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用兵如神近义词(精选六篇)

浏览

6324

文章

6

篇1:刘备能建立蜀国,但是他真的懂得用兵吗?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鼎立的形式是在赤壁之战之后逐渐形成的,是刘备联合孙权一方战胜了曹操,刘备成了这一战中最大的赢家,兵力损失最少,又得到了荆襄九郡中最富的三个,加上东吴又给了一个。但是,虽然他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国,却有不少人在怀疑,他到底懂不懂得用兵?不然他为什么在最开始的时候,屡战屡败?

在三国里面,刘备可以说是出身最高贵的了,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在三国演义里面,刘备几乎是逢人就说:我是大汉王室后裔、帝胄之后,中山靖王刘胜后裔。

而与刘备鼎立的曹操、孙权也都是来头不小。一个是十常侍曹腾养子,一个是太守孙坚儿子。可以说整个三国都是贵族们的天下。

那么,在三国混战中。刘备有什么才能呢?刘备真的会打仗吗?刘备依靠什么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呢?

其实,刘备的军事指挥能力着实是不敢恭维。我们可以来看看,刘备得到关羽、张飞等人的支持,三人还在桃园结拜为兄弟。三人自从追随公孙瓒等人击杀黄巾军以后。先后多次用兵数万,占据徐州等地,也可以说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刘备却没有军事头脑。先后多次丢了徐州。甚至还斗不过一个莽夫吕布。

在曹操得志有,被曹操追杀到南方,刘备去投靠刘表就祸害了刘表。把曹操大军引到刘表那里去了。刘备带着一万多人驻扎在新野小城,曹操率大军五万来攻打,这个刘备居然携带百姓一起逃跑。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不会杀百姓的。那么,刘备带着百姓逃跑到底是意欲何为呢?带着百姓逃跑行军速度就会迟缓,就会跑不掉,他们的士兵就会跟着刘备送死。由此可见刘备的军事指挥能力确实谈不上一流。

刘备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可以说是屡战屡败。虽然也偶尔有过几次胜仗、但是总体而言,刘备还是打败仗的多。

遇到诸葛亮以后,全靠诸葛亮出谋策划,刘备才可以联合孙权、周瑜在赤壁之战击败曹操。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那么,等到公元221年,刘备刚才成都称帝。因为关于之死,开始筹备出兵伐吴,违背了诸葛亮提出了的:联吴抗曹的主张。诸葛亮是极力反对出兵的,但是刘备因为失去关羽这个兄弟,意气用事,坚决要出兵。诸葛亮留在成都主持大小事务,调度后勤物资。

刘备却遇到了他一生中最悲哀的惨败,刘备遇到了孙权委任的都督陆逊。这个陆逊呢,精通兵法,才能不在诸葛亮之下。此番征战,刘备没有带上陆逊,或许是一个大错误。

果然,刘备亲率百万大军在密林中连营七百里。果然,陆逊用火攻,这就是著名的火烧连营。刘备惨败,逃回了白帝城。诸葛亮早先在半路设下八卦阵困住了陆逊,陆逊出来后,突然想起了江北的曹军。于是停止追击,返回大营提防江北的曹军。

刘备一蹶不振就病倒了,于是就有了著名的白帝城托孤。不久,刘备就死了。刘备真的不会打仗,能力属于一般人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为何要把军队称为“仁义之师”?这才是古人的用兵之道

全文共 2936 字

+ 加入清单

军队是用来打仗的,而在战场上似乎和“仁义”二字从来沾不上关系,为何古代会有“仁义之师”这样的说法呢?仁义之师的意思是,通过伸张仁爱正义来讨伐邪恶的军队。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就是“仁义”二字的推广者,虽然宋襄公最后输给了楚军,但他仁义的一面使他收获了不少人心。实际上这便是古人用兵之道,也是中华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点,下面就来看看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这“仁义之师”的含义吧。

古代中国的对外用兵之道是什么? 贵族精神。

什么是用兵的贵族精神? 曰:先礼而后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仁道",给对手以尊重,也许能胜,也许是败,但中国人就是有这根深蒂固的大爷脾气,输也输得起。

这贵族精神相对应的是痞子作派 (不能糟践了这"精神”二字),前者要摆谱儿,后者以利字当先而不择手段。

扯得云里雾里的不易懂,不妨举例说明。

这贵族精神早在商周时期就有所体现。商居中原为上国,同期的周族在今陕西一代,由于农耕业的发达,已经是强大的属国,完全有能力对商的地位构成威胁。而在末代天子帝辛(纣王)期间,就是这位被后人骂成"十恶不赦"的"暴君"的人,竟然将周族的首领姬昌(即周文王) 擒而不诛。姬昌住着馆驿,还能在囚禁之地演绎出"八卦"和《周易》。为何? 只能是因为纣王的心慈手软,未起杀心,这样杀姬昌 胜之不武。

