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初中汇总十篇

浏览

7634

文章

10

篇1: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全文共 3901 字

+ 加入清单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使科学教育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而传统的生物教学一直是抽象的、科学世界中的生物学,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生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所以我们要强调生物教学要回归自然,要紧密联系生活世界。

本节课是在学生们初步了解了生物的概念、分类以及生物类群之后,对他们周围生物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指导他们进一步了解生物与其周围世界的关系,激发学生们探求生物学知识的欲望。这节课主要通过同学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观察到的动物和植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从知识结构上看是把同学们已知知识的内化和延伸。从智能培养上讲,是对观察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打造,同时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尝试和感悟。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的积累与疏导:设计、实施“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通过数据的处理和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知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技能掌握与指导:在自行设计的探究方案指导下,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综合归纳、自主获得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3、智能的提高与训导:通过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在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在疑问驱使下尝试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实验和举例确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以及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捕捉鼠妇20只,装入盛有湿土和树叶的透明的可乐瓶中(注意透气)。

教师:培养皿、吸水纸、纸板等。鼠妇的生活环境、蚯蚓生活环境等挂图,有关教学录像资料、投影资料、统计表、曲线图。

课时分配:1课时

课堂设计

师:同学们请打开教科书第8页,观察节头情景图“沙漠的仙人掌”,大家知道,野生的仙人掌能够很好的生活在沙漠里,而高大的乔木和农作物却不能在沙漠里生活,哪位同学说出其中的原因??

生:沙漠里干旱、缺水;高大的乔木、农作物不适应沙漠环境,而仙人掌适应沙漠环境;高大乔木、农作物需水量大,仙人掌需水量小。?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看起来水是影响生物生活的一种因素,其实,在生物生活的环境中有很多的因素都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比如水、光、温度、空气、土壤和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等,我们把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其中水、光、温度、空气、土壤为非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为生物因素。如熊猫的数量会因箭竹的大量枯萎而减少,这里的箭竹就是影响熊猫的生物因素。课前我发现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带来了所采集到的鼠妇,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是在哪里采集到鼠妇的??

生:同学1在花盆下边。?

同学2在潮湿的砖块和石头下边。?

同学3在一堆烂草下边。?

师:说的很好,由于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知道鼠妇的生活环境,所以很容易就采集到鼠妇。大家思考一下,鼠妇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阴暗、潮湿。?

师:回答很好。在干燥和光亮的环境中是不容易看到鼠妇的。那么鼠妇为什么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呢?看来环境中的一些因素确实能够影响生物的分布,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页,“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内容,提出探究的问题是什么?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提出的可探究的假设是什么?提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指非生物因素而在几种非生物因素中,应该排除那些现有实验条件不计可的探究因素。?

生:提出问题: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提出假设:影响鼠妇生活的主要环境因素可能是水或光??

师: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同学们已经确定。光和水对鼠妇的生活究竟是否有影响?请各小组的同学讨论、合作,共同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加以验证。提示:对于光和水这两个环境因素来说,同学们是否可以分别利用推荐器材和其他器材,各设计一组对比环境,如对光这一因素,可设计一组“光亮和黑暗”的对比的环境,变量是光,其它因素都相同;而对水这一因素,可设计另一组“干燥和潮湿”的对比环境,变量是水,其它因素都相同。并把实验过程中鼠妇活动情况的数据记录到所发下的统计表中,并绘制曲线图。?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汇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情况。?

生:A组我们选一个洁净的培养皿,放在一张白纸上,用书本将培养皿的一半遮住,人为地制造一个“光亮与黑暗”对比环境,然后把20只鼠妇放到光亮处,观察鼠妇的活动,发现大部分鼠妇陆续地爬到光线较暗的地方。?

B组我们用一个白色透明的可乐塑料瓶,瓶的下部用不透光的纸包起来,制造一个“光亮与较暗”的不同环境,然后把20只鼠妇从瓶中放入,把瓶横放着,观察鼠妇的活动,也发现大部分鼠妇陆续地爬到光线较暗的地方。?

