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现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汇总19篇】

浏览

1496

文章

19

篇1: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

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有何心理特征表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家长和老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在青春期他们会容易出现各种叛逆心理,如果得不到有效纠正,那么对他今后的健康成长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一)自尊心过强的逆反心理:自尊心是一种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的积极心理,缺乏它就会缺乏自我要求和上进心。但过度自尊往往会形成逆反心理。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老师和家长的话不再像孩子时那样言听计从,他们渴望自己解决事情,摆脱成人的管束,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满足教师家长的说教,有时表现出不听不信,过于任性甚至公开与教师、家长作对。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二)待人冷淡的心理: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寡言少语,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似乎毫无感情。同学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特别是那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感情淡漠了,人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了,有人曾调查,认为在思想苦恼心情不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冷漠的占有心理问题少年的55%。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三)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由于考试和升学压力,青少年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面对决定名次或人生前途的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还不错,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竟毫无印象。考试怯场情况多种多样,并占有一定比例,如此长期下去,会造成青少年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四)自私自利的嫉妒心理:不少学生心中只有自己,很少关心别人,不少青少年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而对自己的生日则念念不忘;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十分“保守”不愿意帮助别人,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胜过自己就嫉妒,对成绩差的同学不屑一顾。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五)内心空虚的多疑心理:一般表现为谨慎敏感,多疑而又主观,对老师、同学甚至家长缺乏信任感,怀疑一切,对老师的批评视为故意找茬,对同学的帮助看作是不安好心,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很多青少年都存在上面所介绍的这几种心理,这样就会在无形当中成为他们生活以及学习的最大阻碍,所以家长们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也应该注重孩子的各项心理教育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全文共 1793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时期是非常敏感的时期,开始有主见,有恋爱的心理,想要表现自己,又有点不够自信的阶段。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一一分析下。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

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被这种心理阴影笼罩而不能自拔。家长、教师或心理工作者应帮助青少年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认知和态度,引导青少年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学会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过分苟求自己,也不要对外界寄托过多过高的期望,在行动和实践中增强信心培养技巧。沾染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

青春期需要关注的更多的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这时候他们渴望独立,但是经济上又做不到。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家长更应该谨慎处理才可以。这个阶段引导青少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最常见也严重的要数青少年抑郁征,因为由其导致的自杀可给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了、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应及早求教于专科医生,以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的发展。

对人恐怖症也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觉得别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变化和窘态,能洞察到他内心的想法等等,于是避开他人,影响和别人的交往,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症状难于启齿而不敢就医,通常要到出来社会工作之后,感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寻求治疗,从发病到治疗已煎熬了多年甚至十余年,强迫症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

性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性意识觉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性困惑的由来是青少年对自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产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冲突。他们常认为“性是不好的”、“对异性长辈出现性幻想是可耻的”、“手淫对身体是有害的”等,出现对性的消极评价和过度的性压抑。通过对各种神经质症的深入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由错误的性观念而引起的对手淫、性幻想等的严厉的自我惩罚(心理的或生理的)是导致产生神经质症状发生的心理温床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严重的自卑感、对人恐怖症等症状。男孩对手淫、遗精、性梦的错误认识,女孩对月经、性幻想、自己体象的消极认知和评价,偷看黄色录像,早恋及过早性行为等,是青少年期较为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改变对性的态度应是人生心理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净化社会风气,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组织各种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高尚情操以及家长改变传统观念,早期给孩子予健康的性教育等,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必要时应接受专业心理咨询,不要耽误孩子。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学习压力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整个社会、整个学校都在比较的氛围中,要学生真正做到放弃比较,接纳自己的确不易。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问题等,是青少年及家长前来咨询的常见问题。这些情况在期末、期中、升中、高考、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父母关系发生突变等)时更为集中和突出。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现在全社会都在呼吁给中小学生减压,希望情况会有所好转。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青少年心理问题有哪些表现

全文共 1950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心理问题有哪些表现:人际交流障碍、品性障碍、行为障碍、心理障碍等等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家长与老师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的引导患者,避免疾病的加重,必要时需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青少年心理问题能治愈吗

通常情况下,青少年心境障碍如果病情较轻,一般能治好,但如果病情比较严重,也可能不能治好。

心境障碍是以情感、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或情绪低落,同时还可能伴有认知和行为改变的情况,以及精神病性症状,比如幻觉、妄想等。如果青少年出现了心境障碍的情况,在病情较轻的情况下,积极进行治疗,是能治好的。建议可以遵医嘱使用卡马西平胶囊、拉莫三嗪分散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还可以通过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方式来治疗。但如果青少年的病情比较严重,可能治好相对比较困难,但积极治疗一般也能使病情趋于稳定。

如何判断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

1.能正确认识自己

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懂得自尊、自爱和自重,往往他们既能客观的评价他人同时也能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自己。心理健康的少年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而对自己的缺点同时也能充分的认识,这样的孩子并能自觉地努力克服。他们会有自己的理想,而且还会对未来充满理想。

2.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正常的心理健康的青少年,他们会有积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而且还善于学习他人的一些长处来补己之短,而且他们还能够用友善和宽容的态度来别人相处。这样的孩子会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因此也会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

3.对生活的热爱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会热爱生活,他们能深切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一些乐趣,同时还会在生活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各方面的潜力,健康心理的少年不因遇到挫折或是失败而对他们的生活失去信心。他们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还会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或是自己的行为策略,从而可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4.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往往他们会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上来体验方面等都会占优势。尽管这些孩子也会有悲哀和困惑或是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一面的出现,不过他们的情绪不会持续长久,因为他们能够适当的表达和控制好自己的一些情绪。

5.稳定、协调的个性

对于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是具有相对稳定的和协调一致的个性系统的。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都会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而且还能对自己来进行一些客观的评价,他们都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来进行十分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其实就是:拥有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和具有一定的坚韧性的毅力,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还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

青少年心理问题有哪些表现

1.人际交流障碍:表现为与老师或者是同学的交流减少,甚至是不愿交流,多单独行动,不与同学合群。

2.品性障碍:患者会有习惯性的撒谎与偷拿东西等行为。

3.行为障碍:表现为多动症或抽动症等,患者会不由自主的运动,有时可以控制,有时无法控制。

4.心理障碍: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焦虑和抑郁,焦虑表现为失眠、记忆力减退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抑郁有心情低落,对周围的人或者事失去兴趣。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

