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病瘿文言文答案(最新20篇)

浏览

7852

文章

1000

篇1:语文文言文张孝基仁爱

全文共 1803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选自方勺《泊宅编》)

词解

1.许昌士人张孝基,取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富人病且死。●不肖:不成才●斥:指责,斥责●逐:赶●且:将要,快要2.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付:交付,托付●如礼:按照规定礼节、仪式●恻然:同情的样子3.“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灌:灌溉●就:本义为“接近”此指“得到”●稍:渐渐4.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怪:对…感到奇怪●出:超过望:希望,盼望●况:何况●甚:更,更加●幸:幸运5.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使:让●颇:很驯谨:顺从而谨慎●徐:慢慢地●故态:旧的坏习惯●故:旧的,原来的6.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遂:于是,就●以:把●所:用来......的●委:委托●归:归还

译文

许昌有个士人叫张孝基的,娶同乡某富人的女儿。富人只有一个儿子,不成才,便骂着把他赶走了。富人生病将要死了,把家产全部托付给孝基。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事。过了许久,富人的儿子在路上讨饭,孝基见了,同情地说道:“你会灌园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果让我灌园而有饭吃,很高兴啊!”孝基便叫他去灌园。富人的儿子渐渐地能自食其力了,孝基对他的变化感到奇怪,又说道:“你能管理仓库么?”答道:“让我灌园,已出乎我的意料,何况管理仓库呢?那真是太好啦。”孝基就叫他管理仓库。富人的儿子很顺从、谨慎,没犯什么过错。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像以前那样,于是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还给他了。

参考译文

许昌这个地方有一个读书人,名字叫张孝基,同乡土的一个有钱人见张孝基为人正直诚实,就决定把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于是张孝基就和富人的女儿结婚了。那个富人有一个儿子,但是儿子品行不端,经常赌博,还时常出入城里的酒楼和妓院,挥霍家里的钱财,败坏家里的名声。富人用尽了办法,还是不能使儿子悔改,后来把儿子赶出了家门,和他断绝了父子关系。富人后来得了重病,张孝基和妻子尽心照料他,给他请医生买药熬药,可就是不见好转。有一天,富人把张孝基叫到床前,对他说:“我这人命苦,虽然有万贯家财,可是我儿子不争气,我不得不另找一个财产继承人。我暗中观察你很多年,觉得你人品不错,就决定把这个家托付给你。我怕是活不了几天了,今天我就把家里的事交待一下,死也就安心了。”于是,他让管家拿出账本和家里的金钱财宝,一样一样讲给张孝基听。张孝基一一记下,还答应一定帮他管好家里的事。过了些日子,富人真的死了。张孝基遵照老人的嘱咐,把家里的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很多年以后,张孝基去城里办事,看见一个乞丐正跪在马路边要饭,仔细一看,原来是富人的儿子。于是就走上前问:“你能浇灌菜园吗?”富人的儿子回答:“如果浇灌菜园能让我吃饱的话,我愿意。”于是张孝基就把他带回家,让他吃了一顿饱饭,然后就让菜农教他灌溉菜园子。富人的儿子很认真地学,不久就已经做得很好了。张孝基觉得富人的儿子正在一点一点变好,想给他一些新的工作,就问他:“你能管理仓库吗?”富人的儿子说:“能够浇灌菜园子,我已经很满足了,这是我第一次靠自己的劳动吃饭;如果能管理仓库,我是多么幸运呀!”此后,富人的儿子很认真地管理仓库,半年时间里从没出过任何差错。于是张孝基就教他管家里的账目,富人的儿子不久也学会了。张孝基觉得富人的儿子已经能够独立管理家里的一切事物了。有一天,张孝基对富人的儿子说:“你父亲临死的时候,托付我帮他管理家里的田产、财物,现在你回来了,也学会独立做事了,我想我该把这个家还给你了。”富人的儿子接管了家里的事以后,勤俭持家,还经常帮助村里的穷人,成为乡里的一个好人。

感想

张孝基对不成材的妻子的兄弟如此相信,说明他是一个宽容的,有博大的胸怀,相信别人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实词之道、当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蒹葭》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关关雎鸠】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关关,拟声词。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捞取。

【寤寐】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

【芼】挑选。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那一边,指对岸。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她。溯洄,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从,跟随,这里是追寻的意思。之,代“伊人”。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仿佛、好像。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道阻且跻】路又险又高。阻,险。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采采】茂盛,众多。

