻为已妻,包括兄收弟媳和弟收兄嫂。个别亦有子收庶母(父妾)为妻者。过去,一些人把这想像得太不堪了,认为大多数女性在死去丈夫后都被“收继”了,而他们处理“战友”遗体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女性的另一条“出路”。

匈奴人虽是全民皆兵的,但女人做的毕竟还是一些“后勤”的工作。今天的学者分析他们的人口应该在100-150万之间,我们按男女比例各一半来计算,应该有50-75万女人,少中青如果各占三分之一,匈奴成年或者为人妻的女人应该在15-25万之间。这些人在丈夫死后都会被收继吗?《史记·匈奴列传》告诉人们当然不是。

我们保守地估计,匈奴这个好战的民族每年在与中原王朝的交战中,至少死去1万男人是不成问题的,这1万失去丈夫的女人恐怕大多数是再嫁给了从战场上抬回丈夫遗体的士兵。而这个数字一定是高于正常死亡的,也就是说,匈奴女人的被收继其实连一半都没有占到,他她们会在丈夫战死后,嫁给丈夫的战友,虽然这也是一种收继,但明显要比被丈夫的兄弟收继文明多了。在女人被匈奴的男人视为财富的年代,人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匈奴的男人会像战场上杀敌一样勇猛地弄走“战友”的遗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刘邦白登之围被匈奴围困的时候,他是怎么脱身的?

全文共 1476 字

+ 加入清单

秦汉时期,与匈奴之间的争斗一直都不曾停歇,在汉武帝还没有出世之前,西汉刚建立不久,高祖刘邦时期,曾经有过一次很著名的困战,白登之围。在这一场刘邦与匈奴之间的战役中,匈奴利用气候的优势,几乎快要将刘邦以及军队消灭,但是这个时候,谋士陈平为刘邦出了一个计策,就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陈平到底出的是什么主意呢?

匈奴是中国北方一个强大的民族,它历史悠久,靠游牧生活为主,居住地不固定,随着水草的变化而迁徙。匈奴在秦末汉初的时候实力最为强大,尤其是冒顿单于做了匈奴的一把手之后,他统一北方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不断侵扰中原地区的政权。

汉朝建立后,匈奴依旧不断南下,入侵汉朝的山西北部地区。此时山西北部是汉朝异性诸侯王韩王信(注:此韩信是战国时期韩国的皇室成员,并非淮阴侯韩信,所以史书多称之为韩王信)的封地,无力抵抗匈奴的侵扰,只好和匈奴求和。

刘邦作为皇帝,对于韩王信和匈奴走得太近这件事,很不爽,他怀疑韩王信可能私通匈奴,背叛汉朝。韩王信为了自保,干脆直接投靠了匈奴,并且联合匈奴里应外合,准备攻取太原等城池。刘邦哪里能够容忍匈奴和叛贼造次,加上汉朝刚刚建国,刘邦要扬名立威,给匈奴一个下马威。刘邦率领大军32万,御驾亲征,妄图消灭匈奴主力。

此时汉军中能够打仗的已经不多了,开国猛将基本上都被刘邦杀完了,谋臣张良也深知明哲保身的道理,他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躲在家里养老。刚开始,汉军还打了几个漂亮的小胜仗,刘邦沾沾自喜,匈奴不过如此,还是我大汗军团厉害。

殊不知,刘邦已经中了匈奴人的圈套。此时正值寒冬季节,匈奴人要充分利用气候,引诱汉军来到寒冷的大同。汉军大多数是中原地区人或是之前的楚国人,生平哪里遇到过这么寒冷的天气,而对于匈奴来说,大同的温度就相当于夏天一样,因此还没有开战战斗,汉军就被冻死了一大片。

当汉朝军队深入到大同城东白登山上的时候,事先埋伏在这里的匈奴主力军把汉军团团包围。刘邦率领的汉军成了一支孤军,天气寒冷,粮草缺乏,天还下起了大雪。汉军试图打几次突围战,但是面对强大的匈奴骑兵,最终都失败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粮草在减少,士兵冻死冻伤的人数越来越多,如此耗下去,就算匈奴人不进攻,汉军也会全军覆没。汉朝建国以来第一次危机摆在刘邦面前,难倒天要灭大汉朝吗?

