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长时间睡眠【汇集五篇】

人体排毒时间表是指一天24小时可分为不同时段,由不同器官来执行不同的人体功能。人体五脏六腑排毒时间大概是怎样的?

浏览

6697

文章

5

篇1:最科学的睡眠时间是什么时候

全文共 962 字

+ 加入清单

专家分析:人体正常的睡眠时间为5到10小时,成年人平均每晚睡7.5小时。每一百人中约有1到2人每晚只需睡5小时,其它少数人则需睡10小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多数时间里,睡眠质量达不到自身的实际需要。研究发现,那些被允许想睡多久就睡多久的自愿者总是要花一个或几个小时才能入睡。对于睡眠时间的长短,没有统一的说法。因人而异可以分为长睡眠型(8小时左右)和短睡眠型(6小时左右),其实4-10小时都属于正常范围,主要以第二天醒后精神饱满程度为准。

“8小时睡眠”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健康之道,但日本一项10万人参加、历时10年的大规模跟踪调查表明,每天睡7小时的人最长寿。日本名古屋大学副教授玉腰晓子等人在最新一期美国睡眠协会会刊上撰文说,不论男女,每天睡7小时最合适,睡得越多死亡率越高,睡得越少死亡率也越高。在这10年中,每天睡7小时的人死亡率最低;每天睡眠时间在4小时以下的人比睡7小时的人,男性死亡率高62%,女性高60%;每天睡10小时以上的人比保持7小时睡眠的人,男性死亡率高73%,女性高92%;另外,8小时睡眠的男性死亡率也比7小时睡眠的男性高11%,女性高23%。

不同的人,其睡眠习惯也不一样。根据入睡时间和起床时间,睡眠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1)早睡早起型,晚上10点前上床,早上5点左右起床,是一种被认为最健康的睡眠模式。这种睡眠模式的人,中午前精神特别好,下午稍差,晚上最差。如果中午适当午睡,将一天精力充沛。

2)早睡晚起型,晚上10点前上床,早上7点以后起床。这种睡眠模式的人,由于睡眠时间长,入睡较迟,熟睡时间相对较短,整夜的睡眠比较浅,不能熟睡。白天精神好,但是到了傍晚后精神明显变差。

3)晚睡早起型,深夜12点以后上床,早上6点左右起床。这种睡眠模式的人,容易入睡,睡得也很熟。白天的精力不如晚上,喜欢在夜里从事各种工作活动。

4)晚睡晚起型,夜猫型,深夜12点以后上床,早上9点以后起床。这种睡眠模式的人,多数有睡眠不足的感觉,上午会感到头脑不清,下午会稍好转。

睡眠的类型,主要都是长期的生活及工作安排培养起来的,它不存在明显的好坏差别,主要因人而异,只要能保持充分的精力进行工作生活就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你每天都精神不振,那么你的睡眠类型可能就有问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你可以改变现在有问题的睡眠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研究发现:吃肉多的人睡眠时间长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洛杉矶大学的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饮食和环境决定哺乳动物的睡眠需求量。这一发现为研究人类的睡眠规律提供了新依据。

一般食肉动物比食草动物的睡眠时间长,杂食动物则介于两者之间。比如,狮子每天要睡15—20个小时,而长颈鹿几个星期里可能都不打个5分钟的盹。

洛杉矶大学的西格尔博士研究了60种哺乳动物的睡眠习惯后,发现饮食和环境决定了不同种类动物的睡眠需求量。比如,狮子猎到羚羊,吃掉它就能摄取足够一天消耗的能量,没必要再找食,剩下的时间就能睡觉,消化食物并补充体力。而长颈鹿每天要吃60公斤植物,才能摄取足够的能量和营养;它还必须时刻保持警觉,因此每次只能睡5分钟。

西格尔博士还发现,在人类身上也存在“吃肉多者,睡眠时间长”的现象。他对此的解释是,吃肉多的人,能够一次摄取更多能量,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这使其能放心地睡很久。

