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算术的历史20篇

腊八节作为春节的序幕,是我国古老的民俗节日,流传下来的知识有很多。下面是小编整合的算术的历史,一起来看看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浏览

6557

文章

1000

篇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印度人创立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加以改造,12世纪初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16世纪时写法已与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

阿拉伯人的贡献

①翻译保存了许多希腊著作;②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③拉齐斯的《医学集成》、依本·西拿的《医典》被欧洲医学界长期奉为权威著作。

和平交往的意义

和平交往是主旋律,传播了世界先进文化与生产力。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人类整体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长流里的乌龟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算命先生用的龟甲

日本应该是最崇尚乌龟的民族,如果有日本的朋友过生日送玉石雕刻的龟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在日本人的文化里,乌龟代表着长寿。中国震惊世界的甲骨文出土后,各种各样品种的乌龟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乌龟在地球上存在起码有2亿多年的历史。它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动物。侏罗纪时期,乌龟等动物就与占据动物界霸主地位的庞然大物——恐龙相处一个历史环境中。后来环境剧变,恐龙灭绝,而乌龟却逃过了这一大劫。

古人一直将龟视为吉祥的象征,许多氏族部落将龟作为本族的族徽,信仰龟为本族的祖先和保护神,所以龟成为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圣之物,龟图案也成为一种最吉祥的图案。殷商时期,商王朝将龟图案铸在青铜器上。宋代以前,民间凡有嫁娶、生育、贺寿、建房等喜庆场合,均有龟的工艺品摆放于厅堂上。古代的货币称为龟币;战国时期的大将之旗以龟为饰;汉代大官所用金印的印钳都是龟形;唐代武则天特地把官员的佩袋由鱼形改为龟形,调兵遣将的发号令也为铜质龟形。龟壳还是古人占卜的用具,其中《礼记·曲礼上》曰:“龟为卜,策为筮”,是古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人类食用乌龟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小雅·六月》曾提到:“饮御诸友,龟鳖脍鲤。候谁在矣?张仲孝友”;《大雅·韩奕》也载有:“其肴为何?龟鳖鲜鱼;其簌维何?维笋及蒲。”除玳瑁外,几乎所有的龟鳖均可食用,其中以乌龟、三线闭壳龟、黄喉拟水龟、中华鳖居多。特别是龟类的药用价值引起人们的关注。民间中各地以龟入药,并以各种中草药配伍,不但增强了人体的体质,而且治愈了许多疾病,甚至是疑难杂症,因而对此实验、收集、著书。成为当时期民间龟文化的一大特色。

李时珍在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中突出地写到了龟鳖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书中写到:“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龟、鹿皆灵而有寿。龟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脉,故取其甲以补心、补肾、补血,皆以养阴也”。而后的《本草衍义补造》、《本草道言》、《本草名要》、《本草正宗》、《本草求真》又相继记载了龟鳖的功效。

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和明代的《本草纲目》对龟鳖的医药功效研究开了先河后,后人也不断开掘进取,如《医林纂要》、《名医别录》、《药性论》、《临证指南医案》……,均对龟鳖有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考历史知识点记忆歌:二十六、辉煌的隋唐文化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六、辉煌隋唐文化

(一)

隋朝李春赵州桥,世界现成最古老。

唐朝雕版《金刚经》,世界最早印刷品。

(二)

唐朝诗歌有成就,唐诗艺术传千秋,

可查诗人两千多,现存诗歌五万首,

李白杜甫白居易,唐诗“三杰”最优秀。

(三)

李白诗歌传千年,诗歌作品万万千,

“朝辞白帝彩云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豪放清逸意境奇,后人尊称为“诗仙”。

(四)

杜甫诗歌写实情,语言凝练讲分寸,

“三吏”“三别”是诗史,后人称他是“诗圣”。

(五)

唐朝中期白居易,诗歌艺术讲讽喻,

《秦中吟》《新乐府》,直白如话最简易。

(六)

“颜筋柳骨”书法妙,立本道子画艺巧,

名家辈出举世骄,各具神韵领风骚。

(七)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雕塑是宝库。

隋唐盛世多乐舞,“千歌万舞不可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win10电脑的安全中心的历史记录怎么删除?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win10系统有自带的安全中心,可以保护电脑,进行杀毒防御,但是电脑的每次保护都会产生安全防护纪录,有的人想要进行删除不知道怎么删除,今天的小编就来分享一下win10电脑的安全中心的历史记录的删除方法!

安全中心历史记录删除具体步骤如下:

1、在电脑桌面双击打开我的电脑,打开c盘。

2、打开文件资源管理器、点击页面右侧的“显示设置”选择高级设置,找到“隐藏文件和文件夹”改为“显示隐藏的文件、文件夹和驱动,点击确定。

3、在地址栏中,输入安全中心的日志文件路径C:ProgramDataMicrosoftWindows DefenderScansHistory回车。把文件夹中的Quick和Resource文件夹都删除掉。

4、再次打开Windows安全中心,记录已经清除完毕。

总结:大家打开电脑的C盘,然后打开文件资源管理器的高级设置,选择显示隐藏文件夹驱动,打开具体位置,删除Quick和Resource文件夹就可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锦心似玉罗十一娘历史原型是谁 罗十一娘的结局是什么

全文共 1435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电视剧《锦心似玉》已经正式开播了。想必很多人都非常期待这部电视剧了,由谭松韵和钟汉良主演。对于这部新的古装剧也是让人非常期待,尤其是徐令宜和罗十一娘的爱情故事。那么这部剧中,罗十一娘的历史人物原型是谁呢?她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呢?想必大家应该都非常好奇,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锦心似玉罗十一娘历史原型是谁

《锦心似玉》讲述的不仅仅是男女主之间的爱情故事,还交待了很多国家大事,而且故事背景并不是架空的,而是真实存在。据了解本剧的背景朝代是明朝中期,大家通过服化也能够猜测一二。

明朝中期罗家逐渐的衰败,罗氏想要通过联姻的方式来拯救家族,此时罗氏最不受宠的庶女十一娘嫁给了朝堂红人永平侯大将军徐令宜。

两人前婚后爱,来到徐府的十一娘一方面要面对徐家错综复杂的关系,另一方面还要面对来自母家的压力,在这样的困境下,十一娘保持善良本性,获得徐家的认可。

十一娘和徐令宜不仅建立了感情,在国家危难之际,十一娘义无反顾的支持丈夫事业,夫妻两人携手对抗外敌,谱写一段美好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背景是明朝,但是故事中的人物在历史上并没有真正的原型人物,剧中人物全部为虚构,这一点还是令大家很失望的,不过我们通过一些细节线索还是能够做出一些推测的。

本剧根据《庶女攻略》改编,添加历史朝代为背景,也融入一些半真半假的历史内容,有人说编剧在改编的时候添加了越南名著《金云翅传》内容,在本书中讲述的是妓女王翠翘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除了王翠翘之外还有他的丈夫徐海,所以我们猜测这里的徐令宜可能参考了徐海的经历。

2、罗十一娘的结局是什么

罗十一娘虽然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女子,但她有主见,渴望自由的生活,面对错综复杂的人性,她依然保持着乐观善良的心态,没有被接踵而来的困难打倒,也正因如此,徐令宜才慢慢喜欢上她,罗十一娘是徐令宜的贤内助,多次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帮助丈夫解决问题,徐令宜和罗十一娘夫妻同心,感情深厚,结局应该不会太差。

3、小说的结局是什么

《锦心似玉》的原著算是一部比较有争议的小说,喜欢它的粉丝觉得这篇文细水长流且温馨真实,不喜欢它的人则觉得文章的情节过于平淡冗杂,复杂的人物关系影响阅读体验,而主角的人设也不够讨喜。

实际上,十一娘一直都是那种很沉稳的人,因为她有姨娘却不受宠,而且大夫人对于这些庶女也很苛刻。而徐令宜就是典型的封建男主,很大男子主义,对于后宅不是很关心。

因此,对于此书的影视化,看法也较为两极分化,一方认为可以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那样,拍出温暖的慢节奏风格,但是也有的人不看好,因为书里的情节太拖沓了。

但是从放出的预告来看,这部剧的质感还是可以的。明制的端庄典雅以及配色的复古得体,都体现出了剧组的用心。而预告片中出现的和离、入狱情节,令人十分揪心,期待剧情的前因后果。

很多人一开始看到选角的时候可能没有办法接受,其实看过原著的都知道罗十一娘(谭松韵饰)是嫁给永平侯徐令宜(钟汉良饰)做继妻的,所以有一定的年龄差才更让大家有代入感。

最重要的是,谭松韵虽然30了,但是那张脸看起来真的很青春。而钟汉良算是仅有的几个“纯天然”不老男神之一,不是一些靠着医美自封的。

两个人站在一起的时候,还是很有cp感的,一个是温润俊朗的侯爷,一个是娇俏玲珑的罗十一娘,同框就是撩人心弦的最萌身高差。

原著中的男女主就相差十几岁,而《锦心似玉》中的钟汉良与谭松韵同样相差16岁。这么说起来,这个选角可以说是完美了。之所以期待是因为两人都属于稳扎稳打的业务流选手,比起明星,用演员称呼更恰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导盲犬的历史和工作介绍

