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地球粉底液好评(合集20篇)

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接下来问学吧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红地球粉底液好评。

浏览

103

文章

1000

篇1:地球科普小知识有哪些

全文共 1971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那么你对地球的这是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地球科普小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科普地球6大惊人事实

NO、1 地球不是圆的

很明显地球是个球体,但是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圆球。

事实上,赤道周围也因此向外隆起,形成一个 “备用轮胎”结构。地球的极半径是3949、99英里(6356、89公里),而赤道半径是3963、34英里(6378、38公里)。

NO、2 地球最高点并非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确实是地球上最著名的一座山峰,它比海平面高29035英尺(约合8849、87米)。

然而,就像现在我们认为的那样,地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圆球,位于赤道的任何人或者任何东西都距离恒星更近一些。

也就是说,尽管位于厄瓜多尔境内的钦博腊索山只有20564英尺(6267、91米)高,但是由于它位于赤道周围的隆起部分,因此从学术层面上来说,它距离地心比珠穆朗玛峰远1、5英里(2414、02米)。

NO、3 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慢慢变远

经过25年的观测,人们发现月球的轨道正在逐渐扩大,也就是说,月球正在逐步远离我们。

科学家更是计算出,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半径每年都要增加4厘米。

也有科学家指出,在50亿年之后,太阳就会进入到红巨星阶段,此时地球和月球都会受到太阳大气的影响,最终两个星球还会重新靠近。

NO、4 有人在给地球充电

1917年,科学家发现地球表面带有负极电,但是地球究竟为什么带电,地球的“充电器”是什么,却没有人能说清楚。

在一些地区的晴朗天气里,地球和空气之间会产生电流,强度达到1500安培。

但是对于整个地球这么庞大的“用电器”来说,这种强度的电流甚至称不上是电流,很快就会消失殆尽,所以这种电流一定是由于某种充当“充电器”的角色产生的。

NO、5 地球人类曾险遭灭绝 全球仅剩2000余人

最新研究表明,7万年前人类数量锐减至2000人,直至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数量才逐渐上升。

这项最新研究主要检测了人类的线粒体DNA(通过母系遗传后代),发现非洲南部的霍伊人和桑恩人在9万至15万年前与其它人类发生分离。

这项最新研究呈现了人类基因的非凡能力,并揭晓了人类进化历史上一些重要事件。

NO、6 地球表面的地心引力并不完全相同

地球表面的地心引力并不完全相同,事实上,在印度的沿海地区你的体重会比较轻,而在太平洋的南部,你会比较重。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正在研究之中……

看过“地球科普小知识“

地球科普小知识

1、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又常称呼地球为世界。

2、 地球亦作“地毬”。太阳系中接近太阳的第三颗行星,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是个三轴椭球体。周围有大气层包围着,表面是陆地和海洋,有人类,动植物和微生物。

3、 地球的矿物和生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地球上的人类分成了大约200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和地区,它们通过外交、旅游、贸易和战争相互联系。人类文明曾有过很多对于这颗行星的观点,包括神创造人类、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4、 西方人常称地球为盖亚,这个词有【大地之母】的意思。

5、 地球是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诞生于45、4亿年前,而生命诞生于地球诞生以后,自此地球的生物圈改变了大气层和其他环境,使得需要氧气的生物得以诞生,也使得大气层形成。大气层与地球的磁场一起阻挡了来自宇宙的有害射线,保护了陆地上的生物。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质历史和轨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续。地球预计将在15亿年内继续拥有生命,直到太阳不断增加的亮度灭绝地球上的生物圈。

6、 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当前,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自转的366、26倍,这段时间被叫做一恒星年,等于365、26太阳日。地球的地轴倾斜23、4°(与轨道平面的垂线倾斜23、4°),从而在星球表面产生了周期为1恒星年的季节变化。月球是唯一的天然卫星,诞生于45、3亿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稳定了地轴的倾角,并且减慢了地球的自转。

7、 大约38到41亿年前,后期重轰炸期的小行星撞击极大地改变了表面环境。

8、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几个坚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块,它们以地质年代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动。地球表面大约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岛屿。液态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须的,但并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地球的内部仍然非常活跃,有一层很厚的地幔,一个液态外核和一个固态铁的内核。

9、 地球的矿物和生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的人口。地球上的人类分成了大约200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它们通过外交、旅游、贸易和战争相互联系。人类文明曾有过很多对于这颗行星的观点,包括神创造人类、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对地球两种运动形式的描述 地球两种运动形式是什么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分别是自转和公转。“自转”的意思是物体沿着它本身的自转轴自行旋转运动,这一轴穿越物体本身,是自转的中心。“公转”是指物体一依照物体二为中心,沿一定轨道作循环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旋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自转和公转的定义不同。与此同时,它们的周期、特点也各不相同。 自转是以大约24小时(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周期,公转大约是以1年(365天6小时9分9秒)为一个周期。自转的特点是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而地球公转的特点是形成四季——春夏秋冬。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在太阳系中,地球的含水量算多吗?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信用:形象昆虫创意

