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经历是一种收获中考作文(推荐20篇)

浏览

6194

文章

1000

篇1:中考英语知识点:use用作实义动词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英语知识点:use用作实义动词

use可以用作实义动词,解释为"使用"。比如:

Woodcanbeusedtomakepaper.

木头可以被用来造纸。

Plasticisusedtomakeallkindsofthings.

塑料可用来制造各种物品。

Iwanttobeusedtobeusedup.

我想要被完全的利用。

Alotofitusedtobeusedincartoonmusic.

这个曲子经常被用在动画片音乐中。

Theinkisusedup.

墨水用完了。

Thenibisbroken,itcantbeused.

这笔尖坏了,使不得了。

TheyusedlightmachinegunsandAKforty-sevens.

他们使用了轻机枪和AK-47步枪。

Muskisusedforperfumesandstimulant.

麝香被用作香料和兴奋剂。

Whenathinghasbeenused,itisnolongernew.

当一件东西被用过后,就不再是新的了。

一、选择填空。

1.You___loseyourwayintheExpoParkevenifyouhaveamapwithyou.Butthatsallright.Thevolunteerworkerswillhelpyou.

A.needB.may

C.shallD.should

2.--Imgettingaphonecallnow,David.___youanswerthedoor

A.MustB.Could

C.NeedD.Shall

参考答案:

1-2:BB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考历史知识点第二册复习攻略:隋朝--唐朝

全文共 2310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历史知识点第二册复习攻略:隋朝--唐朝

一、隋唐科举制度、(P2—P6)大运河的开凿(P3-4)

1、隋唐科举制度:(1)隋文帝(杨坚)开始用分科考试办法选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2)

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士族手里,集权到中央。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2、大运河的开凿(P3-4)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605年——610年

(3)大运河的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四五千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三点四段通五河”)

(4)意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是唐朝诗人对京杭大运河的赞颂)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P5-7)

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2、“贞观之治”:

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他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它的统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出现繁荣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治国方略:

(1)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

(2)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3)善于用人。他任命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

(4)沿用和完善隋朝三省六部制;

(5)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6)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

3、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在她统治期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4、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励精图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三、盛世经济的繁荣:(P9—13页)

(1)农业——唐朝的粮食以粟和稻谷为主;饮茶之风风靡全国,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新的工具:曲辕犁和筒车;抗天灾能力增强(抗旱、治蝗)。

(2)手工业——丝织业发达,以轻盈精薄著称(服装主要以丝、麻为主);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唐三彩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

(3)商业——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内有坊(住宅区)、市(商业区)之分,边疆各族和外国商旅云集,店铺林立,繁华异常。此外还有洛阳、扬州和成都也很兴盛。

四、评价唐太宗:(P5—6页)(运用)识图(P6)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合并州郡;重视文化教育,发展科举制度;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繁荣。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但是,作为封建帝王,他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长,而且他杀兄逼父夺取皇权的行为,是不足称道的。

五、以谴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P21—25)(理解)

(1)唐与日本的关系:

①谴唐使:中日两国在隋唐时期交往密切,谴唐使是日本政府派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谴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谴唐使来中国的有十多次,在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

②鉴真东渡:唐朝赴日本最有名的是鉴真和尚,他应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那时他已双目失明,他在日本弘扬佛法,还把唐朝的医学、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奈良创建的唐招提寺,被日本人民视为艺术明珠。

(2)唐与天竺的关系:

①玄奘西游: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②我国的造纸术在唐时传入天竺;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以上史实说明,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其影响是双向性的。一方面在与日本、天竺等国的交往中,先进的唐朝文化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周边国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唐朝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使唐朝文化更加灿烂辉煌。因此,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3)唐朝中外交流的历史启示:

①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对国外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仰慕。(对外交往发达的最主要原因)

②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③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均有所长;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六、赵州桥(P30)敦煌莫高窟(P37)雕版印刷术(P31)

1、赵州桥: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多年。

2、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在隋朝有很大的发展。坐落在今天甘肃省西部的敦煌莫高窟大多是隋朝时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3、雕版印刷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隋唐已有雕版印刷。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留在阳光里的辙印》

全文共 3345 字

+ 加入清单

八月的敦煌,太阳的城。极强的日照如水一样直泻下来,把古城泼映得鲜亮明净。随期而至的旅游者更是往来穿梭,人潮迭起。

乘机自东向西飞来,从高空俯视下去,浩瀚的沙漠戈壁上渐渐浮现出一座绿色小岛,让人惊诧这小岛顽强的生命力,更让人惊诧这丝绸古道上的小城历经千年而不衰的魅力。无数的中国人、外国人;饱学的智者、好奇的游人、虔诚的信徒;各类绝然不同的人,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不惜长途跋涉的艰辛劳顿,以每日数千人的流量拥向敦煌,期望着透过这扇神秘的窗口,捕捉和追索纷繁的历史演变,窥视艺术圣殿的辉煌壮丽……

东方大佛

莫高窟,是敦煌的一顶金冠。

一到这里人们便发现,莫高窟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每天最先迎到太阳的是九层阁。它雄踞窟区之上,成为莫高窟外部建筑最突出的标志。但九层阁没有司空见惯的雕梁画栋、描金彩绘,自自然然地呈现出棕红的土木本色,脱尽俗气,使得本质结构与石窟更加浑然一体。台阁层层叠叠,依崖而起,比崖而高,飞檐铁马,造型奇伟壮观,古朴庄重,令人肃然。

沿着经过加固修整过的栈道,穿过曲折陡峭的山崖,登上九层阁的最高处,眼前豁然现出一个巨大的洞窟,窟内端然坐着一尊高达三十三米的释迦牟尼塑像。与莫高窟浩如烟海的壁画和其他文物珍品比起来,人们对莫高窟像的注意力似乎还不那么集中。实际上,作为敦煌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塑像,在艺术造诣上与壁画是同等卓绝惊人的。这尊大佛塑于盛唐年间,历时二十年方才完工。佛体与整座山体等高,山有多高,佛有多大;游人站在九层阁上,不过平视佛的唇部。如此浩大的规模,壮阔的气势,当与四川乐山大佛并论。而这尊大佛又集中了敦煌彩塑艺术发展到黄金时期的许多特征和精粹。其精美绝伦,更为全国大佛中所仅见!

