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地球哪款粉底液最好用(精品20篇)

世界地球日是为了保护地球而设立的节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红地球哪款粉底液最好用,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5496

文章

1000

篇1:谁弄歪了地球--恐龙灭绝之迷新解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科学家最近提出一种新理论,为恐龙灭绝描绘出如下图景: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或彗星剧烈撞击地球,致使埋藏在海底的甲烷大量被释放,甲烷燃烧产生狂暴大火,最终将恐龙活活“烤”死。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目前有多种假说,其中流传较广的是“外星撞击论”。该理论认为,6500万年前一块外来天体撞击到如今的墨西哥湾地区,导致了恐龙在地球上的绝迹。但外星撞击地球后,究竟引发了什么后果直接导致恐龙灭绝?美国科学家就此给出了新解释。

据最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华盛顿海军研究所一个科研小组的负责人赫德尔在接受该刊采访时说,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海平面500米以下的沉积层中所含的腐败植物产生出大量甲烷。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时,产生的巨大冲击波传遍全球,导致蕴藏在沉积层中的甲烷进入大气。富含甲烷的大气有可能在闪电的触发下被点燃,引起漫天大火,导致恐龙灭绝。研究人员称,在美国佛罗里达海岸外,曾在海底发现裂解的白垩纪晚期沉积层。他们认为,这种裂解很可能是甲烷释放的结果,因而可为新理论提供佐证。

其他一些科学家对赫德尔等的新理论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这一假说不能解释为什么恐龙在大火中灭绝,而一些早期哺乳动物却得以继续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红地球草本散粉优点 红地球亮彩明星草本散粉主要成分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的粉底液好用大家都是知道的,他家不止是粉底液好用,他家的草本散粉也很好用的,那么红地球亮彩明星草本散粉主要成分有哪些呢,来看看吧。

红地球草本散粉优点

全新草本养肤散粉,萃取六大珍贵草本精华,并结合保湿效果出众的氨基酸成分,定妆同时亦能养护沁润肌肤。利用日本先进的极细球状颗粒技术,打造轻柔的丝绒粉质,起到隐匿毛孔,遮盖瑕疵的效果,轻松打造滤镜级的柔焦妆效。

红地球亮彩明星草本散粉主要成分

养肤散粉,亦妆亦养,承袭了REDEARTH红地球养肤家族的核心理念,萃取人参根、赤芝茎、母菊花、东当归根、药鼠尾草及荔枝籽六大草本精华,上妆同时,亦能温和滋养肌肤,以自然之力,定格你的美丽。

红地球亮彩明星草本散粉有几个色号

共有三款色号,可以满足不同肤色的定妆需求,轻松定妆,一抹焕变,肌肤时刻隐匿毛孔细纹,呈现柔肤光采。色号选择:-P00珍珠白Pearl,打造匀亮白皙妆感-P40象牙白Ivory,打造活力气色妆感-P42自然白Natural,打造立体修颜妆感。

红地球亮彩明星草本散粉好用吗

与肌肤结构形似的特殊六角形板状结构,紧贴肌肤同时有效防止卡粉浮粉;蕴含的丰富氨基酸成分,给肌肤更温和长效的保湿,呵护底妆,远离暗黄。隐匿瑕疵,长效持妆优选高纯度透亮抗油脂分子,清爽透气同时有效吸附多余油脂,带妆肌肤从此亦可畅快呼吸。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有哪些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不可更新资源即不可再生资源,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不可更新资源的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的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如矿石资源,土壤资源,煤,石油等,也叫“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由于人类不断地、越来越大量地开采,储量逐渐减少,有的快要枯竭。矿产形成的速度根本无法同人类开发的速度相比,因而矿产资源被认为是不能再生的。矿产资源的储量一般按当前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能够开发利用的量进行统计的。随着开采、冶炼和提取技术的提高,一些低品位矿产和矿石中伴生矿物也将被利用起来。

解决矿产资源问题的另一途径是开发海洋。海洋占地球总面积70.8%左右,资源极其丰富。全球海洋中约有40亿吨铀,还含许多种可供利用的元素,如在深海沉积物中,有大量的“锰结核”,既含锰,还含铜、钴、镍等。仅太平洋中,就有锰结核4000亿吨。海洋中镍的储量为陆地的150倍。近海区还有金、铬铁矿、锡石、金红石、独居石等砂矿。大陆架(水深200米以内的浅海部分)和大陆斜坡(水深200~1000米)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海底石油储量估计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45%。

今天小编对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有哪些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为什么要发展可再生资源以及其他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太阳离地球有多远?

全文共 1290 字

+ 加入清单

前面所提到的有关行星间的距离与小行星的发现是息息相关的,实际上,在希巴克斯计算出的月球与地球间的距离后整整 1800 个年头里,人们根本没有测出其他星体与地球间的距离。

正如本书前面所述,古希腊天文学家阿瑞斯塔修斯总结了一种用“视差”计算太阳与地球间距离的方法。在公元前 270 年,他得出的结论是太阳距地球 800 万公里,而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 7 倍。

这一计算实在是过低估计了太阳的直径及其与地球的距离。但它却给了阿瑞斯塔修斯一个重要的启发,并最终促使他发现了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这一真理,但在当时,根本没有人对其观点表现出一丝一毫的重视。

尽管如此,真理却终归是真理。当历史进入到了 17 世纪时,随着天文望远镜的发明,使人们对天体姿态及位置的精确测定成为可能。利用天文望远镜,可以观测到天体位置微小的变化,或极细微的视差,而这些用肉眼是根本不可能观察得到的。但是,利用视差来计算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却没有什么必要,同时,这毕竟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因为,利用视差计算首先要对太阳上的某一点进行定位,而这对于一个“大火球”来说简直是异想天开。更主要的是,视差计算应选择一参照物,而在太阳刚刚升起时,天空中基本上没有能看得到的星体担当这一“重任”。

不过,视差法却可以用来计算各行星之间的距离,我们应当感谢开普勒先生,正是他发明了太阳系的模型,利用它可以通过对任一行星在其公转轨道上的任一位置进行测定,从而计算出该行星与太阳、地球或其他行星间的距离。正是由于这种模型优越的性能及其毋庸置疑的正确性,因此直到今天仍被广泛应用,其中重要的一种应用就是用它计算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

