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罗贯中笔下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实用20篇

浏览

1802

文章

691

篇1:袁绍这三点不如曹操!揭秘袁绍到底哪里不如曹操

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用人之道,袁绍究竟比曹操差在了哪里?

袁绍比不上曹操的地方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在招贤纳士这一方面,再者就是因为政治手段,还有一个就是谋略,从这里也可以看到,难怪曹操就可以统一北方,但是袁绍却没有办法做到。

一、招贤纳士

袁绍在小的时候一直都会比较喜欢结交好友,会懂得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会借助自己的社会地位,然后打造一个不一样的成功。收入这么多的人才到底有什么用呢?首先就应该扩张自己的威望,毕竟自己拥有着比较好的家境,自然就不可能会看得起这些一直向自己讨生活的人。曹操也会比较喜欢招募人才,一直都会比较注重唯才是举,当然招募的这些人并不是当成花瓶,而是一直都会正确的用人。

二、政治手段

根本就没有什么政治头脑,动辄就是袁绍给招进来的,但是结果就可以看到早就已经造成天下大乱。甚至还会怂恿曹操重新去立一个皇帝,希望能够成立一个全新的政府。曹操怎么可能会听他的,这难道不是大圣分裂自己的国家吗?曹操的措施其实就是一个政府一个皇帝,因此就会选择迎奉对方。借助着天子的名义就能够有效压各路诸侯一头,曹操出兵,其实就是正义之师,必然就可以凭借着正义剿灭这所有的一切。

三、谋略

袁绍有着很多不一样的谋士,但是从来都不会选择一些比较正确的言论,而是会看自己的心情,谁说的话让自己舒服就会选择谁,简单来说就是一直都喜欢别人拍自己马屁。

田丰根本就不喜欢拍马屁,因此人少也并不喜欢直接就选择把对方给杀掉。曹操就完全的不同在讨伐,袁绍在灭掉吕布,在争讨各项战疫的过程中,全部都可以看到一些非常有知名度的谋士,而且他也会正确的用人。曹操之所以能够有效的统一北方,这完全就是因为正确的用人,否则的话也不可能会有今天的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贾诩对曹操来说有多重要?贾诩为什么还没郭嘉出名?

全文共 97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操身边的谋士,可能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会是郭嘉和荀彧,其实曹操早期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能臣就是贾诩。实际上贾诩才是从头至尾一直效力曹家,建立了很多汗马功劳的人,但是为什么贾诩的名声不及郭嘉和荀彧呢?可能就是因为贾诩的品德不行,贾诩被称为“毒士”,虽然聪明但是太缺德,古代人非常讲究气节和名声,如果自己名声不好那就是愧对先人。

三国时期,贾诩才能一流,但排不到第一,品德有缺。曹操五大谋士,其中最突出三位,郭嘉、荀彧、贾诩,剩荀攸、程昱次点。郭嘉可为第一是张良,荀彧是萧何,贾诩是陈平。

贾诩过于圆滑,知人心善弄权,会明哲保身。初在西凉军,奸臣西凉统帅董卓身死,贾诩告诉李傕郭汜反杀长安,可怜天子刚离虎穴又进狼窝,王允虽滥杀但对国事忠心,李傕等祸乱朝纲,天下动荡,主要原因贾诩担心祸加己身。

后来贾诩随张绣屡献奇计大败曹操,两次追击曹军非常经典,我也深感佩服!后来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但曹操泡了张绣大婶,张绣大怒欲杀曹操!这就看贾诩水平了,这事有挽回余地,只要晓之以理劝说张绣顺便再周旋曹操,曹操心胸开阔为了得人心做出让步是没问题。但贾诩没这么做,你要打曹操,好,我教你怎么打,先偷典韦武器,暗自调兵,晚上偷袭。可见贾诩没有人情观。

贾诩识人,能看出曹操是英雄,再劝张绣投降曹操,跟随曹操后行事低调,从不主动发言,和郭嘉意气风发、滔滔不绝形成鲜明对比,但曹操也知道贾诩水平,在关键时刻总要征询一下他的意见。

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曹军艰苦不堪,军无存粮。曹操实在担心坚持不住就问贾诩,贾诩告诉他两军相持不下,不止曹军困难,袁军亦如此,两军已成僵势,正是用兵出奇制胜之时。后来曹操找到了突破口袁军粮仓乌巢!

官渡之战后,曹丕痛恨张绣杀兄长曹昂,一次怒骂张绣,张绣大惊害怕竟然死了。曹操没有询问,也没处罚曹丕。身为张绣故交,贾诩选择一直沉默,没有质问曹操和曹丕,也没有在张绣坟前大哭一场!

贾诩在曹军对马超西凉军决战上献出反间计攻心,大败马超韩遂,心理战玩得炉火纯青。

曹操最重要的立嗣问题,在大臣中摇摆不定,还是问了贾诩,贾诩间接告诉曹操不能学袁绍刘表,曹丕立定。

贾诩为人低调,城府极深,谋略我认为不及郭嘉,而且没有忠义存心,他没有生死朋友。假如曹操兵败袁绍,我想他应该就跟袁绍去了,在他心中,生存高于一切。

在三国时代的众多谋士中,贾诩高寿七十七岁,也是极为难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曹操麾下谋士如云,在赤壁之战时智商怎么都下线了?

全文共 1941 字

+ 加入清单

话说在三国时期很多网友都说了这个赤壁之战还真的是有点点厉害的,有很多的故事可言的,话说其实三国时期曹操麾下谋士都挺厉害的,而且这些谋士也多的很,那么为什么单独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就出现了智商下线的情况呢?下面就跟随小编继续揭秘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别错过了!

曹操败于赤壁,自己轻敌大意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曹魏的谋士们没有尽到职责,对这场败仗也要负相当责任。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谋士都发挥失常,贾诩和程昱看问题就比较深刻,可惜的是,当时曹军正经历了北征乌桓和迫降刘琮这两次大胜,速胜论占了绝对上风,贾、程二人的意见没有受到重视。

曹操在长坂坡闪击刘备得手,之后南下江陵,将这个水军基地和后勤补给基地占领。曹操在江陵非常轻松,忙着大赏荆州的有功之臣,同时也召集了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研究下一步行动。

荆州之战比想像中顺利得多,除了夏口的刘琦和刘备,全部据有荆州七郡指日可待,曹操想趁热打铁,就在今年内出兵夏口,消灭刘琦和刘备。

这不是什么大事,当时的局面一片大好,夏口之敌已如惊弓之鸟,只要出兵,定然不堪一击。但也不是没有问题,这个问题其实还挺严重,那就是季节。

这时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农历10月,已进入冬季。初冬的长江一带,气候更加复杂多变,对于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对南方的气候还需要稍稍适应一下才行。

曹军将士大部分人也都是第一次到这么远的南方来,他们不怕天寒地冻,也不怕干旱少雨,但对于这种阴冷潮湿的冬天却感到有点难受,历史学家们事后用四个字来概括曹军将士此时的状况:水土不服。

对曹操来说,摆在面前的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继续一鼓作气,解决掉江夏郡的刘备和刘琦,另一个是暂作休整,待明年春天再开战。

这两种方案各有利弊,连续作战容易陷于轻敌冒进的大忌,曹军的主力此行虽然还没有经历大的战事,但一路南下已行进一千多里,难免有所疲惫。而且,最近一下子接收了很多地盘和荆州的军队,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但放着敌人不打容易给其造成喘息之机,刘备和刘琦联手自不用说,他们背后的孙权也不会坐视不理,这几股力量将联合起来是可以预见的事,留给敌人的时间越充分,将来就越难打。

参加此次重要会议的有陆续抵达江陵的主要谋士,包括贾诩、董昭、程昱、陈群、和洽、华歆、王朗等人,还有刚刚加入曹操集团的王粲、裴潜、刘廙、桓階等,武将方面有曹仁、徐晃、任峻、满宠、曹纯,还有担任水军正副都督的蔡瑁和张允。

