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瑟乔夫卡-维亚济马战役最新20篇

浏览

5882

文章

275

篇1:哈丁战役中耶路撒冷王国为何会战败?

全文共 3628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1180年,麻风王鲍德温四世的姐姐西比拉嫁给吕济尼昂的君伊,王国分为两派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哈丁战役的惨败。拉丁王国内部各种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的复杂性以及鲍德温四世在位期间大部分时间和他儿子在位的整个时间内经常发生权势斗争。长时期的贵族统治和以科特尼的阿格尼丝(鲍德温四世和西比拉女王的母后)及其亲戚和其他宫廷大臣为首的阴谋集团的胡作非为从精神上摧毁了这个王国,这一点是导致王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是,耶路撒冷王国的命运最后还是在“哈丁角”决定的。

雷蒙德从太巴列来向居伊和西比拉称臣,掩盖了已经大大伤害了王国的内部纷争。然而,掩盖纷争的只是一张一捅即破的薄纸。人们不能不对哈丁之战前夜的居伊抱一点同情。他戴着王冠,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像在大风天中站在塔尖上一样。在萨富里雅他被争吵不休的贵族们闹得焦头烂额。他自己也缺乏自信,没有主见。整个军队、整个国家的命运就系在这样一个优柔寡断的人身上。

7月初,耶路撒冷王国的大军驻扎在“萨富里雅喷泉”,此地位于没有城墙的萨富里雅镇以南1英里处,周围是肥沃的耕地,溪水充足,夏天也不缺水。如前所述,萨富里雅和太巴列相距15英里,其间地面崎岖不平,由于无水而干裂荒芜,一支2万人的大军肯定不适于呆在那里。

前面已经讲过居伊决定向萨富里雅进军之前发生的事情:萨拉丁进攻太巴列(很可能是为了诱使法兰克人离开营地);埃施瓦伯爵夫人请求宗主前去援救;她丈夫力主留在萨富里雅而不去救援(这是个正确军事主张);居伊先是同意雷蒙德的意见,后在雷纳尔德和杰勒德的极力劝说下又改变了主意。当然,实际情况远不止这些。

关于雷蒙德在萨富里雅会议(也可能是在此前的阿卡会议)上讲了些什么,当代或近代的各种叙述有多大程度的可靠性,在多大程度上没有用事后的眼光添枝加叶,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关于雷蒙德在会上反对过进军迎敌的说法几乎肯定是真实的。他首先提醒会议:尽管遇到危险的毕竟是他的妻子和他的领地,但他相信,埃施瓦不会受到伤害,而且以后可以轻而易举地收复太巴列。他指出:在沿途没有水而且沿途还要受到敌人袭扰的情况下进军15英里,真是愚蠢透顶,这样做正好给撒拉丁一个求之不得的机会,使他可以在自己选定的地点与一支又渴又乏的军队交战。据说他最后还提醒会议注意:拉丁的军事战略一贯是避免在不利的条件下进行大规模交战,因为穆斯林只要一时打不赢就会灰心丧气。因此,他主张就地防守[ 注:有些记载称:他甚至建议撤到沿海以确保避免交战。不过这一点看来不大可能。] ;他断定,撒拉丁或者会来进攻,或者无可奈何地解散部队。

雷蒙德的话句句在理,看来也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可不知为什么,与雷蒙德一样久经沙场的雷纳尔德和杰勒德后来竟向国王居伊提出了坚决反对的意见。也许他们不会仅仅出于对雷蒙德的仇恨就置自己的生死和全军的安危于不顾吧!或者他们果真相信雷蒙德是个叛徒,妄图把部队引入敌人的圈套?看来这也极不可能(尽管他们无疑希望国王对此信以为真)。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他们确实认为,基督徒可以打赢,至少可以在交战之前找到水。

这是迄今为止人们尚未认真考虑过的一个有趣的问题。十字军若是在天亮之前出发,在凉爽的清晨走上三四个小时,午后不久即可与敌交火,那时还不至于太渴。他们未能做到这一点,部分原因是拔营太晚,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阿拉伯轻骑兵的袭扰。在这个问题上,居伊的战术可能有失误之处。因为他本应用足够的步兵以致命的弓箭压制住那些打了就跑的土耳其人,不让他们靠近自己的主力部队和后卫,就象1183年他统率部队时所做的那样。据说箭矢并不缺乏,可能是用牲口驮着的。杰勒德是当时在场的最懂行的军人,看来很可能是他明确表示:雷蒙德的主张是错误的;前突尽管有风险,但却是值得的。他这样想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居伊最终作出进军的决定则更多是出于个人考虑。为了消灭撒拉丁和他的军队,他已经把整个王国的骑兵集合起来。拒绝交战(尤其是不顾“圣殿骑士团”大头领的反对而拒绝交战)可能会严重动摇本已十分不稳的王位。当时他一定回想起了1183年,那年(那时他还是摄政王)他在萨富里雅集结了差不多同样规模的一支军队,并把它带到戈里亚特潭。在那里,他占据了有利地形,与撒拉丁对峙。尽管几乎所有的骑士都敦促他出战,可是5天之内他除了散布失败和怀疑情绪之外,什么也没有做,直至穆斯林部队散去。鲍德温认为这是卑鄙怯懦的行径,十分恼怒,并罢免了他的摄政王职务。

还应该考虑到埃施瓦伯爵夫人的呼吁。雷蒙德断言她不会受到伤害,这样说可能是不对的。不管怎样,封臣受难时国王前去救援,这已是公认的职责。当然,也并非总能兑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王上一次履行此种责任是应作恶多端的雷纳尔德的请求,而正是他几年之后撕毁和约,借口是:他管辖的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最后一个因素是居伊和雷蒙德之间的私人关系。起初居伊成为国王时,雷蒙德威胁要进行武装干涉,拒绝参加加冕典礼。如今,在居伊登上王位后的第一次战斗中,雷蒙德会不会有意把居伊引向毁灭呢?这似乎有些捕风捉影,但雷纳尔德和杰勒德是心狠手辣、搬弄是非的能手,无需他们多说,居伊就可能信以为真。

事后看来,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当1187年7月3日(星期五)吕济尼昂的居伊下令进军时,他就已经输掉了十字军参加的历次战斗中最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斗。他违背传统,尤其是在没有预备队作后盾的情况下,拿部队作不必要的冒险。为此,他一直为人们所谴责;但过分责备他也不公道,因为他当时承受着极大的压力,而他又不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另外,依笔者之见,他自信能取胜也是有一定根据的,条件是他要合理地使用部队,而实际上他似乎没有做到这一点。

进军的决定显然是这场战斗中的决定性因素;但是,部队投入行动后,还有另一个有待作出的关键性决定。这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但又很难说清楚,因为几个世纪以来,有关阿拉伯军队的部署情况的各种说法含糊不清,自相矛盾。作出各种推测自然容易,但真要提出结论性的观点却必需有足够的事实作根据。

如果综合一下当代或近代传说中的一致点,我们似乎可以相当有把握地说,在那个时期,从萨富里雅有两条路通往太巴列:一条向东南方向,经萨卜特村通向加利利湖南端,然后沿湖畔向北;另一条在马里斯卡尔西亚村和卢比亚村之间向北,穿过哈丁到哈马姆干河,这条河在太巴列以北流入加利利湖。这两条路距太巴列都是20英里左右。可能还有第三条路:从萨卜特村岔出去的更直接的路。

关于萨拉丁部队的确切位置,编年史家没有说得很清楚。毫无疑问,他控制着哈丁角地区和太巴列山脉的北部;但在战斗前一天他在萨卜特村(在其集结地以南4英里处)还有部队吗?可能他在那里留下了一个支队,还派了另一支队去守卫加利利湖南端的森纳布拉桥,但可能两个地方人数都不多。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据说居伊中打算走南线的。

居伊的主力部队午后到达马里斯卡尔西亚和卢比亚两村之间的地带时,已经感到厌战,后卫部队更是如此。雷蒙德率领的先头部队看来没有受到敌军大的袭扰。他几次派人送信给后面催促国王继续前行,因为那个地区的泉水已经干涸,他十分清楚部队急需用水。基于某种原因,他建议居伊折向北行。这意味着居伊需要通过哈丁杀出一条路,以便寻找水源。可能雷蒙德在萨卜特村已与敌人交过火,认为那条路线难以通过。从我们掌握的少量资料来看,似乎通过北路成功的可能性最小。如果我们相信雷蒙德手下的一些骑士把行军路线出卖给撒拉丁的说法(不过,这很可能是后来某些人为了进一步指责雷蒙德的所谓背叛行为而杜撰出来的),那么雷蒙德选择北路就值得怀疑了。

然而路线的选择很快便成为第二位的问题了。不幸的居伊发现自己不得不再次为激烈对立的两派作仲裁人。这两派都各执己意,互不相让。“圣殿骑士团”的大头领坚决主张当天不再前进而就地宿营,他说自己的部队在反敌人骚扰的战斗中一直首当其冲,不宜再与敌人交战;而雷蒙德则同样斩钉截铁地表示,如果再过15个小时部队仍喝不上水,谁也不要指望打赢这一仗。居伊再次拒绝了雷蒙德的主张,下令部队就地宿营过夜。

事态的发展再次证明雷蒙德的主张是正确的;历史学家大都谴责居伊作出这一致命的错误决定。实际上,他可能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因为如果他下令继续向哈丁前进,向来自行其事的“军事骑士团”是否会听命于他又是个大问题。象以往一样,步兵是战斗的关键因素。第二天,他们干渴难忍,束手无策。几个小时之前他们是不是就渴成这个样子呢?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说实在的,人们也无从知道雷蒙德究竟为什么建议走这条最难走的路线。如果穿过萨卜特继续前行,是有可能到达加利利湖而避免这场灾难的。

居伊决定拿他的王国冒战争的危险,这是个勇敢的决定,或许并不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个愚蠢的决定。如果他是个能力更强、运气更好的将军,胜利很可能是十拿九稳的,阿拉伯人对此十分清楚。战争的胜败往往就差在毫厘之间。有些胜利名垂青史,有些胜利被人遗忘;但后人却很少宽恕失败。不管怎样,在大难临头之际,国王表现得还算坚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揭秘中途岛战役5个不为人知的细节,是什么让美军扭转了战局?