C组我们用一个干燥、洁净的培养皿,把一张半圆形的吸水纸放入培养皿内的一半,用滴管吸入自来水,均匀的滴在吸水纸上,将吸水纸均匀地浸湿,培养皿的另一半放一张半圆形的干燥的吸水纸,制造一个“干燥与潮湿”的不同环境,然后把20只鼠妇放入培养皿内的干燥的吸水纸上,观察鼠妇的活动,发现大部分鼠妇陆续地爬到潮湿的吸水纸上。?

D组我们用一个较深的铅笔盒,把一些潮湿的土放在铅盒的一边,另一边放上一些干燥的土,然后把20只鼠妇放入铅笔盒内的干土上,观察发现,大部分的鼠妇也陆续地爬到潮湿的土上去了。?

师:同学们做得成功。同学们在设计实验时都按照要求,分别围绕“光”、“水”这两个变量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对于“光”这个变量,设计了“光亮与黑暗”的对比环境,其他因素都相同;对于“水”这个变量,设计了“干燥与潮湿”的对比环境,其他因素都相同。有哪位同学能说明一下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生:同学1便于进行比较。?

同学2更加突出“光”或“水”两种因素对环境中生物的影响。?

同学3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师:回答的很好。科学探究中,我们常常采用这种方法,即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条件下,选取一种因素的不同作为变量加以对比研究。好,下面各小组的组长同学把实验过程中的调查表报上来,进行统计。选派两位同学进行统计,在实验5分钟时分布在不同环境中的鼠妇数目,并绘制曲线图。?

生:学生统计结果?

“光亮与黑暗”光亮:x个、黑暗:y个?

“干燥与潮湿”干燥:a个、潮湿:b个?

师:同学们根据这个实验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大家讨论。?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同学1鼠妇喜欢黑暗和潮湿,不喜欢光亮和干燥。?

同学2光和水这两种因素能影响鼠妇的分布。?

师:同学们这个探究活动做得很成功。那么,在我们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大家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鼠妇呢??

生:同学1随便扔掉

同学2放回大自然

师:大家认为该怎么办??

生:放回大自然。?

师:我也赞成放回大自然,因为鼠妇也是一种生物,我们提倡珍爱生命,就应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爱护实验生物。通过探究活动,我们认识到光、水、温度等环境因素,确实能响鼠妇分布,那么,这些因素对其他生物的分布有没有影响呢?播放:“环境对生物影响的教学录像资料”,而后阅读教科书第9页,指出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分别有哪些?举例说出这些因素对其他生物分布的影响?并说出草原上的草和鹿群是怎样相互影响的??

生:观看教学录像资料,阅读课文第9页、观察图1-5思考回答。?

同学1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同学2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温度影响各种生物的生活,如冬眠之前,蛇在天气突然变冷时爬出来晒太阳;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如在潮湿温暖的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般比干旱的地区要多。?

同学3草原的繁盛和衰亡关系到鹿群的生活,草是影响鹿群生存的生物因素;同样,草原上的其他生物如鹿群和人类也是影响草生存的生物因素,鹿群个体数的大量增加,或人类的不恰当的建设活动,都可能破坏草原。?

师:回答的很好,每一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要受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那么生物只是被动地受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吗??

生:不是,生物能够适应环境,还能影响环境。?

师:请同学们观看投影:1?沙漠中的仙人掌。2?土壤中的蚯蚓等图片资料。然后阅读教科书第10页,就仙人掌和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展开讨论:仙人掌和蚯蚓是怎样适应环境的?蚯蚓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生:学生1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减少水的散失;茎绿色肥厚,不仅可以贮存大量的水,还能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根非常发达,能够吸收土壤深层的水;这些特点,有助于仙人掌生活在炎热、干旱的沙漠中。?

学生2蚯蚓生活在潮湿而又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身体表面有刚毛,有助于它在洞穴中运动;身体表面有粘液,有助于它在土壤中钻穴和呼吸。同时蚯蚓的钻穴和取食等活动可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而影响环境。?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每一种生物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因此,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同时,生物的活动也影响着环境,生物和它所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密不可分的统一的整体。?