会上,武将们都主张抓紧时间打,而谋士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现在就打,另一派以贾诩为代表,主张先不着急。

贾诩的理由是:“明公过去打败袁氏,如今又收服汉南,威名远著,势力强盛,如果借助楚地之富饶,奖赏士卒和官吏,壮大力量,安抚百姓,使大家安居乐业,那么不用兴师动众江东自会臣服。”

贾诩似乎有点不好理解,因为这段话等于什么都没说。此时天下形势仍然未定,荆州虽然得手,但环绕于四周的仍然到处都是敌人,申张和平主义还远远没到时候。所以,后世有史学家认为“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

然而,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贾诩是对的。在曹操身边的智囊里,比较有传奇色彩是董昭,比董昭还传奇的是贾诩,他的见解总高人一筹。

但是,贾诩来自敌方阵营,在与曹操为敌时曾让曹操连大亏,本人除了被曹操欣赏之外,没有任何根基,没有什么势力,所以他自从投身曹营便格外谨慎,从不干冒险的事,从不说过头的话,上班按时来,下班回家门一关,不会客,不访友。

揣测一下,贾诩上面这段话里应该有深意,他原本想阻止曹操此时东进,但有些理由他没有明说,而是说了一通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话。

贾诩不想说的理由也许是:此战没有绝对的胜算。但是,一路势如破竹的气势,加上绝对实力和高昂的斗志,说曹军有可能打不过已如惊弓之鸟般的刘备和刘琦,这怎么能让人相信?所以贾诩只说了一半就不再往下说了。

此次会议也讨论了刘备是否会与孙权联手的问题,对此大多数人得出了奇怪的结论,史书上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大家认为孙权不仅不会与刘备联合,而且会杀了刘备,。

大胡子将军程昱表示反对:“孙权刚刚继承权位,还没有树立起绝对权威。曹公无敌于天下,占有荆州,威震江表,孙权即使有谋略,但自知不能独挡,刘备素有英名,关羽、张飞都是万人敌的猛将,孙权必然会帮助他们以抵御我们。”

事后证明,程昱的见解也是正确的。可惜的是,这次军事会议对贾诩和程昱的意见均未采纳,此次会议最终做出决定,大军即刻沿江而下去打夏口之战,这导致赤壁之败,统一大业最终功败垂成。

说到底,还是前面的两场大胜让大家产生了轻敌和速胜的思想,不仅曹操轻敌,曹操手下的谋士们也普遍轻敌,对形势产生了严重误判。

如果此时放慢一下脚步,先占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稳扎稳打,之后再慢慢徐图刘备,至于孙权,更是再缓上一步,也许情况会完全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曹操的哪三句名诗,能够完败作诗数万首的乾隆?

全文共 1259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清朝的乾隆皇帝是历史上写诗写得最多的人,古往今来无人能及,他一个人一生一共写过四万多首诗,要知道,整个《全唐诗》收录的也不过四万多首。然而,如此高产的诗人,留下来的诗歌竟然很多人听都没听过,而且就算听过,也可能会觉得水平真的很一般,仅仅用曹操的三句诗就能完败。那么,这三句诗又是哪三句呢?

自古上位者都爱摆弄一下自己的文笔,历朝皇帝不管是皇室子孙即位的,还是草莽出身自己打天下的,都爱有事没事写首诗证明一下自己的文采,似乎这样就可以证明自己文韬武略。

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洗,真正有文采的都流传出去了,确实有不少帝王的诗写得不错,像曹操、李煜等,那可都是鼎鼎有名的大诗人;也有不少是滥竽充数的,在当时或许受到底下人的吹捧,可放到如今愣是半首都没传出去。

乾隆这位皇帝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你肯定想不到他是著诗最多的皇帝。他数十年的生命中写的诗竟高达四万首,都快赶上《全唐诗》了。

这四万首诗平均一下,乾隆每年得写500首诗,这就相当于他每天要写一到两首诗。身为皇帝,每天处理大量的政务那是理所当然的,而乾隆在位六十年,政务缠身下的他还能如此兼顾作诗的数量,实在是厉害。

但是可惜的是,他创作了这么多首诗,也没能被写进文学史里,世人对他的评价也没有大诗人这一项。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乾隆写的诗虽然数量多,可是质量不行啊!有些人或许一生就写了那么一两句诗就可以千古流传了,但是乾隆显然不是这块料。

金庸先生还曾经以毒辣的语言来讽刺他的诗作,认为他简直是侮辱了他所写的风景名胜,说他的诗文连个秀才都比不上。而乾隆本人还曾经写过一首诗以此来笑话钱谦益的诗:

“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是孟八郎。”

这是在嘲讽钱谦益的作品只配用来盖酒坛子,没有丝毫价值可言。然而在大家眼里,乾隆的四万首诗才是真堪覆酒瓮吧!

其实在古代上位者之中真正能算得上大诗人的人并不多,曹操便是其中一个。乱世之枭雄的曹操虽然不是皇帝,但他的谋略才华却远胜很多皇帝。这位可真真是文韬武略的人物。曹操文采非凡,他的诗气概,声势,深度,文采一应俱全,也莫怪乎能够千古传唱,弦诵不绝。

现在网络新词汇很多,流行语录也换得快,曾经“何以解忧唯有暴富”很是流行,很多人都很赞同。其实这原是以曹操的诗“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来改写的。不过比起网友们恶搞的,酒鬼们更赞同原句吧。这也可以看出曹操的这句诗传唱度极高。

而很多上了点年纪的人还喜欢用曹操的一句诗来作为座右铭,这句诗便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短短八个字,气势一下子就出来了。还有这么一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这句的传唱度就没有前两句那么高了,但是它的深度却远胜于前两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懂得珍惜造物者所给的生命周期,每个阶段该干嘛就干嘛,该大展宏图的时候就赶紧建功立业,过了这个阶段就不要再执迷不悟了,该养老就养老,该消停的就消停。

曹孟德之文采乃是许多人望尘莫及的,在经过历史的沉淀洗礼后,曹操的诗作仍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能做到如此者,又有几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司马懿早年为什么不愿出仕?司马懿是看不上曹操么?

全文共 1048 字

+ 加入清单

谁能想到,最后架空魏国曹氏的司马懿,当年是被曹操强行征召入仕的。其实司马懿在年轻时原本有机会和诸葛亮在同一年出仕,但司马懿却主动往后拖了七年。司马懿只比诸葛亮大两岁,但两人的名声和经验诸葛亮要远超司马懿,这在很多人看来是非常不合理的,但事实就是这样。因为曹操早年请司马懿入仕时,被司马懿给拒绝掉了,而且司马懿还是装病来躲避应招的,结果这一躲就是七年时间。要知道在东汉末年,每一年当中发生的事对天下格局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更别说七年内发生的事情了。

司马家族在汉朝内虽然也算不上什么高贵的大家族,但在颍川也是名门之一了。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当时在洛阳担任京兆伊,相当于是首都市长的职位,所以司马家日子过得也还挺不错。司马防一共有8个儿子,俗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是家里的二儿子。在汉朝时期,想要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大家族,基本上都需要在儒家文学方面有所研习,也就是在儒学历史上留下你的痕迹,但司马家在这方面是没什么底蕴的,所以杨修才会说看不起他们司马家。

不过到了司马懿这一代,情况就有些许改观了。因为有人开始注意到了司马懿,觉得他不是一般人,在名仕杨俊的口中,司马懿是司马防八个儿子当中学识和天赋最高的。所以司马懿第一次获得了名望,而曹操又是一位爱才之人,自然就会注意到司马懿。其实司马氏和曹氏的交情也还不错,司马防对曹操还有举荐之恩,所以曹操很早就把司马防的大儿子司马朗招如朝中为曹操做事。不过既然是人才肯定也不会嫌多,201年曹操就派人征辟司马懿到附中任职,但是却被司马懿给拒绝掉了。

