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王与马共天下是什么时期(精选6篇)

浏览

7069

文章

6

篇1:三国时期出身最好的人,为什么没能夺得天下?

全文共 983 字

+ 加入清单

在那个看中出身的东汉末年,如果要论起这个,你的第一反应谁是出身最好的人?是汉室子孙刘备?三世立于东吴的孙权?还是东汉丞相曹操?实际上,跟另一个人比起来,这三个人都还不算什么。那么,这个出身最好的人是谁?为什么他没能成为租后的赢家?

东汉末时,实行九品中正制度,用于选拔人才。这个制度的意思,就是以家族势力为基础,通过出身门第等条件,来选拔人才进入官府。这样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就造成了当时名门望族成为备选官员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入仕根本看的不是个人的才能与品德,而是看出身。即便在东汉末年,出现了黄巾之乱等一系列危机,即便人才的缺口大大提升,但仍然没有改变人们心中的观念。

直到三国之时,各路军阀混战之际,若论手上的牌是否好,仍然要看出身门第。

那么,三国里面谁的牌最好呢?是人人称德的刘备吗?他说他是皇族之后,而那个王爷最不缺的就是子孙。所以他前期东奔西走,根本没有几个势力愿意接纳他。

相比较而言,孙权和曹操的牌稍微好一点。但是孙权虽然三世立于江东,可在其父辈孙坚那一代,仍然是颠沛流离。曹操可能比他俩都强,还是个官二代。可事实上,并不算真正的名门望族。

这样一看,三国里面谁的牌最好呢?答案就是被称为“四世三公”的袁绍。

袁绍是真正的名门望族,受各路军阀敬仰,不然联军攻打董卓之时,为何首推他做盟主?

可就是这样一个在东汉末期拥有绝世好牌的人,却不懂得把握机会。其中失去的三个机会,更是将天下拱手让人。

他的第一个机会就是诛杀宦官。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轮流控制皇帝。当时正是宦官把政的时候,而袁绍当时正好掌握着京城的兵马权。本来应该顺应人心,诛杀宦官,成就盖世功劳。但他却畏首畏尾,以至于后来招进董卓,反被后者逐出京城。

其第二个机会便要提及酸枣之盟。那时袁绍还是联军盟主,率领着各路诸侯,即将杀进京城。若是这一举成功,便可得天下,享万世不尽之荣光。但他这个盟主却像各路诸侯一样,心怀鬼胎,只贪图眼下利益。停军酸枣,并不进攻京城。而董卓便携帝离开,京城成了一座废城。错失了良机。

第三个错过的机会就是那成为转折点的官渡之战。其实在这场战役中,袁绍有着绝对的兵力和人才。而那曹操不过刚刚起步,无论从军力还是粮草等都远远不及。但袁绍总是有妇人之仁,幽禁田丰,鞭打许攸,给了曹操可乘之机。乌巢一把火,烧尽了他最后的时机。

所以有句话说的好:上天给每人一手牌,有好有坏,但如何打是自己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战国时期除了秦国,还有哪一国有可能统一天下?

全文共 1058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能够一统天下,绝不仅仅是嬴政一个人的努力,除却那些为他领兵打仗、出谋划策的将士与文臣,还有之前数百年来秦国人的变法、强军等很多策略与贡献。但是,秦国在发展,战国七雄其他国家同样也在发展,但是为什么最终是秦国统一了呢?如果不是秦国,那么还有可能是其他的哪一个国家呢?

历经200多年的战国,最终是秦国统一了天下,其实,战国七雄除了秦国,其他国家也各有优势。比如魏国是人才强国,赵国是军事强国,齐国是经济强国,楚国的领土最大。如果排除秦国,哪一国最有可能统一天下呢?

