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老洞苗寨的压寨夫人(汇总20篇)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浏览

3492

文章

65

篇1:南花苗寨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南花村苗寨位于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东南部,地处美丽的巴拉河畔,是一个依山傍水、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的苗族村寨。全村有167户,741人,耕地面积450亩,林地2000亩,森林覆盖率83.2%,苗族人口占100%。住房为木质结构,吊脚楼式,服饰为巴拉河长苗裙,银饰以大牛角为显著标志。

用时参考

1-2小时

交通

从贵阳乘火车至凯里,在凯里客车站乘到雷山的班车,在南花下车,车程约30分钟。下车后步行过风雨桥走5分钟便是。

景点位置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东南面的巴拉河畔三棵树镇南花村

三棵树镇:三棵树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东南部,是1995年7月经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以[黔府(95)132号]文批准撤销原挂丁镇、开怀乡,合并成立的新镇,是凯里市最大的乡镇,也是黔东南州最大的乡镇,所以又称为“苗岭新都第一镇”。三棵树镇是凯里市“一区两镇”发展战略的重点开发镇,是贵州省“双百”小城镇建设和黔东南州45个经济强镇建设试点镇和凯里市首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香炉山苗寨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凤凰香炉苗寨,距离凤凰古城大约10多公里的小寨子,一个还保留着最原始风貌,

凤凰香炉山苗寨是一块世外桃源,历史上称苗乡圣地,山下的寨子古老而神秘,全寨600多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90多人,也称为长寿村,访问百岁老人,探访湘西剿匪记中的土匪洞,可免费观看苗族风情歌舞表演。

进入凤凰香炉山苗寨必须过三道关:一是去剿匪,二是对山歌,三是喝三碗米酒。

如果过不了这三道关,是不能进寨子的。剿匪就是过一道山洞(当年土匪躲藏的地方),也就是拍摄电影《湘西剿匪记》的现场,洞内惊险崎岖,道路难走,还要过一条河,河面上的桥是用小木板钉成,仅一米宽,上面滴水,桥上很滑,桥下流水很急。

电话

0743-3229364

门票

门票65人民币

开放时间

08:00—15:00。

景点位置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千工坪乡香炉山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大园苗寨古建筑群

全文共 1820 字

+ 加入清单

大园苗寨建筑群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园苗寨古建筑群是个具有历史悠久且保存完整的建筑“博物馆”。

自唐贞观二十一年(647),松外蛮之一酋长杨同外、杨剑松等受朝廷招抚封官赐地后,其后裔的一分支便开始在其领地皇家冲(原音注:黄瓜冲)一带安居乐业。此一说见于正史和部分地方志.而《杨氏族谱》则说是杨再思之孙杨光裕定居大园(大园有杨光裕墓).由于朝廷一些显贵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徭税不堪重负,拒缴滋事屡起祸端.朝廷为保一方太平,每每派兵剿抚并施;于宋太平至宋熙宁年间(976–1077)在距皇家冲仅2里之地设置关峡砦,并筑城池。此后,皇家冲便更名“大园”。有鉴于大园是过往商贾游客的必经地,起着拱卫城堡,联通四方,进出要塞的歇息暂留地。因此,大园村寨的建设更是颇具规模,其发展速度与日俱增。现在大园村寨内较完整地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和构筑物,建造时代特征明显,石、砖、木制作工艺,带有典型的地域特色。碑记、匾额、遗迹、墓葬、古巷石道、民俗器具,节日祭祀活动,民居庭院等都清晰地记载着大园从唐宋时期以来村寨聚落,杨姓家族繁衍兴衰的历史事实。这些文物古建筑是:始建于宋代的土地庙,是当地苗民祈神设祭,消灾除难的祭祀建筑。三公同心路(即昌质、昌禹、昌协)为诫勉走出家门后重归故里的村民的一条石头路。三鳣堂是专供村寨,学子讲学课子的场所。4条总长度1800米的铜鼓石铺墁主巷道,把各家各户联系贯通。安葬于荣山的金紫光禄大夫杨光裕墓。颇具规格,功能齐全的店铺、驿馆,这些都是诠释大园苗寨明、清时期商贸交往兴旺与发展的实物见证。73栋形制各异,浑厚古朴的山墙翘角和穿斗抬梁木构架迭层楼屋鳞次栉比,构画出大园苗寨一幅极具魅力的古典聚落村寨风情画。

大园苗寨古建筑群贯穿“天人合一”的选址理念,其建筑布局,营造法式,空间利用,工匠技艺等积淀着五溪文化丰厚底蕴;是一颗镶嵌在大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古建筑璀璨明珠。

大园苗寨座南朝北,背靠后龙山,前照玉带河。其地大荣山,形似一艘船。杨姓家族四兄弟分别在老大门口上泮片、湾里片、凉亭里片、石板桥片建成四个聚居点,并借助铜鼓石道首尾连接成为一片大园。