当时司马懿也就22岁,同诸葛亮出仕时同岁。而且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想要出人头地那就只能当官,这么好的机会司马懿为什么要拒绝呢?因为司马懿嫌弃曹操是赘阉遗丑,也就是说司马懿看不上曹操是宦官后代,所以不想为曹操做事。当然司马懿有这种想法也跟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有关,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歧视。所以司马懿就强行在家装病,曹操还派人先去查看,结果司马懿真的就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好像瘫痪了一般,第一次应招算是躲过了。

不过能躲一时躲不了一世,208年曹操当了丞相以后,强行征召司马懿担任文学掾,而且还专门交代如果司马懿这次又病了也要强行拖入朝中。司马懿后怕曹操所以这次就乖乖入仕了,但当时曹操身边已经人才济济,似乎也用不上司马懿,所以就让司马懿陪同在太子身边。最后司马懿选择辅佐曹丕,随着曹丕改朝称帝,司马懿也一路高升,但当时司马懿还并没有反叛之心,至于说最后发动高平陵之变架空曹氏,可能也怪不了曹操,只能说曹操的后代没能保住这片江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遗篇指的是魏武帝曹操的哪一诗篇?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观沧海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中所写的魏武帝指的是《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其中“遗篇”是指《观沧海》。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释:

魏武:即曹操(公元155~220年)。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当上皇帝追封他为魏武帝。挥鞭:原指挥鞭策马,这里指骑马出征。

遗篇:遗留下来的诗篇,指《观沧海》一诗。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观沧海作者:曹操 (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曹操为什么会放过对手刘备?是因为郭嘉的劝说吗?

全文共 1169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还在曹操眼底下的时候,有人就曾经建议除去刘备,这个人如果留着,将来难保不会成为劲敌。不得不说,这个看法确实是很长远,但是最终曹操也没有杀了刘备,以至于他后来与自己争夺天下。事实上,郭嘉也曾经告诉过曹操,不建议杀掉刘备,但是料事如神的郭嘉为什么会这样认为?他给曹操的建议真的只有这样一条吗?

如果说曹操手下最得力的几个谋士是谁?应该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人物是郭嘉。在曹操的智囊团队中郭嘉不仅深谋远虑而且还是年龄最为年轻的一位。郭嘉病逝的时候年仅38岁,但是他追随曹操的的时间就有11年。在此期间郭嘉协助曹操一统北方建立了赫赫功勋。曹操对郭嘉的感情不亚于刘备对诸葛亮,甚至曹操因为郭嘉年纪较轻想在自己去世之后将国家大事托付与他。郭嘉生前给曹操出了很多计策,这些计策大都凑效。但关于处理刘备的问题上郭嘉给曹操的建议却饱受争议。

原来在刘备得到徐州之后不久吕布便前来投奔于他,当时刘备将吕布安排在小沛城里驻扎。而占据淮南的袁术这时候想趁刘备在徐州立足维稳的时候夺取徐州,于是就派大军攻打刘备。在刘备率军前去迎战袁术的时候吕布趁机偷袭了徐州,刘备一下子就成了丧家之犬。为了对付吕布,刘备便联手曹操最终一举将吕布擒杀。

在攻灭吕布之后刘备便随曹操一起回到了许都城,当时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认为刘备是人中豪杰将来会是曹操的劲敌,应该趁刘备现在力量不够强大的时候除去他。这时候曹操于是就找来了郭嘉商议,郭嘉以杀了刘备一人会断绝天下英雄投奔曹操的念头为由劝曹操留刘备一命。曹操最终听取了郭嘉的建议放过了刘备,所以后来有人说是郭嘉尽管料事如神在关于刘备的这件事上还是失算了。那么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我们说郭嘉劝曹操留下刘备一条性命的确不假,但郭嘉也同时建议曹操对刘备要进行防范。但是刘备有关羽张飞这两员虎将伴随左右而且刘备也很会收买人心,郭嘉事实上早就看出了刘备不会甘居人下。于是郭嘉给曹操的建议是将刘备软禁在自己的身边,用高官厚禄金钱美女养着刘备不让刘备有施展抱负的空间。

按道理说郭嘉的这个建议的确是很不错,这样一来曹操既得到了尊重人才的美名又除出了一个强大的对手。然而曹操可能是出于对于自己过度的自信,他不仅十分亲近刘备而且还给刘备带兵出走的机会。后来袁术准备北上投奔袁绍的时候,刘备趁郭嘉没在曹操身边的时候向曹操请求带兵去截击袁术。曹操竟然答应了刘备的请求,当郭嘉知道刘备带兵出走的时候立刻前来劝阻曹操不过已经为时已晚。后来刘备出走后不久立即反叛曹操,曹操得知刘备叛变之后也后悔莫及没有听取郭嘉的建议。

因此我们说郭嘉劝曹操放过刘备仅仅是让曹操留下刘备的性命以稳定那么想投奔曹操人的心,而曹操却因为过度的自信让刘备带兵出走替自己攻打袁术。如果曹操接受郭嘉软禁刘备的建议那么后来也就没有天下三分的局面了,不能说郭嘉的策略失误只能说曹操没有认真的听取郭嘉的建议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曹操的几个儿叫什么名字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魏武帝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的几个儿叫什么名字

曹操有二十五位儿子:一子曹昂、二子曹铄、三子曹丕、四子曹彰、五子曹植、六子曹熊、七子曹冲、八子曹据、九子曹宇、十子曹霖、十一子曹衮、十二子曹玹、十四子曹矩、十五子曹干、十六子曹上、十七子曹彪、十八子曹勤、十九子曹乘、二十子曹整、二十一子曹京、

二十二子曹均、二十三子曹棘、二十四子曹徽、二十五子曹茂。这二十五位儿子中,有八位早薨,即:除曹熊、曹铄、曹矩、曹上、曹勤、曹京、曹棘和曹乘。除长子曹昂,战宛城时,为掩护父亲曹操,被乱箭射死外,其余十六位均封王侯。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诸葛亮为什么不跟曹操混?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

全文共 82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时期其实真的有很多的无奈啊,就好比那徐庶本不想辅佐曹操,但是自己的母亲却被曹操绑了去,所以真的好无奈啊,还有其实大家也知道曹操是最有实力统一三国的,但是郭嘉却英年早逝啊,那么如果这个时候有诸葛亮辅助那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解决的呢?所以诸葛亮为什么不跟随曹操混?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

说到今天的问题小编先给大家看一句话吧,这句话就是诸葛亮说的,原文:“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其实就是指的“你把我当成祭祀的猪牛羊了!”,这句话是诸葛亮说的,如下熟悉的人也知道,这句话是诸葛亮对徐庶说的。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会对徐庶说这句话呢?其实就是因为徐庶辞别刘备准备去曹操那了,又骑马折回来了,给刘备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就被推荐到刘备那了,诸葛亮知道后就对徐庶说了上面那句话。

从这可以看出来,诸葛亮真的一千个一万个心里面的骂声在骂徐庶,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诸葛亮一直在等待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曹操!