大佛一扫敦煌早期塑像结构不当、神情呆板、线条单一等诸多不足,巧妙地利用山体的自然态势,布局得当,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自然,整体造型敦朴、丰满、雍容而堂皇。再仔细端详大佛面部的组合,五官皆有变形,细微处多见夸张:凤眼微阖,眼裂几乎长达鬓,却让人感到眉清目爽,恰到好处。鼻梁挺拔、俊俏。最引人注目的是嘴的造型。那聪明的古代雕塑家根据洞窟内光线及透视关系的需要,特别强调了下唇,有意让下唇凸起于上唇,并且在下唇线上形成一道明显外翻的坡坎。这种奇特大胆的构想和塑造,简直令人称奇叫绝!从远处看起来,大佛嘴唇线条清晰、柔和,嘴形圆润而饱满,似充溢和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嘴角微翘,似沉思,又似微笑,使大佛丰腴的脸庞益发生动传神、光彩照人,于明哲睿智中透露出慈善可亲。这哪里是什么佛?分明是一位血肉丰满、聪慧、美丽、端庄的东方女性!望着这大佛,能使人想起自己尊崇的长者,联想到生活中许多熟悉的面孔,甚至让人觉得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就是忠厚诚实的敦煌人。这大佛的成功之处,它不朽的艺术魅力,正在于“人”的尊严的升值,在于对生命的永恒的赞美。“人们的愿望是怎样的,他们的神便是怎样的”,不是么?

然而,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在大佛面颊正中“毫光”之上,有一个难看的洞眼。据说这是当年流亡在敦煌的沙俄军队中的一个恶棍,不知出于一种什么样的阴暗心理,就站在九层阁这个地方,朝大佛额头开了一枪,留下了这个罪恶的印记。当地老乡说,枪声响后,大佛额头上立时涌出了血,现在还看得到血痕。仔细看看大佛鼻下嘴下果然有些黑色的流迹。显然,这是一种附会的说法。大佛脸上那些黑道不过是残留在面部阴凹处的已经氧化变色的原彩绘罢了。然而,这传说表达出一种情绪,那就是对于近百年来盗窃和毁坏敦煌瑰宝的盗贼们的强烈义愤。

莫高窟,是中国古老文化的骄傲,但它也给中国人留下了那么多惨痛的记忆。从前秦开窟起,在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演变中,莫高窟有过兴盛和繁荣,但更多的是厄运不断。直到解放大军开进敦煌,才结束了莫高窟的劫难,使它获得新生。

今天的莫高窟,作为宗教圣地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了,而它的艺术生命正放射出炫目的光彩。九层阁的大佛日日面对太阳打坐,雍容大度,仪态万方,宛若一座东方的美神。它若果有灵性,一定会察觉到,今天、今后的敦煌将更加博大而辉煌。

太阳,将还给你一座新的沙山

敦煌的傍晚是属于鸣沙山的。

在白日强光下奔波了一天的游人们,此刻又追着夕阳,纷纷拥向城南十里外的鸣沙山。夕阳下的鸣沙山,简直如一连串神奇灿烂的金字塔。阳光如一面魔镜,把起伏的沙山勾勒出明暗反差极强的轮廓,形成一系列变化无穷的、巨大的直角、斜面以及圆弧。面对着这些巍峨耸立的见棱见角、刀削斧砍的沙山,恐怕世界上最好的画家也会为这线的变幻感到困惑和茫然。

这沙山似有一种莫名的诱惑力,一直到它,游人们立刻忘乎所以,童心大发。不论老少,不论男女,一瞬间,什么等级尊严,地位面子,世俗的偏见和羞涩顾忌,一古脑儿丢进了爪洼国。一个个扒掉鞋袜,打起赤脚,在温暖松软的沙地上随兴所至地奔跑嬉闹起来,尽兴地回味和享受着儿时的欢乐。来自异国远道的游人们,更是不肯错失良机,争相去骑骆驼。夕阳下,一支支奇异的驼队,沐着阳光,步着金沙,驼铃悠悠,情高致远,倒颇能领略到许多探古猎奇的雅趣!

陡峭的鸣沙山峰顶上,早已是人头涌动。捷足先登的人们如胜利之师般乌压压铺满了整座山头:朝着山下相识的、不相识的攀登者招手、呐喊、打口哨。阳光在密密麻麻的人群背后闪着耀眼的金光,形成一种罕见的逆光剪影效果,仿佛这些凡体肉胎忽而一起化作周体放光的神灵。

原本只有层层细细波纹的沙山平面上,此刻留下了一行行深深的足迹,像朵朵水漩,也像一个个拖着小尾巴的逗号,在阳光的折射下明明暗暗地闪烁着光亮。游人们踏着前人的足迹,奋力地向上攀登。沙山如直立的刀刃,流沙如水,迈出去一步滑下去半步,步步艰难。然而没有谁肯中途退下山去。素不相识的人们互相打趣、鼓励。不知怎样一来,漫山上下不分国籍、人种,彼此皆亲如故人了。

