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老头沟万人坑遗址【合集20篇】

浏览

1228

文章

1000

篇1:云顶山遗址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云顶山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云顶山遗址,位于金堂县东19公里淮口镇云顶村,古名石城山,又名紫云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改名为云顶山。自古有诸葛武候置兵守隘,历晋、隋、五代均曾屯兵拱卫成都,云顶山遗址(云顶石城)建于南宋,宋蒙战争期间,为川境内布置抵抗蒙军的山城防御体系,于宋淳佑三年(1243年)修建了云顶石城,先后戌守20余年,于宋咸淳二年(1266年)被破。“云顶山遗址”包括石城、慈云寺等各级文保单位十余处,形成了一条靓丽的古代文化旅游风景线。199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顶石城城墙长7.2公里,基本完整,古城门7道,除后宰门完全垮塌,瓮城门部分垮塌外,其余较为完整,方圆炮台8个,瞭望岗亭5个基本保存,城墙部分未修复,部分倾斜、垮塌,水师码头和蹬山道毁坏严重,马道凹凸不平有沉陷。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应尽快采取措施,及时修复,展示昔日烽火连天,--,如歌如泣的战争场面。

淮口街道:淮口镇位于四川金堂县城东南,东邻黄家乡,南邻白果镇,西邻九龙镇,北与赵家镇接壤。海拔425-915.5米。镇人民政府驻文化街23号,距县城25公里。1999年,全镇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861亩,其中:田8583亩、土23279亩。 元代为杨村地。明代于此置怀口镇巡检司,以镇西为古怀安军而得名。清初置怀口镇,属大渡乡。宣统二年(1910)。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全文共 1037 字

+ 加入清单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梁家坡遗址在羌白镇梁家村东北1公里处,距县城西南12.5公里,属洛河南岸二级阶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1980年10月,西博和县馆作过初步调查。

1981年秋,试掘224平方米。文化层分上、下两层,晚、早两期:晚期,发现半地下室结构的房屋遗址2座,椭圆形灶坑3个,圆形袋状、桶状和椭圆形袋状窖穴6个,硬土圈结构的柱洞lo个。遗物中生活用具有盆、罐、钵、碗、瓮、缸、尖底瓶、葫芦瓶、盂等。红陶占90%以上,少数为灰陶和桔黄色陶,彩陶不多。纹饰以绳纹为主,弦纹、指甲纹、附加堆纹为数较少。生产工具有石铲、磨石、砺石、石球、石核、石片、刮削器和陶错、陶刮器、陶刃等。

早期,发现的生活用具有:圆底钵、圈足钵、三足钵、三足罐等。陶胎薄,夹细沙,质地疏松,外红内黑。多饰网状,交错绳纹。生产用具有骨锥、骨算、骨镞、骨针、陶刮器等。

梁家坡晚期文化层的面貌属新石器时代文化。

(二)同堤和埝头遗址同堤遗址在埝桥乡同堤村南,距县城西7

8公里。面积1.5万平方米。埝头遗址在婆合乡埝头村之西,与村紧邻,距县城东南4.3公里。面积2万平方米。上述两处遗址均在洛河二级台地上,都没有进行过试掘,根据暴露出的器物特征,经与陕西省考古所研究,认为均与梁家坡遗址上层器物相同,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四、商代(早)文化遗址

(一)赵家遗址在伯士乡赵家村西,与村一路之隔,距县城东南8.2公里,面积4800平方米。遗址的大部分1975年划作新庄基,为新居覆压。1982年8月,西博和县馆对该遗址试掘面积50平方米。文化层呈灰褐色,最大厚度为240厘米。

主要遗物陶器有罐、盆、瓮、缸、甑、大口尊、鬲、陶纺轮、陶刮器。石工具有斧、刀、铲。骨器有锥、簪、镞、匕和卜骨。另有铜镞等,大部分残损。

陶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器物以模制和轮制为主。纹饰有绳纹、阴纹、按纹、附加堆纹。

