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952

文章

14

篇1:带你领略福建昙石山文化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石山文化的发现代表了福建文明史的时间要比我们已知的还要更早,它的出现让我们更清楚昙石山人的生活、劳作等场景,还能清楚悠久以前的技术。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福建文化吧!

昙石山文化遗址

位于闽侯县甘蔗街道昙石村,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距今4000~5500年,是一座高出江面20米长形山岗。“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以闽江中下游为中心连接闽台两省的昙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摇篮和先秦闽族的发源地,它的出现,惊现了不为人知的先秦闽族文化,将福建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向远古大大推进了一步。2001年6月22日,将昙石山文化遗址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昙石山文化遗址目前仍有三分之二尚未挖掘,待全部建成后,其规模将超过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昙石村简介

昙石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福州古文化的摇篮、先秦闽越族的发源地,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距今已五千年的昙石山文化的遗址就是在昙石村被发现并挖掘的。1996年省文化厅开始在遗址上修建第一座大型考古遗址博物馆,现已建成昙石山文化展厅和考古遗址厅,不仅是专家学者们的考古科研基地,也是广大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遗址规模

昙石山文化遗址自1954年发现以来经过8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几乎是由当时人们丢弃的蛤蜊壳、贝壳、螺壳堆积起来的,有的地方厚3米左右,所以又称“贝丘遗址”。昙石山文化遗址目前仍有三分之二尚未挖掘,待全部建成后,其规模将超过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位于福州城西24公里处的闽侯县甘蔗镇,距省会福州仅20公里,占地42。5亩,是福建省第一座大型考古遗址博物苑,它将昙石山第八次考古遗址现场保护并直接展示给观众,真实生动地反映出原始社会晚期闽人先祖生产、生活和墓葬的状况。

博物馆内展出1954年以来昙石山遗址八次考古发掘的珍贵文物和图片资料,是福建省原始社会昙石山人劳动生息的缩影;黄土文化展览厅,展现奴隶社会先秦闽族精美的仿铜印纹陶器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考古遗址厅,第八次发掘的30余座墓葬、陶窑和壕沟等考古遗迹和文物按原貌展出,让观众有亲临考古现场之感。

您可能还喜欢:

饮食文化:著名山东美食有什么?

饮食文化:山东饮食习惯与习俗

源远流长的山东体育文化

源远流长的湖北楚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福建的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全文共 942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文化遗产是受到国家保护的一种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名族的文化,时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传统文化,而这种传统文化每个地区,在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的文化遗产。下面的福建文化为大家带来福建的文化遗产,一起来看看吧。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这六个方面内容:

1、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包括福建各地区的方言及民间谚语、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传说等。如霞浦畲族小说歌、闽南童谣、陈三五娘传说;等等。

2、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包括传统戏剧如歌仔戏、梨园戏、莆仙戏等;传统曲艺如福州评话、答嘴鼓、漳州锦歌等;民间舞蹈如泉州拍胸舞、邵武傩舞、龙岩采茶灯等;民间音乐如泉州南音、茶亭十番音乐、浦城闽派古琴等;民间美术如漳州木版年画、柘荣剪纸、惠安木雕技艺等;传统杂技与竞技如建瓯挑幡、宁德霍童线狮、自然门武术等。

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包括福建民间添丁庆寿旧俗、婚嫁旧俗、丧礼旧俗、民间节日、庙会、民间传统信仰习俗等。如闽西客家春耕习俗、惠安女服饰、丰泽虫寻埔女服饰、闽东畲族婚俗、仙游枫亭元宵游灯习俗、闽西客家元宵节庆、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等等。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包括各种具有福建特色的生产生活技艺与工具等。如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福州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福州永和鱼丸制作技艺、泉州传统竹编工艺、明溪肉脯干制作工艺、沙县小吃制作工艺;等等。

5、传统手工艺技能;包括福建各种工艺美术制品的独特制作技艺。如德化瓷工艺、泉州李尧宝刻纸、安溪蓝印花布、将乐民间龙池古砚制作工艺、将乐西山造纸技术、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及习俗、建阳建本雕版印刷、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工艺、连城四堡雕版工艺、福安银器制作工艺、寿宁木拱廊桥制作工艺、福鼎饼花工艺;等等。