1、宣泄法: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不要自己生闷气,应学会倾诉,可以将自己积郁的消极情绪说给朋友听,朋友可以给予开导和安慰。也可以高声歌唱,通过音乐的旋律排除紧张、激动的情绪。也可以做一些户外锻炼,通过跑步、踢足球等运动,将不良的情绪排泄出来。平时应保持心情愉悦,保持良好的心态,多和朋友进行聊天、散步等,避免产生不良情绪危害心理健康;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方法通常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两种方法相结合有利于消除不良情绪。治疗方法主要是和专业的医生进行谈话,医生会向患者传递积极向上的情绪,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如果以上方法没有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且青少年心理问题已经严重至精神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则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的药物,如盐酸安非他酮片、盐酸阿米替林片等。但不可以盲目用药,需要遵医嘱服用;

3、其他方式:家长也需要多给予青少年关心、鼓励,可以多与青少年多沟通。而且青少年期思想逐渐独立、向成熟过渡,家长需要尽可能避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青少年,需要给予青少年尊重和正确引导。

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遗传因素,这个与生俱来,我们无法改变;

2、跟家庭环境有关,父母过分疏离孩子,比如有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一去一年,基本上跟孩子没有亲近和接触的机会,所以导致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有的父母过分苛刻、严厉,让孩子也会产生紧张。有的父母过分宠溺,跟孩子的距离没有界限,以孩子为中心,这样子也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

3、还有一个因素是孩子本身性格问题造成,当然性格也是跟他的环境密切相关;

4、同时孩子在社会环境中间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学校压力过大,同学之间的竞争过于强,也会导致孩子出现一些心理和情绪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专家提醒:要学会化解青少年心理问题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由宋庆龄基金会《中华少年》杂志社等单位主办的“太阳花杯——劝阻青少年吸烟”系列活动已进入了第七个年头。为使该项公益活动更加深入普及,取得更好效果,主办单位日前在济南举办来自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座谈会。

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何立婴教授的报告颇受与会者的欢迎。她提醒教师和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是否健康,因为有很多已成年的独生子女步入社会后不能适应工作环境或与他人合作发生困难,这种交往恐惧症致使许多人对未来的生活、工作形成障碍,这些心理问题足以说明如何做人的教育存在问题,而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4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何立婴认为,智育只是传授一点点知识,而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没有健康的心理,智育也很难达到目标。因此她告诫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找到学生厌学的根源,同时让学生学会调整自己能够与老师同学相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额外负担,应渗透德育教育之中。

同时,她提醒家长,要耐心寻问倾听孩子与同伴或老师发生磨擦所产生的困惑,帮助孩子化解内心矛盾至关重要。青少年吸烟也是心理出现问题的一种反应,然而对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既不能横加指责,又不能姑息迁就,解决心理问题需要方法和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5:19岁男孩网恋分手直播自杀 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

19岁男孩因网恋分手直播自杀青少年心理为何如此脆弱?11月30日晚,一位四川95年出生的少年,在微博上说,他跟一妹子网恋一星期,妹子觉得两人不合适要分手,他挽留不得,便买了一盆碳和安眠药在微博直播烧碳自杀,众多网友纷纷劝告报警。警方找到他后,迅速送去医院抢救,可惜仍然没能救回他。

如何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患有心理疾病,二是有心理危机,如突发的家庭悲剧、个人感情失落、强大的学习压力等。

从心理分析上来看,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首先是缺少化解压力的手段;其次,部分青少年心里一直存在“心理病毒”,那就是“如果……我就自杀”,遇到事件的突然刺激,就会激活“病毒语句”;再次,青少年生活空间狭小,遇到负面事件刺激更容易失去生活乐趣。

针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特点,让生活变得快活是最有效的抗自杀方法,这就需要立体式地构建心理健康。首先要把生命教育贯穿始终,孩子越是面临压力,越要强调生命价值、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要以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为核心,不要把眼光只盯在成绩的增长上,而要关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经常和他们讨论人生大事和人生经验,在交流中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其次,进行危机应对手段教育。最后,心理教育、心理健康应先从父母开始,然后是教师,最后再到孩子身上。青少年心理教育首先要对家长、教师减压,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同时,青春期转型阶段,是人格被认同的一个过程,是对过去角色的置换,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他们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家长和老师的认同。当青少年发生心理疾病时,家长和老师一不留意,就很可能会忽视。现在部分孩子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制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遇到困惑的时候,会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所以,培养孩子的心理适应能力很重要,这需要家长特别留心,也需要学校做好充分的心理辅导。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

全文共 2061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据专家估计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在心理咨询中,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最常见也严重的要数青少年抑郁征,因为由其导致的自杀可给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了、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应及早求教于专科医生,以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的发展。

对人恐怖症也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觉得别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变化和窘态,能洞察到他内心的想法等等,于是避开他人,影响和别人的交往,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症状难于启齿而不敢就医,通常要到出来社会工作之后,感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寻求治疗,从发病到治疗已煎熬了多年甚至十余年,强迫症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

性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性意识觉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性困惑的由来是青少年对自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产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冲突。他们常认为“性是不好的”、“对异性长辈出现性幻想是可耻的”、“手淫对身体是有害的”等,出现对性的消极评价和过度的性压抑。通过对各种神经质症的深入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由错误的性观念而引起的对手淫、性幻想等的严厉的自我惩罚(心理的或生理的)是导致产生神经质症状发生的心理温床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严重的自卑感、对人恐怖症等症状。男孩对手淫、遗精、性梦的错误认识,女孩对月经、性幻想、自己体象的消极认知和评价,偷看黄色录像,早恋及过早性行为等,是青少年期较为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改变对性的态度应是人生心理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净化社会风气,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组织各种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高尚情操以及家长改变传统观念,早期给孩子予健康的性教育等,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必要时应接受专业心理咨询,不要耽误孩子。

学习压力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整个社会、整个学校都在比较的氛围中,要学生真正做到放弃比较,接纳自己的确不易。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问题等,是青少年及家长前来咨询的常见问题。这些情况在期末、期中、升中、高考、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父母关系发生突变等)时更为集中和突出。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现在全社会都在呼吁给中小学生减压,希望情况会有所好转。

人际交往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

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被这种心理阴影笼罩而不能自拔。家长、教师或心理工作者应帮助青少年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认知和态度,引导青少年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

学会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过分苟求自己,也不要对外界寄托过多过高的期望,在行动和实践中增强信心培养技巧。沾染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

青少年期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此时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现在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损友甚至走向吸毒、偷窃等违法犯罪之路。另外,具有行为问题(如反社会行为、家庭内暴力、出走、自杀等)的青少年,通常遭到过太多的批评、指责,他们对成年人几乎都充满敌意和不信任,往往较难纠正。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青少年瞌药源于心理问题

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了止咳水,听同学说,晕车药也能让你爽”,面临学习压力和望子成龙的父母,阿明(化名)想找些让自己放松、解脱的方式,在同学介绍下,他买了一瓶晕车药来吃。“第一次吃药,感觉昏昏沉沉的,很舒服”,那一刻阿明似乎忘掉了所有烦恼。在阿明看来,这比喝止咳水、吃新型毒品安全有效多了。