1672 年,意裔法国天文学家詹·都曼纽·卡西尼在巴黎对火星进行了观测,同时,另一名法国天文学家琴·理查在遥远的法属圭亚那也进行了同样的工作。两次观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由于观测地点不同,观测到的火星与其附近星体间的距离存在有微小的差异。在巴黎与法属圭亚那间的直线距离以及两次观测所得视差已知的条件下,可计算出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当然,用这一方法还可测出太阳系中其他星体与地球的距离。当时卡西尼测出的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大约存在 7%的误差。这一精度的确太低了,但是这毕竟是有关这方面的首次尝试,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一精度也在不断提高。现在,我们知道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大约为 1.5 亿公里,这一距离约为地球与月球之间距离的 400 倍。

由于我们看到的太阳非常之大,因此在人们的意识中好像觉得它并不太遥远。经计算可知,其直径为 140 万公里,约为地球直径的 109 倍。这一切都赋予人们一种想象力,也就是地球正在围绕太阳旋转。

另外,卡西尼的观测结果表明,土星(这是在那个年代人们已知的最远的行星)距太阳约 14.27 亿公里,约为太阳与地球距离的 9.5 倍,而土星公转轨道的直径约为 28 亿公里。由此,天文学家们于 1672 年首次估算出了太阳系的范围,这一范围远远超乎阿里斯塔克和喜帕恰斯等人的想象。当然,与 300 年后的今天相比,卡西尼所知的“太阳系”只是真正太阳系的一小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地球无氧时代是什么时候?地球无氧情况下出现的生物是怎么生存的?

全文共 211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生命,这也许是宇宙当中的一个奇迹。如今940亿光年的宇宙当中,科学家仍然是没有发现地外任何星球上存在着生命的迹象。根据目前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一颗星球想要孕育生命,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具有能够屏蔽宇宙辐射的大气层、能够支持新陈代谢的水和氧气、以及长时间保持这些条件的稳定环境。即便如此,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也不等于生命的出现,只有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一些复杂的分子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形成生命。

另一方面,一旦生命形成,它们似乎又能够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和调整能力。随着气候的变化,它们也会发展出不同的形式以延续自己的种族,这令人非常惊讶。

虽然地球已经提供了相对十分宜居和稳定的环境,但它还是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气候剧变,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差不多40亿年的历史上,生物从来没有因为这些剧变而彻底灭亡,它们始终能够在一次次的打击中复兴,这也是它们适应能力的一个铁证。

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到现在的差不多5.4亿年的时间里,地球经历过至少5次恐怖的环境剧变,带来了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这些事件足够恐怖,但是和早期的地球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在最早期的地球,甚至连我们呼吸所必需的氧气都没有。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的最远古祖先正是在这个时期中一路走来,才繁衍出了今天这样繁华的地球生态圈。

对于这个现象,科学家们一直非常好奇:如今我们在寻找地外生命的时候,都会把氧气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那么早期地球的生物们又是如何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很长的时间,直到最近,他们似乎终于找到了答案。在太平洋的东海岸,有一处世界闻名的沙漠,那就是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这里不仅有惊人的美景,还有着许多科研的机会。科学家不仅在这里建立了大量的天文望远镜,探寻宇宙最深处的秘密,也在这里找到了解答地球生命之谜的钥匙。

在这片沙漠中,有一个名叫Laguna LaBrava的地方,这里有一个永远都没有氧气的低盐湖泊,我们所说的“钥匙”,就隐藏在这个湖泊里。尽管完全没有氧气,但这里依然有生命存在。这是一种微生物,呈紫色,它不仅不需要氧气就能生存,甚至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多年以来,有一群科学家一直在这里对它进行研究,试图解开困扰人类多年的秘密。

来自康涅狄格大学的地球科学家PieterVisscher说:“我从事微生物垫的研究已经有差不多35年的时间了,这个系统是我目前所知地球上唯一能完全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正常运行的微生物垫。”

微生物垫这个结构,在地球上已经存在至少35亿年的时间了。它们是细菌和很多古生菌的一种膜结构,用于将细胞内的物质和外界环境隔离开来,对于这些微生物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在它存在的前10亿年时间里,地球上都没有足够的氧气供它们运行。那么,当初那些远古微生物到底是怎样来这样极端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呢?

长期以来,科学家都认为:在没有氧气的时代,早期生物可能会把铁或者是氢、硫当作替代品来完成必需的生理过程。但是,近些年来,在加利福尼亚的瑟尔斯湖和莫诺湖这两种含盐度超高的湖泊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非常极端的生物,它们竟然可以靠砷来进行新陈代谢。

这个发现非常惊人,因为砷对于现在很多生物来说都是剧毒的。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含砷化合物就是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砒霜。因此,在刚刚取得这个发现的时候,科学家们表示出了极大的震惊。

但随后,又有其他的发现也成为了这次研究成果的证据。

在西澳大利亚的TumbianaFormation,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叠层石。所谓的叠层石,指的是来自于25-28亿年前的化石,来自于当时海洋中的一些矿物甚至是微生物的沉淀。通过对这些叠层石的研究,科研人员发现了当时可能存在的一种非常神奇的过程:远古微生物捕获光和砷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不适用于铁或者硫的。

更加令人兴奋的是,就在去年,科学家在太平洋发现了一种新的生命形式。即使是在今天的地球环境下,它们依然保持着通过砷来完成体内能量转化的机制。

而这一次在Laguna LaBrava发现的紫色微生物,同样是通过砷来进行能量转化。它们可以将亚砷酸盐进行氧化,合成砷酸盐。而且,对这种生物基因组的研究表明,它们似乎不仅可以在体内进行砷的转化,也可以转换硫的形式。兼具这两种转化形式的生物,对于早期地球的环境来说,将会具备相当强的生命力。

目前来说,虽然相关研究已经足够乐观,但科学家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证实,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证明砷的形式转换是来自于生物体内的机制。

如果这些猜想最终都被证实,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次发现的生物的确是在“呼吸”砷,它也将成为人类所发现的第一个完全在无氧条件下能够持续生存下去的生物,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寒武纪之前地球的模样。

这是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答案,因为这将会扩大我们已知的生命形式,并且意味着虽然很多地球以外的天体并没有那么多氧气,却仍然有孕育生命的可能。我们或许会首先在火星上验证这个猜想,因为火星上确实几乎没有氧气。虽然火星表面的铁数不胜数,那里如果有生命的话更有可能是通过铁来进行能量转化,但砷也是另外的一个选择和可能。

就像谚语中所说的那样:“彼之蜜糖,吾之毒药”,那些看似恶劣的星球,没准正是其他生命形式生存的天堂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地球上的黄金从哪儿来

全文共 926 字

+ 加入清单

黄金(英文GOLD),俗称金子,化学元素符号为Au,黄金的代码XAUUSD是一种带有黄色光泽的金属。那么,地球上的黄金从哪儿来?