首先要说秦灭六国,并非早有预谋,而是随着局势的演变,逐渐趁势而起。在此之前,秦国的目的很简单,秦孝公的变法是为了活下来;秦惠文王的连横是为了不挨打,秦昭襄王的远交近攻是为了捞点领土,之后的两个短命皇帝,只是为了守住祖业,熬到了嬴政,雄才伟略,再加上六国孱弱,大一统可以试试。

魏国,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最有机会。当时国都在靠近秦国的安邑,夺河西逼栎阳,把秦国打的蜷缩边陲几乎灭国。如果当时乘胜追击,把秦国赶回当初养马之地,自已坐拥三秦,据山河之险,可进可退,坐大做强也很有可能。后来国都东迁,大梁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自此只求自保,锐意全无,再加上内耗加剧,几乎没有统一的可能性。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看似局面一片大好,其实并不然。赵国身处四战之地,北有匈奴,东有燕国,南有魏国,西有秦国,这种情况下,自顾不暇,无力拓张。而且赵武灵王晚年出昏招,自号“主父”,本来奔向小康的赵国一夜返贫。

楚国,偏安江南数百年,虽然有最大的领土,却一直都是公卿政治,王权政令不出郢都,行政效率极低,发动举国之战的能力都没有。好不容易来个吴起变法,却是昙花一现,最终触动旧贵族利益而死无葬身之地。

齐国,安心守着大海,从来不想西进,就算是中期与魏国交战,也是为了救赵,后期抗秦国,也是自保。齐国精于计算,奉行两面政策,谁也不亲近,谁也不得罪,虽然是经济强国,却是个打酱油的,顶多这个酱油瓶大一点而已。

韩国,这个更不用说,能成为七雄之一都是侥幸。身处四战之地,对于其他六国来说,除了吃饭和睡觉,没事就打打韩国,秦国和魏国最喜欢,楚国和赵国也不闲着,齐国和燕国虽然远一点,却时不时恐吓一番。

燕国是老牌诸侯国,却偏居辽东苦寒之地,几乎没有参与感和存在感。乐毅攻齐是唯一一次爆发,这也是因为被齐国欺负得太久太狠了,再加上齐王作死。随后燕国发生内讧,致使田单凭着两城之地复国。

纵观六国,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魏国,而且只是战国前期的魏国,可惜当时大势不利于统一,辜负了独霸百年的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三国时期各国通讯靠的是什么?诸葛亮在乡下就能知道天下事?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没有手机和网络,信息方面传播的非常慢,不过即便是这样三国时期诸葛亮一直生活在乡下又是怎么得知天下事的呢?其实古代通讯基本只能靠通讯,所以耗费的时间相当长,在影视剧里只是忽略了这部分的说明,显得好像消息一下子便传了出去,实际上是要过好几天的。所以才会出现只要你能破解对手的消息基本上策反都能成功。

现在的人不出门也知道外面的世界怎么样,因为有网络,现在的人在外面赚到钱定居在外面的也多,没发朋友圈动态,都不会有人知道,这都很正常,现在生活水平好,在乡下的人可以天天打麻将当娱乐,这就是国泰民安,三国时,没有报纸网络,信息沟通不畅,为什么诸葛亮住在乡下却知天下形势?

其实,诸葛亮并非陶渊明那样的真隐士,他实际上是“假隐居”。如果真要隐居避世的话,完全可以选择一个偏远、人迹罕至的地方。但诸葛亮所居住的隆中,距离南方政治中心襄阳只有十几里地,骑马20分钟就能到达。

葛家算南阳的世家大族。诸葛亮另外两兄弟,一个在曹营,一个在吴国。都混得不错。诸葛亮自己也在荆州的士大夫阶层里很有名气。诸葛亮隐居的襄阳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地方,又是荆州的首治所在地,消息本来就比较灵通;

诸葛亮可以较为精准迅捷的获悉荆州及天下的各方面信息,对天下局势的判断也较为精确。不过,话说回来,诸葛亮的隆中对并非什么惊天高论,早在诸葛亮提出隆中对之前八年,鲁肃已经向孙权说出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所以,他可能每时每刻都在想着了解天下事,为将来的搅弄风云做充分准备。了解了这一点之后,你觉得没有报纸、没有网络、住的偏僻,这些还能成为阻碍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盘点三国时期的五大蠢才,这两人联手何愁天下不得?