渐渐地从高一到高二,阿明开始越来越依赖药物来摆脱烦恼,药量也从刚开始的几粒,到十几二十粒,成绩则随着瞌药量的增加而下降,直到有一天被父母察觉。

分析:青少年心理问题未解决,瞌药现象就难绝

青少年止咳水滥用甚至成瘾的问题已得到广泛关注,但根源性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未得到解决,止咳水的替代品迟早会出现。

常规剂量晕车药不会上瘾

“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吃晕车药上瘾的患者”,广州某自愿戒毒中心心理咨询师向记者介绍,与阿明交谈时发现,在他周围的同龄人群中,瞌晕车药的情况很常见,虽然只是一个小范围,但应引起关注。

晕车药常见的主要成分是苯海拉明与氨茶碱,主要通过抑制脑垂体来预防晕车,可起到镇静效果,还会有昏昏欲睡的情况。常规剂量的晕车药不会造成上瘾,但像阿明那样一次吃很多就会上瘾,心理咨询师表示,这样滥用晕车药还会导致耐药,也就是越吃越多,镇静的效果才越明显。

抗压力缺乏,用偷懒方式来解决

分析阿明滥用晕车药的原因,心理咨询师介绍说,家庭和周围环境有很大作用。阿明原本学习成绩不错,父母对其有较高期望,希望能他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尤其父亲管教很严,日常对阿明讲话,态度都比较严厉,给阿明带来很大压力,但又不敢和父母说。心理咨询师还注意到,阿明小时候受过伤,身体有点小残疾,因此不太爱与人交往,性格内向,遇到压力挫折往往找不到朋友倾诉和分担。

当然阿明本身的抗压能力也不够,心理咨询师认为这也是现在不少青少年的一个常见问题,进而往往不能寻求正确合适的减压方法,出现滥用止咳水,甚至吸食新型毒品等问题。“阿明刚来戒毒中心并非自愿,因为他担心没了晕车药,会继续郁闷苦恼”,咨询师的此番介绍反映出阿明没有面对压力的勇气,寄希望于瞌药这样不痛苦的“偷懒”方式来逃避现实。因此,咨询师认为,对于这些滥用药物上瘾的孩子,脱毒治疗的同时,更应加强心理干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青少年心理治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全文共 1317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大多正处于叛逆期,对于青春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容易带有抵触心理,因此对心理咨询活多或少的有些排斥。那么进行青少年心理治疗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对青少年施予心理治疗时,你或许已考虑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的发展,所困扰的问题,客观环境等因素并于治疗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诸如就一些具体问题与青少年及家长进行协商(介入的人员、治疗的方式等)……尽管如此,你仍会经常面对如下的问题:

1、回避

青少年否认所存在的问题是最直接的回避反应、借此转移问题重心。青少年也可以承认他们的问题,但对之轻描淡写、漫不经心,倾向于宣称其问题无太大意义。青少年宣称已经康复,瞒骗治疗者。

在治疗中,这类反应可使治疗者看不到他希望了解的信息。所以,通过治疗者的经验和从学校、父母处得到的资料加以真实性判断,在不破坏信任关系的基础上与青少年讨论问题的性质并协商解决。

2、戒备心理

年轻人可能什么都不愿意告诉你,尤其是第一次会谈。他们根本不相信成年人,由于许多有意或无意的原因,他们感到恐惧、焦虑和抑郁。他们可能会觉得当他们告诉你做了什么错事时,他们将会被嘲笑、拒绝、不喜欢或不相信。年轻人还会觉得,当他们将情感和问题讲出来时似乎很愚蠢,这可能使他们简单地取悦和迎合治疗者,宣称一切都好了。多疑而又易受伤害的年轻人还会对治疗者最诚实、最善意的帮助表示怀疑,将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冲突完全掩盖起来。

这些强烈的内心矛盾可使交谈变得困难。治疗者要想解除病人的戒备心理首先要做到同情、关注与理解,清除青少年的顾虑。

3、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年轻人承认问题的存在,但拒绝承认自己应负有的责任。有的年轻人显得很成熟、很懂事的样子,对他们的问题能说出一大堆合情合理的理由。

处理此类情况,治疗者应不急于评判青少年的行为、要求其承担责任。这只会引起更强烈的抵触情绪。而应该引导其从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启发其对问题的认识。

4、沉默这是会谈中最难处理的问题,与青少年交往时经常遇到。治疗者要对沉默的原因作一个全面的判断,不要急于用交谈来填充沉默。

5、语言表达困难由于青少年认知功能尚不完善,情感体验也不丰富,有时难以准确地表达他们想说的和所感受到的东西。善于倾听、善于发现谈话真正的含义,有针对性的提问无疑可以帮助治疗者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收集有用的资料。也可采用心理测验工具协助探讨。

6、保密的问题保密原则是心理治疗关系中的主要原则之一,但对于青少年而言要有一定的变通。因青少年心理尚未成熟,自我的意识也不稳定,在其未到法定的成人年龄时,是需要监护人的。治疗者如想避免陷入两难的状态,就不要允诺做不到的事情,或可用非正面的回答去启发青少年对问题性质的认识和理解,提出对问题的解决方法。

7、敌意“不用耽误时间了”、“治疗对我没有用”、“别烦我了”,甚至使用威胁性语言,这在治疗中常使治疗关系的建立困难起来。但我们知道,青少年实际上可能比所表现的更文明礼貌,只要我们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找到共同的话题,信任关系的建立往往比想象的容易得多。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青少年心理治疗也需要认真对待。面对广大青少年,家长和老师应多注意他们的异常行为,即使帮助他们进行排解并接受治疗,以防止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青少年心理问题特点

全文共 1450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有何心理特征表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家长和老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在青春期他们会容易出现各种叛逆心理,如果得不到有效纠正,那么对他今后的健康成长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青少年心理问题特点(一)自尊心过强的逆反心理

自尊心是一种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的积极心理,缺乏它就会缺乏自我要求和上进心。但过度自尊往往会形成逆反心理。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老师和家长的话不再像孩子时那样言听计从,他们渴望自己解决事情,摆脱成人的管束,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满足教师家长的说教,有时表现出不听不信,过于任性甚至公开与教师、家长作对。

青少年心理问题特点(二)待人冷淡的心理

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寡言少语,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似乎毫无感情。同学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特别是那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感情淡漠了,人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了,有人曾调查,认为在思想苦恼心情不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冷漠的占有心理问题少年的55%。