此外,人类与其他杂食性哺乳动物相比,睡眠时间较短,一般每天需要睡7—8小时。西格尔博士认为,这是因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晚睡早起比爱睡觉更符合进化规律。晚睡早起的人用于与别人沟通、学习生存技能的时间和机会更多。这种优胜劣汰的进化规律造成了有些人睡眠时间较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科学睡眠时间 养成科学睡眠好习惯

全文共 2907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压力的增大,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睡眠问题。可是,你知道科学的睡眠时间是多久吗?在你睡眠不好的时候,你知道该如何调节吗?下面小编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睡眠的知识。

科学睡眠时间

健康睡眠时间为6~8小时

专家认为人们每天的健康睡眠时间为:成年人:6~8小时是其所需的标准睡眠时间。老年人:5~6个小时,青少9小时左右。

睡眠时间多少最健康,还需要依据自身的情况来确定。判断自己的健康睡眠时间的标准,应该以第二天不会感到身体疲乏、感觉精力充沛来判定。

睡的越久越健康

睡眠不足的危害有目共睹。人可以坚持一周不进食,但没办法持续一周不睡觉。即使只是一次熬夜,也会给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带来毁灭性打击。可是睡的越久就越好吗?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一个常见的问题足以证明:有些人经常利用星期天的时间来补觉,可是一觉睡到下午起床,不是头晕不清醒,就是精神状态很差。其实在睡眠时间的问题上,应该因人而异。

相比“量”,睡眠其实更重“质”。深度睡眠是睡眠的“精华”,也决定着睡眠质量。在深度睡眠中,大脑能够获得充分休息,带来稳定情绪、恢复精力的效果;同时,身体也在大量进行细胞更新,并产生增强抗病能力的抗体。可以说,人体是在深度睡眠期来集中执行“自我修复”功能的。那如何才能获得良好的深度睡眠呢?睡姿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睡眠不好如何调理

适当放松自己

人的睡眠分为生理睡眠和心理睡眠两个阶段。生理睡眠就是指人每天的睡眠时间若有达到3.5个小时,就完全可以满足人体的需要。而心理睡眠就是人的潜意识对睡眠的一种满足感。所以临睡前越放松越好,不要担心自己今天可能还只是睡三四个小时,担心睡眠不足影响第二天的工作。

不要太计较睡眠的量

睡眠量的要求是因人而异的,而且不同年龄的人也不一样,年龄愈小,睡眠量需要愈多,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会逐渐减少。一个人一天并非一定要睡上8个或7个小时,合理的睡眠量应以能解除疲劳,保持精神愉快,能很好地进行一天的工作与学习为标准。相反,如果对睡眠的量过分计较,常因少睡半小时而心神不定,对"睡个好觉"只能是有害无益。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晚餐不要吃得太饱,或空腹睡觉,这二种情况都会影响人的睡眠。临睡前吃点奶制品或喝一杯牛奶有助于睡眠。睡前忌饮大量含酒精的饮料包括啤酒及其它酒类,它们虽然能促使人入睡,但会影响睡眠质量;当酒精的安神功效过去后,你就会立刻醒过来。此外,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茶、可乐饮料及巧克力,因对人的大脑神经能产生兴奋作用,睡前最好不要饮用。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制造良好的睡眠氛围,让自己有意识入睡。枕头和床是保证睡眠的重要条件,为了预防白领失眠,最好选择木板床,枕头度的高度要始终,科学的枕头高度应为6―9厘米。另外,卧室里也不要摆放嘀嗒作响的闹钟,适合卧室放的是电子钟。。

采用合理的睡姿

人最好的睡眠姿势为侧睡:仰睡或者趴着睡都是会让自己的呼吸道不顺畅,侧睡时,松弛的肌肉会倾向一边,不容易堵住呼吸道。

右侧睡给心脏的压力确实较小,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说法。右侧睡给心脏的压力确实较小,适合高血压患者和准妈妈们,但却也更容易造成胃反酸和皮肤下垂。

