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秦始皇为啥要焚书(优秀20篇)

浏览

233

文章

311

篇1:秦始皇是兵马俑的主人吗?

全文共 1703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县东部,距Xi 30公里,四面环山。场景开阔而壮观。自1974年3月以来,大型兵马俑在墓地东侧被发现。这里的游客像云一样。秦兵马俑以其整洁的布局和独特的结构吸引了国内外学者、专家和游客的极大关注和兴趣。

从目前开放的一号坑来看,马涛是一个陶器人,他像一匹真正的马,被安排在坑里,朝东,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军队阵列。在坑的东端,有210个手持十字弓的战士形象,排成三排。此后,出现了一个由6000个盔甲俑组成的主体,装备有矛、戟、匕首和其他长武器,排列成38列。在北方和南方,也有一排手里拿着十字弓的战士形象,就像翼卫一样。兵马俑排列有序,气势磅礴,庄严肃穆。几千年前,观众们都被这支装备精良、气势磅礴的队伍所感动,国内外学者甚至称赞这一奇观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由于秦始皇陵东侧出土了兵马俑,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秦始皇的奴隶俑。秦王扫了六合一眼,目光落在了贺雄仔身上。如此宏伟的阵容无疑是统一宇宙中秦始皇大军的艺术表现。

然而,近年来,学术界也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陈靖渊的署名文章发表在1984年第四期《自然探索》杂志上,对秦兵马俑的归属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文章列举并分析了一系列令人费解的疑问和矛盾,并断然驳斥了秦始皇是兵马俑所有者的流行说法。他认为,坑里所有的战士都戴着各种各样的小圆面包,有些人戴着软帽,而在关键的战斗中防御所需的头盔却毫无准备。许多战士穿着柔软的长袍,但没有防弹衣。他们看起来不像一支精英战斗部队。他说这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艺术表现,令人费解。其次,在兵马俑中,战车兵是这支军队的主力,这似乎与秦朝不同。秦朝没有战争的记录,只有大量的步兵和骑兵。第三,在二号坑发现战士手持铜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下令没收国内所有的铜制武器,运到咸阳,销毁后铸造成12个铜制大塑像,每个塑像重24万斤。从那以后,铜制武器就消失了。不管是谁继续收集它们,都犯了不允许惩罚的罪。令人费解的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中竟然有铜制武器。此外,秦始皇统一世界后,他颁布了一项法令“纠正新月和改变颜色”,并规定“衣服,旗帜和旗帜仍然是黑色的系统”。兵马俑坑中的武士俑不是穿着红绿相间的战袍,就是穿着蓝、白、紫等杂色的裤子,这并不令人费解,这就违背了秦始皇的制度。

根据作者对铜钸年代顺序的考证,对兵马俑头冠发髻的溯源,对兵马俑上发现的铭文的解读,以及对旧楚军和兵马俑坑西侧小凸墓的分析,他认为这个大型兵马俑坑的主人应该是王的母亲秦。这推动秦兵马俑坑的建设前进了半个世纪。

他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绝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秦始皇是兵马俑的主人,从文字材料、遗物、遗物、秦陵的整体布局以及兵马俑坑中的权力和宏伟的阵列分析。秦明在杂志1985年第1期《秦俑坑是始皇帝墓坑》中阐述了这一观点。他特别指出,现在仍然很难确定坑西北角一个低级坟墓的主人是男是女,这与宣皇后无关,但可以肯定的是,坑的主人不是宣皇后,而是秦始皇。秦汉史专家林建明对坑的性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同一期《文博》杂志上,他写了一篇题为《秦俑之谜》的文章。虽然近年来在这个坑里出土的文物非常丰富,但是没有发现文字材料证明这个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秦还有埋葬活人的古老习俗。似乎没必要做这么大的雕像坑。此外,在这个坑中首次出土的数以千计的武器中,铁是极其稀有的,这与当时已经发展起来的冶铁水平不相称。因此,秦俑坑不是秦始皇陵建筑的一部分,而是一座纪念建筑。

1985年第二期《社会科学》杂志刊登了刘修明的一篇文章,指出许多在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题字武器并不是在混沌的土壤中发现的,其中有秦始皇三年、四年、五年、七年的“相邦吕不韦戈”和14年、15年的“庙工”, 17年和19年(秦朝官员签署的“庙工”并致力于铸造武器埋葬在墓地)铍,这是50年后的皇后宣的武器,不能运行到皇后宣的埋葬坑。 因此,他确认兵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那么宣皇后的墓地在哪里?据《史记》记载,“宣皇后死,葬于郦阳”。智阳位于骊山南麓临潼汉谷的洪庆地区,远离骊山北麓的帝陵及其葬坑。陈靖渊指的是兵马俑坑西侧的小凸墓,它不是许安泰皇后的墓,但可能是秦始皇陵的奴隶墓或兵马俑坑的一个组成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秦始皇与法家的关系如何

全文共 1091 字

+ 加入清单

法家理论正好迎合了秦始皇对富国强兵的渴望。秦始皇和商鞅一拍即合,迅速组成了一对黄金搭档,开始对秦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非常成功,秦国迅速跃居战国首强。

以法为教来自《韩非子》一书中的五甲虫:故明之国,没有简之文,以法为教。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学习知识,但内容仅限于朝廷的法律和制度。这样,人们只能看到朝廷的法律和政令,政府要求人们做任何事,以达到政令统一的目的。

这是秦朝实施的愚民政策之一,也是秦朝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的手段。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无中生有的,它的产生和实施必须有其原因。秦朝的以法为教政策也是如此。它可以在秦国产生和实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秦统一前,虽然经历了商鞅变法,但在政治经济上优于东方六国。但秦国地处西部,文化相对落后。秦国历代国君,也把主要精力放在开拓领土上。秦孝公之前,穆公、献公与荣狄相争,使秦国在关中地区稳步扎根。秦孝公任命商鞅。商鞅的改革措施注重富国强兵,在耕作战争中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在文教方面却相对薄弱。后人常用孔子西行不到秦来说明秦国文教落后。战国时期,当各国纷纷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时,秦国显得十分冷清,基本上只能看到法家、纵横家和墨家的影响。

前文多次指出,法家对秦国影响很大。《史记》记载了秦孝公见商鞅时的情况。

叔叔死了,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求孝公。孝公见卫鞅,语事长,孝公时不时睡觉,弗听。然后孝公怒景监说: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魏鞅说:我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后五天,复求见鞅。杨复见孝公,益愈,但未中旨。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也让鞅。杨说:我说公以王道而不入也。请复见鞅。鞅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无用。

罢而去。孝公称景监说:汝客善,可与语。我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诚复见我,我知道。卫鞅再见孝公。公和语,不知膝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说:儿子为什么要中我君?甚至是我君之也。我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说,‘久远,我不能待。而贤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了几十百年才成为帝王?所以我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之耳。但也难以比德于殷周。”

从这段话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秦孝公渴望富国强兵的方法,不注重其他理论。法家理论正好迎合了秦孝公的心理,于是秦孝公和商鞅一拍即合,迅速组成了一对黄金搭档,开始对秦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如前所述,改革非常成功,秦国迅速跃居战国首强。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给秦国和田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秦人逐渐接受了商鞅以法为教的主张。从此,法家理论在秦国站稳了脚跟。即使反对商鞅变法的保守派在商鞅死后也支持法家的政策,可见法家在秦国的影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在荆轲刺秦王中秦始皇三次拔不出剑是为什么?真正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秦始皇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秦始皇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皇帝,当然了,秦始皇也是第一个自称自己是皇帝的人,当然了,当时的秦始皇是一位非常精明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秦始皇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加强自己的专制统治,关于秦始皇,人民也一直在讨论他的功与过,秦始皇的功劳无外乎就是统一六国,让中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修筑长城,修筑灵渠等。过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还有便是大兴文字狱。当时的老百姓对于秦始皇也是非常痛恨,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秦始皇的暴政,沉重的徭役和赋税使得老百姓们压力非常大,著名的荆轲秦王小编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荆轲刺秦王说的是荆轲想要谋杀秦王,但是,没有成功。在刺杀的过程中,秦王三次拔剑都没有扒出来,有人说是因为剑太长了,那么,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小编觉得如果是因为剑太长而拔不出剑,这个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当时,制造业已经非常的成熟了,最有名的要数越王勾践了,当时也是一样的剑,那么,到了后来的战国时期,剑的长度便开始增长了,有很多的人问为什么要增长剑的长度呢?小编觉得应该是为了提高战斗力吧!

