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军包座战役【精品12篇】

我们都知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下面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带来红军为什么长征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浏览

6175

文章

12

篇1:红军一条山战役旧址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一条山战役旧址为白银市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一条山战役旧址位于景泰县芦阳镇,年代为现代,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4年7月4日,红军一条山战役旧址被公布为白银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芦阳镇:芦阳镇地处甘肃景电一期灌区腹地,原属景泰县城旧址,东濒黄河与 芦阳镇靖远相望,南依米家山与中泉分野,西环景泰县城,北连兰化农场。地下地表水丰富,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是景泰县最大的工业、建筑和养殖大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芦阳镇总面积354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6386户,27243人。芦阳镇有干部职工73人。有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红军进漳战役总指挥部旧址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进漳战役指挥部旧址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进漳战役总指挥部旧址位于南靖县丰田镇凤安村,年代为1932年。

简介:1932年4月16—19日,由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总部及红四军指挥部设于此,毛泽东居此,指挥了攻克漳州的十字岭、风霜岭等关键战役。旧址又称下店伙大厝,坐西朝东,由前厅、厢房、主堂和北护厝等组成,占地面积830平方米。前厅和主堂均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墙体承檩,悬山顶。山墙上保留有“农民起来实行土地革命”、“反对拉夫的张贞”等红军标语。

2013年,红军进漳战役总指挥部旧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旧址四周各外延15米。

凤安村:凤安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红军百丈关战役遗址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百丈关战役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百丈关战役遗址

1935年11月,红四方面军将士与国民党军队在胡大林一带浴血奋战三昼夜,牺牲战士上万,现场十分惨烈。时隔80余年,激战留下的土雕楼、大小弹坑、三道战壕、不知名的红军坟墓群、古院落等至今仍清晰可见。

当地政府及群众积极开展遗址保护行动,立足挖掘保护好红色资源,传承并弘扬红军文化,为后人提供一个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9年,红军百丈关战役遗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

全文共 1074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位于靖远县鹿鸣园戏台西侧,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其中主展厅500平方米,临时展厅300平方米,馆藏文物360余件。整个展厅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生动、真实的展示了红军靖远渡河战役和靖远起义等内容。

193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发布《宁夏战役计划》,指示红一、四方面军共同夺取宁夏,完成打通国际通道任务。为此,红四方面军决定第30军为渡黄河先遣军,并负责造船。10月14日,红30军造船部队进入靖远境内,在大芦子一带寻找树木,收集棉花、桐油、铁钉等造船材料。并在这里组织工匠造船,训练强渡战士,侦探渡河地点,造船地点选择在祖厉河畔的张家崖湾,这里便于隐蔽,距离黄河较近,可穿越山沟直达红嘴子、虎豹口等处渡口。造船地点附近是祖厉河,木船造成后即能下水进行试渡演练。

1936年10月23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抵达大芦子,向红30军下达渡河命令。当日夜晚,红30军第88师前卫263团在虎豹口下游的红嘴子渡口组织0,因遇浅滩受阻,未能成功。随后,红军战士抬着木船,夜行转移到虎豹口一带的村庄和梨树林里集结待命。24日,政委李先念、军长程世才等化装成当地人,带领第88师团以上干部和263团连排干部,沿黄河岸侦察渡河地点,确定从虎豹口渡河。当晚10时许,红30军将事先准备好的7条大船和15条小船运到渡口。渡河先锋-士于此集结待命。11时,程世才下达渡河命令。经过20多分钟的强渡,船接近对岸时,被敌人发现。为阻止红军渡河,蒋介石急调河西马步青骑5师在靖远境内的黄河北岸设立防线。第1旅马禄部驻守北湾线,旅部设在北湾。第2旅韩起禄部驻防中和堡及三角城,旅部设在三角城。红30军迅速用机枪、迫击炮掩护,渡河先锋连的战士成功登上对岸,摧毁了敌军的4座碉堡,歼敌1个连,缴获了一次可供五六十人摆渡的大木船两只,一排排长李国忠在炸毁敌人碉堡时壮烈牺牲。