全文共 101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时期的人物什么武将什么谋士,都感觉各个都武艺高强,各个都智力超群了,但是其实大家也知道的一些地方一样有聪明人,也有些地方一样都是傻瓜,所以三国时期一样是有很多傻瓜的,下面小编就给大家盘点盘点三国时期的五大蠢才,如果其中有两个人联手的话,你会发现这天下其实得来真的很容易了,哈哈,挺有意思的,别错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军阀纷纷起势。在这乱世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有攻城略地,征战骁勇的虎将,有出谋划策,智慧过人的谋士,也有割据一方的豪强。当然,在这些人物之中,也有几个蠢材。下面就这些人进行了一个粗略的排名。

5.杨修

杨修这个人颇有才情,但他智商虽高,情商却是十分差的,因此说他是蠢材也不为过。这样的人或许可以为人师表,但绝不能做三国时期的谋士,更不能做曹操手下的谋士。毕竟曹操生性多疑,而杨修虽然能摸清楚曹操想要表达什么,但往往直接说出答案,让故作神秘卖关子的曹操很没面子。正因如此,杨修因为解读曹操口中的“鸡肋”二字,而被认为扰乱军心,最终问斩,只能说是杨修咎由自取。

4.吕布

作为三国初期天下第一的虎将,吕布可以说是当时所有割据势力都想拥有的将领。只可惜他反复无常,曾多次反水,最终被张飞冠以“三姓家奴”的称号。而吕布其实更适合做镇守一方的将领,但他偏偏选择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如果说他没这个脑子也就罢了,毕竟还有陈宫等谋士尽心辅佐,但吕布刚愎自用,愈发疏远陈宫,最终众叛亲离,被曹操杀死,这要怪,也只能怪吕布太蠢了。

3.曹爽

曹爽原本谦虚谨慎,但后来专权后就开始骄奢淫逸,开始享乐了。而当司马家谋权篡位时,曹爽居然就此真的交出了自己手中的兵权,而非率兵抵抗。要知道曹爽毕竟姓曹啊,而他竟然非常爽快地将兵权都交给了司马懿,以为这样,司马懿就会对自己真诚以待。只能说曹爽这个人太傻了。

1. 袁绍和袁术

袁绍和袁术是亲兄弟,虽说袁绍是庶出,袁术是嫡出,但这两人毕竟都是袁家的子嗣。作为老牌势力的袁家,因为袁绍与袁术两兄弟闹不和而出现权利分裂。袁家一手的好牌,愣是被这两兄弟给糟蹋干净了。当初如果这两兄弟肯合作,只怕早就统一北方,进而一统天下了,哪里还有曹操后来居上的份?只能说袁术为人心高气傲,看不起身为庶子的袁绍,而袁绍身为家中长子,本身实力也不差,对这个视自己为奴仆的弟弟也没有什么好感。正因两兄弟不合,这才让曹操乘虚而入,分而破之,最终坐收渔翁之利。

从这两兄弟的表现而言,只能说他们二人确实是最蠢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三国时期曹操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是因为赤壁之战吗

全文共 284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操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曹操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当时,曹操拥有十万大军,可以说相当的威风,但是,当时的曹操并没有能够统一天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关于这个的讨论一直没有结束,有的人说曹操不能统一天下,是因为曹操太好色,有的说根本原因就是赤壁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东汉末及三国史中,曹操可谓一位真正的风云人物,他论第二,恐怕没人敢排第一,曹操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在同一时期,无人能比。

曹操是真正的豪杰,他上马能领军,下马能治民。提笔能写诗,拔剑能杀人。是一个文武全才的人物。三国志记载,曹操出身豪门但无纨绔之风,颇有游侠的味道。他虽然家境富裕,门第也算很高,但他从未受此约束。他任侠好友,急公好义,自小就是一条好汉,年轻的时候,也颇干过一些癫狂事,甚至挟刃入室想行刺权贵(一说张让,一说董卓)。但曹操胸襟广大,爱憎分明,高瞻远瞩,多谋善断,因此他既是权臣,也是明主,有很多名人悍将为他效力甚至效命。

