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神秘的太阳系绘本内容汇总五篇

?太阳花夏天一天浇一次水,在夏季给太阳花浇水时需要注意时间,最好是在早上或者晚上浇,不要在大中午浇,,因为中午气温和土温都比较高,骤然浇了水,水温较低,会刺激到植株。

浏览

7245

文章

5

篇1:看“蓝调”太阳!磁场线舞动摇摆,似神秘水晶球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航天局)最近发布了一张显示太阳磁场活动的照片。在太阳动力学观测台(SDO)特定波长的极紫外光下观察,太阳不再是人们熟悉的红日,而是呈现出冷艳神秘的蓝色色调,具有独特的魅力。

从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观测到的特定波长的极紫外光,太阳呈现出神秘的冷艳蓝色色调。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

根据这份报告,太阳动力学观测站使用极紫外光来拍照。这次采用的波长给了太阳神秘的蓝色调。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单个区域的太阳活动。短片显示了弧形的太阳磁场磁力线。

在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弧形磁场线在太阳上方扭曲摇摆。从远处看,整个太阳更像一个被微弱的蓝色闪电覆盖的神秘水晶球

太阳动力学观测站还发现,该地区没有爆发大的太阳风暴。

据报道,太阳动力学观测台是美国航天局于2010年发射的观测太阳的空间任务卫星。这是“与恒星一起生活(LWS)”项目的一部分,目的是观察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宇宙神秘天体正围绕着太阳旋转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8月,一研究团队发现在太阳系中,宇宙神秘天体围绕着太阳旋转,而科学家目前尚不能对此作出解释。该研究团队将这个天体戏称为“Niku”,用中文翻译过来是“逆骨”的意思。研究人员表示,之所以选这个名字,是因为该天体的轨道是倒退的,也就是说它的运行方向与太阳系中绝大部分天体的运行方向相反。那么,该神秘的天体究竟是个什么天体?位于哪?就让我们往下了解。

今年8月,一研究团队发现有一个神秘的天体正围绕着太阳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旋转。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者们使用位于夏威夷的全景巡天望远镜和快速回应系统(Pan-STARRS)发现了Niku,它位于太阳系海王星轨道外,距离太阳的距离是地球的35倍。

相较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相对扁平的轨道平面来说,Niku轨道的倾斜角则达到110°,相反,其他的外海王星体(TNOs)的倾斜角就小得多。Niku这个倒退以及极度倾斜的轨道,与另一个昵称为“Drac”的海外天体(TNO)使得科学家们好奇,国际小行星组织的数据库(包括了太阳系中超过1000个小型天体的信息)中还有没有其他具有类似轨道特征的天体。科学家们又发现了四个倒退/近似倒退并且同时高度倾斜的天体,其中两个是半人马小行星,也就是位于木星和海王星之间的天体。

科学家们惊讶的发现,这六个天体的轨道似乎都包括了一个相同的行星,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MatthewPayne表示,它们不是在天空中随机分散的,看起来是对齐的。计算机模拟实验表明,Niku和Drac可能已经照这个轨道运行了数百万年,另外,科学家们还表示,可能还有倾斜角更大的天体。

科学家们还不知道为什么这四个天体会聚集在同一个区域,加州理工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KonstantinBatygin和MichaelBrown近日发现,它们可能会受到太阳系“第九大行星”(质量大约为地球的10倍,有可能距离太阳的距离是地球的500倍)的引力作用,从而与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分散。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银河潮汐”。由于太阳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转,它的活动都位于星系的圆盘中,通常认为,作用于太阳系的潮汐能会带来多种影响,例如会影响奥尔特云,并会向太阳系投掷彗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太阳打嗝:喷出神秘高温“团块”大小超地球500倍!

全文共 1819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表面的磁感应线缠绕、扭曲并最终破裂时,大量带电粒子将被释放出来形成太阳风

在5.5小时的时间跨度内观察到太阳风中“小块”结构(黄色,箭头所示)的运动和变化过程。

太阳的日冕层总是散发出薄薄的带电粒子流。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太阳风”。它就像太阳呼吸一样,但有时,太阳会“打嗝”。

根据今年2月出版的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空间物理学》(JGR:空间物理学)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日冕每2小时就会在太阳风内部结构中出现一些温度和密度较高的部分。它们从太阳表面高速喷出,大到足以将整个地球包裹在里面,就好像太阳在“打嗝”。在正式研究中,科学家称太阳的这种“打嗝”为“周期性密度结构”,但天文学家更喜欢称之为“斑点”。只要看看它的图片,你就会知道它为什么被称为。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研究合作科学家尼科尔林·维亚尔说:“它们看起来像熔岩灯里的小团块。唯一的区别是这些团块比地球大。”

科学界已经知道这些“小块”已经存在了20多年,但是它们的起源是什么呢?它会有什么影响?科学家目前还不清楚。到目前为止,对这些内部精细结构的观察基本上是通过运行在地球周围的探测器获得的,这些探测器可以探测到这些从太阳开始的“小块”何时撞击地球磁场;然而,我们不知道在4天内从太阳到地球1.5亿公里的过程中,这些“小块”的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但是现在,这种情况第一次改变了。瓦尔和她的同事一路观察这些“小团块”,从太阳一出来就追踪它们的踪迹。怎么做?答案就在于40多年来尘封的数据!

