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端午节是纪念哪些人的【汇集20篇】

浏览

5548

文章

32

篇1: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传说在公元前340年,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在五月初五的时候,悲愤的投入汨罗江。老百姓没捞起屈原的尸体,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端午的时候会把粽子扔到水里的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由来

相传,这些民俗活动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国三闾大夫、诗人,由于奸臣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联齐抗秦的主张,反而放逐了他。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马上划船捞救,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端午的时候会把粽子扔到水里的习俗。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全文共 2048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节期为农历五月初五。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他,将这一天定为节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端午节有什么讲究

1、端午节忌举行喜庆活动

端午节最重要的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因此这天是不适合向别人说祝福的,当然也不适合举行和参加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加上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是“杨公忌日”,决不能被选来做为办理开张、动工、嫁娶、签订合同等重要事项的日子。

2、端午当天忌下河游泳

由于五月为“恶月”,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因此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凶,需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分享免其作替身的习俗。

3、端午忌吃娘家粽子

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从唐朝开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娘家的习俗。但是在山东一带,有流传着出嫁的闺女走娘家,不须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过端午节。因为民间俗话说,“吃了娘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剩”。

4、端午期间严禁房事

古人认为五月是九毒月,而端午为九毒首日。天地气场不正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欢房事,必须会中邪毒伤身体。因此古训严禁端午房事,并且规定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女子应该归宁,在父母家度过,夫妻分开,并把这天定为“归宁日”。

5、端午节防毒气攻身

前面也提到过端午节是毒月,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所以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因此,端午节这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等。

6、端午儿童的禁忌非常多

端午节不仅是重五恶日,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大,因此关于孩子的禁忌就比较多,例如说端午节这天不适合生孩子;周岁以内的婴儿端午节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灾祸;儿童在端午节当天早上要吃两个鸭蛋,并且在儿童身上洒雄黄酒,以驱虫避邪,保障健康。在北方一带,小孩子有佩戴香包,驱邪平安的习俗。而且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丢失,传说如果小孩子丢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内会有大灾。端午节过了以后,小孩子要将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这样才能免除火灾。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纪念屈原说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节五彩绳佩戴宜忌

1、在端午节那天的早上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大人起床后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端午线。有些地方是五彩绳可以在前一天晚上戴上。

2、系五彩绳的时候孩子不能开口说话,而且戴好之后小孩子不能任意扯断或丢弃五彩绳。

3、一直到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焚烧。有些地方是端午节后下第一场雨时,摘下抛到河里,让它随雨水冲走。

4、据说戴五彩绳的孩子就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而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孩子门由此可以保安康。

5、当然,除了传统上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配以银锁,缠绕于儿童手臂。在旧时,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最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纪念屈原,因屈原在这天抱石投汨罗江自尽,沿江百姓引舟渡前去打捞,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后面便演变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不过部分地区也有端午节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等人物的说法。

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数被附会上某些传说作为“起源”,但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

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端午节为啥要纪念屈原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所以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端午节为啥要纪念屈原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在这天人们会有食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佩香囊等习俗。与端午节相关的传说最广为流传的就是纪念屈原的故事。屈原在秦军攻破楚国都城之后,选择写下绝笔《怀沙》,抱石投江自尽。百姓听闻此事,纷纷来到江边划船打捞屈原,却一无所获。后来,人们就将屈原投江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以此纪念。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

全文共 1898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在端午节有很多的风俗,每个风俗都是有寓意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呢,以供大家参考!

端午节吃粽子祝福语

1、颗心牵挂着你,一份爱祝福着你,一份真感情在等待着你的回应。我想你会在天涯海角我爱你会在昭昭暮暮,祝端午节快乐!

2、叶叶层叠,好运不绝;米米紧粘,幸福绵绵;线线缠绕,快乐拥抱;水水相融,情意浓浓;粽粽连结,祝福不歇!端午佳节快乐!

3、端午节送你一颗好运粽,里面包藏健康米,好运蛋,平安菇,快乐虾,长寿花,幸运栗,如果你收到将会好运连连。端午节快乐!

4、端午到,愿你端起五好:端起快乐,烦恼全消;端起吉祥,好运不倒;端起财运,广纳钱宝;端起前途,事业走高;端起幸福,如意逍遥!

5、平淡如水的问候,一句平常如纸的祝福;让我采一清香的粽叶,包一香甜的粽子,装进真情的信息里送给到你眼前:预祝朋友,端午节安康!

6、端起快乐,放下烦恼;端起轻松,放下浮躁;端起逍遥,放下困扰;端起幸运,收获微笑;端起祝福,温情围绕。端五,节日快乐!

7、多变的永远是天气,不变的永远是情意,愿淡淡的寒气,轻拂过去一年的疲惫,暖暖的春风,传递我心中的祝福:端午节快乐!

8、端午节到了,送枚粽子给您。爱情是外皮,里面第一层是想你,第二层是爱你,第三层是呵护着你。吃下去让你幸福无比!亲爱的,预祝端午节快乐!