在村寨内用石头铺墁的铜鼓石巷道纵横交错,它既显示路面的干净整洁,又为人们指引道路的目标和方向。沿石道两旁营建的二层封闭式三合庭院高低错落,造型雅致;而这种面阔三间或五间的二层封闭式三合庭院,均以正厅堂明间为中轴线,并在其四周用封火墙及清砌围墙围合,形成宽敞的内院活动空间——天井。干砌叠涩的封火墙轮廓线均用白粉勾边,古朴明快;正屋为面阔三间或五间的硬山建筑,屋面覆深褐青瓦;穿斗木构架。正屋两侧为厢房。因气候,厢房面阔不大,均系二层楼层式,二层一面挑出辟“走马楼”,或二层两面挑出的“转角楼”。厢房窗、栏雕饰多以花、草、动物象征吉祥、幸福。由于正屋与两侧厢房的布局限制,院内天井和排水沟突出了内空间范围的轻重和虚实感,使人亲临其境而倍感协调与均衡,即发思古之幽情。大院正面右侧建穿斗木构架“重门”一座;左侧开小门一间,以供牲畜关放方便之用。整座庭院围护自成一体,各户之间以铜鼓石巷道分割开来,经纬分明。前屋后院交差分布在同一条轴线上,近走高墙深垒,曲径通幽;远眺鳞次栉比,美不胜收。

大园苗寨古建筑群是自然与人文完美的结合,是集建筑艺术、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田园风情等之大成,刻意求真于功能所需的历史产物。

大园苗寨古建筑群得益于生存在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中。在大园荣山这块丘陵岗地上,其背靠山体不高,松杉繁茂,草木葱茏的后龙山,寨前一条清澈的玉带溪流,由东向西环绕而过。沿溪流冲积呈条带状的平地,成为稻浪万顷的千亩良田,大园苗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里。

大园苗寨古建筑群的建筑艺术主要是石、砖、木的精妙运用,建筑格局因地适宜,建筑工艺古朴大方,具有苗居显著的特点,鲜明的地域技艺特色。况且在当今交通、科技文化,经济生活如此飞速发展的时代,尚能保存完整,不能不说是大园古建筑历史现状延续之罕见。

大园苗寨古建筑群所保存下来的是宋至清时期原真的建筑组群实体。通过这些古建筑承载的工艺技术,材料质地,制式特征,主体结构,建筑选址及布局等,反映出宋至清以来大园苗寨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诸方面兴哀成败的历史事实。因此,大园苗寨古建筑群不仅是宋至清时期的优秀建筑杰作,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她丰厚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时代建筑特征,浓郁地域特色,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石泉古苗寨

全文共 1156 字

+ 加入清单

石泉苗寨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石泉古寨位于酉阳县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苍岭镇大河口村阿蓬江畔,小地名“火烧溪”。

石泉古苗寨距阿蓬江约3公里,是酉阳县苍岭镇大河口村石氏家族的民宅。苗寨坐落在一个呈撮箕口状的山谷中,依山而建,除进出寨子的槽口外,三面都被古树和翠竹包围着。石泉古苗寨距阿蓬江约3公里,是酉阳县苍岭镇大河口村石氏家族的民宅,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寨子占地2万多平方米,有108户500多寨民,全是石姓。

古寨分上中下3寨,全是石姓,寨上有70多栋木质民居,有108户和500多名村民,古寨被1000多棵古树,500多丘梯田和满山翠竹紧紧包围,比之前《中国博物馆志》所载“中国最大的原生态苗寨”贵州郎德苗寨还大。石泉古苗寨相传有500多年历史。

寨子依山而建,占据了一个形似半岛的山腰,形如一把坐北朝南的椅子。整个寨子里有8孔山泉,这8孔山泉不仅清冽甘甜,四季不干,而且冬暖夏凉。因寨子里全是石姓村民,因而被称为石泉,“石泉苗寨”也由此得名。另有传言,这里过去常有猛兽毒蛇出没,无人敢居住,后来,石氏祖先来到这里,放火烧山,烧走猛兽毒蛇后定居下来,故“石泉苗寨”小地名又为“火烧溪苗寨”。

石泉古苗寨中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木质瓦房。有的是吊脚楼,有的是四合院。有的是3间正房,有的是5间正房,有的除了正房还有转角加厢房。

正房一般为五柱、七柱、九柱之分,厢房一般为五柱、七柱。厢房多为吊脚楼,楼上为客房,楼下为安放石碓、石磨等生活用具的地方。也有的人家把吊脚楼上安排为书房兼卧室,楼下安排为牲畜的居所。

