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声唐杰忠个人资料简介(推荐20篇)

浏览

2384

文章

32

篇1:相声为什么是两个人 相声中两个人分担什么角色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通常我们观赏的相声都是一人或两人,称为对口相声。其实四五个人也可以在一起说相声,因为难以处理人物关系,所以一般就一人或两人。

对口相声是通过甲乙两人对话的方式进行表演,通常分为逗哏、捧哏两个角色。对口相声可以跟台下观众进行沟通,捧或逗的一方可以将自己虚拟为与观众同等的位置。节目中较大部分的笑料是由逗哏来表述,观众的注意力也主要在逗哏的身上。捧哏在对口相声中的也作用不可忽视,捧哏的话代表着观众,代表观众来对逗哏表述的内容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观点,有时还给予必要的烘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相声文化的意义是什么?具体是怎么发展的?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相声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而且作为受众较广、普及面积较宽的曲艺曲种之一,相声虽然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有着较为悠久的艺术传统和强大的生命力。它既不像小说、评书等叙事艺术那样主要以叙述、描写等手法反映生活,也不像戏剧、电影等综合艺术那样主要以演员的形体动作形象地反映生活,而是主要通过对话之间议论、谈论生活。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相声是在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元素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的。

相声的分类:

一、按人数:

1、单口相声:只有一个演员表演。

2、对口相声:通常有两个演员表演,分为一捧一逗。

3、群口相声,演员人数在三人或三人以上,分为逗哏、捧哏、腻缝等。

二、按内容功能:

1、讽刺型相声:例如《夜行记》、《如此照相》等。

2、歌颂型相声:例如《京九演义》、《新桃花源记》等。

3、娱乐型相声:例如《说方言》、《爱情歌曲》等。

三、按著作时代:

1、传统相声:清末民初时期到1949年。

2、新相声: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

3、当代相声:20世纪80年代以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追悼会上放相声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1986年10月22日下午,蒋明兴追悼会在上海西柏兴路殡仪馆小礼堂举行。就在亲友们低头的时候,录音机上播放了一段相声,给参加追悼会的亲友们增添了一丝思念。

死者蒋明星只有31岁。他生前很活泼,喜欢相声。自1979年患肝硬化以来,他顽强地与疾病抗争,最终因治疗无效而死亡。在他死前,他一再要求他的家人不要在追悼会上玩相声。既然我不能,就不要增加亲友的悲痛。因此,他的家人在录音机上播放他最喜欢的相声。

在追悼会上,这是殡仪馆历史上第一次不用葬礼音乐来演奏相声。

高度默契的双簧“双簧”是一种类似相声的民间艺术形式。坐在前面而抓着后面是很有趣的。说话和唱歌之后,在模拟表演前,不断地“摇包袱”。

双泉形成于晚清。据说当时北京有一位名叫黄的艺术家,他演唱了《旦仙》。他声音洪亮,才华出众。慈禧太后非常欣赏他,经常请他进宫唱歌。有一次,就在黄的咽喉病发作的时候,他突然“拜”出了一道玉玺。如果你拒绝去,你将被处以斩首。黄着急了。他的儿子说:“我会在皇宫里和你一起试试。”经过一番讨论,他们秘密进入了宫殿。轮到他玩的时候,老黄玩做面条,而他的儿子躲在椅子后面做面条。他演奏和唱歌。正当他玩得开心的时候,他碰巧让慈禧看个究竟,这让两兄弟都吓傻了。然而,因为他们唱得好,慈禧并没有显得生气,而是漫不经心地说,“你叫双春,唱得好!”据说“双春”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当你去北京“老舍茶馆”欣赏艺术表演时,你会看到极其精湛的双春表演,这在所有的场地都很受欢迎和喜爱。我看见王玉兰拿着一根筷子似的棍子横在嘴边。两根直钩挂在棍子的两端。钩子前面是一个灯台,上面有三朵缎子花和三根红蜡烛。王玉兰从包里拿出一根火柴,点燃了灯座上的红蜡烛。音乐开始了,歌声开始了,王玉兰的嘴握住了灯座。他会唱靖云鼓,但嘴巴不开,蜡烛不摇,花儿不动,鹦哥清澈美丽,玉石上点缀着珍珠。我不知道这首歌是从哪里来的,这很奇怪。双黄不是相声,而是一个人在前面表演,一个人躲在后面说唱。前者是可见的和无声的,而后者是有声的和无形的。然而,表演者的嘴和手势与说唱歌手的珠子完美结合。双弹簧看起来很放松,但是真的很难。我认为蹲在表演者后面的说唱歌手非常紧张,他睁大眼睛,看着前156个派对的动作。及时匹配声音。前者完全依赖于声音随时间变化的感觉,不能延迟微秒。