其实别看诸葛亮躬耕垄亩其实他就是在等待一个能统一三国的明主,诸葛亮是干嘛的,诸葛亮是学法家的,他又不是诗人,怎么可能寄情山水,所以在隆中他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等待一位明主。

有人说这不等到刘备了?其实他等的并不是刘备啊,刘备的蜀汉在当时已经是危在旦夕了,如何曹操真正的大兵压境,蜀汉还有存货的余地?如果随便的投靠一个人的话,那只怕是诸葛亮活不到后来了。

其实诸葛亮已经早有打算,郭嘉已经死了,曹操又唯才是举,这个时候就是自己把《隆中对》念给曹操听的时候,但是谁知道最后还是害在了自己的好友徐庶的手上,被举荐给了刘备。

有的人又要说了,你诸葛亮可以拒绝啊,但是刘备三顾茅庐都是带着关羽和张飞一起去的啊,你一次不答应还好,二次那关羽可是最见不得这些士大夫这样的酸的,所以说不定就一把刀下来了,所以诸葛亮为了性命也毫无办法啊,最后本来是大一统的局面,变成了三足鼎立了,诸葛亮只想说一句话吧,那就是徐庶我去年买了个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秦宜禄的老婆杜氏被曹操霸占了吗?为什么被张飞斩杀了?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操大家都是也真的是好一位奸雄啊,但是这个人有个小毛病那就是喜欢人妻,所以被他霸占老婆什么的还真的是多啊,最近也有人说了,其实还有一位叫杜夫人的人就被曹操霸占了,而且是当着他老公的面啊,那么这位是谁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这人,在三国也许并不算出名。但说到他的事迹,让人实在不齿,最后张飞怒杀他,竟让不少人拍手称快!

关于此君的介绍,我们还得搬来一段情色往事。他原是吕布的部下,及至曹操下邳围城,城破之后,他的妻子因为姿色绝伦,于是就有了《三国志》里的这段记载:“及城陷,曹操见之,乃自纳之”。

当然,夺人爱妻毕竟不太光彩,因此,对于这位新欢床上的前任,曹操没有太多刁难,倒也在军中安排了不错的差事。

他就是秦宜禄,新兴(治今山西忻州)云中人。

但他并不是一开始便如此懦弱,曾经他也是一个刺董义士。转变为一个夺妻之恨不敢报的小人,实在让人扼腕!

据《九州春秋》记载:“布素使秦谊 、陈卫、李黑等伪作宫门卫士,持长戟。卓到宫门,黑等以长戟挟叉卓车,或叉其马。卓惊呼布,布素施铠于衣中,持矛,即应声刺卓,坠于车。”

意思是说,吕布除董卓的时候,特意安排了秦宜禄和李黑,在宫门口制住董卓的车马,这才顺利刺杀了董卓。也就是说,秦宜禄曾经也是一个义士。

后来,张飞看不过去了,痛斥了秦宜禄一顿,喝道,人家曹操都给你戴了绿帽子,你居然还好意思赖在此地,厚着脸皮求包养。

被张飞喝上一通,秦宜禄面红耳赤,怒冲冲地就收拾包袱,跟着刘关张出走。

不过搞笑的是,秦宜禄走了几里路就舍不得曹操给的荣华富贵,想再回去。张飞一听就怒不可遏,觉得世上留有这种无耻之人,实在污浊不堪。看着秦宜禄的嘴脸,张飞抡起丈八长矛,切齿道:“你这不长进的东西,留你何用?”

只是,我们的这位软蛋,未穿上情敌曹操小鞋,反倒被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张飞给结果了性命,落得如此人生结局,真可谓啼笑皆非。

放到现在,你们能忍得了当秦宜禄吗?还是和张飞一样,看见了都忍不住要杀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影响?

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很多网友都有说其实三国时期真的很复杂很复杂了,但是也有网友说了经常有听到一句话,那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又有什么影响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揭秘看看吧!

谈及三国形势,人们常用“挟天子以令诸侯”论证曹操的政治优势,那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帮助曹操争取到了一些社会资源,扩大了他的势力。虽然汉室已经风雨飘摇,皇室权威大减,但汉朝毕竟有四百多年的统治基础,天子这块金字招牌在儒家思想盛行的社会上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自曹操拥立汉天子之后,大批士人转向到曹操一边。

赵俨、杜袭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两人本来在荆州避乱,得知曹操迎献帝都许后认为复兴有望,立马就回归了,曹操分别任命两人为朗陵长和西鄂长。

除士人外,曹操还拉拢了一批军阀势力。借着天子的名义,曹操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韩遂、马腾等人都站到了曹操这一边。官渡之战前夕,割据南阳的张绣在谋士贾诩劝之下说投曹反袁。贾诩劝说张绣投曹反袁的其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曹公奉天以令天下”。当然了,曹操的实力才是吸引张绣的本质原因,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亦是不容忽视的,或者说曹操实力的强大离不开“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

“挟天子以令诸侯”带来的汉朝廷正统的地位固然给曹操带来了好处,但也产生了弊端。

不管曹操有无取代天子之心,“挟天子以令诸侯”都将他放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但凡想成就霸业的军阀都会对曹操的做法产生不满,曹操也就成了攻击的目标。而曹操拉拢的一些势力是为汉室而来,当他们认为曹操有不臣之心后就成为了曹操新的敌人。曹氏集团后期发生的内部叛乱使得曹操不得不先稳固阵营,对外发展因此受到了牵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曹操字什么 曹操简介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宰相,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年轻时机智过人,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又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建安十八年,曹操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而后又被封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在洛阳病逝,终年六十六岁。

曹操一生兼能政治、军事和文学,又能用人,后世评价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华容道中关羽若是把曹操给杀了会怎样?关羽为何不杀曹操?

全文共 762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中之一,这场战役结束后三国鼎立的局势便形成了。在这场战役中发生了很多时间,其中关于在华容道放掉曹操的故事是最引人深思的。这个故事的发生是在赤壁之战过后,曹操兵败逃亡的途中。当时刘备派关于镇守华容道,而这个时候曹操已经是无力再战,只能是仓皇逃窜。然而在路过华容道的时候,关羽却放曹操走了,这是为何呢?若是没放曹操走,三国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关羽是念及当年的礼遇之恩,所以放走了曹操。使得曹操再一次回到江陵。如果当年的曹操如果没被关羽放走,结果会怎样?想要假定这个问题,那我们就得考虑一下,当时诸葛亮明知道关羽受恩于曹操,那为什么还要让关羽镇守华容道呢,其实诸葛亮明白,曹操即使死了,曹魏的军事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不管曹操死没死,曹操还有继承人,即使死了,也减少不了曹魏多大的实力。其实诸葛亮并不想过早的结束曹操,毕竟曹操比起其他后继君主来说,还是比较容易打交道的,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关羽还回这个人情,不要老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但是,反过头来讲,如果曹操死在华容道,是诸葛亮不愿看到的,如果曹操死后,曹魏大军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肯定会举全国之力来攻击刘备,到时候,凭借着刘备的这点兵力,根本不是曹魏的对手,东吴也会因为赤壁之战的损耗,无力再支援刘备,这种风险是很高的,诸葛亮一生非常谨慎,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还有一种可能,如果曹操死后,曹操北方的胡人会趁虚而入,这时诸葛亮不愿看到的,当年,曹操统一北方地区是费了不少功夫的,如果胡人祸乱中原,这将是华夏文化的一场浩劫,诸葛亮很明白,只有曹操这个强人在那守着,北方的胡人就不敢轻举妄动,曹操就是一个战略缓冲带,至少可以让整个华夏文明得以保存。所以,综上所述,关羽放走曹操也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至少利大于弊。这也是诸葛亮的精明之处,谋全局者才可以谋一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如果徐庶不去曹操那,刘备会统一三国吗?

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徐庶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这个人智谋还真的是很厉害的,但是大家也应该知道徐庶最后是被曹操用计谋给搞到曹营去了,就是以徐庶的家人为威胁,所以曹操也还真的是狠毒啊,如果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徐庶不去曹操那,刘备这边的蜀汉会统一三国吗?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揭秘看看!

