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羡慕嫉妒心理(汇总20篇)

浏览

4476

文章

1000

篇1:老公离家出走的心理 怎么对付离家出走的老公

全文共 939 字

+ 加入清单

一般都是听说老婆离家出走的比较多,没有怎么听说过老公离家出走的,其实老公离家出走的也有,下面来看看老公离家出走的心理吧。

老公离家出走的心理

1、想要利用离家出走来让你做出改变,虽然说离家出走在女人身上利用的会比较多一些,可是有很多的男生也比较喜欢用这种方法来让老婆做出改变,在他刚开始离家出走的时候,或许会对你有一些生气,但是慢慢的就会让他觉着是否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让你对他好一些呢。

2、无论是男女在面对感情问题时,他都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例如离家出走,但是如果你可以令自己的老公有了离家出走的想法,那就足以证明你伤他伤的很深,因为大多数男人他一般都是比较理智的,尤其是在处理感情问题时,所以说当他有了这种行为时,那就是从心底里想要离开你,从心底里想要好好的考虑一下两个人之间是否还有继续下去的必要。

怎么对付离家出走的老公

1、以毒攻毒

如果你的老公是经常性的离家出走,而后隔几天又屁颠屁颠的回家了,那就要学会以毒攻毒。在下次吵架时,你先离家出走,让对方也体味一下另一半摔门而去到底是什么滋味。

2、和他一起出走

这种方法也比较任性,但对付经常出走的丈夫的确很有效果。在你多次沟通无效后,那干脆和他一起出走,你去我也去,咱们干脆让父母们朋友们做咱们终极裁判好啦,我就不信一家三口浩浩荡荡去上几次,他还会想要出走。

3、把门换把锁

最后一招就会狠一点,面对经常出走的丈夫,他幼稚那就和他一样幼稚。下次他离家出走就换把锁,小样儿,你就在门外哭着让你妈来给你开门吧。

男人离家出走说明什么

说明心情不好,一般男人不愿意和女人斤斤计较,,不想回家了,甚至不想和他过下去。离家出走是不得已。也想出去缓解缓解。再有可能有什么难言之隐,也不否认另有新欢。你得通过他的好友了解了解。

老公离家出走要不要找回来

1、不管是谁,你永远都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即使在婚姻中也是如此。当一个男人选择离家出走时,就证明也是在考验这段感情。要是你还在乎这个家庭,在乎这个男人,你也可以去寻找对方。最起码你找到对方的那一刻,两个人还可以谈谈矛盾,能够迅速去化解矛盾。

2、一个人的心冷了,不管怎么暖都是非常困难。本以为生活中可以,你哭着,他闹着,没想到闹着闹着两个人就对于对方没有了兴趣。想要和自己老公走完人生的旅程,还是要在离家出走以后等得去把它找回来,不要觉得自己丢了面子,为了婚姻,为了幸福,又有什么不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探秘大学生轻生的8个心理

全文共 1977 字

+ 加入清单

理由一:冷漠的社会文化氛围

现在打造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影响确实恶劣。一个是“贵族文化”氛围,看看如今反映青春生活的电视、电影,哪个不是珠光宝气的,有几个是反映奋斗、拼搏、朴素、进取的?很容易让学生把它拿来和现实对比,自然会产生悲观心理。第二是冷漠生命的文化氛围,暴力影视就是证明,难道人的生命就随便被暴力侵犯?很容易让人产生对生命的淡化。第三个是奢侈文化氛围,讲究吃穿成为人们的时尚,这种时尚的结果是导致人心灵的空虚。悲观、漠视生命、心灵空虚、是产生自杀情绪的催化剂。

理由二:固步自封的大学教育

自古以来都说:教书育人,但现在的大学中,教书很多,育人却不够,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更是空谈理论,不着实际,没有进入到学生的心灵,如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上已经是一片苍白虚无的荒漠。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革新的速度,大学生要适应社会,适应将来,就必须要求大学教师们认真的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和社会实际之间的关系,寻找到他们将来融入社会的切入点,这是思想教育的关键,但是,这样的工作,我们大学教育做了多少呢?扩招、扩招!生源扩招了,你们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扩招了吗?

理由三: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许多学生拼命学习,却越来越没勇气面对未知的将来,出点小问题就留下遗书就寻了短。只抓学习的同时,社会各方面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许多学生表现出社会经验不足、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极端之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除了关心学生的成绩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时刻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节,最好多用点生活经验磨砺他们的意志,粗壮他们的神经。

理由四:不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制度

现在的就业市场实在混乱,对大学生就业缺乏统一的保护规范,前些日子就有600元底薪聘请大学生的,我们还经常看到出一些诡异的招聘题来考验我们大学生的,甚至还出现了招聘单位问人家有没有对象的新闻,这些招工方式简直是歧视。如果大学生就业市场规范了,他们能够平等的竞争,那么他们的心态就会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就不会走向极端,大学生自杀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未来失去信心的表现,之所以失去信心和我们现在的就业市场混乱有很大关系。

理由五:压力导致精神抑郁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6岁的衡阳籍在读博士生孟懿从研究所教学楼7楼纵身跳下,打乱了研究所工作人员在一楼会议室的学习,也夺走了他自己年轻的生命。他在遗书中称自己的自杀原因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他还在遗书最后说:“虽然上天想挽留我,但我已经是箭在弦上了”。他选择不归路的原因是研究所科研压力过大。别说读博士的,大学生学习压力大的情况比比皆是,考研、考硕、考硕博连读,虽然没压力人才很难培养出来,但是可不可以考虑一下学生的承受能力。他们就像高速转动的马达,顶着千万斤的金属支架,金属都有疲劳的时候,何况是人?

理由六:就读时的经济压力

广东一个英语系的女学生,家里很穷,穷到冬天需要把单衣一件一件的往身上套。最后她自杀了。其它有什么理由先不谈,贫穷绝对是原因之一,经济窘迫把一个生命逼向了尽头。还有的大学生靠家里卖房子、卖家当供读书,但是贫困地区的那点钱,对高昂的大学学费、杂费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坐在课堂里,担心的是下周的生活费,下学期的学费,这样读书谁都会感到绝望。虽然现在有奖学金,助学基金,援学贷款……真正帮助到的人还是少数。没钱读书是受罪,大学生贫穷到自杀,社会也应负上不可推卸的责任。

理由七:情感的纠葛

学校里曾经流行过一句话,“昔人已乘宝马去,此地空闻旧人哭。”是对当代校园爱情的生动写照。现在大学生喜欢速食爱情,却不知道留下的后遗症有多么严重。在校时恋爱,毕业就分手的情况很普遍,感情本来就是双方面的,不好预知结果。最后有的走的洒脱,有的却放不下,有些生活经历不够的大学生就钻了死胡同,发生了自杀的悲剧。一方面是现代人对感情问题的草率态度,把爱情当作游戏;一方面是自我保护意识的薄弱,身心受到了的极大欺骗,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流行文化里的爱情,让现代大学生爱情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让一些还没来得及改变,或改变不够彻底的走上了不归路。

理由八:厌世,自杀的诱惑

韩国,日本有很多自杀网站,前一段时间中国也有,它们宣扬的是厌世就弃世,对世人影响很大。大学生偏偏又是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面对四面的种种压力,对未来的茫然,学生们无所适从。深圳大学中文系大一女生小许刚选择了跳楼的方式结束生命,过了六天深圳大学建筑系即将毕业的学生小张也跳楼自杀了,理由都是患忧郁症,有强烈的厌世情绪。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让学生因为厌世而自杀,全社会都应重视大学生的精神障碍问题,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孩子心理压力缓解方法

全文共 1814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有适当的压力可以让其分发向上,努力学习,而孩子没有压力的话则会变得懒散。不过,现在的社会,总是给孩子更大的压力,不经意间,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那么,作为孩子的爸爸妈妈,怎么才能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呢?

孩子心理压力缓解方法

1、帮助孩子面对恐惧

有时候孩子会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比如不跟别人一起逃学、不跟着别人作弊、抽烟、抄作业等等,就因此而受到嘲笑,甚至会受到孤立,感到恐惧、不知所措。这时,父母应当教导孩子要坚持原则,不对的事一定不能做,让孩子知道,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这正是一个人成熟勇敢的表现,也是有主见、有头脑的表现。

2、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

父母小时侯一定也曾经遇到过和孩子类似的情况,当时是怎样对待的或现在遇到了什麽难题又是怎样处理的,这些都可以用孩子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孩子分享。当孩子知道了父母原来也常常会面对压力和烦恼的时候,他们对父母所说的话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父母告诉子女自己是怎样应付压力的,那实际上是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也就增强了孩子克服压力的勇气和信心了。

3、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要想帮助孩子克服压力先要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麽压力、压力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必须听听孩子的倾诉,要抽出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专心地看着孩子,认真地听他说话。只有父母肯把心交给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给父母。这样,你才能了解孩子心理压力的真实情况,才能够针对问题帮助他们。

4、关心孩子的成长

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这对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大有裨益的。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去学这个、学那个,应该多听听孩子自己的意愿。父母要付出爱心,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光心孩子交的朋友,多关心孩子的所想所做。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你能够及早发现并且加以恰当的引导,孩子就不会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轻松愉快地度过少年时光。

家长一定要学会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这样才能让孩子面对种种不良诱惑的时候不上当受骗。不妨把一些适合孩子做的事情完全交给孩子去做,而且要时刻的重视孩子的真实想法以及言行,这可以培养孩子很好的自尊心。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加有勇气,有辨别能力。

孩子患上自闭症会有何表现?