全文共 1029 字

+ 加入清单

导盲犬

导盲犬也是被大家广泛熟知的一种工作犬,最让人熟悉的就是那部催人泪下的电影《导盲犬小Q》。经过严格训练的导盲犬可以帮助盲人出门。它们习惯于颈圈、导盲牵引带和其他配件的约束,懂得很多口令,可以带领盲人安全地走路,当遇到障碍和需要拐弯时,也会引导主人停下以免发生危险。一、历史导盲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1819年一个叫海尔·约翰的人在维也纳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导盲犬训练机构。《导盲犬训练指引》的教科书也在之后问世。但是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几乎一百年之后人们才开始重视导盲犬,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很多德国士兵失去了视力,医生赭哈德在德国开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导盲犬训练学校。1928年美国人尤斯特丝女士,在瑞士成立了名为【The Seeing Eye】的盲人训练所,导盲犬及其训练因为她的介绍而被世界其他国家所知。1931年,尤斯特丝女士在英国正式开办了导盲犬训练学校。此后几年,导盲犬被介绍到了澳大利亚及世界其他地方。目前,世界上有60个国家在使用导盲犬,共有110所导盲犬协会,这些机构大多数是民间的非营利性慈善机构。二、品种有很多犬种其实都可以训练成为导盲犬,不过常见的品种为拉布拉多、黄金猎犬、德国狼犬、贵宾犬等。像小Q就是拉布拉多。还有一些是有计划育种而交配的,如导盲犬Ohara就是黄金拉布拉多。导盲犬绝大多数是导盲犬学校出生有优良血统的幼犬。这并非虚荣,而是因为作为工作犬,为人类安全及训练成本考量,必须很清楚它的血统。不能有攻击人类的记录,并且无任何遗传疾病等历史。在中国,一般接受导盲训练的小狗分属两个犬种———黄金猎犬和拉布拉多犬。据介绍“这两种狗体型适中,便于牵引;性格温驯平和,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不会随便离开自己的主人”。三、四不一问原则我们平时如果在路上遇到导盲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四不:不喂食:千万不可以喂导盲犬吃东西!避免导盲犬接触人类的食物之后,容易受食物影响分心而使主人有危险!不抚摸:请勿在未告知主人的情况下随意抚摸,行进中的导盲犬会因此分心。不呼唤:请勿故意发出任何声音吸引导盲犬的注意,避免导盲犬分心造成视力残疾人的危险。不拒绝:导盲犬是视力残疾人的眼睛,拒绝导盲犬陪同进入会造成极大的不便。《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修订导盲犬可自由进出大众运输及公共场所,不得拒绝导盲犬进入或提出其它附带条件。一问:主动询问:如遇视力残疾人带着导盲犬,无论是否有人陪同,请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征得同意后提供协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三历史知识点总复习上册1-3课

全文共 874 字

+ 加入清单

第1课:人类的形成

1、人类形成的过程:攀树的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2、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即黄种、白种和黑种人。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3、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社会是原始社会。

4、原始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母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闻名的摇篮

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有非洲的古埃及和亚洲的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这四个古国被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因为这四个国家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2、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非洲的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古代埃及权力的象征是金字塔。它们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标志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

3、在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它形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

4、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制定了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现存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5、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古印度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称"种姓制度"。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1、西方文明之源--希腊、罗马

2、公元前8世纪,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雅典是其中最重要的城邦之一。公元前6世纪,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在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才有权参政)

3、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开始独揽大权,罗马帝国建立。后来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年)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二战1939—1945年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一、战前形势

1、意大利、德国、日本法西斯上台,三国形成轴心国

意:大危机之前上台,入侵非洲的埃塞俄比亚

德:对凡尔赛体系不满;在大危机打击下上台

日:对华盛顿体系不满;在大危机打击下上台

2、英法美对法西斯采取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

(为了自保,避免卷入战争;同时祸水东引,让法西斯进攻苏联)

3、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标志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4、德国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加速了二战爆发

二、战争过程

1、爆发标志: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

2、敦刻尔克撤退,保存了英法实力-法国灭亡-德军轰炸伦敦,发动不列颠空战,

德军受挫

3、战争规模扩大:1941年,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4、战争规模达到最大:1941年底,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战。

5、1942年,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6、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争正式形成

7、太平洋战场转入反攻:中途岛海战使日军受挫,

8、二战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年)

9、诺曼底登陆(1944年),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苏联是欧洲第一战场)

加速了德军灭亡

10、雅尔塔会议(1945年):内容、影响见课文

11、苏联攻入柏林,德国投降-苏联对日作战-日本投降,二战结束

附:

1、战争性质: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2、战争胜利重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3、中国的抗日战争属于二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为抗击日本法西斯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4、二战期间美英援助苏联,显示了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扶持与合作

5、二战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三历史环江

全文共 1255 字

+ 加入清单

初三历史环江

第一课:人类的形成

1、人类的出现:猿类——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人(猿————人)。

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2、人类的进化: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四个阶段

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晚期猿人——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

早期智人——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晚期智人——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

3、人种及分布: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澳洲;黄色人种——亚洲;

黑色人种——非洲、南美洲

4、氏族社会:最初是母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财产公有,以采集和鱼猎

为生。家务劳动为主,妇女在社会中站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社会:婚姻相对固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从事犁耕业

和畜牧业占主导,出现商品交换和私有制,部族和首领是男人。

5、原始人群居生活的原因: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原始,物质相当匮乏,只有依靠集体才能生存。

6、比较:父系氏族社会代替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及后果。

相同点:⑴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⑵都实行财产、分配公有制。

不同点:⑴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社会中站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⑵母系氏族社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社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⑶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解体。

1

第二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1、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前约3500年)——尼罗河流域——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权力与尊严的象征

古巴比伦(前约3500年)——两河流域(“新月沃地”)——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

古印度(前约2500年)——印度河、恒河——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古中国(前约2070年)——黄河、长江流域——分封制

2、古文明与大河的关系(大河文明的自然条件):①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日光充足,适合人生存;②大河流域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3、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4、种姓制度: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过程中形成。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

舍、首陀罗四个等级。下一等级不得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的等级不得通婚。影响: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5、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含义:尼罗河孕育了埃及和埃及文明6、对金字塔的认识

①金字塔是埃及文明的象征;②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

③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权利和地位的象征;④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⑤金字塔是埃及奴隶主残酷剥削、压迫奴隶的历史见证。⑥金字塔是是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的标志7、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

①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

②内容: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专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历史上有名的火山喷发有什么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有剧烈的火山活动,据研究发现火山活动与地球上生命的出现有关。在古罗马时期,人们看见火山喷发的现象,便把这种山在燃烧的原因归之为火神武尔卡发怒。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逐渐了解火山喷发的内在原因。在人类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火山喷发呢?下面带您了解一下。

1)公元前1610年希腊的锡拉岛火山发生喷发,据推算喷发时的能量相当于在不到一秒钟内引爆了数百颗原子弹。

2)公元50年瓦努阿图共和国的安布里姆岛发生火山喷发。它也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从1774年来已经喷发了近50次。

3)公元79年意大利亚平宁半岛西南角坎帕尼亚地区的维苏威火山大爆发,将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庞贝古城湮没。

4)公元450年萨尔瓦多的Ilopango火山发生喷发,火山灰和浮岩覆盖了萨尔瓦多中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区,摧毁了早期的玛雅城市。

5)公元1000年中国的长白山火山发生喷发,火山物质喷射到了大约1200公里外的日本北部。那次喷发也产生了一个约4.5公里宽1公里深的火山喷口。

6)1600年秘鲁的埃纳普蒂纳火山发生喷发,喷发将泥石喷射到了120公里外的太平洋中,而且这场火山喷发似乎对全球气候产生了影响,那年夏季成为500多年来最冷的夏天。

今天小编对历史上有名的火山喷发有什么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火山爆发是如何形成的等相关的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关注上更多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比特币中国历史价格多少?比特币未来有牛市吗?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比特币是一种非常有名的虚拟币,自从它出现到现在已经十一年,你知道比特币中国历史价格吗?比特币中国历史价格是变动的,每一年每一天的价格都不同,大家只要了解比特币的四次大牛市和熊市就能了解到它的发展史。比特币2008年被中本聪在白皮书中提出,没想到2009年就已经发行,而且经过十年后价格有了突飞猛进的上涨,让很多人都对它充满了信心。下面一起来看看比特币中国历史价格是多少?比特币未来还有牛市吗?

比特币中国历史价格多少?比特币未来有牛市吗?

一、比特币中国历史价格多少?其实比特币历史价格起伏非常大,在2010年到2011年期间,比特币美金直接上涨到31.9美元,价格翻了1.6万倍,这是它的第一次猛烈上涨。到了2012年又跌破了2美元,价值缩水了百分之九十三,也让投资人惊呆了。另外比特币在2013年时有翻倍了132.5倍,且一周暴跌了百分之七十左右。到了2013年时,最高点达到了1163美元。比特币中国历史价格在2017年最为竟然,直接上涨到了19660美元,价格暴涨了20倍,这一整年的比特币价格都是呈现的上涨趋势,这是比特币的巅峰时期。那么比特币在过去十年历史价格已经拥有这四次的大涨跌,它的牛市还会再现吗?