小编觉得秦始皇之所以拔不出剑,主要原因是因为秦始皇佩戴剑的方式不对,秦始皇把剑配在腰间,用手在腰间拔剑,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且,在当时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秦始皇非常的慌张,由于荆轲的突刺袭击,导致秦始皇惊慌失措,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导致了秦始皇拔不出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芈华在历史上是什么人 芈华是秦始皇的什么人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芈华是楚国公主,后远嫁秦国,成为嬴政的夫人。在电视剧《大秦赋》中芈华原型就是扶苏的母亲。 《大秦赋》讲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吕不韦、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辅佐下平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故事。

根据推测芈华历史原型极有可能是公子扶苏的生母,历史上关于扶苏母亲的身份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山有扶苏》,所以嬴政给他们的孩子取名为扶苏,意思是枝叶茂盛的意思,可见嬴政对扶苏甚是喜爱,把他当继承人来养。二说是楚国王女,这个还是比较可信的,当初嬴异人成为秦王,依靠的是华阳夫人,她来自楚国贵族,所以楚系在秦国有很高的权势,嬴政娶楚国人为妻很正常。另外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嫡长子继承制,扶苏作为嬴政的长子,他有资格继承王位,如果扶苏不是楚女所生,以华阳夫人为首的楚系不会善罢甘休,他们是不可能让非楚国王女所生的孩子当继承人的,肯定是先下手为强。

扶苏生母为郑姬的说法是很多人因为觉得郑国人喜欢《山有扶苏》,其实《山有扶苏》来源于《越人歌》,《越人歌》出自楚国,楚国女子也是有可能喜欢《山有扶苏》的,而《大秦赋》里芈华原型就是扶苏的母亲。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秦始皇墓为什么不挖

全文共 2145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墓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那么,秦始皇墓为什么不挖呢?

1、多长时间能挖完秦陵?

如果我们用几乎可以说是笑话的最机械的算法,既不计算时间成本,也不考虑实际埋藏状况,更不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只算发掘面积的话,可以看到如下的换算过程和结果:

换算一:陕西凤翔秦景公一号大墓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先秦墓葬,总面积5334平方米,深24米。秦陵面积25万平方米,比它大约50倍。秦公大墓1976年发现,到1986年清理完成,整整挖了10年。那么,秦陵是不是就要挖400—500年? 换算二:兵马俑坑总面积约20780平方米,秦陵面积约是兵马俑坑总面积13倍弱,深度是6—7倍。兵马俑坑经过陆续30年的发掘,合计发掘面积占整个约21000平方米遗址总面积的约1/5,一共挖了约4500多平方米。按兵马俑坑的实际挖法,那么秦陵面积就是兵马俑坑已经挖掘的总面积的50倍,那要挖多少年呢?

再换一个也可笑至极却可能有点靠谱的算法。如果不管坟的立方面积,不计深度,只算秦陵的地宫面积:南北170米×南北145米≈25000平方米,那么就是秦公大墓面积的4倍多,要挖40年;是兵马俑坑实际挖掘面积的5倍多,也要挖150年。前两年经济学家张五常说一挖开秦始皇陵,马上就能出几十个亿的经济效益。他可能只算了经济账,压根儿没想到要挖这么多年的吧?!

相关

2、挖掉了坟会使秦陵地面景观消失

挖掉了秦陵地面以上的坟,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秦始皇陵的地面景观就会消失。秦始皇陵没有了坟堆,如何能让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让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艰辛与伟大?如果不挖掉坟,而用大棚把秦陵“包”起来,那这个新建的大棚又如何与陵园景观以及周围山峦协调起来呢?有人说,既然在封土上面搭建大棚有难度,那就在陵上找到墓门,往下挖一个洞,一直接挖到地宫不就得了?那么,地宫在哪?又有多深呢?前两年考古探测发现: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坟堆顶台下,距地面约35米深,地宫约相当于一个准足球场那么大。

先不说这个探测是否就是秦陵地宫的实际情况?就算是实际如此,地宫的位置是不是就位于已经探测出来的地方?如果错位了怎么办?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大意是说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抛开“旁行三百丈”这史料的真假或换算尺度的准确率不说,我们的心理准备是否能够承受万一挖下去的结果与探测不一样怎么办?因为地宫位置的扑朔迷离程度,丝毫不亚于秦始皇在我们心中的模糊影象。

3、能不能建造一个跨度500米以上的大棚?

先看第一个不能挖的前提,即秦始皇陵的封土也就是民间说的坟有多大规模?《汉书·楚元王列传·附刘向传》上说:“其高五十丈,周回五里有余。”秦时一尺约为现代23厘米,五十丈即约115米。秦时一里为414米,五里约为2070米,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当初的规模。可是经过两千多的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剥削,现存的封土比原来的封土缩小了。前几年秦俑考古队为了了解原来封土堆积的实际大小,进行过钻探。发现原来的封土基础部分,近似方形。周长与《汉书》说的“周回五里有余”的数据相近,为2000米,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这样的话,我们在发掘前首先应当建造一个跨度不能小于500米的保护大棚,如果不能建造500米跨径的大棚,挖掘秦陵简直就是不可能的。

众所周知,秦陵的结构是由地表下面的地宫和地表上面的坟构成的,人们最关注的首先是随葬宝物的地宫。可挖出地宫,那总得先得挖掉地面上的坟。如果挖掉坟,既不能用炸药炸,还不能用推土机推,更不能用挖掘机掏。也就是不能快挖,只能慢慢挖,否则挖坏了文物算谁的?一点点挖,就需要漫长的时间,就要历经春夏秋冬,就要避风遮雨,就要像挖兵马俑坑那样,先搭个大棚,既有利发掘,又可以保护出土物。否则,即便人能够在露天作业,可挖出的地宫怎么办?难道要它冬天被一场场大雪掩埋?夏天被一次次大雨灌成水泡子?

那大棚搭建得小点行不行?可不可以在封土上立几根柱子支架,缩小技术上无法解决的跨经难题呢?回答是否定的。柱子立在坟上,怎么去掉全部的封土?即便退一万步可以立柱,那地宫挖出来后到处都竖着大柱子,地宫完整的平面如何保证?何况现有坟下面的土质状况又是不是存在符合立柱子的条件呢?所以,这就一定要建造一个跨径500米以上的大棚子了。目前世界上有没有500米跨经的房屋?我不太清楚。但单跨超过500米的桥梁,却已不在少数,如上海卢浦大桥就有550米,重庆朝天门大桥也有552米等。这都表明,现代技术已经具备建造大跨径梁架的能力。问题是如果真能建造这样的大棚,即便实现了把整个坟都建到大棚里去的目标,那封土是挖掉还是不挖掉呢?

4、地宫深深 如何上下?

如果地宫距离现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当于15层左右的高楼,这样的立壁,如果是石或哪怕是土石结合的还算牢固,如果像兵马俑坑那样只是板壁和土壁,会不会导致塌方?退一步说如果加固,那不是改变了立壁本身的原生形态,变成了现代人工制品?还有,兵马俑坑离地表3到5米左右,在旁边围上围栏,不用下去也能看个清楚,可地宫深了十倍以上,在上面围个围栏不让下去,难道要游客用望远镜看不成?如果构建下去的通道,横七竖八地建成楼梯、铺上滚梯、竖起电梯,岂不是破坏了地宫的内部结构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秦始皇是被谋杀的吗 秦始皇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全文共 2181 字

+ 加入清单

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死,很多人对于他的死因都是很好奇的,根据史书的记载,秦始皇是死于重病,在病危之际写下遗旨,要求扶苏回咸阳主持自己的葬礼,这其实也就意味着扶苏将是下一任皇帝,但却被赵高篡改,历史也由此改变。但也有很多人认为,秦始皇的死,背后另有其他的阴谋,也就是说秦始皇不是病死的,而是被人害死的,真的是这样吗?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秦始皇沙丘诡异暴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问题从两汉开始,历代史家各有看法,其中有些人还是真正的历史大家,之所以产生这些争议,最根本的原因是司马迁他老人家在《史记》中惜字如金,记载的太简略了,统共就一句话: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这句记录时间地点人物都有,三要素一个不缺,但最重要的死因,司马迁却只字未提。如果秦始皇是病死,那应该表述为“始皇病逝于沙丘平台”,但司马迁偏偏只用了一个“崩”字,不得不令人浮想联翩。

而从秦始皇驾崩前发生的一些事来看,始皇帝之死确实疑点重重。譬如,秦始皇巡游,原定计划中并不准备带上胡亥,是胡亥再三请命,秦始皇才同意胡亥随行,而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这一次随行对胡亥篡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

譬如秦始皇死时仅49岁,这个年龄尚属年富力强,并且他去世前几天还在烟台亲自操纵弩炮射杀了一只“鲛鱼”。“鲛鱼”是什么鱼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一般认为不是鲨鱼就是鲸鱼。

就这身体状况,怎么会短短两三天就暴毙了呢?