这事儿分演义和历史两部分说。

先拿演义来说。演义中的徐庶水平挺不错,虽然只出场一回展示水平,但表现出来的军事谋略,比诸葛亮差一些,得和周瑜是一个档次的。如果演义中的徐庶没有被曹操骗走,而是留在刘备手下,那么刘备可以增加一个强大的军师,诸葛亮很早就有搭档。再说远点,诸葛亮入西川后,可以留徐庶给关羽当参谋,镇守荆州,那么吕蒙的白衣渡江也没那么容易得手,关羽不会大意失荆州,不会走麦城,蜀汉后面的局势会好不少。

这样,刘备就算不能一统三国,至少在有生之年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甚至,如果按照架空历史写法,一统三国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儿。

周大荒的《反三国演义》中,历史改写的第一个节点,就是诸葛亮和司马徽看穿程昱的计策,派赵云去许昌把徐庶的老母接回来,从而避免了刘备失去徐庶这一个军师。之后,有了徐庶、诸葛亮、庞统这三驾马车,刘备很快爆发,横扫曹魏东吴,最后一统天下。虽然这本书YY比较厉害,但确实可以看出徐庶的重要性。

至于历史上,徐庶的才能就没那么强了,比诸葛亮差多了。历史上徐庶并没有破八门金锁阵,或者计取樊城,击败曹仁的表现,也没有看破庞统的连环计。他也不是被曹操专门骗到许昌,只是因为老母在长坂坡被曹军顺便俘虏,而被迫前去曹营。他不过是一个二流的谋臣,到了曹操那边也没多少表现。如果他留在刘备这边,估计水平介于庞统、法正之下,在简雍、孙乾之上。有了他,对蜀汉实力当然算一个提升,但并非是决定性的。刘备依靠这点加成,或许能多占点地盘,但要改变历史大势可能性都不大,更别说统一天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陈矫是一个怎样的人?陈矫本有机会辅佐刘备最后却转投曹操

全文共 1549 字

+ 加入清单

陈矫是三国时期魏国名臣,也是曹魏开国功臣。陈矫早年到江东避乱,后来被曹操辟为丞相掾属。不过据说陈矫本来有意辅佐刘备,还非常期待与刘备见上一面,结果见面后陈矫对刘备的态度略显失望,最后才转投曹操,刘备为什么会错失这样一位人才呢?陈矫在曹操时期拜丞相长史,等曹丕登基后,陈矫封高陵亭侯,迁尚书令,曹睿继位后,陈矫又拜司徒,可见当时他在朝中已是一位不可获取的重要人物。

陈矫简介

陈矫字季弼,是广陵东阳人。他曾经因为天下大乱躲避到江东地区,孙策和袁术都曾经想要拉拢他却分别被拒绝,最终陈矫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当时广陵太守已经是陈登了,陈矫决定为陈登效命。陈登认为自己在许昌的风评不太好,就给陈矫安排去许昌搜罗一些对自己的评价。陈矫不辱使命,完成了工作。

不久之后,广陵城受到了孙权的进攻,在万分紧急之下,陈登正是派遣陈矫向曹操求救。陈矫找到曹操,为了请到这位大佬,陈矫开始分析利弊。陈矫表示,广陵虽小,但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如果您能够救援,我们广陵郡就是您的藩郡,这样孙权就会束手无策,捎带手徐州也会更加稳定。局势鲜明后,您的声望能够威震四方,您的仁爱之心也会世人皆知,甚至那些还没有臣服您的势力,也会因此主动投靠。您救援广陵既可以发扬您的德行,也可以培养势力,这才是王者应该做的事情。

曹操听后非常佩服陈矫,还没提到救援,曹操就先邀请陈矫加入自己的势力。陈矫及时客气地打断了曹操这个念头,将话题重新拉回到救援之事。最终曹操派出增员,广陵城也保了下来。

事情过后,曹操征辟陈矫为司空掾属,后担任征南长史。在这期间,他曾称赞曹仁“将军真天人也”,这件事也让曹仁的知名度再升一阶。再后来陈矫担任彭城太守、乐陵太守等,直至魏郡西部都尉。话说根据汉朝法律,杀害耕牛是需要抵命的。当时又一个孩子的父亲病了,孩子最终杀了牛为父亲祈祷,此事发生后,有关部门认定应将孩子杀死。但陈矫指出,这个人是孝子。最终宽恕孩子的罪过。

后来陈矫在魏军太守的职位上,发现郡中的诉讼案件很多,囚犯甚至数以千计,过了几年囚犯数字仍然高高不下。陈矫认为国家必须在法律方面明确依据,才能妥善执法。现如今的实际行动中,有时会出现“宁可错抓,不能放过”的错误行为,这样人们也没有考虑到囚犯长时间被监禁带来的其他问题。陈矫接下来做了一个大工程,那就是将魏郡中所有的罪状条文一一验证斟酌调整,很多案件上也做出了合理的裁判。

劝曹丕继位

曹操征讨汉中,带上了陈矫。等仗打完了,陈矫正在回魏郡的路上时,曹操去世了,陈矫于是赶紧来到了太子曹丕身边。在继承大位的紧急关头,群臣都显得过于拘谨,纷纷表示如果太子继位必须要先王诏命,这也让曹丕进退两难。

陈矫在关键时刻站出来表示,大王在外薨逝,天下人心惶惶,太子应该立刻节哀并继位,顺应万民的愿望。另外,曹操还有两个爱子在先王身边,如果此时发生变乱,则社稷就要危险了。

劝完曹丕,陈矫一天内就将所有礼节准备完毕。第二天王后下令,曹丕顺利继位,将此事画上了句号。曹丕因为此事对陈矫高度赞扬,称陈矫为“明略过人,一时之俊杰也。”

曹丕称帝后,陈矫被封为高陵亭侯并升任尚书令。曹叡时期,将陈矫的爵位上升至东乡侯,食邑六百户。陈矫还是一个耿直的人,有一次曹叡到他的办公地点想要查看一些文书。陈矫指出这些文书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不是陛下应该了解的事情。如果自己不称职,可以罢免我的职务,陛下早些回去吧。曹叡闻听,感到惭愧,就回宫了。后来,陈矫升为侍中、光禄大夫。

景初元年,陈矫去世,谥号为贞侯。

根据《魏氏春秋》记载,陈矫原本姓刘,但过继给了自己的舅舅于是姓陈了,后来陈矫居然还和刘氏家族有联姻。此事徐宣知道后,满世界传播并对陈矫进行攻击。这事情闹到曹操这里后,曹操认为陈矫是一个人才,想要保全他。

于是曹操下令“建安五年之前的谤议之言,不要再讨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陈宫为什么不求曹操放自己一马却一心求死?

全文共 163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时期的陈宫如果知道这个人的人其实还是知道他真的也是一位很不简单的人,他最早的时候是曹操麾下做谋士的,但是之后又叛逃了,到了吕布的手下做谋士了,但是之后还是被曹操给生擒了,话说其实这个时候陈宫还是能求得曹操放他一马的,但是陈宫却拒绝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也别错过了!