曹操的生平事迹传奇之处甚多,咱们在这不便一一列举。在这单论曹操何以未能统一中国。

曹操年少便胸有大志,虽然未必想做九五之尊,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必定是他的目标,同样,曹操出身豪门,但同样有济世平天下的胸怀,他的很多诗句中表达了他对时局混乱,人民苦难的感慨。他从群雄割据,诸侯混战一开始,就有荡平天下,统一中国的志向的,而不像刘璋,刘表等只想贪图富贵,割据一方那种昏庸之辈。曹操立志统一天下,是有思想准备的。

曹操起事,有他的班底,其中包括他的家族班底,既有曹氏,又有夏侯氏,其中诞生了如夏侯淳,夏侯渊,曹洪,曹仁,曹真等名将,也有如其子曹丕,曹植,曹彰等出色的接班人,另外,曹操很注意收买人心,早期,甚至留祢衡不杀,因此获得了如荀攸,荀彧,郭嘉,贾诩,司马懿等才华超众的谋士以及张辽,于禁,徐晃,张颌,乐进等名将追随。也有典韦和许褚这样的勇士效命。同样,他也收罗了各行各业的人才,如王傑,陈琳,孔融等文人才子,韩浩,枣诋等屯田管理人才,也有程昱,满宠,钟繇等地方管理人才。

曹操军事方面可谓是天才,群雄并立初期,曹操的人马是最少的,但是曹操的军队又是最团结的,从关东反董卓联盟开始,他的部队一次次被打散,但又一次次聚集,最后在战胜袁绍和远征乌桓后,他练就了一支纵横平原高地,所向披靡的部队。至此曹操可以说在北方已经无人能敌。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曹操没能统一天下呢?某不才,以下浅见薄始,供诸位指正。

首先:曹操战胜乌桓后,志得意满。视天下英雄如无物。因此他并没有仔细规划统一战略。同样,他麾下的谋士,唯一有阳谋远见的郭嘉去世,其他如贾诩,荀彧,荀攸都不能给曹操一个完美的战略框架。

战胜乌丸,平定辽东后,曹操的实力和声望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候,他是继续谦恭养望,积蓄实力,还是横行无忌,惟我独尊呢?很明显,曹操选择了后者。本来曹操是以东汉中兴之臣的面目出现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尊天子以伐不臣”,曹操本来是站在正义的一面,吊民伐罪,讨伐不臣,和之前的权臣何进,董卓,袁绍都不一样,曹操因此取得了民心,尤其是士大夫的归心。但是曹操在依靠武力征服了半个中国,尤其是取得中国当时最富饶,最核心的地区后。按理说应该是占得天时,但实际不然,曹操占领邺城后,野心膨胀,大修土木,如铜雀台,供自己享乐,而后又自任丞相,横行朝野,三国演义有记载,说曹操目中无天子,经常欺君罔上,有一次甚至“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万岁”“,惹得关二爷要一刀把他干掉,虽然是演义,但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事实,那就是曹操的不臣之心已经昭然若揭。在天下还未统一,人心还未稳定的情况下,拥有半壁江山的曹操如此作为,不可能不引起一向以忠君爱国自诩的儒家士大夫们的愤怒,同样,阉人之后的曹操,其家族虽然豪富,虽然自诩为汉开国元勋曹参的后人,但实际远不如”四世三公“的袁家,甚至不如四世太尉的杨家那么具有威望。在门第家世思想非常浓厚的东汉末年,这是很难得到士大夫和世家们的支持的。因此曹操虽然拥有强大武力,但政治基础并不雄厚。这是他的致命伤之一。如果他如王莽那样蓄养人望,不急着享受。“多积粮,缓称王”,继续势力,收取民心。稳定自己的阵营。而后以继续“尊天子而伐不从”,以王师征伐刘表,刘备,孙权,刘璋,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