从山顶到海底,地球似乎充满了液态水。在我们的印象中,地球是一个非常潮湿的星球。然而,在太阳系中,地球的液态水体积和水百分比(液态水体积/天体体积)并不突出——与一些天体相比,它就像一个沙漠。

最近,科学家们从20年前“航海家1号”的数据中发现证据,证明欧罗巴的液态水含量是地球的两倍。你知道,木卫二比月亮小。此外,小冥王星可能有一个巨大的海洋,其液态水含量与地球相似。

史蒂夫·万斯是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行星科学家。多年来,他一直密切关注着对天体水的研究。他通过估计冰层厚度和海洋深度来计算每个天体可能的含水量。我们把他的数据和其他数据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下面的图表。它显示了太阳系九个天体可能的液态水含量(不包括冰)。

(郑珍妮/商业内幕)

在图中,液态水和各种天体的体积单位是ZL,相当于1,000,000,000,000升,或10亿立方千米。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地球的液态水体积约为1.335兹尔

按照液态水的体积,九个天体的排名如下:(从小到大):土卫二、火卫一、土卫二、冥王星、地球、木卫二、木卫二、土卫六和木卫三。木卫二是木星最大的卫星,也是太阳系中最潮湿的天体,原因显而易见——液态水占总体积的69%。

此外,土卫二和谷神星(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可能也有海洋,但是科学家们还不能确定它们的海洋体积,如果有的话。在做出任何推断之前,我们需要更多的太空任务。

目前,美国宇航局正在计划详细的木卫二探测任务,“木卫二快艇”预计将于2022年至2025年发射。到那时,它将仔细探索欧罗巴表面的水,科学家也许能够更好地估计它的海洋体积。此外,欧洲航天局正在计划一项类似的任务来探索木星的卫星——它预计在2022年发射,并在2030年到达木星的世界。他们会在遥远的外星世界找到什么?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的原始标题是“在太阳系中,地球的含水量并不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地球北磁极正在不断移动 未来或发生磁极翻转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块巨大的磁铁,地球磁极靠近北极和南极。然而,地球的磁极不是静止的。它们每隔几十万年就翻转一次。磁极最后一次翻转是在大约770,000年前,这一次用了22,000年。

自1831年观测以来,地球的北磁极以每年34英里的速度穿过加拿大,并向俄罗斯移动。近年来,北磁极的速度正在减慢。根据2020年世界磁极模型,预计北磁极将以每年24.8英里的速度继续向俄罗斯西伯利亚移动。到目前为止,北极已经行驶了大约1400英里。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地质学家布拉德·辛格说:“地球的磁场是由围绕固体核心旋转的液态铁壳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当磁极颠倒时,磁场将逐渐减弱。然而,这种由地球深处的地质变化引起的磁极倒转现象会影响地球表面甚至大气层。

资料来源:俄罗斯卫星新闻社

为了研究地球磁场的变化,科学家通过分析北极和南极的冰芯、熔岩和海底沉积物,揭示了地球磁场在过去100万年中是如何减弱和移动的。以熔岩为例,因为它含有大量的铁矿石,当磁场发生变化时,熔岩冷却后会锁定变化的方向。通过对熔岩和沉积物的研究,科学家可以记录磁场的变化,甚至通过拼接地质样品来重建磁场变化的历史。

磁极变化对我们的影响;

影响我们的第一件事是导航系统。包括指南针、地图、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电信传输,以及国家航空航天机构和导航工具都会受到磁极变化的影响。

此外,磁极的变化和波动会影响地球磁场的保护。一旦磁场减弱或发生混乱,地球将极易受到太阳耀斑的影响,导致大量地表生命暴露在太阳辐射下。此外,大量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工具,如电网、通讯设备和太空设备,也会受到致命的影响。

资料来源:有线电视新闻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什么是超级地球?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天文学家总是想在浩瀚的宇宙中为我们找到另一个家,这需要在太阳系之外找到行星。直到1995年,他们发现了太阳系外的第一颗行星,随后发现了两颗围绕脉冲星运行的行星,这一研究才取得成果。从那时起,大量太阳系外的行星出现在天文学家的视野中。然而,围绕脉冲星运行的行星是不适合居住的,许多其他行星是巨大的,它们是没有固体表面的气体行星,不适合我们居住。

在发现这些问题的同时,天文学家也意识到很难找到一颗与地球相似的行星。他们只能在各种情况下找到靠近地球的行星。因此,超级地球这个词出现了。超级地球通常指行星的大小和质量。它们的体积是地球的1到10倍。这非常重要。它可以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气体星球。超级地球的质量应该是几个地球质量,可以产生一个岩石表面。

HD156668b超级地球

超级地球首先强调它不是一个气体行星,它的情况可能与地球相似。超级地球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这个名字首先告诉我们,这颗行星可能适合居住,必须继续研究和观察。随着对它了解的越来越多,就可以确定它是否是一颗适合居住的行星。可居住行星这个术语可以更准确地表明它是否适合地球的迁移。