青少年心理问题特点(三)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压力,青少年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面对决定名次或人生前途的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还不错,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竟毫无印象。考试怯场情况多种多样,并占有一定比例,如此长期下去,会造成青少年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青少年心理问题特点(四)自私自利的嫉妒心理

不少学生心中只有自己,很少关心别人,不少青少年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而对自己的生日则念念不忘;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十分“保守”不愿意帮助别人,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胜过自己就嫉妒,对成绩差的同学不屑一顾。

青少年心理问题特点(五)内心空虚的多疑心理

一般表现为谨慎敏感,多疑而又主观,对老师、同学甚至家长缺乏信任感,怀疑一切,对老师的批评视为故意找茬,对同学的帮助看作是不安好心,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很多青少年都存在上面所介绍的这几种心理,这样就会在无形当中成为他们生活以及学习的最大阻碍,所以家长们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也应该注重孩子的各项心理教育工作。

青春期健康心理表现

1、社交性: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在青春期,社交范围扩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互助合作精神,丰富群体生活经验,锻炼适应他人的能力。

2、乐观性: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3、反应性: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与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别不会太大。如反应偏于极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如学生因考试失败而一时不悦,是正常的现象;但若他为此而几天不吃饭,甚至有轻生的意念,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当然,对考试失败无动于衷的学生,心理也未必健康。

4、现实性: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对现实。遇到困难,他们总是勇于承认现实,找出问题所在,设法解决。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往往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这些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达到自我欺骗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发展成病态。

青春期心理健康的表现有哪些?这个问题上面已经有了详细的介绍,希望可以给朋友们带来一定的启示,青春期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家长朋友们切勿轻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常见的青少年心理问题

全文共 762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

一、青少年的学习压力

给中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负担过重,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些情况在期末、期中、升中、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父母关系发生突变等)时更为集中和突出。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

二、青少年的心理障碍

恐怖症

恐怖症也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

表现为: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觉得别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变化和窘态,能洞察到他内心的想法等等,于是避开他人,影响和别人的交往,非常焦急痛苦。

青少年抑郁症

青少年因为抑郁症而导致的自杀可给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

表现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了、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

三、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压力

青少年年龄越来越大,独立自主的意识增强,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慢慢的与人生疏,不善人及交往,到最后发展成抑郁症的例子屡见不鲜。

以上是常见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希望能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关注,正确的引导青少年,远离这些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

全文共 1483 字

+ 加入清单

心理保健专家表示,青少年时期是非常敏感的时期,开始有主见,有恋爱的心理,想要表现自己,又有点不够自信的阶段。青少年青春期会出现什么心理问题?今天我们就一一分析下。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

性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性意识觉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性困惑的由来是青少年对自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产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冲突。他们常认为“性是不好的”、“对异性长辈出现性幻想是可耻的”、“手淫对身体是有害的”等,出现对性的消极评价和过度的性压抑。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最常见也严重的要数青少年抑郁征,因为由其导致的自杀可给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了、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应及早求教于专科医生,以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的发展。

对人恐怖症也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觉得别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变化和窘态,能洞察到他内心的想法等等,于是避开他人,影响和别人的交往,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症状难于启齿而不敢就医,通常要到出来社会工作之后,感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寻求治疗,从发病到治疗已煎熬了多年甚至十余年,强迫症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人际交往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

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被这种心理阴影笼罩而不能自拔。

家长、教师或心理工作者应帮助青少年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认知和态度,引导青少年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学会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过分苟求自己,也不要对外界寄托过多过高的期望,在行动和实践中增强信心培养技巧。沾染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

青春期需要关注的更多的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这时候他们渴望独立,但是经济上又做不到。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家长更应该谨慎处理才可以。这个阶段引导青少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学习压力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整个社会、整个学校都在比较的氛围中,要学生真正做到放弃比较,接纳自己的确不易。

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问题等,是青少年及家长前来咨询的常见问题。这些情况在期末、期中、升中、高考、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父母关系发生突变等)时更为集中和突出。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现在全社会都在呼吁给中小学生减压,希望情况会有所好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青少年心理问题——社交恐怖症

全文共 1356 字

+ 加入清单

社交恐怖症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期,男女都可能出现。青少年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有些青少年一到具体交往时,如找人交谈、或者别人与自己打交道,就出现了恐惧反应。表现在不敢见人,遇生人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就是社交恐怖症。它往往会泛化,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孤立起来,对日常工作学习造成极大妨碍。

社交恐怖症的特点是强迫性的恐怖情绪,想象出恐怖对象自己吓唬自己。例如,某大学有一女生性格内向,自尊心特强,处事谨小慎微。她总以为别人时刻在注意她、评价她,担心自己会出什么差错,让人瞧不起。后来,他暗暗爱上某男生,但又不敢表露,还怕别人知道这是个秘密。一次,有同学开玩笑说:“我知道你爱上他了,你别藏在心里啦!”她一听就心里就发慌,担心别人对她评头论足。此后,她见人就躲闪,有人与她聊天,她就面红耳赤、心慌意乱、语无伦次,最后以致于见人就害怕。这是社交恐怖症的一个典型例子。

社交恐怖症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制约)反应,是经过学习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经验”。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屡遭挫折、失败,就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打击或“威胁”,在情绪上产生种种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定型下来,形成固定心理结构,于是他在以后遇到新的类似刺激情境时,便会旧病发作,心生恐惧感。二是“间接经验”,即“社会学习”。如看到别人或听到别人在某种交往情境中遭受挫折,陷入窘境,或受到难堪的讥笑、拒绝,自己就会感到痛苦、羞耻、害怕。甚至通过电影、电视、小说、广播、报刊等途径也可以学到这种经验。他们会不自觉地依据间接经验,来预测自己会在特定社交场合遭受令人难堪的对待,于是紧张不安,焦虑恐惧。这种情绪状态的泛化,导致了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是一种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心因性疾病,只要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1、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对自己应有正确的认识,过于自尊和盲目自卑都没有必要,事事处处得体,求全责备也是没有必要的。可以暗示自己;我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谁也不会专门盯住我,注意我一个人的,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思维方式。要记住: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也不过如此,以此来增强自信。

2、改善自己的性格。害怕社交的人多半比较内向,应注意锻炼自己的性格。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交往的实际过程中,逐渐去掉羞怯、恐惧感,使自己开朗、乐观、豁达的人。

3、转移刺激。即暂时转移引起社交恐怖症的外界刺激。由于外界刺激在一段时间内消失,其条件反向在头脑中的痕迹就会逐渐淡漠,有时还可消除。

4、满灌疗法。即让人反复接触引起恐怖的刺激,使其逐步适应,进而消除恐惧感。

5、掌握知识。尽管都懂得开展社交的主要意义,但是有关社交的知识、技巧和艺术,以及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知识却掌握得不够。所以应全面掌握有关知识,真正明白道理,这对消除心病是大有裨益的。