1、独离群,沉迷自我,交际困难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

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语障碍突出,难以正常语言交流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

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

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

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反对环境变化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

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其实,孩子患上自闭症最大的危害就是发育落后或者是发育不均衡。一些患上自闭症之后,智力会比同龄的孩子要低,但是,在某一方面又出奇的好,比如机械记忆能力超强,或者是对符号数字特别敏感。总而言之,孩子患上自闭症一定要及时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简述心理健康的表现

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心理健康(正常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心理健康的表现五、个性结构日趋完善

个性是一个人经常的、本质的和别人相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它包括心理倾向性如需要、 动机、兴趣、 意志、人生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生活条件、 受文化教育影响、从事的生产与社会实践越是优越、丰富、完善,人的个性结构的日益完善也就有了保证。目前整个教育系统都在进行着全面的改(革),重视把青少年从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这就为人的个性结构的日趋完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心理健康的表现一、 智力正常

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头脑清醒,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的问题、困难和矛盾,既不回避也不空想。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与想象力以及各种操作能力等等。

心理健康的表现六、良好的人际交往

乐于和善于与人交往,能和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视友谊也不拒绝别人的关心与帮助。与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如热情、坦诚、尊重、信任、宽容、融洽)多于消极态度(如忌妒、冷漠、怀疑、小性、计较);在新环境中能很快地适应,与他人打成一片。

心理健康的表现八、反应适度

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和活动效率是积极、主动而富有成效。不冲动、毛躁、也不敷衍塞责。

心理健康的表现七、行为得体

生活态度积极 珍惜一切学习与工作的机会,行为上表现出独立自主,不以他人的好恶作为个人行为的依据,既不盲从,也不受诱惑,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心理健康的表现二、情绪反应适度

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心胸开阔,对一切充满了希望,既不为琐事耿耿于怀,也不冲动莽撞,能保持平常心,以愉悦的情绪去感染人。

心理健康的表现三、意志品质健全

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有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既不刚愎自用,也不盲从寡 断;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果断与力,经得起挫折与磨难的考验。

心理健康的表现四、自我意识正确,

有自知之明 在集体中自信、自尊、自重,少有自卑之心,也不傲视他人;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正确的评价与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开发自己的潜力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件

全文共 8590 字

+ 加入清单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心理健康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件有什么呢?下面和小编去看看吧!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件: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对人们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也就是说,应将心理健康看作是一种心理上的正常状态,处于这种正常状态,能使个体实现内外平衡,从而更好地调控心理以维持内外的协调,合乎常规地应付环境与交往。

心理健康的标准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心理健康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 ? 美国学者坎布斯从人格特质的角度观察,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以下特质:即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他人,能面对和接受现实,能对自己、周围的事及环境有较清楚的知觉,主观经验丰富可供随时提取使用。 ? 奥尔波特从成熟人性的角度观察,认为健康的个性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控制,也不受童年心灵创伤或冲突的控制。奥尔波特指出,健康的特性有以下特征:自我意识广延;自我同他人关系融洽;有情绪安全感;知觉客观;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自我形象现实;人生观统一。

心理学家马斯洛则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通过对心理健康的49个人进行的大量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心理健康者的一系列特征,他把这种人称为“自我实现者”,即一切潜能都得以实现的人,他们的特征是:良好的现实知觉;接纳自然、他人与自己;自发、坦率、真实;以自身以外的问题为中心;有独处和自立需要;自主发挥功能;愉快体验尝新;有神秘或顶峰的体验;有社会兴趣;人际关系深刻;有民主性格结构;有创造性;抗拒遵从。

从6个方面来评价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

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

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

正常健康的交往

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

许多研究者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考察,结果虽然表明多数多数学生的心理的发展是健康的,但问题也是存在的。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大约在10%--15%上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大约10%--15%的学龄儿童有程度不等的学习功能障碍。二是情绪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的情绪失调儿童约占学生总数的10%--15%。三是社会适应的问题,具有较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的儿童约在10%左右。四是行为问题,各种行为问题的检出率约在10%--20%,其中城市高于农村,男生多于女生,小学三年级时行为问题表现得最突出。

另一方面,研究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也表明,大约10%的中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约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二是个人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三是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问题;四是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其表现有以下问题:学校恐惧、学习障碍、厌学、考试焦虑、咬手指、偏食厌食、睡眠障碍、口吃、多动、违纪行为、性教育问题、独生子女问题以及家庭子女问题等。这当中有些是小学生特有的,有些是中学生特有的,有些则是中小学生共有的。了解这些问题,预防矫治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原因

(一)、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

? 这方面的问题年级越高情况越严重,但现在也出现了向低年龄、低年级发展的趋势,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其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上。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反面使学生视学习如畏途。至于高中的学生,很多人最担心的就是一旦考不上大学如何向父母交待。因此一些平时学习尚可的学生,一上考场就思前想后,导致发挥失常。可以说与学习、升学相关的焦虑体验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生时代,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持续不良影响。中小学生中的厌学情绪、考试焦虑和逃学、出走等现象,以及自我意识中的自卑情绪,都与此有密切关系。

(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能容人等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得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而临很大的问题。一方面,他们缺乏人际交往的最起码的知识和修养,另一方面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又特别渴望和依赖同龄人的友谊和交往,他们需要从友谊中去获得心理上的支持与归属,来填补青春期之后,与父母、长辈疏离而造成的情感真空。这就造成了巨大的心理矛盾与冲突。于是一些人更加封闭自己,变得越发孤僻,一些人无原则苦涩。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发展都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中小学生中因为人际冲突苦恼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同学关系紧张和冲突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怖症,或出走、自杀的情况也屡有发生。因此加强对他们的人际关系的指导也就十分必要。

(三)、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中小学生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之后,更加突出,使他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燥。一方面,他们特别希望父母、老师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因为除了在物质生活、知识的获得等方面,他们离不开父母和老师之外,在意识深处,他们实际上对父母、老师也有着很强的依恋心理,父母、老师的态度和言行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自我评价和信心。他们太需要从父母、老师那里获得最基本的心理支持了。

而另一方面,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除了在物质上关心他们,从学习上要求他们之外,却不能认真地、客观地了解和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理解他们的苦衷,甚至简单地认为我供你吃、穿,你就应该学得如何如何,因而使他们感到自己虽然在生活上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但在精神生活上却如同乞儿。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经常遇到因与父母难以沟通而苦恼的学生前来寻求帮助,一些学生甚至痛哭流涕,足见其心理上压力之大。

(四)、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展引起的困惑与不安心理

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之后,少男少女的“第二性征”出现,随着“暴风骤雨”般的生理剧变,带来一系列心理的困惑与不安,使一些学生陷入苦恼与迷惘之中。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时期学生要经历一些与青春期发育有关的重要事件。比如男生的“遗精”和女生的“月经初潮”。他们往往因缺乏思想准备而表现出紧张、慌乱、不知所措的情绪,心理冲突比较明显。再比如这个时期开始从对异性的疏远到渴望接近,开始有了性的朦胧的冲动等等,这都可能使他们的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得不到缓解。另外,由于性意识的萌芽而出现的早恋现象,在中学生中也十分普遍,但由于其思想尚不成熟,早恋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冲击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性知识的缺乏还很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

(五)、个性发展不完善导致的心理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个性发展普遍存在问题,比如依赖性强、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情感淡薄等等。这些问题使他们很难独立地面对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许多孩子学习中遇到难题就绕着走,考试没考好就只会哭或者茶饭不思,郁郁寡欢,不关心别人,不愿意为集体和他人做点事,一点小事就纠缠不休,不能容人,因为一点小的挫折就出走寻死等等。可以说个性发展中的这些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自然基础和内在原因。无论是学习和升学的压力,还是人际关系、与家长老师的沟通及至于青春期困惑,只有加上了他们个性中的缺陷,问题才能越发呈得严重和突出。如果他们的心理素质能好一些,情况也就不至于如此严重。因此,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完善发展,就成为改善中小学学生心理状况的一项最基础性的工作。

(一)焦虑症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另一方面,焦虑也是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在内的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正常人在面临压力情境特别是在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蛤,也会出现焦虑反应,但他的焦虑与客观情境的威胁程度是相适合的。焦虑症的表现是: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做决定。在躯体症状方面,有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虑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驰下来。 学生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是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遇事易于紧张、胆怯,对困难情境作过高程度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这些人格倾向可称做焦虑品质。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焦虑症案例分析

患者,女,16岁,中学生。患焦虑症两年。她父母说,孩子常常感到疲劳、焦虑,进入重点中学后,变得更加严重,甚至孤僻,并伴有记忆力下降的现象,学习成绩也退步了。最怕考试,最怕将成绩给别人看。大凡考前食欲不振,睡眠不足,坐卧不安,内心慌乱,不能集中注意,记忆效果不佳,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智力活动效果下降。随着焦虑反应的持续往往引起生理的心悸,多汗,呼吸急促,肌肉紧张,头昏,恶心,食欲不振,手脚发冷等症状。而生理上的症状又可导致健忘,失去学习兴趣和生活情趣,进而更加焦虑起来。

诊断分析:考试焦虑是一种固定性焦虑,在学生中极为常见,有调查表明,1/3多的学生在高考前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它是学生在考试前预料到威胁性刺激而又无能为力去应付的痛苦反应,是处于失助状态下或处于阻断威胁中而不能采取变式行为去对付的时候产生的情绪。