3间正房(或5间正房),最居中一间为堂屋。这是家族安放祖先牌位和祭祀先祖之地,是神圣的去处,一般禁止妇女、小孩,尤其是孕妇、产妇入内。当地人认为,孕妇、产妇身带血腥,是不洁之身,入内则有辱祖先圣明。堂屋两边的正房,一般是家长或者成年成家之子媳的卧室。转角一般作为厨房、餐厅之用。寨里保存着古老的火铺、三脚、鼎罐等传统炊具。

堂屋后面,有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子,当地人称其为“官房”。据说这是主人用来接待官府之人的卧室,故称“官房”。在农家最尊贵的堂屋之后的房间接待客人,表示主人对客人由衷的尊重。

青瓦灰墙的老房子,屋子的窗户皆雕刻着精美的窗

花,花、鸟、兽。窗花雕刻里的花,主要是梅花、桃花等;鸟一般是喜鹊、凤凰等,兽类主要是梅花鹿、山羊等动物。这些窗花,虽然因年代久远,失却了最初的色泽,但雕工精美。

每一栋民居的穿枋斗榫都没用一铁一钉,但能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从纵观看,房屋的上部、中部、下部由一个三棱体和两个长方体组成,看上去端庄稳重、九曲回肠、曲径通幽,又有挺拔健劲之美。而吊脚楼的断面纤巧的木结构穿斗式构架极其轻灵,苗居半边吊脚楼突出“轻”的效果,“悬虚构屋”,架空而立,上实下虚,对比强烈。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江西千户苗寨在哪个市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地理位置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千米,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千米,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00千米。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地形地貌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地理气候

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清凉宜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贵州千户苗寨旅行攻略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喜欢节假日外出游玩,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贵州千户苗寨旅行攻略。

操作方法

1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距离贵阳市区有大概三个小时的车程,所以建议可以早点出发,而且山路开车很危险,建议找当地熟悉地形的司机租一辆车。

2

西江千户苗寨门票价格100一张,学生票半价,观光车主要是去观景台,20每人,去了如果有很多人排观光车,建议步行二十多分钟就可以到观景台,因为你可能排观光车最少都要半个小时。

3

西江千户苗寨内只有苗寨居民的车可以进入,外来车辆禁止进入景区,景区内有独具特色的苗家餐馆和旅馆,如果太晚可以住在景区里面,夜景也很美。

4

其实步行到观景台是非常累的,而且个人觉得观景台也并不是拍照的绝佳地点,所以如果很累不想爬也可以在沿途拍到一些美丽的照片,苗寨内有很多卖银饰的摊位,可以告诉你银的纯度都不高,可以自己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摆贝苗寨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摆贝苗寨在榕江县兴华乡,是一个青山环绕、古树苍翠的苗族山寨。在摆贝,不管你是谁家邀请去的,都是全摆贝的客人。家家户户都爱在门口挂祭祖用过的牛角,门前挂着用来驱鬼避邪的狼鸡草。

对当地历史有兴趣的人可找摆贝小学的杨胜高老师,顺便可请他帮忙联系食宿问题。

兴华乡:在榕江县西南部,都柳江中游。面积165平方公里。人口 7 200,其中水、苗、侗等民族占93%。辖9村委会。1932年置八蒙、高排2乡。1943年改设兴华乡。1954年析设新华、高排2乡。1956年划入三都水族自治县,置兴华乡。1963年划回榕江县,置兴华公社。1984年置兴华水族乡。境内多森林。有锑矿。有小学14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兴华场,在古州西南37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山江苗寨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山江苗寨又名总兵营,苗语称叭固,位于凤凰古城西北20公里处的一个峡谷之中,是一个具有浓郁苗族生活气息的小山寨。苗语称山江为叭固,意为-洞,因寨边有个山洞,-甚多,故而得名。

称山江为总兵营则源于清朝镇压苗民起义时在此驻兵设过总兵营房。至于叫“山江”则因解放后在寨西北山上修了座山江水库,苗寨缺水,水库修成后观者如潮,人们称“叭固”为山江,久之,行政区名便随之改为“山江”。

山江,保留着古老的苗家习俗:鲜丽夺目的苗族服饰,情调别致的拦门酒,风格独特的卡鼓、拦路歌、边边场,还有传统节日“四月八”的跳月跳花,“六月六”的山歌对唱。

用时参考

3小时(最好趁赶集时去,较热闹,还可购买到纯手工制品)

交通

由凤凰小镇汽车站乘往山江苗寨方向的中巴

通常是报一日团游(可让客栈帮订票)搭乘专车往返;也可到凤凰二桥桥头的堤溪路上,搭乘去山江的小面包车,人满发车,有时也会等很久

门票

门票100元;一日团游约120-180元(含车费、餐费及导游费)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景点位置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凤凰古城西北20公里处的一个峡谷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掌坳苗寨铜鼓

