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科学家【汇总20篇】

浏览

5010

文章

209

篇1:地球最干净的地方是哪里?科学家发现地球上最干净空气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5月份,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州立大学的一些研究者们发现了如今世界上最干净地方,因为这里拥有着做清洁的空气,可以说这里的空气跟人类几乎没有关系,而这个地方就位于南极洲南大洋的上空。地球上的气候与天气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将世界上每一块区域都连接了起来,互相影响。不过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了气候发生了突变,于是科学家们就来是在地球上努力寻找着没有受到人类活动所影响的净空。

美国科罗拉多州州立大学的索尼亚·科瑞邓维斯教授推测,位于南极洲的偏远南大洋上方的空气是受到人类与大陆尘埃影响做小的地方。经过研究考察后发现,南大洋上空的大片区域确实与人类的活动没有关系,因为在这里上空的边界层空气中就已经未发现因人类活动而造成的气溶胶颗粒物,同时也没有发现通过其他区域而输送过来的气溶胶颗粒物。

气溶胶颗粒物是一种通过化石燃烧、庄家种植或是废水处理等方式形成的产物,也就是说,只要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那么肯定就会有气溶胶颗粒物。

一起参与进这项研究的科学家托马斯·希尔表示,他们利用了南大洋上空空气中的细菌作为诊断的工具,然后推断底层大气的属性。控制云属性的气溶胶与海洋生物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然而南极洲似乎与南方大陆的微生物南向散布于营养物质沉积隔离。这也就说明了南大洋的上空这一大片区域是极少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是世界上少有的干净之地,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地方之一。

这项发现和研究成果在5月底发表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一度被世界各地科学家称之为“真正原始的地方”。世界卫生组织WHO也表示,空气的污染已经成为了全球公共卫生的最大危机之一,每年都会造成高达700万人的死亡。空气的浑浊和污染,会增加人类患心脏病、肺癌、中风等一些疾病的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斩杀大蛇者,科学家——抗蛇毒血清的发现史下

全文共 3062 字

+ 加入清单

引言:詹纳证明了疫苗可以预防疾病。巴斯德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疫苗中微生物的弱化版本耗尽了微生物生存所需的特殊物质。北佐藤柴博朗的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对细菌分泌的毒素也有一定的抵抗力。(详见“大型蛇的黑仔,科学家”!-抗蛇毒血清发现史(上)

现在,终于到了直面蛇毒的时候了。

艾伯特·卡迈特:向蛇毒进军

当北佐藤史巴伯罗命名抗毒素时,巴斯德的一个门徒正忙着在越南建立一个实验室。

法国科学家卡梅特(右)和锡兰(左),他们是卡介苗的发明者(照片来源:nih.gov)

艾伯特·卡尔梅特1863年出生于法国。他最初梦想成为一名水手。不幸的是,伤寒使他不适合航海。然而,他很快就想出了一个折衷方案——不当水手,可以加入海军,虽然陆军也有体能要求,但军医的标准较低。

就这样,卡迈特进入了医学院,然后加入了巴斯德。当时,欧洲试图扩大其殖民地,但也遭到了殖民地的攻击——大量热带疾病通过船只进入欧洲,而欧洲医生却不谈论治疗,甚至理解也很有限。1891年,卡迈特受巴斯德的委托,去了越南,在“敌人”(热带疾病)的心脏地带建立了一个实验室。

然而,有一件事打断了他。

这个地区爆发了一场小洪水。在河水的驱使下,毒蛇溜进了村子,咬了40个人。其中四人很快就去世了。基于科学家的好奇心,卡迈特查阅了这些数据。我不知道我是否不知道,如果我不知道,我会感到震惊:在印度,每年有21000人被毒蛇杀死。

震惊之下,卡迈特决心研究蛇毒。

关于卡梅洛特的漫画(照片来源:图书馆)。医学院。(法国)

要研究蛇毒,首先必须有一条毒蛇。卡迈特从当地雇了一个捕蛇人,让他自己去抓毒蛇。他自己钻研毒蛇的毒腺,试图获得纯毒液。然后,他将毒液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并尽力治疗它们。

经过大量研究,Kamet发现氯化金具有一定的抗蛇毒能力。所以他写了一篇论文介绍他的发现。然而,这篇论文的反应是平庸的,甚至一些专家说“这是不令人信服的”。

由好奇心开始的冒险逐渐变成了一场以个人名誉为赌注的战斗。卡梅洛特正是在这个时候听说了抗毒素研究。破伤风毒素是一种毒素,蛇毒也是一种毒素。既然用化学药品治疗蛇毒的效果并不理想,我们能不能用化学药品来削弱蛇毒,然后开发抗蛇毒药物?

在对许多物质进行实验后,他发现用次氯酸钠处理眼镜蛇毒可以减弱其毒性。

次氯酸钠,漂白剂的常见成分(照片来源:cilvsuanna.cn)

剩下的很容易处理——他找到一群兔子,每隔10天给它们注射一次稀释的毒液,逐渐缓慢地增加蛇毒的剂量。结果,兔子确实对蛇毒有抵抗力——即使它们注射一次35毫克的蛇毒,它们也是安全的。接下来,卡迈特抽出实验兔的血液,注射到其他动物体内。实验表明,这些动物也获得了对蛇毒的抵抗力。

当然,兔子太小而且没有足够的血液,所以他试图从驴和马身上提取血清。到1896年,他已经成为抗蛇毒血清行业的领导者。

顺便说一下,卡迈特也是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开发者之一,这就是为什么波士顿咨询公司有一个词“卡”。

邮票上的卡梅洛特(图片来源:ebay)

维托·巴西:最后的战斗

卡迈特的研究再次验证了北佐藤柴博朗的理论,即免疫系统不仅能抵抗微生物,还能抵抗毒素。

然而,有些人并不满意。

维托巴西(照片来源:commons.wikimedia.org)

生机勃勃的巴西于1865年诞生于巴西。为了让他想起他的家乡,他的父亲给他取名为“巴西”。

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他的出生一定是个惊喜。不幸的是,惊喜很快就消失了,如果你想活下去,你必须“只是吃”。维多出生后,七个弟弟妹妹相继出生,他的父亲再次经商失败。为了谋生,他的父亲让他去神学院,并尽快成为一名牧师。