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包括福建民间各种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云霄开漳圣王巡安民俗、南安英都拔拔灯、石狮蚶江端午海上泼水习俗、龙岩适中盂兰盆节俗、福鼎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周宁浦源护鱼习俗;等等。

你可能也喜欢: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

风格迥异的台湾南管与北管

台湾本土的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歌仔戏

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华的台湾民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悠久的福建客家文化

全文共 1492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较深远的一个民族。它不但继承了汉族文化,还融合了南方的土著文化,从而形成客家独特的文化。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福建文化吧!

客家文化是“南化”的主流,是中国文化汉民族文化的分支,它是在中国文化成长期(公元0年~公元1000年)孕育诞生出来的。客从“中”来,客家文化是从中原迁移而来的。更详实的记载是“客家文化是在中国文化融合期(公元1000年~2000年)成长发展起来的”。

宋末元初,元朝蒙古兵南下,两次进攻梅州,蔡蒙吉、文天祥先后率义兵抵抗,失败后,元兵大肆屠杀居民,境内人口锐减,福建、江西的客家人移到梅州的又增加了许多。而同时梅州人又开始了迁居南洋,开始了客家人南走向世界的艰苦辛酸历程。据考证是广东梅县松口的卓谋首途,他带领当时松口卓姓800壮丁,参与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岂料因敌我悬殊,败走潮州,乘船逃退,舟沉崖山,被浸死者十之八九。

卓谋幸免于难,召集生存者,结队乘坐木船,漂泊南洋,至婆罗洲定居。这就是客家人南迁海外的开始。客家人南迁海外,加快了客家地区的开发,也加快了客家文化的成长发展。客家文化将为中国文化高潮期的到来推波助澜。中国文化高潮期就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融合成功的地区就在东南亚地区,有学者称之为“大中华文化圈”。它包括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客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支,也在这“大中华文化圈”活跃着,相信还会继续活跃着、推动着、融合着。”

客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延续和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中原文化的传统,客家文化分为五大类,有客家方言、客家文学、客家艺术、客家习俗和客家建筑。客家是汉民族中一个系统分明又很有特点的支系。历史上的客家人几经迁徙,从中原到南方而先后定居于闽粤赣,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浸润于中的永定客家文学因此呈现出别样的发展形态。永定客家文学包括文人文学和民间文学。

客家文学是有客家人特色的文学,它的历史和客家民系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发展而发展的。客家先民原来主要是一些居住在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的汉族人民。由于天灾和战乱的侵扰,大约从唐宋时期开始,客家先民经过了四次大规模迁移,逐渐在闽西、粤东、赣南共省边界地区定居下来。他们在这里休养生息,繁杭后代,艰难地建设自己的家园,度过了宋、元、明时期。

时至七世纪,随着清王朝的建立,客家又出现了大规模的迁徙浪潮。这次迁徙有政治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的原因。在政治原因方面,比较明显的一是满族迁入中原,在征服客属各地时,客家义士号召客家人举义勤王,义师失败后,拒绝向清朝政府低头的客家人被迫迁徙他乡。二是清初郑成功抗济驱荷,其部曲名为闽义军,名将罗大力、罗江、赖其肖等多为客家人。他们追随郑成功,迁入合脾。三是会党运动的扩散和以客家人为卞休的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以及广东西路土客大械矛等政治夕卜争因素的影响。

但是,引起建次大规模迁徙浪潮的更主要原因则是出于社会经济。客家人与原住民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特别能吃苦耐劳、团结进取的族群。以后,他们又不断向南方其他各省及海外播衍生息。

在不断的迁徙以及与当地人融合过程中,闽西客家先民在自己的文化中不仅保留了中原汉文化的基本特征,而且吸收了当地民族文化的精华,逐步形成了客家文化的雏形并使之日益成熟,最终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中原汉民族、又区别于当地民族的独特文化。

您可能还喜欢:

独具一带地方的剧种——海城喇叭戏

你所不知的福建八闽文化

源远流长的阜新蒙古剧

走向世界的刀郎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文化遗产 福建 土楼建筑群及村落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土楼,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永定土楼”,其实除了永定土楼,福建闽南有些地方也有土楼建筑,土楼最具特色的就是结构圆形的土墙建筑。那么接下来,一起和城市文化来了解福建,土楼建筑群村落吧!

