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粤剧拉郎配的故事(最新9篇)

浏览

1779

文章

9

篇1: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

全文共 798 字

+ 加入清单

粤剧艺术博物馆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水乡特色的中国园林式博物馆,沿荔枝湾涌三期分为南北两岸。南岸为主馆及仿古园林建筑,主要承载展览、演出、教育、研究、公共活动等功能,北岸为文物修复、粤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等配套区域。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17万平方米。于2016年6月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粤剧艺术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原为恩宁路旧城改造地块,毗邻荔枝湾工程三期南侧。粤剧艺术博物馆分南、北两个地块。南岸地块为博物馆主场馆所在,布局为传统岭南园林建筑,主馆地下两层,地上三层,主要用作博物馆库房、展厅及剧院,周边布置亭台楼阁等建筑及约1500平方米的湖面;北岸占地约4600平方米,主要是为博物馆配套的餐饮茶座和文化活动室。

粤剧艺术博物馆项目于2012年3月正式启动,以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园林建筑精品为目标。2015年12月底,工程土建结构、设备安装和园林景观完成施工建设,2016年6月初完成布展,6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

博物馆总占地面积1.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7万平方米,沿荔枝湾涌三期分为南北两岸,建筑形制为岭南园林风格的仿古建筑群,内设基本陈列展厅、主题展厅、剧场、园林景区以及粤剧艺术传承与保护等配套区域。园林景区由岭南园林风格的仿古建筑群组成,总体布局沿十字轴骨架排布,环绕中心晚沙湖,错落六组院落空间,院院相连又相对独立,以传统建筑工艺、技法的“三雕二塑一嵌”(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嵌瓷)为装饰亮点。

博物馆园林中心设有仿古戏台,每周定期举行粤剧粤曲展演,动态展示粤剧艺术特色;基本陈列展厅面积1900平方米,设“南国红豆,粤韵佳音”基本陈列,通过展板展示、展品陈列、模型复制以及场景复原等多种手段以及体感互动、触摸屏等多媒体形式集中展现粤剧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组织结构以及在海内外的重要影响力;剧场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共设237个座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粤剧文化

全文共 1370 字

+ 加入清单

在全国所有地方剧种户,粤剧是最先到国外演出,并发展到国外的。新加坡素有“粤剧第二故乡”之称。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广府戏”,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等广府民系聚居地。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广东文化吧。

粤剧初称“广东梆黄”,又称“广东梆子”、“广府大戏”等,是广东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我国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境外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为我国南方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剧种。

粤剧产生于广东,它的源流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的明代中叶。此时,海盐腔已传入广东,并有江浙一带的戏班来此演出。明清时期,有诸多的外地班社来到广东,有海盐腔、弋阳腔、昆腔、梆子、徽调、汉调等。受这些外来声腔的影响粤剧中有着明显的弋阳腔和昆腔的成分。

粤剧于明朝中叶开始萌芽,孕育于本地班。据史载,早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在佛山、广州,本地班已建立了琼花会馆这一行业组织。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广东化了的江西弋阳腔、江浙昆腔演唱梆黄为主体的剧种,这一剧种实际上是弋阳腔和昆腔与广东本地流行的南音、龙舟、木鱼、粤讴、咸水歌等民间曲调以及广东器乐乐曲结合而成。

直至清末民初,逐渐演变为融集南北、中外唱腔音乐,以广州话演唱,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戏剧——粤剧。粤剧有别于外省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属于中国写意派戏剧范畴,又具有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个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

清道光年间,广州的戏班分为“本地班”与“外江班”两种,本地班多演梆子腔,“外江班”则演徽班戏。到了清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自封为王,因此清政府禁绝粤剧15年。这15年中,粤剧艺人只得搭班加入汉剧和徽剧的戏班中,也有挂着京剧等其他剧种名头进行演出的。如此一来,粤剧中的梆子腔和二簧腔开始合流,甚至二簧的成分超过了梆子。

曲牌有牌子和小曲两类。牌子多数吸取于昆曲和弋阳诸腔中,以及广东民间礼仪牌子乐曲;小曲有戏曲的过场音乐、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其乐曲有:柳青娘、梳妆台、卖杂货、旱天雷、孔雀开屏、红绣鞋、百花亭、孟姜女、玉美人、送情郎等,还有新创的曲子:恨填胸、寻针、催归、戏妲己等。牌子和小曲的传统曲子多数为器乐曲,有着较为固定的旋律。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

