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科学家发现一种与睡眠质量相关的基因技术(精彩20篇)

浏览

4440

文章

24

篇1:科学家发现黑木耳含“抗癌基因”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学研究所了解到,该研究所与牛津大学合作,最近对中国东北三个主要黑木耳物种的基因进行了测序。研究小组发现,这些黑木耳品种都含有能够代谢抗肿瘤和抗衰老产品的基因。进一步的研究将阐明黑木耳的药用和保健价值。相关的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这是自然出版集团的一个子公司。

本研究涉及的三种黑木耳来自吉林省交河市黄松店镇万亩黑木耳标准化栽培国家示范区。根据表面皱纹由多到少,分别称为全肋、半肋和无肋黑木耳。

合作组对三个黑木耳品种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了13,937个独立的非重复基因。其中,一些由基因代谢的小分子产物已被证明具有抗肿瘤和抗衰老的作用。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1124个新的独立非重复基因,这些基因在基因库中没有记录。这些基因也可能与黑木耳特有的抗氧化和抗衰老功能有关。

虽然参与研究的三种黑木耳都有产生抗肿瘤和抗衰老代谢产物的基因,但不同种类的黑木耳之间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黑木耳菌株在抗病性和药物成分产生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要挖掘黑木耳的药用价值,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可以定量比较黑木耳不同品种有效药物成分的产生、积累和代谢,进行良种选育。它还可以识别、分离和纯化代谢的活性成分,以准确指导深加工。”苏州医学院的研究员高山参与了这项研究,他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科学家在银河系发现一颗质量能达到太阳的3万倍的黑洞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中有许多天体,黑洞是其中最神秘的。因为它们不容易被直接观察到,所以科学家对黑洞知之甚少。只知道黑洞有很强的吞噬能力,可以吞噬一切,靠近它的物体,光和电磁场也不例外。银河系中有许多黑洞。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在我们银河系的中心有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它属于星系级黑洞。

事实上,黑洞的质量也有大有小,恒星黑洞的质量与恒星相同,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3到100倍。银河系中心的大质量黑洞属于星系级黑洞,质量可达太阳的431万倍。在银河系中,稳稳地坐在老板的位置上,其他黑洞几乎无法与他相比。

实际上在恒星级别有许多黑洞,那么在星系级别和恒星级别之间有多少个黑洞呢?也就是说,中等质量的黑洞。科学家们继续探索并认为中等质量的黑洞通常比太阳质量高100万到10万倍,但是目前,这样的黑洞很少被发现,因为它们非常罕见。银河层和恒星层之间的大多数黑洞应该出现在宇宙形成之初,但是没有办法把它们转化成巨大的黑洞,因为没有太多被吸收的物质。

其他一些科学家认为,许多恒星级黑洞也有可能在合并后形成,但这样的黑洞也很少,因为许多恒星级黑洞合并在一起需要很长时间。

日本天文学家以前曾在银河系中观察到一种恒星重力现象,这也可能表明一个黑洞将一颗恒星撕成碎片并产生一种耀斑现象。很有可能在这个地方藏着一个黑洞,科学家认为黑洞的质量是地球的30,000倍,是一个中等质量的黑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有酒瘾原因找到了!科学家发现与酗酒相关的脑回路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国外媒体报道,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称,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可以控制老鼠强迫饮酒的大脑回路。通过控制这个大脑区域,可以控制小鼠的饮酒量,这可能对人类酒精中毒有重大影响。

酒精是最常被滥用的物质。据统计,世界上约有20%的成年人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酗酒,这显然对他们的健康有重大影响。

由于这个原因,萨克研究所的凯·泰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研究了大脑是否能够预测一个人是否会成为一个强迫性饮酒者。他们研究了强制饮酒前后老鼠的大脑。

结果表明,老鼠有控制强迫饮酒的大脑回路。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控制大脑回路来增加或减少老鼠的饮酒量。这种脑回路可以作为强迫饮酒发展的生物标志。

研究人员指出,目前还不知道老鼠和人类神经回路中生物标记的信号编码和预测有多相似,但这项研究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接下来,科学家将计划对这个回路中的神经元进行排序,以找到潜在的药物靶点。

酗酒的原因已经找到了!科学家发现大脑回路与酗酒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科学家发现一种罕见的基因变异 可预防老年痴呆