福建土楼,包括闽南土楼和一部分客家土楼,总数约三千余。通常是指闽西南独有约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墙壁所构成的群居和防卫合一的大型楼房,形如天外飞碟,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主要分布地区以中国福建西南山区,客家人和闽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

福建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福建土楼含福建省永定区的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其中二宜楼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它是我国圆士楼古民居的杰出代表,素有“土楼之王”“国之瑰宝”之美誉,它以规模宏大、设计科学、布局合理、保存完好闻名遐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景观特征

世界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吸纳多种文化而成的福建闽南文化特色

全文共 954 字

+ 加入清单

闽南地区是中国的众多传统独特地区之一,小编更是从小在闽南长大的孩子,对于这里也有着别样的情愫。闽南文化吸取了许多的中外混合的元素。

那么,本期地区文化详解闽南文化特色

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闽南文化是包罗万象的,历史上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引发中外文化在此互动;闽南文化是开放进取的,明清以来,大量闽南人向海外迁徙,将闽南的民系文化,扩展到台湾、东南亚及世界各地。

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

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独造性特征。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

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故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着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

你可能也喜欢:

闽南人才自古有,闽南历史名人介绍

闽南文化详解闽南人的祖先是什么人

闽南建筑文化特色:别具民族地域风情

源自古代中原河洛话的闽南话是哪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带你了解福建妈祖文化

全文共 1348 字

+ 加入清单

妈祖是我国沿海地区中流传的一种民间信仰,在我国许多沿海地区都有着妈祖崇拜的风气。妈祖文化作为一种信仰,其妈祖的生平事迹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意义。作为妈祖文化的起源地福建,妈祖文化更是福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汉族民间信仰。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妈祖文化体现了汉族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

汉族民间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而影响所及,妈祖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汉族民间信仰崇拜神之一。

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但是妈祖的娘家在宁德霞浦县郊外一个小渔村-松山。妈祖,原名林默,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林默幼年时就聪明颖悟,过目成诵,她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平素精研医理,教人防疫消灾,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传说她能“乘席渡海”。

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被称为“神女”、“龙女”。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林默羽化升天,年仅28岁。

从此以后,传说航海的人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世界各地有两亿多的妈祖信众,在台湾妈祖信众占人口的三分之二。

莆田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境域北连福州,南接泉州,西依戴云山脉,东南濒临台湾海峡。港口资源得天独厚,拥有“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湄洲湾秀屿深水良港和三江口、枫亭等辅助港;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以及湄洲、南日等大小150多个岛屿。

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着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

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汉族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千余年来,无论朝野和汉族民间怎样对妈祖崇拜无限,爱戴有加,从今天唯物论角度讲,妈祖信仰是无法避忌“迷信”之嫌的。但是,抛去其“升天”、“显灵”等纯唯心思想,从妈祖人文层面看,其信仰的当代功能还是显而易见的。

猜你可能也喜欢:

山东传统村落名单

山东方言: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盘点台湾文化名人有哪些

山东丧葬习俗,你了解多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福建民俗文化,你知多少?

全文共 1052 字

+ 加入清单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宝岛台湾相邻。一个城市、民族的文化发展,总离不开民间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淀慢慢形成的。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福建文化吧!