考试焦虑的表现

绝大多数人在考期临近,或者在考试过程当中,心情都不会十分平静。一次重大的考试成绩有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前途,因此很少有人对考试抱无所谓的态度。

因考试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因人而异。在有的人身上表现得较为短暂,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却表现得持久、强烈。有的考生只是在主考人走进教室,开始分发试卷的那一段时间心里发慌,不知道自己将面对什么样的题目,而一旦开始答题,就逐渐变得心平气和、全神贯注起来。也有的人在整个考试期间都难以将注意力放在考试题目上,他们不由自主地想一些与考试无关的东西。他们的脑子乱成了一团槽,平时学会、背会的东西全都跑到了爪洼国。个别人在考场上紧张得要命,出冷汗,大小便失禁,甚至休克。还有的人在大考之前好长时间就开始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脑子里光想一旦考试失败会如何如何,甚至患上了神经衰弱症。

考试焦虑的消极作用

心理学家对考试焦虑与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曾进行过大量的研究。总的说来,研究结果表明考试焦虑对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起着消极的作用。上述结论还可以进行如下的补充。

(1)考试焦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与考生的年龄有关。一般而言,年龄越小,学习成绩受考试焦虑的影响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抵抗各种干扰的能力也在增强,考试焦虑的消极作用趋于减小。

(2)考试内容越复杂、越抽象,考试成绩越有可能受到考试焦虑的不良影响;相反,在较为容易的考试中,考试焦虑的干扰作用大大减小。

(3)个人的智力水平、性别可影响到考试焦虑。中等智力水平的男生易受到考试焦虑的干扰,而高智力和低智力的男生受到的影响不大。女生的情况与男生不大一样。高智力的女生易受考试焦虑的影响,而中、低智力的女生则不然。

(4)高度的考试焦虑对任何年龄、性别、智力水平的考生都有消极作用。

考试焦虑的作用机制

考试焦虑为什么会降低考试成绩?心理学家们认为,过度的考试焦虑起码在以下三个方面降低了人们智力活动的效率:

1.过应的考试焦虑可使人注意涣散

全神贯注是高效的智力活动的前提。在考场上,应该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答卷上。一个魂不守舍的人很难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过度考试焦虑者恰恰不能集中注意力,他们面对试卷,脑子里想的却是与考试无关的东西。

2.过度的考试焦虑可干扰回忆过程

我们日常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对外界信息进行输入、编码、存储的过程,在需要的时候应当能够把以前存储的信息提取出来,这就是回忆。过度的考试焦虑可干扰人们从大脑中把信息提取出来,使平时能够想起来的公式、外文单词、概念怎么也回忆不起来,这就造成了遗忘。

3.过度的考试焦虑可干扰思维过理

考试并不仅要考察人的记忆力,还要考察人的思维能力。过度考试焦虑者的思维好象凝固了一样。一个平时伶牙利齿的人在招聘面试时可能由于紧张而语无伦次、张口结舌。在笔试时,可能由于紧张而不能解出自己平时能够解答的题目。

考试焦虑的消除

前已述及,对考试结果的担心及其引起的身体反应是考试焦虑的两种主要成分。要消除考试焦虑就要从消除考试焦虑的这两种成分入手。这两种成分都消除了,考试焦虑也就烟消云散了。消除考试焦虑的方法有许多种,如自信训练、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疗法等等,其中有的方法主要针对的是认知成分,有的方法主要针对的是身体反应成分。下面重点介绍通过自信训练消除考试焦虑的方法,这是一种主要针对认知成分的疗法。

对考试结果的担心是考试焦虑的核心,因此解除这种担心是消除考试焦虑的关键。自信训练就是通过一系列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达到解除担心、增强信心的目的。

为了消除对考试结果的担心,首先要做的是使个人对有关考试的种种担心、忧虑明确化。具体作法是找一张白纸,仔细地将自己所有的与考试有关的担心、顾虑、恐惧,一条条地写下来。然后自己逐条进行驳斥。

有人在经过仔细的考虑之后,写下了10条自己对考试的担心:

1.我担心我脑子大笨,恐怕考不过别人;

2.我担心题目太偏大难;

3.我平时学习还算可以,可就怕万一考砸了,以后可就全完了;

4.我若考不好,父母一定会责怪我;

5.如果我考不上大学,在同学面前我会抬不起头;

克服焦虑的心理调适

克服考试焦虑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自我训练、自我心理调适,以下是一些简便有效的办法:

1、端正考试动机,减轻心理负担每位学生对考试的意义都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应试动机。

2、做好充分准备,形成良好的考试状态充分而良好的准备状态,是预防产生过度焦虑的最有效方法。 3、冷静处理“怯场”。怯场是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在考试情境与考试本身的强烈刺激下,引起情绪高度紧张和焦虑,难以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使心理活动暂时中断或失调的现象。这种情况轻者称为怯场,重者叫做晕场,怯场是考试焦虑最典型的一种。

(二)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着严惩的焦虑感。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如果一个人确信这种情境不能改变或控制时,抑郁就取代焦虑成为主要症状。 抑郁症的表现,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抑郁症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有各种不同理论的解释。大多数抑郁症患者能治疗或不经治疗而逐渐恢复正常,但有人有复发的倾向。在对有抑郁症的学生进行辅导时,首先要注意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和鼓励;以坚定而温和的态度激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与人际交往的乐趣,也可采用认知行动疗法,改变学生已习惯的自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适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自己、对未来的更为积极的看法、服用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症状。

(三)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门是否上锁)、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适应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 对强迫症的产生有各种解释。有人认为,强迫观念与强迫动作是我们无意识地防止具有威胁性的冲动进入意识的一种替代方式,一个忙碌于强迫性仪式动作的人,一个脑中充满了琐碎强迫观念的人,必然无机会思考那些具有威胁性的事件与观念。强迫症还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有关,有些强迫症患者人格上有这样一些特征:主观任性,过分爱干净,过分谨慎,注重琐事,拘泥于细节,生活习惯刻板,往往有强烈的道德观念。另外,成人禁止子女表达负面的情感,是子女产生强迫症状的十分有代表性的背景特征。 日本的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治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作无用控制的意图,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的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疾病,其共同特点为:

1.患者意识到这种强迫观念、意向和动作是不必要的,但不能以主观意志加以控制。

2.患者为这些强迫症状所苦恼和不安。

3.患者可仅有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或既有强迫观念又有强迫动作,强迫动作可认为是为了减轻焦虑不安而做出来的准仪式性活动。

4.患者自知力保持完好,求治心切。

据12地区神经症流行病学调查,在居民中其患病率为0.30‰,在精神科门诊中约占有0.15% ~2%,国外报道其终身患病率为2%~3%,与我国相近。发病年龄多见为16~30岁之间,性别间无差异,脑力劳动者居多。

(四)恐怖症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怖症。中学生社交恐怖症较多见,包括与异性交往的恐怖。患有社交恐怖症的人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在会场上讲演、在公共场合进餐时交谈),担心自己会因双手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 精神分析源观点认为恐怖是焦虑的移置。即个人将焦虑转移到不太危险的事物之上,从而避免了对焦虑来源的忧虑。行为主义观点认为恐怖是学习得来的,或者由直接经验中学习得来(在受到狗的一次攻击后,发展起对狗的恐怖);或者由观察学习得来(例如,观察父母对某种场景的恐怖,而使子女形成同样性质的恐怖);或者由信号学习得来(如一个学生在采黄花时被蜜蜂蜇了,就形成了对黄花的恐怖)。认知派心理学家则认为恐怖症源于个人对某些事物或情境的危险作了不现实的评估。 系统脱敏法骒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想帮助学生克服学校恐怖症,父母要有坚持性和耐心,要坚决而友善地要求孩子回到学校,习惯学校生活。另一方面,改善班级中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校氛围。适当减轻学习压力,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对于克服学校恐怖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恐怖症案例分析

患者,男性,8岁,中学生。患病三年

三年来目光不敢与人相对,否则就惊恐万状而来咨询。原患者在三年前发现有近视,因而去配了付眼镜,但配后迟迟不敢戴,怕别人见了笑话。某日上课时,因感到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模糊看不清,而试着第一次戴上了眼镜,谁知这时老师正好回转身,无意中看了病人一眼,患者在与老师目光相对的一瞬间,突感内心一阵莫明莫妙的恐惧,因而赶快低头,但仍心跳不已。此后再也不敢与这老师对视。为了回避老师的目光,他由前排座位调到后排,但仍不敢抬头看黑板,总觉得一抬头会与老师目光相对。其后一进教室,内心即感忐忑不安,自己形容"简直象在法庭受审判一样"。不久,他扩大到怕见其他、老师、同学、以致所有人的目光,继而又发展到怕与电视、电影荧幕上的人相视,最后竟连回想起与别人目光相视时的情景,都会感到心惊肉跳。他想控制自己不看别人,如走路、吃饭都低着头,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但在他思想中却愈是想要与别人对视。偶尔真的与别人目光对视了,他就紧张害怕到浑身发抖,面部肌肉抽搐,为此他痛苦不已,曾想弄瞎自己的双眼,也曾想轻生,但却下不了决心。

