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秦国为什么姓赢(热门20篇)

在我国历史上,周朝时期曾经有一个秦国,这个秦国是一个诸侯国,那么秦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浏览

1846

文章

120

篇1:如果没有王翦,秦国还能不能统一?

全文共 1403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已然是历史事实,秦国在十年之内,灭掉六国,自己一家独大,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不得不说,那些灭掉六国的大将是劳苦功高。六国之中,有五个国家竟然都是王翦王贲父子带兵灭掉的,可以说,王翦绝对是秦国统一之路上非常强大的助力。那么,如果没有他们,秦国最终是否还能统一呢?

王翦,是战国末期秦国人,更是秦国一位非常杰出的军事家,他自幼喜好兵法,长大之后投身军营,从最小的兵卒做起。那个时候他碰到的秦国将领是白起,白起很欣赏他的能力,将他推荐给了秦昭襄王,甚至还有将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的心思。由此可见,王翦的才能究竟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地步。他与后来的蒙恬不一样,蒙恬是世代效忠秦国的蒙家后人,自幼就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但他所有的一切,基本上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挣来的。

能够挣到这些家业,那么自己的后代自然也就又了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他的儿子王贲,和他一样,都是秦始皇兼并六国的最大功臣。

王贲,王翦之子,身为战国末期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的儿子,王贲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他夺取楚国城池,灭魏国,灭燕国,之后消灭赵国的残余势力,又和李信一起灭齐国,可以说,王贲作为一个“将二代”,能够拥有这样的功绩,比起其他很多人,都不知好了多少倍了。

父子二人都是秦国在灭六国的战场上极其重要的力量,除了最先灭掉的韩国,其余五国都是被他们所灭。那么,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假设,如果历史上没有王翦这个人,自然也就不会有王贲,在这种情况之下,秦国是不是还能够统一天下呢?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可以说,就算没有王翦王贲,秦国最终还是会成为统一天下的最后的赢家。为什么呢?

秦国能够一统六国,原本就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可以说,这是一盘很大的棋局,是一个跨越了几代人的大计划。秦国原本只是一个小国,但是在六百年的历史中,先后进行了三次强国的变法,要知道,变法是非常残酷的事情,一定会对原本拥有利益和权力的人有所损伤,甚至会对他们造成灭顶之灾,他们是会起来反抗的,也许一两个还不能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他们联起手来合力抵制,那就真的是后果不堪设想了。这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了。

商鞅的结局,很多人都知道,五马分尸,车裂而死。想想都觉得可怕,在整个秦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功臣,但是却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但是又能怎么办呢,如果秦孝公临死之前下令把商鞅保护得好好的,那么,那些受变法影响失去原本的利益的人,他们就会更加抵触变法,秦孝公活着的时候还能挡一挡,一旦死了,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所以说,商鞅的死,商鞅这样的死法,是必然的,只要秦国想要强大,想要一统天下。

后期的秦国君主,基本上每一代都在为着这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不得不说,秦国君主们的意志力真的是很强大,历经数代,百年的历史,都能够如此坚定。反观其他国家,很多都是前期站上了高处,后面就越来越弱,最可笑的甚至还有楚怀王这样的,先是被秦国张仪骗了一次,不仅损失了齐国这个朋友,而且说好的六百里地只拿到了六里,不服气啊,出兵攻打秦国,结果还是被迫割地求和。但是,这一次之后,楚怀王居然又一次被骗,这一回,可是直接把自己的命都送出去了。

秦国变法使得国力强盛,尤其是军功制度,使得士兵们斗志昂扬,各种水利工程修建起来,一点一点的积攒下来,到了秦始皇时期,统一天下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就算没有王翦,还会有其他人,就算能力不如王翦,统一也只是时间问题,最终的趋势,还是不会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秦国统一六国具备哪一些主要的优势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地理位置,当时农业的发展还有人才的聚集。凭借着这三个优势可以达到进可攻退可守的作用,因为拥有充足的粮草,必然就是为所不惧。最关键的是商鞅变法,使得所有的战士都能够勇往杀敌,是因为无所畏惧。

秦国地理位置

位置的中心在关中平原,西南部位直接连接巴蜀。东北部位就会和魏国以及赵国彼此连接,正东的位置是韩国,韩国是一个芝麻大小一般的地方。东南的地方又可以和楚国所连接。从这里就可以发现,秦国在地理位置上还是会具备一定的优势。如此地理位置就可以让军队拥有更多的优势,可以进可攻,退可守、或许在地理位置上的正确分布才能够有机会一统天下。

农业的发展

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谁都知道。在当时战斗的过程中粮草是非常重要的。诸葛亮先生在当时北伐过程中之所以失败,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充足的粮草储备。秦朝期间农业一直会出现明显的干旱现象,所以就必须要发展水利,因此秦国一直都在不停的注重于灌溉工程。只有拥有粮草储备,才能够拥有着充足的特点。在选择出兵打仗过程中,才能够让大家更加有底气,能够轻松的解决一切的问题。

人才的汇集

这里也说到一些国家的大人物,一个是范睢,一个是商鞅。先来说一下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就能够起到积极性的效果。通过变法就能够使得军队拥有更好的世袭制度。这就意味着如果父亲在作战的过程中面临死亡,无需过于的担心自己的子孙,照样还是可以继承功劳,可以继续的去领取一些抚恤金。这一个设定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所有的战士在战场上都会勇往杀敌,根本就不怕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秦国灭其他五国的时候,为何齐国没有管呢?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灭五国的时候,齐国为什么不出手帮助?

其实齐国的国力早就已经受到影响,根本就没有称霸的能力,而且对于这几个国家也并不是说没有怨恨,也就是因为如此,所以根本就不可能会管。

进入到战国中后期对于齐国来说也并不是和其他的5个国家一直都保持疏远。在进入到战国这个历史阶段,结果也曾经参与到联合进攻的战争中,自从五国讨伐之后,结果也没有选择和山东五国保持联合。赵国缺少粮食的供应,所以就向齐国救援,但是很快就遭遇到了拒绝,等到秦始皇消灭5个国家时,结果自然就会选择袖手旁观。

结果之所以没有去选择救援,也会有很多的原因在进入到战国末期,秦始皇嬴政在其他人的协助之下,也早就已经制定了各种不一样的策略,然后选择逐个的突破。秦国本身就是一个强势的国家,秦国在此时也会选择笼络和嗜好,根据目前的史料记载。中国知道对方比较贪财,所以马上就选择派人送去一些重金。后胜的一些宾客,还有一些奴婢也同样会收受金钱,所以就会选择共同的劝说,不要出兵,能够有效促进齐国一直保持一种比较中立的态度。