维多有不同的想法。他没有支付去神学院的学费,而是去了医学院。入学考试进行得很顺利,但不幸的是,医学院的学费比神学院贵得多。为了提高学费,他必须当一段时间教师。

坎坷的成长经历给了维托学术学者所没有的东西——对大众的同情。在印度,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被毒蛇杀死,位于同一热带地区的巴西也不例外。为了帮助被毒蛇咬伤的人(通常是穷人),维托设法挤出一点收入,建立了一个实验室。在那里,他做了两件事,一是研究蛇毒的性质,二是研究蛇毒的治疗方法。

Vito and snake(图片来源:revistapensquisa . fa pesp . br)

在研究中,维托发现蛇毒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神经毒性,即小动物没有明显问题,然后眼睑迅速下垂,最后经常死于呼吸肌麻痹;另一个是血液毒性。被这种毒性中毒的小动物会表现出明显的局部症状、水肿、水泡等。,最后死于大面积内脏出血。

不同蛇毒的性能(作者自制)

另一个发现是,传统的巴西蛇毒草药是无用的。1896年,维托读到了卡迈特的研究。凭借非凡的直觉,他立即意识到卡迈特是对的。当然,直觉上,仅仅是正确是不够的,还应该进行实验。在实验中,维托发现卡迈特的血清只对眼镜蛇有效,对响尾蛇无效。

不同的蛇毒成分是不同的,血清应单独研制。问题是他既抓不到蛇,也没有时间...

智慧是他唯一拥有的东西。他设计了一个捕蛇器,并分发给周围的农民。与此同时,他告诉他们,只要有毒蛇被送来,每六条毒蛇就可以换成一瓶可以拯救生命的血清。起初,很少有人愿意相信他。他在仓库里建了一个实验室,一年内只收到六条毒蛇。幸运的是,事实是他会说话。维托比其他医生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他尽力治疗被蛇咬伤的农民,甚至说服当地铁路公司免费运送血清。

蝰蛇吠陀研究(图片来源:sciencia culturaa . ufba . br)

很快,这些努力得到了回报:周围的农民一个接一个地加入了他的研究,每年都有成千上万条毒蛇被送来。利用这些毒蛇,维托不仅生产了多种血清,还发现了卡迈特计划的另一个不足之处——卡迈特的血清可以对付蛇毒,但很容易引起过敏。蛇毒很可怕,过敏也同样常见,而且还有死亡的危险。维托认为抗蛇毒血清的有用成分不在血浆中,而在血液中的蛋白质中,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抗蛇毒免疫球蛋白。纯化后的蛋白不仅可以处理蛇毒,还可以大大降低过敏的风险。

结果,第二代抗蛇毒血清的序幕拉开了。

钞票上的视频(图片来源:ebay)

结论

现在,抗蛇毒血清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毒蛇咬伤的死亡率也从四分之一下降到不到百分之一。

当然,仍然存在问题——抗蛇毒血清不赚钱,越来越少的制造商愿意生产它。一些毒蛇仍然缺乏相应的血清。第三代血清还有一定的过敏几率等。

新的发展计划也正在出现,学者们仍在继续前进,举着詹纳、巴斯德、北佐藤史巴斯布罗、卡梅洛特和维托的旗帜。

[参考资料]

[1]墨菲,《耍蛇人的秘密:21世纪的蛇》,[M。我将于2010年毕业。

[2]博克纳。在法国发现抗蛇毒血清疗法的途径[J]。有毒动物和毒素包括热带疾病杂志,2016,22。

[3]紧急和灾难医学[男]。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刘进。如何解决抗蛇毒血清的短缺[。中国医学杂志,2013: 007。

[5]哈维古德·博伊(1861950)[·杰]。毒物:国际毒理学学会官方杂志,1992,30(6):57579。

[6]盖·NEL:第一个海外巴斯德研究所的创建,或艾伯特·卡尔梅特牧师生涯的开始。[·J]。病史,1999,43(1):25。

[7]托维·弗·莱昂·查尔斯·艾伯特·卡尔梅特和让-玛丽·卡米尔·盖林·[J]。柳叶刀呼吸医学,2015,3(3):186–187。

景甜,范泉水,秦始皇。[抗蛇毒免疫球蛋白药物研发现状及策略。药学杂志,2015,50(12):1571580。

[9]阿尔尼克佩罗,马克西姆施瓦茨。巨人对巨人[。何世礼,跨州。海地出版社,201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首次!科学家发现火星氧气含量异常:原因不明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据国外媒体报道,“好奇号”火星探测器研究小组发表了一篇关于火星大气中氧含量变化的论文,指出火星大气中氧含量异常

有人指出,二氧化碳、氮气、氩气等气体在火星上的浓度变化是比较常见的。例如,二氧化碳气体冬天在两极冻结,春天和夏天升华,所以浓度随季节变化。

在正常情况下,火星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每年春季和夏季将比科学家预期的增加30%,而冬季将比预期的低。这种模式是重复的。与此同时,火星上的甲烷含量也随季节而上升,夏季上升了60%。

在专家排除了被火星车误读的可能性后,科学家们更倾向于认为高含氧量可能是由于火星土壤造成的。因为通过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氧气或者通过太阳辐射分解氧气的速度太慢,科学家认为土壤中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物质活动。

然而,目前还没有办法证明这些变化是生物原因还是地质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家发现火星上氧含量异常:未知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科学家发现了免疫细胞彻底耗竭的原因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与病毒或癌细胞的长期对抗中,人体的免疫细胞会陷入疲劳,其中一些完全无效,难以恢复。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原因:

免疫T细胞的完全耗竭与DNA甲基化过程有关。

t细胞是免疫系统与病毒、癌细胞等斗争的主要力量。它们功能的丧失被称为T细胞衰竭,这将降低机体的免疫力,给病原体带来优势。一些免疫疗法可以鼓励T细胞重新加入战争,但对完全耗尽的T细胞没有效果,导致许多患者免疫疗法无效或缓解后复发。

