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机拉爆摄影技巧(通用九篇)

电动车十分的耐用,可以骑行很多年,但是多年过后的电动车难免也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失误,那么如果坏了该怎么修理呢?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你整理的电动车修理知识,希望能帮到你。

浏览

2006

文章

9

篇1:如何用普通相机拍出满意照片 数码相机摄影技巧心得

全文共 3482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用普通的傻瓜数码相机拍出比较满意照片?下面分享一些数码相机摄影技巧心得

善用拍摄模式。“傻瓜”相机,就有傻瓜相机的优势,生产厂商一般都在相机上预设了一些模式,例如人物、风景、运动、夜景等,每种模式的光圈、快门等参数都不一样,在不了解相机基本参数的情况下,这些模式能够帮助使用者提高拍照速度和水平。毕竟,不可能让“领导”站在那里,等你调整参数。同时,使用者最好能够理解相机的一些基本使用方法,包括几种模式(光圈优先、快门优先、手动、全自动、风景、人物、夜景等等)的区别和使用、对焦测光点的调整等。不少人在使用全自动模式的时候,拍出来的人总是模糊的,就是因为其对焦点是相机随机选择的,当其它物体(如背景)的亮度比人物高时,相机就会对着那个物体对焦和测光,导致被摄主题—人物成了陪衬。

要发挥数码相机的特点—回放,这是数码相机相对于胶片机而言最强的特点之一。好不容易挤到一个景点,抢到一个拍摄的位置,如果回到家才发现照片中的女友闭眼睛了或者一个壮汉闯进了镜头,后面几日,就要好好思考如何“过关”了。如果拍摄的时候,即时回放,并适当放大,看看女友的姿势、表情是否合适,就可以避免上述悲剧的发生了。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回放比较耗电,所以,为避免更大的悲剧,请多备几块电池。

多拍几张。即使使用回放,也不排除有遗漏的地方,安全起见,每个场景最好多拍2张,反正记忆卡越来越便宜了,要发挥数码的优势。

图片格式最好选择最大的。有的朋友以为自己只是把图片放在网上,不用很高像素的图片,又或者,有的人觉得中等格式的图片也能冲印照片了,为节省记忆卡,就使用较小容量的图片格式。这是一个误区。图片的容量越大,其包含的信息越多,可供处理的余地也越大。同样是把图片压缩成800x600,大容量图片的压缩效果就要比小容量的好很多。而且,记忆卡价格也不贵了。

旅游旺季,大家对于热门景点的“人头”景像大多记忆深刻,在景点前留影的时候,如何让“闲杂人等”只保留在记忆中而不存在记忆卡上?让相机靠近你的主角,把无关人员剔除出去,同时用相机的广角,“包容”背后的景物。拍完之后,记住用回放看看是否满意。如果这样还不能奏效,就请用你的微笑和礼貌请旁人配合了。

使用广角的注意事项。前面讲到在人多的时候用广角拍摄,不过也要注意广角的一些特点。一般不要把人脸放在镜头的中心,否则因为广角的变形作用,MM的翘鼻子就会变成“狗”鼻子了。拍摄的时候,不妨变换几种构图方式,多拍几张,最后只把好看的挑出来。另一方面,也可以故意利用广角的变形效果,让MM或其他人把脸凑近镜头来拍摄,也可以同时作一些搞怪的表情,会很有个性。不过,如果发觉拍摄失败,就要赶紧找个钢盔戴上或者毁尸灭迹。

如何把背景拍虚。很多人看到背景虚化的照片,人物很突出,都会觉得很漂亮,以为只有比较贵的相机才能拍出这种效果。其实用你手中的傻瓜数码相机,你也可以拍出这种效果,让你的MM高兴一下。其原理也十分简单,找一个背景相对空旷的地方,MM(或其他被拍摄者)离背后的景物尽量远一些,而你和MM的距离则近一些,然后把你的相机的光圈开到最大(数值最小),这时候,就比较容易拍出背景虚化的照片了。如何把光圈开到最大?可以尝试内置的人物模式,或者参考后面的“手动档的操作”。

手动档。在胶片机时代,过于复杂的测光、快门、光圈等参数,导致普通人十分依赖傻瓜设置,浪费胶片事小,浪费宝贵的旅游和比旅游还珍贵的表情就事大了。但是在数码时代,有即时回放、有几乎不花钱的内存,为什么就不尝试一下手动档呢?根据回放的效果,调整快门和光圈,再拍,连包围曝光都不用了。用手动档,可以尝试更多的拍摄效果。

MM的姿势。广角拍摄和虚化背景拍摄,对于MM的表现力来说,要求会高一些。以前大家都喜欢“Yeah”,如果现在还用这招,一定要温柔而又坚决的制止。在这个提倡个性的年代,当然要用个性的姿势。如何个性,还要靠自己去设计,但是一些基本原则可以供参考。MM的整体姿势,要尽量展现曲线或折线,而不是一根直线,例如手臂的弯曲、腰臀的弯曲。芙蓉姐姐是这种曲线表现的绝顶高手,虽然效果比直线还糟糕。

正午拍摄人物的时候,要注意避免脸上的光斑。正午的时候,MM都喜欢躲在树荫下面拍照,这时候,就要看看有没有一束阳光像狗仔一样穿过树叶钉在MM的脸上甚至鼻子上,这种光斑一定要避免,否则别人还会以为MM肚子里面有超级蛔虫呢。

同时,正午拍摄的时候,鼻子下面容易有阴影,如果想拍成猪头小队长的样子,可以利用一下,否则就把拍摄时间提前或推后一些,或者把身上的白衣服放在MM的头部下方,作一个简单的反光板,前提是确保不会走光。

合影拍摄。如果是一群人出去玩,拍合影的D10时候可以尝试摆脱集体照的模式。选择一个有落差的地方,例如山坡、阶梯,大家略微分散开,或立或坐或卧,动作表情各异。想像一下,十八罗汉拍合影会摆什么动作?