陈宫在三国虽然表现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无论是正史,小说《三国演义》,还是戏剧《捉放曹》、《白门楼》等的人物形象描述,陈宫,绝对是三国时期光彩夺目,一个大写的人物。历史中的陈宫也许谋略不及诸葛亮、郭嘉等人,何时其处事的刚毅果断,待人的善恶分明,以及性情刚直,光明磊落的人格魅力深为世人称道。

陈宫的一生基本上就是和曹操相爱相杀,无比纠缠的一生。他既是曹操草创时期的贵人,更是曹操开疆拓土的敌手,他拥立曹操,反叛曹操,最后被曹操所杀,是一位悲情英雄。

一、拥立曹操

虽然正史中,象《捉放曹》这样的情节与陈宫无关,是罗贯中强加到陈宫身上的,但,陈宫在曹操刺杀董卓不成,自己举旗帜创业初期,陈宫是帮忙立下大功的。自曹操拿下陈郡作为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后,作为陈郡当地士族的陈宫出仕为官,辅佐曹操。

兖州刺史刘岱因讨伐黄巾军而战死,陈宫便发挥自己在当地士族中的影响力,积极推介曹操,多方奔走争取济北相鲍信等地方官的支持,让曹操顺利成为兖州之主。

曹操入主兖州后,在陈宫辅佐下,接连取得了对黄巾军的胜利,先后收降卒30余万,实力大增。可以说这一时期,陈宫是看重曹操此人有雄才大志,能安邦济世,才全力辅佐的,也是忠心的。

二、倒戈一击

陈宫对曹操反感缘自于曹操征陶谦。193年,曹操为报陶谦杀父之仇,血洗徐州,“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手段极为残忍。特别是194年,为压制反对声音,处死了边让等数位名士。陈宫为人性情刚直,眼睛容不得半点沙子,曹操这种作派,自然不是陈宫心目中值得辅佐的明君,陈宫及当时大多数士大夫阶层,对曹操的这种暴行极为反感。

陈琳在后来讨曹操的檄文中写到: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

当初是陈宫的力荐才说服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接受曹操的,现在曹操的卑劣行径也令陈宫在兖州官吏和土族阶层中的名声受损。于是,陈宫与陈留太守张邈、张超兄弟、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一同叛乱,将吕布迎入兖州,兖州数郡郡守都纷纷倒戈。曹操遭遇到自起义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危机,最惨时,只有鄄城、范城、东阿三座县城的地盘,打得曹操甚至想投奔袁绍。

三、舍身取义

曹操当然不是得闲之辈,加之张邈、吕布不是可辅佐之才,明显比曹操低N个档次,陈宫也没得到完全信任。在随后一年之中,曹操三次大败吕布,195年,曹操完全收复兖州,将吕布赶到了徐州。195年底,曹操围攻雍丘,张邈在前往淮南向袁术求援的途中被部下所杀。

随着吕布在战场上失利,徐州的大部分官吏和士族阶层纷纷倒向曹操阵营。但宁死不吃“回头草”的陈宫却一直忠心耿耿地追随着吕布。196年初,曹操攻濮阳。一向刚愎自用的吕布这时听从了陈宫的计谋,骗取曹操入城,被吕布大军四处追杀。曹操的手臂被烧伤,头发被烧焦,还险些丢了性命。198年10月,曹操兵指徐州,吕布听老婆的枕边风,而不纳陈宫的良策,导致白门楼兵败被杀后。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的答案就出来了:一是道不同则不相为谋。价值观不同,和曹操尿不到一个壶里,就没必要违心迎附了;二是“好马不吃回头草”。陈宫出身士族,有传统的士大夫情结,有自己的是非坚持。从曹操阵营里倒戈的,如果再因为苟且偷生,媚颜降曹,那岂不为天下人所耻笑,有辱士大夫的气节。所以,陈宫被俘后,面对曹操拿父母妻子作要挟,视死如归,直截了当地说:“请出就戮,以明军法。”神色自如,从容赴死。

罗贯中对陈宫的表现出来的气节是非常崇敬的,专门赋诗赞曰:“生克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曹操真的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吗?

全文共 2667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认为,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自负狂妄,而能够说明这一点的,莫过于他曾经在杀了一家人之后说出的一句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只不过,我们也知道,同样一句话,如果含着不同的感情,说出来的感觉就会完全不一样,更何况这句话还未必就是曹操说过的。那么,不看《三国演义》,曹操是不是真的说过这句话呢?他当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曹操虽然在汉灵帝任用的西园八校尉里和袁绍同列,但汉灵帝之后搞的大阅兵,以及紧接着在汉灵帝死后的政变中,曹操都没有突出的表现。不像袁绍,一直站在何进的身后,攒托何进,最终让东汉朝廷落入了董卓之手。

只有在袁绍劝何进召董卓带兵进京时,在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引用王沈的《魏书》中说了曹操的一句对这件事的点评。显然在何进准备召董卓进京时,曹操是知道的。但也很明显,曹操并不是直接对何进,或袁绍说的。通过曹操说的这句:“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我们大致可以推测,曹操围绕在何进周边的大圈子周围,但没有进到何进、袁绍这个拿主意的核心小圈子中。

曹操的这句话我们在何进准备调董卓进京时详细引述过,这里就不详细展开。曹操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就是,杀鸡焉用牛刀,对付宦官几个狱吏就够了,何必大老远把你控制不了的董卓找来呢。你们这样舍近求远,注定是要失败的。果不其然发生了之后一系列的惨剧,何进被杀,袁绍弃官跑冀州而去,东汉的朝局被一个武夫董卓完全掌控了起来。曹操不看好何进他们,一样不会看好鲁莽残暴的董卓。曹操不看好何进,但还是坚持站在何进阵线里的,毕竟何进这个外戚有最名正言顺辅政的理由。可董卓最缺的就是一个服人的理由,让天下人共同承认他是合格辅政大臣的理由。

董卓找不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只能依靠武力。而董卓手上掌控的武力,是一个吃人的怪兽,必须一天天的拿财富,拿高位来刺激、来喂饱它。如果一天喂不饱它,反过来它就要吃掉你。更关键的是,董卓掌控的这个怪兽,是没有理性的,是时不时就要病态发作的。而且一旦发作起来,所有的规则、制度,都拿它没办法。董卓名义上是这个怪兽的主人,但其实他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负责人罢了。这个没理性的怪兽才是这时候真正控制东汉朝局的主人。

曹操不认为董卓所代表的这种模式,在士族林立的东汉能行得通。所以在董卓向曹操示好,拜他为骁骑校尉的时候,曹操没有应征。从这一点上看,曹操比那些迫于董卓威胁,屈服下来的东汉的名士们要有气节的多。不过曹操不虚伪,不认为自己不应征是为了所谓的东汉,而是已经算定了董卓他们“终必覆败”。

不应征的曹操,既然决定了不接受董卓的好意,坐到董卓这条船上。这时候,就只有一条路可走——逃,赶快逃离京城。董卓这人也正是看人下菜碟的主。袁家兄弟逃跑的时候,都没有发通缉令。可曹操不当自己任命的官职就发了通缉令。从曹操中牟被捕的事情看,董卓不但发了曹操的通缉令,在这个通缉令上还有曹操的画像。

董卓这样通缉曹操,三国演义里给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就是曹操想借献刀的名义杀掉董卓,被董卓识破,然后才遭到通缉的。但显然曹操献刀的事情,在历史没有真实发生过,曹操也不会蠢到那个地步,以为杀掉一个董卓,就万事大吉了。曹操献刀的事情,与曹操跑到大宦官张让屋子里,然后翻墙逃跑的事,有那么一点相似,但性质可完全不同。

那董卓通缉曹操的理由是什么?显然曹操是入了董卓法眼的,董卓也看到如果曹操不为自己所用,必然是个威胁。而且对曹家,董卓心里显然没那么多顾忌。再往深推测,可能和时局有关,这时候,反抗董卓的声音,可能在关东已经开始,董卓显然不想让曹操轻易的跑到敌方阵营中去。

董卓通缉悬赏自己的事,曹操一定也知道。真是因为知道,所有紧张,才发生了之后杀死吕伯奢一家八口的事。更有了因为三国演义加工,为大家熟知的曹操的口头禅“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但三国演义因为曹操奸臣、大白脸这个角色定位,进行了深度的喜剧加工,与真实的历史史实有很大差别,我们回到真实的历史情景里,看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曹操逃出洛阳之后,一路向东而行,计划先回到自己的老家谯(今安徽亳州)再说。在东归的路上,曹操路过成皋(今河南荥阳)。在成皋,有曹家的一个老熟人吕伯奢,于是曹操就带着跟随自己的几个人去了吕伯奢家借宿,不过吕伯奢不在家。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被记录在三个地方,有三个不同的版本,而且同时被裴松之引用。