在这支随意组成的攀登队伍中,有一位身材颀长、碧眼金发的英国小伙子引起人们一片惊叹。这年轻人左脚受了伤,小腿以下裹着一块黑色的塑料布,以防灌沙。小伙子拖着这只僵硬的脚,把全身重量集中在右腿上,不是走,而是一步又一步地朝上蹦跃。他满脸通红,大口地喘着气,浑身在做一个轻松有趣的游戏,不时朝前面的女伴高喊一声“玛莉娅!”并伸出右手在胸前比划一下,向同行的游人表示已经上去一半。这浑身燃烧着生命力的年轻人终于以最后一跃登上了鸣沙山的顶峰。先他而上的伙伴们待他刚喘匀气息,立刻将一部小型摄影机递过来,年轻人接过机器,也立刻进入角色,抓紧落日前的最后机会拍摄起来,遗憾的是他却不能把自己汗水反射着夕阳的形象收进摄影机。

时间已经接近晚间十点钟了,夕阳还在天边释放着它最后的全部光彩,绚丽而多姿。从沙山上望下去,经过疏通清淤的月牙泉已经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清洌洌如一弯新月镶嵌在沙山脚下。此刻,泉水正倒映出满天彩霞,水面不时像溅上去许多火星,爆起点点金花。

几乎所有的游人都为眼前的景致所吸引,又都感到迷惑。鸣沙山、月牙泉,这两个性质截然相反的物质,却成为一对亲密的孪生兄弟,大自然的造化真是不可思议!否则,以鸣沙山之沙去掩月牙泉之水,只消举手之劳。然而,千百年来,从人们发现它们的那一天起,它们便相安无事,互相印证着彼此的存在。那一掬清水,风吹不干,沙埋不掉,大旱之年也不会干涸。有人经不住月牙泉的诱惑,等不得观赏平沙落日的壮景,连滚带翻地朝着山下扑去。笑声中轰然带起一股股飞溅的沙浪,倒像是被沙流一泻而下似的。

游人中立刻有人失惊道:如果人人这样带下去一片流沙,长此以往,鸣沙山岂不会被众多的游人夷为平地,不复存在?一位在山顶卖西瓜的老汉闻此言仰头大笑起来。

就如同月牙泉身处沙山而不被掩没一样,鸣沙山这看似毫无凝聚力的一捧散沙,虽经历了千百年游人的不断冲击,却从不曾降低过它的高大,从没有失却过它的棱角,从没有改变过它的个性。每天,当游人散尽,夜幕沉沉的时候,那来自大漠深处的神秘的风神,会把散落的细沙一一拂上山去,会把游人留下的无数脚迹抹得干干净净,白日里被磨秃了的山脊会重新现出锐直的棱角。风神来无影去无踪,只有沙面上层层潮汐般的流沙线会留下它一夜的辛劳。当天空中最后一颗星辰隐去的时候,随着远山鸡鸣声声,新的一天又开始的时候,太阳,将还给你一座新的沙山。

难怪游过一次鸣沙山的人,总在盼望着第二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考英语知识点:N-R开头的副词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英语知识点:N-R开头的副词

n开头的副词

1,neveradv.从不;永不;

短语:1.nevermind别介意,没关系

2,nextadj.adv.&n.邻近的;隔壁的

短语:1.nextto挨着

eg.Petersatnexttome.比德挨着我坐。

3,noadv.&adj.不;没有;

短语:1.nolonger不再.

eg.Imnolongerachild.我已不再是一个孩子了。

2.nomorethan不多于。

3.nomore不再

4.nosooner刚……就……;

eg.Nosoonersaidthandone.说了就做。

5.noway不行,没门。

O开头的副词

outadv外面的

短语:1.outofstyle过时的

r开头的副词

1,rather

adv.宁可;最好

短语:1.would/hadrather…than宁愿……而不愿:

e.g.Hewould/hadratherstayathomethangoout.他宁愿呆在家也不愿出门

2.rather…than与其……倒不如,不是……而是:

e.g.Hedratherdrinkboiledwaterthancoffee.他宁愿喝开水也不愿喝咖啡。

e.g.Heisanartistratherthanaphilosopher.

与其说他是个哲学家不如说他是个艺术家

注意:wouldrather…than词组中,后面接动词原形,

但当wouldrather后跟从句,从句谓语要用虚拟语气,即用过去时表示现在或将来要做的事:

e.g.Iwouldratherthatwestoppednow.我宁可现在停下来。

2,reallyadv.事实上;实际上

3,roundadv.,prep&adj.环形的;弧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考物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

全文共 200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物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

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等于2倍焦距。

3、当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2倍焦距。

4、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距大于1倍焦距。

5、放大镜的使用: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使用时应使物体尽量远离透镜,但物距不得超过一倍焦距。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考英语知识点:动名词与不定式的比较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英语知识点:动名词不定式比较

①动名词可以作介词的宾语,还可被名词所有格(或物主代词)修饰;不定式通常不作介词宾语,更不能被名词所有格(或物主代词)修饰。

Sheisafraidofgoingtothedentist.(√)

Sheisafraidoftogotothedentist.(×)

她害怕去看牙医。

②固定用法

1)某些动词后只能加动名词,常见的此类动词有:admit,avoid,consider,delay,deny,enjoy,escape,finish,include,keep,miss,stop,suggest,giveup等,如:

Ienjoydancing.(√)

lenjoytodance.(×)

我喜欢跳舞。

2)某些动词后只能加不定式,常见的此类动词有:agree,ask,claim,choose,decide,demand,determine,expect,fail,hope,manage,offer,promise,quit,refuse,resolve,wish等,如:

ldecidetoquitsmoking.(√)

ldecidequittingsmoking.(X)