全文共 1354 字

+ 加入清单

11月4日,自然医学发表了一项关于老年痴呆症的重大发现。一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女性患者因罕见基因突变成功逃脱了疾病的困扰。

2011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了哥伦比亚安蒂奥基亚省的“健忘症村”,在那里,30多岁和40多岁的人因携带一种特殊基因而患有老年痴呆症。在这个“诅咒”的背后,可能隐藏着解决老年痴呆症的关键。

本尼特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所的执行主任埃里克·m·雷曼说,这个病例中的妇女来自哥伦比亚的麦德林,她的家族携带常染色体显性阿尔茨海默病基因。这个家庭大约有6000人。目前,1200人携带这种类型的基因突变。他们已经在40多岁时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而大多数常见的老年痴呆症患者都是65岁开始发病的。

有趣的是,这位妇女在70岁时只有轻微的认知障碍,她的思维能力下降,但她还没有达到痴呆诊断的水平。脑部测试发现,她的大脑中淀粉样β蛋白含量异常高,这是一种积聚在大脑中的粘性蛋白,被广泛认为是导致老年痴呆症的重要原因。对比显示,尽管该妇女的大脑中淀粉样蛋白比其他家庭成员多,但没有迹象表明神经元或另一种疾病标记物——tau蛋白缠结受到严重损害。

她携带高风险基因,在大脑中有足够的病理基础。为什么她没有患老年痴呆症?

基因测试显示,这名妇女的APOE3基因有两个罕见的突变,这可能对她的大脑有保护作用。雷曼解释说,APOE基因可以控制身体产生载脂蛋白E,它可以结合和运输脂肪,在大脑中含量丰富。大约70%的人体具有APOE3等位基因,这不会影响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载脂蛋白E2可以预防这种疾病,而载脂蛋白E4会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APOE4能促进阻塞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的β-淀粉样斑块的形成,但强有力的淀粉样分解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几乎不起作用。

因此,专家推测携带罕见的APOE3基因突变可以防止tau蛋白在大脑中积累,而不是控制淀粉样蛋白在大脑中的积累。其机制可能与APOE2相似,后者会削弱蛋白质结合热休克蛋白的能力。毒性tau蛋白依赖热休克蛋白在细胞间扩散,而结合越少,扩散能力越弱。

雷曼说,这项研究表明,APOE对阿尔茨海默氏病有很大的影响,未来的治疗也将着眼于模仿这一效果。我们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基因策略让APOE保持沉默,以减少其负面影响。或者通过其他策略来编辑基因,模仿这种基因变体;或者我们可以将抗体或小分子锁定在APOE蛋白上,这会干扰结合。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可能在未来几年内进行测试。在群体选择过程中,如果该药物在携带一个或两个APOE4高风险基因拷贝的群体中可用,则可以对其进行测试。

老年痴呆症协会慈善机构的首席政策和研究官员菲奥娜·卡拉格评论说,尽管这是一个罕见的案例,但它可能会改变整个研究领域的思维。这位女士基因的突变防止了淀粉样斑块引起的脑细胞损伤,从而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学机制。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这种基因突变如何保护大脑中淀粉样蛋白斑块的负面影响,并希望这一科学进步将导致更新的治疗方法,以便我们能够进一步治疗痴呆症。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科学家发现了40个与智力相关的新基因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英国杂志《自然遗传学》21日在网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荷兰科学家对整个智力基因组进行了大规模关联分析,并在与智力相关的特定基因组区域发现了40个与智力相关的新基因。最新的研究可以给大脑功能和认知带来新的生物学启示,并有助于定义智商的遗传成分。

基因在人类智力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科学家们在2015年首次确认了两个与人脑智商相关的特定基因簇。它们由相互关联的基因组成,共同影响人类的认知、记忆、注意力和推理。科学家认为,发现与智力相关的基因不仅可以加深人类对智力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在未来开发更有效的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法。

在最新的研究中,荷兰自由大学的研究员丹妮尔·博塞马和他的同事分析了与智力指标相关的遗传数据——智力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荟萃分析(GWAS)。所谓的元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它使用一些测量和统计分析技术来总结和评价现有的研究。在元分析过程中,判断研究结果是最重要的。

在这项调查中,该小组分析了近8万名欧洲后裔,包括儿童和成人。样本量是前所未有的,研究人员能够分析和识别大量新基因。最后,研究小组成功地阐明了与智力相关的特定基因组区域。他们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方法,找到了22个与智力相关的基因,其中11个是首次发现,29个新基因也被发现。