25日凌晨,红30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击溃马步青部韩起禄河防部队,消灭虎豹口渡河守敌韩起禄部一连多敌人。红30军263团渡河成功,控制了渡口,保证了大部队的顺利过河。消息传来,全军振奋。但由于国民党部队关麟征第25师突然开抵靖远,军情出现逆转,负责监视靖远县城国民党驻军并看守渡口的红5军被迫放弃虎豹口渡口,将船只运到下游的三角城渡口,是夜,红30军89师全部渡过黄河。随后,红5军、9军和方面军直属机关也于10月30日前全部渡过黄河。

2011年12月,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百丈关,是雅安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有“获百丈(关)者,必得成都无疑”之说。

1935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相继攻下宝兴、天全和芦山后,准备通过名山转战川西平原,在成都建立根据地。

1935年11月19日拂晓,敌军派出10多个旅,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由北、东、南三面向红军在百丈地区10余里长的弧形阵地发起进攻。经过七昼夜的激烈血战,红军虽毙、伤敌15000余人,但伤亡也近万人,被迫撤出百丈。

百丈战役后,红四方面军移师北起九顶山至名山莲花山一线扼险防守。1936年2月,因战略转移,驻名山县的红军陆续撤离。

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原为蒙顶山天竺院旧址,是红军百丈关战役的指挥部。纪念馆始建于1985年,馆内陈列着红军1935年11月进入名山后特别是百丈关战役的实物和史料。

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馆名由李先念的夫人林佳楣题写,馆内除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史料外,还有兵器、货币、分田证、公文包等实物。馆内还有邓小平、徐向前、张爱萍、刘伯承、杨成武、肖华等题词的碑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位于古浪县城西南角,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一期名录(修订版)”,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红色文化弘扬”板块红西路军“一综十二专”纪念馆之一,是甘肃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武威市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在红军西路军西征过程中,红9军6000多人取道古浪南部山区西进,经干柴洼、横梁山、古浪三场艰苦鏖战,2400多名将士壮烈牺牲,军参谋长陈伯稚、25师师长王海清、27师政委李德明、原教导师政委易汉文等20多名军师团级干部英勇献身。

为进一步发挥纪念馆的宣传教育作用,古浪县在2012年底,争取实施了总投资1607万元的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遗址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的纪念馆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纪念广场,并配套完成硬化、绿化、亮化等附属工程。

2015年5月,古浪县启动实施总投资1470万元的纪念馆陈展布展项目,展厅分两层,陈展面积2800平方米,设置“挥师进河西、组成西路军、突围干柴洼、阻击横梁山、血战古浪城、血染战旗红、丹心昭日月、浩气永长存”等8个部分33个单元。纪念馆以厚重的历史、翔实的资料、新颖的形式展示了红军西路军当年在河西景泰、古浪、永昌、高台等地浴血奋战的悲壮战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红军南岔战役遗址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南岔战役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南岔战役遗址

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南岔村南岔渡口。

南岔渡口在桑植城北7.5公里的南岔南面,是澧水河上摆渡的码头。渡口地据澧水要津,是解放前上通川鄂、下达津澧的要道。

1929年6月上旬,趁桑鹤联防“剿匪”指挥陈策勋与-军周朝武部在桑植互相倾轧之机,贺指挥红四军再次攻占桑植县城,组成0桑植临时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组织农协会、成立农民自卫军,建成乡村红色政权,开展打土豪、救济贫苦群众等活动,扩大红军,使红军发展到近两千人。

革命形势的发展,使-反动派十分震惊。陈策勋向上司急呼:“地方糜乱,-含怵,是为心痛。”于是湖南军阀何键、鲁涤平急令湘西独立第十九师师长陈渠珍派兵向桑植“围剿”。

7月1日,驻防永顺的向子云旅派警备军步三团副团长周寒之率2000余人,从南岔兵分三路向桑植县城逼进。贺龙早就探知敌人从南岔包抄桑植,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诱敌人渡河,迫敌背水作战。于是派人将澧水河上的船只故意留在南岔渡口的西岸,以诱敌过河,同时将红四军主力埋伏在离南岔流口东岸二三公里的几个山头上。周寒之一到南岔,红军即派部分兵力与其接触,佯装败退,引诱敌人东渡澧水。敌人刚登上东岸,红军伏兵四起,猛烈反击,将团长周寒之击毙,敌大部被歼,取得了南岔战役的胜利。南岔战役的胜利,粉碎了-的“围剿”,有利地促进了湘鄂边革0据地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蔺县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