二、比特币未来还有牛市吗?比特币中国历史价格虽然有大起大落,但是比特币经过这十年的发展,价值有了非常大的突破,所以很多投资人都相信比特币牛市还会再现。因为比特币是一种特殊的虚拟币,它的数量只有2100万个,而现在已经挖了百分之八十,所以剩下可挖的比特币非常少。正因为比特币如此稀有,所以大家才觉得它的市值还会继续上涨。而且比特币预计在2140年就会挖完,剩下可挖的时间已经不多,比特币的牛市会在何时出现呢?甚至有人觉得2020年比特币的牛市就会来临。

看完比特币中国历史价格后,你对比特币还充满信心吗?比特币作为一种数量有限的虚拟币,发展十一年价值有了突破性的提升,若是你对比特币感兴趣,那就抓紧时间投资。现在投资比特币只要选择好平台,掌握好投资的度,很少有人出现血亏的情况。而且有了全球技术领先的OKLink浏览器,可以在上面随时查看到比特币新挖区块的信息和比特币发展的状况,能够让大家投资赚钱更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安纳波利斯罗亚尔历史公园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安纳波利斯罗亚尔历史公园被人们称之为“园艺天堂”,坐落于北美第一个欧洲殖民地新斯科舍省的安纳波利斯罗亚尔,占地面积17英亩,内部分为玫瑰园、岩石园、维多利亚园、阿卡迪亚休闲屋及花园等,是加拿大设计规划得最好的公园之一。

无论从何种角度上看,公园内的玫瑰园是整个公园最经典的部分,培植有270多种玫瑰,为本地区最大的玫瑰园,从古老的雅白特丽玫瑰至现代的各色玫瑰,应有尽有,是玫瑰爱好者的最佳赏花之地。当漫步于成千上万怒放的玫瑰海洋中,多么希望自己也变成一只含羞的玫瑰,静静的开放,默默的奉献,得到游客的赞赏。

为了方便游客,园内还专门开设有礼品店、咖啡馆和餐馆,礼品店出售的是与花卉相关的书籍、精美的图片、流行的相片卡等。

Annapolis Royal Historic Gardens

必去理由:加拿大设计规划得最好的公园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北美洲【North Americ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加拿大[Canada]

景点所在省、州:新斯科舍省 [Nova Scotia]

景点所在城市:安纳波利斯罗亚尔 [Annapolis Royal]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一、战后美国经济繁荣:(五六十年代)

1、美国经济的繁荣:(1)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2)表现(特点):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3)原因: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

二、危机和经济调整:(七八十年代)

1、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A、时间:20世纪七八十年代

B、特点:70年代发生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进行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C、原因:①经济发展弊端日益显露,受到石油提价的严重打击;②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三、政府采取措施:(九十年代以来)

A、时间: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B、特点: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低通胀、低失业率、财政赤字减少,发展速度快)

C、新经济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D、原因:①改革社会经济;②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③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四、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原因:(1)根本原因: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2)主要原因: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教育,培养人才;(3)重要原因: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改革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百度如何清除搜索框内的搜索历史记录

全文共 1044 字

+ 加入清单

清除搜索框内的搜索历史记录,是网页浏览器的一项功能。进入IE浏览器的相关菜单选项设置:

如果用户使用IE4.0浏览器,则由“查看→internet选项→内容→自动完成→清除表单→完成”;

如果用户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则由“工具→internet选项→内容→自动完成→清除表单→完成”;

如果用户希望IE浏览器以后不再记录查询过的内容,请在“自动完成”设置页面内把“表单”前的选项勾去掉。

百度(Nasdaq简称:BIDU)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2000年1月由李彦宏、徐勇两人创立于北京中关村,致力于向人们提供“简单,可依赖”的信息获取方式。“百度”二字源于中国宋朝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象征着百度对中文信息检索技术的执著追求。

公司简介

百度,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网站。2000年1月创立于北京中关村。

1999年底,身在美国硅谷的李彦宏看到了中国互联网及中文搜索引擎服务的巨大发展潜力,抱着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他毅然辞掉硅谷的高薪工作,携搜索引擎专利技术,于2000年1月1日在中关村创建了百度公司。从最初的不足10人发展至今,员工人数超过18000人。如今的百度,已成为中国最受欢迎、影响力最大的中文网站。

百度拥有数千名研发工程师,这是中国乃至全球最为优秀的技术团队,这支队伍掌握着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使百度成为中国掌握世界尖端科学核心技术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也使中国成为美国、俄罗斯、和韩国之外,全球仅有的4个拥有搜索引擎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

作为国内的一家知名企业,百度也一直秉承“弥合信息鸿沟,共享知识社会”的责任理念,坚持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成立来,百度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先后投入巨大资源,为盲人、少儿、老年人群体打造专门的搜索产品,解决了特殊群体上网难问题,极大地弥补了社会信息鸿沟问题。此外,在加速推动中国信息化进程、净化网络环境、搜索引擎教育及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等方面,百度也一直走在行业领先的地位。2011年初,百度还特别成立了百度基金会,围绕知识教育、环境保护、灾难救助等领域,更加系统规范地管理和践行公益事业。

如今,百度已经成为中国最具价值的品牌之一,英国《金融时报》将百度列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成为这个榜单中最年轻的一家公司,也是唯一一家互联网公司。而“亚洲最受尊敬企业”、“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中国互联网力量之星”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的获得,也无一不向外界展示着百度成立数年来的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发展(50-70年代)

(1)原因:

外因:美国大力援助。

内因: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持续繁荣。

2.欧共体的成立

(1)时间:20世纪60年代

(2)作用: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的成立

(1)时间:1993年

(2)单一货币——欧元

(3)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4)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至2007年,已有27个成员国)

(5)影响:各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1)美国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扶持日本;

(3)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表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加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4.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减缓。

5.80年代中期以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艾伯特王子历史博物馆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艾伯特王子历史博物馆坐落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艾伯特王子城,于1932年开馆,所在的建筑为建造于1912年当地最早的救火中心,俯视北萨斯喀彻温河,是一个专门展示艾伯特王子城历史的博物馆。

最开始的时候,艾伯特王子历史博物馆位于建造于1867年的教会学校中,之后迁至现在的位置。在1975年之前,博物馆所在的建筑一直是艾伯特王子城的救火中心,之后被开辟为博物馆。博物馆讲述了艾伯特王子城的悠久历史,展出第一部救火抽水机、古老的消防车、消防滑杆、维多利亚女王的袜子、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当地独木舟,以及印第安人皮毛贸易和先民日用品等。

Prince Albert Historical Museum

必去理由:了解艾伯特王子城历史的最佳博物馆

景点所在大洲: 北美洲【North Americ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加拿大[Canada]

景点所在省、州:萨斯喀彻温省 [Saskatchewan]

景点所在城市:艾伯特王子城 [Prince Albert]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第九章时间——一部更简明的历史

全文共 10321 字

+ 加入清单

“迈克罗夫特兄长就要来啦。”

引自《布鲁斯一帕廷顿计划》①

关于时间的真正属性,存在着一个历时久远的难题。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许多不同文化的思想家们都面临着这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们应该将时间想象为超越任何事物的亘古不变的背景舞台——种种事件都在这个舞台上演出,抑或它本身就是那些事件,所以要是什么也没有发生的话,那么时间也就不复存在了。我们之所以对这种差异感兴趣,那是因为第一种图景将迫使我们谈论物理宇宙在时间上的创生。另一种图景则设想时间与物理宇宙同时诞生。宇宙开端“之前”是不存在的,因为从前并不存在时间。

我们关于时间的日常经验,是用一系列自然事件来量度的:在地球引力场中摆的运动;太阳光在日暑上投下的影子随地球自转而移动,或者是铯原子的振动。除非说出我们是怎样测量的,否则我们就无法谈论时间“是”什么。时间经常是用事物变化的方式来定义的。如果这种想法的确接近于事情的真相,那么当我们遇到存在于大爆炸后最初时刻的那些非常条件时,我们就可以预期时间的本质会出现某些相当不寻常的情况。

17  世纪,牛顿的宇宙图景给时间以超越任何事物的地位。时间均匀而无情地流逝,完全不受宇宙中的事物和事件的影响。爱因斯坦的时间图景与此根本不同。空间的几何学和时间流逝的速率均为宇宙中的物质成分所决定。爱因斯坦的时间观还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之上:任何人观测到的宇宙与他人相比都不占有特殊的优越地位。无论你在何处,无论你如何运动,你都应该从实验中演绎出相同的物理学定律。你看到的事件也许和别人不一样,但是你从它们之间推演出来的因果关系链却必须服从同样的自然定律。

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不同的观测者,这意味着在宇宙中不存在优先的计时方式。谁都没有测量过被称为“时间”的那些东西。他们测量的是宇宙中某些物理变化的速率。它可以是蛋形计时器中沙子的下落,可以是钟面上指针的移动,或者是水龙头的滴水。存在着无数种可能的变化,皆可用以定义“时间”的流逝。例如,在宇宙的尺度上,散布于宇宙各处的观测者皆可用正在下降的背景辐射温度来计时。在测量变化的种种不同方法中,似乎哪一种也不比其他方法更具有根本性。

