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2249

文章

2

篇1:三国诸葛三兄弟都有哪些成就?诸葛家族详细介绍

全文共 1124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我们都知道是三国里响当当的大人物,也是三国迷非常崇拜的偶像。其实整个诸葛家也是人才辈出,诸葛亮有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另外还有一个族弟。要说起诸葛亮的整个家族史也是大士族出身,只不过后来有些没落了,但是到了诸葛亮这一代又再度崛起。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诸葛三兄弟,还有诸葛家族一起来看看吧。

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家族完美地诠释“各为其主”的内涵。诸葛亮兄弟三人,其长兄诸葛瑾出仕於东吴,深受孙权的信赖,曾随吕蒙征讨关羽,以功而获封宣城侯。在吕蒙病逝之后,诸葛瑾又以绥南将军的身份接替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其后,又被迁为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封宛陵侯。而在孙权称帝之后,诸葛瑾又被拜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而诸葛瑾之子诸葛恪,更是为孙权的托孤大臣,孙权临终之际,授命诸葛恪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的身份辅佐国政。

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则效力於蜀汉,诸葛亮为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丞相。而诸葛均与两位哥哥比起来,则要相形见绌。诸葛亮另有一位族弟诸葛诞,出仕於曹魏,并官至征东大将军,掌一方之兵马。最后,因不满司马氏专权,而据守寿春反抗司马氏,结果兵败被杀,是为“淮南三叛”之最后一场叛乱。

据《太平御览》记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非贬义)。

诸葛家族也属大世族出身,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在汉元帝时期曾任司隶校尉(相当於满清时期的直隶总督)。司隶校尉为疆臣之首,诸葛亮在张飞死后,以丞相的身份兼领司隶校尉,才得以参与军务。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为太山郡丞,去世较早。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受袁术举荐为豫章太守,后因被朝廷更选朱皓代替,才带着诸葛亮兄弟投靠荆州刘表。

而在当时,大世族之间盛行联姻,诸葛亮便娶了荆襄大名士黄承彦之女。而据《襄阳记》记载:.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刘表)后妇,(蔡)瑁之姊也。

《襄阳记》中除了记载诸葛亮的婚姻之外,还提及了诸葛亮的两位姐姐。据记载:..(蒯)钦从祖祺妇,即诸葛孔明之大姊也......其(庞德公)子仙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郞,早卒。

蒯、庞也都是荆襄的世族,蒯祺的同族蒯良、蒯越助刘表平定荆州,而被刘表比作雍季(晋文公的谋臣)、臼犯(即狐偃,晋文公的舅舅、谋臣)。而庞德公即庞统的叔父,极会识人,据《先贤传》记载:乡里旧语,目(称)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庞统)为凤雏,司马德操(司马徽)为水镜,皆(庞)德公之题也。

诸葛亮的这两位姐夫,皆出仕於曹魏。其小姐夫庞仙民去世较早,而另一姐夫蒯祺却间接死於刘备之手。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命(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琅琊王氏阿妩真的存在吗 琅琊王氏家族背景介绍

全文共 1470 字

+ 加入清单

《上阳赋》中,阿妩身份十分高贵,她是琅琊王氏之女,母亲是皇上的姐姐,父亲是丞相,可以说阿妩是含着金汤匙出身。但阿妩高贵的身份,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多幸福感。父亲一心只为政权,甚至打算牺牲阿妩的幸福,这也使得阿妩开启了一段艰难的人生。其实了解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琅琊王氏在历史上长期保持着望族地位,那阿妩这个角色是否真实存在呢?有关琅琊王氏的故事可以来了解看看。1、阿妩真的存在吗

琅琊王氏是古代中原的名门望族,发展于魏晋时期,特别是东晋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直到南朝之后才逐渐走向衰败,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名仕都来自琅琊王氏,比如王羲之、王导和王吉等,当然琅琊王氏也出过不少的皇后,据了解共有三十六位琅琊王氏女成为了皇后,而且琅琊王氏还有过三十五位宰相,所以琅琊王氏被称为中华第一望族。

《上阳赋》女主阿妩是大成宰相王蔺和长公主的嫡女,身份尊贵,深受荣宠,她本该是嫁给太子的,可阿妩喜欢的人是三皇子,好不容易求得婚配自由的皇命,却发生了宫变,阿妩最后在父亲的逼迫下嫁给了豫章王萧綦,变成了豫章王妃。

阿妩最初对萧綦甚是讨厌,因为萧綦不是她心中所爱,后来在朝夕相处之下,阿妩对萧綦动了真心,她辅佐萧綦共创盛世,守护了家国百姓,最后阿妩疾病缠身,撒手人寰,萧綦没有再娶,而是独自一人治理天下。

阿妩这个角色的经历跟隋朝开国皇后独孤伽罗有些相似,独孤伽罗在十四岁时嫁给杨坚,夫妻恩爱,儿女成群,独孤伽罗辅助杨坚建立隋朝,参与朝政,他们被称为“二圣”,然而独孤伽罗晚年支持晋王杨广,这点让人很不理解,她死的时候五十九岁,隋文帝伤心欲绝,一病不起,死后与其合葬,从独孤皇后的经历看来,的确与阿妩很像。但阿妩其实是虚构的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2、琅琊王氏家族背景

历史上,琅琊王氏是长期生活于琅琊郡这一特定行政区域内的王姓望族,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自这一世族的奠基者王吉,由琅琊郡高虞徙家于琅琊郡临沂县都乡南仁里后,王氏在此繁衍生息长达400余年,遂以郡望为名,称“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发展于曹魏西晋,确立于东晋初年并达到最盛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延续至唐末五代,南朝以后走向衰弱。在七百年的时间里,琅琊王氏在政治、伦理道德、朝章国典、文学艺术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等人为代表的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琅琊王氏自临沂衣冠南渡、举族迁居金陵。南渡之后,因对故乡的思念,一直都以北土地名为称呼,东晋元帝时,侨置南琅琊郡。

琅琊王氏家族的兴盛时期是东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许多家族都举族迁居长江以南避乱,王氏家族也是衣冠南渡。司马睿在王氏家族的拥戴之下,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中兴了晋室。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地位名望之高其他家族根本无法取代。只有在淝水之战中崭露头角的陈郡谢氏家族能与之平肩,并被后人合称“王谢”。东晋100年后,司马氏被自己的一个将领名叫刘裕的取代了,刘裕自立国号为宋,同时期鲜卑拓跋氏统一了北方,自立国号为魏,历史进入南北朝。

南北朝分为南朝和北朝,南朝四朝廷为宋、齐、梁、陈,皆位于中国南方,南朝历时169年,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叫陈被隋朝所灭,继西晋以来天下再次得到统一。在整个南朝间,琅琊王氏家族明显是声望高于实力。“王谢”也成为了当代后世名门望族的代名词。但是不乏文学名人,如齐梁时期的王俭就是一代儒学宗师,梁时的王融、王籍、王褒、王肃等是当时知名的诗人。王融便是永明体诗歌的几位创作家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