在星球形成之际的剧烈波动期,地球是一团融熔状态的矿物。许多星球大小的天体撞击这团融熔矿物。这些天文级的撞击可能撞出了月球,并且造成数十亿吨的液化黄金沉入地核。这些液化黄金,数量足以做一层4米的地壳。之所以绝大部分的黄金集中于地球深处是因为它们的比重较大,在早期地球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时,重物质下降,轻物质上升的分异变化形成了这样的结果。

那些黄金从此留在地心,那是人类贪婪的手永远伸不到的地方。按照地球形成理论,地球上的贵金属早已沉入地核,人类不可能开采出大量的黄金。

黄金来自外太空的证据

为了对其进行验证,以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马蒂亚斯·维尔博尔为首的3位科学家分析了格陵兰岛的古老石头。格陵兰岛上保存着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它们形成于地球诞生之初,是在地核形成后、可能有过的陨星雨发生前形成的。科学家将这些采集到的岩石与地球上其他地方能代表现代地幔结构的岩石进行比较。如果前者中较后者样本中存在明显较少的贵重金属元素,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陨石撞击是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人员对岩石中的钨同位素构成进行了检测,这种极为稀有的元素,与黄金和其他重金属一样,在地核形成过程中沉积到地球的中心。检测结果发现,1克格陵兰岩石中仅含有千万分之一克的钨,其中钨-182含量与现代岩石相比低了百万分之十五,数字虽小却暗藏了巨大变化。钨同位素的构成能清晰显示地球原有物质和外来陨石添加的物质。根据计算,通过陨石雨降落到地球上的黄金数量和地球上多出来的可开采部分惊人的一致。

科学家认为:要不是大约40亿年前陨星撞击地球,人类也许就永远见不到导致文明兴衰变迁的黄金。

人类开采的黄金来自陨石撞击

科学家们近日宣称,地球上所有的黄金来自大约40多亿年前一场巨大“陨星雨”的恩赐。

之所以绝大部分的黄金集中于地球深处是因为它们的比重较大,这就导致地球近表层几乎没有黄金存在,直到又过了大约两亿年,一场狂暴的“陨星雨”降临地球。当时有超过2000亿亿吨的陨星物质从天而降,猛烈轰击新生的地球,这些倾泻而下的物质中就有黄金。地质学家们发现这场巨型陨星雨为地球表层补充了由于早期重力分异作用导致匮乏的贵金属元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对地球两种运动形式的描述 地球两种运动形式是什么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分别是自转和公转。“自转”的意思是物体沿着它本身的自转轴自行旋转运动,这一轴穿越物体本身,是自转的中心。“公转”是指物体一依照物体二为中心,沿一定轨道作循环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旋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自转和公转的定义不同。与此同时,它们的周期、特点也各不相同。 自转是以大约24小时(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周期,公转大约是以1年(365天6小时9分9秒)为一个周期。自转的特点是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而地球公转的特点是形成四季——春夏秋冬。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地球上四大“死亡谷”是哪些?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上有四个“死亡山谷”,分布在俄罗斯、美国、意大利和印度尼西亚。他们的神秘和恐怖是不同的。科学家们尚未解开“死亡谷”之谜。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弯曲山脉中的“死亡谷”长约2公里,宽约100-300米。那里的地形坑坑洼洼,许多地方天然硫磺暴露在地面上,到处都可以找到熊和狼獾等野生动物的骨头,这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在连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内华达州的山脉中,还有一个巨大的“死亡谷”,长225公里,宽6-26公里。根据记录,1949年,美国有一个勘探队在寻找黄金,但由于迷路,几乎被彻底毁掉了。几个人在侥幸逃脱后不久也死了。从那以后,许多探险队都去揭开这个谜,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遭遇了不幸,没能找到死亡的原因。然而,科学家从许多死亡中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个地狱般的“死亡之谷”原来是动物和鸟类的“天堂”。

那不勒斯和维勒尼奥湖附近还有一个“死亡谷”。

这个“死亡谷”与俄罗斯和美国的两个“死亡谷”完全相反。它只会危及动物和鸟类,但不会威胁人类的生命。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有一个更奇怪的“死亡谷”。山谷里有六个大洞穴,每个都对人和动物构成巨大威胁。每当人和动物经过这个洞时,它们都会被一种神奇的吸力吸进洞里,无法逃脱。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科学家预测“暗物质飓风”将与地球发生碰撞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尽管“暗物质”理论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科学家们对它的了解仍然有限。然而,最近天文学家们说,一场穿越银河系的“暗物质飓风”有望给我们带来一次难得的研究机会。虽然“飓风”这个词已经挂了,但没有必要贪婪,因为当它袭击地球时会造成任何损害。据报道,在整个银河系中有许多“恒星流”,那里曾经聚集着恒星、矮星系或星团。

在宇宙的古代,它们与银河系相撞并被撕裂,留下一圈围绕银河系中心运行的恒星。

去年,在研究来自欧洲航天局(欧空局)盖亚卫星的数据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条名为S1的恒星流,它直接穿过我们太阳系的路径。

当我们的太阳系穿过银河系外缘时,它以每秒230公里(每秒143英里)的速度与暗物质迎面相撞。

11月7日,萨拉戈萨大学研究员领导的一项研究表明,恒星流中的暗物质可以以每秒500公里(每秒310英里)的速度运行。

结果,我们发现暗物质的机会比以前大得多。

尽管我们不确定暗物质的组成,但我们担心许多包含弱相互作用的大质量粒子(WIMP),如引力相互作用型大质量粒子(GIMP)和轴(物理学家假设的基本粒子),是候选粒子。

由于S1星直接穿过太阳系,暗物质很可能会直接击中世界各地的各种探测器。

然而,研究人员也承认,目前这一代的WIMP探测器可能在S1恒星流中看不到暗物质。然而,这些假设的基本粒子仍有望带来研究上的突破。

根据暗物质理论,宇宙包含大约85%的暗物质。

探测构成暗物质的基本粒子有望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宇宙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地球的自转速度真的放慢了吗?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阅读指南:人们已经研究了月食周期,并从月球绕地球的旋转速度逐渐加快的事实中了解到,地球的旋转速度确实在减慢。月球快速旋转的原因在于地球的缓慢旋转。