还有,秦始皇出事的时机太巧,正好是他的贴身近臣蒙毅出去“还祷山川”的时候。

蒙毅官拜上卿,位同丞相,本身又是蒙恬亲弟,蒙恬此时和扶苏正一块在北疆抵御匈奴,因此蒙氏兄弟二人是十分坚定的“扶苏党”,这边蒙毅刚被支走,那边秦始皇就驾崩,如此巧合,怎能不启人疑窦。

以上重重疑点,让人不得不怀疑秦始皇之死另有隐情。2、秦始皇对扶苏

事实上郭沫若就比较认同谋杀说,他在历史小说《秦始皇之死》中曾提到过类似观点。小说中讲先是赵高、胡亥下毒,然后二人又将铁钉从耳道钉入秦始皇脑中致使始皇暴毙。客观公正地说一句,郭沫若老先生的说法比较惊悚且充满了想象力,赵高下毒有可能,但钉铁钉一事就过于离奇了。

我一直认为,要推理一个案件,首先应看看嫌疑人作案动机是否成立,秦始皇如果被谋害的,那么嫌疑人只能是赵高和胡亥二人,那他们有没有作案动机呢?

从史实来看,可以这么说,二人作案动机极为强烈。因为秦始皇确实有意传位于扶苏,并为此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胡亥原本毫无机会。有些看法认为秦始皇“发配”扶苏到上郡给蒙恬当监军,是扶苏失宠的表现,我个人观点恰恰与其相反。

首先,秦以军功立国,公子扶苏长于深宫威望不足,扶苏若想顺利即位必须要经过足够的锻炼。秦始皇本人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扫平六国,天下归一,此等功勋亘古未有,秦皇之威,天下怖畏。但扶苏本人却没这种经历,假如始皇驾崩,扶苏即位,以扶苏之威望,很难能震慑住潜藏于各地的六国残余贵族和野心分子,胡亥篡位登基后秦帝国立刻分崩离析,就充分证明了此点。

所以秦始皇很清楚地认识到,他的继承者必须要有足够的军功,才能震的住手下那批骄兵悍将、才能震得住隐藏在民间的“六国余孽”。但此时天下已经一统,中原再无大战,唯一能取得泼天大功的地方,唯有去北疆和匈奴作战。扶苏,正是在此等背景下被派去和蒙恬搭档,其根本原因,就三个字:混资历!

其次,历代储君即位,必须先有自己的一套班底,将来的帝位才坐的稳。秦始皇将扶苏指派给手握30万长城军团的蒙恬,其用心昭然若揭。若非其有意传位给扶苏,岂能派扶苏去如此重要岗位。

蒙恬手中的30万重兵,是整个秦王朝最精锐的武装力量,也是秦帝国震慑天下的立国之基。而蒙恬蒙毅二人,一武一文,均是位极人臣,在秦始皇看来,公子扶苏加蒙氏兄弟的“铁三角”配置,就是他百年之后扶苏为帝的最大保障,蒙氏兄弟二人足以为扶苏登基保驾护航。

秦始皇这番派扶苏与边关大将搭伙的良苦用心,完全表明他是将扶苏当作真正的继承人来培养,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便是确证。3、秦始皇是被谋杀吗

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秦始皇下诏命扶苏赶紧回咸阳主持丧事,其实就已表明心迹传位于扶苏,可惜诏书被赵高扣下,并未发出。

这里有个细节被很多人包括专家所忽略,赵高敢扣下诏书,他难道就不怕秦始皇“病”好了后将他杀了么。唯一的答案:赵高确实不怕,因为他笃定秦始皇的“病”好不了!赵高凭什么确定秦始皇的“病”好不了?这个疑问,才是秦始皇被谋杀说最有力的证据!

由此可见,沙丘之时的秦始皇,已经被赵高和胡亥完全控制了生死,此时唯一的不确定因素,只有大秦丞相李斯。历史表明,李斯最终是站在了赵高一方,李斯为何做出这番选择,又是一个疑团,他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

无论怎样,赵高、李斯、胡亥三人的密谋最终还是成功了,秦始皇暴毙,三人秘不发丧,接着矫诏杀扶苏、囚禁蒙恬,胡亥篡位登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终究是二世而亡。

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当我们抽丝剥茧、细细分析后,虽然不一定能找到真相,但却可以无限接近真相。秦始皇暴毙之谜,其实只需发掘秦始皇陵就能得到确切答案,但个人认为,如果要以发掘秦始皇陵为代价,那最好还是让这个疑问永远流传下去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秦朝秦始皇陵墓被盗过吗?秦始皇陵墓到底是怎样的?

全文共 384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秦始皇那可是当时秦朝的一代国君,在当时的秦朝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秦始皇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位自称自己是皇帝的人,公元前210年,这位风流人物也是离开了人世,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一个谜团,因为秦始皇从自己上位便开始大肆的修建自己的陵墓,现在被人们发现吃的兵马俑也是被称作是世界奇迹。那么,足以见出,秦始皇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秦始皇的陵墓被盗过吗?秦始皇陵墓到底是怎样的?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导读:公元前210年夏,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王赢政逝世。他被安葬在了一座巨大的陵墓中。这座陵墓在他生前就开始修建,前后共花了39年时间,修陵顶峰时用工达到70多万人,占到了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10!秦始皇陵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帝王陵墓,它代表了当时世界上科技的最高水平。据史书记载,项羽带兵进入关中后,先杀了已投降刘邦的秦王子婴和秦王室贵族,然后把咸阳城内掳掠一空,最后一把火烧了咸阳城。接着,项羽又带兵来到秦始皇陵,命士兵挖掘始皇陵,将陵墓上下所能见到的东西统统运走。当时运东西的人有30万,30多天还没有运完,足见陵中珍宝之富。最后,项羽将不能过走的东西一把火烧了,大火烧了许多天。这可能是秦始皇陵最早和破坏最大的一次劫难。

项羽东撤后,关东的盗贼纷纷涌入秦始皇陵,传说捣毁陵内铜椁以取铜。再后来,传说有一个牧童在此放羊,羊走进了被乱军挖开的地下穴道,找不到了。牧童便拿了一个火把,进入墓穴中去找羊,结果失火,大火烧了90多天。据说,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几米。这样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记载都被当今考古发现所佐证。秦始皇陵发现的陪葬坑、陪葬墓几乎都遇到过被盗和火焚的破坏。

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为了笼络人心,公元前195年,刘邦下令对秦始皇陵妥为保护,安排20户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对秦代帝王陵墓,也都下令保护。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曾令临潼县保护和修整秦始皇陵。清朝的陕西巡抚毕沅,还曾为秦始皇陵立碑。

但是秦始皇陵埋藏丰富,必然会引起各种人物的觊觎。据记载,东汉末年赤眉起义军、魏晋后赵时期统治者石勒和石季龙、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等都盗掘过始皇陵墓。

地下宫殿可能没有被盗

已出土的两乘铜车马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下面地宫西墓道的耳室里。有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地宫普遭火焚和洗劫,如果真是这样,那墓道旁的随葬品应该首先遭到破坏。但铜车马出土前没有遭到火焚和其他人为破坏,这也为地宫没有被盗火烧做了一个旁证。十余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封土四周进行了细致的钻探工作,先后打了4万多个探孔。钻探资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宫四周均有4米厚的宫墙,宫墙还用砖包砌起来,并且找到了若干个通往地宫的甬道,发现甬道中的五花土并没有人为扰动破坏的迹象。只发现两个直径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盗洞,但这两个盗洞均远离地宫,尚未进入秦始皇陵地宫之内。此外,秦始皇陵地宫中存在大量水银的事实,更是其未遭到盗掘的有力证据。因为地宫一旦被盗,水银就会顺盗洞挥发掉。由上述理由可以推断,秦始皇陵地宫可能没有被盗。

秦始皇陵南依层层叠嶂、山林葱郁的骊山,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在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内城里面修建了堂皇的地下宫殿,顶上有用明珠做的日月星辰,地下布置了用水银做的江河湖海。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1974年1月29日,在秦始皇陵坟丘东侧1.5公里处,当地农民打井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后经国家有关组织的挖掘,终于发现了使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秦始皇陵兵马俑[2]。现代考古证明,秦始皇陵地宫完整的保存在封土堆下,几千年来未被盗掘。

2000多年过去了,显赫一时的秦始皇陵如今只剩下了一座孤零零的小山包,耸立在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脚下。它就是秦始皇陵的封土堆。据史书记载,当年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修筑陵墓,陵墓挖到一定深度,就再也挖不动了。李斯于是奏表请示,秦始皇回答说:“其旁行三百丈乃至。”

这个记载引出了人们的种种猜测。地宫,这个用来存放秦始皇棺椁和随葬物品的宫殿,究竟建在哪里?是在封土堆下,还是在它周围“三百丈”远的某个地方?