就在紧急关头,一位牛人出现了,他叫陈平。陈平也是西汉的开国功臣,重要谋臣。他的拿手之作就是楚汉争霸期间,进言用重金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最后把项羽的智囊范增气得郁闷而死。

陈平站在白登山的最高处,远眺匈奴大军。他看到冒顿单于和妻子阏氏有说有笑的,突然心生一计。当即让军中有画画特长的士兵,画了几幅汉朝美女的画像,同时拿出重金,派出使者,偷偷的去拜见阏氏。

使者拿着重金和几幅美女画像,见到阏氏后说,我汉朝皇帝身陷困境,打算给冒顿单于送一批美女,如画中所画的这样,以求脱身。自古没有男人不爱美女的,如果单于有了新欢,必定会冷落了阏氏您呀。

如果可以的话,您(指阏氏)收下这些重金,然后劝单于退兵吧。阏氏就收下了重金。然后去给冒顿单于做思想工作了。接下来的话史书有记载,阏氏对老公冒顿单于说:“汉天子亦有神灵,得其土地,非能有也”。

用现在的话说,大概意思就是汉朝皇帝有上天神灵的庇护,就算占领他们的土地,我们也无法长期拥有,然后又说汉军的几十万援军正在路上,说的冒顿单于心里也开始打鼓。再加上匈奴事先和韩王信的部下约好会师的,可是那边的人还可以来到,冒顿又担心韩王信的部下反水了,综合考虑之下,把包围圈打开了一个口子,刘邦和士兵们赶快逃走了。

这次事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匈奴打不死赶不走,为何却被女人和和亲征服了?

全文共 134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匈奴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还真的挺厉害的一个名族的,和中原真的是斗了不知道多少年,但是大家或许也发现了,这个匈奴人是真的打也打不死,赶也赶不走了,哈哈,像个臭虫一样,最近又有人说了,其实匈奴人好像也挺好征服的,话说搞个和亲就完事了啊,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匈奴与汉人之间是文明之间的冲突,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矛盾。匈奴所处的地理环境较为恶劣,广袤的草原,只能放牧,随畜牧而转移,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十分脆弱。遇到困难时期,逼急了,为了生存就只能南下侵略掠夺。加上游牧民族的骑兵,对中原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具有绝对的优势,所以侵略往往比较容易得势。骑兵机动性又比较强,掠夺完逃走也快,很难被抓到。故而久而久之,游牧民族就养成了掠夺成性的特点,对中原边境的安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应该来讲,匈奴人崛起主要是从战果末期开始的,当时抵抗匈奴人的主力军是赵国。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政策,修建长城,抵御匈奴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还达不到压制的优势。

到了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将匈奴赶出河套地区跟河西走廊。秦朝这个时期,总体上战力略强于匈奴,但也仅仅只能将匈奴赶出他们不擅长经营的农耕地区。

秦末天下大乱,中原处于混战之中,无暇顾及北方。这个时候匈奴又乘机崛起了,逐渐强大起来。

西汉初期,匈奴更加强大,屡次侵扰进犯,并控制了西域,对西汉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汉高祖刘邦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几次战争汉朝都是处于下风,甚至刘邦还数次被困,差点丧命。而后经历文景之治,汉王朝国力逐渐提高,人口、经济也积累起来了,到汉武帝时期,国家强盛,加上有了优质的战马,对匈奴数次用兵,终于将其赶到漠北,分裂成五部。

自此匈奴开始衰弱,但汉王朝对匈奴的打击也仅限于此。深入漠北的话,一来战争消耗了巨大的国力,再也支撑不起继续作战,二来毕竟农耕文明的部队,深入到自己不擅长的草原地区,短期可以闪电战取得成功,长期则很难,且治理起来也是一件麻烦事。

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率众投降西汉,加速了匈奴的分裂,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也基本解除。但毕竟他们还没有灭亡,不稳定因素还是存在的。在之后的西汉时期,汉朝秉持的休养生息的国策,所以对他们尽可能的是采取和平对待的策略。汉元帝时期,利用王昭君和亲匈奴,迎来了60余年的和平。

从以上的历史过程来看,文明之间的冲突,一方彻底消灭一方是很难的,除非是将对方的文明形态彻底改变。即便是通过战争压制对方,也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从先秦到秦朝,到西汉初期,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国力逐渐强大,才敢真正地进行深入的战争,前后逾百年,可见一斑。