全文共 1019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仅仅6个月后,美国与日本再一次在太平洋上爆发了一次大战。中途岛位于夏威夷语日本大陆之间,1942年6月4日-7日,美国海军在这里与日本苦战三天,双方都完成了难以置信的海上壮举,目的都是希望能够摧毁对方。虽说盟军的胜利被很多学者认定为是二战的转折点,但是在这场海战中有着很多重要细节,甚至连一些历史学者也不清楚。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1. 日本试图复制珍珠港的成功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想再一次复制珍珠港的成功,出其不意地打败驻扎在中途岛的盟军。为了分散美国的注意力,山本派遣了许多船只前往阿拉斯加海岸,希望能引诱美国的援军来抵御不存在的攻击。事情没有如他所愿。2.美军的密码破译

美国的军事情报部门截获了日本的情报,破译了其密码,包括计划袭击的时间和地点。尼米兹(Nimitz)将军决定挑战日本,用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击败日本人。日本认为他们会在美国人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把他们逼得走投无路,但尼米兹却另有打算。3. 日本严格的无线电静默

日本决定在向阿拉斯加海岸派遣船只时保持无线电静默。在侦察飞行中,一名美国海军飞行员在穿越太平洋浓雾时发现了敌人。这位飞行员以为他找到了攻击主力——事实上,这是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第二波攻击的主力。作为回应,美国派出了九架B-17轰炸机去消灭敌人。由于严格要求保持无线电静默,日本方面没有通报上级,而是单独对付美国轰炸机。4. 美国飞行员数量少于日本

日本人试图用从航母上起飞的轰炸机摧毁盟军在环礁上建造的设施。美国海军、海军和陆军飞行员都飞上了天空,击退了日本的轰炸机和他们规模庞大的战斗机护航。美国人在数量上远远落后于他们的对手——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坚持不懈。

在27分钟的轰炸之后,日本结束了他们的第一次空袭。接着,一名日本飞行员打破了无线电沉默,警告指挥官他们需要更多的战斗机来维持他们的进攻。美国轰炸机就是尾随日本返回航母的轰炸机开始空袭的,当时日本人并不知道这些美国轰炸机没有护航。5. 是什么让美军扭转战局?

美国飞行员持续进攻,直奔据称的日本军舰所在地。当他们到达时,他们发现哪里只是一片空旷的大海。飞行员没有返回基地,而是做出了尼米兹上将后来所说的“战斗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飞行员随后飞往一个不太可能的次要地点。在那里,他们发现日本的军机毫无准备。战斗人员立即摧毁了四艘日本航母只中的一艘。其他美国飞行员冲到现场继续袭击。这一事件改变了战局,帮助美国从日本手中夺取了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石人山抗日战役纪念碑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摄影:官道口镇)

石人山抗日战役纪念碑矗立于官道口镇东北5公里处,209国道东侧。由一块约6米长、2米高的巨大片石制作而成,纪念碑底座由水泥打造,外镶褚红色墙砖。石碑名由蒋介石之孙、蒋经国之子、国民党原副主席蒋孝严先生题写,凹刻进巨石之中,鲜红的油漆勾描之后,百米之外依然可以看到她夺目的光彩。

官道口镇:官道口镇位于卢氏县北端。面积209平方千米,人口21696人(2017年)。辖官道口、岭南、秋凉河、百家房、江槽、永渡、寨上、耿家庄、金家沟、耿家、庄科、新坪、三官庙、郭家埝、磨上、大岭、车家岭、杨眉河、黑牛19个行政村(其中三个行政村合并),185个村民小组。郑卢、三淅高速交汇于镇区并设出口(豫西大峡谷),G209和S323穿境而过。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明斯克战役是怎样的?

全文共 1187 字

+ 加入清单

1944年6月29日到7月4日这个期间,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明斯克战役爆发了。这是在苏德战争中,白俄罗斯第3、第2、第1方面军在波罗的海沿岸与第一方面军的配合下所实施的一场进攻性战役,是白俄罗斯战役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被称之为第二次明斯克战役。

苏联红军1944年实施维捷布斯克-奥尔沙战役、莫吉廖夫战役、勃布鲁伊斯克战役的结果,使德军第4集团军陷入苏军的重重包围。

在鲍里索夫卡地域、奥西波维奇地域作战的各方面军兵团,距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仅100公里,而向明斯克方向撤退的敌军主力,则距明斯克130-50公里,并且德军无法摆脱从东面进攻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据此苏军统帅部大本营给各方面军下达了合围并歼灭德军第4集团军的任务。

苏联红军的战役企图是在全面展开的追敌过程中,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左翼以及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右翼一部向明斯克方向实施迅猛的向心突击,与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协同,合围并粉碎敌第4集团军基本兵力,解放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

同时,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右翼、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一部,应继续向西迅猛进攻,消灭敌预备队,为向希奥利艾、华沙等方向进攻创造必要的条件。接受命令的各方面军未经战略休整即着手部署准备完成任务。

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在6月29日进抵别列津纳河,并强渡了该河,开始向明斯克攻击前进。7月3日,近卫坦克第2军首先突入白俄罗斯首都。追击德军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也同样顺利地行动。该方面军快速兵团于7月2日夜间从南面迂回明斯克,并抵达东南郊与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会合,完成了对德军第4集团军、第9集团军部分兵团的合围。

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也同时向明斯克方向进攻。他们牵制、分割和消灭德军各部队,使其迅速西逃。苏联红军航空兵则牢固掌握了制空权,对德军实施了强大突击,使其难以实施撤退军队和调遣预备队的计划。

游击队积极配合进攻明斯克的苏联红军。每个方面军都有白俄罗斯游击运动司令部的作战组织,负责协调游击兵团与苏联红军部队的行动,游击队给德军设伏,夺占渡口,实施侦察,袭击德军部队。

至7月3日,白俄罗斯首都的德军已被基本肃清。7月4日,白俄罗斯第3、第1方面军进抵纳罗奇湖、莫洛杰奇诺,克拉斯诺耶、斯托尔布齐、涅斯维日一线,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赋予的任务遂告胜利完成。

7月5-11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第33集团军,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第50集团军一部和第49集团军在明斯克以东消灭德军10万余人。

在明斯克以东包围德军重兵集团,是在距敌防御前沿200公里处实施的,之所以能完成这种任务,是因为各方面军无论沿平行道路,还是从正面追击退却中的德军,互相间都进行了周密协同。

在明斯克战役中,苏军很好的解决了各方面军之间的协同,在追击过程中从行进间顺利克服了许多江河及其他天然地区。苏联红军50余个兵团和部队由于在明斯克战役中英勇善战,被授予"明斯克"光荣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土木堡战役明朝军队投入了多少兵力?土木堡战役是怎样的?

全文共 2893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1449年,蒙古瓦刺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为理由想明朝边境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大同守军失利,塞外城堡沦陷,边界战报传至朝廷之后搞得朝廷上下是惶恐不已。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的劝阻,在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自率大军出征。结果由于组织不当,所有军政事务都皆有王振专断,结果55万大军在土木堡惨败殆尽。王振被杀,明英宗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一役中,真的有五十万明军被瓦刺杀得几乎全军覆没吗?各类史料笔记记载此次战役的战斗人数更是五花八门,让人看得是眼花缭乱,不知真假。我们下面列举一些当时的记载:

第一种说法是出发时号称五十万大军。刘定之在《否泰录》末说道:“臣因取目击耳闻,参以杨善、李实所述《奉使录》,钱溥所撰《袁彬传》,约其繁复,著为此录。”李实《李侍郎使北录》未记出征人数,杨善《奉使录》今不传,估计亦不及此。钱溥《袁彬传》今亦不见,其内容应为袁彬于塞外侍奉英宗的事迹,也不太可能提到明军人数。则刘定之所记应来自“目击耳闻”,即明军出发时的确有号称五十万之举。

第二种说法是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关于土木之战中明军参战人数,最早的记载见于刘定之《否泰录》:“其从驾行者,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等。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出居庸关抵宣府。”私属指的是私人的家奴、奴隶,有时甚至还指奴婢。《否泰录》意思说正规军是没有五十万的,加上这些家奴、奴隶和奴婢共有五十万。