研究人员称,这些基因主要在人脑中表达,并与细胞发育途径相关。最新的信息可以帮助科学家在未来将他们的研究集中在这些特定的基因和途径上,以便尽快了解人类智力和大脑发育的秘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科学家发现一种与睡眠质量相关的基因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晚上睡不好,也许是因为压力大,也可能因为年龄大,但科学家近日说,基因有可能在其中作怪。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助理教授贾森·格斯特纳等人当天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大脑星形胶质细胞里发现了有一种叫FABP7的基因,一旦发生变异,就让人睡不香。这种基因也影响小鼠和果蝇的睡眠质量

研究人员首先利用小鼠开展实验,结果发现,与正常小鼠相比,敲除FABP7基因的小鼠的睡眠断断续续。这意味着FABP7可能是哺乳动物保持正常睡眠的必需基因。

为此,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近300名日本人的基因,结果发现,其中29人FABP7基因发生变异。在参与为期7天的睡眠研究时,这些基因变异者睡眠质量较差,夜里醒的次数较多。

研究人员接着又向果蝇大脑星形胶质细胞里插入正常或变异的FABP7基因制造转基因果蝇,结果也发现,携带变异FABP7基因的转基因果蝇睡眠不佳,跟在小鼠和人类身上观察到的情况类似。

星形胶质细胞是哺乳动物脑内分布广泛的一类细胞,长期以来被认为只对神经元起到支持作用。

格斯特纳说,他们的研究表明许多物种的星形胶质细胞可能都有潜在调节睡眠的机制。更重要的是,“这是我们第一次真正了解特定细胞和分子机制在迥然不同物种的复杂行为中发挥作用”。

虽然研究人员表示很高兴找到一种对睡眠有显著影响的基因,但他们强调几乎肯定也有其他基因参与调节睡眠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科学家发现精神病患者基因变化特征 诊断治疗更有效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路透社报道,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今两种主要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和神经两级错乱症是由相同的基因改变造成的,这项发现对精神病的诊断、早期治疗和新药物的研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患有这两种精神病的病人的一项明显特征是其有一种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基因中的蛋白质里的一种叫髓磷脂化合物发生了改变。髓磷脂就像是一层塑料膜有隔离脑细胞的作用,可以保护脑细胞免受外来的伤害。一旦其发生了改变,保护作用就丧失了,就会引起精神病。

结合研究者早前的发现:患有这两种精神疾病的人的脑中的少突细胞的数量比起普通人来是有减少的,而这种细胞具有产生髓磷脂的作用,这次发现更加证明了精神病和髓磷脂之间的关系。

由于生存在现代社会所遭受的巨大压力,目前,全世界患有精神分裂症和神经两级错乱的病人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这两种精神病都属于不易治愈、容易复发、难于检测的类型,很多患者都是在发病以后才得知自己已经患病,这对患者的生活和社会都带来潜在的危害。现在,通过检测基因中髓磷脂就可以得知有没有患病,这对患者的诊断和早期治疗都有积极的意义。而且,科学家也在着手于研究可以修补髓磷脂的药物,相信这种药物这对精神病的治疗也会有一定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美科学家发现决定酒量的基因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有些人喝很少一点酒就站立不稳?美国科学家找到了其基因根源。他们6日说,基因是酒精影响神经系统的根源,它的变异会影响动物对酒精的反应。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当天在《自然神经学》上发表论文说,酒精激活了实验鼠小脑颗粒细胞内的一种γ-氨基丁酸受体蛋白质,由此增加了神经系统的抑制性反应,损害了神经系统的运动协调功能,并使神经细胞活动减慢,相互之间的通信联系削弱,也就是产生了酒醉的现象。

γ-氨基丁酸是存在于哺乳动物脑、脊髓中的抑制性神经传导物质,由谷氨酸催化转化而来,它参与调节如焦虑、摄食、记忆、睡眠等多种高级功能,而γ-氨基丁酸受体是动物细胞内接收这一化学物质的蛋白质。

此前,科学家们早已发现酒精能干扰脑细胞之间的通信联系、破坏运动协调功能并导致记忆损失,但是其中的机理却还没有得到解释。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脑研究所的理查德·奥尔森教授说,他主持的这一最新研究首次彻底揭示了酒精影响神经系统的机理。