福州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福州人扫墓祭祖还要供奉的供品,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供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节前后,街上店铺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稞皮,以豆沙、萝卜丝等做成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绿意,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饥的点心。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国着名的民歌之一,居住在福建的客家人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善唱山歌,用客家山歌表达他们的生活、劳作和情爱等情感。客家山歌是用客家人的口头语言演唱,融含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枝一秀。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大多是山野峻岭,男女共同劳作,没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地位差别,客家人大都纯朴耐劳,客家人这些独特的背景和文化,也影响着客家山歌。

客家多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山区,日常生活工作都与山有关系,客家妇女与男子同样从事着山间的各种劳作,在长期的山间劳作中,用山歌互相倾诉表达是自然中事。

客家人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劳作辛劳,一旦走到田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唱几首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客家人因没有其他较为普遍的民众娱乐,而唱山歌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所以客家男女对它都有共同的喜爱。在客家社会里,旧礼教束缚也很严,由于在家里拘束过严,到了山间就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

龙岩客家婚嫁习俗

生活在龙岩的客家人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方迎亲队到达女方家,新娘出门要站在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客家民间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立业。接着要背新娘出家门,上车轿时新娘的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到达男家后,新娘要在手捧盛着柑橘吉祥圆盘的伴娘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表示“火红兴旺”,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您可能还喜欢:

中国最古老的剧种——昆曲

独具轻绵细腻风韵的扬剧

别具一格的二人转文化

满族说部——北方民族的“百科全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福建特色文化知识大全

全文共 1370 字

+ 加入清单

福建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福建是一个多山的地方,民族组成也比较单一,汉族人口居多。当然,我们都知道,福建是一个出了很多传奇人物的地方。那么,大家知不知道福建的特色文化以及城市文化是什么呢?

接下来,就随着小编一起来领略一下吧!

福建的文化艺术:

语言

福建省历来以方言复杂着称。全国汉语方言有七大类,福建境内就占有其五--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官话方言。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分裂、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福建境内现存的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从总的方面说,就古民族和古方言的源流而论,福建方言是多来源的;就方言差异的积存和共同语的影响而论,福建方言是多层次的;就内外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论,福建方言是多类型的。

饮食

秦汉以前,福建土着居民喜欢傍水而居。在饮食方面,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人以采集贝类及海生软体动物为食物主要来源,如《逸周书》所载:“东越海蛤”。在福清东张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粟粒和稻草的痕迹,说明谷类粮食在当时的食物结构中也占重要地位。

到了秦汉时期,福建农业生产有了发展,稻米是主食,鱼、蛤、果品类为副食,《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杧蠃蛤”。“楚越”即包括福建。时人粮食略有剩余,用于酿酒。

汉代以后,中原汉族陆续迁徙入闽,他们带来了中原的作物及其食俗,麦子成为主要食品之一,人们还种植大豆等作物。唐宋以后,随着福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福建饮食品类大大丰富,菜肴的烹调也讲究起来。明代中后期,甘薯从海外传入,成为福建部分地区的主食之一。

明清以后,闽菜逐渐形成特色。风味小吃更以花色多、品味佳而享誉国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地区特色。

在待客习俗方面,福建人以热情好客着称,除请客喝茶外,煮蛋请客也是共有的习俗。在宴席习俗方面,近现代以来,渐趋奢华,且有诸多规矩。在民间,还流行不少饮食禁忌。在福建饮酒品茶已有数千年历史。特别是饮茶,已成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以来,“斗茶”之风甚盛,闽南的“茶道”和客家的“擂茶”至今享誉海内外。

福建的文化特产:

福州特产:寿山石、牛角梳、橄榄、福桔、龙眼、闽姜、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

莆田特产:盛产鳗鱼、对虾、梭子蟹、丁昌鱼等海产品,龙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名果”驰名中外。

龙岩特产:连城地瓜干、连城白鹜鸭、连城兰花、龙岩花生、长汀豆腐干、上杭萝卜干、武平猪胆干、永定菜干、河田鸡等。

泉州特产:各种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乌龙茶(安溪铁观音)、老范志万应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饯、泉州木偶头、永春漆篮、人造花等。

漳州特产:水仙花、茶花、兰花等“三大名花”和青梅、芦柑、荔枝、天宝香蕉、龙眼、平和蜜柚、菠萝等“七大名果”;还有各种海产干货、片仔癀牌片仔癀、八宝印泥、片仔癀珍珠膏、珍贝漆画饰板、水仙花牌风油精,布袋戏等。