掌握一些基本的构图原则,能够有效的提高拍摄水平:

a.三分之一原则。被摄人物或物体置于图片的三分之一处(距离图片边界),这是一个比较普遍适用比较保险也比较中庸的原则,熟练拍摄后可以尝试其他方式。

b.拍大头、半身等类型的照片,或没有把人完整的拍下来,切记不要从人的关节处分割,例如脖子、腰、肘、手腕、膝盖、脚踝,否则就成了血案证物照。

c.拍人物时,如果可以让人物“刺”穿背后的大海或山峰,会使得图片更有立体感。

d.拍摄风景的时候谨防贪多嚼不烂。有的地方,山好水好天也好,大家就想在一张照片里面全部反映出来,但是这样的照片会给人感觉比较杂乱,如果简化一下,每次只拍一个景物,既突出主题,又能多拍几张,灌水都可以多贴一些,是吧。

e.天空和地(水)面的取舍。大地晴空、碧海蓝天,两者都想拍,一般的做法是地(水)平线放在中间或者三分之一处。大家可以尝试把地(水)平线放在上面或下面四分之一或无分之一处,对比一下效果如何,反正内存空间不要钱。

f.一般来说,拍摄风景的时候,地(水)平线一定要平,否则看了会让人不舒服。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准则,在人物拍摄中,如果要拍摄有一些动感的照片,反而要故意让地(水)平线倾斜。

g.线条的利用。在野外和城市里,总会有大量的线条存在,例如树木、电线杆、道路、楼房、河流、墙壁、栅栏,这些线条可以被放在对角线位置上,也可以用来营造透视效果。

拍小景。一般人都喜欢拍高山、大海、蓝天或者亭台楼榭这些比较大的景物,这些景物固然可以拍的比较大气,但绝对不是旅游过程的全部,大家所经过的一株野花、一棵小树,旅馆的一扇木门、一把竹椅,寺庙的一个把手、一根香烛,民居的一个窗棂、一个屋檐,这些看起来普通的东西,才是旅行生活的过程和大部分。除了高山大海,试一下从旅行的过程中也发掘乐趣吧。

游玩过程。和前面的拍小景类似,整个游玩的过程也很值得拍下来,上车、打牌、找旅店,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时候,去看一座雪山只是一个借口,和什么样的人去看雪山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和这个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一起,哪里都是雪山和大海。

当地人文。一个地方,除了它的景色之外,当地人和他们的生活也是我们观察和拍摄的内容之一,看一看他们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如何通过相机表现这种不同,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也许这个旅游就会带给你更多的收获。

多角度拍摄。大部分人习惯站着拍摄,机位比较单一,视角也比较普通。可以尝试蹲下甚至躺下、趴下拍,人物和景色可能会更高大、修长或壮观。尤其拍MM的时候,相机如果高于胸部,由于透视效果,长腿MM也会变成武大郎,出现这种情况,知道该如何处理了吧(如果忘了,就请重温第6条)。当然,也不是排斥从高处往下拍,如果想故意突出“大头”,尤其是脸上带有一些或天真、或坏坏、或搞怪的表情。

后期处理。在国内拍照,除非阳光明媚、空气清澈,否则拍出来的照片总会有一些灰灰的感觉,所以有很多人特别喜欢用photoshop后期处理一下。不过想想自己只是用个傻瓜数码相机拍照,完全没有必要去学习更复杂的photoshop,如果有人只是为了处理照片而学习photoshop,我建议不如用这个劲头把相机的功能和摄影的基本知识学好。网络上有不少易于使用的图片处理软件,例如光影魔术手,完全可以满足摄友的大部分需求。

带有感情的拍摄。这是摄影的最高境界,我也只是知道有这个秘笈但不知道如何下手。听Siss讲,要想着如何通过图片表现自己的心情,例如拍摄2个夹子,就拍摄本身来说,很多人喜欢把他们前后放置,这样由虚有实。但是如果有感情的拍“两颗恋爱中的夹子”,他们就最好放到同一个平面中。如此高深的武功,就靠大家自己领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数码相机摄影技巧

全文共 1291 字

+ 加入清单

1、数码相机拍摄技巧之夜景模式

用途:夜景模式一般有两种,前者使用1/10秒左右的快门进行拍摄,从而有可能导致曝光不足。而后者则使用数秒长的快门曝光时间,以保证相片充分曝光,相片画面也会比较亮。上述两种都使用较小的光圈进行拍摄,同时闪光灯也会关闭。

技巧:首先,拍摄夜景时应使用三脚架;另外,最好采用Timer延时模式触发快门,因如果用手按可能会移动到相机。

2、数码相机拍摄技巧之逆光模式

用途:在一些背光的环境下使用,即主体的背后有较强的光线。相机会采用重点测光以增强曝光的准确性、并增加EV值以避免主体过暗,有些相机还会使用闪光灯进行补光。

技巧:应先把焦点放在主体上并半按快门不放,再移动相机向其他地方构图。同时拍摄者要注意光源,如果遇到太强的光线,应换个位置拍摄。

3、数码相机拍摄技巧之动态模式

用途:用来拍摄高速移动的物体,数码相机会把快门速度调到较快(1/500秒),或提高ISO感光值。

技巧:拍摄时如果光源不足,可能无法锁定高速移动的图像,所以最好在阳光下使用此模式。

4、数码相机拍摄技巧之风景模式

用途:拍摄风景名胜时,数码相机会把光圈调到最小以增加景深,另外对焦也变成无限远,使相片获得最清晰的效果。

技巧:注意的地方不多,大家只需注意环境光线,例如不要让阳光直射镜头。而在日落等环境下可能要自己手动调节白平衡。

5、数码相机拍摄技巧之夜景人像模式

用途:在夜景中拍摄人物(如逛灯会),数码相机通常会使用数秒至1/10秒左右的快门拍摄远处的风景,并使用闪光灯照亮前景的人物主体,闪光灯通常会在快闪关闭前被触发。

技巧:大家最好使用三脚架,另外注意一下目标和闪光灯之间的距离,避免前景目标过亮的问题出现。

6、数码相机拍摄技巧之微距模式

用途:用来拍摄细微的目标如花卉、昆虫等等,数码相机会使用“微距”焦距,并关闭闪光灯。

技巧:在微距拍摄模式下,要注意目标和数码相机之间的距离最少应为相机说明书中标明的微距拍摄距离(如4cm),否则会出现无法对焦的问题。而且大家还应注意光源,不能使目标太暗,最好使用三脚架拍摄。

以上的9个数码相机拍摄技巧都是非常易懂的,只要能熟练的掌握以上的9个拍摄技巧,相信你未来的拍照水平会是一个质的飞跃,而不是量的突破,不知道大家每次拍照的时候会不会都有一个感觉,拍出来的照片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觉得怎么拍都没有很好的效果,现在大家学到了这9中拍摄技巧,相信大家的拍摄水平会大幅提升哦。

7、数码相机拍摄技巧之灯光模式

用途:此模式与夜景模式相似,快门会在数秒后关闭以获得足够曝光(就像胶卷相机的B门一样)。

技巧:拍摄技巧和夜间模式相同。

8、数码相机拍摄技巧之全景模式

用途:拍摄超宽幅度的画面(如山脉、大海)时,数码相机会在每张相片后留出多余位置,帮助摄影者连续拍摄多张风景相片,再组成一张超宽的风景照。

技巧:拍摄时需用一些较明显的地方(如建筑物)作为衔接标记,使拍摄下一张相片时更容易结合。建议大家使用三脚架拍摄,以保证画面稳定和对位准确。

9、数码相机拍摄技巧之人像模式

用途:此模式主要用来拍摄人物相片,如证件照。数码相机会把光圈调到最大,做出浅景深的效果。而有些相机还会使用能够表现更强肤色效果的色调、对比度或柔化效果进行拍摄,以突出人像主体。