超级地球不仅是行星本身的问题,还与它周围的恒星有关,它是否处于可居住区,是否有合适的温度和液态水,还涉及一系列数据,如自转和轨道周期。

目前,有几十颗行星可以称之为超级地球,其中最重要的有GJ1214b、开普勒9b、开普勒9C、天秤座的格利泽581g、格利泽581f、格利泽581b、巨蟹座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月亮在沿着奇怪的轨道绕地球转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的说法,这个持续了几十年的问题可能最终会有答案。

关于月球是如何形成的一般观点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45亿年前,一个像火星那么大的巨大天体撞上了地球,产生了一个盘状的热碎片,并逐渐汇聚到月球上。但是这个30多年前提出的假设提出了一个问题。

太阳系中的大多数卫星都围绕着地球赤道上方重力最强的行星旋转,但月球是个例外。它的轨道相对于地球赤道倾斜大约10度。

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的西南研究所认为,答案在于大碰撞后碎片聚集的方式。

研究人员推测当时有两大块物质——一个是新形成的月球,另一个是碰撞留下的气体和碎片盘。根据研究人员提出的模型,两个大质量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导致月球脱离地球赤道上方的轨道平面,进入一个倾角为10度的新轨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地球能承受多大行星的撞击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小行星撞击地球是世界上四大突发巨大灾难之一。在地球的历史上,这已经发生了千百万次,并且多次生物灭绝事件是由小天体撞击所诱发,而且未来还会发生。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至今为止在太阳系内一共已经发现了约127万颗小行星,但这可能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那么地球能承受大行星的撞击呢?

一般来说,直径小于50米的行星会直接在大气层摩擦燃烧殆尽;如果一颗房子大小的陨石撞击地球将导致周围半英里半径范围内的所有建筑物倒塌;当一座20层楼大小相当的陨石撞击地球时,撞击区域5英里半径范围内的所有建筑物都将被摧毁;直径50米至1公里的天体会造成地区性的灾难;如果天体直径超过2公里,就足以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巨变,就像恐龙所经历的那样。

当小行星的直径为10公里时就能毁灭地球,但是不是直接毁灭,科学家估计,小行星的碰撞并不足以消灭地球上的生物,不过,碰撞所产生的一连串事件,如大量的火山爆发、海水水位上升、海水的氧气减少及气候急速改变,才导致大量生物死亡,火山喷射出来的灰尘和二氧化碳,将会产生温室作用,令地球的气温上升,灰尘并且阻挡了日光,使植物不能产生光合作用,破坏地球的食物链。

今天小编对地球能承受多大行星的撞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地球真的很大吗?

全文共 996 字

+ 加入清单

17  世纪以前,如果有人提出这一问题,将被认为是非常愚蠢的。因为答案是明摆着的,地球的的确确很大。实际上对于古人来说,地球已经是宇宙中最大的星体了,因为人们肉眼所能看到的其他星体在天空中都显得小得可怜。尤其是人们计算出月球的体积小于地球之后,更使地球体积大于天空中其他一切的星体这一观点成为当时的主流观点。

当卡西尼在历史上首次计算出太阳系的范围时,人们对地球的迷信和顶礼膜拜也随之土崩瓦解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地球与太阳相比简直是微乎其微的,和太阳系中其他星体相比,只有太阳才是真正的主宰,所有行星都在围绕它旋转。而问题在于,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相比具有哪些特点呢?

在各星体之间距离及它们在天空中各自表面的直径已知的条件下,可计算出它们的真正直径。在离太阳较近的行星中,地球倒是最大的,金星比地球小一点儿,而火星、水星及地球的卫星月亮则相比更小一些,其他行星的卫星以及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和彗星也都比地球小。

如果我们真想知道比地球更大的行星,那么我们应该把目光转向木星和土星。在地球与其距离已知的条件下,可计算出木星的直径为 14.32 万公里,约为地球的 11.2 倍,而土星的直径与木星差不多,也有 12 万公里。这些数值与地球直径相比,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天文数字了。

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来说,这一结论实在让人丧气,地球不但不是什么宇宙的中心,甚至连太阳系行星里的“老大”也说不上。当然,我们不能单凭一个词来衡量宇宙中的一个星体的大小,但是翻译成极其微小的并不是很容易办得到的。此外,我们也不能强词夺理地认为木星和土星只是一大团虚无飘渺的东西,因为它们都拥有按固定的半径和周期绕其旋转的卫星。在轨道半径已知的情况下,卫星绕行星旋转越快,所受行星的引力也就越大。自然,也就具有更大的质量。将木星的卫星绕其旋转时的运动状态与月球绕地球旋转的运动状态相比较,可求出木星的质量为地球质量的 317.9 倍,同理,可求出土星质量为地球的 95.2 倍。

即使如此,木星和土星的质量与其庞大的体积相比,仍显得不成比例。如果我们用其质量除以其体积,可求出木星密度为 1.33 克/立方厘米,比地球密度的 1/4 还要小,土星的密度更小,只有 0.71 克/立方厘米,只有地球密度的 1/8,甚至还不及水的密度大。这就意味着木星和土星的成分及构造与地球大不相同。这一点将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加以详细介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地球磁极100年内倒转?别逗了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一些媒体援引科技网站Techtime的话说,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发现,地球磁场最近每10年减弱5%,比过去快10倍,从而加速了地球磁场磁极偏转的完成。科学家警告说,地球磁场将在100年内逆转,这将导致电力传输网络的崩溃和癌症发病率的急剧上升。这篇报道在网上转载后引起了注意。