仅仅是丞相的劝阻,显然并不是齐国能够有效保持中立的原因,对于齐国来说,五国伐齐也是自己不愿意去救这5个国家的主要原因。在五国伐齐之前,齐国是一个非常实力出众的国家能够有效战胜其他的一些国家,甚至也能够有效起到震慑的作用,但是在经过我国联合进攻之后,险些就直接灭掉了齐国。

齐国的国力在受损之后,再也没有任何的机会称霸,所以对于这几个国家怎么可能会没有任何的怨恨?如果不是这5个国家联合起来也根本就不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个情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看到秦国决定灭掉这些国家,自然心中也会有一些关系,这其实就是用来有效起到离间的一个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秦国的首都在哪里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首都位于咸阳,古称雍城、栎阳。

秦国,是周朝时建立于我国西北地区的诸侯国,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以泾阳、南郑、栎阳、雍城、成都等为其主要城市,秦的国号发源于地名,因为在西周时期作为秦人首领的秦非子为周王室养马有功,从而被周孝王封在秦地,因此“秦”便成为他们的族称。

而建立了秦国,也依旧将其称为“嬴秦”,后来秦被周王室正式分为诸侯国时,“秦”也就此成为国号,一直延续至秦始皇一统六国。

咸阳为陕西省地级市,我国大地原点所在地,因秦在此建都而被称为“天下第一帝都”,曾先后被誉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楚国秦国都是周王分封,为什么被称为蛮夷?

全文共 1436 字

+ 加入清单

楚国和周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可以算是大国了,楚国地盘非常大,而秦国实力强悍,都是不容小视的国家之一,而且这两个国家都有一些共同点,他们都被中原各国看作是蛮夷之国,但是,他们同样也都是周王分封的封国,为何会被这样称呼呢?这与楚国和秦国的什么样的历史有关系,为何会有这样的看法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它们出身低,分封晚

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实行分封制,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为诸侯。周武王和周公共分封了三百多个诸侯国,其中七成以上都是姬姓诸侯国,比如鲁国,燕国,晋国等,齐国则是功臣姜太公的封地。

相比以上各类诸侯国,楚国和秦国的统治者的出身比较低,获得分封的时间也比较晚。

楚国统治者虽然宣称是高阳氏(黄帝之孙)的后裔,但已经流落南方荒蛮之地数百年。楚国建立国家的时间比周朝还早一些,但直到周成王时期,楚国首领熊绎拿着桃木弓和棘枝箭侍奉周天子,替天子驱邪除灾,才获得周成王的承认,被封为“子爵”。

秦之先人也是高阳之后,因助禹治水有功,舜赐姓嬴氏。周孝王时,赐秦地为封邑,方圆五十里,号为秦嬴。秦庄公时,因征伐西戎有功,被周宣王封为西垂大夫。

公元前771年,犬戎和申侯攻杀周幽王时,秦襄公出兵救周,并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被周平王封为伯爵,赐给岐(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以西之地,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国。

平心而论,楚和秦的出身并不低,而且很高贵,他们都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周王的赏赐,比那些无功而受禄的周王亲戚们牛多了。

但是,当时的姬姓诸侯国数量占绝对多数,他们都很有优越感。他们的君主看秦国楚国,就跟后世王朝的皇亲国戚看待一般官吏没啥区别。他们看不起秦、楚,认为它们是蛮夷也就很好理解了。2、位于蛮夷之地

姬姓诸侯国大多被分封在中原的肥沃之地,生活比较滋润。外姓诸侯大多被分封在边缘之地,土地贫瘠,还要负责与夷狄打仗,保卫王室。

秦国被封在岐山以西,与西戎诸部相邻,秦国的职责就是与西戎作战,秦襄公后来就在与西戎作战时战死沙场。最终,秦国吞并了西戎,拓地千里。

秦国吞并西戎是为周朝做贡献,永久解决了西部边患。但这样一来,秦国大部分土地就是蛮夷之地。中原各国就把秦国当成夷狄之国。

楚国则是在南边吞并周边小国,成为南方最大的国家。楚国的地盘大部分位于南方,远离中原,因此也被中原各国成为蛮夷。

当然,楚国在攻打一些小诸侯国的时候也自称蛮夷。3、中原国家掌握话语权

从上面我们也可以看出,秦国和楚国虽然地盘大,军事力量也比较强大,但是并没有什么话语权。中原各国基本由齐国、晋国等霸主国家说了算。

霸主国家带领一帮小弟,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不管是共同抵御楚国还是进攻秦国,都是名正言顺。4、诸侯国利益

西周时期,虽然周天子分封了几百个诸侯国,但是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还有数百个没有经过周王分封的土著国家。

从西周到战国前期,周朝的诸侯国一直在组织联军攻打这些“夷狄”国家,直到战国中期,“夷狄”国家基本已不复存在,全都并入了中原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攻打夷狄之国是最名正言顺的。

春秋时期,齐国称霸40年,其余时间基本都是晋国在称霸。而晋国与秦国和楚国关系都不怎么好,秦晋、晋楚之间多次爆发战争。

晋国与姬姓诸侯国,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又拥有很多小弟,掌握国际话语权。晋国极其同盟为了在与楚国、秦国的战争中获得更多道义支持,自然就把秦国和楚国称为夷狄之国。

总结一下,秦楚之所以被称为夷狄之国,最主要原因是他们是强大的后发国家,且经常和中原霸主齐国和晋国爆发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秦国统一全国后统一货币的名称为 秦朝统一货币名称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统一全国后统一货币名称为秦半两。“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秦始皇在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是一种普遍容易接受的观点。但也有人认为,圆形方孔是生产、加工的需要,是便于携带、流通和储藏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科学的制式)。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是由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秦国为什么能够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真正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秦国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秦国可以说是古代很出名的一个国家了,秦国的皇帝秦始皇俗称嬴政,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不过,总体来说,应该还是功大于过,当然了,对于秦国,小编觉得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有的人说秦始皇做了很多错事,比如焚书坑书,秦始皇下令进行焚书坑儒的时候,可以说是烧毁了很多的文化,烧毁了很多的历史记录,当然了,还有秦始皇大建阿房宫,修建自己的陵墓等等,可以说,从开始登基秦始皇就在修建自己的陵墓了。小编详细很多的人应该都是知道兵马俑的。兵马俑就是秦始皇其中一部分的陪葬品。兵马俑并不是活人俑,兵马俑是按照人的模样去雕刻的,非常的精致,那么,小编看到有不少的人也是在问小编,秦国为什么能够消灭六国一统天下呢?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秦国,秦国的皇帝是秦始皇,秦始皇可以说是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了,当然了,小编觉得秦始皇还是非常的厉害的,其实,秦始皇能够一统六国也是有历史依据的,毕竟当时,秦国的兵力,政治,军事还是非常的强大的。