9、心在哪里,哪里就有宝藏;梦在哪里,哪里就有未来;爱在哪里,哪里就有打动;你在哪里,哪里就有我的真诚祝福,祝端午节安康!

10、又闻艾叶香,把酒共饮情更长,香棕传递世间情,雄黄浅尝保吉祥,世世代代端午节,岁岁年年人旺盛。提前预祝朋友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

屈原。

“纪念屈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影响最为广泛。屈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屈原的思想高洁,一心都想着如何振奋祖国。但是,当楚国被秦国打败的时候,国力便一蹶不振,就连楚国的国王楚怀王都被押在了秦国多达一年之久,然后又死在了异乡。知道这些之后,屈原便十分的气愤,他劝楚顷襄王一定要励精图治,亲贤远佞,操练兵马,好使楚国快速的强大起来。

但是,他的这种抱负却招来了奸臣的仇视,于是这些小人便在楚顷襄王面前造谣说屈原的坏话。而楚顷襄王却听信了这些小人的谣传,于是便把屈原流放到湘南去了。屈原自从到了湘南之后,便经常徘徊在汨罗江边,他满怀心中的悲愤,感到自己在有生之年很难再救国救民了,于是他便在写下了绝笔之作《怀沙》后,抱着大石头投入到汨罗江中自尽了。

当楚国的百姓知道屈原投江的这个消息后,于是便赶到江边来想要打捞屈原的身体,但是却怎么也找不到。百姓们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江中的鱼虾吃掉,于是他们便在江上划着龙舟、敲打着锣鼓,希望这样能够将水中的鱼虾赶跑。

而且,他们还用粽叶包好米饭,做成一个个的粽子,然后投到江中喂给鱼虾吃,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使屈原的身体不受到伤害。据说这个传说就是划龙舟和包粽子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吗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它不是起源于纪念屈原,其实在纪念屈原之前,人们就开始过端午节了。端午节临近夏至,气温开始升高,各种毒虫、病害、瘟疫都将滋生了,古人他有强烈的防范意识,要和这些五毒去进行斗争,所以端午节它自己有它独特的民族风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子,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呢

全文共 5367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呢?不晓得朋友们都知道吗?咱们一起来看看以及了解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呢,希望您能喜欢!

端午节是国家法定假日吗

端午节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放假时间一般为农历五月初五一天。在端午节当天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该支付不少于劳动者日工资300%的加班报酬。

经国务院批准,现将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的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1、元旦:每年1月1日,一般情况下放假1天,允许与周末调休

2、春节:每年农历除夕到正月初六放假调休,一般情况下放假7天,允许周末调休。

3、清明节:按照每年清明节气时间确定,一般情况下放假1天,允许与周末调休。

4、劳动节:每年5月1日,一般情况下放假1天,允许与周末调休。

5、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一般情况下放假1天,允许与周末调休。

6、中秋节:每年正月十五,一般情况下放假1天,允许与周末调休。

7、国庆节:每年10月1日,一般情况下放假3天,与周末调休4天。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呢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的楚国诗人——屈原。除此之外,也有着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人的说法。

纪念屈原说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关于端午节古诗词有哪些

1、《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竞渡歌》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3、《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4、《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5、《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6、《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7、《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8、《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9、《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10、《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端午安康祝福语

1. 今年端午又来到,家家户户好热闹,又佩香囊又带荷包,又采艾叶又悬菖蒲,又吃粽子又喝雄黄酒,五色的丝线迎风飞舞,一起祝福国强民富。

2. 一丝真诚胜过千两黄金,一丝温暖能抵万里寒霜,一声问候送来温馨甜蜜,一条短信捎去我万般心意,端午节快乐是我的心愿!

3. 心在哪里,哪里就有宝藏;梦在哪里,哪里就有未来;爱在哪里,哪里就有感动;你在哪里,哪里就有我的真诚祝福,祝端午节快乐!

4. 今天是端午节,送你只香甜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的美好和!

5. 五色新丝缠角粽,绿杨带雨垂垂重,棕叶包着朋友情,友善关爱粽是情;门边插上艾叶香,平安健康永一生。祝端午节快乐!

6. 提前送你一个粽子:幸运铺满清新的叶,快乐裹成美味的馅。闻起来是温馨,吃起来是甜蜜,咽下去是幸福,回味着是美满,端午节快乐!

7. 岁月悠悠,又至端午。艾叶摇曳着绿色的祝福,惦念动荡着隐隐的情愫。把开心留住,把好运束缚,愿你每一天都在幸福的庭院散步。祝你端午节快乐!

8. 虽然繁忙,真友谊永远不会遗忘;虽然分隔,好情谊永远不会冷落;虽然只是一条短信,但希望给你带去熟悉的温馨。端午节就到,真诚的祝愿:端午节快乐!

9. 送上端午节快乐祝福,愿粽子带给你好运!祝你:工作“粽”被领导夸,生活“粽”是多美梦,钱财“粽”是赚不完,朋友“粽”是很贴心,笑容“粽”是把你恋。

10. 送你一只香甜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丝丝缠绕,愿你品尝美好人生的每一天,提前祝你端午节快乐。

11. 满街又闻粽叶香,眷恋源系汨罗江,缠缠绵绵情不尽,包包裹裹用心量!愿您:捆不完的幸福,嚼不够的甜蜜,剥不完的快乐,剪不断的顺意!祝端午节快乐!