文化内涵与本县白村和郑州二里岗相似,为商代早期遗址。

(二)白村遗址白村在羌白镇北偏东,遗址在白村的东北角与村紧邻,距县城西南9公里。

1983年5月,西博与县馆在该遗址试掘48平方米,发现椭圆形袋状窖穴2个,小沟1条。遗物中陶器有罐、盆、瓮、缸、簋、鬲、大口尊、瓶和纺轮(均残);石工具有斧、锛、镰、铲、磨石和砺石;骨器有锥、簪、镞、匕、管和牙铲以及蚌饰铜镞等。纹饰有绳纹、阴纹、按纹、附加堆纹。以泥质灰陶、夹砂灰陶为主。其文化面貌与赵家遗物类似,和郑州二里岗文化相近,时代为商代早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铁蛇坳小学--中共铁蛇坳支部活动遗址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铁蛇坳小学(现乐山市市中区青平镇中心小学)位于乐山市市中区青平镇铁蛇坳街135号。

1929年5月,中共嘉定特支共产党员熊鸿章相继介绍铁蛇坳小学副校长黄俊如、教师刘汉文等人入党后,建立铁蛇坳党小组,由刘汉文负责。1930年春,中共嘉定县委派共产党员童光敏到铁蛇坳小学任教,协助刘汉文、黄俊如等人开展党的工作,先后建立农会、妇女会,发展党员。当年夏天,建立中共铁蛇坳支部,属中共嘉定县委领导,黄俊如为书记。支部党员最多时达18人,团员20余人。铁蛇坳党支部建立后,针对当地米行对农民的盘剥,带领农民开展斗争,并在鸭棚山贴出“打到土豪劣绅!”等标语。斗争失利后,部分党员转移外地。1933年秋,嘉定中心县委委员邓可语和张瑛到青龙、白马、楼子乡一带开展农运工作,健全铁蛇坳党支部的组织建设,黄树清为书记,林喜贵为组织委员,黄万成、黄光耀为宣传委员,王瑞帮为武装委员。铁蛇坳党支部的活动日趋活跃,活动范围已扩大到楼子冲至铁蛇坳一带以及花石嘴至河咡坎、长山埂一带。党支部除积极吸收先进分子入党外,还扩建农会,宣传打土豪、分田地,发动群众准备武装暴-动-。1934年5月,因人告密,张瑛等人相继被乐山清共委员会逮捕,党员转移至外地,党支部被破坏。

铁蛇坳小学后经重建,现为乐山市市中区青平镇中心小学,无保护级别和利用级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曲贡文化遗址

全文共 883 字

+ 加入清单

曲贡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曲贡文化遗址分布在曲贡村和军区总医院北面的山坡下端,坡上是裸露的山崖,坡下是拉萨河谷地。这个古老的村庄东西约150米,南北约30米,总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是迄今在西藏发现的海拔最高、年代最早、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较厚、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多种文化并存的遗址之一。被誉为拉萨的“半坡”。

曲贡,在藏语里是“水塘”之意,“曲”就是水,“贡”则是堰塘。曲贡村因早先有个大水塘而得名,现在水塘早已消失,但村名依旧。曲贡文化遗址就位于曲贡村一处河谷的边缘地带,海拔3690米,比拉萨高出20多米,比昌都的卡若遗址高出500多米。

曲贡文化遗址年代下限为公元前1500年上下,上限为不晚于公元前1750年,年代跨度在距今3500至3750年之间。当然这个上限还不是实际上的最早年代,估计还可以上推到距今4000年前。这是西藏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卡若遗址之后西藏境内的第二个经过科学调查和试掘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其年代比卡若遗址略晚。

