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罗贯中为什么把曹操写的那么坏(汇编20篇)

浏览

7283

文章

671

篇1:陈群投靠刘备,又为什么要改投曹操?

全文共 1041 字

+ 加入清单

在学习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时,都会提到一个词,就是科举制度之前的的“九品中正制”,虽然经过不断发展,但是仍旧有利有弊,最终被科举代替。而这种制度的创始人就是三国时期的陈群。陈群原本投靠刘备,做豫州别驾,而后来曹操入主徐州时,他却又被曹操拉走。这样一个有所作为的人,为什么最终会选择曹操而不是留在刘备帐下呢?

若说起三国时期先投刘备,后仕曹操的谋士,大家自然会想起化名单福的徐庶。当然在历史之中,徐庶并没有化名,这是罗贯中的误解。而且当时徐庶很早就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两人还曾一同在刘备手下共事。后来曹操想得到徐庶,将其母直接抓到许都,逼徐庶到许都。只不过徐庶在曹魏阵营不能说一无是处,至少他最后还是做了御史中丞的,虽说算不得大权在握,至少也算怡然自得。但今天要说的这个谋士,也与徐庶有相似的经历,只不过他在归属曹操后,前后共辅佐曹氏祖孙三代,可谓人生圆满,此人就是陈群。

陈群此人最为出名的,就是曾在曹丕登基后提出了“九品中正制”,同时也是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可谓身负大才,但是这样的人才,为何在投身刘备后又离去了呢?

说起来,这件事是刘备自己的问题。当初徐州牧陶谦推荐刘备做豫州刺史,刘备受命后,就在小沛安札下来。而由于刘备素有仁义之名,加上从汉献帝那里骗来了正统刘皇叔的身份,因此当时他以此为名招徕有才学名望的有识之士时,一眼就相中了久负盛名的陈群。而当初陈群见刘备真诚可靠,胸怀大志,是一个可以跟随的人,于是答应了刘备的请求,做了刘备的别驾从事。

后来陶谦病重,准备将徐州对刘备拱手相让,而刘备之前在民间素有名望,因此当时徐州牧举州迎刘备。刘备自然非常开心,毕竟自己征战大半辈子,终于不用寄人篱下了。于是他当即准备接手徐州,但就在这个时候,陈群阻止了他。

陈群一直对天下大势十分关注,他认为目前势力雄厚的袁术居于淮南,对徐州虎视眈眈,此时占领徐州,直接等于与袁术为敌。而刘备手中的势力完全无法与袁术这个老牌割据势力抗衡。即便能依仗守城的优势,堪堪将徐州守住,对徐州同样看在眼里的吕布自然不会放弃这个好机会,要知道吕布近在咫尺,一旦他偷袭刘备后方,只怕徐州最终落入谁手,尚未可知。

只可惜刘备当时正高兴着,没有听取成群的建议,最终被袁术与吕布夹击败退。而经历这件事后,陈群也逐渐看清刘备的为人,与自己的父亲离开刘备,到徐州避难。等后来曹操攻占徐州,杀死吕布,亲自迎接陈群时,陈群顺势入了曹营,最终封侯拜相。可以说,正因为刘备的目光不够长远,不远听信逆耳忠言,这才错过了以为当时大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曹真是谁 曹操为什么收养曹真

全文共 98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曹真,大家肯定都知道,他不是曹操的亲生儿子,但是曹操缺对他非常的好。其实曹真的亲生父亲是曹邵,他是曹操的一名手下。那么他死了之后,曹操为什么会收养他的儿子曹真呢?曹真对于曹操来说很重要吗?曹真的结局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曹真是谁

曹真(?~231年),本名秦真,字子丹,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曹真幼年丧父,被曹操收养,力大勇猛,授虎豹骑。因讨伐灵丘的贼寇,封为灵寿亭侯。历任偏将军、中领军、征蜀护军等职,参与汉中之战。曹丕继位后,拜为镇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负责镇守西北边境,进封东乡侯。迁使持节、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之一。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地区。率军包围江陵,击破吴国将领孙盛,迁中军大将军、给事中。曹丕病重时,接受遗诏,成为辅政大臣之一。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拜大将军,进封邵陵侯。后率军抵御蜀国诸葛亮进攻,迁大司马。

太和五年(231年),曹真因病去世,谥号为元,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2、曹操为什么收养曹真

曹真是曹操家族中的一员。在《三国志》中记载,曹真的父亲名叫曹邵,是曹操手下的一名将士,曹操为讨伐董卓缺兵马,曹邵为曹操招兵买马,扩充曹操的军队。

后来,曹邵被杀害。曹操看见曹真很年幼,便认曹真为义子,带回家抚养长大。另一种说法是,曹真的父亲原名叫秦邵,和曹操是很好的朋友。一次,袁术和曹操在豫州开战,曹操为了侦查地形便外出考察,恰好遭遇到袁术部队的追杀。此时,曹真的父亲冒名顶替了曹操,袁术以为秦邵就是曹操,便将其杀害了。曹操被秦邵救了一命,很是感激他,于是便让秦邵的儿子改姓为曹。对于这两种说法,各有一方赞同者。

曹操收养曹真后,对曹真很好。曹真长大后,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勇猛之士,在很多战役中,屡屡得胜,在军中树立了很大的威望。

后来,曹真到洛阳拜见皇帝,皇帝对曹真的功劳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并将他的官职升为大司马,允许曹真可以佩刀上朝。曹真看清楚形式后,便建议皇上讨伐四川一带,对于曹真的建议,皇帝曹睿给予了批准。八月份时,曹操带领大批人马从西安出发,曹真出发前和司马懿商量好,俩人在汉中南郑会面。曹真代带领行军队伍前行,路途崎岖而遥远。刚好,八月份正是梅雨季节,有的栈道被水冲断无法行走。曹真深思再三,下令撤返回。曹真在返途中就生病了,等他回到洛阳时,病情加重,过了不久便去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曹操一生最大的败笔,放了该杀的伪君子,杀了不该杀的人放刘备,杀吕布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一生最大的败笔

曹操之所以一直没能统一三国,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失败,但是,如果要挖及根本原因的话,还是因为曹操这一生做的两大错误的决定,可以说是给后来的自己惹了不小的麻烦。

首先,曹操放了那时候的伪君子刘备,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塑造的形象是仁义君主,但是实际历史中的刘备其实是为伪君子,他的一生多数都是伪善的,而那时候曹操放过刘备,虽说可能是因为惺惺相惜,从青梅煮酒论英雄中就能看出来,但是,刘备之后也是给曹操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还有,就是曹操杀了那时候最猛的战将吕布,吕布在被曹操俘获之后,表示愿意给曹操效犬马之劳,但是曹操听信了了刘备的谗言,杀害了吕布,导致自己间接的损失了三国时期的最强战力天花板,对于曹操而言可以说是得不偿失了,如果他没有杀吕布,可能之后会很快的一统三国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陈宫为什么不求曹操放自己一马却一心求死?

全文共 163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时期的陈宫如果知道这个人的人其实还是知道他真的也是一位很不简单的人,他最早的时候是曹操麾下做谋士的,但是之后又叛逃了,到了吕布的手下做谋士了,但是之后还是被曹操给生擒了,话说其实这个时候陈宫还是能求得曹操放他一马的,但是陈宫却拒绝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也别错过了!