秦始皇把所有的权利集中在自己的手中,当时的秦始皇拥有最高的权利,当然了,秦国也能够协调的处理各国之间的问题和纠纷。

总而言之,能够取得胜利都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当时的军事,政治的强大也给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始皇修筑的长城也是一项功不可没的事情。

小编觉得秦始皇还是非常了不起的,从所有的事情来看,秦始皇的种种表现应该是功大于过的。不知道你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留言告诉小编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大秦赋郭开为何投降秦国 历史上郭开背叛赵偃了吗

全文共 2030 字

+ 加入清单

在《大秦赋》剧情当中,郭开是一个十足的小人,尽管他从小就跟随赵偃,也是帮助赵偃成功当上了赵王,但是郭开重利益,对他来说,就算不是赵偃,而是别人,只要能给他足够的利益,就能够利用他成事。而在《大秦赋》的剧情中,郭开也是因为利益,投降秦国。那在历史上,郭开真的背叛了赵偃了吗?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郭开背叛赵偃了吗

在观看《大秦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赵国一直和秦国是世仇,当年赵国四十万降卒被白起坑杀,故而两国积怨已久,仇恨不断。但是,当赵王偃这个小人借助郭开谋夺王位以后,两个人狼狈为奸,胡作非为,本应该惺惺相惜。然而,这个郭开最后又背叛赵国,投降秦国。其实历史上有过很多类似的例子,但凡贪财者,必然是贪生怕死之辈居多。具体情况,且看下文细细道来。

首先,贪财者已经背离道德底线,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孔子曾经说过,人而无德,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一旦失去道德底线,那么就有可能做出很多没有底线的事情,这样的人很难承担大任。当然,人一旦作恶,打开潘多拉魔盒之后,可能就会陷入到恶性循环,一发不可收拾。因此个人修养,明心见性最为关键。比如说剧中的郭开,原本在赵国得位不正,然后又大肆敛财,可谓是贪得无厌。试问聚集那么多财富所为何事?无非就是贪图享乐,流传子孙。因此,在眼看着一命呜呼的情况下,又怎么会在乎什么名节,投降秦国照样可以享乐人生。由此可见,叛变则是必然的。

想当年,明末清兵打到江南,大臣钱谦益准备投河而死,结果不敢死,柳如是问他为何?他说怕水太冷。尽管这样的传说未必可信,但是那些修身不正的人,在关键时候,很难下定决心做好一件事。那么钱谦益贪财吗?人家身居高位不缺钱,但是爱美色、喜欢风花雪月,还想要建功立业,施展抱负。欲求太多之人,必然是贪生怕死,很难做到舍生取义,剧中的郭开也是如此。

其次,人在恐惧的一瞬间,容易心理崩溃,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在日军侵华时期,大文人周作人本想着杀身报国,守住气节,但在惊吓之余,立马跑去找日本人充当汉奸。其实,在剧中郭开也是属于这种瞬间崩溃的状态,他在牢狱之中,面对死亡的威胁,一下子心态崩溃,瞬间就选择投降。

总而言之,贪欲太多,很多事情放不下,必然很难做出果决的决心。这一点郭开就和蔺相如差距很大,他经常面对强敌抱着必死决心,从而一次次冲破难关,化险为夷。2、郭开陷害忠良

郭开虽然没啥才华,但是馊主意确实不少,在他的“出谋划策”下,春平君被派往秦国为质,而在赵孝成王崩殂的第一时间,在郭开等人的鼓动下,赵偃即位为赵王,是为赵悼襄王。作为最忠实的狗腿子,赵悼襄王一即位,立即对郭开加官进爵,言听计从。

郭开恃宠而骄,在赵国朝堂内外胡作非为,而最有名的事迹的就是自毁长城,帮助秦国赶走廉颇和李牧这两员大将。

廉颇曾在一次宴会上当面骂过郭开,所以他对廉颇一直怀恨在心,在掌权后的第一时间便设计逼走了廉颇,后来,赵悼襄王想重新起用廉颇,便派宦官唐玖去见廉颇,郭开用重金向他行贿,让他在赵王面前诋毁廉颇。

唐玖给赵王带回的考察报告中有“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意思是说:“廉颇虽然年老,但饭量不减,然而他与臣会见时,不一会就去了三次厕所。”赵悼襄王由此认为廉颇年老无用,便不再召廉颇回国了。

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率兵攻赵,赵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兵迎战。李牧是赵国名将,曾多次率军击退匈奴和秦国的进攻,在赵国国内声望很高。王翦见是李牧领兵迎战,觉得强攻无望,于是便用重金贿赂郭开,让其设法说服赵王迁召回李牧。

作为资深小人的郭开,此时想的不是抵御秦国,而是觉得赵国毫无抵抗能力,如果赵国灭亡以后自己的出路在哪里,此时为秦国立功的机会来了,郭开当然是言听计从了。

因此作为赵国丞相的他,诬陷李牧、司马尚等谋反要投降秦国,头脑不清醒的赵王迁,也就是赵偃和娼妓所生的那个儿子,随即派赵葱和颜聚取代李牧、司马尚,并将李牧杀害。3、郭开是怎么死的

李牧死后三个月,“邯郸为郡”,赵国灭亡,俘虏赵王迁及颜聚。而赵国丞相郭开却在此时摇身一变成为了秦国上卿,若是换种视角来说,郭开不仅是一个称职的卖国贼,也是一个爱国者,只不过他爱的是秦国而已。

在正史上并没有记载郭开的最终命运,但凭借他的“光荣事迹”,自然是不会好死的,比较流行的大概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郭开在成为秦国上卿后定居咸阳,后来在回邯郸搬运自己财宝的路上,被盗贼击杀。

第二种说法是,赵国在邯郸失守后,赵公子嘉在赵国贵族们的拥立下,以自己宗族的数百人为骨干,自立为代王,维持着年的赵国小朝廷,谋划复兴,第一件事就是诛杀卖国贼郭开。

第三种说法是,郭开在到秦国后,不知收敛,得罪了秦国贵族,被秦国给杀了。

无论哪种死法,卖国贼郭开总之是不得好死的。

据说,赵王迁被流放到房陵深山中后,曾因思念故乡而创作《山水》一诗:夫谁使余及此兮?乃谗言之孔张!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余听不聪兮!敢怨秦王?或许,当身死国灭后,他才意识到,自己最信任的丞相郭开竟然是帝国间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秦国是现在的哪个省为什么秦国七代无昏君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现在的甘肃东南部,四川北部,陕西大部,河南西部一带。先后再灭掉西方各族之后,创建12个国家,后期稳定大后方。