所以作为农耕文明的中原王朝,文化基因里就比较喜欢稳定,固定在自己本来的土地上生存,侵略性较弱。即便是打败了游牧文明的匈奴,之后长期还是采取了代价较小的策略进行制衡,比如分裂对方跟和亲政策。

相比之下和亲是最划算的,只需要出个女人就可以了。在封建时代,女性地位低下,即便是出身在皇家,也是拿来做政治筹码利用起来的,自然和亲也就顺理成章。和亲不仅可以带来和平,还能促进两个文明之间的交流,正面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但要说明一点的是,不能单纯只看到“用女人就摆平”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背后是敌我双方势力此消彼长的历史趋势下,才应运而生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上西汉韩安国主张与匈奴和亲,为什么又抗击匈奴?

全文共 3114 字

+ 加入清单

西汉时期,一直都面对着一个外部的强大的敌人,匈奴,而与匈奴的对抗并非是从西汉才开始,只不过在西汉创立之初,好几任皇帝时期都选择了休养生息,没有发动战争。不过,没有发动并不代表当时没有人主战,有人主站就会有人主和。然而在这中间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虽然主和,但是却在后来抵御匈奴的时候冲在最前面,他就是韩安国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派使者来汉朝请求和亲。西汉自高祖白登山被围之后,文、景两帝,包括女汉子吕后,都奉行“无为而治”的国策:一边给匈奴送女人——所谓的“和亲”,一边窝在家里老老实实搞生产。

这次请求和亲,到底是像往常一样同意还是趁机翻脸开打,汉武帝和一众大臣在朝堂商议。主战派与主和派争论不休,这时,一位御史大夫跳出来说:“咱们军队跑到千里之外——那么远的地方去打仗,就如同强弩之末,到那里也没劲了。再说,匈奴那地方离咱太远,得到也没什么用处,无利可图,打这仗干嘛?所以,还是和亲吧,天下太平!”

主和派的官僚们立即齐声附和,最后力压主战派,和亲一事顺利谈妥。从历史来看,汉匈战争前的最后一次和亲,就这么被这位御史大夫极力促成了,这位御史大夫名叫韩安国。不论是当时的主战派,还是后世的热血青年,都对主和的韩安国恨得牙根痒,说上许多理由,其实就是不敢打,妥妥一个投降派。但实际上,韩安国和亲主张说明,他对当时国家的军事实力有准确的估量。而他本人,更是一位拥有谋略、计策的能臣,在景帝、武帝时期,出镜率相当高。

一、一战成名

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今商丘民权县)人,早年拜师学习《韩非子》和其它学说。他聪明好学博采众长,成长为远近闻名的集学问、辩论于一身的能人,并被梁王(景帝之弟刘武)慧眼识珠,请入朝中担任中大夫。而韩安国很快就显露能力,成为梁王不可或缺的重要谋士。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叛军一路高歌挺进到梁国。危难之中,韩安国被梁王刘武任命为将军,抵御叛军的围攻。韩安国稳固防守,另一位将军张羽则奋力厮杀,将士的拼死抵抗使叛军无法绕过梁国这一防线,因为牵制住叛军的主力,为最后平息叛乱七国之乱贡献了力量。韩安国因此一战成名,梁王刘武也更加倚重于他。

受梁王的重用,韩安国也忠心而侍,为梁王排忧解难。

二、断“家”务事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这“家”还是皇家——窦太后、景帝与梁王,他们之间越来越僵化的关系,事情更加棘手。

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景帝和梁王,窦太后更偏爱小儿子梁王,不论权力还是财物,都大力赏赐。景帝是孝子,对母亲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梁王以为有母亲撑腰,渐渐地有恃无恐,在封地内大兴土木,出行的动静弄得比皇帝还大,这就让景帝有所不满了。太后得知后,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臣。

这次梁国派来的使臣恰恰是韩安国,这下他可撞到枪眼上了——太后、景帝、梁王关系僵持,一不小心就是掉脑袋的事。韩安国清楚当下的处境,他没有直接向太后、皇帝请罪,而是去找了馆陶公主——窦太后的女儿。

一见到公主,韩安国就哭着说:“从前七国叛乱时,各诸侯都起兵,梁王一想起太后跟皇帝在关中就流眼泪水,他知道跟皇帝最亲,所以拼命抵抗,因而叛军才无法向西进军,这不都是梁王的功劳吗?而现在,梁王用皇帝赏赐的车子、旗帜出行,虽然排场大了点,但不过是向小地方的人炫耀,自己的父兄都是皇帝,母后与兄长都爱他,这又有什么过错呢?太后因此苛责他,他知道后整日泪流不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太后为什么不体恤一下做儿子孝顺、做臣子忠心的梁王呢?”