陈宫在三国虽然表现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无论是正史,小说《三国演义》,还是戏剧《捉放曹》、《白门楼》等的人物形象描述,陈宫,绝对是三国时期光彩夺目,一个大写的人物。历史中的陈宫也许谋略不及诸葛亮、郭嘉等人,何时其处事的刚毅果断,待人的善恶分明,以及性情刚直,光明磊落的人格魅力深为世人称道。

陈宫的一生基本上就是和曹操相爱相杀,无比纠缠的一生。他既是曹操草创时期的贵人,更是曹操开疆拓土的敌手,他拥立曹操,反叛曹操,最后被曹操所杀,是一位悲情英雄。

一、拥立曹操

虽然正史中,象《捉放曹》这样的情节与陈宫无关,是罗贯中强加到陈宫身上的,但,陈宫在曹操刺杀董卓不成,自己举旗帜创业初期,陈宫是帮忙立下大功的。自曹操拿下陈郡作为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后,作为陈郡当地士族的陈宫出仕为官,辅佐曹操。

兖州刺史刘岱因讨伐黄巾军而战死,陈宫便发挥自己在当地士族中的影响力,积极推介曹操,多方奔走争取济北相鲍信等地方官的支持,让曹操顺利成为兖州之主。

曹操入主兖州后,在陈宫辅佐下,接连取得了对黄巾军的胜利,先后收降卒30余万,实力大增。可以说这一时期,陈宫是看重曹操此人有雄才大志,能安邦济世,才全力辅佐的,也是忠心的。

二、倒戈一击

陈宫对曹操反感缘自于曹操征陶谦。193年,曹操为报陶谦杀父之仇,血洗徐州,“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手段极为残忍。特别是194年,为压制反对声音,处死了边让等数位名士。陈宫为人性情刚直,眼睛容不得半点沙子,曹操这种作派,自然不是陈宫心目中值得辅佐的明君,陈宫及当时大多数士大夫阶层,对曹操的这种暴行极为反感。

陈琳在后来讨曹操的檄文中写到: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

当初是陈宫的力荐才说服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接受曹操的,现在曹操的卑劣行径也令陈宫在兖州官吏和土族阶层中的名声受损。于是,陈宫与陈留太守张邈、张超兄弟、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一同叛乱,将吕布迎入兖州,兖州数郡郡守都纷纷倒戈。曹操遭遇到自起义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危机,最惨时,只有鄄城、范城、东阿三座县城的地盘,打得曹操甚至想投奔袁绍。

三、舍身取义

曹操当然不是得闲之辈,加之张邈、吕布不是可辅佐之才,明显比曹操低N个档次,陈宫也没得到完全信任。在随后一年之中,曹操三次大败吕布,195年,曹操完全收复兖州,将吕布赶到了徐州。195年底,曹操围攻雍丘,张邈在前往淮南向袁术求援的途中被部下所杀。

随着吕布在战场上失利,徐州的大部分官吏和士族阶层纷纷倒向曹操阵营。但宁死不吃“回头草”的陈宫却一直忠心耿耿地追随着吕布。196年初,曹操攻濮阳。一向刚愎自用的吕布这时听从了陈宫的计谋,骗取曹操入城,被吕布大军四处追杀。曹操的手臂被烧伤,头发被烧焦,还险些丢了性命。198年10月,曹操兵指徐州,吕布听老婆的枕边风,而不纳陈宫的良策,导致白门楼兵败被杀后。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的答案就出来了:一是道不同则不相为谋。价值观不同,和曹操尿不到一个壶里,就没必要违心迎附了;二是“好马不吃回头草”。陈宫出身士族,有传统的士大夫情结,有自己的是非坚持。从曹操阵营里倒戈的,如果再因为苟且偷生,媚颜降曹,那岂不为天下人所耻笑,有辱士大夫的气节。所以,陈宫被俘后,面对曹操拿父母妻子作要挟,视死如归,直截了当地说:“请出就戮,以明军法。”神色自如,从容赴死。

罗贯中对陈宫的表现出来的气节是非常崇敬的,专门赋诗赞曰:“生克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曹操去世后,为何曹丕不愿意挟天子令诸侯呢?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曹丕愿意天子诸侯呢?

曹丕不愿意挟天子令诸侯,是因为自己没有实力,而且根本就不敢这么做。虽然说最终能够有效继承所有的一切,但是很明显根本就比不上曹操

其实汉献帝命运并不是如此的顺畅,在很小的时候也只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董卓之后完全以自己为中心,可没有想到又出现曹操,所以也只能够继续的成为傀儡,虽然说曹操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因为曹操有实力。曹操本身就有着较强的实力,而且还会拥有着百万雄兵,根本就不在乎外界的虚名,虽然说曹操有着很强的势力,但是他从来也不会拖大,早就已经把一些反对自己的势力全部的消除,而且还把自己的7个女儿全部都献给汉献帝,这就意味着留学根本就没有办法逃脱。

曹丕为什么就不能够像自己的父亲一样的,其实也并不是曹丕不愿意,而是自己根本就不敢没有这一个胆量,曹操之所以能够拥有天下,也是凭借着自己的实力,手底下也会有着很多的忠心耿耿的人,无论曹操做什么,相信这些大臣也不敢有什么动作。虽然说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一切,但是很明显威望是完全没有比得上曹操的,手底下虽然也有一些人忠心耿耿,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

所以没有把刘协废除就会一直存在汉朝正统自己随时都有可能会被这些人拉下马,与其一直留下后患,还不如把这些后患直接的斩草除根。所以在经过一番考虑之后,最终就决定选择篡汉自立,而并不是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这个方法适合自己的父亲,却并不适合自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会看到最终他就成为了魏国的开国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曹操为何不称帝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为何不称帝

其实曹操不称帝的原因主要是和他的个人性格有关,曹操比起虚名,他更注重实权,而且从当时的条件来看,曹操也不具备称皇帝的要求,他更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曹操并没有那么大的称帝野心,虽然当时他的实力非常强大,但是自己还无法将刘备和孙权击败。

曹操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人,从小的他就非常的聪明能干,看待一些事情比较全面,以至于长大以后的他是一个颇有能力的人才。很多人对于曹操没有称帝都不是很了解,其实曹操内心深知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曹操不称帝不代表他没有野心,其实曹操的野心非常大,他有着自己的安排,而且他又想为自己留下好的名声。虽然没有称帝,但是曹操却掌握了真正的大权,他的一生也享尽了荣华富贵。

曹操的故事一直被广泛流传,深受众人的崇拜,在过去那个年代,曹操堪称非常有勇有谋的人才,他的历史故事令人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曹操与红颜知己蔡文姬的故事:曹操为何不娶蔡文姬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为什么不娶蔡文姬?

其实曹操对于蔡文姬根本就没有非分之想,选择把蔡文姬救出来并不是为了占有,他只不过是看在了蔡文姬父亲的面上,因此曹操也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个样子。

看在了蔡邕的面子上

蔡文姬在年少的时候早就已经声名远扬,而且也会精通音律,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才女。蔡文姬能够有这样的成就,也是因为拥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父亲,蔡文姬的父亲在东汉时期是一个特别有名的书法家,还有文学家是当时的一个文坛领袖。而且门下的学生非常的多,曹操也就是其中的一个小的时候,就已经和蔡文姬认识,两人也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看在老师的份上必然就会救回蔡文姬。

也不愿损害名声

谁都知道,曹操就是一代枭雄,在三国时期真的是风光无限,但是一直都没有成为皇帝,直到自己的儿子才成为皇帝。有人让曹操成为皇帝,可是他却说自己非常的爱惜名声,如果自己真的和蔡文姬在一起,很有可能真的会影响到自己的一世英名,毕竟蔡文姬过往的这些经历真的是特别的精彩。

他想笼络董祀

蔡文姬总共有三段婚姻,可以说也真的是特别的坎坷,第1次嫁给了自己心爱之人,这是很可惜,对方很早就已经患有疾病离开。第2次被抓到了,匈奴成为了皇妃,生下两个孩子之后,终于被曹操救了回来。第3次的婚姻就是曹操一手促成的那个时候的蔡文姬早就已经过了30岁,但是依然还是风韵犹存,因此就被曹操介绍给一个才子,据说这是为了笼络对方。另外一方面也能够帮助蔡文姬去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归属,总之这也并非是一点点为自己思考的份都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娄圭帮曹操击败马超曹操为什么还要杀他?