仰睡是很多医生推荐的睡姿,其能够更好维持脊椎的自然弧度,适合有颈椎或脊椎病痛的人,但仰面朝上的姿势却会加重打鼾。

俯睡是最不健康的睡姿,会给肌肉造成额外的压力,但却能缓解打鼾,还是不少人已经养成习惯的睡姿。

不良睡姿会造成骨骼变形、肌肉紧张、血液循环不畅,感觉不舒适的身体会发出信号提示“睡的不对,起来重睡”,造成睡眠中的“辗转反侧”,阻碍了深度睡眠的进行,还有可能给第二天带来肢体麻木、关节疼痛的症状。

那到底什么样的睡姿才最健康?答案是——因人制宜,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睡姿。但是,人在睡眠中会不自觉更换睡姿,强行控制睡姿只能更让人睡不着。这时候就要从床品方面着手调节了。

让床只发挥睡眠的功能

不要让床成为你学习、工作的场所。躺在床上看书、看报,或谈些兴奋性的话题,会削弱床与睡眠的直接联系。一个良好的睡眠者,往往是"头一挨着枕头就能入睡",这是因为他长期以来只让床发挥单一睡眠功能的结果,以至于形成了条件反射。

顺应生物钟

如果我们每天准时起床,定时去迎接每天早晨的阳光,那么你的生物钟就会准时运转。研究表明,这是提高睡眠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影响生物钟的运行的因素之一是体温。研究证明,人的体温波动对生物钟的节律有很大的影响。人的体温下降就容易引起睡意,这是利用体温调节生物钟的有效方法。如果体温调节失控,就会引起睡眠生物钟发生紊乱。控制体温的方法很多,例如睡前洗澡,或睡前做20分钟的有氧运动等,睡觉的时候体温就会有所下降。形成习惯之后,人就会按时入睡。生物钟是不能轻易破坏的,千万不要在星期六、星期天晚上不睡,白天不起,破坏了自己的生物钟。

别做激烈运动

记得睡前不要做太过剧烈的运,因为会使身体太过兴奋而难以入眠。可以在睡前作一些简单的伸展运或瑜珈,可以让你松弛肌肉,纾解紧绷情绪。伸展肌肉几秒钟,然后再放松,这有助于纾解压力,放松后的筋骨能让你更容易进入梦乡。

温馨提醒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现代医学家证实,安眠药已经不适用于调节睡眠的良药了。安眠药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因为安眠药并不针对导致你失眠的原因!所有的安眠类药物,只是针对你无法入睡这个现象去治疗,而不是根除导致你失眠的那些行为和想法。

促进睡眠的食物

核桃

核桃富含脂肪、蛋白质、卵磷脂和微量元素,其中脂肪和蛋白质是大脑最好的营养物质,有治疗神经衰弱、健忘、失眠、多梦等作用,故有“健脑之神”的美誉。

葵花子

葵花子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可调节新陈代谢,改善脑细胞抑制机能,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晚餐后吃一点儿葵花子,还可以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利于消食化滞,帮助睡眠。

莲子

莲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有良好的滋补作用。莲子去皮、去心后称为莲肉,具有养心、补脾和益肾等功效。生用补心脾,熟用厚肠胃,治心悸、失眠、脾虚、腹泻等症。莲子心带有苦味,善治心神不宁,对少眠多梦的宝宝有效。

百合

百合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不仅有良好的营养滋补作用,而且有润肺、止咳、调节免疫的功效。药理研究证明,百合能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黄花菜

又叫金针菜、忘忧草,性甘凉,有清利湿热、退黄利水、凉血等功效。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和“阴阳消长”理论,黄花菜有昼开夜合的特性,能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与人们日落而寝、日出而作的生活规律同步。临床应用也证实,金针菜有安眠功效,是一种上乘的促眠营养食品。