在考察一个完整的空间与时间(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这称为一个“时空”)的宇宙时,有一种富于启发性的方法,那就是将它看作一大摞空间的切片(为了直观起见,我们想象空间是 2 维、而不是 3 维的),这一握中的每一个切片各代表在不同时刻的整个空间。时间是识别这一摞中每一个“时间一切片”①的标签。但是,如果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这整块时空的话,我们就会看到,它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切成一叠“时间一切片”。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将这块东西(时空)切成片。每种可能的切片方式都给出一种定义时间的不同方式。这块时空混合物不受所选择的时空切片方式影响,

①    参见第三章章首引文译注。此处引文系福尔摩斯接到其兄迈克罗夫特告知行将来访的电报后所语;此处

比喻极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译者

①    “时间一切片”,原立“timeslice”— — 译者所以这块时空乃是我们需要潜心考察的、比单独的空间或时间更为基本的实体。

在爱因斯坦对空间和时间的描述中,时空的形状是由寓居其中的物质和能量决定的。这意味着“时间”可以用每块切片的某种几何属性(诸如曲率之类)内在地定义,因而又可以用每块切片上的物质密度和分布来确定,于是,我们开始看到,将时间(包括它的开端和结束)与宇宙中物质和能量的某种属性联系起来是有可能的。

尽管广义相对论对于时间的属性有这些精言要义,但它却未能取消具体说明宇宙初始状态的要求。我们的时空切片堆始终有一块第一片,它决定了摞于其上的其他切片看来是何情状。

在量子理论中,时间的状况就更神奇了。如果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利用宇宙的其他属性来定义时间的话,那就会间接地受到我们对于量子不确定性了解得如何的限制。因此,对整个宇宙作出某种量子描述的任何尝试,对于我们的时间观念都可能具有极不寻常的后果。人们已谈及的最不寻常之处是:可以将量子宇宙学解释为描述了一个从无创生的宇宙。

忽略实在世界之量子属性的简单宇宙学模型,可以从过去某一确定的时刻开始,而这一时刻又可以利用某种类型的钟来确定。决定那个宇宙的全部未来行为的起始条件必须在一开始就予以规定。为了描述当量子力学对于整个宇宙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时的宇宙状况,人们已经发展了这些模型。但是,如果我们打算在接近普朗克时期的条件下使用这些模型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了解计入量子效应后会对时间的描述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量子宇宙学中,时间概念并不是很清晰地出现的。时间乃是宇宙中的物质成分及其位形的构成物。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的方程式:它们可以描述顺次观看一块块空间切片时物质的位形如何变化,所以在这里要是再有什么叫做“时间”的东西,那就是多余的了。这种情况和摆钟的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钟面上指针的位置完全保留着钟摆晃动了多少次的记录;并不必要再提及被称为“时间”的任何东西——除非我们想这么做。与此相似,在宇宙学的舞台上,我们利用为“时空”堆中的每块切片“造型”的物质位形作标签,而将这些切片互相区分开来。量子理论只是从统计上告诉我们有关物质分布的这种信息。当我们进行测量时,我们将会发现它可以处于无穷多种可能的状态之中。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发现它处在每种状态下的概率有多大。这些概率包含在某种数学实体之中;这种数学上的东西现在已被大家称为宇宙波函数,我们在后文中将简称它为 W。

目前宇宙学家们相信,他们有了一条发现 W 的具体形式的可能途径。正如我们早先着重指出的那样,将来说不定会证明这是一条死胡同,或者是将真实情况简化到了面目全非的地步。但比较乐观的想法是,我们希望它至少有可能是通往某种新的更好的近似的一块指路牌。这条拟议的途径用到了美国物理学家约翰·A. 惠勒(John A. Wheeler)和布赖斯·德威特(Bryce DeWiit)首先发现的一个方程。这个惠勒一德威特方程描述了 w 的演化。它是统辖普通量子力学波函数的著名的薛定谔方程在这一问题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是纳入了广义相对论的弯曲空间特征。如果我们知道了目前 W 的形式,那么该方程就会告诉我们:人们发现所观测到的宇宙具有特定的大尺度特征的概率应该有多大。我们希望最终将查明,对于某些特定的状态,这种概率大得就象日常生活中的宏观事物那样,具有确定的特征而不必考虑其量子力学的微观不确定性。如果最大概率值正好对应于在我们的宇宙中观测到的情况(例如,预言某种特定形式的星系成团性,或微波背景辐射的某种特定的温度变化),那么许多宇宙学家将会因我们的宇宙乃是所有可能的宇宙中最“可能的”之一而感到满意。然而,为了将惠勒—德威特方程用于求出我们今天观测到的冷而低密的宇宙之 W,仍然要求我们知道当宇宙具有极大密度和温度时——也就是它“开始”时——W 是什么情况。

在处理和研究 W 时,所涉及的最有用的量是跃迁函数,它告诉我们宇宙的状态可能发生什么样的特定变化。我们将跃迁函数记作 T,于是

T[X1 ,t1 ® X2 ,t2 ]

便给出“若宇宙在早先某时刻 t1 处于某状态 X1,则它在此后的某时刻 t2 处于某状态 X2 的概率,此处“时间”由宇宙的某种状态特征具体指明,例如由宇宙的平均密度来表示。

在非量子物理学中,自然定律预言过去某个特定的状态将导致未来某个确定的状态,而不必谈及什么概率。但是在量子物理学中,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告诉我们,未来状态是由历史在空间和时间中前进时,有可能走过的所有路径取某种平均而决定的(见图 9·3)。这些路径中可能会有一个得天独厚地受非量子的自然定律管辖。我们称它为经典路径。在某些情况下,量子描述具有一个主要由经典路径决定的跃迁函数,其他跃迁函数则互相结合,并像位相互相错开的波峰和波谷那样互相抵消。

有一个很深刻的问题,那就是:对于一个密度极高的量子宇宙而言,是否所有可能的起始状态都会导致一个与我们自己这个宇宙相类似的宇宙。当我们的宇宙膨胀得相当大时,其中的量子不确定性就变得很小,因而人们在日常经验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人们也许会查明,这乃是一些非常苛刻的要求,这些要求也是存在有生命的观测者所必须的。它们从所有可能的世界中,将我们的宇宙作为特例标示出来。如果这正确无误的话,那么它就意味着只有凭借研究其宇宙学后果,我们才能完整地理解量子力学。

实际上,W 取决于在这堆时空的某一特殊切片上宇宙中全部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位形,并取决于这一切片形状的某种内在特征(例如它的曲率)——后者有效而唯一地标记了它的“时间”。这就一一区分了这堆时空中的每块切片。于是,惠勒-特威特方程就告诉你:内在时间取某值时的波函数,与另一内在时刻的波函数形式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当我们在经典路径附近时,这样发展起来的波函数可直接解释为对通常的经典物理学的小小修正。但情况并非永远如此,当最可能的路途远离经典路径时,要在任何意义上将量子演化说成出现在时间之中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这就是说,惠勒- 德威特方程给予我们的空间切片集合并不堆垛得看上去像一个时空。尽管如此,仍然可以找到告诉我们宇宙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概率的跃迁函数。这样,寻找宇宙起源就可以类比为量子理论中的初态波函数问题了。

跃迁函数告诉我们宇宙从一种几何位形(物质因在其中具有某种特殊的布排而区别于其他位形)发生一次跃迁的概率。图 9·4 是从一种位形发展为另一种位形的图解。

我们可以设想从一个点而不是从某个初始空间切片开端的宇宙。它们看起来像圆锥而不像如图 9·4 所示的圆柱。图 9·5 展示了这种情况。

这并不算什么真正的进展,因为非量子宇宙学模型中的任何奇点都将表现为经典量子路径的某种奇异特征,我们似乎只是在挑选某种特殊的初始条件(没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说明为何要这样挑选),后者正好描述了从事先存在的某个初始点创生出了宇宙。

现在我们来考虑一种重要的路径。应该强调指出,也许今后会查明它根本没有任何物理意义,它是由美学引导的某种信仰上的东西。注意某种初始条件 g1 是如何与“管子”或“圆锥”在 g2,处的空间状态相联系的。也许,我们可以用某种方式使 g1,和 g2 处位形的边界相结合,从而使它们描述某个单一的平滑空间(如图 9·6 所示),后者则不再包含令人难堪的奇点?