人们已经研究了月食周期,并从月球绕地球旋转的逐渐加速中了解到,地球的旋转确实在减慢。月球快速旋转的原因在于地球的缓慢旋转。

地球自转缓慢有许多原因。其中最明显的是潮流。潮汐主要是由于月亮的吸引,这导致海水有规律地波动。海水的最高高度应该在月亮和地球中心的连线上。然而,海水膨胀需要一些时间,所以它偏离了这条线。也就是说,当月球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时,海水上升,从而迫使地球自转变慢。

由于潮汐导致地球自转变慢,每100年,一天的时间延长1/ld00秒。

此外,一般认为地球内部是一种类似液体的状态。因此,旋转的平衡被破坏,旋转的速度改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地球史上最大的生物辐射,原来是它主导的!

全文共 3461 字

+ 加入清单

奥陶纪是古生代的第二个时代,在4.84.43亿年前,紧随寒武纪之后。奥陶纪是地球历史上大陆地区遭受大规模海侵的时代。那是一个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相对激烈的时代。这也是气候差异和冰川发展发生的时代。

在奥陶纪,无脊椎动物如甲鱼等出现在脊椎动物中,但海洋中真正的主角是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在那个时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是海洋生物中最重要的群体。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又发生了生物辐射事件,即所谓的“奥陶纪生物辐射”。

从演化水平和分类水平来看,虽然这次大规模的辐射不如“寒武纪大爆发”,但其辐射规模却远远大于后者,后者是寒武纪的3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主要体现在生物门一级的大辐射,而奥陶纪的大辐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有序、科、属一级的生物。

奥陶纪动物群主要由钙质甲壳类腕足动物、三叶虫、半棘皮动物、棘皮动物、苔藓动物、棘皮动物等组成。此外,奥陶纪增加了大量的底栖生物游荡、生态分层和群落复杂性,食物链变得更加复杂和完善。

图1显生宙海洋演化动物群和奥陶纪生物辐射(照片来源:根据詹2017年版杰克·西普科斯基,1978,1981等。)

奥陶纪,各种无脊椎动物“星”竞相发展

奥陶纪海洋无脊椎动物在浅海空前繁盛,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以鹦鹉螺为代表的头足类逐渐取代了稀有的虾类,成为海洋中的新霸主和食物链的顶端。

鹦鹉螺是海洋生物诞生以来最大的“身体”动物,最长可达4米。这是奥陶纪真正的海怪。它的头两边都有眼睛,中间有一张嘴,嘴巴里有颚和有齿的舌头,类似鹦鹉的嘴,所以它被称为鹦鹉螺。嘴巴周围有许多长手腕,手腕上有吸盘。他们可以打猎和爬行。鹦鹉螺始于寒武纪晚期,在奥陶纪达到顶峰。

图2奥陶纪巨型鹦鹉螺(照片来源: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铅笔石动物看起来精致可爱。它的形状很奇怪,有些是树状的,有些像张开翅膀飞翔的大雁,有些像张开的弓,但最奇怪的是网兜状的细网笔石,它的表面布满各种网眼,中间形成一个空腔。

笔石非常类似于今天海洋中的杆壁虫,可能属于半角闪石。铅笔石有两种生活方式。原始的石笔动物就像一棵树,固定在海底,然后向上生长。更高级的笔石动物主要以漂浮方式生活,依靠笔石蠕虫的触角摆动和过滤海水中悬浮的有机物。奥陶纪和志留纪是笔石最繁荣的时期。有时在一个标本中可以看到数百种单独的笔石动物,这表明当时海洋中笔石动物是多么丰富。

图3笔石化石(照片来源:张远提供)

三叶虫在寒武纪已经非常繁荣,新的类型在奥陶纪进化。海洋痞子中的三叶虫有扁平的身体和坚硬的头,很容易挖掘。由于大量食肉鹦鹉螺的出现,一些三叶虫的胸部和尾部有许多针用于防御。其他三叶虫也进化出非常聪明的脊椎动物结构来抵抗新出现的天敌鱼类的捕食。

奥陶纪牙形刺极其多样,达到了历史发展的顶峰。那时,大海是牙形刺的天堂,大量牙形刺生活在那里。

奥陶纪腕足动物也极其丰富,总属数是寒武纪的6倍。华南资料表明,早奥陶世晚期,腕足动物辐射始于浅海细碎屑沉积区,晚奥陶世早期,腕足动物辐射占据了更深的海水环境。

图4腕足动物化石(照片来源:詹)

在此期间,海洋生态系统变得更加多样化。

奥陶纪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与生境的多样性密切相关。在台地环境中,有深穴居的双壳类、浅穴居的多毛类、一些腕足类和三叶虫类、低级无柄底栖腕足类、双壳类等。高级固着底栖棘皮动物、苔藓动物、珊瑚、树状笔石、水平软舌蜗牛、底栖游荡三叶虫、双壳类、腹足类和介形类等。,形成从海底到海面不同高度的生态分层。

此外,在陆架水域、海洋水域和斜坡环境中还有游动的头足类动物,以及漂浮的笔石、可疑来源、几丁质和放射虫。因此,在奥陶纪,从海底到海洋表层水,从海岸到深水斜坡带,生态空间被有效地占据,每个生态空间都有相当丰富的不同种类的生物。

图5奥陶纪海洋生态关系食物网(照片来源:·董等,2009)

在奥陶纪的各种生态类型中,底栖生物是主要类型。例如大量爆发的腕足动物、棘皮动物、苔藓植物、珊瑚和海绵,它们在海床上方的不同水层中移动和进食。与此同时,内生菌的数量也开始增加,一些动物(如鳃亚纲动物)可以挖洞或在海床下12厘米以上的深度钻孔。

奥陶纪,游泳生物和浮游生物开始兴起,如大型游泳生物——头足类和浮游笔石,它们进化迅速,在不同深度的海水生态空间中占据重要地位。

食物链关系“洗牌”