蝌蚪先生看了看Techtime的原文,其中明确提到“测量的结果是最后一个磁场的转换开关。这些测量结果表明,最后一次磁极转换发生在786,000年前,大约用了100年才完成。”而不是国内媒体报道的“地球磁极将在100年内转换”。

这个数字表明,几百万年前,南极附近的北极持续变化了几千年,直到786,000年前,在北极圈附近的一个点,北极才出现。(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沟通障碍和癌症呢?Techtime原文的倒数第二段写道:“尽管没有历史证据证明磁极转换会影响环境或地球上的居民,但科学家们担心下一次转换会产生电流,干扰电网和通信设备。发电厂的减弱也会增加癌症的发病率,因为地球磁场现在保护我们免受太阳和宇宙辐射的影响。一个减弱的磁场将允许更多的辐射进入地球,导致基因突变,如癌症。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磁极转换会影响地球环境,原始文本也没有提到科学家担心的任何科学依据。

此外,澳大利亚的科学警报网站也报道了这一事件。其中一段明确指出:“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因为新的证据表明,地球磁场目前正以比正常速度快10倍的速度减弱(在《科技时报》的报告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导致一些地球物理学家预测在几千年内将会发生另一次南北磁极转换。”由此可以看出,地球磁极转换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即使它目前正在加速,科学家预计它将在一千年的范围内发生,而不是在一百年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地球石油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1361 字

+ 加入清单

素有“黑色金子”之称的石油是当今世界极其重要的工业能源,不过石油是怎么形成的呢?以下就是小编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管道——输送石油】

“我们的交通工具是管道,输送途中遇到了来自各个油田的朋友,沿途的输油站对我们也照顾有加:冷了,加热;累了,提供动力;还时不时地为我们注入减阻剂、降凝剂防止瞌睡。最后,根据我们的差异采用分输、分储、顺序输送、混合输送等不同方式,并参考各炼厂的处理能力为我们确定流向。就这样我们欢乐地奔向炼化厂实现自己的价值。”

【畅想——石油的未来】

这一段段的独白,让我对石油有了更深的了解。不由得想到石油的发展,有调查表明,世界对石油的需求将以每年近2%的速度增长,而与之对应的却是有限的资源和仍需完善的技术知识,这一切都指向这一问题,石油要枯竭了吗?”石器时代的终结并非源于缺少石头,同样石油时代也不会因为石油枯竭而消亡。“欧佩克创始人扎基·业马尼不无幽默地说,而我要说的是,即使在未来,石油时代像蒸汽时代一样被历史翻过,它所做出的贡献仍会被人们铭记于心。当今,对待石油资源最好的方案仍是可持续发展,在发现其他可以替代的能源产品前,我们应合理使用这份自然的馈赠。

【钻井——开采石油】

“一天,正当我们在地下酣睡,猛地被石油工人的钻杆搅醒了。原来,在得知油田位置后,人类就着手研究怎么把我们从地下抽取出来,受利用水井获得地下水启发,他们通过钻井建立了一条通往地下油层的通道,就这样,我和伙伴们开始了我们的地上之旅。”

【勘察—解密石油】

素有“黑色金子”之称的石油是当今世界极其重要的工业能源,这种黑棕色的,粘稠的液体,早已渗透在运输、供暖、合成材料等与我们相关的众多领域。这份自然的馈赠历时良久,却历久弥珍。那么,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们纷纷上阵,想弄清几百万年前,在人类不曾参与的地球演化长河中,那些埋藏在地表数千米以下的岩石里究竟发生过什么。

看到这么受重视,石油分子们不禁开怀:“其实我们年龄可大着嘞,在地下生活了几千万年,更有甚者几亿万年。地球的某些时间段,包括人类所谓的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进入海洋,由于海水中存在着大量盐分就没有立刻被细菌分解,而是降到海底和泥沙等混合形成有机淤泥得以保存下来,这就是我们的起源。后来,在重力作用下低洼地区不断地下沉;而不断重复的过程又导致沉积物层层加厚,我们的祖先——有机淤泥随这些外在条件的改变而不得不承受逐渐增大的压力和温度,最终,经过生物化学、高催化、高压等种种漫长的磨难,最终我们和天然气兄弟诞生了。因为在转化时氧元素被分离出去,碳、氢元素则组成碳氢化合物,所以我们就是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而成的。即使在我们出生之后,压力仍没有停止,我们被挤出来,无处停留,因为和四周那些大家伙——岩石相比,我们这些小液滴密度偏轻,就开始了我们的上移之旅。就这样虽然慢但是走的还算顺畅,直到有一天,遇到一些怪家伙,这些岩石本身致密,不肯让我们通过,我们无论怎么穿行都无法透过,只好停留下来,安家扎营,慢慢地数量增多就聚集起来形成了油田。终于在经历‘生、储、盖、运、聚、保’这六字真经后,修成正果,其难度不亚于西天取经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对了,谨记,除了特殊的地质环境,我们还需要特定的温度范围,专业人士称之为‘油窗’。若低于这一温度,我们无法形成,太高则会形成我们的兄弟——天然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地球其实一直在漏气?而且还漏到了月球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太阳风将地球的氧气“吹”到离地球约38万公里的月球上。尽管先前的研究声称地球“漏风”,但这是地球上的氧气第一次到达月球。