技巧:在这种拍摄环境下,大家只需注意取景和构图等问题。如果在室内拍摄并使用闪光灯,应打开数码相机的防红眼功能。另外相机与目标之间应保持一段距离,最好在远处再用变焦(Zoom)放大功能拉近目标拍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单反相机摄影技巧入门篇口诀

全文共 825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口诀有见山寻侧光,见水拍倒影,有云天要多,无云地七成。黄金分割线,主体交点行。

而想要拍的好看还需要了解拍照模式,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吧。

1

拍人像

拍人长焦大圈先,(AV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模式,长焦大光圈浅景深,适合突出主体,虚化背景,一般F5.6以上)

测光对焦眼脸线,(使用中央重点测光或点测光,头部对焦眼睛,半身在脸上,全身在身体曲线上)

多换角度背景远,(拍摄者和被摄体多变角度,被摄体尽量远离背景虚化背)

活用补光快门线。(使用闪光灯和其他辅助照明设备,并使用三脚架和电缆释放装置防止晃动。)

2

拍风光

拍摄风光光圈先,(AV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模式)

光圈宜小景深远,

调白平衡单驱动,(根据光线条件调整白平衡,使用单驱模式)

无限远处对焦点。

3

拍花卉

拍摄花卉微距镜,(最好用微距镜头)

大圈近摄远背景,(大光圈;近摄,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小;花后的背景越远越好)

逆光长焦强对比,(焦距越长景深越小;花朵颜色与背景颜色对比越强越好)

花大构图蕊居中。

4

拍动物

动物总是动不停,模式宜用P自动,(程序自动曝光,以拍摄时机为优先)智能伺服焦对眼,(对于一直在移动的动物,应该使用AI伺服自动对焦模式,并且对焦在动物的眼睛上)使用连拍虚背景。

5

拍夜景

拍摄夜景别太晚,(天有余光,不要太黑)

夜衡低感快门慢,(夜间白平衡,较低的感光度ISO100,快门1/11)

8-9光圈负补偿,(白增黑减:-0.5-1补偿)

脚架门线防抖颤。(使用三脚架、快门线)

6

拍剪影

要拍剪影用逆光,

对着亮处点测光,

通常四百感光度,

曝光补偿减二档。

7

拍运动物体

运动物体宜连拍,

快门优先抓动态,(TV快门优先,根据动体速度、动向、焦距定快门:动体快快门也要快)

感光稍高追动体,(通常ISO400。要拍动感,用追随法,快门应低于1/60秒)

自动对焦快门快。

8

拍雪景

拍雪关键测曝光,

亮白补偿二三档,(白增黑减:+2-3补偿)

巧设前景忌顺光,(设置前景增加色彩对比度,最好使用逆光和侧逆光)

拍人点测对脸上。(如在雪景中拍摄人物,脸部测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相机摄影有哪些技巧 相机摄影技巧介绍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中会发生很多的事,而有些事情是具有纪念意义的,而拍下来是的方式之一。朋友圈经常会发现许多照片,旅行照、自拍照、风景照等等。拍照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拍照摄影从真正意义上来讲始终是不同的,摄影高手之所以是高手,一定具备着平常人不具备的一些特征和素质,摄影高手敏锐的眼睛、发现美的嗅觉、对光线及色彩的敏感度都是优于普通摄影爱好者的。下面小编就简单阐述下相机摄影的几大技巧,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晒美食

很多人在吃东西前都会先拍个照,其实有拍美食也是有技巧的。拍特写的时候,记得只拍一份食物;拍全景的时候,建议收好桌子前面碍眼的残渣;而拍照的时机就是刚上桌、食物热腾腾的时候,掌握好拍照角度的前提下,适当露出现场环境也是表达生活质感的一个方式。

二、 晒风景

每逢公众假期,国内各大景点人山人海,车票机票一票难求,这时候出门无疑是去看人海的。要想优雅地晒风景,前提要会选合适的旅游地点。而每到应季的风景季节,你会即时在朋友圈看到很多摄影师拍摄同一题材,比如夏天的荷花季、深秋的九寨沟和十月底的枫景等等,在大队人马到达这些景区时,提前和他们打探好消息,可以有效避开人流。利用近大远小的视觉差,让主角离相机更近一些,从而在视觉上拉开与路人的大小差异,让画面充满趣味。

三、 晒自拍

社交媒体上涌现的千篇一律的自拍美图看多了会麻木,靠近了脸大,低头脸尖,手伸得越远,才不会有双下巴这样的自拍秘籍早已过时。假装第三人称的拍摄才是,可以根据现场自由调节光圈、ISO、曝光补偿等参数,取景和拍摄进行相应的调整,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相机光圈的妙用 摄影实战中典型光圈运用与技巧

全文共 1811 字

+ 加入清单

设定光圈大小数值,可说是摄影基础技法中,相当重要的一环。要按下快门之前,必先观察光线条件与拍摄环境,视情形合理设定光圈大小,才能够拍到清晰的画面,而且有效控制景深,能表现摄影师的拍摄意图。本篇就来介绍一些,在摄影实战典型的光圈运用技巧

大光圈虚化背景突显主体

我们知道,在拍摄照片时使用的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利用这一点,可以避免周围杂乱的背景影响画面效果,使照片的焦点都集中在主体上,让主体更被强调出来。

专家提示:影响景深的其他因素

影响景深的因素除了光圈大小以外,所使用的镜头焦距、拍摄距离的远近、背景离主体的远近都会对景深造成影响。

在光圈大小和拍摄距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使用的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浅;在镜头焦距和光圈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浅;在光圈大小、拍摄距离、镜头焦距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背景距离主体越远,景深越浅。

因此,设定大光圈、使用长焦镜头拍摄、靠近主体、让主体远离背景,都能够拍摄出背景更加模糊的浅景深照片。 微光手持拍摄采用大光圈避免画面模糊

在室内、阴天、傍晚等光线较弱的环境下拍摄时,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照片「糊」了。这是因为在微光环境中拍摄时,需要较长的曝光时间(较慢的快门速度)获得理想的效果。一旦快门速度低于手持安全速度,手的晃动可能会造成照片模糊。使用大光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感光组件单位时间的进光量,从而提升快门速度,避免照片模糊。

大光圈提升快门速度并不仅仅用于微光环境中,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也常常会利用大光圈获得更快的快门速度。拍摄动物、飞鸟要尽量捕捉瞬间的精彩姿态,表现出它们自然的天性。即使光线充足,也常常使用大光圈、适当调高ISO 感亮度,获得高于1/500 秒的快门速度,以连拍方式凝固精彩瞬间。

在旅行时,三脚架常常不在手边,绚丽的夜景又令人不肯错过。手持拍摄首先要考虑的保证画面清晰。在这种情况下,要尽量利用现场环境,借助石头、栏杆、树干、墙壁等固定物来支撑、稳定身体和相机,并采用较大的光圈,逐级提升ISO感亮度,使快门速度达到保证安全快门速度。