12. 时至五月五,喜庆在端午。满纸肺腑言,送你真祝福。事业展宏图,如日在当午。财源滚滚来,金钱不胜数。身板硬朗朗,赛过小老虎!

13. 风,带来轻松;水,带来温柔;雾,带来朦胧;海,带来宽容;月,带来温馨;日,带来热情;我,带来真心的祝福,祝端午节快乐。

14. 年年端午又今朝。应是良辰,龙舟竞波涛。佳节情浓粽飘香,对酒当歌,忆离骚。岁月催人老。多欢笑,少烦恼。饶把笙歌,乐陶陶。端午节快乐!

15. 年年岁岁过端午,岁岁年年粽飘香。一年一年又一年,五月初五难忘掉。龙舟湖上来竞渡,黄酒祭奠为故人。古往今来习和俗,千万大众普同庆。端午节到了!

16. 浓浓的清香,流露片片真情;青青的叶子,装着满满的情意;灵灵的双手,捻成巧巧的菱角;长长的丝线,系着柔柔的祝福:祝你端午节快乐!

17. 糯米价格坚挺,端午粽子走高。朋友短信送粽子,欲与天公试比高。愿你烦恼不长高,事业步步高。血压不升高,快乐高乐高。

18. 糯米是粘粘的思念,粽叶是清凉的装束,龙舟是吉祥的快递,香囊是快乐的包裹,端午炎热的天气,已被欢乐屏蔽,你当然乐不思暑。

19. 偶尔的繁忙,不代表遗忘。端午节的到来,愿你心情舒畅,端午节的问候,和粽子一起送上;所有的关心,凝聚成这条短信,祝端午节快乐!

20. 一句平淡如水的问候,很轻;一行平常如纸的祝福,很真;让我采一清香的粽叶,包一香甜的粽子,装进这真情的信息里送给你:朋友,端午节快乐!

21. 轻轻龙粽香,飘来一阵温柔;浓浓赛舟意,比出一场激情;深深敬佩情,话过一生忠孝;乐乐假期到,玩出一番新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来临,愿您小长假快乐!

22. 一生之中总有一些朋友最珍惜,一年之中总有一些曰子难忘记;从夏走到秋,由陌生转为熟悉,虽不能时时问候,却在特别的曰子,轻轻道声:朋友,端午节愉快!

23. 有时也忙,有时也累,牵挂从来不曾忘;总是祝愿,总是希望,父母永远都健康;一段文字,一条短信,默默祝福默默想;愿爸爸妈妈端午快乐,吉祥如意,笑口常开。

24. 端午节到了,为您“端”来一生的幸福,为您“端”来一世的甜蜜,为您“端”来一年的平安,为您“端”来一季的健康,为您“端”来一天的吉祥,祝您端午节安康!

25. 端午节到了,送您一个甜粽子,愿您家庭幸福爱情甜蜜;送您一个香粽子,愿您身体健康吉祥如意;送您一个粘粽子,祝您好运不断财运连连;五月五端午节,祝您节日快乐。

26. 喜欢香甜的粽子,更喜欢默默地思念您;喜欢热烈的龙舟,更喜欢悄悄地回忆您;喜欢清香的艾叶,更喜欢静静地看着您,喜欢美丽的香囊,更喜欢真诚地祝福您,愿您端午节快乐。

27. 端午佳节想念您,短信送到传情谊。送您一束艾叶长,清香环绕病远离;送您一串蜜枣粽,甜甜蜜蜜永伴您;送您一艘快龙舟,事业生活都顺利。祝您端午好运绕,健康幸福紧相依!

28. 您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惊呆了,您是如此的美丽,穿着美丽的绿衣裳,绑着精致的头绳,晶莹剔透的肌肤,光滑细腻的脸颊,害我忍不住的吞咽口水,这诱人的粽子啊。祝端午节快乐啊!

29. 端午佳节已来到,喜气盈门万事顺;艾叶高悬保安康,龙舟竞技心飞扬;亲朋围坐热闹闹,把酒临风乐逍遥;吃口粽子福气壮,喝口香茶心舒畅;信手拈来送祝福,情谊绵绵暖您心;祝您端午心情妙,事事如意爽歪歪!

30. 实在天很蓝,阴云总要散。实在海不宽,此岸到彼岸。实在梦很浅,万物皆天然。实在泪也甜,祝您心如愿。我的想法主意很简朴,只要您快乐!祝端午节开心!

31. 米与米相粘,快乐温馨伴;叶与叶相叠,钞票叠不绝;线与线环绕纠缠,好运跑不了;粽与粽相结,祝福不停歇。端午节,我给你祝愿,祝你总如愿,快乐每一天!