但是这种谱摆得有些过头了。周族的首领姬发后来趁着商国大军东征而朝歌(注:殷商的国都,在现今河南省安阳市淇县)空虚之际,领兵自孟津(位于洛阳市西郊)北渡黃河,直取朝歌。在朝歌西南的一场牧野大战的成功"斩首"行为,使纣王的性命和家国不保。不仅如此,帝辛在后世成为身败名裂的千古第一帝王。因为自周以降的中国历朝历代都奉周天子为明君圣主的楷模,自然得为武王"重塑金身"、打造成正义的化身,那纣王也只能被顾全大局,给周天子当托儿了。

这贵族精神被商国的子孙们继承了。当时周灭商之后,并未将商人赶尽杀绝,而是将一部分商族遗老由朝歌一带返迁回他们祖先的原籍,立为宋国(现在的河南商丘市县)。记得当年,曾经批判过"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当时只是简单地将它解读为"复辟资本主义",其实仔细体会一下,里边包含的就是贵族精神,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自古商人畏天而周人制礼,此所谓也。

商人后裔在宋立国,到了东周的春秋时期,这种代代相传的贵族精神却使宋国吃了大亏,以至于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成为了军事上的笑柄人物。当时,宋国于与楚国相争,宋军守河防,严阵以待,而楚军自南来,渡河北攻。作为一般军事行动常识,半渡而击是上上策,或者至少在楚军上岸后立足未稳之时出击则仍可占优势。但是,模范贵族宋襄公对这些建议均拒绝采纳,非要等待楚军列阵完毕再开打。结果是楚军大胜,宋军大败。

这就是在军事上的贵族精神在那个"春秋无义战"的时期的战果。其实,何止是春秋无义战?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写的,有多少胜利者在事后把自己包装成了正义的化身?

话说回来,这贵族精神可是咱中国人自古以来所继承了的财富,所谓"天佑中华",这可不是捕风捉影的瞎说。不信?听俺地主往下说,人类有史以来的四大文明,我中华文明成了硕果仅存。为何?听地主给各位引荐一位圣人。孔子,名丘,字仲尼,乃贵族范儿商人之后裔。

这位说了,孔子不是山东人吗?没错, 孔子是鲁国人,现今的山东曲阜。当年批孔、打砸孔家店时,这荣誉可以让山东人独享。但是现今不一样了,孔夫子又被平了反,给恢复名誉成了圣人。不仅是给平了反,还成了一张中华文明的金光闪闪的名片,整个地球村里到处都在办孔子学院。所以,地主也得请孔老夫子给俺河南人长长脸。孔子祖籍在宋,现今河南省夏邑县,其父移民到了鲁国,生了仲尼,而其祖上历代是宋国贵族。再往上溯,其祖乃来自殷,现今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的豫北。当然,这些是文化层面的事,与军事并无直接关系。

再回来说兵法。从纣王、宋君的例子来看,贵族精神作为兵法,还得考虑周全,考虑其实力对比和战术的操作性。下面的战例也许能说明一二,就是避退三舍。

晋国是周朝的一个大诸侯国,它在中国历史的划分上有标志性的意义。整个周朝的历史被分为西周和东周两阶段,以周幽王宠褒姒、烽火戏诸侯引来内乱为西周的终结,以周平王东迁洛阳为东周的开端。而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是以晋国分裂为赵、魏、韩为分际线的,史称"三家分晋"。但晋国的强盛却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三要素中仅占其二,天时与地利,"人”却是不和。这里不说为何赵、魏、韩三家合谋灭了智氏而"三分天下",单表晋国的中兴之主晋文公重耳的一段故事,取自冯梦龙的名著《东周列国志》。这本书的文学、史学、军事学、厚黑学价值都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上,特别是谈到中国军事谋略,它相当于宋赵普以制天下的“半部《论语》"。

话说晋主得瑟,后宫专宠而废长立幼,晋国公子重耳被迫在国外流亡,十几年后终得以回国继承爵位。这期间重耳先后得到了齐国和楚国的庇护和支持。但是,别忘了许多人是施恩图报的,美其名曰"感情投资",而楚王就是这样的一位君子。置设宴为重耳饯行之际,楚王问重耳道,咱家为你小子复国出了这么大的力,你拿啥报答咱家?那重耳是实诚人,也颇有些韬略,他既没有像楚国期望的那样,比如割一块肥地给楚国,也没有像某些人那样来一句什么‘大恩不言谢’啥啥的,而是郑重许诺,若是将来晋楚两国失和而交兵,他将让晋军避退,以报楚王今日之恩。这是重耳的"贵族精神",一个成语‘退避三舍’由此而来。