6、系统脱敏法。其一般做法是:先用轻微的较弱的刺激,然后逐渐增强刺激的强度,使行为失常的患者没有焦虑不安瓜在、逐渐适应,最后达到矫正失常行为的目的。引导青少年患者先与家人接触、一步步地引导脱敏,并通过奖励、表扬使其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近六成受访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衢州晚报7月22日讯7月20日下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市青少年心灵导航志愿者联盟的心理咨询师郑琼霞,接到市区一位学生家长的求助,“女儿在读高中,谈男朋友后学习成绩下降了,母女间常为此吵嘴,已有近2个月时间没有说过话了”。

另有一个家长说,孩子为文理分班的事苦恼。放假了,他看到同学、朋友很努力地为考重点大学而准备,而自己的基础不是很好,充其量只能考个专科院校,觉得前途迷茫,学习劲头不是很足。

据了解,去年9月至今年3月,郑琼霞共对我市2000多名青少年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自我”方面存在问题,心理障碍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头号大敌。

在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中,半数以上在学习方面表现为厌学,学习压力过大,注意力不集中,考试焦虑,学习困难。其余表现为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情绪不稳定,缺乏自制力;与父母缺乏沟通,不善于与同学交往。

父母关系不睦、单亲家庭、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是常见的不良影响因素。家长过度溺爱或漠视孩子的情感表达。“万人竞过独木桥”的升学现状,造成不少家长和教师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惟一标准,使孩子心理负担很重。另外,独生子女的增多,也使孩子们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素质。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青少年不知不觉增强了对金钱和情爱的关注等等。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越密切,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越有保障。”郑琼霞说,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亲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关注孩子,帮助孩子渡过难关。教师应该站在教育的前沿,积极引导学生走上知识和能力全方位发展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品行问题青少年的心理辅导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心理方面的情绪波动,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老师抱怨自己的学生是品行问题的青少年,对于这类品行问题的青少年,一定要做好心理辅导,通过传统的教育方式,再结合着现下的社会风气,以及学生的自身的特点来进行调整,通过心理方面去进行辅导,能够消除这些品行问题的青少年。那么品行问题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又包括什么呢?下面请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针对那些品行问题的青少年,一定要先去了解青少年为什么会出现品行方面的问题,找出原因才能够对症进行治疗。孩子是因为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没有人去进行教养,没有正常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关爱,所以就会产生不良的行为,品行方面就会出现问题,针对这一类的学生,家长在教育的同时,不要过多的去埋怨,最好是能够去给学生更多的爱护。

品行问题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最好是采用个体化的辅导教育方法,能够综合地去运用各种方法对学生制定一种控制情绪,心理辅导的方法来进行调节。?学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和信任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深入的进行辅导,双对自己产生一定的抵触和逆反,最好是多去倾听学生的心理要求。针对于不同的心理问题的孩子,要采取特殊化的心理指导。

出现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在有一个良好的心理辅导的情况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阶段,也能够去端正自己的品行。在这里建议大家:家庭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对孩子疏于管教,而且不要过多的溺爱孩子,能够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学校当中应该让学生和老师之间产生互补的关系,能够多去一老师为榜样能够控制情绪,只好上课的秩序,对学校有一定的吸引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心理问题的青少年 他们的病根来源于哪里

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有很多青少年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心理问题,他们的病根来源就是家庭。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人长期封闭自己的话,那么他的精神状态就会出现问题。青少年他们更需要与外界进行交流,如果他们长期封闭自己的话,就会发展成为心理问题,这是很难恢复的。

一般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来源都是家庭,因为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生活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他对个人心理的形成以及性格的发展,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也非常的重要。因为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是他们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所以他对一个人的智力成长以及道德品质的发展都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

有些家庭,他们的父母关系比较紧张,甚至会离婚,所以生活在这种氛围中的孩子,他们都会比较缺乏安全感,甚至还会比较容易产生烦躁、自卑、孤僻以及变态的心理,而且父母还会忽视与孩子的沟通,父母关系不好的并且还经常吵架甚至于动手的话,那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心里伤害,从而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厉,而且这些方法也很简单粗暴,对孩子不满意就会经常打骂他们,一点都没有考虑到他们的自尊心,这样就会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父母不爱自己的想法,于是就会不利于孩子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家庭教育的缺陷,不仅表现在父母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方面,而且还会表现在父母无意识中对孩子进行了不良影响。比如父母在遇到不顺心的时候,在家中发泄对他人的不满情绪的话。长久以来就会让孩子对现实的阴暗面看得比较重,导致心理失调,就会让他们有一种迷茫无助的感觉,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心理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占卜青少年”折射出心理问题

全文共 1822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多与占卜有过“亲密接触”

“这是下经三十九卦,为蹇卦,上坎下艮。坎,山也;艮,水也,卦象为山上有水,因而山石嶙峋,水流曲折,有山高水险之象,比喻行路艰难,故谓之‘蹇’。蹇卦下是解卦,合起来就是说:先遇难,后解脱。经文中又说‘利西南’……”北京大学的徐同学拨弄着眼前的木头棍,一本正经解释着。坐在他对面的人凝神屏气地听着,并不时点头,直呼“算得准”。

被算的人是徐同学的朋友,准备在今年报考西南政法大学的研究生,听说徐同学对《周易》颇有研究,便硬磨着要算上一卦。他说:“《周易》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很神秘,不是简单的迷信,自然有它的合理性。”

占卜之术与青少年的亲密接触由来已久。徐同学告诉笔者,初中的时候,他们班上就很流行一种用数字算姻缘的占卜。同学们相互之间都已经算遍了,班上比较引人注目的人会被算得更多些。这场全班性的占卜活动被班主任取消后不久,同学之间又流行起一种用扑克牌算命的新方法。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占卜的花样更是层出不穷,兼容中西,各种提供算命服务的收费网站生意盎然。

在笔者随机调查的50名大中小学生中,有90%的人表示曾经进行过占卜。虽然没有任何人在笔者面前承认非常相信算命结果,但是却有7位都委婉地表示“有其合理性”、“有时会很准”。另外38人则表示,所有占卜都只是一种娱乐,无聊的时候用来打发一下时间。北京市杨庄中学的申情说:“占卜的时候会有很多人围拢在一起,气氛很好。我们对于结果倒不太放在心上,常常是说过就忘了。”

科普专家:用科学滤掉糟粕

算得准的背后是什么?“大师”徐同学告诉笔者,由于找不到足够数量的小棒,根本无法按照合理程序来推演。但是凭着对朋友的了解,他主观地选取了蹇挂,后来的程序只是装装样子。