我们知道在 2 维情况下(例如球面)这是有可能的;球面是平滑的,不存在任何像圆锥顶点那样的奇点。因此我们可以设想 4 维时空的整个边界不是 g1 和 g2,而是一个平滑的 3 维表面。它好像寄寓于 4 维空间中的一个球面。这些表面具有大小有限却无边缘的有趣特征:球面具有有限的面积(只要用有限数量的油漆就可以漆遍它),但是当你在球面上移动时,你永远也不能走出“边界”、也不会遇到像圆锥顶点那样的尖点。对于球面上的居民来说,它是没有边界的;对于宇宙的初始状态而言,我们也可以想像可与之类比的情况。然而——现在我们到了关键的一步——我们用来作为简单实例的那个球占据着某个 3 维的空间,并具有一个 2 维的表面。对于我们的量子边界,我们需要 4 维空间——而不是 4 维时空——中的一个 3 维表面。因此,斯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和詹姆斯·哈特尔(James Hartle)提出:在这种量子宇宙学的格局中,我们通常的时间概念不再适用,它变成了又一维的空间。

其实,这并不像听起来那样神秘而不可思议,因为在通常的量子力学中,物理学家们也经常使用这种“将时间变为空间”的花招来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尽管他们并不想像时间当真就像空间一样。他们在结束计算时仍会回到通常的解释上来:存在着一维的时间,以及另外 3 个在质上不同的维度,后者就是我们所称的空间。这样做就好像暂时使用另一种语言讲话。

现在让我们说几句题外的话。关于这种重要的想法,最令人感兴趣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通俗”的水平上设法讲清楚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该是多么地困难。斯蒂芬·霍金所著《时间简史》乃是对此所作的第一次尝试。科学普及曾经意味着用形象化的简单类比图象来解释复杂的数学抽象概念。科学作家们用小球之间的碰撞来描绘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用橡皮筋来描绘超弦,如此等等。事实上,在本世纪初,某些法国数学家对物理学家们作了相当严厉的批评,认为后者直到自己能用滚动的球、轮子、以及弦之类的可怜图景来想象事态如何发展之前,对于自己的理解总是不能感到快慰。科普作家总是利用这样一个事实:在宇宙所做的比较深奥的工作和我们经验中的其他简单事件之间,存在着简单的类比。但是,时间变成另一维空间看来却找不到什么贴切的通俗类比。人们可以读“时间变成另一维空间”这个句子,可以了解其中每一个单词是什么意思,但是对于这句话想说的究意是什么却无法真正理解。对于《时间简史》的读者而言,缺乏现成的类比可能是造成困难的原因之一。我们曾经以为,宇宙结构的最深刻的方面——在基本粒子的内部空间,或在黑洞和星系的外部空间将会具有局部性的简单类比,其实却可能不然。缺乏类比性也许是一种好的征兆,它可能表明我们正在触及真实宇宙的某些无法比喻的事实,而不只是在调整和简化我们所熟悉的那些老概念。

对时间所作的这种量子处理的根本特征,是把时间当作在大爆炸的极端量于引力环境下当真像空间一样。当你刚刚从宇宙的开端出发时,情况可以想像为:量子效应将开始以某种毁灭性的方式起作用,随着波峰与波谷相遇,人们预期宇宙以越来越高的精度沿着经典路径发展。在普朗克时期之后的一刹那间,“时间乃是有别于空间的概念”这种常规观念开始成型。与此相反,当你朝宇宙的开端回溯时,这种传统的时间图景便消失了,时间与空间变得不复可分。

哈特尔和霍金之所以提出宇宙的原始量子状态无时间,乃是由于其输入假设显得如此之经济,并且避免了起始状态的奇点。正因为这样,所以它被说成了“没有边界条件”。更确切地说,“没有边界”这一点,要求宇宙的波函数由限于下述 4 维空间的那些跃迁取某种平均来确定:这种 4 维空间具有如前所述的球面那样的单一、平滑而有限的边界。

我们关心的是导致这样一个宇宙的跃迁概率:该宇宙的波函数由处于某种空间几何学中的物质所确定,上述“配方”①为存在这样一个宇宙所提供的跃迁概率具有这样的形式:其中全然不为任何先验的“初始”状态留下丝毫的余地。因此,这往往被说成给出了一幅“从无创生”的图景,其中 T 给出从无创生出某种特定类型的宇宙的概率。“时间变成空间”这一假设的效果在于,没有确定的创生时间或地点。

从这类量子开端得到的整体图景是,惠勒- 德威特方程给出描述波函数 W 如何变化的自然定律。空间的几何学可以用来作为时间的量度,当你远离大爆炸时,对此是颇为熟悉的。但是当你往回朝我们称之为零时刻的那一瞬间看去时,时间概念便渐渐淡化了,直至最终不复存在。这类量子宇宙并不是一直存在着的,它也像具有奇点的非量子宇宙学那样出现了,但是它并非始于一次物理量取无限值,并且需要进一步给出具体初始条件的大爆炸。无论是在有奇点的情况下,还是在量子创生的情况下,都不存在有关它们从何而来或者它们“为何”出现的任何信息。

我们应该再次强调,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方案。它有两个要素:第一是“时间变成空间”;第二是再加上“没有边界”,这对于宇宙的状态来说,乃是一帖起着双重作用的处方,它们既相应于传统图景中的初始方程,又相应于自然定律。即使你采纳了上述的第一个要素,即关于“时间变成空间”的想法,也还是有许多不同的选择可以用来代替“没有边界”这个条件,以具体确定一个从无到有的宇宙的状态。

图 9·7 给出在用到“没有边界”这个条件时,宇宙的波函数 W 随宇宙密度(它好比就是“钟”)的变化,也给出了使用阿历克斯·维伦金(Alex Vilenkin)提出的另一种可能的边界条件时的情形,它的行为与前者有相当大的差异。大的 w 值相应于高的概率。于是我们看到,“没有边界”这个条件意味着出现密度很高的宇宙乃是极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在维伦金条件下则非常可能出现密度很高的宇宙。某些批评者觉得,这样的话,“没有边界”这一条件就极不可能导致一个足够密和热、从而得以在后来经历暴胀的极早期宇宙了。

宇宙波函数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完成这一理论之前,有关它的种

①    “上述‘配方’”,仍指哈特尔和霍金提出的“宇宙原始量子态无时间”——译者种想法无疑还会以种种方式发生改变。“没有边界”这一条件也还有不少缺点。它包含的信息也许太少,因而不能描述真实宇宙——它包含着诸如星系那样的不规则性——的全部观测特征。它必须补充有关宇宙中的物质场、以及它们如何分布的附加信息。它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半对半错的,还可能是错的。现在谈论这些为时尚早。悲观论者甚至可能会说我们将永远无法谈论它,因为宇宙有可能以某种方式变革翻新,而不留下对于我们今天的观测,从而对检验我们的想法是否符合实际十分重要的量子起源的痕迹。

我们思考宇宙演化的传统方式,总是要谈到起始条件,而这些起始条件则受到变化定律的影响。我们从前述分析能够得到的重要教益是,考虑宇宙演化的这种传统方式有可能错误到了何等地步。它有可能是我们从一个量子引力效应小得微乎其微的自然王国获得的经验导致的假象。如果某种关于自然界的理论真正实现了统一,那么我们也许可以预期,它会利用由宇宙的物质组成来计时这样一种可能性,这样,就可以将大自然的组成成分连同统辖其变化的那些定律,都与时间本身的性质结合到一起了。然而,我们还可以选择边界条件,它将对诸如宇宙波函数之类的东西施予制约性的影响。无论“没有边界”这一条件究竟有多“经济”,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它和各种与之竞争的方案因其简单性或便于计算而被挑选出来了。就我们所知,人们尚未追究它们是否有悖于量子宇宙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起始条件独立于自然定律的见解,在讨论整个宇宙的初始状态时,必须重新予以评估。如果宇宙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这是逻辑上一致的唯一可能性——那么初始条件便是唯一的,从而它们本身就变成了一条自然定律。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相信存在着许多可能的宇宙——甚至可能确是许多实在的宇宙,那么初始条件就毋须具备特定的状态。它们可以是被理解为“某种状态”的一切东西。

传统的观点认为初始条件是神学家研究的事情,变化定律则是物理学家探索的内容。现在,这种观念似乎有了疑问——至少暂时如此。宇宙学家们如今正在潜心研究初始条件,以冀发现是否存在着某种初始条件的“定律”,在这些初始条件中,“没有边界”的假说应该只是一个可能的实例。这种思想无疑是带有根本性的,但它可能还不够彻底。人们正在担心,现代量子宇宙学图景中使用的诸多概念和想法——“从无创生”、“时间随宇宙同生” ——也许只是沿袭已久的人类直觉和中世纪神学家们喜闻乐道的种种思想的精制的翻版。自不待言,正是这些历时久远的观念,驱使人们寻找甚至发现了现代宇宙学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尽管如今披上了数学的外衣。“时间变成空间”的假说则是一个真正彻底的要素,我们在前人的哲学和神学遗产中全然找不到它的踪影。有人猜测,在真实的图景浮现出来以前,也许还有更多习以为常的概念尚须予以变革。

尽管现代宇宙学的旋风已席卷到宇宙本身的起源问题——这方面的研究论文甚至用上了“宇宙从无创生”之类的题目,我们却必须谨慎行事。所有这些理论为了能言之有物地说东道西,都必须在一开始就假设存在着远比人们关于“无”的日常概念更多的事物。必须存在自然定律(在我们的讨论中就是惠勒—德威特方程)、能量、质量、几何学,当然,还有支承所有这一切的东西——无所不在的数学与逻辑世界。对于宇宙所作的任何完整的解释,在能被建立与证实之前,都要有一个庞大的推理结构。大多数现代神学家被问及上帝在宇宙中的作用时,着重强调的都是这种基本的合理性,而不是简单地把上帝说成宇宙膨胀的伟大推动者。