32. 假如一粒石子代表一份幸运,我愿送给你整个山峰!假如一滴海水就是一声祝福,我愿送给你整个大海!愿我把的祝福送给你,端午节安康!

33. 送你一颗好运粽,里面粉以及水发酵制成的藏健康米,好运蛋,平安菇,快乐虾,长寿花,幸运栗,如果你收到将会好运连连。祝你端午节安康。

34. 端午还未到,粽子还没裹好,艾草还没采够,香囊还在制造,雄黄还没味道,龙舟还没热闹,别人的祝福还在打着草稿,我就提前把端午祝福送到,没有绚丽的词藻,只有真诚的希望:愿你畅享日光的美妙,绽放灿烂的微笑,踩着平安的步调,踏上幸福的大道!

35. 我是棕叶你是米,一层一层裹住你;你是牙齿我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棕子里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祝端午节安康。

36. 收到本条信息时,请打开窗,抬头望天,你会看见一只长得像我,背着背篓,累得够呛的吉祥鸟,请接过沉重的背蒌,里面装满我送你的端午节祝福!

37. 我怕说快乐被说没文化,说安康又被说跟风,那我在这祝大家端午节幸福吧。

38. 绿绿粽叶裹吉祥,喜庆节日又端阳;清清江水游龙舟,淡淡黄酒解烦忧;喜气祝福好友送,填满真诚情意重。祝:端午快乐,万事吉祥!

39. 缘分,让我遇见你;开心,让我认识你;牵挂,让我想起你;友谊,让我们在一起;信息,让我不得不发给你;祝愿你一切都如意,端午节安康。

40. 端午节到了,虽然你身体很强壮,但屈原说:多锻炼身体,少打麻将,才能多吃粽子,胃口好,吃嘛嘛香,天天健康。

41. 端午到,送你一颗好运粽,里面包藏健康米,好运蛋,平安菇,快乐虾,长寿花,幸运栗,如果你收到将会好运连连。端午节快乐!

42. 端午节祝你:粽儿香香,美味芳芳;粽儿粘粘,福禄全全;粽儿长长,朋友广广;粽儿饱饱,财源好好;粽儿满满,人生暖暖;粽儿甜甜,情意绵绵。

43. 端午节朋友的祝福悄然送至,愿你事业像龙舟一样快进,家庭像香包一样温馨,个性像粽叶一样飘逸,气势像雄黄一样劲霸,快乐像糯米一样粘上就不掉!

端午节加班工资的计算

加班费=正常工作日加班费+休息日加班费+法定休息日加班费=月工资基数/21.75__150%__正常工作日的加班时间+月工资基数/21.75__200%__休息日的加班时间+月工资基数/21.75__300%__法定休息日的加班时间。

计算加班工资的基数应以:按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的工资标准确定。劳动合同没有约定,按集体合同约定的加班工资基数确定;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均未约定的,按劳动者本人正常劳动应得的工资确定。

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加班工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端午节是为纪念谁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纪念屈原之外,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罗江自尽。

另一个流传比较广泛的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东汉时期,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曹娥昼夜沿江哭泣,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县令知道此事便命人为其立碑,因此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伍子胥一家人都被楚平王给杀害了,无依无靠的他背负着血海深仇前去投靠了吴国。伍子胥帮助吴国进攻楚国,屡次获得胜利,最终直接侵略到了对方的都城。此时楚平王已经去世了,而伍子胥挖开了他的坟墓为他的家人报了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端午节是纪念谁的?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全文共 2311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端午节纪念和由来的说法,最多的就数屈原了,可是除了屈原还有其他不同说法。那么,端午节是纪念谁的?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端午节是纪念谁

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一般有纪念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的说法,但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1、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端午别称知多少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端午节的意义是什么

全文共 216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除了纪念屈原之外,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

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另一个流传比较广泛的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东汉时期,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曹娥昼夜沿江哭泣,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县令知道此事便命人为其立碑,因此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什么

全文共 1988 字

+ 加入清单

迄今为止,端午节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自春秋战国时期就约定成俗,时至今天业已成为法定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端午节成形于春秋战国后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屈原为集大成的端午节作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的爱国直臣屈原,不仅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还是伟大的政治家,有着远大的志向和高洁的品性,后来担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后,实施"美政",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只可惜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而两次被排挤流放。

但即便在流放期间,忧国忧民的屈原仍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爱国诗篇。后来强大的秦国攻破楚国,屈原无奈之下,便在公元前278年的5月5日投汩罗江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主义篇章。

相传,屈原死后,为水下的蛟龙所困。于是,受他爱国情怀感染的人们便千里划舟于汨罗江上打捞屈原的尸身,苦于终究未能打捞上,人们就将米团等物用五色彩丝缠上投入水中,以驱赶蛟龙,保护屈原的尸身不受侵蚀。

久而久之,在屈原忠君爱国的巨大影响下,发端于图腾崇拜的端午节,恰好也是屈原殉国之日,纪念屈原便在春秋战国后期约定成俗,划龙舟、食粽子也成为纪念屈原的主流之说。

这在南朝梁代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及北周宗檩的《荆楚岁时记》中亦有专门的记述。