馆陶公主将这些话告诉给窦太后,太后大喜,并把这话原封不动地告诉景帝。景帝心结打开,对韩安国等使者大大奖赏,从此对刘武更加宠爱。不能不说,韩安国的诡辩很厉害,把黑的都说成了白的,他这手亲情牌打得更漂亮,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家庭危机,也是政治危机。

“春色满园关不住”——韩安国的能力、名声正如这“春色”一般,从梁国传到了朝廷,受到景帝与太后的信任。

三、死灰复燃

不过韩安国不是完人,有一次,他就因为犯事被捕下狱。“虎落平阳被犬欺”啊,狱卒言语间对韩安国多有侮蔑。韩安国听了不受用就说:“你小子知不知道,死灰有可能会复燃吗?”不料那狱卒答道:“就算它复燃,我也能一泡尿给它浇灭了!”

不过,这位狱卒很快就后悔了。梁国内史空缺,因为之前在太后那里留下好印象,韩安国被窦太后任命为太史,从一名囚徒翻身为年俸二千石的官员。狱卒闻讯,职位也不要了,撒腿逃命。韩安国下令,你不回来就任,我就灭你宗族。无奈,这位狱卒回家安排好后事,向韩安国谢罪来。没想到,韩安国大笑道:“你可以撒尿了!”狱卒不知所措之际,韩安国又说:“这事不值得我惩办你,回去好好工作吧。”

相比李广对待霸陵尉,韩安国的胸襟,不得不让人佩服!

四、替梁王收拾“烂账”

话说回来,梁国内史这职位,梁王属意的人还真不是韩安国,而是“新宠”——齐人公孙诡。公孙诡不断游说梁王,向皇帝申请做皇位接班人,并增加封地。对于立刘武为储君一事,景帝似有此意,但朝中袁盎的反对声最高,在梁王的授意下,公孙诡将袁盎暗杀。景帝知道后,派使臣去梁国务必捉拿公孙诡。但使臣来了十批,却一批一批空手而回——根本找不到人。人的去向,韩安国心知肚明,他来到梁王宫中,一看到梁王就哭起来:“大王没有好的臣子辅佐以至到这种地步,既然抓不到公孙诡,请您赐我一死吧!”

梁王不允许,韩安国继续两眼泪流,从太上皇刘太公与高祖的关系、景帝与废太子刘荣的关系说起,劝诫梁王,治理天下,不能以私情乱公事,就算是亲父子也无法保证不会有变化。如今皇上因为太后不置办您,如果太后去世了,您还能依靠谁?

一语点醒梦中人,梁王痛哭流涕交出公孙诡。公孙诡畏罪自杀,景帝既往不咎,梁王派人杀袁盎的这笔烂账,算是被韩安国一把抹干净了。从此,景帝与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

五、抵御匈奴

除了是一名颇具谋略的谋士,韩安国还是一员大将——在梁国时曾参与平叛七国之乱,入朝后也曾领兵前往闽越平乱。后来,韩安国到朝廷为官,因主张与匈奴和亲,而被人认为是窝囊的投降派。但是到了汉武帝决意要打匈奴时,韩安国却勇敢地冲在了第一线。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有人献计在马邑伏兵收拾匈奴单于。韩安国担任最高统帅——护军将军率兵埋伏于马邑,最后计策泄露,马邑之围无功而返。丞相田蚡死后,韩安国担任代理丞相,汉武帝有意将他扶正,哪知韩安国时运不济,竟然从马车上摔下,跌跛了脚,只得家中养病,汉武帝只好改任他人。

韩安国病好后,担任材官将军,驻守渔阳。马邑之后,汉朝与匈奴等于撕破了假面和平,匈奴单于为了报复,带军攻打汉朝,而渔阳正是最前线。有一天,韩安国抓到几个匈奴俘虏,得知匈奴军队已经远去。于是,他上表汉武帝,请求暂时停止屯军,趁着农耕时节都回家进行农业生产。