诊断分析:很明显,该生患有严重的对视恐怖症,这是社交恐怖症中的一种,一般起因于患者自身的人格特点、敏感、多疑、胆小,担心别人能从其目光、眼睛里看出其内心的秘密,故不敢和人对视,咨询的关键是打破患者的这种猜测和疑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青少年不良心理表现

全文共 1056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不健康心理有何表现?因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还处在发育阶段,而心智也不够成熟,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都不可以正确的理解和对待,所以说就更容易受到一些心理疾病的影响。

青少年不良心理表现5.残暴

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青少年不良心理表现4.惊恐

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竞用打击、中伤手段。

青春期健康心理表现

1、社交性: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在青春期,社交范围扩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互助合作精神,丰富群体生活经验,锻炼适应他人的能力。

2、乐观性: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3、反应性: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与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别不会太大。如反应偏于极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如学生因考试失败而一时不悦,是正常的现象;但若他为此而几天不吃饭,甚至有轻生的意念,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当然,对考试失败无动于衷的学生,心理也未必健康。

4、现实性: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对现实。遇到困难,他们总是勇于承认现实,找出问题所在,设法解决。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往往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这些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达到自我欺骗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发展成病态。

青春期心理健康的表现有哪些?这个问题上面已经有了详细的介绍,希望可以给朋友们带来一定的启示,青春期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家长朋友们切勿轻视。

青少年不良心理表现6.敏感

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上面所介绍的这几种心理问题是很多少男少女会出现的问题,对他们来讲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生活学习当中家长还有老师也应该更加重视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给他们一些正确的心理引导。

青少年不良心理表现1.忧郁

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青少年不良心理表现2.陕隘。

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青少年不良心理表现3.嫉妒

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小学生嫉妒心理的表现及克服

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值得鼓励,但如果过激反应形成嫉妒心理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教师应帮助其排除心理障碍,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教师要在实践中了解嫉妒心理产生的背景,对症下药,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对小学生多加关爱、赞扬和理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下面为大家介绍小学生嫉妒心理的表现克服,让大家知道如何消灭学生的嫉妒心理。

小学生嫉妒心理的表现

(1)憎恶。具有嫉妒情绪的人内心深处,希望的是别人不如自己。假如别人比自己强,就在背后说坏话。别人受到表彰,他嫉妒;别人评上了高职称,他嫉妒;别人的衣服穿得好,他也嫉妒;别人得到提拔,他更是嫉妒……指桑骂槐,愤愤不平,有时也郁郁寡欢。

(2)诋毁。嫉妒情绪严重的人,除了心理上的嫉妒外。在行动上要采取许多措施。别人找到称心如意的恋人,他要说三道四,造谣诬蔑,挑拨人家的感情;别人提拔了,他就散布谣言,说人家如何巴结领导,送了多少多少札;别人出版了专著,无中生有说人家剽窃、占用他人成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对比。在自私心理的支配下,什么都与别人对比。子女升学、就业,平常的衣着打扮,爱人的职务、工资等都是对比的对象。对比的根本目的,满足自己的虚荣,比别人强就高兴,比别人差就不舒服。

克服小学生嫉妒心理的方法

1.要教育小学生善于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在具有竞争气氛的学习生活中客观地对待自己,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不要把学习中最优秀的同学仅仅看成是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对手,而要看成是促使自己进步的动力。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仅仅拿自己的长处去与别人的短处比较,而要注意发现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只有这样才会有长进。

2.要走出自我狭隘的小圈子。嫉妒别人成功是从自我的视野中把别人成功看成自己的障碍,因此其内心深处潜藏着一种自己不好也不许别人好的自私心理。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时时会发现自己周围的同学正在超越自己。如果能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并能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就表明走出了自我狭隘的小圈子,具有一种宽广的胸怀,这种胸怀对于将来的成功十分重要。

想要了解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请到,在这里让我们了解怎样正确的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新生最易遭遇的心理冲突

全文共 1600 字

+ 加入清单

有关专家分指出:大学新生最易遭遇心理冲突有以下几个方面:

理想和目标的失落有些大学新生形容中学阶段的生活就像在黎明前漆黑一片的隧道中赛跑,高考就是前方那一盏最明亮的灯,同学们你追我赶地向着这一目标奔跑,虽身心疲惫但目标十分明确,因而生活紧张但却充实。顺利地进入大学之后,天虽已大亮,但高考这盏明灯却也熄灭了,生活中也就失却了目标和动力,周围全然一片陌生的景观,大学生活反倒显得失落和茫然。同时,多数学生高考填的志愿多半不切实际,于是下车后手里没有了对号车票,前途便无车可搭。这种后无动力前无目标的情况,导致近半数的大一新生(约占46%)认为自己缺乏生活目标,从而得过且过学习上提不起兴趣,考试pass即可。在高层次目标尚未建立之前常出现情绪低落,彷徨迷失的现象在大一新生中并不鲜见。

自我价值感的丧失经过高考拼杀的大学新生,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在强手如云的新的班集体里,面对新一轮的排列组合,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无形中会在一些大学新生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同时,高考过后,大家从埋头学习中抬起头来,第一次有机会能够看清彼此,才猛然发现自己和他人之间原来除了学习成绩外,还有其它许多方面的差距。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方面己不如人的地方很多。特别是来自农村、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或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或因为服饰落伍,或因为浓重的乡音,或因为孤陋寡闻,方方面面难免有使人相形见绌的感觉,总感到见人矮三分,于是沉默寡言、内向孤僻。在某些学生身上就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尤其突出的矛盾是由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无法适应新的大学的教学。没有了中学里老师的耳提面命,许多大学新生,面对知识的海洋,不知从何学起,难免会产生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及时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和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的问题,是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也有一些大学新生在学习上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劲心理,学习动机的强度发生落差,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较强的学习动力与意志,于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人际交往的障碍不知如何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相处,是一些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由此而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往往给一些大学新生带来许多烦恼。这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占很高的比例。如有的学生与同寝室的同学长期关系冷漠,稍有不和便恶语相加;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缺少朋友,对外界很少关心,经常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的学生奉行我行我素的处世原则,过分关注自我,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和存在,对别人缺乏关心和谅解,导致了人际交往中的自命不凡和过于敏感挑剔。

此外,有些同学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有的新生受习惯心理影响,对男女交往过分敏感,从而使正常的异性交往不能自然进行,甚至相互隔离。也有的同学过快地将同学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过早地沉溺于两人世界。也有的陷入单相思而不能自拔,由此而产生情感冲突。这些学生大都会出现因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焦虑不安、心慌意乱、孤单失落、寂寞、失眠、注意力分散甚至社交恐惧等症状。

生活适应和自理能力较差南方、北方学生的倒位就学,饮食方面的显着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常会造成部分学生的环境应激。如果他们不能在短期内顺利适应,心理应激便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睡眠等活动,从而形成心理问题。另外,随着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改善,大学女生攀比衣着打扮,大学男生抽烟饮酒,同学之间过生日以及郊游等消费逐渐上涨,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值得重视的问题。这种情况对于部分家庭经济能力有限而又爱面子、讲虚荣的大学生也会造成心理问题,如严重的自卑、忧虑、紧张等精神压力,甚至还会引发违法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人为什么羡慕嫉妒恨

全文共 1916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人会嫉妒他人?在各种情感中,嫉妒并不令人愉快,那么,人为什么羡慕嫉妒恨?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人为什么羡慕嫉妒恨吧!

嫉妒有性别差异吗?

关注那些我们嫉妒的人,可能会让我们学到一些提高自己的办法,或者发现对方的弱点,找到将他拉到自己的水平,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战胜对方的办法。尽管后者不是那么光明磊落,但在人类长久的为资源与地位竞争的历史中,这种心理也有管用的时候。

为了寻找嫉妒与进化的关联,希尔博士和她的同事观察实验中男性和女性对同性照片的不同反应。结果显示,女性更有可能会对外形靓丽的同性产生嫉妒之心,这也符合了进化心理学家的理论:外表对于女性繁衍后代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社会中,男人繁衍后代更重要的因素是财富。而在实验中,男人和女人对于财富的渴望并未体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别。女人嫉妒一个宝马女的程度和男人嫉妒一个宝马男的程度是差不多的。

你或许认为这是因为随着妇女的解放,更多女性投入工作,使得金钱对于男性和女性变得同等重要;或者是因为金钱可以交易成其他物品,因此它对男性和女性有同样大的吸引力。正如希尔博士所说:“女性和男性一样看重财富并不特别出人意外。毕竟,不管从进化论观点还是从其他角度,如果女性对某种东西不感兴趣,男人也不一定会去拼命争取了。”

人为什么羡慕嫉妒恨?

哲学家曾经就嫉妒有一些讨论,但一直缺乏实证的解释。也许是因为对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大多数人来说,嫉妒都是一个不好意思提及的话题。好在通过一项由德克萨斯__大学的希尔(Sarah E. Hill)和德尔普里奥尔(Danielle J. DelPriore),及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沃恩(Phillip W. Vaughan)进行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嫉妒有更多了解。这项成果发表于10月出版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上。

这项研究的对象是纯粹的嫉妒(envy),而不是妒忌(jealousy)。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嫉妒是对自己没有的事物的渴望,而妒忌是因为将某件事物输给了别人。如果你想娶安吉丽娜•朱莉做老婆,你会嫉妒布拉德•皮特;如果你担心你的女友抛弃你而投奔皮特的怀抱,那就是妒忌了。(注:此处仅仅是找了两个中文词来代替envy和jealousy,不代表中文中有此差别)

嫉妒是善是恶?