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指出,对于占卜一类在校园的流行,一方面是外来落后文化的影响。比如星座,就是古代欧洲占星术的翻版。那时,天文学还没有发展起来,迷信与科学混杂着,产生了占星术。占星术对于星座运行规律的观察为现代天文学所继承,一些“宿命论”的思想也遗留下来,成为星座命理。另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正确继承,譬如《周易》。

王渝生说,随着科学的日渐普及,迷信为了获得发展,日渐与科学混杂起来。掌纹学、皮肤纹理学、星相学,这些都是科学,有统计学依据,但仅仅体现了先天遗传的性格和体质。迷信虽然披着科学的外衣,却是十足的主观判断,还将微乎其微的“先天遗传”扩大到不可逆转的“命中注定”,是非常可笑的。朱元璋即位以后,曾将与自己生辰八字相同的人召集起来。这些人有的当官,有的耕田,有的还是乞丐,于是朱元璋哈哈一笑,再不相信什么生辰八字了。

王渝生认为,占卜之术的流行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是搞着好玩的,与过年往门上贴倒“福”一样,原本无可厚非。但是青少年是一个求知欲强、好奇好问的群体,如果不能正确给予引导,就容易陷入“宿命论”的歧途。因此,做好青少年科普工作意义重大。

社会心理专家:它是一种社会心理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的曹瀛说,对占卜之类的东西,本质上是不信的,但是偶尔和一些事情牵扯起来,还是会用星座来解释。中国政法大学的石进也说,算命的本身带来一种安慰,结果反而不重要。人民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青少年问题研究的专家俞国良认为,占卜一类在校园内长期流行,被大面积的学生所接受,反映的是一个存在于青少年中的、广泛的社会心理问题,他把它归结为:从众、暗示、感染、模仿。

俞国良指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求知欲强、情感波动性大、心理承受力弱等特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体系尚未完善,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未来。他们一面保留着理想化的人生构想,一面却又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受挫。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了难以把握的虚无之感。同时,社会和家庭对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又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一方面,德育工作尚未从“虚、空、大”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成绩成为对青少年的唯一评价标准,让孩子们在学习之外难以找到别的寄托。这些都使青少年在面对心理危机时变得更加无助。

这时,占卜在科学的掩护下,伴随着追星、时尚而来,就很容易地侵入了青少年的生活。“宿命论”的魅力就在于,能让青少年轻而易举地将失败归咎于“命”,使之能够心安理得地逃避责任。俞国良认为,占卜流行,折射出青少年的心理困惑。在校园和迷信间筑起一道金汤城池,不仅需要科普工作者的努力,从更深刻的层面上说,需要社会和家庭给予青少年更多的情感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青少年心理问题 了解并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

全文共 4962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是我们培养的重点,我们要时刻关注着他们的成长,了解青少年心理问题,保证青少年心理健康,但是青少年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呢?青少年心理问题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青少年心理,了解他们,帮助他们。

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总会遇见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青少年可能面临的五大心理问题吧。

多数成年人认为“少年不知愁滋味”,青少年的成长阶段正是无忧无虑的时候,怎么会有烦恼和困惑?

然而,正是因为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被忽视,所以当学习压力越来越重时,孩子们的“心”问题也更加严重。

“心”问题一:厌学

小希(化名)是某中学的初三学生,小学的时候成绩优异,一直担任学习委员,但是升入初中后,她发现自己学习很吃力,成绩也总是跟不上。每到考试,她总会以肚子疼为借口,想法设法逃避考试,家长和老师反复沟通无效后决定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李老师在与小希沟通后,分析认为:小希小学时成绩不错,但进入初中后,由于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使她的成绩有所下降,逐渐让她失去了自信心,没有了学习动力。每次考完试成绩不好,小希就觉得压力大得喘不过气,她甚至想要放弃学业。于是,她渐渐变得厌学。

李老师认为,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升学和前途,这让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如果有的孩子一时学习跟不上,家长要放松心态,不要给孩子过高的定位。

“心”问题二:人际交往障碍

童童的父母经营着一家建材商场,生意的繁忙和各种应酬让他们无暇顾及儿子的喜怒哀乐,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童童说,他一两个月才能见上父母一面,每次见面,爸妈最关心的就是他成绩如何,身上的零花钱够不够用……在父母看来,让儿子每天吃饱穿暖,给他提供最好的环境,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他们就已经尽到了责任。随着童童一天天长大,做父母的发现儿子变得沉默寡言,仿佛总有心事。但是每次问起,童童总是避而不谈。突然有一天,童童的母亲发现儿子给抽屉上了锁。在和丈夫商量之后,他们趁儿子上学的时候,撬开抽屉偷看儿子的日记……终于有一天,童童发现了父母的行为,并与父母发生激烈争执。“你们从来都不关心我……你们只关心赚钱!”童童说出这番话后没几天就离家出走了。童童的父母在网吧等场所到处寻找,终于找回了儿子。那之后,童童变得越发沉默,每天放学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回到家里甚至不跟父母说一句话。父母试图和童童交流,但每次都演变成责骂、抱怨,甚至争吵。童童的父母意识到,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出了问题。

心理老师表示:“作为父母,不只是关心孩子吃饱穿暖,还要关注他们的心情好不好。家长要抽出时间来多陪陪孩子,和孩子多交流,化解困惑。偷看孩子的日记,这会让童童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父母不尊重自己,他会更不信任父母,也更加封闭自己……”老师希望父母能够理智、友好地同孩子对话,用心跟孩子沟通交流。

王女士的女儿衿衿今年13岁,小眼睛,矮矮胖胖的。班上的同学都笑话她,还给她起了外号,叫她“水桶妞、大脸猫……”班上的同学经常拿这些绰号来取笑她。因为经常被同学以绰号取笑,衿衿变得非常自卑,不愿意参加班上的集体活动,不跟同学们一起玩,她成天琢磨着怎么减肥,甚至不愿意去学校上课,成绩直线下降。今年3月,衿衿在体育课上因为接力跑成绩不好,拖了小组的后腿。同学小佳,在全班同学面前指责衿衿,并嘲笑她学习成绩差,体育成绩也是全班最差……自尊心受到伤害的衿衿,冲上去推搡小佳并动手打伤了她。

心理咨询老师表示:“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中小学生心智发展尚不健全,带有嘲笑性质甚至是侮辱性质的绰号可能会成为他们成长时期难以释怀的创伤。特别是在长相、身体、装扮、行为、家庭状况等方面有缺陷和弱点的孩子,嘲笑就会成为孩子心灵发展最早的伤害,甚至会影响其性格的健康形成……起外号看似只是开玩笑,实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这不仅影响了同学之间的感情,严重的会导致校园暴力。”