全文共 1688 字

+ 加入清单

娄圭在三国里出场的戏份并不多,但是娄圭出计谋帮助曹操击败马超部队立了大功,这样的一位大谋士最后却被曹操所杀。娄圭是怎么从一名功臣突然就成了罪人呢?其实娄圭还是挺有才华的,是真正能在沙场上揣摩敌人内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是最可怕的。但是偏偏曹操最听不得逆言,有一次娄圭说错了话一下子就激怒了曹操,这下子自己立过再多的功劳也没用了。

(一)口出狂言的囚徒

三国是一个激情喷发的时代,哪怕一些小人物,其闪光点也足以惊诧我等后人,比如一个叫娄圭的囚徒。

其实,在娄圭年少时便胸怀大志,经常说一句很牛逼话:男儿居世,会当得数万兵,千匹骑著后耳!却遭到小伙伴们的讥笑——啥?想做“身后有数万雄兵,千匹战马跟随着”的将军?兄弟做的一脑袋好梦……

也许是时运不济,几年后由于娄圭私藏朝廷逃犯,被官府抓了,判了个死刑后扔入死囚牢内。所谓大志未伸,岂能就死?很快娄圭就越了狱,出来后立刻换了一身官差的衣服,混入抓捕越狱逃犯者——其实就是抓他自己的官差行列中,安然逃脱。

一晃又是几年过去,这天荆州的刘表突然接到消息,一位叫娄圭的人,纠集起了一彪人马,想投靠在自己手下。

刘表很是不屑一顾,区区绿林狂徒,必是活不下去了才来归顺于我。也好,那就让娄圭做一棵“迎客松”,去接迎那些,从北方乱地逃难而来到百姓们吧。

就这样娄圭,终于完成了从囚徒到逃犯再洗白的过程,开始默默无闻在刘表手下。但问题是娄圭年少起便胸怀大志,难道他真甘心在刘表手下,当“迎客松”做无名之辈吗?

(二)去找曹操

三国时期虽是英雄的天堂,对百姓来言却是苦不堪言。娄圭做“迎客松”的日子里,不断有百姓逃亡而来,娄圭则领着一彪人马给予接待,接收,人数差不多时,再送往荆州——因为这些逃难的百姓,既是劳动力,也是兵源。

但哪知这一次却突发意外,有一千多老百姓不愿意去荆州,反而认准了曹操,这跟娄圭产生矛盾,结果这些老百姓夺了娄圭部队的兵器,掉头去找曹操了。

娄圭这等于是失职,若被刘表知道后,必会治罪,娄圭也只好撒丫子来找曹操,因为他年少时也跟曹操认识。

曹操自然知道娄圭的志向,当即就给了娄圭一个将军封号,但却背后既无“数万雄兵,更无千匹战马”,而是相当于参谋类型的将军,负责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没有实际兵权。

但这也比在刘表手下当一个“迎客松”强百倍,娄圭很满意,忙得不亦乐呼,当曹操大兵压境荆州,刘琮投降时,曹操有点犯怀疑,娄圭劝道:“曹哥,如今天下大乱,这些诸侯们都不成器,刘琮是以礼节来归顺,必是诚心的。”

果然一切如娄圭所料。荆州就这样成了曹操的地盘,娄圭这位当年的荆州“迎客松”,也以主人的身份,站在了荆州大地之上。

(三)马超的克星

一年后,曹操跟马超之间的大战爆发了!在《三国演义》中,正是这一战,马超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差点丧命,但实则却没有这么夸张。

但可以确定的是,曹操战胜马超是相当费劲的,因为曹操都说出了“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这句话。那是公元211年9月,曹操大军强占渭河南岸。马超立刻组织起兵马,趁曹操立足未稳,发起一波又一波的攻击,这可让曹操头大不已。

想防守就必须要借助地势安营扎寨,这才稳固。可渭河南岸满地的沙土,啥也做不了,只能靠曹魏士兵的组织起“肉城墙”,承受马超西凉铁骑的攻击,这是相当危险的。一旦突破一点,就四面开花。

好在天色将晚,马超停止了攻击,但第二天呢?曹操眼望着满地的沙土,急得够呛。正这时娄圭来了,对曹操说:“老大,你看这天气挺冷的哈……”曹操当时气的估计要揍娄圭了,啥时候了,你还给我聊天?

娄圭却自顾接着说:“再看这满地沙土,倘若咱用这沙土筑城,然后灌进水去,这天这么冷很快就结冰,如此一来,咱就得到了一座坚如磐石的沙城了!别说一个马超,就是百八十个,他能怎地?”

曹操喜出望外,立刻一夜间筑起沙城。第二天当马超志在必得,带兵杀来后,一看这个沙城,顿时泄了气——没法打了,再攻击只能是去城下送死。

曹操正是依靠这座沙城,得到喘息之机并很快扭转战局,击败了马超、韩遂的联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言,娄圭可谓是马超的克星,正是他这一条计谋,使马超在此战兵败后,彻底丧失一方诸侯的资格,先归张鲁,最后定格在刘备手下“五虎上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曹操疑心那么重为什么很多大将还是死心塌地的跟随?

全文共 268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操其实很多网友也都知道这个人也还真的是厉害啊,不管是军事能力,还是政治还是说的江湖义气,反正就是觉得这个人真的让人佩服,但是曹操一直有一个毛病被人说道,那就是疑心很重,大家也知道曹操杀人是不眨眼的,疑心重的人如果发现你不忠心,或者说有类似的怀疑,那就是有性命之忧了,但是大家都知道曹操是这样的,还是有超多的将士选择逝世跟随曹操,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

我觉得曹操“生性多疑”和手下大将“死心塌地追随”并没有直接关系。我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庞德。

在救援襄阳之前,庞德并未归附曹操多久,随于禁出征后,在襄阳之外被关羽击败。主帅于禁和东里衮、浩周等一干官员都选择了投降求生,庞德本来是马超旧部,和马超有交情,关羽也以此来说服庞德,庞德却选择了宁死不降。

这件事传到曹操耳中,曹操都觉得意外:于禁这样一个追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心腹大将居然投降了!一个明明有可以选择投降活下来的庞德,却选择了就义。

可见曹操信任于禁多于庞德,可是,死心塌地追随的人却是庞德。

曹操的创业阶段可分为四个阶段,其部下按照归附时间先后归类:

190-191年,起兵反董时,主要以谯沛子弟为主。

192-195年,兖州时期,兖州府官员。

196-203年,建安初,司空府官员。

204年,占据冀州后及建立魏国时的官员。下面我简单分析一下。谯沛子弟

曹操起兵反董时,追随他的从龙之臣,主要是谯沛子弟。

夏侯氏、曹氏兄弟自然不比说,同是谯沛故里的史涣、文稷也是曹操的心腹。许褚也是沛国人,来的晚一些,在196年初,但是曹操对他同样信任,许褚长期担任曹操的贴身护卫。

沛国丁氏和曹操两家还是姻亲,丁家人同样也是曹操所信任的。例如丁冲是曹操年少时的朋友,曹操入主朝廷后,立刻就提拔丁冲为司隶校尉,另外一个丁斐,素质很差,因为没钱就把官牛卖了换钱,结果被人告发,免了官。曹操知道后,不但不怪罪他,有次特意把他找来,开玩笑问:“你的官印呢?”丁斐知道曹操知道自己的丑事,也不嘴短:“我拿去换饼吃了!”曹操闻言,哈哈大笑,然后还继续提拔他当官,并向其他人解释:“我之有(丁)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

——丁斐贪污还能继续做官,这就是因为和曹操亲近的缘故,换做别人,哪有翻身之日啊!