第三种说法是官军共五十余万人。嘉靖后期以来,几乎所有言及出征人数的明代史家均沿袭此说,直至谈迁犹于“官军私属”强调甚明,而清人谷应泰的《明史记事本末》开始写作“官军五十万”,丝毫不涉及“私属”两字之差,语意全非。

第四种说法是明实录中含糊其辞,称数十万。《明英宗实录》“正统十四年八月壬戌”条目下记载“中官惟喜宁随行振等皆死官军人等死伤者数十万”。《明史英宗前纪》则记载“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就连明代的官方史书都语焉不详,含糊其辞,笼统地称数十万。

上面提到的四种说法不尽相同,但是真相只有一个,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清风明月就和众位一起慢慢来研究和推敲这些史料笔记,努力解开这个谜团。

第一种说法是说当时明军号称五十万,我觉的是有可能的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吓唬瓦刺,但是我相信明军的战斗人数绝对不到五十万。古代两军对垒,都喜欢夸大其词,吓唬对方。如当年三国曹操赤壁之战时,号称八十万大军,实则二十万而已。所以我相信明军当时号称五十万,其实远远不到五十万。

第二种说法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但是私属多少人,里面没有说法,自然也不知道正规军队有多少了,但是也能从这里看出,官军也是不足五十万。

第三种说法是清人谷应泰说的,没有私属二字,直接说官军五十万,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可靠。原因有二,一是或许是到了清朝,事件久了,以讹传讹,私属两个字就丢了,但是差两字,差别太大了。二是清人编写的史料,有玷污前朝的嫌疑,很有可能是故意漏掉私属两字,来羞辱明朝。

第四种说法是明实录的记载,实录没有沿用五十万,而是含糊其辞数是万,清风明月认为,很有可能,“五十万”的说法已经引起广泛怀疑,并且没有公认说法出现,遂有这样的含糊其辞说法,仅仅用“数十万”。

经过一番分析,我们已经能够确定明军的正规军队肯定不到五十万,那么正规军到底有多少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寻访真相。

第一,出征部队的主力是京营军队。《明英宗实录》中记载:“此前三天,命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在营操练者人赐银一两,……兵器共八十余万。又每三人给驴一头,为负辎重。”《国榷》中记载“英宗正统十四年七月甲午”条目下记载“遣告庙社,发京师亲征。诏下,逾二日即行。”由此可见,此次出征,明军的准备十分仓促,本次出征的主力部队是京营军队,而京师京营又称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

第二,五军营的编制。五军营是由马军、步军组成。明太祖时设大都督府,以节制中外诸军,京城内外置大小二场,分教48卫卒。成祖北迁后,增为72卫。明史兵志中记载“分教四十八卫卒。”其中士卒“二十万七千八百有奇。”,那么按照这个折算,72卫应该有三十一万一千七百人。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始分步骑军为中军,左右掖,左右哨,称为五军。除在京卫所外,每年又分调中都、山东、河南、大宁各都司兵16万人,轮番到京师操练,称为班军。从这里可以看出班军要轮岗的,也就是说八万人驻扎在京城。当时驻守京城的五军营大约有三十九万一千七百人左右。

第三,三千营的编制。三千营是以三千蒙古骑兵为骨干的,当然后来随着部队的发展,实际人数当不止三千人,三千营与五军营不同,它下属全部都是骑兵,这支骑兵部队人数虽然不多,却是朱棣手下最为强悍的骑兵力量,他们在战争中主要担任突击的角色。从这里可以看出,三千人主要是骑兵中的精锐,人数不止三千,但绝不会超过太多,主要担任突击任务。

第四,神机营的编制。神机营也是三大营之一,是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该营装备有火枪、火铳等,后期又添置火绳枪。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比欧洲最早成为建制的西班牙火枪兵(创建于1510年),要早一个世纪左右,是明代早期火器部队领先于世界的佐证。在《皇明经世文编》中有关于该营的编制记载,全营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

现在我们一起统计下当时京师京营的总人数为三十九万八千三。这应该是京军满编的情况下才会有那么多人。但是,明军的缺编是一个正常现象,而且数目也不小。譬如在宣宗朝,“京营缺伍至七万五千有奇。”如此看来,正统十四年的京军,大约是三十二万人。

当然这些人不可能全部出征,还要留下一部分来留守京城。《明史于谦传》“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根据此语和古人的运用约数习惯,,此时京中所剩部队,是不足十万的疲卒,但应该七八万左右吧。还有在撤退过程中,英宗调派朱勇、陈怀、吴克勤等人率领部份京军,去打先头阵。《明英宗实录》中提:“命太保成国公朱勇选京营四万五千人。令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都督耿义、毛福寿、高礼,太监林富率三万往大同,都督王贵、吴克勤率万五千往宣府,各备虏。”,在《天顺日录》中又说是“率五万兵迎之。”说法五花八门,不尽相同,我们折中一点,就算四万五千人好了。除去留守京城的七八万人,和阻击的四万五千人后,最后跟随明英宗到达土木堡的也就是二十万人左右。

作为亲历战场的当事人李贤在《天顺日录》一书中写道,二十多万人死了三分之一,受伤者过半。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还有,就是《七修类稿》有记载,二十万人,伤之半,死三之一。两者口径吻合,也和我们上面的数据基本上一致,因此,清风明月认为,明英宗当时率领部队二十五万人左右,后来派出了朱勇的五万人后,最终二十万人到达土木堡,却被瓦刺几万人冲杀殆尽,王振被部将所杀,明英宗被俘,百余名大臣阵亡,这便是历史上大明由盛转衰的土木堡之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波希战争传奇:马拉松战役

全文共 1806 字

+ 加入清单

纵观东西方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思维的碰撞。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相互学习,总结经验,替换和被替换,超越和被超越。国家和朝代在历史车轮的推动下被替换和转世。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比如古代人直立行走的能力,马促进了古代人的迁徙,船只使他们有可能跨越地区发展。与此同时,种族间的战争已经从部落扩展到国家,从地方发展到地区。当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国家在战争中相遇时,双方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在战场上英勇作战,甚至保留了令人难忘的军事历史和史诗篇章。

波斯帝国首都“波斯波利斯”

从公元前492年到公元前330年,古希腊和古代波斯这两个古代文明之间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双方在战争中投入了大量的陆军和海军,影响了许多城邦,包括雅典、埃及和巴比伦等古代文明,在东西方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军事艺术在古代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中,马拉松由强大的波斯帝国于公元前490年发起,是希波克拉底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公元前500年波斯帝国的领土

在过去的50年里,波斯帝国是不可战胜的。无论从国力还是军事实力来看,整个希腊联盟都无法与之相比,更不用说一个小小的雅典了。强大的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住在他宏伟的宫殿里。他拥有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财富,过着奢华的生活,每天都品尝着从爱琴海通过“帝王之路”带来的鲜鱼。然而,每天晚饭前,他的一个仆人必须根据他的命令提醒他三次:“主啊,不要忘记雅典人。”

公元前8至6世纪的希腊

大流士一世对雅典人的仇恨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雅典人烧毁了萨迪斯城,该城已成为波斯帝国的属地,甚至包括在帮助爱奥尼亚人反对波斯统治的起义中的库伯勒女神庙。在此之前,大流士一世甚至没有听说过雅典的名字。“雅典人?”愤怒的大流士一世喊道,“他们是谁?”在其他人告诉他后,他拿起弓,向空中射出一支箭:“上帝,请允许我为这些雅典人报仇!”

大流士一世(右)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曾派遣一队军队进攻雅典。担任教练的是大流士一世的女婿、小亚细亚总督马多尼乌斯。他首先征服了色雷斯,并让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一世放弃对波斯的抵抗。然而,试图继续入侵希腊南部的波斯海军在阿托斯角遭到飓风袭击,300艘战舰和20,000多名水手全部葬身海底。有传言说在那个地区附近的水域有怪物,波斯海军被怪物俘虏了。马多尼·伍兹不得不撤退,但他在途中遭到了色雷斯人的袭击,甚至他也受了重伤,因此军事行动被宣布死亡。

前往希腊城邦的波斯使者

公元前491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派遣使者去希腊城邦寻求“土地和水”,要求希腊城邦向波斯屈服,但雅典和斯巴达拒绝了。因此,大流士一世在第二年(公元前490年)率领波斯军队再次入侵希腊。他解散了玛多尼尤利西斯,并派了另外两个指挥官——达斯和阿塔弗林。"去吧,征服并奴役他们,把奴隶带给我."坐在窗帘后面,大流士一世命令他的将军。

波斯舰队

达蒂斯人和阿塔弗林人出发了,600艘波斯船只和30,000名士兵沿着连接小亚细亚和希腊半岛的锡卡拉迪岛链狂奔。这支远征军没那么强。他们的船只只有专门用来运送马匹的船只,这表明波斯人准备充分。普通的海战根本不需要发动,但是骑兵是波斯军队的一部分。除了消除可能的海上抵抗之外,这600艘船的主要任务是将波斯军队(包括骑兵)运送到希腊,并让军队打败、围攻和征服敌人。