秦国七代没有昏君和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人才,有远见有决策力,还有维护社会稳定都有关系。秦国实行科举制度,让优秀的人可以进入到官场,让这些年轻人成为以后的领袖,在选拔机制上全部都是通过层层的考验。秦国的统治者可以准确地判断地形以及趋势,选择正确的措施应对眼前的危机,例如推行法家思想,统一度量衡,还有修建万里长城。秦国的统治者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政策,例如均田制以及律令制度,想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秦国是怎么创建

秦国的国号是来自于地名,在那个时候西周时期的秦人首领,因为给周王室养马有功,因此就被封在秦地。这就变成了族称,后来建立秦国,在周幽王时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又因为保护有功劳,此时就变成诸侯国,“秦”成为国号。在秦始皇统一之后,还是将秦作为国号。在鼎盛时期,这里的人口数量接近1,000万,国土的面积大约在34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大的国家。

七国所在地区:

秦国是在我国的什么地区里面,包括今天的陕西大部,河南西部,甘肃东南部以及四川部分。齐国是在我国的山东淄博,里面包括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北东南部以及以及山东大部。韩国是在现在的都城平阳里面,包括河南西部,陕西东南部以及山西中部。赵国是现在的都城邯郸(河北邯郸)里面包括河南北部,山西北部以及山东西部等一系列地区。魏国是现在的都城安邑,后来就迁移到河南开封。楚国是现在的河北邯郸里面包括山西北部,河南北部,山西西部,以及河北中南部。燕国是现在的天津蓟县,后来拓展到朝鲜半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商鞅作为秦国最大的功臣 商鞅最后为何落到被车裂的下场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商鞅秦国的大功臣为何最后被车裂的下场

最直接的原因是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和惠文王还有惠文王的党羽产生了一些矛盾,所以这种才会落得被车裂的下场。

商鞅这其实就是法家思想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会有效去推行律法,然后治理秦国,因为律法的严苛,因此就会使得贵族一直都会严守秦国的律法。同样也会实行连坐的制度,轻罪重罚,如果有一个人犯罪,知情的人必须要选择告发,如果没有选择告发,这自然就需要实行连坐。这个并不是一家人的连坐甚至连邻居全部都需要受到相应的影响。

这一个规定虽然说就能够有效避免老百姓的作乱,同样也能够有效针对当时的暴政,最终就能够直接推翻政治,都有着比较好的效果。

变法前期相对阻力比较小,后期也同样会被废除一部分,商鞅在推行变法时比较顺利。秦孝公在去世之后,秦惠文王就会选择废除其中的一部分。

公元前338年变法的最强推行者就已经去世,因此这些贵族们也等来属于自己的机会,所有的贵族们就选择联合起来。准备诬陷商鞅要谋反,商鞅确实有一些无奈,在自己的地盘让手下抵抗,但是他的手下才只有几个人,根本就没有办法抵挡,所以最终失败之后直接被抓,因为树敌太多,所以最终死的也非常的凄惨。

商鞅一开始就希望能够好好的去处置太子,但是太子的身份比较珍贵,他的老师就会选择代为受过,要想打败对方,这显然也会有一定的难度,这种惩罚自然就会逐渐的施加到其他人的身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秦国人的来历是怎样的?秦国是什么时候简历的?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人其实就是古代赢氏部族中的一支,早期是黄河下游地区的游牧民族。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后没多久,这些秦人便参与到了反对周朝统治的叛乱之中。在周朝叛乱平定之后,亲人就被强制迁移到了如今的黄土高原一代。当然那个时候,黄土高原上还是不是“黄土”。

周穆王喜欢巡游天下,向西巡游的时候,秦人的先祖造父曾经给周穆王驾车,因此被周穆王封于赵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洪洞县)。

秦人的另一先祖非子给周孝王养马有功,周孝正把秦地封给了他,这就是秦人得名于秦的原因,自此之后,秦成为了周朝的附属小国。

周厉王的时候,西戎进攻秦人,周宣王封秦人的首领秦仲为大夫,征讨西戎,没想到最终秦人的首领秦仲战败被杀。周宣王又派秦仲的5个儿子带7000精兵去征伐西戎,大败西戎,秦仲的长子庄公被封为西垂大夫。

周幽王昏庸无道,后来甚至废掉了太子宜臼,改立伯服为太子。原太子宜臼的舅舅申国国君申侯,勾结西戎攻打西周的首都镐京(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因周幽王曾烽火戏诸侯,各诸侯在他求援之时,无一人前来救援。

西戎杀死了周幽王以及伯服,把王室之中的财宝洗劫一空,放火焚毁了镐京,西周灭亡。太子宜臼为了报仇雪恨,暗地里来到了秦人的居住地,请求秦襄公可以发兵救援。秦襄公派遣精锐骑兵昼夜兼程,大败西戎。

周幽王逝世以后,太子宜臼即位,也就是周平王。周平王为了躲避西戎,将都城迁到洛邑(也就是现在的洛阳),东周由此开始。

在周平王东迁的时候,秦襄公派遣精兵护送,周平王就将陕西岐山以西的地方封给了秦襄公。后来秦襄公大败西戎,被封为诸候,从此以后,秦人正式建国。

秦襄公和秦文公乘机说服了那些没有随周平王东迁的周朝移民,实力大增。在公元前762年,秦文公将都城迁到关中平原的雍(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凤翔)。经过了数代人的励精图治,一直到秦穆公的时候,秦国成为了一个强大的诸候国。

中原霸主晋文公逝世之后,秦穆公认为自已称霸中原的时候到了,就派遣大将孟明视等人率领秦国大军进攻晋国的同姓之国郑国,挑战晋国的霸主地位。没有料到的是,郑国早有准备,秦国大军只好西返。回师途中,秦国大军在崤山遭遇了晋军的埋伏,全军覆没。

此时的秦穆公野心并没有实现,他的东进计划严重受挫,只好向西发展,想要攻打西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秦末农民起义时,秦国曾经一统天下的军队都到哪里去了?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秦朝末年时期,农民起义军的势力浩浩荡荡,声势极大,然而当时的秦朝派出来镇压起义军的,却并不是能够横扫六国的强力战队,而是一些囚犯拼凑出来的队伍。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要用这样一支队伍来镇压,难道是觉得起义军没有什么战斗力,不需要军队来作战吗?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当时的军队又去了哪里呢?