可谁知匈奴玩了花样,没多久转身又回来攻打渔阳,韩安国军营里只有不足千人,被打得措手不及,从未吃过败仗的他,这次遭受惨败,匈奴劫掠两千多人与财物扬长而去。汉武帝得知后,专门遣使将他一顿责备,再调他向东驻守右北平。韩安国感到,皇帝的宠信越来越少,加上被匈奴打败,损失严重,耻辱,失意,郁闷……百感交集,只短短几个月后,韩安国就生病吐血而亡。

只是,韩安国不知道,正是他在渔阳的坚守,牵制住匈奴的部分军力,使得大将军卫青有机会兵出北郡,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绕到匈奴后方对其造成大包围态势,活捉敌军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取得河套大捷。

河套大捷成了汉匈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此后大汉一雪旧耻,扬眉吐气吊打匈奴;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因功被封为长平侯,而所有这些荣光的背后,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韩安国以一员老将的身份,在渔阳的浴血坚守,在抗匈前线站好了最后一班岗,他也是汉朝雪耻匈奴的大功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称霸草原的匈奴最后去了哪里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曾经的草原霸主匈奴,如今去了哪里

曾经称霸草原的匈奴,最后的去处可能有三处,首先就是融入了汉族,其实绝大多数的匈奴人都是融入汉族了,自西汉开始,就不断的有匈奴人投靠汉朝,比如霍去病时期,匈奴的休屠王与浑邪王就率领数万部众投靠了汉朝,休屠王还有个儿子叫金日磾,成为汉武帝的托孤四重臣之一。

其二便是融入了鲜卑。一部分的匈奴人融入了鲜卑,在东汉时期,匈奴没落,鲜卑开始崛起,东汉时期的匈奴再一次分裂,南匈奴依附于东汉,北匈奴最终也融入了鲜卑。

第三便是逃到了中亚与其他民族融合了,在窦宪、耿秉大败北匈奴时,北匈奴的余部逃到了中亚的康居国和乌孙国,康居国也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乌孙国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这一部分匈奴人后来的去处史书就没有记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让罗马人胆寒的匈奴王,被称为上帝之鞭,47岁时却死在婚床上

全文共 2018 字

+ 加入清单

阿提拉,被称为匈奴最后一个单于,他其实是金发碧眼的欧洲人。宣称自己是匈奴分支,匈奴在中国汉朝曾经凶猛无比,草原孤狼的后代,身上流淌着刚烈勇猛的血液,后西迁。

他是匈人帝国的首领,作为匈奴西迁之后的英雄,他好战嗜杀,给欧洲带来深重的灾难,他从哥特人的手中抢来了”上帝之鞭“这个称号。

一路征战,征服了罗马,在娶了一位日耳曼年轻姑娘之后,离奇地死在了婚床上。这个传奇英雄去世之后,匈人帝国也分崩离析。这位英雄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

阿提拉的战绩

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领袖,阿提拉善于组织多个部落的战士,组成庞大的军队。在他的带领下一路打过去,摧毁沿途城市,占领领土。

短短数十年,阿提拉从一个游牧民族的首领,变成匈人帝国的首领,他的帝国从亚洲中部一直打到法国以及多瑙河畔的城市,最后因为他的去世,469年这个庞大的帝国也顷刻之间瓦解了。

在欧洲人的眼里,匈人帝国就是一群野蛮人,还没有开化,在战场上毫无章法,不尊重规矩,他们机动性很强,能够集中攻击到敌人的薄弱之处,取得胜利。

阿提拉的凶猛让欧洲人胆都吓破了,匈人一路狂扫,没有任何阻碍,他要打到罗马去。

他的梦想是征服世界,统治着世界最大的国家,臣服的国家每年给他的国家纳贡、来朝。

公元440年,阿提拉盯上了富裕的东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多瑙河北岸的商业城市,要掠夺这些城市的财富。东罗马帝国衰败,没有什么力量与之抗争,阿提拉的军队一路烧杀抢夺,所经城市都夷为平地。