全文共 1121 字

+ 加入清单

古蔺县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太平镇红军驻地

保护范围:东至太平粮站家属房及太平小学西面围墙,南至老酒厂熊洪昌住宅,北至顺河街胡劲华住宅,西至顺河街牌坊口。占地面积约10公顷。

2.太平渡渡口

保护范围:东至袁代敏住宅,南至蔺郎公路,西至江自香住宅,北至老鹰石。东西长100米,南北宽70米,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

3.二郎红军街

保护范围:东起铜锣湾,西至蔺郎公路,红军街南、北两侧各外延30米。东西长450米,南北宽90米,占地面积约4.05公顷。

4.二郎滩渡口

保护范围:东至二郎大桥,南至蔺郎公路,西至污水处理厂,北为赤水河。东西长40米,南北宽30米,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

5.双沙毛泽东及总司令部驻地旧址

保护范围:

毛泽东驻地旧址:东至旧址外5米唐树林住宅,南以旧址外10米双沙镇政府外围墙为界,西至旧址外12米老卫生院,北至旧址外17米双沙中学教师宿舍。东西长33米,南北宽35米,占地面积1,155平方米。

总司令部驻地旧址:东至旧址外30米老年门球场东外围墙,南至旧址外15米大田水渠,西至旧址外1米双沙镇政府大楼,北以旧址外8米徐光利宅为界。东西长46米,南北宽30米,面积1,380平方米。

6.观文云庄四渡赤水战斗遗址

保护范围:东至包包上,南至鱼塘湾三岔路岔点,西至战场遗址外50米至桥田,北至战场遗址外15米(至回龙村五社与六社乡村公路转弯处段)。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15米,面积约8.6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东、西、南以保护范围外延50米为界,北至保护范围外延5米。

7.镇龙山奔袭战战场遗址

保护范围:东以现龙山镇政府建筑外1.5公里至原拖拉机站,南至龙山小学,西至龙山街场口,北至现龙山镇政府800米至云盘山湾子头。东西长2,300米,南北宽900米,占地面积约207公顷。

8.鱼化红军村

保护范围:

毛泽东同志驻地旧址:建筑占地范围外延50米为界。

总司令部及军事法庭驻地旧址:以总司令部及军事法庭驻地旧址外延50米为界。

红一、五军团司令部驻地旧址:建筑占地范围外延50米。

9.金星乡岭上红军驻地旧址

保护范围:东南至旧址外19米毕比寨环山乡村公路,西北以旧址外30米为界,东北以旧址外20米为界,西南以旧址外45米为界。西南至东北长85米,西北至东南宽70米,面积5,950平方米。

10.东新乡正峰寺红军驻地旧址

保护范围:旧址四周外延20米。南北长59米,东西宽52米。面积3,068平方米。

11.土城乡改路沟红军驻地旧址

保护范围:东至旧址外25米王学军住宅,南至旧址外12米台桑公路,西至旧址坝子边缘外20米,北至旧址外20米。南北长62米,东西宽58米,面积3,596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血战湘江战役有多惨烈?为何说这是红军战史上最惨烈的一天?