波斯舰队

波斯海军的第一步是完成10年前阿里斯塔·戈拉和梅加佐斯没有完成的任务:征服纳克索斯。他们从萨莫斯出发,然后跳过伊卡利亚直接攻击纳克索斯。十年前,纳克斯家族面对200艘船。此时,反对者的数量已经增加了两倍。当然,他们无法抗拒。大多数人逃到了岛内的山里。波斯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赢得了最大、最具战略地位的一个奇克拉德。后来,他们占领了爱琴海中几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岛屿后,在这些岛屿上建立了一个后勤补给站,以巩固纳克索斯作为跳板和前进基地,一路向西北航行到尤伯岛,因为埃雷特里亚是他们想要惩罚的第一个目标。就在两个间谍偷偷打开大门的时候,优步很快倒下了。

征服和惩罚是不同的。被波斯帝国征服的国家必须纳税,并由波斯官员管理。然而,生活方式不会有很大改变,他们仍然可以保持他们的信仰和习俗。如果人们不从事地下抵抗活动,他们的人身自由就不会受到限制。但是惩罚是给这个城市国家一个他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教训,让这个国家彻底失去自由。因此,在波斯军队在朱拜勒岛南端消灭了卡利斯托的抵抗之后,它开始猛烈地围攻埃里特里亚。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三大战役是指哪三场战役?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石家庄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而济南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国军共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和36个师。损失各种火炮4709门,轻重机枪13347挺和其他枪支175361支。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该战役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志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车推出来的战役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在淮海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这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

陈毅在1951年2月11日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介绍淮海战役情况时,陈毅对尤金特别强调,五百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最后说了一句: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平型关战役遗址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平型关战役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平型关战役遗址(第一批国保)

时代:1937年

地址:繁峙、灵丘县交界处

平型关古名瓶形寨,为明代内长城关隘。北连恒山余脉,南接五台山,东通西冀北,西抵雁门关,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平型关战役遗址在平型关东北5公里的山西省灵丘县小寨,老爷庙梁、关沟一带,为一条狭长的古道。沟谷全长约7公里,两边崖高数丈。

抗日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占据平、津后,继而向山西平型关、雁门关一线进攻,企图进取太原。1937年9月24日夜,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率领3个团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狭谷古道两侧崖顶。25日清晨,日本侵略军板垣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主力数千人及辎重车辆进入伏击地区,115师发起猛烈攻击,抢占有利地形,将日军分割包围,激战到夜晚,歼敌1000余人,毁敌汽车80余辆,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八路军出师首战平型关,挫败了锐气正盛的日本侵略军,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士气。

遗址内保存有115师指挥所(关帝庙)、林彪、聂荣臻住所窑洞二间及平型关战役指挥所在地等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1969年在此建立了平型关战役纪念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莫斯科战役之前苏联已经损失了240万兵力,为何还有能力反攻?

全文共 1794 字

+ 加入清单

在苏德战争爆发初期,纳粹德国的攻势来势汹汹,打的苏联是措手不及。1941年6月22日凌晨4:00,刚完成工作准备休息的斯大林,突然接到了一个令他目瞪口呆的消息,边境线的德国军队对苏联发动了全线进攻。在这之后,铺天盖地的坏消息接踵而来,苏联领土与军队不断的被德军包围和歼灭。

巴巴罗萨计划发动之后,德国的闪击战用势如破竹来形容并不夸张。只用了短短不到6个月的时间,从德苏边境出发,苏联被德国占领了首都莫斯科以西的50多万平方英里的土地,超过7500万居民生活在德国占领区。可以说,苏联此时经济最发达、工业最完善的欧洲地区,大部都已被德军占据。

作为抵抗的主力,苏联的军队损失更沉重无比,到1941年12月,莫斯科战役刚刚爆发之时,苏联主力红军被消灭了高达240余万。而开战之前,苏联军队的总兵力,满打满算也只有500万。损失如此惨重,苏联为什么还有余力发动反攻呢?

第一,得益于现代化国家完善的动员体系。完成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化国家和封建王朝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现代化国家有能力、也有实力做到全民动员。一旦面临国战,他们可以迅速动员大量预备役补充军队,因此,即使前线军队损失惨重,也可以及时得到大量经过训练的新兵。紧急时刻,甚至可以将全国适龄的青壮年全部征召进入战场。

苏联正是得益于这样完善的动员体系和预备役体系,才使得苏联军队在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创之时,可以迅速征召大量青壮年加入部队,并迅速的投入送到战场上。

可以说,苏德战争初期,苏联能够一直坚持败而不亡,充沛的人力资源和动员体系成为苏联的最大倚仗。整个苏德战争期间,无论苏联处于守势还是攻势,苏联军队的伤亡都远大于德国军队,但苏联依然坚持住了,靠的就是源源不断的“人海战术”。

因为,拥有1.8亿多人口的苏联,人力资源远比只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更为充沛。战争爆发之后,苏联每个月都可以征召超过50万人,这些人虽然训练不足,装备也十分缺乏,但它依然成为苏联得以撑过最艰苦的前半年的关键因素。

第二,德国低估了苏联恶劣的环境。深入苏联境内之后,德国面临的困难远比想象的更多:漫长始终被游击队袭击的补给线;规格与德国完全不一致的糟糕交通网络;远比想象的更强的抵抗;尤其是苏联漫长的冬天和冻着零下几十度的低温,更使得德国军队遭遇了大面积的非战伤亡。

由于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之前,德国对于苏德战争过于乐观,因此,他们对于从秋季就开始了严酷气候,毫无思想准备。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环境中,大量的德军士兵被冻伤冻死,德军的各类武器装备,包括坦克、卡车、火炮等,也由于低温无法使用。冬天的严酷气候,成为苏联最好的帮手。

第三,德国大大低估了苏联的工业实力。德国发动对苏联的进攻之后,苏联很快批准了总动员国民经济计划,并将国内经济转入了战时轨道。可以说,在战争爆发的那一刻起,苏联就将全国的所有工业实力用于支援战争。而早在30年代,苏联就已经成为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工业大国。不考虑高精尖方面,德国的工业规模其实是不如苏联的。

而后,虽然苏联大面积欧洲领土被德国占领,但是,在此之前,苏联人民委员会已经发布了把工业向东转移的命令。到1942年1月份时,仅用了半年的时间,超过1523个大型工业企业向东迁移了数千公里。这其中,用于国防的工厂高达1360个。这些被迁移并迅速恢复生产的工业和企业,成为支撑苏联战争的最有力保障。

第四,德国的损失也比远比他想象的更严重。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更何况,德国面对的,还是工业强国苏联。因此,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劲,但是在战争发动的前半年的时间内,德国军队依然损失了超过70万的军队。

而这个数字,占到了德国在苏联总兵力的23%之多。如此惨重的伤亡,德军其实已经达到了极限,虽然称不上强弩之末,但莫斯科战役之前的德国军队,已远不如战争发动之时的那般强大。

第五,德国极大的低估了苏联的抵抗意志和抵抗决心。战争初期,在苏联损失数百万军队之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从未想过放弃抵抗。尤其是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无论对斯大林有多少诟病,无论他做了多少人神共愤之事,有一点是公认的:斯大林的钢铁意志从来不容置疑。

因此,虽然战争初期苏联损失惨重,但是,斯大林快速调整政策,在坚决抵抗的同时,也提拔了一大批如朱可夫等优秀的将领,正是在斯大林、朱可夫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苏联挺过了最艰苦的战争初期,并最终在盟国的帮助之下反败为胜,覆灭了纳粹德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临汾战役纪念馆

全文共 1403 字

+ 加入清单

临汾战役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临汾战役纪念馆,又名临汾烈士陵园,位于临汾市区城南尧庙北面,始建于1958年,是为纪念临汾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而建造的。纪念馆坐北向南,亭台厅堂错落有致、松柏花卉随风飘香门前有徐向前元帅的全身站像,革命烈士纪念碑居园内中心。纪念碑正面是朱德元帅的亲笔题词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园内还有圆顶公墓群等多处建筑。经过多年的修葺补建,临汾战役纪念馆已成为一座亭台厅堂错落有致、松柏花卉随风飘香的园林式纪念馆。

红色链接

临汾战役

临汾素有“卧牛城”之称,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重镇。这座古城,内高外低,城墙坚厚,易守难攻。临汾战役发起时,城内驻有国民党阎锡山部第66师、胡宗南部第30旅及6个保安团和2个补训团,共2.5万人,由国民党军第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晋南武装总指挥梁培璜指挥。

为解放晋南全境,配合西北、中原人民解放军春季作战,晋冀鲁豫军区于1948年2月3日决定组成前方指挥所,由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任前方指挥所司令员,统一指挥第8、第13纵队及太岳军区 、晋绥之吕梁军区各一部共5.3万人,实施攻打临汾的作战任务。3月7日凌晨,在获悉胡宗南电令临汾的该部第30旅空运西安的情报后,我8纵部队抢占临汾机场,摧毁敌机两架。这样,临汾守敌成了瓮中之鳖。