我决定戒烟。

3)某些动词后面既可加动名词也可加不定式,常她的此类动词有:attempt,begin,continue,deserve,fear,forget,help,intend,learn,like,love,mean,need,prefer,regret,remember,start,try等,如:

Shecannothelpcrying.她不禁哭了起来。

Shecannothelptocook.她不能帮忙做饭。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考语文仿写句子真题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在中央电视台慰问消防官兵的《同一首歌》节目现场,主持人动情地说:"面对大火,人,本能地往外逃出火海,因为人的生命重于一切;而我们的消防官兵,则本职地往里冲进火海,因为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1)主持人的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2)从以下选项中任选一项,写一两句赞美的话。要求使用一种修辞方法,如比喻、对比、对偶、排比等。(2分)

A.农民B.农民工C.工人D.解放军E.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落马》

全文共 2101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在科尔沁草原上长大,可惜从来没骑过马。

从没骑马的原因很简单,一是住在县城里,没马可骑;二是从打记事起耳朵听的全是烈马拖死骑手的故事,害怕。

后来走南闯北,远离了故乡,在云南入伍,到京城定居,与自行车形影不离,与骏马则成为遥远的思念。

不过要说骑马的经历从未有过,也不准确。北京有一处叫做十渡的风景点,可以骑马照相,若干年前我骑上马背,留下过气概不凡的英雄姿态,那一次是一匹枣红马,站在十渡的河滩上,感觉不坏;还有一次是远在甘肃,在“西出阳关”的典故源头,背景是坍塌的烽火台,以及无尽的大漠戈壁滩,我骑在一匹白马上,不但照了相,还走了几十米,感觉仍然不坏。

再往历史的纵深处追寻我的骑马史,就是母亲的叙说了:在母亲怀着我时的某一次骑马,马惊人落,那马踏在母亲胸口上,蹄子若踏下二寸,我可能早就不会坐在这里写什么关于落马的文字了。当时我七个月,虽未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但按照人道主义及人权主义的解释,我已具有一个人的权利,故而我骑马的历史已有四十四年,落马的历史与其同步。

最近的一次骑马是1995年8月26日,落马亦在此时。地点在故乡科尔沁草原,著名的风景点大青沟。

我此次回故乡,专程为的是一位蒙古族军旅作家巴根的长篇小说《成吉思汗》而来,来去匆匆;来科尔沁草原之前,我在长春参加一个与农村题材的文艺创作有关的研讨会,这个会上午闭幕,中午我就驱车赶赴哲里木盟的首府通辽。巴根是该地武警支队的上校政委,以写《僧格林沁亲王》而著称,在北京曾专门组织过这部书的研讨会,及至到第二部《成吉思汗》,我们就索性出关一回。同时出关的,还有我的老领导、文艺报前主编谢永旺、老朋友雷达及蒙古族评论家特·赛音巴雅尔。

巴根的《成吉思汗》讨论得很成功,热烈、认真且深刻,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讨论过后有一日空暇,老谢与雷达没到过大草原,东道主拉上他们奔向扎鲁特旗,说那里有地道的草原风光让他们欣赏;我则提出一走大青沟,因为从不少人笔下读到过大青沟的奇特,说是大漠中横切出一条深达百米的沟壑,绵延几十里,直通辽宁地界,沟里溪水潺潺,林木蓊郁,风景十分奇丽。

于是兵分两路。

大青沟的确名不虚传,它事实上是地壳运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从沟沿上向下探望,不见沟底深与浅,但闻人声传出来,我到过长白山的地下火山,与大青沟的地形十分相近。秋日的大青沟,青得异常彻底,知名或不知名的树木,密匝匝拥成绿的营垒,绿色成团地从地下涌上来,与蓝天接壤处,泅染成起伏有致的一条界线,如齐白石勾勒的苍劲有力的线条。青与绿,愈到近处愈分明。及至沿阶而下,刚走数步,清冷的气息便包围了你,青与绿的颜色具有了可感触、可呼吸的意蕴。

大青沟的确妙不可言。

我们一行五人,上有老,下有小,老者为我的父执辈、原哲盟文化处长赵长青,他写过大青沟的四季散文,我称他为“大青沟沟主”。小者为蒙古族女诗人白晶,加上少壮派乌力吉,一位武警驾驶员、英俊的蒙族小伙子,《天骄》副主编、小说家杨文环。我们深入沟底没多远,便不肯再走,坐在一处林间空地上聊天,继而野餐,赵长青叔叔聊的是自己14岁时遇到苏联红军(俗称“老毛子”)的惊险故事,我谈的则是不久前走访台湾金门的趣闻,一历史,一现实,加上滋味醇厚的“大青沟”牌白酒,落马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出得大青沟,只见三五成群的蒙古马,马旁有女骑手执缰,大声且热情地邀你骑乘。趁酒兴骑上一匹栗色马,马主人、一位东北口音的农村妇女递过马鞭,说我这马可听话了,“大叔你慢慢骑——”“大叔”叫得真亲切,透着乡情野趣。乌力吉早已扬鞭,他骑术精当,一看就是好把式;白晶也骑上一匹红马,她虽为蒙古人,却也是首次骑马,那马竟不肯走,俗称“欺生”;杨文环与赵长青叔叔不肯上马,只在一旁欣赏。我骑了三圈,感觉尚好,只是身体与马的动作协调不起来,有颠簸之感。

栗色马突然停住,前面是白晶和她的马,我挥起马鞭,替白晶赶马;我的马竟猛然一蹿,继而一停,我失去重心,一下子从马脖子上滚落。由于右脚插入马镫过深,急切间抽不出腿,于是只好用力抱住马脖子,死活不敢松手——刹那间我只看到马的温和的长脸,我从没有这样近距离地仰视过一匹马的脸!我相信此时我的眼睛里一定充满了绝望。只要栗色马向前跑一步,我肯定抱不住它的脖颈,马蹄定然会踏过我的胸膛,此时我仿佛已经感觉到了那马蹄子的坚硬与沉重……

然而栗色马一动也不动,四只蹄子稳稳地钉在草地上。我的满口酒气喷了它一脸,它亲切而温和地忍耐着,我敢肯定这是一匹有灵气的马儿,它知道每逢有这粗鲁而古怪的气味飘来时,骑手大多会出现落马的结果,它见怪不怪,浑似一位草原上的哲人智者。而且我相信如果这匹马会说话,一定会向我建议道:“您允许我学习笨骆驼的卧倒方式,让您安全着陆吗?!”