曲贡文化遗址连续三年的三次发掘,先后进藏参与这项工作的有10多人,取得了重大收获。发掘分两个区域进行,对遗址保存较好部分全都进行了发掘。遗址区编为1区,布5米乘5米探方23.5个,发掘面积为587.5平方米;石室墓墓地编为2区,布10米乘10米探方26个,发掘面积为2600平方米。两区合计,发掘总面积为3187.5平方米。1区清理早期墓葬3座,灰坑22座,晚期石室墓12座。2区清理晚期石室墓17座,祭祀遗迹2处,祭祀石台6座。遗址和墓地出土文化遗物1万余件,数量最多的是石器,其次是陶器、骨器,还有铜器以及大量动物骨骼。

1999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编著的《拉萨曲贡》考古报告,对曲贡文化遗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总结与研究。1991年,曲贡文化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现在发掘地区的只是曲贡文化遗址的其中一部分,如果全部挖掘,曲贡文化遗址一定会给世人带来更多的惊喜。

地址:拉萨市娘热乡曲贡村

类型:古迹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燕子岩剑齿象化石遗址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燕子剑齿象化石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区政府西北面2公里、黄土坡街道办事处川心村第九村民组境内之燕子岩上,系一天然裂隙洞穴。洞口向北,向内倾斜,可容人进出。入洞31米,垂直而下42米方达洞底。洞底为岩浆溶物及流沙,剑齿象化石均规则分布于东南石壁上。

1975年,由水城文化馆、水城运输公司和省博物馆联合发掘。出土剑齿一对,长1.75米,粗壮。还发掘出臼齿数枚及肩胛骨、脊椎骨、头骨、腓骨、股骨化石。为我国长江以南首次发现之较完整剑齿象化石。

经有关专家鉴定,为中更新世时期(约40万年)剑齿象。其发现,对研究我区及贵州地理气候提供宝贵资料,对我国中更新世动物种群和植物分布以及地层地质运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80年12月4日,将该洞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所发掘化石存省博物馆。

黄土坡街道:黄土坡街道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东与荷城街道办相接,西与德坞街道办相连,南与凤凰街道办接壤,北与大河镇毗邻,总面积25.8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人,辖1个行政村、19个社区居委会,249个居(村)民组。贵昆、 办事处内昆、水大、水柏、株六复线铁路贯穿区内,贵水、威水、汪水、水盘四条主干公路交汇于此,辖区驻有中央、省、市、区属厂矿企业32家,市、区政府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遗址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拉萨有三处,分别为“朵森格”、“秀赤林卡”和“蔓珍”。“朵森格”,意为石狮,因衙门前有一对石狮,故名。在大昭寺西南方,今西藏军区第二招待所。“秀赤林卡”,意为宝座,据说该地原有七世0的宝座,故名,在今文化宫周围。“蔓珍”,为贵族家房名,在今西藏话剧团的后面。清朝建立后,沿袭明朝管理西藏地方的制度。雍正五年(1727年),西藏内部发生叛乱,藏王康济鼐被杀。清政府为安定西藏局势,从雍正六年起,设驻藏大臣。

地址:拉萨市城关区八廓街八廓北街

类型:古迹历史建筑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红山大坪遗址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红山大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红山大坪遗址位于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镇红山村东约50米。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与半山类型共存的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2米,暴露有灰坑。采集有泥质、夹砂红陶片及少量灰褐陶片。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纹样有带状纹、波浪纹,器形有长颈壶;属半山类型彩陶纹样有平行线纹、网格纹,器形有卷唇盆、单耳罐。另有石刀、弹丸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内涵和兰州地区的古文化发展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西海郡故城遗址

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西海郡故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海郡

西海郡俗称“三角城”,位于湟水河沿岸的金银滩草原上,是青海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郡建制的古城,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内出土文物众多,主要有虎符石匮、钱范、古货币等。虎符石匮是青海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有铭文的石刻之一。

西海郡故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县城约1公里,青海湖东北侧、湟水南岸的金银滩上,俗称“三角城”,为西汉新莽时代所设“西海郡”郡城遗址。

故城保存得相当完整,东西长650米,南北宽600米,城墙残高达4米。四个城门的门址保存完好,城内南部较高,有几处隆起的地带,应为当时的主要建筑区,其区域内散布有大量砖、瓦等建筑残件。最重要的是,城内出土了篆刻有“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戒造”铭文的虎符石匮。