随着奥陶纪的到来,生物界已经建立的食物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不再是统治寒武纪时代的稀有虾。随着稀有虾的减少,它们已经被体型更大、游泳速度更快、更适应环境的食肉头足类动物取代,如直角石足类动物。它们的后代是现代海洋中的章鱼、鱿鱼和鹦鹉螺,这是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它们还以其卓越的游泳和捕食能力在海洋霸主中占据一席之地。

就摄食模式而言,奥陶纪海洋生物的最大特点是出现了大量不同的滤食性生物。

它们以悬浮物质或小型浮游生物为食,如海底浅层的一些枝角类、珊瑚类和磷壳腕足类过滤器,海底表面的大多数枝角类、单板类和腹足类过滤器,海底下层的钙质甲壳类腕足类过滤器,带有纤毛环,珊瑚和苔藓虫以不同高度的触须为食, 海百合和海百合能以触须(2100厘米)在海底上层为食,这是由于在有纤毛触须的开阔水域和海洋水域中存在着长茎、笔石等过滤物,从而形成海底。大量滤食生物的爆发和食物摄入生态分层的扩大是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重要特征。

奥陶纪增加了一些食肉动物,如头足类动物、帽足类动物、无颚鱼类和在海底移动的海星等。他们中的一些人直接利用各种食肉器官来积极捕猎。

此外,植食性生物也显著增加。除了寒武纪出现的表层和介形类外,在奥陶纪还加入了海胆、一些腹足类、介形类和软壳节肢动物(如核桃虾),以底栖微生物群落为食。与此同时,以海底沉积物淤泥为食的生物继续繁殖,如三叶虫、一些腹足类和介形类。

总的来说,许多底栖和远洋食肉动物的出现以及食草动物群体的增加改善了奥陶纪海洋生物的食物结构。

因此,奥陶纪海洋生物可能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和复杂的食物网或食物链。

根据对笔石孔口装饰的功能分析,专家得出结论,笔石可能是许多其他化石物种的食物,其中最有可能的捕食者包括头足类和节肢动物。近年来在浙江和瑞典发现的残体笔石标本,以及在美国奥陶纪地层和瑞典志留纪地层中发现的带有水疱寄生痕迹的笔石标本,为笔石与其他生物的共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捕食是三叶虫食性的一种原始方式,主要局限于早寒武世类型。奥陶纪的种类主要包括颗粒摄食和滤食性,因此尽管奥陶纪三叶虫可以在海底自由移动,但它们可能不是食肉动物,而是更有可能捕食的动物。

大多数奥陶纪腕足动物是底栖无柄动物,以过滤食物为食。它们也更有可能成为猎物。美国晚奥陶世地层中的腕足动物化石保存了头足动物留下的疤痕。在浙江西部和江西东部的晚奥陶世腕足动物中,也有寄生在活着的腕足动物壳上的角状环石的例子。

此外,在美国石炭纪地层记录中也发现了头足类动物捕食腕足类动物的证据,早在奥陶纪就可能建立了捕食和被捕食之间的关系。在瑞典,奥陶纪的腹足动物也有被捕食留下疤痕的证据。

地形、地质和洋流的变化是奥陶纪生物大发展的原因。

继寒武纪大爆发之后,奥陶纪是另一个生物大发展的时代,特别是无脊椎动物的竞争性发展。那么,生物学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科学家最近的研究表明,早奥陶世,随着气温上升和海平面上升,扬子地台逐渐被淹没。氧气含量高的紫红色泥质灰岩沉积覆盖整个平台。在氧化的同时,原来的平台地形被“改造”成一个相对平缓的斜坡,增加了不同的生态位,为相关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

此外,由于区域地质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一些来自陆地的岩石碎块进入海洋,增加了海底的营养物质,从而为不同物种的生物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营养来源,导致了奥陶纪第一次生物大发展。

后来,随着华南板块在晚奥陶世向北漂移,沿着冈瓦纳大陆海岸出现了从南极到赤道的寒流,也被称为“冷舌”。受此影响,冷水流给华南板块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了海洋生物的分化和繁荣,从而形成了凉水动物群,被记录为一套凉水碳酸盐岩。因此,赤道“冷舌”是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背景机制之一。

总之,奥陶纪是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时代,为古生代生物的伟大发展打开了帷幕。

谁控制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生物辐射?》

参考:

1.詹,金吉硕,。2013.奥陶纪生物辐射研究:回顾与展望。科学通报,58 (33),3357–3371。

2.荣家峪,黄冰。2014.生物灭绝研究三十年。中国科学地球科学,44,28。

3.董,詹,范娟新,,刘晓。2009.奥陶纪生物辐射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中国科学系列D:地球科学,39,129-14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地球不转了会怎么样?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那时是白天,我们首先会注意到的是太阳不再在天空移动。我们想等待夜晚的到来,但我们不能再等了。未来永远是白天!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顶端,围绕着一个我们称之为轴的轴旋转,这个轴从北极到南极。它每24小时旋转一次,让白天和黑夜循环往复。因为我们所在的地球表面在不停地旋转,我们感觉太阳在白天一步一步地穿过天空,晚上星星和月亮在天空移动。

多么悲伤的一天

如果我们生活在无尽的一天,那么太阳会一直照耀着我们。我们可能会被晒伤,这是无法忍受的,我们也会睡在一个明亮的地方。另一方面,生活在地球另一边的人们不得不长时间呆在寒冷和黑暗中。他们会变得非常苍白,并因此生病。

没有季节了?

没错。地球不仅像陀螺一样旋转,而且还沿着一条我们称之为轨道的长曲线旋转。绕道要花一年时间。因为地球自转的轴是倾斜的,地球表面的某些部分在运行的某些时期会更靠近太阳。这些靠近太阳的区域将会变得更暖和,这意味着夏天到了。如果地球不再绕着太阳转,而是静止不动,那么一些地区就是无尽的夏天,而另一些地区永远是冬天!

钟表和日历还需要吗?

时钟仍在滴答作响,所以我们可以说“现在几点了”,但这样的时间没有真正的意义。此外,我们再也不能说“今天8点钟天黑了”,日历也没那么有用了。因为四季缺乏变化,每个月都是一样的,所以再也不会有春节了!

动物会有什么反应?