专家提示:什么是安全快门速度

安全快门速度是一般人手持相机拍摄时能够拍清晰的最低速度。这个速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相信许多单眼爱好者都有过这样的感觉,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时,震动情形通常并不明显,但如果使用长焦镜头拍摄,一点轻微的震动都会相当明显。实际上,安全快门的速度跟焦距是有关系的。

这个关系其实很简单,安全快门速度是焦距的倒数,即:安全快门速度=1/焦距。也就是说,如果使用标准50mm镜头拍摄,安全快门速度为焦距的倒数1/50秒。如果使用200mm长焦镜头拍摄,安全快门速度为焦距的倒数1/200秒。 微距使用中小光圈避免景深过浅

使用微距镜头可以用非常近的距离拍摄昆虫的特写画面,影响景深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拍摄距离。越靠近拍摄被摄主体,景深越浅,背景越模糊。因此,微距摄影时,如果采用大光圈容易导致景深过浅。常常使用F8、F11、F13 这样的中小光圈拍摄,确保画面具有一定的清晰范围。

100mm微距镜头配合近摄接环拍摄昆虫,即使采用F13的光圈,景深也非常浅,常常需要使用手动对焦功能仔细调整焦点位置,聚焦到昆虫的眼睛上,使画面更加传神。

中小光圈拍摄风景建筑

拍摄城市建筑、大场景的风景时,常常使用F8、F11、F16 这样的中小光圈,配 合焦 距较短的广角镜头,表现丰富细节和细腻的层次。

清晨拍摄于雪后的故宫角楼,利用挂满枝头雾凇巧妙地搭建了一个画框,在丰富画面层次的同时展现了银装素裹的美景。在F16的小光圈设定下,近处的枝条,远处的角楼清晰呈现在画面中,如果采用大光圈拍摄,近处的枝条就会变得模糊了。 小光圈拍出独特的星芒效果

如果拍摄的画面中存在太阳、路灯、水面的反光等点光源,选择F11、F16 甚至F22 这样的小光圈拍摄,画面上会出现神奇的变化,这些点光源会呈现出漂亮的星茫效果,使人感觉仿佛置身于梦幻世界。

专家提示!星芒的数量与光圈叶片的关系

用小光圈拍摄星芒时,不同的镜头拍摄的星芒有所区别,星芒的数量取决于所使用的镜头的光圈叶片数量。光圈叶片如果是奇数,拍摄出的星芒就是光圈叶片数量的两倍。如果是偶数,拍摄出的星芒数与光圈叶片数一致。例如EF16-35mm F/2.8L II USM拥有7片光圈叶片,画面上就会呈现14条星芒。

以上就是关于相机光圈的妙用 光圈的运用技巧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数码相机摄影初级技巧有哪些 拍摄前后须知的事有哪些

全文共 4239 字

+ 加入清单

数码相机摄影初级技巧有哪些?

对于摄影有一定了解的用户来说,都清楚明白准确构图的重要性。如:若不是拍摄特写,一般应把主体放在画面的1/3处,同时尽量避开杂乱的背景,从特别的视角来拍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拍摄前后须知的事有哪些。

1、浏览说明书

很多用户都不喜欢厚而繁琐的产品说明书,一般买数码相机购回后都喜欢自行摸索。当然,在摸索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惊喜,但这会花费的不少时间,而且 也不能以最短的时间系统了解你手中的产品的特性;如果看过说明说后再操作的话还可以避免一些错误操作。因此在初接触新品时,应简要先浏览一回厂家为大家用 心汇编的说明书,熟悉一下数码相机的基本菜单与功能。以后再有所不明时也可以翻一翻它,会有所收获的。

2、合理选用图像格式

我们都很清楚,数码照片的质量与象素(分辨率)有关,象素越高图像质量就会越好。而经实际情况的推算,200 万象素的数码相机大约与 1200 dpi 的扫描仪拥有同等的数字影像撷取能力,而 600 万象素的数码相机则可视为与 2400 dpi 的扫瞄器同级。若只是使用一般的平台扫描仪进行相片数字化,那么数码相机只要 200 万 ~ 300 万象素就可轻易地胜过 35 mm 相机了。不过,如果输出 4"x6",约 A6 大小,使用 200-300 万象素足可满足一般人的需求。而若只是用于电脑72 dpi的显示器,要求就更低了,分辨率为1024X768,才约为80万象素,任何一台二百万级别的DC都可以游刃有余。因为数码相机储存空间有限,因此 我们要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分辨率,如:只用于PC的,对于本人的SONY DSC-S75一般使用1280X960;如应用于印刷,一般采用1600X1200;拍生活照时当然用2048X1536。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压缩标 准也采用STANDARD,这可比FINE的压缩标准存多一半的图片呢!

3、构图与思考

对于摄影有一定了解的用户来说,都清楚明白准确构图的重要性。如:若不是拍摄特写,一般应把主体放在画面的1/3处,同时尽量避开杂乱的背景,从特别的视角来拍摄,尽量捕捉物体的细节与个性,利用一些斜线或曲线的背景构图会让整体画面看上去更为生动。

另外,我们要善于运用二维的眼光观察。因为摄影只有二维空间,它通过透视关系(即光和影的造型效果为参照物)来表现空间感,不同于从两个不同角 度观察事物的三维人眼。不过,现时的数码相机绝大部份都有直观LCD取景屏,而且其视野率均在90%以上,有些接近100%,如S75就达99%。可以直 截了当地观察到空间感和距离感是否足够,可做出及时的调整。不过一般的数码相机LCD的分辨率都比较低,清晰度一般不能令人满意,但笔都对S75还是挺满 意的。可也不能迷信于它,因为在实际上使用中发现:在LCD中显示曝光轻微过度,在电脑的显示器中显示曝光量度刚好。这也是有部份用户总是拍出暗淡图片之 因。 而且LCD耗电量也一直让"色友"们头痛,因此有不少"色友"在拍摄中还是习惯于使用光学取景器,就考虑到光学取景器的视野率只有80%-90%,而 在拍摄近特写还要记得它可是旁轴的呀!当然,想拍出壮观的画面还得闭上一只眼睛,用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搭一个"镜框",把眼前的景象想象成一幅印在书里或 挂在墙上的画……

总之,相机是拍摄的结束,之前的过程才是关键。

4、不要迷信DC的自动模式

首先,和传统相机另一个最大的差别是DC有一个白平衡。这有点类似于传统摄影中的色温,也正是由于初学者没有重视这白平衡,所以才会生产偏色。 DC一般都提供有自动、室内、室外、手动四种模式,初学者都信赖AUTO,可往往拍出的图片偏了某一颜色,只要我们细心注意LCD取景窗是可以看出的。当 我们刚拍摄到某一实物,该实物一般偏重某一颜色,假如蓝色,这时DC的白平衡会自动偏向于蓝色,再拍摄其它实物时自然也是会偏色的了。这点虽然在LCD中 会体现出来,但初学者一般都没发觉。同时,有些模式也不尽完善,如:SONY的DC在室内模式下都有"蓝色综合症"现状,因此我们还是尽可能使用手动白平 衡为好。而且,还要密切留意LCD的色彩变化,一发现该白色的不是白色,就得重新对白色的实物取光修正白平衡。另外,有些数码相机也具备了自动包围式白平 衡的功能,以便记录准确的色彩信息。