全文共 1294 字

+ 加入清单

1934年12月1日,这是应当是每一位中国人都要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是湘江战役的第5天,这一天是红军战史中最为惨烈的一天。在这一天里,早晨的雾气都还没有散尽,湘江两岸的枪炮声与喊杀声就已经响彻天地。在江岸阵地上,各路国民党军犹如输红眼的赌徒,不惜血本,倾全力展开集团冲锋。红军将士高喊着"为了苏维埃共和国"的口号,挥舞着大刀,扑向蜂拥而至的敌群。

打下去,冲上来,冲下来,打下去,毫无休止的拉锯,绞成一团的肉搏,硝烟、烈火混合着扬起的黄尘,汇成遮天蔽日的战云,每一寸土地都浸泡在鲜血中。

在湘江渡口,天上敌机怪叫着俯冲轰炸、扫射,地面红军不顾一切地涌上渡口,踏着浮桥跑步过江,丢弃的机器、文件、书籍等等散落岸边,奔腾的江水中漂浮着红军官兵的遗体。湘江变成了一条血水、血江……

战至12月1日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部队大部渡过了湘江。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担负掩护任务的红1军团交替掩护,撤出战斗;在光华铺阻击的红3军团第4师也随后奉命撤出战斗。

然而,在湘江东岸新圩一线担负阻击任务的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和担负全军后卫任务的红5军团第34师,却因后撤不及,湘江渡口被湘军、桂军封闭,而被阻隔在了湘江东岸地区,陷入重围。

红18团在陈家背地域与数倍于己的桂军战到了最后一刻,弹尽粮绝,大部分牺牲。红34师在文市、水车一线顽强阻击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4个师进攻,保障红军主力过江,陷入了湘军、桂军、中央军的四面包围。

分散突围后,政委程翠林等大部英勇牺牲,师长陈树湘率余部在返回湘南进行游击战时负伤,在道县被俘,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红8军团在向湘江开进过程中,遭到了桂军的截击,部分部队也被打散。

湘江之战,是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最为壮烈的一仗。红军将士与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血战五昼夜,终于打破了湘军、桂军和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围追堵截,渡过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将红军歼灭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在逆境中所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惊天地,泣鬼神,连对手也不得不惊叹,并承认失败。

战后,何键用了"实深惭悚"来形容自己的心情。然而,湘江之战毕竟是一次失利的战役,红军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开始战略转移时,中央红军总兵力八万六千余人,湘江之战后锐减到了三万余人。这是"左"倾错误路线领导者在实行战略转移中的逃跑主义所造成的恶果。

面对尸体漂浮的湘江,每个红军将士都在思索着,思索着红军曾经有过的辉煌,思索着第五次反"围剿"特别是战略转移之后的步步艰辛,思索着红军付出重大代价的原因。

正如刘伯承后来所总结的那样:"广大干部眼看第五次反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与第四次反围剿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

湘江战役后,百姓中流传这样两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作战的失利,唤醒了红军将士。改换军事领导的呼声,最终换来了红军战略方向的彻底改变。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由此开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红军赤溪河战役遗址

全文共 768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赤溪河战役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赤溪河战役遗址