唐代诗人文秀所写的《端午》更是明确指出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过,端午节的意义还不仅如此

在二千多年漫长的岁月延展过程中,端午节还有很多不同的象征意蕴在里面。

端午节称"重午""五月节""粽子节""龙船节"倒不难理解,称"端阳""正阳""夏至节",则是因为在古时,五月初五这天正好是太阳落在北回归线上,白天最长,夏夜最短,阳气正旺而得名。

端午节称"天中节",也是因为五月五日正是夏季之中而谓之,这在《岁时风物华纪丽》中有记述。

又据《大载记》,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故而端午节还称"沐兰节"。盖因屈原是有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端午节也就有了"诗人节"之说。也因为孝女曹娥、烈女秋瑾之故,端午节便有"女儿节",甚而直接定位为"端午女儿节"之说,后来拓展为端午节这天应格外关爱父亲,以此对父亲表达深深的敬意。

更为突出的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原本是九毒之首的不吉之日,因古时人们视五月为毒月,五日为恶日,要禁欲斋戒,这一天需驱毒避邪才好。

于是,禳解、祛除及避毒便成了端午节古老而又年轻的重要习俗。

人们将艾草扎成一束,挂于大门正上门,或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避邪等等,遂成为民间过端午秉持的一道特色。

此外,在小孩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上大大的王字,女子更汤沐浴以驱邪,也是过去民间过端午又一道闪亮的风景。

正因为端午节有着如此博大精深的意蕴内涵,韩国于2005年11月24日向联合国申报了江陵"端午祭"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亦于2009年10月30日正式申报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唯一以节日入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见,端午节的厚重,其文化底蕴与清明、中秋、春节不相上下,的确值得坚守与重视。

又一年端午在即,谨祝全天下的人们端午安康,与家人一道过一个祥和幸福的端午节!

端午节附会了种种纪念之说当然,端午节的形成也有渐变的过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成为南方的主流之后,随着隋唐时期南北文化交汇的大繁荣,北方也渐次接受并传承发展了端午节食粽、划龙舟等重要习俗。

至此,端午节在唐代便正式定形,成为全国性的重要节日。

后来在岁月更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围绕端午节纪念屈原之说又拓展附会了很多说法。

有说是纪念春秋时期割股奉君而不求荣华的介子推,纪念吴国忠臣后化为涛神的伍子胥;也有说是纪念东汉孝女曹娥,因其父溺于舜江后,14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江,三天后抱出父亲的尸体。为感念曹娥的仁孝,人们修建了曹娥庙,所居镇称为曹娥镇,舜江也改称曹娥江。至今曹娥出生地上虞,就以孝文化为主题,在凤凰山麓建有一个中华孝德园。

还有说纪念打败吴王夫夫差的勾践,纪念为革命作出牺牲的"鉴湖女侠"秋瑾等等。

其实,关于端午节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是一种哀思,寄托了人们对爱国忠义之士及英雄人物的怀念,对"仁孝"美德的点赞之情。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什么

端午节源于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我国是龙的故乡,先民早就被赋以龙的传人这一伟大之称。据考,端午节其实溯源于上古时期南方吴越对龙的图腾崇拜。

由此,端午节便有龙的节日之说。

话说上古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居住的吴越人,也就是汇聚少数民族的百越族人,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就有举行以龙舟比赛为主的部落图腾祭祀仪式。先民们纷纷泛舟江上,迎接龙神从海上归来,以期带来幸福的生活。

这也是端午划龙舟溯源的另一说法。

还有一考证说百越的始祖就是天皇氏,也是上古时期开拓华夏文明的部落首领之一,为百越族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后来百越族开枝散叶融入祖国各地,其后人为了表达对先祖的崇敬,由此南北交融,更为广泛地传承了生生不息的拜祭龙祖的图腾崇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全文共 1993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等,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欢迎阅读!

端午节的传说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女诗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和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的称号。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屈原投汨罗江

伍子胥投钱塘江

曹娥救父投曹娥江

秋瑾英勇就义

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是最常见的说法。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但却遭到了一些贵族的强烈反对。

胳膊扭不过大腿。屈原几度被贬职,后被赶出都城,流放在外。

在流放中写下广为流传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

后来楚国被秦军攻破,眼看国家被侵占,加上怀才不遇,屈原悲痛欲绝,五月初五这天,抱石跳进汨罗江。

楚国百姓,乘舟救屈原,但是没有找到他的躯体,怕鱼虾吃掉屈原身体,于是就准备食物丢进汨罗江,希望鱼虾不伤害屈原的身体。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从这儿逐渐形成。

端午节节日习俗

佩饰

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

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传统节日为什么只有端午节是纪念人的?