从1962年起,考古工作者开始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察。经探测,陵园范围达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的面积,这么大面积的陵园在世界上也属罕见。

1974年,秦始皇陵再一次震惊了世界。人们在它的东侧挖出了一个巨大的兵马俑坑,成百上千个比真人还要高大的陶俑出土,轰动了整个世界。第一个被发现的兵马俑坑被命名为1号坑,它的面积达到14000多平方米。

然而,10个兵马俑1号坑的面积才相当于一个地宫的面积。

考古学家预言,地宫作为秦始皇陵的核心宫殿,它的价值将不可估量。

秦陵发现庞大宫殿群面积达17万平方米

最新考古勘探与研究表明,秦始皇帝陵园内沉默着一处庞大的宫殿建筑群,其十进式院落建筑和一处台基式主体建筑浑然一体,犹如紫禁城。

201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园的内城西北部勘探发现了一处长方形的十进式院落的庞大建筑群,总体上南北长690米左右、东西宽约250米,面积达17万平方米。

是谁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

据推测,少府是主管建筑的,国家陵墓当由其管理。当然最高的管理上级还是本相,只是本相日理万机,由少府具体操作办理而已。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统一后命名的,在统一之前有无这一官职无从考证,但无论有无,肯定有一种机构专管宫廷的土木建筑工程。至于这一机构名称如何,尚待进一步考证。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其“穿三泉”。《旧汉书》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极”、“深极不可入”之语。有人认为,秦陵地宫不浅也不深,书中提到的“三泉”无外乎人们经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类。据《吕氏春秋》记载:“浅则狐狸扬之,深则及于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于受技术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实为不易,并且如果地宫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长期渗透,定会使地宫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设计者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当然这些都不过是推测,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地下墓穴的结构如何呢?

从已发掘的秦始皇陵遗迹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宫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带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实现这一点,非建造广阔的墓室难以如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这里,既提到中羡门、外羡门,想必肯定有内羡门。这似乎表明地宫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闭在中羡门以外的地方,内羡门以内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至于墓道之长也就可想而知,若说有三百丈洞室的存在自在情理之中,难怪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地宫的洞室就在现在人造封土以南直达骊山中心主峰———望峰之下。

据考古勘探,以及对墓道兵马俑位置的判断,专家认为,陵墓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愿意坐西向东呢?

有人认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洲诸仙境,并多次亲自出巡,东临碣石,南达会稽,在琅琊、芝罘一带流连忘返,这一切无不昭示其对仙境的迫切向往。可惜徐福一去杳无音讯,秦始皇亲临仙境的愿望终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于天国,大概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愿望。基于此,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东了。

有人认为,秦国地处西部,为了彰显自己征服东方六国的决心,秦王赵政初建东向的陵墓;并吞六国之后,为了使自己死后仍能注视着东方六国,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设计建造初衷,所以我们看到的陵墓只能是东西朝向。

还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坐西向东,与秦汉之际的礼仪风俗有关。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从皇帝、诸侯到上将军,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东。秦始皇天下独尊,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可想而知。

其实,让人不解的不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据考察,陕西境内已发掘的917座秦墓,绝大部分都是东西向。秦公陵园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东方。秦人葬式的这一特点,越是早期越为明显。是什么原因让秦人采取这东向的葬式呢?坚持秦人起源于东方的学者认为,由于东方是秦人祖先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地方,他们对东方怀有特殊的感情,然而东西悬隔,路途遥远,其间又强敌林立,“叶落归根”的希望非常渺茫,因而采用朝向东方的葬式,以示不忘根本。相反,坚持秦人起源于西方的学者认为,秦人采用“头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显他们来自中国西部。但如果头西足东的葬式表示秦人来自西方的话,那么华夏诸族流行的北首而葬之俗,是否说明他们来自北方呢?现代文化学与民俗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秦人流行的西首而葬之俗和他们曾流行过的“屈肢葬”一样,与甘肃地区的古代文化或某种原始宗教信仰有关。比如“白马藏人”对本民族盛行的西首葬的解释是,日落归西,人亦随太阳走。也许,秦人对他们的葬式,也有本民族特有的解释。一切都不得而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秦始皇传国玉玺与兰亭序真迹哪个更加有价值?哪个价值会更高?

全文共 1694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在这条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涌现出了很多无上价值的国宝。当然有很多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至今也没有被人们找到。我国有两件失踪的国宝,一个是我们所熟知的传国玉玺,另一个便是兰亭真迹。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其实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和氏璧。

在和氏璧还只是一块被石头包裹、没有被剖出里面美玉的原石时,楚国人卞和发现了这块石头的不凡之处。

他一看,就知道这块石头必然包裹着一块美玉,于是他拿着这块石头找到了楚国国王,想把这块原石献给楚国国王。

由于当时石头还没有被剖开,所以楚国国王找了自己身边的一名玉匠鉴定,让他看一下这块石头是否真如同卞和所说那样暗藏一块美玉。

或许是那名工匠鉴玉技术不如卞和也或许是什么其他的原因,在看过那块原石之后,他直接给出了一个答案,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根本就没有玉。

听闻工匠的答案,楚国国王非常愤怒,也没让人剖开这块石头,直接就生气地让人砍了卞和一条腿。

楚国国王的惩罚并没有打消卞和自己对原石的判断,他继续抱着这块石头,直到下一任楚国国王继位,他才重新拿出了这块原石,想继续献给楚国国王。

只不过这个时候,新任楚国国王的工匠给出了和以往一样的答案,这次,卞和再度受到了惩罚,他失去了自己所剩下来的最后一条腿。

一直等待到了第三任楚国国王继位,卞和才获得了认可,在楚国国王的命令下,工匠们剖开了卞和的原石,从里面取出了美轮美奂的和氏璧。

到了战国时期的时候,围绕着和氏璧又发生了完璧归赵的千古佳话。

这不由使得和氏璧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到了秦始皇时期,这块和氏璧落入到了秦始皇手中,秦始皇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得到和氏璧后,他并没有如同以前的那些人一样保持和氏璧的原样,而是让人把和氏璧雕琢成的传国玉玺。

也就是从秦始皇时期开始,传国玉玺变成了历代皇帝权力的象征,如果一个人坐上皇帝宝座、手中没有传国玉玺的话,那么这个人将很难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他自己坐在皇帝宝座上,也会产生一些底气不足的感觉。

一直到五代十国的后唐时期,这历经了诸多王朝、君王的传国玉玺才消失在了历史之中,从此再也没有出现。兰亭序

在东晋永和九年,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许多社会名流们聚会于会稽山下,聚会中,王羲之等人边饮酒、边展开了空谈。

在酒喝到了尽头上后,王羲之在众人的簇拥下,写下了一篇兰亭序文,全序总共28行、324字。

兰亭序书写出来后,曾经在许多的名家手中流传,在众多收藏兰亭序的人中,最出名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一个非常狂热的书法爱好者,在他还没得到兰亭序之前,他就对兰亭序非常痴迷,一直在疯狂地派人寻找着兰亭序。

皇天不负苦心人,在历经了长久的寻找后,李世民的手下终于找到了兰亭序的踪迹。

那时候,他的手下人给他汇报了消息,说兰亭序真迹在一名和尚手中。

只不过因为这名和尚怎么也不肯承认兰亭序在自己手中,所以李世民为了得到兰亭序,就派人用一些不光彩手段把兰亭序从和尚手中拿了出来。

一直到李世民晚年的时候,他对兰亭序的热爱也不曾消减。

那时候,他还反复嘱托自己的儿子李治,让他一定不要忘记在自己死的时候,把兰亭序放在自己的陵寝中陪伴自己。

历史中,对于兰亭序最公认的说法就是兰亭序确实陪葬进了李世民的陵寝中,只是在温韬挖掘李世民陵寝的时候,遭受到了氧化的破坏或者在那个时候失踪了。

除了这个说法,关于兰亭序的去向还有另一个说法,那就是兰亭序根本没有陪葬进入到李世民的陵寝中,而是被同样喜爱兰亭序的李治留在手中,然后陪同着他一同埋葬到了他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里面。

因为乾陵一直没遭受到盗掘和破坏,所以兰亭序很有可能冷静静的躺在乾陵的地宫中。传国玉玺更高

按照提问所说,如果能找寻得到传国玉玺和兰亭序,那么我觉得传国玉玺的价值要比兰亭序高出一截。

众所周知,传国玉玺是确定一个国家国运的重宝、是历代皇帝无论如何都要寻找的权力象征。

在它的身上,曾经发生了太多的历史事件,比如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秦朝建立、汉太后摔玉、皇太极假造玉玺等等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历史文化价值上,历史中没有任何一件宝物能盖过它的风头。

而兰亭序除了艺术价值比较高之外,在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上,根本无法和传国玉玺相比。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为什么秦始皇那么信任蒙恬?蒙恬为何能博得秦始皇的信任?