试图将宇宙之存在解释成由绝对地无构成的某种先在状态之结果,这整个研究方案与我们对诸如“不存在免费午餐之类的东西”的直觉大相径庭。非科学家都明白,在生活中你不可能做出无米之炊。科学家们发现自然定律(它们描述什么变化是容许的)等价于如下的陈述:世界的某些特征永远保持不变,从而支持了上述的直觉和经验。自然定律在空间的每一个方向上、以及在任何的时刻都相同,这分别等价于在任何物理过程中的总旋转量(即所谓的“角动量”)守恒和总能量守恒。人们已在所有的物理过程中观测到,这两个量以及总电荷量乃是绝对守恒了,它们作为守恒量已与整个物理学的上层建筑深深缠结在一起了。

如果你建议对宇宙之诞生给出某种科学解释,那么立即就可能出现这样的异议:你是在企图从无中得到什么东西,因为你必须突然产生出一个具有能量、角动量和电荷的宇宙。这就违背了自然定律——后者将上述这些量的守恒奉为信条,因此宇宙从无创生不可能是那些定律的结果。

这话当然没错,它相当有说服力。然而当人们开始提出下述问题时情况就不同了,问题是:宇宙的能量、角动量和电荷大概会是什么样的。如果宇宙具有角动量,那么在最大的尺度上,膨胀就兼有旋转。最遥远的星系在直接退离我们的同时,还应该在天穹上移动。实际上,即使宇宙有显著的旋转,这后一种运动也将因为太慢而使我们无法探测到。然而,还有更灵敏的东西可以指示这种转动。如果我们考虑地球自转的效应,我们看到这导致了地球两极处稍稍变扁,所以地球在赤道处的半径大于两极处的半径。如果宇宙正在其最大的尺度上自转,那么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沿自转轴的方向上膨胀得比其他方向稍慢。结果,来自自转轴方向上的微波背景辐射就应该最热,在与其相交成直角的方向上则最冷。在十万分之一的测量精度上,在所有的方向上辐射温度都相同这一事实意味着:如果宇宙当真具有大尺度的自转,那么这种旋转也必定要比宇宙尺度的膨胀慢一万亿倍以上。这个数值是如此微小,以至于使人想到宇宙的净自转和角动量也许就等于零。与此类似,没有证据表明宇宙具有任何整体性的净电荷。如果任何宇宙结构由于其中的(比方说)质子数和电子数(这两种粒子具有正负相反的等量电荷)之间的不平衡而拥有了某种电荷,那么这种不平衡就会产生某种非常引人注目的效果,这是因为电的力量要比使这些结构维系为一体的引力强得多。事实上,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有一个很惊人的结果:如果一个宇宙是“闭”的,它最终将会收缩到某个未来奇点,那么它的总电荷就必须为零。它所包含的全部物质携带的各别电荷——正的以及负的,统统累加起来得出的整体电荷一定等于零。最后,宇宙的能量又如何呢?这是人们不能“无中生有”的最直观的熟悉事例。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如果宇宙是“闭”的,那么它的总能量同样必定为零。其理由可循踪到爱国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它提醒我们质量和能量是可以互换的,因此我们应该统一考虑质(量)—能(量)守恒,而不是单单考虑能量守恒或质量守恒。重要的是,能量的形式与质量不一样,它有正的和负的两种。如果我们将一个闭宇宙中的全部质量相加,那么它们就会对总质-能作出很大的正贡献。但是,那些质量彼此间还施加引力影响。那些引力等价于负的能量——我们称它为“位能”。如果我们手中拿着一个球,那么它就拥有了这种位能;如果这个球掉到地上,那么位能就会变成正的动能。引力定律确保了宇宙中所有质量之间的(负的)引力位能,必定永远和与每个质量 m 相关联的(正的)能量 mc2 的总和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因此,总的结果永远准确地等于零!

情况就是如此地令人惊异。看来,阻止我们从无得到什么东西的那 3 个守恒量也许全都等于零。关于这一点的全部含义目前尚不清楚。然而,妙不可言的是,守恒定律似乎并未为宇宙从无创生(或者复归于无)造成什么障碍。

为了结束对宇宙从无创生这一科学流派的讨论,我们还得回到早先的那种想法上来:宇宙始于时空的奇点。量子宇宙学的“没有边界”这一条件设法避免了诸如此类的灾变性开端,因而目前在宇宙学家中非常流行。然而,你应该留心这样一个事实:量子宇宙学的许多研究工作,动机是设法避免密度无限的初始奇点,因此这些研究往往专注于有可能避免奇点的各种量子宇宙学理论,而忽视了也许包含有一个奇点的那些量子宇宙学。值得注意的是,从奇点出现大爆炸宇宙这种传统图景,严格地说,乃是从绝对的无中创生宇宙。它既没有给出任何原因,也未对所出现的宇宙具有何种形式作出任何限制。没有先在的时间,没有先在的空间,也没有先在的物质。量子创生模型则希望从某种不可避免的量子状态出发,通过对某个极可能存在的宇宙所作的跟踪描述,而使我们获知宇宙何以会具有那么多不寻常的特征。遗憾的是,目前的那些特征中有许多似乎起源于某个暴胀的膨胀阶段,而暴胀则似乎是大量不同初始量子状态的结果。

这些研究仿佛侵入了传统的神学领地。在过去,正统的基督教神学家们一直对大爆炸图景给出的全部宇宙学感到满意。有些人已对该传统图景提供的奇点表观开端作了许多发挥。奇点定理指出宇宙需要某种开端,尽管它对为何会出现那个开端、或者该开端是像什么样子根本无可奉告。这诱使某些宗教思想家对此种状况采取了“天堑神司”的朴素信念,即相信宇宙之始乃是科学事业永远无法填平的一道鸿沟。与此适成对照的是,量子宇宙学事业对许多神学家来说似乎并不很有吸引力,因为它试图用科学定律来描述创生过程本身,或是证明在某种意义上它乃是不可避免的。它威胁着就要填平这最后一道鸿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考历史知识点记忆歌:二十、繁盛一时的隋朝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繁盛一时隋朝

(一)

北周到了581,外戚杨坚大权集,

夺权定都在长安,杨坚封为隋文帝。

589年隋灭陈,南朝北朝归统一,

文帝治国有功绩,隋朝繁盛一时期。

改革制度显盛世,发展生产重吏治,

提倡节俭反奢侈,以身作则节衣食。

百姓负担大减轻,社会经济大繁荣,

粮食布匹都丰盛,二十多年人口增。

(二)

隋朝到了隋炀帝,巩固统治开大渠,

征发民工几百万,开凿运河二千几(公里),

贯通海、黄、淮、长、钱,“天下转漕仰此渠”,

炀帝统治施暴政,隋末农民大起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上被尊称为至圣和亚圣的儒家的两大代表人物是 至圣亚圣是哪位圣人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被尊称为“至圣”的人是孔子,被称为“亚圣”的人是孟子。除了孔子和孟子之外,儒家代表人物中,还有三位“称圣”者,分别为“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

孔子简介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相传有弟子三千人,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教出不少有才能的学生,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晚年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孟子简介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这本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全文共 10290 字

+ 加入清单

20世纪末苏联解体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那么,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由小编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联解体介绍

苏联解体(俄文:Распад СССР,英文: 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的事件。

在政斗中获胜的叶利钦所领导的俄罗斯联邦连同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于1991年12月27日分别继承联合国、联合国安理会和其下属国际组织中的原苏俄、原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原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席位。其他12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以新国家身份加入联合国。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由俄罗斯接收。

苏联解体独立为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

一、苏联自身的原因

苏联解体是震撼全世界的大事,学术界普遍认为,苏联解体是“诸多因素的社会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大多认为苏联自身内部的原因是主要原因,而以美国为首的外力也只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诸多内部因素中,多数学者倾向于从历史根源上去寻找答案,认为“苏联传统体制由于弊病太多,已走不下去了,已经进入了死胡同。苏共的瓦解,苏联的解体,总体来说是几十年不断积累下来,潜伏着矛盾恶化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众多历史积弊中尤以经济上的弊病最为重要。

(一)经济上的弊病所起的根本性作用

这方面主要指苏联在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经济建设没有搞好。有人将它视为众因之根,认为“政治的因素和其他上层建筑的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

众所周知在苏联建立初期 ,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国家政权,逐渐形成了偏重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忽视轻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在战争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二战后,这种经济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这种经济模式已经发生了危机。主要表现为:日用消费品严重匮乏,质量差,消费者宁愿买外国货也不愿意买本国货;不少集体农庄甚至整个地区的农业处于无人过问状态,集体农庄的实物和现金收入很少;畜牧业发展不顺利,牛栏的存栏数甚至还没有恢复到战前的水平;马铃薯和蔬菜方面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仍徘徊在革命前的水平。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经济体制有以下弊端:首先、经济发展缺乏内在的动力机制;其次、人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不能充分解放;再者、抑制科技发展进步;第四、经济规模大浪费大,高消耗低效益;第五、与世界脱节。即它的烟囱经济无法跟上世界主要大国的科技水平。