这些早期观察证实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些“小团块”刚离开太阳表面时非常热,通常大约是太阳风平均温度的两倍,并以大约90分钟的间隔出现在日冕中。瓦尔说:“即使在太空天气相当平静的一天,这种‘小肿块’仍然稳定地出现,这是太阳的基本活动。它也会影响地球。”

吞噬地球的“小肿块”

早在21世纪初,科学家们就已经知道这些“小块”的结构非常大,并对它们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初步测量显示,这些“团块”的直径可能达到地球直径的50-500倍。然而,随着它们离太阳表面越来越远,它们的体积会迅速变得更大。此外,科学家还知道,这些“团块”密度更大,每单位体积包含的带电粒子是正常太阳风区域的两倍。

磁场数据显示,当这些巨大的“团块”经过地球时,地球磁场将被压缩,相关的通信信号将被干扰几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然而,这些测量也带来了一些遗留的问题,因为这些“小块”一定在从太阳到地球的四天内发生了变化,而且温度一定下降了。因此,瓦尔和他的同事想知道他们第一次离开太阳表面时是什么样子。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重新检查了分别于1974年和1976年由美国航天局和德国航天局合作发射的太阳神1号和太阳神2号的历史数据。这两个探测器已经围绕太阳运行了近10年,最晚距离太阳表面只有4300万公里,比水星围绕太阳的轨道还要近。他们对如此远距离的太阳风温度和磁场特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然后,假设任何宇宙飞船都曾被这样一个“小肿块”撞击过,那么在它们的历史数据中应该会留下痕迹。特别是,研究小组知道他们只需要掌握一个显著的特征,即温度和密度的突然上升,被温度和密度较低的等离子体物质分开。结果,他们在这些40多年前的历史数据中发现了五个这样的案例!

这些数据显示,这些“小团块”大约每90分钟从太阳表面产生一次,这与几十年后从地球上观察到的情况一致。这项成就还首次提供了第一手空间观测数据,证明这些神秘的结构确实比普通的太阳风更热、密度更大。

剩余问题

至于这些“团块”从一开始是如何形成的?辩论仍在继续。然而,根据地球轨道附近记录的磁场数据,人们认为产生这些“小块”的机制应该与产生太阳风的机制相同,即当太阳表面的磁感应线缠绕、扭曲并最终突然破裂时,释放大量高温等离子体材料的过程。

“我们相信,在小得多的范围内,有一种类似的机制产生了这些神秘的块状结构,”瓦尔说。如果太阳风是一次大爆炸,那么这些小块就是小爆炸。"

美国宇航局2018年8月发射的“帕克”太阳能探测器目前距离太阳约2400万公里。很快,它发回的数据将帮助科学家确认这些理论的准确性。与40年前的“阿波罗”号探测器相比,今天的“帕克”号探测器的优势不仅在于人类社会的工程技术在过去40年左右取得了飞速的进步,而且在于它比前者离太阳更近,在最近的时间里它离太阳只有640万公里。在这样的距离,“帕克”探测器将能够直接看到鼻子下的几乎所有东西!(晨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太阳前现一种神秘的蓝色球体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一直是很多天文爱好者关心的话题,很多未解之谜也引发了人们的好奇。近日,据外媒报道,太阳前现一种神秘蓝色球体,该物体引发了UFO爱好者及科学家的热烈讨论。有的人认为是外星飞船,而有的人则认为是“流浪行星”。

美国NASA最新公布了一批由太阳观测卫星STEREOHI1拍摄的太阳影像,其中一张显示在太阳的前面存在一个巨大的、会发光的蓝色球状物体。目前,NASA尚未给出解释,但网友们已经对这个球体展开激烈讨论。

UFO猎人们认为,这个巨大的蓝色球体很可能就是外星人用于星际旅行的超级飞船,内部很可能拥有完整的生态供给系统,能够满足超长期的太空飞行。

UFO猎人之所以做出上述这样看似不靠谱的分析,是因为这个蓝色球体在15日、16日两天短暂出现之后便消失了,所以被认为是一个人为控制的飞行物。

不过也有观点表示,所谓蓝色球体可能是一颗“流浪行星”,但这种说法很快被推翻,因为如果有如此质量的天体闯入太阳系,人类的空间探测器不会毫无反映。

最后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蓝色球体不过是太阳光束在探测器镜头中偶然形成的特殊反射光斑,也就是说,探测器“骗”了我们,蓝色球体实际并不存在。目前,NASA对此未进行回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神秘的太阳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神秘太阳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流传了千载,尽人皆知。想当年,孔夫子东游途中,适逢俩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而认为“日初出时离人近,而日中时远,”另一小儿不甘示弱,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至日中如探汤”而认为“日初出远,日中则近”。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谈起。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公转出现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春、夏、秋、冬。地球运行到近日点时,北半球是寒冷的冬季,处在远日点时则为夏季,不难看出地面获得热量的多少,不在于距日远近,关键是取决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

太阳高度角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愈小,光热集中,地表单位面积处获得的太阳辐射愈多,地面温度就愈高。正午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再加之空气透明度好,被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散射的阳光少,因之使人感到火辣辣的“如探汤”。清晨,太阳始出地平线,高度角较小,斜射厉害,阳光散布面积大,单位面积上获得的热量就少。还有一个原因是,清早空气湿度大,并且阳光穿行在地面厚密的空气中,散射的阳光多;其三是地面经过这一夜的长波辐射本身丧失热量多,地面热量亏损至低谷,气温降到最低点,人自觉感到“沧沧凉凉”,格外寒冷。现在我们再来谈一谈太阳的大小吧。我们平时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物体处在一些小物体中间,就会显得大些,而处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就会显得小些。太阳在初升时,地平线上只有一角天空,而且附近仅有树木,房屋等做它的陪衬因此显得大;而正午时分,太阳站在头顶上时,广袤的苍穹做它的陪衬,因此就显得小了。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我们看白色的图形,总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一些,这在物理上称“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的天空不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陪衬物的亮度相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初升时显得大些。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正是观察角度不同造成人们的视觉发生错觉。

事实上太阳的大小,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而言,变化微乎其微,更何况一天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