厦门特产:各种亚热带瓜果、馅饼、鱼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厦门珠绣、漆线雕、厦门彩塑、厦门瓷塑、香菇肉酱、厦门药酒、海产干货等。

南平特产:武夷岩茶(大红袍)、竹笋、香菇、莲子

宁德特产:茶叶、食用菌、四季柚、槟榔芋、晚熟荔枝、晚熟龙眼、油柰、无核柿、板栗等畅销海内外,宁德还盛产大黄鱼、石斑鱼、对虾、二都蚶、剑蛏等海珍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地域文化详解:福建四大平原分别是哪些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在城市文化福建这边都是以丘陵地势,属于华东地区处于是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不像北方平原地带地势坦荡、沃野千里,但也有例外在福建有着四大平原之称的大家知道是哪里吗?下面现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泉州平原

泉州市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东经117°25′-119°05′,北纬24°30′-25°56′。面积11244平方公里。地质构造以火山岩为主,高山、谷地、丘陵占总面积五分之四。晋江中下游平原面积345平方公里,为福建第四大平原。

兴化平原

兴化平原又称莆田平原或南北洋平原,是福建四大平原之一,地处木兰溪下游的南北侧,由河海泥沙在浅海湾交错沉积以及人工围垦而成,海拔仅5至7米。木兰溪以北的平原统称“北洋”,以南的统称“南洋”。南北洋平原东濒兴化湾,西抵九华山麓,南达燕山期花岗丘陵边缘,北至囊山麓,总面积464平方公里,约占莆田县土地面积的23。5%,为福建省四大平原之一,仅次于漳州平原和福州平原,居第三位,是全市最大的粮食、甘蔗、果树、蔬菜及水产品产区。

漳州平原

漳州市地处福建省最南部,面对台湾,邻近港澳,介于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漳州市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最大河流是九龙江,横贯6个县区。九龙江下游的漳州平原面积566平方千米,为福建省最大平原。

福州平原

福州市则是低山、丘陵、平原,福州平原面积489平方公里。早在先秦时代闽江就有水上航运活动。由于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特点,闽江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水上交通促进了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福州平原是福建省第二大平原。

【结束语】福建省是在全国土地面积占地较小的省份之一,全省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居于全国第23位。由于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海拔80米以。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一般都以水稻种植还有就是有着丰富的水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福建文化遗产有哪些,你知道吗?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福建文化遗产有的是古代人民靠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建立起来的一些建筑,也有的是大自然的产物,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遗产。总之,这些都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福建文化吧!

1、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申请成功日期为:1999年12月1日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东连浦城,南接建阳,西临光泽,北与江西省铅山县毗邻。全境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72.5公里。福建、江西两省交界处,属中亚热带地区,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

武夷山市历史悠久。据考古资料表明,境内近4000年前已有先民聚居。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5年3月1日,崇安县经批准列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县市。1989年8月经批准撤县建市。

武夷山市总面积2813平方公里,总人口23.04万人(2010年),辖3镇、4乡、3个街道、4个农茶场、115个行政村。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处、世界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2013年12月,武夷山入选2013旅游竞争力百强县。

2、永定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申请成功日期为:2008年7月6日

永定土楼,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2008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土楼分方形和圆形两种。龙岩地区共有着名的圆楼360座,着名的方楼4000多座。

3、漳州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申请成功日期为:2008年7月6日

漳州土楼遍布于漳州市的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山区。它以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您可能还喜欢:

细腻婉约而又刚柔并济桂剧

鲜明特色的山南门巴戏

藏戏——西藏文化的“活化石”

独具魅力的西藏服饰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老隆福建会馆

全文共 1292 字

+ 加入清单

香港文化名人营救指挥部旧址(老隆福建会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即福建会馆,位于龙川县老隆镇华新居委会华新路39号。建于清代的福建会馆,坐东南向西北。为清代在龙川县的闽籍商人投资兴建的同乡会会址。三进院落式布局,灰沙夯墙,硬山顶,灰瓦屋面,灰沙地面。面宽15米,深38米,建筑面积570平方米。大门前檐二石柱,青麻石质门框、门槛、门礅,木门页。中厅抬梁式结构屋架,十五架。上厅前部有轩廊和石柱。会馆建筑设计精巧,雕刻精美,古色古香。