美国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美国期刊《细胞》上报道,他们发现免疫T细胞的完全耗竭与DNA甲基化过程有关,一种现成的癌症化疗药物可以更新T细胞。

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是指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单位之一胞嘧啶选择性地加入甲基,这将改变脱氧核糖核酸链的形状,导致一些蛋白质不能正确识别脱氧核糖核酸,还可能异常地“开启”或“关闭”一些基因的功能。

研究人员观察了感染病毒或患有癌症的小鼠,发现T细胞被耗尽是因为它们的基因由于DNA甲基化而关闭,耗尽的状态被传递给下一代T细胞。

研究人员还发现,常用的癌症化疗药物地西他滨可以逆转T细胞完全耗尽的状态。用这种药物治疗患有癌症的实验小鼠,然后应用免疫疗法,T细胞将“在原地用全血复活”,恢复战斗力并积极增殖。

这一发现有助于改善免疫治疗,提高对癌症和慢性病毒感染的疗效,对控制破坏免疫系统的病原体如艾滋病病毒具有特殊意义。接下来,研究人员将确认人体内T细胞耗竭的机制是否与实验室小鼠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科学家发现病毒会“讨论”入侵计划

全文共 777 字

+ 加入清单

细菌可以互相“交谈”。它们通过信号分子进行交流,感知浓度的变化,从而调节群体行为。现在各种技术已经证明,人类可以干扰这种诱导,防止细菌感染。

如果病毒之间有这样一个通讯系统,干扰这种信号将成为杀死病毒的一个新思路,并在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出现新的突破。

不久前,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Rotem Sorek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报道了病毒之间的信号传递。

他们最初是研究枯草芽孢杆菌的交流,后来发现感染这种细菌的病毒会“喋喋不休”。

病毒以两种方式攻击细菌,一种是通过整合细菌繁殖直到细菌死亡,另一种是通过整合遗传物质进入睡眠。

索莱克的团队用一种叫做phi3T的病毒感染了枯草芽孢杆菌,然后分离出这种蛋白质,并将其添加到另一个装有枯草芽孢杆菌的烧瓶中,看看被感染的细菌是否会警告其他细菌。

令他惊讶的是,当他把phi3T病毒加入新的烧瓶时,新加入的病毒并没有杀死宿主,而是选择了睡觉。

这意味着分离蛋白中的一些成分已经改变了病毒的攻击模式。

经过两年多的搜索,索莱克的团队发现了病毒用来交流的蛋白质,并将其命名为arbitrium蛋白,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仲裁”。Sorek认为,当任意蛋白达到一定浓度时,phi3T病毒会改变其入侵策略,不会杀死宿主,而是进入睡眠状态。

对此,奥塔哥大学的微生物遗传学家彼得·费恩兰在接受《自然》采访时说,“这真的很有意义。如果宿主变弱,病毒将试图限制损害,并等待宿主恢复生长。”

不仅如此,Sorek的团队在基因中发现了100多种类似芽孢杆菌的蛋白质序列,这意味着其他病毒也可能使用类似的化学信号来传递信息。仅仅因为化学物质不同,不同的病毒就不在同一个通道上。

索莱克希望找到与感染复杂生物体的病毒沟通的方法,例如发出艾滋病毒和疱疹病毒的激活和休眠信号。如果病毒的“军事命令”被破解,我们也许能够让病毒永远沉睡。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科学家发现I型糖尿病基因有助于治疗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发现I型糖尿病基因有助于治疗。以色列科学家6日宣布,他们已经发现了i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致病基因,这将有助于人们防治这种疾病。

以色列海法“林氏”医院的内分泌和糖尿病科主任瓦尔迪介绍说,这一研究成果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以色列研究人员经过7年的艰苦工作完成的。他们的研究样本是生活在以色列北部的阿拉伯贝都因家族,这个家族30%的人都患有i型糖尿病,并且有关的基因资料可以追溯到三代以上。

研究发现,这个家族中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在第10号染色体上有同样的可疑基因。据悉,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把这个基因命名为“iddm17”。

最近,研究小组发现这个家族的约旦亲戚也有同样高的糖尿病发生率,研究人员准备在近期内前往约旦进行进一步研究。

i型糖尿病的发生过程是:人体免疫系统将人体胰脏内制造胰岛素的胰岛细胞误认为是“入侵者”加以消灭,导致人体内胰岛素水平下降,进而导致体内血糖含量急剧升高,最终导致糖尿病。该种疾病具有遗传性,患者必须每日接受胰岛素注射,以维持正常代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丧尸科技:英国科学家发现死者的皮肤很好用

全文共 773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尸体的皮肤在治愈伤口,如烧伤和溃疡方面效果惊人。他们认为这种新方法可以帮助治疗自我愈合困难的病人。据统计,美国人每年在这些伤口上花费超过250亿元。

在过去的十年里,科学家们探索并发明了一种更有效的皮肤替代品来帮助治疗伤口。他们的目的是模拟人类细胞外机制,即不溶性结构成分,主要是各种蛋白质,组成上皮血管的基质和基质。

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关注真实的人类皮肤。曼彻斯特大学的生物工程师阿尔代希尔·巴亚特带领一组研究人员将皮肤从身体上移除,并用抗生素治疗皮肤。随后,用洗涤剂、酶和其他化学物质的混合物洗掉皮肤上的细胞,以减轻皮肤接受者的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的排斥。

专家剥离了身体皮肤的内层,即含有血管、神经末梢、毛囊和汗腺的真皮层,只留下蛋白质基质。

贝亚特博士做了一个类比。如果房子是根据草图建造的,那么总是没有现成的空房子可以住得更快。同样,去除真皮层细胞可以使接受者自己的细胞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去除真皮细胞的皮肤可用于治疗急性创伤,如烧伤。

研究人员选择了50名健康志愿者参与实验。每位志愿者都获得了四块皮肤,每块大约5毫米深。第一个伤口让它自己愈合,第二个伤口重新附着在去除的皮肤上,第三个伤口用人造皮肤替代物治疗,第四个伤口用身体真皮细胞去除的皮肤治疗。

结果表明,尸体的皮肤最有利于新血管的生长,并能赶上志愿者自身的皮肤愈合速度。

不仅如此,尸体的皮肤在重塑疤痕组织方面也表现良好。

人造皮肤的替代正是因为病人的身体更容易接受死皮组织。

Bayat计划对更多的病人进行测试,并协助进行电刺激,看看是否能加速康复过程。该研究小组此前已经证明,尸体的皮肤可以用来治疗慢性伤口,这些伤口在6至8周甚至数年内都无法治愈。

Bayat医生声称,他之前的92岁病人已经被皮肤溃疡折磨了20年,但在我们用去除了真皮细胞的死皮治疗他后,他在四周内完全康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美科学家发现太阳系第十颗行星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发现太阳系第十颗行星

太阳系第十颗行星,直径 2000 公里距地球 100 亿公里.