全文共 1588 字

+ 加入清单

掌坳苗寨铜鼓

掌坳在苗语中意为“生长八月竹的地方”。掌坳村位于雷山县城南往榕江方向的7公里处,背靠青山坳,以铜鼓和铜鼓舞闻名于世,这里是铜鼓舞的发源地,面临巴拉河。寨子住地斜平,块状聚落。全村176户人家,四个村民组,668人,全为吴姓苗族。

掌坳铜鼓舞源远流长。传说在千百年以前,先民们从遥远的地方迁徙到此以后,他们就有喜欢鼓和踩跳鼓舞的习俗了。据传当时寨上的先祖们用七七四十九天的工夫,从大山中扛回一截有九尺长、七抱粗的枫木,将其抠通,制成一个长圆柱形的大木鼓,用木槌敲击,能发出各种清脆悦耳的声音,节奏奇妙。消息传出后,招来了附近各寨的男女老少,围着大木鼓欢跳狂舞。于是,掌坳的鼓舞名声便传遍了雷公山周围的苗族村寨。清朝雍正时,派贵州巡抚张广泗拓建苗疆六厅。清兵来到掌坳,看到木鼓一敲就有人群聚集,非常害怕木鼓的声音,于是便把木鼓毁坏烧掉了。清兵撤离后,为了让鼓能久敲不破和便于保管,掌坳苗寨的先民们挨家挨户凑钱购置黄铜,冶铸了独具特色的铜鼓。

掌坳寨的铜鼓重29斤,其鼓身长36厘米,鼓面直径为46.5厘米,鼓面正中所铸的是一轮凸起的太阳,围着太阳的是12道凸现的光芒。连接太阳光芒的是一圈一圈的光晕,共为9圈,圈与圈中间还有一些图案相连。这12道太阳光芒,代表的是太阳普照大地哺育生命的光辉,它表示《苗族古歌》传唱中的苗族的祖奶孕育的十二种生命,都能在阳光下生存成长,生生不息;它还表示每年有12个月都在阳光的普照之下。在“文革”中,有人生拉活扯,硬把苗族铜鼓的12道阳光与-的青天白日徽扯在一起批判。他们对先有苗族铜鼓后有民国的起码知识都不知道。苗族民众敲击铜鼓的方法是:用绳将鼓侧的两只鼓耳系好,悬挂于铜鼓场中央鼓柱的挑手枋架上,其悬挂的高低要以方便击鼓手操作为宜。然后鼓手右手执鼓槌击鼓面,左手持小木棒击鼓的圆柱身部,鼓便有节奏地发出两种和谐的音响,有如男女合唱,敲击时还需一名副手手提一只如木桶大小的协音桶,俗称回音桶,桶口对着铜鼓口,对每击一次的鼓点都来回“接调”和“送调”,这样便增加鼓点的音量,使鼓音变得雄浑悠远。

掌坳苗寨每年过苗年和吃新节时,都要跳铜鼓舞。村里专开辟两个鼓场,每个场地可容观众二千余人观赏铜鼓舞。掌坳铜鼓舞在雷公山区所有的铜鼓舞中,可谓独树一帜。它的鼓点复杂多变,声音粗犷激越,舞步奔放雄浑而热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沉而稳健。动作随着鼓点,多方向跳跃旋转交错组合,其幅度之大,难度之高,实为民间舞蹈中少见。原来的铜鼓舞步有12种,现在传下来的有9种,每种都是由50多个动作组成。铜鼓舞舞步有的如蜻蜓点水,有的如猛虎下山;有时飞步横跨,有时腾跃转身。全身足蹈手拍口中还发出阵阵“嗨嘁嘁,嗨嘁嘁!”的声音。这些古朴粗犷的舞步,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如“鸡打架舞”,它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雄鸡格斗的姿态,反映苗族人民的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的精神。“捉螃蟹舞”则是反映劳动之后,为消暑而下河捉螃蟹的愉悦之情。“送鼓舞”是反映节日即将过去,将铜鼓送回藏洞中存放,待来年过节再敲的依依之情。总之,掌坳铜鼓舞舞姿变化较大,时而娇柔优美,时而刚健雄劲、舞步舒缓自如,神情豁达展畅,给人以力的欣赏和美的享受。由于鼓点复杂,舞步难度特大,如今在众多的苗寨中,唯有掌坳苗寨民众,才会跳这种别具一格的“铜鼓舞”。

上世纪九十年代,《人民日报》载文将掌坳村誉为“铜鼓舞之发源地”,处在雷公山皱褶里的雷山县大塘乡掌坳村因此而闻名全国。在2007年“多彩贵州”原生态舞蹈大赛中,掌坳铜鼓舞夺得了全省第三名。