研究人员还发现,决定上述γ-氨基丁酸受体的基因,有一个天然的单核苷酸变异形态,由此生成的γ-氨基丁酸受体蛋白质有一个单氨基酸变异形态,这种变异蛋白会大大削弱神经系统对酒精的耐受力。在动物实验中,带有变异基因的实验鼠在喝了很小一杯酒后就快速进入酒醉状态。

奥尔森说,这一新发现对治疗与酒精相关的疾病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认为,人类对酒精的耐受力同样可能由基因决定,如果能通过基因分析确定易染上酒瘾的人群,就可以提前告知这些人,让他们远离酒精。此外,从γ-氨基丁酸受体入手,也可能找到治疗酒精中毒症或酗酒成瘾的新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科学家利用基因网络技术重建COVID-19在早期的“进化路径”

全文共 1176 字

+ 加入清单

剑桥大学和德国的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网络技术重建了COVID-19的早期进化路径”。

通过分析第一批160个完整的人类病人病毒基因组,科学家们已经绘制了新冠状病毒突变产生的不同病毒谱系的传播图。

来自pixabay的数字

剑桥大学的遗传学家彼得·福斯特说:“有太多的快速突变,无法清楚地追踪COVID-19的家谱。因此,我们使用数学网络算法同时可视化所有可能的树。”

“这种技术用来绘制史前人类活动地图主要是通过DNA。这是第一次使用它来跟踪病毒感染途径,如COVID-19。

研究小组使用了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3月4日期间从世界各地收集的病毒基因组数据。这项研究揭示了COVID-19-a、b和c的三种不同的“变体”,它们的谱系是密切相关的。

福斯特和他的同事发现a型最接近蝙蝠体内的COVID-19。它存在于武汉,但令人惊讶的是,它不是武汉的主要病毒类型。

据报道,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患者中也发现了大量的A型病毒。

然而,在武汉和东亚其他地区的患者中通常发现B型病毒。但是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变异,病毒不会在这些地区之外广泛传播。这意味着创始人效应发生在这个区域,也就是说,少数个体的某些基因的高频率导致同一现象在他们的后代中的高比例。

C型主要存在于欧洲,在法国、意大利、瑞典和英国的早期患者中发现。中国大陆的样本中不存在C型,但在新加坡、香港、中国和韩国出现过。

新的分析还显示,病毒进入意大利的早期途径之一是1月27日的德国感染病例,另一条途径与“新加坡集团”有关。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基因网络技术能够准确追踪已确定的感染途径,将已知病例和病毒谱系之间的突变联系起来。

因此,科学家认为,这项技术可以应用于最新的冠状病毒基因组测序,以帮助预测未来全球疾病传播和激增的集中区域。

福斯特说:“系统发育网络分析可能有助于识别未记录的COVID-19感染源,以遏制该疾病在全球的进一步传播。”

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4月8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A型病毒与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的病毒最为相似。乙源于甲,丙源于乙

研究人员认为,东亚B型病毒的局部变异可能是创始人效应的影响。这是源于一个小的、孤立的感染群体的遗传瓶颈。

福斯特认为还有另外一点需要考虑:“在东亚,B型流感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免疫的或适应环境的,所以它可能需要变异来克服耐药性。在初始阶段,我们似乎还发现东亚的突变率低于其他地区。”

他补充道:“我们描述的病毒网络是对其早期阶段的简要描述,也就是说,在其进化路径被大量突变覆盖之前。”

自从这项研究开展以来,研究小组已经将其分析扩展到1001个病毒基因组。福斯特说,尽管他们的研究尚未经过同行评审,但结果显示,人类首次感染和传播COVID-19应该发生在9月中旬至12月初。

蝌蚪工作人员从scitechdaily编译,翻译狗Gege,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科学家发现男士避孕关键基因 是什么基因?