更为严重的是斯大林的继任者,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却越改越严重。例如:赫鲁晓夫在任期间,非科学盲目地在寒冷的苏联大面积推广种植玉米。结果呢?不仅没有想象中那样的大丰收,反而大面积减产甚至有的颗粒无收。勃列日涅夫时期,则正忙于全面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一直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不可动摇的总路线。在国家机器制造业的全部产品中有60%以上是具有军事意义的商品,而耐用消费品的比重只占5%—6%,而且国家75%的发展科学的拨款用于军事科研的需要。 这种战备型经济严重偏离了经济发展的正轨,必然导致苏联经济最终的崩溃。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也没有很好地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依然重、轻、农比例严重失调。并且也正是经济改革走不通,才走上了将苏联送进坟墓的政治改革。

严重的经济体制弊病必然造成严重后果:首先、经济危机加剧了民族矛盾;其次、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扩大;再者、人民得不到经济实惠,滋生了信任危机,有人就说,苏维埃政权得之于民,又在一定程度上失之于民。第四、经济体制僵化使社会主义失去了生机和活力;第五、军事化经济极大地消耗了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此可以看出,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跟不上世界现代科技革命后蓬勃发展的经济。更严重的是苏联的经济问题不仅促使了苏联解体,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其他能够促使苏联解体的因素。

(二)民族问题所起的作用

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所长萨哈诺夫认为,根据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证明,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迟早都会因发展缓慢而解体,苏联这个多民族组成的帝国解体只不过重复了历史发展类似的规律性现象。另一学者涅什科认为,20世纪历史发展的趋势占优势的是多民族国家的解体,所以苏联这个最后的在殖民帝国瓦解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如此看来,苏联这个拥有10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的覆灭是必然的。但是苏联民族矛盾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探讨,因为它确实在苏联解体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苏共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都存在很大的失误。“实际上最后对苏联存亡起决定作用的正是各加盟共和国的态度,而这又直接与民族问题相关。”苏联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列宁之后历届苏联领导人都缺乏科学的民族理论来指导民族问题的解决。苏联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维护各民族和睦相处至关重要,但是苏共却简单地把民族矛盾等同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把民族进程与社会进程看作是同步的,结果脱离实际,欲速则不达。其次、错误的民族政策埋下了民族矛盾激化的祸根。苏联实行了一种失败的民族政策,旨在维护各民族统一性的民族政策,实际上却促进了国内民族意识的觉醒。一方面,苏联的民族政策承认和鼓励发展各民族的语言、文化等,允许各民族自治共和国的自治;另一方面,苏联的集权和俄罗斯人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状况使“大俄罗斯主义”盛行,欺侮少数民族,压制少数民族,压得太重,时间太长,一旦爆发使统一的苏联四分五裂。第三、苏联领导人由于理论上的贫乏和不成熟,导致他们长时间没有认识到国家建制上存在的巨大缺陷。苏联实际上是一个单一制中央集权国家。但怎样才能使各加盟共和国自愿留在联盟内并保证他们行使自己的主权,苏共领导是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中认真加以解决。这无疑为苏联的解体预留了一颗定时炸弹。第四、永远与民族问题相伴的宗教问题。苏联粗暴地用行政手段开展反宗教运动。对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采取过火的政策。而宗教问题往往和民族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错误的宗教政策把宗教组织推向反社会主义的方向时,也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地区对联盟中央的不信任感。

由于以上种种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族主义忽然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肆虐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人民的民族价值和国家主权以及由此而生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成果,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等等,统统被瓦解了。如此民族矛盾以及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就是最后将苏联撕成碎片的那双手。

(四)苏联解体中的个人因素

虽然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如果这个个人是国家呢?特别是在苏联这个施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国家。所以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那几个个人在苏联的发展和改革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多数学者认为:苏联的解体起始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完成于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但事实上苏联解体中的个人因素甚至可以推到斯大林执政时期。因为他在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是苏联解体的潜在因素。在理论上主要有:他不承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相信自动适应原则,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典型就是30年代的大清洗。在实现社会主义上,走教条主义路线。在实践上的问题表现为:政体和政权建设方面排斥民主原则,搞个人崇拜;经济建设上排斥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总之斯大林模式及斯大林体制严重腐蚀了苏联的社会机体,久病不治,终成绝症。斯大林正是给苏联解体种下病根的人!

苏联生病了,需要名医医治。但斯大林的继任者赫鲁晓夫不仅没有将病医好,反而更加严重。赫鲁晓夫执掌国家大权时推行的改革是假共产主义,他所追逐的是个人利益,而不是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在他的脑际里总有一个难以抹去的念头——如何胜出斯大林。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论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是对历史的一整套虚构、歪曲和篡改。赫鲁晓夫的这些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首先他丢掉了斯大林时期的首创精神,没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二战后,斯大林试图在苏联建立一种新模式,按照一种新观念安排生活。1946年2月提出加快高新技术发展的任务,这是建立在原子、宇航技术基础上的创新纲领,这个纲领对苏联日后发展十分有益。但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把创新精神丧失了。由于惰性,苏联没有跟上60年代末全世界掀起的社会文化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浪潮。

他在苏共二十大上的报告造成了苏共党内的分裂,破坏了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埋下了国家解体的隐患。导致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西方国家的共产党员大量退党,失去了如中国、南斯拉夫这样的重要盟国。另外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共党风开始败坏。在他个人身上主要表现为:他的主观唯意志论,就是使党和社会服从自己意志的愿望,以及形成对他个人崇拜。在国家政治上是,在领导国家中上下严重脱节,言行不一,组织重叠,提拔干部方面有严重的裙带关系和宗派主义,败坏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最为严重的是,苏共二十大造就了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等一批苏共瓦解和苏联解体的掘墓人。事实上戈尔巴乔夫世界观形成的青年时期,正是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党的历史,提出全民党和全民国家的时期。这给正处于思想成长过程中的戈尔巴乔夫乃至他所代表的整整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动摇了乃至瓦解了他们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可见赫鲁晓夫这个改革者,不仅没将苏联改革好,反而改得一无是处,且隐患无穷!

最后一位是真正将苏联推向深渊的戈尔巴乔夫,甚至有学者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责任全部归咎于他。这显然有失公允,但也反映出他却是责任重大难辞其咎。对于他有以下几点分析:第一、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态度以及他所制定的改革政策的失败。戈尔巴乔夫是一个激进的改革主义者。他的改革超出了病入膏肓的苏联所能承受的程度和范围。他最失败的就是削弱、放弃了苏联共产党对于改革的领导。正如俄罗斯教科书所言:的绥靖立场使苏共领导机构瘫痪,党进一步解体,大大削弱了联盟中央,因为一个统一的共产党仍然是苏联体制的重要环节。而这个绥靖便直接导致了思想上的混乱、经济的下降、社会矛盾的尖锐,民族的分裂国家的解体。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性格的两面性。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是一位强权型的领袖,能对苏联体制中的关键之处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他是个既愿意听有愿意学不够强硬的领导,优柔寡断的性格不能使改革持续,在政变时不能力揽狂澜。第三、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领导人的独特性。一方面,虽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有自己的领袖,但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只有一个——即当时的戈尔巴乔夫。这样造成他的工作负担过重,关注的事情太多,以至于他无法对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事情进行深邃的思考。另一方面指他对苏联过去的批评。他倡导要对过去的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这对摧毁共产主义的合法性起了促进作用。

所以从个人作用上说,斯大林为苏联解体埋下隐患,赫鲁晓夫使苏联病入膏肓,最后戈尔巴乔夫一手将苏联给毁了!

二、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因素

美国自二战后一直是苏联的头号大敌。苏联解体与西方的“挖墙脚”行为绝对分不开,与西方特工组织的长期活动也是分不开的。所以美苏冷战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一大元凶。

所谓美苏冷战,即两大国在几十年的对峙中并没有发生真正大的热战,而是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双方暗地里较劲。首先就表现在所谓的“和平演变”即美国通过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等传媒手段,将西方人权、民主思想和西方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苏联人的思想。使苏联人更倾向于走美国式资本主义道路,从内部瓦解苏联。

其次就是美国的经济战略。具体来说在军事上,苏联从一个欧洲强国一跃成为世界性强国,正在于它在常规军备上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为了与已经掌握核武器的美国相抗衡,斯大林不顾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反而集中举国之力研发核武器。苏联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但却走上了与美国进行核军备竞赛的高消耗道路。勃列日涅夫表现更甚,不仅重视发展核武器也重视发展常规武器。如此70年代苏联已经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上赶上并超过了美国。但是长期的军备竞赛也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80年代里根政府推出了耗资上万亿美元的“星球大战计划”把军备竞赛引入太空。目的便是让苏联把力量集中到军事方面,在经济上拖垮苏联。长期的军备竞赛使苏联保持了大国地位,但不计代价地发展国防实力,耗尽了自己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自己的超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造成了苏联的社会矛盾和危机。