2008年4月,文化部把“雷山苗族铜鼓舞”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雷山苗族铜鼓舞就是以掌坳村的铜鼓舞蹈为代表写申报文本而获得的。为了更进一步地挖掘掌坳苗寨铜鼓舞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搞好铜鼓舞的传承,雷山县文化体育局已把掌坳村作为雷山铜鼓舞的传承基地加以建设和打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青曼苗寨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青曼苗寨

青曼苗寨距凯里市中心25公里,位于凯里西南部,依山而建,吊角楼层层叠叠,屋檐交错,有条不紊,造型别致,寨前梯田层层,寨后古树参天。青曼苗寨共有300多户,1600多人,全是苗族。是舟溪式苗族服饰的代表。青曼苗族同胞,保持着古朴的民族节日,主要有:春节芦笙会,二月踩鼓节,七月吃新节,游方节,十月祭祖节等。这些盛大节日中,不仅能看到多姿多彩的舞蹈,听到优雅悦耳的芦笙、莽筒、夜萧、木叶、木鼓、铜鼓等民族乐曲,还可直接看到男女青年的游方(谈恋爱)、对歌的精彩场面。如今,青曼苗寨仍保留着古老的纺织、精致的刺绣、古代的染布等精湛的民族手工艺.苗族妇女,个个心灵手巧,能凭自己的想象,不用纸张,不打草图,随手便可用七彩针线,一针一针的织成各种图案。服饰上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形象逼真,及富特色。

接待电话:1363808791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最壮观村落 贵州 西江千户苗寨

全文共 813 字

+ 加入清单

着名旅游景点“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美丽的风光吸引了不少的中外游客。接下来,就让城市文化来为大家介绍西江千户苗寨特色美景,一起来看看!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吊脚楼多为三层,基座以青石、卵石垒砌,一层圈养牲畜,二层住人,三层为粮仓。居住层有长廊,围有木栏,设有长凳,苗家姑娘多在此挑花刺绣,人称长廊木凳为“美人靠”。苗寨以青石板路串连,枫树成林,枫香扑鼻。西江位于贵州凯里市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是凯里周围规模最大的苗寨,约有1000多户人家,所以称为“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吊脚楼、风雨桥、千户灯夜景、苗寨歌舞都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卡拉苗寨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卡拉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龙泉镇,地处摆泥河上游、富贵河东岸,距离丹寨城区仅仅3公里。卡拉村是一个特色的苗族村寨,全村共114户,将近500人,基本为苗族人家。卡拉村古树林立,生态条件优越。村中有古泉,泉水终年不竭。这里流传着一句古话“卡拉必须有树,有树才有水,有水人才能生存。”

卡拉村大约有500年的历史。明末清初,吴杨二姓为躲避战乱从江西迁徙到此,定居在卡拉村,融入了苗族。卡拉村民居古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房屋均为木质穿斗式的吊脚楼。卡拉在苗语中为“好”的意思。卡拉村还保留着丰富的苗族的文化。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六月六、七月半等,活动内容有酒歌、飞歌、 情歌、芒筒芦笙表演,吹笙跳月、舞龙、鸟笼工艺展演等,苗族织锦、蜡染、挑花、刺绣独具特色,“ 斗鸡肉”为风味独特的饮食;“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苗族服饰”、“鸟笼制作技艺”等。

卡拉村的鸟笼编制技术十分有名。在南方的少数民族中,多有爱鸟养鸟的习俗,而鸟笼成为必不可少的用具。鸟笼编织艺术起源于村中的王姓。据卡拉鸟笼编织艺术的第五代传人王玉和讲述:王家过去就是著名的鸟笼制作世家,从牛角坡搬到卡拉定居后继续从事鸟笼编织,已有120多年时间。

当地编制的鸟笼,主要以楠竹、金竹为原材料,坚固耐用而且不变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之别,圆形居多。正常情况下,笼内均设有供鸟站立的横杆,两头紧贴笼边处还分别套挂一个精美的花色瓷杯。除了普通的鸟笼外,还有集编制、雕刻、蜡染、刺绣、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的鸟笼精品,可堪称是精妙绝伦的稀世艺术珍品。目前卡拉村村民均以鸟笼制作为第二产业,每年生产鸟笼20多万个,被誉为“中国鸟笼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勾滩苗寨

全文共 219 字

+ 加入清单

勾滩苗寨隐匿在一片山青水秀的深处。因为修路,目前想要进入这个苗家小寨,只能通过水路。惟一的水路是贝江,发源于九万大山三防河,是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最长的河流。勾滩苗寨依山临水,层层的阶梯攀延而上,霸道中又带着邀约的妩媚。因为村子不大,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不多,养成了村寨人家热情好客的习性。苗哥苗妹们都喜欢自酿纯美香甜的米酒,只要有客人到来,他们都会奉上美酒,光“拦路酒”就要喝上好几道。