莴苣

莴苣中的汁液含有一种类似鸦片的物质,叫做莴苣苦素,晚上吃能帮助宝宝安眠和放松。

小白菜和卷心菜这两种蔬菜含丰富的镁,镁有助于放松宝宝的肌肉和神经。

大枣

红枣营养丰富,含糖量高,维生素c、蛋白质和铁的含量是百果之冠。红枣性平味甘,有养胃健脾、益气安神的功效。

总结:调查表明,现代人的睡眠质量很不好,这和生活环境和生活规律有很大关系。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这些关于睡眠的知识,你了解了吗?只有按照科学的睡眠方法睡眠才能保证人体健康。在以后的生活中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持科学的睡眠习惯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研究表明人们戒烟后仍对基因构成持续性影响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科学新闻网站的报道,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吸烟将在人类DNA甲基化结构上形成历史“足迹”,并将对人类基因产生长期影响。最新的研究报告发表在最近出版的期刊《循环:心血管基因》上。

吸烟是世界上可预防的死亡原因。尽管许多国家大力提倡戒烟活动,并制定了相关的反吸烟法规,但吸烟者的人数已显著减少。然而,这项研究表明,尽管戒烟已有几十年,但前吸烟者仍将面临长期的疾病危机,包括一些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中风。

然而,科学家并不清楚这些长期疾病影响的分子机制。先前对与冠心病和肺病相关的DNA甲基化的研究表明,它们在未来的疾病征兆中发挥重要作用。斯蒂芬妮·伦敦,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传染病部的副主任,带领一个研究小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从测试者那里采集血样进行DNA甲基化荟萃分析。

研究人员比较了当前吸烟者、以前吸烟者和不吸烟者的DNA甲基化,并得出四个结论:与吸烟相关的DNA甲基化与7000多个人类基因相关,占人类基因的三分之一;对于那些戒烟的人来说,在他们戒烟5年后,他们的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将回到从不吸烟的状态。尽管戒烟已有30年,但人体内仍有一些DNA甲基化。DNA甲基化与许多由吸烟引起的疾病有关,如心血管疾病和一些癌症。

斯蒂芬妮博士和研究小组的同事认为,一些持续的DNA甲基化仍然会影响吸烟者,即使他们成功戒烟,未来仍可能有一些疾病。通过这项与吸烟相关的DNA甲基化研究,有助于形成生物标志物来评估患者的吸烟史,并有可能形成新的治疗方案。

斯蒂芬妮说:“这项研究的结果非常重要,因为DNA甲基化是调节基因表达和影响基因激活的机制之一,而基因激活与吸烟相关疾病的形成密切相关。同样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发现,在人们戒烟后,吸烟仍然会对人类的DNA造成有害的影响。”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哈佛医学院的罗比·乔哈尼斯博士说:“我们的研究发现,吸烟对人体的分子机制有持续的影响,这种影响持续了30多年。好消息是,一旦你戒烟5年,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将回到非吸烟状态,这意味着人体将试图自我治疗,恢复吸烟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调查了11万人的研究表明:穷人更易因睡眠不足致心脏病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据国外媒体报道,瑞士洛桑社会与预防医学大学的研究小组在《心血管研究》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是弱势群体患心脏病几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这项研究收集了来自八个欧洲国家的数据,共有111,205名参与者。根据父亲和个人的职业和社会经济地位,这项研究分为三类:低、中、高。参与者的冠心病和中风病史可以从临床评估、病历和自我报告中获得。

参与者报告了每晚的平均睡眠时间,分为正常睡眠时间(6-8.5小时)、短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和长睡眠时间(超过8.5小时)。

研究发现,对于弱势男性群体来说,因职业缺乏睡眠时间而导致冠心病的概率为13.4%。与男性相比,弱势妇女群体的职业和睡眠时间之间的关系较弱,但她们将低薪体力劳动与家庭责任结合在一起,这将对睡眠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人员指出,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睡眠不足有许多原因:他们从事多种工作,轮班工作,生活在嘈杂的环境中,并且有更大的情感和经济压力。

一项对110,000人的研究表明,穷人更有可能因睡眠不足而患心脏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