晋文公重耳当国期间,后来还真发生了晋楚失和而交兵的事。当时楚军自南来,晋军居北而守,楚军兵锋所到之处,晋军闻令而北撤(注意,并非是“望风而逃”)。楚军继续向北攻,而晋军接着辙,如此这般三攻而三撤。

诸位! 这可不是晋军一个个怂包软蛋的害怕南蛮子,而是晋文公的君子肚量和治军有方。有人问了,难道说那时没有愤青? 有,还很多!晋军积聚了足够的愤青情绪,不再撤了,与楚军决一死战,大获全胜,灭了入侵的楚军。详细的战况,人数、将领姓名等等这些枝叶小事,诸位可以去读《列国》原著,百度和谷歌上也一定有。

这里只说一下晋文公的谋略。既然曾受大恩于楚国,两国交兵时晋国的谦让是必须的,不然怎显得王家贵胄的风度 (注:晋国国君乃周天子一族,姬姓,与楚国相比,“根正苗红")? 这是战略问题。但战略目标却是历来由战术得当而实现的,毛伟人不是也说了吗?"战略上要藐视,战术上要重视",不然他凭什么说铁木真大帅 "只识弯弓射大雕" 尼?

回到晋军的谋略,其实也简单,打的是楚军的后勤补给。这三攻三辙,楚军深入晋国疆域之内,一路上的消耗且不说,这后勤补给线越拉越长、越拉越细,早成了疲惫之师,别说是白米饭、武昌魚,恐怕连地瓜秧子也没得吃了。而反观晋军,在自家地盘上打仗,后勤支援根本不成问题,什么刀削面、老陈醋,"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应有尽有。

类似的战例在东周时期很多,可以看出什么是“仁义之师",“仁义之师"这块招牌有多么重要,不仅是在军事上如此,宫廷里的王位之争也是如此,比如说郑国的寤生(郑庄公)与他兄弟公子段的争斗,有兴趣咱另外开篇。总之,好战者必亡,而忘战者必危,这应该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和战争史里沉淀出的精华。

“好战"不符合中国传统的贵族精神,因好战而亡者比比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用兵如神的诸葛亮为何北伐没有一次成功?

全文共 1199 字

+ 加入清单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这首诗中道出了诸葛亮的无奈与惋惜。说起诸葛亮大名,可谓是人尽皆知,其聪明才智和忠君爱国的故事流传至今。在大家的印象中诸葛亮好像是一个智计百出,用兵如神的军师,有了他不愁打不了胜仗。但是到蜀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一次都没有成功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千百年来,诸葛亮一直都是智慧的化身,《三国演义》更是将诸葛亮空前的神化了。但这样一位神机妙算,经天纬地的天才,却没有实现他克复中原,兴复汉室的理想,不禁让人感叹。《三国演义》中把“将星坠落五丈原”作为诸葛亮这一伟大政治家的人生谢幕,但透过真正的历史,诸葛亮失败的悲剧其实早已注定。小说家言三国之中,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其实,偏安一隅的蜀国不得天时,不得地利,也不得人和。

所谓天时,即为天下形势,要知道,所谓三国,其实是一个魏朝,加上两个地方割据势力,所谓蜀汉,也只有一个益州而已,而曹魏却占有了天下的三分之二。土地决定了人口的多少,物资的丰匮,也影响了军事的实力。蜀国的整体实力远不如曹魏。在制度上,魏国的“九品中正制”也更能得天下士族之心,曹魏那边有了士族的支持,可谓安定团结。

而蜀汉选官是因才选拔,士族们失去了原有的特权,在蜀汉内部,士族们更渴望依靠门第就可以升官进爵的曹魏制度,其实从内心中更渴望曹魏可以一统天下来解放他们,可以说是“身在汉营心在曹”。蜀国内部,士族们只是貌合神离。

所谓地利,即是刚才所谈到的,蜀汉其实只有一个益州而已。益州就是今天的四川,众所周知,蜀这个地方地势险要,看看地图就知道,益州北有汉中,东有三峡,剑阁之险,夔门之守,何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因此益州自古就是偏霸之地,从公孙述到刘璋,都是凭借益州地处偏远,地势险要而自立门户。

但险要的地形挡住了别人,也困住了自己,连诸葛亮自己也承认益州非进取之地。此外,诸葛亮最初的战略规划是“距有荆益,待天下有变,两路出兵”,可到了诸葛亮北伐时期,荆州已失,且天下无变,如此仓皇北伐,岂能成功?