公园前209年秋,一场大雨揭开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但是战争初期,秦国抵抗农民起义军的部队竟然是杂牌军,囚犯。

起初秦朝统一中国就是靠的战斗力强悍的军队,那么为什么要用这么一支杂牌部队来抵御农民起义军呢?

原来秦朝最正规的部队分别在北边抵抗匈奴和在南边攻打岭南,咸阳只有五万正规军,不可能一夜之间返回咸阳,面对几十万人的起义军,只能把几十万的囚犯放出充当军队。

当时南下的部队大概有五十万之多,起义爆发后,南军最高长官任囂派人了解过咸阳的情况,发现秦二世和赵高荒淫无道,于是下令严禁军队北上作战,以保存实力,后来任囂的不下赵佗佣兵自重,割据岭南建立了南越国。

而北部镇守在长城沿线的30万主力开始起兵南下,但速度是非常缓慢,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秦二世和赵高杀了他们最高将领蒙恬,后来,和二十万杂牌军汇合之后虽然战胜了几次起义军,但是在巨鹿之战中败给了楚国项羽。

直到公元前207年11月,大秦朝终被推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春秋战国秦国君主依次有哪些?

全文共 2740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自秦非子开始,共有37位君主,按时间依次是:秦非子、秦侯、秦公伯、秦仲、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秦出子、秦武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秦恒公、秦景公、秦哀公、秦惠公、秦悼公、秦厉共公、秦躁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帝。其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是秦昭襄王,在位共56年。

秦非子(?—前858年) 嬴姓,赵氏,名非子,号秦嬴,伯益之后,商朝重臣恶来五世孙,约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秦侯 (前857-前848年在位) 嬴姓赵氏,其名失传,秦非子之子,秦国第二位国君,前857年―前848年在位。秦公伯(前846年—前844年) (?-前845年),西周时期秦国君主。秦侯之子。仅在位三年,史书上很少关于秦公伯的记载,大略知道他是秦侯与秦非子之后,其子为秦仲。

秦仲 (前845年—前822) 周宣王五年(前823年)以秦仲为大夫,令攻西戎,次年秦仲战败而死。其长子赢也继位。秦庄公(?―公元前778年),嬴姓,赵氏,名其(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其),秦仲长子,西周时期诸侯国秦国国君,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在位。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秦仲被西戎攻杀,太子其即位,是为秦庄公。

秦襄公(?—公元前766年),嬴姓,赵氏,名开,秦庄公次子,是春秋时期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基础。

秦文公(?―公元前716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襄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16年在位。秦文公在位时期,设史官以纪事;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扩地至岐(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以西;制定罪诛三族的刑法。当时秦人已完全定居、从事农业。

秦竫公 秦文公之子,文公四十八年(前718),太子即竫公去世,赐谥号为竫公。秦宁公嬴立(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宁公二年(前714年),自郿邑(陕西郿县东北)迁都平阳(陕西眉县),同年派兵攻下亳戎荡社(陕西西安)部落。在位十二年而卒,葬西山大麓,其臣下废太子(后为秦武公),立幼子秦出子。

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 5岁即位,在位6年被杀。秦出子是秦宁公小儿子。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即位以后将国都迁至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自此后数百年秦稳定地以此为都。秦国的各项制度在秦武公、秦德公在位时期大体有了雏形,其国力也开始迅猛发展。这为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兴盛并进而与中原各国争霸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秦德公之长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长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于平阳墓区(陕西省宝鸡县东阳平镇)。有子九人,未立,传位于其弟秦成公。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秦穆公 嬴任好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胸怀大志,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秦康公赢英(前620年-前609年)在位12年。秦穆公和夫人穆姬所生之子,是晋文公的外甥,康公送重耳回国,送到渭阳,作诗:“我送舅氏,日到渭阳”,后人以渭阳喻甥舅关系。秦共公,嬴和(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吕氏春秋》中所谓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秦桓公 赢荣(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两军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恶战。

秦景公,嬴石(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中,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秦哀公(前536年-前501年)在位36年。秦夷公,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在位10年。秦悼公(前490年-前477年)在位14年。时值秦国大乱,后来大将伍封大败秦、巴、蜀三国联军,平定秦国之乱,立秦厉公赢利。秦厉共公赢利(前476年-前443年)在位34年。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西戎民族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军击退。隔年,躁公卒,其弟从晋归来即位,是为怀公。

秦怀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继位时,国政被旧贵族所操纵。秦怀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长晁联合其它贵族逼秦怀公自杀。由于太子昭早卒,次年大臣立怀公之孙为君,是为秦灵公。秦灵公(前424年-前415年)在位10年。秦灵公逝世时,嫡子嬴师隰只有五岁。灵公的叔父嬴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夺位自立为国君,即秦简公。嬴师隰被放逐到陇西河谷。

秦简公嬴悼( 前414年-前400年)在位15年。秦怀公之子。夺其侄嬴师隰位,自立为秦王。在位期间曾在洛水西岸修筑长城,用以自守,史称“堑洛长城”。秦惠公(前399年-前387年)在位13年。在位的第十三年,对蜀国发动进攻,攻占了南郑。病死,其子秦出公继位。

秦出公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即位时两岁,由母亲主持朝政,重用宦官与外戚,“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将出公、太后沉到渭水,迎接被赢悼放逐的嬴师隰回国都雍城。是为献公。秦献公嬴师隰(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秦孝公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战国时代秦国有名的一位君主。秦惠文王嬴驷(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

秦武王嬴荡(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见九鼎,九鼎乃天下的象征。于是发兵进攻羸弱的周天子都城洛阳。在周室太庙,武王举周鼎,不能持,受伤而死。秦昭襄王 嬴稷(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秦孝文王嬴柱(前250年-前250年)在位1年。(有传说在位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进美酒后猝死)。初封太子,号安国君。

秦庄襄王嬴异人,又名子楚( 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秦王嬴政之父。秦始皇帝嬴政(前246年-前222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秦二世皇帝胡亥(前209年-前207年) 在位3年。秦始皇最小的儿子。秦末王嬴子婴(前207年)在位47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战国后期秦国的四大名将都是谁?白起竟然不是第