肯塔基大学的心理学家、同时也是2008年出版的研究汇编《嫉妒》(Envy)的编辑史密斯(Richard H. Smith)称,这项来自德克萨斯州的新实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清楚地证明了记忆及注意力都与嫉妒有关。

这项研究同时也支持过去人们对嫉妒的理解。史密斯博士表示,传统上说,嫉妒与眼睛有关。“envy”一词即源自拉丁语“invidere”,本意是指不怀好意的看,或是投去“魔鬼之眼”(evil eye)的一瞥。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嫉妒在本质上是一种恶意的行为。

其他研究人员却有不同意见。例如荷兰心理学家范德温(Niels Van de Ven),就将嫉妒分为善意和恶意二类。善意的嫉妒会使人学习模仿嫉妒的对象,从而提高自身;恶意的嫉妒则会使人想方设法发现对方的弱点,把对方拉到和自己相同的水平上。正如史密斯博士说:“善意的嫉妒使人心胸宽广且斗志满满,而恶意的嫉妒使人目光狭隘且充满怨恨。”

不管被冠以怎样的称谓,嫉妒都会消耗人们宝贵的心理资源。在德克萨斯的研究人员做的另一个实验中,一些学生在观看某个有钱有魅力的同龄人的报道,随后进行一些困难的文字解谜测验。结果发现,与控制组相比,被唤起嫉妒情感的学生,更快放弃了解题。

这些人显然是一种名为“自我耗竭”(ego depletion)的心理现象的受害者。它原本指当人们在自我控制的过程中,能量逐渐消耗,最终殚精竭虑。现在看来,嫉妒也可能会耗尽同样的资源。诚然,嫉妒能使人思维更敏捷,提升记忆力,但同时也会带来损失。即使是嫉妒,也不是件容易事。

读到这里,你还准备去嫉妒你那些优秀的同辈人吗?

嫉妒让头脑更高效

科学家对他们所在的两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第一个实验研究回忆过去的嫉妒经历对人的影响。研究人员将学生分为二组,要求第一组学生写下一些嫉妒他人的经历;第二组作为控制组。随后,二组学生要阅读一些由研究人员虚构的采访报道。一些谎称与参与者同校的“学生”,在采访中回答了一些有关学习和目标等问题,但并没有说可能会引发嫉妒的话。每名参与者会观看两位与自己性别相同的虚构的“同学”资料。

过去的嫉妒会让人思维更加敏锐,那新近的嫉妒会有什么效果呢?研究人员让参加实验的学生们观看一组伪造的同性同学的报纸采访和照片。“同学”中既有长相出众开宝马的富二代,也有长相普通开着破车靠拿奖学金上学的普通人。参与者看完这些人的资料后,研究人员询问学生们的感觉,并测量他们阅读每个采访对象花费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青少年对体形不满可产生心理压力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研究人员日前发现,10岁到11岁青少年对自身体形不满可造成心理压力,同时诱发不良饮食习惯以及自信心缺乏等问题。

据合众国际社28日报道,研究人员在对4254名加拿大10岁到11岁学生调查后发现,他们对自身体形的满意度和体重有着直接关系。女孩子表示她们越瘦就越开心,而男孩子则认为过瘦或超重都不好。

美国哈佛大学和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的研究人员还发现,因对体形不满而引发的女性青少年心理问题在农村地区十分显着。这项研究认为,由于缺乏必要辅导,农村女孩普遍认为自己身材欠佳,并感到压抑。

该调查的负责人、哈佛大学布林·奥斯汀称:“青少年对自己身材的不满导致了诸多不良减肥行为,如催吐、禁食、滥用泻药和减肥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青春期心理健康体现在哪些方面?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许多变化,如情绪容易波动,爱慕异性,兴趣发生转移等。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否,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与别人相似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相似。当听到月亮时,联想到太阳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应。但联想到死亡,就让人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出现多了,就应注意他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语举止、嗜好、服饰等,与别人相差太大,则他的心理可能不够健康。

与年龄相符人的行为是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各种年龄的人,在想法、兴趣、行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应是精力充沛,活跃好动。而少年老成的学生,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不大健康的。

善于与人相处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在青春期,社交范围扩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互助合作精神,丰富群体生活经验,锻炼适应他人的能力。

乐观进取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适度的反应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与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别不会太大。如反应偏于极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如学生因考试失败而一时不悦,是正常的现象;但若他为此而几天不吃饭,甚至有轻生的意念,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当然,对考试失败无动于衷的学生,心理也未必健康。

面对现实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对现实。遇到困难,他们总是勇于承认现实,找出问题所在,设法解决。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往往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这些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达到自我欺骗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发展成病态。

思维合乎逻辑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专心致志,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而不是三心二意,有头无尾。他们的思维合乎逻辑,说话条理分明,而不是东拉西扯,随说随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全文共 8946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准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篇1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看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篇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篇3

摘要:解决大学生中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是当前大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人格缺失、人际交往困难、恋爱情感波动和学习、就业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危害着青年学生身心健康,阻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灵敏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目标。一直以来,大学生都被认为是受命运青睐的天之骄子,他们具备了各方面的良好素质,是优秀的代名词。但是,从当前反映的一些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潜伏着心理危机。比如,缺乏自信,自卑感强,情绪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等等。

杨叔子院士曾经提出:“智商越高,情商出现问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因此,分析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过度转变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容易出现考上大学的自豪感和处理问题能力不高的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的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矛盾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在遭遇某种刺激时,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容易出现心理问障碍。

.从学校环境方面来看,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高中的学校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成绩问题,只重视升学率。而将学生的生活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品德的教育等问题放在次要位置,有许多中学根本就没有将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心理素质培养,品德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这种高中教育的现状,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当受到过这种中等教育的学生升入大学后,角色、地位及学习和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极大的改变。必然对大学生活产生极大的不适应;而中学生中又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不论其家庭是贫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宠儿,由于聪明、学习好,受到老师及亲友的过多关注。进入大学后,当这一切不复存在时,就会产生失落感,原本脆弱的心灵会变得更加多疑和敏感。加之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躁动期,渴望友谊、爱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又不善于和人沟通、交往,不会主动地去理解他人。他们也必然会对大学的生活感到很不适应。第一,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独立的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但据调查,有相当多的学生以前在家里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第二,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条件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他方面较差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第三,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功课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降级甚至遭遇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中主要是靠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进行学习,与以往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很不一样。使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不知怎样进行学习,而感到茫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情绪低落、失去自信、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异常。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从家庭方面来看,家庭是始终伴随人类从婴儿,少儿一直到成人时代的重要外在因素。众所周知,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以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父母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性格比较开朗,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的脾气也趋向于暴躁。而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和自卑是其共通特点。很多大学生家庭的不幸福,会使他的心理产生阴影,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逐渐显露甚至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同时,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于依靠父母,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主要问题。

从历史文化方面来看,受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封建历史影响,使中国人在骨子里有一种含蓄和矜持,形成了内向的民族性格。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心理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造就了西方人张扬个性,提倡人权的特点。然而,进入新纪元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世界性的高度同步,中西方文化在新一代骄子们的思想中汇流。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对立的文化特点,使大学生在人格与道德方面倍受冲击,而脆弱的心理防线也随之崩塌。使许多人产生了浮躁的心理,无所适从,有的人由于某些心理压力,产生了心理疾病也不懂得去就医,甚至不敢去就医。

同样的,由于以上原因,也导致了大学生在择业是遇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下一页更多精彩“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p#副标题#e#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下四个方面

(1)自负心理。这种心理主要集中在成绩较好的毕业生当中。他们往往被社会公认为学习成绩优秀,勤奋好学的榜样。因而产生自负心理,择业要求过高,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自卑心理。这种现象与自负心理截然相反。一些成绩较差或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面对当今社会日益尖锐的激烈竞争,总觉得自己“先天不足”,做事及做人都缩手缩脚。自卑使他们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力,参加面试时心理忐忑不安,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概率较大,容易一蹶不振。

(3)急功近利心理。有这种心理现象的学生往往在择业时看重职业的性质,自己的地位和报酬,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到挣钱多待遇好、工作轻松的单位,或渴望一步到位,这种心理不仅脱离实际,而且不利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4)依赖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大学毕业生可分为两种倾向。一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虚荣心和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选择;二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心理,他们不是主动去选择积极参与竞争,而是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或者依赖家长与亲友走后门、托关系,甚至让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一切由家长包办。这会使得这些大学毕业生失去更多的机会。同时,依赖心理也反映了这些大学生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根据上面所述情况,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学校教育方面,需要在反思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重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动干预机制。

第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高校课余生活,探索不同路径的教育模式。多方面多角度的加强心理的教育,打破模式化和形式化的束缚,走到学生当中去,走进学生生活中去,把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做细,做实,做好,给学生们更多的心理关怀。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

第二,辅导员在加强心理教育这个工程上,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数同学们的心目中辅导员是他们最可信赖的人,辅导员是他们心灵中的依靠,他们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所以,辅导员来做学生们的心里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辅导员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和心里素质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因此,辅导员应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贴近同学、了解同学,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及早发现,及时疏导,及时解决,是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第三,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主管制度。学院要有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的制定、展开以及经费支持负责,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贯性、持久性、全面性,真正取得实效。

第四,要建立能够上传下达信息畅达的危机处理网络。有专业人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班主任,寝室长(学生干部),家长,是构成这个网络的必要环节。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平台,及时掌握患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