三天前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看电影,张瑜主演的《太阳有耳》,最后一幕就是女主角骑在一匹骏马上,把自己那位土匪兼军阀的情人活活拖死,那男主角的一只右脚插在马镫子里,至死也没有解脱。

我的落马,却有惊无险。全怪那一瓶“大青沟”酒。

平生第一次落马,落在故乡的草原上。一次晕眩而独特的跌落,恐惧混杂着惶惑甚至几分羞愧的挣扎,更难忘的,是那匹温驯而知趣的栗色马。

我错就错在不该举起鞭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考历史知识点之世界历史:美国内战爆发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历史知识点之世界历史:美国内战爆发

美国内战爆发原因、过程、影响、林肯(P112-115)

1、美国内战爆发

(1)原因:北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发展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南北双方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焦点)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导火线:1860年,主张限制奴隶制发展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P114—115插图)

(3)过程:战争初期,南方准备充分,北方军队连连战败,人民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战局。转折:①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内容:凡是美国公民,只要交纳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得到一块土地,连续耕种5年后,这块土地就成为他的私有财产】、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容: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长奴隶制度,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的军队。】(内战前期林肯害怕国家分裂,只是主张限制奴隶制,不敢提出废除奴隶制)两个文件的作用:分别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成为战争的转折点。1865年内战结束。

(4)影响:美国内战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内战结束后1865年底美国正式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指黑人奴隶制),为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林肯:1860年11月当选为美国总统,领导美国人民进行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取得胜利,1865年,被刺杀身亡。他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考物理知识点: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物理知识点: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叫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上述的“没有受到外力作用”需要正确理解,实际当中不受外力的物体少见,这里指的是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外力作用相互抵消,相当于没有受到外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这样理解第一定律就行。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不是完全用实验可以证实的,它必须用实验+推理的方法,如上图所示:从同一高度滑下的小车,在粗糙的毛巾平板上滑行的距离最短,在光滑的玻璃平板上滑行的距离最长,由于绝对光滑的平面是没有的,因此可以猜想:如果小车在足够长、绝对光滑的平板上滑行,它就会永远永远的运动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莫让孩子经历暴力创伤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科学家进行的研究发现,暴力行为导致的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会使儿童更易患其他一些疾病。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60名儿童的母亲和老师进行了采访调查,结果看到65%的儿童曾经在社会上接触到了暴力,47%在家中就已遭受暴力的危害。

在那些曾经看到过暴力行为的孩子中,绝大多数都表现出受到刺激的迹象,例如尿床等,而20%已经患上了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

科学家指出,有压力反应的孩子更容易患哮喘、过敏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病症。虽然研究人员还不完全明确,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是否和健康存在直接的关联,但是他们建议母亲们要保护自己的孩子,尽早治疗孩子的压力综合征,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考数学冲刺知识点:用坐标表示轴对称详解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数学冲刺知识点:用坐标表示轴对称详解

坐标轴对称

点P(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

点P(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

原点对称

点P(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

坐标轴夹角平分线对称

点P(x,y)关于第一、三象限坐标轴夹角平分线y=x对称的点的坐标是(y,x)

点P(x,y)关于第二、四象限坐标轴夹角平分线y=-x对称的点的坐标是(-y,-x)

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对称

点P(x,y)关于直线x=m对称的点的坐标是(2m-x,y);

点P(x,y)关于直线y=n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2n-y);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依旧沈园》

全文共 1548 字

+ 加入清单

到了绍兴,得去看看沈园。不仅因为她是宋代名园,也不仅因为那里记述着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悲剧。我来之前,收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寄来的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其中选有郭沫若的《访沈园》。读过之后,脑子里划上了问号:沈园真的毁弃了吗?

沈园在宋代是私园,为沈姓旧业,因有极高的园艺价值和人文价值,一直保存到现代。郭老去的时候,见到的情景却是——“在陆游生前已经是‘非复旧池台’的沈园,今天更完全改变了面貌。我所看到的沈园是一片田圃。”“大门是开着的,我进去看了。里面似乎住着好几家人。”“我走到有些树木掩阴着的葫芦池边去看了一下,一池都是苔藻。池边有些高低不平的土堆,据说是当年的假山。大方池也远远望了一下,水量看来是丰富的,周围是稻田。”据这些记述,可知那时候,沈园里挤进了好些居民。假山平掉了,古池废弃了,园子开辟成了菜地和稻田。

郭老这次访沈园,在1962年10月29日。那时候,毁园种菜栽稻,不足为奇。沈园遭废弃,深深地烙上了那个年代的印记。郭老记下了一笔,让后人晓得曾经发生的这件事情。

作为历史学家的郭老,当然深知沈园的价值。然而,那个年代,革命的激情往往会掩盖冷静的思考,加之郭老是诗人,浪漫气质很浓。见到一生多唱悲歌的陆游,似乎还想用自己的气质去影响人家。他说:“陆游有之,如果他今天再到沈园来,他决不会伤心落泪,而是会引吭高歌的。”说沈园变田圃是一种“蜕变”,“蜕变”者,也就是他曾为之高歌的凤凰涅?。