全文共 1512 字

+ 加入清单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秦始皇应该是一个多疑而又残暴的君主,欺压百姓无恶不作。这些都是一种过于偏激的认识,并不全面,毕竟如果真的是一个这样的人成为皇帝,民众就不该是在十多年后才反抗起来了。至于秦始皇的多疑,成为皇帝的人哪一个没有一点疑心?即便是如此,但秦始皇对于手下大将蒙恬却十分信任,信任到全国四分之一的兵力都放心交给蒙恬。那么,为什么秦始皇会这样信任蒙恬呢?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秦始皇嬴政是一个残忍嗜杀的暴君,但是在这里我们要说的却是秦始皇是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精明的君王。作为国家统治人,难免不会生出多疑的这种性子来,比如汉武帝、隋文帝、隋炀帝以及其他很多的帝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多疑。有哪个能够做到像秦始皇这般的,对人才不问出身,只要你能做这件事,他就会放开手脚让你去做。让你贸贸然将六十万大军交给一个人,你敢吗?

能够得到君主的信任的无非就是两种人,一种是对君主极度忠诚的忠心之臣,另一种就是对权力完全构不成或者不具有威胁的人。很显然,蒙恬属于第一种。蒙家原本是齐国人,在秦昭襄王时期(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入秦为将,官至上卿。到了始皇帝的时候,蒙氏一族已经历时四朝,算是老秦人了,而且不论是蒙骜、蒙武、蒙恬、蒙毅,他们都算是权倾朝野。可是朝廷也并不是只有蒙家一家独大,还有王家这个将门世家。

当时秦国大概有120万左右的兵力,蒙恬率领的九原军就有30万,他们长期驻扎在北方,以及长城一带,是秦军的精锐部队,时不时的还要抵御北方的匈奴。秦始皇能够放心将这么多兵交给一个人,还是长时间的让他带领这些兵,这心胸真是大得可以。后来我们看到还有皇帝为了不让带兵的将领和士兵之间熟悉起来,还颁布了将领到了一定的任职时间就要转任的情况呢,那个时候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打起仗来了分分钟输掉。秦始皇能够宽心交出兵权足以表示对蒙恬的信任。

另外秦始皇扶持蒙恬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权衡朝中的势力。王翦家族在秦朝也是将门世家,为秦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秦始皇还是有些不放心,当年放手六十万大军的军权给王翦也是无奈的事。他首派李信攻打楚国,但是李信最后却落得大败的下场,没办法,秦始皇只能重新启用王翦。王翦向秦始皇讨要六十万大军才有信心攻打楚国,秦始皇就打趣道“老王你老了,还怕死吗?”而王翦也害怕秦始皇不相信自己,出兵前还多次向秦始皇讨要赏赐,表现出自己完全就是为了赏赐才出兵的,为的就是安抚秦始皇。

太史公司马迁就曾说过王翦虽被秦王尊为帝师,但是不能辅佐秦的统治者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的统治,可以说没有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而王翦当然知道德政的好处了,但是他没有胆子跟秦始皇提起,因为他知道在他们君臣二人之间存在着不信任的因素,稍有不慎自己就落得个兔死狗烹的结局了。

不过秦始皇除了焚书坑儒和攻打各个国家之外好像也没有做过什么太坏的事了,为什么大家会觉得秦始皇残暴多疑呢?据我所知,除了秦朝丞相吕不韦被秦始皇整死了之外,为建立秦朝立下大功的蒙氏兄弟和王翦父子等人都没有遭到秦始皇的迫害呀,而且还给了他们很大的军权和财富。并且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当时只是贬谪了吕不韦,并没有想要杀他的意思。对于打了败仗的李信,秦始皇还是将他视为攻打齐国的首选。

可以看得出来在蒙恬和王翦两人当中,始皇显然更信任蒙恬。一来蒙氏一族也同样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蒙家世代都忠于秦国主。二来就是秦始皇和蒙恬两人年龄相仿,有共同语言,对彼此都比较看得明白。

除了秦始皇主观的原因之外,还有蒙恬身上的客观原因。蒙恬这人对秦始皇忠心耿耿,他们蒙氏兄弟都为了秦国赴汤蹈火。对于一个不管怎么看都是忠臣的人,你不信任都说不过去。况且从二世当国赵高弄权来看,蒙恬绝对是个老实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秦始皇兵马俑是怎么烧制的

全文共 336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兵马俑主要由什么烧制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于我国近代在陕西首先被农民发现的,后来经过史学家的认定,确定是秦始皇时期铸造的,那么很多人好奇,这些兵马俑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又是经过怎么样的方式烧制的呢。

其实秦兵马俑主要的制作材质是陶土,类似于我们现代捏泥人一样,那时的陶瓷塑造家们先是用陶泥捏出秦兵马俑的雏形,也就是有个大概的模样,然后会有专门的人对于细节进行近一步的加工,比如人脸的五官,还有身上衣物的类型,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细节,在雕刻完成之后便会送入到火炉之中进行加热定型,据说当时的火炉温度也高达上千度。

烧制完成之后还要进行上色打磨的过程,那时候的颜料也是很丰富的,不过推测是因为在地下千年,颜色脱落,以及兵马俑陵被挖开的时候接触到氧气被氧化,也就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模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作为一统天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什么没有谥号?

全文共 77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谥号”,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后人对过世的有地位的人的一种极其概括的评价,字数不一定,有长有短,这种习惯也同样影响着古代东亚的其他国家。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不难发现,所有的皇帝中,除了秦始皇,其他人都有谥号,例如汉武帝、唐太宗等。为什么唯独秦始皇一个人没有谥号呢?

“谥号”最早是由周朝周公创造的,其浸染是国君去世后,后人用两个或一个字来归纳综合他生平的功过长短,从周朝起头一向到清代,各个朝代的帝王都在用这个谥号轨制,但唯独秦始皇没有,这是为何呢?

说到此处,让我们先来科普一下“谥号”的常识吧!说白了,谥号也便是一个五十几个字的文库而已。谥号凡是分为三个范例:赞誉型、攻讦型、怜悯型,我们常听到的什么文帝、武帝,便是最常用的赞誉型谥号,险些各朝各代都有,文指的是经天纬地,武指的是克定祸乱、刚烈直理,文、武常用在各朝各代的建国天子或具有开国伟业之功的历代帝王身上,好比我们常熟知的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

既然有赞誉型就有攻讦型,每每谈到古代汗青上著名的暴君时,我们城市想到商纣王,而商纣王的“纣”便是周朝给他上的谥号,意指戕害无辜,又如隋炀帝,炀乃好内远礼、去礼远众、逆天虐平易近、好大殆政、薄情寡义、离德荒国之意,隋炀帝的谥号无不显后人对他的批驳。

尚有一种怜悯型的谥号是给那种毫无纯在感或无自立意识的天子用的,给他们的谥号只是证实他们早些日子在位过,就好象介入行为会的重在参预奖,仅此罢了。好比那种两岁登基三岁逊位,三岁登基四岁短命的那种天子,凡是这种环境叫“殇”,短寿不行曰殇,好比汉殇帝刘隆,唐殇帝李重茂,又好比晋怀帝那种,慈仁短寿曰怀。

言反正传,既然古代帝王都有谥号,那为何唯独秦始皇没有呢?着实缘故起因很大略,像秦始皇这种强悍的天子,怎么能容忍本身故后被人说长道短呢,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这种用法不成取,从而他在位时就将谥法铲除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孟姜女哭长城”是世人栽赃秦始皇?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孟姜女长城栽赃秦始皇

孟姜女哭长城确实就是栽赃,虽然这一个典故大家都会听过,据说两人刚刚结婚,新郎直接就被迫需要去修长城,不久之后就因为劳累而死。孟姜女在经过多年的寻找之后,也来到了长城边上,但是得到的就是自己丈夫早就已经死亡的噩耗,在长城底下痛哭三天三夜,最终导致墙壁倒塌,绝望之下,孟姜女选择投海自尽。

这一个故事一直都是痛批秦始皇的残暴不仁,但是大家也会知道这完全就是假的,这个故事的原型也就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因为他的妻子认为杞梁如果真的有罪,那么就不应该劳烦国君吊问。如果没有罪的话,会拥有着房子,但是他并不认为就必须要接受郊外的吊唁。

这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正常的故事,君臣关系本身就会处于平等的阶段,作为国君选择去吊唁忠臣,这本来就是非常正常的。

杞梁的妻子就是因为一直都没有孩子,所以无所皈依,最终一直都靠着丈夫的尸体不停的痛哭,所有的路人都会为之感动,在哭了将近10天之后,城墙直接就已经崩塌。这一个故事就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本身就是很符合历史的,因此也没有人会把这个屎盆子直接扣在秦始皇的身上。但是在进入到汉代以后,批判秦朝也就变成了正确的政治在发展到唐代之后,整个故事全部都扣在秦始皇的头上。这一个题材就直接转变成孟姜女万里哭长城,也同样会拥有现在的一个新政。

孟姜女哭长城确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我们也会知道,并不是和秦始皇有关,两者之间根本就不是一个朝代,之所以会这么做,无非就是希望能够让大家知道秦始皇的残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秦始皇为何说话总是发出豺狼的声音?秦始皇得了什么病?