他们会很困惑的!动物体内的“生物钟”是由光线的变化精确调节的。因为白天和晚上没有区别,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睡。如果没有季节差异,它们将不知道是否开始冬眠,也不知道是否要开始秋季或春季迁徙。

最佳居住地

一旦地球停止移动,在光明和黑暗的两边将会有一个非常狭窄的区域,黎明和黄昏永远在一边。这两个区域既不太亮也不太热,既不太暗也不太冷,所以它们成为了最好的居住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位于地球上什么位置 中国在地球上什么地方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位于地球上东半球的北半部。中国的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南端在立地暗沙,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中国山区广阔,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主要河流有黄河、珠江、黑龙江、淮河等,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

中国的地形比较复杂,地形是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西南部是世界屋脊,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地势最高是第一阶梯。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为界,向东北下降一系列的高原和盆地被称为第二阶梯。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多为平原,是第三阶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地球磁场如何产生的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磁场是指地球周围空间分布的磁场。地球磁场是偶极型的,近似于把一个磁铁棒放到地球中心,地磁北(N)极处于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S)极处于地理北极附近。地球磁场如何产生的呢?下面带您了解一下。

传统的观点认为,地磁场是由地球内部的铁质物质形成的。有的科学家甚至十分肯定地说,地球有一个铁质的地核,有许多科普文章也是如此解释的,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居里夫妇的实验证明,铁磁质在770℃(居里温度)的高温中磁性会完全消失。在地层深处的高温状态下,铁会达到并超过自身的熔点呈现液态,决不会形成地球磁场。

地球产生磁场实际上与电现象有本质联系的,法国科学家安培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按照物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高温,高压中的物质,其原子的核外电子会被加速而向外逃逸,所以,地核在6000K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中会有大量的电子逃逸出来,地幔间会形成负电层。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可以总结出:电动生磁,磁动生电。所以,要形成地球南北极式的磁场,必然需要形成旋转的电场,而地球自转必然会造成地幔负电层旋转,即旋转的负电场。因此地球的磁场由此而生。

今天小编就地球磁场如何产生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世界地球日的手抄报图片和资料

全文共 1676 字

+ 加入清单

为纪念第52个“世界地球日”,宣传地球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很多学校举办了手抄报比赛。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世界地球日的手抄报图片资料_世界地球日手抄报内容,供大家参考。

世界地球日手抄报资料二、环保行动(衣食住行)

⑴认识衣料来源:1.选购天然棉、麻等自然材质(有机性的),才可回收再生。2.依洗标来购衣及保养衣服,以延长衣服的寿命。

⑵需求量的决定,依:洗衣的次数、家中的容量、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等四要素来决定购衣频率,尽量控制好,不要超量(重质不重量)。

⑶旧衣新穿要诀:

①自我的认知:体态、肤色、生活型态的考量。

②找出流行的重点:如长短、色调等,一般以简单、好的剪裁(立体裁剪)最能表现出人与素材的互动关系。

③配件因体积小、变化多、效果佳、收藏较易,如围巾、别针、皮带,少量的衣服即可靠配件来凸显穿衣艺术的效果。

(1)每年4月22日地球日吃素一天。(畜牧业消耗大量的谷、豆类,也消耗大量珍贵的水;为了放牧牛只及饲养猪,牺牲原始森林,造成温室效应)。

(2)少吃(在家烹煮、外食分量恰到好处,吃不完打包回家)。

(3)禁食一日(体验体内环保滋味)。

(4)拒用保丽龙,并要求自助餐店或coffee shop使用纸杯(保丽龙是一种致癌物质,它同时破坏保护地球的臭氧。喝咖啡的保丽龙杯子、自助餐盘子,几百年后还是垃圾,继续污染环境)。

(5)拒绝购买高山茶、高冷蔬菜(高山茶、高冷蔬菜让台湾的森林消失、破坏山地水土保持,无法发挥储存水分的功能,又大量使用农药与肥料,污染水源与水库的生态)。

⑴多用二手家具(无论买房子、租房子,多利用二手家具,既可回收再利用、节省资源,若能在办公室、社区、网络举办定期二手旧货交换的跳蚤市场,既环保,又可互助,增进人际间的情谊)。

⑵多用植栽绿化来做居家布置(居家勿做过度的装潢布置,应以简单、天然为原则。居家布置不必都要人造的材料,不妨多用生态性的自然材料。多种花草盆栽,尽量用本土性的树种,家中有庭院的多留天然性的泥土,少用水泥、或硬质性的铺面)。

⑶请用器皿盛水,洗果菜、碗盘、刷牙、洗脸,以节约珍贵的水源(中国是全球排名第十八位缺水国,南台湾已陷入严重干旱,但我们的使用水的需求量却已经到达民国100年的标准。法国节约用水的宣导政策是“一星期洗一次澡”;如果我们的用水量持续恶化,我们也将面临相同的处境。

⑷房间之电源、冷气集中使用(尽量少一间房间开一部冷气,人少时尽量集中办公,减少冷气、电灯用量)。

⑴、走楼梯,不搭电梯(住在大楼者,无论在办公室、或家里,若您不赶 时间,不妨试着安步当车,试着不搭电梯,改走楼梯,既节省能源,又可运动健身)。

⑵、出门多走路、骑自行车、利用大众运输系统、少开车和骑机车。

世界地球日的手抄报图片

世界地球日手抄报图一

世界地球日手抄报图二

世界地球日手抄报图三

世界地球日手抄报图四

世界地球日手抄报图五

世界地球日手抄报图六

世界地球日手抄报图七

世界地球日手抄报图八

世界地球日手抄报资料一、谁开始了地球日?

当选为美国参议院在1962年,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从民主党威斯康星州,下定决心要说服联邦政府认为地球有危险。1969年,被视为现代环境运动的领导人之一的纳尔逊(Nelson)在美国各地大学校园内举行的活动的启发下,提出了“世界地球日”的构想。纳尔逊认为,他设想进行大规模的基层环境示威活动,“以动摇政治基础,并将这一问题纳入国家议程。”

尼尔森于1969年秋天在西雅图的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地球日”的概念,并邀请整个国家参与其中。他后来回忆说:

“电讯服务在每个海岸都有故事。反应是电动的。它像轰炸机一样起飞。全国各地都有电报,信件和电话咨询。美国人终于在一个论坛上表达了对土地,河流,湖泊和空气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关注,他们为此感到异常欣喜。

丹尼斯·海斯(Denis Hayes)是一位年轻的激进主义者,曾在斯坦福大学担任过学生会主席,被选为“地球日”的国家协调员,他与一群学生志愿者和尼尔森参议院办公室的几名工作人员一起组织了该项目。尼尔森说:“地球日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基层的自发反应。我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资源来组织2000万示威者以及成千上万的学校和当地社区参加。那是地球日的非凡之处。它自己组织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地球的年龄是怎样测定的?