师:生物生活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同时也能影响环境。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密切,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爱生物就是关爱我们人类自己。我们应当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交流和表达,同时还要学会合作。?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编辑推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环境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存自然选择中优胜劣汰的过程,它促进了生物的不断进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对于现今存在的每一种生物来说,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1)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①生长在干旱沙漠或荒漠中的植物,叶子特化成针形或刺形,根系特别发达,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②由于生活环境经常受到同一方向大风的影响,树木的分枝只有一侧生长良好.如旗形树(图l-2-2)

(2)动物对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名称概念举例

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卡相似的体色,利于逃避敌害或猎捕动物青蛙的体色;鲫鱼的体色

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能对敌害起到警示作用,利于自我保护

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性状和色泽斑等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竹节虫的形状像竹枝;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停息在树上的模样像枯叶

特别提醒: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性的适应,即每种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是适应所有的环境。如北极的雪兔在冬季到采时换上白毛,以适应雪地环境,但如果降雪较迟。这样的体色反而易被敌害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的环境的影响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环境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反之,环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分布等。

(1)影响大气环境:植物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降低空气温度、影响降水量。某些植物的叶可吸滞尘埃,吸收有毒气体,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2)影响水环境: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引发的赤潮现象,对水域环境造成危害。

(3)影响土壤环境:蚯蚓可使土壤疏松,增加肥力。

特别提醒: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并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变化,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环境生物影响

一、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阳光、空气、水等)

探究活动一般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假设要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行探究实验时要注意设置对照和变量的唯一性。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称为变量。

1、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在一个长方形的纸盒里铺上一层湿土,在

里面放上10只鼠妇,一半用玻璃板盖上,另一半用硬纸板盖上,观察

鼠妇的活动。(4)收集证据:实施计划,观察实验现象。

(5)得出结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6)表达和交流。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存的其它生物。

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最主要的是捕食关系(如猫和鼠的关系),此外还有竞争关系(如田间的农作物和杂草的关系)和合作关系(如同一窝蚂蚁中不同蚁种之间的关系)。

例:“南橘北枳”是受()的影响。A、空气B、阳光C、温度D、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实例

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1)乱砍乱伐

森林遭到严重砍伐后,涵养水源的功能消失,会使气候变得更加恶劣,会导致洪涝、干旱或沙尘暴的发生。由于植被被破坏,动物得以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动物将迁居或死亡。

(2)乱不滥杀

受利益的驱使,许多人对野生动物大肆捕杀,导致生物种类大大减少,从而引发了严重的虫害,危害农作物等一系列生态危机。

(3)植物入侵

生物入侵指的是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生物入侵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和国界的限制,并且随着全球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各地人们的频繁交往而迅速传播开来。

一百多年前,有人将20多只英国的家兔带到澳大利亚饲养。在一次火灾中兔舍被毁,幸存的家兔流窜到了荒野。由于澳大利亚的气候适于兔的生存,再加上那里缺少兔的天敌,这些幸存者就以惊人的速度繁殖起来,成了野兔。它们与绵羊争夺食物,破坏草原植被,给畜牧业造成很大

损失。

近年来,我国南方某些沿海地区,一种原产南美洲的叫作薇甘菊的“植物杀手”悄悄地登陆了,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适宜条件下迅速蔓延开来。没过多久,荔枝树、香蕉园,以及花木扶疏的美丽丘陵和原野,很快就长满了薇甘菊。这些入侵者茂密的藤蔓缠绕或覆盖住当地植物,夺走本应属于当地植物的阳光和养料,使当地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目前,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等森林害虫的入侵,每年危害我国森林的面积达150万公顷。豚草、薇甘菊、紫茎泽兰、飞机草、大米草、水葫芦等恶性杂草已在我国部分地区大肆蔓延,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全文共 867 字

+ 加入清单

一、生态因素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大气土壤

生物因素

2、探究分析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观察活动在校园或校园周边的公园、绿地、池塘、树林、农田等不同环境,选择两到三种不同种类的生物,对其生活环境进行调查。(可以个人或分小组进行)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教学内容的选择

学习了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以后,学生已经知道“生物体都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只有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会被环境所淘汰”,因此本节教材安排“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内容,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也是恰到好处的。?

本节教材围绕“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以“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两个侧面展开探究。通过“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一探究活动,这是教材的难点,让学生体验、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为学习第二章《探索生命》奠定基础,继而讨论光、水、温度等环境因素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进一步总结出生物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它们是如何影响生物生活的等,使学生明确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教材通过对仙人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分析,以及蚯蚓的结构对环境的分析,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观察节头的情景图开始,让学生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通过对仙人掌能很好的生活在沙漠里而其它植物却不能,启发学生指出水是影响植物生活的一种因素,继而导入主题。在教学过程,力求通过突破“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探究活动这一教学难点,加深对“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的理解,从而顺利完成突出教学重点这一教学目标。?