“心”问题三:早恋

14岁的女生木子,是一名初三的学生。因为父母工作忙,木子从小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木子才和父母一起生活。回到父母身边后,木子发现父母依旧忙于事业,根本没时间照顾关心她,再加上长期不在一起生活,木子觉得她和父母像陌生人,她和父母之间的交流极少。木子的同桌是个又高又帅的男孩子,他经常照顾木子,给她买早点,帮她复习功课……木子和这个男生早恋了。由于早恋,木子的精力渐渐被分散,学习大不如前。木子的母亲和女儿进行了长时间沟通,希望她和那个男孩分手,把精力放到学习上,木子嘴上答应却一直没有分手。

木子的母亲找到了心理咨询师,在与木子的沟通中,心理老师了解到,木子总感觉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在她内心深处有种不安全感、孤独感和被抛弃感。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又缺乏交流,木子想给自己的内心找一个依靠,希望能有人来关心自己。

心理老师告诉木子的母亲,在心理学上,这叫情感缺失与补偿。缺少和家长正常情感体验的孩子,很容易转而寻求外界的情感补偿。木子由于与父母缺少交流,情感得不到满足,在青春期到来时,情感补偿的愿望就会更加强烈,如果学习和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就很自然地转向一些很容易接受她的异性朋友,产生早恋。

“心”问题四:网瘾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我能找到自信,其他游戏玩家都甘拜下风,他们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斌斌在与彭霞进行交流的时候,一说到网络游戏,他就眉飞色舞,神采奕奕。

斌斌今年上高二,已有5年的网龄,在许多网络游戏里,斌斌都是红人。斌斌的父母早年离异,两人常常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的不是。斌斌的母亲已再婚有了新的家庭,她很少关心斌斌的学习和生活……斌斌的父亲望子成龙心切,要求斌斌学习成绩每次都要进全班前3名,如果没考好,等待斌斌的往往是一顿毒打。父亲不切实际地过分苛求成绩,让斌斌喘不过气来。为了逃避父亲的唠叨和要求,斌斌迷上了网吧,聊天、看电影、玩游戏……斌斌在网络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为了逃避家庭矛盾和现实压力,他对网络到了痴迷成瘾的地步。

据了解,现在有网瘾的孩子越来越多。彭霞认为,孩子沉迷于网络,大多与家庭有关。不少父母平时只顾忙自己的事业,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只有在网络中来寻找自我,在游戏中寻找自信。还有些父母关系不好,甚至闹离婚,从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孩子最终只能通过网络来排解心中的抑郁……最终造成孩子染上网瘾。

“心”问题五:耐挫力差

高一女生小新的左手腕上,有几条很明显的疤痕。小新有好几次割腕自杀的经历,老师稍微批评几句就受不了了,割腕、拿头撞墙、吃安眠药,她都试过。孩子出了问题,家长每次都找到学校,怒斥老师不该批评孩子。家长对孩子教育缺失,过分溺爱孩子,使小新耐挫力降低。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青少年自杀人数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并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心理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心理素质较差,缺少面对挫折时的应对能力。人的一生不遭遇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孩子在家中没有经历挫折的“洗礼”,没有做好应对挫折的思想准备,就好像是温室里的花朵,一旦遇到风吹雨打,就很容易枯萎凋谢,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一旦出现与人吵架、老师批评、学习压力大、考试成绩不理想甚至失恋等因素,就可能产生逃避现实、放弃生命的想法。

目前的教育环境,学生面对的压力很大,家长和老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表现,发现问题要及时沟通,预防意外事件。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应对

学习正确引导孩子,培育健康乐观的新一代,让伤害远离孩子,防范永远比亡羊补牢更重要。

第一、青少年青少年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是家庭的影响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偏重于智力开发。早在学前阶段就教育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背唐诗。他们一心指望孩子各科考高分,不顾其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对他们提出过多的苛求、过重的压力、繁多的学业,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全部挤掉。而孩子的心理健康,则没有多少家长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智力开发一样重要。由于父母对心理教育的忽视和无知,导致了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智力开发严重失衡,智力开发超前,心理发展滞后,在青少年青少年身上形成强烈反差,重智力,轻心理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心理素质造成了严重的先天不足。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反常的家庭:不和睦的家庭,不检点的家庭,不自尊的家庭,不廉洁的家庭,不开明的教育,不健全的家庭。

二是社会的影响

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的时期,竞争愈来愈激烈,人际关系也显得更为复杂,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来越多,出现了某些不健康的思潮与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并存的局面。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青少年青少年,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有时也会去其精华,取其糟粕。如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各种淫秽,凶杀等不健康录像制品,不洁书刊的泛滥,青少年接触社会传媒不良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他们往往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三是学校的影响

当前,由于不少学校还未实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忽略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青少年有没有出息的唯一的标准。青少年也就将考试升学的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挫折和失败,而由于学校忽略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又没有预先告诉他们应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青少年在考试,升学的挫折面前,想到家长或教师的斥责,自然感到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便选择了逃避的做法,对自己彻底放弃。有的甚至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缺憾。另外,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青少年心理上疲劳,情绪焦虑不安。不少学校的课业负担体现为三超:即超负荷的学习量、超高的学习难度、超长的学习时间。

四是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青少年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发展错综复杂。他们追求成人感,有独立性意向。但这些心理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依赖性出现矛盾。他们只要求权利却不愿尽义务,只要求被爱而又不懂得爱别人。由于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较低,产生明于知人,黯于知已,严以责人,宽以律已的不良倾向。一些青少年过于自信,自负,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驱使下,故意表现得横蛮无理,甚至有意与教育者对抗!行为表现与教育者的意愿往往背道而驰。此外,青少年青少年处在青春萌动期!,对异性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容易出现早恋问题,其间要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

第二、消除青少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是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素质

对青少年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应成为教师必备的素养,应成为考核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使青少年了解心理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学会出现心理障碍时的解脱方法。二是开设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三是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疏通的目的。四是家校联手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应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作些宣传,让家长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家校联手形成合力,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五是培养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班集体关系的和谐,融洽。

三是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

家长需要认识到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四是成长中的青少年自我提高

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目前学校的教育以升学为目的,过分强调青少年之间的竞争,导致学校生活紧张,单调.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的特点,从客观上束缚了青少年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这样的班集体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情感需要,也就不能使青少年得到健康的发展.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讨论,学习小组,实验等形式,引导青少年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青少年在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不良心理倾向。

结语:看了上文中提到的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关注一下身边的青少年是否出现了这个问题,如果出了问题,一定要将青少年心理问题解决,做到真正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青少年心理问题多发期