在王沈的《魏书》里是这样记载的:“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在魏国人做的传记里明显是向着曹操,说是因为吕伯奢的儿子们想劫持曹操,曹操才杀人的,于情于理显然不能让人信服。

我们接着看《世说新语》里关于这段故事的记载:“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比较起魏书来,曹操因为疑心吕伯奢儿子们接到了董卓诏令,所以才杀了吕伯奢家八人。于情于理,算是能说的通。

我们再看《孙盛杂记》中的记载,“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这个版本和《世说新语》里的基本一致,只是添加了一些具体的情景描写——闻其食器声,当然最关键的是加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惊天动地的话。易中天品三国对这事有详细的论述,说明“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与我们所理解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之间意思的不同,特别强调了在说这句话之前曹操的表情——凄怆。曹操显然不是高兴自豪的说,而是悲伤怀疑的说的,在《孙盛杂记》的记载中。

对比分析一下这三个版本,可以看到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事,肯定是发生了,而且大致的情节,和《世说新语》描述的相像。《魏书》的说法太牵强了,而《孙盛杂记》情节和《世说新语》相仿,但明显加了不少演义的成分,特别是曹操说的那句话。可从文学脚本的角度看,《孙盛杂记》明显是一个更好的脚步,也更吸引人,自然也更为大家熟知。

而三国演义的版本,明显是在《孙盛杂记》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而且添加了陈宫、吕伯奢两个人物,还有了曹操在回来的路上碰上吕伯奢,把吕伯奢也杀了的情景。让曹操的残忍无情,更直接更露骨。但真实的历史可不是这样。

这时的曹操,慌忙离开京城,一路被通缉令所困,警觉性高是自然而然的事。吕伯奢家里的几个儿子,是否真的有拿住曹操去交给董卓的举动不可知,但明显让曹操产生了怀疑。在不是你死就是我生的困局中,是个人都会有曹操的一样的举动的。不过无论如何曹操是错杀了吕伯奢一家,接下来曹操还有面临更凶险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曹丕为什么在曹操死后抢光他小妾?报复其与甄宓有染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这里其实会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曹操的眼光真的非常的好,曹丕对这些漂亮的女子也会非常的青睐。再者这也是一个变态的想法,曹丕一直都会畏惧曹操,而如今曹操在死掉之后,必然就会选择抢夺所有的一切,希望能够满足自己内心的想法。最后一个原因,很有可能就是想要报复自己的父亲,因为历史上一直都会记载,自己的父亲和妃子一直都会有一些不轨的联系。

一、曹操眼光好

曹操的眼光还是非常好的,身边的这些小妾全部都会长得非常的漂亮。所以曹丕就会选择在曹操死之后把所有的小妾全部都过来,然后留在自己的身边,无非就是希望能够尽情的享受这些人的宠爱。

二、这或许就是一个变态的心理

曹丕一直来对于曹操会有一种畏惧的心态,会有一种害怕的心态,在曹操活着的时候自己一直都会谨言慎行,根本就不敢做任何的事情。在曹操死后就变成一个特别大的boss,因此自己就可以为所欲为,如果能够抢占曹操的小妾,这也就意味着可以有效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这其实就是为了有效报复曹操。

三、可能是报复

历史上一直都有记载,曹操是忠都会和这一个漂亮的女子有瓜葛,虽然说这两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大家并不清楚,但是在书上也会有着相应的记载。这与两人之间到底有没有私情?完全不可以选择妄加断语,但是从曹操所做出的一些反应就可以知道,这中间很有可能就是真的。所以在曹操死后,曹丕为了有效去报复自己的父亲,必然就会做出这一些解释,在这个压抑的环境中,就能够有效获得一个权力的释放,然后就可以去做出一些能够违背常理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曹操原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2052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曹操的能力和成就,要比刘备、孙权高出很多,不过曹操的口碑却是三人中最差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这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如果曹操真说过这句话,那他的确不是什么好人。不过曹操的原话应该并没有加上“天下人”三字,这并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演义中,多多少少贬低了曹操的人品,到底该如何客观看待曹操,还需要从更多史料中了解他的为人。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被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个在中国史书上有着浓墨重彩描述的传奇人物,从他死后,就一直接受后人点评。可普遍人认为这是一个篡汉乱政的白面奸贼。而精通史书、对历史有深刻见解的学者,比如毛泽东,却认为曹操是个英雄,因为他结束了北方长期战乱,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而大多数人在一句话来评价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在《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拿的七星刀去刺杀董卓,正在熟睡中的董卓突然醒来,没有刺杀成功,便逃到中牟县,中牟县有个县令-陈宫,陈宫听了曹操的伟大志愿,便和他一起跑了,跑到曹操父亲的一个世交吕伯奢家里,吕伯奢为欢迎他俩,便出去打酒并安排家里人好好招待,家里人杀猪宰羊招待曹操,可曹操认为要杀自己,便把这些人全部杀了。事后才知道杀的不是自己而是杀猪羊,跑出来路上遇见吕伯奢,也把他杀了。曹操便说出了:“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在这众说纷纭的评论中,到底哪个是真正的曹操,而真正的曹操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与刘备争夺汉中失败的曹操马不停蹄地带着军队赶到洛阳,准备随时向南支援被关羽围困的曹仁。这时的曹操已六十五岁,不久前刚刚晋封为魏王,还拥有了任意提拔官员与赏赐爵位的权力,可以说离皇帝的位置只剩了一步之遥。这本是一次很普通的军事行动,可是为《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却在这里特意注了一句:

王更修治北部尉廨,令过于旧。

在此一日,也就是曹操受封魏王不久,一日,曹植误闯白马门,白马门大家都知道,且为天子专用通道。皇宫禁令,除天子车驾外,白马门不准任何车驾通行。荀彧极力反对,曹操便命人拆除的白马门,并杀了白马门当值将领。荀彧大家也知道帮助曹操立下汗马功劳,因为荀彧是忠于汉室的,在他眼中,他去辅佐曹操是因为他认为曹操能够兴复汉室,而曹操最早的时候也是兴复汉室,所以他们最早的时候走到了一起,并且荀彧成为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只是曹操野心越来越大,所以荀彧也就无力回天了,在此情况下他希望能保住汉室的名分,即使是傀儡也好,只是曹操没有采纳他的看法。荀彧是忠于汉室的,因为在那个年代里,儒家盛行,忠君爱国。可惜!可悲!可叹!

对于曹操这样的人物,他的性格极其复杂。他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东汉朝廷高官,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三代。而他自幼受朝廷恩惠,所以他出仕后,渴望能为朝廷做点什么,希望凭自己可以振兴日益衰微的东汉王朝。可是这个王朝却拒绝振兴,不仅一步步走向灭亡,而且将曹操的热血和激情一点点扑灭。

普通的有才之士,遇到这种情况,要么不闻不问,要么随波逐流。而曹操,除了有振兴东汉的信念外,还有更崇高的理想——拯救天下苍生。在他振兴东汉的信念坍塌后,拯救天下苍生的理想正式建立起来,而他要实现这个理想,现实告诉他,只能采取非常规的手段。

在一次次冰冷现实的碰壁后和一次次激烈战争的历练下,曾经的热血青年蜕变成乱世枭雄。

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不算太好,客气的说法是“奸雄”,不客气就是“奸臣”,甚至“奸贼”。但鲁迅先生说他是英雄。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这就有了三种评价,也有了三种形象:英雄,奸雄,奸贼。那么,哪一种评价最准确?这就要弄清楚历史上真相的曹操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并不容易。鲁迅先生说,读《三国演义》看三国戏,“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靠得住的,当然还是史书。但先生又说:“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好人必定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曹魏,恰恰就是年代很短的,所以曹操“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代人说坏话的公例”。

后人一直对曹操褒贬不一,可人一生,平黄巾之乱、讨伐董卓、抗击袁绍、南击刘表。战功赫赫,无论是政治、军事、文化,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曹操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其子,曹丕曹植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同时三曹与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在此用曹操的一首诗来结尾,共大家欣赏: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曹操疑心那么重为什么很多大将还是死心塌地的跟随?