第五,要转换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建立有专家和专业人员著称的工作队伍。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由专家制定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并且把它放在学校网页上,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作出判断。在网页上设置由专家主持的心理健康论坛,或者采通热线,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咨询和帮助。

家庭方面,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因此,构建一个和睦,互谦,互让,友爱,尊重,和谐的家庭不仅仅是责任也是义务。给子女营造一片美丽的天空,一个健康成长的氛围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尽到的职责。此外,家庭的教育也应该趋于科学,不要动辄打骂训斥,也不应过分溺爱。纠正其不良的言行和错误的行为不能手软,但也要尊重事实不可以妄自决断,对孩子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提高年轻家长和即将做家长的青年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历史文化方面,转变思想,老师应耐心地引导学生对外来文化仔细筛选,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让两种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中融会贯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即将产生的,或者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和学校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

同样,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也要充分认识到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增强承受挫折,化解冲突和矛盾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利择业。要控制自己的心境,自觉地调整内在的不平衡心理,增强心理素质,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择业要充满信心,要注意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豁达、乐观的态度,不要惧怕困难、挫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只应从大学开始,而应该从中学、小学和每个家庭开始早期的教育培养,这样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因此,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也包括家长,甚至学生自身的调整。只有正确认识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更有效的引导大学生走向成材之路。当今提倡的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同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对不断地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应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广度。和谐大学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动干预机制,解除大学生的心理疾苦,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让他们顺利毕业,顺利就业,既是我们当代大学培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的工作重点,也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违法犯罪的心理产生原因

全文共 4265 字

+ 加入清单

违法犯罪心理是受到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的。但是多数违法犯罪的心理产生原因与家庭有关。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违法犯罪的心理产生原因吧!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总体概述

一般认为,预防犯罪是一个综合多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和减少犯罪及重新犯罪的举措体系。这是一种广义的犯罪预防的概念。当代犯罪学的概念更侧重于“预防”,即把先于犯罪的实施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视为预防活动,即更注重“防患于未然”。这也是基于“预防”的本意,“预防”在汉语中的基本词义就是“事先防备”;在英语中“prevent”也是指“防止”、“妨碍”(24)。这就是从狭义的角度所理解的“预防”的概念:“是指以消除或限制犯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为唯一的或主要目的的各种措施和行为的总称。”其实笔者以为,我国一向贯彻执行的群防群治、综合治理的基本刑事政策是正确的,我们既要重视罪前预防,但也不能忽视罪后治理,以防再犯。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综合症”。我们更应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正像《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第2条)所提出的:要成功地预防少年违法犯罪就需要整个社会进行努力;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条)也明确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针对前文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试总结以下预防对策:

自身预防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当然,这需要和后面要谈的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1980年联合国第三届预防犯罪及罪犯处理大会的有关材料指出:“家庭在所有国家中都是影响青年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媒介。”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则是父母的罪恶。一个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搞好家庭预防,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

为人父母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爱好,给孩子做好表率。同时,这也是社会有关部门需要做的一项工作,要提高婚姻质量,加强对父母(家长)的培养,不仅要提高这些家长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且要教会他们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

2、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

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和纵容,不仅教不好,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教训也是深刻的。武汉一酷爱玩网络游戏的16岁少年徐某,拿起菜刀向熟睡的母亲砍去,其目的是索要8000元钱。母亲的脸、腰上被砍了6刀(后经抢救脱离危险)。当他逃离现场时,母亲还追着喊:“伢,你把毛线衣穿上,莫冻着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都是娇惯、纵容种下的苦果。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更要注意教他们如何做人,经常观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关心什么事,结交什么人,要平等地与他们沟通,多一分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专横。对于失足、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给以家庭的温暖,绝不可弃而不管,放任自流。

3、教子不力,应承担相应责任。

我国《婚姻法》第23条规定:“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都规定父母应当履行对未成年子女所承担的教育义务和预防未成年犯罪的职责,但并未规定父母教育不力所应承担的严厉的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我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第49条只是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放任未成年人有本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由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责令其严加管教。”“责令其严加管教”,但不管教怎么办?尤其是对父母已经离异(且已另外组合新的家庭)的孩子。法律应增加规定教子不力的“拘留”、“罚款”等行政责任,严重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在英国就有“孩子逃学、父母坐牢”的做法。一位母亲因为女儿经常逃学,而被判监禁60天,她上诉后,尽管刑期减半,但仍要执行30天的监禁。在九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上,有委员就曾提出建议:针对青少年犯罪,建议在法律责任中加入对父母的处罚条文,以督促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看来,完善这方面的立法,很有必要。

违法犯罪的心理产生原因

1、物质利益已经不再被人们视为是“拜金主义”和“思想腐化”的反映,这块昔日烫手的“山芋”反而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头戏”,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有些人甚至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成败得失的尺度。

正是社会上这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刮进了校园,动摇了“象牙塔”内众多学子纯洁上进的思想,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据调查,女大学生盗窃,除了少数是因为经济窘迫所致外,绝大多数是因为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喜欢攀比,贪图享乐造成的。再如当前社会上日益增多的大学生“陪聊”、傍款和卖淫等现象,都说明了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错位。

2、享乐欲望强烈。

现在不少高校周围的餐馆、游戏厅、网吧几乎被学生占满,而教室里往往空空荡荡,不少大学生更愿把精力投入玩乐而不是学习上;另外,有的学生高消费心理突出,把穿名牌服装,买高档商品(如手机等)看成一种时髦。诚然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物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人们的满足和幸福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钱和物质。然而由于大学生几乎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只能靠父母给予有限的生活费,在金钱的极其有限和现实强烈的物质诱惑之间便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加之同学之间各自家庭经济条件不同,他们之间物质条件差距极大,这更在有的同学心理上造成了极大刺激。于是,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进行攀比,以满足虚荣便成为不少大学生的行为模式。而没有太多获取收入能力的现实,则使通过违法犯罪这种无需投入而又极快收益的方式成为少数人的必然选择。有关调查反映的大学生犯罪中70%都是盗窃案,正是大学生为了追求享乐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印证。

3、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

据报道在我国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而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中有16%至25.4%的有心理障碍,尤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为主。而这些都是不良情绪情感体验,是消极的,当这种消极情绪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行为人就会出现情绪发作,产生犯罪动机,进而实施犯罪行为。那么,造成大学生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已初现端倪,强者和弱者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知识的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而大学生成为社会的、家庭的关注载体,使他们往往被赋予过高的期望值,从一开始,他们就面临较大的压力。

然而在大学中,往往是强者与强者的对话,中学中的那种倍受老师关爱、备受同学羡慕的心理优势已不复存在,这会造成一些自我调节能力差的大学生心理失衡,使其压力进一步增大,如再缺少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找不到释放这种压力的正常渠道,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再加上一定诱因,就有可能通过犯罪释放出来。如《北京晚报》报道,大学生马晓明,因功课不好,被学校退学,自感没法向家里交代而杀死了爸爸和奶奶,结果走上了犯罪道路。究其根源,还是因为长期倍受压力,使其产生了要想让家人不因此事责备自己,只有将他们杀死的想法。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预防

事物的发展遵循着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青少年失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也有一个发展过程。青少年时期过于追求实惠性,结群性,撒谎性,懒惰性,好斗性,冲动性,这些往往是不良的习惯和行为。有人把习惯叫做“第二天性”不良习惯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长此发展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在130名青少年犯中,竟有96%的人说他们在犯罪之前,就已经养成了种种坏习惯。可见,矫正青少年的不良习惯行为,这对于避免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时重要的心理预防。

培养青少年健康发展是全社会应高度重视的,家庭,学校,社会各部门都应协同配合,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从心理上预防他们违法犯罪。

家庭式青少年生活最多的场所,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极大,大量资料表明,父母死亡,离婚,对子女心理创伤以致走向犯罪的比例甚高;另外独生子女,长子,么子中犯罪率也特别高,外国研究指出,违法犯罪行为者的出身家庭往往具备以下六个条件中的一个以上:1,家族中有犯罪,品行不端的人;2,父母死亡,离婚和缺陷的家庭。3,父母无知,残废,疾病,游手好闲,4,父母专制,偏爱,过分干涉,严厉,放任,妒忌;家庭居住过密,气氛不和睦;5,宗教和习惯不同的影响;6,失业,贫困,经济压力。可见一个家庭的心理氛围,结构情况,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和家族史等,对于下一代的成长关系甚大。父母要严慈得体,既养护又教育,这对子女身心健康发展,长大成才是最基本的环节。

学校不仅是青少年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而且是青少年树立理想,建立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要对青少年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都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各团体:司法部门,党政机关,群众团体都应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对他们进行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开展适合他们发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寓教于活动之中,占领业余时间的活动阵地。使他们生活充实,丰富,以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对于个别已经失足的青少年,则应满腔热情,“解剖麻雀”深层分析导致他们失足的具体原因,耐心督导,让他们的生活重新补上正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狗狗有报复心理吗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比熊犬(详情介绍)

狗狗虽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白,但它们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与狗狗互动频繁的主人,狗狗每个动作每次的叫声他们都知道表达的是什么,那么你们知道狗狗有报复心理吗?