福建会馆位于龙川县老隆镇华新路39号,建于清代,为闽籍商人同乡会会址。土木结构,三进院落式布局,总面宽15米,总进深38米,建筑占地面积570平方米。2011年龙川县委、县政府为打造红色旅游,投入600多万元维修了福建会馆主体、完成了革命史迹陈列布展和会馆周边控制地带内民房的征地拆迁以及兴建了龙川解放广场。

福建会馆内雕梁画栋,具有较高的建筑历史艺术研究价值。同时具有革命纪念意义,1923年澎湃两驻该馆营救农会干部,1925年为东征军左路军的指挥部,1941年为香港文化人大营救的中转站,1949年6月1日龙川县人民政府在这里成立。

据《中共龙川地方党史》记载,“福建会馆”曾是我党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1923年春至1925年秋,我省大革命时期的著名农-动领袖之一彭湃曾两驻“福建会馆”,宣传革命思想,播下农-动的火种。此外,福建会馆还是震惊中外的“香港大营救”的指挥部之一。1942年,日军攻陷香港,大批民主和文化界进步人士滞留香港。在中共的领导和指挥下,他们从香港安全撤离到后方。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之一、“香港大营救”负责人之一的连贯就住在“福建会馆”,精心安排和指挥民主和文化进步人士的大转移行动。何香凝、茅盾、邹韬奋、夏衍、范长江、廖沫沙等被困在香港的文化界著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共300余人,穿过日寇的重重-线,乘船沿东江逆流北上,平安转移到中转站———龙川县老隆镇,并被安排在“福建会馆”附近的“义孚行”和“侨兴行”等店铺里,安全撤离了香港。“香港大营救”曾被著名文学家茅盾称为“抗日以来最伟大的抢救”。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福建会馆”曾作为东征军的临时指挥部,陈炯明、蒋介石、程潜和林伯渠等先后驻扎于此。1949年6月1日,龙川县人民政府在龙川“福建会馆”正式宣告成立。几十年来,“福建会馆”曾分别成为老隆镇政府、老隆镇人民法庭、老隆镇机关幼儿园、龙川县老隆镇塑胶厂的办公用地,年久失修。

2011年4月,龙川县政府对这一红色革命遗址开始着手修缮,并于同年7月完成了福建会馆的修缮工作。现福建会馆成为“香港大营救”重要史料和大革命时期当地其他革命史料的陈列室,具有建筑历史艺术研究价值和革命纪念意义,1986年被龙川县政府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定为第三批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老隆福建会馆)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福建历史文化的骄傲,德化窑的特点

全文共 816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以来我们生活中有着很多无法割舍的东西,当你不在乎它的时候,它会没有任何的存在感。可当你失去它的时候,你才会了解它对你的生活有多么重要。

那么,本期了解德化瓷器德化窑的特点

德化窑位于福建省德化县,其始于宋代,明代得到很大发展,以烧造白瓷着称。其“象牙白”可与明永乐时景德镇创烧的甜白瓷相媲美。景德镇的甜白瓷中微微泛青,德化窑则是一种纯白釉器,胎质致密,釉面纯净晶莹、光泽如绢,釉色凝脂、通体透明。

在光照下隐现出肉红或乳白的色调,又称“鹅绒白”,外国更赞为“中国白”。它釉色纯洁莹白,胎与釉浑然一体。结合的非常紧密,釉层和胎质几乎分不清。其优秀作品不以纹饰为主,而刻意追求材料的质地美。

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白瓷的区别是釉层微微泛青,与明代相比釉感较硬。德化瓷塑极为着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记。

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图案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常见。在福建德化县。宋、元时已烧制青、白瓷。明代达到高峰,是当时着名民窑之一。以烧白瓷着称,胎、釉浑然一体,光润如白玉,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建白”、“中国白”等。