全文共 2455 字

+ 加入清单

一.为什么由青少年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近年来,从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有关青少年杀人和自杀等恶性案件的报道。人们在沉痛之余,不约而同地发出疑问:

我们的青少年怎么了?的确,这是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问题。当然,每个案件的情节是错综复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在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能离开大的社会背景条件。一是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人们在心理上经受着强烈的、持续性的冲击和震撼,青少年也不例外;二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目前独生子女这个群体占总人口的1/3左右。一般来说,独生子女的智力发育较好,但是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一方面是强烈的、持续性的冲击和震撼,另一方面是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两者的交叉效应,使青少年由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引发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甚至呈暴发态势的社会条件。这就决定了,我国已进入一个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多发期。

二.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不容忽视,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近年来,围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国家教育部连续发了两个文件,一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二是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对于同一个问题,连续发了两个文件,是不多见的。从有关的调查和我们身边的实际情况看,教育部的文件发的完全必要,非常及时。1999年3月,杭州市心理卫生工作办公室对杭州1115名在校中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7.34%,其中,初中生为16.52%;高中生为18.16%。另外,最近的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大约有20%的人存在异常心理问题,其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为4%。在我们身边看到的情况也是这样:在大中学生(小学生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中,有一种相当普遍的非正常攀比现象,同学之间,不是比学习,比健康,比人品;而是比谁有钱,比谁会玩,比谁能出风头,比谁穿的衣服贵,比谁的家庭背景好……透过这种攀比,让我们看到了青少年身上扭曲了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再比如,有的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不关心别人;自理能力差,不善于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事不认真,懒散,缺少责任感;性情孤僻,任性,感情脆弱,等等。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严重地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且构成了种种事端乃至恶性事件的内部心理条件。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青少年总是要接班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主要落在他们身上。这就是中央提出来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一个重要客观依据。教师、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应当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尽职尽责。

三.家长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家长和教师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员,是吃五谷杂粮的,也有一个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常常从媒体上看到一些有问题行为的家长和老师,给学生心理发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所说的问题行为,是指家长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违教育要求和教育规律的那些不适当的、不良的行为。诸如,溺爱和放纵孩子,人格偏执,打骂孩子;对学生不断施压,把考分当成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有的家长和教师甚至做出不符合社会和道德规范的事情,对孩子或学生进行体罚和人格侮辱;甚至有极个别的家长和教师,由于自身的心理不健康,造成学生厌学,逃学,甚至出走、自杀。家长和教师的问题行为,给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对家长和教师产生抵触或厌倦情绪,导致彼此关系紧张,甚至恶化,大大削弱了教育和教学的效果。因此,家长和教师是否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不单单是加强自我修养的重要任务,也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家长和教师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只有心理健康的家长和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四.几点建议

1.提高对心理卫生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其实,有心理问题的人,不仅仅限于青少年。当前由于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制度结构的剧烈变动,由于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各个人群的心理压力随之加大,不少人由此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从而带来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各种矛盾,引发出许多社会和家庭问题。一些中年人在面对婚姻、工作、学习、家庭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压力时,无所适从,心身疾病增加;不少离退休老同志由于离开岗位的心理准备不足和缺乏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产生许多老年心理卫生问题;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大批人员下岗,一些下岗人员缺乏心理承受力而引发某些心理问题等等。由此可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加强心理卫生工作愈益显得重要而又迫切。

2.把心理卫生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之中,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加强和发展心理卫生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它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劳动者的素质除文化、科技、思想道德以外,健康素质,特别是心理健康素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心理卫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加强心理卫生工作,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对于保护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生活正常秩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杭州市在这方面起步很早,1998年市委就决定成立心理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对全市心理卫生工作的领导。并且形成了政府牵头、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网络体系,还专门建立了专家技术指导组,制定了心理卫生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和心理卫生教育工作目标。

3.大力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可以参照普法工作的一些做法,大力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自身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认知、情感、行为和人格。这是任何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特别是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应当学习和掌握的知识。那样重视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实施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教育不仅要面向青少年,面向教师和全体家长,还要面向社会各个阶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青少年心理问题多 家长学校如何应对

全文共 1439 字

+ 加入清单

2011年,郑州市团委通过抽样调查试图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在对2000名青少年调查之后发现,2007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为网瘾、早恋等,而2011年出现了新的变化,郑州的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及敌对几个问题上较为严重,严重程度明显高于2007年,高中生、女生、单亲家庭的学生以及处于消极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学生,心理问题会更突出一点。

高中生更容易理解父母

郑州团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专家对此次调查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结果发现,初中生顶撞父母的情形最严重,而多数高中生更容易理解父母。高中生减少了与父母之间的直接冲突,多数高中生基本上能与父母保持一种肯定和尊重的关系,他们更希望能与父母站在同等的地位探讨和决定某些问题,希望能与父母和睦相处。

但同时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明显比初中生多。在高中生群体中,会存在一些情绪方面的问题,如心烦、看不进去书、焦虑、抑郁等,同时还有比较严重的问题,像精神衰弱、心理应激障碍等。专家分析说,这是孩子成长的烦恼。

不要过分宠溺子女

现在郑州的独生子女比较多,在不少人看来,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更多,但郑州团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中心的此项调查则显示,非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略多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强迫、敌对、恐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也相对容易出现头昏、头痛等生理方面的问题。

而独生子女更明显的心理问题是不适应、自我中心和早熟等。郑州团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专家分析说,家长过度保护带给子女的常常不是安全和欢乐,而是焦虑和失望。当他们一旦离开父母走向社会时,就会出现严重的不适应。另外,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在情感上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不善于体会共享的欢乐,缺乏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又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乏可供仿效的儿童,他们只能模仿成人,容易形成言行上的早熟现象。

建议

1、学校要出“实招”

郑州团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专家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孩子有心理问题非常正常,作为家长切莫如临大敌,关键要看如何应对,帮助孩子早日调整过来。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学校都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提升。然而从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虽然学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宣传得多,真正有效的执行措施却是有限的。比如一些学校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但“从未开展过相关的服务和活动”。学生渴望学校能真正做一些适合他们的活动,从而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该中心的心理专家还建议,学校应创造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环境,尤其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

2、家

长不要过度保护

在调查中,青少年对郑州团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专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爸妈“管得太宽了”。

该中心提醒家长,过度干涉和保护、严厉批评和惩罚、拒绝和否认,都可能会造成青少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家长要了解初中生和高中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许多事情要学会放手和放心;要接纳他们的成人感,要尊重子女;理解他们想要独立的想法,给他们空间,让他们得到充分的自我发展。在讨论问题时把子女看成一个有思想的独立的个体,给他们发言权;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会使子女更有支配自己的能力;当子女的确需要帮助时,不要冷嘲热讽,要给予他们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