有人说,狗是有报复心理的,但是这种报复心理应该属于分离焦虑症。有时候狗狗虽然存在一些破坏性行为,比如说当你不在家的时候,它会把家当成是战争现场。然而等你回来的时候它又会装可怜,将自己范的错忘的一干二净。 也有专家曾经解释,狗是富有更年轻的动物,它们在感知外部环境时,常表现出好奇、探究、分析、认识等心理行为过程。而一般情况下,狗狗常见的心理活动有,怀旧依恋心理、占有心理、 好奇心理、等级心理、嫉妒心理、复仇心理、恐惧心理、孤独心理和撒谎心理等。 从人们多年对狗的研究和了解来看,狗似乎是存在报复心理的,而且依据其嗅觉、视觉、听觉,将曾恶意对待自己的对象牢记在大脑里,在适当的时候实施复仇计划。比如说,再次见到的时候会疯狂的大叫,情绪会变得激动,有时候甚至会主动攻击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女孩子冷战时都在想什么 女生冷战是什么心理

全文共 1027 字

+ 加入清单

冷战其实是很多情侣在相处过程中都会出现的一种模式,恋爱期间两人肯定是会有矛盾产生的,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好好解决就会逐渐演变成冷战,那么女生冷战的时候都在想什么呢?

女孩子冷战时都在想什么

女生心里都是在想男生什么时候会来找她啊。

其实冷战的时候双方心里都不好受,很多时候女生其实已经消气了,但是就在等着男生先主动来找他冰释前嫌。女生也是很好面子的人,如果男生主动找她的话,她的心里早就在等着这一刻了。

大部分女生其实很多气话都是一时冲动,那些什么再也不要理你的话全部是假话,其实心里就在等着你去哄哄她,这样就是你爱她的表现。女生时刻都在想男生会不会有一天抛弃她,没有安全感,所以才会经常导致吵架。

女生冷战是什么心理

女生冷战,并不是想跟男生争论谁对谁错。男生选择在这个时候讲道理,无非是最错的选择。

她只是心情不好,想要有人哄着她。相反的,当男生心情低落,或者闹别扭的时候,她也会愿意哄着。其实感情不就是如此吗,相互哄着,相互安慰。如果情侣之间吵架还非要挣个高下,怎么不去参加辩论呢?

对于有些女生喜欢冷战的行为,也许会有个别男生觉得这是一个很“作”的行为。于是有的男生,在面对女生冷战的时候,并不会选择去哄。其实女生选择冷战,并不是为了让男生哄,更不是为了让男生认错。她们只是在通过这个方法,来吸引到男生的注意。她们想要的,是男生给她们一个态度。爱情里面并没有完全的对错,女生对于对错其实并没有那么看重。

女生为什么喜欢冷战

女生喜欢冷战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她们心里缺爱,缺乏安全感。

希望自己可以通过生气来获取存在感,如果男生越是冷落她,她则越缺乏安全感,冷战的情况就会越发严重。其实男生并不需要太了解女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很多时候,她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跟女生冷战的后果

其实女生知道自己有错,但是拉不下面子来道歉,还是希望男生主动去找她说话,主动去说和好。女生冷战的时候心里特别纠结,特别焦躁的。纠结要不要先主动找你和好,焦躁就是男生怎么还不来找她。

会不会男生就借着这个吵架冷战的机会跟她分手,乱七八糟的就乱想一通。如果男生很久都不找女生和好的话,女生本来消气了的就会又生气了,因为男生居然晾她这么久,是不在乎她的表现。

女生会胡思乱想,会想男生会不会现在已经厌烦她了,所以才会跟她冷战,想跟她分手了,说不定心里早就想分手了,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女生冷战的时间越久,女生就会想的越多,即使男生后来找她估计都无济于事了。

女生有时候也是很果断的,冷战的时候就会想自己这么好,如果他不知道珍惜,自然有人知道珍惜,这样的话离分手就不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失恋后如何走出心理阴影 失恋后走出阴影的方法

全文共 1859 字

+ 加入清单

失恋是非常痛苦的和对方在一起的时候自己付出了非常多的爱,但是一旦对方离开你会非常的不舍和心疼,那么失恋后如何走出心理阴影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失恋后如何走出心理阴影

1、寻求积极发泄

许多失恋的悲剧后果都是由于痛苦情绪的压抑、沉积而走向行为暴发的。失恋的最初阶段是最不理智的,此时出现的沉闷是危险的征兆。因此,失恋后可把内心的委屈、痛苦和愤怒向亲朋好友和家人倾吐。有时泣不成声的倾诉如同燥热天气里的一场雷雨,暴雨过后便会出现清新、爽朗的心境。

2、学会精神自励

面对爱的挫折及接踵而至的精神打击,应用积极的认识方法来“稳妆自己,学会自我鼓励。爱情的挫折是对人生价值的考验,是人格走向成熟的阶梯。培根有一句名言: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痴情的爱,是一切爱情悲剧的根源。孤注一掷的爱是太软弱无能的表现。因此,应不断鼓励自己走过这风雨交加的地段,只有迅速振作起来,才能摆脱眼前的感情危机。

3、转移生活方式

可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去除失恋的痛苦。如投身到学习、工作中去,也可投身到集体中去。不要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圈子里,整天唉声叹气,难以自拔,而应鼓足勇气,投身到集体中去,集体会给你以关怀和温暖,会让你从痛苦中摆脱出来。还可融身于大自然中去。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能够旷达胸怀,欢愉身心,使你摆脱失恋的痛苦。

失恋后走出阴影的方法

1、别犯贱,别再见

对于一个不爱你的人,记得要趁早放手,你的爱很珍贵,应该要交给一个爱你的人,而不是交给一个不爱你的人肆意挥霍,践踏,而且一个不爱你的人,打心里都没有了你的位置,就算你如何努力,也无法挽留回来ta的人,一个人的心要是走了,就算你最后留了回来,也只是留住了ta的人。只要熬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给时间一点时间,虽然会忍不住的犯贱,但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犯贱,因为犯贱只会让你更加难熬,只会让你更加的卑微,记住,别犯贱,别再见,给自己留下最后一点尊严,正所谓一个想走的人你留不住,一个装睡的人你叫不醒。

2、大声的哭出来

眼泪算是一种发泄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发泄方式,失恋后的流泪不丢人,如果实在不好意思,那就一个人躲在被窝里使劲的哭,什么时候哭到自己的心情好点,什么时候哭到心里好受一点为止,最好一次把眼泪哭干,再也不流泪。一个人有了情绪自然就需要发泄,发泄出来以后,才不会觉得那么闷,如果强忍着眼泪,只会让自己的心里越来越闷,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想不开,失恋后的人,也最容易钻牛角尖,失恋后的人,也最怕想不开。

3、学会和朋友倾诉

懂得和朋友倾诉,第一是为了寻求朋友的安慰,第二也算是一种发泄,说出自己的压抑和委屈,说出自己的不舍和深爱,别因为那一点自尊心强憋着,人的身体需要新陈代谢,情绪其实也需要新陈代谢,当一个人情绪过多的时候,就容易被情绪占据理智,发泄会让你保持理智。

女生失恋以后怎么办

第一、女孩子的失恋的时候往往会抑郁,情绪很低落,这时候作为她的好朋友你需要做的是尽量多和她一起聊聊天,说一些轻松的事情,转移女孩子的注意力,这样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第二、失恋以后会有很多的回忆,这样的状态下自然会很痛苦,所以我们必须尽力帮助她走出这个困难的处境,作为朋友们应该尽快清理女孩子的男友的东西,减少她回忆的痛苦。

第三、家人应该帮助女孩子调节好失恋以后的失落,尽力做一些可以安慰她的事情,但是要不漏痕迹的安慰,不能让女孩子感觉到自己失恋以后家人的态度转变,这样会起到反效果。

第四、失恋以后的女孩子一般会感情很脆弱,很容易联想一些不好的事情,所以作为自己的家人,一定要注意不要提起她前男友的名字,更加不要做一些跟她前男友有关的事,这样会令女孩子难受。

失恋后要注意什么事情

1、千万不要放不下。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感情本身就是两个人的事情,两个人共同用心来经验才会完美幸福。“强扭的瓜不甜”如果对方执意要和你分手,那么你也没必要苦苦纠缠下去,要自己学会放下,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要学会抛弃昨天,展向未来,会有更好的人在前方等着你。

2、不要不甘心。

也许是两人之间没有缘分在一起了,感情中谁也不亏欠谁,彼此付出的都是差不多的,也没有绝对的公平公正。大家互相投入了,物质乃至身外之物,付出了就是付出了。两人到最后没有走到一起,说明没有缘分了,分了,也没有什么可惜的。

3、不要把痛苦的情绪放大。

失恋很多人都经历过,婚姻的失败也是经常有人上演的。不管你裤还是笑,时间都会流逝,不会停留在那一刻的。人的一生就是短短几十年,如果整天都是拿昨天的事情来折磨自己,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哭过后要让自己每天开开心心地才是正确的。要学会正确自己的情绪,才能够有更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心理危机,严格来说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出现了严重失调的情况,在内心当中有一些矛盾很难解决,即将进入到精神崩溃的状态。那么,在心理健康专家看来,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心理危机——出国所致精神问题:

公干、旅游、探亲等短期出国者较少发生心理危机,留学、移民等长期居留国外者较易出现心理问题。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和社会心理冲突多发生在少数人群身上,如旅游者、移民,但旅游者往往走马观花乘兴而归,而探亲者因有亲人接应,不会因语言不通而产生孤独感,公干者多结伴而行并自带翻译。长期居留国外者的心理状态大多经历3个时期:第一是兴奋期,觉得终于实现了夙愿;第二是失望期,失望的原因一般是语言交流障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衣食住行上的差异;第三是思乡期,往往因为以往的技艺用不上,劲使不出,觉得前途渺茫。这3个时期一般需要3年,到第四年,适应能力提高,大多能走出心理危机期,安居乐业了。