不得人和,一方面是因为刚刚所说的,蜀国内部的士族已是离心离德。另一个方面在于蜀国的人才的匮乏。蜀国的文官武将主要可分为有三个集团,刘备从荆州带来的原班人马,刘璋入川时带来的的东洲人氏,以及益州原住民。到诸葛亮北伐时,武将如关张马黄等已相继去世,文臣如法正庞统也不在人世。诸葛亮既要料理政务,又要管理军务,难免分身乏术。蜀中人才匮乏,以至于曹魏笑话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如此种种,可见诸葛亮的失败早已注定。历史的趋势让孔明纵使神机妙算,智慧绝伦也难以实现汉室的复兴,只留下五丈原的秋风供后世感叹。

可能有人会问到,既然兴复汉室无望,为什么诸葛亮还要频频北伐,劳民伤财呢?难道诸葛亮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吗?当然知道,诸葛亮是何等聪明的人,怎会不明白天下大势。那他为何如此执着呢?请看下期小编继续为大家讲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语文重点词语解释及造句用兵如神等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发音:yòngbīngrúshén

释义:调兵遣将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

造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神机妙算,~。

成语:有勇无谋

发音:yǒuyǒngwúmóu

释义:只有勇气,没有计谋。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计划,不讲策略。

造句:毕丰~,极贪酒色,不恤下人,喽罗尽皆离心。

成语:坚壁清野

发音:jiānbìqīngyiě

释义: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造句:不许出战,只是~,待这干贼寇粮尽力弛,方可追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用兵如神什么意思?用兵如神典故介绍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虞翻是三国时期东吴大臣,被称为是文武双全的大人才。虞翻原本是学者,早年在王朗手下做事,后来投奔孙策。孙策讨伐黄祖大获全胜,回来的路上路过豫章,便想连豫章一起拿下。此后虞翻奉孙策之命到豫章表达来意,结果孙策没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豫章。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用兵如神”,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虞翻传》注引《江表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主人公是虞翻和华歆。原文如下:

(虞翻)谓歆曰:“君自料名声之在海内,孰与鄙郡故王府君?”歆曰:“不及也。”翻曰:“豫章资粮多少?器仗精否?士民勇果孰与鄙郡?”又曰:“不如也。”翻曰:“讨逆将军智略超世,用兵如神,前走刘扬州,君所亲见,南定鄙郡,亦君所闻也。今欲守孤城,自料资粮,已知不足,不早为计,悔无及也。今大军已次椒丘,仆便还去,明日日中迎檄不到者,与君辞矣。”翻既去,歆明旦出城,遣吏迎策。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虞翻对华歆说:“请问您在海内的名望与原会稽太守王朗相比哪个更为响亮?”华歆回答:“我不及王朗太守。”虞翻又问道:“豫章军资粮草有多少?武器装备精良吗?军民的士气能与会稽郡相比吗?”华歆答道:“都不如会稽郡。”

虞翻又说道:“讨逆将军孙策足智多谋,武艺超群,调动军队指挥作战奇妙如神。攻克扬州刘繇时,你是亲眼所见。平定会稽,你也略有耳闻。如今你想守住豫章这座孤城,但军资、粮草、士气都不行。如果不早做打算,以后后悔也就来不及了。孙策的大军现在已经到了椒丘,我这就出城而去。如果明天中午之前得不到回信,那我只能撒手不管了。”说完这番话,虞翻便离开了豫章城。等到了第二天一大早,华歆派人迎接孙策入城。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虞翻口中的“用兵如神”,意为调动军队指挥作战奇妙如神。这也是由《三国志》所首创的成语之一。不过,这句成语在该书中指的分别是两个人,一个是本文介绍的孙策,另外一个则是曹操。

众所周知,孙氏之所以能鼎足江东,与孙策密不可分。当年孙策仅以父亲孙坚留下的一千余众开始了统一江东的征程,在短短四年时间里,孙策战无不胜,横扫江东,创下了汉末三国军事史上的奇迹。

与另外一位同样被时人称为“用兵如神”的曹操擅长大会战不同,孙策最为擅长的是围城战和追击战,这一点在拿下丹阳和吴郡之战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堪称是一代军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趣味象棋之商汤用兵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象棋不仅博大精深,非常考验玩家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非常的有趣。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种十分有趣的棋局-商汤用兵吧。

操作方法

1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商汤用兵棋局。从整体上看,红方似乎处于劣势,黑方只要再走一步棋就可以绝杀红方。结果到底如何呢?我们拭目以待。

2

红方先走车八进六吃掉黑方的炮并将军,黑方只能马1退2吃掉红方的车。

3

红方炮九进七将军,黑方马2进3躲避。

4

红方兵七进一形成炮将军的棋局,黑方马3退4阻挡。

5

红方马五进四将军,黑方只能将5平6躲避。

6

红方马二进三将军,黑方只能将6进1躲避。

7

红方马三进二将军,黑方只能将6退1躲避。

8

红方兵七平六吃掉黑方的马并形成炮将军的局势,黑方车2退1阻挡。

9

红方马四进二将军,黑方无路可走,红方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