全文共 1103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后期,除了整个七国范围内的战国四大名将,还有单独一个秦国范围内的四大名将,这四个人虽然不都是秦始皇时期统一六国的人物,但是在秦国后期的发展历史上,却都是举足轻重的,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秦国数百年的奠基,十年的统一之战,简直可以算是一个奇迹。那么,秦国这四大名将分别是谁?他们中间谁最厉害?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最后都被秦统一了。这不只是因为秦始皇的机智勇猛,更是因为秦国有四员大将,这些几个将军足智多谋,为秦国出生入死。最终,秦国打赢了这场大战。今天我们就来说一声秦国后期的四员大将。

王翦,战国名将之一,也是秦国出色的军事家之一。为了秦统一六国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秦朝的统一大概除了韩的那场他没有参与,其他五国的战争都有着他的谋划,可以说大部分的城池,不是他,就是他儿子王贲打下的,而最出名的当属攻下邯郸的那场战役。

六十万大军围困楚国都城,却不强攻。每日只是按时操练,按时吃饭洗漱。王翦更是与士兵们同吃同住,养精蓄锐。他们看似没有任何动静,却又仿佛悬在敌人头上的一把剑,时刻都能取其性命。

楚国的人从开始的殚精竭虑,到后来的视若无睹。他们以为秦朝并不敢打他们,就在他们放松警惕,沉迷于玩乐的时候,这把利剑出鞘了,直插心脏,打得楚国措手不及,最终楚国灭亡。

蒙恬,说起蒙恬可能有人会想到那部神奇的穿越剧“神话”了,虽然神话的故事,也许是假的。但是,蒙恬这个人,却是真实存在的,蒙恬出生在名将世家,自幼就胸怀大志。

公元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后攻破齐国,蒙恬也曾跟随王翦,参加了那场攻破楚国的战役。秦朝统一六国后,蒙恬率30万大军攻破匈奴,收回失地,更是监督修建了万里长城,并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

白起,秦国著名将领,战国四大名将之首。这个称谓,可以说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了,而白起的足智多谋,也并没有埋没这个称号。

白起善于用兵,在秦统一六国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伊阙大战”中打败了韩魏的联盟,“长平之战”更是重创赵国主力军。担任秦朝将领30年,他破下的城池有70余座,更是歼敌数百万之多。可以说是继孙武、吴起之后的一大杰出军事家了,也可以说是早期的诸葛亮。

李信,在这四大将领了,李信算是最不起眼的一个了,但即使这样,也掩盖不了他的锋芒。李信曾在消灭燕国的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后来一路高歌,如入无人之境,攻打楚国,直到遇到项燕,将他大败,这也让顺风顺水的他,知道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后来,李信跟随王贲攻下楚国,李信也变得更加稳重,这使得后来的他更加勇猛。

四大名将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成就了他们,让他们的长处可以得到施展,而秦朝的统一也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的意义是不容忽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秦国名将有哪些 秦国有哪些名将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著名将领有嬴疾、司马错、白起、蒙骜、王龁(hé)、王翦、王贲(bēn)、李信等。

嬴疾是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将领,能说会道,足智多谋。辅佐秦惠文王,攻取魏国曲沃、赵国蔺邑和楚国汉中,被封为严君。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熟知兵法,善于用兵。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王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年少时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他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又攻破燕国都城蓟(jì)城,还灭了楚国。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秦国的弩箭太先进了,到底先进在哪里?

全文共 1375 字

+ 加入清单

在汉朝刘熙所著作的《释名·释兵》中有写到:“弩,怒也,有执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钩弦者曰牙,似齿牙也。牙外曰郭,为牙之规郭也。下日悬刀,其形然也。含話之口曰机,言如机之巧也,亦言如门户之枢机开阖有节也。”弩这种兵器是从弓发展而来的,属于远程杀伤性兵器,是一种可以延时发射的弓。但是不同的是其弓背之中横置一臂,发矢不仗人力,而用机关,力强而及远,射程一般比弓远许多,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为十字弓。

它由弓和弩臂、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横装在弩臂前端,弩机安装于弩臂后部,弩臂用以承弓、撑弦并供使用者托持,弩机用以扣弦、发射。弩的关键部件是弩机,从为数众多的出土铜制弩机中可以看出其结构:弩机铜郭内的机件有望山(瞄准器)、悬刀(扳机)、钩心和两个将各部件组合成为整体的键。张弦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钩心被带起,其下齿卡住悬刀刻口,这样,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方的箭槽内,使箭顶在两牙之间的弦上,通过望山瞄准目标往后扳动悬刀,牙下缩,箭即随弦的回弹而射出。

古代弩的起源早至原始社会晚期,但是,弩在军事上受到重视则迟至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弩就成了列国大量使用的重要远射兵器。战国时期,用青铜制作弩机,其构造已很先进,配上强度较大的复合弓,大大提高了弩的射程和杀伤力。战国中期的弩机,虽然悬刀、钩、牙等已用铜制,但无铜郭,弩机直接装在木质弩臂上,承受不了太大的张力。

战国晚期的弩机外增铜郭,强化了机槽,这一部件就是为了适应以足踏张弦的撅张而产生的。此类劲弩装有粗壮的弓,要用相当大的力量才能张开弦,因而要求弩机更加坚固。

到了秦代,秦弩制得如同现在的自动步枪一样精密。它既可以延时发射,也可以精确瞄准,与只靠臂力拉弦的弓不同。秦弩基本上都是蹶张弓,也就是脚踏弓干,臂拉腰拽,以全身之力上弦,所以弩的发射速度远不如弓,但发射出的箭威力极大,飞行速度几倍于弓。所以弩机发射时,箭刺破空气,弓弦回弹与空气剧烈地摩擦,便会发出尖锐的呼啸声。

秦弩由国家统一督造,弓干扁圆,一般长130-145厘米,为桑木制作,但却又不是所谓的单质弓,因为整个弓干皆由密实的皮条缠扎。这样不仅增强了弓干的结构强度,而且皮条的韧性极好,弹力强,可以积蓄更多的能量,以桑木为芯、外缠皮条的复合弓干,结合了自然界中的植物弹力和动物弹力。

弩的射程和穿透力也是惊人的。据考古学家王学理先生估计,威力最强大的弩的射程当大于600步,相当于现在的831.6米,张力也超过了12石,相当于现在的738斤,这样的劲弩,单靠人的臂力拉开是十分困难的,恐怕只有采用“蹶张”才能奏效。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根据兵器力学基本原理,12石的韩弩如果能劲射800多米的话,若助推力减半,射程只减少约1/3强,那么6石的秦弩则可以劲射500米左右,其威力也是很强大的。

秦弩手有轻装和重装之分,轻装弩手称为“引强”,重装弩手称为“蹶张”,这是以引弓的不同方式进行命名的。引强是指用手臂张弩,蹶张是用足踏张弩。在敌军迫近时,立姿射手先发强弩,跪姿射手继之再发弓箭,就这样一起一伏,轮番射击,从而保证箭矢不绝,产生持续的攻击波,使敌人冲锋的势头得到遏制,同时,蹶张重弩也会在军阵的前方和两翼形成异常密集的火力。在以身体接触为主的冷兵器时代,能够在非接触的状态下给敌人以连续的打击,这也是秦军战斗力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秦始皇统一六国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当时的六国打不过一个秦国?