景点位置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勾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千户苗寨在贵州哪里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千米,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千米,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00千米。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贵州千户苗寨在哪里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千米,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苗寨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梭家苗寨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梭家苗寨

梭家苗寨,地处梵净山下风景秀丽的太平河畔,距县城5公里。全寨以龙姓为主,皆为苗族。龙姓属武陵第,是秦汉时期武陵郡所辖的主要姓氏,也是武陵山区较早的土著民族。梭家苗寨自古有尚武和舞龙的传统,特别是板凳拳、棍术久负盛名,水龙远近闻名。梭家苗寨水龙,是梵净山龙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在水上舞动。凡遇重大节庆,数十个男女舞龙下河,随着锣鼓的响起,色彩斑斓的长龙在流水潺潺的太平河上滚动翻飞,景象蔚为壮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排卡苗寨

全文共 2524 字

+ 加入清单

排卡苗寨

排卡寨门前,清清的丹江河水蜿蜒而过,几十幢褐色的吊脚楼依偎在斜斜的山坡上。小小的村寨总有一种乐器的声音此起彼伏,那是制作芦笙的师父们正在为芦笙调音试音,年复一年。正因为这样,排卡苗寨更象苗疆一个巨大的音乐盒,一曲曲悠扬的芦笙在师父们屋内飘散开来,无论早晚雨晴……

苗族男人的音乐玩具

排卡距离雷山县城仅有3公里,全村有105户400多人。排卡在苗语里意为生产芦笙的小山村,其中“排”是指偏坡上的村寨,“卡”意为芦笙。

越过10多米长的排卡桥,就开始爬上缓坡进入寨子。村民们正在为窄窄进村小路修建排水沟,将道路硬化。“每家每户都要投一个劳力,否则,按每个工50元交纳。”村民们默默而顺从地遵守着大家共同制定的村规,这是几百年来形成的规矩。

支书莫里学说,苗族后生从小就接受芦笙的音乐声中长大,可以说,苗族孩子从童年开始,就与这个古老的乐器一起成长。长短不一的芦笙,就象苗族男人的玩具,伴随他们一生。在雷山县,排卡是专业制作这一乐器的村子,至今已有五代人的历史。他们制作的芦笙不但在雷山县家喻户晓,在全省也是赫赫有名。

现在,寨子大约有十余户人从事芦笙制作,每户人家每天大约可以生产5只芦笙。“如果是制造一只专业的,20多管的演奏芦笙,则需要一周甚至更多的时间”。

芦笙是一种簧管乐器,

音色明亮浑厚,

可用于独奏、重奏和合奏。每当年节吉日、婚嫁之时,

或盖房起屋、贵客临门,

甚至年轻人谈情说爱,

苗族人民都要吹起芦笙,

载歌载舞。故自古就有“苗族不离笙”之说。

也许正因为如此,当地人对芦笙极为爱护,但谁也不知道是何人发明了这种乐器,何人将这个技艺带到了排卡?口耳相传的历史中,有两个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莫里学说,在很久以前,排卡的年轻人在农闲时无所事事,因而滋生了打架的坏毛病,苗族祖先得知此种情况后,发明了芦笙。从此,大家闲暇时,围成圆圈载歌载舞,彼此增加了友谊,芦笙给大家带来了心灵的愉悦。

和这个故事相比,另一个传说则充满浪漫色彩。58岁的莫厌学说,在很久很久前,一位苗族少女非常美丽,她的美貌被深山里的一只老鹰所吸引。一天,这只巨大的老鹰将这个美丽的苗族少女劫持到了森林深处。苗族先民们,动用了上百个鬼师占卜寻找都未能找到这个少女的踪迹。一天,一个外村的苗族少年经过一片树林时,听到了这个苗族姑娘的呼救声,勇敢的少年,用手中的弩将-的老鹰射死后,救出了美丽的苗族姑娘,并将其送回了家中。

这位苗族姑娘得救后,心里十分思念这位英俊的苗族少年,她将心事告诉村里人,大家为了帮助她寻找心上人,发明了芦笙,并吹奏着芦笙四处打听这位少年的消息,故事的结尾十分美好。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家吹着芦笙在歌坪上,一起歌舞。

讲故事的老人莫厌学是当地的名人,凭借着制作芦笙的手艺,他是中国芦笙制作技艺的非特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这可是了不起的殊荣。

莫氏芦笙掌门人

在排卡寨,制作芦笙的人有两类,一种是专做旅游商品类,另一种是制做专业演奏类的艺人,莫厌学属后者。他的家,就在进村的道路旁。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为贵州省民族文化宫赶制33只形制各一的芦笙、芒筒。他指着订单说,按要求两天后就要交货,但现在看来已经不太可能。县里有关于民族文化传承的会议都需要他的参与,全国各地的记者慕名采访也耽误了不少时间。