所以让我说,曹操对同乡是绝对信任的,“多疑”这两个字是不会出现在对待同乡的身上。兖州心腹

曹操入主兖州后,因为伐徐州事,遭到兖州官员集体背叛,这时候为数不多仍然选择留在曹操身边的人,也同样得到曹操认可,譬如薛悌、王思、程昱等人。他们也随着曹操的发达而官运亨通。

乐进、张辽、李典镇守合肥之时,曹操还派薛悌作为监军去调和这三位将领,可见曹操对薛悌的信任;

至于王思,程昱,这两人在当时的风评并不好,喜欢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官运,最后在曹丕称帝后,王思和程昱都官至九卿。(王思、程昱和曹操也是有过冲突的,后面再说。)

在曹操入兖州之前,颍川人荀彧、枣祗也归附曹操,荀彧自然不必说,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曹操自比刘邦,把荀彧比做张良);枣祗对于曹操也是有功劳的,可惜早死,曹操为此写文纪念称赞他。

还有王必,此人籍贯在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推测是兖州人也是可以的,曹操占据冀州后,不再去许都见天子,则让王必担任丞相长史,留在许都监视天子刘协。后来许都的耿纪等人作乱,王必负伤身死,曹操为之大怒。按照《山阳公载记》的说法,曹操还为王必复仇,杀了不少无辜汉官。建安名士

建安元年末,曹操入主汉廷,开始以天子的名字吸引天下名士归附,例如荀攸、郭嘉的加入曹操的司空府。

司马朗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司马家和曹家早就有交往),丁冲被任命为司隶校尉,诸如此类,还有一些是被荀彧的个人魅力吸引而来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段时间的官员任命,都是担任汉官,坐镇一方的自然都是曹操信得过的人。冀州建国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夺下邺城,自领冀州牧,这时候自然要征辟冀州的士人,例如崔琰。

就以崔琰来说,曹操在早期对他还是非常礼遇的,崔琰在袁绍时期,就以正直著称,袁绍、曹操面对崔琰的批评,都摆出谦虚的姿态来接受批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的心态已经改变,他积极想恢复“九州制”来壮大冀州,让自己拥有更大的地盘,建立属于自己的王国。这期间,积极反对此事的荀彧死在寿春(据说是自杀),曹操在次年称魏公,开始营建魏国。

荀彧之死,也让曹操认识到,自己在政治上面临的阻力将不止他一个人,如果说曹操多疑,可能更多的是表现在这段时间里吧。为此,曹操还设置一些负责刺探官员言论的人(校事卢洪、赵达等),用来管制言论。

《三国志·高柔传》:时置校事卢洪、赵达等,使察群下。

许攸本是让曹操打赢官渡之战的关键人物,也是曹操年少的朋友,他嘴巴大,乱说话,让曹操很不爽;娄圭是在建安年初投奔曹操来的,时间不算早,也不算晚,也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他为人谨慎,但是两人都因为说错话而死。

许攸是真的乱说话,因为他当着众人的面喊曹操的小名,还指着邺城城门对其他人说,“没有我,曹操哪进得了这个城门?!”——这是作死。

娄圭则是真的冤枉。当时曹操出行,声势浩大,一个名叫习授的官员感慨曹操的仪仗队很威武,娄圭则随口说一句:“人生在世,要靠自己努力,不要只看别人的风光。”就这样,便有人向曹操告发娄圭话里有话,最终把娄圭给治死了。

崔琰的情况也和娄圭差不多,被人抓了一句话的把柄,最后曹操逼他自杀,本是兖州故吏的毛玠,为人正直,为崔琰求情,结果也被罢官。

我接着说前面的王思。王思这个人风评不好,说话也不行,有一次在公务上说话得罪了曹操,后来是被求情,曹操这才原谅王思,并提拔王思为豫州刺史。可见曹操对兖州故吏还是可以的。

同是兖州故吏的程昱,曹操对他则是非常信任,有人诬告程昱(估计又是某个校事找茬),曹操都不相信。

《三国志·程昱传》:(程)昱性刚戾,与人多迕。人有告昱谋反,太祖赐待益厚。

其他人如贾诩就很聪明,贾诩闭门不出,不结交高门,不乱说话,用低调的姿态获得曹操的信任,最终安享晚年。校事

曹操设置校事这种刺探官员言论的官职,在早期遭到负责法律工作的高柔的反对。高柔为此向曹操提意见,要求废除校事,曹操都不同意。后来,赵达等校事作奸犯科,事情败露,曹操也是将赵达等人诛杀,并向高柔道歉,但仍然不废除校事这个官职。

校事这个官职后来是在魏明帝(曹叡)时期才被废除。

综上所述,曹操对谯沛子弟是非常信任的,对兖州时期的从龙之臣也是相对信任和重用的,但特别是到了建立魏国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开始有选择性的甄别下属。即便有恩,只要有损于自己威严的人,他仍然会考虑痛下杀手,这也是权力地位提高之后必然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是什么人把曹操变成了白脸的奸臣?

全文共 1160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曹操的评价,看法虽多,但无外乎两个方向,枭雄和奸臣。达芬奇尚且在不同的角度中练习画不同的鸡蛋,对于后世来说,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人,评价自然是会有所不同。那么,说他是奸臣的看法是因何而起?是谁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这样评价曹操呢?

在死后将近两千年,曹操依旧很忙,忙着在各种书里当“人生导师”。人们已不再纠结于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是专注于如何“用好”这个人。变化速度之快,功利性之强,也可以视作这个浮躁社会的某种缩影。这个景象不要说曹操本人想不到,恐怕就连几十年前撰文为曹操翻案的郭沫若,也不会想到吧。

在中国的历史人物中,曹操是最具争议者之一。对他的评价历来在奸臣和枭雄这两极中摇摆。“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之类的话为他“招黑”无数,而政治、军事上乃至诗歌创作上硬邦邦的成绩也为他赢得了受人尊重的资本。作为著名人物,历代对他的评价也同步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生态,很值得研究一番。

人们印象中,曹操是个坏人,这多半要拜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赐。“拥刘反曹”的整体架构使得这部书把曹操定位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地位。之后的几百年中,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各种文艺作品(戏曲、评书、小人书等)将曹操这种恶劣形象不断强化。然而,曹操的形象并非一开始就坏了的。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是以魏国为正统的,从篇幅上就可看出:《魏书》一共30卷,《吴书》有20卷,而《蜀书》只有《魏书》的一半,15卷。在描写上,他也对曹操尊敬有加,尊称并没有称帝的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而刘备、孙权则仅被称为“先主”、“吴主”。陈寿还高度评价曹操为“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讨伐高丽途中,亲自写了一篇《祭魏太祖文》,肯定曹操的能力和功绩:“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对曹操评价的转差,是与国运、政局以及领导人的个性密切相关的。简单说,当国运昌盛,政局稳定,国家由强人主导时,倾向于将曹操评价为“好人”;一旦国运衰败,国家面临分裂,乃至被迫偏安一隅时,曹操“奸臣”的一面便会放大。例如南北朝时期,南朝人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就选用了一些曹操的负面材料。

袁阔成先生曾说过365回本的评书《三国演义》,很多人都是听着这部书长大的。到了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正值宋朝鼎盛时期,尊曹之意占据主流,书中也以曹魏纪年。而到了南宋,偏安的境遇与三国时蜀国的遭遇达成了某种契合,“尊刘抑曹”的思想开始风行起来。大学者朱熹就在自己的着作《资治通鉴纲目》中,抛弃了曹魏纪年,代之以蜀汉纪年。