为当时中国白瓷的代表作品。产品以人物塑象最为突出,如观音、达摩等。其它如梅花杯、八仙杯、仿青铜香炉、花瓶、文具等,均名传于世。清代德化窑继续烧制白瓷,但产品以日用器皿为主,釉色不似明代的白中微微闪红,而是白中透青。

除白瓷外,明清德化窑还烧制青花和五彩器。建国以后,德化瓷塑继承传统手法,形象刻划深入,衣纹飘洒自如,并把汉族传统的雕刻技法进一步运用于日用瓷和陈设瓷上,通体不加彩饰,素雅、恬淡。

你可能也喜欢:

德化瓷器的特点,三大特点认识德化瓷

曾经风靡畅销的明代德化窑瓷器特点

德化白瓷大师有哪些,继承从古至今的技艺

德化瓷器与景德镇区别:不仅是地域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传统雕刻技艺:福建惠安石雕文化

全文共 1499 字

+ 加入清单

惠安石雕早期主要服务于宗教,它本身具有十分浓厚的宗教色彩,而它主要用于寺庙的建筑设计,如寺内的外塔、亭、柱、栏等。惠安石雕是中国传统雕刻技艺之一,它的工艺精细,在经历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后,已然是中国艺术不可或缺的存在。

那么,城市文化中,惠安石雕有着怎样的文化呢?现在就跟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惠安石雕在其形成和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强烈的民族性

惠安石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历经一千多年的繁衍发展,仍然保留着非常纯粹的民族艺术传统,保持着很完整的延续性,至今未被西方外来文化所异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浓厚的宗教性

惠安石雕早期主要服务于宗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主要体现在宫观寺庙的建筑设计、雕刻安装,寺内外塔、亭、柱、栏等的建造雕刻,以及对神佛造像出神入化的雕刻上。

鲜明的时代性

惠安石雕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留下蕴涵特定历史信息的石雕精品,如宋代的桥、塔、寺,明清的蟠龙石柱、石狮、古建筑民居,建国后的许多纪念性雕刻工程等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有所记载。

独特的艺术性

惠安石雕在艺术风格上,讲究形神兼备,富有动感和气势,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动态美和神态美;在艺术特征上,突出纤巧、流丽、繁缛、精细、神奇,含有细节语言,富有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体现南派石雕婉约精美的特色。

艺术的独创性

主要体现在惠安石雕作为南派石雕艺术风格代表重要特征的龙柱、石狮的独具匠心的雕刻上,以及惠安独创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被国内外誉为“中华一绝”和“不朽的艺术”的影雕技艺上。

不容置疑的代表性

惠安石雕作为南派石雕艺术的代表,影响了中国石雕艺术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国内雕塑界普遍认同“北有曲阳,南有惠安”之说,其地位和影响不容忽视。

丰富的表现性

惠安石雕创作手法多种多样,圆、浮、透、线、沉、影等多种雕法并存,并与惠安独树一帜的建筑技术完美结合,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大者雄伟壮观,安装时需用起重设备;小者精微细巧,可托于掌心或浮于水面玩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广阔的实用性

惠安石雕多以实用为基础,从建筑园林装饰雕刻、室外大型雕塑到室内摆设观赏品、日用器皿等,用途非常广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工艺流程:

惠安传统石雕工艺,俗称“打巧”。其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捏、镂、摘、雕、四道工序。

(一)“捏”就是打坯样。先在石块上画出线条,而后进行初步的雕凿。对于有限定内容的新雕作,有的在打坯之前先画张平面草图作依据;有的还先捏个泥坯或石膏模型;有的则以购卖者提供的设计图纸为蓝图。打坯样是一个重新创作的过程。

(二)“镂”就是坯样捏成后,根据需要把内部无用的石料挖掉。镂空石料的技术是石雕工匠的重要基本功,如一只还没有幼儿拳头大的小石狮,要在嘴里保留掉不出来的小圆球,镂掉四周的石料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三)“摘”就是按图形剔去雕件的外部多余的石料。这种剔除是对坯样的细加工,操作者同样应领会创作者的意图,才能使剔除的面积和深浅适度。