其次,光圈、快门的控制。建议若有手动的也应使用手动模式,因为自动模式下通常拍出来的图片暗淡,特别是窗内,噪点也多。因为在室内拍摄 时,DC一般会自动提升ISO值,如:SONY DSC-F505V在室内一般达282左右,而感光度与影像质量成反比关系,即选用的等效感光度越高,影像质量越差。这和传统感光材料的特性类似,只是在 数码相机上这种特性表现更为明显。因为传统摄影中,我们通过选择不同的感光度胶卷或者通过"提速增感"来改变拍摄时的感光度,但是数码相机就不能这样做, 它只能通过提高CCD的灵敏度以及电路的增益来提高CCD的反应速度,即牺牲滤波性能和分辨率指标为代价,这样做就会产生一个信号噪声的问题,并最终在画 面上留下痕迹,这一点和传统的高感度胶卷的粗颗粒十分类似。所以在用数码相机拍摄时,若想获得好的成像质量应尽可能地选择低的等效感光度,或直接固定在最 小值。

再次,DC都有微距模式,而且数码相机的广角一般较大,达F2.0左右。在自动模式下,相机的程序也倾向于使用较大的光圈以缩短快门时间,防止 震动。但摄影常识告诉我们,照相机镜头的收缩一般从最大光圈收缩两级左右拍摄的照片效果最好。尤其是在微距模式下,如:SONY DSC-S75在拍一些手机按键时,只有中间部份清晰细腻,周边的都带轻微的模糊。因此,我们最好使用光圈先决或全手动模式,使用较小的光圈以扩大景深。 如果相机没有光圈优先功能,可以试着尽量提高环境亮度,让相机自动选择较小的光圈或者使用闪光灯,图像质量也能有所改善。

5、正确用光、与光线对话

光是摄影的灵魂。因此我们要留心光线的变化,不仅是光的强度,还有光的方向,用心与光线对话。如:落日把晚霞染成红色,象征着浪漫;阴暗的天空呈现出灰色的冷色调,象征着忧郁;树荫中撤下一束阳光,透射出欢乐、愉悦的情绪……。

分辨光的强度

硬调光通常是由单一光源发出的,比如:太阳、聚光灯、闪光灯或单只灯泡。在这种照明下,被摄体反差较大,细节和质地被突出。你可以运用这种光线获得纪实效果。

与此相反,漫射光线产生的光质较软。室内间接的照明,户外的树阴和阴天时都属于这种情况。在这种光线条件下拍摄肖像和静谧的户外风景都是再理想不过的了。

讲究用光角度

用光的角度不同,被摄体的质感会相应地被强化或削弱,被摄体的形状就会被突出或被淡化。照片的基调是愉快的还是忧郁的,也会因用光的角度不同而 有所不同。从相机上方或后方(通常称之为正面光)投射过来的光线会降低被摄体的层次感,原因是正面光不利于营造高光和阴影。较好的选择是让光源偏于一侧, 同被摄体成大约45°角的侧光,就可以很好地表现被摄体的形状和细节。

当光线从被摄体身后射来,正对着相机时就会产生逆光。拍摄对象在逆光中显得富于戏剧性。在拍摄肖像时,逆光在人物的头发边际产生漂亮的轮廓光。反差大的逆光可以产生剪影的效果。

数码相机摄影技巧

在传统摄影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也不容易掌握的色温问题,在数码相机中已不复存在,因为数码相机可以通过白平衡来调整解决,而无需考虑光源色温与底片的关系了。这又是数码相机的一大优点。

而数码相机比起传统感光材料,尤其是新的染料型感光材料,数码相机在曝光宽容度指标上并无优势,所以拍摄时的准确曝光仍是数码相机获得良好影像 质量的基本原则。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数码相机对光线的要求更高,在室内拍摄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室内拍摄时若不可外另照明时,就应尽量使用闪光灯。

6、几个误区

习惯使用UV滤镜

对于传统的摄影师,UV镜是必备之一。但由于DC光灵敏度区间向长光波端偏移,就是说对红光及红外光敏感而对蓝紫光(尤其是紫外光)并不敏感。 所以在数码相机上加用UV镜将得不到所期望的有利效果,而光学性能不好的UV镜还会对成像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就,UV就不必了。

三脚架已是昨日黄花

别以为除了专业的摄影师或那些狂热的摄影爱好者,三脚架对于数码相机没有武之地。因为要拍摄清晰的图像,拍照时必须绝对握稳照相机,即使最轻微的抖动都会造成模糊不清的图像,而且对于这种结果我们往往束手无策,无法通过后期制作来消除这种影响。

当然,用普通胶卷相机也存在这个问题,但是由于数码相机的光灵敏度低,并需要一系列的电路处理、存在快门延时的毛病,如:S75的快门延时近0.1S, 比用快速胶卷的胶卷相机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在光线较弱时,更是如此。为了稳住相机,拍摄时应尽量夹紧胳膊肘,并应放置到人的最稳定部位--额头上,并轻 轻地按下快门。但最好的办法是将相机装在一个三脚架上,或者将它放在一张桌子、柜台或其它不会移动的物体上。特别是在拍摄特写或微距摄影时,使用三脚架会 得到更好的拍摄效果。

漠视后期处理

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数字图像,只有极少数看上去是完美的,事实上,用普通的胶卷相机拍摄也是如此。 当然,数字图像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进行后期加工,但有人会认为这已失去"保真"的真实含义了。其实它仍是在摄影创作的基础上,经创意构思,运用各种数码技术 手段,将摄影素材优化或组合,从而化平淡为神奇的重新创作的艺术作品。

只要适当利用图像编辑工具,诸如:PHOTOSHOP等等,你就可以让那些并不出众的照片变得颇具水准。你可以使曝光不足的图像加亮、校正色彩均 衡,剪裁掉分散注意力的背景,覆盖住一些小的缺陷(比如反射光造成的热点),甚至将几张照片或图像进行合成(见图)。能够进行照片编辑是用数码相机拍摄的 主要优点之一。