南宋之后的元朝,汉人被蒙古人统治,民间“反曹”情绪更甚。到了罗贯中所处的明朝,“拥刘反曹”已成绝对主流,作为普及读物的《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坏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曹操真正忌惮的3个名将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真正忌惮的3个名将

其一便是蜀汉五虎之一的马超。公元211年,马超怀疑曹操名义上想打张鲁实际上想打自己,联合关中诸多军阀聚齐十万大军,在渭水潼关摆开了架势反曹,这边是让曹操见识了马超的凶狠。

其二便是蜀汉另一名将关羽。关羽的才能突出表现在勇猛,《三国志》明确表示“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三国志》中也的确记载了关羽如何阵斩颜良,只是说得没演义那么夸张罢了。

翻遍正史,汉末三国时期真正能阵斩名将的人实在不多,也难怪曹操非要把关羽给挖到自己这边来,关羽人生的高光时刻,还要数降于禁、擒庞德、“水淹七军”。

第三个便是东吴谋士周公瑾周瑜。曹操得知周瑜在赤壁之战两年后便意外身亡,便很是喜出望外,因为曹操对周瑜的忌惮,已经到了编造他坏话的程度:“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荀彧收到曹操的空盒子为什么就自尽了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荀彧收到曹操送的空盒子,为什么要自杀

当年曹操送给荀彧的空食盒,荀彧看到之后便有了自杀的念头,而最终也是因为自杀身亡。但为什么一个空的食盒就能让荀彧放弃活下去的念头?在史料上并未记载。

荀彧的家族基因都特别优秀,他的叔父和他都是朝廷命官,而且官位做得非常的大,到了荀彧这一带,也是继承了优秀基因,年少的时候就特别博学,非常聪明。当时袁绍想要把荀彧收入自己帐下,但荀彧认为袁绍是难成大器的小人物就辞别加入了曹操帐下。曹操是十分高兴荀彧到来,因为他知道有这么一位人才跟着自己,那将是如虎添翼。而荀彧也特别看好曹操,知道曹操并非平庸之辈,所以便把自己的全部均精力都投入了帮曹操巩固天下的霸业之中。荀彧一直都在幕后帮助曹操,让曹操赢了许多场的战争。同时,荀彧还推荐了许多有才能的人给曹操,但就是这样一位人才在公元212年去世,只活了50岁。

他的死亡一直都是存在争议的,在历史上也充满了很多疑惑。多数都是说是因为曹操送了一个空食盒表达了某些意思,荀彧便吞毒自尽,还有一部分说法是他由于太过于惆怅所以导致的病情加重,但具体的死因却不清楚。在史料上曾记得是因为忧伤惆怅而死,但为何会忧伤,是有多么大的惆怅,后人也只能去进行猜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曹操养子功成名就,刘备养子惨遭错杀,孙权养子是什么情况?

全文共 177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样子的问题其实在三国时期也还是蛮有说法的,因为很多人也因为这个事情发生了很多的故事了,大家也知道的著名的曹操养子非常的有出息,虽然刘备的养子被错杀了,但是我们怎么就没怎么听说过孙权的养子呢?那么孙权的养子是什么情况呢?下面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熟读汉末三国名,我们不难得知,在那段乱世中,自从三足鼎立之势初成,孙曹刘三方的角逐,便从未停止——不仅彼时的他们,谁都不肯向对方低头,后世之人,也经常拿他们,甚至他们的后人作对比。不过,这些对比一向争议较大,很难得出定论,毕竟,孙权、曹操、刘备,都是一世枭雄,其成就斐然,曹操之子曹昂、曹丕、曹植、曹彰、曹冲等,个个都是大才;孙权的儿子孙和、孙亮、孙休,也各有成就,虽然刘备的儿子刘禅,被嘲讽千年,却也并非真正的草包,而是有着自己处世智慧,并非无药可救。

不过,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的养子,却有着很大的差距,其对比非常鲜明,只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罢了。他们的养子分别是谁呢?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

一、曹操的养子——个个功成名就

(1)曹真

曹真,字子丹,因为其父为救曹操而死,得到了曹操的怜惜,成为了曹操的养子,自幼与曹丕同吃同住,一起成长。后来因为在被猛虎追赶的时候,一箭将其射杀,得到了曹操的赞赏,于是成为了虎豹骑中的统领,并逐渐成为了一代名将。抛开他其他的战绩不谈,单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一面派张郃拿下了街亭,一面击溃了赵云的疑兵,迫得诸葛亮在势如破竹之时,无奈退兵一事,就足以使他扬名。可是,他并不满足,在诸葛亮退兵之后,提出诸葛亮再次北伐,可能会出陈仓,于是提前做好的准备,可谓料敌先机。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曹真是一员真正的名将。

(2)秦朗

秦朗是曹操的便宜儿子,他的亲生父亲,是吕布的部将,当曹操擒杀吕布,攻破徐州的时候,他的母亲被曹操收入了后宅,他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曹操养子,而且非常得曹操宠爱。《献帝传》记载,曹操经常指着秦朗说:“世有爱假子如孤者乎?”不过,不知是什么原因,不管是曹操时期,还是曹丕时期,秦朗都未能得到重用,倒是曹叡非常宠信他,使他身居高位,而他也没有辜负曹叡的厚待,在奉命征讨鲜卑叛乱之时,大获全胜,威震北疆,也是一代名将。

(3)何晏

比起曹真、秦朗,何晏的名声要差的多,毕竟他曾是曹爽的党羽,有过很多恶行,再加上五石散的影响,以及“顾影自怜”、“傅粉何郎”等说法,他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非常差。但是,他年少时也算是一个神童,曾为拒绝成为曹操的养子,在自己的房间中画出了一个小小的框,说那是何家的房子,让曹操动容。而成年之后,他尤擅清谈,是魏晋比较著名的玄学家。虽然曹操和曹丕都不认可他,但从后世来看,他本身的能力,并不算给曹操丢人。

二、刘备的养子——下场凄惨

刘备的养子,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他不是别人,正是刘封。当初刘备初到荆州依附刘表的时候,还没有继承人,于是收养了刘封,并将其当作自己的继承人培养。但是后来,有了刘禅,他便改了心思,将刘封培养成了一员悍将。《三国志》记载:“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馀,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之后,他又与孟达一起拿下了上庸,可谓战功赫赫。

然而,他的结局并不好——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丢失了上庸,回到成都向刘备请罪,诸葛亮进言说,刘封刚猛,刘备百年之后,刘禅可能驾御不了刘封,于是劝刘备将其赐死了。至此,刘封的一片忠义之心,遭到了辜负。

三、孙权的养子——一事无成

说起孙权的养子,可能很多人都会一脸懵。他的养子不是像曹操一样,霸占他人妻子之时,得来的便宜儿子,也不是刘备那样,本打算用来继承家业。他所谓的养子,是忠臣之后。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孙权麾下,有一员大将名叫凌统,是一个非常骁勇,且忠心耿耿的人。当初合肥之战,为了让孙权安全撤退,凌统舍命断后,身边的人都死光了,也没有后退,令孙权动容不已。后来凌统英年早逝,他的两个儿子年龄尚幼,于是孙权将其接入宫中,待若亲子。

《三国志》记载:“二子烈、封,年各数岁,权内养於宫,爱待与诸子同,宾客进见,呼示之曰:‘此吾虎子也。’”而且孙权特意请了名师,教导这二人,并在他们成年之后,把凌统的部曲归还了凌烈,可惜,他们辜负了孙权的期望,也埋没了其父的英名,并没有混出什么名堂。凌烈还因有罪被免官,凌封泯然众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说曹操曹操就到的后边半句是什么?