2006年,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经国家文化部确定,贵州省雷山县的莫厌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在排卡寨,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位开朗健谈的老人,因为是制作芦笙的好手,所以坐着飞机出外很多次远门呢。

从上山砍竹开始,一直到乐器发出悦耳的音乐,需要40多道工序,最繁重的过程是将竹子剥磨光洁,最核心的就是制作簧片。莫厌学对簧片的原材料挑选十分苛刻,他四处收集铜锣后,将铜锣打碎重新熔炼,最后才成型打磨。

“好的簧片,轻弹一下,在1秒钟内可以反复颤动50次,如果低于这个次数就不算是合格。”

老人每天在窗台下,用最古老的方式打磨簧片、削制竹管,他面前一根支撑用的木棍已经被磨得光亮照人,他一生用过四根这样的棍子,细细一算已将近30年。

莫厌学说,在100多年前的排卡,莫氏的苗族先辈将制作芦笙的技艺带到了这里,但却恪守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习俗。他是家族时里这门技艺的-传人,不希望也不张这种陈规。

“贵阳龙洞堡机场开通那年,一下子订了7000只芦笙。我们全寨人统一学习,统一制作,最后大家从过程中尝到了甜头,当然愿意参加近来。在具体的细节上,我丝毫没有保留,但任何技艺都需要两样东西,一是天赋,二是后天的努力,缺一不可。”

每天,排卡村的人总会经过老人的小屋外,里面传出芦笙的声音时,大家明白,这个寨子里技艺超群的“莫掌门”又开始了一天的劳动。

54莫里学是莫厌学的弟弟,他的妻子、儿子、儿媳一家四口除了劳活,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制作芦笙上。名气虽不如哥哥响亮,芦笙但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成为当地的小康之家。他说在当地,大部分有规模的工坊都是莫姓,都是从四代前的祖辈传下这门手艺,这个家庭也曾经向外姓传授过技艺,但大都未成气候。

“大师”的发明

来到莫畏强的家中,47岁的苗族汉子也正在打磨簧片,言语之间,他不停表示屋内有一位“高人”正在创作。疑惑之余,推门一看,屋内竟是一个年轻后生,这是莫应光的“老满”(小儿子)。

21岁的莫铭是贵州大学艺术学院07年音乐表演班的大学生,他的专业芦笙表演。正值暑假,莫铭正在家里赶制自己的“发明”。莫铭说,父亲做的芦笙虽好,但吹奏起来,总觉得音域不够。为此,他整个暑假都是制作一只26管的专业演奏芦笙。班上也有吹芦笙的同学,他觉得自己自豪的就是,自己有制作芦笙的优势。

莫铭说,父辈们的制作的芦笙虽好,但是外观千篇一律,都是暗黄色的本色。与汉笙相比,缺乏时尚,没有变化。为此,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想象,在竹质的竹管和共鸣管外,套加上一层不锈钢管。“这样,即保留了芦笙的原有音调,在外形上也有很现代,最起码是别具一格”。

现在,莫铭的作品已经问世,完全可以想象,这个年轻的苗族后生,手持酷似钢质的芦笙,吹奏专业的乐曲时,在排卡古寨的歌舞坪上会赢得多少羡慕的眼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地笋苗寨

全文共 1273 字

+ 加入清单

•观赏苗家吊脚楼、古学堂等老建筑,欣赏美妙的苗族歌鼟表演。

苗寨山清水秀,是个天然大氧吧,来这里享受到宁静恬淡的田园之乐。

•这里是《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之一。

景点介绍

靖州县三锹乡境内的地笋苗寨,距离县城约40公里,这里是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之一。每一个来这里的游客,都会被苗寨内的极具民族风情的民居建筑和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所吸引。

地笋苗寨不大,道路也不复杂,你可以用步行的方式,随意闲逛,轻松的游遍整个苗寨的角角落落。在寨子各处漫步时,能够观赏到非常具有苗族风格的吊脚楼,这些吊脚楼因山就势,顺着山坡而建。众多吊脚楼环抱的中心较为平坦的地方,就是寨子中的公共活动场所以及池塘等。这样的民居布置,体现了苗族民居的选址原则:“有山靠山、有岗靠岗、有溪依溪、有塘绕塘”。寨子后面有小山,前面有池塘,周边有小岗,对于苗族同胞来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

目前寨子里生活着700余名苗族同胞,他们的祖辈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就居住在这里。寨内保留了很多文物古迹,如:古井、石板路、古油榨作坊、古学堂遗址,陆续还在恢复建设山门、寨门、花桥、水车等建筑。你还可以登上寨中的鼓楼,俯瞰整个山寨(无需另外付费)。