表演艺术通常需要演员的合作,但是双春的表演需要高度的默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相声中的捧哏和逗哏是什么?有什么分工?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相声中的捧哏和逗哏指的是相声表演中演员的分工。逗哏是对口相声演出时,不断地说出笑料以让人发笑的、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即相声中的“主角”,也被称作“甲”。捧哏是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也被称作“乙”。

对口相声中,通过捧哏的衬托、铺垫,逗哏与捧哏合作,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因此,逗哏演员主要负责叙事,捧哏演员则是观众和逗哏演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负责替观众发问,用“翻包袱儿”的方式产生笑料。

另外,捧哏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还需要帮助逗哏演员掌握表演的节奏和时长,这也就有了“三分逗,七分捧”的说法。因为在剧场表演的过程中,逗哏演员临场发挥,有可能出现和观众互动的现象,因此捧哏演员要帮助进行节奏的把控,以达到更佳的演出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相声段子报菜名全文是什么?相声报菜名的完整台词是什么?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菜名,又被称为《菜单子》,这是一个十分出名的相声贯口,需要相声演员有良好的台词功底、洪亮的嗓音及较快的节奏将所有台词内容一气倒出,从而展现出“嘴皮利索”的基本功。具体的台词内容如下:

有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什锦苏盘儿、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江米酿鸭子,罐儿野鸡、罐儿鹌鹑、卤什件儿、卤子鹅、山鸡、兔脯、菜蟒、银鱼、清蒸哈士蟆!烩腰丝、烩鸭腰、烩鸭条、清拌鸭丝儿、黄心管儿,焖白鳝、焖黄鳝、豆豉鲶鱼、锅烧鲤鱼、锅烧鲶鱼、清蒸甲鱼、抓炒鲤鱼、抓炒对虾、软炸里脊、软炸鸡。

什锦套肠儿、麻酥油卷儿、卤煮寒鸦儿,熘鲜蘑、熘鱼脯、熘鱼肚、熘鱼骨、熘鱼片儿、醋熘肉片儿!烩三鲜儿、烩白蘑、烩全饤儿、烩鸽子蛋、炒虾仁儿、烩虾仁儿、烩腰花儿、烩海参、炒蹄筋儿、锅烧海参、锅烧白菜、炸开耳、炒田鸡,还有桂花翅子、清蒸翅子、炒飞禽、炸什件儿、清蒸江瑶柱、糖熘芡实米,拌鸡丝、拌肚丝、什锦豆腐、什锦丁儿,糟鸭、糟蟹、糟鱼、糟熘鱼片、熘蟹肉、炒蟹肉、清拌蟹肉,蒸南瓜、酿倭瓜、炒丝瓜、酿冬瓜、焖鸡掌儿、焖鸭掌儿、焖笋、烩茭白,茄干晒炉肉、鸭羹、蟹肉羹、三鲜木樨汤。

还有红丸子、白丸子、熘丸子、炸丸子、南煎丸子、苜蓿丸子、三鲜丸子、四喜丸子、鲜虾丸子、鱼脯丸子、饹炸丸子、豆腐丸子、汆丸子!一品肉、樱桃肉、马牙肉、红焖肉、黄焖肉、坛子肉、烀肉、扣肉、松肉、罐儿肉、烧肉、烤肉、大肉、白肉、酱豆腐肉!红肘子、白肘子、水晶肘子、蜜蜡肘子、酱豆腐肘子、扒肘子!炖羊肉、烧羊肉、烤羊肉、煨羊肉、涮羊肉、五香羊肉、爆羊肉,汆三样儿、爆三样儿、烩银丝、烩散丹、熘白杂碎、三鲜鱼翅、栗子鸡、煎汆活鲤鱼、板鸭、筒子鸡。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声