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Arrdc5基因是一种由免疫系统产生的蛋白质,能够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一位科学家通过人与动物的睾丸组织中发现了一种新基因名为Arrdcs,从实验来看,当小鼠消除了该基因之后,就会影响到精子的数量,形状以及运动,从而导致不孕。这项研究成果为男性避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据悉,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当这个基因被人工抑制时,小鼠的精子数目和运动能力显著下降,不会对其他器官和生殖系统造成任何不良影响。早期的男性避孕方法主要包括安全套和避孕药,但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安全套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不太适用,避孕药则有副作用和使用限制等问题。早期的男性避孕方法都需要男性亲自操作,使得使用难度较大,不太受到男性的欢迎。

相比之下,发现 Arrdc5 基因则可以为男性避孕提供更为便捷和有效的方法。只需要针对这个基因进行干预,就可以达到阻止精子形成的目的。这种避孕方法不仅可行性高,使用安全、方便,也能降低不良反应和使用难度。这项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Arrdc5 基因是否会对男性生殖系统产生其他不利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验证。何将这个基因的干预技术具体应用到男性避孕中,也需要科学家们的深入探讨和努力。

尽管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发现 Arrdc5 基因为男性避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引起了人们对男性避孕的关注和探讨。如果这种方法能够成功应用到实践中,对于男性避孕和计划生育都将产生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这项研究也为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相关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有望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相信随着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这种避孕方法会逐渐得到实践和应用,为男性健康和计划生育做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依靠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成功剔除小鼠艾滋病病毒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杂志《分子疗法》最近发表了胡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是美国坦普尔大学的中国科学家。他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从一只人源化小鼠的多个器官和组织中有效地消除了人类艾滋病病毒,从而推动艾滋病基因治疗向人类临床试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之前的研究中,胡的团队已经成功地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从体外培养的人类细胞系、从艾滋病患者和转基因小鼠中提取的T免疫细胞中有效地去除了艾滋病毒。

新的研究更进一步。他们首先将人类骨髓(B)、肝脏(L)和胸腺(T)组织或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并“重新编程”人类来源的BLT小鼠,使其具有与人类相同的艾滋病毒感染和潜伏模式。然后,用腺相关病毒(AAV)作为载体,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即所谓的“基因魔剪”,转移到潜伏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源化BLT小鼠体内。两到四周后,在测试了小鼠的多种器官和组织后,他们发现艾滋病毒基因组已经被有效地切除了。

众所周知,艾滋病毒基因是“善变的”。胡的团队这次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用多目标基因编辑代替单一目标,以防止病毒逃逸。他们为艾滋病病毒的转录区和结构区设计了四个导向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将Cas9酶导向预定位置,实现多靶点切除,显著提高了艾滋病病毒的消除效率。使用“基因魔法剪刀”消灭艾滋病毒还有另一个主要优势:它不影响靶细胞的存活和功能,即“只杀死病毒,不杀死细胞”。

胡说,目前,基因编辑疗法还不能100%消除动物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但它可以显著减少潜伏病毒的数量,因此,它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结合将是一个有希望的艾滋病治疗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食物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

全文共 1333 字

+ 加入清单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唐明皇彻夜难眠的情景,也是很多“现代失眠人”的真实写照。彻夜难眠令人“痛苦”,服用安眠药又容易产生依赖性等副作用,如何解决?其实,饮食营养对于失眠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中华医学会营养分会主任委员鲁纯静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常失眠,不妨试试食疗。那么,你对食物睡眠质量密切相关了解吗?下面,小编来分享一些与之有关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鲁纯静介绍,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生理现象,中国传统医学也认为,“眠、食二者为养生要务”,睡眠减少、睡眠形式改变和丧失睡眠都有损身心健康。失眠是指经常性的入睡困难、彻夜不眠或睡眠中时常醒来、凌晨醒得过早等现象。如果长期持续下去,易陷入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失眠原因有很多种,除了心理抑郁、焦虑、紧张等因素,还可能和日常所吃的各种食物、饮料和药物有关。

研究发现,令人困倦的神经介质是血清素,脑神经元在制造血清素时,需要色氨酸。因此,适量食用富含色氨酸的食物,能更好地促进人脑分泌血清素,以利睡眠。很多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的色氨酸,如牛奶、酸奶、小米、全麦饼、核桃、葵花子等,水果中的香蕉、无花果、大枣、龙眼、葡萄柚、苹果、梨等,也含有较为丰富的色氨酸。晚餐时多吃这些食物,效果很好。

中医还认为,一些食物或药物有补心益脾、养血安神、镇惊之功效,可有效促进睡眠,如百合、桂圆、莲子、蜂蜜、小麦、银耳、枸杞、桑葚、灵芝和西洋参等,睡前食用或泡水饮用也能帮助你“做个好梦”。

