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肉质安全谣言有哪些特点(通用两篇)

随着冬季的来临,居民家庭电、气、火的使用量增多,一些不安全隐患也相应增加。那么家庭安全过冬须要注意哪些呢?

浏览

196

文章

2

篇1:肉质安全谣言有哪些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怎样避免被食品谣言误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了解的重要知识。当人们对食物造假深恶痛绝的时候,也有一批利用大家“痛点”的食品安全谣言应运而生。而这其中带有图片和视频的内容往往更容易让人深信不疑。那么肉质安全谣言有哪些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一生活谣言安全小知识。

1、激素鸡。谈到激素鸡,许多消费者深信不疑。认为肉鸡40多天就出栏,如果不是激素催的,哪能长这么快?这主要是由于对肉鸡育种及其配套生产技术等科技成果不了解,以讹传讹的结果。

2、“猪肉钩虫”谣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就网上“猪肉钩虫”传言作了说明。经有关专家查看网上流传的“猪肉钩虫”图片,确认大部分都是猪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纤维、肌腱以及筋膜等结构。因为这类物质看起来像虫体,所以导致没经验的消费者会将其误认为是虫子。

3、羊肉不能吃谣言。最近,朋友圈流传这样一条消息——“最近羊肉尽量不要吃了,内蒙古周边的畜牧基地布氏杆菌病爆发,这种病人畜共患,不能治愈,医院每天都检查出很多人感染。”记者调查证实这些是谣传。

4、“便宜”的街边烤鸭能吃吗?这么便宜,会不会是病鸭、死鸭?真相:肉鸭普遍可以在49天长到6-8斤,30天长到2-3斤真不是事儿,甚至这成绩都有点对不起北京鸭祖宗呢!鸭子为何便宜?北京鸭的优良基因加上优良的饲料,它的饲料转化率高,当然就便宜了。更重要的是,鸭的附加值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食物安全谣言的特点有哪些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大问题。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也甚嚣尘上,尤其是在网络社会里,各种谣言满天飞。那么食物安全谣言的特点有哪些呢?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被食品谣言误导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生活谣言安全小知识。

一是有意编造,别有用心。造谣者罔顾事实,凭空捏造所谓真相,甚至自导自演,炮制图片视频等“证据”,以谋取不正当利益。如今年2月,几段展现“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引发一轮“塑料紫菜”风波。

二是偷换概念,混淆视听。造谣者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本原和全貌,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愚弄公众认知。此类食品安全谣言因为与事实真相“鱼龙混杂”,较难甄别,也不易取证,辟谣难度较大。

三是旧闻翻炒,刻意抹黑。造谣者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背景,将过去发生的事情掐头去尾改头换面,改变日期或将日期模糊或者删除,以此达到相互转发、误导百姓消费的目的。

四是戏谑嘲讽,负面传播。造谣者对影视片段进行配音配文,制成戏谑嘲讽的图片视频,利用互联网以年轻群体为主、低龄受众猎奇心理重的特点,形成裂变式传播,后续效应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消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