虎符石匮,分上下座,整体由花岗岩雕成,上座为俯卧状态石虎,石虎身长1.5米,背宽0.6米,石虎下有石座,称石匮,石虎基座及石匮正面从右至左凿有:“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戒造”三行二十二个篆字。虎符石匮的石虎怒目前视,栩栩如生,雕刻清晰、风格古朴,实为历史文物之瑰。

根据《汉书》的记载,王莽曾在青海设置西海郡,东汉永元中(公元89年~104年)也曾一度设置,后来又废弃不用。在城址内发现的“西海安定元兴元年作当”铭文瓦当,是很好的断代依据。南凉和西秦时改称“海西郡”,又称“三角城”。

在古城内还发现有钱范、五铢、半两、货布、货泉、大泉五十、崇宁重宝、圣宗元宝等多种货币,以及汉代的“长乐未央”云纹瓦当和唐代的莲花纹瓦当残片,这些文物具有不同朝代和不同时期的特征,说明该城址所经历的时间很长。

1988年1月,西海郡故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扶眉战役围歼国民党军遗址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扶眉战役围歼国民党遗址位于宝鸡市扶风县段家镇大同原到午井镇以西高望寺地带。

1949年7月12日,第一野战军3军9师由临平挺进扶风天度,防守该镇的国民党军早已逃跑,追至法门镇,在镇东桥沟一带,隔沟击战,迫使国民党王治岐部119军仓皇向西南逃窜。解放军跟踪追击,一路由法门镇西追至岐山青化镇,另一路南下,追至扶风县城,守城国民党军和县长郭仲鳞所带领的地方武装早已逃之夭夭,县城不攻而破。解放军立即渡过韦水,登临南岸,从三人庄、贤官村直插县道坡,战斗半小时即歼国民党1个连。这时国民党38军驻扎在县道坡至大同原边烽火台一线。晚10时许,解放军占领敌人防线中心。

段家镇:段家镇位于扶风县中南部,地处扶风县城与绛帐工业园区中间,距县城7公里,东与杨凌高科技示范区毗邻,扶绛公路、法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属冯家山、宝鸡峡首灌区,宝鸡峡一、二支渠横穿东西,水利条件十分优越。镇辖13个行政村,83个村民小组,2.4万口人,辖区面积32.4平方公里,耕地3.76万亩,其中水浇地3.75万亩。陕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张家坪遗址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张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达浪乡郑家坪村张家坪社。遗址东邻马家沟,西接郑家坪社,南依张家山,北接沙坡地,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50米,面积约22.5万平方米。遗址断崖上有灰层,散落大量的人骨、陶片等,根据散落的陶片特征判断此遗址属齐家文化。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保存良好,198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0、唐汪遗址

唐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唐家村以西200米处的山顶上,地势陡峭,为丹霞地貌,遗址顶部为唐家村山神庙旧址。遗址东西宽约40米,南北长约30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

1956年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组成黄河水库考察队来调查时,胡浪生产队队长唐占林捐献了19件山神庙旧址植树时挖出的完整彩陶罐,器形为双大耳长颈低腹罐、直口圜底罐,施红陶衣,黑彩,纹饰有云纹、折线纹等。同年,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在其《略论东乡族自治县唐汪川的陶器》一文中将其命名为“唐汪式”陶器。

1989年5月,州文物普查队和省考古研究所在此又进行了调查,在遗址水平台根部暴露有灰土层,厚约1.5米,水平台上散落有很多陶器残片,质地为夹砂粗陶,施红陶衣,黑彩,纹饰有旋纹、平行线纹等。

1958年后未发现过完整的器物。第三次文物普查调查中发现在遗址顶部地坎上暴露有灰层1处,厚度约20厘米-30厘米,长约35厘米;灰坑1处,其中夹杂有红烧土和炭屑。在遗址表面采集有数块陶器残片,施有红色陶衣,饰黑彩,纹饰为涡纹。根据历次调查记录和此次调查结果分析,该遗址属辛店文化的聚落遗址。200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齐家坪遗址