全文共 257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秦国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当时秦国的皇帝是秦始皇,关于秦始皇的议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大家议论最多的无外乎是秦始皇的功绩和过错了,秦始皇最大的功绩应该就是统一六国了。当时的秦始皇实力非常强大,能够统一六国也说明了秦始皇的厉害之处。不过,有很多人也是在问小编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是怎么做到的呢?

战国中后期,秦国渐渐一家独大——不仅军事实力雄厚,地理优势也明显:据有关中,控制着函谷关等重要关塞,就连黄河天险也几乎成了秦国的内河。这让其它六国深感不安,于是,有军事家提出合纵一计——联合六国制秦。要问合纵靠谱不,理论上来讲,六打一完全靠谱,可实际上却是说起来都是泪呀!

从公元前318年,楚怀王主盟的燕楚魏赵韩五国第一次合纵攻秦开始,合纵就没真正给秦造成过什么损失,经常是雷声大雨点小——声势浩大地来消无声息地回。有时还没开打就告结束,最多是打到函谷关,秦国放低姿态归还点土地,各国就心满意足地回家了。遇上白起这样的战神,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惨案发生。

好不容易,信陵君魏无忌倡导的合纵攻秦让人眼前一亮。公元前247年,信陵君指挥魏赵韩楚燕五国大军大败秦军,收复关东失地,直杀到函谷关,吓得秦军闭关不敢出。合纵刚看到点希望,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去世了,失去了这位领军人物,合纵这事,似乎歇菜了。

可谁也没想到,仅仅两年后,一位旗帜性人物就出现了,率领联军杀气腾腾扑向秦国,直奔咸阳。这次合纵灭秦,危险系数10!而领军这次合纵的旗帜性人物名叫庞煖。

庞煖是赵国人,史料里关于他的记载少得可怜,在群英荟萃的战国时期,似乎连配角都算不上,但他的实力绝不容小觑。在这次领导合纵之前,庞煖在历史上的首场“演出”便是约公元前299年时与赵武灵王论兵。百战而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他的一句话,就把他的大名镌刻在中国古代战争史的丰碑上。

参照这句影响深远的名言来说,庞煖应该走红啊!但他属于典型的话红人不红,不仅没红,还很快消失了。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因为与他对话的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不久之后即活活饿死在沙丘之乱中,庞煖也随后销声匿迹。至于去向,最普遍的说法是,随他的师傅隐居深山,潜心修学。

不得不提的是,庞煖的老师——鹖冠子也是位了得的人物。他真名无考,只因喜欢戴一顶用鹖的羽毛装饰的帽子而被人称为鹖冠子。鹖冠子认为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主张废除封建,举贤任能,这些先进的思想在当时无疑是相当新颖的。其政治主张及哲学思想被整理成《鹖冠子》一书,让后世多少文人视若珍宝。深得老师真传的徒弟庞煖,可以说是名师出高徒。

庞煖一隐居就是半个世纪。公元前247年那次合纵结束后,秦国可没闲着,上窜下跳挨个收拾,中原各国惶惶不安,特别是赵国,沙丘之乱后,人才流失严重;长平之战,四十万的精壮人口损失殆尽。现如今,秦国又不断来扰,燕国也时不时来打一下,赵国新上任的赵悼襄王,手上人才捉襟见肘,十分头疼。

就在无人可用的境况下,有人向赵悼襄王举荐消失已久的庞煖。庞煖一收到邀请便乐呵呵地赶到赵国,别看已经80多岁,依旧腿脚灵活,脑筋灵光,思维敏捷,三言两语就将赵悼襄王征服。他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更是得到赵悼襄王的认同,顺利拿到统帅一职,也开启他的传奇后半生。

毕生第一次带兵,庞煖碰上的对手,却是曾经的老朋友——剧辛。当年,剧辛也是赵国的大臣,沙丘之乱后,庞煖隐居,剧辛则投奔了燕国。在燕国几十年如一日,不仅游说各国,把老对头齐国孤立,还在乐毅横扫齐国风头正盛之时,远见卓识地建议见好就收,就凭这些超强工作能力,剧辛在燕国已是元老级人物。

长平之战后,赵国人手青黄不接,燕王喜就想从赵国得点便宜,没想到被廉颇一路狂追打到国都。现在赵国换帅,得到消息的燕王喜真是喜闻乐见,老毛病又犯了:想趁机捞上一票。他问剧辛的意见,剧辛掐着指头算了算:论经验,庞煖比不上我;论口才,他也比不上我;论地位,他还是比不上我。剧辛信心十足地回答燕王喜:“庞煖容易对付。”只可惜,他算到了开头,没算出结局。

剧辛被任命为统帅,率军向赵国杀来,庞煖带兵迎战。半个世纪未谋面的两个老朋友就这么见面了。一个是久经沙场,一个是首次带兵,两军一交手,瞬间颠覆人们的认知:剧辛所率两万燕军被庞煖横扫全军覆没!剧辛也死于乱军之中。这一仗,让庞煖在赵国站稳脚跟,让赵国重拾往日雄风,并窜升为当时的新星,名正言顺地扛起合纵大旗。

其实合纵灭秦这事,六国都没忘。这会秦国正是吕不韦专权,秦王嬴政装孙子时,正好庞煖影响力飙升,想灭了秦国,正是大好时机,列国出奇地意见统一,没怎么张罗,联军就集结完毕。除了一向“谨事秦”的齐国和刚被打残的燕国没参加外,赵、魏、韩、楚,还有小不点儿卫国都积极参与。不能不说,这次合纵,不论从统帅庞煖的军事能力,还是从列国的积极性来讲,都是前所未有,灭秦指日可待。

公元前241年,五国联军由庞煖带领,一出手就收复秦国门户寿陵,一下就把秦国打懵了。顺清头绪的秦国赶快部署防御,按照以往合纵的套路,下一步,联军要进攻函谷关了。可让秦国人大跌眼镜的是,庞煖带着联军根本没有向西挺进,而是采取大迂回战术,绕道山西永济,直扑函谷关后。