全文共 1517 字

+ 加入清单

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中国有很多已经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但是好像只有端午节是用来纪念人的。说起端午我们都知道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端午节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伍子胥、曹娥也都是纪念对象。只是屈原最出名,而且死的太悲壮,所以后人对他的渲染要多出很多。“端午”这个词从西晋就已经开始出现,但是端午的具体起源目前还没有办法确定,说法也是很多,更有人觉得屈原只是故意和端午绑在一起,目的就是为了让古人学习这种爱国精神。

其仔细想想,中国古代有名的人大有人在,为什么只有屈原能有专门纪念自己的节日呢?当然端午节也不是说屈原给定的,而是屈原的精神和爱国的忠义让他成为了古代的代言人,不管是帝王还是文人都喜欢把屈原定义为忠孝的典范,所以纪念屈原有一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百姓学习屈原的精神。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到现在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有专家认为端午节早于屈原,始于原始的图腾崇拜,也有人认为不光是纪念屈原还有曹娥、伍子胥。但传统的、大众的说法仍然是认为为了纪念屈原。姑且不论端午节成型时的初衷为何,现在确实提到端午节,就会令人立刻想到屈原。

那好,我们来看看,屈原一生,有什么事迹呢?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屈原身上如果只能贴一个标签的话,那必然是“爱国主义”。抛开他的文学素养不谈,他生平最大的事迹就在于他的死,国破后投江,以身殉国。

其实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以身殉国的人,比较有名的:南宋末年,陆秀夫崖山海战后,南宋丧失了最后的希望,陆秀夫背着末帝跳海而死;夏完淳,明末抗清义士,兵败被俘,死前痛斥投降满清的洪承畴,慷慨就义;清兵攻破南京,身为官夫人的柳如是,苦劝夫君以身殉国,保持晚节,见其无同行之意,头也不回只身投进养育过她的秦淮河。

说到精忠报国,武有岳飞、杨家将,文有诸葛亮、姜子牙,这些人虽然没有为国自杀,但也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屈原跟他们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屈原占了点便宜,就是生得比他们早。回过头再来看看孔子对待国家的态度: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孔老先生虽然洁身自好,但也透露着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我只管自己清高,绝不在一颗树上吊死。

当然屈原这种极端的做法我们也不会推崇,虽然屈原的精神可以被神化,但要是每个人碰到绝境或者和自己的理想产生冲突时就去自杀,那生命未免也有些太过于脆弱了。屈原的伟大我们不需要复制,而是学习他的精神,并加以灵活运用,说不定我们能比屈原做的更好。所以对于端午节来说屈原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通过屈原能给你带来思考,当你得到精神上的洗礼。所以这才是屈原值得被纪念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端午节纪念谁 端午节人物纪念说有几种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主要有纪念屈原、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等人物的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经历了国破家亡,痛心不已,在写下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渡前去打捞,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慢慢地便演变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端午节纪念谁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数被附会上某些传说作为“起源”,但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端午节是纪念范蠡的吗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不是纪念范蠡的。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的时候跳汨罗江自尽,后人就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说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人。

端午节最初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㕛:“飞龙在天。”

端是“初”、“开端”的意思,初五可以被称为端午,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而“五”与“午”想通,“五”又为阳数,所以端午又叫做端五、重五、端阳等。端午节是集祭神拜祖、辟邪祈福、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端午节纪念哪些人 端午节主要纪念什么人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主要纪念屈原、介子推、伍子胥和孝女曹娥。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是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在秦军攻破楚国都城之后,选择写下绝笔《怀沙》,抱石投江自尽。百姓听闻此事,纷纷来到江边划船打捞屈原,却一无所获。后来,人们就将屈原投江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以此纪念。

端午节纪念哪些人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纪念介子推说以及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方记载了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也有类似记载。

其中,关于端午节纪念的历史人物中,有一位女子——孝女曹娥。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此事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全文共 2308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广泛庆祝的传统节日,很多人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大家知道为什么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_端午节吃什么好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吃什么菜合适

1、苋菜

中医认为,苋菜性凉味微甘,入肺、大肠,生于田间或路旁,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止痢等作用。营养学认为,苋菜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对牙齿和骨骼的生长可起到促进作用,并能维持正常的心肌活动,防止肌肉痉挛(抽筋)。它含有丰富的铁、钙和维生素K,具有促进凝血,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并提高携氧能力,促进造血等功能。苋菜还是减肥餐桌上的主角,常食可以减肥轻身,促进排毒,防止便秘。

今天说的苋菜,首选红苋菜,以叶片大而完整、较嫩为主,紫红色较好,萎烂的苋菜则不宜选购。焯苋菜时烫一下即可捞起,防止营养成分遭到破坏,影响疗效。苋菜不耐久放,最好尽快吃完。短期存放可用保鲜膜包裹或放入保鲜袋,置冰箱冷藏。

2、茄子

茄子含有龙葵碱,能抑制消化系统肿瘤的增殖,对于防治胃癌有一定效果。此外,茄子还有清退癌热的作用,因此尤其适合夏季食用。茄子含有维生素E,有防止出血和抗衰老功能,常吃茄子,可使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不致增高,对延缓人体衰老具有积极的意义。

由于茄子性味甘寒,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因此,身体体弱,有消化不良、容易腹泻、脾胃虚寒、哮喘、便溏症状的孕妇朋友不宜多吃。手术前也不要吃茄子,麻醉剂可能无法被正常地分解,会拖延病人苏醒时间,影响病人康复速度。