烦躁失眠,多喝莲心茶

人们都认为“睡不着就是失眠”,其实,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不同类型的失眠者,有不同针对性的食疗方。鲁纯静介绍说,对于心火上炎、烦躁不眠者,可饮用莲心茶。以莲心2克,开水冲泡,当茶睡前饮用。莲心味苦性寒,有养生安神之功效,《中药大辞典》也记载它可治“夜寐多梦”。

阴虚不眠并有口干、干咳者,吃百合粥较合适。用生百合100克和粳米100克洗净,加水1000毫升煮至米烂,可时常食用。不但可以帮助入睡,减少噩梦,还有美容养颜的作用。

心脾两虚失眠者,可用龙眼30克、粳米50克、大枣2颗熬粥食用,效果较好。龙眼味甘、性温,补心益脑;粳米清热安神,大枣益脾养血,三者组合,可共奏益心神、和脾胃、安睡眠之功。

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睡眠不好,可在晚餐时吃些小米粥或牛奶燕麦片。小米是谷类中富含色氨酸的佼佼者,还兼有健脾、和胃、安眠等功效,熬煮成粥,也易吸收。而把燕麦片加入3倍牛奶中同煮15分钟,根据个人口味,还可加入少许白糖,不但安神,还能润肺通便。如果觉得燕麦片煮起来费时间,可以使用速溶燕麦片来代替。

此外,还有几个补中益气、生津除烦的食疗方,治失眠也有其独到之处。用枸杞15克、桑葚15克、桂圆适量,加水煮开,早晚各服用一次;灵芝取汁10克、糯米250克、小麦15克煮粥,晚餐食用,疗效甚佳。

如果你对老年失眠症的危害有哪些?治疗老人失眠的小偏方老年人必备安全知识?失眠状况现状调查:六成老年人普遍失眠?老年失眠原因是什么?如何调整?靠谱的老人失眠治疗方法物理治疗无副作用?老年失眠症是心理问题导致的吗?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老人失眠症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科学家发现几十种基因,对于人类进化具有关键作用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几十种基因,并相信它们可能在人类进化中发挥关键作用

一项研究使用最新的计算方法来预测基因序列或与基因活动相关的特定DNA模式。此前,科学家认为这些基因对许多生物有相似的影响,但它们被证实是人类独有的。

研究人员说,通过解释数百种不同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人类和黑猩猩之间的一些重要差异。该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研究人员调查并分析了几十个基因,这些基因为转录因子蛋白提供了指定的遗传密码。

该研究报告的作者、多伦多大学的萨姆·兰伯特说:“即使在相关物种中,也有一些转录因子不可忽视,它们会与新的序列结合。这意味着它们可能通过调节不同的基因而具有新的功能,这对物种多样性非常重要。”

该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新型软件,用于发现DNA转录因子结合区域之间的结构相似性,以及它们与相同或不同DNA基序的结合能力。

以前的研究试图以更广泛的方式实现这一点,比较所有的DNA结合区域。这项最新研究一次只关注一小部分地区,以获得更准确的观测结果。

通过观察关键氨基酸位置的差异,研究小组发现以前的研究试图以更广泛的方式实现这一点,比较所有的DNA结合区域。这项最新研究一次只关注一小部分地区,以获得更准确的观测结果。许多人类转录因子识别序列与其他动物的明显不同。尽管黑猩猩和人类有99%的基因相似,研究人员说只有几十种转录因子可能导致基因表达的显著差异。

兰伯特说:“我们认为这些分子差异可能是黑猩猩和人类之间某些差异的原因。”

研究人员强调,这项研究挑战了之前的结论,即几乎所有人类和果蝇的转录因子都与相同的基因序列结合。

唐纳利细胞和生物分子研究中心的蒂莫西·休斯教授说:“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转录因子在人类和果蝇之间结合了几乎相同的结构。”尽管有许多例子表明这些蛋白质在功能上是保守的,但这绝对不是公认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科学家发现一种基因变异可增加黑素瘤发病风险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国际团队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基因变异增加黑素瘤发病风险。新发现有助于医学界开发出防治这种恶性皮肤癌的更有效方法。

这项研究由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新一期《自然·遗传学》杂志上。研究人员对184名黑素瘤患者进行了基因测序,结果发现,名为POT1的基因如出现变异会显著增加患上黑素瘤的风险。