4月16日,在扫清外围敌之据点和完成了攻取临汾城的作战部署后,晋冀鲁豫军区各攻城部队发起了进攻,与守军展开了以挖掘坑道和破坏坑道为中心的激烈战斗。国民党军派出飞机日夜轮番轰炸进攻部队的阵地,城内守军的炮火也不断轰击挖掘坑道的攻击部队,并以对挖坑道的方式来破坏进攻部队的坑道。在守敌的反制作战中,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城东一线挖掘的15条破城坑道以及环绕破城坑道两侧上方的40余条掩护坑道,大部被毁。

经过一个月的争夺与反争夺、破坏与反破坏的激烈斗争,至5月16日,晋冀鲁豫军区进攻部队终于成功地将两条各长110米的破城坑道挖到了临汾城下,并分别填装了6200公斤的黑色0和3000多公斤的黄色0。17日下午5时30分,总攻击开始。随着3颗红色信号弹升空,一声闷雷般的巨响,犹如天崩地裂,坑道爆破成功,东城炸开两个各50余米宽的大缺口。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突破城垣,冲进城中。垂死之敌再也抵挡不住解放大军的铁拳,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乱作一团,狼狈不堪。

午夜时分,战斗结束,守城总指挥梁培璜及其部下2万多人被我生俘。

临汾战役历时72天,拔除国民党军在晋南的最后一个据点,有力配合了中原和西北战场的作战,并为尔后消灭晋中阎锡山主力创造了条件。我军以伤亡1.5万人的代价,攻克国民党在晋南苦心经营的战略要塞,摧毁大小碉堡400余座,是我军伟大战斗历程中的经典战例之一,是一次人民解放军由运动战向阵地战转移的重要战役。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在临汾作战中,我军9个旅(约7万人)都取得攻坚城经验,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大胜利”。临汾战役拔除了蒋、阎在晋南的最后一个据点,为解放晋中、太原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战略进攻。

红色丰碑

“临汾旅”(即中国人民解放军179旅)隶属南京军区,是中央军委于1971年确定的对外开放部队,迄今为止已先后接待过来自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事和民间代表团7000多人次,为外宾进行军事表演600多场,荣获了1000多枚外国的勋章,有力地展示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被誉为“中国陆军的窗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湘江战役道县活动旧址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湘江战役道县活动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四道--线旧址群——湘江战役道县活动旧址位于永州市道县寿雁镇。年代为1934年。

2019年,湘江战役道县活动旧址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寿雁镇:道县辖镇。1949年建寿雁乡,1958年属曙光公社,1961年改寿雁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12公里,面积185.3平方公里,人口4.73万。镇政府驻寿雁。1863省道过境。辖道全、寿清、曙光3个居委会和寿雁、寿佛、寿峰、农科站、永丰、太家洞、万家、涂家、何家、杨家铺、太家、周家、义家、潭福、排楼屋、社下、下莲塘、禾述塘、下坝、水源头、平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兰州战役旧址

全文共 230 字

+ 加入清单

兰州战役旧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兰州战役旧址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皋兰山乡三营子村东南300米之沈家岭、营盘岭、狗娃山一带。营盘岭地势险要,古今一直为军事重地。现存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于1948年所修碉堡3座,高2.9米,堑壕4条,碉堡呈三角形分布,中间战壕相通,前沿人工峭壁7层,易守难攻,有“兰州锁钥”之称。1949年8月25日解放军攻克营盘岭,占据皋兰山,控制黄河铁桥,迫使守敌溃败,26日兰州解放。兰州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北的最后一次决定性战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一战亚眠战役是怎样的?德军输的有多惨?

全文共 1540 字

+ 加入清单

说道亚眠战役,这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起英法联军对德军发起一场进攻型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18年8月3日到11日。这场战役协约国的目的是为了肃清亚眠突出部的德军部队,消除其对于亚眠以及巴黎—亚眠铁路的威胁。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场战役吧。军队规模

英法联军

费迪南德·福奇元帅

陆军元帅道格拉斯·黑格

亨利·罗林森中将

约翰·莫纳什中将

理查德·巴特勒中将

25个师

1 900架飞机德军

德军

埃里希·路登多夫将军

Georg von der Marwitz将军

29个师

365架飞机战争爆发背景

随着1918年的失败,面对德国春季攻势,盟军迅速采取反击行动。

第一次是在7月底,法国元帅费迪南德·福奇在第二次马恩河战役中,一个决定性的胜利,盟军部队成功地迫使德国人回到他们原来的防线。8月6日前后,马恩河的战斗逐渐平息,英军正准备在亚眠附近发动第二次进攻。这起袭击最初是由英国远征军指挥官道格拉斯·黑格爵士策划的,目的是在该市附近开通铁路线。

看到了能继续在马恩河取得成功的机会,法国元帅费迪南德·福奇坚持法国第一军,就在BEF的南面,应该包括在计划中。这最初遭到黑格的抵制,因为英国第四集团军已经制定了进攻计划。

在亨利·罗林森中将的领导下,第四集团军打算跳过典型的初步炮火轰炸,而倾向于大规模使用坦克所引发的突然袭击。由于法国缺乏大量的坦克,因此必须进行轰炸,以削弱德国在前线的防御能力。英法联军计划

为了讨论这次袭击,英法两国指挥官达成了妥协。

第一集团军将参加进攻,然而,它的前进将在英国45分钟后开始。这将使第四集团军获得突然袭击,但仍允许法国人在进攻前轰炸德国阵地。在攻击之前,第四集团军的前线是在索姆河以北的英国第三军团(理查德·巴特勒中将),而澳大利亚人(约翰·莫纳什爵士中将)和加拿大兵团(阿瑟·库里爵士中将)则在河以南。

在袭击前的几天里,为了确保保密作出了极大的努力。这些行动包括从加拿大部队向伊普里斯派遣两个营和一个无线电部队,以使德国人相信整个军团正在转移到该地区。

此外,英国对将要使用的战术有很高的信心,因为他们在几次局部攻击中已经成功地经受了考验。8月8日凌晨4:20,英国炮兵向德国特定目标开火,并在前进前提供了一次缓慢的炮火。前进

随着英国人开始前进,法国人开始了他们的初步轰炸。

击打乔治·冯德·马维茨将军的第二支军队,英国人获得了完全的惊喜。在索姆河以南,澳大利亚人和加拿大人得到皇家坦克部队八个营的支援,并于上午7时10分捕获了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在北方,三军于上午7:30占领了他们的第一个目标。英军在德军的防线上开了一个24公里长的洞,阻止了敌人的集结和推进。

到上午11点,澳大利亚人和加拿大人已经向前走了三英里。随着敌人的撤退,英国骑兵向前推进,利用这一缺口。这条河以北的前进速度较慢,因为第三兵团得到了较少的坦克支援,并在奇皮里附近的一条树木茂密的山脊上遭遇了沉重的抵抗。

法国也取得了成功,并在黄昏前向前推进了大约5000米。8月8日,盟军平均推进了11公里,而加拿大人则突破了12公里。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盟军继续前进,尽管速度较慢。善后

到8月11日,德国人已经回到了他们最初的春季攻势线。

8月8日,德国陆军元帅埃里希·卢登多夫(Erich Ludendorff)将这一天”称为“德军最黑暗的一天”。

到8月11日第一阶段结束时,盟军的损失已达22 200人死亡、受伤和失踪。而德国的损失更令人震惊,有74000人死亡、受伤和被俘。

为了继续前进,黑格于8月21日发起了第二次进攻,目标是攻占巴普姆。9月2日,英军冲向敌人,冲破阿拉斯东南,迫使德军撤退到兴登堡线。

英国在亚眠和巴波姆的成功使法国元帅费迪南德·福奇的计划默斯-阿贡进攻在那年秋天就结束了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黑斯廷斯战役是怎样的?揭秘黑斯廷斯战役的经过

全文共 4754 字

+ 加入清单

1066年10月1日,这天是星期天,英格兰国王哈罗德二世正在约克享受着为数不多的闲暇时光。就在5天以前,哈罗德二世才在与挪威王哈拉尔三世在斯坦福桥上的决战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场胜利不仅仅是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也让他的威望大增。更令哈罗德宽慰的是,此时英格兰南海岸地区仍然风平浪静、未发现任何军队入侵的迹象,这使得疲惫的英军能够得到充分休整。

然而,哈罗德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当天稍晚时候,信使传来了令他最为担心的坏消息。诺曼底公爵威廉已在英格兰南部佩文西登陆,并在黑斯廷斯修建堡垒、大肆掠夺!哈罗德闻讯,便决定暂时放弃休整、开始调集军队南下迎战。就这样,决定英格兰未来数百年命运的大战即将上演。私生子的野望

虽然不像刚刚入侵英格兰的哈拉尔三世那样魁梧身高,但身高5尺10寸(约1.78米)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同样令人生畏。

尽管私生子出身令人不齿,但他的父亲罗贝尔一世仍然将其立为继承人。1035年,年仅7岁的威廉成为新的诺曼底公爵,并在随后的十几年内通过连续不断的战争逐渐击败了那些试图推翻他的敌人们。他高超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可见一斑。

早在1050年,年仅22岁的威廉便获得了令人羡慕的声望,西欧各地的统治者都一致认为:威廉将在未来拥有巨大的权势。

不久后,威廉又与法王亨利一世的兄长、佛兰德斯伯爵鲍德温五世联姻,这桩婚姻也增强了威廉的政治影响力。此后,威廉两次挫败了法王的进攻,并于1062年获得了曼恩伯爵领地的控制权。总之,在入侵英格兰之前,威廉已经为自己积累了充足的政治资本。