这正是庞煖的高超之处,函谷关易守难攻,有几次合纵都是打到这里没有了下文,要想攻破函谷关正要出其不意。联军分几路过山西永济,进展顺利,直冲临潼而来,这里离咸阳只七、八十里地,可以说是咸阳的大门口了。

这次合纵来势汹汹,非比寻常,秦国丞相吕不韦却很冷静,仔细分析了联军的情况后,认为楚军远道而来,军士疲惫,战斗力降低,然而楚国又是大国,影响力很大,一旦将其击败,联军就会不战自溃。于是,吕不韦亲率秦军,迎战联军,并集中精锐,突袭楚营。吕不韦的计策直戳楚军软肋,一仗下来便让楚军崩溃,连招呼也不打一声就自个儿退兵了(回国后还神速迁都)。

这下合纵的老毛病立马暴露:楚军一退出,其他列国也都一哄而散。庞煖空有盖世奇才,也难打这无兵之战,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恨恨离开。就这样,战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的合纵机会,就这么草草收场。此后,山东六国再没有任何机会合纵,反而被秦国各个击败。

纵观列国合纵,原本六打一很靠谱的事,却变得不堪一击,根本原因在于,列国各怀鬼胎缺少团结;更为关键的是,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有哪个国家实施变法改革不断发展国力?只有秦国!所以,一句话,发展自己的实力才是硬道理,不然谁都救不了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秦国被灭时,王翦手握六十万大军为什么不去救援

全文共 487 字

+ 加入清单

秦朝灭亡时,王翦为什么不出来救国呢?

当时的历史朝代并不对等,清朝灭亡的王翦王建已经不在。根据当时的历史各个方面来讲,不管王翦当时是什么情况都没有办法作为秦帝国的救世主。

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非常有名的名将,在当时,他手握60万大军,帮助秦始皇夷平六国、横扫八荒,使秦始皇完成了一统万里江山的希望,而他也成为了战神。王翦虽然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但是他却没有办法在秦始皇灭亡之时挽救大秦于危难之中。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参考,王翦虽然出生年龄不是特别详细,但他却死于公元前的208年,这点是被公认的。而秦朝的建立时间是在公元前221年,灭亡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07年,这也就表明当时秦朝灭亡之时王翦已经去世,无法去挽救秦朝。

而且当时秦朝在一统天下之后,王翦不但机智善战,而且对急流勇退之政道感悟颇深,当时就远离了朝纲。并没有居高自傲,留下来继续辅佐秦始皇、稳固国家根基,而是在攻灭楚国之后,就向秦始皇请求能够回归田园生活,而且向秦始皇索要了特别多的良田好宅。王翦向秦始皇索要居多,并不是因为自私贪婪,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秦始皇打消猜疑。毕竟60万兵马都掌握在王翦的手上,无法让秦始皇心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张仪之死 秦国张仪之死的真相

全文共 118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张仪之死也还是有很多说法的,很多人也都发现了,这个张仪之死也还是有不少故事的,那么也有人要问了,这个张仪也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这个张仪之死的死亡真想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你也一定别错过了呀!

1、张仪之死

张仪之死其实没有过多的解读,就是正常死亡。

2、秦国张仪之死的真相

秦国宰相,一代纵横家张仪,最后是怎么死的?张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bai)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曾与苏秦一起,师从于鬼谷子先生,学习权谋纵横之术,饱读诗书,满腹韬略,连苏秦都自叹才能在张仪之下。张仪学业期满,回到魏国,因为家境贫寒,求事于魏惠王不得,远去楚国,投奔在楚相国昭阳门下。后因被人冤枉,一怒之下离开魏国,投奔秦国。

秦惠文王即位后,继续坚持孝公时代“任人唯贤”的方针,许多别国的“士”纷纷投向秦国。公元前329年,张仪来到秦国,被秦惠文王拜为客卿,直接参与谋划讨伐诸侯的大事。公元前328年,张仪与公子华带兵攻打魏国,一举拿下魏国的蒲阳城。张仪乘机宣传自己的连横政策,建议秦王把蒲阳归还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做人质,而他将利用护送公子繇入魏的机会与魏王接近,游说魏王投靠秦国。

魏王被张仪说动了心,于是把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献给了秦国,从此秦魏和好。张仪的连横政策首战告捷。至此,黄河以西地区全部归秦所有。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王提拔为相,代替了公孙衍的大良造职位。公元前326年,惠文王任命张仪为将,率兵攻取魏国的陕,并将魏人赶走,同时在上郡筑关塞。公元前323年,张仪约集齐、楚、魏三国执政大臣在挈桑相会,试图为魏国调停,以讨好和拉拢魏国。

魏惠王在此后果然放弃公孙衍的合纵政策,而接受了张仪的联合秦、韩以对付齐、楚的政策。次年,魏太子和韩太子入秦朝见,张仪也被魏王任命为相。为了使魏国进一步臣服于秦国,张仪于公元前322年辞掉秦国相位,前往魏国。魏王因其大名,立即用他为相。张仪当上魏相国以后,便寻机为秦国拉拢魏王。张仪在魏国担任了四年相国,于公元前318年又回到秦国,秦惠文王仍然启用他为相。公元前316年,张仪与司马错带兵入蜀,灭蜀为郡,接着又攻灭苴国和巴国。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其子秦武王即位,武王素与张仪有隙。武王元年(前310年),张仪离开秦国,前往魏国,是年五月卒于魏。

3、秦国张仪

张仪(?-公元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担任相国。公元前309年,张仪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如此强大的秦国在灭亡之后,为何秦人不选择复国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灭亡后,为何秦人不复国

秦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封建王朝,也就是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王朝。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应该都清楚,几乎每一王朝的灭亡之后,都会有复国运动,但是秦朝作为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在灭亡之后没有人秦人选择复国呢,这里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来说的话,秦朝那时候并没有足够强的兵力来支持复国了,因为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曾将大量的兵力分派到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地区和北方的抗击匈奴的军队,可以说是消耗掉了秦朝的大部分兵力,那时候南方的军队对秦始皇有二心,而北方的军队又抽不开身,所以只能看着秦朝灭亡。

其次的话,一般的复国运动都是由前朝贵族发起的,但是,秦朝的贵族可以说被秦二世杀完了,在商鞅变法的时候,秦朝的贵族就大方面的削弱,后来秦二世继位,听信赵高的谗言,杀害了不少的皇室贵族,那么秦朝灭亡之后,自然没有贵族出来带领复国了。

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秦朝时期的暴政,跟后来刘邦统治时期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百姓也都更倾向汉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