全文共 1613 字

+ 加入清单

相声是晚会上不可或缺的一个节目,不过现在喜欢相声的人越来越少了,就很少有人说相声了。沈阳相声成为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表透出一种现状:沈阳相声确实需要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接下来跟小编一起走进沈阳文化看看吧。

相声在沈阳的发展历程至少有60年的历史。1949年初相声艺人自发组织成立了“沈阳相声大会”,1959年沈阳曲艺团成立,沈阳相声大会并入该团,改名为沈阳曲艺团相声队。1977年沈阳曲艺团重新恢复,著名的相声演员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冯景顺、王可军、陈连仲、常佩业等精彩的相声表演在全国引起轰动。

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陈连仲等老一辈将沈阳相声推到了巅峰状态。随着时间的流逝,沈阳相声辉煌不再。王志涛离世了,巩汉林、范伟演小品、影视去了,曾活跃在相声舞台上的常佩业、贾承博也都有自己的事要做。如今,只剩下6个人在艰难支撑着沈阳相声。确实令人吃惊。

杨振华、金炳昶9月联手闯津门

如今的金炳昶不再是那个“金胖子”了。虽说“千金难买老来瘦”,但这并不是金炳昶求来的。因为心脏病做过手术,让他失去了“胖”这个搞笑招牌,不过现在老人的身体反而好了,双目有神,精神矍铄。“每天早晚都出去散步,要不是约好了你过来,中午这会我还打算出去走走呢。”金炳昶说。

金炳昶如今住在怀远门附近的一个小区,不远就是中街的刘老根大舞台,但如今那里演的是二人转,和相声无关。上世纪90年代初,金炳昶退休,又能和老搭档杨振华名正言顺地一起演出了。两个人参加电视台演出,社会上的演出,最忙的时候每周都需要一个新节目。

如今,杨振华和金炳昶还活跃在舞台上。今年2月,两人在沈阳曲艺团建团50周年演出上还表演了相声。最近的一次在今年7月,两个人合作演出。而9月中旬,他们还将前往天津参加一个相声界老艺人的演出。同时,作为辽宁省、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沈阳相声”的传承人,金炳昶和杨振华还肩负着沈阳相声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两个老人家对此尽心竭力,从没要过回报。

而另一位沈阳相声“黄金一代”的开拓者和主角,杨振华却一如既往地低调拒绝了记者的拜访:“谢谢你们的关心,但这段时间身体不太好,血压也高,采访的事就算了吧。”同样,杨振华也推掉了北京市曲协和北京电视台的采访。这些年的闯荡让杨振华失去了很多,他想把晚年的精力留给舞台。

贾承博挂“小品”头卖相声

贾承博和常佩业这对搭档,是黄金一代里至今仍活跃的,但在一起演出已经比较少了。有一次在央视录制《周末喜相逢》节目,演的明明是相声《现场咨询》,却偏偏要打着小品的旗号,让人感慨颇多。在相声不景气的年月,贾承博堪称是转型比较成功的一个。2006年,沈阳曲艺团排演的大型舞台喜剧《贾六在北市场》就是以贾承博为主打牌。

《贾六在北市场》是一台描写北市场风情、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舞台风情剧,浓墨重彩地展示了上个世纪20年代初老北市场的风土人情和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贾六”让贾承博脱胎换骨为喜剧演员,并一炮走红。

如今,贾承博主要奔波于电视台之间录制节目,当然也不乏相声段子。这也让记者跟贾承博联系采访颇费周折。但贾承博说自己心里“相声的地位一直没有被撼动”。说起自己的“不务正业”,贾承博认为那是相声演员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演员要一专多能,在其他领域领悟到的很多东西,都能为相声所用。”

现在的贾承博每个月都会录制《周末喜相逢》,遇到团里的重大演出,也会上台表演,就在前不久庆祝曲艺团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贾承博还在辽宁大剧院登台演出了两场。至于创作,贾承博已经无暇顾及了。连续的演出和排练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为了生活而奔波,贾承博和大部分相声演员一样。不同的只是他的机会要多一些。

电话那边的录制现场不停传来嘈杂的声音,伴随着贾承博的干咳。“这几天有些累,一直在录节目,很辛苦。”说完这句,贾承博又咳嗽了起来。

猜你可能也喜欢:

宁波冬至的习俗与过法

细数杭州古代与现代历史名人

委婉细腻且语言风趣的即墨柳腔

具有传统风格的沈阳大秧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学校元旦晚会相声表演节目

全文共 1957 字

+ 加入清单

元旦,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元旦晚会相声表演节目,欢迎大家阅读!