全文共 1150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于很多的人都喜欢说一句话那就是说曹操曹操到,这句话的以及就是人们希望什么人出现的时候,什么人就出现了,比喻非常的及时,那么,有不少的网友也是在问小编,说曹操曹操到的后一句是什么呢?小编也是很好奇,在网上搜索了一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说曹操曹操就到,相信听到这句话,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的熟悉,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使用得比较多得一句俗语,意思是当你在谈论某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竟然突然就出现了,所以说也是有惊喜的意思,那这句话的主人公曹操也因为这句话被人戏称为快男,说到这句话,他还有一个故事在里边。话说在公元184年,也就是太平道首领张角聚众,黄巾起义爆发的那年,在那时候,曹操还未成一方诸强,为了平复汉室叛乱,亲自率领本部的兵马与黄埔嵩汇合在一起,在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开始展露头角,凭借过硬的军事能力,指挥着士兵大破黄巾起义军,而到了公元的189年,此时董卓废汉帝立献帝,开始了昏庸残暴的通知,曹操于陈留散尽家财,开始招兵买马,准备讨伐董卓,这也是曹操真正的开始,自董卓祸乱汉室朝纲以来,天下的豪杰皆愤慨不已,曹操此前也曾经刺杀过董卓,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反而在貂蝉之父王允的离间计以及美人计共用的情况下,成功的将吕布策反,而最终,董卓因为贪图美色竟然死在了自己的干儿子吕布手上。

在董卓死后,他余下的党羽非但没有投降,其部下李傕与郭汜开始自相残杀,汉献帝知道如果此时继续留在皇宫可能性命不保,便趁二人火并时候,乘机逃了出去,但李傕与郭汜得知汉献帝出逃后,兵合一处,又准备追回汉献帝,这时候有人举荐让平定黄巾军的曹操;奥酒驾,可当信使还未出发,夏侯惇便带着曹操的联军前来救驾,营救了汉献帝,于是,说曹操,曹操到这句话便被一直流传了下来。

而说曹操,曹操到这句话,其实后边还有一句知道的人可就凤毛麟角了,在曹操攻打徐州那时候,也就是大约在公元194年,曹操再次攻打陶谦时候,其盔下的陈宫以及张邈竟联合吕布一齐攻打曹操,曹操虽然能力突出,且能人众多,但毕竟此时腹背受敌,而且吕布又是世所罕见的武将,最终兵败退兵30里,而即便这样,曹操也不愧为一代枭雄之胆色,虽然大败,但掉头便率兵再次冲杀濮阳西塞,准备打吕布一个措手不及,但曹操的旧部下张邈提议吕布在营中设防,果不其然,曹军落入包围群,而且还差点死在吕布手中,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吕布曾手持方天画戟,拦住一名逃亡的士兵问,曹操在哪里,士兵指着前边骑马那位说,便是此人,吕布遂扬长而去,可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士兵便是曹操本人。

所以说,曹操此次得以脱困完全因为侥幸,如果真的被吕布认出,历史上我想就不会有三分天下,曹魏王一统北方的故事发展了。由此,说曹操,曹操到,后边这句便是,当面错过,岂不好笑,而这个可笑的人,便指的是吕布,只不过鲜有人知道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曹操最信任的将领是谁?张辽徐晃都比不上他

全文共 937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的手下几乎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不管是谋士还是将领都可以独当一面。但是曹操本身又是个多疑的人,对谁都不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唯独只有他能让曹操放下戒心,这个人物是谁呢?曹操对当时的宗亲都还挺看重,关键是宗亲没那么的给力,但是曹操也不好说什么。像张辽徐晃他们也都吃过这样的亏,但是曹操在世的时候也没人能说破此话。

曹操最宠信的大将是谁?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很复杂。既不是在逍遥津以少胜多的张辽,也不是打败关羽的徐晃,而是独眼将军夏侯惇。说夏侯惇最为曹操信任,有两个方面可以证明。首先是夏侯惇曹魏集团中唯一一个能够自由出入曹操卧室而无须通报的将领,另一方面则是从夏侯惇所担任的职务和权力上都能够看出来。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被争论了以前多年的问题:夏侯惇和曹操有可能原本就有着特殊的亲戚关系。因此,关于夏侯惇的故事就不能不从夏侯惇的早年经历与曹操之间的关系说起了。

曹操和夏侯惇之间的特殊关系是多方位的。首先是他们之间的那种亲戚关系,而这种关系也是相当复杂的。仔细说起来他们的亲戚关系延续了三代。曹操的爷爷曹腾是个宦官,也就是后来俗称的太监。太监是不能生儿育女的。但是从东汉的汉顺帝时期开始,皇帝就特许宦官们可以收养别人的孩子来继承爵位和财产。作为东汉中、后期炙手可热的宦官,曹腾自然也不例外,他就收养了一名男孩并取名为曹嵩,而这个曹嵩就是后来曹操的亲身父亲。

不过既然是养子,那这个曹嵩的本家又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可以说在当时就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汉末河北军阀袁绍。他在官渡之战前夕发布的讨曹檄文中说:“父(曹)嵩乞丐携养”,不过这话只是说出了曹嵩的出身低贱,是个要饭的,但却没有提及曹嵩原本是哪家的孩子。到了后来东吴人所写的《曹瞒传》和晋人郭颁的《世语》中则清清楚楚的写到:“(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即曹操)于(夏侯)惇为从父兄弟。”从这个记载中得出的结论是:曹操与夏侯惇原本就是亲戚,而且二人的父亲原为亲兄弟,则二人自然也就成了血缘较近的堂兄弟。

西晋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包括夏侯惇在内的夏侯家族与曹操的曹氏家族合传,这也是一种明显的曲笔,暗示曹操与夏侯惇是亲戚。虽然后世的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和分歧,不过总的来说以赞同者居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刘备的儿子刘禅,为什么比曹操的儿子曹丕差这么远?

全文共 105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说,刘备儿子刘禅是一个怎么都扶不起来的阿斗,非常有名的成语“乐不思蜀”也是出自他的经历,不仅将自己父亲一手打下来的地盘拱手送人,当了俘虏还表现出一种对故国没有一点的思念之情。反观对手曹操的儿子其他的先不说,但就说继承大权的曹丕,文韬武略,每一样都在刘禅之上,还超出很多,如果不是因为死的早,三国的走势也很难说。那么,为什么刘禅和曹丕会有真么大的差距呢?

要论“官二代”,曹操和刘备的儿子是标准的“官二代”。刘备的亲儿子有三个,大儿子刘禅,二儿子刘永,三儿子刘理,都不怎么成器。最有名的当属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投降曹魏,葬送了父亲一手打造的蜀汉江山,“乐不思蜀”地甘做囚徒。同为三国二代,刘备的儿子比起曹操的儿子来简直是有种不堪相比的意味,一个在地一个在天简直无法相比。作为同一代人,他们之间的差距为何这么大?

首先恐怕还是基因的关系。后世公认,曹操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正面说,叫机智、果敢、有雄才大略,反面说,是狡黠、凶狠、怀狼子野心。而刘皇叔呢,仁厚、宽爱。两个个性气质完全不同的父亲,生出的儿子,遗传自然各异。曹丕比他的爸爸心眼更多,刘禅则比他爹更温和绵软。这是两人事业未来发展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关乎生长环境。曹丕早早地就参与到权力的运作之中,亲历了宫斗的惨烈,对皇权政治的认识极为深刻到位;阿斗幼年倒是随父南征北战,但他经历的似乎只有被人护持逃亡,入蜀后,又冰火两重天,安逸得只知斗鸡走马。

三是政治经验差异。曹丕生长在兄弟争宠的环境下,机变权谋这些政治手段,在他与同胞相互内斗的过程中,即已见识、练就和熟悉了,且组建了自己的智囊和执政团队。而刘禅,蜀汉确立的唯一皇储,一直又被先主刘备溺爱,养尊处优,静待接班在他这儿,是铁板钉钉的事,是故缺乏复杂权力争斗的历练,内心尚天真而质朴。

四是客观条件有别。曹丕提前有父亲手把手教其治人理政,而刘禅呢,不光有父皇罩着,最要命的是有丞相加军师的诸葛亮在。有诸葛在,连刘备都许多军机大事不用操心,更何况年少的太子刘禅,玩你的就是了。请看曹操和刘备分别给太子的遗嘱,不难弄清两个接班人的担当,在其父那里区别多大——曹操遗嘱:“天下尚未安定,未得尊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者,皆不得离屯部。”江山重要,安葬我是小事,稳固社稷是大事;刘备敕刘禅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

显然,曹操对自己的儿子是有信心的,一以贯之地叮嘱其执政弄权;而刘皇叔呢,临死前只能无奈地托孤。两个接班人,谁能很快进入角色,擎起天下,不言而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曹操阵营的郭嘉和刘备阵营的法正相比,谁更厉害?