443年阿提拉的军队来到了君士坦丁堡,围困这里,让东罗马帝国不得不投降,还签下赔款条约。阿提拉还专门让画家画下这个场景,东罗马皇帝背着黄金,献给阿提拉。

曾经辉煌的东罗马人失败了,罗马文明开始衰败,野蛮人打败了文明人。其他的小国家更是不在话下。

阿提拉再次入侵东罗马帝国,让东罗马帝国直接财政破产。他带领军队杀向高卢人的城市,大肆地虐杀城市居民,将城市破坏殆尽。从此他就有了“上帝之鞭”这个称号。

他开始攻击西罗马帝国,从北攻击到南,罗马人毫无招架之力,匈人的军队又一次取得了胜利。

阿提拉所经过的城市都遭受屠杀,瘟疫四起,不仅城市里的人得病,这些外来的侵略者也一样病倒了,士兵大面积病死,使得阿提拉不得不从意大利撤兵,连年征战使匈人帝国也大伤元气。

阿提拉之死

阿提拉一生拥有美人无数,453年,阿提拉与日耳曼人伊笛可结婚。谁也没有想到,婚礼第二天他离奇地死了,这一年他47岁。

婚礼之后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大家一起喝酒庆祝,一醉方休。第二天士兵进入阿提拉的房间,发现他已经死在床上了,没有任何伤口,只是鼻子里流出了大量血液,新娘也不知道他的死因,只是在一旁痛哭。

阿提拉的真实死亡原因,后人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一种可能是阿提拉死于他的敌人皇帝马尔奇安的阴谋中,是被他的新妻子谋害的,这场谋杀被卫兵们隐藏了真相,整个就是一场阴谋。

还有一种可能是阿提拉喝了太多酒之后,酒精中毒,导致食道出血而意外死亡。根据历史书记载是血管破裂,出血将他呛死。他常年大量喝酒,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这些记录来源于6世纪的历史学家乔丹斯。

阿提拉的棺材是套棺,他躺在金棺中,外面是一个银棺,最外面一层是铁棺,保存得非常结识,但是他下葬地点是一个谜团,当时参加埋葬的人都被杀害了,这样他的墓地地址就无人知晓了。

强者都是这样,成吉思汗的陵墓也是无人知晓,当时为了迷惑众人,有无数的迷惑墓穴。

到目前为止他的墓穴还没有发现,之前的发掘都被证明是错误的,有一个传说,阿提拉的忠实追随者将一条河流改道,将他下葬,然后又恢复了河流的原状,从此阿提拉的埋葬地点成了一个谜团,也许他正躺在亚洲的某条河下。

阿提拉之死的影响

阿提拉时代,匈人完成了政权的集权的过程。匈人的野蛮打破了文明人的平衡,阿提拉给了衰败的罗马致命一击。文明和野蛮,在历史上总是交替上演的。

阿提拉死后,469年他的帝国崩溃了,他的三个儿子相互争斗,军队分裂,站队三个儿子,无法团结一致,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从此罗马帝国摆脱了匈人的入侵威胁。

阿提拉非常凶残,他的匈人部队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掠夺财富的机会,只要他的部队所到之处,四处皆是白骨和废墟,热闹的城市被烧毁成为废墟,俘虏都被他的部队奴役。

他是一个草原民族的军事家,不是一个合格的国家管理者,没有培养下一代的继承人。

阿提拉杀戮太多,游牧民族聚集在一起目的,就是为了抢夺财富占地盘。他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摧毁一切,屠杀和摧毁是对征服地域人民的震慑。

阿提拉的军队也是由各个野蛮民族组成的,有强大的首领在,军队团结一致,阿提拉去世之后,军队就发生了问题。阿提拉没有能够建设一个国家,发展经济让人民繁衍生息,这是他们游牧民族本性决定的。

小结:

一盘散沙的匈人最终被西欧国家赶出了历史舞台。今天在布达佩斯的广场上还竖立着阿提拉的塑像,他果敢、刚烈,拥有聪明的头脑和无所畏惧的勇气,甚至是一意孤行的行为,全来自匈奴古老民族的血性。

阿提拉是昙花一现的英雄,后人应该从他身上吸取教训,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匈奴是谁 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匈奴是谁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匈奴”指的是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军队。在1115年至1234年期间,金朝统治着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出自南宋抗金名将岳飞。

《满江红·写怀》

岳飞 〔宋代〕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译文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