学校元旦晚会相声表演节目1

李王:班主任,您我们有事吗?

班:也没什么事。

李:没什么事,那我们先回去了。(欲走)

班:回来,没事能找你们吗?你们今天上陈老师的课犯什么错误什么了?

李:也没什么,只是和老师吵起来了。

班:和老师吵起来了,还没什么?你们眼里还有没有老师,还懂不懂尊师重道了。

王:老师,我们又没做错。我们只是在维护我们的自尊。

李:是陈老师他太过分了。完全不顾我们的感受。

班:别激动,坐,要不先喝点水。

王:班主任你真好。

班: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李:呵,也就是我们抄作业的事。

班:什么?又是抄作业,你说,你们看看自己的作业。鬼看了都怕。

王:怎么说啊?

班:和张天师画符似的,你们说鬼看了怕不怕?

李:可老师,这一次我们抄的作业很工整,绝对和抄的一样。

班:那你们是谁给谁抄的。

李:老师,是我给他抄的,你不是常说吗?男同学要照顾女同学。而且学校也说了,学习好的同学要帮助学习差的同学。

班:你?就是还学习好,六门功课你补了四门。再说了,现在学校有规定学生作业要留档案的,你给他抄给也对的。

王:班主任说的没错,你们男同学,只求速度不求分数,把我们女同学可害苦了。

班:都不想说你呢!逆来顺受,他要给你抄你就猛抄,就不会检查一下,记住你们是21世纪的学生,再也不是书呆子,要灵活!

李:班主任你不要怪她,是我主动帮她抄的。作为男生,怎么可以让女生受苦。怎么可以冷血无情,再说了女女人是男人的一半嘛!

班:作为男生是不该让女生受苦,但你这样随随便便就帮她抄,还有没有一点男孩子的尊严。

李:班主任说的对,下次就换过来抄。

王:好……

班:什么?你们这样眼里还有老师吗?还有校纪校规吗?难怪陈老师会批评你们。

李:那哪里是批评,简直是骂,那口水,就像是倾盆大雨。

班:骂?

王:那场面哪里是骂,简直可以用侮辱来形容,那唾液都比得上黄河泛滥拉。

班:有那么夸张吗?

李:老是你是没见到那场面啊。都不知道陈老师有多恐怖。

班:怎么说?

李:(模仿陈老师)王丽珍,你说你妈是怎么生这个东西的,有作业抄你都抄错。

班:这么狠?那你怎么回答?

李:我说,老师不关她的事,是我做错了给她抄的。

王:(模仿陈老师)那你就更猪,你说你都错了你还好意思给她抄,你还有没有脑子,说你是猪,那还侮辱了猪。

班:这么恐怖,那你怎么办啊?

王:班主任,我们就每人说了一句话陈老师就把我们赶出教室了。

班:一句话?

李:是的,那就是“陈老师我明白了猪是怎么叫的了,你这堂课叫的真好。”

王:我是说“老师你可以侮辱我,但不可以侮辱你自己。”

班:陈老师也真是过分了点,但你们也绝了点,怎么可以骂老师是猪呢?其实你们两个总的来说都还是不错的,为什么现在会成现在这样子呢?

李:试问哪个学生不想学习优异,博取异性的青睐。

王:试问哪个学生不想领奖学金,和姐妹们到啃德鸡去潇洒一回。

学校元旦晚会相声表演节目一、《新生》

新生:“(从台边走出,像是在闲逛)我是##级新生,方年16,未婚。本人才高八斗,气宇轩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今天忽闻我学学生会要招收新生做干部,本来对做官是毫无兴趣,但听说做个学生会干部还挺威风的?就去看看吧!”

(摇晃到学生会)

新生: “哗! 一进门就是就是学习部,我们学校果然还是以学习为主啊!”

学干部:(新生刚一进门就碰到了学习部部长,只见她手捧诗集在那边充满感情的朗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汗!!!!!)

