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包括哪些推荐两篇

浏览

6573

文章

2

篇1:脑血栓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脑血栓,这是很熟悉的一种疾病词汇,它在生活中是较为多见一种疾病,脑血栓会给患者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不能轻视。那么你知道脑血栓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吗,脑血栓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所谓脑血栓就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

临床表现

脑血栓形成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病例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前驱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突然出现偏侧上下肢麻木无力、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

临床类型

1.依据症状体征演进过程分

(1)完全性卒中

完全性卒中

发生缺血性卒中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较严重,进展较迅速,常于数小时内(

(2)进展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微,但呈渐进性加重,直至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6%~43%。有的患者家属不了解脑梗死的这种特点,还误以为是药物导致病情加重。

2.依据临床表现特别是神经影像学检查证据分

(1)大面积脑梗死

通常是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完全性卒中,表现病灶对侧完全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向病灶对侧凝视麻痹。椎-基底动脉主干梗死可见意识障碍、四肢瘫和多数脑神经麻痹等呈进行性加重,出现明显的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征象,甚至发生脑疝,病情危重,有可能危及生命。

(2)分水岭脑梗死

是相邻血管供血区分界处或分水岭区局部缺血,也称边缘带脑梗死。多因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典型发生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伴全身血压降低时,亦可源于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

(3)出血性脑梗死

是脑梗死灶的动脉坏死使血液漏出或继发出血,常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后。

(4)多发性脑梗死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供血系统脑血管同时闭塞引起的脑梗死。

近几年患上脑梗塞和脑出血的人比较多,患上这种疾病是需要及时治疗的,所以每期都会为大家介绍疾病急救知识,让大家知道突发脑血栓该如何正确急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新生儿硬肿症临床表现包括哪些?

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是以体温低下、皮下脂肪变硬,以及生活能力降低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严重者出现全身皮肤硬肿,此时又称为新生儿硬肿症或新生儿皮脂硬化症。本病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那么新生儿硬肿症临床表现包括哪些?

一、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好发于低龄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常发生在出生后7~10天内

1、体温不升:

体温过低是主要表现,全身或肢端凉、体温常在摄氏35度以下,严重者可在30度以下。

产热良好者:腋温>肛温,腋温减肛温差为正值(在0-0.9度之间),大多病程短,硬肿面积小,属于轻型。

产热衰竭者:腋温

2、皮肤硬肿:

皮脂硬化:皮肤变硬,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提起。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

水肿:指压呈凹陷性。

硬肿时,多为对称性,好发于下肢、臀、面颊、上肢、背、腹、胸等。

皮肤呈暗红色或苍黄色,严重循环不良者可呈苍灰色或青紫色。

有时只硬不肿,皮肤颜色苍白,犹如橡皮,只影响大腿和臀部,常为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硬肿症。

3、器官功能损害:

轻者:器官功能低下,出现不吃、不哭、反应低下、心率慢或心电图及血生化异常的症状。

重者:多个器官功能衰竭,可发生休克、心力衰竭、DIC、肾功衰竭及肺出血等。

二、诊断

1、皮肤硬肿范围诊断

轻度:硬肿范围小于30%。

中度:硬肿范围在30%~50%。

重度:硬肿范围大于50%。

2、硬肿症病情诊断分度

1989年全国新生儿学组会议讨论的标准

轻度:硬肿范围35℃,肛-腋温差正值,器官功能改变无或轻度功能低下。

中度:硬肿范围20~50%,体温

重度:硬肿范围>50%,体温

*身体各部面积%的估计:头颈部20%,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上肢18%,双下肢26%。

3、硬肿症皮下脂肪韧度诊断分度

Ⅰ度:皮下脂肪稍硬,肤色轻度发红。

Ⅱ度:水肿较明显,皮下脂肪弹性基本消失,肤色稍暗红。

Ⅲ度:水肿明显,皮下脂肪弹性消失,似橡皮样坚硬,肤色暗红。

4、危重硬肿症诊断标准

(1)肛温在30℃以下,硬肿Ⅱ度以上,不论范围大小。

(2)肛温在33℃以下,硬肿Ⅱ度以上,范围超过60%。

凡符合上述两项之一者,即可诊断为危重硬肿症。

展开阅读全文