全文共 1636 字

+ 加入清单

在公元前211年,在深秋季中一个平静的一天,出开使关东的使者骑着马在官道上行驶着。此时在这支队伍中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人,整个队伍都因此停止了前进的脚步。那个人手中拿着一块玉璧,并且将玉璧塞给了使者,并且说到:“今年祖龙死”。秦始皇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皇帝,“祖”就是开始的意思,“龙”是君王的象征,所以,世人就称秦始皇为“祖龙”。

使者大吃一惊,不知所措,因为,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在今年秦始皇会死。”说完这句话之后,那人就跑掉了,等使者回过神来,人早已经跑没影了,他甚至都没有看清楚来人的模样,只是觉得此事很是诡异,于是,快马加鞭的赶到都城,向秦始皇报告了路上的经历。

听闻这件事后,秦始皇顿时感到脊背一凉,尽管这样的事情他过去已经遇到不止一次了,但是,对于一个迷信的君王来说,这无疑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而且,当他仔细端详了这块玉璧之后,更是让他心头一颤。因为,这块玉璧不是别人的,正是他自己的。

就在公元前219年他南巡的时候,路过长江的时候不小心使得这块玉璧掉入了江中,但是,玉璧却在几年之后,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这不得不使秦始皇认为是有神明在提醒自己:“今年将会寿终正寝。”

这样的诅咒萦绕在他的心头,久久都不能散去,这也使得他在精神方面受到了打击,瞬间变得萎靡不堪,病倒在了床上。实际上,秦始皇的身体早就已经出现了状况。在公元前220年到前211年,他的身体情况就越来越差,每次说话都会发出类似于豺狼声音

从现代的医学来看,这就是支气管炎的症状,可是,这个病在当时是很难痊愈的。而就在这种严重的情况下更是发生了如此可怕的事情,更是让秦始皇惊慌无措,病症也变得更加严重了。面对这样的境地,他只能寄希望于占卜,想以此来让自己的心里能够得到一些慰藉。

负责占卜的术士对他说,如果,想要保住性命,那么,就只有两种办法:一个是出游,另一个就是迁徙。听了这话,他很是犯愁,作为一个君王,怎么能随随便便地搬家呢?因为,如果是帝王搬家的话,那就相当于是迁都,而且,现在的都城也是之前从别的地方迁过来的,肯定不能再改变了。

既然,这个方法行不通,那呢,就只能选择出游了。

于是,在公元前210年的冬天,秦始皇开始了他坐上帝位以来的第五次出游,但是,这一次出游却变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出游。

俗话说,每一个不寻常的行为都会有自己的作案动机,如果,秦始皇在当时冷静分析“今年祖龙死”这一案件的话,或许,就不会那么恐惧了。藏身在背后的神秘人肯定知道,如果,这句预言到时候没有应验,肯定会跟自己的初衷相悖,这样不但不能使得秦始皇感到恐惧和不安,反而会让他活得更好。

所以,进行这样的推理我们就可以知道,幕后那个神秘人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想要诅咒他死,而是对他的一个警告。其实,“今年祖龙死”只是半句话,剩下的半句话,神秘人是想要让秦始皇自己去领悟。

我们前面说到,秦始皇有严重的支气管炎,但是,也没有到不久就会去世的情况,而且,当时的他才四十九岁。所以,我们可以推出那句话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他剩下的生命已经没有多少了,要为自己想想身后事。”

这里,身为一个帝王要考虑的身后之事是什么呢?那肯定是选择由谁来继承自己的王位,而那时候的秦始皇刚好还没有立储。由此可见,说出这句预言的人并没有什么恶意,而是一种善意的提醒。

他很可能是秦始皇亲信中的一员,知道皇帝的身体越来越糟糕,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考虑把江山交付到谁的手里。国不可一日无君,将来万一有一天皇帝驾崩了,那时候仍然没有储君,必定会导致国家大乱,人心惶惶。所以,这个神秘人必定是一位有着深谋远虑的爱国忠臣。

但是,秦始皇最终还是死了,就在出游的归途中。那么,这真的是应验了那句预言吗?其实并没有,了解历史的人就会知道,这个预言并不准确,按照秦朝的算法来说,新的一年开始的时间是在10月。而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如果,按照当时的预言,死亡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210年的7、8月,而不是前210年初。

但是,如果预言是“明年祖龙死”,那结果就是相当诡异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荆轲自知刺秦失败,他是怎样对秦始皇的?

全文共 1068 字

+ 加入清单

荆轲刺秦的故事流传了数千年,人们佩服他舍生取义的精神,答应好的事情就算送上性命也都在所不惜。不过,刺杀秦始皇的事件最终还是失败了。秦始皇看似只是一个皇帝,但是他的武学造诣却也不低,甚至可以说在荆轲之上。荆轲后来也知道自己胜利没有一点希望,干脆也就放弃了,坐在地上羞辱秦始皇,那么,他是怎样羞辱这位千古一帝呢?

荆轲刺秦王的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荆轲是以悲情英雄的身份出现在故事情节之中。残酷地扒一扒事情的真实背景,就会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荆轲是卫国人,破落贵族出身,祖上的荣耀,骨感的现实,激励着他努力奋斗,他从小喜好读书击剑,从某种意义上似乎文武双全,但是历史开了个玩笑。

他想学习剑术,当时的剑术也是一种高雅艺术。他听说魏国有一个剑术高手叫盖聂,于是找到了盖聂,他就把他以前学习剑术的心得体会,跟盖聂夸夸其谈了一番。没想到作为高手的盖聂,一听这一番小儿科的论述,对他根本不屑一顾。荆轲觉得受到侮辱,破落贵族出身的自尊心,促使他扭头就走。

荆轲还想下棋,当时有一种棋,叫六博棋,应该算是中国象棋的雏形,因为在古代“博”指象棋,而“弈”说的是围棋。俗话说下棋找高手,于是荆轲到邯郸找到了一个下六博棋的高手,名字叫鲁勾践。两人一下,鲁勾践发现他的棋艺太臭,就把他给羞辱一番。荆轲羞愧难当,落荒而逃,忙了一顿,剑术也没学成,棋艺也没长进。

治国平天下自然是荆轲这样自认为贵族的使命。他到自己的祖国卫国,去面见卫国的国君卫元君。而战国末年的卫国早已从西周年分封的大国变成了一个无足轻重随时被战国七雄所灭的小国。这个事也可以看出荆轲的短视,要想辅佐国君成就大业,那也得找一个合适的舞台,他找战国七雄的任何一家都可以,他不去找,反而去找了个几乎没有舞台的泥菩萨自身难保的弱小卫国。而卫国,虽然弱小到无足轻重,但卫元君好歹是一个国君,自然有从国君角度看问题的高度,听了荆轲夸夸其谈的一番理论毫无兴趣。

无奈的荆轲流落到了燕国,在燕国借酒浇愁之余交了几个朋友,一个是音乐家高渐离,另一个是杀狗的屠户,历史上没留下名字。而在当时音乐工作者和屠夫根本就没有社会地位。

历史,总算给了荆轲一次扬名立万的机会,那就是众所周知的荆轲刺秦王。可惜的是荆轲学艺不精,智商又不够高,没经过周密的筹划,没有抓住图穷匕首现的绝佳的稍纵即逝的机会,功亏一篑。荆轲最后使出了终极必杀技,坐在地上,岔开双腿“秒”杀了秦王嬴政,也就是以后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因为当时的人们不穿内裤,裤子也相当于现在的长筒袜,用岔开双腿的坐姿必然走光无疑,被认为是对别人的极大侮辱。所以古人都是跪着吃饭办公做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孟姜女哭倒了长城,为什么秦始皇没有处置她?