【未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语文文言文文体知识点之表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文体知识点总结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表”中范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文言文‖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虽有嘉肴》

全文共 1426 字

+ 加入清单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⑦是故

①虽:虽然。②嘉肴:美味的菜肴。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③其:代“食”的对象。④旨:味美。⑤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⑥善:益处,好处。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故曰:

①困:困惑。②自反:自我反思。③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

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课文分析

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

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历谈)

8.“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

在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师生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尽管有最好的学问,不学,就不知道它好。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学习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别人之后才知道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

(4)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杨亿巧对文言文翻译 杨亿巧对原文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杨亿巧对》原文: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译文:寇准在中书省,和其他大臣以做对子为游戏,他说:“水底日为天上日。”没有人能对出,恰巧杨亿来报告事情,于是别人请他对对子。杨亿接着刚才的话音说:“眼中人是面前人。”在座所有的人都称赞对的好。

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人,北宋文学家。七岁能文,十岁能赋诗,十一岁时在京城即兴赋诗《喜朝(cháo)京阙》。今存《武夷新集》《浦城遗书》《摛(chī)藻堂四库全书萃要》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文言文‖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全文共 3569 字

+ 加入清单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名潜,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此篇需背诵。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一般词语: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

6.缤纷:繁多样子。

7.复:再。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9.才:仅。

10.平旷:平坦开阔。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田间小路。

14.悉、咸:全,都。

15.黄发:指老人。

16.垂髫:指小孩。

17.怡然:形容喜悦。

18.乃:竟然。

19.具:详细。

20.问讯:打听消息。

21.云:说言语主。

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23.延:邀请。

24.语(yù):告诉。

25.扶:沿,顺着。

26.向:从前,旧的。

27.及:到。

28.诣:到。

29.遣:派。

30.欣然:高兴的样子。

31.规:计划。

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1.异:感到诧异。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7.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8.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1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0)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1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但(愿望)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齐人有好猎者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①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②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③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旷日:荒废时日。②致力:致:竭尽(精力)、集中(意志);集中力量从事(某项事业)。③疾:急切从事。

【译文】

齐国有个喜欢打猎的人,荒废了许多时日,可什么野兽也没猎到。回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子和孩子,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他猎不到野兽的原因,是他的猎狗不好。(他)想要买一只好狗,(可是家里又十分贫困,买不起。)有个人对他说:"你应该尽力耕田。"这个打猎的人说:"为什么?"那个人没有回答他。他就自己想到,该不会是想要我努力耕田有了收获之后就可以买到好狗了吧?于是,他回家后就辛勤耕田。辛勤耕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就(有钱)买到了好狗,于是他每次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仅仅是打猎,许多事情都是这样。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入(2)家室(3)宜(4)疾耕

2.翻译

(1)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2)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1)回家(2)妻子孩子(3)应该(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工之侨得良桐焉文言文翻译 工之侨献琴文言文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工之侨得良桐焉”出自文言文《工之侨献琴》,全文译文如下:

工之侨得到了一块上等桐木,将它砍了,制作成琴,装上琴弦就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像是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美的琴,就将琴献给太常寺;太常寺让最优秀的乐师考察它,说:“(这琴)不古老。”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工之侨献琴》的原文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陈涉世家》

全文共 3926 字

+ 加入清单

1、《陈涉世家》节选自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2、《陈涉世家》一文选自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

3、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答:反映出他不满现状、不甘心受奴役、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只答后一句也可)

4、《陈涉世家》中表示陈胜从小就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_______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第一段中,陈涉与佣者的这段对话主要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陈涉青年时期就具有伟大的抱负。

6、《陈涉世家》有陈胜两句豪言壮语,一句表达自己胸怀大志的原句是:__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句抒发千古志士之胸臆,写男儿当自强的原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的人,陈涉的“鸿鹄之志”是反抗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摆脱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

8、回忆全文,指出起义的地点大泽乡,引发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2分)

9、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起义导火索]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10、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2分)

答:①最根本的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最直接的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下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②两者之间联系: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下,那些边的贫苦百姓走投无路的境遇正是“天下苦秦久矣”的具体体现。(或:“失期,法皆斩”是秦残暴统治的体现)

11、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2分)

必然性: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2分)(意思对即可)

12、文中“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天下苦秦久矣。”的句子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

答:反映了当时兵役徭役繁重,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社会黑暗现实。

13、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其理由是:(3分)

答:秦王朝内部严重的政治危机;(1分)楚国人民有强烈的反抗意愿。(1分)阐述。(1分)

14、陈胜以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什么?