在生活中,我们得病了自然要吃药,可是很多人生活中即便是自己身体很健康也要吃药,尤其是一些补药。而专家认为,对药物产生的这种依赖也是心理危机的一大表现形式。此外,吸毒、酗酒等等都是心理危机的表现。

心理危机——精神被物质所奴役:

无论是物质生活疲乏还是富有,只要能使当事人心理感到空虚,精神受到折磨,这就是精神被物质所奴役了。家无隔顿粮的贫民,自然是愉快不起来的。他们看着甚至只是想象阔人们、“大款们”在丰盛的餐桌前大吃大喝,心中自然十分难熬,更有甚者会因此做出某种铤而走险的行为。与此相反,生活富裕而精神生活贫困、道德低劣的人,其内心同样十分空虚,同样可能存在着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爱动物胜过一切:

豢养动物多出于喜爱的动机,但也有可能是精神空虚。此类爱动物者,以动物为生活的中心内容,一切活动围绕动物而进行,为此耗费大量时间金钱。我国目前的宠物热多为炫耀摆阔心理所驱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全文共 1363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心理健康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非常关心的问题,这不光影响到学生的成绩,还会对学生的人格健全产生影响。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成为网民,有的甚至网络成瘾,本文要分析的是,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该如何规避。

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学生会玩电脑、上网是好事,也是现代社会生活必备的技能,但网络是“双刃剑”,它在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1、妨碍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

网络交友是在虚拟情景下进行,并非面对面交往,这种人机方式的交往影响了学生正常的交往方式,极易产生人际关系的冷漠,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从而阻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方面,网络交友主要通过文字来进行交流,而交际口才得不到锻炼,羞怯心理得不到纠正,交际行为得不到规范。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交往双方真实的内心世界很难辨别,易受到蒙骗,结果心灵更加封闭,久而久之,导致他们只愿意在网络上寻求虚拟的人生,而消极地对待现实世界。这对于那些原来就有人际交往障碍但又渴望别人关心、理解的学生更为不利。

2、影响中学生性心理的健康发育:

情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由于这一话题的敏感性,由于人伦道德的约束,人们在现实社会很少公开谈及,但是网络的盛行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发布渠道,一些色情网站以挑逗人们的性心理,刺激网民的感官为能事,其淫秽的画面对处于性萌动期的中学生的吸引力和腐蚀性极大,不少人由此走向心理崩溃的边缘。据调查数据显示70%的上网中学生访问过色情网站,所以网络对中学生性心理的健康发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引发中学生崇尚暴力的心理倾向及网络成瘾:

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很多学生无节制的痴迷于游戏之中而不能自拔(即网络游戏成瘾)。而网络大量暴力游戏的存在,致使一些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情感和行为大大强化,形成暴力崇拜,导致他们在生活中也想通过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用暴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互联网的使用与发展是一种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青少年都将成为互联网用户,它给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抢占至高点,探索新思路,才能打好主动仗,促进新发展。

必须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知识,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并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所有宣传应生动活泼,内容上应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合理心理宣泄的场所,从而营造宽松、舒适的心理氛围,解决困惑的心理问题,避免和减少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养成健康的网络心理。

总之,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走出自我迷茫、实现自我确认状态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青少年阶段特有的心理行为现象正是他们适应社会的表现,也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经之路。规避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目的在诊断与防治心理障碍(这方面可咨询本站的在线专家),远离网瘾,增强心理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三观”,形成积极的个性倾向,从而造就健全的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FUD周期是什么? 谈比特币FUD心理策略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历过比特币价格遭受重创时, FUD心理策略(fear uncertainty doubt,惧、惑、疑)盛行,在短期投资者甚至更广泛的社区中不断地传播恐惧心理。说实话,当我投资了少量的比特币时,我感受到了一些凉意。但由于兴趣使然,我开始了解加密币背后的政治和哲学原理。

最近几个月的涨跌对我来说并不算什么。比特币并不会有大范围的应用,我也不认为它将取代所有的货币或者用于交易的商品。但是对于那些能够从比特币的优点中获得好处的人来说,它逐渐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自从今年三月开始,比特币的价格大概在400美元至650美元之间。我最近不打算卖出我的比特币,也不打算把它当作一个安全的长期投资或者购买更多的比特币。

FUD是一个重复的周期

现在已经有很多相似的故事了:

1.价格下降:因为合法或者不合法的原因价格下降了,有时是因为某个负面消息,更多的只是大量卖出导致的。

2. 拒绝相信:矿区成员和投资者得知价格下降但抵制恐慌,以此希望价格快速回升。

3. 恐慌:一夜暴富的投资者们恐慌他们的钱不再保值了。一些卖出了比特币而另一些人鼓励其他人这样做,大力宣传指责为什么价格下降了。

4. 拒绝相信:对于没有卖出的人来说,就好像价格下降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5. 稳定:价格重新在较低的水平上保持稳定,矿区通常会回到持续生产的状态。

6. 反弹:逻辑上另一个泡沫最终形成了。

很多投资爱好者都不能识别这个重复周期让我感到很惊奇。你不能怪任何人,因为比特币的原则是没人能为它负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三岁宝宝的心理需求

全文共 1370 字

+ 加入清单

宝宝到了这个世界上,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不断的接受社会的教育了,而且也会逐渐的融入到这个社会的生活当中。宝宝0岁到三岁这段时期,宝宝睡得香吃的饱,自然也会有心理需求。下面就让心理健康专家来为大家讲一讲,这段时期宝宝的心理需求。

需要在和睦的家庭环境里生活

和睦的家庭是宝宝幸福的摇篮,宝宝需要在父母恩爱、家庭成员和睦、相互尊重的环境里生活,这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父母不和,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出言不逊、行为粗鲁,会让宝宝紧张、担忧;或者由于情绪不好,大人将怒气出在宝宝身上,把宝宝当成“出气筒”,更让宝宝委屈、不知所措。尤其是父母矛盾深化到闹离婚的时候,互相争夺孩子,以孩子喜爱之物引诱他站在自己一方,反对对方,使宝宝不知何从,分不清是非,易形成自私、虚伪、说谎及见风使舵的不良行为,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

别看宝宝小,其实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在他们的内心当中,总是期盼着得到父母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小就有自尊心产生,等到成年之后也会学着去尊重他人。建议各位家长一定要注重家庭氛围的构建,要有民主气氛。

想和父母说话玩耍

3岁前的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常想和父母亲近,说说玩玩。因此,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应该花一点时间听听宝宝的述说、提问,并为宝宝念儿歌,讲故事,唱唱歌或和他游戏。所花的时间并不多,爸爸妈妈自己也可轻松一下,调剂在外工作一天的紧张情绪,又能给宝宝带来快乐和安慰。宝宝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反而会很高兴地独自去玩或帮忙父母做一些小事情。

有的爸爸妈妈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家务,晚上还要读夜校,有的要看电视或打麻将,常只顾及宝宝的生活需求,而忽视宝宝的心理需求,不把宝宝的情感要求放在心上。当宝宝拿了玩具找父母玩或对父母说话时,听到的回答是:“别来打扰我,你自己去玩吧!”有的甚至嫌宝宝干扰了他而骂孩子:“真讨厌,你没看见我正在忙吗?”

一心想和爸爸妈妈亲近,结果却遭受到父母的冷淡和不欢迎,宝宝肯定会强烈感受到难过和沮丧,发脾气哭闹也是难免的。有的爸爸妈妈埋怨宝宝不乖,会“作”,却没有想到原因其实就在父母自己身上。

清晨醒来睁开眼,想看到父母的笑脸

宝宝需求每天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早上醒来后不必马上被大人催着赶着要他起床;让他睁眼看到的是他熟悉的、喜欢的亲人的笑脸相迎:“宝宝早,宝宝睡好了吗?太阳公公请宝宝起来啦!”几分钟后,等宝宝完全苏醒,心情愉快了,再为他起床穿衣,洗手洗脸。

2岁以后的宝宝可以和父母同桌进早餐,早晨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宝宝却能在与父母短暂的相处中感受到亲切和欢快。

当爸爸妈妈离家去上班,要拥抱或亲吻宝宝的脸,和他皮肤接触,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说上几句鼓励他的话,微笑着和宝宝说再见。清晨的这一段时间,父母的笑脸和关心会给宝宝的一天带来新的气息和良好的情绪。

可是,不少上班族的父母,往往忽视宝宝的心理需求,只顾自己赶时间,遇到自己起床晚了,上班时间快到了,更是心急,情绪不好,动作和语言难免粗鲁甚至暴躁。

这样的情景十分常见:爸爸妈妈慌慌张张地做事,嘴里急急忙忙地催促孩子,“快!快点起床。”“怎么这么慢?快点吃饭呀!”要不就抱怨孩子,“你天天拖拖拉拉的,害得我上班总是迟到”。

这样慌张糟糕的开始,使孩子一清晨感受到的不是亲切,而是烦躁;看到的不是的笑脸,而是紧张厌烦的表情。孩子接受了不良的刺激后,情绪消极,心理不安,这会影响他一天的正常生活。

4岁宝宝的心理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