7、知识在运用中体现价值--运用在于实践

不一定是"工多艺熟",但要想"艺熟"就必需要"工多",数字摄影也不例外。所以,尽可能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多拍一些照片。拍摄时,注意记录拍 摄时所用的相机设置和光线条件,然后研究结果,看看哪种条件下哪种设置最佳。专业摄影师在拍照时对同一图像总要拍摄好几次,每次改变一下拍摄角度或曝光时 间等设置,我们也应该这么做。大多数的数码相机都有LCD显示屏,你可以利用它轻松地观察并删除你不喜欢的图像,所以不必担心会因"滥拍"而造成存储量不 足,尽管放心地去拍摄多种曝光的图像吧,这样,最终至少会有一张好照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单反相机微距摄影的技巧:3招搞定微距摄影

全文共 1422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很多朋友都买了DC,而很多使用DC的朋友,也都喜欢拍点微距——题材容以获得啊。不过有些DC的微距能力并不是那么优秀,我在这里提供一些简单的提高微距能力的办法,适用于DC和不愿意另购微距镜头的使用单反的朋友。

单反相机微距摄影技巧:3招搞定微距摄影

第一招:使用增距镜

其实所有使用增距镜的朋友都知道,接驳了增距镜以后,相机能把远处的东西放得更大,同样的,在进行微距拍摄的时候,由于使用增距镜时,最近相机对焦距离不会改变,所以也能让拍摄的物体比原来更大。不过这招的使用,有一个限制和两个缺点。

限制:就是只能用在微距能力不强的相机上,或者是用在相机的长焦端。因为微距能力过于强劲的DC,微距往往在广角段,距离往往达到1~2cm,接驳了增距镜以后,再拍微距,有可能无法对焦。对于单反相机来说,由于对焦距离原本就比较大,所以不需要在乎这个问题。

缺点:

1、增距镜使用以后,镜头的光圈会变小,虽然相机上显示的光圈数值不会改变,根据相机内测光的结果拍照,也没有问题。但实际上,光圈的真正数值,应该是显示的光圈数值乘以增距镜的倍数:比如,一只镜头在接驳了2×增距镜以后,当使用光圈为F2.8的时候,实际的光圈数值是2.8×2=5.6。这个时候,虽然按照测光结果,仍然能拍摄,但由于实际光圈变小,焦距变长,这个时候,快门速度会变慢到手持的时候,可能因为轻微的晃动而模糊的程度,所以,最好使用三脚架来保证图片的清晰。

2、增距镜往往不轻,有点重量的哦。所以接在相机上的时候,容易头重脚轻,即使放在三脚架上也不能绝对保证平稳,按快门的时候,产生的震动,也会造成拍摄的失败,最好是使用自拍,或者用快门线进行拍摄。把震动减到最低。

第二招:使用近摄镜

近摄镜,其实就是凸透镜。有三片一组的,也有单片的。有+1、+2、+3、+4等几种规格,数值越大的,放大倍率越大。可以单片使用,也可以多片叠加使用,非常灵活。

优点:投资不大,一般就200~300元,可以买三片一组的了。机动灵活,镜片毕竟不像增距镜那么占体积。几片任意组合,灵活度高。使用近摄镜的时候,光圈不会像使用增距镜时一样减小,所以可以比增距镜更为大胆的使用。部分广角附加镜的最后一片镜片是可以卸下来的,作为近摄镜使用,所以有广角镜和准保买广角镜的朋友注意了哦,你买的东西,是否还附带了这样一个有用的功能,呵呵。

缺点:这种方法由于近摄镜改变了镜头的光学结构,因此成像质量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不过解决方案还是有的。首先,要装滤镜,肯定要买转接环,转接环一般都有较大口径和较小口径的两种选择。这个时候,还是用较大口径的。而如果是镜头前边有滤镜螺纹,可以直接接滤镜的那类DC或者单反,则最好买大一号的转接环,使用大一号的近摄镜。口径大的滤镜,可以让DC利用该滤镜的中心部分成像,避开边角成像质量差的部分,获得比较好的成像。其次,在使用近摄镜的时候,最好使用相机的长焦端,这样做同样是充分利用中间部分的成像。第三,适当收缩光圈,光圈小,利用镜头边缘部分就少,可以近一步提高成像质量。几招联合,成像质量下降并不会太明显。

第三招:倒接镜头

这个方法,很多人都说过了,就是把单反的镜头——一般是使用50mm标头,通过双阳头,倒接在DC或者是单反机的前边。这种方法,放大倍率最大,成像质量最好。但双阳头相对难找,操作不便,机动性差,同样有头重脚轻的问题,而过大的放大倍率一般来说使用较少,所以,也许这是最精彩的拍摄方法,但却不是最实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单反相机摄影入门技巧

全文共 4297 字

+ 加入清单

1.摄影技巧入门

掌握光圈,焦距,景深,快门,ISO,这几个基本概念之后,就可以开始练习拍照片。知道那些基本原理,在练习的时候就不是盲目的乱试,而会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在练习之前,说一说相机配的镜头。

首先,需要一个短焦(甚至广角)变焦镜头,用来拍身边的人物。这个在出去玩的时候比较有用。我用的就是30D的套头EF-S 18-55mm f/3.5-5.6。

其次,需要一个定焦镜头。佳能的定焦头比较普遍的有两个,一个是50mm F1.8,80块钱;一个是50mm F1.4,300块钱。性能价格比最高的,莫过于那个80块钱的定焦头。虽然便宜,但室内成像效果好过大多数变焦头(不论几千块的),因为光圈的值实在小。

第三,需要一个长焦头。我买的是 Canon EF 70-200mm f/4L USM,500块钱,人称小小白的那个。在孩子小的时候,长焦头没有什么用处。即使出去玩,也没什么时间拍照。当孩子大一些,2,3岁开始跑了,长焦头就大大的有用。

2.1 基础练习

练习工具:单反相机1台,任何一个镜头一个(可以用套头或者别的短焦镜头,或者定焦头,但是最好别用长焦。)

2 摄影基本原理

有的人,一看数字/辅助线就头疼,一听专业名词就发晕,那么也不能不给孩子拍照片,但是可以略过本节(第二节)和第三节,直接看第四节。当然如果什么原理都不懂,那么赶上运气好孩子也配合,大概100张里能有一张值得放到网上供亲朋好友满怀喜悦的赞叹,大概2000张里能有一张值得打印出来,镶相框里挂墙上。但如果懂原理的话,加上锻炼,出片率可以大大提高。总而言之,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不花钱(请专业人员拍)要不花时间(自己努力学习),没有什么捷径。

摄影,说白了就是把光线的作用记录下来。那么关键就是两点,第一,记录什么部分的光线(构图),第二,记录什么样的光线(光圈+快门+焦距)。关于构图,请参见第四节。本节主要说这个第二部分。

1.1 光圈

先说光圈(Aperture)。这个是精华,也是最难的。理解好这个了,别的术语就都好说了。光圈是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表达光圈大小用F值。

光圈F值=镜头的的焦距/镜头口径的直径。 -- 公式1

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一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