3、黄鱼

黄花鱼不仅肉质肥厚、脆嫩、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黄花鱼的鳔、肉、胆均可治疗疾病。《本草纲目》中就记载有,黄鱼味甘、性平,有明目、安神、益气、健脾开胃等功效。现代营养学研究也发现,黄花鱼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并富含脂肪、钙、磷、铁、碘以及大量欧咪伽—3脂肪酸等,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黄花鱼特别适用于体质虚弱、面黄肌瘦、少气乏力、目昏神倦、食欲下降等症状的人食用,对有睡眠障碍、容易失眠的人有一定的安神、促进睡眠的作用。而在唐代《开宝本草》中介绍的“莼菜黄鱼羹”食疗方,即用莼菜15克,黄花鱼250克,共煮煎浓汁服用,有益气开胃的功效,胃口不好的人可以多吃。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

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

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因此,端午节乃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上海端午节吃什么菜

1、粽子

过端午,吃粽子这个重头戏自然少不了。过端午吃粽子是我国各地都很流行的一种风俗。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与屈原有关。

屈原一片丹心却报国无望,于五月初五这天含恨投汩罗江而死。当地百姓奋力救捞,还是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他们就用糯米包成的粽子扔到江中去喂鱼虾,以防屈原的尸体被鱼吃。这就形成了后来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2、五黄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解除,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端午节里为何要吃“五黄”?这是江南一带的习俗,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尊贵的颜色,五月麦熟,也是丰收景象,带有吉祥意味;雄黄之黄,克杀邪毒,也有驱除五月气候中邪气的作用。所以说,吃“五黄”的目的是驱邪毒、求吉祥。

3、三白一红

端午还有个说法,叫做:“五月五,五黄三白过端午。”五月又称五黄月,所以端午节要吃雄黄酒、黄鱼、黄瓜、黄鳝和咸鸭蛋黄;还要吃茭白、咸鸭蛋蛋白、白切肉。另外,“一红”指的是汗菜(加大蒜炒熟后菜汤红色)。

端午节时,阳气才开始抬升,百虫开始活动,邪气很盛,古人及采取一些方法健身、辟邪、驱虫、蛇、蝎,吃三白就是其中方法。

4、菖蒲酒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现在你知道上海人民端午节都吃的是什么了吧,除了粽子,他们还会吃菖蒲酒、五黄、三百一红,这些小编以前都没怎么听过,看来还是一方水土一方习俗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全文共 7936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那么,你们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吗?

端午节真的是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么?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百越地区(即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该地区在端午日有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族图腾祭祀的习俗。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的多个名称叫法:

端午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龙舟节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新石器时代。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年以上,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天中节

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1]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1]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端午节除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该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

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说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

据考证,端午的"龙舟竞渡"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古代南方百越的吴越一带于春秋时期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古代百越地区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古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上海县马桥公社俞塘村的一片古海滩上,原住着一群古越族先民。专家推测,最早是古越祖先将部落图腾绘制在独木舟上,又划着这种舟去探亲访友,有时大家遇到一起,便会趁兴比赛谁划得快,图腾舟也就演变成了各式各样的龙舟,并从中产生出竞渡的游艺形式,此后渐渐形成为中国各地的传统风俗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论文中考证认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10] 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的游戏,绘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考古研究的发展和发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证实,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是科学的。中国的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源地 [11] 。从发掘的原始文化遗存和历史传说结合起来看,中国长江以南曾居住着一个龙的图腾族群,即古百越族。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龙祖的节日。

据《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又有《淮南子》记载:“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也。”这两则文献,都记载了古越人有“文身象龙”的习惯,其实即是古越人对龙图腾的崇拜。

端午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沿海一带,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以纪念屈原跳江自尽而最后形成端午节传统风俗。南朝之后端午节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 [7]

纪念说质疑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方记载了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也有类似记载。值得注意的是端午节划船比赛,在纪念屈原前该活动早已出现。而在东吴,是纪念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又说竞渡源于勾践操练水军;显然,端午竞渡之俗因地域不同而所纪念人物说法不同。

对于诸“历史人物纪念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牵强附会之辞,难以置信。尤其是可疑的“屈原”,闻一多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出现的,而端午节很早以前便已存在。 [13] 学者胡适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在司马迁前至战国屈原所在时期百几年这段时间里对屈原的记载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才首次出现,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响亮人物,史书上不该空缺的,司马迁有可能道听途说写了个《屈原列传》。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献,而南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七百多年。

在《续齐谐记》记述中,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爱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78年前后,爱国地点和目标是楚国,当时秦国负责扮演的是侵略者的角色。且不讨论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如果屈原真爱国那可上前线英勇杀敌去,跑到江边去进行“爱国自杀”,这种爱国方法特另类。假如屈原真的是爱国,那他爱的只是他的楚国,此后东亚大陆的这块土地上出现了很多个国家,祖国也换了一次又一次。属于当时楚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是有道理的,但是当时的秦、齐、燕、赵、魏、韩这六个外国以及百越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属于莫名其妙了。