新生:(鼓掌走向他,当然是用拍马屁的语气说了)“想必这位一定就是学习部部长吧!小生拜见!!”(两手作揖)

学干部:“哦,没错,鄙人正是号称会聚全校最顶尖的学习骨干分子的学习部部长!(洋洋自得)不知这位兄台有何贵干?”

新生:“我是来学生会应聘做干部的,刚一进来就是你们学习部,而且被您的嗓音给吸引,所以就先来你们这个部门应聘吧!不知道做干部有什么条件吗?”

学干部:“讫敢讫敢!兄台果然好志向,要说条件吗谈不上,到是需要些基本的东西。”(申出手正反看了下)

新生:“什么东西?”(一脸好奇,看向她的手)

学干部:“(面对观众)比如呢,学习成绩要在全校排名前十,其实我是全年级第一,所以就对你们放宽要求了,这是最重要的;(吹了下手指甲)然后呢要会一样乐器,比如钢琴或笛子,我可是会三种乐器的哦!(转向新生,看着他还在,又转向观众)所以就对你们放宽要求了;当然还有像我一样的艺术欣赏能力,(新生一听这个马上呕吐状,跑下了台)没必要像我这么诗情画意,但要有和我一样的嗜好。最后就是……咦?人呢?”

(没等他说完,新生竟然已经不知所踪了)

学干部:“怎么现在的同学都这么没耐心啊,算了,(朗诵的语气)就算部里就我一人,我也能撑起一片天空!我实在是太有诗意了!!!HOHOHO!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朗读着走下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相声大褂的讲究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最初的相声大褂是非常有讲究的,而且颜色主要是以黑色,灰色,青色,蓝色为主,基本上都是暗色调,目的就是让人忽略服饰

只关注相声演员的表情和语言艺术,而且如果不是相声里面的剧情需要,连袖子都是不能乱动的,因为随便一个挽袖子的动作

都可能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大褂的穿着也是有讲究的,扣子必须是中式纽襻。

一般情况来说,需要先穿一件白色的小褂在里面

然后外面在再穿上大褂,白袖口和白领口可以漏出来,也可以不漏,内穿小褂的口子是五个,外穿大褂的口子是七个,后来慢慢的都统一变成了六个扣子,只有一个好角儿才能穿刺绣大褂,在听相声的时候哪怕这个人你不认识,但是只要你看到穿的是刺绣大褂,就说明他的相声说的肯定非常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相声贯口有哪些?贯口是什么?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1、《报菜名》:又名《菜单子》,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相声贯口,主要内容是把很多关联性较小的菜名堆叠在一起,主要是考验演员的记忆里和嘴皮子。

2、《八扇屏》:传统相声经典作品,运用“贯口”的手法,前后几百字顺溜说下来,造成视听效果,由甲介绍画屏上某些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后,揶揄乙无法与古人相比,而找出笑料;也有一说现从乙身上找茬,再说主要事迹的。

3、《文章会》:逗哏演员扮演一位不学无术、腹内草莽却不断吹嘘自己国学功底深厚的学生。逗哏演员吹嘘自己毕业于著名大学,且自己的文笔受到名人的赞赏,以贯口的形式夸耀自己的文章文笔堪比古时候的文人。

4、《大保镖》:改编自传统相声《倭瓜镖》,讲述了习武的两兄弟由于学武不精在保镖时闹笑话的故事,以贯口的形式介绍兵器、拳法等。

5、《开粥厂》:又名《三节会》,刻画一个自吹自擂、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的人,每年按照节日为人们施舍点心、名菜、衣服等生活物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相声起源于哪里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

相声分为北派与南派。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绢、醒木。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相声的发源历史:

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以讽刺逗笑为职业的艺人,他们活跃在民间,后来走进宫廷,时人称之为“俳优”。这种以语言为载体,以讽谏和娱乐为目的的艺术形态到了唐代又发展为“参军戏”,即由一个演员扮成参军官人,另一个演员在一旁讽刺戏弄他,演员以即兴表演为主,并经常跳入跳出于情节和所扮角色,有不少学者认为“参军戏”是相声的滥觞。

相声的四大基本功是什么:

相声的四大基本功是说、学、逗、唱。说主要指的是讲故事,还有说话和铺垫的方式。学主要指的是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声音,还有就是学唱戏曲的名家名段,现代也有学唱歌跳舞。逗指的就是制造笑料,以及逗人笑。唱指的是演唱“太平歌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色古香的南京白话相声文化

全文共 1302 字

+ 加入清单

南京白话最初源于北方的相声,后来演变成以南京方言说、学、唱的一种民间曲艺,其实就是用南京地方语言讲的相声。随着普通话的越来越普及,愿意学南京白话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所以传承变得很困难。作为南京文化的一部分,南京白话相声值得我们来了解一下。

历史渊源

南京白话源于北方的相声。民国初年,相声艺人王子亮、路彩翔等人先后把相声艺术从北方传入南京,由于语音的障碍,南京听众对北方的相声反应并不热烈,原有的“包袱”在乡音不同的南京听众面前失去了魅力。艺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手法,以期赢得南京听众。

1930年,评话艺人周凤鸣和他的同母异父兄弟钱天笑在夫子庙露天书场用南京官话模仿北方相声表演,结果大受听众欢迎。但相声界出于门户之见,不予合作。不久,周凤鸣重操评话旧业,钱天笑则将单口相声曲目移植过来,独自一人“撂地”演出,上演了《解学士》、《满汉斗》、《蔡锷云南起义》等段子。他凭借说评话的功底,把相声的“八大棍”说得别具风格。他还采用南京方言即兴“现挂”,随手拈来,常引得听众捧腹大笑。他还移植相声的“学杂唱”,将其中学唱的剧种,改为南京听众熟悉的“扬剧”、“白局”、“数莲花”等。

钱天笑于1940年前后,还到安徽马鞍山、芜湖等地演出,扩大了“南京相声”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天笑参加了南京市的曲艺演出团体,他的“南京相声”得以与“正统”相声同台演出。演出时,往往他在台上学唱南京地方曲调,台下听众拍手助兴,有时还出现听众齐声应和的场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钱天笑退出舞台,“南京相声”由业余演员继续演出。

1963年,秦淮区文化馆业余曲艺队队员李宗汉创作相声《老相识》,和梁汉辰合作,改变了钱天笑用南京官话模仿北方相声的表演手法,试用纯粹的南京方言表演,演员在台上每一句地道的乡音,都引起听众热烈的反响。这个意外的收获,不仅使李宗汉等欣喜异常,也鼓舞了南京地区的业余相声演员。过去他们常为普通话语音不标准,说、学、逗、唱等基本功难于掌握而发愁的问题。经李、梁的尝试,得到启示。于是,在南京业余相声界掀起了一股“南京话相声”热,并发展成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形式。

舞台特点

南京白话表演艺术,在语言上,彻底使用南京语言,逗笑则靠南京方言和脚本的喜剧性,内容强调了地方性、南京味,表演增强戏剧性成分。为有别于北方的相声,取名南京白话。南京白话二人对口表演也分甲(逗)、乙(捧),演出时有时着大褂,有时着中山装或西装。

相关曲目

南京白话代表性曲目有《老相识》、《包您满意》、《人情债》、《庙上风情》、《商业新风》等。

《老相识》于1963年由《曲艺》杂志发表,《包您满意》、《人情债》等分别由江苏省、南京市广播电台录音播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南京市约有十对南京白话演员,有影响的曲目有《比》、《红心曲》、《老相识》、《管理新风》、《包您满意》、《人情债》、《红花赞》、《太平天国》等。其中《红心曲》于1976年参加江苏省文艺调演,获演出二等奖,创作三等奖,《包您满意》于1977年参加南京市职工文艺调演,获创作、表演一等奖。

你可能也喜欢:

无锡昭嗣堂的历史传说

山光水色的武汉云雾山

无锡冬至有什么习俗

柔和抒情且轻快悦耳的锡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相声认哏什么意思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在2016年8月,张云雷坠楼事件之后,杨九郎跟张云雷说,8月22号之后我再没被吓到过。当年郭德纲老师,也怕张云雷再起不来了,告诉他,你别怕,起不来我教你说故事。张云雷也害怕是不是再也穿不了大褂了,而后让家人帮着劝劝杨九郎,九郎说什么不同意,直接发了认哏,才知道认哏是什么意思。不论捧哏的怎么说他都同意,换言之死活不换,说白了认哏就是不管逗哏演员说什么,捧哏都应着顺着说,不呛着,就算在亲戚辈分上占便宜,捧哏也认,对于捧哏来说只认这一个逗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相声是什么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