在每天下午两点钟,你还能欣赏到具有浓郁苗族风情的“苗族歌鼟”节目表演,表演时间约为30分钟(无需另外付费)。苗族歌鼟历史悠久,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寨内的居民都喜欢唱歌,在这里你几乎找不到一个不会唱歌的姑娘,歌唱的主题也是五花八门,迎客、送客、吃饭、喝酒、祝寿、丧事都可以用歌声来表达。

苗寨被群山所环抱,林木茂盛,空气清新,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来这里游玩,最好能在寨子里住宿一晚,体验山中村寨的宁静,这样也会有更多的时间享受这里恬淡的田园美景。

住宿、餐饮和购物

目前寨子里不少农户可以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大致住宿价格:30元/床(一个房间一般住4名游客,没有独立洗漱设施),吃饭的价格大致是:35-50元/人(几个游客拼桌,具体人数不固定,在5、6人以上)。油茶、糍粑和糯米甜酒或杂粮酿成的低度酒,是当地比较喜欢的食品。离开寨子时,可以购买些当地的“苗家原味腊肉”。

特别提示

1.在当地苗族农户家用餐时,不需要添饭时,忌讳说“不要了”,可以说“吃饱了”。

2.这里的苗族居民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在原始“万物有灵”的宗教信念影响下,产生了对大自然的崇拜,特别信神信鬼。作为游客,要尊重当地人的信仰,不要妄自去评论。

地址: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地笋村

电话:0745-8190001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交通

1、乘车:在靖州汽车站乘坐至地笋苗寨路口的长途车,发车时间为9:00、12:00、14:00、14:30、16:30,返回靖州的发车时间为7:00、9:00、9:30、12:00、15:00。

2、自驾:到地笋苗寨有新修的水泥路,道路状况良好。具体路线:怀化方向走包茂高速公路,在太阳坪渠水大桥从甘棠/太阳坪/G209出口离开,转入G209行驶,在响水村转入X074,到坳上镇转入X076,行驶至地笋村即可。江边苗寨地交苗寨锹里苗寨古建筑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千户苗寨观景台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站在观景台上可以俯看西江千户苗寨全景,整个西江千户苗寨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观景台位于西江千户苗寨对面的山顶上,其所在高度超于苗寨所在山体的高度,因此,是欣赏苗寨的绝佳地点。

站在观景台上可以俯看西江千户苗寨全景,白水河如玉带缠腰,将西江千户苗寨一分为二,村寨建立在70度的高坡上,蔚为壮观,夜晚几千盏灯,灯火通明,让人感叹。整个西江千户苗寨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留连忘返。

地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

电话: 0855-3348829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交通:

观景台位于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可步行前往

门票:

免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箐口苗寨景区

全文共 774 字

+ 加入清单

箐口苗寨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箐口乡位于县东北部,与马湖乡交界,罗汉村位于地处乡政府东南侧,距乡政府直线距离2.2公里,辖区面积8.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9.56公顷,其中水田4.57公顷,旱地175.02公顷,荒山荒坡115.11公顷,林地448.01公顷,园林0.2公顷,其他60.1公顷,辖7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100余人,民族主要为彝族和苗族,为雷波县苗族唯一聚居区。此外为雷波县唯一一个苗寨,居住着朱、王、陶、马、张五姓白苗人家,全部是花苗(属于苗族的支系之一)。五家的祖籍都在云南马南、茂林等地,60年代初由于粮荒迁入雷波县境。

箐口苗寨景区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特色鲜明,数量较多,品位较高,与区域内相关旅游资源的组合度较好。景区毗邻省级风景名胜区马湖,是马湖景区至雷波县城、世界巨大水电站溪洛渡的精品旅游线路,其旅游区位条件优越。此外,随着箐口山隧道修建,箐口苗寨至马湖的交通条件更加便捷。景区海拔1400-1700米左右,是休闲纳凉的好去处,同时,景区背靠马湖,森林资源丰富,是天然氧吧,景区主要资源有苗寨景区观光、筇竹生态园观光游览、箐口小海后山观光。特色为苗族群众文化体验、苗族饮食,资源等级较好,苗族文化体验品味较高。

箐口苗寨虽为新搬迁的村寨,但是其苗寨民俗文化保留较好,在以彝族风情浓郁的雷波,其苗族民俗文化资源独树一帜。通过发掘和保护,村民基本都可以唱歌、跳舞,很多人可以吹芦笙。箐口苗寨的旅游开发可以充实马湖景区,构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及产品体系,为马湖景区构建精品生态文化度假避暑旅游目的地增添不同旅游业态。同时,可以弥补马湖至县城、溪洛渡旅游景区、景点及活动项目的现状。

在雷波境内苗族是仅次于彝族的第二大少数民族,其民俗文化风情独特而浓郁;主要体现在舞蹈、音乐、乐器、服饰、婚嫁、礼仪和各种节庆日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