此前,科学界知道太阳会发射一种叫做太阳风的高速粒子流,这种粒子流会将地球大气中的某些成分“吹”离地球。随着月球围绕地球旋转,每个月总会有几天太阳风“吹”到地球的下风口,一些研究认为,在月球上发现的一些证据表明,氮和其他气体从地球“吹”到月球上。

日本大阪大学和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最近在英国杂志《自然天文学》上报道说,对从日本月球探测卫星“月亮女神”获得的数据进行的分析显示,当太阳、地球和月球几乎成一直线时,月球附近的带电氧离子显著增加。研究小组认为,这些氧气是由太阳风从地球大气层“吹”到月球上的。这是第一次发现地球的氧气到达月球。

研究人员认为,由于从地球大气层向月球“漏气”的现象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现在对月球上一些痕迹的分析可能推断出古代地球大气层的一些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和最远 太阳与地球最近最远分别是什么时候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地球太阳最近的时间是在一月初,这时候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为147100000公里,而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点叫做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时间是在七月,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为152100000公里,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远的点叫做近日点。

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和最远

地球绕太阳公转是一个椭圆的轨道(有点接近正圆),而太阳是在轨道的焦点,所以地球离太阳忽远忽近。科学上说的是近日点和远日点,近日点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远日点是地球一年中离太阳最远的时候。每年的1月3日前后地球运行到太阳的近日点,距离是14710万公里;而7月4日前后地球运行到太阳的远日点,距离为15210万公里。

而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与四季的变化并没有多大影响,让地球四季交替的真正原因是地球轴的倾斜角度。地球轴倾斜角度大约23.26度,由于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地球的地区在23.26度之间反复转化,这样便形成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一小行星或2880年撞地球 几率1/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源地图

直径约一公里的小行星将撞击地球,可能导致人类灭绝!这是田纳西大学研究人员发出的警告。然而,这场灾难预计在2880年发生,概率为三分之一。美国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准备应对计划。

英国杂志《自然》最新一期发表的一篇文章称,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1950年。美国研究人员计算出,如果可能的话,1950年撞击地球的时间将是2880年3月16日。

1950年直径约1公里,以每秒9英里(约14.5公里)的速度接近地球。

转一圈需要2小时6分钟。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如果旋转速度达到这个水平,小行星就会自己“分裂”,但是一种叫做“范德瓦尔斯力”的力允许它的组成部分“聚集在一起”科学家以前从未发现小行星上存在这种力。

科学家估计,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地球将爆炸并引发海啸,全球气候将发生变化,人类将灭绝。

1950年,1950年2月23日,DA首次进入人眼。2000年12月31日,科学家再次发现了它。三个月后,它在地球上空飞行了780万公里。

美国研究人员认为,仍然有足够的时间来避免这场灾难,但引爆1950年DA不是办法,弊大于利,这将造成各种巨大的影响。

田纳西大学的研究人员建议,应该对小行星的表面进行微小的改变,以改变“范德瓦尔斯力”,并诱导小行星自行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地球上四大“死亡谷”是哪些?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上有四个“死亡山谷”,分布在俄罗斯、美国、意大利和印度尼西亚。他们的神秘和恐怖是不同的。科学家们尚未解开“死亡谷”之谜。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弯曲山脉中的“死亡谷”长约2公里,宽约100-300米。那里的地形坑坑洼洼,许多地方天然硫磺暴露在地面上,到处都可以找到熊和狼獾等野生动物的骨头,这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在连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内华达州的山脉中,还有一个巨大的“死亡谷”,长225公里,宽6-26公里。根据记录,1949年,美国有一个勘探队在寻找黄金,但由于迷路,几乎被彻底毁掉了。几个人在侥幸逃脱后不久也死了。从那以后,许多探险队都去揭开这个谜,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遭遇了不幸,没能找到死亡的原因。然而,科学家从许多死亡中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个地狱般的“死亡之谷”原来是动物和鸟类的“天堂”。

那不勒斯和维勒尼奥湖附近还有一个“死亡谷”。

这个“死亡谷”与俄罗斯和美国的两个“死亡谷”完全相反。它只会危及动物和鸟类,但不会威胁人类的生命。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有一个更奇怪的“死亡谷”。山谷里有六个大洞穴,每个都对人和动物构成巨大威胁。每当人和动物经过这个洞时,它们都会被一种神奇的吸力吸进洞里,无法逃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地球上有几大地震带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带是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从世界范围看,地震活动带和火山活动带大体一致,主要集中在下列地壳强烈活动的地带。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上,即: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它像一个巨大的环,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我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2.欧亚地震带:又名“横贯亚欧大陆南部、非洲西北部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从印度尼西亚开始,经中南半岛西部和我国的云、贵、川、青、藏地区,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还伸到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发生在这里的地震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