为什么要将屈原与节日捆绑在一起,因为要树立屈原这么个典型,让广大老百姓学习领会贯彻去忠君爱国。统治者高屋建瓴,皇帝换了几十茬,纪念屈原是哪一朝代都要坚持的。为了让忠君爱国能够行得通,就需要树牌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屈原能写点诗歌,容易引起老百姓好感;其次,屈原是个部长级别的官员,能够引起官僚阶层的共鸣;再而,屈原是忠心的臣子,主子都把他放逐了,他还要以死表忠心,实为难得的臣子。于是屈原与端午节便捆绑了起来,演变成了纪念屈原忠君爱国的节日。爱国是包装,屈原是标签,忠君是实质。屈原这个标签符号、这个牌坊,成功地被统治者树立起来,古代统治者利用屈原这符号告诉广大百姓:要爱国(其实是忠君),要奉献(就是说为统治者贡献)。此后一千多年,所有的统治者都兴高采烈地擦洗这个爱国牌坊,于是屈原这个符号由楚地逐渐传遍神州,并相沿迄今。

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西晋周处在《风土记》中称“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见古人夏至也吃粽子,非端午专利。据专家考古考证及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纪念历史人物说,无论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陈临、屈原等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杜撰附会之辞。

因近代以前对历史考证缺乏,导致各种牵强附会的起源说法甚多,也由于某些历史人物碰巧与该日有关联,于是便产生了“纪念说”,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近代的史学家不断指出纪念屈原这说法的错误,因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综览汉魏文献资料可发现,汉王朝经历四百余年历史,充满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乡土本色的楚文化,而被誉满天下的楚文化传人屈原,在汉魏前时代的端午节活动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记载,因而许多学者认为端午节与屈原无关。

历史文学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爱和恨的记录留给后人的纪念品。而重论理、爱憎分明的“汉魏文人”痛恨忘恩负义又称雄一时的霸主越王勾践、晋文公,把悲悯之心投向直言敢谏的伍子胥与功不求报的介子推、东汉苍悟太守陈临,于是在汉魏后便把节日与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在今吴(浙江地区)有五月五日迎伍子胥的习俗(《曹娥碑》),而晋地有追念介子推之说(《琴操》)。

当历史长河流入东晋,经过战乱洗礼的文人虞预在《会稽典录》中,又记录了浙江人五月五日纪念曹娥之俗。善良的庶民们又把同情之心献给孝女曹娥。

后世附会"历史人物纪念说"主要有四种: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他身后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记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恶日禁忌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2006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提出他的新研究观点,补充夏至说,提出端午节即夏至。

源于蓄兰沐浴说

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源于勾践操练水军说

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古时的端午是祭祀诸神的节日,享祀者除了屈子,还有孝女曹娥、药王、蚕神以及善降鬼魅的道教人物张天师和钟馗等。

一、纪念屈原

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纪念屈原说何以深入人心?专家表示,这是因为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品格感人至深。因此,纪念屈原说就占据了主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全文共 1848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的禁忌

(一)、阳刃之日,毒气攻身。

此日为五月初五,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故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也是实际上的羊刃日,这个农历的五月,阳刃为凶,本来就是所谓的“毒月”,共有“九毒日”,而端午又是“九毒”之首,故称为“毒日”。而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何况这个时节,也是毒虫坏虫肆虐猖獗的时候;故这一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或在儿童身上洒雄黄酒,以驱虫避邪,保障健康。

(二)、祭祀之日,阴气伤身。

端午节的一个最重要最普遍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不但祭祀投江自尽的诗人屈原,有的地方还祭祀忠臣伍子婿,祭祀孝女曹娥等,这天要包很多粽子,然后把粽子投入江中,就象给死人上坟一样,而剩下的则自己享用,所以粽子实际上也是一种祭祀供品。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故此日也象清明节一样,人为制造出很强的阴气,而这些阴气,与阳气一样,也会伤害心理与身体比较弱质的人;如抑郁寡欢,心情不好,身体痛苦等等。故端午节这天,是诸事不宜的,更不适合上任、搬家、动工、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也不适合参加娱乐活动等,而归宁父母,与家人团聚才是正确的选择。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1、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起源传说相关人物:屈原与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节日简介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英文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端午赛龙舟活动端午赛龙舟活动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端午节的由来,为什么要在这一天纪念屈原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本来是中国一个传统的节日,它原先是从咱们中国古代的一个祭祀的一种民俗遗传下来的。

它本来是指中国古代祭祀的时候,有一个礼天礼地的这么一个过程。礼天礼地的过程当中,需要娱神,礼神的过程当中,第一个需要用东西来祭祀神就是给神吃,另一个我们还要给神表演节目,传统的端午节里边,用粽子来祭祀神,用龙舟来娱神,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一个遗传。

然后一直到了战国时期,因为我们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他在端午节的这一天自投汨罗江而死,然后中国古代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就转化成了纪念屈原的一个日子,这是我们中国古代端午节,为什么纪念屈原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