全文共 268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操其实很多网友也都知道这个人也还真的是厉害啊,不管是军事能力,还是政治还是说的江湖义气,反正就是觉得这个人真的让人佩服,但是曹操一直有一个毛病被人说道,那就是疑心很重,大家也知道曹操杀人是不眨眼的,疑心重的人如果发现你不忠心,或者说有类似的怀疑,那就是有性命之忧了,但是大家都知道曹操是这样的,还是有超多的将士选择逝世跟随曹操,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

我觉得曹操“生性多疑”和手下大将“死心塌地追随”并没有直接关系。我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庞德。

在救援襄阳之前,庞德并未归附曹操多久,随于禁出征后,在襄阳之外被关羽击败。主帅于禁和东里衮、浩周等一干官员都选择了投降求生,庞德本来是马超旧部,和马超有交情,关羽也以此来说服庞德,庞德却选择了宁死不降。

这件事传到曹操耳中,曹操都觉得意外:于禁这样一个追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心腹大将居然投降了!一个明明有可以选择投降活下来的庞德,却选择了就义。

可见曹操信任于禁多于庞德,可是,死心塌地追随的人却是庞德。

曹操的创业阶段可分为四个阶段,其部下按照归附时间先后归类:

190-191年,起兵反董时,主要以谯沛子弟为主。

192-195年,兖州时期,兖州府官员。

196-203年,建安初,司空府官员。

204年,占据冀州后及建立魏国时的官员。下面我简单分析一下。谯沛子弟

曹操起兵反董时,追随他的从龙之臣,主要是谯沛子弟。

夏侯氏、曹氏兄弟自然不比说,同是谯沛故里的史涣、文稷也是曹操的心腹。许褚也是沛国人,来的晚一些,在196年初,但是曹操对他同样信任,许褚长期担任曹操的贴身护卫。

沛国丁氏和曹操两家还是姻亲,丁家人同样也是曹操所信任的。例如丁冲是曹操年少时的朋友,曹操入主朝廷后,立刻就提拔丁冲为司隶校尉,另外一个丁斐,素质很差,因为没钱就把官牛卖了换钱,结果被人告发,免了官。曹操知道后,不但不怪罪他,有次特意把他找来,开玩笑问:“你的官印呢?”丁斐知道曹操知道自己的丑事,也不嘴短:“我拿去换饼吃了!”曹操闻言,哈哈大笑,然后还继续提拔他当官,并向其他人解释:“我之有(丁)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

——丁斐贪污还能继续做官,这就是因为和曹操亲近的缘故,换做别人,哪有翻身之日啊!

所以让我说,曹操对同乡是绝对信任的,“多疑”这两个字是不会出现在对待同乡的身上。兖州心腹

曹操入主兖州后,因为伐徐州事,遭到兖州官员集体背叛,这时候为数不多仍然选择留在曹操身边的人,也同样得到曹操认可,譬如薛悌、王思、程昱等人。他们也随着曹操的发达而官运亨通。

乐进、张辽、李典镇守合肥之时,曹操还派薛悌作为监军去调和这三位将领,可见曹操对薛悌的信任;

至于王思,程昱,这两人在当时的风评并不好,喜欢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官运,最后在曹丕称帝后,王思和程昱都官至九卿。(王思、程昱和曹操也是有过冲突的,后面再说。)

在曹操入兖州之前,颍川人荀彧、枣祗也归附曹操,荀彧自然不必说,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曹操自比刘邦,把荀彧比做张良);枣祗对于曹操也是有功劳的,可惜早死,曹操为此写文纪念称赞他。

还有王必,此人籍贯在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推测是兖州人也是可以的,曹操占据冀州后,不再去许都见天子,则让王必担任丞相长史,留在许都监视天子刘协。后来许都的耿纪等人作乱,王必负伤身死,曹操为之大怒。按照《山阳公载记》的说法,曹操还为王必复仇,杀了不少无辜汉官。建安名士

建安元年末,曹操入主汉廷,开始以天子的名字吸引天下名士归附,例如荀攸、郭嘉的加入曹操的司空府。

司马朗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司马家和曹家早就有交往),丁冲被任命为司隶校尉,诸如此类,还有一些是被荀彧的个人魅力吸引而来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段时间的官员任命,都是担任汉官,坐镇一方的自然都是曹操信得过的人。冀州建国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夺下邺城,自领冀州牧,这时候自然要征辟冀州的士人,例如崔琰。

就以崔琰来说,曹操在早期对他还是非常礼遇的,崔琰在袁绍时期,就以正直著称,袁绍、曹操面对崔琰的批评,都摆出谦虚的姿态来接受批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的心态已经改变,他积极想恢复“九州制”来壮大冀州,让自己拥有更大的地盘,建立属于自己的王国。这期间,积极反对此事的荀彧死在寿春(据说是自杀),曹操在次年称魏公,开始营建魏国。

荀彧之死,也让曹操认识到,自己在政治上面临的阻力将不止他一个人,如果说曹操多疑,可能更多的是表现在这段时间里吧。为此,曹操还设置一些负责刺探官员言论的人(校事卢洪、赵达等),用来管制言论。

《三国志·高柔传》:时置校事卢洪、赵达等,使察群下。

许攸本是让曹操打赢官渡之战的关键人物,也是曹操年少的朋友,他嘴巴大,乱说话,让曹操很不爽;娄圭是在建安年初投奔曹操来的,时间不算早,也不算晚,也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他为人谨慎,但是两人都因为说错话而死。

许攸是真的乱说话,因为他当着众人的面喊曹操的小名,还指着邺城城门对其他人说,“没有我,曹操哪进得了这个城门?!”——这是作死。

娄圭则是真的冤枉。当时曹操出行,声势浩大,一个名叫习授的官员感慨曹操的仪仗队很威武,娄圭则随口说一句:“人生在世,要靠自己努力,不要只看别人的风光。”就这样,便有人向曹操告发娄圭话里有话,最终把娄圭给治死了。

崔琰的情况也和娄圭差不多,被人抓了一句话的把柄,最后曹操逼他自杀,本是兖州故吏的毛玠,为人正直,为崔琰求情,结果也被罢官。

我接着说前面的王思。王思这个人风评不好,说话也不行,有一次在公务上说话得罪了曹操,后来是被求情,曹操这才原谅王思,并提拔王思为豫州刺史。可见曹操对兖州故吏还是可以的。

同是兖州故吏的程昱,曹操对他则是非常信任,有人诬告程昱(估计又是某个校事找茬),曹操都不相信。

《三国志·程昱传》:(程)昱性刚戾,与人多迕。人有告昱谋反,太祖赐待益厚。

其他人如贾诩就很聪明,贾诩闭门不出,不结交高门,不乱说话,用低调的姿态获得曹操的信任,最终安享晚年。校事

曹操设置校事这种刺探官员言论的官职,在早期遭到负责法律工作的高柔的反对。高柔为此向曹操提意见,要求废除校事,曹操都不同意。后来,赵达等校事作奸犯科,事情败露,曹操也是将赵达等人诛杀,并向高柔道歉,但仍然不废除校事这个官职。

校事这个官职后来是在魏明帝(曹叡)时期才被废除。

综上所述,曹操对谯沛子弟是非常信任的,对兖州时期的从龙之臣也是相对信任和重用的,但特别是到了建立魏国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开始有选择性的甄别下属。即便有恩,只要有损于自己威严的人,他仍然会考虑痛下杀手,这也是权力地位提高之后必然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