从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出发,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协助下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去探索,尝试由传统教学方法向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转变。?

编辑推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环境条件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环境条件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必须经过变态发育才能在陆地上生活。两栖动物除青蛙外,常见的还有蟾蜍、大鲵和蝾螈等。

(1)两栖动物在生殖和发育上的特点,限制了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这是其种类较少的主要原因。

(2)青蛙的皮肤要经常保持湿润以利于呼吸,如果将青蛙的皮肤擦干,则很快死亡。

(3)两栖动物的幼体形态和生理结构很像鱼,说明两柄动物与鱼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是一种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

(4)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域环境,如果水质被污染.则有可能发生变异,如少一条腿的畸形蛙。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1)乱砍乱伐

森林遭到严重砍伐后,涵养水源的功能消失,会使气候变得更加恶劣,会导致洪涝、干旱或沙尘暴的发生。由于植被被破坏,动物得以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动物将迁居或死亡。

(2)乱不滥杀

受利益的驱使,许多人对野生动物大肆捕杀,导致生物种类大大减少,从而引发了严重的虫害,危害农作物等一系列生态危机。

(3)植物入侵

生物入侵指的是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生物入侵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和国界的限制,并且随着全球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各地人们的频繁交往而迅速传播开来。

一百多年前,有人将20多只英国的家兔带到澳大利亚饲养。在一次火灾中兔舍被毁,幸存的家兔流窜到了荒野。由于澳大利亚的气候适于兔的生存,再加上那里缺少兔的天敌,这些幸存者就以惊人的速度繁殖起来,成了野兔。它们与绵羊争夺食物,破坏草原植被,给畜牧业造成很大

损失。

近年来,我国南方某些沿海地区,一种原产南美洲的叫作薇甘菊的“植物杀手”悄悄地登陆了,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适宜条件下迅速蔓延开来。没过多久,荔枝树、香蕉园,以及花木扶疏的美丽丘陵和原野,很快就长满了薇甘菊。这些入侵者茂密的藤蔓缠绕或覆盖住当地植物,夺走本应属于当地植物的阳光和养料,使当地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目前,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等森林害虫的入侵,每年危害我国森林的面积达150万公顷。豚草、薇甘菊、紫茎泽兰、飞机草、大米草、水葫芦等恶性杂草已在我国部分地区大肆蔓延,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破坏。

人类破坏环境的污染物的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l.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首先要了解当地生态环境。调查时目标的选取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河的污染情况调查、××山的绿化情况调查、××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等。

(2)调查时可进行实地调查,也可以查阅有关资料。到环保部门咨询等。调查现在的,了解以前的,预测以后的。

(3)就问题展开讨论,生态环境的变化与人口数量和人的活动有无关系,有什么关系等。

2.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1)家庭环保

对自家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并丢在不同环保垃圾箱里,如废电池、购物袋不乱丢;拒绝一次性消费品;使用无磷的洗衣粉洗衣服。

(2)个人环保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不随地吐痰,讲究个人卫生;少用或不用洗涤剂,多用肥皂;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用布袋购物,不做影响环境保护的事。

(3)绿化环境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宜乔(木)则乔、宜灌(木)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能够造福当代,荫及子孙。

3.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保护环境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几个方面分析,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退耕还林还草,建立生态农业。

(2)对工农业和生活中污染物排放进行综合治理,减少各种污染。

(3)建设生态城市,减轻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

(4)加强物种引入或入侵的监测,避免物种引入或入侵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控制人口增长和结构比例,避免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与利用的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菌与环境保护

全文共 210 字

+ 加入清单

细菌环境保护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如有机酸、氨基酸等,可以作为细菌的食物。厌氧菌(一些杆菌如甲烷菌)在无氧环境下分解有机物,产生的甲烷可用于照明、取暖或发电;好氧菌在有氧环境下直接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都能达到净化水的目的。污水处理厂中常用的生物活性污泥絮状物就是由多种微生物聚合而成的絮状团块,主要是细菌,可以高效地提高水质。

此外,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还有其他方面,如生物防治中以菌治虫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