相声的表演形式包括“说、学、逗、唱”。说:指的就是说故事,包括谜语、酒令以及绕口令等;学:就指的是模拟声音,包括人声、鸟叫以及兽叫等;逗:指的就是插科打诨以及逗趣等;而唱:就是唱太平歌词以及民间小调等。

相声在表演形式上,一般多为两个人表演,一个人为逗哏,另一个则属于捧哏,逗哏一般就是来讲述故事的发生以及发展,而捧哏则是在这一个过程中不断地提出疑问,达到一种喜剧的效果。

相声属于中国曲艺表演艺术的一种,于清朝道光年间的时候在北京出现,前身就是“八角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相声四法指的是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相声四法指的是相声的四种表现手段,主要包括“说、学、逗、唱”这四种。

“说”主要包括绕口令、贯口,会念定场诗、数来宝等,要求演员要口齿清晰、吐字准确,逻辑重音要处理得体;“学”是指能学各种方言,各种地方戏曲、曲艺、流行歌曲的唱段、大小买卖的吆喝、学口技等;“逗”起初是“斗”,也就是逗哏演员和捧哏演员,通过表现两个人的人物关系和人物矛盾,不断地推进情节演进,产生笑料;“唱”指的是相声的本门儿唱,也就是太平歌词,同时也包括“十不闲儿”、“莲花落”、“数来宝”等开场小唱。

“说”指的是相声的表演方式,“逗”指的是相声的表演风格,“学”和“唱”是相声的表现手段。因此,说学逗唱这四类并不是并列的、平行的,而是基本囊括了相声的大致轮廓,也是相声表演的经络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相声界中,捧哏和逗哏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相声行当中有一个老规矩,就是捧哏一般都比逗哏年长几岁,因为捧哏的重要位置,要掌控全场的节奏,还要镇住场面,那么捧哏和逗哏有什么区别呢?

三分逗、七分捧,这在一些经典相声作品中是常听到的对白,这也向大家揭示了捧哏的重要性,虽然逗哏是所有人眼里的主角,但包袱能不能抖的响,完全看捧哏能不能接住词、会不会捧,所以在早期,逗哏和捧哏之间是按逗三成、捧七成来分配的,逗哏和捧哏之间,虽然捧哏的捧尤为重要,但大家还是习惯性的在意率先出场、率先说词的逗哏,这也让逗哏有了更高的名气和商业价值。

捧哏和逗哏的区别:逗哏在相声中主要是逗观众笑、抖包袱、滑稽的意思,捧哏是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相声表演中,二者缺一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相声四法是什么,分别是哪四法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相声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上了这一门艺术,希望可以通过锻炼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特长。实际上,相声并非是只是笑话逗大家开心。相声中的学问可大了,学习者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实现。那么,相声四法是什么?

相声四法围绕着四种表现形式,第一种便是说,将需要讲述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表达出来,给予观众直观的印象。第二个指的是学,这个要求范围比较广,不管是各地方言或是独特的声响都需要模拟出来。至于第三种逗,就是要求锦上添花,让相声增加搞笑、讽刺等成分,提高亮点,进一步引起哄然大笑。最后一种则是唱,要求有结实的功底,能够演唱。

相声四法就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四大基本内容,主要是“说,学,逗,唱”。这四点都需要通过深层次学习才能够理解和掌握,从而打开相声界的大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相声为什么要封箱?相声封箱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相声中“封箱”指的是相声班社在春节之前的最后一次演出。每年相声封箱演出之后,演出团队休息,可以让演员有一段调整时间,相当于一个假期。由于封箱演出通常情况下在年末,演员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对身体和心理进行放松,如果是外地的演员,也可以回家探亲。

与“封箱”相对应的是“开箱”,指的是春节后的第一次演出,因把封箱演出的道具重新启封使用而得名。“开箱”和“封箱”起初是京剧等戏班的旧俗,后被相声及其他曲艺表演形式借鉴。