(四)“雕”就是进行最后的琢剁加工使雕件定型。完成这一程序不但要有较高水平的雕刻技艺,更要具有鉴别能力。

此外,还有“修细”和“配置座垫”等特殊工序。“修细”,就是修出光彩,有的作品最后还要用砂纸磨光,并用石蜡上蜡,这样就能达到色彩鲜艳,光彩夺目的效果。

“配置座垫”,主要是使产品稳固,起到衬托和补充的作用,使主体突出、丰满、醒目和完整。座垫样式多样,主要有自然石座、莲花座、云纹座、水纹座、图案座和鳌鱼座、花蹲座、鱼水座等特殊座垫。

你可能也喜欢:

【城市文化】江苏文化特色知识大全

【城市文化】江西文化知识大全

【城市文化】辽宁文化知识大全

【城市文化】山西文化历史知识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福建文化传统的形成与特色

全文共 1380 字

+ 加入清单

福建地处我国沿海,而文化特色则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福建是多元性的,它包括了福建的特色美食,特色的地理位置以及福建的戏曲等都是福建的传统文化。本期的福建文化为你带来福建文化传统的形成与特色一起来看看吧。

闽南区域文化特征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秦汉以前,闽中土着居民与中原的交往不多,土着民俗自成体系,史称这个时期的越族人,傍水而居,习于水斗,善于用舟,盛行原始巫术。到了汉代,中原人士依然认为闽中及其居民为“方外之地,劗发纹身之民也。”汉晋至五代,中原汉人开始不断向东南沿海迁徙。随着汉人大批入闽,汉文化在闽中由北向南迅速传播,汉族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庆、宗教信仰等民俗逐渐取代土着民俗而占主导地位。

同时,一些汉族与土着通婚,或土着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自动转化为汉族,闽越族的一些习俗风尚及其人文特点也沉淀下来,成为闽南区域文化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是福建社会经济得以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闽南区域文化特征的形成和演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条件下,福建经济在短时间内跻身于全国发达地区行列。特别是宋代闽学的兴起,对于包括闽南文化在内的福建文化以及民间的习俗风尚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这种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为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文化礼俗提供了比较良好而又特殊化的条件。经过唐宋时代的锤炼,作为一种具有某些独特性格的闽南区域文化已经基本形成。元明时期,福建特别是闽南地区,经历了海洋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强烈冲击。明代中期以后,中国商品市场经济繁荣,士农工商的界限渐趋模糊,传统的农业经济更加掺杂混合了多元的经济成分。与此同时,思想文化界酝酿着求新求变的思潮冲动,更是对于闽南区域文化特征的走向成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闽南区域文化特征”,无疑应该是以明清时代的闽南区域为基本表征。

闽南文化的形成与成熟定型虽然是伴随着中原文化在福建的传播而向前发展的,中华主流文化对于闽南区域文化的形成与成熟定型有着主导性的影响力。然而我们还应当看到,所谓的中华主流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潜移默化之中。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中“诸子百家”争相辉映、充满生机活力的年代,随着秦汉时期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确立,儒家文化逐渐成了这种政治体制“独崇”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文化的独尊地位为维护中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以及融合吸纳多民族的文化因素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唐宋以降,中国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日益朝着极权专制的方向迈进,因循守旧、虚伪逢迎、营私舞弊的官僚恶习,逐渐成为司空见惯的社会风气。与之相对应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严重变异。一方面,空谈高调的道德标准往往令人可望而不可即,而另一方面,迷信权势、唯利是图又成了许多士大夫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可以说,从宋代以后,虽然还有一部分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力图坚守先秦儒家的道德规范,但是从整体上看,围绕着政治统治核心的中原主流文化,日益出现了虚伪凝重与抱残守缺的异化倾向。中原主流文化基本上是由北向南而向各个边陲地带传播的。相对而言,越是边陲地带,其所受到的中原主流文化影响就会越弱小一些。

你可能也喜欢:

浓墨重彩的福建特色文化

闽菜的烹调技艺,四大特色

福建的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十番音乐溯源与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