全文共 1693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事实上每逢乱世,都是人才大幅度涌现出来的时期,因为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曹操手下的谋士有郭嘉,刘备那边也不单单只有诸葛亮,还有一个人知名度没有诸葛亮那么高,那就是法正。法正的能力其实也不弱,甚至有人认为他就是郭嘉和贾诩加起来的样子。那么,法正真的有这么厉害吗?他和郭嘉相比谁会更胜一筹?

郭嘉比曹操小21岁,但对曹操的宏图伟志似乎了如指掌。当曹操就天下形势向郭嘉问计时,郭嘉一语道破要害,建议曹操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先消灭吕布。这样不仅能使曹军扩大实力,又可以避免以后曹袁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又询问郭嘉,作为谋士,最关键的素质是什么?郭嘉说:战争和下棋一样,没有一场战争是事先部署好的,熟读兵法只是入门,军师的优劣在于临场应变。郭嘉明晰透彻的分析,让曹操一下看到了光明的未来。曹操听完感叹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若郭嘉不死,对他言听计从的曹操便肯定不会误判形势,而是从容布置,徐徐推进,既无赤壁之败,则无论孔明周瑜如何天纵奇才,也是无力回天,刘备孙权也只能引颈就戮了。

尽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却留下了辉煌的业绩。郭嘉在曹操军中时,曹操可谓凯歌高唱捷报频传,成功地统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军事成就便显得乏善可陈。用周泽雄先生的话说,也就对付了马腾、韩遂几个“草寇型军阀”。对付孙权、刘备这两大“枭雄”,就有点力不从心,在赤壁还差一点就被烧得焦头烂额。

当时,各路诸侯割据一隅,并无鲸吞四海之志。在这种情况下,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了曹操获胜的关键。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据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其亲密程度可见一斑。在严于治军的曹操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曹操手下有一位纪检官员,叫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

郭嘉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敢于出险招,走钢丝。比如战官渡、征乌丸这两回,别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按照常理,孙策和刘表肯定要趁火打劫,在曹操的背后插一刀子。偏偏郭嘉就敢断言不会,也偏偏曹操就敢听他的,冒此天大的风险。其实官渡之战这一回,是多少有些侥幸的,这个我们以后再说。但征乌丸那一仗,则确实体现了郭嘉的军事天才。

不仅如此,曹操还暗地里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有史学家说,郭嘉是幸运的,只有曹操这种雄才大略的人,才敢于使用郭嘉这类藐视礼法的人。

法正与孟达入蜀后,法正被任为新都令。差不多到十年后,法正的职位只是军议校尉,十年时间升了这么一点,确实是不被重用。学者世家出身,自小又见识了不少战乱的法少爷,几乎在益州憋了十年,肯定会有怨气吧。

张松出使曹操,归来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来往与刘备交好。不久后曹操在赤壁战败,刘备势力得以壮大。刘璋于是问应该让何人出使刘备,张松于是举荐法正。法正一开始辞让,后来不得已只好前往。刘备见到法正后,“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法正觉得刘备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辅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后,遂与张松密谋协规,决定暗中戴奉刘备为主。

陈寿将法正比作曹营两个人,程昱和郭嘉,这两个人正好偏向的专精很明确。虽然我猜陈寿把他们仨比较的原因是这三个家伙人缘都太次……程昱偏于战术,郭嘉偏于战略。荀攸也是更专精战术,荀彧则多着眼于战略的布置。最大的区别就是,战术家必须亲冒矢石,督军前线。战略家则要陪伴主君左右,剖析利弊取舍。法正也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但他点的应该是战术天赋专精。

当时法正在外掌握着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蜀郡下辖成都县),在内仍然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是刘备的主要谋士。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眦必报,掌握大权后,曾经对他有过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顾,他有过小矛盾的人都加以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因为法正的策谋,不只是刘备做不到,而且是想不到——因为法正的计策,带有极强的现实意味,果决狠辣,判断精准,带有贾诩的黑暗和郭嘉的灵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曹操这辈子最害怕谁?

全文共 1922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认为,曹操属于那种天塌下来眉头都不皱一下的人,否则很多事情他根本做不出来。但事实上,曹操再怎么厉害,终究也是个人,在世上也一定会有那么一些东西或者一些人,会让他感到不安。那么,这个能让他花费很大精力去了解、研究、对抗的人,究竟是谁?他又为什么会让一代枭雄曹操感到忧心呢?

有些人的对立似乎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这一切就像是上天的安排,让这些不共戴天之人不可避免的生在同一时代。这些占据一隅天下的统治者们,为了瓜分天下资源和土地相互征战,机关算尽,甚至,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现代人将这种关系称为宿敌。

曹操和刘备可以说是宿敌典型的代表。

翻越史籍,我们不难发现,这对天生的宿敌貌似并不在一个层次。论家世,曹操身世显赫,自小便受到家族的庇荫,从小就接受政治环境的熏陶,对于朝堂上的事情的把握十分的精准;而刘备只是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皇族远亲,举事之前靠着走街串巷贩卖草鞋混口饭吃。

论才情,曹操自幼饱读诗书,文学积淀极其深厚,其诗作更是广为流传于世间,曾被评为建安七子之一。刘备根本没有这番才情,文化水平并不算高。论军事,曹操自身就有着成熟的战略目光,在排兵布阵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刘备自身的军事水平不值一提,若非刘皇叔身边人才辈出,恐怕军事领域根本无法与曹操匹敌。

可是,就是这样差距极其悬殊的二人,为何却成了一生的宿敌。对于弱小的刘备,曹操为何将他视为人杰,用必生精力与其争斗。

青梅煮酒,觥筹交错,在灯火通明的曹营中,犹如丧家之犬的刘备在这一片喧闹的环境中显得格外的没落。想着被强敌所俘的夫人,全军覆没的军队,还有那得之不易的领地,心中如五味杂陈一般。然而,复杂的心情并不能写在脸上,还需要强颜欢笑的与曹操饮酒。酒原本是没有味道,刘备现在却喝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就像他冗杂的心情一样,是那么的苦涩。

当时,曹操雄踞一方,但是,依然对刘备十分看重,在与刘备饮酒赋诗中说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

刘备当时一无所有,那么,曹操这样说是为什么?是对刘备战败的讽刺,还是酒过三巡的无心之言?在曹操心中,刘备到底处于一个什么地位?