为什么光圈是这些乱七八糟貌似没有规律的值呢?因为光圈F值同镜头直径成反比(参见公式1),而光线进入量同光圈的面积成正比(光线进入量基本等于光圈的面积,乘以进光的时间),这个很好理解。注意了,圆的面积是2 PI R^2(二派R方)。那么,光圈的F值的倒数(和直径成正比)的平方(和面积成正比),就同进光量成正比。

(1/1)^2 = 1

(1/1.4)^2 = 0.5

(1/2)^2 = 0.25

(1/2.8)^2 = 0.127

(1/4)^2 = 0.0625

……

所以,上一级的进光量是下一级的一倍。

买镜头的时候,光圈的F值越小,说明进光量越大,那么在进光时间短的情况下,就越容易拍出不模糊的照片。比如说,孩子在屋子里乱跑(在照片上产生不可见的位移的限制是1/10秒,换言之,快门时间要在1/10秒以内)。这时有两个镜头,一个的光圈是1.4,一个是5.6。1.4的镜头的镜头的进光量是5.6的镜头的16倍。那么,获得相同的曝光量,1.4的镜头需要的时间就是5.6的镜头的16分之一。就是说,如果1.4的镜头可以在1/16秒之内曝光完毕,但是5.6的镜头就需要1秒钟。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在跑),1.4的镜头就可以得到一张清晰的照片,而5.6的照片一定要不是黑的(曝光不足)要不是模糊的(曝光时间过长)。

另外一点,镜头的光圈值都是最小F值。所以,F1.4的镜头可以产生F5.6的大光圈,但是F5.6的就不能产生F1.4的小光圈。注意,光圈的大小指的是光圈F值的大小,所以大光圈事实上是进光量小。

非单反相机(我的理解就是镜头不能换的相机),由于镜头面积有限,很难做到大光圈。所以用傻瓜相机在室内拍孩子,除非用闪光灯,基本上照片都是糊的。而单反相机的镜头当中,变焦镜头由于变焦的限制(具体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小E!!!快来呀),光圈也不会做到很大。所以,小光圈要定焦镜头(就是焦距不能变的)才能做到。比如说佳能50mm F1.4,就是光圈最小1.4,焦距固定50mm的镜头。

1.2 焦距

一个镜头的成像距离,是由镜头和成像面之间的距离决定的。我们通常所说的60mm, 18mm, 200mm,说的就是镜头中心到胶片(或者数码感应面)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叫焦距。一个镜头的焦距决定了这个镜头的成像距离,亦即这个镜头能正确聚焦的最小距离,从这个距离往上,都是可以对准的。

所谓变焦是指焦距可变,直观一点说,就是镜头本身可以伸长伸短,镜头通过拉近拉远可以放大或者缩小被摄物体,同时改变成像角度。跟能在哪里 Focus关系不是很大。除非螺一定需要万人迷占据画面的巨大比例,或者万人迷总是往螺前面凑超过最小成像距离(这个各个镜头不同,要查一下),否则不一定需要跟着万人迷满屋子跑。偶尔也可以拍一些万人迷的小人像儿嘛~~

【以上焦距部分乃是拷贝小e的原文,请e徒们早晚背诵各一次】

在物体距离成像面(胶片,或者数码感应面)距离一定的情况下,焦距越大(镜头中心距离成像面的距离越大),(请自己画辅助线两条)物体在成像面上成的像也越大。换言之,拍东西的时候,把焦距拉长,那么那个东西在照片上就变大;把焦距拉短,东西就变小。

我闲得,自己列公式算了一下。如果一个傻瓜机有5倍光学变焦,那么最大焦距与最小焦距的比值应该是:(a + b)*5/(5a + b)。这里b是物体的高度,a是成像面的高度。一般而言,成像面的高度远远小于b,那么这里就可以把a当0看。所以基本上就是,最大焦距是最小焦距的5 倍。

除了一些特别贵的镜头(比如U忽悠的一镜走天下,两千多块),一般成像好的变焦镜头,最大焦距是最小焦距的3倍。比如佳能经典的 70mm - 200mm的小白,小小白,大白 —— 同学们,我语重心长的说,就算对于摄影啥也不懂,也要把这些昵称记牢。这样说起来就会显得很内行的样子。傻瓜相机会配两千块钱的镜头么?不会。所以,号称 5倍10倍变焦的傻瓜相机,不可能在所有的焦段都成像质量好 —— 虽然有可能在所有的焦段都成像质量不好。。。

用定焦头拍照片,没有办法改变人在照片上的成像大小,所以孩子要是跑远了,照出来就小;孩子要是离得近,那么照出来的就大。即使这样,定焦头因为光圈大,室内拍出来的照片会更加不容易模糊,所以如果嫌孩子占画面的比例不够大,后期把照片裁小就可以了。

【小编的话:】另外,我一直推荐定焦的原因是,相对而言,变焦容易带来色差,相差(技术部分咱就跳过了啊),由于拉近拉远也容易带来机械磨损 (当然俺这是旧时代的老眼光了,现在的技术,很大的程度上的弥补了这个缺陷)。咱们业余玩儿的人,从资金投入上来说,当然定焦不必多买,买个一支两支就足够了。

1.3 景深

镜头对某物体对焦时,以物体为中心,从前方到后方的一定距离属于景深。就是说,不光这个物体清楚,它前前后后距离内还能有一些是清晰的。光圈愈大则景深愈长。

这个景深有什么用呢?景深越浅,那么背景和前景(如果有前景的话,比如人物前面好不好居然有个垃圾筒)就越模糊。这就是著名的“人物清晰,背景模糊”的效果。光圈(的F值)越小,景深越浅,效果就看起来越讨好 —— 可以把孩子身后乱七八糟的玩具呀被子呀大人呀,都模糊了。所以,用50mm F1.4的定焦头的自动档,在室内拍照片(这是相机一般会自动选择用小光圈),都应该可以做到人物清晰背景模糊。

更加详细的关于景深的解释,可以看Depth of Field。

1.4 快门速度,曝光

快门速度(shutter speed)和曝光(exposure)是同光圈相连的两个概念。

快门速度的单位就是秒。除了拍星星(那个需要好多秒),平常说的就是几分之一秒。比如1/60秒之类的。

一般相机上面快门的组合就是:1 1/2 1/4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 1/500 1/1000 1/2000 甚至很多专业相机快门值达到30-1/16000。跟光圈一样,每一个相邻的快门值之间都有「一格」(或说是「一档」)的差异。例如1/8跟1/15两个快门相差了「一档」、1/125与1/250也有「一档」的差距。每一段快门时间,都是以倍数的方式在增减,也就是说每一段快门的时间都是次一段快门的两倍。越大值的快门进光时间越长,相对的让底片接受光量的大小就会越多,快门跟光圈组合搭配起来,就是每一次我们拍摄底片曝光组合。

咱们平时看到某些镜头就有IS(image stabilizer)(防抖)功能的。为什么要防抖呢?手持相机拍摄时,手会有抖动,如果曝光时间太长(快门速度慢),就会因这种抖动导致拍出的图像不清楚,IS功能就是补偿这种抖动,使手持拍摄时可以用更低的快门速度。举例,某人用某个焦段的镜头拍照时,最低只能用1/60秒,低于这个速度,就会因手抖而导致拍出的照片不清楚,而开启IS功能后所谓“快门速度降低三档”就意味着它可以用1/8秒的曝光时间手持拍摄而能保证照片基本清晰。

这个快门速度同快门时滞是不同的概念。快门时滞指的是,按下快门之后,具体成像要过一点点时间。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给孩子拍照片,孩子在,比如说,扭头当中。用傻瓜相机拍,自己看着是孩子脸朝自己的时候按下去的快门,结果照片上就是孩子的脸已经侧过去了。感觉就是相机的反应慢。

1.5 ISO

ISO的概念十分简单,指的是成像的质量。ISO值越高,颗粒越大,质量越差。有人问了,既然这样干嘛不把ISO干脆就都设得值低低的,质量高高的?