全文共 1033 字

+ 加入清单

1896 年,一位名叫安东尼·汉瑞·白克勒尔的法国物理学家在研究某个课题时偶然发现金属铀可产生一种当时尚无人知的射线。1898 年,波裔法籍化学家玛丽·居里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射线是由某种放射物质发出的。铀和钍(一种与铀有着相似特性的金属元素)都可产生这种射线。英国化学家弗瑞德瑞奇·苏第在 1914 年认为:作为放射的结果,铀和钍原子可衰变为某种较为简单的原子,该原子又进一步衰变,而变成其他物质微粒,直至新的原子核产生后,不再继续衰变,于是形成了所谓衰变产物,从而完成了衰变的全过程。

苏第的合作伙伴、新西兰人俄涅斯特·如瑟佛德指出,所有放射性元素都具有所谓“半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一定数量的放射物在放射过程中,其化学键经一定时间后产生断裂,其中一半形成其他物质,而另一半保存下来。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一定量的铀或钍的研究计算出它们衰变的时间。

铀和钍的衰变过程和它们的形成是一样缓慢的。铀衰减到原来的一半要历时 45 亿年,而钍则需历经漫长的 140 亿年。如此缓慢的过程可以证实地球年龄即使像哈雷所说的那样有 10 亿年,铀和钍也一定可以存在于现在的地壳中。另外根据这一论据也可推断出地球年龄的上限为 1 万亿年,因为只有经历了这样漫长的时间后,地球上的铀和钍才能完全衰变尽。

1907 年,美国物理学家博特瑞姆·波登·鲍特伍德在物质衰变理论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就指出,如果某块岩石中含有铀,那么铀将会以一个恒定速率衰变成铅。这样,就可以利用测定岩石中铅的含量计算出这块岩石以其不变的形态存在的时间。

这一理论的实现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岩石中可能一开始就存在一定量的铅,而铅可用四种同位素的状态存在,其中一种同位素并非是衰变的产物,我们可以通过对这种同位素在岩石中的含量来测定并计算出所有四种同位素在岩石中的总含量。

10  亿年前的岩石在地球上几乎比比皆是,因此,哈雷的论点也不再被看成是“无稽之谈”。实际上,人们于 1931 年就发现了 20 亿年前的岩石。而此后在格陵兰岛西部又发现了更为古老的岩石,它的年龄大约

是  38 亿年。

不过鲍特伍德的方法只能计算出我们在地球上发现的各种岩石的年

龄,而地球的形成可能比这要早得多。因为在 38 亿年前,一次又一次的火山爆发熔化了大量的岩石。它们不可能在这么长的时间中总保持固体状态。即便这样,科学家们也已经找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将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加以介绍。现在,人们公认的地球年龄为 46 亿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如果地球上的人同时起跳会发生什么?

全文共 863 字

+ 加入清单

准备-跳!尽管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软件如脸谱网和Meetup联系到不同的人,而且世界各地的人比过去更有可能同时跳,但仍然很难想象地球上的人同时跳会是什么样子。毕竟,有72亿人生活在这个星球上,这么多人同时做一件事并不容易,就像驯服猫一样。然而,为了证明这种需要,我们假设每个人都可以参与。

如果每个人都按照约定的时间在他们站的地方起飞,这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虽然有许多人,但与地球的巨大质量相比,他们微不足道。如果人们像图中所示那样分散起飞,它的威力将会更小。

既然我们都假设72亿人可以同时跳跃,让我们再假设一次——如果所有人在同一时间在一个区域跳跃会发生什么?如果超过70亿人聚集在一起,将需要大约500平方英里(805平方公里)——相当于洛杉矶的面积。如果人们能站得这么近,同时又能跳,那结局就什么也不是了。

你失望了吗?7亿多人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是与地球的质量相比,我们就像灰尘中的微生物一样微不足道。事实上,如果我们同时跳跃,我们只能移动地球一点点。这个所谓的“小”没有氢原子宽。但是当我们着陆时——也就是说,当我们回到我们原来的位置时——地球将回到它原来的状态,就好像我们从未跳过一样。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移动地球呢?事实上,科学家已经问过这个问题,因为太阳变得越来越热。据估计,在大约11亿年后,太阳将变得非常热,这将使地球温度上升50摄氏度。我们现在所知的任何生命都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

意识到地球的最终命运,一些人开始研究如何让地球远离让太阳变得越来越热的火球。但是这种技术在21世纪早期并不存在,而且可能永远不会存在。想想看,如果我们想让地球的转速每秒钟改变20微米,我们需要同时发射10亿11吨的火箭,地球就会变成一个大火球。每秒20微米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毕竟,人类头发的宽度已经达到了80,000-100,000微米。

所以,如果你愿意,你可以让你所有的朋友找个地方“跳上跳下”,看看你是否能撼动地球。这是一项不错的运动,但你不能指望它能“移山”。

《蝌蚪》由howstuffworks编译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行星TOI 700d真的地球2.0?

全文共 180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航天局)宣布发现了一颗系外行星TOI 700d,并声称该行星可能含有液态水。消息一出来,话题“第一颗可能适合居住的地球大小的行星被发现”就迅速进入了微博搜索列表。

当时,TOI 700d星球主宰了这场表演。奇怪的是,它有什么“资本”可以与地球相比?