在农村活动的“过山班”保留着早期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颈有力的靶子、手挢、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角色登场后,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颇罕见。

舞台美术风格近乎写意。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

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

猜你可能也喜欢:

惟妙惟肖的济南鲁绣文化

青岛风光绮丽奇景:北九水

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吹咔乐

独具浪漫风情的大连金石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广东粤剧博物馆

全文共 1014 字

+ 加入清单

广东粤剧博物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东粤剧博物馆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福宁路95号兆祥黄公祠内,该祠堂气势雄伟,设计精巧独到,装饰豪华考究,是佛山现存祠堂式建筑的表表者。主体建筑坐西向东,由纵轴线上排列的头门、拜亭、二进、三进、后进等建筑组成,为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左右对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室内宽敞明亮,在岭南祠堂建筑中极具代表性,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2002年7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这一从传统宗祠向现代博物馆的转变所带来的无形文化遗产价值,该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2005年“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荣誉奖”。

粤剧又称为广东戏、广府戏等,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当地人更容易明白。它继承了古代歌舞、百戏、元明南戏、明清传奇等优秀传统艺术,经过数百年兼收并蓄,已成为流传五大洲的一大剧种。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改革开放以来,粤剧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粤剧艺术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已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粤剧逾千部戏曲片和近万种唱片风靡全球。2008年11月,更被授予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

广东粤剧博物馆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展示面积2000多平方米,馆内陈列分史、艺、人三大部分共13个展区,展出明清至当代的粤剧剧本、木鱼书、海报、戏桥、戏服、乐器以及早期的粤剧电影、唱片、剧照、名伶书画等珍贵文物3000余件,展示了粤剧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独有的魅力。

2008年3月,随着禅城区博物馆的挂牌而并入该馆,禅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是行政主管。管理人员有12人。公益性开放、服务有条不紊,张驰有度。目前,为积极响应广东文化大省的建设,竭力推进广佛同城、文化同源的文化理念,适时进行地方特色基础文化的信息采集、研究和教育推广等一系列工作,努力将广东粤剧博物馆打造成“传授民族语言,传播中华文化,体验民俗风情,展现建设成就”的综合0基地。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兆祥路兆祥公园内的兆祥黄公祠内。

电话:0757-83284524

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佛山艺术文化上的一朵“奇葩”——粤剧

全文共 1802 字

+ 加入清单

粤剧源自南戏,旧称“广府大戏”,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它继承了古代代歌舞、百戏、元明南戏、明清传奇等优秀传统艺术,经过数百年兼收并蓄,已成为流传五大洲的一大剧种,是佛山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早在汉代,佛山已有歌舞表演。明代正统年间,佛山人以演戏助威,阻止了黄箫养对佛山的进攻。据明代《霍氏族谱》记载,当时戏剧在佛山已相当流行。明万历年间,佛山出现了粤剧第一个行业组织琼花会馆。本地班常乘专用船只赴乡村演出,称为红船班。清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在佛山率领粤剧艺人起义反清,在广西建立大成国。起义失败后粤剧一度被禁,经邝新华等人努力,粤剧得以重生,并组成了粤剧同仁的新组织八和会馆。

辛亥革命前,黄鲁逸等建立了志士班,对粤剧进行了种种改革,培养粤剧人才,粤剧艺人李文甫等还参加了黄花岗起义。二十年代,省港班的崛起及“薛(觉先)马(师曾)争雄”,促进了粤剧的改革和兴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剧得到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粤剧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只益重要的作用。

行当分类

戏剧内的角色,在粤剧及中国戏曲中被称为行当。粤剧的行当原为一末(老生须生坐车)、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员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合称十大行当。

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净”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唱做念打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广东的本地民谣粤讴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粤剧唱腔

17世纪初(清朝初期),外江班把戈阳腔及昆山腔传入广东。到了太平天国创出粤剧独特唱腔“马腔”的马师曾时期,本地班逐渐出现,但唱腔仍以梆子为主。后来随着昆曲衰落及受徽班影响,转为以西皮二黄为基础唱调。