除在军事上消耗苏联的经济实力外。美国对苏经济遏制战略还阻碍了苏联对外贸易的发展及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是苏联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几乎与资本主义世界隔绝,影响了苏联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模式由粗放型向密集型转变。例如杜鲁门政府为在经济上对苏遏制,出台了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其主要内容表现为:全面禁止战略物资、紧缺商品和与战略物资有关的技术资料,直接或间接输入苏东各国。另外美国以石油战略与苏联打经济战,通过对石油价格的控制,减少苏联的硬通货收入,从而影响苏联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如:美国1985年支持沙特阿拉伯石油生产,使沙特在头几周里石油日产量由不足200万桶猛增到约600万桶,当年秋末攀升到每天约900万桶,这导致了国际油价的全面下跌。1985年8月油价是30美元/桶,1986年4月跌到12美元/桶。苏联一夜之间损失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硬通货,几乎是苏联全部硬通货收入的一半。美国还限制了苏联天然气出口数量,更为不耻的是向苏联转让有误技术来破坏苏联经济。1982年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大爆炸就是这一政策的体现。爆炸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对苏联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美国虽然没有和苏联进行大规模的直接战争,但却在冷战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特别是经济战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前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无可估量的损失。但是,它也从反面教育了全世界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引起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刻思考。在苏联解体十几年之后,对其解体的原因进行认真地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分析,从中科学地总结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是十分必要的,它将成为我们难得的反面财富。

. 一、打击腐败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苏共干部队伍腐败,党内出现一个特权阶层,激起人民的不满……”这是关于苏联解体原因又一观点首先应当肯定这个观点有正确和值得重视的一面。执政党的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

现在学界一般认为苏联特权阶层人数约为50-60万(有的还认为应当加上其家属,这样大约为300万人,这个“特权阶层”阵容就相当庞大。但恐怕不应株连家属)。俄语“特权阶层”这个词原意是“名称汇录”,有的译成“官阶名录”,有的干脆意译为“特权阶层”。但由什么人组成?享有什么样的“特权”?尚未有人对此做出准确论述。

真正的“特权阶层”,是指那些利用职权“以权谋私”的人。他们有多少人?占所谓“特权阶层”50-60万人的比例多大?迄今为止没有看到这方面材料。当然,不能低估这些人在败坏苏共威信、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的作用。但也不能仅仅用“一粒耗子屎坏了一锅汤”来阐明其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如果我们连“特权阶层”有多少人都不清楚,又怎么估计他们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实际上,在苏联社会的分配体制中,一方面确有分配不公问题,如“特权阶层”,但更主要的弊端是“大锅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区别不大,甚至脑体倒挂。1985年,工业部门中工人和技术人员平均工资之比为100∶110;农业为100∶135;建筑业则倒过来,为100∶98。具体说来:运输部门月均工资220.3卢布,邮电部门为159.5卢布,教育部门为150.0卢布,科研部门为202.4卢布,国家管理部门为166.2卢布。⒁而整个国家行政、经济部门的职工平均月工资是190.1卢布。可以看出的确全国各个工种之间、在各种领域工作的人之间工资差别不大。

所以,对这个命题的正确解读应当是:首先一定要看到苏共党内的腐败、乃至特权阶层产生这个弊端的严重性,它激起群众的严重不满,对苏联解体有着深层次影响;同时,这个特权阶层到底有多少人?苏共党内的腐败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做出科学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要区分分配体制中必要的“差别”与“特权”之间的界限,不能把合理的工资、待遇等差别当作特权。

二、维护国家统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最重要教训在于,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为保持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也是由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共产党作为社会先进阶级——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先锋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这就是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先进的群众性政党,它以各种机构、基层组织联合了数以百万计的党员,成为社会中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力量;作为一个完整统一、一体化的政党,它吸引了各行各业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和专家;作为各民族优秀分子的政党,它将各地区、各民族凝聚在一起,发挥着促进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要的凝聚作用;作为动员、联系群众的政党,它通过对各种群众组织的政治领导,通过自己普通党员的一致行动,努力争取广大群众对无产阶级政权的支持,化解各种不满和矛盾。苏联的教训正是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革新”党向削弱党、取消党的方向发展,使国家和社会失去了凝聚力量,导致社会混乱,最终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其结果是在苏联这样一个多民族的联盟国家里,由于联合了各民族先进分子的共产党的瓦解,而造成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泛滥,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生存的重大关键所在。而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进而完善党的领导。苏联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影响了政治体制中其他各种设置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苏共在自身建设上的一系列问题,又使党处在不断的蜕变过程中。

苏共的自行瓦解最后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终结、苏联的解体,这一事件证明加强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是何等的重要,党的自身建设是何等的重要。只有当党能够始终如一地代表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当党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思想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及时揭示并把握和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使之自觉地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苏联的教训告诉我们,像苏共以前那样闭关自守、与外界隔绝是行不通的,像戈尔巴乔夫时期那样一味地迎合西方,追求西方的价值观,照搬西方的一套也是不行的。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重要的在于必须适应新的情况实现改革开放方针,而这种改革开放的目的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即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出发,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

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制度,调动地方积极性

苏联剧变和解体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必须承认在国家的政治体制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着艰巨的改革任务。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固然十分重要,但它不能代替政治体制方面的不足和缺陷。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本身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它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苏联苏维埃制度的弊端不仅在于以党代政使苏维埃实际上处于无权境地,不能担负起领导国家的重担,而且还在于从总体上说未能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特别是未能处理好中央与以各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关系问题。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造成过分的中央集权,其结果是地方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更重要的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造成新的民族问题,形成民族隔阂和民族不信任,使原本就不容易解决的民族问题与地方问题交织在一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在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加强和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律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和监督制度;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使之规范化和法制化;应充分发挥中央集中和地方分权各自的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吸引少数民族参政、议政,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的根本保障。同时,对于少数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民族矛盾、民族纠纷、分裂国家的势力,应毫不手软,坚决给予回击。在这方面,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教训是十分突出的,被所谓的民主束缚住手脚,对民族主义一味姑息、迁就,对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打击不力,最终只能造成严重的民族冲突和国家的解体。

四、进行经济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苏联社会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影响了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导致苏联解体”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70年的苏联社会一个典型特征。随着社会进步、新技术革命浪潮到来,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这就是今天必须对以苏联模式为特征的政治经济体制实行深刻改革的理由。但如果说由于存在这些弊端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尚缺乏说服力。这个观点的不完整性是只注意到这个体制的“弊端”,没有注意到这个体制还有存在的“合理”的因素。苏联解体多年后,俄罗斯学者痛定思痛,才认识到当时苏联的这个体制既有需要改革的“专断”、“集权”的一面,也有任何国家体制运行都必须的“权威”、“集中”的一面。这两种成分交织在一起。“集权”中含有必要的“权威、集中”的成分;而“集中”走到极端又成了“专断”,必须辩证分析这个体制。显然,仅仅用“专制”等单一特点概括整个体制的实质是不准确的。戈尔巴乔夫等人的错误在于全盘否定这个体制,鼓吹“无限制的民主化和公开性”,结果是“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真正要总结出苏联这个体制的弊端难点在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或经济体制,应当“民主”到什么程度、“集中”到什么程度,这个“度”或者“界限”在哪里。

苏联解体的深刻根源是苏联经济模式的历史局限性阻碍生产力发展而又长期未得解决。60年代以前,苏联社会经济高速增长,人造地球卫星率先在太空翱翔,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何等灿烂夺目,不仅联盟内部具有凝聚力,而且吸引世界争取解放的民族,也使西方世界发生了信仰危机。然而自70年代始,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西方发达国家获得了新的机遇,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而苏联传统体制不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经济增长缓慢,逐步进入停滞和衰退时期。经济的巨大反差,引起凝聚与离心的新变化,苏联面临信仰和解体危机。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和平和发展的时代,经济发展的中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文化和科学的中心,必然是人们向往的圣地和聚集的焦点。一个国家如此,大千世界也是如此;历史上如此,现而今也是如此。经济的活力同时也是政权的活力、国家的活力和党的活力;经济的凝聚力同时也是政权的凝聚力、国家的凝聚力和执政党的凝聚力。在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民族平等的条件下,边境地区人心的向背和人员的流向,民族地区的向心和离心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决定性力量,取决于社会生产是否发展、综合国力是否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考虑效率,同时也要兼顾公平。共同的利益是团结的基础。进行经济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五、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和思想僵化

“苏共垮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和思想僵化,缺乏理论创新”这也是目前社会上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同样不能说这种观点不对,但似乎仅仅说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苏共70年的思想领域内,既有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面,也有背弃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也有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往往各种思想交织在一起,有时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至于什么时期什么倾向占上风,则要具体分析,绝非用“教条主义”一种表现就可以概括苏共全部思想特征,更不能把它说成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列宁正是突破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发动的有关具体论断,成功进行了十月革命,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20世纪20年代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理论的一大发展。30-50年代,苏联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成了以“斯大林模式”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不管后人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但在当时它至少解决了横亘在苏联前进道路上的两个最主要问题:一是生存,二是发展。它面临资本主义的包围、特别是法西斯的侵略,要捍卫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它除工业指标外,所有社会发展指标处于欧洲最落后国家地位,要解决国家现代化的问题。事实证明:苏联不仅完全战胜了法西斯,也较好地推进了国家现代化进程。正如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副院长阿列克谢耶夫院士指出:“斯大林明白如何将俄罗斯推向现代化和完成现代化,他提出了这个任务,也找到了这条道路。苏联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的成绩就是具体证明。俄罗斯正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融进了世界现代化总进程”。俄罗斯著名学者、农业集体化研究的权威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