全文共 2040 字

+ 加入清单

孟姜女长城的故事我们都已经非常了解了。不过这其实只是一个后世的传说,真实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事情。但是后是秦始皇在人们的心中的形象是非常残暴的,所以也不乏有人会把这个传说当作是真实的历史。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孟姜女在哭倒了长城之后,这个故事基本上也就结束了,如果是真的,为什么秦始皇没有对孟姜女做出惩罚呢?1.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一代代地在民间广泛传播。这个神话传说在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最初记载的是杞梁的妻子(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痛失丈夫时仍能以礼处事。直到西汉末年,刘向在《列女传》中给这个故事添了几笔,于是故事中有了哭崩长城的情节。

后来又经过隋唐时期的加工,把崩长城和秦始皇联系在了一起,就有了现代版本的《孟姜女哭长城》。

传说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秦始皇抓去修建长城,孟姜女独守空房整整一年,依旧没有盼来丈夫的身影。于是她连夜赶制冬衣,打包行装,辞别高堂,独自一人踏上了寻夫之路。她一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在一个小村庄遇到了和丈夫一起修长城的民工,但她等来的只是丈夫已经累死的噩耗。

她一时间难以接受,猛然嚎啕大哭,眼泪哗啦啦直掉,只哭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这时长城突然“嘣”地一声倒塌了,露出了许多白骨。孟姜女在一堆白骨中辨认出了自己丈夫的尸骨,于是守在丈夫尸骨旁边,哭得死去活来。

话说此时秦始皇正巡查长城修建进度,碰巧听说了有一女子哭倒城墙,瞬间火冒三丈,带着人马往这边赶。可是最终秦始皇却没有严惩孟姜女,这又是为何?原来,一切的缘由都逃不过“见色起意”四字。2.传说故事秦始皇是如何对待孟姜女的

当秦始皇气势汹汹打算亲自来处置孟姜女之时,猛然发现孟姜女年轻貌美,于是打算霸占孟姜女。可是秦始皇刚刚害死了人家新婚燕尔的丈夫,又想强娶人家,哪里来的这等好事?孟姜女自然不同意,宁死不从。于是秦始皇亲自出面,孟姜女便要秦始皇答应自己三件事,若答应了就嫁给他。秦始皇答应了。

这三件事便是:其一,为丈夫修坟立墓;其二,为自己丈夫披麻戴孝;其三,陪着孟姜女逛三日大海。秦始皇在美色当前,头脑一热便答应了。前两件事做完之后,孟姜女带着秦始皇去游海,结果只听“扑通”一声,孟姜女跳海了,又见大海突然掀起狂风巨浪,直逼秦始皇,最终秦始皇只能狼狈逃脱。

此时才知道,孟姜女是为了给自己丈夫和那些枉死的冤魂报仇呢!而那日海里的巨浪是海里的龙王和龙女同情孟姜女,见她寻死便将她接到龙宫中,并令手下掀起狂风巨浪,以此惩罚秦始皇。这孟姜女,也不是凡人,她是在一个生长在孟家和姜家的巨瓜中发现的女娃娃,因此名叫“孟姜女”。

与丈夫的相遇也是源于她搭救了被官兵追赶的范喜良,因此喜结良缘。孟姜女聪明伶俐,范喜良面目俊秀,父母一合计,俩人便喜结良缘。只是这热乎日子才过了三天,范喜良还是被官兵追去修建长城了。喜事变白事,令人哀叹不已。

秦始皇因自己一己私利害了世间多少人家的好儿郎,却也因为自己沉迷美色,在百官面前为一介小民披麻戴孝被人耻笑,甚至于差点失去性命。

这个故事尚且有许多不完美之处,比如孟姜女一介神女能哭倒长城却对秦始皇一个凡人无能为力,而秦始皇能为了美人答应她为范喜良披麻戴孝这样无理的要求。

在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历代百姓对秦始皇这个人物的认知和情感,显然大家对于让秦始皇“吃瘪”的事情都是非常喜闻乐见的。这其中是否夹杂着历朝历代的平民百姓对自己当朝君主的怨气,就不得而知了。3.孟姜女故事的真实性

一说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纯属虚构,因为山海关长城修建于秦朝以后,秦始皇时代修筑的长城,距山海关北去数百里。既然当时当地并无长城,哭长城之事自然是子虚乌有。

一说认为,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庄公四年(前550),齐伐卫、晋,回师攻莒时齐大夫杞梁战死。杞梁妻迎丧于郊,相传她哭夫十日,城墙为之崩塌。后世以讹传讹,把杞梁妻说成是秦始皇时代的人,演绎出哭长城的故事。

有人指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随着历代时势和风俗不断变化而变异的。战国时,齐都盛行哭调,杞梁(后演化为喜良)战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剧的素材。西汉时,盛行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杞梁妻的悲苦便造成了城崩山裂的感应。至六朝、隋唐间,乐府中有送衣之曲,于是又增添了送寒衣的内容。可见,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在长期的文化演变中逐渐丰满起来的。

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从春秋至明,近两千年漫长的岁月中,长城屡修屡补,强征了无数的民夫,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像孟姜女那样的遭遇。因此,孟姜女和范喜良,是劳动人民在承受无限度的劳役中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灾难。动人的哭长城故事,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正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书写的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这当是中允之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秦始皇到底是不是秦庄襄王的亲生儿子?

全文共 1932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秦始皇的身世,很多人其实也是感到非常的好奇的。作为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自然是有很多人都对他有很大的兴趣的,想要知道很多有关秦始皇的事情,然而这其中,对于秦始皇的身世的好奇就更多了,有不少人都非常在意,秦始皇究竟是不是秦庄襄王的亲生儿子,因为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原本是吕不韦的姬妾,被送给了当时还是人质的秦庄襄王,后来生下了儿子就是秦始皇,因此很多人都在怀疑,这个儿子到底是吕不韦的,还是秦庄襄王的,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是如何呢?1.秦始皇是不是秦庄襄王的儿子

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知道古人的历史,全靠古人流传下来的文字记载。其中最为出名,最具有真实性的参考价值的是司马光的《史记》。

《史记》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很高,一般不会 出现错误,但是关于秦始皇嬴政亲生父亲的记载,《史记》却有两个版本。在说第一个版本之前我们要说一下秦王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吕不韦以及秦始皇母亲赵姬他们三人之间的关系。秦庄襄王在年少的时候曾经在赵国为质子名叫异人。

当时争夺王位的形式对他是极为不利的。而在当时吕不韦还只是个富有的商人,在那个时候商人的地位是很底的,吕不韦积累到一定财富之后,就考虑要跻身政界。

在他观察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异人是个不错的选择,他觉得异人是个“奇货可居”的人才,于是打算游说异人,希望可以和他一起合作。并且告诉异人,安国君最宠爱的华阳夫人没有孩子,他们可以一起合作。最后在吕不韦和华阳夫人的帮助下,异人坐上了王位,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秦庄襄王。

异人成为秦王之后,对吕不韦也是赞赏有加,留在身旁封为高官,继续辅佐自己。一日,吕不韦在家中设宴款待秦王,在酣畅之际,唤出自己的爱妾献舞。吕不韦的爱妾名叫赵姬,相貌绝美而善舞。她一出场便将秦王迷住了。

使得秦王不顾自己王上的身份,向吕不韦开口将赵姬带回家去。有历史记载,在秦王带走赵姬之时,赵姬已经怀有身孕,这个身孕自然是吕不韦的孩子了。出现这个流言的原因,是因为后世的秦王嬴政出生的日子提前一个多月。在古时,如果是出现这样情况,那么早产的孩子身体是绝对不行的。

但是秦王嬴政却从小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不论是才学武功还是身形上,都表现出过人的天赋。所以民间便开始流传出嬴政非秦王之子。而且流传的太广,让司马迁不得不也重视起来。

这是其中一个版本的。而另外的一个版本嬴政就是秦王的亲子。至于提前出生而对他完全没有影响是因为,嬴政是千百万个早产儿中最幸运的一个。这个观点的立意点是在,如果赵姬在进宫伺候秦王的时候怀了身孕,那么秦王应该是可以感觉到出来的,毕竟怀孕之后会有一系列的孕吐反应。

退后一步说,就算赵姬在秦王面前隐藏的很好,而秦王也由于大意没有发现。但是后来怀孕了,宫中的医师在把脉的时候应该也能大概把出月份。难不成秦王宫中的医师也在为赵姬隐瞒?或者一开始效忠的人就是吕不韦?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也太可怕了。基本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另一个版本就是嬴政是秦王的亲子。而关于赵姬进宫前就怀了身孕的流言是假的。是后世为了对付即将称皇的嬴政而放出的流言。对此你怎么看呢?2.秦始皇到底是谁的儿子

综合史料及现代医学,可以肯定地说,秦始皇就是异人的儿子!原因有二:

其一,医学角度推理。

《史记·吕不韦传》中记载,“至大期时,生子政”。也就是说,赵姬是至大期时生的嬴政,古人对于“大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10个月,一种是说12个月。妊娠期是是280天,就是所谓的十月怀胎。正常的生育是预产期的前三周和后两周。超过预产期后两周,被称为过期妊娠。