美国科学家可能已发现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它距地球 100 亿公里,比冥王星距太阳的距离远 30 亿公里。这颗行星已命名为 Sedna。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布朗和他的同事,采用最近发射的斯皮泽(Spitzer)太空望远镜,发现了被称为 Sedna 的太阳系第十颗行星。

利用美国亚利桑纳州 Tenagra 天文台的大型天文望远镜,科学家对所发现的天体测量数据进行了二次核对。这颗行星是自 1930 年发现冥王星以来,绕太阳旋转最大的天体。这一发现也再次引发了关于行星构成条件的争论。

最初的观测发现,该颗行星是由冰和岩石组成的,其直径为 2000 公里,小于冥王星的直径。目前仍有很多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的直径太小了,只有 2300 公里,根本不能称之为行星,它实际上仅仅是太阳系外围中的一颗小天体。

当然,主张冥王星是太阳系内行星的天文学家,自然也认为 Sedna 是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据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消息,布朗将在美国东部时间 15 日下午 1 点,于 NASA 总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他们的新发现。斯皮泽太空望远镜是去年 8 月发射的,该望远镜是 NASA 四大太空望远镜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们的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行星状星云的呢?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行星星云的呢?

其实这是一个巧合,一开始科学家们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行星状星云,而是渐近巨星分支(AGB),所谓的渐近巨星分支,则是通过观察宇宙中的恒星接近垂死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也叫做红色巨星。

而这样的状态将意味着恒星将会产生大爆炸,而这样波及的范围则是相当地广的,以我们的太阳为例,如果太阳产生爆炸,那么其将会吞没水星、金星、甚至是我们的地球。之后随着爆炸的慢慢褪去,最后则是会形成一个白矮星。而红色的行星状星云,就是在这种走向垂死的过程之中产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上帝粒子”之后,科学家又发现了“天使粒子”

全文共 2518 字

+ 加入清单

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外国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丹华资本创始人张首晟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马略纳费米子的发现。他把这个神秘的粒子命名为“天使粒子”。这一发现发表在世界上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杂志》上。

物理学中有一种形式包含了人类梦想的那些神秘粒子。其中包括希格斯玻色子,它是最近在欧洲粒子加速器中发现的“上帝粒子”。形式上也有引力子、磁单极子、暗物质和马略纳费米子。马略纳费米子可能比其他粒子更神秘。

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充满正反两面的世界:正数必须有负数,存款必须有债务,阴必须有阳,善必须有恶,天使必须有恶。1928年,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预测:宇宙中的每个基本粒子都必须有相应的反粒子。几年后,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证明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理论预测之一。目前,正电子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中,医学成像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就是其中之一,它已经被用于检测早期阿尔茨海默病。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量能量公式E=mc2,当一个粒子遇到它的反粒子时,它们会相互湮灭,将所有的质量释放成能量。丹·布朗的小说和他的电影《天使与魔鬼》描述了正负粒子湮灭和爆炸的场景。张首晟非常喜欢这部小说,也是命名“天使粒子”的灵感来源。

从那时起,宇宙中的每个粒子都有其反粒子,这被认为是一个永恒的真理。但是会有这样没有反粒子的粒子吗,或者它们会是自己的反粒子吗?整整80年前的1937年,伟大而神秘的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纳推测了这种神奇粒子的存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马略纳费米子。在文章从室外空气机中发布后不久,Majorana就消失了,并从现场消失了。这位传奇的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一生只写了10篇文章。

从那时起,寻找这种神奇的粒子已经成为许多物理领域研究的崇高目标。在粒子物理学中,标准模型类别之外的中微子可能是马略纳费米子;这种推测可能被没有中微子的β双衰变实验所证实。不幸的是,这个实验要求的精度在未来10到20年内将很难达到。在凝聚态物理中,马略纳费米子可能以准粒子或元激发的形式存在于一些新的量子基态中。

2010年至2015年间,张首晟和他的团队连续发表了三篇论文,准确预测了在哪里能找到马略纳费米子,然后指出了哪些实验信号可以作为无可辩驳的证据。他们预测手性马略纳费米子存在于由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薄膜和普通超导体薄膜组成的混合装置中。在以前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中,当调节外部磁场时,反常量子霍尔效应薄膜呈现一个量子平台,相当于基本电阻单位e2/h的1,0,-1倍。当普通超导体被放置在反常的量子霍尔效应薄膜上时,邻近效应使它们能够实现手征的马略纳费米子。新的量子平台将被添加到相应的实验中,对应于?乘以基本电阻单位E2/h。半基本电阻来自于马略纳费米子没有反粒子的事实,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被视为半传统粒子。因此,这个额外的半整数量子平台为证明手征马略纳费米子在空间和时间传播的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根据这一理论预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两个实验团队(由何庆林教授和王康龙教授领导)和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两个实验团队(由夏静教授领导)与斯坦福大学的张首晟教授的理论团队密切合作,最终在所提出的装置中实验性地发现了手性的马略纳费米子。他们在GaAs(111)衬底上制备了反常量子霍尔效应薄膜(Cr0.12Bi0.26Sb0.62)2Te3,并用Nb普通超导层覆盖。当调整外部磁场时,他们令人信服地发现了张首晟团队预测的半整数量子平台,以及正常的整数量子平台。接下来的强磁场实验和三端电阻测量有效地消除了其他可能的实验噪声和伪像。