这个问题貌似简单,事实的含义非常深刻。这个吧,世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所有的好,也都是相对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好”的标准就是人眼睛看着觉得好。如果不是要把照片放大做成42寸的照片挂墙上,那么只要人眼睛看不到的颗粒,就无关紧要。而且,要想ISO低,那么无非就是:光圈值小,快门速度大。这种两全其美的好事,很难做到,尤其是在室内。所以,在室内的时候,光圈有限,那么可以适度的把ISO的标准降低一些,这样好歹能拍出不模糊的照片。

1.6 白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如何设置相机延时摄影 相机设置小技巧

全文共 1900 字

+ 加入清单

延时摄影如何设置相机?

一个场景要拍摄多少张数,才能算是一个延时摄影可用的项目档呢?建议大家至少要拍摄250-300张。类似的张数在后期时,大约只能转换为10秒左右的 影片。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相机设置小技巧

提到拍摄延时摄影的乐趣,很多人都会提到“肉眼无法感受”、“千年如一日”的奇幻视觉效果,相信每一位热衷此道的摄影师都会认同。这里从三个拍摄时间点,来分享相机的基本设定,分别是日间、夜晚与明暗交界的时刻。

日间拍摄

基本上,曝光模式可设定在光圈优先模式,白平衡则选择自动,ISO值尽量降低。最重要的,就是快门速度需尽量放慢,如果是以1/1000秒或1 /2000秒这样的高速快门来作拍摄,将会得到凝结的瞬间画面,但因为拍摄之后需后期剪辑成流动的影片,所以建议尽量放慢快门速度,例如使用1/50秒以 下的速度,这样在后期之际将会比较方便,画面也会更加流畅。

隙顶日落。延时摄影的拍摄题材绝大多数都是风景,因此在拍摄上,风景摄影的相关摄影观念与技巧也几乎都可以派上用场。只不过,比起拍摄单张照片,进行延时摄影时要将组合成影片的需求也一并事先考虑进来。

夜晚拍摄

建议大家改用手动模式(M模式)拍摄。白平衡部分,若是在有光的环境,可以使用自动白平衡,若是无光的环境(如山区),则建议调整至3300K左右的色 温白平衡,这样画面会呈现偏蓝色,比较讨喜。若是在无光的环境使用自动白平衡,画面可能会呈现咖啡色调或黄色调。拍摄之前,先使用较高的ISO(例如 ISO800)、光圈F5.6 、快门速度30秒来进行测试拍摄,观察场景与环境细节(例如构图是否平稳、画面中有无电线杆等不需要的物件等)。基本上,曝光时间不要超过30秒,因为加 上间隔时间,单是拍摄一张照片可能就要等上超过40秒,后制时影像的接续可能会不顺畅,因为时间差异太大了,例如云的流动会接不起来、断断续续。曝光时间 控制在30秒之内,景物的延续性将会较为理想。

明暗交界时刻

此时无论从白天拍到晚上、或是从晚上拍到白天,相机都必须全程记录。以从白天拍到晚上来说,可选择光圈优先模式,先使用小光圈,之后再慢慢开大(例如从 F22 、F18 、F16慢慢升到F5.6 、F4),这样可以让拍摄白天与夜晚时的快门速度尽量拉近,若是差距太大(例如白天1/60秒、夜晚30秒),后期时容易发生白天的画面可以平缓播放,但 到夜晚时却变成类似加速播放,整体看来很不协调。此外,也可以尝试固定光圈、快门速度,让ISO自动升高,如此能够保持光圈与快门速度的衡定,但缺点就是 高感光度所带来的影像质量下降。除了上述的基本概念,接下来从几个与延时摄影较为相关的方面,和大家分享其设定方式

拍摄张数

一个场景要拍摄多少张数,才能算是一个延时摄影可用的项目档呢?建议大家至少要拍摄250-300张。类似的张数在后期时,大约只能转换为10秒左右的 影片,又因为延时摄影是以流动方式呈现,剪辑时,考量该场景与前、后场景之间的过场特效(如淡入、淡出),又要扣掉约2秒左右,所以实际呈现出来的影片其 实仅有6-8秒。以视觉经验来说,6秒钟左右的画面比较能让观赏者维持注意力,相同的画面持续播放太久,容易让人感到不耐烦;当然,若是拍摄到的影像格外 精彩,也可以考虑稍微播放久一些。

拍摄选用的档案格式

若是遇到高反差的环境,建议大家使用RAW档作拍摄,于后制时再把暗部拉亮。若是藉由平顺的光源拍摄,有时直接拍摄JPEG档也堪用。此外,夜间拍摄 时,使用RAW档后制空间也会比较大。若是手边的相机可以选择,建议选用14bit的RAW档(或是占用最多记忆卡容量的RAW档),因为这样的宽容度会 更高,尤其是在高反差的环境下,有助于将失误的地方补救回来。

测光模式

建议大家使用全面/平均测光(矩阵测光、权衡式测光),因为延时摄影的拍摄时间很长,而且期间景物不断变化,若是选用中央重点测光或点测光,可能产生测光失误,造成亮部过亮或暗部过暗的问题。

曝光补偿

一般来说,拍摄时若是能减少0.3EV左右,画面的颜色会比较饱和;若是完全不加/减光,整体颜色就会较为平淡。

对焦

以白天拍摄来说,可以先打开自动对焦,让相机对准焦距之后,再将自动对焦关闭,转成手动对焦。这是为了避免在拍摄时,让部分会移动的景物、车辆或人物影响对焦系统,导致对焦区域跑到了错误的范围。

防手震

现在许多新款镜头或是机身,都附有防手震的便利功能,但是延时摄影与风景摄影类似,在使用脚架拍摄时,将防手振的相关功能关闭,可以得到更稳定的拍摄效果。

反光镜预锁

若是手边的相机有此功能,建议大家将反光镜预锁起来,这样可以减少拍摄时反光镜的振动,让呈现出的画质更加细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