3.海岭地震带:是从西伯利亚北岸靠近勒那河口开始,穿过北极经斯匹次卑根群岛和冰岛,再经过大西洋中部海岭到印度洋的一些狭长的海岭地带或海底隆起地带,并有一分支穿入红海和著名的东非裂谷区。

今天小编对地球上有几大地震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哪些地区是地震的多发地带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我们感觉不到地球的转动的原因

全文共 2528 字

+ 加入清单

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转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球转动呢?下面给大家分析我们感觉不到地球的转动的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月球为什么总是围着地球转

地球有一种吸引力,它可以吸引月球不让它离开。而且月球也有一种脱离地球的力量,即离心力。地球的引力和月球的离心力同样大,月球不会脱离地球,也不会掉下来。因此月球围着地球在相应距离的轨道上不停地转。

感觉不到地球的转动的原因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转动,可是我们却丝毫感觉不到,这是因为地心力的作用。地球对所有物体产生了吸引力,而且地球上的人、房屋、山川、河流等一切都在跟着转动,所以我们感觉不到地球的转动。

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7,称为黄赤交角。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与春分点相隔180°的另一点,称为秋分点,太阳分别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对居住的北半球的人来说,当太阳分别经过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就意味着已是春季或是秋季时节。太阳通过春分点到达最北的那一点称为夏至点,与之相差180°的另一点称为冬至点,太阳分别于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通过夏至点和冬至点。同样,对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太阳在夏至点和冬至点附近,从天文学意义上,已进入夏季和冬季时节。上述情况,对于居住在南半球的人,则正好相反。

1.

2.

3.

4.

5.

地球的诞生和演化

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地球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地球圈层形成时期,其时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46亿年前诞生时候的地球与21世纪的大不相同。根据科学家推断,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物质(主要为岩浆)组成的炽热的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第二阶段为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其时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间断地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这样,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阶段为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显生宙延续的时间相对短暂,但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加之地质体遍布全球各地,广泛保存,可以极好的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为地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人类科学家已经能够重建地球过去有关的资料。太阳系的物质起源于45.672亿±60万年前,而大约在45.4亿年前(误差约1%),地球和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开始在太阳星云——太阳形成后残留下来的气体与尘埃形成的

圆盘状——内形成。通过吸积的过程,地球经过1至2千万年的时间,大致上已经完全成形。从最初熔融的状态,地球的外层先冷却凝固成固体的地壳,水也开始在大气层中累积。月亮形成的较晚,大约是45.3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质量约为地球10%的天体(通常称为忒伊亚)与地球发生致命性的碰撞。这个天体的部分质量与地球结合,还有一部分飞溅入太空中,并且有足够的物质进入轨道形成了月球。释放出的气体和火山的活动产生原始的大气层,小行星、较大的原行星、彗星和海王星外天体等携带来的水,使地球的水份增加,冷凝的水产生海洋。新形成的太阳光度只有太阳的70%,但是有证据显示早期的海洋依然是液态的,这称为微弱年轻太阳谬论矛盾。温室效应和较高太阳活动的组合,提高了地球表面的温度,阻止了海洋的凝结。

有两个主要的理论提出大陆的成长:稳定的成长到现代和在早期的历史中快速的成长。研究显示第二种学说比较可能,早期的地壳是快速成长的,随后跟着长期稳定的大陆地区。在时间尺度上的最后数亿年间,表面不断的重塑自己,大陆持续的形成和分裂。在表面迁徙的大陆,偶尔会结成超大陆。大约在7.5亿年前,已知最早的一个超大陆罗迪尼亚开始分裂,稍后又在6亿至5.4亿年时合并成潘诺西亚大陆,最后是1.8亿年前开始分裂的盘古大陆

地球的地质时期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

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地层、岩石、构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

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地质作用不同,特征不同。

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地球形成时期、地壳形成时期、进入太阳系前时期、进入太阳系时期、地月系形成时期、新生时期,见下表。

地球自转

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利用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自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自转是不均的。1967年国际上开始建立比地球自转更为精确和稳定的原子时。由于原子时的建立和采用,地球自转中的各种变化相继被发现。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地球自转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包括周年周期的变化,月周期、半月周期变化以及近周日和半周日周期的变化。周年周期变化,也称为季节性变化,是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它表现为春天地球自转变慢,秋天地球自转加快,其中还带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为20~25毫秒,主要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半年变化的振幅为8~9毫秒,主要由太阳潮汐作用引起的。此外,月周期和半月周期变化的振幅约为±1毫秒,是由月亮潮汐力引起的。地球自转具有周日和半周日变化是在最近的十年中才被发现并得到证实的,振幅只有约0.1毫秒,主要是由月亮的周日、半周日潮汐作用引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小行星2004 BL86将1月26日近距离飞掠地球