全文共 2862 字

+ 加入清单

齐家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家坪遗址

齐家民族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民族,他曾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巨人,统领过这块广袤的地域,在期延续1000年左右。后来融入商文化而消亡了,使今天的人们看到其精美绝伦的陶器、玉器、铜器而赞叹不一,着实叫人神思向往这古老的民族,贪恋这块神奇的宝地。

上世纪二十年民族的面纱被人了周口店北京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一系列原始文化。这个人就是博士。虽然他在《甘肃考古记》中把齐家文化的年代错排在仰韶文化的前面,引起后来不少纷争,其影响更为广泛深刻。安特生(1874·7·3——1960·10·29)瑞典人,1901年取得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1914年时任瑞典乌普萨、兼瑞典地的安特生被请来华担任农,为北洋政府寻找铁矿和煤矿,但连年军阀混战,使其三年寻矿举步维艰,后受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考古l]《丝绸rl]的影响,他两眼紧紧盯上了浩如烟海的华夏文化。他要在中国史前考古领域掀起一场革命,改写中国的史前史。1921年,安特生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北京人遗址而震撼当时的科学界。又在河南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他还认为,中国早期文化应在黄河上游。1923年的春天,安特生从兰州出发,一直在陕甘青三省地区进行野外考古。以兰州为中兴,半径400公里的范围内搜寻。一天安特生在兰州的一货摊上见到一件装烟渣的彩陶罐(图一),问及摊主,说是从临洮得来。于是他前往临洮,沿洮河一路南下,在县城10公里的洮河西岸发现了一种新文化,被他命名为马家窑文化。1942年4月23日安特生沿洮河抵达西岸,在广河发现了半山类型文化发现了齐家文化,并以不可辩驳的实物击国无石器时代的理论,开辟了前景。后来他写出了[华远古之文rl《中国史前史研究》《远东地质学与考古学研究》《河南的史前史遗址》等,还写了黄河上游文化的《甘肃考古记》。安特生是较早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的学者之一。当时由于受到方-和考古资料的局限,曾对中国史前文化的分期问题作过不正确的判断,又曾主张中国文化西来说。后来他对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观点有所纠正,曾强调中国从仰韶文化经过商代直到今天,在人种和文化上是连续发展的。总之,安特生在中国新石器时-古上是有很大贡献的。在甘肃宁定发现的齐家坪遗址,在中国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页。

齐家坪遗址位于洮河西岸台地上。2006年11月9日,去采访广河南山学校时,我们绕道三甲集,顺洮河西岸南行西上坡,近排子坪镇政府,问路于一位开铺子的老人,他很热亲的说:“向南,不远就是齐家坪,我给你们带路。”进村,迎面是一块广河县人民政府立的石碑,碑上部写:“全国重点保护单位齐家坪遗址。”下部为遗址简介:“齐家坪遗址在广河县排子坪乡齐家坪村,位于洮河西岸二级台地上。1924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于此而得名,是甘肃省仰韶文化之后的重点发现。主要蕴藏为灰层、居室地、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部分陶器曾加过国内外展览,内涵极为丰富,是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村里来了人,几位群众围了过来,问及遗址地点,言在村东南,于是我们来到村南,群众向下指着,那是一块由西向东、由高向低缓延的台地。遗址“东至台地边缘,西至山岭,南至庙沟,北至二郎庙沟。宽约400米。”当年,安特生发掘地经上世纪平整土地等因,具体地点现难以确定,只是一个大概。我们又往南绕过一条沟坪遗照片而返。由于时间的关系,未来得及搜集口碑资料,留下了一点遗憾,也留下一份牵挂。