手性马略纳费米子的发现彻底结束了对这个持续了80年的神秘粒子的探索。与描述正负粒子湮灭和爆炸的丹·布朗的小说《天使与魔鬼》相似,张首晟提出这个新发现的手征马略纳·费米子应该被称为天使粒子: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个只有天使而没有魔鬼的完美世界。

马略纳费米子可以用来构造稳定的拓扑量子计算机。量子世界本质上是平行的。一个量子粒子可以同时穿过两个狭缝。因此,量子计算机可以执行高度并行的量子计算,这比经典计算机要有效得多。然而,量子位的信息很难存储,微弱的环境噪声会导致退相干并破坏其量子特性。马略纳费米子中没有反粒子,或相当于传统粒子一半的粒子,这提供了一种奇妙的可能性:一个量子位可以储存在两个非常遥远的马略纳费米子上。因此,传统噪声很难同时以相同的方式影响两个马略纳费米子,破坏存储的量子信息并稳定通常非常脆弱的量子位。

与电子自旋、超导通量和光子极化等传统存储方法相比,存储在两个遥远的马略纳费米子上的拓扑量子比特在本质上是非常稳定的。张首晟团队提出的装置也是一个二维系统,因此允许马略纳费米子的纠缠和编织,使得有效的量子计算成为可能。天使粒子可以将被认为是最小单位的量子分成两半,使量子更加稳定。这项研究已经可以应用了。张首晟说,微软和谷歌已经提供了支持,将来也会在中国开始应用。

张首晟团队提出的寻找手征马略纳费米子的实验平台是一个由反常量子霍尔效应薄膜和置于其上的普通超导薄膜组成的混合装置。

张首晟团队提出的寻找手征马略纳费米子的实验信号:外加磁场调节的半量子电导平台。张首晟团队提出的寻找手征马略纳费米子的实验信号:外加磁场调节的半量子电导平台。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UCIrvine实验团队与张首晟理论团队合作测量的半量子电导平台与理论预测一致,为手性马略纳费米子的发现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实验证据。

几天前,张首晟回到北京庆祝他的老师杨振宁的95岁生日。他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世界十大科学突破”之一。这一成就为他赢得了2010年欧洲物理学会颁发的欧洲物理学奖。此外,他还获得了几乎所有的重量级物理学奖,包括欧洲物理学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的狄拉克奖等。

从基础科学的发现到技术的应用通常需要很多年。张首晟教授说:“基础科学的发现最终将造福人类,这需要足够的耐心。当我们寻找宇宙和自然的深刻规律时,我们对天使粒子游行的量子天堂充满了兴奋和期待。拓扑量子计算可以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一些最困难的问题,从而迎来一个完美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科学家在肝脏和胰腺中发现大量长寿细胞和蛋白

全文共 1467 字

+ 加入清单

隐隐约约,现在是初中季节。在那个非主流时代,有一句酸酸的话说“7年后,人类细胞将完成完全的替换。你已经是一个全新的你。”

咳咳,这“七年”的起源是未知的。不管怎样,这句话绝对不合理。

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细胞生命周期是不同的。有些细胞,如神经元和心肌细胞,是在生命开始时形成的,伴随着人类的生命、衰老和死亡。(关于神经元是否可以再生的问题,请点击查看奇点蛋糕带给你的大逆转剧情。)

然而,身体的秘密远不止我们所知。

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马丁·W。Hetzer教授和他的团队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在我们的身体里,除了神经元和心肌细胞,还有其他“永生”的细胞!

负责解毒的肝脏大多是老式的。在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的胰腺中,许多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停止更新,而其中一些细胞仍处于分裂状态。这项研究发表在《细胞代谢》杂志上。

坦率地说,我们身体组织中的年龄嵌合体比想象的要多,一半是18岁,一半是80岁,不仅仅是科幻场景。

对细胞生命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但很少有明确的结果。长寿细胞,如神经元和心肌细胞,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几乎不更新,一直在努力工作而不退休,而且工作时间几乎与人类寿命一样长。它们如何在几十年甚至10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功能的完整性和蛋白质的体内平衡,一直是科学家们想要了解的一个问题。

当然,最好的观察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方法是成像。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用15N标记小鼠细胞和蛋白质,并使用多重同位素质谱(MIM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可视化标记的核酸和蛋白质,从而定量不同细胞和组织中的标记的核酸和蛋白质。

参与实验的小鼠的父母都是基于怀孕前后的15N,因此在给小鼠断奶前用15N完全标记。在给小鼠断奶后,一些小鼠继续接受15N的饲料,而其他小鼠则被替换为正常的14N饲料。更换饲料后这部分小鼠的新生细胞使用14N作为原料,因此可以通过小鼠细胞中的15N/14N比率来判断细胞年龄。

一切都准备好了,研究人员计划先用神经元来测试水。

饲料更换六个月后,研究人员测量了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不同区域的神经元的15N水平。不出所料,所有神经元细胞核中都保留了明显的15N,15N/14N的比值约为自然比值的5-19倍。研究人员决定以此为标准,即15N/14N的比率达到自然比率的5.5倍,然后该细胞被确定为老化细胞。

然而,即使在研究人员决定测试水的神经系统后,使用新技术还是有点出乎意料。研究人员发现,老鼠的皮质内皮细胞实际上是“祖先”的老化细胞,与神经元的年龄差不多!直到小鼠更换饲料后26个月,仍然观察到小鼠皮质中的内皮细胞保留了15N,并且血管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15N//14N的比率达到自然值的20倍。

换句话说,大脑中年龄匹配的组织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而且不仅仅是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和外周成纤维细胞等的寿命。超出了预期。

不管怎样,令人震惊的帷幕已经拉开,技术已经成熟。我只看到神经系统有点缺陷。让我们看看其他组织。

肝脏的再生能力在这个圈子里很有名。组织损伤后,肝细胞分裂并及时再生以维持功能。

胰腺中的旧细胞(粉色箭头)和新细胞(白色箭头)

此外,不仅细胞是年龄嵌合体,细胞中的蛋白质也是如此。研究人员发现,老化的β细胞中的蛋白质和神经元一样古老,也是新的。

简而言之,研究人员最终提出了年龄嵌合现象实际上是成人组织的一个共同特征的假设,对吗?事实上,它一点也不罕见,是吗?