乘坐高铁至少需要3亿年。

TOI 700d围绕TOI 700旋转,旋转周期为37天。“革命时期会影响地球的环境。试想,如果地球一年的365天变成37天,生物进化一定与现在不同,因为地球的生物生长节奏与季节变化有关,”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立勇告诉《科学日报》。

根据美国宇航局发布的数据,TOI 700的质量和大小约为太阳的40%,表面温度约为太阳表面温度的一半。“由于主星TOI 700的辐射能比太阳少,如果要保持与地球相当的温度,它周围的行星必须更靠近主星。”周立勇说。

此外,TOI 700是一颗红矮星。“红矮星具有非常强的紫外线辐射,这将导致地球大气层中的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发生光解作用,还可能侵蚀和剥离地球大气层。红矮星的寿命也很长,可以长时间保持旺盛的活动,因此不利于生命的长期进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陈果告诉《科学日报》。

被潮汐锁定所注意到是TOI 700d的另一个特点,这似乎不利于地球的可居住性。首先,在潮汐锁定之后,行星只有一个面向主星,就像月亮永远只有一个面向地球一样。"这意味着如果你住在TOI 700d上,白天和黑夜就没有区别了。"周立勇说。

“其次,潮汐锁定的行星可能没有大气环流。如果他们这样做,大气活动将比地球弱得多。”周立勇强调,被潮汐锁定后的行星很难产生剧烈的内部活动,这将阻碍行星形成整体磁场。

这是因为,根据学术界公认的“磁流体发电机”理论,行星的磁场与行星的内部活动有关。“对于行星环境来说,磁场的作用非常重要。磁场可以防止太阳风直接撞击地球表面,还可以“锁住”大气和水。”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宗秋刚教授曾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报道,TOI 700d行星的体积比地球大20%,距离地球约100光年。有人说100光年离天文规模不远。

但这是人类无法实现的目标。“100光年是光传播100年的距离,大约是9500亿公里。如果你使用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它将需要大约3亿年才能到达。”陈果告诉《每日科学》。

它不是“第一颗适合居住的地球大小的行星”

这一次,著名的“行星猎人”——运输系外行星勘测卫星(TESS)将TOI 700d号行星带进了公众视野。

“应该注意的是,TOI-700d并不是‘第一颗可居住的地球大小的行星’,而是TESS在可居住区内发现的第一颗地球大小的外行星。许多媒体在报道时忽略了重要的关键限定词。”陈果直言不讳。

数据显示,开普勒已经发现了4000多颗候选行星,其中200多颗位于宜居带,包括去年9月伦敦大学学院宣布的外行星开普勒-452b和K2-18b。

“广义地说,可能有十几个类似地球的可居住带系外行星。但严格来说,没有一个真正与地球相似。”周立勇告诉记者,有些人甚至怀疑开普勒-452b的存在。“因为恒星自身的活动会引起亮度变化,这种现象有时类似于行星凌日时的现象。如果数据处理不好,两者可能会混淆。”

陈果告诉《科学日报》,最近的一项研究质疑了关于开普勒-452b发现的文章,称不排除相关信号来自仪器效应。换句话说,开普勒-452b可能不存在。

总的来说,在发现了可能适合居住的行星后,科学家下一步会做什么?

陈果说,进行理论研究的科学家将根据可居住行星的物理参数对它们进行建模,分析它们的气候,给出更具体的可居住性指标,预测可能观察到的光谱特征,并研究它们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进行观测研究的科学家将试图通过凌星、视速度、直接成像等手段获取行星的光谱。,并通过分析特定的光谱特征来判断是否有相应的原子和分子,测量这些成分的丰度,并综合给出宜居性的观测依据。“然而,现有的观测设备仍然难以对可居住区的行星大气进行观测研究。”陈果说。

如果真的发现了可居住的系外行星,人类会迁移到过去吗?

"人类现有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陈果解释说,最近的比邻星距离我们有4.22光年。以人造飞船“帕克”为例,如果它能在近日点保持最高速度(约每小时70万公里),它将需要6500年才能到达最近的比邻星。

原标题:另一个地球发现2.0?并非所有可居住带都是可居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地球的质量会有多大?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在澄清了“质量”的概念之后,对地球质量的研究自然就摆在了科学家面前。人们意识到地球如此之大,以至于不可能获得一种力量来改变它的运动状态。此外,人们永远无法称出地球的重力。但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我们不能直接称地球。如果我们在离地球中心一定距离的地方测量一个普通物体的重力,我们可以把它和离地球表面如此之远的物体的重力进行比较。在已知物体质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计算地球的质量。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地球的引力是如此之小,只有当它作用于巨大的物体时,它才被揭示出来。我们相信,像其他具有巨大破坏力的力量一样,地球的引力非常强大,主要是因为我们把它与巨大的地球联系在了一起。然而,当它仍然应用于像铁块这样的物体时,它所产生的引力是如此之小,以至于人们几乎无法测量它。

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什于1798年开始解决这个问题。他把一根细线绑在一根轻木棒的中间,并把一个小铅球绑在木棒的两端,这样就做了一个简单的装置,木棒可以自由地绕着悬挂线旋转。这样,小球在棍子的两端可以改变设备的运动状态,只需轻轻一碰。用这种方法,卡文迪什测量了不同力产生的“扭矩”。

然后,卡文迪什在两个小球附近分别安装了两个较大的金属球。两个金属球和两个小球之间的重力导致悬挂线轻微扭曲。根据扭转臂的长度,卡文迪什计算了两对球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然后他根据两对球体的中心距离和每一个球体的质量,以及地球表面上同一球体的重力(重力大于两个球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两对球体之间的吸力差,计算了地球的质量。

卡文迪什认为地球的质量约为6×1024千克。直到今天,科学界仍然认可这些数据。因此,卡文迪什的研究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的第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火山的存在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上的火山总的来说还是很多的,不论是海底还是陆地,到处都有火山的痕迹,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火山的存在呢?下面就来讲讲相关的知识。

火山是一个地质概念,是由固体碎屑、熔岩、流或穹状喷出物围绕着其喷出口堆积而成的隆起的丘或山。

火山的形成是地表下面,越深的地方,温度就越高,大约在20英里深处,温度之高足以熔化大部分岩石。岩石熔化时,就会膨胀而需要更多更大的空间。这种被高温熔化的物质便会沿着隆起造成的裂缝上升。当熔岩槽里的压力大于它上面的岩石的压力时,便向外爆发而形成一座火山。

火山喷出的不一定都是‘’火‘’,在土卫二(恩克拉多斯星)和海卫一(崔顿星)的火山喷的都是水冰,温度极低,想想都觉得冷。其实,在地球之初,就是一个岩浆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外面的外壳率先冷却凝固,形成了最开始的地壳,因为很薄,所以动不动就破裂,下面流动的液态熔岩就溢出来了,凝固后凸在地面上,即火山。

其实不仅地球有火山,其它很多岩石星球也有火山(如金星、火星、木卫一等),其中木卫一(艾奥星)是全太阳系火山最多、火山最活跃的天体(无时不刻、无处不在的火山活动,岩浆甚至能喷到太空中),与之相比,地球的火山算是安静的了。

今天小编对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火山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火山为什么会爆发等相关的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关注上更多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