翻阅有关资料,1943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到过甘肃宁定县作过发掘调查。他说:“我们居然找到了齐家文化期的墓葬。新发现的结果,不仅对于齐家时代的埋葬风俗及人种特征方面,供给新材料;并且意外的又供给地层上的证据,使我们能确定这文化与甘肃仰韶文化二者年代先后的关系”“可以证明甘肃仰韶文化是应该较齐家文化为早。”齐家坪遗址是晚于仰韶文化遗存的另一种不同于仰韶文化系统的文化遗存。并指出:安特生对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分期问题的基本论点,建筑在“单色陶器”早于“彩色陶器”之上,从我国考古学的新资料中证明这样的理论是错误的。1975年,甘肃文物队对齐家坪遗址又一次进行了大面积考察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畜牧次之,兼及狩猎,人们已过着比较稳定的生活。主要是种粟,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次是骨器。齐家文化的畜牧业相当发达。家畜以豕为主,还有羊、狗、牛、马等,六畜基本齐全。从出土的野生动物骨骼可知,鼬、鹿、狍等是当时狩猎的主要对象。制陶业比较发达。陶器多系手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陶器多为素陶,胎质精细,器形多样,还发现有陶鼓、陶铃、陶埙等乐器及各种动物雕塑像。在居址与墓葬中,普遍发现有陶、石纺轮与骨针等纺织工具,有器物上有似麻布纹的痕迹。冶铜业的出现是生产上的一项突出成就。青红铜器有刀、锥、凿、泡、铜饰等。齐家坪遗址出土的铜斧,长15厘米,宽3.5厘米。一端有长方形的孔,并附有一对小钮,是齐家文化铜器中最大的一件标本。齐家坪遗址还出土了一面铜镜,直径6.03厘米,厚0.2厘,中央附有一桥状钮,镜面有光泽。齐家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甘肃省博物馆展厅玉器展柜中有齐家坪出土的玉琮,琮致密温润,古朴素雅,入目心悦。齐家人崇尚素洁,以素为美。这如同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错采缕金”是一种美,“初发芙蓉”更是一种美,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崇尚之风。安特生对甘肃新石器晚期的玉器很惊奇,他说:“最足引人注意者,莫如仰韶期之墓地中,发见曾琢磨之玉片及玉瑗数件,其形质吾人常认为来自新疆和阗者也。解说者谓甘肃石铜器时代过渡期之民族,与新疆似有贸易上之联络,但就吾人所知,仰韶期之民族,缺乏金属,则彼等竟能作脆薄如瑗、坚靱如玉之器物,宁不足怪也。”还有齐家坪人以白灰用来隔潮,这在建筑史上是一大进步。齐家文化遗址发现的房屋中遗迹中有很多居住面上的白灰面延伸到竖穴上,残高达0.3米--0.4米,居住面长达4到6米,宽达3到5米,半地穴房屋和平地起建的房屋的四壁和居住面,同时用白灰面和草泥土构成。也发现居住面上有两层或多层白灰面的现象,间距一般为5厘左右,下层白灰面较厚,上层较薄。这种现象可能是原有居住面损坏后,在上面又用草泥土填平,再敷一层白灰面的痕迹。“综合上述数种特点。可知过渡期之民族,其生存之道,大都仰给农业。村落遗址之广阔,文化层之深厚,凡此皆示其居住之悠久。设非务农为本,则殊难以自存。且陶器上之绳纹及格纹,则示当日有纺织植物之培养。村落遗址豕骨之多,则示当日蓄豕之繁。此等施设,若非农业之社会,当不克维持者也。”另外,在齐家坪遗址分别发现了8人和13人同坑墓,内仰身者似为墓主;其余人骨架有的有头无身,有的头骨和躯体分别埋葬,也有的三、四个头骨放在一起,对这类现象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墓主人的殉葬者,一种认为是当时日趋频繁的部落战争的受害者。同时也说明氏族社会正在崩溃,开始向奴隶社会过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将军山战斗遗址及其纪念碑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将军战斗遗址及其纪念碑为毕节市文物保护单位。