答:①人民群众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②秦二世杀死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③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15、通过天下形势的分析,陈胜认为起义能够成功的条件有两个:①天下苦秦久矣;②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16、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口号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17、陈涉、吴广为什么要“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答:扶苏贤明,项燕爱士卒,诈称扶苏,项燕有号召力。

18、用自己的话说说节选(课文一、二段)部分是怎样表现陈胜非凡的领导才干的?

答:在谋划之初,以“死国”来突出起义的必要性,再分析形势,指出起义的必要性。接着果断提出“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然后丹书“陈胜王”三字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又命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鬼火”,学狐狸的声音大叫“大楚兴,陈胜王”,从而树立并巩固了陈胜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为他率众起义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

19、文中陈胜、吴广为了鼓动人心、树立威信,做了哪两件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08昆明)[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出陈胜用以“威众”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鱼腹藏书(置书鱼腹)第二件事:篝火狐鸣

20、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作舆论准备的方法?)(宣传工作?)

(1)丹书帛“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2)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21、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孤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

答:①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

②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惜来制造舆论.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出了阵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

22、选段(第二段)划线处(“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①士兵对陈胜的敬畏;②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③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23、从选文(课文第二段)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陈胜是一个能洞察时局,敢于斗争,具有卓越的组织才干和领导才能的人。(意思相同或相近均可)

24、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第二段)内容作出回答。

答案要点:①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②做事周密细致;③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25、从文段中划线的句子(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看,你认为陈涉是个怎样的人?

答:有远大抱负(或有建功立业思想),有敢于反抗的精神,有卓越的宣传组织能力。(能体现其中两方面的意思,给两分;只答一方面,给1分。)

26、陈胜被拥立为王的原因是什么?(根据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勇敢,反对秦国的暴政。

27、用第三段原文回答。

1)吴广惹恼将尉的做法是:广故数言欲亡。

2)吴广“忿恚尉,令辱之”的目的是:以激怒其众。

3)写陈胜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了陈胜敢于冲破尊卑等级观念和宿命论的思想束缚,反抗权贵的叛逆的性格。

5)文中体现起义领袖勇于打破封建尊卑观念,善于激励众人反抗决心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6)陈胜起义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的是:从民欲也。

7)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用第三段中原文回答)

2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具有反抗命运(与命运抗争、不甘心受奴役)的决心。

29、这段(课文第三段)文字中最能凸显陈胜、吴广智谋的两个字是故、诈。

30、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答:①抓住时机;②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③激怒众人。(每一个要点1分)

31、吴广为什么要故意激怒将尉?

要点:①以激怒其众;②也为杀尉寻找理由,进而杀尉。

32、陈胜、吴广为什么在杀尉之后才“召令徒属”?“召令徒属”的目的是什么?

答:在杀尉之后才“召令徒属”,表现谋划周密,以防不测。

目的是“晓以利害”,坚定起义信念〈或:号召“徒属”共举大计,争取“徒属”参加起义〉。

33、第三段中,陈胜的一番话为什么会使“徒属”“敬受命”?

答案要点:他的话让士卒们明白已没有出路;给士卒们希望和信心。

34、这段文字(吴广素爱人……卒数万人)写的是起义开始的情形,能准确表示起义步骤的三个关键词语是激怒其众、并杀两尉、召令徒属。

35、说说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

答:①感激拥戴陈胜、吴广,愿为其用。②形势所迫(失期当斩),不得不反。(本题2分,每条1分)

36、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三处)。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37、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读第三段文,请概括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

答:①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并建立张楚政权;②各郡县纷纷举事响应陈涉。

38、阅读选文(课文第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陈胜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答:三个步骤:首先,挑逗军官,吴广受罚,激怒民众,杀死两个军官。其次,陈胜号令属下,揭露苛政,分析形势,晓之以利害,指出起义是唯一的出路,得到民众的支持。最后,提出起义的策略(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并“为坛而盟”,开始起义。(每一个步骤1分,只要意思对即可)

39、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官逼民反。(或:领导者要“从民欲”,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言之成理即可)

40、文章开头同时列出陈胜、吴广二人的姓名、籍贯、表字,文中写了二人合谋举事等内容,能否据此把本文看成是二人的合传,名为《陈涉吴广世家》?