分析显示,该基因变异会抑制与之相应的蛋白质发挥作用,而这种蛋白质的主要功能就是保护染色体,防止其受损。皮肤癌等癌症与染色体受损有密切联系。

进一步研究发现,带有这种基因变异的家族出现白血病等其他类型癌症的几率也高于正常水平,这可能预示着该变异与其他类型癌症的患病风险也有关联。

参与研究的英国桑格研究所研究员戴维·亚当斯说,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对黑素瘤这种难治癌症进行风险筛查,未来还有望将这种基因变异作为治疗靶点,开发出有效的治疗方法。

黑素瘤是由于皮肤中的色素细胞发生病变而引起的一种癌症。据统计,最近30年全球黑素瘤发病率上升4倍,但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此前研究发现,黑素瘤发病风险与日光照射、皮肤类型和家族病史等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科学家首次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蜗牛壳线的方向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大多数蜗牛壳上螺纹的螺旋方向是向右的,但仍有几个方向向左。日本科学家第一次使用基因编辑工具Crispr修改了负责壳线螺旋方向的单个基因Lsdia1,从而使修改后的蜗牛出生时螺旋方向向左。

发表在《发展》杂志上的研究报告提供了蜗牛惯用手的遗传基础的确凿证据,这可能为解决惯用左手或惯用右手的生物学之谜提供线索。

这也有助于理解为什么每10,00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的内部器官发生了逆转——也就是说,身体的内部器官发生了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科学家发现83个和宇宙一样古老的超大质量黑洞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SlashGear报道,科学家已经发现了83个超大质量黑洞,几乎与已知宇宙一样古老。这项研究中的黑洞是由它们的亮度决定的——下图中的红点。每一个点都是一个超级明亮的活跃能量核心,形成一个超大质量黑洞。气体聚集在中心。

负责本周报告的团队使用了三台大型望远镜。这些望远镜是斯巴鲁望远镜;智利的双子座南站望远镜和西班牙在拉帕尔马岛的大望远镜。他们使用高速扫描数据来观察黑洞活动的潜在候选者。

超级超级超级相机是日本国家天文台斯巴鲁望远镜的一部分。

这些超大质量黑洞大约有130亿年历史。目前对大爆炸的估计设定在大约133亿年前,而地球形成于大约45亿年前。这使得这些密度最大的天体在我们的宇宙第一次膨胀后仅约3亿年。

下面你会看到艺术家对超大质量黑洞的印象——类星体,它们从中心发出大量的光和能量。这张照片是由林佳树松冈提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科学家发现河鱼心脏自愈基因 人类心脏病治疗有望迎来新突破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研究地图

它们中的一些会被季节性洪水冲进洞穴,然后在洪水消退后永远被困在里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进化到失去视力和色素沉着。与此同时,洞穴外河流中的同源种群保持不变。

有趣的是,在玛蒂尔达·莫梅尔斯蒂格博士的领导下,牛津大学的研究小组在检查后发现:

对现代河流中的阿斯特雅那克斯墨西卡努斯进行了检查,发现它能够在心脏受损后重新出现心脏组织。但是洞穴中的盲人不能做到这一点。

有鉴于此,研究人员分析并比较了穴居鱼和河鱼的遗传基因,发现这两种基因lrrc10和caveolin在河鱼中更为活跃。

人类中,lrrc10与心脏病如“扩张型心肌病”有关。

小鼠实验表明,该基因在心脏细胞的每一次收缩和跳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然后,该小组对斑马鱼进行了实验,斑马鱼经常被用于科学研究。

这种鱼还能在心肌损伤后重新激活心脏。但是当研究人员灭活lrrc10基因时,斑马鱼实际上失去了这种能力。

基于这一发现,科学家有望攻克类似的基因疗法来帮助人类从心脏病发作中恢复过来。

科学家表示,现在真正的挑战是将修复心脏损伤的鱼类基因与人类进行比较。然而,通过比较河鱼和穴居鱼,我们已经能够分离出负责心脏再生的基因。

尽管这项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我们对这些非凡的鱼类和改变心脏受损者生活质量的潜力感到非常兴奋。

这项研究的细节已经发表在最近的《细胞报告》杂志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基因被科学家发现了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8月4日,中国科学家在英国期刊《自然》的子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报道,他们发现了一种关键基因,这种基因可以调节水稻的“理想株型”,并有可能提高其产量,这将有助于未来培育产量更高的水稻品种。

20世纪70年代,日本科学家提出了理想株型水稻的理论。20世纪90年代,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实践中应用并发展了这一技术,培育了一些在株型和产量上有突破性改进的新水稻品系。近年来,随着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一些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基因相继被克隆,但水稻理想株型育种的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楚。