将军山战斗遗址及其纪念碑位于东关乡七家田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民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东关乡:在大方县中部偏西。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2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20%。辖14村委会。1953年置白泥、东关林、阁丫、大寨等乡。1958年撤乡并入城关公社。1961年析建白泥、东关、大寨公社。1984年改设乡。1991年合并置东关乡。有煤、硫磺等矿。产大蒜、生姜、黄果。有小学24所。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关,在大方北9公里,白泥窝大坡东南。人口500。海拔 1 6。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锁阳城遗址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阳城遗址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原名苦峪城,锁阳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在甘肃省瓜州县城东南约70公里的戈壁滩上,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非常古老的城。因城周围长满味美甘甜的锁阳而得名锁阳城。锁阳城最早建于将近2000年前的汉代,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座城越来越破败,现存的城堡是唐初重新修建的。锁阳城由东西两城组成。西城约16.5万平方米,城外烽遂、箭台和瞭望塔连绵数里,是一座有1400多年历史的军事城堡。

锁阳城遗址,在安西县桥子乡南坝村南10华里处,为隋唐建筑,古称苦峪城。始建于汉,兴于唐,其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过。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风格。城东北方向有一座大型寺院系元代建筑,大塔高14.5米,千座小塔整齐地排列于一条线上。锁阳城在汉代是敦煌郡冥安县治所,西晋为晋昌县,隋为常乐县,唐为瓜州郡。后历经战乱,明王室闭关后遭废弃。锁阳城分内外两城,外城总面积80万平方米,内城总面积28万平方米,城墙高约6米,宽5米。西北角墩高18米,上有敌台、擂台等古代军事设施。锁阳城具有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古代农田水利灌溉系统。

1987年当地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锁阳城按结构可分为内外两城,外城面积80万平方米;内城面积28万平方米;城内留有大量土台、房屋及其它建筑物遗迹。

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锁阳城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鹰窝树遗址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鹰窝树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鹰窝树遗址位于酒泉市瓜州县锁阳城镇桥子村。遗址分布面积30余万平方米,由遗址和墓葬2部分构成。遗址区有房屋建筑和制陶作坊遗存,暴露有部分墙体和柱洞,采集有大量夹砂红陶片,泥制彩陶片及残石器。墓葬区分布有较密集的古墓葬,出土四耳彩陶罐、双耳彩陶罐、金耳环等文物,属四坝文化遗存,对研究这一文化的起源、发展、分布范围、文化内涵、民族文化交流有重大价值。2012年被酒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遗址基准点为基点,向东、西各延伸1250米,向南、北各延伸50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马路塬遗址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马路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马路塬遗址

马路塬遗址位于岘塬乡姬家川村马路塬,保护面积7亩。1975年文物普查中,在磨河嘴距地表30厘米处,发现长7米、厚80厘米的灰层1处,出土不少陶片和骨器。陶片为细泥红陶,色橙红,饰黑彩,平行条纹、斜纹、水波纹,还有夹砂红陶片,属辛店文化。在断崖面距地表50厘米处,发现居住遗迹,长6米,厚60厘米,地面夯筑,下有卵石层;还发掘出石刀2件,单耳陶杯1件。陶杯质为夹砂红陶,色橙红,饰黑彩,上,下部为组3条,并有勾纹;杯高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3厘米。属辛店文化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果者堡遗址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果者堡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果者堡遗址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白龙江南岸的果者村凤凰山,堡子东西宽约33米,南北长约40.3米,占地面积约1330平方米。堡子坐北向南,略呈长方形,四面墙体均用石板垒筑而成。堡子内呈上下阶台地状,上阶为麒麟寺所占,下阶为荒院,西南墙体上层有大小不等的箭窗10多个,北墙处有后勤供给门道,堡子南面有古道由东向西通过,再延伸可达华年城址。另外,在果者村后现遗有一段残垣,根据地形特征和建筑风格,可能与华年城址始建于同一时代。果者堡子位于古丝绸之路河南道上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地带,是甘川交界地带保存最完好的古堡垒,对研究唐、宋时期历史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绍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位于环境清幽、景色秀丽、天然氧吧的南岸南山生态带黄山风景区,地处南山森林地带的最东端,两面环江、地势起伏、层峦叠嶂,古树名木数量位居重庆首位,遗址面积4053平方米,总占地500余亩,每一处遗址都是一处特色景观。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是抗战遗址与原生态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的综合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个有着丰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且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综合性抗战遗址博物馆旅游景区;是山城一枝独秀的旅游奇葩;是重庆旅游立足重庆走向世界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胜地。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是重庆市委、市政府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在原“重庆黄山陪都遗迹”(重庆黄山干部疗养院)基础上拟投资2亿元(一期工程6000万元)根据《文物保0》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缮,博物馆建设项目被列为重庆市十大文化精品项目、重点旅游项目和2005年重庆市亚太城市市长峰会项目,于2005年10月19日由重庆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为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揭牌重新对外开放。