答:不能。①陈涉在起义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且建立了政权。②在后来扩大起义成果的战斗中吴广并未发挥积极作用。

41、“世家”是记王侯的,因为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陈涉并非王侯,司马迁为什么把他列入世家?

答:《史记》中的任务传记分三类:“本纪”记帝王,“世家”记王侯,“列传”记人臣。陈涉出身低微,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之所以列入世家,是因为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的确是非常之功。可见司马迁看重的是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

42、读贾谊《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结合《陈涉世家》课文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赢:提,背)粮而景(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①这段文字与《陈涉世家》(节选)(第二段)中陈胜怎样的预见相一致?请你把陈胜的预见写出来。(2分)

答:号称天下的百姓反抗秦朝的统治,会得到很多人的响应。

②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2分)

答:《陈涉世家》中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原因和策划(谋划)的经过;《过秦论》中的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引发的结果。(意对即可)

编辑推荐:初中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语文文言文桑中生李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注释】1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2顾:回头3余浆:多余的水4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5豚:小猪谢以一豚:用一只小猪祭谢6众犬吠声: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7行:不久8翕赫:此指轰动、惊动。翕:聚集。赫:盛貌。9滂沱:原来形容雨很大。这里指摆满了酒肉。10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11众犬吠声:本意为一只狗叫,许多狗也会跟着叫起来,比喻众人盲目符合12就斫:跑去砍了。就,接近。斫,砍13.亦行自愈:自己也会逐渐痊愈。亦,也。愈,病好了,此指痊愈。

(译文)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以小猪献给您。”眼痛这种小病,自然就会好。这样一来,众人便你一声我一声地附和传说为:“李神能使瞎子重见光明。”远近涌动,树下车马成千上百,大家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快就堆成了小山,绵绵不断。时隔一年,张助出远门回来,见此情形不禁觉好笑,说:“这树有什么神灵呀?它不过是我随便种下的。”于是顺手砍掉了它。

【启示】故事批评了那些不进行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人们,以及这种不正常的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社会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不要盲目相信眼前所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四面楚歌

全文共 1027 字

+ 加入清单

四面楚歌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导读: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的穷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写中呼之欲出。

注释: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你。⑤数阕:几遍。乐终叫阕。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2.项王则夜起()

3.自为诗曰()

4.莫能仰视()

二、翻译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数阕,美人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项王兵败垓下,在___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项王的_______________之情;毛泽东也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及参考答案】

70.四面楚歌

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兵很少,粮食也没有了。刘邦的军队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围了好几层。项羽在深夜听到四面的汉军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于是大惊失色,说:"汉军都已经取得楚地了吗?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就起床,在帐中饮酒。项王有一个美人,名叫虞姬,经常因宠幸而侍从在侧;有一匹骏马叫乌骓,常常骑它。于是项王就唱起了悲凉激愤的歌,自己作歌词:"我的力气能够拔山啊,勇气盖过世人。时运不济啊,乌骓马也不能奔驰了。乌骓不能奔驰了可如何是好,虞姬啊虞姬,我将怎样安置你呢!"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项王流下眼泪,手下的人都哭了,没有谁能够抬起头来看他。

一、1.和几2.就3.自己、亲自4.没有人

二、1.汉军都已经取得了楚地吗?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2.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

三、乌江.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惋惜不可沽名学霸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文言文‖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鱼我所欲也》

全文共 2496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一、词语积累

1.通假字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2)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5)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词类活用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3.古今异义

(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能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这,指示代词。今义:判断动词。)

(3)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子。)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器具。)

(5)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4.重点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得兼:同时得到或占有。)

(2)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或仁义。)

(3)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4)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欲:想要;甚于:比……更重要。)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不仅。)

(7)贤者能勿丧耳(贤者:有道德的人。)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乏:贫穷。)

(9)此之谓失其本心(谓:叫;本心:天性,天良。)

二、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2)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3.倒装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介宾结构后置,应为“是故所欲于生者有甚”)

(2)万钟于我何加焉?(宾语前置,应为“万钟于我加何焉”)

三、主题思想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四、写作方法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2.善用比喻。第一段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