公元1911年——1912年初(辛亥革命时期),志士班的改良从演唱语言入手,在将官话变为广州方言,又称为新腔。

抗战时期,不断有著名老倌冒起,各自钻研粤剧并发展自己的唱腔。例如:薛觉先的“薛腔”,潇洒典雅,韵味醇浓。马师曾的“马腔”,半唱半白,生鬼通俗。小明星的“星腔”,感情细腻,低回宛转,荡气回肠。罗家宝的“虾腔”则真假嗓结合,清新悦耳,还有以甜、脆、圆、润、娇为特色红线女的“红腔”、新马师曾的“新马腔”、何非凡的“凡腔”、芳艳芬的“芳腔”、陈笑风的“风腔”等等。

表演身段

演员透过象征性的姿态及动作,演绎出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时空的改变及剧情的发展。基本身段包括:站相、台步、七星步、指掌、云掌、亮相、跑圆台、开门、拉山(云手)、上马及背供。

小生的台步是丁字步,要表现气宇轩昂。花旦的台步是撇步,要表现轻盈。为了作犹豫不决、考虑如何应对等心理状态或搜索对象、觅路等情节时,演员便会运用“水波浪”程序来表达。

例如武行的跳大架(南派)、马荡子、起霸(北派)和各种拳剑刀枪等。跳大架是由一连串的身段动作组成,包括演员上场、拉山(云手)、挂单脚、亮相、七星步、撮步(错步)、俏步、云步、小跳、踢腿、踢甲(踢袍甲)、车身、洗面、顺风旗、走圆台等一连串的动作。其中须功是武生行当的一项专科,早期的须功表演样式繁多,有用手指抛、弹、拨、搅、拈、挣、捧、揉、吹、震等十种手法,来表达悠闲、高兴、深思、意外、惊讶、震怒等表情。

你可能也喜欢:

福州独特的地域剧种:闽剧文化

南京艺术“奇葩”——高淳阳腔目连戏

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弹词

极具特色的南京洪山戏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变化丰富的粤剧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粤剧主要在广东和广西部分地区以及香港和澳门流行。它在东南亚和美国的海外华人中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粤剧的发展始于明代,当时益阳腔和昆腔相继流入广东。在清初广东流行的基础上,徽派和湘军吸收了尹楠、乐毅、龙舟、鱼目等广东民间曲调。并在清朝雍正前后融入粤剧。演唱风格以梆子(相当于西皮)、黄儿和西皮(相当于四平调)为特征。这些分支的作用与汉剧基本相同。它分成十排,包括一排最后一排,两个干净的,三个生的,四个旦的,五个丑的,六个洋的,七个小的,八个糊的,九个丈夫,十个杂的,等等。粤剧的音调高昂而充满激情,充满变化而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粤剧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具体都有哪些?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粤剧的唱词听起来通俗易懂,在音乐方面使用了民歌小调,并在音乐中加入了特有“梆簧”的唱腔,在唱法上将假声改成了平候,后来经过反复实践,最终决定使用广州方言来进行演唱。

此外粤剧当中的武打是以南派武功作为基础的,其中包括了少林拳、手桥以及高难度的高台功和椅子功,经过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前辈艺人巧妙的将这些武打表演结合到了一起,创造出了十八罗汉架、锣边大滚花、五更架、起吹头、七槌头等表演组合,在通过不断的丰富、筛选和积淀,这些表演已经成为的粤剧当中最鲜明的特点

粤剧是汉族的传统戏曲之一,又被称为广东大戏、戏棚官话等,在广东全省、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香港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的地区颇为流行,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2006年被国家列入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粤剧的起源是什么?以什么形式发展的?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粤剧起源是南戏。明成化年间,广东本地酬神土戏诞生,经后期不断发展,由弋阳腔和昆腔与广东本地流行的南音、龙舟、木鱼、粤讴、咸水歌等民间曲调以及广东器乐乐曲结合形成粤剧,明末清初传入广东,后逐渐演变为融集南北、中外唱腔的音乐,以广州话演唱,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戏剧。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唱是指唱功、做是指做功、念是指念白、打是指武打。粤剧的精美之处离不开背后的精益求精,从化妆、戏服、头饰、舞台用品、表演场所、乐器等都有讲究。

粤剧的传统剧目早期主要有《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进士》《五登科》等,这些剧目被称作“江湖十八本”,后又出现《黄花山》《西河会》《双结缘》《雪重冤》等“新江湖十八本”和《苏武牧羊》《黛玉葬花》等“大排场十八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拉郎配是什么意思?拉郎配黄梅戏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全文共 134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拉郎配,可能很多人都非常的陌生。拉郎配其实就是古代的一种相亲,在中国的戏曲文化中的黄梅戏中就有着拉郎配这样的剧目。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黄梅戏中一对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男女是如何被凑到一起的故事吧。