全文共 865 字

+ 加入清单

1月26日,一颗名为2004 BL86的小行星将飞过地球,此时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只有三倍。从反射的亮度判断,天文学家估计它的大小约为0.5公里。这是第一次如此大的小行星如此近距离地扫过地球。下一次类似的事件将发生在2027年,小行星1999 AN10将飞越地球。

当它在1月26日离地球最近时,小行星2004 BL86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估计为120万公里。“2004年1月26日星期一,BL86将是离地球最近的一天。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近地物体项目办公室前主任唐·约曼斯说:“下一次距离如此之近,至少需要200年。“尽管在可预见的未来,它对地球没有威胁,但它是一颗相对较大的小行星,而且离我们很近,因此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进行详细观察的绝佳机会。”唐·约曼斯现在退休了。他在这个职位上已经工作了16年。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计划用微波来观察小行星2004 BL86。位于加利福尼亚GodSi Tong的深空网络和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将在小行星离地球最近的日子里收集科学数据和获取雷达图像。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雷达天文学家兰斯·本纳说:“在飞越之后的一天,我们将获得雷达数据并生成第一批详细图像。”。"现在我们对这颗小行星几乎一无所知,所以可能会有很多惊喜."

2004年1月30日,一颗小行星2004 BL86在新墨西哥州白沙首次被望远镜发现。该望远镜属于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线性)项目。在1月26日飞越地球期间,业余天文学家也可以用小型望远镜或双筒望远镜观察2004年的BL86。

“我可能会带着我最喜欢的双筒望远镜,用我自己的眼睛去看,”约曼斯说。“小行星非常特别。它们不仅给地球带来生命的基石和大量的水,而且在未来它们还将成为贵金属矿石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来源。随着人类继续探索太阳系,它们也将成为燃料库。关于小行星,有许多东西值得探索。”

美国宇航局使用地面和太空望远镜来探测、跟踪和分析小行星。近地天体计划的成员通常被称为“太空卫士”。他们发现并观察这些物体,分析它们离地球最近的距离,并确定它们是否会给地球带来潜在的灾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科学家欲捕获一颗小行星,力争将其带回地球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对太空的好奇心从未减弱,他们对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止。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抓住一颗流星并把它放在你的口袋里?根据外国媒体7月27日的报道,中国科学家认为这一想法并非不可能。据报道,一些科学家已经提议捕获一颗小的近地行星并将其送回地球

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将一颗完整的小行星带回地球不仅可以带来丰富的具有工业和经济重要性的矿产资源,还可以完善目前关于太阳系以及地球上水和生命起源的研究,同时减少近地天体构成的威胁。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研究员李明涛说:“与将样本带回地球的任务不同,我们的目标是带回一颗重达数百吨的小行星,并将它从对地球的潜在威胁转变为可用资源。”

如何捕捉小行星

研究小组计划设计一艘能携带一个巨大袋子的宇宙飞船,这个袋子能把小行星带到地球上。当小行星接近地球时,宇宙飞船将启动一个隔热罩来降低小行星的速度,并防止它在穿透地球大气层时燃烧。宇宙飞船将被安置在无人地带,在那里它将安全着陆。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总工程师黄伟认为,这一想法能够给空间探索带来新的发展。

捕捉小行星意味着挑战

当然,这个计划并非没有潜在的挑战。第一个目标是找到一颗真正的小行星。大多数小行星很难找到,除非它们离地球很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明涛正在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钱学森实验室合作开发一组卫星,以发现和分析直径为32英尺的近地天体。

该研究小组还表示,他们需要设计一种隔热罩,能够显著降低小行星的速度,从每秒7.7英里降低到每秒459英尺。

李明涛和他的团队目前正在观察一颗直径略大于20英尺、重达数百吨的小行星,它距离地球约6200万英里。在计划捕获这颗小行星之前,研究人员需要知道它的成分是什么。据报道,小行星富含矿物质,如金、铂、铜、铁和镍。

该团队希望在2029年将宇宙飞船发射到太空,并在2034年将一颗小行星带回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们如何移动地球?从而避开小行星毁灭性碰撞

全文共 2050 字

+ 加入清单

50亿年后,太阳将耗尽燃料并膨胀,很可能吞噬地球。更直接的威胁是全球变暖带来的灾难。将地球转移到一个更宽的轨道可能是一个解决方案,理论上它是可以实现的。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科幻电影《漫游地球》中,人类试图用巨大的螺旋桨改变地球的轨道,以避开膨胀的太阳,避免与木星相撞。

这种情况可能是真实的。50亿年后,太阳将耗尽燃料并膨胀,可能吞噬地球。更直接的威胁是全球变暖带来的灾难。将地球转移到一个更宽的轨道可能是一个解决方案,理论上它是可以实现的。

SpaceX的猎鹰重型火箭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运载火箭。我们需要发射3000亿次满载的猎鹰重型火箭来改变地球的轨道。

但是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有哪些挑战?为了便于讨论,让我们假设地球当前的轨道向外偏离并移动到火星轨道。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设计小天体——小行星——偏离其原始轨道,主要是为了保护地球免受碰撞。有些方法对小行星施加推力,但通常这种推力是破坏性的。例如,核弹在小行星表面或其附近爆炸,或者发射“动能撞击器”。宇宙飞船就像一个“动能冲击器”,与小行星高速碰撞。由于它们的破坏性,一旦这些项目实施,地球也会带来灾难。