其二,曹操是一个性格乖张的人,曹操大多数时候都爱才如命,礼贤下士,但是他本身性格比较狷介,从小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点和优点同样明显的人,他好色,喜怒无常,多疑,视人命如草芥。这一切都让他很难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雄主,如果拿他跟秦始皇比,被认为是刻薄寡恩,鹰视豺声的赢政,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从未有过杀戮无辜的情况,也没有随意杀害臣下和侍仆。但曹操不同,曹操经常偏离正轨,经常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如梦中杀人,酒后杀人,随意杀自己的小妾。杀孔融,杀杨修,包括一怒屠城,杀害数十万无辜百姓,这都不是一个雄主应该的做的,而更像一个游侠儿。因此,他的性格,不可避免的影响了他的决策。这对他的统一大业是有致命影响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蜀张松因为其被曹操轻视(曹操个人喜好所致,张松其貌不扬,曹操不喜,因而轻慢之)而怀恨在心,力劝刘璋与曹操为敌,且成了刘备内应。成为曹操的统一大业的绊脚石。。

其三,曹操作战方向的错误,曹操在平定乌桓后,我认为他应该西向消灭关西马超,韩遂等西凉势力。马超韩遂虽然勇猛,西凉军虽然彪悍,但绝非曹操的对手,因此曹操应该首先统一北方。在北方,他的军队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他的将领们也善于陆战。收拾西凉后,再南下汉中,西蜀,如果善用韬略,必定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就平定了大半个中国。以西,南,东三个方向对刘表,孙权形成夹击之势。刘表新丧,内部不稳,刘备虽然想鸠占鹊巢,但强龙难压地头蛇。刘琮及蔡氏审时度势,必定投降曹操。这时候刘备如丧家之犬,不但诸葛亮不会辅佐他,徐庶都很难说。要么继续南逃东吴,要么就只能投降曹操。此刻孙权孤掌难鸣,不可能再有一战之决心。不用打,很快就会降了。就算打,曹操兵多将广,粮草充裕,并且可以从三个方向进攻,东吴兵少,虽然善于水战,但长期来看,必败无疑,而且曹操王命之下,东吴士人很难抗拒。

后世有人经常把赤壁之战当作曹操的滑铁卢,但事实并非如此,曹操不能统一天下,不是一两个赤壁就能决定的。曹操一生,身经百战,胜仗固然多,败的也不少,经常是丢盔卸甲,根据地丢了,甚至连命都差点没了,这个时候曹操都挺过来了。但是由于曹操的性格决定了他的策略,连续的胜利造成了他的自大心理,妄自称相,横行朝野,造成人心不服,而后又在吞并荆州以后贸然以倾国之兵力南下,妄图以石击卵,一战平定长江以南,统一天下。但是曹操军队不习水战,结果在孙刘的夹击之下,一败涂地,损失惨重。让刘备缓过气来,先图荆州,后并西蜀,三国并立之势形成,刘备势力同时发展壮大,东吴也没有了惧怕之心。曹操在两者的夹击下,已经无力回天,很难再有统一天下的大好局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三国时期曹操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是因为赤壁之战吗是的

全文共 388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曹操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

可以说,赤壁之战之前,是曹操距离统一三国最近的一段时期了,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没有犯下几种过错,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失败,那么在赤壁之战胜利之后,用不了几年,曹操是可以直接统一三国的,那么曹操到底在赤壁之战中犯下了什么过错呢。

首先就是轻敌,轻视了孙权,也可以说是轻视了孙刘联盟,因为之前轻而易举的拿下了荆州的缘故,所以在曹操看来,孙权不过是跟刘表一样的货色,根本不值得一提,也就是这么一轻敌,导致了后来的赤壁之战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火烧赤壁,烧尽了曹操的统一梦。

其次,也是因为曹操轻敌的缘故,但是这里的轻敌,说的是曹操对于水上作战的不在乎,那时候的曹营中已经有晕船的将士出现,但是曹操并不以为然,他没有意识到在水上作战跟在陆地作战是不一样的,所以也就是导致了士兵们不适应水上作战,所以失败了。之后,孙刘联盟就是吹响了反攻的号角,三国鼎立的局面就出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