宋家书馆里,衣着朴素却温文儒雅的秀士石子文给金家典当行钱掌柜的闺女钱美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弟弟钱小乐处打听到石子文父母双亡,自己尚无家眷后,钱美玉暗暗地喜欢上了石子文。此时,钱掌柜和石子文的姑母正分别为女儿和侄子的婚姻大事左右奔走,只苦于钱美玉和石子文都对父母至亲包办的婚事不甚满意而暂时不提。

岁考在即,全心备考后的石子文为置办一身得体的行头,忍痛将先父留下的一方镇纸和姑母的戒指押到了金家典当行。可惜,台州主考贪敛无度,石子文的文章虽气势如虹,但也只落到三等之列。正在石子文郁郁不快的时候,传来天子驾崩,太子登基的消息。回到书馆后,石子文继续带领一群学童朗读诗文,自己则秉烛苦读,期望来年再试。

新太子登基,开始有谣传说朝廷要在江浙一带挑选良家女子充实后宫。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民间已是娶媳嫁女,忙成一片。为了不让女儿韶华空逝,钱掌柜在与宋员外提亲遭到冷水泼面后想到了书馆里的穷秀士石子文。此时,钱美玉早已通过在书馆上学的弟弟钱小乐巧传信物,与石子文私定终生。

寒来暑往,一晃大半年过去了。就在石子文和钱美玉正情深意笃时,外间传来消息说太子年岁尚小,选秀一事暂时延迟。选秀的事被延迟,钱掌柜就开始反悔。为了能退婚,反悔后的钱掌柜甚至将石子文告上了公堂。最后,在台守吴公弼大人主持公道下,在岁考中拔为前列的石子文与钱美玉结成百年之好。

据清人《坚瓠集》:康熙壬申仲冬,讹传朝廷采选绣女,“邑中之民”,“纷纷嫁娶,花轿盈街,鼓吹聒耳”。据当时一首谑词说:“呼掌礼数遍追求,唤喜娘多方寻觅。”

又据《紫桃轩杂录》记述,也是由于朝廷点绣女,“育女者,昼夜仓皇”,有一人家嫁女“颇从容”,居然找了匠人为女缝嫁衣。嫁衣缝好,女婿已为别家抢去婚配。因此,“举家无措,即呼匠者与结花烛”。

又,元朝至正年间,民间讹传朝廷选美,因此自中原至江南,年十二、三,便为婚配。有一首歪诗说:“夜来明月楼头望,唯有姮娥不嫁人。”而明朝隆庆戊辰,有人假传奉旨选宫女,于是浙、直一路,不问良贱富贵,一语成婚。因而好事者改前两句诗为:“夜来明月楼头望,吓得姮娥要嫁人。”后又有讹传,说要选寡妇伴送美女入京。于是,寡妇无论老少,赶紧嫁人,又引出一首歪诗曰:“堪笑一班贞节妇,也随飞诏去风流。”

《拉郎配》也是川剧传统喜剧经典剧目,是高腔传统大幕戏,根据川剧传统剧目《鸳鸯缘》整理而成。演的是皇帝选美,钦差到钱塘挑选美女800名。钱塘有女之家大祸临头,慌忙选婿嫁女。书生李玉游学归家,途中先后被王员外、张卖打、钱塘县令三家拉去作新郎。后闹至县衙,钦差判李玉娶民女张彩凤为妻;王员外和县令的女儿则充抵800名之末数送往京城。帝王选秀女,给民间带来极大的痛苦,民间百姓家常把女儿入宫看作是陷入火坑,千方百计逃避采选,有时听到风声,也会害怕。

这是民间流传的“拉郎配”故事的由来。看来“拉郎配”所带来更多的是弱方的痛苦。现如今“拉郎配”的含义被广泛延伸,或应用到政治、经济、农业、文化、体育、家电等领域。大家都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粤剧的特点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在农村活动的“过山班”保留着早期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

粤剧的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颈有力的靶子、手挢、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角色登场后,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颇罕见。

粤剧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

粤剧的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舞台美术偏重写实,布景运用画幅为主的软景,又采用灯光和硬片真景,服装、化妆华美奇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