重庆南岸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艾恩文化遗址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艾恩文化遗址:哈菲特、西里、比达-宾特-沙特以及绿洲(The Cultural Sites of Al Ain)由一系列遗产所组成,这些遗产拥有大量史前文化遗迹,为人类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在沙漠地区活动定居这一事实提供了见证。

突出的遗迹包括圆形石墓葬群(约公元前2500年)、水井及大量的土坯建筑物,如住宅、塔楼、宫殿及行政建筑等。特别是西里(Hili)的阿夫拉贾(aflaj)精密的灌溉体系是这种源自铁器时代的灌溉体系的最古老例证之一。艾恩文化遗址的遗产是这一地区由狩猎与采集文化向定居文化的过渡的重要见证。

Cultural Sites of Al Ain (Hafit, Hili, Bidaa Bint Saud and Oases Areas)

必去理由:阿联酋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阿联酋[United Arab Emirates]

景点所在省、州:阿布扎比酋长国 [Emirate of Abu Dhabi]

景点所在城市:Al Ain [艾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石道坡遗址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石道坡遗址为庆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道坡遗址位于董志镇南庄行政村寺沟自然村蒲河东岸的石崖上。现存石道长300多米,宽4米。石道上有一条深3厘米,宽20厘米的车辙。顺石道盘坡而上,有一条宽7米多的道路,长达4000米。沿石道而上,可途经今肖金镇三不同村,进入宁县焦村西沟,过坳马蔺店和杜家崾岘到马莲河西岸,过河即到宁县县城。此古道为汉—北魏时期的幽州古道。2000年被庆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庄村:南庄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东莞村头遗址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东莞村头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莞村头遗址位于珠江虎门入海口东岸,珠江三角洲平原东南部,北距东莞市30公里、虎门镇6公里。遗址分布于村头村西的台地,面积约万余平方米。村头属海湾类型贝丘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1989年、1993年经两次发掘,面积为3375平方米。堆积厚1-3米,可分早晚两期,晚期为明代中晚期村落遗址;早期是一处大型聚落遗址。不同功能遗迹布局有序,有南部低洼地垃圾区、中部偏北高坡居位区等。两区之间公共活动场所未发掘的北部,可能是墓葬区。清理十余座房基,均为平地起建,有圆形、圆角方形,还有柱洞、灰坑、排水沟。出土石器、骨角器一千多件。陶器以其形状、制法、陶色陶质和花纹构成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一时期考古学文化陶器群典型特点。年代约距今3500年。

村头村遗址于1989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东莞村头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门镇:虎门位于珠江口东岸,面积178.5平方公里,下辖2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户籍人口12.4万人,常住人口超50万人。作为南国重镇,虎门的交通相当发达,水陆空三路无不便捷通达:水路,宏业货柜码头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沙角河仔港被国务院批准为一类口岸,通航广州、深圳、香港等华南地区诸港;航空,虎门北接广州机场、南邻深圳机场、西近珠海机场;陆路,广深珠高速公路、S256省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