通常情况下,每年的封箱演出在开箱演出之前。每年农历十二月中旬以后,例行封箱典礼,也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稍作提前。封箱之后,便不再演出,将各种演出用具整理归箱, 贴上“封箱大吉”的封条,至来年“开台”以前,不得再开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相声大师的幽默发明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著名相声大师侯不仅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幽默大师,更是一位热心开展家庭科学生活的人。

有一次,侯发现家里的煤气经常泄漏,不得不修理。然而,隐患仍未完全消除。家人做饭时非常紧张不安。侯灵机一动,从街上买了一个精致的鸟笼。他想从他的朋友那里得到一只普通的黄鸟,并愉快地把鸟笼带回家。

妻子侯看着把鸟笼挂在大厅里,里面却是一只非常不寻常的黄雀。她非常困惑。侯林宝看着他家人困惑的表情,解释道:“这只黄雀不是用来观赏的。我发现黄雀对气体特别敏感。如果它发现有气体泄漏,它会在笼子里扇动翅膀,还会像警告人们一样大叫:“气体泄漏!漏气!”“一听到这个,全家人都很高兴。黄鸟被主人称为“气体安全警报器”。

8小时后,他积极写书,并教人们他的技能。然而,他的书房光线不好,写起来很不方便。为了省电,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把香烟盒的锡纸贴在木板上,然后把木板以合适的角度固定在窗外的一棵枣树上。这样,阳光可以通过锡纸反射到房子里,房子就明亮多了。当然,艺术家没有忘记给这个“家庭科学生活的成就”取一个幽默的名字:“补光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德云社相声辈分排名表 德云社辈分表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1、德云社云字辈:

闫云达、何云伟、曹云金、张云雷、潘云侠、孔云龙、岳云鹏、朱云峰、栾云平、赵云侠、刘云天、于云霆、陶云圣、宁云祥。(其中闫云达很早离开德云社,而刘云天,曹云金,何云伟三人退出德云社。)

2、德云社鹤字辈:

杜鹤来、曹鹤阳、郭鹤鸣、刘鹤春、阎鹤祥、张鹤文、李鹤林、李鹤彪、刘鹤英、韩鹤晓、张鹤伦、高鹤彩、张鹤君、姬鹤武、啜鹤雄、吴鹤臣、孟鹤堂、杨鹤通、梁鹤坤、钟鹤轩、张鹤峰。

3、德云社九字辈:

张九林、韩九鸣、李九重、陈九福、郑九莲、倪九涛、陈九品、张九龄、王九龙、刘九思、刘九儒、张九南、高九成、关九海、李九江、曹九台、董九涵、周九良、孙九香、尚九熙、何九华、张九泰、孙九芳、王九寿、梅九亮、杨九郎、李九天、李九春。

4、德云社霄字辈:

陈霄华、范霄琦、王霄颐、张霄墨、马霄盛、刘霄航、杨霄铎、肖霄雨、董霄元、杨霄台、樊霄堂、张霄白、秦霄贤、郭霄汉、马霄戎、姬霄桐、孙霄尧。

德云社相声辈分排名规则

德云社作为传统相声的代表,在创建之初就借鉴旧时戏班的坐科之法,由创社元老张文顺先生按照“云鹤九霄,龙腾四海”定好了家谱的排字,并且声明每四年一科,所有科均为同辈,目前已经排到“霄”字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相声大褂颜色有哪些?有什么讲究?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严格来讲相声大褂颜色是没有明确的规定的,以德云社的相声大褂为例子,在德云社内大部分的演员所穿着的大褂并不是由德云社分发的,而是由自己制作的,所以在款式和样式颜色上面并没有多大的讲究。但是通常来讲,舞台场地大的时候为了吸引台下观众的目光,有些演员会特意穿着一些比较显眼鲜艳的大褂,而舞台比较小的时候就会穿着简单朴素一点的大褂。虽然穿大褂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但却有一条约定成俗的规定,就是刚刚登台表演的新生学员要身穿蓝色的大褂,也就是俗称的学员蓝。

大褂的的基本款式:领口是立领,右衽大襟,大褂的两侧开裾,通常衣服长度到脚踝里,袖子的长度要过手腕。大褂的起源来自于清代的便袍,通常在日常穿着中作为便袍所使用,讲究的是舒适耐用,所以大褂常常会采用素色或暗花的布料来制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