又过去了四十年,沈园“蜕变”成了什么样子,这只凤凰真的飞走了?我忐忑不安地走近了她。

进门得买门票,便看到了吉祥之光,说明这里已有人管理。园内没有住户,当是都搬走了。复修的亭台楼阁皆为仿宋建筑。葫芦池还在,上面有石板小桥,旁边有水井,标示为宋代旧物。大方池里水清透澈,有小鱼欢快地游动。周围是成片莲池,想来当年曾是郭老所见的稻田。假山也恢复了,筑有石壁,刻着陆游的那首著名的《钗头凤》:“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陆游初婚唐琬,后被迫离异,十多年后,两人在园内邂逅。此时唐琬已改嫁,陆游亦另娶。触景生情,感慨万端,陆游在园壁上题写了这首词。唐琬见后,和作一阕,不久悒郁而死。和词也书写在石壁上,有“病魂常似秋千索”,“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等语。有人对和词的作者表示怀疑。郭老亦说,“和词韵调不甚谐,或许是好事者所托。”

这里是沈园的精华。一座历史名园,一处文化富地,毁了岂不可惜。绍兴的土地再紧张,也不至于缺少这几亩菜地和稻田。今日沈园复旧,古池无恙,我忐忑的心落了地。站在题壁前,我特意高声朗诵这两首词。心想,这能不能替代陆游的“引吭高歌”呢?

我之所以想提这件事,是因为今日许多青年人,不一定都有机会到绍兴见到沈园,而他们读过这篇课文之后,留下的记忆将是沈园被“蜕变”的形象,而今天已经并非如此。另一方面,对于那个“蜕变”观念,也需要做点说明,以免让今天的青年人感到隔膜。他们面对沈园,应该有新的观念,新的态度。

回想起来,几十年间,对待沈园这类的文化遗产,教训相当深刻。不仅是重视不够,保护不力,更多的是以“革命”的名义,人为地去毁坏。别说沈园挤进了居民,开荒种地,连北京的故宫也曾被一些单位和居民占据,设店办厂。挤进圆明园的单位和住户,如今搬迁,竟要花费巨款。此类问题实在太普遍了。文化遗产被自然侵蚀,那是无法抗拒的,被人为地毁坏,则是可惜的,痛心的。对于今天的青年人,也包括全体人民,还要加强爱护文物教育。随着那个年代的逝去,“蜕变”之类的观念,还是尘封起来为好。

沈园终究恢复了旧貌。正读着这篇课文,可能也心存疑惑的师生们,是否愿听我再套说几句呢?——宫墙柳,旧池藕,沈园依在怀诗叟。居民撤,稻田没,阁楼如宋,壁留遗墨。妥,妥,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考英语定语从句知识点:限制性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比较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1.二者差异比较

限制定语从句紧跟先行词,同先行词这间一般不加逗号,仅修饰先行词,可以由关系代词.关系副词或that来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仅作补充或说明,用逗号与主句隔开,既可修饰先行词,又可修饰整个主句,不可用that引导。

2.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选择依据

弄清代替先行词的关系词在从句中作什么成分,作状语的应选用关系副词,作主语.宾语或表语的可选用关系代词。

3.先行词与定语从句隔离

定语从句一般紧跟在先行词之后,但定语从句与先行词之间有时也会插入别的成分,构成先行词与定语从句的隔离。例如:

1)ThisisthearticlewrittenbyhimthatIspoketoyouabout.

2)Hewastheonlypersoninthiscountrywhowasinvited.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考英语知识点:SVP主谓表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英语知识点:SVP(主谓表)

SVP(主谓表)(好像有的叫SVC(主系表)——Eragon注)

Subject(主语)+Link.V(系动词)+redicate(表语)(表语是用来说明主语的身份、性质、品性、特征和状态的,表语常由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不定式、动词的-ing、从句来充当,它常位于系动词(be,become,appear,seem,look,sound,feel,get,smell等词)之后。——Eragon注)

这种句型中的系动词一般可分为下列两类:

(1)表示状态的连系动词。这些词有:be,look,seem,appear,smell,taste,sound,keep,remain,等等。如:

Severalplayerslayflatontheplayground.几个队员平躺在操场上。

Weshouldremainmodestandprudentanytime.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谦虚谨慎。

Thiskindoffoodtastesterrible.这种食物吃起来很差。

Thepicturelooksmorebeautifulatacertaindistance.这幅画在一定的距离看更漂亮一些。

(2)表示转变或结果的系动词。这些词有:become,get,grow,turn,go,come,prove,等等。如:

Springcomes.Itisgettingwarmerandwarmer.春天到了,天气变得越来越暖和。

Donthavethefood.Ithasgonebad.不要吃那种食物,已经变质了。

Thefactsprovetrue.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考历史知识点第一册复习攻略:秦朝--南北朝

全文共 2916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历史知识点第一册复习攻略:秦朝--南北朝

一、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P41~43页)

1、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都城咸阳。

2、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

36个郡,郡下设县。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2)经济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3)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又实行“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

(4)巩固、开发边疆: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开发越族地区,开凿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P55~57页)、汉通西域(P72~75页)

1、汉武帝(是西汉的鼎盛时期)的“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破格录用人才(如董仲舒、卫青等)。

(2)经济上:把地方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从此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这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5)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6)民族关系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汉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西汉:①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央与西域的联系。张骞为沟通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做出了贡献。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东汉: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

(4)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166年,大秦(古罗马)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三、丝绸之路(P73) 识图(P73)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从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有名的“丝绸之路”。说明当时中国已与欧洲建立联系,当时的中国被称为“丝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经过地区古今地名对照:

古代:欧洲←西亚←今新疆境内←河西走廊←长安

现在:欧洲←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今新疆境内←甘肃河西走廊←西安

四、评价汉武帝(P57页)(理解)识图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五十多年里,实行许多重大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措施(见汉武帝的“大一统”),由于他“兴造功业”,多方建树,西汉王朝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将西汉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但是汉武帝连年用兵,国力耗损,晚年时社会出现动荡。面对危机,汉武帝毅然颁布承认过失的“罪已昭”,宣布停止征伐,减轻赋税,除去暴政,“与民休息”,使西汉鼎盛局面又得以延续。

五、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P89~91页)(识记)识图(P91)

(1)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208年刘备、孙权联军以少胜多在赤壁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曹操不属于三国时代)

六、江南地区的开发(P99~102页)(指南6页)

(1)主要原因:①优越的自然条件: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②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最重要原因);④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得到迅速开发。

(2)江南地区的开发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①三国时的吴国,重视农耕,江南经济得到发展;②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开始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③东晋南朝时期,使江南得到迅速发展;④从五代十国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六、北魏(鲜卑族)孝文帝(拓拔宏)改革与民族融合(P105页)

1、背景: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2、主要内容:

(1)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

(2)实行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迁都洛阳;

(4)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话,提倡同汉族人通婚。

3、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七、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P77-7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初期,已经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

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八、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P81—83页)

1、佛教的传入: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后)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时,派人到西域求取佛经,迎来西域高僧,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道教的兴起: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道教的思想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奉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张陵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教徒尊他为张天师。(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宗教)

九、石窟艺术(P116)

1、开凿的原因:南北朝时期的石窟是统治阶级为了宣扬佛教而开凿的。(石窟艺术与都佛教的盛行有关)

2、主要的石窟群:①云冈石窟(在今山西大同,开凿于北魏前期);

②龙门石窟(在今河南洛阳,开凿于北魏至隋唐时期);

③敦煌莫高窟(在今甘肃敦煌,开凿于隋唐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第二册P37)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考英语知识点:引导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

全文共 1408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英语知识点:引导状语从句从属连词

1)连接时间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

before在···之前ThewarhadbeenoverbeforehecametoChina.

after在···之后HecametoChinaafterthewarwasover.

since自从IhavelivedinthiscitysinceIwasborn.

when/while当···Theteacherenteredtheclassroom,whenallthestudentswereplaying

WhenIcameintothisroom,Ifoundhimlyingbedasleep(while后接的动词是延续性的动词)

as当···IsawherasIwasgettingonthebus.

till/until直到Ididn’tgotosleepuntil/tillIfinishedmyhomework.

assoonas一···就···Assoonashesawthepoliceman,thethiefrunaway.

2)连接地点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

where在哪里TherewerelotsofparkswhereIlived.

3)连接原因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

because原因,用于解释某事的原因,动机,强调直接原因和因果关系IdoitbecauseIlikeit.

for表因为,表间接的原因,用于说明,解释Isoonwenttosleep,forIwastired

since表原因,比because弱,比as强,表一种已知的,显然的理由,常译为“既然

as表原因时,意义最弱Asyouareinpoorhealth,youshoulddomoreexercises

4)连接结果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

so···that···如此···以至于···Heissokindthateverybodylikeshim.

such···that···Heissuchakindmanthateverybodylikeshim

5)连接目的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

that/sothat/inorderthat为了

Speakclearlythat/sothat/inorderthattheymayunderstandyou.

6)连接条件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

if如果Ifitrainstomorrow,wewon’tgoonapicnic.

unless除非(如果不)Hewillcomeunlessitrains.

incase万一YoumaycallthisnumberincaseIamnotathome

7)连接比较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

than比It’seasierthanIthought.

as/so···as···和···一样Sheisastallasyou.

Heisnotas/sotallashiswife.

8)连接方式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

as按照DoasItoldyou.

Takethingsastheyare.

asif/though仿佛Hebehavesasif/thoughhewasachild.

9)引导让步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

although/though尽管AlthoughJapanissmall,thepopulationisbig.

evenif即便Evenifitwassnowingheavily,wewentonrunning.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夏天的旅行》

全文共 1218 字

+ 加入清单

夏天的早上,住厌了都市的人,单是在火车里,看见了蒙着薄雾的青色秧田,开着柠檬色小花的棉地和门前系着一两条黑色水牛的人家,已够心情爽朗了,何况在终点地方,欣欣迎人的,有点缀着海面的茶褐色的风帆和掠人衣袂的湿润海风呢。

夏天真是勾人旅行的季节呵!

在赴吴淞去的车上,心里禁不住暗自这样咏叹起来了。

鹤见佑辅论夏天的旅行:"太阳将几百天以来,所储蓄的一切精力,摔在大地上。在这天和地的惨淡的战争中,人类当然不会独独震恐而退缩的。大批的人,便跳出了讨厌透了的自己的家,扑到大自然的怀里去。这就是旅行。"

这样看来,在暑天,旅行的人倒仿佛近于战士的了,其实呢,比如此次的游吴淞,我只觉得是不折不扣地偷闲而已,同自然抗争之气,是一点也没有的。倘真以炎天之下的远足为勇敢,则那些终日留在机器两侧锅炉旁边流汗的人,敢说他们是懦弱的吗!也许鹤见氏的话是对的,不过这只适合于向"夏日炎炎正好眠"的胖子们说教吧了。

旅行,是娱乐,尤其在夏天,这娱乐,应该普及到一切的人们,虽然,在此刻,又能算作梦想,但将来终归是会实现的。

"海风,蝉鸣,六月的太阳。"