尤为重要的是,威廉在1064年时还挟持了出访诺曼底的哈罗德,迫使后者为获得自由宣布向自己效忠。哈罗德还承诺支持威廉在爱德华逝世后继承英格兰王位。这一公开誓言也赋予了威廉干预英格兰内政的合法性。

因此,当威廉得知哈罗德继承英格兰王位的消息后,便开始了跨海远征的准备。他一面怒斥哈罗德背信弃义篡夺王位,一面着手征集远征部队。依靠外交活动的成功,除了他的岳父佛兰德斯伯爵外,他还赢得了教宗亚历山大二世的支持,因而获得了一面代表教廷的旗帜,使自己成为正义一方。

受此影响,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四世与丹麦国王斯文二世也站在威廉一边。这让威廉的声望达到的最高峰,毫不费力地就集结起一支约10000人的军队。他们云集在威廉旗下,这也使得威廉的军队在数量占据上风。

由于此前哈罗德已在斯坦福桥之战中蒙受大量损失,英格兰人的部队并不太多,数量仅在5000-8000左右。军队质量差距

除了兵力优势之外,威廉的合成军队在质量上也高于哈罗德由纯步兵组成的军队。这支军队虽然看上去人数不多,但都是来自布列塔尼、安茹、佛兰德斯、普瓦图和诺曼底等地的职业军人。

尽管哈罗德手下全副武装的近卫军和使用双手战斧的维京佣兵有着极强的战斗力。但他们的人数仅有1500人左右,而且刚刚经历了斯坦福桥的血战、尚未得到休整。组成英格兰军队主体的大量民军虽然作战勇敢,但缺乏纪律和训练,也没有抗击骑兵的武器和必要的护甲。北方诸侯的拒绝参战,也让哈罗德的全军没有了骑兵,连弓箭手都极少。

相较而言,威廉的军队由全副武装的职业军队和雇佣军组成。这支军队里的步兵、骑兵和远射兵种,配置均衡。除了只戴头盔的弓弩手之外,重步兵和重骑兵都身着锁子甲或鳞甲,并头戴铁盔。

和大部分人使用圆盾的英格兰步兵不同,诺曼步兵和骑兵使用的是防护面积更大的鸢形盾。诺曼士兵的近战武器与英格兰人相差无几,只是没有使用笨重的维京战斧。可以说,从军队规模和构成来看,哈罗德在尚未开战时就已处于下风。哈罗德的应对之策

9月28日,威廉的船队在佩文西登陆,随后他率军转移至佩文西以东数英里外的黑斯廷斯。这一举动也反映出威廉的军事素养:

黑斯廷斯能提供更佳的船只停泊地,为诺曼军队确保最短的回国路线。

黑斯廷斯附近的一座罗马城堡遗址,在加固后将成为掩护诺曼军队的坚实壁垒。

黑斯廷斯本身则是南部道路的终点,是哈罗德军队南下的必经之路。诺曼军队正好能够以逸待劳。

但上述三点优势并不能让威廉满意。他十分清楚,自己手下这支多国部队难以长时间维持下去,若无法速战速决,战局将对防御方哈罗德更为有利。于是,威廉决定采取措施逼迫哈罗德尽快出战。为达成这一目标,诺曼军队摧毁了黑斯廷斯附近的二十余处村庄,并对周围的居民大加压迫。

果不其然,诺曼军队登陆并在黑斯廷斯附近劫掠的消息令哈罗德极为不安。当哈罗德10月1日获得消息后,他便立刻从约克南下迎击威廉。

比起速战速决,哈罗德当时还有更好的选择。他完全可以在伦敦暂作休整,等待各地援军前来集结,并在英格兰南部地区采取坚壁清野战术。当年的阿尔弗雷德大帝,就利用堡垒体系反击维京入侵者。

然而,哈罗德并没有采取这一战术的条件和能力。此时英格兰的堡垒防御体系彻底废弛,地方部队守备薄弱。王权未受普遍承认的哈罗德也无法指挥地方领主进行协调作战。另外,威廉对英格兰南部地区的破坏,也将极大影响当地居民的忠诚度。因此,哈罗德正如威廉所期望的那样选择了速战速决。

不过,哈罗德的决策也与他对当前局势的分析有关。根据简单的情报,诺曼军队的规模不如挪威人看起来威胁大。南下的英军也可以得到哈罗德的两位兄弟——格思伯爵和利奥夫温伯爵的支援,这也有助于减少兵力劣势。更重要的是,此前英格兰军队已在斯坦福桥之战获胜、士气正旺,因此哈罗德也对英军的战斗力怀有信心。

10月2日,哈罗德率领斯坦福桥战后的残部开始以每日40英里的速度南下。他们在10月6日抵达伦敦等待援军会合。10月12日,哈罗德率军前往黑斯廷斯,踌躇满志地要与威廉决一死战。偷袭失败

10月13日,哈罗德率领英军来到黑斯廷斯以北数英里外的森拉克山宿营。哈罗德希望在第二天清晨时乘马突袭诺曼营地,以便先声夺人。

然而,威廉的侦查部队在13日当晚便发现了哈罗德的企图。威廉闻讯后,也立刻采取了反制行动。他率军趁夜色悄悄离开原来的营地,来到英军营地南方的一座小山上布阵。这样,诺曼人便可以利用地势居高临下发起冲锋,一举击溃英军的防线。

14日拂晓时,哈罗德才发现自己的战术已被识破,丧失了主动权。于是,只得被迫进行一场违背意愿的防御战。由于英军的马匹保存在阵地后方数百米之外,此时已无暇乘马。他便命令全军进入战场,排成狭长的盾墙防御阵线。

待布阵完毕后,哈罗德坐镇中军指挥,并严令全军不得轻举妄动。对他而言,首要的战略目标是防止己方阵线的正面被突破。同时还必须保护两翼不受诺曼骑兵的迂回攻击,尽可能将威廉拖入持久战的泥潭。

自信满满的威廉也开始了他的部署:左翼为布列塔尼伯爵阿兰率领的布列塔尼人,中军是由威廉亲自率领的诺曼人,右翼则由布洛涅伯爵尤斯塔斯率领。

每一翼的部队又按照典型的罗马式战术分为三线:第一线为弓弩手,第二线为全副武装的重步兵,重骑兵则放在第三线。

威廉的计划则是先利用弓弩手齐射打乱对方阵型。随后发挥骑兵的优势迅速突破防线,直取哈罗德所在的中军,在短时间内结束战斗。决战黑斯廷斯

1066年10月14日九时,战斗正式打响。威廉先指挥弓弩手对英军阵地放箭,随后便率领近战部队向前推进。

当威廉的步兵接近英军盾墙时,遭到英军步兵以标枪、长矛和战斧等混合武器的攻击。哈罗德在战斗开始后始终保持着阵线正面未被突破。随后威廉发起第二波进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然而,布列塔尼骑兵和步兵突然向后撤退,这也引发了左翼的诺曼辅助部队也开始动摇。混乱之中,诺曼一边一度传出了威廉阵亡的消息。更要命的是,英军右翼的部分士兵也脱离阵线,开始追击后退的诺曼步兵。

千钧一发之际,威廉立刻换了战马、脱下头盔,开始鼓舞全军士气。随即,他有率领中军的骑兵,对脱离阵线的英军步兵发起反击,将其分割包围。此后,威廉故伎重施,连续两次以诈败战术诱使英军前来追赶,不断消耗英军的有生力量。

到下午3-4点,双方已经在黑斯廷斯苦战了7个小时,依然未分胜负。尽管英军遭受了重大损失,但哈罗德的主力仍然在山上保持不动。威廉认为,若英军继续保持防线,将战斗拖至深夜或次日。这会极大影响自己的速决战略。

为了赢得决定性优势,威廉决定再次对哈罗德的主力发起猛攻。他下令弓箭手提高射击角度,对天放箭。这一调整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给脱离阵线的英军造成极大损伤,迫使英军保持静止。

重新夺取主动权后,诺曼人继续交替采用弓箭射击和骑兵突击两种方式,给被动防御的英军造成了极大打击。一边是以连续的运动和不停的冲锋来达到目的,另一边则站在地上,一动不动。最终英格兰人渐渐不支,诺曼人刀劈剑砍、万箭齐发。被砍倒的英格兰人越来越多,甚至已经超过幸存者的数量。那些仅受轻伤的人却由于阵型过于拥挤的缘故被卡在原地无法动弹。

在决战的关键时刻,哈罗德中箭身亡,这成为压垮英军抵抗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哈罗德的两位兄弟,格思伯爵和利奥夫温伯爵此前已战死。现在,群龙无首的民兵纷纷逃离战场。当诺曼骑兵发起第四次冲击时,英军的盾阵烟消云散。随后诺曼军队开始乘胜追击,擒杀逃敌。双方的战斗一直持续到深夜,英格兰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就这样,黑斯廷斯之战以威廉的完胜告终。职业军队的胜利

军事学家阿彻•琼斯对威廉的胜利总结如下:

他成功地将轻型步兵和重型骑兵的性质合成起来。他运用弓箭手进攻英国人的重型步兵,而毫不畏惧英国人会向其冲锋,将他们赶出战场。当英国人确实打乱队伍时,其结果展示了有镫稳定的重型骑兵对非列队步兵的决定性优势。

通过巧妙运用这些能力不同的武器系统,公爵彻底赢得了理所当然的战术胜利。这一胜利是在他对指挥和后勤、精明的战略,以及对夺取王位的政治宣言等因素的卓越组织能力的支持下取得的。

诚然,威廉出色的军事才能与得当的军事策略,让他在全军即将崩溃时采取的成功应变,最终确保了诺曼人的胜利。但英军主帅哈罗德的意外身亡或许应被视为转折性的事件。

毕竟在当天的很长时间内英军的防御阵线都未被打破,反倒是诺曼军队曾经发生左翼部队溃退的情况。而诺曼重骑兵对英格兰重步兵的正面冲锋也收效甚微,这也体现了重步兵对重骑兵的防御优势。

此外,在哈罗德指挥下英军步兵长时间保持队列齐整,基本成功地贯彻了战前的防御战略。假如没有这一意外事件发生,即使威廉最终获胜,他也将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从这一角度来说,威廉的胜利有着一定的运气成分。

不过,哈罗德战前准备的不足和战时调度的失误也给了威廉可乘之机。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点:

此前与挪威军队在福尔福德和斯坦福桥的两次交战让他损失了大量北方贵族的部队,导致他在黑斯廷斯战前无法获得充足的援军。

他对敌情的错误判断以及仓促鲁莽的进军则增大了军队的作战负担,极大地影响了军队的状态。

作战时缺乏应变能力,从而被拖入到威廉习惯的作战模式之中。

当然,我们不应将战败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哈罗德。从根本上说,黑斯廷斯之战的失败其实在1066年前就已注定。盎格鲁-撒克逊末期缺乏有能力的统治者,权势日盛的地方贵族频繁内战,严重地削弱了王国的力量。由此导致原有的征兵制度和地方防御体系彻底失效。

英格兰军队体制存也在的既有弊端。他们的旧有体制显然足以对付军事水平更为低下的威尔士人和苏格兰人,但当对手变为更强大的丹麦人和诺曼人时便往往败多胜少。在与维京人的战争中,英格兰人也曾采取某些革新举措。比如借鉴欧洲大陆对抗维京人的经验,修筑堡垒、组建海军、引入维京战斧这一新式武器等等。但这并不能掩盖英格兰在军事发展上长期滞后于欧洲大陆的事实。

成功夺取英格兰的威廉,此后在当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封建契约为基础的封君封臣制,组建以骑士为核心的职业常备军,建立稳定的地方驻军和防御体系。不合时宜的英格兰旧体制已经完全被取代,英格兰也是在诺曼征服后才开始崛起成为欧洲军事强国的。

因此,黑斯廷斯之战表面上反映的是威廉在战略战术上的胜利,其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职业军队对征召民兵的完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扶眉战役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六军高望寺驻地遗址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扶眉战役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六军高望寺驻地遗址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午井镇高望寺小学附近。

1949年7月12日,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6军攻占扶风午井镇。军指挥部设在镇里的高望寺小学。

高望寺始建于唐末,盛于宋初。原面积30余亩,大门左侧植唐代楸树一棵,右侧植宋代槐树一棵。古楸树原直径2米,因经火灾现1米左右、高26米,仍郁郁葱葱。寺院坐南向北,南高北低。现高望寺小学是在1928年创办的高望寺私立初小基础上经过改建形成的。高望寺小学附近有30多孔土窑洞,窑洞高约4米,宽约3米,深约5米。这些窑洞由于当时多年没人居住,蚊蝇很多。当天晚上战士们就地做饭用餐之后,就很快睡下了,第二天早晨5时左右集合即投入战斗,一路追击国民党军到岐山县罗局镇。

午井镇:午井镇位于县城西南七公里处,东与段家镇相连,南与眉县接壤,西与岐山毗邻,北与城关镇相望。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万亩。全镇辖16个行政村,116个村民小组,9230户,36681人,是扶风县八大古镇之一,以北宋淳化年间理学家张载在贤山寺讲学,提倡井田而得名。西(安)——宝(鸡)渭北南环线和扶(风)——常(兴)公路在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列宁格勒保卫战经过 列宁格勒战役伤亡多少

全文共 1540 字

+ 加入清单

说道列宁格勒战役,也可被称之为列宁格勒保卫战,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争中德国为了攻占列宁格勒而展开的一场战役,从1941年9月9日开始,1944年1月27日结束。1月27日,为列宁格勒解放日,被俄罗斯联邦政府设为“俄罗斯军人荣誉日”。

01列宁格勒,即今天的圣彼得堡

列宁格勒原名彼得格勒,也就是今天的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有300多年的历史,市名源自耶稣的弟子,圣徒彼得。

1712年,彼得一世迁都到彼得堡。1924年为纪念列宁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又恢复原名为圣彼得堡。圣彼得堡和历史中心古迹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列宁格勒是伟大的十月革命的摇篮,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重要的海港和铁路、河运枢纽,也是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

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以夺取列宁格勒为主要目标,这样可以取得整个波罗的海的控制权,也可与芬兰军队会合,瑞典的铁矿沙也能畅通无阻地供应德国。所以,他在制定“巴巴罗沙”计划时,一再强调要攻占“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发祥地”——列宁格勒,并狂妄地叫嚣一定要把这个城市"从地球上抹掉"。

02艰难的保卫战

1941年6月22日凌晨,根据“巴巴罗沙”侵苏计划,希特勒调集了32个步兵师、4个坦克师、4个摩托师和1个骑兵旅,配备6000门大炮、4500门迫击炮和1000多架飞机,分南中北三路在苏联西部国境线上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扬言要在9月1日占领列宁格勒。

1941年9月8日,德军法西斯包围列宁格勒,11月8日占领齐赫文市,通往拉多加湖的最后一条铁路干线也被切断。

“宁死不屈,列宁的城市永远是我们的。”德军开始围困这座城市,列宁格勒人民,不管男女老少,都纷纷拿起武器,苏联军民开始了艰难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由于苏联军民的殊死抵抗,使德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巨大的代价。德军莱布元帅向希特勒告急:“集团军群所剩的兵力已无法向列宁格勒继续进攻了”。德军虽未夺取列宁格勒,但建立了纵深梯次防御封锁工事,将列宁格勒团团围住。德军妄图用不停的空袭、炮击以及饥饿置列宁格勒居民于死地。

1941年冬,被围困的第一个冬天,死于枪炮和饥饿的军民达60多万人。

1943年1月,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在波罗的海红旗舰队和拉多加区舰队的积极配合下转入反攻,突破了德军防线,沿拉多加湖南岸建立了8至11公里宽的走廊,修筑铁路和公路,把粮食、武器、弹药运进列宁格勒,使严峻的形势得到了缓解。

1944年1月14日,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在波罗的海舰队的支援下开始了强大的反攻,突破了德军筑起的“北方长城”。经过一个半月的激烈战斗,苏军向西推进了220-280公里,几乎肃清了列宁格勒全境和加里宁大部分地区的敌人。德军有3个师被全歼,23个师被击溃。

1944年1月27日,列宁格勒长达872天的保卫战胜利结束。

03不忍直视的数据

列宁格勒保卫战,是近代历史上主要城市被围困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强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包围战。

围困时间:1941年9月9日开始,1944年1月27日结束,共计872天。

被毁建筑:列宁格勒在被围困期间,城外的沙皇宫殿和其他历史名胜大部分被抢劫后摧毁。许多工厂,学校,医院等民用基础设施被空袭和远程大炮摧毁。据统计,3200幢建筑被摧毁,城市面目全非,街道变成了瓦砾堆。

伤亡人员:德国有50万士兵伤亡或失踪,苏联有350万士兵伤亡或失踪,另有100多万列宁格勒市民死亡,伤亡人员共计超500万。1942年1月至2月每天约7000至10000名居民死亡,列宁格勒城内共有642000人死于饥饿与严寒,20000多人死于德军的空袭与炮击。

战后人们重建家园,将被法西斯炮火毁坏的古迹一一修复,经过艺术家和工匠们的艰苦劳动,这座城市又再现昔日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

全文共 956 字

+ 加入清单

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纪念馆位于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汀泗桥(集镇)。