为此,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付向东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千千领导的团队,在将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的理想株型新品系与中国水稻品种春江06杂交后,根据后代的遗传信息,成功地分离克隆了一个关键基因NPT1。

根据该团队的介绍,NPT1可以调节水稻的理想株型,并有可能提高其产量。将该基因和其他等位基因DEP1导入中国现有的高产水稻品种后,在现有产量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

傅向东告诉新华社:“我不知道到底是哪个基因控制限制了理想株型育种的推广。现在,我们知道了NPT1基因的功能,这将为育种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从而更容易培育高产水稻品种。”

傅向东表示,该团队已经开始与负责繁殖的专业人士合作。预计2-3年后将培育高产水稻新品种,未来可能开展国际合作,将相关技术推广到更多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科学家新发现6个麻风易感基因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科学家通过对8313名麻风病人和16017名健康对照的研究,发现了6个新的麻风易感基因。到目前为止,中国科学家已经发现了18个麻风病易感基因。

本研究由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皮肤性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员张福仁牵头,历时4年,先后与哈佛医学院、远大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6家国内外机构合作完成。这一原创成果于3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上。

据了解,基于已定位的18个易感基因位点,张福仁团队构建了麻风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临床应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75%以上。2014年,研究小组在山东省选定了10个麻风流行的县市,并建立了一个麻风风险模型临床疗效测试的现场队列,其中包括2000名受影响的麻风患者和10000名密切接触的麻风患者。2015年,这项工作将在其他10个县市继续进行。

“风险模型和现场队列的建立使麻风病的症状前诊断成为可能,也是将科学发现转化为实用技术的第一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和麻风病控制中心执行副主任张国成说。

据报道,该研究不仅发现了6个新的麻风易感基因,还揭示了这些基因位点在感染性疾病和免疫/炎症性疾病中的多价效应,并发现内源性感染在这两种疾病的发生和识别中起着相似的作用,但随后的免疫反应在两者之间是相反的。

这意味着强烈的免疫或炎症反应可以有效抵抗病原菌的入侵,但增加了免疫/炎症疾病的风险。“麻风病人不会有炎症性疾病。如果你得了炎性疾病,你就不会得麻风病。”张福仁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科学家发现了决定发色的基因

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已经确定了124个决定人类头发颜色的基因。先前的研究表明,这一特性是由基因控制的。这是人类第一次准确地识别特定的基因。这不仅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基因组,也使科学家能够更好地了解皮肤、睾丸、卵巢癌和其他疾病。

我们可能不会经常想到头发,但它在我们的外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是众所周知的。头发的颜色(和肤色一样)是由两种黑色素决定的。我们已经知道黑色素的产生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97%的颜色变化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我们不知道哪个基因承担主要责任。现在皮罗·希西、曼弗雷德·凯瑟和他们的同事认为他们找到了答案。

科学家分析了30万欧洲人的DNA数据,包括黑头发、金发、黑棕色头发、亮棕色头发和红头发。通过比较他们的头发颜色和遗传信息,科学家们能够识别负责头发颜色的基因,其中100个负责头发颜色的基因以前是未知的。伦敦国王学院的首席作者蒂姆·斯佩克特教授说:“我们的工作是通过展示在进化过程中与发色有关的基因对外部环境甚至社会的适应和进化,来理解是什么导致了人类外貌的多样性。我们发现女性的头发比男性的更漂亮,这反映了文化和性别偏好对我们基因和生理塑造的重要性。”

有趣的是,这项研究也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一些影响头发颜色的基因也与各种类型的癌症有关,而另一些与肠道疾病如克罗恩病有关。

斯佩克特补充道:“这项工作将影响许多领域,如生物学和医学。作为历史上最大的生色基因研究,它将提高我们对黑色素和其他疾病的认识。”

此外,这些发现在法医分析中也非常有用。除了提高我们对植物中人类毛发颜色基因的理解,它们还能准确地提供DNA样本中毛发颜色的预测结果。换句话说,法医科学家也许有一天能够仅仅根据DNA来判断一个人的自然发色。

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已经准确地预测了黑色头发和红色头发,但是识别金色头发和棕色头发相当困难。该小组还认为,一般来说,女性的头发颜色比男性的更亮,这表明性别和头发颜色之间有联系。

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