多亏了这种新的可视化技术,我们似乎离身体的秘密又近了一步。同时,独特的年龄嵌合结构将为细胞功能的维持和修复机制提供更多的新思路,一些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必将提出新的相关解决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科学家发现新的“熊猫家族”

全文共 758 字

+ 加入清单

(记者丁佳)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被称为“活化石”,它的进化之谜一直是科学界的热门话题。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傅和他的团队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魏的参与下,成功地提取、捕获和测序了22000年前大熊猫的线粒体基因组。相关结果发表在6月18日的《当代生物学》上。

2014年,张等在广西大石围天坑群进行古生物调查时,在磁竹沱洞发现了这只个体大熊猫。这只古老的大熊猫生活在最后一次冰河时期,这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大熊猫,也是第一只完整的古代大熊猫线粒体基因组。

“在我国炎热潮湿的南方很难保存DNA。在这里重建古代样品非常困难,尤其是数万年前的样品。”傅说,这次实验室的成功主要是由于他们开发和利用了古代的DNA捕获技术,这丰富了极少量的DNA仍然存在于骨材料。

乔妹和她的团队将这只熊猫的线粒体与熊科现有的138只个体和古熊科的31只个体进行了比较。线粒体DNA显示,与其他熊相比,它与现存的大熊猫有最密切的遗传关系,但它属于不同的线粒体谱系,表明它的种群与现存大熊猫的祖先分离并共存。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磁州图人与现存大熊猫母系祖先分离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中更新世(227,000-144,000年前),远早于现存大熊猫最直接的母系共同祖先存在的时间(94,000-55,000年前)。

此外,他们还发现了磁州沱个体的线粒体编码区与现存大熊猫之间的18个氨基酸序列的变化,证实了磁州沱大熊猫具有不同的线粒体谱系。这些氨基酸的变化可能与广西的生境有关,或者是由于适应末次盛冰期气候的差异。

“仅根据母系遗传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代大熊猫的历史显示出比我们所知的更加多样和独特的特征。”傅认为,通过这一研究,大熊猫古核DNA的获取指日可待,未来的数据将对准确研究大熊猫的进化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科学家发现化疗竟会促进癌症转移

全文共 1391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癌症是难治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们会使用所有可能的机制来逃避药物,跑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晚期癌症可以耐受药物并转移到许多关键器官。

最近,一项研究让我们对癌症的狡猾有了新的理解。科学家发现普通化疗药物实际上促进了癌症转移!这项研究也发表在《自然》杂志的附属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上。

首先,让我们谈谈化疗。我们知道化疗是一种常见的癌症治疗方法。事实上,在治疗乳腺癌和其他癌症时,医生通常会在手术前给患者化疗。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手术前减小肿瘤的大小,便于医生切除。理论上,术前接受化疗的患者在手术后的许多年内都是“无癌”的。

但现实是残酷的。虽然有些病人确实得到了很好的治疗,但仍有许多病人最终会有癌症复发,甚至转移到其他器官,导致死亡。原因是什么?如果我们能了解癌症复发和转移的机制,我们能有效地控制疾病吗?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早些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个看似难以置信的结果:化疗药物可以促进癌症转移。对此背后的机制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发现紫杉醇可以促进肺内皮细胞中VEGFR1的表达,并帮助癌细胞粘附在肺上。还发现紫杉醇和阿霉素能促进癌细胞侵入血管并转移到其他部位。

为了更好地了解化疗药物对癌症复发和转移的影响,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科学家对小鼠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他们证实了先前研究的结果——紫杉醇确实促进了乳腺癌向小鼠肺部的转移。

▲内皮细胞(蓝色/灰色)正在吞噬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来体(红色)(图片来源:C)。Cianciaruso/I .凯克利科洛乌/EPFL)

在这后面,有一个被称为外来体的小囊泡。外来体是细胞分泌的小泡,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研究发现,无论是否接受化疗,肿瘤细胞都会分泌外来体。然而,区别在于一种叫做膜联蛋白-A6(膜联蛋白A6)的蛋白质被添加到接受化疗的肿瘤的外体中。

"化疗后,肿瘤外泌体中膜联蛋白-A6水平显著升高."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约安娜·凯克利科洛博士说。

膜联蛋白-A6蛋白与肿瘤转移有什么关系?原来,血液循环中的外分泌体验,到达了人体的各个器官。当它断裂时,膜联蛋白-A6将被释放,引起一系列后续反应。例如,在肺中,膜联蛋白-A6可以促进肺细胞释放另一种叫做CCL2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吸引一种叫做单核细胞的免疫细胞。

不要认为这些细胞会杀死癌细胞,如果它们的名字里有“免疫”这个词的话。事实恰恰相反。以前的研究发现,单核细胞可以促进肺癌细胞的存活和生长,这也被认为是癌症转移的第一步。

换句话说,化疗后,肿瘤分泌的外来体为肿瘤转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接受化疗后,人类乳腺癌患者外分泌膜联蛋白-A6水平也将显著升高(图片来源:自然细胞生物学)

如果我们遵循这一思路,在化疗中抑制膜联蛋白-A6或单核细胞,我们能避免癌症转移吗?随后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这也使我们能够从新的角度观察癌症和化疗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我们的研究发现了化疗和乳腺癌转移之间的新联系."该研究的负责人米歇尔·德·帕尔马教授说。

但是研究人员也指出,这并不是呼吁病人不要使用化疗。首先,这项研究是在老鼠模型中进行的,不能简单地推断给人类。其次,术前接受化疗仍然是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方法。我们不能因为窒息而停止进食。相反,我们应该做的是更好地了解化疗促进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机制,并从中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造福患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科学家利用计算机程序发现:遗传分子超百万种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利用计算机程序,国际科学家开始寻找DNA和RNA类似物的存在。结果,他们发现了至少116万个可以储存遗传信息的分子,有助于解释生命的进化和发现地球以外的生命形式。相关的研究报告发表在最近的《化学信息与建模》杂志上。

到目前为止,我们人类和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都只把DNA和RNA作为生命的基础。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是储存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使所有已知的生命成为可能,但是现在已经发现数百万种其他化学物质具有相同的功能。