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分三路从广州誓师北伐。北伐军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直系军阀吴佩孚节节败退。8月25日,由共产党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先遣队叶挺独立团进占蒲圻(今赤壁)中伙铺车站,切断了驻湘吴军沿粤汉铁路北撤之路。吴佩孚急忙纠集2。6万余顽敌重点驻守汀泗桥。此时,正逢秋汛,汀泗桥三面环水,东南靠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北伐中路军前敌总指挥唐生智命令第4军主攻汀泗桥,第7军第一路直插蒲圻会攻汀泗桥,第8军一路沿长江南岸夺取嘉鱼侧击汀泗桥。8月26日凌晨4时,第4军从汀泗河南岸向驻守在北岸的塔垴山、石鼓山吴军阵地发起进攻。激战至中午12时,进攻受阻。午后,吴军1000余人在炮火掩护下出击。叶挺独立团奉命反击,经数小时激战,打退吴军反扑。27日凌晨2时,叶挺独立团以当地农协会员为向导,翻山越岭从小路绕到古塘角,南下汀泗桥,居高临下,从吴军背后发起攻击,占领汀泗桥东侧阵地,打乱吴军防御体系,吴军全线开始动摇。与此同时,第12师36团利用夜暗0汀泗河,攻占汀泗桥东南一线高地,于拂晓直取玛垴岭等主要阵地;第10师第29、30团也在拂晓向守军发起攻击,第28团向北迂回至朱家湾、山窝廖等地切断吴军退路。吴军腹背受击,沿铁路向咸宁方向溃退。叶挺独立团乘胜追击,于当日上午11时,攻占了咸宁县城(今咸宁市中心城区的永安)。28日上午,第4军全部抵达咸宁(今咸安),军长陈可钰称赞叶挺“具有军事天才,能见机进取”。此役共歼敌3400余人,缴获火炮4门,步枪1500余支。北伐军亦伤亡200余人,其中阵亡134人。第四军因此荣获“铁军”称号。

1929年10月,国民政府在当年的这个战场遗址上建北伐汀泗桥战役烈士陵园,园内有阵亡烈士墓、纪念碑、纪念亭。

2006年11月,咸安区投资兴建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2009年11月4日,正式开馆。

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于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纪念馆于2009年5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布良斯克战役是怎样的?德国第78步兵师的血腥森林

全文共 2346 字

+ 加入清单

1941那边9月份的维亚济马的布良斯克战役,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期间最具有争议性的一场包围歼灭战,这场战役属于莫斯科会战的一部分。德国的中央集团军在基辅的会展结束以后,这是发动的第二次双重包围歼灭战。德军在这次战役结束之后号称俘虏了苏联作战人员高达67万,消灭的人数达到了80万。然而苏联在整个莫斯科战役中投入的兵力在128万左右一下子没有了80万人那么莫斯科岂不门户大开,德军百万大军就可以一拥而入。很显然这场战役德军夸大伤亡数字。

根据多方面资料苏联红军损失只有14万左右,并且一大部分的苏联红军分散进入森林之中,打起游击战负隅顽抗,这给德军当时后勤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消灭布良斯克区域森林中残敌,德国南方集团军司令,在次把外线休整的第78步兵师临时调到前线,进入森林中围剿苏军残余部队。

就这样第78步兵师整编还没有完成剩余的7000多人在次踏上参与莫斯科战役的前线,当时第78步兵师的编制情况还是一个二线步兵师,原本以为是一场非常次要的区域性清除警戒战斗却演变成了一场局域性的森林血战。

“我们在8月25日退出叶利尼亚战线之时原本以为能得到整编和修整但仅仅一天我们就开始跟随部队莫斯科的外围战线挺进,根据师部下达作战命令,我们是任务是进入布良斯克山区丛林地带进行普通的区域性警戒战斗,主要的任务是一边休整一边对对抗苏联残部力量和游击队,确保大军战线后方道路通畅。

“我的连队兵力达到了50个人其中有一些是工兵和炮兵等二线部队被打散人员组成,但好歹集结了50个德国人其余还有一部分由当地伪军警察组成有200人归我指挥,在补充给我连队形形色色的人员当中,有一名少尉他叫伯达舒尔被,在编入我的连队之前他是一名侦查连的狙击手小组的队长,他小组车队苏军的炮火直接命中,幸存的人员只有三个人被安排到的4连之中,很快这三名经验丰富作战人员成为我第4连的核心无意中捡到了宝,这让我大多多少少有些信心整片森林方圆60多公里兵力可以说是严重不足。

“那些保安部队,被我安排小镇整顿治安我不暇去顾及。战斗命令下达后我们整个步兵团开始进入森林搜索起初紧张顺利,后来第一营的士兵在森林中部遭到了激烈抵抗,根据情况推算整个森林中大概有整整一个苏军步兵旅兵力,师部在当天的主力全部达到开始合围作战。

10月15日“师部的总攻命令下达,我率领着第4连进入森林作战每个连队负责一个区域进入森林后师部直属火力开始炮击,炮弹对于森林中人员的杀伤是非常有限得,很显然是虚张声势罢,步入森林后一片安静森林有鸟的叫声这让我们放松警惕,我们穿着夏天的野战服装在苏联秋末的森林中作战,霜冻成了我们最大障碍。我们埋伏在丛林之中散兵坑中,在植被掩护下仿佛跟森林融为一体,经验伯达舒尔少尉率领着狙击手爬上了树顶已经正面区域敌人动态的侦查,主力部队在森林交火声非常激烈,我们的任务是负责射杀逃窜的苏军散兵,但很快一支全副武装的苏军大约有200多人进入我们伏击圈中,他们中间有电台兵和大量苏联军官等,很显然是他们撤退中的苏军指挥部门的警卫连,当时我的4连携带了一挺老旧的MG-08重机枪和一挺MG.34机枪我们在暗处他们在明处,根据情况机不可失我下达进入300米射程内就全面开火命令,我拿起步枪瞄准他们队伍中的机枪手,一枪激发后,整连轻重火力全面扫射,苏军反应非常及时,随即发起冲锋反击,占领优势位置开始与我们交火。

混战中机枪手阵亡,我顾不了太多,亲自操纵机枪扫射,在我扫射下我大约20多名冲锋中的敌军被我射杀,他们当中夹杂这军官战斗持续了20分钟,由于战况激烈营部主力开始向我们靠拢,最终把苏军包围在一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带。”

二战初期德军的战斗自信程度源于苏军的全面溃败而积累而成的信心,当时远在亚洲的日军一样,他们在缅甸战役中居然三千多人就敢合围英军的7千多人一个旅团就敢追击着英军3万人部队,令人感意外的英国居然被追着跑。而在东线战斗中,德军的一个营兵力往往就敢牵制苏联一个步兵旅兵力,当时在二战初期无论的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盟军都面临着战士指挥官信心不足问题。

“经过两天的合围作战行动整个第78步兵师伤亡就将近上千多人但最终我们并没有一无所获,被我连队击毙的苏军士兵当中我们找到了一具苏军少将遗体,就是这名军官的指挥下,我们在森林地区才陷入了苦战,他们装备落后情况下被我们包围在了后方仍旧死战不退,师部随即组织人员给这名苏联将军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任由周围乡镇的居民前来凭吊。在师部命令中虽然写着对这名无名将军的敬重,但从中我也看出有些政治元素,主要是我们初来驾到必须稳定民心所需提高形象,但无论我们怎么做都抵不过那些党卫军刽子手的一场屠杀。我们国防军理念从来都于党卫军做法相反但事实证明我们更加有远见,我最终也赢小镇居民信任和平相处,我们打我们的战他们过他们生活,只要不做出反抗举动一切都平常如初,但仅仅是的我所管理的小镇比较消停而已。”

关于被第78步兵师在莫斯科外围防线击毙苏军少将,究竟何须人也,按照苏军的军衔中往往上校和准将就可以担任一个步兵师或者旅的最高长官,但其中少将作为师长也有但很少,经过资料的查询和比对,最终确定应该是彼得罗夫少将苏联第50集团军司令,但仅仅猜测他本人确实在布良斯克战役中阵亡,但整个苏联西方面军有9万人被完全歼灭突围人数只有1.3万人左右,当中的少将指挥官应该是非常多,但能入苏联将军阵亡名单的往往都司令或者是军长职位,对于步兵师和步兵旅炮兵师等部队的将级军官是非常多的但他们并没有在历史中留下名字,对比德军步兵师他们留下的名字都可以找得到因为德军直到1943年才有师级单位被完全歼灭,但后来又有重建且记录在案方便查询而且资料完善,苏联方面通常一个师从组建到开往前线在二战初期往往一个星期就完全打光根本无法查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位于新巴尔虎左旗罕达盖苏木境内,距新左旗所在地阿木古郎镇至阿尔山市S203省道60公里处。景区于1994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列为自治区首批“国防教育基地”,2010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包括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景区大门和景区雕塑景观群、和平广场等。陈列馆是景区的核心,建筑面积为2264平方米,建筑分四层,一、二、三层为陈列馆、战场模型沙盘、放映厅等;顶层为观礼台,正前方对着诺门罕战争主战场。陈列馆一楼放映厅放置座椅和投影仪,已对游客开放,播放影片是与凤凰卫视合作的苏日二战交锋录第二集《诺门罕战役》、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诺门罕记忆》。

陈列馆主体建筑外部设计风格为密封的古城碉堡形式,色彩上以岩石般的凝重灰色为主,内部布展以深灰色岩石和有色金属颜色为主颜色,光、电、声三维一体的多功能陈列馆。

馆内陈列3000余件战争遗物、大量的照片和图表及战争场景,全景式地再现了苏蒙军队在朱可夫将军和乔巴山元帅的指挥下战胜日本关东军的过程。

在景区周边还有战场遗迹景点多处,主要有日军第23师团和第6军指挥部将军庙、日军慰灵祭遗址莲花山、炮阵地、日军细菌部队遗址、焚尸坑、日军野战医院遗址、胡鲁斯台河战争遗址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