酒宴后,从曹操的作为来看,他对刘备还是极其重视的。在落魄的刘备听令曹操账下期间,曹操就一直对其惺惺相惜,不顾手下大臣反对,很快将刘备提拔到了左将军之位。那个时期,两人形影不离,无论大事小事都在一起商议。可惜,刘备为当世人杰,不会甘心听令于曹操。

经过长久周密的的筹备后,刘备离开了曹营。

即使遭遇了刘备的背叛,曹操依然将刘备当成一生的对手。那么,刘备到底有什么魅力,让这个三分天下的奸雄始终对其保持着极高的评价呢?就像文章开头所提,有些人的对立就好似上天的注定,而在笔者看来,刘备的仁德的性格对曹操来说最为致命。

曹操虽然兵强马壮,雄踞一方,但是,其为人却十分残暴。兵力雄厚的曹操向来就不在乎平民百姓之苦,每当打下一座城池,就会用残忍的手段对城中无辜百姓进行屠杀。反观刘备,向来以仁德自居,与同时期性格暴戾乖张的诸侯不同,刘备对百姓的疾苦出人意料的体恤,这也导致中原百姓对曹操的敌视。

刘备用其宅心仁厚的品性,逐渐得到了许多能人异士的青睐,文臣谋士的相机投奔让刘备慢慢有了与曹操抗衡的资本。就这样,刘备从一介布衣慢慢的变成了真能够与曹操争夺天下的诸侯之一。

刘备有了抗衡曹操的资本之后,对于抗曹展现了非凡的魄力。在寻常政治家的眼中,出兵相助这种事情肯定要与自己的利益挂钩的,如果,是助人不利己大多人都会选择静观其变。但是,刘备却不同,刘备在自己与曹军兵力悬殊的时候,还敢于向其他抗曹实力频频伸出援手,这样的魄力也是曹操看中刘备的原因之一。

其次,刘备重视“人”的观念,保人意识强烈,用人水平高超,因而也就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这一点从他撤离荆州时,表现得最为明显。《三国演义》着重写道了百姓对他的追随,《三国志》也载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而实际上,追随他的又何止百姓。

历史上对刘备的评价并不高,由于刘备曾经在许多人账下做事,这种作为更让许多人不耻。还有人认为,刘备并没有史书记载的那样爱民如子,而是打着爱民的旗号来招募天下英雄为他所用。但是,笔者个人认为,刘备能成就一代帝业必定有其个人魅力支撑。

再次,刘备有大才,当时称其为“枭雄”,其才华表现在多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战略眼光。乘势而起便是有眼光的表现,后来不断骚扰曹操后方,令操如芒刺在背,更是表现了远远超过袁绍和刘表的见识,当时也只有曹操等少数几人才能意识到他的能量。

他知人善用,为人谦和,做事之前大都与身边大臣仔细斟酌,能听取臣子的建议,这也和曹操的多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有人说刘备的人格魅力来自贫寒的出身,极有可能继承了祖上刘邦接地气的亲民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曹操鸡:治好曹操的药膳鸡

全文共 1333 字

+ 加入清单

徽菜是中国汉族的八大菜系之一。曹操鸡是徽菜中的一道美味佳肴,也是一道传统名菜。它的方法很优雅,包括四个步骤:第一,将鸡宰杀和整形,挖空它的肚子,用清水反复清洗。第二步是用秘汤小心地涂在鸡身上,腌制一段时间。第三步是在锅里煎鸡肉,煎好后挂油。最后,用配料腌制调味,炖至脆烂,肉骨分离。成品色泽红润,香气浓郁,表皮酥脆有光泽,外形美观,食用后香味浓郁。它因其独特的风味而受到中外食客的称赞。据说这道菜起源于三国时期。你应该知道它的名字和曹操有关。

曹操鸡是徽菜中的一道名菜。

三国时期,曹操经过不懈努力,率领军队统一了北方。于是他开始整肃军队,准备南下攻打孙武。公元208年,曹操率领83万大军出洛阳,开始了征伐吴的伟大事业。但由于他带领士兵日夜操练,再加上长征劳累,当大军到达泸州时,曹操患了慢性头痛,食不果腹,食不果腹,又因病不起,他指挥的军队也停滞不前。曹操的助手非常焦虑,并邀请泸州的名医来治疗曹操,但他们没有改善。

曹操变得越来越烦躁。他殴打和责骂前来治疗他的医生,甚至把他拖出去斩首,因此没有人敢再见到他。

三国漫画:曹操头痛发作(来源:三国在线)

如果曹操的病不能治愈,将严重影响伟大的事业削减吴。工作人员没办法,只好请名医再来看看曹操。一位江湖官员看到悬赏信息,来到曹操的营地,向手下人保证可以治好曹操的病。几名工作人员非常担心。这么多名医没有治好曹操的头上的病。他会是庸医吗?他们把医生拉到一边,亲切地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最初几个著名的医生。医生不慌不忙地对他的工作人员说:“诸位阁下,请放心,我的医术不高,但我学习食物、药物和补充剂。我想曹丞相是因劳累过度,思虑过度,或头风过盛,肝阳上亢,火盛而头痛...我会为总理做一只药鸡,并配以辅助材料,这一定会消除总理的头痛。”为什么这种药膳可以治疗?”助手们问小人认为吃鸡肉可以安神、止痉、补虚、清肝、理气、安神、定志...我会把辅助材料搭配好,请精心烹调,总理有胃口,会逐渐恢复。这是我父亲在头部疾病慢慢好转之前吃的那种药膳。”医生说。

人们对此表示怀疑,医生开始准备配料。他选了一只当地的“鸡丫”(一种已经生长了两个多月的鸡)约一斤半,宰杀它,清洗它,并加入补药,如顾靖宫酒,马天,董仲操等。如果不够,他还添加了七八种名贵药材,如党参、黄芪等。按照他的指示,厨房主人把鸡肉和配料放入砂锅,几个小时后,一盘金黄的红色,松脆的皮肤和骨头,白色如雪,腐烂和丝绸般的药用鸡肉被交付给曹操。曹操忍不住尝了一口这美味的草药,觉得味道很好。他又拿了几个。结果,他吃得越多,味道就越好。他的食欲立即增加,他狼吞虎咽。说也奇怪,他的头痛减轻了很多。

“曹操鸡”配有多种中草药。(来源:中国经济网)

为了尽快治愈这种疾病,并指挥军队赢得战斗,曹操命令厨师为他做这种鸡肉,每一餐都吃。他连续吃了几天,逐渐恢复了健康。几天后,他起床,再次指挥他的部队。从此以后,无论军队去哪里,只要条件允许,曹操都会吃这种“药鸡”。

后来,这种既有营养价值又能防病治病的菜肴逐渐在全国各地流行开来。今天的“曹操鸡”经过多年的改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天麻、杜仲、香菇、桂皮、茴香、葱姜等18种配料。烹饪技术更加精湛,使用的材料更加复杂,制作的味道更加美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法正不死便无三国 法正有多恐怖 公元219年曹操说了公道话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法正是刘备手下三位著名谋士之一,他的名望甚至超过了庞统,被誉为“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出生在陕西省眉县的一个学者家庭,他自小受到良好的家教和学风的熏陶。初到益州时,他的才华在刘璋面前得不到重用,只担任了一个小县令的职位,感到很郁闷。然而,他与张松成为了好友,二人密谋联合刘备,为后续的计划打下基础。

法正被派去荆州请刘备来益州,他对刘备大加赞扬,表示刘璋对刘备的错失是一个机会,刘备来益州后可以建立全面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回到益州后,法正和张松密谋,提出刘璋应该投降刘备,保住自己的性命,并劝说刘备善待许靖等人以争取更多的人才归附。最终,刘璋投降,法正被封为一等功臣,并任命为蜀郡太守。

法正在刘备身边发挥重要作用,他提出夺取汉中的计划,并给出了三种策略供刘备选择。法正的策略受到曹操的赞赏,同时他也忠心耿耿地为刘备效力。然而,由于长期随军劳累,法正身体垮了,年仅45岁去世,刘备为他痛哭数日,并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法正的逝世对刘备来说如同失去了翅膀,形势急转而下。诸葛亮曾感叹,如果法正还在,他能够制约刘备的东征计划,使局势不至于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