这一次,东京理工学院、德国航天中心和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超过100万种结构相似的化学物质可以编码像DNA这样的生物信息。

在DNA中,核苷酸结合在一起,并以不同的配对方式排列,因此科学家认为新分子可以以同样的方式产生。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计算机程序来生成核酸样分子的化学公式。最后,该程序产生了超过116万个满足这些基本条件的分子。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具有相似结构的分子可以促进未来医学的发展,并为制药行业指出新的目标。因为已经发现核苷酸类药物能够破坏人体内的危险病毒和恶性癌细胞,所以药物开发者可以在构建具有相似结构的分子文库后,使用类似DNA的分子作为对抗疾病的重要武器。

同时,这项研究还将首先解释生命是如何在地球上进化的,甚至帮助人类找到地球以外的生命形式。因为这些分子可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和进化,并且可能出现在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或卫星上,我们的目标将不再局限于试图寻找DNA或RNA片段。

科学家利用计算机程序发现:有数百万个遗传分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科学家在越南发现银背麝香鹿 原本以为已经灭绝30年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物种灭绝发生在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神奇动物在哪里》似乎已经成为现实。最近,据外国媒体报道,科学家们重新发现了一只30年前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鹿。

在《自然生态与进化》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亚洲物种官员安德鲁·蒂尔克(Andrew Tilker)和他的同事们说,他们在越南发现了一种30年前就已经灭绝的物种——银背麝,也就是众所周知的越南鼠鹿。他们用照相机捕捉清晰的运动图像。

科学家在越南发现银背麝,最初认为已经灭绝了30年

蒂尔克和他的同事在丛林中放置了具有热和运动传感功能的传感器。任何通过“陷阱”的生物都会触发相机的快门。他们在200张不同生物的照片中发现了这只娇小的麝。这是该物种自1990年被发现以来的第一张图像记录,也是世界上第一张野生银背麝的照片。

银背麝有一只鹿的蹄和一只老鼠的头,就像一只鹿和一只袋鼠生了一个孩子,但是它的大小从来没有超过一只兔子。然而,这并不是发现新物种的关键。一个物种的灭绝会在生物链上产生连锁反应,也会影响其他物种。此外,地球的物种多样性与地球的气候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牛津大学动物学家大卫·大卫·麦克唐纳说:“没有物种多样性,人类就没有未来。现在我们知道我们没有失去银背麝。我们可以努力确保它将继续为我们地球的生态系统做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国外科学家研究发现:喝啤酒有十大好处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啤酒不仅能解热,还有保护心脏、预防糖尿病等很多神奇的功能,是不是觉得很神奇?那就赶快了解下喝啤酒的生活常识吧,看看喝啤酒对我们的健康,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保护作用。

喝啤酒的好处

1.保护心脏

喝啤酒的好处之一是能保护心脏,近日,有意大利科学家研究发现,适量饮用啤酒的参试者比滴酒不沾者罹患心脏病的危险降低42%。但每天喝啤酒应不超过1品脱(约473毫升),相当于1.4罐。

2.有益大脑和记忆

喝啤酒对大脑记忆有好处,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但现在却是真的。因为美国一研究发现,参试者在做大脑益智训练题前喝点啤酒,有助提高测试成绩。

3.预防2型糖尿病

喝啤酒有预防糖尿病的好处,荷兰研究发现,每天适度喝啤酒(1~2杯),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明显降低。

4.有益肾脏健康

芬兰研究发现,每天喝一瓶啤酒可使肾结石发病率降低40%。研究人员表示,啤酒具有利尿作用,有助于保持肾脏健康。

5.加速锻炼后恢复

西班牙研究发现,1品脱啤酒的补水作用比等量的矿泉水更有效。因为啤酒中含有更多的糖和盐类营养,同时还含有丰富的钾和B族维生素。

6.提升自信

英国研究发现,饮用啤酒后,参试者表示,自己更加自信。

7.预防白内障

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喝1杯啤酒可增加抗氧化活性,预防白内障。

8.降低血压

美国研究发现,适量饮用啤酒的参试者比喝葡萄酒的参试者罹患高血压的几率更低。

9.抗击感染

美国俄勒冈大学研究发现,每天喝一两杯啤酒可以提高免疫力,抗击感染。

10.预防骨折

美国塔夫茨大学研究发现,每天喝两杯啤酒的参试者,骨密度会增加4.5%,但超过两杯则会导致骨密度降低5.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科学家发现引力波可以像电磁波一样用来通信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2月11日,LIGO的科学家宣布他们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这创造了历史。

在物理学中,引力波指的是空间和时间曲率中的波纹,它们以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并由大质量天体的运动形成,例如两个黑洞的合并。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这一发现不仅开辟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新研究领域,也为许多有趣的可能性打开了大门。

根据俄罗斯科学家小组的一项新研究,一种可能性是利用引力波来传递信息。

由于电磁波通过天线和卫星进行通信的方式非常相似,通信的未来可能基于重力。

该研究论文最近发表在《经典和量子引力》杂志上。该团队由莫斯科国立教育大学(MPSU)教授奥尔加·巴布罗娃领导,成员来自莫斯科国立汽车和道路建设大学(MADI)和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

该团队进行了一项三阶段研究,以确定引力波是否可以被编码并用于传输信息。

在第一阶段,他们分析了广义仿射空间(一种独立于向量或原点的三维代数结构)中广义代数的性质。类似于使用一个叫做Minowski时空的四维流形来评估电磁波的性质(和广义相对论)。

这使得团队能够将他们对全球变暖的数学描述转化为现实空间中的描述。

在第二阶段,研究人员试图确定在波的分布过程中各种时间函数是否会发生变化。

他们发现波的特征可以在源处设定,然后在第二个源处不变地解码。

在第三阶段,研究人员分析了他们的未测量的结构引力波是否可以用来编码信息信号。

结果,他们确定了波的四个维度(三个空间维度和一个时间维度)。三维只能使用一个函数来编码信息信号,而第四个可以使用两个函数来编码。

Nina v markova是尼可斯基数学研究所c . m .的助理教授,他是RUND的工作人员,也是该研究的合著者,他在RUND最近的新闻稿中总结道:

“我们发现非对称波可以像最近发现的曲率波一样传输数据,因为它们包含任何可以在这种波源中编码的延迟时间函数(完全类似于电磁波)。”

总的来说,这个团队证明了,基于他们的数学表达,一些引力波函数在波分布过程中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这些波中的信息可以被编码,就像我们已经用了一个多世纪的电磁波通过无线电信号传输编码信息一样。

因此,如果科学家能够开发出一种将信息整合到引力波源中的方法,他们就可以毫无改变地将信息传输到空间的任何一点。

这将对空间通信产生巨大影响。卫星和未来的空间站可以利用无线电、光学和/或引力波信号来传输信息。

科学探索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惊喜,由于科学可以在短短几年内呈指数级发展,一切皆有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科学家在银河系发现一颗质量能达到太阳的3万倍的黑洞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中有许多天体,黑洞是其中最神秘的。因为它们不容易被直接观察到,所以科学家对黑洞知之甚少。只知道黑洞有很强的吞噬能力,可以吞噬一切,靠近它的物体,光和电磁场也不例外。银河系中有许多黑洞。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在我们银河系的中心有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它属于星系级黑洞。

事实上,黑洞的质量也有大有小,恒星黑洞的质量与恒星相同,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3到100倍。银河系中心的大质量黑洞属于星系级黑洞,质量可达太阳的431万倍。在银河系中,稳稳地坐在老板的位置上,其他黑洞几乎无法与他相比。

实际上在恒星级别有许多黑洞,那么在星系级别和恒星级别之间有多少个黑洞呢?也就是说,中等质量的黑洞。科学家们继续探索并认为中等质量的黑洞通常比太阳质量高100万到10万倍,但是目前,这样的黑洞很少被发现,因为它们非常罕见。银河层和恒星层之间的大多数黑洞应该出现在宇宙形成之初,但是没有办法把它们转化成巨大的黑洞,因为没有太多被吸收的物质。

其他一些科学家认为,许多恒星级黑洞也有可能在合并后形成,但这样的黑洞也很少,因为许多恒星级黑洞合并在一起需要很长时间。

日本天文学家以前曾在银河系中观察到一种恒星重力现象,这也可能表明一个黑洞将一颗恒星撕成碎片并产生一种耀斑现象。很有可能在这个地方藏着一个黑洞,科学家认为黑洞的质量是地球的30,000倍,是一个中等质量的黑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科学家俄罗斯发现冰冻18000年动物:不是狼也非狗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挖掘并发现了一只死小狗,它有完整的胡须、睫毛、柔软的鼻子和锋利的乳牙。经过分析,它生活在18000年前的冰河时代。这只两个月大的小狗的尸体几乎保存完好,但是详细的DNA测试未能确定它的类型。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仍然不确定它是冰河时期的狗还是狼,或者是狼到狗进化的一个分支。

2018年夏天,在世界上最冷的城市雅库茨克东北部的印第吉尔卡河附近,科学家挖掘并发现了这只拥有独特锋利牙齿的小狗的尸体。死亡原因尚未确定,但专家认为它可能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被杀死的,死亡时并不痛苦。

俄罗斯科学家向瑞典古遗传学中心(CPG)提供了这只小狗的样本,希望能揭示它的“真实身份”——在它死前是狼还是狗。谢尔盖·费多罗夫博士说:“瑞典古遗传学中心是欧洲最大的犬类DNA库,但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无法直接识别其物种。”

他还指出,这是一项非常有趣的古生物学研究,它会是一只狗吗?我们迫不及待地想从进一步的分析中得到答案。

目前,瑞典科学家在推特上称这只古老的小狗生活在18000年前,但它看起来仍然栩栩如生。我们已经对身体的基因进行了测序,但是我们仍然不能确定它是狼还是狗,也许它是狼和狗的共同祖先。但是这需要更多的基因测序。

这只古老的小狗被命名为“狗”,在当地雅库特语中是朋友的意思。这个名字也表达了它是狗还是其他物种的不确定性。俄罗斯东北联邦大学北方应用生态研究所的费多罗夫博士说,下一步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一种观点认为,这个物种可能代表着从狼到狗的进化过渡。

科学家说,许多现代狗的祖先可能只是在欧洲延续了几千年的一个种群。人们认为它们是在15,000到40,000年前从一只灭绝的狼进化而来的。一些专家说现代狗的进化可能会更早。

俄罗斯科学家发现冷冻了18000年的动物:既不是狼也不是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科学家发现:南极洲上空臭氧层黑洞达到历史最大水平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据观察南极洲上空臭氧层科学家发现,1985年开始出现在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黑洞在今年九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已经达到历史上的最大的记录,现在这个黑洞已有1100万平方英里之大,而且还有可能在未来的几天里持续扩大。

这是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黑洞自2002年以来出现的新变化。在2002年,黑洞突然缩小,当时人们都以为黑洞最终会消失,但科学家们相信那只是大气条件的异常引起的。现在黑洞的变大证实了科学家们的推测,臭氧层黑洞不但回复到原来水平,而且在今年八月份就有一直扩大的趋势。虽然八月已经达到新的记录,现在九月份又刷新了记录,照此理论看来,臭氧层黑洞再创新高完全有可能。

臭氧层具有保护地球表面遭受来自太阳的强烈紫外线的照射,这些紫外线能够导致皮肤癌的产生。由此看来,臭氧层其实就是地球的保护伞,现在伞上破了一个洞,而且洞在日益地增大,这对伞下自然会有影响。许多人都在担心皮肤癌的发病率会大大增加,但首批对臭氧层黑洞进行研究的科学家Shanklin表示:黑洞和皮肤癌的产生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因此而改变。

由于损害臭氧层的化学气体的排放,臭氧层已经变得越来越薄,保护作用也越来越弱。

Shanklin希望各个国家都遵守蒙特利尔条约,控制毒害臭氧层的气体的排放;以及遵守京都条约,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Shanklin表示,臭氧层是如此得脆弱和容易受到破坏,这更加需要人们加大对臭氧层的保护,不然的话,后果难以设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