3.善用对比。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作者先以贫者不食嗟来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人人都有“本心”;再以有人“不辩礼义”接受“万钟”为例,从反面论证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五、理解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能概括全篇大意的)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请你举出历史上两个舍生取义的名人的事例:(1)文天祥在敌人的威胁利诱面前宁死不屈。(2)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枪口没有退却坚持演讲。(3)刘胡兰在敌人的威胁恐吓面前宁死也不出卖战友。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为之(为宫室之美为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7.《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鸲鹆噪虎文言文翻译 鸲鹆噪虎文言文的翻译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有座叫女几的山,喜鹊在这里筑巢,一天,老虎从树林出来,喜鹊大叫,八哥鸟听到,也跟着大叫,乌鸦问:“老虎是地上的动物,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对它大叫?”喜鹊说:“它一吼会产生风,我们怕风把窝从树上吹下来,才大叫。”又问八哥鸟,八哥鸟无法回答。乌鸦笑道:“喜鹊巢在树上怕风;你们住在树洞,怎么也跟着乱叫呢?”

《鸲鹆噪虎》这篇文章出自《郁离子》第二卷中第五则故事,作者是刘伯温。原文为:女几之山,乾鹊所巢,有虎出于朴蔌,鹊集而噪之。鸲鹆闻之,亦集而噪。鹎鶋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於鸲鹆,鸲鹆无以对。鹎鶋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盲目的跟着别人做事,自己要有目的和主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吴郡陈遗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吴郡陈遗

【原文】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

①铛:锅。②主簿:郡守的属官,负责文书等书。

【译文】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凭借着锅巴得以活下来了。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答。

【启发与借鉴】

子女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古语有"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希望老来有子女赡养。如今虽然老人有养老金,但作为子女时常关心父母也是应该的。陈遗把焦饭(锅巴)留给母亲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事,然而他的心意应称赞。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至(2)恒(3)囊(4)贮(5)遗(6)值

2.翻译

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3.从陈遗的事例中,你懂得了什么?

【参考答案】

1.(1)极,非常(2)常常(3)口袋(4)收藏(5)送给(6)正值、遇到

3.要孝敬父母,善待老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临江之麋文言文翻译 临江之麋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临江有个人,在打猎的时候捕捉到一只麋鹿,猎人刚把麋鹿带回家,家里的狗对着麋鹿流口水,都想吃这个麋鹿。猎人就非常的不高兴,便过去把那条狗给赶跑了。从此猎人去哪里都带着麋鹿,害怕麋鹿被狗吃了。后来猎人想让麋鹿跟狗一起玩耍。一复一日,麋鹿跟狗天天在一起玩耍,不知不觉中麋鹿已经长大了,但是麋鹿不知道自己是鹿,还认为狗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经常跟狗一起玩耍一起打闹。因为狗狗很害怕这个猎人,所以每次都假装跟麋鹿是很好的朋友,其实狗狗每次跟麋鹿一起玩耍的时候都在偷偷舔自己的嘴唇。很多年之后,麋鹿走出了家门,看到外面很多狗在一起玩耍,于是麋鹿就想过去跟狗做朋友。这群野狗见了麋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商量着把它吃掉了。路上一片狼藉。麋鹿一直到死都没有明白狗狗不是很好的朋友吗?为什么要把自己吃了。

原文:《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 ,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语文文言文翻译——《渔家傲》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渔家傲

作者:李清照

记梦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古文翻译口诀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吴既赦越文言文翻译 吴既赦越原文及翻译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扶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译文:

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吴既赦越》,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睡在干柴上。尝胆:尝苦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董遇三余读书文言文翻译注释 董遇谈三余勤读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董遇“三余”读书,出自鱼豢的《魏略·儒宗传·董遇》,全文译文如下:

有个想要跟从董遇学习,董遇不愿意教他,只是说:“在此之前必须先读书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董遇三余读书的原文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

1、从:跟从。

2、学:学习。

3、遇:董遇,三国时人。

4、言:此指董遇说。

5、义:意思。

6、见:通“现”,显现。

7、苦:极为,极力。渴:苦。苦渴:苦于

8、无日:没有时间。

9、或:有人。

10、言:说。

11、时:时辰。

12、以:是、用。

13、岁:年(这里指一年)。

14、之:的。

15、善:善于、喜欢(这里指对……有研究)。治: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