位于湖南省桑植县利福塔镇赤溪村。

南岔战斗后,敌人不甘心失败,狂叫要血洗桑植。敌步三团团长向子云率二千余人向桑植进犯。1929年7月13日晚,贺龙率红四军全部撤出县城,埋伏在柏家冲、八斗溪、梅家山、西界等地,巧布“空城计”,诱敌上钩,截断退路,然后“关门打狗”。7月14日,敌军全部渡过赤溪河,向子云旅见一小股红军向县城“败”走,又未遇到红军主力火力的阻击,县城很快被占领。贺龙在梅家山指挥所见敌兵全部进入县城,乘敌立足未稳,立即命令点燃棕树号炮,又命令钟为成吹响冲锋号,下达了反击的命令。顿时各个山头红旗飘扬,杀声四起,红旗引着红军直向东、北二门冲去,进攻东门的是由柏家冲冲出的红四团,红四团是红军在湖北邬阳关改编的“神兵”大队,部队全用红布缠头,着红衣红裤,刀、矛、枪等武器上都挂有红布,队伍红成一片,颇为威风。他们在团长陈宗瑜带领下,沿东门勇敢而上,直冲敌人城门警戒。敌兵见此情景,惊恐万状,两挺机关枪一枪未放便弃门而逃。进攻北门的是王炳南、贺桂如带领的红一团,他们从八斗溪、蔡家峪出来猛冲北门,贺龙身边的警卫营贺佩卿也同时攻入,在城内留作内应的人员配合下,两路红军去城内大力杀伤敌人,毙敌大半。剩下的敌兵惊慌失措,丢下炮车弹药在向子云的率领下破南门直向赤溪河逃窜。为了全歼敌人,红军奋勇争先追击,王炳南脱去长裤,仅穿一件短裤带头冲锋;贺佩卿是个胖子,边冲锋边摇蒲扇,直向赤溪河追去。向子云率残部退至赤溪河渡口时,正逢山洪暴发,洪水滚滚,原先搭起的浮桥被红军早已撤走,不能渡河。在此情况下,向子云强令兵士泅渡,他自己也抓住骡子尾巴下水渡河,泅到河中被洪水吞噬。顿时,红四军猛虎似的向敌人发起了冲锋,将其全歼,缴枪千余支。此役是红四军建军后第一次大胜仗,威振湘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央红军东路军漳州战役遗址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中央红军东路军漳州战役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南靖县龙山南坪村十字岭、风霜岭是中央红军东路军漳州战役主战场。一九三二年四月,中央红军东路军在毛泽东、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等率领下挥师入闽,执行消来闽敌、巩固闽西、筹集经费的任务。4月16日—19日,东路军攻克龙岩后,挥师直逼漳州,毛泽东亲临南靖前线,制订了攻打天宝大山的作战方案,总部前沿指挥部设在龙山南坪村。毛泽东到前沿指挥部指挥战斗,东路军兵分两路攻打漳州,一路进击天宝,一路到靖城,先后攻占城镇10余座,歼灭国民党军第49师大部,俘副旅长以下1674人,缴获-2331支、机关-9挺、山炮2门、飞机2架和大量军用物资,同时筹款百万银元。东路军胜利攻占漳州后,毛泽东指示漳州中心县委和闽南红军游击队应抓紧时机,巩固靖和浦红色区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漳州战役的胜利,在中国革命军事斗争史上,在中国工农红军斗争史上,都有较大影响,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党更好地领导土地革命时期武装斗争胜利,开展群众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信息来源: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高虎脑战役红军指挥部旧址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高虎脑战役红军指挥部旧址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高虎脑战役红军指挥部旧址位于广昌县南部25公里至45公里之间,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主战场之一。范围包括赤水镇以南驿前镇以北100多平方公里。1934年7月至8月,彭德怀、杨尚昆指挥的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三场大规模激烈战斗,即大寨脑战斗、高虎脑战斗、万年亭战斗。因三次战斗均在高虎脑境内、合称“高虎脑战役”,共歼敌500余人,为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的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是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场激战,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唯一取得全面胜利的战役。至今这一带仍保留有许多红军所挖堑壕、掩体工事遗迹及弹坑、红军标语。

大寨脑位于赤水、贯桥交汇处,向南延伸,连接高虎脑山脉,是通往驿前、石城的必经之路,地势险要。为阻止国民党军南进驿前、石城,保证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顺利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7月中旬,红三军团34师、红一军团15师(即少共国际师)在此依托有利地形布防。7月21日拂晓,敌汤恩伯纵队主力第四师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红军阵地发起攻击,至午后1时红军向高虎脑撤离。

高虎脑海拔406米,面积4平方公里,因山形酷似昂首蹲坐的猛虎而得名。1934年7、8月间,彭德怀、杨尚昆指挥红军第三军团,凭借高虎脑有利地形,阻击六倍于我、武器精良的国民党军队进攻,打死打伤国民党军4000多人,其中团长6人,营长10多人,连、排长400多人,为中央主力红军和临时中央机关的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现仍有红军所挖堑壕、掩体等工事遗迹。高虎脑村附近的曾家排,曾设红三军团指挥部,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等在此指挥战斗。

万年亭是高虎脑南大岭夹山坳公路旁的一座古凉亭。1934年8月5日至7日,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在高虎脑顽强抗击国民党军6个师十数次的轮番进攻。战斗中,彭德怀的前线指挥部就设在这座古亭。当年的万年亭已在战斗中遭炮火毁坏,至今残存一石碑,碑上 书-“红三军团战斗司令部旧址万年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