假如赵姬怀孕后嫁给异人,即便“大期”按10个月算,肯定是过期妊娠了。过度妊娠肯定不是正常胎儿,但秦始皇英明神武,这是不可能的。

其二,当事人的角度。

如果赵姬怀有身孕嫁给异人,异人又不是痴呆,肯定知道自己被戴了绿帽。但他并没有说什么,还将至高无上的王位传给嬴政,这说明嬴政的生父确实是自己。将秦始皇的生父说成吕不韦,反映了六国对秦国、秦始皇那刻苦铭心的仇恨。3.秦庄襄王怎么死的

秦孝文王元年(前250年),孝文王正式即位三天后突然暴薨,子楚即位,是为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继位后,下令大赦天下,按功表彰先王功臣,优待宗族亲属,布施于民。并尊生母夏姬为夏太后,养母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任命吕不韦为相邦,封文信侯。赵孝成王也主动派使者将赵姬母子送还来交好秦国。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文公与诸侯密谋攻打秦国,秦庄襄王获悉,命吕不韦率军攻灭东周国,迁东周公于阳人聚(今河南省临汝县西),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至此,周王朝最后残余的势力被铲除。接着,秦军继续蚕食三晋,又攻占大片土地。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庄襄王薨,享年三十五岁。子政继位,是为秦始皇帝。秦王政灭六国称皇帝尊号后,追封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秦始皇为什么自称“朕”?有什么奥妙?“朕”字拆开你就明白了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嬴政为何要自称“朕”,把“朕”字拆开

秦始皇将自己称之为朕,这主要就是因为这一个字的语境,而且在商朝时期就已经有了这一个称呼的明确记录。朕这其实就是一个称呼,在秦朝之前,本来就是一个不分贵贱的称呼,不仅仅是达官贵人会称之为朕,甚至连写乞丐也同样可以称之为朕。

这个字其实确实也会让大家非常的佩服,而且人们也会发现这其实就是和吾、我以及卬等自称有着细微的不同。

如果是从语境这一方面来分析,那么大家就会发现这不仅仅是指我,同时也会包括我的意思。所以秦始皇在一统天下并且一统六国之后,自然也同样能够有效继承周王朝的思想。直接就把这一个证称之为皇帝,这本来就是一个独有的称呼,之所以选择这么做,无非就是想要告诉全天下皇帝,其实就是这一个天下的主人。

秦始皇直接就把这一个字当成是一个字形的问题,那么此时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字直接拆开来,在秦朝尚未书同文的时期,这一个字其实和今天的正也会有着明显的区别,在那个时候这本身就是一个月字部分,然后加上一个舟。

舟其实非常容易理解,这就是船的意思,秦朝一直以来都会比较注重于阴阳学说,而且也会觉得清朝其实就是一个水德。在上古时期,有一部分的族长同样还可以掌握火种。那么这些人要想有效解决这一切也必须要注重一些细节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权利,那么在此时也同样可以在先秦时期会拥有着更好的效果,而且这同样也是一个权力的代表,秦始皇之所以这么做也能够让大家明白,这其实就是象征的是一个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介绍

全文共 2531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国家AAAAA(5A)级景点,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临潼区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是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

秦兵马俑博物馆是秦始皇嬴政的陵墓。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陵园从秦始皇即位到去世修建时间达37年之久。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有内外两城,南部是陵园的中心。内城方形,周长2525.4米,外城长方形,周长6294米,今墓冢为四方锥形,底部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高55米。全部陵园面积为218万平方米。陵园里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出土时的彩绘陶俑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在地下发现形体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实在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交通信息:

旅游专线:在火车站东广场乘坐游5(306)路,307路公交旅游专线至兵马俑的专线车兵马俑博物馆下;游5(306)路,票价7元(走高速);307路,票价6元;发车时间:7:00-18:00,间隔10分钟。

自驾车:自驾车时可沿西潼高速公路前行,行程24公里(路桥费10元),到达临潼区,前行三公里,即为秦始皇陵,继续前行四公里,即到秦兵马俑博物馆;可驾车沿西临公路行驶,其道路状况良好,在非交通高峰时期,车辆较少,车速可达60公里/小时,只需30分 钟即可到达临潼。馆前有停车场,停车费一般为6元/车次。行程:42公里,需时90分钟。

开放时间:

旺季:早8:30—晚17:30

淡季:早8:30—晚17:00

门票信息:

旺季:3月至11月底,全票100元人民币/人次,优惠票50元人民币/人次

淡季:12月至2月底,全票65元人民币/人次,优惠票35元人民币/人次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藏珍品

军吏俑

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望。

车士俑

车士,即战车上除御手(驾车者)这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车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御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职责。

御手俑

御手俑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们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御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铜车马展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经修复后于

彩绘铜马车

1983年10月1日对外展出。两乘车都是四马单辕。由大小3400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其中二号车车长3.17米,高1.06米,铜马高65-67厘米,身长1.2米,总重量1234公斤。主体为青铜铸造,车马金银饰品1720件,金银器总重7公斤。制作工艺精细,造型逼真,是我国出土文物中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跪射俑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跪射俑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武士俑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

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

骑兵俑

骑兵俑出土于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从这种特殊的装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古代骑兵战术出发,骑士的行动敏捷是一项基本的要求。二号坊出土的骑兵形象,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而对研究当时骑兵服饰和装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芈月是秦始皇的什么人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芈月是楚国的小公主,由于芈月母亲的身份卑微,所以它还不能算是正式公主,那时候楚国为了不再和秦国打仗。于是和秦国进行了和亲,就把芈月嫁给了秦惠文王。本来芈月的身份地位不高,但是出国为了和亲给了她一个公主的名分,嫁给了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特别喜欢芈月,他十分宠爱芈月,二人结婚后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叫做赢稷,但是因为芈月的身份比较卑微,所以他被派去了燕国,之后秦惠文王死后,秦国由嬴荡即位,但是赢荡荒淫无道。没过多久朝正有变,于是芈月和他的儿子一起回到了秦国,这也就开始了她的政治生活。

芈月是秦始皇的什么人

芈月是秦始皇的高祖母,芈月即历史上著名的“芈八子”,秦国的宣太后。公元前306年,秦武王去世后,因秦武王无子,赵武灵王派代郡郡相赵固将在燕国作为人质的公子稷送回秦国。

秦昭襄王的儿子是秦孝文王,秦孝文王的儿子是秦庄襄王,也许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他们的关系,因为他们的称呼都特别的相似,所以有很多人都捋不清,小编我也是花了很长时间才理清他们的关系,那么秦始皇又是秦庄襄王的儿子,所以秦始皇应该叫芈月为曾高祖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秦始皇修长城一共花了多少钱?换算成人民币是多少?

全文共 985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修建长城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简直就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般。那个年代没有任何机械化的东西,所有修建长城的材料都需要人用手一块一块的搬运,这个难度和辛苦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当然我们也知道修建长城死了很多人,这也是秦始皇给人暴虐感的原因之一,那修建完长城到底花了多少钱呢?为了更直观就给大家换成人民币看看吧。

从古代到现在,用来描述和歌颂长城的诗词歌赋有很多,然后长城的本身在今天来看也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喜欢摄影的朋友,以及喜欢研究历史的人,还有就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今天我们来说说长城这一座宏伟的建筑,究竟是为了什么建起来的。如果用一句话来说的话,那就是民以食为天。

人类在大自然环境中生存最需要的东西就是食物,如果我跟你说长城可以种植粮食的话,那我肯定是骗你的。

由于天气气候的不同,北方和南方的粮食以及植物种植是不一样的。北方只能一个季度种植一次稻谷,而南方基本都是一个季度可以种植两次稻谷或者三次。这也因此产生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实物短缺以及人员之间的迁徙。

北方的游牧名族经常为了食物而跑去南方抢夺粮食和财物,南方长期以农耕为主的农民肯定是比不过经常在草原骑马游猎的牧民的,这种方式的落差就是南方被抢的农民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长城的修建,就是要保证农耕民族不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保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在整个修建长城的过程中,由于秦始皇不停的追求修建长城的速度,还有就是同时还弄了其他几个地方大型的工事修筑,搞的当时的人们叫苦连天,很多家庭要同时为国家贡献多个劳动力,比如要一个人去服徭役,另外一个还要服兵役,这样就搞的很多老百姓甚至是家破人亡。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我们也看到了长城的价值,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正是因为长城的存在,才使得国内的老百姓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从事生产和发展经济,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长城这么一个浩大的工程,前前后后究竟花费了多少的人力,多少的财力呢?根据史书上说的,长城的总长度约22000千米,高五米,整个体积达到了一亿四千万立方千米的巨大建筑。

咱们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来计算的话,长城共花费了超过6000亿人民币,而且参与整个修建长城的人数已经接近了当时秦朝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更为的厉害的是这么大的工程仅仅用了五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可以想象当时的人们的重担有多大,所以这也就是导致秦朝最后灭亡的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