相反,科学家们还提出了其他一些计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会非常轻柔地作用于小行星,通常是在小行星表面停靠一艘太空拖船,或者是一艘在小行星附近盘旋的宇宙飞船,通过重力或其他方法产生推力。然而,这些计划不适用于地球,因为地球比最大的行星质量更大。

使用安装在地球附近的太阳帆,光也可以直接从太阳反射到地球。研究人员说,我们需要一个10倍于地球直径的超级反射板,才能在10亿年内改变地球的轨道。

电子推进器

目前,我们有能力改变地球的原始轨道。每当地球向另一颗行星发射太空探测器时,探测器就会向地球的相反方向施加少量推力,这类似于枪击的后坐力效应。然而,这种推力对改变地球轨道几乎没有影响。

SpaceX的猎鹰重型火箭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运载火箭。我们需要发射3000亿次满载的猎鹰重型火箭来改变地球的轨道。

电子推进器是一种更有效的质量加速方法,尤其是使用离子驱动。它的工作原理是释放一股带电粒子流来推动航天器前进。我们可以沿着地球轨道发射电子推进器。

探测67P彗星的“罗塞塔”号飞船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在其长达10年的彗星旅程中近距离穿过地球。在此期间,地球引力场对罗塞塔产生加速度,这是仅靠螺旋桨无法实现的。

超大型推进器应该位于海平面以上1000公里处,在地球大气层之外,但仍然通过电子束与地球紧密相连以传递推力。如果一束离子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朝正确的方向发射,我们仍然需要将相当于地球质量13%的离子“喷射”到太空中,以使地球质量的87%偏离轨道。

发射激光

由于光带有动量但没有质量,我们可以连续地为聚焦光束提供动量,例如激光。它需要的能量可以从太阳收集,而不消耗地球的质量。即使是“突破卫星摄影计划”中设想的100千兆瓦的大型激光设备也能把宇宙飞船推出太阳系去探索邻近的恒星,但要改变地球的轨道还需要3亿年。

使用安装在地球附近的太阳帆,光也可以直接从太阳反射到地球。研究人员说,我们需要一个10倍于地球直径的超级反射板,才能在10亿年内改变地球的轨道。

《明星台球》

“明星台球”是一项非常著名的技术。当两个轨道天体紧密接触时,它们交换动量并改变速度。这项技术也被称为“重力弹弓”。这种操纵方法已被星际探测器广泛使用。例如,探测67P彗星的“罗塞塔”号宇宙飞船,分别在2005年和2007年的10年彗星旅行中近距离穿过地球。在此期间,地球引力场对罗塞塔产生加速度,这是仅靠螺旋桨无法实现的。与此同时,地球产生了一个相反且相等的脉冲。虽然地球有很大的质量,但没有必要测量这种冲量。

但是如果我们用比宇宙飞船大的物体做弹弓呢?小行星当然可以被地球引力改变方向。虽然这种相互作用对地球轨道的影响很小,但这种力可以重复无数次,最终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地球轨道变化。

小天体如小行星和彗星密集地存在于太阳系的某些区域。许多小天体的质量可以利用现有技术进行转移,但它们仍然比地球发射的人造卫星大几个数量级。

基于精确的轨道设计,它很可能使用所谓的“杠杆作用”——当小天体经过地球时,由于地球的引力,它们将偏离原来的轨道。同时,如果大量小天体近距离掠过地球,它们也会在地球上产生轨道推力,但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数百万个小天体需要近距离掠过地球。

最可行的计划

在上述计划中,使用多样化的小行星弹弓似乎是目前最可行的,但在未来,如何使用光是关键因素。如果我们学会建造大型空间结构或超强激光阵列,它们也可以用于太空探索。

这些方案在理论上是可行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技术水平也是可以实现的。但事实上,我们更容易将地球的生态系统移到火星,地球旁边的星球。将来,当太阳被摧毁时,火星可能仍然适合人类居住。毕竟,我们已经在火星表面着陆过几次,并且可以部署探测车来探测和分析火星表面。目前,改变地球有许多技术挑战。火星上的人类被殖民了。建设宜居环境的条件尚不成熟,困难重重。(叶青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是上百万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由于地球的公转自转,产生了一年四季和白天黑夜交替。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自转的中心是地轴,产生了昼夜的交替而不是昼夜,还有就是地方时,比如每个地方看到太阳日出的时间不一样。公转的中心是太阳,由此产生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尤其以我们北半球为例就可以明显感觉到夏天白天明显长于冬天。

地球公转是指我们的地球以每秒29.79公里的速度,沿着一个偏心率很小的椭圆绕着太阳公转。走完大约约9.4亿公里的一圈路程要花365日6小时9分10秒,即大约一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地球公转周期,常用的周期单位有恒星年、回归年和近点年。上述地球公转一年的时间就是一个恒星年。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4.167×10^(-3)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10年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今天小编对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