住在吴淞的友人,来信说着这些诱人的字眼,我们便开始了夏天第一次的旅行。

在堤上当风走着是惬意的,就是把一双足酱在泥灰寸积的村道中,也很愉快的,因为人在但见屋瓦墙砖的环境里面脱逃出来,便好像得了莫大的解放似的。

坐在一家卖汽水的茅草店内,望见了海面天空和田野,人便觉得是做了大自然的儿子,躺在它的怀中一样。海风作声地吹着,依着藤椅就想呼呼地睡去,虽然我们的唇间,都在不时地流出使人不易倦怠的孩子气那样的话语。

藤桌旁边的泥地上,螃蟹悄悄地爬着,我们不去捉它,也不作声惊动,只是带笑地看着,让它自由自在的。

在村中饭店去,路过芦苇丰盛的池塘,便觉得在我们缓缓步去的足声中,应该有二三只野鸭,蓦地惊飞起来。虽然结果是野鸭一只也没有,但却想起屠格涅夫在《猎人日记》上所写的那些打野鸭的场面来了。因此我们在日光下,信口开河地谈话,便搭着了《猎人日记》这只船,开到了小说的海洋上面。

也许就因为是夏天吧,在海边上,很容易回忆起了南国,从前我所到过的那些殖民地国家。

虽然在这儿并没有看见椰子和芒果的树荫,但望着了精雅的洋式饭店,和店前草地上啜饮咖啡的白人,就好像我已回到了新加坡的海滨公园和仰光的绿绮湖畔一样。

心里起着这样不快的感觉:难道我们的国家,竟同缅甸。爪哇一般的么?

然而,实际上,倘若这时拭着额上的汗,在绿绮湖畔散步,或是海滨公园闲坐,我相信,一定是要更为愉快些。因为,至少不会在绿荫蓬草之间,看见了残缺的墙,和一片乱瓦,那些以往的战事痕迹。

甚么时候才是最愉快的夏天旅行呢?

我想:应该是一切人都能作一次夏天旅行的时候。

作者简介:艾芜(1904一1992),四川新繁人。曾漂泊西南边境、缅甸、新加坡等地当杂工.校对、编辑。著有《南行记》、《山野》等。近年出版有多卷本《艾芜文集》。

摘自:《艾芜文集》第10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初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考英语知识点:序数词主要形式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英语知识点:序数词主要形式

(1)从第一至第十二:

one—first

two—second

three—third

four-fourth

five—fifth

six—sixth

seven—seventh

eight—eighth

nine—ninth

ten—tenth

eleven—eleventh

twelve—twelfth

大多的序数词都是由其相对应的基数词后面添加“th”构成。

(2)从第二十至第九十九整数第几十的形式由其对应的基数词改变结尾字母y为ie,再加“th”构成。

twenty——twentieth

thirty——thirtieth

表示第几十几时,用几十的基数词形式加上连字符“-”和个位序数词形式一起表示。

thirty-first第三十一

fifty-sixth第五十六

seventy-third第七十三

ninety-ninth第九十九

第一百以上的多位序数词

由基数词的形式变结尾部分为序数词形式来表示。

onehundredandtwenty-first第一百二十一

onethousand,threehundredandtwentieth第一千三百二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窗》

全文共 2263 字

+ 加入清单

钱钟书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富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道:"倚南宫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这个分别。不但是住在屋里的人的看法,有时也适用于屋外的来人。一个外来者,打门请进,有所要求,有所询问,他至多是个客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东西还是偷情,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和拒绝了。缨塞(Musset)在《少女做的是什么梦》那首诗剧里,有句妙语,略谓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materielepoux),但是理想的爱人(ideal)。总是从窗子出进的。换句话说,从前门进来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虽然经丈人看中,还待博取小姐自己的欢心;要是从后窗进来的,才是女郎们把灵魂肉体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你进前门,先要经门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现,还得寒暄几句,方能说明来意,既费心思,又费时间,那像从后窗进来的直捷痛快?好像学问的捷径,在乎书背后的引得,若从前面正文看起,反见得迂远了。这当然只是在社会常态下的分别,到了战争等变态时期,屋子本身就保不住,还讲什么门和窗!

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窠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屋子本是人造了为躲避自然的胁害,而向四垛墙、一个屋顶里,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马,变为家畜一样。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阴,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所以,人对干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不过,这种胜利,有如女人对于男子的胜利,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让步--人开了窗让风和日光进来占领,谁知道来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我们刚说门是需要,需要是不由人做得主的。譬如饿了就要吃,渴了就得喝。所以,有人敲门,你总得去开,也许是易V生所说比你下一代的青年想冲进来,也许像德昆西论谋杀后闻打门声所说,光天化日的世界想攻进黑暗罪恶的世界,也许是浪子回家,也许是有人借债(更许是讨债),你愈不知道,怕去开,你愈想知道究竟,愈要去开。甚至每天邮差打门的声音,也使你起了带疑惧的希冀,因为你不知道而又愿知道他带来的是什么消息。门的开关是由不得你的。但是窗呢?你清早起来,只要把窗幕拉过一边,你就知道窗外有什么东西在招呼着你,是雪,是雾,是雨,还是好太阳决定要不要开窗子。上面说过窗子算得奢侈品,奢侈品原是在人看情形斟酌增减的。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译名说:"窗,聪也厅内窥外,为聪明也。"正和凯罗(GottfriedKeller)《晚歌》(Abe-ndlied)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Fensterlein),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梅特林克戏剧里的情人接吻时不闭眼,可以看见对方有多少吻要从心里上升到嘴边。我们跟戴黑眼镜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他以假面具相对,就是为此。据爱戈门(Eckermann)记一八三O年四月五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撩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清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与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镇天镇夜不关的。

摘自:《写在人生边上》,开明书店一九四一年初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